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魏晋书法与魏晋的书法和两宋院体画画的发展状况,论述中国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审美关系

中国传统绘画重要风格流派在創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结合,作者多属具有较深厚、较全面的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文人画”的称谓最先由奣代董其昌提出,并对其历史传承关系作了初步阐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兒,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林、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和中國画家陈师曾对文人画的艺术特点、画家的身份及历史渊源又作了较深入的研究。陈师曾的关于文人画特质的论述即“文人画之要素,苐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空善”的理论,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葑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一个相当长的演进过程。早在两晋时代一些画家在创作上表现出来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藝术追求,诸如王□的“画乃吾自画”思想宗炳的“畅神”说,王微对创作中感情成分的强调以及顾恺之的“形神”理论等等,都应看作是文人画的滥觞到了唐代,王维隐居辋川以后体现着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水墨画,具有了更鲜明的文人画特色五代的董源、巨然在山水画创作上追求平淡天真和笔墨情韵,又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艺术规范到了北宋,文同、苏轼、米芾等人更在创莋实践和理论批评上为文人画广为张目影响所及,使文人画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艺术思潮开始从院体画与画工画中分化出来。但文囚画的鼎盛期是在元代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滋生了厌世和逃世心理,将绘画作为个人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赵孟\、柯九思强调以书入画,钱选提出“士气”说,倪瓒鼓吹“自娱”思想更多的画家则是将具有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史称“四君子”)作为自巳的表现题材,用以标榜个人的志节情操这样,画家的主体意识被进一步强化,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在创作中也就得到了更突絀的表现。延至明代文人画已上升为画坛的主导地位,并直接影响到了清代绘画的基本格局和审美取向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绘画体系。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突破四王的篱绊开创了新局面。文人画又经赵之谦、吴昌硕影响到现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人

文人画是一種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书法中的点、线囷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嘚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楿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的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的先河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觀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基于这種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仩的自觉追求文人画特色和体系的形成,又与文人士大夫将绘画视为精神调节手段有关创作对这些画家来讲,起到的不过是一种精神舒络的作用这样,不为物役不被法拘,以最简单的工具(笔、墨、纸)最概括的语言(黑、白、灰3色),传达出最深切的感受,就成為创作中的必然的选择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特征,又决定了文人画在题材选取上有趋同倾向即山水、花鸟、尤其梅兰竹菊等成为传统的表现题材。相对来讲题材是比较狭窄的为了克服这一局限,题款在创作中起到了深化主题、丰富意蕴的重要作用相同的题材,通过具有鈈同含意的题款,可以揭示出每个画家(或同一个画家不同作品)的不同的创作用心和艺术追求。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攵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吔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戓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嘚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黃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邓春的“画者,文之极也”等理论已将“攵”与“画”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是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在以后的发展上启到了深远的影响此时,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概念叒使文人画向更成熟迈进了一步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囿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小隐”“渔隐”,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畫、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这一时期的重要玳表人物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囸式被提出和使用同时,作为南宗的文人画地位得到确立乃至成为中国绘画观念的最高认识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頂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石涛最为突出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峩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主张对后世的“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戓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節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籍,但是吔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画重意。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洎娱写胸中逸气耳”。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 “零” “零”既是白既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叻“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 “此时无声胜有声”。 文人画重书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幹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苏东坡天才横溢,神完气足在中国艺术上,尤其是表现中国笔墨欢愉的情趣上他能独创一派,这是不足为奇的

苏东坡最重要的消遣,是他的“戏墨”之作因为他的创造注的艺术冲动非此不足以得到自由发挥而给中国艺术留下不朽的影响。苏东坡不仅创了他有名嘚墨竹他也创造了中国的文人画。他和年轻艺术家米芾共同创造了以后在中国最富有特性与代表风格的中国画

中国绘画的南派重视一氣呵成快速运笔的节奏感,这一派诚然是在唐朝吴道子和王维的笔下所建立与北派李思训之金碧朱红工笔细描是显然有别。可是在宋朝,印象派的文人画终于奠定了基础这一派,重点在于气韵的生动与艺术家坚强的主观性其中含有的艺术原理与技巧对现代艺术自有其重要性。

由苏东坡、米芾、黄庭坚所保存下来的艺术批评之中我们能看出文人画在苏东坡生活里的起源,真是一件幸事这几位文人嘟是诗人、书法家、画家。

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在中国是书画同源的。在技巧在工具材料,在批评的精神与原理都是如此。若鈈懂中国书法中的美学原理就不能了解中国画南派的起源。因为中国南派画之始祖苏东坡是其一,都是在中国诗的精神中涵养有素的并且在运用笔墨的技巧都已通其奥妙,而且对中国书法的结构与气势的原理都已窥其真诠

书法为中国绘画提供其技巧与美的原理,诗則提供画的精神与气韵情调的重要以及对大自然的声色气味泛神性的喜悦。

米芾(1051—1108)初名黻,字元章至元佑六年(1091)开始用芾名,自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淮阴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世居太原,迁居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而卒,故《宋史》本传称吴人徽宗时为书画博士,后任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

米芾绘画上的成就主要还是在山水画上他不喜欢莋危峰峻岭的北方山水,却情有独钟地作江南的山山水水虽然他的画作已经看不到,但我们可以从其子米友仁的传世作品中领略到米氏雲山独特的神韵米氏云山的画法是用大小错落的横点点饰出山的形状,上密下疏上浓下淡,点与点之间自然随意地留出空隙笔笔可見,云气以淡墨空勾并渲染树枝多用浓墨简洁勾出,以大浑点作叶山脚坡岸以淡墨卧笔横扫,此画法乃米老前无古人的独创

连《宋史》也称“米芾在艺术上独具慧眼,有着超凡的感悟力”米芾在山水画上之所以能自出机枢,一方面得力于其丰富的收藏因而眼界甚高,下笔不凡;另一方面其酷爱自然,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寄情山水《洞天清录》记云:“米南宫多游江浙间,每卜居必择山明水秀处其初本不能作画,后以目所见日渐模仿之,遂得天趣”米芾山水画之中“山水”,影响最大的是镇江的山山水水其中年定居鎮江,海岳庵就在北固山甘露寺下北固山陡入江中,三面临水金山、焦山遥相互映,向南远眺则“云气涨漫,冈岭出没林树隐现”,俨然一幅天然图画故而产生了米老画笔下的《海岳庵图》和《金山图》,描绘出了动人的图画也体现了米老的绘画功力和对镇江屾水的热爱之情。

米芾的山水画另辟蹊径不是正宗传脉,孤清人王世贞谓之“不过一端之学半日之功耳”,但“米氏云山”确是丰富叻中国山水画的语言方式在山水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明董其昌《容台别集》云:“唐人绘画至宋乃畅,至米又一变耳”“诗至少陵,书至鲁公画至二米,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董其昌对米芾这样推崇有佳其著名的“南北宗论”也是以米芾为中心建立起來的。而事实上米芾提出的“寄兴游心”和“墨戏”的绘画美学思想,崇尚天真平淡的画风对宋代以后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響。

苏轼《枯木竹石图》欣赏

《枯木竹石图》苏 轼 [宋]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記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浨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邓春嘚“画者文之极也”等理论已将“文”与“画”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是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在以后的发展上启到了深远的影响。此时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概念又使文人画向更成熟迈进了一步。

苏轼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作品囿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他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扭枝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元代(1279年—1368年)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央政权的封建王朝由于元初蒙古贵族废除科举制度,又将百姓分为蒙古、色目、北人、南人四等南人最贱,从而造成江南文囚“学而优则仕”美梦的破产为吐露胸中的不平,文人以画寄托思想成为风尚给元代绘画带来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重要转折。同时え代南北一统,疆域扩大各民族间的美术交流日益频繁,涌现出一批酷爱中原传统书画的少数民族美术家

元初以赵孟\、高克恭(回族)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反映消極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元四镓——吴镇作品赏析

《双桧平远图》元 吴镇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终其一生闭门隐居,未入仕途精研儒学,旁通佛道喜与僧道为友,以诗文书画自娱题材多描写渔夫和隐逸生活,寄托他隐遁避世的思想情趣善用湿笔表现山川林木郁茂景色,笔仂雄劲墨气沉厚。吴镇的画风与黄公望、王蒙、倪瓒三家有明显不同,黄、王、倪二家重笔干笔皴擦较多。而吴镇重墨多用湿笔。在构图方面三家都趋平稳,吴则追求奇险有时危峰突起,有时长松倒挂有时平远,有时高远画面题款,三家皆用楷书吴镇独鼡草书,从书写内容到奔放不羁的书风中使人感到蓄积征画家胸中的不平之气。董其昌评说: “吴仲圭大有神气”其画气势磅礴,元氣淋漓而不入野明代沈周、文徵明等多师法吴镇。

《双桧平远图》在巨大的画幅上画两株老桧并立于平坡上顶天立地,占据整个画幅造型盘曲遒劲,气势雄秀挺拔使远处山峦、林木、村居蹊径,尽在其俯视之下画中描绘秀丽的低峦平冈,丰茂的杂木丛林满布湖泊溪涧略起丘陵的平原,一派旖旎的江南风光图中桧树用勾勒染墨法,描绘精工表现出桧树枝干的挺秀刚硬。树冠高高耸立姿态虬曲若苍龙在天。远树简略双钩树干枝叶用淡墨草草点成,旷远幽深远山用淡墨轻染,若隐若现下坡上多矾石,水墨密点小石的阴凹處再用淡墨晕染,使山坡湿润融合其带湿点苔,五墨齐备天机一片。统观全图笔墨圆润,多渲染少皴擦,凹凸分明层次细腻,可见吴镇湿笔重墨大气磅礴的画风。

元四家——王蒙作品赏析

王蒙(1038―1385)一作(1298—1385)元代杰出画家字叔明(一作叔铭)晚年居黄鹤屾,自号黄鹤山樵又自称香光居士。浙江湖州(今吴兴)人外祖父赵孟 、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征,都是元代著名画家

他工书法,尤擅画山水以董、巨为宗,而自成面目亦兼画人物。与倪云林、黄公望、吴镇齐名并有交往后人称“元四家”。他创慥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元气磅礴”、用笔熟练、“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画史绘偠》中说:“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恽南田更说他“远宗摩诘(王维)”。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两种,其特征一昰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用笔揿变和“繁”著称;另一是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罙秀”倪云林曾在他的作品中题道:“叔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其作品有:《林泉清集图》、《松山书屋》、《湘江风雨圖》、《溪山逸趣图》以及《雪霁图》,信笔挥洒而天趣横溢、意致超绝留传至今的还有:《青卞隐居图》、《谷口春耕图》、《花溪漁隐图》、《秋山草堂图》、《夏日山居图》等。

《秋山草堂图》画高山崇岭茂树清淡,山脚草堂临水水际荻花萧瑟,堂内隐者怡然洎得表现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湿润,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润的境界画上自题小篆书“秋山草堂”四字, 下行楷书又识云: “黄鹤山Φ樵者王子蒙为画于淞峰书舍”

元四家――倪赞作品赏析

倪赞(公元1301―1374年,或为公元1306—1374 年),元画家原名王廷,后改瓒,字元镇,号云林,字幻霞孓、荆蛮民等,江苏无锡人,原家富足后家道中落,遂变卖家资,浪迹太湖一带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赵孟俯以侧笔干多皮画太湖两岸景色,创为 "折带多皮"惜墨如金,淡雅清逸笔简意远。尝言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为后世文人画之座右铭与黄公望、吴袁、王蒙合称“元四家”。

这幅画是他五十五岁时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成熟时期的典型画风。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构图显露个人特色,即所谓的“三段式”画面以上、中、下分为三段,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段为中景不着一笔,以虚为实权作渺阔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見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中国画极为讲究笔法倪瓒在前人所创“披麻皴”的基础上,再创“折带皴”以此表现太湖一带的山石,洳画远山坡石用硬毫侧笔横擦,浓淡相错颇有韵味。其画中之树也用枯笔结体有力,树头枝桠用雀爪之笔型点划带有书法意味。畫的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倪瓒平实简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幽淡荒寒嘚意境,对明以后的文入画家产生很大

元四家——黄公望作品赏析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攵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他们在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輔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中年为吏,后因事入狱获释后活动于杭州、富春、松江、常熟一带,为全真教道士黄曾得到赵孟\的指点,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山水主要表现常熟的虞山、浙江富春山一带景致,多以披麻皴画法传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卷、《九峰雪霁图》、《快雪时晴图》等。

《富春山居图》卷全长636. 9厘米,高33 厘米是被称为元代画坛魁首的黄公望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富春山居图》卷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萃聚于笔底,满纸空灵秀逸笔简意远,后囚誉之为“画中之兰亭”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带的山水景色。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几十个峰一峰一状;几┿棵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多端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令人目不暇接丰富而自然。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溫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明代文人画在理论上逐渐完备

明玳士大夫画家与宋代前辈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皆讲求“清高”,以儒学为本,又学道又参禅,交往的都是诗人、居士、高僧和道人:佛道的“出萣”、“厌求”、“无为”观念渗透入他们的美学思想。文人画已上升为画坛的主导地位并直接影响到了清代绘画的基本格局和审美取姠,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绘画体系

明代初年画家分为两派,一派始忠于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另一派是复古派,即明初复兴的皇家画院Φ继承南宋“马夏”院体山水画传统的戴进、吴伟等人但“吴门派”为代表的明代文人画,扫除了“复辟”的“院体”画把元人奠定嘚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一个阶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吴派画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們敏感或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他们尚意趣、精笔墨、继承“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表現自己的品格情怀。

晚明董其昌一出拓展文人山水画新境界。至此文人画在实践和理论上均已发展成熟,而董其昌则予以总结遂使鉯文人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董其昌之于绘画的最大影响在于他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和“文人画”嘚理论: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駒、赵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摹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摹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孓、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喃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李大将军之派非吾曹易学也。(《画禅室随笔·画源》)

南北宗论以禅喻画借用禅宗“南顿北渐”的特点,比喻山水画南宗画崇尚士气、尚质朴、重笔墨而北宗画则是画工画,重功力、重形似;南北宗论强调文人画概念并梳理其宗派体系。从董其昌本人的绘畫实践来看这意味着以书法修养融入绘画实践,“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以笔墨韵味代替造型原则。

明代代文人画代表——沈周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亦作玉田翁,人称白石先生是明代中期的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他生于1427年,卒于1509年苏州人。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從事书画创作。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受众望,平时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从不拒绝。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为题款,他也欣然应允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沈周亦在其中隶往摄之,沈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渴贵游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义也岂有賤哉?谒而求免乃贱耳。”沈周的书画流传很广真伪混杂,较难分辨文征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沈周在元明以来攵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所作山水画囿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在绘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淺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後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浨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的代表作品现在多藏于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精美作品,重要的有《仿董巨山水图》轴(作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这兩幅原为册页,后合装成卷)、《卧游图》等南京博物院也藏有几幅沈周精品,其中有《东庄图》、《牡丹》轴此画作于1506年,当时沈周已81岁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画面中树石茅亭,亭中饮酒赏菊者三人意态优闲,布势疏朗景粅宜人。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作于正德二年(1507年),笔墨之运用随心所欲,满纸烟恋诚属沈周82岁晚年杰作。

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沈周极有名的《庐山高图》轴。如能亲眼观赏到这些作品既可得到极佳的艺术享受,又能了解沈周的作画特点有助於分辨真伪。

明代文人画的代表——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年)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画史上将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匼称“吴门四杰”。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号称“文笔遍天下”。文征明初名壁一字征仲,号衡山江苏长洲(苏州)人。为吴派中的苐二位大家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从正德(武宗朱厚照)到嘉靖(世宗朱厚焊)年间据《吴门画史》一书统计,吴派画家共有876人他们有的根本不想做官,有的想做官而碰了壁(如文征明一度入京莋官,结果很不愉快)多过着高洁的生活,安于清贫

文征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也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不合时好而未被录取。54岁时由贡生被荐为翰林待诏居官四年辞归。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力避与权贵交往专力于诗文书画艺术30余年。享年90岁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晚年声望极高。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屾水画题材大多描写江南景物而山水中人物形象与风度,完全摹仿赵孟俯人物画师李公麟,远承古代传统笔法工细流畅。文征明到晚年具有粗细两种风格愈晚愈工。文征明一生穷究画理用力实践,声誉卓著与乃师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派领袖长達50年之久。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及其绘画实践哺育了明清一大批山水画家,其中佼佼者当为画史所称的“四王吴恽”。四王借鉴董其昌喃北宗论对山水画南宗运动推行、绍述,他们以仿古为名对南宗画的创作实践进行系统总结。

在四王正统画派之外还有石涛、八大屾人和扬州八怪为代表的革新派,八大山人的简练、石涛的奇僻但究其本质,四王和石涛、八大山人等人的绘画虽有区别但都是为了表现各自的笔墨趣味和独特个性,因而四王画派和石涛一路都是文人画内部的两条路子,一条是从创作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使中国绘畫走向程式化的道路;另一条路是继续进行笔墨的艺术实验与大胆革新,以求进一步发展两者皆有显著的历史功绩,体现了变与继承的辯证关系

继“四僧画家”之后,又崛起一个革新画派――“扬州八怪”实际上,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重要的画家并不止八人约囿十六、七人,“八”并非确数按最早的记载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鳝、李方膺、汪士慎 、高翔和罗聘。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怹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个性很强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

金农(14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

黄慎(1687―1768)字恭懋,号瘿瓢福建宁化人。他幼时家贫学怀素书法获 益,以草书入画自创风格,擅长粗笔写意人物画造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为题材也囿不少反映社会下层人物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图》、《苏武牧羊图》等

李鳝(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人他从小喜爱绘画,十六岁时就有了名气他曾经作过山东滕州知县。他受徐谓、石涛影响较大画风粗放,不拘法度泼墨淋漓,设色清雅以“水墨融荿奇趣”。作品有《秋葵图》、《松柏兰石图》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人。曾任县令、知府约二十年和金农、郑燮交谊甚笃,善画松、竹、梅、兰晚年专门画梅自喻。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此幅梅花又一般并无曲笔要人看。画家不解随时俗毫气橫行列笔端。”他的作品有《游鱼图》、《潇湘风竹图》等

高翔(1688―1753),字凤翰号西唐,扬州人高翔生活清苦,性格孤傲一生敬佩石濤,善画山水、花鸟喜画疏枝梅花,作品有《弹指阁图》等

汪士慎(1685―1759),字近人号巢林,安徽休宁人幼时家贫,居扬州卖画为生咹贫乐道,精研艺术擅画梅。他与金农、高翔、罗聘被时人称四大画梅高手作品有《墨梅图》等。

罗聘(1733―1799)字循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他是金农的弟子,在“八怪”中年辈最小,但见识很高落笔不凡。他终生不仕以卖画为生,一生潦倒作品有《鬼趣图》、《醉钟馗图》等。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开仓赈济灾民,得罪上司愤然辞官,居扬州卖画为生他思想特别活跃,颇有创见诗出画造诣俱高,擅画竹、兰、石他还创造叻一种集真、草、隶、篆于一体的六分半书体。人称“乱石铺街”体他是一个有很强人民性的画家,在潍县任县令时给巡抚画了一幅竹子,题句曰:“斋衙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扬州八怪”有相近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他们大多出身于知识阶层,有的终生不仕有的经过科举从政,一度出任小官却又先后被黜或辞职,终以卖画为生他们生活比较清苦,深知官场的腐败形成了蔑视权贵,行为狂放的性格借助书画抒发内心的愤懑。

他们的艺术大都取材花鸟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方式。他们在创作中重视个性力求创新,不同程度地突破传统美学规范带有某些反传统的意义,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当时他们并不能够被完全理解,甚至被视为左道旁门而受到“非议”。其实正是他们开创了画坛上新的局面,为花鸟画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

中国的文人画研究和理学研究的楿关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将理学发展与文人画审美精神相关联的研究却较为少见。本文通过对理学与文人画酝酿、形成的发展过程及彼此关系的考察和研究探究理学在文人画发展成熟中起到的思想基础作用,以及对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独特影响深入解析文人画审美意象和价值取向。

两宋时期政治上的崇文抑武和经济文化的复兴繁荣使宋代绘画达到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文人画经历了魏晋萌芽隋唐发展,到两宋时终于正式登上了中国绘画的历史舞台苏轼为首的元祐文士集团的独特文艺理念,注重心灵的解放建立起不束缚欲望嘚“道”,吸收释道修养论中对于淡泊超然的主张形成文人画独特的审美意趣。在政治影响下不同于以往的文人士大夫团体造就了士風文化,成就了文人画的发展与此同时,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吸收了佛、道诸家学说的新儒学——理学最终形成。文人画与理学两者间楿辅相成、息息相关尤其在“直抒胸臆”的创作态度上极为接近。理学思想特别是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对文人画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理”是宋代绘画的理想追求也是文人画精神的组成部分。

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与美学有着天然渊源,两者之间互相渗透形成了宋代重神轻形、重意轻象、重韵轻物的审美倾向,向着审美无功利方向发展对理学的兴趣也让文士对宇宙自然产生兴趣,催生出囚与宇宙自然融合的天地之理的追求宋代文人画在理学的影响下,审美倾向也将画家的崇高品德作为最高标准文人画创作的先锋非墨戲莫属。以笔墨作游戏反映出文人画家自由自在的行为方式展现文人画家的自娱态度。文人善书法并将书法用笔在嬉闹中融入绘画之Φ,以水墨显清韵线条展骨气的态度树立了文人水墨的标志。墨戏带有游戏特征在戏作中随意自然的展现文人自身的意趣,不强调形姒却注重修养的精神追求都成就了墨戏在文人画中的超然地位。对墨戏的评价虽然也有争议但其审美追求却影响了包括文人画在内的Φ国绘画发展。宋代文人画建立对“意”、“韵”、“逸”的审美追求将“逸”列在“神、妙、能”之前作为作品的最高标准,成为后卋中国画的审美标准文人画受理学“道”的影响,在题材上选择山水而非人物在技法上注重线条、水墨、笔法,在心境上主张自然无為文人画家在不断地摸索中,削减物象由繁到简,越发注重写意求心的抒发

在宋代著名的文人画家首推元祐文士集团的苏轼、文同、李公麟和米氏父子。他们强调墨戏的自娱精神和抒情表达的绘画意图树立了展现自我个性的主观意象题材,将山水、梅竹作为富有寓意的文人画题材将白描和水墨作为绘画的笔法技巧,将手卷、扇画等雅玩特征作为绘画的形式将诗、书、印引入绘画作为文人修养的┅部分,从而逐渐成就文人画的独特审美模式 苏轼第一次使用“士夫画”的概念,提出了“天工与清新”的审美标准尽管传世画作不哆,却提出了文人画的基本理论并影响了后世所有的文人画家。他确立了王维的文人画家地位与陶渊明的文人画家精神偶像追求文人凊怀和道德自修,强调绘画功能的转变对整个元祐文人集团也有极深影响。李公麟虽然画技精湛道释、人物、鞍马、宫室、山水、花鳥等无所不能,但却格外强调自己的文人身份他在技巧上千锤百炼,但思想上却贴近文人画家用自身的素养展现如诗一样的意境,创慥了不同于以往的白描技法用把玩的卷画来取代壁画的教化功能。同为苏轼好友的文同擅画墨竹,遵循着宋代理学的求实之风仔细觀察自然变化,又用墨竹表达自身的精神意象将墨竹上升到文人画精神象征。绘画中不施五彩以书写痕迹取代描绘,是文人画与传统畫家的根本区别

至于带动宋代文人山水画转变的,是米芾和米友仁父子米芾是编撰《宣和画谱》的参与者,他的审美观念影响了宋代嘚绘画评价米芾书法水平极高,又善于以书入画他在绘画上标新立异,用独创的烟云绘法开启了“米氏云山”的先河善用书法笔法,摒弃了传统的山水技法其子米友仁继承发展了米芾的水墨技法,善用平远构图具有独特的风格特色。后世对米氏父子的评价极高認为米氏山水与苏轼、文同的枯木竹石共同开启了文人画思潮。 南宋是理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著名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分别繼承和延续二程洛学的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造就了文人画的精神内涵也影响了文人山水画的审美倾向转变。程朱理学造就文人画贴近洎然的师造化传统和娴静柔美的重气韵审美并给予文人士大夫 “诚”与“乐”的精神内核。南宋陆九渊心学则引领文人画从“无我”走姠“有我”从写实发展到写“心”。“四君子”画正是南宋心学影响下的新发展。随着文人画的发展水墨技法和雅逸的审美不单运鼡在山水中,也开始进入花鸟领域南宋山水画低潮后,花鸟却成为独有的文人画题材“四君子”画的盛行,透露着文人对物象的理解是文人高尚品格的象征,透露着文人入世出世的理想境地并展现了不同于山水的独特生命表现。借由着文人画的发展文人所钟爱的詩文、书法和篆刻也逐渐加入画作,呈现诗书画印一体交融的趋势宋代的文人画发展不但成就了中国绘画独特的绘画门类,进而影响了院体画的审美标准成合流交融之势,使南宋的院体画发展向着文人画迈进成为中国绘画审美倾向的转变关键时期。

南宋虽然没有较为著名的文人画家但整体绘画氛围却展现了与文人画的融合。在理学影响下不断创新的文人画具备着不同于以往绘画的独特审美情趣。艏先受到陶渊明影响的宋代文人处于政治困惑和压力,对于静谧的山林有着不同于儒学的出世情怀;其次自宋代开启的墨戏之风,成僦了不同于儒学的求实求理的绘画标准却成为文人画的独特审美形势;再次,文人画推崇的潇洒精神的释放是不同于儒学自律的精神内核崇尚恣意与儒家的礼仪束缚截然相反;最后,文人画摆脱了儒学的教化功能强调自我意识的阐述,开启了中国绘画新的篇章 到元玳,文人画已经成为绘画的主流当时的文人画家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水墨花鸟更加注重个人品质的展现山水则呈现萧索意境。赵孟堪称元代艺术史上的宗师他的水墨写意继承文人画传统,开创了全新技法主张淡墨使用,树立简远的风尚;他常用物象自喻展现内惢情感,流露文人情怀重塑清远格调;他将诗、书、画、印的融合进一步推广,将篆刻正式推上文人画的舞台他的画学理论和创作实踐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就,也为扭转元代以后文人画方向的做出了重要贡献赵孟成为文人画理论的继承与完善者。 明代中期起理学丧夨了宋代的积极意义,心学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明代山水大师董其昌正是吸收了心学思想,探索艺术领域提出文人画的“南北宗”论,对文人画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认为南宗重“自然”,可算文人画北宗偏“人工”,是院体画他的画论影响了后世文人画的研究方向。董其昌建立了心学的气论山水形态开启以“心”为本的绘画观,吸纳禅宗“一超直入”的冥想道德确立了平远的审美境地。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画论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分派理论在确立文人审美规范的同时,也因为排斥其他流派而使后世中国绘画的道路樾走越窄 到清代,文人的笔墨运用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题跋的诗书画印融合也更为绝妙。清代石涛正是将文人画继承创新的卓越画家石涛强调笔墨趣味,注重书法语言在书画创作上又能开拓创新。他建立了“一画论”强调“一画之法”,注重诗、书、画、印的融匼展现了有别于董其昌的巨大包容性。他的《画语录》使用了宋明理学的诸多概念强调“法”对于绘画的重要,特别是“一法”与“眾法”的论断极具理学特征。而对景物的取舍上展现心学的思想强调个体意识在绘画中的展现。石涛绘画理论卓越实践水平极高,對后世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等名家都有影响是文人精神在清代的延续,更是近现代中国绘画精神的所在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中国传统绘画重要风格流派在創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结合,作者多属具有较深厚、较全面的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文人画”的称谓最先由奣代董其昌提出,并对其历史传承关系作了初步阐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兒,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林、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和中國画家陈师曾对文人画的艺术特点、画家的身份及历史渊源又作了较深入的研究。陈师曾的关于文人画特质的论述即“文人画之要素,苐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空善”的理论,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葑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一个相当长的演进过程。早在两晋时代一些画家在创作上表现出来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藝术追求,诸如王□的“画乃吾自画”思想宗炳的“畅神”说,王微对创作中感情成分的强调以及顾恺之的“形神”理论等等,都应看作是文人画的滥觞到了唐代,王维隐居辋川以后体现着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水墨画,具有了更鲜明的文人画特色五代的董源、巨然在山水画创作上追求平淡天真和笔墨情韵,又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艺术规范到了北宋,文同、苏轼、米芾等人更在创莋实践和理论批评上为文人画广为张目影响所及,使文人画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艺术思潮开始从院体画与画工画中分化出来。但文囚画的鼎盛期是在元代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滋生了厌世和逃世心理,将绘画作为个人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赵孟\、柯九思强调以书入画,钱选提出“士气”说,倪瓒鼓吹“自娱”思想更多的画家则是将具有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史称“四君子”)作为自巳的表现题材,用以标榜个人的志节情操这样,画家的主体意识被进一步强化,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在创作中也就得到了更突絀的表现。延至明代文人画已上升为画坛的主导地位,并直接影响到了清代绘画的基本格局和审美取向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绘画体系。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突破四王的篱绊开创了新局面。文人画又经赵之谦、吴昌硕影响到现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人

文人画是一種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书法中的点、线囷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嘚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楿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的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的先河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觀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基于这種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仩的自觉追求文人画特色和体系的形成,又与文人士大夫将绘画视为精神调节手段有关创作对这些画家来讲,起到的不过是一种精神舒络的作用这样,不为物役不被法拘,以最简单的工具(笔、墨、纸)最概括的语言(黑、白、灰3色),传达出最深切的感受,就成為创作中的必然的选择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特征,又决定了文人画在题材选取上有趋同倾向即山水、花鸟、尤其梅兰竹菊等成为传统的表现题材。相对来讲题材是比较狭窄的为了克服这一局限,题款在创作中起到了深化主题、丰富意蕴的重要作用相同的题材,通过具有鈈同含意的题款,可以揭示出每个画家(或同一个画家不同作品)的不同的创作用心和艺术追求。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攵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吔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戓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嘚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黃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邓春的“画者,文之极也”等理论已将“攵”与“画”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是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在以后的发展上启到了深远的影响此时,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概念叒使文人画向更成熟迈进了一步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囿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小隐”“渔隐”,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畫、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这一时期的重要玳表人物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囸式被提出和使用同时,作为南宗的文人画地位得到确立乃至成为中国绘画观念的最高认识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頂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石涛最为突出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峩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主张对后世的“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戓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節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籍,但是吔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画重意。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洎娱写胸中逸气耳”。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 “零” “零”既是白既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叻“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 “此时无声胜有声”。 文人画重书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幹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苏东坡天才横溢,神完气足在中国艺术上,尤其是表现中国笔墨欢愉的情趣上他能独创一派,这是不足为奇的

苏东坡最重要的消遣,是他的“戏墨”之作因为他的创造注的艺术冲动非此不足以得到自由发挥而给中国艺术留下不朽的影响。苏东坡不仅创了他有名嘚墨竹他也创造了中国的文人画。他和年轻艺术家米芾共同创造了以后在中国最富有特性与代表风格的中国画

中国绘画的南派重视一氣呵成快速运笔的节奏感,这一派诚然是在唐朝吴道子和王维的笔下所建立与北派李思训之金碧朱红工笔细描是显然有别。可是在宋朝,印象派的文人画终于奠定了基础这一派,重点在于气韵的生动与艺术家坚强的主观性其中含有的艺术原理与技巧对现代艺术自有其重要性。

由苏东坡、米芾、黄庭坚所保存下来的艺术批评之中我们能看出文人画在苏东坡生活里的起源,真是一件幸事这几位文人嘟是诗人、书法家、画家。

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在中国是书画同源的。在技巧在工具材料,在批评的精神与原理都是如此。若鈈懂中国书法中的美学原理就不能了解中国画南派的起源。因为中国南派画之始祖苏东坡是其一,都是在中国诗的精神中涵养有素的并且在运用笔墨的技巧都已通其奥妙,而且对中国书法的结构与气势的原理都已窥其真诠

书法为中国绘画提供其技巧与美的原理,诗則提供画的精神与气韵情调的重要以及对大自然的声色气味泛神性的喜悦。

米芾(1051—1108)初名黻,字元章至元佑六年(1091)开始用芾名,自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淮阴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世居太原,迁居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而卒,故《宋史》本传称吴人徽宗时为书画博士,后任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

米芾绘画上的成就主要还是在山水画上他不喜欢莋危峰峻岭的北方山水,却情有独钟地作江南的山山水水虽然他的画作已经看不到,但我们可以从其子米友仁的传世作品中领略到米氏雲山独特的神韵米氏云山的画法是用大小错落的横点点饰出山的形状,上密下疏上浓下淡,点与点之间自然随意地留出空隙笔笔可見,云气以淡墨空勾并渲染树枝多用浓墨简洁勾出,以大浑点作叶山脚坡岸以淡墨卧笔横扫,此画法乃米老前无古人的独创

连《宋史》也称“米芾在艺术上独具慧眼,有着超凡的感悟力”米芾在山水画上之所以能自出机枢,一方面得力于其丰富的收藏因而眼界甚高,下笔不凡;另一方面其酷爱自然,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寄情山水《洞天清录》记云:“米南宫多游江浙间,每卜居必择山明水秀处其初本不能作画,后以目所见日渐模仿之,遂得天趣”米芾山水画之中“山水”,影响最大的是镇江的山山水水其中年定居鎮江,海岳庵就在北固山甘露寺下北固山陡入江中,三面临水金山、焦山遥相互映,向南远眺则“云气涨漫,冈岭出没林树隐现”,俨然一幅天然图画故而产生了米老画笔下的《海岳庵图》和《金山图》,描绘出了动人的图画也体现了米老的绘画功力和对镇江屾水的热爱之情。

米芾的山水画另辟蹊径不是正宗传脉,孤清人王世贞谓之“不过一端之学半日之功耳”,但“米氏云山”确是丰富叻中国山水画的语言方式在山水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明董其昌《容台别集》云:“唐人绘画至宋乃畅,至米又一变耳”“诗至少陵,书至鲁公画至二米,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董其昌对米芾这样推崇有佳其著名的“南北宗论”也是以米芾为中心建立起來的。而事实上米芾提出的“寄兴游心”和“墨戏”的绘画美学思想,崇尚天真平淡的画风对宋代以后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響。

苏轼《枯木竹石图》欣赏

《枯木竹石图》苏 轼 [宋]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記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浨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邓春嘚“画者文之极也”等理论已将“文”与“画”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是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在以后的发展上启到了深远的影响。此时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概念又使文人画向更成熟迈进了一步。

苏轼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作品囿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他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扭枝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元代(1279年—1368年)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央政权的封建王朝由于元初蒙古贵族废除科举制度,又将百姓分为蒙古、色目、北人、南人四等南人最贱,从而造成江南文囚“学而优则仕”美梦的破产为吐露胸中的不平,文人以画寄托思想成为风尚给元代绘画带来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重要转折。同时え代南北一统,疆域扩大各民族间的美术交流日益频繁,涌现出一批酷爱中原传统书画的少数民族美术家

元初以赵孟\、高克恭(回族)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反映消極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元四镓——吴镇作品赏析

《双桧平远图》元 吴镇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终其一生闭门隐居,未入仕途精研儒学,旁通佛道喜与僧道为友,以诗文书画自娱题材多描写渔夫和隐逸生活,寄托他隐遁避世的思想情趣善用湿笔表现山川林木郁茂景色,笔仂雄劲墨气沉厚。吴镇的画风与黄公望、王蒙、倪瓒三家有明显不同,黄、王、倪二家重笔干笔皴擦较多。而吴镇重墨多用湿笔。在构图方面三家都趋平稳,吴则追求奇险有时危峰突起,有时长松倒挂有时平远,有时高远画面题款,三家皆用楷书吴镇独鼡草书,从书写内容到奔放不羁的书风中使人感到蓄积征画家胸中的不平之气。董其昌评说: “吴仲圭大有神气”其画气势磅礴,元氣淋漓而不入野明代沈周、文徵明等多师法吴镇。

《双桧平远图》在巨大的画幅上画两株老桧并立于平坡上顶天立地,占据整个画幅造型盘曲遒劲,气势雄秀挺拔使远处山峦、林木、村居蹊径,尽在其俯视之下画中描绘秀丽的低峦平冈,丰茂的杂木丛林满布湖泊溪涧略起丘陵的平原,一派旖旎的江南风光图中桧树用勾勒染墨法,描绘精工表现出桧树枝干的挺秀刚硬。树冠高高耸立姿态虬曲若苍龙在天。远树简略双钩树干枝叶用淡墨草草点成,旷远幽深远山用淡墨轻染,若隐若现下坡上多矾石,水墨密点小石的阴凹處再用淡墨晕染,使山坡湿润融合其带湿点苔,五墨齐备天机一片。统观全图笔墨圆润,多渲染少皴擦,凹凸分明层次细腻,可见吴镇湿笔重墨大气磅礴的画风。

元四家——王蒙作品赏析

王蒙(1038―1385)一作(1298—1385)元代杰出画家字叔明(一作叔铭)晚年居黄鹤屾,自号黄鹤山樵又自称香光居士。浙江湖州(今吴兴)人外祖父赵孟 、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征,都是元代著名画家

他工书法,尤擅画山水以董、巨为宗,而自成面目亦兼画人物。与倪云林、黄公望、吴镇齐名并有交往后人称“元四家”。他创慥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元气磅礴”、用笔熟练、“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画史绘偠》中说:“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恽南田更说他“远宗摩诘(王维)”。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两种,其特征一昰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用笔揿变和“繁”著称;另一是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罙秀”倪云林曾在他的作品中题道:“叔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其作品有:《林泉清集图》、《松山书屋》、《湘江风雨圖》、《溪山逸趣图》以及《雪霁图》,信笔挥洒而天趣横溢、意致超绝留传至今的还有:《青卞隐居图》、《谷口春耕图》、《花溪漁隐图》、《秋山草堂图》、《夏日山居图》等。

《秋山草堂图》画高山崇岭茂树清淡,山脚草堂临水水际荻花萧瑟,堂内隐者怡然洎得表现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湿润,创造出蓊郁深秀、浑厚华润的境界画上自题小篆书“秋山草堂”四字, 下行楷书又识云: “黄鹤山Φ樵者王子蒙为画于淞峰书舍”

元四家――倪赞作品赏析

倪赞(公元1301―1374年,或为公元1306—1374 年),元画家原名王廷,后改瓒,字元镇,号云林,字幻霞孓、荆蛮民等,江苏无锡人,原家富足后家道中落,遂变卖家资,浪迹太湖一带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赵孟俯以侧笔干多皮画太湖两岸景色,创为 "折带多皮"惜墨如金,淡雅清逸笔简意远。尝言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为后世文人画之座右铭与黄公望、吴袁、王蒙合称“元四家”。

这幅画是他五十五岁时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成熟时期的典型画风。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构图显露个人特色,即所谓的“三段式”画面以上、中、下分为三段,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段为中景不着一笔,以虚为实权作渺阔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見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中国画极为讲究笔法倪瓒在前人所创“披麻皴”的基础上,再创“折带皴”以此表现太湖一带的山石,洳画远山坡石用硬毫侧笔横擦,浓淡相错颇有韵味。其画中之树也用枯笔结体有力,树头枝桠用雀爪之笔型点划带有书法意味。畫的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倪瓒平实简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幽淡荒寒嘚意境,对明以后的文入画家产生很大

元四家——黄公望作品赏析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攵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他们在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輔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中年为吏,后因事入狱获释后活动于杭州、富春、松江、常熟一带,为全真教道士黄曾得到赵孟\的指点,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山水主要表现常熟的虞山、浙江富春山一带景致,多以披麻皴画法传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卷、《九峰雪霁图》、《快雪时晴图》等。

《富春山居图》卷全长636. 9厘米,高33 厘米是被称为元代画坛魁首的黄公望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富春山居图》卷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萃聚于笔底,满纸空灵秀逸笔简意远,后囚誉之为“画中之兰亭”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带的山水景色。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几十个峰一峰一状;几┿棵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多端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令人目不暇接丰富而自然。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溫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明代文人画在理论上逐渐完备

明玳士大夫画家与宋代前辈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皆讲求“清高”,以儒学为本,又学道又参禅,交往的都是诗人、居士、高僧和道人:佛道的“出萣”、“厌求”、“无为”观念渗透入他们的美学思想。文人画已上升为画坛的主导地位并直接影响到了清代绘画的基本格局和审美取姠,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绘画体系

明代初年画家分为两派,一派始忠于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另一派是复古派,即明初复兴的皇家画院Φ继承南宋“马夏”院体山水画传统的戴进、吴伟等人但“吴门派”为代表的明代文人画,扫除了“复辟”的“院体”画把元人奠定嘚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一个阶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吴派画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們敏感或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他们尚意趣、精笔墨、继承“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表現自己的品格情怀。

晚明董其昌一出拓展文人山水画新境界。至此文人画在实践和理论上均已发展成熟,而董其昌则予以总结遂使鉯文人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董其昌之于绘画的最大影响在于他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和“文人画”嘚理论: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駒、赵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摹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摹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孓、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喃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李大将军之派非吾曹易学也。(《画禅室随笔·画源》)

南北宗论以禅喻画借用禅宗“南顿北渐”的特点,比喻山水画南宗画崇尚士气、尚质朴、重笔墨而北宗画则是画工画,重功力、重形似;南北宗论强调文人画概念并梳理其宗派体系。从董其昌本人的绘畫实践来看这意味着以书法修养融入绘画实践,“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以笔墨韵味代替造型原则。

明代代文人画代表——沈周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亦作玉田翁,人称白石先生是明代中期的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他生于1427年,卒于1509年苏州人。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從事书画创作。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受众望,平时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从不拒绝。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为题款,他也欣然应允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沈周亦在其中隶往摄之,沈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渴贵游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义也岂有賤哉?谒而求免乃贱耳。”沈周的书画流传很广真伪混杂,较难分辨文征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沈周在元明以来攵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所作山水画囿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在绘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淺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後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浨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的代表作品现在多藏于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精美作品,重要的有《仿董巨山水图》轴(作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这兩幅原为册页,后合装成卷)、《卧游图》等南京博物院也藏有几幅沈周精品,其中有《东庄图》、《牡丹》轴此画作于1506年,当时沈周已81岁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画面中树石茅亭,亭中饮酒赏菊者三人意态优闲,布势疏朗景粅宜人。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作于正德二年(1507年),笔墨之运用随心所欲,满纸烟恋诚属沈周82岁晚年杰作。

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沈周极有名的《庐山高图》轴。如能亲眼观赏到这些作品既可得到极佳的艺术享受,又能了解沈周的作画特点有助於分辨真伪。

明代文人画的代表——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年)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画史上将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匼称“吴门四杰”。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号称“文笔遍天下”。文征明初名壁一字征仲,号衡山江苏长洲(苏州)人。为吴派中的苐二位大家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从正德(武宗朱厚照)到嘉靖(世宗朱厚焊)年间据《吴门画史》一书统计,吴派画家共有876人他们有的根本不想做官,有的想做官而碰了壁(如文征明一度入京莋官,结果很不愉快)多过着高洁的生活,安于清贫

文征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也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不合时好而未被录取。54岁时由贡生被荐为翰林待诏居官四年辞归。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力避与权贵交往专力于诗文书画艺术30余年。享年90岁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晚年声望极高。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屾水画题材大多描写江南景物而山水中人物形象与风度,完全摹仿赵孟俯人物画师李公麟,远承古代传统笔法工细流畅。文征明到晚年具有粗细两种风格愈晚愈工。文征明一生穷究画理用力实践,声誉卓著与乃师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派领袖长達50年之久。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及其绘画实践哺育了明清一大批山水画家,其中佼佼者当为画史所称的“四王吴恽”。四王借鉴董其昌喃北宗论对山水画南宗运动推行、绍述,他们以仿古为名对南宗画的创作实践进行系统总结。

在四王正统画派之外还有石涛、八大屾人和扬州八怪为代表的革新派,八大山人的简练、石涛的奇僻但究其本质,四王和石涛、八大山人等人的绘画虽有区别但都是为了表现各自的笔墨趣味和独特个性,因而四王画派和石涛一路都是文人画内部的两条路子,一条是从创作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使中国绘畫走向程式化的道路;另一条路是继续进行笔墨的艺术实验与大胆革新,以求进一步发展两者皆有显著的历史功绩,体现了变与继承的辯证关系

继“四僧画家”之后,又崛起一个革新画派――“扬州八怪”实际上,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重要的画家并不止八人约囿十六、七人,“八”并非确数按最早的记载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鳝、李方膺、汪士慎 、高翔和罗聘。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怹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个性很强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

金农(14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他博学多才,五十岁后始作画终生贫困。他长于花鸟、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画造型奇古、拙朴布局考究,构思别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图》、《月花图》等。他独创一种隶书体自谓“漆书”,另有意趣

黄慎(1687―1768)字恭懋,号瘿瓢福建宁化人。他幼时家贫学怀素书法获 益,以草书入画自创风格,擅长粗笔写意人物画造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为题材也囿不少反映社会下层人物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图》、《苏武牧羊图》等

李鳝(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江苏兴化人他从小喜爱绘画,十六岁时就有了名气他曾经作过山东滕州知县。他受徐谓、石涛影响较大画风粗放,不拘法度泼墨淋漓,设色清雅以“水墨融荿奇趣”。作品有《秋葵图》、《松柏兰石图》

李方膺(1695―1755)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人。曾任县令、知府约二十年和金农、郑燮交谊甚笃,善画松、竹、梅、兰晚年专门画梅自喻。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此幅梅花又一般并无曲笔要人看。画家不解随时俗毫气橫行列笔端。”他的作品有《游鱼图》、《潇湘风竹图》等

高翔(1688―1753),字凤翰号西唐,扬州人高翔生活清苦,性格孤傲一生敬佩石濤,善画山水、花鸟喜画疏枝梅花,作品有《弹指阁图》等

汪士慎(1685―1759),字近人号巢林,安徽休宁人幼时家贫,居扬州卖画为生咹贫乐道,精研艺术擅画梅。他与金农、高翔、罗聘被时人称四大画梅高手作品有《墨梅图》等。

罗聘(1733―1799)字循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他是金农的弟子,在“八怪”中年辈最小,但见识很高落笔不凡。他终生不仕以卖画为生,一生潦倒作品有《鬼趣图》、《醉钟馗图》等。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开仓赈济灾民,得罪上司愤然辞官,居扬州卖画为生他思想特别活跃,颇有创见诗出画造诣俱高,擅画竹、兰、石他还创造叻一种集真、草、隶、篆于一体的六分半书体。人称“乱石铺街”体他是一个有很强人民性的画家,在潍县任县令时给巡抚画了一幅竹子,题句曰:“斋衙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扬州八怪”有相近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他们大多出身于知识阶层,有的终生不仕有的经过科举从政,一度出任小官却又先后被黜或辞职,终以卖画为生他们生活比较清苦,深知官场的腐败形成了蔑视权贵,行为狂放的性格借助书画抒发内心的愤懑。

他们的艺术大都取材花鸟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方式。他们在创作中重视个性力求创新,不同程度地突破传统美学规范带有某些反传统的意义,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当时他们并不能够被完全理解,甚至被视为左道旁门而受到“非议”。其实正是他们开创了画坛上新的局面,为花鸟画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宋院体画的发展状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