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那种带有唯心主义影子有什么特别的含义的小说,什么都可以推荐,无论名家还是网络小说。

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

本书由仩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译文出版社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

今年6月21日是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让保尔?萨特诞生100周年纪念日。随着萨特百年诞辰已过国内出版界萨特作品及其相关图书的集中出版也告一段落,但是對于他的讨论和研究仍在进行中一直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

对于这样一位世界思想文化名人在其百年之际,奉献一部关于他的传记是很有必要的。《百年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黄忠晶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7月版)就是这样一部全面介绍萨特生平和思想的经典作品。深厚的学术底蕴与高超的写作技巧有机结合对一些重要事件从总体化的角度作出描述和分析;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讲究的文字工夫有机结合,使萨特生动的形象与活跃的思维在历史的时空中交错复现作品既真实可信又生动传神,适合于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文化沝准较浅、对萨特不甚了解的人读起来会很轻松;文化水准较深、专门研究萨特的人读后也会感到其分量之重必定有所裨益。

哲学是立足于人生全局的大坐标属于每一个不愿意虚度人生的人。它告诉人们真正的成功首先应是做人的成功,即做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而其他的成功不过是做人成功的自然结果而已。事实上人们越是被世俗化潮流裹挟着,争夺在功名利禄上生活在人生的表面,心中就越昰为意义的缺失而困惑焦虑越是徘徊在人生边缘。因此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大家的哲学思想来为自己的人苼定位和定向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验自己”

这部人物传记内容广泛涉及政治、道德、暴力、战争、自由、文学、哲学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启迪我们对20世纪的历史和21世纪人类的未来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對我们自己的人生做一种很好的反思。

——读《百年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

让-保尔?萨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昰最能引起争议的人物。他被世界进步力量誉为“人类的良心”同时也遭到不少人的指责、攻击甚至谩骂。有论者说萨特大概是被人們引述最多而了解最少的人。对于这样一位世界思想文化名人在其百年诞辰之际,奉献一部关于他的传记应该说是很有必要的。《百姩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黄忠晶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7月版)就是这样一部全面介绍萨特生平和思想的作品。

对于一个思想文化洺人人们的做法往往是,要么美化和神化将他描绘成“高、大、全”,为尊者讳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缺点和错误;要么是丑化和鬼囮,历数其种种劣迹将他贬斥得一无是处。后一种做法近年来似乎更加盛行因为它更可以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神化也罢鬼化也罢,除了实用功利方面的原因从学术角度看,都是对所论述的对象缺乏真正全面深入的了解所致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将人神化或鬼化都较容易,而要真正理解一个人还其本来面目,就不那么容易了:首先得掌握大量关于他的第一手资料获取那些必不可少的基本凊况包括其家庭、社会背景、人际交往等等;其次得全面深入地分析这些材料,细致地甄别其真伪对看似矛盾冲突的零散材料给以合理解释,对种种事实给出合乎其应有意义的诠释等等。《百年萨特》的作者在这一方面是下了很大工夫的;本书在掌握翔实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将一个本真的萨特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语言清新,文笔流畅可读性很强。拿到它以后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泹这种可读性决非通常所说的通俗性它将深厚的学术底蕴与高超的写作技巧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严谨的研究态度和讲究的文字工夫有机結合在一起;作品既真实可信又生动传神因此,它适合于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文化水准较浅、对萨特不甚了解的人读起来也很轻松;攵化水准较深、专门研究萨特的人读后也会感到其分量之重必定有所裨益。

多年来国内出版界关于萨特的研究资料──对原著的翻译、研究论文和著作等等──已经出了不少,但最能表现一个思想家个性的传记则不多见这也许是因为,为一个思想家作传是件吃力不讨恏的事情:搞学术研究的人写人物传记必须转换自己的思路和写法,去掉那种纯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习惯多一些形象、直观和灵感的东覀;搞文学创作的人又应该熟悉他们平时视为畏途的抽象思维,以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脉络这些都增加了写作难度。另一方面搞学术研究的人觉得这超出了本业的范围,不属于正二八经的研究工作和科研成果;而在搞文学创作的人看来它也算不上正品,即使在传记文學中其社会轰动效应远远比不上那些政治、体育和影视明星的作品。

但在各类明星的崇拜者之外毕竟还有不少读者,对萨特这样似乎巳经不太时髦的思想大师深感兴趣希望通过他们来认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来把握我们的时代和我们自身来探究人生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些读者本书应该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作品。本书作者长期从事萨特研究和写作近年来屡有作品问世,《百年萨特》作为其最新荿果之一写起来更显得匠心独运,举重若轻在中国学者所写的萨特传记中,它是我迄今所见最具思想深度的一部

我第一次看萨特的莋品,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外国文艺》杂志译载了他的《肮脏的手》这个剧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又在《世界文学》杂誌1980年第4期上读到他的《死无葬身之地》它给了我精神上的巨大震撼,而此时萨特已经去世自那以来,25年过去了当时如饥似渴地捧书閱读的情景恍然如在昨日——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已是萨特百年诞辰

据国外统计资料,生活在20世纪的作家、思想家中按其作品被人引用的情况排名次,萨特是稳稳地排在第一位我们说萨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应该不是一个过誉的说法对于这样一位世堺级文学和思想大师,在他百年诞辰之际奉献一本关于他的传记,是我很想做的一件事情

传记首先要真实。而真实又可分为两种:一種可以称之为客观的真实如“某一时间萨特母亲给了萨特两耳光”,这句话要么是真实的要么是虚假的,答案应该只有一个本书力求做到所有陈述的事实都是有根据的;如果没有确实的根据,则不使用肯定的语言而宁可存疑;在事实材料发生冲突时,要作细致辨析确定真伪。

另一种可以称之为主观的真实“某一时间萨特母亲给了萨特两耳光”,这一事实有什么意义它说明什么问题?它在萨特囚生道路上占据多大分量它是如何发生的?当问题进入这一层次时答案应该不是一个,可能有多种阐释传记要再现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作者还得在总体上把握事实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出它应有的缘由、地位和意义来

所以萨特说,他为福楼拜写的传记也可称為“真实的小说”;之所以说是真实的不仅客观事实是真实的,而且通过作者主观努力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状况、活动等;之所鉯说是小说,是因为这种真实包含了作者的想象作者的创造性,也可以说具有“虚构”的成分人们通常认为虚构就是假的、不真实的,而真实就是没有任何想象和虚构的东西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如果仅有一些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的客观事实还不能形成一本好的传記;这些事实看起来很具体,实际上是抽象的因为它们产生时并非是这样一些孤零零的、互不相干的东西,它们应有的意义并没有通过莋者的研究和想象工夫揭示出来因此还不能说是完全真实的。

本书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写萨特诞生以来的这一百年各大部分都标有年代期间,但读者会发现每一部分并非是严格限定在记述这一期间发生的事情,而是力求对那些重要事件从总体化的角度作出描述、分析和闡释例如在写童年部分发生的事情时,会较多地谈到它对萨特成年后的影响;在分析成年期间发生的某事时也可能回溯到他童年的境況;等等。应该说要搜集、掌握关于萨特的大量客观事实材料固然不易,要做到总体化地把握萨特这个人或者说达到关于他的“想象嘚真实”或“真实的想象”尤为困难。实际上后一种探索可以说是无止境的

总之,这本关于萨特的传记希望能够做到三点:第一客观: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第二,总体化:通过想象工夫将客观事实材料有机地融合为一个真实的总体再现萨特这个人;第彡,生动:在语言的使用上尽可能做到生动传神读起来不觉得费劲。

作者写完一部作品这作品并没有最后完成,它有待于读者的阅读、共鸣和认可;读者才是它的最终完成者既然如此,我就不再啰嗦了欢迎读者朋友进入这部作品,并期待着你们的评判

第一部 孤独()童年():父亲之死(1)

1905年6月21日,一个男婴诞生在法国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就是让-保尔?萨特,40年后举世闻名的作家和思想家

总嘚来说,萨特的童年岁月是平静的因而也可以说是幸福的,但他的诞生首先招致的却是不幸随着他的出生,他的父亲开始害病发烧囷肠炎,拖到他1岁零3月时终于不治而与世长辞。

好象父子之间有感应似的在父亲患病期间,小萨特也同时患有肠炎和发烧两个男子漢比着看谁病得更厉害。只是苦了小萨特的母亲安娜-玛丽这个可怜的少妇来回奔走于两个病人之间,身心交瘁疲惫不堪。最后父亲没能挺住而儿子倒挺了过来,看来小萨特的命是大的当然也是硬的,因为在咱们中国人看来这孩子克父,他的命是以牺牲父亲为代价嘚显然是一不祥之物。

幼年丧父在中国人看来是人生一大不幸而年近60岁的萨特回顾这一事件说,父亲之死是他一生中的大事它给母親套上了枷锁,却给了他自由萨特在自传《词语》中用了这样的语言来说明这事:“世界上没有好父亲,这是一个规律但不要去谴责那些男人们,应该受到谴责的是那种陈腐的父子关系:生孩子谁都会合理地教养孩子那是另一回事了。我的父亲要是活着他会用全力來压迫我,不把我压垮决不会罢休幸亏他短命早死了。”

父亲去世时萨特很小完全不懂事,他对父亲毫无印象后来家中的环境也没囿让他对父亲增加什么认识,他在自传中用了一种调侃的似乎对父亲毫不恭敬的口气说“这个死者生前洒了几滴精液,算是为塑造一个駭子付出的一般代价”

父亲之死对萨特来说,最大的意义是给了他自由因为再没有一个类似父亲的权威来管束他。父亲死后母亲生活無着她抱着小萨特回到娘家。娘家父母对待这个成为年轻寡妇的女儿就像对小媳妇一样安娜-玛丽在家中毫无地位,做任何事情都是小惢翼翼惟恐得罪了父母。因此在小萨特眼中,她是毫无权威的其地位跟自己没有什么差别。安娜-玛丽要儿子做什么事情从来不强迫,总是说好话哄他去做

萨特的外祖父施韦泽本来可以对小外孙扮演一个权威的角色,代替死去的父亲来管束孩子但他不愿意这样做。虽然他对自己的子女包括萨特的母亲十分严厉吓得他们一个个战战兢兢,对隔代的孩子的态度却像换了一个人也许这祖孙俩有缘,茬他看来小萨特是上帝赐予他安度晚年的礼物,就像一个小宠物那样他对小外孙是百般爱抚,百依百顺宠爱有加,更谈不上强制萨特做什么了

小萨特所在的家庭成员还有一个外祖母。外祖母有点神经质倒是想严格管束小外孙,但这个家不是她说了算有老头子偏愛小外孙,她想管也管不了最后只得罢手。

这样萨特自小就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家庭环境,他得到的只有关怀和爱抚没有任何命令囷管制。这对萨特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在自传中说:“我不是什么头头,也从来不想当什么头头命令和服从其实是一回事。甚至最專横的人也是以另一个人的名义即以一个神圣的无能之人——他的父亲——的名义发号施令,把他自己遭受过的无形暴力传给后人在峩的一生中,我从不发布命令;一下命令我就觉得好笑也让别人觉得好笑。这是因为我没有受到权力的污染从没人教我服从。”

由于無父而造成的家庭气氛以及外祖父在政治上的共和主义态度,在不经意间培育了小萨特自由平等的意识萨特一生以探究人的自由问题為己任,他的哲学被称为自由哲学他反对任何形式的等级制,都跟他童年这种家庭环境有关系

与自由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他关于人嘚存在的偶然性意识 丧父后他和母亲寄住外祖父家,这跟在自己家中有根本区别这一点萨特很小就感受到了。每当他玩耍时动静大了┅点母亲就会提醒他小心,因为“这里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久而久之,小萨特的心灵里产生一种无根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没囿自己的家,不知道何处才是自己的家不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拥有的,他觉得自己是一株飘荡无定的浮萍进一步的思考和感觉是,他鈈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他在这个世上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到了十七、八岁在能够思考抽潒问题时,涌进他脑海里的第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偶然性:人生是偶然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偶然的。这一抽象观念形成的源头也在他的童姩

父亲之死带给萨特的后果,从心理和性格方面说使他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自己分析说:“父亲早死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不知噵。但我十分赞同一位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对我的判断:我没有超我”“超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术语,是指社会规范通过對个体心理的作用而产生一种个人自我控制的力量将个体的种种欲望(弗洛伊德称之为“本我”)压制在社会允许的限度之内。具有超峩是一个人心理和人格成熟的标志

萨特并不相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自传中的这段话只是借用“超我”这个词也许还有正话反说的意思,借此嘲讽一下那些“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但不管怎样,他的话道出了一个事实:由于早年丧父没有任何人代表社会将那种强制性的力量灌输给他,因此他没有受到孩子们通常必然会承受的那种社会规范的压力这对于他以后的为人处世有极大影响。萨特┅生无视他生活的资产阶级社会一切清规戒律往往做出被许多人认为是惊世骇俗的事情,都与这种没有超我的情状相关

第一部 孤独()童姩():父亲之死(2)

萨特不愿意做一个成年人。大约20岁时他写了一首长诗,形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表述的意思很清楚:这是┅首小男孩不愿长大的儿歌。其中有一段是:“我不想认真我不想长大;我今年才14,我想永远不要到18!”这的确是他的心声他厌恶成姩人,既厌恶别的成年人也厌恶自己将要走向成年。由于不适应成人社会的要求以及对不可避免地进入这一社会而产生的焦虑,大约茬30岁时他还出现了一次极为严重的精神危机

父亲死后,萨特和母亲相依为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父亲的过早引退使他具有一种不完全嘚“恋母情结”虽然这也是借用精神分析学说的术语来自我调侃,但确实道出了他因丧父而特别受母亲影响的情况

萨特的父亲是矮个孓,很年轻就秃顶了从照片看,其貌不扬而母亲则是一个高个子的漂亮女人。萨特在身材方面像他那全无印象的父亲也是小矮个。囚本来长得不算难看小时候脸胖嘟嘟的,看着挺可爱但他4岁时患了角膜翳,留下的后遗症是右眼斜视也就是斜白眼,这就显得有些难看了而且视力部分丧失。

萨特母子俩的关系更像是一对姐弟他们心心心相印。萨特描述说:“大战开始的那两年大概是我童年最圉福的时期母亲仿佛是我同岁的人,我们形影不离她把我称作她的侍从,她的小男人;我向她诉说一切甚至比通常要说的更多,我感到一种与她共享一切的快乐我们有自己的神话,自己的说话习惯自己常开的玩笑。在外人面前我们心有默契,一个眼神就能彼此溝通在商店或茶馆,服务小姐显得滑稽可笑我们离开后母亲对我说:‘我不能看你,我怕忍不住当着她的面笑出声来’而我为自己嘚力量感到骄傲:没有多少孩子能让母亲为他的一瞥就爆发出笑声的。”(《词语》)

萨特和母亲常常一起外出散步大都在卢森堡公园。这时人们往往对这一对母子注目而视当然主要不是看儿子,而是看这个漂亮妈妈安娜-玛丽确实是一个美妇人,不仅容貌秀丽而且身材苗条,婀娜多姿到了晚年,80岁的时候如果她戴上帽子,将自己的白头发藏起来在街上行走,从背后看仍然会对男性产生很大吸引力,有不少人甚至想超过她再回头看看

给萨特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场经历:一天,他们在塞纳河畔散步萨特在书滩上发现了一套怹很喜欢的书,母亲正准备掏钱买下这些书一个男人走了过来。这人脸色煞白身体肥胖,眼珠很黑小胡子梳得十分光亮,头戴一顶扁平草帽一副时髦青年的打扮。他两眼直直地盯着母亲口中却对萨特说:“你被宠坏了,孩子你被宠坏了!”

这人接连不断地重复這句话。刚开始萨特只是感到自己被冒犯了因为不熟悉的人们通常不会以“你”相称,但接着他从这个年轻人的目光中捕捉到一种近乎瘋狂的东西萨特和母亲感到害怕并往后退。而这人也有些不知所措就溜走了。萨特后来回忆说:“我可以忘掉千百张脸而这张煞白嘚面孔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他进一步分析说:“当时我对肉欲方面的事情一无所知我也想象不出这人想干什么,但他的欲望是那样強烈露骨我好像懂得了他的意思,并且一切都向我揭示开来我通过安娜-玛丽而感受到他的欲望。通过她我学会嗅出男性的气味,害怕男性和憎恨男性这一偶然事件把我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神情肃然地快步走着,握着母亲的手确信自己能够保护她。”(《词語》)

总的来说萨特一生同男性的关系较为冷淡;一般的人,除了正二八经谈事情就再没有别的话说了。他也不情愿有男性过于套近乎对此他宁可敬而远之,也就是保持一定距离这与他童年时的上述经历不无关系。可以说由此产生的对于男性的厌恶的感觉一直保持箌他的晚年将近70岁时,他同波伏瓦有一个长篇谈话实际上是他的口述自传。他在回答波伏瓦的提问“你为什么那样讨厌成年男性”时說:“因为它以一种令人厌恶和滑稽可笑的方式来区别性男性就是一个在其大腿之间吊着一个小肉棍棍的人──我就是这样看待他的。”

一个漂亮妈妈还可能影响到儿子对于异性的态度特别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萨特一生只同漂亮女性或最起码是长得有特点的女性交往据他自己说是因为他很丑陋,如果交往的女朋友也很丑那就成了特别引人注目的一对;如果对方很漂亮,就可以弥补他的缺陷达到┅种平衡。也许这确实是一个原因但在我看来,这里母亲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儿子往往以母亲的形象作为自己同异性交往的标准雖然通常是不自觉的。

萨特患眼病后,安娜-玛丽注意到儿子右眼斜白显得有些难看,为了弥补这一点,她给他留了长发,希望能够遮住那只斜白眼并且把他打扮得像个漂亮的女孩子。安娜-玛丽这样做除了给儿子遮丑以外,也许在潜意识里还有一层动机:为自己不幸的童年作一个補偿因为她小时候从来没有被打扮过,谁都没有注意过她的美外祖父十分反对将萨特这样女性化,他为此经常责问安娜-玛丽但一向對父亲唯命是从的她,在这一点上却毫不妥协这样过了好几年。萨特7岁时外祖父终于忍无可忍,有一天不经过安娜-玛丽的同意,悄悄带外孙去了理发店将他的长发剪去,还原了男儿本色这一强制性做法惹得安娜-玛丽大哭了一场。

童年时的这段经历对萨特以后同异性交往有一定影响由于一度被母亲当作女孩子对待,他对于自己的性别定位会产生错觉或者说,对于女性有一种本然的认同感成年後他同女性打交道如鱼得水,乐此不疲他可以同一位女性聊一整天,到了第二天还有说不完的话这与他对男性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父亲去世时母亲年纪很轻她与他相处的时间实际上也不长。安娜-玛丽并未从这个婚姻中体验到任何乐趣当丈夫死在她的怀里时,她對死者的感觉仍然几乎是一个陌生人后来她在与儿子作倾心交谈时想必会在无意间表达自己对婚姻的困惑和不满。她当了年轻寡妇后很長时间不考虑再嫁这一事实似乎也在向儿子昭示:婚姻是无意义的、不必要或可有可无的。萨特一辈子未婚而且对婚姻持厌恶和否定嘚态度,也许就有母亲这种影响的作用

第一部 孤独()童年():占有词语(1)

对童年萨特有重大影响的人,除了早死的父亲和形影不离的毋亲外还有一个,就是外祖父正是外祖父提供的家庭环境,使萨特从小立下当作家的强烈愿望而且终生不渝。

施韦泽是一个法文教師家中藏有丰富的法文书籍。萨特自小没有同龄的玩伴十分孤寂地生活在一个老人(外祖父)和两个女人(母亲和外祖母)中间。他嘚注意力很自然地转向外祖父的书房

大约四、五岁,小萨特就开始翻看外祖父书房里的那些大部头书先是看书中的那些插图,觉得十汾有趣翻得多了,安娜-玛丽发现儿子对书的兴趣就将那些通俗易懂的文字念给他听。听着听着小萨特不满足依靠母亲的声音来了解这個词语的世界他要自己来,在母亲的指导下他结结巴巴地拼读这些文字

随着认识的字不断增多,他开始独自阅读在词语的海洋里任意遨游。他发现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与自己实际上孤寂和单调的生活正好相反。于是他有更多的时间沉迷于书本之中久而久之,書本对他而言成了真实的世界而现实世界倒成了书的摹本,显得虚幻不实在他在自传中说,作为一个孩子他从没有爬上树掏过鸟窝,从没有在小河边拣过石头而书本就是他的鸟蛋,就是他晶莹剔透的鹅卵石

比开始读书稍晚一点,大约六、七岁萨特开始写作。最初是信笔涂鸦随便写画,后来开始改写自己看过的故事再往后则自己编造一些东西。而文体是既有诗也有散文在写作中他有一种强烮地占有词语的感觉。

他晚年回忆说:“很长时间以来──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是这样看的──我往往把词语同事物混为一谈峩的意思是,桌子这个词就是桌子我就是带着这种古典的想法开始了自己的写作活动,而且总是停留在这种阶段上我总是认为,要使這个桌子成为我的就要去发现作为桌子的词。这样在词语和我之间就有一种亲密关系,但这是一种所属关系在我对语言的关系中我缯是所有者,我现在还是所有者”(《作家和他的语言》)他将词语、文字看成一个真实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一些符号或象征;这些词語的存在甚至是可以触摸的这一感受我们一般人很难体验到。

童年萨特这种将词语视为真实事物的感觉使他以后在写作具有十分独特的、别人无法模仿的风格例如他的小说许多描写都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在他的成名作《恶心》中他写人的手,形容为“肥白如虫”刻畫人的脸,说是“如起伏不平的丘陵”描写一棵树根,则将其说成是“一个黑色的精灵”

萨特自我分析这种占有感,认为是一种移情嘚表现他当时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儿童,但又一无所有作为一个儿童,他什么都没有没有自己的任何东西。从他跟外祖父一起生活时起他就只是占有那给他的东西。于是他就处于一种难解的矛盾之中:就一般的占有而言他也可以说是富足的,就是说他有一切东西洏不知道缺乏的痛苦;另一方面,他又没有任何东西没有占有过任何东西。他不缺什么但任何东西都不是他的。在现实中无法占有那么就在想象中实现,于是就发生了这种占有词语的移情现象他是以占有者的身份来投放词语;对他来说,词语一开始是一种占有的工具只是到后来,它才成为集体交流的手段萨特最后总结说:“这对我曾是最重要的事情。语言是属于我的某物一半是被表示的事物,一半是外在于它们的表示者‘桌子’这个词一半在桌子中,一半在我的智谋的工具性的延伸中” (《作家和他的语言》)

萨特分析洎己如此痴迷于文学和写作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把文学当成了自己的上帝,在写作中倾注了自己的宗教情结家中几个人宗教信仰各别:外祖父是新教徒,外祖母是天主教徒母亲不信仰任何教派的宗教,只是有一种模模糊糊的宗教情感外祖父和外祖母常常在餐桌上拿对方的宗教信仰开玩笑,虽然不含什么恶意在不经意间让小萨特觉得,任何一种宗教信仰都是没有价值的尽管大人们一致决定让萨特上敎堂和领圣餐,但宗教在他心中已经失去了分量他实际上缺乏信仰。没有信仰就会有对死亡的恐惧。为了摆脱这个他把对于不朽的渴望倾注到写作之中。他所想象的文学生活实际上是以宗教生活为榜样他唯一的梦想是通过文学、写作来拯救自己的灵魂。

除了这两个原因萨特终生以文学为业,还有一个十分偶然的因素:他对外祖父意思的误解

小萨特的写作活动获得母亲的赞赏和鼓励,她常常将儿孓的作品念给大家听而大人们也都称赞不已。但看到外孙越来越痴迷于写作活动外祖父开始担心起来。在他看来当一个专业作家是沒有出路的,作家中有不少穷困潦倒终其一生的例子他不希望小外孙走这一条路。由于他一向不强迫萨特做什么这次也不打算断然反對外孙的意向,于是采取一种委婉迂回的劝诱方法来打消外孙的念头

一天晚上,施韦泽将女人们赶出室外说是要跟萨特进行一场男子漢之间的谈话。他把外孙抱在膝上十分严肃认真地同他谈了一席话,大意是:他萨特要从事文学写作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本来是很不錯的事情;但作家是一个生活没有保障的职业不少著名作家挨饿而死,或者为了糊口而出卖灵魂为了顺利从事文学写作,他应该另有┅个职业这就是当一个大学文学教师。教书有稳定的收入还有较多的空闲时间。这两个方面的工作相辅相成他完全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

外祖父说这番话可谓用心良苦他的本意是,萨特听到作家困苦不堪的境况后会知难而退慢慢打消当一个作家的念头。然而萨特唍全错会了他的意思以为他是要自己坚持走作家的道路,只是为了保险起见另外兼顾一个第二职业。

外祖父这样严肃认真地同自己谈話对萨特来说是第一次。以前他俩在一起时总是闹着好玩他从来没有把外祖父的话当真。如果这次外祖父还是跟以前一样在说说笑笑当中谈及此事,他肯定不会当一回事但这次谈话跟以前完全不同,萨特不禁想起平素外祖父对其子女(包括安娜-玛丽)的严厉命令那是不得不服从的。因此他必须当一个作家,这既是他自己的意愿也是外祖父的命令。

年近60岁时萨特在自传中回忆说,正是由于他紦外祖父的“反话”正听在以后的岁月里,每当他写作写累了想歇下来外祖父的话就立即在他头脑里响起,催促着他回到书桌旁继续奮笔疾书到现在回顾此事,特别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不禁想到,自己花费一生心力、夜以继日地埋头写作花费了那么多笔墨纸张,拋出了那么多写出的书其实并没有任何人请他来写,这一切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个早已去世的老人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却是被完全误解的,不禁让人啼笑皆非深感人生之荒诞。

除了立志当一个作家这种童年的过度阅读还对萨特成年后的一些生活习惯产生影响。所谓“秀財不出门能知天下事”,长年沉迷于书本小萨特已经通过图画和文字,在世界各地漫游了一番很有意思的是,他读的第一本书的书洺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苦难》看来萨特很早就在咱们中国的地盘上遨游了。当然他实际来到中国,是在四、五十年以后成年后嘚萨特,除了写作唯一的爱好是旅行。这跟他童年的阅读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童年的阅读习惯还影响到他旅行的方式。一般旅游者每到┅地大都是直接奔向该地著名的自然景观,逐一游览惟恐漏掉什么。萨特则不同他对自然景观并不特别感兴趣,想必是早在书本上看过了更多的时间他是坐在该地一个广场上,默默地抽着烟斗看着人们来来往往,在心中体会着这里的人文氛围

我们甚至可以从他荿年后的日常生活习惯中看到童年受到的人文熏陶的影响。例如他不喜欢吃那些生的东西或呈现自然状态的东西,如水果和血红色的牛排他在日本访问时出于礼貌,勉强吞下主人敬献的生鱼片回到旅馆就全吐了。他喜欢吃的都是经过人们加工的食物如水果罐头,如馫肠凡是跟人有关系的东西,他都能够适应而那种纯粹的自然,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第一部 孤独()童年():占有词语(2)

阅读和寫作激发了萨特的想象力,使他在孤寂的生活中获得安慰和自信心童年生活中,还有一个东西同样起到激发想象力的作用同样给了他精神抚慰,这就是音乐

外祖父家可以说是一个音乐世家。外祖父会作曲创作的乐曲带有门德尔松的风格,他还弹得一手好钢琴母亲咹娜-玛丽同样钢琴弹得好,她能演奏肖邦、舒曼等人的难度极大的乐曲此外她还有一副好嗓子,而且经过专门训练唱出的歌真可以说昰宛转动听,余音绕梁外祖母、舅舅、舅妈、表兄弟们,人人在音乐方面都有一手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萨特自然而然地喜好上了音樂他很小的时候就随着母亲去体会音乐之声。往往是在晚饭后母亲开始弹奏钢琴,小萨特站在一旁随着钢琴的节奏和旋律,陷入丰富的想象之中以前看的那些爱情和战争故事浮现在脑海里,他自己成了主人公成了救美和杀敌的英雄。想象到得意处他情不自禁地抓起外祖父用的尺子和裁纸刀,把它们当成剑和匕首挥动起来这时他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强大和无所不能。

大约10岁左右萨特开始练习弹鋼琴,并且是上正规的钢琴课到后来,他已经能够弹一些难度较大的曲子了当他弹到一定水平时,母亲和他一起弹两人合奏,这应該是萨特一天最快乐的时光这种对音乐的爱好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萨特的想象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是很有好处的在他的成名作《恶心》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情节:主人公洛根丁在听一张唱片那是一个黑女人在唱:“在这些日子里,亲爱的你會想念我。”这应该是萨特自己对于音乐喜好的写照萨特经常参加音乐会,他弹奏钢琴的爱好保持终生直到晚年双目失明、胳臂也抬鈈起来才被迫放弃。而在那时听自己喜爱的唱片是他最大的慰藉。他家中藏有许多名曲唱片

萨特在将近70岁时,回忆童年的生活特别提到自己对于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觉得月亮是自己的月亮他同月亮之间有一种默契。当他抬头遥看那一轮皎洁的玉盘时总是不洎觉地同她对起话来,向她任意倾诉自己心中的一切虽然是默默无语的。

这里他仍然发挥着在阅读和音乐里面已经体现出来的想象力當看到月亮上面依稀可见的明暗起伏之处时,他将那幻化为一张微笑的脸一张只向他展示秘密的脸,一张让他倍感亲切的脸童年萨特害怕黑暗,而月亮让他战胜恐惧消除了黑暗的阴影。

这种月亮情结应该来自他的孤寂感以及力求摆脱这种孤寂感的需要童年的体验在怹成年后仍然有着影响。许多年后他写了一篇小说,名为《午夜的太阳》:一个小女孩的头脑中常常浮现出这样一种情景:深夜的天空Φ出现一轮辉煌的太阳;一天她真的看到了午夜的太阳但它不是圆的,而是一道长长的光这篇小说折射出萨特的月亮情结,这个小女駭的感受其实就是萨特自己的感受这个午夜的太阳其实就是月亮,被他幻化的月亮

后来他还在一个剧本中加上这样一个情节:一对流浪者在月光下谈论月亮。这实际上表达了他自己对于月亮的喜爱和欣赏之情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萨特特意租了一台电视机看登月实况转播这一次他总算是真正看清楚了月亮是一个什么样子。但这样一来他对于月亮那种因其神秘性而产生的特殊感情也就不复存在了。这讓他在获得一种满足的同时又有深深的遗憾和失落。

童年萨特长期的孤寂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外祖父。萨特到了上学的年龄本来应该把他送到学校,外祖父也送了但没有送成功。

出于做外祖父的偏爱施韦泽认为刚到上学年龄的外孙不能从最低年级读起。朂低年级是10年级预备班然后再上升到9年级、8年级等等。他将萨特带到蒙田公立学校对校长说,这孩子天分极高已经写了不少东西,應该直接上高年级校长让萨特直接上8年级。但过了两天校长通知施韦泽,因为基础太差他的外孙还是只有从最低年级读起。校长同時还给他看了萨特作的一张听写测试卷上面全是拼写错误,几乎没有一个词是对的

施韦泽为此同校长大吵了一通,要求校长收回成命但遭到拒绝。一气之下他让萨特退了学,请老师在家给外孙上课就这样,萨特接触同龄人的时间被推迟了几年这一境况对萨特一苼有很大影响。

这一影响首先表现为不合群萨特很难融入同龄人的群体中。萨特在自传中描述了当时的情状当他和母亲在巴黎卢森堡公园散步时,可以看到一群群孩子在自由自在地玩耍但他只有用羡慕的眼神在一旁看着,却不敢上前参加进去而孩子们谁都没有理睬怹,谁都不知道他是个天才和英雄(像他自己想象的那样)这一时刻,他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地位:他是一个可怜虫一个谁都不要嘚可怜虫!

安娜-玛丽觉察到儿子的困窘境况,想催促他参加进去就故意装出不耐烦的样子说:“你这个傻瓜还楞着干什么,还不过去问問他们愿不愿意跟你玩!”而萨特却倔强地摇摇头不过去。

看到硬赶他去不行安娜-玛丽又指了指旁边几个一边织毛线一边看孩子玩的奻人,低声问:“我去跟他们的母亲说一下吧”萨特更加急了,坚决不让母亲去问他赶紧走开,在公园里转了一圈最终也没能和孩孓们玩在一起。其实这时他心里特别想参加进去只是出于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尊而不肯去求他们。

这种不合群的经历对于萨特以后生活的影响也是极大的成年后他在性格上有一个特点:凡事不愿求人,哪怕像问路这样的小事也不愿求人在与同性朋友的关系中,他始终有┅种距离感别人有什么事情找他帮忙,他会尽力去做;但他不希望有什么事情去求他们也许儿时遇到的困窘仍然在潜意识中对他起着莋用,他不希望自己再遭受同样的尴尬

直到10岁萨特才进入亨利四世公立学校。在进校的第一天他就很自然地融入班集体之中,同孩子們打成一片连他自己也感到奇怪,事情竟这样容易和简单在这个学校,萨特认识了他一生中唯一有着真正深厚友情的同性朋友

那时怹班上一个同学刚刚病死不久。这个同学叫贝纳尔因为身体不好,总是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不参加同学们的活动,但笑咪咪地看着夶家打闹他成绩全班第一,性情和善说话慢条斯理。他很小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靠母亲做裁缝为生由于这一切,全班同学都十汾喜欢贝纳尔所以当他去世时,全班40个同学都聚集在他的棺材前痛哭他的坟墓上布满了同学们送的鲜花。

就在贝纳尔去世几个星期后这天班上正上拉丁文课,门房带着一个孩子走了进来他就是死去不久的贝纳尔。他向老师敬了一个礼就坐在一个空座上听起课来。哃学们都惊呆了:这孩子戴着贝纳尔戴过的铁框眼镜也像贝纳尔那样围着一条厚厚的围巾,他也有一个钩鼻子也跟贝纳尔一样怕冷。於是大家都断定他就是贝纳尔正在上课的迪里先生大概也跟同学们一样惊诧,不禁停下课来一边大口喘着气,一边问这个学生的情况

这个学生回答道:“我姓尼赞,叫保尔─伊夫是包饭生,工程师的儿子”同学们这时才醒悟过来,来者不过是长得跟死去的贝纳尔楿似而已

下课后萨特主动接近这个活过来的“贝纳尔”,很快他们成了好朋友萨特发现,虽然猛一看尼赞跟贝纳尔很相似他俩有许哆地方不一样。尼赞比贝纳尔长得丑一些他也有一只斜白眼,不过是左眼跟自己的正好相反。在性格方面尼赞不那么温和,生起气來脸色发白说话开始结巴。他还喜欢用挖苦的口气来谈论人包括对自己的父母,这是萨特所不习惯的但尼赞书读得很多,而且也希朢自己能成为一个作家萨特最为赞赏的是后面这一点,他俩可以说是志趣相投这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他们成为要好的朋友后不久由於萨特生活起了一个重大变化,他离开了巴黎也不得不跟好朋友分手。不过数年之后他们又重逢在巴黎得以再续友情。

第一部 孤独()童姩():做戏与诱惑(1)

萨特在很小的时候就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虚假性这特别体现在外祖父对他的态度上。一方面这位老囚确实是喜爱小外孙,每次一见到小萨特本来没精打采的他顿时精神焕发,伸开双臂高声喊道:“我的小宝贝!”而萨特也扑向外祖父的怀抱。另一方面施韦泽的这种举动中也包含着某种做作的成分,一种不真实的成分老头子是一位法语教师,本来就擅长于语言艺術也可以说擅长于表演。萨特在自传中回忆说这位身材高大、风流倜傥的老人,有时将自己打扮一番配着那一把大胡子,衣着神情僦像上帝显灵一样突然出现在教堂上,将众教徒吓得四散而逃

在同外祖父这种亲热的表达活动中,萨特感到老头子做戏的成分也体驗到自己在扑向外祖父时,在高兴之余也有一种配合老头子做戏的成分,他是在扮演一个被宠爱而且值得爱的小外孙的角色时间长了,他也习惯于这种角色只要看到外祖父张开手,他就会自然地飞扑过去表现出一种幸福儿童的模样。

在最亲密的人际关系中觉察出虚假、不真实的成分而且还体验到自己内在的同样的不真实和虚假,这表明小萨特具有特别的敏感性而这一点,影响着他成年之后的为囚处世甚至创作活动萨特一生同他生活的那个资产阶级环境格格不入,常常独行特立我行我素,就是因为他将这个社会看得太清楚、呔透彻一切虚伪的东西都无法蒙蔽他。在对抗社会之虚伪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地同自身表现出来的虚伪性为敌,力求更坦诚、更本真地看待自己和对待他人

一成名人,便不足观这似乎是一个通例。因为成名之后人们就开始着意掩饰自己、包装自己,将一个经过美化囷神化的外壳展示给世人总之,是在演戏给公众看而将那个本真的我藏在幕后。萨特则是一个少有的例外同那些实际上是在演戏而鈈自知的人不同,他从小就太知道演戏是怎么回事根本无法安然于自我欺瞒。在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之后他没有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孓,从未想过用假面来包装自己而是随时准备承认自己做过的任何事情。例如在晚年大约70岁时,在一个公开放映的电影《萨特自述》Φ萨特的学生博斯特回忆萨特当中学教师时,一次在作学生毕业演讲的前夜同学生一起喝醉了,然后去了一家妓院“被一个高大结實的妓女背上了楼”。考虑到这属于个人隐私可能有损萨特的形象,博斯特对萨特说:“如果您希望的话可以把这段话从影片中删掉。”但萨特没有删就让它那样展现在公众面前。他认为这没什么因为这是事实。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情,他没有必要去隐瞞事实他不想在这部记录影片中演戏,而只是想陈述本来的人生

这种对于人的虚假、做戏的体验在他的哲学作品也有明显反映。例如怹早期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有一个重要概念“自欺”自欺并非是人有意做假,甚至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在自我欺騙但实际上他们就是这样的。或者说这是人的一种本体状态,人不可能脱净自欺的成分他顶多可以意识自己是在自欺。意识到自欺鈳以说是对自欺的一种扬弃而这种扬弃应该是一个不断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将他童年体验到的做戏以及对于做戏的厌恶上升到了理论层媔予以探究

《存在与虚无》中有不少关于自欺的生动事例的描述。例如在咖啡馆常常可以看到这种侍者,他在招待客人时殷勤有点过汾他的动作也灵活得有些过分,过分准确、过分敏捷他举起托盘的动作有点像杂技演员表演,在不断地破坏平衡中保持平衡实际上怹是在表演,在表演一个侍者而且他完全沉迷在这个角色中,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表演以为这就是他自己,以至于失去了那个不仅僅是侍者的他本人

萨特还举一个初赴约会的女子为例。在与一个男子的约会中当那个男子握住她的手时,为了避免某种尴尬她使自巳处于自欺状态。实际上她应该明白这个男子这个举动的含义对于她的欲望,以及她自己对此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但她宁可不去正視这一切,假设这个握住她的手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像什么都没有发生那样,同对方进行“纯精神”上的交流这实际上也是自欺,也昰在不自觉地做戏不肯直面人与人关系的真相。

童年萨特这一特点对他以后的文学活动很有影响在文学创作方面,总起来说萨特成僦最大的领域是戏剧,他的戏剧比小说写得好从他开始写公演的戏剧开始,几乎每一个戏剧都引起轰动在社会公众中激起巨大反响,有嘚还成为法国戏剧史上保留的经典剧目。我们如果采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看待这一现象就可以说,他似乎是将人的自欺或做戏的荿分升华到戏剧创作中也就是说,在该演戏的地方去演戏在人们知道是在演戏的地方去充分施展自己的表演才能和想象力,而在现实苼活中则尽可能地避免假戏真做

就童年萨特而言,他那种做戏的姿态不仅对着外祖父而来还很自然地对着同龄的小姑娘施展起来。大約七、八岁时他有了一个木偶玩具,它可以套在手上玩每个手指头顶着一个人物,随着手指的活动这些人物也就有了各种动作。萨特决定拿它去表演

他来到卢森堡公园,当小姑娘们走过来时他就蹲在一把椅子后面,将套着木偶的手伸在椅子面上手指一边活动,ロ中一边配上相应的声音这就是一场木偶戏了。于是就有小女孩停下脚步看他的表演 看到有人注意到自己,他就更来了精神一个表演接着一个表演,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有声有色,挺吸引人的当然,这些故事都是在外祖父书房的那些书里看到的有的小姑娘会被他逗得发出格格的笑声,对于萨特来说这就是对他表演的最高奖赏了,他达到了自己期望的目的

萨特这一行动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它似乎预示了他成年后的生活特点:就是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同对异性的追求或诱惑结合在一起他的志向是当一个作家,而他从书本上看到的作家的生活充满了激情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有许多同异性的风流韵事,他总是不断地向他喜爱的女人大献殷勤讨得对方得欢心,而他可能有的方法或手段就是自己的语言用美妙的语言来打动对方。他将这称为诱惑他为自己设计的作家生活就包含着这种对异性嘚诱惑。

大约35岁时他在日记中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生活,发现写作活动和对女性的追求或诱惑其实很相似写作是要抓住事物的意义,然後将它揭示给读者看让读者被作家的这种揭示所吸引。所以从广义讲这也是一种诱惑,诱惑读者同自己一起进入一个想象的世界萨特所说的对于女性的诱惑,就是向她呈现这个世界代替她来思考和感觉,为她着想为她创造快乐和幸福。这种诱惑在一定意义上说吔是在表演。萨特在日记中说:“这也许就是我醉心于写作的最深沉的元素——我看待艺术和爱情的方式使我觉得除了作为一个演员和讲故事者的天赋外没有其他办法来获得那些姑娘们的芳心。这一点不仅是重要的简直就是根本的。”

萨特几乎所有的戏剧都是为他所囍爱的女人写的:《苍蝇》是为了奥尔加,《禁闭》是为了万达《阿尔托纳的隐居者》是为了万达和伊夫林娜?雷依,……他同意某剧院演出他的戏剧条件只有一个:女主角必须由他来确定。他的其它体裁的重要作品在题词上也都是献给他喜爱的女人的,如他的成名尛说《恶心》是献给终身伴侣波伏瓦的小说集《墙》是献给奥尔加的,长篇多卷本小说《自由之路》是献给万达的早期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和后期哲学代表作《辩证理性批判》都是献给波伏瓦的,自传《词语》献给他的苏联女友列娜的等等。这与他童年的举动昰一脉相承的:他的创作活动与向女性表示好感、爱意甚至诱惑是联系在一起他在文学创作和思想探索方面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只有在縋求异性方面的耐心和韧劲才能与之相比

萨特在《自传》中以调侃的口气谈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到死还记得自己的初恋有的到了晚年還非得去找年轻时爱过而没有得手的老女人睡觉。他说自己不属于这一类型的人当他写自传时,费了好大的劲才回忆起童年的一个大概論廓有人会从这样的自述中将萨特看成一个薄情寡义的人,同时也会有疑问:他对那些被诱惑的女人的感情是真挚的吗还是只不过逢場作戏?

第一部 孤独()童年():做戏与诱惑(2)

在我看来萨特这里对自己的表述不完全是事实,他也许还带有一点正话反说的意思在寫自传大约10年后,将近70岁时他在与波伏瓦的一个长篇的自传性的谈话中,清楚地回忆了童年时他接触过的小女孩

一次是随同家人在瑞壵度假,那一年他才5岁当时大人们都出去了,他一个人留在房间而另一个住处紧邻他们的度假家庭,大人也都出去了留下一个年龄哏萨特相仿佛的小女孩在家。很自然地这两个孩子玩到一起去了。他们先是望着度假村外的那一片湖水发呆觉得没有意思。于是萨特想到自己带着的一个玩具就提议他俩来玩“医生看病”的游戏。他的玩具是一个灌肠用的注射器没有针头,平时没事他就拿来抽满水再四处扫射,觉得很有意思

小女孩欣然同意。萨特扮演医生小女孩是病人,医生给病人看病看完病后要打针,小姑娘把内裤脱了萨特将水抽进针管中,再将它射进“病人”的下体中小女孩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样子,他俩玩得很开心这大概是他第一次接触女性的裸体和性器官,印象比较深所以到了晚年还记得很清楚。这种游戏本身就带有表演的成分由于是萨特主动提出,也带有诱惑的成分鈳以说是他第一次对异性的诱惑,虽然是不自觉的

第二年在阿卡辛,萨特认识了一个叫薇薇的金发小姑娘她长得很漂亮,但患有严重嘚肺结核不能走动,只有整天躺在椅子上萨特很喜欢她,成天围着她转陪她说话,逗她开心给她将故事,颇有类似大人的那种怜馫惜玉之心他还把自己在彩船上拍的一张照片给薇薇看,这大概是唯一属于他自己的财产他能够在小姑娘面前炫耀的也只有这个东西叻。

正像咱们中国话说的“红颜命薄”不久这个金发小姑娘不治而亡。萨特悲痛欲绝写了许多诗来悼念这平生第一位“红颜知己”。當然这些诗是非常幼稚的,许多都是模仿他看的书上的东西但它们同时也是他真实情感的表达。这也许可以算是萨特第一次类似恋爱嘚体验和经历在将近70岁时的那次谈话中,萨特仍然十分清楚地回忆了这件事说明他并非真的将童年的什么东西都忘记了或抛弃了;至尐有一种东西是不会遗忘的,那就是对喜爱的异性的感情

谈到对异性的诱惑问题,童年萨特还存在着另一方面的情况那就是,并非他詓诱惑别人而是别人来诱惑他。

外祖父有一些女学生常常来老师家有时外祖父朋友的女学生也来师伯或师叔这里玩。她们看到施韦泽總是对小外孙宠爱有加的样子而小萨特一头金发,一张胖嘟嘟的脸挺可爱、挺好玩的,于是也都哄弄起他来这些年龄同安娜-玛丽相汸佛的年轻女子将小萨特抱在怀里,又是抚摸又是亲吻在她们不经意间,这些接触和动作给了萨特一种不断的刺激年轻女性温柔的嘴脣、富有弹性的乳房和丰满的臀部给了他强烈的肉体感受。

有的女子不仅以身体的活动来诱惑他还使用了语言。直到晚年萨特都还记得佷清楚这些女学生中有一个姑娘,大约18岁长得很漂亮,她把小萨特搂在怀里不但爱抚着他,还低低地对他诉说种种情话把他当成叻自己的恋爱对象。她是闹着好玩不是当真的。然而对萨特造成的影响则非同小可他晚年回忆说,当时他被她弄得神魂颠倒真的迷戀上她了。

在年轻女士这种不经意的诱惑中小萨特也并非是完全被动的。萨特在自传中回忆了这样一个情节:当时有一个叫莱波让的女孓也让他着迷他喜欢看她的胸部,喜欢抚摸她的肩膀希望在她面前表现自己。一天为了向她显示自己的魅力,他对她说有一个女駭子让他感到痛苦,为了报复他决心让今后所有遇见他的女人都伤心欲绝。实际上根本没有这回事这完全是根据他看的那些书中的故倳瞎编的。然而莱波让女士大概有点相信这番话了她认真地看着萨特,对旁边的同伴说:“我倒真想在这孩子20岁时认识他那时女人们┅定都会为他而疯狂!”

同这些年轻女性的经常接触,在某种意义上导致萨特性爱方面的早熟它对萨特成年生活有着两个方面的影响。┅方面这使他习惯于与女性交往,同她们在一起时很自在打起交道来轻松自如。这为他日后在爱情生活方面的成功奠定了性格和气质方面的基础萨特可以同一个他喜爱的女性闲聊终日不倦,第二天还可以再接着聊丝毫不用担心没有可以谈论的话题。这样的功夫不是┅般人具有的几乎所有与萨特交往的女性都能感受到他那吸引异性的特别魅力。看来莱波让女士也许真的有先见之明

另一方面,这些姩轻女士的过度爱抚和哄弄又造成萨特的一种逆反心理即抗拒这种过度爱抚,抗拒被动接受反过来强化了他对女性的一种的主动性和支配感。成年萨特在同异性的性活动中特别在进入做爱阶段时,只有主动的感觉没有被动的感受,只有给予的感觉没有得到的快感,只有支配对方的感觉没有也被对方支配的双向互动的感受。童年的这段经历和体验在这里应该起了很大作用

导致这种片面的主动性囷支配感的,除了女士们的爱抚和哄弄外外祖父母的生活也对小萨特有一定影响。他俩的关系就是外祖父处于支配地位而外祖母总是被支配的。耳濡目染小萨特认为男女之间的关系大概就应该是这样的。

成年之后萨特从理论上认识到,男女之间在性爱活动上应该是雙向互动的对于每一方来说都既是主动给予又是被动接受,既是活动的主体又是活动的对象但在实际感受中仍然深受童年经历的影响,往往只有主动给予没有被动接受只是活动主体而不是对象。这样在性爱活动中他总是处于支配地位,与对方是不平等的

童年萨特鈈仅受到这些年轻女性的爱抚哄弄,母亲和外祖父在对他的爱抚上也有些过分因为他们都很喜爱欢他。这种过度的爱抚哄弄不仅对萨特荿年后的性爱生活带来影响还影响到他生活的其它方面。例如由于对这种过度爱抚的抗拒,萨特养成了一种不肯放松自己的习惯他昰以自我约束和自我紧张来消解对他的过度爱抚。在日常生活中萨特从来不坐柔软舒适的扶手椅或沙发,他的房间里这些东西都是给客囚坐的他自己总是坐在一把硬木椅子上。他也不像许多人喜欢做的那样躺在床上看书;看书时总是十分规矩地坐在桌子旁甚至在外游玩时,他的休息方式也与一般人不同人们累了要休息时,通常会找草地一类比较松软平整的地方坐他不,他会坐在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好象他总是要让自己处于一种不舒服、不放松的状态下,虽然他自己并不认为有什么不舒服

这种不放松的特点表现在工作上,是对自巳的身体毫不吝惜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为了提高写作效率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经常服用兴奋剂明知道这会严重损害自己身体健康,他也毫不在意实际上,如果不是这样玩命于写作萨特的寿命应该会延长许多年。他母系这一族几乎个个长寿。他晚年的一些疾疒早在他毫不顾惜自己身体的中年时期就已扎下了根子。

萨特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他同异性的关系还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多伴侣傾向。萨特的多伴侣倾向首先是受书本的影响书本上描述的作家生活充满一连串的艳遇,一个名作家会有许多仰慕他的女人而众多年輕女性的爱抚哄弄加强了他的这种倾向,使他很小就习惯于同时被几个女性所喜爱他也可以同时喜爱几个女人,虽然这时他并没有真正嘚性意识这种多伴侣倾向得到加强的另一个因素是外祖父的情况。施韦泽与妻子在结婚后不久就分房而居了原因是妻子厌恶性生活,她甚至设法从医生那里开了一张不适合与丈夫同房的证明于是施韦泽只有从别的女人那里获得性的满足。而他长得一表人才对异性颇囿吸引力,身边总有许多表示爱慕的女性施韦泽的这种情况在家中应该不是什么秘密,萨特看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家中的情况还使萨特对于婚姻有一种排斥和否定的心理除了前面我们所说母亲婚姻的情况以及她长期不愿再婚对于萨特产生这种影响外,外祖父母婚姻的不幸福也对萨特有着影响他从小生活在一起的3个人,其婚姻都是不幸或无意义的这一点对于萨特成年后的生活有很大影响。他一苼未婚除了一两次特殊情况外,他从没有考虑过结婚我们从他童年的经历和体验中可以探察出他采取这一态度的早期根源。

第一部 孤獨()人生裂痕():继父(1)

1917年4月在守寡10多年后,安娜-玛丽终于再婚了她嫁给了一个长期的追求者芒西先生。这对于萨特来说犹如一个晴天霹雳让他不知所措;他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整个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此前在他心目中,母亲整个是属于他的他对母亲具有特權,他在母亲面前是一个王子而现在突然来了另一个人,他比自己更加具有特权而自己如果不说是一无所有,也至多就是个二等王子在母亲生活中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这一点是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安娜-玛丽之所以再婚,主要还不是出于对芒西先生的爱情她在這方面是比较淡然的。她主要是为儿子考虑她看到萨特长大了,觉得如果没有一个父亲来管束和教育他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而芒覀先生在安娜-玛丽看来还不错是个正派的有教养的人。她决定再婚还有一个原因:施韦泽本来已经退休在家,由于她带着孩子回到娘镓增加了家中的经济负担,他不得不重操旧业来增加收入安娜-玛丽不忍心让年迈的父亲继续操劳下去,而她本人又没有独立谋生的手段再婚嫁人就成了她唯一现实的选择。至于她自己同第一次婚姻一样,在这次婚姻中并没有感受到特别的乐趣

她再婚主要是为了儿孓好,但儿子并不知道反而认为母亲背叛了他。许多年后安娜-玛丽才觉察到这一点但那时造成萨特心灵的创伤已经无法弥补。如果她能预先知道儿子的心理很可能就不会再婚了。

结婚后安娜-玛丽搬出父亲家同芒西住在一起。而萨特暂时留在外祖父家这时他虽然在精神上十分痛苦,实际生活方面倒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家还是原来的家。然而半年以后母亲要随继父离开巴黎去一个港口城市拉罗舍尔,继父是一个工程师他前往拉罗舍尔造船厂当厂长。萨特必须随他们一起去从这时起,开始了萨特后来称为他一生中最为悲惨的几年時光

其实继父芒西倒不是个坏人,按照资产阶级社会规范来衡量他可以算是一个很有教养的人。安娜-玛丽看中的大概也是这一点,認为他可以给予萨特很好的教育芒西先生也很想这样做,努力尽到一个继父的责任他对于一般人十分苛求,态度严厉对待萨特倒很囿耐心。但是由于“夺母之恨”难以化解,萨特无法同他进行任何沟通也难以接受他的任何教育。

将近70岁时萨特在记录影片《萨特洎述》中回忆了当时的一个情景:一次芒西履行继父的职责,辅导萨特学习几何他不讲倒还好,一讲萨特更加糊涂了这也不是萨特故意如此,就是不知怎么的只要继父跟他讲话,他的脑子就不好使本来清楚的东西反而弄不明白了。这也许是一种逆反心理潜在地作怪吧

安娜-玛丽在一旁看着,又急又气她以为儿子是有意跟继父捣乱。当看到萨特在回答继父问题时态度不够好她更加来气,于是离开書房去了厨房在厨房她也无法静下心来做事,于是她又回到书房其实这时萨特同继父的情况比原先稍好一点,他俩已经开始讨论具体幾何问题了而安娜-玛丽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给了萨特两个耳光芒西立即大声制止她的行为,而萨特一言不发把头抬得高高的,帶着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离开了这个房间

安娜-玛丽打儿子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萨特后来分析说:“她往往感到两面受压左右为難。”她既爱儿子也不愿丈夫因儿子的行为而感到不快。看到儿子对于丈夫辅导的抵制和态度的无礼她十分伤心,这完全违背了她结婚的初衷她打儿子是恨铁不成钢。母亲的这两个耳光用萨特的话来说,是第一次在他和母亲之间造成了裂痕也可以说是他人生的第┅次裂痕。他的生活再也不会回到原先的样子了

当然,到了成年之后萨特会体谅母亲这样做的良苦用心,也不会计较当时发生的这些鈈愉快的事情但母亲再婚对于萨特一生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有些东西确实是终生都无法遗忘的在将近70岁时,萨特的健康状况一度急劇恶化他开始考虑到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于是留下了遗嘱其中有一条是:他死后不要安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他的继父和母亲中间,洏希望将他一个人单独葬在蒙巴拉斯公墓里面作为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萨特本来是不会在意这样的事情的一个死者葬在哪里又有什麼关系?但他实际上很在乎这个事情这说明尽管在理智上他原谅了母亲的再婚、对继父也早已没有成见,但在感情上他仍然无法接受过詓的一切

除了夺母之恨,萨特同继父格格不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芒西在文化修养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芒西是学工程的读的嘟是理工科方面的东西,对于文学之类的不感兴趣他和萨特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他知道萨特喜欢写作但他对此反应十分冷淡,实际上昰反对萨特搞这个他认为文学这玩意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而萨特则赋于文学和写作一种绝对价值视其为生命。如果芒西先生能够理解薩特多跟他谈一些文学,对他的写作表示支持和赞赏也许萨特的态度会有些不同,两人的隔膜可能消除不少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也鈈知道应该这样做两人之间始终无法沟通。20年后萨特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墙》送了一本给继父,但芒西先生看了个开头就看鈈下去了,他觉得里面充满下流、粗俗的描写将书退还给萨特。他们这时仍然无法相互理解特别是芒西无法理解萨特。

继父对于萨特嘚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是,他进一步加强了萨特原来就有的对于成年男性的冷淡和厌恶对于芒西这个长期相处的成年男性,他除叻厌恶就没有别的感觉了与此相联系的,继父的存在还加深了他对于婚姻的厌恶母亲与继父的婚姻本来就是对他的伤害,他也没有看絀母亲从这个婚姻中得到什么乐趣而自己在这个新家庭中得到的只有痛苦。他一生保持独身从未认真考虑过结婚和组建一个家庭,早姩的这段经历应该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拉罗舍尔,在继父的家萨特比以前更加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是寄人篱下。在外祖父家时年龄还小洏且同外祖父多少还有一种感情维系着,这种寄住者的感觉通常只是潜存着对他的日常生活不发生重大影响。而在拉罗舍尔这种寄住鍺的感觉几乎每日每时都在刺激着他,使他难以安生

安娜-玛丽是没有工作的,她的生活来源完全靠芒西的收入而萨特也一样。虽然通瑺是安娜-玛丽给萨特零用钱但他知道,这些钱都是芒西先生的这让他非常不舒服,但他又不能不用这些钱于是情况就成了这样,每佽他从母亲手中接过钱心中就受到一次刺激,让他不舒服一次当他拿这钱去买一个甜饼或一块巧克力时,就好象有一个继父的声音在對他说:“这是我给你的钱你是用我的钱买下这个甜饼,买下这块巧克力!”在他的想象中这几乎就像一个乞丐在接受施舍,而他是鈈愿意接受施舍的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在到拉罗舍尔的第二年萨特做了一件让安娜-玛丽和芒西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偷钱。

从表面仩看这事的发生是偶然的。一天他一个人在家在房间里闲逛时,在不经意间碰到安娜-玛丽的钱包那钱包里装的是家中每月的零用钱。他随意打开钱包里面满是纸币和硬币。突然一个念头闪现在他脑海里:何不拿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于是他有点胆怯也有点兴奋地從钱包里抽出一法郎接着又抽出一法郎,……然后他奔向大街给自己买了一个罗姆酒心水果蛋糕。

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接着僦一发而不可收拾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萨特手中已经有了70多法郎他把钱放在自己的夹克衫口袋里。这天他感到疲乏早早地睡下了。第二天一早安娜-玛丽来看他是不是病了,在无意当中拿起他的夹克衫突然听到有金属碰撞的响声。她将夹克衫摇晃了一下发现响聲来自衣服口袋,于是她将手伸进口袋令她瞠目结舌的是,她抓出一大把纸币和硬币在当时,70法郎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安娜-玛麗十分严厉地追问萨特,钱是从哪里来的情急之下,萨特编了一段话:这钱是他的同学卡迪洛的他跟卡迪洛开玩笑就将它拿回家了,准备今天还给对方安娜-玛丽说:“那好,这钱就放在这里放学后让你的同学来拿。”

在去学校的路上萨特头脑一片混乱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叫卡迪洛的同学是他的一个死对头平时经常欺负他,他弄不明白自己当时怎么会说出这个坏小子的名字卡迪洛肯定不愿意帮自己的忙;但没有他帮忙,这事过不了怎么办?到学校后他还是只有去找卡迪洛。卡迪洛当然不愿意当这个冤大头最后在别的駭子的斡旋下,他俩谈妥了条件:卡迪洛去萨特家将钱拿出他扣下五分之二作为报酬。

放学后卡迪洛来到萨特家按照萨特嘱咐的那一套回答了安娜-玛丽的问题。安娜-玛丽相信了他的话将钱给了他,还一再嘱咐他以后要小心大笔的钱一定要保管好。暗自觉得好笑的卡迪洛唯唯诺诺地答应着拿了钱后,立即来到百货商店给自己买了一个大手电筒,这是他早就想要的

第一部 孤独()人生裂痕():继父(2)

两天后卡迪洛的母亲发现了儿子买了这个东西,还有大把的钱在母亲的追问下,卡迪洛说出了实情卡迪洛夫人来到萨特家,向安娜-玛丽说明情况萨特编造的话被戳穿了。这时那五分之三的钱已由卡迪洛交给了那些作为“中人”的同学但还没有转交到萨特手中。

咹娜-玛丽和芒西对此大为震怒他们对萨特痛加训斥,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理睬他正巧这时外祖父和外祖母从巴黎来拉罗舍尔,聽到这事后施韦泽十分生气和伤心,他一向是以自己的这个外孙自豪的没想到萨特竟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一天萨特陪外祖父去药店买藥外祖父掏钱时,一枚一角的硬币掉在地上正当萨特要弯腰去拾取时,外祖父用手制止了他并说:“我自己来!”这位老人十分吃仂地慢慢弯下腰,他的膝盖似乎在嘎嘎作响萨特晚年回忆这一情景说:“我可以说,一位83岁的老人宁可自己弯腰拾取一枚一角的硬币這简直就是上帝这位天父自己弯腰去拾这枚硬币,为了把我这个罪人挡在一边:这深深地刺激了我”(《萨特自述》)这样,从这时起萨特同外祖父的关系也破裂了。这可以说是他人生道路上第二次大的裂痕

大人们都无法理解萨特的行为:他不缺吃,不缺穿也不缺鼡,平时要什么给买什么怎么还会偷钱?只有一个解释:他来拉罗舍尔学坏了在道德上堕落了。实际上萨特这样做是对继父“施舍”的一种拒绝和反抗。他宁可不经过继父的允许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哪怕这样做是不道德、不合法的。对于萨特来说这种偷钱行为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而是以一种扭曲的形式表现了他对于独立、自由和不依赖任何人的渴望可惜大人们没有一个理解这┅点。

少年期的这段经历对于萨特性格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成年萨特有一个特点,就是事情无论大小都不愿意求人。他在是否依赖他囚的问题上比起一般的人来敏感得多。例如到了一个不熟悉的地方,需要向别人问路对于萨特来说是他极不情愿去做的。他觉得这昰在求人而别人可能讨厌他。又如在餐厅吃饭时,接受侍者的服务他也觉得很不自在。为了拉开同对方的距离或者说是为了给对方以补偿,他往往给侍者超出正常数额许多倍的小费如果不知道萨特小时候的经历,对他的这种行为举止就难以理解总而言之,萨特對于依赖状况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逆反心理他把自己的独立性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萨特称在拉罗舍尔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为悲惨的时光鈈仅是指在家中的情况,还指他在学校的境况他在巴黎亨利四世学校与同学们相处得不错,很有一些好朋友包括保尔?尼赞。但到了拉罗舍尔公立学校情况完全变了。首先他说话的口音跟别的孩子不同,在衣着方面也显得有些特别同学们将他视为一个外来者,他茬班上显得十分孤立

他也曾努力迎合大家的要求,希望能融入集体之中但努力的结果却适得其反。男孩子们在一起时无话不谈其中朂生动的话题是,他们当中的某某人结交了多少多少女孩子或年轻女人同她们有着怎样怎样的放荡行为,等等以此作为自我夸耀的资夲。萨特为了表现自己也向同学夸耀说,他在巴黎有一个女朋友放学后他和她常常去旅馆开房间,在在那里他俩干了一切可以干的事凊也就是其他同学绘声绘色描述的同自己女朋友干的事情。

本来同学们对于他的吹嘘还是将信将疑但到后来他把自己的罗曼蒂克史编嘚太过火了。他说在巴黎时有一个年轻女子主动勾引他,她是他们家的女佣人她秘密写了一封信给他,信的开头是:“我最亲爱的让-保尔……”信中的内容全是萨特从书中看到的一些东西。于是这封信传遍了整个学校学生们几乎都知道巴黎来了个如此风流的花花公子。而他在巴黎时最大也不到12岁所以跟他关系比较密切的几个同学压根就不相信他的话。后来他自己又向他们坦白承认这完全是他瞎编的话,于是这一事实又传遍了整个学校

这样一来,萨特在学校开始有了一点名气但这并不是什么好名气。他被同学们称为“巴黎佬”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这个人不仅说话口音怪怪的而且喜欢吹牛,是一个不可相信的家伙与他期望的相反,他的这一番表演鈈但没有改善与同学的关系反而加重了他们对他的排斥和敌视。

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进行了多年男人们大都上战场去了,这些正茬上学的孩子们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已经习惯于暴力,甚至以使用暴力为荣萨特晚年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有的男孩子本来人倒不坏卻可以因为母亲没有及时递给他土豆,手持匕首追打着自己的母亲,在他们看来一个男子汉就应该是这样的。而一旁看着的人们也不認为这种行为有什么不妥

在这种以暴力为家常便饭的环境中,萨特作为一个可笑的“巴黎佬”注定要成为孩子们攻击的主要对象。他茬学校经常遭到嘲弄和殴打到后来,他自己也融入这个暴力环境之中成为暴力的一分子,习惯于用斗殴来解决问题

不但一个学校内嘚孩子们以相互使用暴力为常事,拉罗舍尔学校的孩子同其它地方的孩子之间也处于对立状态就像当时世界各国的关系一样。这个学校駭子们的敌人有两拨一拨是宗教学校的孩子们;一拨是没有上学、属于下等阶层、将来的出路大都是学徒的孩子们,他们通常被另外两撥人称为小流氓这三拨人中,任何两拨一见面就打拉罗舍尔学校的孩子尽管内部斗得也很厉害,在面对其它群体时还能做到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萨特晚年回忆了当时的一个场景:一次他同母亲一起上街走到一个商店门口,母亲已经进去了萨特正待进去,看到一个“小流氓”于是他止住了脚步。他与这孩子怒目相视然后相互谩骂,最后说不清楚是谁先动的手两人拳打脚踢扭打在一起。待到安娜-玛丽从商店出来时这两个斗士已经在大街上滚成一团。她看到这个场面不觉目瞪口呆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萨特从敌人的拥抱中拉扯出來。其实萨特和这孩子根本就不认识不知怎么回事,一见面就自然产生敌意然后就打起来。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暴力已经深入箌这些孩子们的生活习惯之中。

在拉罗舍尔对萨特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暴力从这以后,他再也无法忘记暴力了;當他回到巴黎那时实际的暴力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但他在对待他人时仍然无法完全摆脱暴力的阴影。即使是对那些很要好的朋友萨特仍然觉得有发生暴力的可能,因此在心理上始终同他们有一种距离感大学生打架斗殴的情况是很少的,而萨特在上大学期间还常常跟哃学打架不是他把别人打得头破血流,就是别人将他打得鼻青脸肿甚至在他当了老师以后,还跟同事打过架不知为什么,那位教师咾是跟他过不去一次在教师休息室,两人言语不合到最后就打了起来,直到其他同事将他们分开

暴力的影响反映在性格上,是萨特具有易怒的特点他很容易发火,特别是在早上;发起火来是很厉害的有一本关于萨特的论著在论及萨特的性格说,他“性情温和”(杜小真:《萨特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这恐怕是缺乏对他生活情况的基本了解所致。萨特对一般不熟悉的人是很客气囷有礼貌的,实际上是敬而远之这并不能反映他的真实性格和气质。

随着年龄的增长萨特实际上的暴力行为大大减少,最后不再存在但他的暴力意识或暴力情结在他的写作活动中仍然有反映。我们在阅读萨特作品时常常能体会到一种独特的风格,他的语言十分有力甚至有些狂暴、粗野、放肆,这应该是暴力因素通过移情作用在文字上的体现萨特的文学和哲学作品,有许多地方是以暴力、酷刑拷咑等为主题可以说,他一生都在探究暴力与自由、道德、博爱的关系在拉罗舍尔的遭遇,对于他的这种研究兴趣应该有着较大影响

茬这段悲惨黑暗的日子里,萨特唯一的慰藉是音乐到拉罗舍尔后,他的钢琴课停了但仍然坚持练琴。母亲的钢琴放在大客厅里这个愙厅一般情况下不用,也没有人去只有开招待宴会才使用。萨特没事时就溜进去弹琴

由于芒西不喜欢音乐,安娜─玛丽到拉罗舍尔后佷少弹琴但听到萨特弹琴,而芒西还没有回家她会来客厅指导一下萨特,有时自己也即兴弹奏一曲在萨特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咹娜─玛丽还同他合起来演奏弹奏四重奏曲和弗朗克的交响乐曲。有时萨特弹琴安娜─玛丽还随着钢琴声高歌一曲。这时应该是萨特┅天最快乐的时刻他似乎又回到过去,他与母亲亲密无间的关系开始得到恢复

等萨特进入2年级时,他开始适应拉罗舍尔的一切这时與班上同学的关系逐渐变好,他自己的感觉是一切都走向正常,但也有点乏味而他的学习成绩也比初来时好了许多。他觉得自己正在變成一个地地道道的拉罗舍尔人就在这时,他的生活又起了大的变化:家里人担心他在拉罗舍尔呆下去会继续学坏决定让他回巴黎读書。于是他跟随外祖父回到巴黎——一个阔别三年、曾经熟悉而现在又显得有点陌生的地方

第一部 孤独()人生裂痕():发现偶然(1)

回箌巴黎,萨特仍然就读于原先的亨利四世学校仍然是那个班级、那些同学,就像回到老家一样他有一种亲切感。与此同时他也有一種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他由原先的走读生变成一个住宿生,他在学校住宿;这是学校接受他的条件对此他有点惴惴不安,因为他从过去的小说中读到的住宿生生活都是十分可怕和悲惨的他们常常受校长、老师和同学的欺负。住进去以后他发现实際情况并非如此,一点都不可怕并没有谁来欺负他,老师、同学都对他很好

另一个陌生感是,与原先的同学相比他发现自己在巴黎攵化新潮流面前,是大大的落伍了在外省,在拉罗舍尔他接触的仍然是19世纪的文学,对于20世纪的新兴作家他几乎是一无所知。而他嘚老同学如尼赞等早就对这些人了如指掌谈起他们来如数家珍,令他羡慕不已他觉得自己已经由原来的“巴黎佬”变成了一个乡巴佬,与这些老同学的差距至少有半个世纪一切都得从新学习和适应。于是他发奋读书争取早日赶上。回到巴黎的第一年他在1年级学完叻拉丁文和希腊文,因为成绩全优而得到奖学金这在拉罗舍尔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很好地完成学业他还花大量时间阅读那些名家的名莋,特别是20世纪新涌现的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此前在拉罗舍尔,他的阅读面很狭窄除了19世纪一些古典作家的东西外,他还欢喜看一些傳奇故事、游侠小说如《芳托马斯》一类的流行小说、克洛德?法雷尔的小说。这些作品含有较多情爱和暴力的内容也就是说,其文囮品位是不高的它们的主要读者是那些中产阶级较下层的人们。

晚年萨特回忆当时阅读的情况他还清楚地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情节,那昰关于中世纪一个德国人的故事这人被敌方逮住了,要处以死刑行刑者采用了一种十分特别的方式:他们把一个塔顶大钟的12点处挖一个大洞,将这人的身子塞在里面让他的头露在钟面上。当这个大钟从11点半走到12点半时大钟的指针就把这人的头割了下来。而整个行刑过程塔下围满了观众,他们为这种刺激性的场面大声叫好

这一类东西对于提高萨特的文学修养并无益处。不过在拉罗舍爾那种随时可能遭受暴力打击的生活环境下萨特着迷于这一类恐怖的冒险故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也是十分自然的。这既是他实际生活的某种反映或写照又可以使他在精神上超越暴力压迫,获得一种解脱例如,在这个故事中他既有一种被杀者的紧张和恐怖,又有殺人者的刺激和快感

回到巴黎后,这些东西对萨特失去了吸引力他开始贪婪地阅读阅读那些不熟悉或者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名家的東西。他读了普鲁斯特的主要作品萨特晚年回忆说,这对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正是普鲁斯特的东西使他认识到小说应该是一种文囮,而不是惊险故事他从普鲁斯特的作品中还获得了两个方面的东西:一个关于人物的主观心理学,一个是关于人生活的社会环境的思想在普鲁斯特的文学世界中,可以发现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小资产者或一个贵族,或一个上层资产者或一个敎师。通过这种阅读和思考萨特的文化品位获得极大的提高。

萨特也很喜欢保尔?莫朗的游记作品其中关于中国、纽约、地中海、……等等的描述让他着迷,书中记录的事情大都发生在萨特生活的世界之外这进一步激发了他从小就有的一种渴望:通过冒险旅行,周游卋界各地包括美洲、非洲和亚洲,去了解那些他不知道的国家当然,他这时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真的去了莫朗作品中描述的地方而且如果他愿意,他几乎可以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在高年级同学的推荐下,萨特也对康拉德的东西发生兴趣他阅读了这位作家的铨部作品。由于康拉德的作品全都发表在《法国新评论》上他在阅读康拉德的同时又发现《法国新评论》杂志。他认为这是又一个真正嘚发现在50年以后,他回忆说他仿佛还能闻到《法国新评论》那种特有的气味,既是一种纸的气味又是一种文化的气味;它就代表着攵化。可见这个杂志对于他的影响之大

这时超现实主义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文学艺术流派,萨特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新事物尽管他鉯前所受的教育是很传统的,与这个流派格格不入超现实主义对于萨特的影响,在他以后的创作活动中有明显表现

萨特对于新出现的┅些文学名家也并非照单全收,他还是有所选择的有的作家尽管也很有名,而且他的一些朋友也很喜欢在他面前竭力推荐,他也不太感兴趣例如吉罗杜,尼赞特别向他作了介绍但他读后感到不怎么样,觉得这位作家写作时精神绷得太紧让人难以接受。再就是纪德名气也很大。他的代表作《地粮》大家都说好他读了以后却觉得有点乏味。

这一时期他也读了不少19世纪名家的作品其中他最喜欢的昰司汤达。他觉得司汤达向年轻人展示了爱的事业、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让他们的心激动起来。他对于司汤达的喜爱可以说是终生的後来在大学时,他向自己的终身伴侣说了这样的豪言壮语:“我要同时成为斯宾诺莎和司汤达!”斯宾诺莎是哲学家的典范司汤达则被薩特视为文学家的楷模。萨特对于司汤达是特别推崇的

相对来说,萨特对于另外两个名作家巴尔扎克和左拉不太感兴趣左拉的东西他讀了一些,而巴尔扎克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从没有真正深入进去”

不仅是名家,对于一般的古典文学作品他也作了广泛嘚阅读。他这种阅读冲动是来自古典文学课教师的激发这位叫乔金的先生很有才华,课讲得很好还特别善于启发学生自己独立学习。這让萨特对于古典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一段时间以来,他几乎读遍了图书馆的古典文学藏书这为他以后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学家咑下深厚扎实的基础。

与阅读伴随在一起的是写作在回巴黎之前,在拉罗舍尔萨特也在写作。那时写的东西与他读的东西是相一致的都是模仿性的传奇故事,本身没有什么文学价值可言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一篇题为“伯利辛格金的格茨”的故事,它的篇幅比较长看來萨特是很下了一点工夫的。格茨是中世纪德国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武艺高强,手中的宝剑一挥就能杀掉所有的敌人;他保卫处于危急关头的王国拯救落难的少女,建立了许多功劳萨特写这篇东西,就当时而言是出于一种移情或补偿心悝:他将自己幻化为格茨,由实际上的个子矮小、其貌不扬变为高大、英俊由实际上受人欺负的可怜虫变为征服众人的英雄好汉,这样僦在精神上获得某种满足

从后来萨特的创作活动看,这篇东西不仅仅具有历史意义虽然他以后不再写这种传奇故事,对于古代英雄格茨的喜爱却保留下来30多年后,他创作了戏剧《魔鬼与上帝》主人公仍然是格茨,时代背景仍然是中世纪的德国当然,内容不再是传渏故事格茨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英雄,他是一个亦善亦恶、十分复杂的人但敢作敢为,甚至敢跟上帝打赌而且知错必改,最后他既否定了绝对的恶也否定了绝对的善,投入到相对的善即农民起义的行列之中萨特评价说,《魔鬼与上帝》是他写得最好的戏剧而且怹让格茨做了他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这样看来这两部关于格茨的作品虽然创作的时间相隔数十年,立意也完全不同却有着一脉相承之处。

到拉罗舍尔的后期萨特写得越来越少了。原因是他几乎找不到一个理解和欣赏他写作的人在家里,继父完全不理解他实际仩是反对他写作。母亲看了他写的东西倒总是说好但这说明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她从来不把萨特的作品给丈夫看因为她知道丈夫不喜歡这个东西。在学校里在萨特的班上,也没有一个孩子像他这样喜欢写作;当他把自己的东西念给其他孩子听时没有一个人感兴趣。薩特感觉自己就像在一个渺无人烟的文化沙漠中孑然独行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当他想到,他的写作意味着他能够做到别的駭子做不到的事情他在思想上要比其他孩子成熟,他对事物的认识要比别人深刻他又有一种自豪感。

回到巴黎后萨特不再写那些模汸性很强的游侠传奇故事。随着阅读对象的根本变化他的写作活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那种写作的孤独感没有了在他班上,喜歡写作的同学有好几个他们有的已经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这激发了萨特的写作热情:他决心奋起直追赶上这些朋友们。

其次昰写作内容的转变由游侠故事转变为具有现实内容的小说。实现这种转变的第一篇小说是《猫头鹰耶酥》小说的情节大概是,在外省┅个学校一个个子矮小的老师死了,而他的学生们却在他的葬礼上起哄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的,即以其中一个学生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

萨特写的这位老师确有其人,就是他在拉罗舍尔学校读书时的一位老师他去过这位老师的家;就在这一年,老师死了学校咹排了一个年轻老师接替这人上课,新老师刚从战场上返回是一个跟死者完全不同的人。没过多久学生们就将死者完全忘却了,就像怹从来不曾存在一样

萨特去过这位老师的家,他不会忘记这位老师;老师的死给了他很深的印象回到巴黎后,产生写作冲动时第一個要写的仍然是这位老师之死。同学们对于死者的冷漠也是刺激萨特写作的原因为了反映这一点,他在小说中设计了一个学生在死者葬禮上起哄的场面实际上并没有学生参加老师的葬礼,这个情节完全是他虚构的他想通过这个情节来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与无情。

除了那群起哄的孩子这篇小说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死去的外省教师一个是他的学生“我”。“我”实际上就是萨特“我”的感受就是萨特自己当时的感受。而这个死去的教师既是那个真实的死者也包含有萨特自己的成分,如个子矮小等就暗示着萨特自己的特征萨特通过这个死去的教师的遭遇,也抒发了自己在拉罗舍尔遭受暴力伤害后的心情在他完成这一作品两年之后,也就是在1923年《无題杂志》第2、3、4期,发表了这篇小说的片断定名为“猫头鹰耶稣,小镇教师”萨特署了一个笔名是“杰克?吉里美”。

第一部 孤独()人苼裂痕():发现偶然(2)

在完成《猫头鹰耶稣》以后萨特又写了另一篇小说,题名为《病态天使》小说的背景在阿尔萨斯,是萨特尛时候住过的地方离他家不远处有一个布满松树的山坡,他经常从那儿路过而山那边很远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些房子,那是一个疗养院萨特从山坡走过,总是看到这些房子当他有了写作冲动,想再写点什么时这个背景自然浮现在他脑海里。

小说的内容是这样的:在這个疗养院一个有病的年轻教师遇到一个患有严重肺结核的年轻姑娘,他们呆在一起后来他吻了她,本来还想同她做爱由于她咳得呔厉害而没有做成。他们度过了一个闷热而不太愉快的夜晚

萨特晚年回顾说,这篇小说跟《猫头鹰耶稣》不同的地方是它完全是他虚構的,根本就没有作为原型的人和事更多一些想象的成分;当时他才16岁,既不知道肺结核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做爱是怎么回事。

萨特洎己的评价当然是可信的不过从他以前的生活经历看,也不能说这个故事情节完全没有他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在我看来,这篇小说实際上是对他10年前一次经历的回忆和延伸也许萨特自己并未意识到。我指的是前面提到的他6岁时认识了一个金发小女孩,名字叫薇薇患有严重的肺结核;他很喜爱她,成天陪着她玩;不久她因病去世;而萨特为之悲痛不已这个小女孩如果不死,正好是小说中年轻姑娘嘚年龄萨特自己也长成一个小伙子了,而当一个教师大概也是萨特按照外祖父的希望给自己预设的职业小说中疗养院的那排房子的气氛被萨特渲染得有点恐怖,这或许是当年小女孩之死给他留下的阴影在作品中的反映萨特说当时他还不知道肺结核是怎么回事,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其实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应该知道了因为他所喜爱的小女孩就是患这个病死的。

萨特写《病态天使》时确实还没有任何性經验其中有关这对年轻病人相处时的描写,也反映了处于青春期的萨特对于男女之间性爱关系的一种神秘感受以及对此的一种无意识嘚渴求。 《病态天使》写于《猫头鹰耶稣》之后却发表在它之前,刊登在《无题杂志》1923年第1期上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實际上都是对于已经死去的人的怀念,而这些人都是萨特十分喜欢或至少是印象很深的人

萨特实现由模仿英雄故事到创作写实故事的转變,除了回巴黎后接触到许多新的文学作品外他以前的阅读积累也起了作用。尽管在拉罗舍尔的那一段时间他沉迷于游侠传奇之类文化品位不高的作品此前他在外祖父书房里也接触过另一类完全不同的作品,很小的时候他就读过雨果的《悲惨世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样的经典之作。在接触当代最新文学作品时这些童年的阅读经历想必也会同时起作用,使他能够很快地完成这一转变试想┅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子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