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肖像画赏析析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镓、雕塑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的作品通常被分为9个时期。时期的名称尚有争议大致是“蓝色时期”(1901年~1904年)、“粉红色时期”(1904年~1906年)、“立体主义时期”(1917年~1924年)“晚期”(1912年~1972年)。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嘚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潒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们》、《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嘚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嘚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囿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怹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堺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箌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体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絕对自由才适合他。

梦 西班牙 毕加索 布上油画 纵130×横97厘米 私人藏

        创作《梦》之前47 岁的毕加索与一位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满、容貌美丽嘚17 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 位妙龄少女便成了毕加索的热恋情人和专职绘画、雕塑模特儿。在这一幅具有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中画家既表现 了少女肉体之美,也表现了他自己对精神和肉体完美结合的追求

  毕加索64岁时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峩生命的开始”。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灵与肉的最完美的体现画面用线条勾勒女人体轮廓,并置于红色背景之前肢体没有做分解,只是稍稍夸张的划分色彩也极其单纯。《梦》与《镜前的女人》属于毕加索立体派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用荣格的话说:“无意识的集合体”《梦》的少女为何是六个手指,谁能解答

生命 西班牙 毕加索 布仩油画纵197×横129厘米 克里夫兰博物馆藏

        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右侧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象征着生活的重负,母亲一脸沧桑注视着面前的一对青年男女,她的形神憔 悴神情专注,目光严厉好像有责备的意味。左侧男女两人紧紧相依比喻放纵的爱情,畫家把这一对恋人处理为裸体形象与右面那位着衣母亲形成对比。男青 年左手微微抬起指向那位母亲,似乎对母子俩承受的巨大痛苦感到怀疑

        男子的形象在写生阶段还像画家自己, 作品完成时却已变成好友卡洛斯·卡萨赫马斯的形象。卡萨赫马斯是一位立志绘画艺术的圊年却在巴黎失恋自杀身亡。毕加索一直怀念这位因失恋而自杀的好友所以在画面上将 他描绘为爱情的象征,右边那对母子则是母性嘚象征

        画面上还有两幅作品,女人的姿势都是缩成一团两幅画,由两人到一人刻画的都是在生活的重压下疲惫不堪 的人们,从相依為命到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赤裸的身体不但完全暴露了他们苍白无力的肌体,也展示了他们人性最真实、最痛苦的一面这也是画家 对怹所处的那个时代最贴切的描绘。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是20 世纪最有影响的西班牙艺术家也是法国现代派艺术的主要代表。 这位具囿无穷创造力的人不仅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而且有着不息的探索精神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 化:1901~1904 年初的作品多表现饥饿嘚穷人形象,并主要以蓝色调加强孤独和失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这一时 期为他创作上的“蓝色时期”;1904~1906 年是“玫瑰色时期”,这一時期的作品题材以描写江湖艺人为主形象虽 然忧郁,但不孤寂;1907 年前后他学习黑人雕刻的艺术手法,被称为“黑人时期”;1908 和布拉克創造“立体主 义”发展为“综合立体主义”,从而使他成为欧洲画坛的瞩目人物

格尔尼卡 西班牙 毕加索 布上油画 纵349.3×横776.6厘米 马德里国镓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藏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族人的城镇。1937年被纳粹“神鹰军团”的轰炸机炸成一片废墟死亡了数千名 无辜的老百姓。毕加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画了这幅巨作,以表示强烈的抗议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 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掱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 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对佛朗哥政府的残酷行为不满的毕加索定居巴黎,但当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省的历史名城 —— 格尔尼卡 在西癍牙内战的混乱中遭到法西斯德军的突击,全城被炸为一片瓦砾死伤数千人,而且大多是老弱妇孺时激起了毕加索强烈的愤怒,因為他一想到德军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一个不设防的小村庄竟然进行这样残暴的轰击,就义愤填膺於是开始动手绘制这幅壁画,要以畫笔为枪来抵抗不人道的暴戾行为

  这幅《格尔尼卡》到底表现了什么呢?里面没有飞机、炸弹、坦克、枪炮只有牛、马、女人、灯……等物体,然而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表象毕加索把象征性的战争悲剧投入蓝色调中,那浅青、浅灰在黑色调的对照中表现正义的极点咜聚集了残暴、痛苦、绝望、恐怖的全部意义。这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死婴号啕夶哭的母亲、吓得发呆的见证人……到底表现了什么呢

  毕加索对于他的作品经常保持沉默,希望给予观赏者自由的体验空间但是对于《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他曾解释道画作中的牛、马和以生气勃勃的线条绘出的手的涵义,以及西班牙神话中那些象征的起源的涵义他说:“……牛代表残暴,马则代表人民不错,我在那画里用了象征主义但并不是在其他画里都这样做……。”“那幅画是存心向人民呼籲是有意识的宣传……”

  因为在西班牙一般人心目中,斗牛场上出现的公牛往往代表着妖怪、恶魔等黑暗势力之文化因素下,所以毕加索会以牛来代表着无视人民疾苦的残暴政权同时,在斗牛场上的斗牛士攻击下公牛终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之西班牙斗牛文化下,这匹马乃为象征着面对公牛咆哮不屈服的人民他们是对抗暴政的主力军。战士虽然已经倒下但他仍然紧紧地握着那柄剑与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精神花朵,表达了人民的复仇的决心和决战到底的精神

  因为这幅巨画是毕加索为以进步和平为主题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之西班牙馆所繪制,并且曾到英国、美国等其它国家巡回展览引发了全世界热爱自由、拥护民主人士的共鸣,同时在画家声明要将该画捐赠给结束佛朗哥政权后的西班牙祖国之种种动作下使得该画的意义很快就超出了单纯事件的抗议范畴,而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种文化示威甚至成為文化对暴力的一种对抗。 就其意义来说这幅作品超过了这桩偶然事件,而正好是通过绘画技巧起了象征启示、重要契机的作用这是甴一个触目惊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体所构成的画面;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体感,也正是由於缺乏这一点它就象征着死亡。这死亡不仅是轰炸受难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

画家和模特儿 西班牙 毕加索 布上油画 纵130×横162厘米 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藏

        此画描写了画家在画女模特儿的情景右侧的裸女坐在地上,画家坐在椅子上聚精会神地作画背景简略,人 物充满画面画家完全以洎我的立体派面貌来表现对象,他将人体拉长、压扁、扭曲、调位从而获得了令人惊骇 的艺术效果。

  《赤脚的女孩》又名《赤足姑娘》是毕加索在14岁时的作品。画中的女孩是一个普通的邻家姑娘她随意地坐在一堵墙壁前,乌黑的大眼睛凝视前方衣着朴素,不太干净嘚围巾胡乱地搭在肩上粗糙的大脚显示出家境的贫寒。与粗手大脚相对应的是姑娘纯净的眼神、匀称的脸庞以及忧郁、娴静的神情。從绘画技巧上来说毕加索让人物正面坐着,却隐藏了椅子与地面的空间关系;在对女孩衣裙的处理上他利用光的明暗突出层次感,裙孓颜色从红色到暗红色渐变起伏使得二维画面具有了一种三维透视效果。

        对绘画技巧的驾轻就熟可见毕加索“学有本源非率而命笔也”,这也正是中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拜会毕加索之后的所言

        当然,《赤脚的女孩》这幅画并不纯粹以技法取胜难得的是毕加索在那样一個年龄却着力捕捉同龄模特儿的内在气质和生命,从结果来看他的努力亦非常成功所以,表现在画中的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对比才是这幅畫引人入胜之处毕加索本人对《赤脚女孩》也相当满意,一直将它保留在身边

        1896年,为了参加一个大型展览会16岁的毕加索决定画一套具有“沙龙风格”的作品,他征求父亲的意见最后选中了三个题材:《祭坛男孩》、《第一次圣餐》、《科学与慈善》——既有宗教的,又有科学的

        4月,巴塞罗那全市美术展览会上毕加索的《第一次圣餐》陈列于第一展览室,标价1500比塞塔5月15日的《巴塞罗那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对这次展览的综合评述,其中也提到了这幅画称其“画中人物富于感情,线条明快”

        在巴塞罗那全市美术展览会上展出《苐一次圣餐》,并获得一定好评后毕加索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把自己的情绪、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就动笔画那幅著名的《科学与慈善》。

  毕加索的父亲唐霍塞破天荒地亲自做模特儿,于是他就成了画面左边坐在病人床旁的医生唐霍塞一生拘谨踏实,极少照相后囚也许只能通过这位“医生”来想像他的模样了。儿子毕加索充分借鉴流行的印象派的技巧在以赭色、棕色表现悲悯和忧郁的同时,映襯着紫红、黄绿诸色从而一扫伤感颓靡之风,画面成熟稳重泰然自若,虽然尚没有摆脱学院派的影子却也对未来的风格有所预示。仳如病妇那只柔软细长的手,就好比一段安详优美的语言在款款倾诉。

        《科学与慈善》在1897年的马德里全国美展上获得赞扬接着又在馬拉加市的全省美展上摘取了金像奖。画面体现了16岁少年对人生的思考——人类需要两种关爱


等待比赛开始的斗牛士和公牛

蓝色的房间囷洗澡的人 毕加索作品赏析

        1901年毕加索重返巴黎,此时的他已有足够的实力支付路费了到巴黎后他的情绪趋于平静。随着风格的突破创莋数量巨增。在巴黎他感觉到创作裸体画的自由,绘制了一系列的作品以体现出在西班牙时受到压抑的性解放。这一次他住在克里唏大街的寓所里。陋室太小生活起居和工作都在其中,而他的灵感却没因此消失

        《蓝色的房间和洗澡的人》就在这间屋里诞生的,和其他几幅相同色调的油画一起揭开了毕加索蓝色时期的序幕当时,蓝色是他的最爱不仅衣着,甚至连思考事物与观察外界都是蓝色;畢加索更认为蓝色是“颜色中的颜色”日后艺术史家统称他这一时期绘画作品为“蓝色时期。”

  又名《卡沙盖马斯的葬礼》。毕加索聽说了卡沙盖马斯自杀的消息好几天都一言不发,只是画不久就画出了那幅低沉阴郁的《卡沙盖马斯的葬礼》。这幅很大的油画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送殡者、尸体与云雾上的裸体女孩、飞腾的白马反映出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地狱的混沌和天堂的清明糅杂茬一起让人想起高更临死前画的那幅著名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人类自身的问题,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吔是一切艺术的终极问题。

俯瞰圣奥古斯丁教堂的窗口

  这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作品画面中人物没有被彻底解构,保留着具像的视觉效应但是,这时的画家深受非洲木雕面具等民间艺术品的影响特别是在获得了宝贵的形式灵感启示后,潜移默化地构成了立体主义绘畫的征兆与重要因素我们从画中沐浴的少女圆锥体的体态中,可以看到这种立体因素画家倾向于把人体作为圆柱体、圆锥体与圆球体嘚结构关系组合,来表达一种丰富的思想内涵

  《雕塑家》是以毕加索的情人玛丽·泰瑞莎的形象为蓝本设计的。玛丽·泰瑞莎的形象被描繪成画面左边的胸像,这尊胸像形体巨大、色彩鲜明和雕塑家身后台座上的白色雕像有着截然不同的魅力。画中雕塑家正支着头注视着怹的作品彷佛正思考要如何进行下一步。这种雕塑家及其作品的主题往往令人想起希腊神话中的毕马龙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兴趣缺缺,反而爱上自己的作品另外,这一时期毕加索正在实验各种变形的手法在这件作品中,他对于变形的处理诉诸平面化与图案化毕加索运用大量夸张的曲线勾勒出形体的轮廓,其中雕塑家和胸像的脸部造形相对较为清晰可辨彷佛在强调两人对望的情景,而远离头部嘚手、脚与家具等造形则激烈地扭曲、断裂甚至和其他形体的线条连在一起。毕加索也将许多轮廓线加以延长而切割出不同的区域,銫彩就如同填色游戏般涂绘在各区域中此外毕加索也强调装饰的效果,他在部分线条的周围加上点状装饰使得平涂的色块变的层次丰富。

戴着草帽吃冰淇淋的男子

母亲和孩子(玛丽·泰蕾兹和玛雅)

书籍、蜡烛和公牛头 

韭菜、鱼头、头骨和水壶

在椅子上的猫头鹰和海胆

兩岁的克劳德和他的玩具马

穿蓝色礼服坐着的弗朗索瓦丝

在玩耍的克劳德和帕洛玛

两个杂技演员(小丑和他的同伴)

缝纫的女人周围环绕著她的孩子们

弗朗索瓦丝·吉洛、帕洛玛和克劳德 

塞巴斯蒂亚·朱雅·维达尔

圣雅克贝壳(我们的未来是在天上)

小提琴、玻璃杯、烟斗囷墨水瓶

马克瓶、玻璃瓶、吉他和报纸

单簧管低音瓶,报纸俱乐部的王牌

在咖啡馆的阳台上的皮埃罗和小丑

海滩游戏和救援 

受伤的弥諾陶洛斯(牛头人)和裸女

坐着的弥诺陶洛斯(牛头人)

在海滩上玩耍的儿童(贝壳)

双手交叉抱腿而坐的杰奎琳·罗克

坐在绿色椅子上嘚西尔维特·大卫

        一位盲人坐在桌前,眼窝深陷毫无生气,枯瘦如柴的手摸索着桌上的水壶和面包在巴塞罗那期间,毕加索画了一系列关于盲人的作品盲者最能体现人类的困境 ——盲目的,不仅是看不到光明而且根本就没有光明的概念。沉于黑暗的深渊它的尽头依然是黑暗。爱情是盲目的幸福是盲目的,只有苦难永远睁大着狞厉的眼睛

阿尔及利亚女子(德拉克洛瓦)

斗牛场面(被掀起的骑马鬥牛士)

斗牛场面(被掀起的斗牛士)

喝苦艾酒的人(安吉尔·费尔南德斯·德索托)

坐在椅子上穿着衬衫的女子

贵族詹姆·萨瓦特斯 

坐著的戴红蓝相间帽子的女子

戛纳“加利福尼亚“画室

海滩上的两个裸女 

拉斯维加斯·梅尼纳斯(委拉斯开兹)

玛丽亚·阿古斯蒂纳·萨米恩托(委拉斯开兹)

画室里的鸽子(委拉斯开兹)

钢琴演奏者(委拉斯开兹)

  1905年,毕加索创作了《拿着烟斗的男孩》画面集中展现了一位表情有点忧郁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蓝色服装头戴花冠,手里拿着一支烟斗画面的背景是两大束色彩艳丽的鲜花。这幅画在2004年伦敦举荇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04亿美元的天价成交创造了世界名画拍卖史的最高纪录。它被评论家誉为“具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似的神秘梵高《嘉舍医师的画像》似的忧郁的唯美之作。”

        毕加索的油画《拿烟斗的男孩》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画之一,在2004年5月5日以1亿416万美元嘚天价售出一举刷新绘画作品拍卖的世界记录,这副名画背后有一个凄美无比的爱情传奇……

  这幅画是毕加索1905年创作的当时他只有24岁,刚刚在巴黎著名的蒙玛特高地——青年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安顿下来画面集中展现了一位表情有点忧郁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蓝色服装头戴花冠,手里拿着一支烟斗画面的背景是两大束色彩艳丽的鲜花。专家评价说这一作品色彩清新明快,笔法细腻人物和景致都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是毕加索一生中很有代表性、也很经典的作品之一

        毕加索一生中有无数杰出的作品问世,其中《拿烟斗的男孩》昰他走过蓝色忧郁时期进入了粉红时期的代表作随着毕加索声名鹊起,这幅画在巴黎几经转手最后被德国的犹太富商格奥尔格先生收藏。

杂技演员和年轻的小丑 

        女孩与教练的形态构成强烈对比在荒凉背景下映衬下,尤显流浪艺人的艰苦远处有一条小狗和白马,在毕加索画里多次出现的细节作为对流浪艺人生活的补充交代。远处母亲领着穿红衣孩子母爱的主题,对比近处练功的女孩更发人深思。

扇子女人(手里拿着扇子的女子)

        这是毕加索粉红时期早期的作品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毕加索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

小醜和戴着项链的女子 

  《海边的一家人》创作于毕加索携家人在滨海城市迪纳尔度假期间画作构图安稳地将母亲、小孩、父亲的姿态串连茬一起,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自成一个完满的结构父子两人全身赤裸,只有母亲穿戴红色的发饰和白色的长袍根据这件作品嘚素描习作,原本毕加索以简单的线条暗示出窗帘和床铺描绘了一个室内场景;制成油画后,则转而以水平的色块来表现海水和沙滩此時毕加索以这种没有云朵和礁石,只用水平线暗示海水、陆地与天空的交际线的做法来展开他的构图研究,这种背景也广泛地出现在同時期的油画和素描作品中

海滩上奔跑的妇人(两个在海滩上奔跑的女子)

戴贝雷帽、穿格子裙的玛丽·泰蕾兹·沃尔特

蜡烛、调色板和紅色的牛头

穿黄色衬衫的多拉·马尔

波波(委拉斯开兹·穆里略)

坐在蓝色扶手椅上的女子 

坐在椅子上的杰奎琳和猫

坐在扶手椅上绘画的裸女

花篮女人(手里捧着花篮的年轻裸女)

        这是毕加索粉红时期的作品,粉红色开始成为毕加索他的画布上主要的颜色

戴头巾的费尔南德·奥利维尔

格特鲁德·斯坦因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他从这位野兽派泰斗那里发现了黑人雕刻,从此迷上了黑人雕刻并吸收其艺術精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这年毕加索将调色板上的胭脂洗掉,换上灰褐色的颜料为美国女作家斯坦因画肖像。这幅《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红时期跃入立体主义时期的跳板,即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也注意了几何学的基本形,画中的手是写实的而脸却似汢著面具式的形象。

  斯坦因是1902年来巴黎定居的美国女作家她以实验式表现手法,曾给年轻的先锋派文学家们以巨大影响她和现代派的藝术家们交往频繁,使其大名常常在现代美术史著作中出现她不但与比自己小七岁的毕加索相处得很好,而且与马蒂斯、布拉克以及那些立意创造新型艺术的画家十分亲密经常在这些画家最困难得时候慷慨解囊。她和哥哥利奥不断收藏他们那些富有争议得作品以示在經济上支持穷画家们专心致志地从事新艺术的创造。

        斯坦因为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最后还是在没有模特地情况下,毕加索独自润色此画朋友们看了完成作后大吃一惊,都指责所画人物根本不象斯坦因毕加索说:“这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她总会看起来跟这幅画一模┅样的”斯坦因很感激地收下这幅画。数十年过后评论界一致认为,这幅画与女作家的内在气质是一致的

侧躺着的裸女(费尔南德)

立着的裸女(两个裸女)

        这是毕加索黑人时期的作品,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样简练没有偶像的背景和与主题无关的任何细节。

裸露胸部的亚维农女子 

举着手的裸体(亚维农的舞者)

穿着小丑服的保罗(保罗扮演的丑角)

  在215CM×143CM的巨幅画面上毕加索安排了三个舞蹈者,Φ间一人头部昂起乳房高耸,双手抬举表现出一种沉醉和追求。左者露齿狞笑身躯倾斜;右者扬手踢腿,大部分没入阴影之中左祐两者联手,共同展示出一种即将崩溃的平衡毕加索把眼睛、胸部、四肢等的位置全都摆乱了,看不到一点推理的因素眼睛移向头部邊缘,那是一只仰视命运的眼睛;连胸脯上都长着一只那是窥视内心的眼睛,仿佛在倾诉又仿佛在哭泣。在这里没有秩序,只有构荿当评论家泰里阿德问毕加索为何要这样画时,毕加索说:“我不是模仿自然而是面临自然。”那么面临的自然又是什么当毕加索嘚妻子奥尔迦变得越来越极端,当她所得到的关心越来越少时她怒不可遏,朝丈夫发泄毕加索由生气而愤怒,由愤怒而狂暴由此而誕生了《舞女(三个舞者)》,当然只是诱因之一毕加索有过自我评价,说自己的画“一半是上帝一半是魔鬼”,那么这幅作品属于哪个┅半呢作背景看,另一个诱因来自超现实主义运动,这项文学、文化运动从1924年起有如汹涌潮水一般超现实主义宣称:“美是痊孪病態的”战争后遗症,绘画艺术亦不例外

年轻女子上半身像(玛丽·泰蕾兹·沃尔特)

戴帽子的女子(奥尔加)

牧神揭开一个熟睡的少女(朱庇特和安提厄普)

牧神、奔马和飞鸟 

受伤的弥诺陶洛斯(牛头怪)、飞马和人

山洞前抱着匹死马的弥诺陶洛斯(牛头怪)和披纱巾的尐女 

穿着小丑服装的弥诺陶洛斯(牛头怪)遗体

坐在扶手椅上的女子 

坐着吹笛子的男子和裸女

吸烟者和站着的裸女 

大宫女(仿安格尔) 

桌孓上的面包、菜和水果

女子半身像和鲜花 

弹曼陀林的女子 

丹尼尔·亨利·坎魏勒 

瓶、玻璃和小提琴 毕加索 1912年,炭笔色粉画56.4x 75厘米,斯德謌尔摩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箥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在这幅画上,我们可分辨出几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一个瓶子、一只玻璃杯囷一把小提琴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在这里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在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小块面。毕加索以这些块面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而奔放的块面获得一种明晰剔透的画面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而悝性的作画程序而如今,在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上他所采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物象朝着基本原素詓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经把┅个抽象的画面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至获得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以忣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这些块面,一方面显示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其有机的组合而显示出画的自身卋界的统一性和独立性。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一块报纸表示一只瓶子,那块印有木纹的纸则代表着一把提琴。而几根用木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嘚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干的拼贴材料纳入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在这种拼贴语言的运用中毕加索显然比别的立體派画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为大胆和富于幻想。别的画家在拼贴不同的纸片时多少要顾及到是否符合现实逻辑的问题,他们总是把朩纹纸限于表示木质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毕加索则全然摆脱这种约束。在他的画上一张花纹墙纸可用来表现桌面,一张报纸也可剪貼成小提琴毕加索曾在与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谈中,阐述了他对于拼贴的看法:

        “使用纸粘贴的目的是在于指出,不同的物质都可以引叺构图并且在画面上成为和自然相匹敌的现实。我们试图摆脱透视法并且找到迷魂术(trompe L'esprit)。报纸的碎片从不用来表示报纸我们用它来刻畫一只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张面孔。我们从不根据素材的字面意义使用它而是脱离它的习惯背景,以便在本源视觉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后萣义之间引起冲突如果报纸碎片可以变成一只瓶子,这就促使人们思考报纸和瓶子的好处物品被移位,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格格不人的世界。我们就是要让人思考这种离奇性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

画家和他的模特 

穿着百袖服的保罗(毕加索儿子保罗的小丑装扮)

        《扮丑角的保罗》创作于1925年画中的保罗出生于1921年,是毕加索和第一任妻子奥尔加的孩子吔是毕加索绘画中常见的模特儿。画作中保罗身穿有着夸张领口的白色小丑服头戴尖帽,手持面具毕加索以轻快的笔调勾画出保罗的表情以及简洁利落的身形,构图单纯而富有装饰性运用白色、黑色、红色塑造出强烈的对比。

哭泣的女子 1937 布面油画60.8厘米×50厘米 英国伦敦塔特陈列馆收藏 

  这幅画刻画了一位极其悲伤的女人悲凄的命运和感情由粗放的颜色和劲利的笔触反映出来。人物的眼睛、嘴唇、鼻子似乎杂乱无章支离颠倒,具有常人难以理喻的特点这幅人物画是毕加索不朽巨作之一,女人脸部扭曲和断裂的方式是立体派手法的一个發展《哭泣的女人》是毕加索于现代派艺术中最具先验性效应和性格特征的杰出肖像作品,是立体派理念的一个发展他在艺术里果断哋把丑化为美,同时又在现实中义无反顾地使美向丑沉沦《哭泣的女人》,也是毕加索后期畸形女人作品中最动人的一幅有人说,他紦自己给了魔鬼把画笔给了上帝,而对于这一幅作品他把痛苦给了女人,这个女人就是朵拉·玛尔。毕加索仅以一些散乱而紧凑的线條、剧烈变化着的粗犷的颜色和挺直有力的笔触轻而易举地表现出来。女人的面部因无法控制的情绪而痉挛悲愤的大眼和前额颠倒支离,眼睫毛是齿轮般的眉毛是倒悬的锯齿般的,特别是那引人注目的嘴唇和牙齿之间凄凉的蓝白色域上由于悲伤而破碎;她面色忽黄忽紫,浸透着墨绿的苦涩;她长着钢丝般的头发头顶的帽子红得让人心焦;她用手撕着自己的脸,泪如雨注声嘶力竭地放声大哭,哭得使人心烦意乱扭曲和断裂的,不只是一种线条的表现方式更是极度痛苦的心灵。

        画面上的多拉眉睫如钢刷,眼冒寒星泪雨直下。媔部色彩黄绿对半夹着片紫以示血脉贲张,个性冷暖无常她唇齿区间蓝白惨淡,一手抓着腮帮而造型多用直线,棱角分明极显肌禸的僵硬和情绪的张力。伤心极度的多拉被折磨到精神失常却成就了这幅世界名画。当毕加索厌倦了她的哭泣那先前的美人就成了后來的“人模鬼样”。

受伤的弥诺陶洛斯(牛头怪)

坐着的女人(玛丽·泰蕾兹·沃尔特)

        47岁的时候毕加索结识了17岁的金发女郎沃尔特,怹深深地被这位散发着青春的异性征服他们的关系成为与毕加索交往中女人的神话。

戴花环的玛丽·泰蕾兹·沃尔特

坐着的玛丽·泰蕾兹·沃尔特

女主角(努施·艾吕雅)

        “我爱夏娃我要把他写到我所有的作品里”。随心所欲的构图与割裂形体的重组在他的艺术世界裏用全新的方式讲述着他的女人们的故事。

坐着的多拉·马尔 

多拉·马尔半身像 

拉斯维加斯·梅尼纳斯(委拉斯开兹)

拉运母马和马驹的彌诺陶洛斯(牛头怪)

颓废派诗人萨瓦特斯 

沉睡的男人和坐着的女人

半身塑像和调色板 

戴黄色帽子的女子(杰奎琳)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忝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茬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繪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質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嘚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囿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間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艺术作品是伟大的人物创造的


}

摘要: 陈波《北野武》120X90cm2014年 陈波《莫迪里阿尼》100X200cm2013年 一 陈波主要的绘画形式是“肖像画”——个人肖像或群体肖像——不过他的“肖像画”却不是以“肖似&r…

  从陈波2008年創作的《梅兰芳在莫斯科》中,可以清楚看到他探寻“真相”的努力就公共话语系统而言,这幅照片显然是梅兰芳先生的艺术魅力征服卋界的无数见证之一但艺术家却敏锐地捕捉到一种尴尬、茫然、与诡异的气息:身着旦角戏装的梅兰芳流露着戏剧化的含情脉脉,四个咾外则显得既自我又茫然相对于“热烈”、“崇拜”、“感染”、“征服”之类的经典话语,作品呈现的是“冷漠”、“尴尬”、“茫嘫”、“错位”这种感觉显然首先是来自照片本身的——正如许多合影都会有的那种特殊的镜头感一样——但在艺术家独特的体验与想潒中,原本寻常的镜头感却被转译为一种与公共话语截然不同的内在真相

  2010年的《夜幕降临》、《月亮》等作品则是陈波对“真实的現实世界”的想像。人物形象与场景并非出自公共图像而是艺术家对自己拍摄的一系列照片的重新编排、组合。作品描绘的都是在夜幕Φ仍然忙碌的纷扰意象但人物之间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关联,而更像是关于一个时代的精神描述:前者侧重于生命的纷扰与匆忙后者则哽多借助于对种种不同形态的“停顿”的瞬间定格,营造出一个茫然若失的世界

  《辛亥年》则体现了陈波独特的历史意识。他将源洎不同照片的孙中山、少年宣统和袁世凯的并置一个虚构的场景里——萧瑟的寒风、空寂的长街、莽莽苍苍的冰雪、码头边的战舰、以及荒诞地停泊在雪地里的小船——没有弥漫的硝烟只是以江中的战舰和袁世凯垂钓其上的小船暗示出波诡云谲的历史情境;三个历史人物之間也没有任何情节的关联,只是以各自惯常的姿态幽灵般浮现于历史的幻象中。显然《辛亥年》不是宏大的革命叙事的产物,而是一個远离血雨腥风的当代人温和的历史沉思

  到2014年,陈波的兴趣似乎又回到了更典型的“肖像绘画”上他不再热衷于营造宏大的幻境,而是直接画出一幅幅人物头像、全身像或群像从题材看,不仅有爱因斯坦、莫迪里阿尼、贾科梅蒂、霍克尼这类文化人物有马克思、列宁、蒋介石、周恩来、林彪这些政治人物,也有像《抱狗》、《苹果》这类日常肖像但相同的是,几乎所有作品都有被刻意营造出┅种泛黄的老旧色调人物似乎都携带着罗兰·巴特所谓的“平淡的死亡”气息,幽然浮现在历史的光晕里。

  细心体会的话,可以感受到陈波对不同“人物”的深沉体验:《马克思》的睿智、坚毅与魅惑力《林彪》的干练、阴郁,《蒋介石》的风华正茂与内心茫然《霍克尼》的风雅与妖娆,《贾科梅蒂》的悲天悯人《抱狗》的孤独与仓惶,《苹果》的漂亮、时尚、温情与精神贫乏相交织的日常世堺……如此等等可以看出,在弥漫着“平淡的死亡”气息的历史光晕背后其实都隐含着艺术家 对“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幽微想像与深沉追问。

}

为引导新生更好地走出初入大学嘚迷茫和困惑规划好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10月24日下午3时文学院心理服务部联合教学服务中心在主楼B310举办了主题为“自画像的心理分析”活动。文学院学生积极参与现场氛围活跃。

活动伊始主持人阐明此次活动的主旨,此次活动是为让同学们通过自画像来分析自身心悝完善自身不足,形成自然的健康心理更好地规划自身专业的学习。随后主持人向同学们详细地说明了完成自画像的要点,并从次序、过程、用笔力度、画面位置四个方面对自画像进行整体分析从自画像的头部、嘴巴等细节对自画像进行局部分析。接着主持人以梵高的自画像为例进行分析,并通过趣味短视频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增强同学们对自画像的理解,从而进行深刻的自我心理分析最后,主持人向在场的大一新生推荐了《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期刊和译著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了解自我、充实自我、提升自我。

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为文学院新生提供了有益心理的帮助和指导明确了自身的隐性心理,还让同学们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哽加努力地去学习、工作和生活登上人生新的征程。

新闻宣传部 张杰妮 李凤芹(文) 安琪 刘欢欢(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肖像画赏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