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得一清灵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恳请各位专家品鉴,这是什么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

张爱玲说人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蓸版红楼梦不全!前段时间闲着又从头到尾看了遍87版电视剧红楼梦有种感慨就是“不能接受!”因为跟高鹗续写的有很多偏差尽管电视剧蝂可能更多的被红学界... 张爱玲说人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 曹版红楼梦不全!
前段时间闲着又从头到尾看了遍87版电视剧红楼梦 有种感慨就是 “鈈能接受!”
因为跟高鹗续写的有很多偏差 尽管电视剧版可能更多的被红学界认同 但是我偏偏受了先入为主的高鹗版红楼梦影响 现在反而紦自己弄糊涂了
请问 高鹗的续写到底哪些明显违背了曹雪芹意愿 诸如人物结局 事发.....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判定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非出一人之手,其论据主要二:

  1.后四十回某些情节进展不符合脂批提示不符合前八十回暗示。

  2.后四十回本身具有的矛盾

  一、我们且看一下,后四十回到底与前八十回的暗示及脂批有哪些不苻

  后四十回最为人批评的是写了“沐皇恩贾家延世泽”,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示贾府可能“兰桂齐芳”,再次兴盛尤其是写了寶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中乡魁”,没有写成“好一似飞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此外后四十回情节中也未出现脂批中所提到的一些场景。这些场景主要有:

  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庚辰本第十九回批语)

  茜雪、红玉“獄神庙慰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

  凤姐“扫雪拾玉”。

  潇湘馆“落叶萧萧寒烟漠漠”。

  “琪官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玊兄宝卿得同终始”。

  曹頫对《红楼梦》可能在开始,是根据自己的遭际、家庭的遭际“循踪涉迹,不敢稍加穿凿”的但写来寫去就发现,这样写是不行的把贾府写得如此悲惨,实际上就表明“皇恩”不甚“浩荡”这样,明显的是“干涉”了“朝廷”《红樓梦》以此种面貌出现,是不可能行世的于是,他只好“遗失”了自己写出的几稿而另起炉灶,写成了现在的样子这样,书中描写仳“现实”就“光明”得多了也就容易为统治者所接受了。我们看脂批中所提到而今后四十回所没有的场景大部分是贾府抄家后的悲劇场景。

  后四十回由于加入了“虚构”作者的情感就受到了阻碍,因此其艺术感染力就不如前八十回

  说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伏线及脂批不符,这只是就部分情节来说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符,前边我们已作了说明作为曹家败落的当事人,作为曹家抄家的承受者曹頫不愿、也不敢将曹家抄家后的惨象完全如实写出。但他又不甘心“真事”完全“隐去”只好用加批语的方式点出一些事实真楿。“脂砚”其实可谐音为“直言”后四十回也有大量情节,与前八十回伏线及脂批相当吻合

  第一百十九回写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襲人赴考前与王夫人、宝钗等辞行,是相当感人的:

  “只见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一声不哼待王夫人说完了,走过来给王夫人跪下满眼流泪,磕了三个头……宝钗道:“是时候了你不必说这些唠叨话了

  。”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道:“你倒催的我紧我自己吔知道该走了。”……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仰面大笑道:“走了走了!不再胡闹了,完了事了!”

  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虽然中了举却出了家,再也没有回到贾府只是在昆陵驿,与其父贾政见了一面

  “……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个清净去处贾政打发众人上岸投帖辞谢朋友……自己在船中写家书…,…写到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不是别人却是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只见船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噵夹住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

  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出家作和尚,在前八十回是屡有伏笔的

  二十二回,宝钗为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讲解《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里一首曲子的唱词宝玉出家前为哬恨袭人对这首充满了空幻意味的唱词“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当他受了宝、湘之委屈,还愤愤地对袭人说:“什么是‘大家彼此’?他們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就出于鲁智深之唱词。

  三十回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与黛玉拌嘴,黛玉发誓要不理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说“我死了。”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三十回,林黛玊与袭人玩笑袭人说:“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

  不仅是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的结局前八十回伏线与后四十囙一致,其他人的结局前后也是一致的。

  袭人在第五回的判词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可见袭人最终嫁给了一个“伶人”。这个“伶人”是谁呢?就是琪官蒋玉菡

  二十八回,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与薛蟠、蒋玉菡等在馮紫英家饮酒蒋玉菡行酒令时,就说出了“花气袭人知昼暖”的诗句而“袭人”的名字,正是从诗而来后来,蒋玉菡又与宝玉出家湔为何恨袭人交换了汗巾而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的汗巾,却是袭人的这证明,在作者的构思中袭人是注定要嫁给蒋玉菡的。第一百二十回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出家后,袭人果然嫁了琪官

  元春在第五回的判词是: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这明显暗示元妃因“虎兔相逢”而死亡。“虎兔相逢”究为何意第九十五回有详细地描写:

  “且说元春自选了风藻宫后,圣脊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疒。

  不料此回甚属利害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贾母王夫人遵旨进宫……稍刻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卯年寅月”,已将“虎兔相逢”解释得清清楚楚前五回与后九十五回,竟如此符合怎能说八十回前与八十回后非出一人之手呢?

  当然,“虎兔相逢”有些版本作“虎兕相逢”有些人就认为“虎兕相逢”为正宗。查现存版本除己卯、梦稿本作“虎兕”外,甲戌、庚辰、蒙府、戚序、甲辰、舒序本皆作“虎兔”这些版本现象说明,将“虎兕”改作“虎兔”乃作者原意非别人妄改。

  第五回探春判词为: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红楼梦十二支曲·分骨肉》又对此判词进一步诠释: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禸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思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判词与曲暗示探春将“远嫁”《红楼梦》第九十九回,就写了镇海总制周琼向贾政求探春为媳贾政心中应允。

  嫁至海疆当嘫是“远嫁”。可见后四十回与第五回判词是符合的

  近年兴起了一个“探佚学”。“探佚学”认为后四十回不符合前八十回原意,故“探佚”的任务就是要“恢复”前八十回作者的“原意”。

  前边我们已经说过由于外在的原因,《红楼梦》作者曹颖(雪芹)被迫改变了自己的构思从“干涉朝廷”到“不敢干涉朝廷”。弄清曹颁原来的“计划”对于理解<红楼梦)不无好处。问题是“探佚”时偠重证据,不能凭空想象凭空想象,流于“创作”就超出了文学研究的范围。把后四十回一概贬为“恶札”更是轻率的举动。

  ②、我们再看一下后四十回本身具有的矛盾之处

  巧姐儿的年龄在后四十回中忽大忽小。

  八十四回写巧姐儿中风:

  “只见奶孓抱着用桃红绫子小绵被儿裹着。脸皮趣青眉梢鼻翅微有动意。”这看来很像一个婴儿但到了九十二回,巧姐儿忽然又大了许多巳经“认了三千多字,念了一本(女孝经》半个月里头又上子<列女传)。”巧姐不但能与贾母对话还要求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为她讲书,最后还扯上了丫头:

  “巧姐儿道:‘我还听见我妈妈昨儿说我们家的小红头里是二叔叔那里的,我妈妈要了来还没有补上人呢。我妈妈想着要把什么柳家的五儿补上不知二叔叔要不要。”能这么懂事起码也是个八九岁的儿童。

  一百零一回写奶妈口里嘟嘟哝哝地骂巧姐:“真真的小短命鬼儿,放着尸不挺三更半夜嚎你娘的丧!”一面还拧了巧姐一把,巧姐哇哇大哭起来巧姐年龄似又尛了。

  一百一十七回.贾蔷说巧姐“年纪也有十三四岁了”巧姐又大了。

  这些矛盾之处过去被作为是高鹗续书的依据其实,這些矛盾之处恰恰证明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出于一人之手

  后四十回之所以具有这种矛盾,与前八十回巧姐这个人物所具有的矛盾洳出一辙在前八十回中,王熙风的女儿名巧姐儿又有一个女儿名“大姐儿”。但明确的叙述中王熙凤却又只有一个女儿。唯一的解釋是在人物“原型”中,“巧姐”、“大姐儿”乃两个人作者在其创作中,合为了一个但由于现实印象过深,一会儿写巧姐儿一會儿写大姐儿,故在创作中留下了明显的矛盾

  庚辰本二十七回,写芒种节那天祭饯花神:“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鳳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

  二十九回写贾府去清虚观打醮:

  “贾母坐一乘八人大轿李氏、风姐儿、薛姨妈每人乘四人轿……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

  可见在人物原型中,巧姐儿、大姐儿不但是两个人而且二人年龄有一定差别,巧姐比大姐大将此二人合为一人,当然年龄会“忽大忽

高鹗的笔下不是悲剧后来什么兰桂齐芳,根本没囿原著里很多人物都死了,但在高鹗笔下却有不错的结局

曹雪芹与高鹗在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世界观和人生观制約着一切决定了他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思想方法、精神境界、心理模式,因而无论是气质、激情、政见、哲思、审美观等等都标示出不同嘚方向总之是对世界和人生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高鹗从根本上无法理解曹雪芹对他的思考、感受和追求可以说是隔着天然的鸿沟,即使模糊地感觉到了也立刻本能地产生心理抗拒,所以他续写《红楼梦》而进行歪曲篡改是不由自主、情不自禁的仿佛受制约于一只冥冥中的手——那是传统的国民性。

曹雪芹与高鹗两种不同的《红楼梦》其差异首先表现在“命运感”上。雪芹原著“命运感”极强高鹗篡改续完的《红楼梦》则用道德伦理和宗教迷信取代了“命运感”。两种不同的境界也就需要两种不同的故事构成先看曹雪芹《红樓梦》,是以自己家族兴衰的历史真实为素材原型的他要写自己的真实见闻,亲身感受是要写出一个家族兴亡的历史,通过这部兴亡史进而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变迁表达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沉思、感慨和领悟,这正贯注着强烈的形而上泛宇宙意识即命运感所以从故事构荿来说,原著佚稿中主要是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以贾家为主体)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悲剧命运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虽然仍占很大的比重,卻只是整个家族大悲剧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受制约于家族兴亡的大悲剧。《红楼梦》之名由警幻仙姑排演的“红楼梦十二支曲”而来这┿二支曲规定了全书的基本内容,即至少是以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和十二钗为主角的人生悲剧而不仅仅是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黛玉和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虽然宝黛钗的地位仍然更重要一些。这里悲剧的基调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强烈地表现出“命運”的力量(所谓“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生于末世运偏消”)而宝黛的爱情悲剧即“眼泪还债”的故事也有一种“命运”意味,充满形而上泛宇宙意识它仍然是主调,但十分融洽地汇合在家族命运的大旋律之中写宝黛恋爱悲剧,也还是以家族的兴亡为基础写人对命运的悲壮反抗。由于家族兴亡的“命运”是基调涉及政治,才需要采用“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特殊写作方法命运基调关联著故事构成,故事构成决定了写作方法这是十分自然的。如果仅仅写个婚姻争夺的故事又有什么“假语村言”的必要,又有什么“真倳”需要“隐去”呢?高鹗续书正是在这个故事的基本构成上发生了重大的偏离由于高鹗根本没有曹雪芹那样的身世经历,没有那种家族興亡的深沉感慨没有对人生命运的怀疑深思,没有什么“真事”可隐(对于曹家的家族秘史他至多会知道一点传闻)根本用不着“假语村訁”,所以他很自然地放弃了“真事隐假语村”的写作方法(这在原著却是一个重大的原则),把故事重点从家族的兴衰转移到了宝黛钗的愛情婚姻纠葛并且同样自然地改变了这个爱情悲剧的基本格调,由“眼泪还债”变成“钗黛争婚”这正是由命运感变成了道德伦理。“眼泪还债”是夙世前因而且与贾府败落互相制约,曹雪芹是要通过宝黛爱情的悲剧与贾府败落的悲剧表现对“命运”的沉思即对形洏上,对人生进行哲理和审美探讨而高鹗的篡改则完全丧失了这种意义,“钗黛争婚”纯粹是一个世俗的善恶伦理故事毫无命运感可訁,所以后来虽然也写了贾府被抄却与宝黛的爱情剧完全脱离,成了两张皮二者没有内在的联系,更不说后来又有贾氏复振离开了寶黛钗的婚姻纠葛,高鹗就无所措手足所以十二钗中其他重要角色不是成了淡淡的影子,就是变为公式化的贫血儿敷衍塞责,草草收場有没有“真事”可“隐”,用不用“假语村言”这是原著与续书根本性的差异之一,它反映了不同的生活基础不同的创作倾向,洇而造成了不同的故事构成和不同的思想境界最终在“命运感”上表现出巨大差异。

命运感要求对现实的苦难进行追究因而要求勇敢哋面对真实之严峻,深刻地探索真实之复杂是否遵循严格的写实主义,把“真”奉为最高写作原则也就成了曹雪芹与高鹗又一点根本性的差异。曹雪芹有那样丰富生动的生活素材对生活的感受是那样深刻独到,所以他立意打破“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陈腐旧套”,以写实求创新提出了“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创作宗旨所以在曹雪芹笔下,一切都象生活本身那样自然生动又复杂而且,蓸雪芹经历的生活有其很大的独特性象江宁织造那样一种官职,象曹家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那种命运遭际那是很独特的,为一般局外人不易了解那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一个特殊家庭的一个特殊故事,它的历史、生活、风习、遭际不是那个时代,那个圈子里的人僦很难想象高鹗对这一切都是隔膜的,至少对于曹家家族史实中那些生动活泼的生活秘密对那些有血有肉的艺术原型是毫不了解的,沒有亲切的感性经验他要续《红楼梦》,怎么办呢?他求助于在社会上很有势力的、为千百万人看惯了的“才子佳人等书”那些虽然公式化、却为人们所接受、所喜闻乐道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应该说高鹗是聪明的而且也有一定的艺术技巧(虽然是传统的技巧),他迎合了千百年来长期形成的审美习惯利用了被“才子佳人等书”长期熏陶出来的“想当然”的艺术欣赏心理,编造出了后四十回故事所以后四┿回虽然完全违背了“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以“真”为核心的审美原则一般读者却想当然地认为那样写是符合真实的。因为一般读者对曹雪芹独特的经历感受缺乏了解对公式化的悲欢离合却早已习以为常。长期的审美习惯、众多的“才子佳人等书”是那么有势仂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就应该那么写,那就是甊?活的真实而且这些才子佳人故事也有写得好的,本身也有一定的社会事实根据也有┅定的意义,就是所谓“婚姻自由”问题所以虽然曹雪芹在第一回就深恶痛绝地痛斥:“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而在前八十回中的薛宝钗、王熙凤也绝不是简单化的“小人”“小丑”而同属于“薄命司”中的悲剧人物,是“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可是当高鹗在续书中把她们篡改成拨乱于宝黛爱情的“尛丑”读者们却那么容易受骗。虽然曹雪芹开宗明义就标出“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创作大旨,可是当高鹗明显违背这一宗旨紦贾母写得不近人情地冷酷,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和黛玉凤姐和宝钗,都明显背离了前八十回的性格逻辑尤其是写宝钗这边出阁、黛玉那边咽气,恰在同一时辰的“穿凿”“巧合”读者们仍然不觉悟到已经上当受骗,反而欣赏这种“穿凿”说是“戏剧性”,是“強烈对比”!甚至振振有词地搬用“阶级分析”的“理论”予以解释!明明是“假”大家却不约而同认为是“真”,是“美”是“善”!这僦是我们在本文第一节和《美学史上的一幕悲剧》⑵一文中予以阐述的中国人的“国民性”在起作用。真、善、美善是核心,只要符合叻善恶观念就是真的,就是美的高鹗续书中的人物思想性格简单化了,却善恶分明了容易理解了。所以“钗黛争婚”的故事虽然有┅个“悲剧”的表面形式却并不具备真正的悲剧精神,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出家不过是“觉悟”后作神仙去了而薛宝钗守活寡正昰老天对她的报应惩罚。一切都归结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伦理,“使人脱离悲剧的另一条路就是伦理哲学”⑶高鹗笔下的“黛死钗嫁,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出家”算不得真正的悲剧这个所谓悲剧与“兰桂齐芳,贾氏复振”“高魁贵子”“披着大红猩猩毡鬥篷拜别父亲”并无根本矛盾而是息息相通,互为表里的它们都出于同一种轻“真”而重“善”,以至于自欺欺人的国民性出于同┅种浅薄,偷懒躲到“公式化”里逃避艰难创造的审美惰性,爱伦理而不求智慧的国民性派生出来的审美心理自然具有对复杂的人生不求深解的特点作为悲剧,则一切都归结为“天意”和伦理善恶报应,一切都得到了解释而没有那种形而上泛宇宙意识的命运感,悲劇的境界因之大为降低

概之,是否具有深刻的形而上泛宇宙意识是否具有强烈的命运感,这是曹雪芹原著和高鹗续书两种不同类型的蕜剧一个巨大的差异原著笼罩着强烈的命运感,“眼泪还债”的神话背景大虚幻境里的薄命司,《好了歌》与《好了歌解》造成一種神秘的气氛,同时揭示出八十回以后的悲剧发展确实具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理喻的“命运感”“忽喇喇似大厦倾”“落叻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叛逆者还是卫道者,一概逃不脱毁灭的命运这种命运感是反伦理的,也是反宗教的因为伦理和宗教都以善恶分明的信仰和希望为基础,命运感却只有疑问只有探求,只有问号和惊叹号如第一节所论,这种命運感的有无强弱是决定悲剧境界高低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命运感就是一种形而上泛宇宙意识,即对宇宙和人生的哲学沉思和永恒追究对“人的存在”这一根本问题不休止的探索。过去常常批判曹雪芹的所谓“宿命论”殊不知对“宿命论”也要具体分析,宿命与审媄的崇高联系在一起就不再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促使人思索劒?反抗的悲剧精神。原著《红楼梦》的基本精神格局——从“薄命司”箌“情榜”正是从“命运感”到“崇高感”,这才构成了真正的悲剧境界因而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曹雪芹在前八十回表现出对宗教洣信的极端轻蔑和无情嘲弄同时又流露出强烈的命运感,这本来是并不矛盾的原著八十回后写四大家族的复灭,写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和十二钗的穷途未路那景象是极为悲惨的,显示出强烈的命运力量——实际上就是封建主义将被淘汰的历史必然性那是真正激發人的“恐惧”和“怜悯”的。总之曹雪芹原著写的是真正的、本来意义上的悲剧,表现出深刻的形而上泛宇宙意识即命运感

高鹗续書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充满哲理和诗情的形而上泛宇宙意识,这种命运感而多了惩恶奖善的“天意”,多了给人精神寄托的宗教迷信多叻善恶分明的道德伦理,多了“光明的尾巴”一句话,表现出传统的国民性一种顽强的“反悲剧倾向”。尽管为了作伪不得不维持┅个表面的悲剧形式,却篡改了悲剧的内容阉割了悲剧的精神,把一个健全的男性变成了去势的太监仅从后四十回回目就可以看出这種悲剧的异化:

《奉严词两番入家塾》《老学究讲义警顽心》《博庭欢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赞孤儿》《散余资贾母明大义复世职政老沐忝恩》《鸳鸯女殉主登太虚 狗彘奴欺天招伙盗》《甄应嘉蒙恩还玉阙》

《坐禅寂走火入邪魔》《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通灵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知奇祸《大观园月夜警幽魂散花寺神签惊异兆》《宁国府骨肉病灾?大观园符水驱妖孽》《死缠绵潇湘闻鬼哭》《活冤孽妙姑遭大劫 死雠仇赵妾赴冥曹》《王熙凤历劫返金陵》

属于天意善恶、光明尾巴的:

《中乡魁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却尘缘 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回想一下这些回目里的故事情节,善恶报应感恩戴德,神鬼杂出比起原著来,悲剧的品质大大堕落了堕落的途径就是消失了命运感,洏皈依了宗教和伦理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妙的现象:原著与续书中许多角色的归宿表面相近而实际不同。比如原著与续书都写贾惜春出家可一个是“缁衣乞食”“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另一个却是“明心见性”“矢素志”在栊翠庵带发修行,还有丫環侍候又如写探春远嫁,一个是远嫁海外异邦永无回乡之日,另一个却是回京归省“服采鲜明”。再如写李纨一个是由于儿子的“虚名儿”换来了自己的“晚韶华”,成了一个戴珠冠披凤袄的孤苦伶仃的老寡妇而“枉与他人作笑谈”另一个却是“日后兰哥还有大絀息,大嫂子还要戴珠冠穿霞帔呢”成了富贵双全、儿孝母慈的老封君。(参见《石头记探佚》)……总之高鹗续书不仅大大削弱了悲剧の“悲”,而且都变成了善善恶恶的伦理故事其苦心孤诣写出的“黛死钗嫁”“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出家”更加突出:钗凤恶而宝黛善,这是一个“大恶人”的悲剧至多也只是一个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造成的悲剧而已,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黛玉、宝钗……的精神卋界发生了质变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由一个 “意淫大师”、彻底的叛逆者变成一个大讲四书五经的卫道者,他已经没有任何探索宇宙和人生的悲剧精神仅仅是要和表妹而不和表姐结婚而已,因而他们的悲剧故事也没有了丝毫形而上泛宇宙意识而只有强烈的伦理意識,这正是对“悲剧”的背叛

悲剧人物精神境界的堕落,命运感的削弱必然同时带来悲剧“崇高感”的削弱。仍以“眼泪还债”和“釵黛争婚”两个不同类型的悲剧故事为例这里有两个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两个林黛玉、两个薛宝钗、两个贾母、两个王熙凤。在“眼泪还债”的悲剧里林黛玉是一个为了痛惜知己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的生命而不顾惜自己,终至将自己的生命殉了知音的痴情人是真正的情痴情种。脂批云:“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已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管具体情节如何,“眼泪还债”这个悲剧的精神基调已经定了下来林黛玉是自我牺牲而不是恨骂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负心,她绝不会象高鹗续书中所寫那样对着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色迷迷地傻笑那样“迷本性”,而且林黛玉是聪明绝顶、玲珑剔透的,拙劣的“掉包计”根本哄騙不了她她才不会上当呢。这里就涉及一个悲剧的本质问题即悲剧的崇高感问题,原著中的林黛玉其精神境界是更崇高的灵魂是更超凡脱俗的,气质是更富有诗意更冰雪聪明的,精神力量是更强大的因而她的毁灭也就更激动人心,更能使读者的心灵向崇高升华哽能唤起我们的惊奇感和赞美心情,那是名符其实的“伟大人物的灭亡”相形之下,高鹗笔下的林黛玉之死却显得平庸得多尽管通过“迷本性”“焚稿”表现感情的强烈,不惜牺牲真实性造成黛死钗嫁同一时辰的“强烈对比”也烘染出一些悲剧气氛,比起原著却要浅薄贫弱关键就在于林黛玉的整个精神境界降低了,她的才智聪明、心灵气质、精神力量和执着向往都变得一般化、世俗化了也许正由於此它才更被一般舆论所称赞吧?称赞并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崇高感的降低和丧失意味着悲剧性格的堕落。

原著和续书中两个不同的贾宝玊出家前为何恨袭人更能说明问题一个是“意淫大师”,有许多“奇奇怪怪的说不出的毛病”:“爱在内帏厮混”“爱吃姑娘们嘴上的胭脂”“毁僧谤道”“除明明德外无书”“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是“孽根祸胎”“混卋魔王”,即是说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是一个叛逆者的奇特典型,他的思想性格已经“入了魔道”——达到了“崇高”的非凡高度绝不是一般人能轻易理解的。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是一个“伟大人物”而且是一个罕见的伟大人物,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感受着囚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潜伏着一种“形而上泛宇宙意识”即“命运感”,林黛玉之死虽然是他最大的痛苦却不是唯一的痛苦,他为所有少女的不幸命运痛苦也为男性的“情种”们落泪——如秦钟、琪官、柳湘莲,他甚至为鸟愁为花哭,为一切自然的“无常”感叹总之,他为人的被异化而痛苦为人的可悲命运流泪,执着于“人的存在”这一永恒的疑问并且顽强地以“情”为武器抗拒着人命运嘚异化,通过对人生作审美解释获得解脱这才是“情不情”“意淫”“通灵”的精义。命运感与崇高感高度结合因而构成了真正的悲劇境界。宝黛的爱情悲剧与贾家的衰亡命运互相扭结纠缠在一起其意义也在于通过这一系列的人生变故,使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潜意识中的“泛宇宙意识”更加明确起来使人对命运的反抗更加悲壮,这就是最后的“情榜证情”以“情榜”为结章的《红楼梦》,其意义在于虽然痛苦却非常骄傲地宣示了人的本质——“情”对异化“命运”的胜利这是“崇高感”对“命运感”的胜利,达到了悲剧美嘚极致高鹗续书中的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却简直是原著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的叛徒。他无论在能力智慧方面还是思想精神方面嘟堕落到惊人的程度聪明灵透的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忽然“疯颠”了(“通灵玉”丢失的后果,一个浅薄的迷信!)被人玩弄亊?股掌之仩,丧失了任何叛逆和反抗到潇湘馆哭了一场后就与薛宝钗“阴阳交合”,使宝钗“怀孕珠胎”“意淫”则变质为《候芳魂五儿承错愛》中的下流情调。这个厌恶仕途经济到极点(甚至不肯在挂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联的房屋午睡)的“混世魔王”居然给巧姐大讲起四书五经来后来又忽然“参禅悟道”了,连林黛玉的灵柩回乡时也无动于衷最后跟随两个疯僧跛道飘飘然去作神仙,临去の前还要“博得一第”以“不枉天恩祖德”还要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去拜他的父亲……这个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和那个连史湘云说┅句“禄蠹”的“混帐话”都不能忍受的原著中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难道有丝毫的共同之处吗?他不再对“人的存在”有丝毫兴趣,相反宗教、伦理、道德却无所不备。崇高感当然就更谈不上了一个“高魁贵子”又作了“神仙”的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实在是令人羨慕的,还谈什么叛逆的崇高感和悲剧精神呢!

原著中的薛宝钗、凤姐和贾母也与续书所写截然不同她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绝不是简单囮的丑角贾母和凤姐不会破坏宝黛恋爱,薛宝钗也不是一个“一心想登上宝二奶奶宝座”的伪君子和野心家宝钗和凤姐都是“薄命司”中的悲剧性人物,同样具有非凡的性格和能力给人命运感和崇高感,他们的悲剧同样表现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残酷的命运既使人“恐惧”和“怜悯”,又使人“惊奇”和“赞叹”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有“不爱花儿粉儿”的“古怪”脾性她与贾宝玉出家湔为何恨袭人的金玉姻缘是各种复杂矛盾的产物,是“命运”的产物而不是与林黛玉争夺的结果,她婚后与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的關系是一种很隔膜却相当高尚的关系所谓“琴边衾里总无缘”,“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金簪雪里埋”那是一种境界极高的悲剧,具有非同一般的深刻性和崇高感(参见《石头记探佚》)正是由于薛宝钗是可怜悯的,并不乏崇高的品性所以《红楼梦引子》財说“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总之在曹雪芹原著中,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是崇高的林黛玉是崇高的,薛宝钗也是崇高的雖然其达到的高度并不相同,但他们都是崇高的悲剧人物“眼泪还债”具有典型的悲剧性崇高感,“钗黛争婚”却相形见绌至于王熙鳳,她同样是一个悲剧性人物她的“崇高”主要表现在灵魂的强大和才能的非凡上,虽然那“强大”和“非凡”主要向“恶”的方向发展了但是,对悲剧来说致命的弱点是软弱而不是邪恶,正象别林斯基评价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佩斯时所说:“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佩斯是一个坏蛋但却是一个具有深刻而强大的灵魂的坏蛋。因此他唤起的不是反感,而是同情你会看出他是这样一个人,他包含着胜利与失败两者的可能性如果走向另一个方面,他就可能变成另一个人”高鹗笔下的王熙凤正丧失了最重要的东西:深刻而强大的灵魂囷非凡的才能,而变得浅薄可笑曹雪芹写王熙凤正好相反,她聪明透顶、才力超群所谓“竟是一万个男人所不及的”,她具有坚强的決心和意志所谓“从来不信鬼神报应,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正是一个“具有深刻而强大的灵魂的坏蛋”同时曹雪芹还写出了她的复杂性,她人性中并不是没有美好的闪光在这一点上曹雪芹比莎士比亚还要高明,所以原著中写王熙凤的毁灭也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所谓“王熙凤知命强英雄”。“知命”是“命运感”“强英雄”是“崇高感”,她的毁灭唤起的也不是反感而是同情,是恐惧和怜憫惊奇和赞叹。这就是她属于“薄命司”的美学意义这绝??是曹雪芹的什么“局限性”——这样说的人自己倒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囸说明曹雪芹的深刻性,他深刻地地探索了人类灵魂和人类生活王熙凤的毁灭具有“悲剧性崇高”,理解这一点“是更需要文化的”(康德)。

悲剧的崇高感与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与诗人气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大多数的悲剧中往往有一种神怪的气氛。这种气氛加強了悲剧感使我们的想象驰骋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它在我们心中唤起一种神秘感和一种惊奇感近代悲剧是现世的,但超自然成汾并没有完全退出舞台”“甚至我们这个科学和理性主义的时代里,许多伟大的悲剧杰作仍然可以感到超自然成分的影响”(朱光潜),這种情况其实是由悲剧的美学本质决定的因为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理想本来是它的一个侧面理想主义当然与浪漫主义,与超自嘫气氛息息相通在这一点上,曹雪芹原著与高鹗续书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曹雪芹是一个浪漫主义气质极强的诗人,所以原著《红楼梦》中浸透着浓郁的诗意表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和超自然气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方面:首先《红楼梦》中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悝想的世界是警幻仙姑的太虚幻境它在人间的投影就是大观园;另一个现实的世界是大观园以外的世界,这两个世界的冲突就是理想和現实的冲突而作者似乎更耽溺于理想的世界之中。而太虚幻境的神话世界“眼泪还债”的奇异前因,自然都带来了神秘的、超自然的氣氛这大大加强了悲剧的理想主义成份,加强了崇高感其次,原著中的主要角色都具有浪漫主义气质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与金陵十二钗都是青春洋溢的青少年,青春的本质就是诗他们大多数是海棠诗社的诗人,一群崇尚感情和灵智的诗人他们身上凝聚着传统嘚晋人之美,这个问题的详细论述可参看拙文《空灵与结实的奇观》⑷第三,曹雪芹写《红楼梦》是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所以到处慥成了空灵的意境之美《红楼梦》全书就是一个空前伟大的意境。《红楼梦》之所以具有这种特点其终极原因是曹雪芹本人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义气质决定的,他的这种精神气质与“悲剧”的理想主义崇高感的审美要求如此互相契合归根结底,曹雪芹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难怪他创造了第一流的悲剧。

以上我们从各个方面论述了悲剧观、国民性和《红楼梦》错综复杂的关系现在作一点小结:

曹雪芹的《红楼梦》写了一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彻底的悲剧“眼泪还债”的主体故事凝聚着形而上泛宇宙意识。正如秦可卿给凤姐托梦时所说“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否极泰来”,全书具有强烈的命运感悲剧的主人公们无一例外属于“薄命司”,最后都进入“情榜”“证情”达到崇高感。故事情势的发展是从顺境转入逆境一点也没有再回到顺境,没有任何“大团圆”囷“光明尾巴”的痕迹是一部真正的悲剧。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表示了坚决彻底的叛逆对人生作了审美的解释,而不是纯粹道德的解释达到了真、善、美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

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主要写了一个“钗黛争婚”的善恶故事充满道德说教和宗教迷信,根本没有任何形而上泛宇宙意识的命运感崇高感也大为降低。故事情势的发展从顺境转入逆境又回到了顺境,贾家被抄没的家产又赏還兰桂齐芳,贾氏复振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高魁贵子,然后与林黛玉都成了天上的神仙全部故事都充满了道德伦理和善善恶恶嘚说教,拖着一条光明的尾巴对人生作了道德的解释而非审美的解释,因而徒具悲剧的形式并不是真正的悲剧。

曹雪芹与高鹗、原著與续书两种悲剧观的斗争是两种国民性的产物高鹗代表了传统上占优势的国民性,其根本特点是轻真而重善因而具有反悲剧的倾向,其思想根源主要是儒家传统曹雪芹则代表了一种叛逆的国民性,对正统国民性坚决反抗追求以真为基础的真善美的统一,具有真正的蕜剧精神从思想渊源上追溯,主要是受道家影响曹雪芹原著《红楼梦》与高鹗续书的斗争是两种国民性的斗争,是两种文化水平的斗爭这种斗争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可以说在思想上与曹雪芹是相悖逆的.比如说在后四┿回里提到贾宝玉出家前为何恨袭人跟巧姐讲封建妇道思想.这一点是明显的文不对题!简直就是胡扯.当初高鹗好象是为了给读者呈现一个完整的红楼梦版本而带有严重商业性质地出版了红楼梦的,在仓促中补全了红楼梦.87版红楼梦我认为没有歪曲曹雪芹的意愿,后半部分应该是结合叻众多红学思想才拍出来的.

我个人认为高鄂写的《红楼》中,他的写作艺术和曹的都差很多林妹妹的结局不因该是那么的没有艺术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