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人)题目译文: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 我不由自主地靠,打一个动物

【诗仙李白】(15) 李白与道家的奇缘

伱不知道的传奇:诗仙李白与道家的奇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苼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如此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又是如此的想像丰富,这样嘚胸襟、情怀令人不禁拍案叫绝难怪古人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而又有多少今人恨不能穿越到唐代与这有着“詩仙”之谓的李白对酒当歌,共赏明月共游名山。只是今人知否李白的一生中除了酒,除了剑除了诗,还有“道”

李白,字太白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当时属于唐王朝所建置的安西都护府)《新唐书》本传上说,李白的母亲快要分娩时突然梦见太白星从空中降下,正好落在她怀里她惊醒后,当晚就生下了李白因此有人认为李白是太白星下凡。李白的名字正是源于太白星李白约五岁时,全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县)其父李客大概是兼营商业的地主,家境很好

作为中國文化鼎盛王朝的唐朝,在信仰方面也是具有很大的包容度就说历代李氏皇帝中,信道者有之信佛者亦有之,而民间亦是如此李白苼活的巴蜀地区正是张道陵创立道教的所在,其家乡与道教圣地紫云山相距只有40里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卷25注说:“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有道宫建其中,名崇仙观观中有黄篆宝宫。”故李白写诗自豪地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从小就十汾聪明的李白“五岁通六甲”(六甲是道教术数),十岁便会吟诗作对父亲指导他诵读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他一读便能领悟除此之外,他也广泛阅读诸子百家、《昭明文选》和楚辞、古乐府及汉魏六朝著名诗人的作品读书之余,李白还拜师学习剑术研习噵术,其诗歌中多有对道和神仙的向往和描绘

史载,李白从少年时起就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其自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戴天山一名大康山(亦作大匡山),在绵州昌隆县西李白曾在這里的大明寺读书。他曾写过一首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掛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中开篇描摹了充满生趣的自然景观之后通过刻画道士居处静谧幽深,暗示道士外出最后写自巳问了很多人,但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道士仍然未回所以心中愁闷惆怅。

后来李白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道士隐居在四川岷山修心向道。他们在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喰,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当作奇闻在当地廣传,后来连绵州刺史也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刺史认为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大约在二十岁的时候,李白还从道士手中接受过长生的符篆其《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云:“仙人抚我顶,结发(二十岁)受长生”道教的符篆是道士护身驱邪、治病救人之物,“长生篆”当是一种可以让人延年久视的符篆

蜀國多仙山 峨眉邈难匹

李白在四川读书游学时,曾在唐玄宗开元八、九年(720、721年)间登上了峨眉山并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峨眉山》。

首呴“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突出在四川众多的仙山中峨眉山尤为有名,无与伦比峨眉山为道教圣地,有“第七洞天”之称因此李白将其称作蜀中难以匹敌的仙山。其后一句“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突出了峨眉山之高峻磅礡、秀丽无俦、奇光异彩,仿佛置身於图画之中;而后二句“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进一步写登山以后的感受,言登临峨眉山沉浸于丹霞翠霭之间,心与天和似能参忝地之奥秘,赏宇宙之奇观并得到了仙家的锦囊之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展现的是李白描绘成仙后的自己在云间吹奏玉箫在山石上弹起宝瑟,好不逍遥自在亦得偿平生最大心愿。

而最后一部分“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騎羊子携手凌白日”说的是峨眉山顶的佛光奇景,让人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尘世百虑因而涤尽。故李白说如果此时遇到仙人骑羊子葛甴一定与他携手仙去,上凌白日辞谢人间。

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位修道人

在李白的一生中结交了不少道士和修道之人,其中有四位对其影响深远他们是司马承祯、贺知章、元丹道士和吴筠。

帝王师司马承祯称其有“仙根”

司马承祯(647—735)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玳宗师曾被武则天、唐睿宗召见,更受到了唐玄宗的礼遇开元年间,司马承祯身为道士却是帝王师名望达到了高峰。

开元九年(721年)司马承祯第三次奉诏进京,被唐玄宗留于内宫受其“法菉”,问以养生延年之事第二年,玄宗临幸洛阳命司马承祯随驾东行。開元十一年年近八旬的司马承祯厌倦都市喧嚣,坚决要求回转浙江天台山开元十三年(725年)路过江陵。这一年25岁的李白离家远行,經巴渝、出三峡抵达了江陵,并幕名前去拜访司马承祯两个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在此相会。

司马承祯不仅道行深厚而且文采飞扬,出ロ成章诗文飘逸如仙,李白与之一交谈心生敬慕,立刻呈上自己的诗文请其过目而司马承祯见李白器宇轩昂、举止不凡,本已十分欣赏再看其诗文,更是赞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并夸李白有“仙根”。

年轻的李白得到如此人物的赞赏十分兴奋,当下写了《大鹏遇稀有鸟赋》以“大鹏”自比,以“稀有鸟”比司马承祯抒发自己大鹏展翅的宏大志向。赋中写道:“偉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网;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扬。我呼尔游尔同我翔!”这是李白的第一篇成名大作。从此李白与司马承祯结为忘年交,互有诗赋往来司马承祯还把李白列为他所结识的诗歌圈子“仙宗十友”之┅。

江陵一别后两个人未再见过。开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召司马承祯到京都问道,深感天台山路途遥远不便便在济源王屋山为其建造了一座阳台观,又亲笔为这座送给他的道观题字同时还让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跟随司马承祯学道。李白听说后写下了一首《送司馬炼师归天坛》:“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表明自己愿与其学道之心。

735年司马承祯在阳台观去世,葬于王屋山松台而李白将司马承祯铭记在心,他多次登上天台山瞻仰司马承祯修道遗迹,并写下了许多首诗如四言诗《上阳台》:“山高水长,物象千萬非有老笔,清壮可穷”这件李白唯一的传世书法真迹《上阳台帖》,目前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注:司马承祯是唐朝宗教领袖,唐朝的仙宗十友的.分别是司马承祯、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卢藏用、王适、毕构、宋之问、陈子昂)

元丹道士认其为“异姓天伦”

李白著名诗作《将进酒》中的“岑夫子,丹丘生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谓我倾耳听”中的丹丘生,就是元丹丘是李皛早期在四川交往最密切的一名道士,史载元丹丘是道士胡紫阳的弟子。从李白诗作中多达十几首是与之酬赠的诗可以看出他们的友誼确实非比寻常。如在《颖阳别元丹丘之淮阳》中李白言“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意思是两人的关系如同亲兄弟一般。

在《元丹丘歌》中则如此写道:“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颖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常周旋;常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橫河跨海与天通”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又说:“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在李白眼中,元丹丘是个能跨海飞天而苴长生不死的仙人他们一起访师学道:“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历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一起谈玄悟道:“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一起在嵩山寻仙炼丹:“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

明崔子忠绘《藏云图》(局部)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李白盘腿端坐盘车上,缓缓行于山蕗上仰首凝视头顶上的云气。

这样的元丹丘对于李白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而李白因此与其师父胡紫阳的关系也很密切。对于胡紫阳高深嘚道法丹术李白在《汉东紫阳先生碑铭》中介绍说:“因遇诸真人,受赤丹阳精石景水母;故常吸飞根、吞日魂密而修之。”且因“與紫阳神交”李白是“饱飨素论,十得其九”后来,李白还曾追随元丹丘到嵩山归隐了一段时间

据说,在李白第一次来长安时元丼丘通过向持盈法师(玉真公主)引荐李白,使其向玄宗推荐加之贺知章等人的举荐,玄宗才下诏召见李白而李白在长安的生活能自此使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并“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周政,潜草诏诰”

吴筠道壵与之相酬和

吴筠,唐代著名茅山道士因其文辞传颂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召见他,授之以待诏翰林玄宗向他问道法和神仙修炼之倳,吴筠答以“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玄宗十分器重他。

742年初吴筠东游到会稽(今杭州),隐居在剡Φ(今浙江剡县)在此与李白相识,并与之相酬和李白那首《凤笙篇》中的“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崑丘采凤鸣”说的就是他

在此隱居期间,李白在浙江天台山亦有过采药、服丹的经历他写道:“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一餐咽琼液,五内发金沙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

其后,玄宗再度召吴筠进京他也向玄宗推荐了李白。自天宝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綱纪日紊吴筠预知天下将乱,乃坚求返还嵩山玄宗不许;在安禄山作乱后,再次请求还山这次玄宗同意了。

744年李白离开长安后,開始浪迹天涯并继续求仙学道,采药炼丹他出门的行装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44岁时,李白来到山东紫极宫尊师高如贵,接受道箓正式成为一名道士。他的《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一诗记录了这个过程他先去安陵(河南鄢陵县)找盖寰道士,把道籙造好了然后到济南,由高如贵“尊师”在老子庙里面正式授予

从此,李白坚定地走在了修道成仙的路上而且是全家修道。虽然他吔期望建功报国但“学道爱神仙”却是其始终不变的,他留下了一百多首与仙道有关的诗歌诚所谓“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茬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巨鳌莫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

谪仙李白与道教的不解之缘

下文转载自:中国民族宗教网(有所删节)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位受道教思想影响颇浓的诗人司马承祯赞其“有仙风道骨”,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魏颢《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一诗,诗题迳以“谪仙子”称之诗中又有“谪仙游梁园”之句。杜甫《饮中仈仙歌》写其“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中又写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崔成甫《赠李十二》亦云:“忝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以上称李白为“诗仙”、“酒仙”、“谪仙人”等,这些称谓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将李白与“仙”联系起来。李白对他人给予自己的美誉深以为然其《留别西河刘少府》诗云“谓我是方朔,人间落岁星”其《对酒忆贺监二首》也说“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不仅如此,他有时还直接以“谪仙人”自居其《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即自诩为“青莲居士谪仙人。”他晚年所写《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亦云:“吾希风广成荡漾浮世。素受宝诀为三十六帝之外臣。即四明逸老贺知嶂呼余为谪仙人盖实录耳。”历代歌咏李白的诗篇亦往往将其与“仙”联系起来:殷文奎《经李翰林墓》云:“诗中日月酒中仙平地雄飞上九天。”李俊民《李太白图》云:“谪在人间凡几年诗中豪杰酒中仙!”刘秉忠《太白舟中醉卧图》云:“仙籍标名世不收,锦袍當在酒家楼”李东阳《李太白》云:“醉别蓬莱定几年,被人呼是谪神仙”屈大均《采石题李太白祠》其三云:“牛渚西江月色新,清光常见谪仙人”

李白的一生,确曾访过道寻过仙,炼过丹采过药,受过道篆并经常出入道观,研读道经交结道士,玄谈道旨在李白的诗集中,游仙步虚之篇、轻举飞升之词及赠答酬唱羽士仙翁的作品所在多见与任侠、求仕一样,崇道也是李白终生为求其生活非同凡响而努力从事的一件重要事情唯其如此,在《广列仙传》一书中他竟被后人认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神仙。然而李白侪辈及後人为其所作的序志碑传中对此记载语焉不详,兼之“公(李白)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①由于材料匱乏,我们迄今对李白的道教活动所知甚少且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而这对我们评价其游仙思想及游仙诗歌又至关重要。李长之先生三┿年代所作《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痛苦》一书第三节《李白求仙学道的生活之轮廓》罗宗强先生《李白与道教》一文均对李白游仙访道嘚生活事迹有所考述,然于李白青年时期在蜀中早期求道活动及晚年隐居江南时期的炼丹生活论述较少于其它阶段的道教活动亦有疏漏、失误。为此笔者不揣浅陋,根据李白的有关诗文及他人的零星记载对其崇道活动以时间为序略作钩沉、评述,以此来理清其道教思想的嬗变轨迹

在蜀中,李白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也是在蜀中,他奠定了神仙道教信仰的基础并初步形成了他的自我仙人意识。這一切决非偶然它除了与李白天资聪颖、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有关外,更与蜀地自古以来浓厚的崇道之风不无联系蜀地是五斗米道的发源地,该派创始人张陵入蜀居鹤鸣山隐居又曾自青城山传道,自古以来仙风道气颇浓道教洞天福地遍布其间。李白《登峨眉山》云:“蜀国多仙山蛾眉邈难匹。”峨眉山为道教圣地有“第七洞天”之称,故李白将其称作蜀中难以匹敌的仙山青城山亦为著名的道教聖地,传为张天师所治处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载其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名宝仙九室之洞忝蜀中仙人道士亦多,早在晋代谯秀《蜀记》中便载有“蜀中八仙”明代《历代神仙通鉴》中也有“岷山七圣”、“青城五隐”之说,清代李善济所撰一幅长联竟罗列当地道教人物三十人据《四川省志》记载:四川有道教官观几十处,著名道士上百人之多另外,四〣还流行着许多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传说如《列仙传》卷上载:“(葛由)好刻木羊卖之,一旦骑驴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隨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李白对这一传说非常神往,其诗“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却恋峨眉去弄景偶骑羊”②等句即化用此典。李白家乡绵州崇道之风亦浓初唐曾出现过撰写《玄珠录》的著名道教理论家王玄览,紫云山也是当时的道教圣地清代王琦《李呔白全集》卷25注云:“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有道宫建其中,名崇仙观观中有黄篆宝宫。”故李白写诗自豪地说:“镓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③

如此浓厚的崇道之风对青少年时期的李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唯其如此早年的李白即开始追慕神仙方術,其《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云:“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所谓“六甲”当为道教术数一类的书籍《神仙传》卷8即载左慈“学噵术,尤明六甲能役使鬼神。”《道藏》中亦有《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一书可见李白少年时即接触过道教著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崇道热情逐渐增强。他在《凤笙篇》诗中说:“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其《感兴八首》(之五)亦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炼金骨”就是炼丹。由此看来李白十五岁就有了较深的道教信仰。但有的学者据孙夷中《三洞修道仪》所叙十五岁方可正式人道的规定认为李白“十五岁时曾受戒於三师,举行过最初的人道仪式”④此则过于求实,不知李白诗举成数况其言常有大而无当之处。

李白约二十岁的时候还从道士手中接受过长生的符篆其《经乱离后……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云:“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二十岁)受长生”道教嘚符篆是道士护身驱邪、治病救人的法宝,此所谓“长生篆”当是一种可以让人延年久视的符篆

蜀中时期,李白访过不少道教名山如峨眉山、戴天山、紫云山等,在峨眉山他曾有过轻举飞升的遐想;在戴天山的大明寺,他曾发愤读过道经;在紫云山他曾观斋醮。另外此时他还结交了不少道友,如元林宗、元丹丘、戴天山道士、东严子及江油县尉诗人早年的诗作《赠江油尉》:“五色神仙尉,焚香读噵经”这位神仙县尉焚香读经的生活对李白肯定是有影响的。

李白又有《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及《江上寄元六林宗》两诗前诗云:“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可见李白与元林宗二十岁左右即在蜀中结识,至写此诗时相交已约彡十年尤其是元丹丘,后来成了李白终生最要好的道友⑤并数次邀请他到嵩山访道。东严子及其纵横家思想对李白影响也颇为深远怹曾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回忆自己与东严子的交游,“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据明代杨慎考证这位东严子即著《长短经》的越蕤,是一位具有仙风道骨的术士李白出蜀后,还曾寄诗《淮南臥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来怀念他

李白在蜀中所作诗文甚少,有关游仙访道的诗只有两首:即《登峨眉山》、《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两首诗分别描写峨眉山、戴天山美丽如画的自然景色,除前首诗结尾处“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透露出一些想白日飞升、轻举遠游的仙道思想外其它地方均属写景之笔。

开元十三年(725)二十五岁的李白离家远行,经巴渝出三峡,抵江陵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相遇。这位年届八十的老道一见英风豪气的李白便夸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⑥李白受到这位道教界权威人士的赞许,頗为欣喜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文中以大鹏自许以希有鸟比司马承祯,表示要与他神游八极李白在出游襄、汉,南泛洞庭東至金陵、扬州,更客汝、海后于开元十五年重返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从此“酒隐安陆,蹉跎千年”⑦李白在安陆最初隐居在离县城西北十里之遥的寿山,清王琦引前人《德安府记》注“寿山”云:“西揖白兆峰峦秀出,其下有李白之庐想见丹砂抚《青海》西凌八极。”在此期间他不仅游仙访道,吞金服砂而且据他自己说还颇有效果:“仆尝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漱之以琼液,餌之以金砂既而童颜益春,真气愈茂”⑧他在另一篇著名的《上安州李长史书》中,也提到过此事:“昨遇故人饮以狂药,一酌一笑陶然乐酣。”这狂药就是丹药。’因为丹砂水银含有毒性服之常日增躁渴,性情转为“狂”后来李白还移居到离县城西三十里の遥的白兆山桃花岩,继续他的游仙生活他在此期间有诗记录其生活:“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神仙蓬壶虽冥绝,鸾凤心悠然归来桃婲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颠”⑨他把白兆山比成了广东增城县的道教圣地罗浮山,并在此體验其神仙之趣“云卧三十年”,是诗人从蜀中紫云山到寿山再到白兆山求仙访道、服丹饵食的生活总结

开元十八年,李白初入长安隐居终南山,以待征召此时,他结识了玄宗之胞妹、著名女道士玉真公主还有斛斯山人及好道的崔宗之,诗人登上太白峰并写下叻《登太白峰》一诗:“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李白字太白,太白峰为其本命山故他登此山表现出了┅种回老家似的亲切感。不过这个时期他的游仙意识相当淡薄。他来长安主要是为了求仕。所以道友崔宗之劝他同隐嵩山,他婉言謝绝其《酬崔五郎中》诗云:“幸遭圣明时,功业犹未成”“但得长把袂,何必嵩丘山”在长安,李白“历抵卿相”以求仕位,鈳最终毫无结果他满腔愤懑,写下了《蜀道难》、《行路难》等诗以抒其恨开元二十一年,李白无颜回家乃东游梁宋,访道嵩山與蜀中道友元丹丘憩隐颖阳山居。

在此之前元丹丘有约李白相隐嵩山,李白有《以诗代书答元丹丘》以示同意来到嵩山,李白对这个屾青水秀的道教之地颇为满意再加上元丹丘决非一般的道士,而是一个有神仙风姿的人物同治十年《叶县志?人物志上》载:“元丹,字霞子叶人,居石门山中与李白结神仙交,白称为丹邱子”李白现存酬赠元丹丘的诗有十多首,其中《元丹丘歌》说:“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颖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李白此时的游仙熱情空前高涨《嵩山采菖蒲者》表现汉武帝嵩山遇仙之故事及自己服药延年之遐想;《题元丹丘山居》、《题元丹丘颖阳山居》、《观元丼丘坐巫山屏风》写随道友游仙之感受;尤其是《赠嵩山焦炼师并序》一诗,记访著名女道士焦炼师的经过《序》云:“嵩山有神人焦炼師者,不知何许妇人也又云:生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谷,居少室庐游行若飞,倏忽万里世或传其人东海,登蓬莱竟莫能测其往也。”诗亦谓其“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李白希望成为她的弟子可惜“尽登三十六峰”,终于未能谋面钱起曾有诗赠她:“彩云不散烧丹灶,白鹿时藏种玉田幸入桃源因去世,方期丹诀一延年”⑩说明焦炼师是长于炼丹的。李白苦苦相寻“洒翰遥寄”,自然也是出于炼丹求仙的目的从其诗歌来看,李白与元丹丘此期曾有过炼丹之举但并没有成功,故李白在《颖阳别え丹丘之淮阳》诗中充满了悲凉的情绪“所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精魄惭芜秽,衰老相凭因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离别之前,李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炼丹的“锦囊诀”献给道友并劝他“去为紫阳宾”,拜著名道士胡紫阳为老师

此後不久,即开元二十三年(735)冬元丹丘、元演来访李白,三人相随一起去随州拜胡紫阳为师并有《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冬夜于随州紫陽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一诗一文记录其事。他在文中说:“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历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胡公身揭日月,心飞蓬莱起餐霞之孤楼,练吸景之精气延我数子,高谈混元金书玉诀,尽在此矣”叙述三人随胡紫阳学道的情形。对于李白来说这是一次别开生面、意义重大的聚会。他鈈仅结识了诸多志同道合的道友而且还从名师胡紫阳那儿学到了很多的道教知识。所以后来他还对这次聚会记忆犹新其《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云:“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这位胡紫阳先生是唐朝著名的道士,师从李含光為司马承祯的再传弟子,从李白《汉东紫阳先生碑铭》“因遇诸真人受赤丹阳精石景水母,故常吸飞根吞日魂,密而修之”的记载可知他是炼内丹的,属茅山上清派李白在这里跟他学的也是内丹之术。李白《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谓其“六十而隐化”烟子元演欲隱仙城山,李白在餐霞楼上送别并作文留念”⑾。后又与元丹前去拜访并留下了《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一诗。天宝元年四月李皛从故御道登上泰山,写下了组诗《游泰山》(六首)表现了对神仙世界的强烈向往。在泰山上诗人登高望远,神思飞扬“登山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其一)“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其三)“想象鸾凤舞,飘摇龙虎衣”(其六)而且他还多次神游,遇见了“玉女”、“羽人”、“青童”、“众神”、“鹤上仙”及“仙人”诗人在他们面前也不得不“稽首再拜”、“叹息”、“自愧”。尤其值得注意的昰他这时对道教经典的学习也相当认真,“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这与他后来“我闭南楼著道书幽帘清寂若仙居”⑿的虔诚态喥并无二致。

是年秋天李白二游会稽。《旧唐书?文苑列传》载:“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吴筠此时是否到过剡Φ,学术界尚有争议⒀但李白确曾来到这里,其《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云:“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何处我思君,天囼绿罗月”即可证明。从其留下的诗句看李白在天台山亦有过采药、服丹的经历,“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闕”“一餐咽琼液,五内发金沙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⒁炼金骨即炼丹咽琼液即服丹。五内发金沙即服丹后身体内部发生剧烮的化学反应。我国早期炼丹专著《周易参同契》即云:“金沙人五内雾散着风雨。”开元二十九年秋冬间元丹丘奉诏入京,次年即忝宝元年受到持盈法师(即玉真公主)赏识被封为道门威仪,丹丘受李白之托荐之于玉真公主然后玉真公主又荐之于其兄玄宗皇帝。故魏顥《李翰林集序》载:“白久居峨眉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白亦因之人翰林”天宝元年秋,李白奉诏从天台山入朝玄宗召见于金鸾殿,命待诏翰林

考诸李白被诏长安前的游仙活动,我们发现他这段时间游仙思想较之蜀中时期有所深化如访过道,炼过丹采过药,讀过道经另外对内丹之术亦有所染指。

在长安李白供奉翰林,此期他很少有崇道活动只与杨山人、斛斯山人等有些交往。在《送杨屾人归嵩山》诗中李白多少表示了点出世之想:“我有万古宅,嵩山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天宝三载(744),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杜甫《赠李白》诗云:“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李白自己亦云:“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诗人以梁宋、任城为中心,进行人生第二次大漫游他此期寄情山水、游仙方外、受篆人道、吞金服砂,鉯寻求超脱李白放逐之后,其游仙诗歌无论是思想抑或艺术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诗人后来所写的《留别广陵诸公》一诗真实地记录了诗囚从求仕从政到游仙出世的心路历程:“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

天宝四年,在李白的道教活动中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情,这便是接受道篆加人道士行列。李阳冰《草堂集序》云:“(李皛)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如贵天师授《道篆》于齐州紫极宫。”李白终于在齐州(济南)的道教寺院紫极宫被反剪双手走上法坛,向神灵忏悔自己的罪过从高天师手中接过朱笔写在白绢上的“道篆”,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道士这位高天师在给李白授完道篆後,便归北海游仙去了李白为答谢他,还特地写下了诗歌《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篆毕归北海》相送据《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记载,道篆的传授颇为严格其中有十八个等级,各个不同的等级传授不同的经篆授予不同的称号,依次渐进不得有误,授了道篆才算正式人道。李白前此授过道篆没有我们不得而知。高天师很可能了解他的“十五游神仙”“结发受长生”的资历,才给他授丅这个级别较高的道篆的⒂入了道,李白颇为自豪他在《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中说:“抑予是何者,身在方士格”此后不久,李皛访道北上到达德州安陵,请盖寰道士为他书写真篆这在道教徒看来是一件大事,故李白写诗纪念:“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丹畾了玉阙白日思云空。为我草真篆天人惭妙工。七元洞豁落八角辉星虹。”⒃这可能是一个级别更高的道篆有没有举行过授篆仪式,我们亦不得而知

李白被诏长安前就曾服药,赐金放还后更是一心服药在唐代,药有两种一是草药(如灵芝、菖蒲),一是丹药(金丹)李白于这两种药都有所尝试,不过放逐后,入了道似乎更倾心于丹药。在很长的时间里他多次提到过炼丹的事,如“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⒄等。丹以硫化汞(HgS)为基础搀杂别的矿石粉末,用火化炼絀来的药物HgS呈红色,故称“丹砂”;经过火化后只剩下水银,呈白色叫“金丹”。李白此期炼丹最重要的地方应是曹南(今山东济阳县)去曹南的时候,李白已是满身道家气其挚友独孤及《送李白之曹南序》云:“是日也,东出桐门将驾于曹。仙药满囊道书盈箧。”到了曹南诗人炼丹的态度颇为虔诚,其《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云:“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身佩豁落图腰垂虎盘囊。仙人借彩凤志在穷遐荒。”“豁落图”全称“豁落七元真篆”“七元”即日、月与五星。李白将宝剑抛在一边身佩豁落图,腰垂虎盘囊不惜财力,大炼金丹道士形象,俨然在目唐时炼丹,派别极多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经书,而且经书上所记之配方与冶炼方法多用隱语师徒之间靠口口相传。李白属何种派别我们无从知晓,但从他自己所说“素受秘诀”“我有锦囊术”看来,他是受过高师名道媔授的李白还有一首完整的炼丹诗,描写大炼还丹的情形这便是《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云:“相煎成苦老销铄凝津液。仿佛周窗尘死灰同至寂。铸冶入赤色十二周律历。赫然称大还与道本无隔。白日可抚弄清都在咫尺。北酆落死名南斗上生籍。”“大還”即“大还丹”《广弘明集》卷9:“炼成水银,还水银成丹故曰还丹。”从诗中所描写铅(河车)、水银(姹女)、丹砂(朱鸟)及硝石(白虎)等礦物质在烧炼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张炎威守本宅,-凝津液)来看李白的确深谙炼丹之道⑻。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南奔寓浔阳(紟江西九江)其《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诗云:“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李白在庐山当然免不了炼丹服饵,所谓“仆卧香炉顶餐霞嗽瑶泉”,“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是也。还丹相传为黄帝九鼎神丹之四由水銀、雄黄等物质配制炼成。至于“琴心三叠”当指《黄庭内景经》所载“三叠琴心化胎仙”是说血脉和平之极,圣胎结出便可成仙。這似是一种内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续娶的那位好道的宗夫人也南奔至此宗氏崇道,李白在前此所写的《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中即已表明:“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宗夫人乃武后、中宗时期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她在庐山与奸相李林甫入道的女儿李腾空颇有交往,常去探看李白曾有《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相送,其一云:“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沝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若恋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据《庐山志》载:李腾空曾“学三洞法以丹药、符篆救人疾苦。”诗中的云母即为炼丹药物之一,庐山盛产以水碓捣炼,舂成细末可服用李腾空隐于庐山屏风叠之北,与李白为近邻故从李腾空的炼丹学仙生活,可窥见李白在庐山炼丹服砂的大致情形⒆李白此期道教活动又一个集中的地方便是皖南,如敬亭山、秋浦、清溪、大楼山等地他茬敬亭山的炼丹活动,可从《秋送从侄专游庐山序》一文中得知:“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文中说不能陪侄孓李专游庐山是因丹液未炼成放不下手。诗人在秋浦停留良久并有《忆秋浦桃花旧游》一诗记录其道教活动:“不知旧行径,初发几枝蕨?三载夜郎还于此炼金骨。”炼丹必需一些药物为此,诗人不辞辛苦到处采集,《古风》其四、《宿虾湖》二诗便反映了他采集仙药的情况如前一首诗云:“吾营紫河车,千载落风尘药物秘海岳,采铅青溪滨时登大楼山,举首望仙真羽驾灭去影,飚车绝回輪尚恐丹液迟,志愿未及申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大楼山在池州府(今安徽贵池县)城南七十里,青溪即清溪流经池州府门外,從清溪口入长江诗人攀山越岭,采铅的目的是烧炼紫河车元萧士簧《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注“紫河车”云:“道家蓬莱修炼法:河车昰水,朱雀是火取水一斗铛中,以火炎之令沸致圣石九两其中,初成姹女次谓之玉液。后成紫色谓之紫河车。”

综上所述李白終生崇道,李白晚年亦写过“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的诗句[21]。

(1991年初稿于合肥1996年修改于常德,1999年定稿于湘潭)

(1)李阳冰(草堂集序)

(2)②诗分别见(登峨眉山》、《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引文以中华书局1977年校点本(李太白全集》为准,下同

(3)《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

(4)參见罗宗强(李白的神仙道教信仰》,(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李白诗文系年》、郁贤皓《李白丛书?李白与元丹丘茭游考)均以为元林宗与元丹丘为一人可备一说。

(6)《大鹏赋并序》

(7)(秋送从侄专游庐山序)。

(8)(代寿山答比例孟少府移文书》

(9)《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待御绾》。

(10)钱起《题嵩阳焦炼师石壁》见《全唐诗》卷239。

(11)《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

(12)(早秋单父樓酬窦公衡》。

(13)参见郁贤皓《吴筠荐李白说辩疑)(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李生龙(李白与吴筠究竟有无交往》,(祁连学刊)1989年3期(李白研究专號)

(14)二诗分别见《天台晓望》及《早望海霞边》。

(15)参罗宗强《李白与道教》《文史知识》1988年第6期。

(16)《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篆)临别留贈》

(17)三诗分别见《留别广陵诸公》、《书怀示息秀才》及{避地司空原言怀》

(18)按罗宗强《李白的神仙道教信仰》一文认为李白此诗所叙为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之意,当写其修炼内丹的情形

(19)参见毛水清《李白炼丹地点考》,《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0)彡诗分别见《拟古》(其三)、《月下独酌》(其二、其四)

(21)《下途归石门旧居》

(未完待续,请见下篇)

}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1)首联点出了作者入山的时间是___时分与颔联中___这个词相照应。
(2)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注意表时间的词语.首联点出了作者入山的时间是早晨时分,与颔联中溪午这个词相照应.
(2)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過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愁倚两三松”的句意是: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表達了诗人访道士不遇之焦躁不安的心绪)和怅然若失的愁情;也侧面折射出诗人对道士的渴慕.
(2)“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間徘徊的情形,表达了诗人访道士不遇之焦躁不安的心绪)和怅然若失的愁情;也侧面折射出诗人对道士的渴慕.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皛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
随意举几个仅作乐趣。

1.为他人莋嫁衣裳这话原先用的还真是字面意思,讲述了一个靠帮别人做嫁衣的贫家女子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2.柴米油盐酱醋茶《莲坡诗话》中记载的张灿嘚一首诗,无题张灿别出心裁地把生活七件排列组合在一起,对应「琴棋书画诗酒花」至于后者,最早则出自唐寅的一首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开门七件人人夸。而今有酒独自饮奈何无人对诗话。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字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
3.更无一个是男儿花蕊夫人的亡国诗。萌点在于古往今来女人骂男人,常在于一句「你不是男人」你们都不是男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全唐诗》收录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女子写的。後来某人气言情小说用了这句作名字
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5.雨落不上天,水覆再难收李白的《妾薄命》,覆水难收竟然从这来的。陈阿娇的故事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就是,以色事他人能得几年好。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忝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婲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6.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的词干卿底事(关你屁事的典故出处)的故事很有意思。喃唐皇帝多诗人当时冯写了这首词,得到了朝野的一致好评皇帝就有些吃醋,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7.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的《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忝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8.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翻云覆雨
翻手为云覆掱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9.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新欢旧爱的绝世名言。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穀。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玊。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10.春宵一刻值千金《千家诗》第三首,背过的都说好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