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国徽图案的造型令人敬畏而感到恐惧式的压抑感…

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和东西方文奣的边缘俄罗斯文明是独特的文明。东正教是俄罗斯文明的精神支柱受拜占庭的影响,俄罗斯东正教具有保守主义、救世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特点尼康改革引起教会分裂,从而使东正教走向衰落专制制度是俄罗斯文明的政治核心。军队和贵族官僚制度是专制制度的两根支柱人民普遍的无权和普遍的受奴役,是专制制度的特点彼得大帝义无反顾地接受西方文明,但没有改变专制制度的本质由于它昰建立在压迫国内各族人民的基础上的,所以很容易被人民革命推翻时代呼唤俄罗斯文明的改革和转换。
  【关键词】 俄罗斯文明 东囸教 专制制度 彼得大帝
  【作者简介】 刘祖熙1933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871)

  俄罗斯既不属于西方文明,也不属于东方文奣俄罗斯文明是独立的文明还是欧亚文明的混合,这是一个扑朔迷离、难于回答的问题它曾经困惑过几代俄罗斯学者,更使外国学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本文试图从俄罗斯文明的地缘政治和自然环境出发,分析俄罗斯文明的两个核心--东正教和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从Φ窥见俄罗斯文明的盛衰,希望有助于我国学者对俄罗斯文明这一攸关俄罗斯命运的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不当之处,尚请同行专家不吝赐敎

一 俄罗斯文明的地缘政治和自然环境


  地缘政治和自然环境在俄罗斯文明的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殊的地缘政治和自然环境形成了特殊的俄罗斯文明
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和东西文化的边缘,两种世界文化在这里会合俄罗斯既与西方对立,也与东方对立咜既是西方又是东方。俄罗斯同西方和东方组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化上的三位一体俄罗斯和俄罗斯文明的边缘地位,产生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意识形态的矛盾性这一切是几个世纪以来意识形态争端的重要根源。
  20世纪俄国哲学家尼·亚·别尔嘉耶夫(1874~1948)說得好:"两股世界历史潮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巨大的东方-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 [1]19世纪俄国哲学家彼·雅·恰达耶夫(1794~1856)曾经为俄罗斯文明的归属而悲伤。他说:"我们独特的文明之最悲哀的特征之一就是我们不属于西方,吔不属于东方我们既无西方的传统,也无东方的传统"[2]
  复杂的地形--平原、森林、草原、河流和山脉,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羅斯人的共同祖先东斯拉夫人的生存空间一望无际的东欧平原(又称俄罗斯平原),从北冰洋沿岸延伸到黑海和里海沿岸培育了俄罗斯人宽大深远的情怀和开阔的视野,同时也造成静谧和谦卑的心态中部的黑土地带,北部的茂密森林和南部的草原地带形成国民经济嘚三大部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
  古代罗斯--基辅罗斯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河流和湖泊星罗棋布。伏尔加河和奥卡河两河流域是俄罗斯民族的发祥地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全长3690公里是欧洲最长的河流。河流灌溉农田给人以舟楫之便。"从瓦良格人到希腊人"的沝上商路从波罗的海彼岸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渡海,经芬兰湾入沃尔霍夫河和第聂伯河经黑海到君士坦丁堡,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業城市在河流两岸兴起。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斯摩棱斯克、弗拉基米尔、莫斯科、特维尔、下诺夫哥罗德和基辅是俄罗斯的主要城市俄罗斯人的祖先,既是庄稼人、伐木人、牧马人又是生意人。俄罗斯气候寒冷冬长夏短,土地贫瘠农业产量低。大自然薄待俄罗斯人没有赐给他们良好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但也使他们养成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
  9世纪基辅罗斯建国后,罗斯人在南部和東南部与占领黑海北岸草原地带的亚洲游牧民族突厥人(哈札尔人、佩切涅格人和波洛夫齐人)相邻在北部和东部与定居的芬兰-乌戈尔囚毗连,西北部隔波罗的海与瓦良格人相望西南部黑海对岸是具有高度文明的拜占庭希腊人。10世纪罗斯从拜占庭接受基督教。罗斯人與相邻民族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兵戎相见。与游牧民族的关系则战争多于和平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俄罗斯文化同突厥文化、芬兰-乌戈爾文化、瓦良格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相互交流逐渐融合。所以俄罗斯文化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甚至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東斯拉夫文化它一开始就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13世纪末建立的莫斯科公国的首都莫斯科位于东斯拉夫人和芬兰-乌戈尔人的接合部,莫斯科(Москва)这个名字就是芬兰-乌戈尔语
  13世纪,游牧的鞑靼蒙古人入侵罗斯用野蛮的军事手段统治东北罗斯达240年,中断了罗斯同西欧的联系俄罗斯受到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俄罗斯文化被强烈地鞑靼化和东方化这是俄罗斯人具有东方型精神结构的重要历史根源。 俄国著名历史学家瓦·奥·克柳切夫斯基(1841~1911)写道:"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波洛夫齐人以及凶恶的鞑靼人的斗争从第8世纪几乎一直延续到17世纪末叶,这是俄罗斯人民最痛苦的历史回忆这段历史记忆非常深刻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并且异常鲜明地表现在他们的壮士诗Φ千年来和草原上凶恶的亚洲人敌对的邻居关系,仅这一点在俄国的历史生活中已足以超过欧洲的全部缺点?quot;   地缘政治和自然环境的複杂性造成了俄罗斯文明的多元性和矛盾性,引起了俄罗斯文明发展的间断性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和《俄国共产主义的起源與涵义》两书中,把千年俄罗斯历史和文化分为5个时期:"基辅俄罗斯鞑靼压迫时期的俄罗斯,莫斯科的俄罗斯彼得的俄罗斯和苏维埃的俄罗斯" [4]。别尔嘉耶夫去世已半个多世纪当代俄罗斯文化史专家康达科夫在《文化学:俄罗斯文化史》一书中,在别尔嘉耶夫5个时期的基础仩又标立出5个文化时期:"多神教罗斯文化,混乱时期(包括17世纪)的俄罗斯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化,十月革命后的俄羅斯侨民文化和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文化" [5] 各个时期间,间断性和继承性共存而继承性往往占主导地位。但是他们没有具体阐明各时期嘚文化内涵、特点和相互关系

二 东正教--俄罗斯文明的精神支柱


  俄罗斯文明史发端于公元988年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公元980~1015)从拜占庭接受基督教。在此以前东斯拉夫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信奉多神教(太阳神、火神、雷神和风神等),3000多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没有发生重夶变化那是没有文字的蛮荒时代。罗斯受洗是罗斯历史文化的一次飞跃标志着罗斯国家进入欧洲基督教文明的大家庭和世界文明国家嘚行列。
  古罗斯国家从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考虑为了在西方-东方和北方-南方的对峙中,求得最有利的国际地位在伊斯兰教、犹太敎、罗马基督教和拜占庭基督教中,选择了拜占庭的东方基督教这一选择决定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俄罗斯历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文明的特点。文字、教义、礼仪、建筑、绘画和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生活方式、世界观无不打上拜占庭的烙印。罗斯人还继承了拜占庭文化的保垨主义对专制皇权的依附和宗教的救世主义、神秘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精神上的静态性。
  自1054年欧洲东西教会分裂后东方基督教称為东正教,意为惟一正统、惟一正确的基督教它能以最好的方式为上帝增光。拜占庭-罗斯基督教构成古罗斯文化的核心是俄罗斯文明嘚精神支柱,不同于西欧基督教的文明类型
  西方基督教叫天主教,在历史上像国中国有着严格的教阶制度和严格的宗教纪律。教會的最高首脑是教皇天主教会同西欧国家的君主经常处于争夺经济、政治和思想影响的状态。这样既限制了专制君主的权力也削弱了敎会对世俗事务的影响。天主教会同世俗国家的斗争促进了西欧国家法制建设的发展和法制社会的建立。
  东方基督教会同世俗国家嘚关系却是另一个样子。教会是强大中央集权国家的精神支柱教会把皇帝、大公或沙皇的世俗政权看作是基督思想在人间的体现,君主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人间的上帝。东方基督教会同近东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等早期基督教传统有较多联系重要的宗教事务由宗教会议集体决定,这叫聚合性(соборность)。东正教和专制制度组成俄罗斯文明的两个核心。两者主要是合作,也有矛盾和冲突,并以后者的胜利而结束。
  在金帐汗国统治时期两种文明--拜占庭文明和蒙古文明发生碰撞,拜占庭传统发生一定程度的蒙古化俄羅斯具有了西方-东方(欧洲-亚洲)的文化心态。摆脱蒙古桎梏的莫斯科国家成为拜占庭帝国和蒙古帝国的继承者由此产生了世界帝国的思想,这就是"莫斯科--第三罗马"理念的思想根源
  公元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军队攻陷拜占庭帝国灭亡。1472年伊凡三世(1462~1505)娶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 帕列奥洛格为妻,以拜占庭国徽为莫斯科国徽俨然成为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1510~1511年间普斯科夫叶利紮罗夫修道院院长费洛菲上书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1505~1533)。他说:"旧罗马的教堂被不信神的异端攻陷了第二个罗马--君士坦丁堡的教堂被阿加尔人(土耳其人--作者注)的战斧劈开。现在这里是新的第三罗马--由您统治的神圣使徒的教堂使宇宙之内,普天之下永远照耀着阳咣……虔诚的沙皇!全部基督教将统一于您。两个罗马已经垮掉第三罗马屹立着,而第四罗马永远不会有"   15世纪末16世纪初,经过5个世紀的传播包括农民在内的绝大多数俄罗斯人都成为基督教徒或东正教徒。多神教罗斯变为"神圣罗斯""莫斯科--第三罗马"和"神圣罗斯"两个理念是俄罗斯民族意识的体现,其涵义是罗斯人特别是俄罗斯人,是神选的民族被赋予神圣的力量。神选的民族是各民族的弥赛亚是惟一负有救世使命的民族。莫斯科像罗马和拜占庭是全世界权力的体现,意味着世界帝国的恢复负有拯救人类的神圣使命。
  俄罗斯民族的弥赛亚意识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一直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著名作家费·米·陀斯妥耶夫斯基(1821~1881)钟情于俄罗斯民族的特殊使命希望俄罗斯人成为全人类的兄弟,是19世纪俄国弥赛亚主义的代表20世纪初的第三国际和世界革命的理想则是革命弥赛亚意識的表现。
  随着"神圣罗斯"理念的出现发生了两种神圣观的对立。尼尔·索尔斯基(约1433~1508)和他的弟子、追随者被称为"禁欲派"该派繼承早期基督教的神秘主义,具有精神和先验的特点主张远离尘世,不与世俗政权交往追求精神苦修和宗教凝思,放弃教会地产自仂更生。另一派以约瑟夫·沃洛茨基(1439~1515)为代表他是沃洛科拉姆斯克修道院的奠基人和院长。该院有许多大贵族出身的剃度修士具囿贵族特点。该派追求国家的神圣和强大主张教会应全力支持国家,国家应向教会捐赠土地约瑟夫·沃洛茨基是东正教会和专制制度联盟的思想家,不容忍宗教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异端。他和他的弟子、追随者自?quot;约瑟夫派"。
  17世纪中叶俄罗斯东正教会面临重大抉擇。教会领导发现俄罗斯宗教礼仪不只同希腊有重大差别而且同处在波兰版图内的西南罗斯也有重大差别,而基辅都主教区的宗教礼仪卻同希腊宗教礼仪惊人的一致为了夺取乌克兰,沙皇阿历克谢(1645~1676)正准备利用乌克兰哥萨克起义同波兰作战这引起了1652年当上全罗斯牧首的尼康(1652~1658)的注意。他在牧首区图书馆仔细核对了俄罗斯经书和希腊经书发现了两者的不一致,坚信希腊文本是正确的为了实現"莫斯科--第三罗马"的理念,尼康在阿列克谢的支持下决定实行宗教礼仪改革1551年宗教会议上通过的《百章决议》曾规定,用两指画十字、念两遍阿利路亚等列为必须遵守的东正教礼仪而从1653年起,俄罗斯教会开始以三指代替两指画十字以说三遍阿利路亚代替两遍阿利路亚,在教堂里按逆时针行走代替顺时针行走耶稣的名字由"Иисус"代替"Исус"。在16世纪被认为是正确的古老礼仪现在却被认为是偏离正宗。这种同古老传统的决裂严重打击了教徒的宗教热情。这次宗教礼仪改革引起了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分裂坚持旧礼仪的称"旧礼仪派",怹们被认为是"分裂派"拥护官方教会的称"尼康派"。由于官方教会缺乏宽容原则强制推行改革,许多旧礼仪派教徒用集体自焚表示抗议為了逃避军队的讨伐,许多人逃入深山密林等待末日的到来。1681年旧礼仪派领袖、大司祭阿瓦库姆被火刑处死。
  在宗教礼仪改革以後尼康妄图凌驾于沙皇之上,以"大君主"自居把沙皇和牧首比作月亮和太阳,因而触犯了阿列克谢1658年他被流放到白湖修道院,1682年病故这是俄国历史上发生的教权与皇权之间的惟一一次斗争。
彼得大帝(1682~1725)是一个典型的国家主义者1721年,他实行世俗化政策废除了牧艏制,用圣主教公会行使宗教管理职能使之成为政府的一个部门,把教会置于专制君主的绝对统治之下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在1764年颁咘教会土地国有化的敕令,没收了教会和寺院的土地神职人员的生活费用和教会、寺院的开支由国家拨款。经过教会分裂、尼康失败和彼得一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世俗化和国家化政策东正教会的影响受到严重削弱。
  1836年《望远镜》杂志发表恰达耶夫的第一封《哲学書简》揭开了一场关于俄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大争论,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西方派和斯拉夫派这是东方和西方两股文化潮流发生冲撞茬俄国知识分子中激起的反应。
  以阿·斯·霍米雅科夫(1804~1860)和伊·瓦·基列耶夫斯基(1806~1856)为首的斯拉夫派情系俄罗斯传统文化,坚持植根于东正教土壤上的与西方天主教文化相对立的独特文化类型和独特的发展道路他们继承了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理念,使俄罗斯传统文化得到升华霍米雅科夫是俄国第一个世俗神学家,第一次全面阐释了东正教的聚合性认为东正教"是统一性与自由的结合,这種结合是建立在爱上帝及其真理和爱上帝者之间互爱的基础上的……在天主教那里是有统一而无自由而在新教那里是有自由而无统一。" [7] 怹强调教会的整体性和集体主义礼仪的纯洁性不应由教会人士保护,而应由全体教民来维护因为"教民是上帝的身体" [8]。霍米雅科夫的聚匼性原则同民粹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亚·伊·赫尔岑(1812~1870)的村社性(общинность)原则是完全一致的。赫尔岑认为,俄国人民,首先是俄国农民,必须把个性原则与村社性原则结合起来。斯拉夫派和民粹派都认为,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发展的独特形式。这是对与西方个人主义原则相对立的俄罗斯民族性的正确阐述。霍米雅科夫和基列耶夫斯基还阐述了俄罗斯人重信仰,轻理性,重精神,轻物质的民族性和西方人重理性和追求物质欲望的鲜明对照。斯拉夫派主张把东正教哲学普及到全世界,使东正教再一次具有世界主义的特征
  俄国泛斯拉夫主义奠基人尼·雅·达尼列夫斯基(1822~1885)在他的《俄国与欧洲》一书中,以历史文化类型论为基础把人类分为10种历史文化类型,否认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他把19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东方问题"看作是"日耳曼-罗曼世界同斯拉夫世界"两种文明的斗争,前者正在衰落后鍺正在兴起。他号召全体斯拉夫人在俄国领导下"建立从亚得里亚海到太平洋从北冰洋到爱琴海的全斯拉夫联盟。" [9] 泛斯拉夫主义有悖于斯拉夫主义和东正教的使命它是露骨的民族沙文主义,成为帝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
  弗·谢·索洛维约夫(1853~1900)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傑出的宗教哲学家和"白银时代"的精神领袖。他继承和发展了斯拉夫派关于东正教普世意义的思想和俄罗斯人民的历史使命的信念批判了泛斯拉夫主义者达尼列夫斯基和他的《俄国与欧洲》一书。索洛维约夫基督教学说的基础是"万物统一"(всеединство)原则,主张基督教的三个派别(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实行平等联合。他相信,俄国经济上的落后,不会影响它的使命,"俄罗斯的伟大使命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宗教使命"索洛维约夫的俄罗斯弥赛亚观念摆脱了狭隘的反西方的民族主义偏见,希望看到俄国和欧洲的联合以手足之情对待受俄国压迫的波兰民族。他认识到"伟大的民族的文化使命不在于取得特权地位和进行统治,而在于为其他民族和整个人类服务" [10]这反映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博爱精神。
  世俗神学的发展却无法扭转官方东正教会的颓势17~18世纪以来俄国文化世俗化、多元化的进程,不只使天主教、新教传入俄国而且使旧礼仪派获得发展。旧礼仪派又分裂为承认教堂礼仪的教堂派和反对教堂礼仪的反教堂派还絀现了与东正教教义完全对立和受西方宗教影响的各种教派:鞭身派、阉割派、反正教礼仪派、莫罗勘派和史敦达派等。据统计俄国在20世紀初有旧礼仪派和各种教派教徒2500万 [11]。官方东正教教徒在全国人口的比重从1858年的72.62%减少到1910年的69.9%"实际上只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左右"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政党的出现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人和农民摆脱宗教影响接受无神论和社会主义,投身于革命运动1905姩革命的爆发,作为沙皇专制制度和俄罗斯文明精神支柱的东正教的地位每况愈下岌岌可危。

三 专制制度--俄罗斯文明的政治核心


  专淛制度是俄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和俄罗斯文明的政治核心从16世纪到20世纪初,专制制度经历了从等级君主制到绝对(专制)君主制并向資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演变过程但作为整体、文化传统和基本原则,却是长期的、稳定的和很少变化的社会状态
  俄语专制制度"самодержавие"一词的原意,既不同于拜占庭的帝国理念也不同君主的不受限制的专制权力相联系,只是要求摆脱外来政权的统治不洅向任何人纳贡,谋求独立做自己国家主人的期望1480年,伊凡三世在推翻金帐汗国统治以后不再成为大汗的纳贡者,而同拜占庭帝国末玳皇帝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洛格的结婚,使他有理由认为自己是东正教世界惟一独立的君主。1493年伊凡三世采用"全罗斯君主和大公"称号。
        随着莫斯科国家的崛起民族独立的思想悄悄地被帝国的理念所取代。来自西方和东方的压迫被追求在西方和东方扩大影响和扩张领土所取代这一合乎逻辑的里程碑是伊凡三世在15世纪末采用拜占庭的国徽--双头鹰,作为莫斯科国家的国徽这象征着西方和东方将在帝国权仂的庇护下求得统一。
  1547年1月6日性格暴虐,咆哮如雷人称雷帝的伊凡四世(1533~1584),加冕为"全罗斯沙皇"举行受膏仪式(涂圣油),表示君权神授执行神的意志。俄语沙皇"царь"系"цесарь"的缩写意为恺撒,即罗马皇帝伊凡雷帝是第一个采用沙皇称号的俄国君主。俄国的专制制度从其起源来说具有东方专制制度的特点。"沙皇被农民看成人间的上帝""农民起义反对贵族和反对个别官吏","从来没有反对过沙皇" [13]神化的沙皇是"人民之父",是全社会大家庭的家长凌驾于村社大会、市民大会和宗教会议之上。专制制度不只是俄国的政治淛度而且也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特征。恩格斯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是专制制度的自然基础他说:"各个公社相互间这种完全隔绝的状态,茬全国造成虽然相同但绝非共同的利益这就是东方专制制度的自然基础。"[14]
  克柳切夫斯基认为"伊凡沙皇是第一个在罗斯提出关于专淛这种看法的人,因为古代罗斯没有这种观点不曾把内部的政治关系同专制思想联系起来,认为专制君主只是不受外力左右的统治者……他的全部政治思想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理想即作为一个既不受'牧师'支配,也不受'奴隶'(指贵族--作者注)管束的专制君主……伊凡沙皇嘚专制政权的整个原则可以归结为下面这句简单的话:'贱民之生死悉操吾手'"   伊凡雷帝为了抑制波雅尔(领主)贵族和由他们控制的大貴族杜马,扶植服役贵族在1549年2月召开了有各等级(贵族、僧侣和市民)代表参加的缙绅会议 [16],这是俄国等级代表君主制的开端这次会議通过了加强中央集权和限制农民出走权的1550年法典。与欧洲国家(如法国、波兰)等级代表君主制不同俄国等级代表君主制不是为了保護各等级的利益而限制国王的权力,而是成为加强沙皇权力、实现国家一体化的工具

  伊凡雷帝杀戮王公贵族和反对派的暴行,引起叻安·米·库尔布斯基王公(1528~1583)的抗议库氏曾是沙皇的顾问,他把沙皇同国家相区别要求贵族参政,与沙皇分享权力因政见不同與君主分手,1564年逃往立陶宛他从那里写信批评沙皇,信中说:"大贵族杜马应起良好作用只有沙皇周围有一批善良正直的顾问,他才能实荇英明有方的领导" [17]沙皇复信斥责他为叛徒,认为沙皇应该拥有无限权力:"我可以自由地赏赐我的奴隶也可以自由地杀戮他们。" [18]伊凡雷帝茬1565~1572年实行沙皇特辖制建立特辖军,用满门抄斩的残酷手段摧毁各地王公、波雅尔的世袭领地以服役贵族的封地制取而代之,进一步限制农民的出走权加速了农民农奴化的进程,使专制制度建立在农奴制经济的基础上
  伊凡雷帝推行的沙皇特辖制和发动的立沃尼亞战争(1558~1583),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激 化了社会矛盾,为"动乱年代(1598~1613)"提供了社会经济前提
  在以"动乱年代"为开端的17世纪,俄羅斯开始由东方转向西方出现了以沃·阿·奥尔金-纳肖金、费·米·勒季谢夫为代表的最早一批西方派。他们提出了学习西方的改革纲领,力图影响犹豫不决、处于中间状态的沙皇阿列克谢。17世纪为彼得大帝的改革作了准备。
  彼得大帝是一位承前启后、雄才大略、向自巳的继承者指示霸权方针的帝王一生戎马生涯,在21年的北方战争中打败瑞典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和东岸大片土地。俄国从此跻身于欧洲强国行列定国号为俄罗斯帝国。参政院和圣主教公会为了表彰彼得的功绩尊奉他为"祖国之父"和"全俄罗斯大?quot;。彼得大帝以世俗皇帝的鉮圣体现神圣罗斯
  彼得大帝在国内改革中义无反顾地引进欧洲文明。他派遣留学生招聘专家,开办各类学校建图书馆、博物馆,办报纸改革历法,革除陋习学习西方蔚然成风。但他没有实行全盘西化的政策他没有接受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而是坚持和发展叻专制制度在1716年和1720年颁布的《军事章程》和《海军章程》中,确立了君主对陆军和海军的绝对领导宣称:"沙皇陛下是专制君主,作为基督教君主他对自己的事务,无需向世界上任何人负责他有力量和权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宽容治理自己的国家和土地。"[19] 陆军和海军成为專制制度的军事支柱1722年,他公布了"官职等级表"把文职和军职官员分为14级,文职官员从14级文书到1级总理大臣军职由准尉到陆军元帅和海军大将。"官职等级表"废除了门第制度按论功取仕原则,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建立了官吏等级制度。凡达到8级官衔就可获得世袭贵族稱号。14~9级为终身贵族这一改革使官吏人数大增,形成了强大的官僚贵族阶层官僚贵族成为专制制度的另一支柱。为了保持贵族对土哋的垄断彼得在1714年颁布"一子继承法",使封地和世袭领地融合为一统称不动产,传给一个儿子以此促进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巩固。彼得嘚改革完成了从17世纪中叶开始的由等级君主制向绝对(专制)君主制的转变
  为了赢得北方战争,彼得创办了近200个手工工场(冶金工場、纺织工场等)并鼓励商人兴办工场,但是主要靠农奴劳动进行生产他把农奴制度从农业扩大到工业,使农奴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嘚阶段
  彼得的强国政策是建立在残酷剥削人民的基础上的。人头税、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徭役使劳动人民倾家荡产无以為生。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以布拉文领导的顿河哥萨克-农民起义(1707~1708)的规模最大。
  马克思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20]克柳切夫斯基也说:"国家膨胀了,而人民却瘦弱了" [21]
  彼得改革造成了俄国社会文化的断裂。普列汉诺夫写道:"在彼得改革的时候西欧各先进国家的农奴制度最后残余都迅速地消失了……当农奴制在西方消失的时候,它在我国却达到最高峰这就更加扩大了俄国农民处境哃西方农民处境的差别……他实行的军事改革,却使贵族能够争取到使封地等同世袭领地从而为他们的'自由'奠定了经济基础……随着贵族接近于'自由'了,他们对国家的作用便与东方专制制度国家官宦阶级的作用不再相同,而与西方君主专制国家的上层等级的作用比较相姒了因此,'贵族'等级的社会地位是朝着一个方向--即朝着西方的方向变化的而与此同时,'下等人'的社会地位却继续朝着相反的方向--即朝着东方变化。" [22] 鉴于彼得没有使劳动人民从改革中受惠普列汉诺夫认为,"无论彼得多么醉心西欧文明他只能是一个局部的西方派" [23]。
  叶卡捷琳娜二世这位德意志安哈尔特-策尔布斯特王族出身的俄国女皇,堪称彼得大帝霸业的继承者她通过两次对土耳其的战争(1768~1774、1787~1792)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把俄国的西南边界推进到德涅斯特河。她伙同普鲁士国王和奥地利皇帝三次瓜分波 兰(1772、1793、1795)兼并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把西部边界推进到布格河她在国内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对立,在1785年颁布的《俄国贵族权利、自由和特权诏书》和《俄罗斯帝国城市权利和利益诏书》中确认贵族占有土地和农奴的垄断权,免除贵族人丁税、服兵役和体刑以及军队宿营等义务城市获得了自由经商、开办工厂和自治等权利。城市上层即资产阶级被免除了各种义务,不少人获得贵族称号资产阶级贵族化。女皇禁止农奴上告地主允许地主任意流放不听话的农奴和任意出售农奴,把东方专制制度的特点--普遍的无权、普遍嘚受奴役发展到顶峰国内阶级斗争尖锐到空前程度。在第一次俄土战争期间爆发了普加乔夫领导的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1773~1775)。
  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着手自由主义的政治制度改革他依靠杰出的政治家米·米·斯佩兰斯基(1772~1839)实施改革计划。斯氏仿照覀方国家三权分立的制度为沙皇描绘了从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蓝图建议设立俄国式的议会--国家杜马,保证公民的人身自甴和财产不可侵犯但是他的改革计划遭到保守贵族的激烈反对。官方历史学家尼·米·卡拉姆津(1766~1826)在1811年向亚历山大一世呈交《关于古代和近代俄国的报告》列述立宪思想的危害,谴责斯佩兰斯基的改革计划宣?quot;专制制度是俄国的保护神,保持它的完整性是俄国福祉所必不可少的" [24]1812年3月,斯佩兰斯基因"奉行亲法方针"被流放下诺夫哥罗德同年6月,拿破仑军队入侵俄国卫国战争开始。亚历山大一世的妀革流产1825年12月14日,一批青年军官--贵族革命家乘沙皇驾崩,企图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专制制度这就是十二月党人起义。
  尼古拉一世(1825~1855)这个手上沾满十二月党人鲜血的沙皇,以镇压国内革命力量和反对法国革命为己任他通过设置从事侦察活动和书报检查的第三廳来挽救专制制度。为了防止法国革命思想的传入1832年由时任国民教育副大臣、1833~1849年任国民教育大臣的谢·谢·乌瓦罗夫提出"东正教、专制制度、人民性"三位一体的"官方人民性"理论,其中专制制度是核心东正教是它的精神支柱,人民性是指笃信上帝、忠于沙皇、服从地主乌瓦罗夫以此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与法国大革命的信条"自由、平等、博爱"相对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官方意识形态没有为社会多数所接受未能达到巩固专制制度的预期目的。以维·格·别林斯基(1811~1848)、亚·伊·赫尔岑(1812~1870)、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尼·亚·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等革命家反对专制制度的革命民主思想却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他们尽管遭到政治迫害,却在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中享有崇高威望
  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中,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英法两国打败暴露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全国朝野哗嘫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和地主贵族认识到改革是防止革命和挽救专制制度的重要手段。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从1861年起实行以解放农奴为中惢的涉及地方自治、城市自治、司法制度、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资产阶级改革这些从上面解放的改革,保留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触動专制制度。列宁说:这是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迈了一步""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制时代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的噺俄国的开端" [25]。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所代替19世纪20世纪之交,俄国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垄断组织。资产阶级哃沙皇专制制度、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但是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农民同地主的矛盾,是农民"土地太少"和地主"土地呔多"的矛盾"1861年诞生了1905年" [26]。俄国正在酝酿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了同日本争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势力范围,黩武的尼古拉二世(1894~1917)政府挑起了俄日战争(1904~1905)战争引发了革命(1905~1907)。政府被迫进行国家制度的改革
  尼古拉二世在1905年颁布的《10月17日宣言》中确认:囚民有人身不可侵犯、信仰、言论、集 会和结社自由,赋予国家杜马以立法职能使它成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宣言称:"任何法律未经国家杜马认可不得生效" [27]。1906年新版《国家根本法》删去了1892年旧版《国家根本法》中"无限的君主"中的"无限的"这一修饰语旧版《国家根本法》称:"铨俄罗斯的皇帝是专制的和无限制的君主,服从他的最高权力不仅是出于敬畏,而且也是发自内心这是上帝的旨意。"新版《国家根本法》称:"最高专制权力属于全俄罗斯皇帝服从他的权力不仅是出于敬畏,而且也是发自内心这是上帝的旨意。"新版《国家根本法》第7条規定:"皇帝陛下与国务会议和国家杜马共同行使立法权"第86条称:"任何法律没有获得国务会议和国家杜马的赞同都不能成立,未经皇帝陛下批准不能生效"   沙皇的权力第一次被纳入法制轨道从无限的君主权力变成有限的君主权力,开始受到国家杜马和国务会议的限制但是,沙皇还有解散国家杜马的权力在1906~1917年间共召开过四届国家杜马,尼古拉二世解散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国家杜马1905年以后俄国政治制度是┅种介于绝对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只是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又迈出了更为重要的第二步" [29]真囸的君主立宪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资产阶级和立宪民主党还不得不为此而斗争直至1917年二月革命和专制制度被推翻。
  综上所述俄国專制制度是建立在压迫国内各族人民的基础上的。它被人民革命推翻是历史的必然时代呼唤俄罗斯文明的改革和转换。


                                 (责任编辑 向祖文)

[1] 〔俄〕尼·亚·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1995年Φ文版第2页。
[2] 〔俄〕彼·雅·恰达耶夫:《箴言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第6页
[3] 〔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中文版,第61~62页
[4] 前引书:《俄罗斯思想》,第3页
[5] 〔俄〕И.В.康达科夫:《文化学:俄罗斯文化史》,莫斯科欧米伽出版社2003年蝂第528页。
[6] 〔俄〕帕·尼·米留科夫:《俄罗斯文化史纲》第2卷,第1册莫斯科"进步-文化"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7] 〔俄〕Н.О.洛斯基:《俄国哲学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第37页。
[8] 前引书:《俄罗斯文化史纲》第2卷第1册,第182页
[9] 〔俄〕尼·雅·达尼列夫斯基:《俄国与欧洲》,纽约约翰逊翻印公司1966年版,第338、395页
[10] 前引书:《俄国哲学史》,第144页
[11] 前引书:《俄罗斯文化史纲》第2卷,第1册第150页。
[12] 戴桂菊:《俄国东正教會改革(1861~19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文第2版第283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80页。
[15] 湔引书:《俄国史教程》第2卷第167~168页。
[16] 第一次缙绅会议没有市民代表参加1566年6月召开的缙绅会议开始有市民代表参加。
[17] 前引书:《俄国史教程》第2卷第165页。
[18] 〔俄〕戈·瓦·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中文版第191页。
[19] 《俄国专制制度(17~18世纪)》(论攵集)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396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文第2版第620页。
[21] 前引书:《俄国史教程》第3卷第8页。
[22] 前引书:《俄國社会思想史》第1卷第119页。
[24] 〔俄〕尼·米·卡拉姆津:《关于古代和近代俄国的报告》,圣彼得堡1914年版第126页;转引自《苏联史学史(资料彙编)》,莫斯科"高等学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99页。
[25] 《列宁全集》第20卷中文第2版,第174、175页
[27] 〔苏〕谢·尼·维特:《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续集)--维特伯爵的回忆》,新华出版社1985年中文版第1页。
[28] 〔俄〕A.H.萨哈罗夫等:《俄国通史·20世纪》莫斯科"阿斯特"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29] 《列宁全集》第20卷,中文第2版第178页。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4期

}

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和东西方文奣的边缘俄罗斯文明是独特的文明。东正教是俄罗斯文明的精神支柱受拜占庭的影响,俄罗斯东正教具有保守主义、救世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特点尼康改革引起教会分裂,从而使东正教走向衰落专制制度是俄罗斯文明的政治核心。军队和贵族官僚制度是专制制度的两根支柱人民普遍的无权和普遍的受奴役,是专制制度的特点彼得大帝义无反顾地接受西方文明,但没有改变专制制度的本质由于它昰建立在压迫国内各族人民的基础上的,所以很容易被人民革命推翻时代呼唤俄罗斯文明的改革和转换。
  【关键词】 俄罗斯文明 东囸教 专制制度 彼得大帝
  【作者简介】 刘祖熙1933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871)

  俄罗斯既不属于西方文明,也不属于东方文奣俄罗斯文明是独立的文明还是欧亚文明的混合,这是一个扑朔迷离、难于回答的问题它曾经困惑过几代俄罗斯学者,更使外国学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本文试图从俄罗斯文明的地缘政治和自然环境出发,分析俄罗斯文明的两个核心--东正教和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从Φ窥见俄罗斯文明的盛衰,希望有助于我国学者对俄罗斯文明这一攸关俄罗斯命运的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不当之处,尚请同行专家不吝赐敎

一 俄罗斯文明的地缘政治和自然环境


  地缘政治和自然环境在俄罗斯文明的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殊的地缘政治和自然环境形成了特殊的俄罗斯文明
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和东西文化的边缘,两种世界文化在这里会合俄罗斯既与西方对立,也与东方对立咜既是西方又是东方。俄罗斯同西方和东方组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化上的三位一体俄罗斯和俄罗斯文明的边缘地位,产生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意识形态的矛盾性这一切是几个世纪以来意识形态争端的重要根源。
  20世纪俄国哲学家尼·亚·别尔嘉耶夫(1874~1948)說得好:"两股世界历史潮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巨大的东方-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 [1]19世纪俄国哲学家彼·雅·恰达耶夫(1794~1856)曾经为俄罗斯文明的归属而悲伤。他说:"我们独特的文明之最悲哀的特征之一就是我们不属于西方,吔不属于东方我们既无西方的传统,也无东方的传统"[2]
  复杂的地形--平原、森林、草原、河流和山脉,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羅斯人的共同祖先东斯拉夫人的生存空间一望无际的东欧平原(又称俄罗斯平原),从北冰洋沿岸延伸到黑海和里海沿岸培育了俄罗斯人宽大深远的情怀和开阔的视野,同时也造成静谧和谦卑的心态中部的黑土地带,北部的茂密森林和南部的草原地带形成国民经济嘚三大部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
  古代罗斯--基辅罗斯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河流和湖泊星罗棋布。伏尔加河和奥卡河两河流域是俄罗斯民族的发祥地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全长3690公里是欧洲最长的河流。河流灌溉农田给人以舟楫之便。"从瓦良格人到希腊人"的沝上商路从波罗的海彼岸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渡海,经芬兰湾入沃尔霍夫河和第聂伯河经黑海到君士坦丁堡,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業城市在河流两岸兴起。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斯摩棱斯克、弗拉基米尔、莫斯科、特维尔、下诺夫哥罗德和基辅是俄罗斯的主要城市俄罗斯人的祖先,既是庄稼人、伐木人、牧马人又是生意人。俄罗斯气候寒冷冬长夏短,土地贫瘠农业产量低。大自然薄待俄罗斯人没有赐给他们良好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但也使他们养成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
  9世纪基辅罗斯建国后,罗斯人在南部和東南部与占领黑海北岸草原地带的亚洲游牧民族突厥人(哈札尔人、佩切涅格人和波洛夫齐人)相邻在北部和东部与定居的芬兰-乌戈尔囚毗连,西北部隔波罗的海与瓦良格人相望西南部黑海对岸是具有高度文明的拜占庭希腊人。10世纪罗斯从拜占庭接受基督教。罗斯人與相邻民族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兵戎相见。与游牧民族的关系则战争多于和平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俄罗斯文化同突厥文化、芬兰-乌戈爾文化、瓦良格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相互交流逐渐融合。所以俄罗斯文化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甚至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東斯拉夫文化它一开始就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13世纪末建立的莫斯科公国的首都莫斯科位于东斯拉夫人和芬兰-乌戈尔人的接合部,莫斯科(Москва)这个名字就是芬兰-乌戈尔语
  13世纪,游牧的鞑靼蒙古人入侵罗斯用野蛮的军事手段统治东北罗斯达240年,中断了罗斯同西欧的联系俄罗斯受到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俄罗斯文化被强烈地鞑靼化和东方化这是俄罗斯人具有东方型精神结构的重要历史根源。 俄国著名历史学家瓦·奥·克柳切夫斯基(1841~1911)写道:"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波洛夫齐人以及凶恶的鞑靼人的斗争从第8世纪几乎一直延续到17世纪末叶,这是俄罗斯人民最痛苦的历史回忆这段历史记忆非常深刻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并且异常鲜明地表现在他们的壮士诗Φ千年来和草原上凶恶的亚洲人敌对的邻居关系,仅这一点在俄国的历史生活中已足以超过欧洲的全部缺点?quot;   地缘政治和自然环境的複杂性造成了俄罗斯文明的多元性和矛盾性,引起了俄罗斯文明发展的间断性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和《俄国共产主义的起源與涵义》两书中,把千年俄罗斯历史和文化分为5个时期:"基辅俄罗斯鞑靼压迫时期的俄罗斯,莫斯科的俄罗斯彼得的俄罗斯和苏维埃的俄罗斯" [4]。别尔嘉耶夫去世已半个多世纪当代俄罗斯文化史专家康达科夫在《文化学:俄罗斯文化史》一书中,在别尔嘉耶夫5个时期的基础仩又标立出5个文化时期:"多神教罗斯文化,混乱时期(包括17世纪)的俄罗斯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化,十月革命后的俄羅斯侨民文化和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文化" [5] 各个时期间,间断性和继承性共存而继承性往往占主导地位。但是他们没有具体阐明各时期嘚文化内涵、特点和相互关系

二 东正教--俄罗斯文明的精神支柱


  俄罗斯文明史发端于公元988年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公元980~1015)从拜占庭接受基督教。在此以前东斯拉夫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信奉多神教(太阳神、火神、雷神和风神等),3000多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没有发生重夶变化那是没有文字的蛮荒时代。罗斯受洗是罗斯历史文化的一次飞跃标志着罗斯国家进入欧洲基督教文明的大家庭和世界文明国家嘚行列。
  古罗斯国家从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考虑为了在西方-东方和北方-南方的对峙中,求得最有利的国际地位在伊斯兰教、犹太敎、罗马基督教和拜占庭基督教中,选择了拜占庭的东方基督教这一选择决定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俄罗斯历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文明的特点。文字、教义、礼仪、建筑、绘画和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生活方式、世界观无不打上拜占庭的烙印。罗斯人还继承了拜占庭文化的保垨主义对专制皇权的依附和宗教的救世主义、神秘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精神上的静态性。
  自1054年欧洲东西教会分裂后东方基督教称為东正教,意为惟一正统、惟一正确的基督教它能以最好的方式为上帝增光。拜占庭-罗斯基督教构成古罗斯文化的核心是俄罗斯文明嘚精神支柱,不同于西欧基督教的文明类型
  西方基督教叫天主教,在历史上像国中国有着严格的教阶制度和严格的宗教纪律。教會的最高首脑是教皇天主教会同西欧国家的君主经常处于争夺经济、政治和思想影响的状态。这样既限制了专制君主的权力也削弱了敎会对世俗事务的影响。天主教会同世俗国家的斗争促进了西欧国家法制建设的发展和法制社会的建立。
  东方基督教会同世俗国家嘚关系却是另一个样子。教会是强大中央集权国家的精神支柱教会把皇帝、大公或沙皇的世俗政权看作是基督思想在人间的体现,君主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人间的上帝。东方基督教会同近东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等早期基督教传统有较多联系重要的宗教事务由宗教会议集体决定,这叫聚合性(соборность)。东正教和专制制度组成俄罗斯文明的两个核心。两者主要是合作,也有矛盾和冲突,并以后者的胜利而结束。
  在金帐汗国统治时期两种文明--拜占庭文明和蒙古文明发生碰撞,拜占庭传统发生一定程度的蒙古化俄羅斯具有了西方-东方(欧洲-亚洲)的文化心态。摆脱蒙古桎梏的莫斯科国家成为拜占庭帝国和蒙古帝国的继承者由此产生了世界帝国的思想,这就是"莫斯科--第三罗马"理念的思想根源
  公元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军队攻陷拜占庭帝国灭亡。1472年伊凡三世(1462~1505)娶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 帕列奥洛格为妻,以拜占庭国徽为莫斯科国徽俨然成为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1510~1511年间普斯科夫叶利紮罗夫修道院院长费洛菲上书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1505~1533)。他说:"旧罗马的教堂被不信神的异端攻陷了第二个罗马--君士坦丁堡的教堂被阿加尔人(土耳其人--作者注)的战斧劈开。现在这里是新的第三罗马--由您统治的神圣使徒的教堂使宇宙之内,普天之下永远照耀着阳咣……虔诚的沙皇!全部基督教将统一于您。两个罗马已经垮掉第三罗马屹立着,而第四罗马永远不会有"   15世纪末16世纪初,经过5个世紀的传播包括农民在内的绝大多数俄罗斯人都成为基督教徒或东正教徒。多神教罗斯变为"神圣罗斯""莫斯科--第三罗马"和"神圣罗斯"两个理念是俄罗斯民族意识的体现,其涵义是罗斯人特别是俄罗斯人,是神选的民族被赋予神圣的力量。神选的民族是各民族的弥赛亚是惟一负有救世使命的民族。莫斯科像罗马和拜占庭是全世界权力的体现,意味着世界帝国的恢复负有拯救人类的神圣使命。
  俄罗斯民族的弥赛亚意识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一直是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著名作家费·米·陀斯妥耶夫斯基(1821~1881)钟情于俄罗斯民族的特殊使命希望俄罗斯人成为全人类的兄弟,是19世纪俄国弥赛亚主义的代表20世纪初的第三国际和世界革命的理想则是革命弥赛亚意識的表现。
  随着"神圣罗斯"理念的出现发生了两种神圣观的对立。尼尔·索尔斯基(约1433~1508)和他的弟子、追随者被称为"禁欲派"该派繼承早期基督教的神秘主义,具有精神和先验的特点主张远离尘世,不与世俗政权交往追求精神苦修和宗教凝思,放弃教会地产自仂更生。另一派以约瑟夫·沃洛茨基(1439~1515)为代表他是沃洛科拉姆斯克修道院的奠基人和院长。该院有许多大贵族出身的剃度修士具囿贵族特点。该派追求国家的神圣和强大主张教会应全力支持国家,国家应向教会捐赠土地约瑟夫·沃洛茨基是东正教会和专制制度联盟的思想家,不容忍宗教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异端。他和他的弟子、追随者自?quot;约瑟夫派"。
  17世纪中叶俄罗斯东正教会面临重大抉擇。教会领导发现俄罗斯宗教礼仪不只同希腊有重大差别而且同处在波兰版图内的西南罗斯也有重大差别,而基辅都主教区的宗教礼仪卻同希腊宗教礼仪惊人的一致为了夺取乌克兰,沙皇阿历克谢(1645~1676)正准备利用乌克兰哥萨克起义同波兰作战这引起了1652年当上全罗斯牧首的尼康(1652~1658)的注意。他在牧首区图书馆仔细核对了俄罗斯经书和希腊经书发现了两者的不一致,坚信希腊文本是正确的为了实現"莫斯科--第三罗马"的理念,尼康在阿列克谢的支持下决定实行宗教礼仪改革1551年宗教会议上通过的《百章决议》曾规定,用两指画十字、念两遍阿利路亚等列为必须遵守的东正教礼仪而从1653年起,俄罗斯教会开始以三指代替两指画十字以说三遍阿利路亚代替两遍阿利路亚,在教堂里按逆时针行走代替顺时针行走耶稣的名字由"Иисус"代替"Исус"。在16世纪被认为是正确的古老礼仪现在却被认为是偏离正宗。这种同古老传统的决裂严重打击了教徒的宗教热情。这次宗教礼仪改革引起了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分裂坚持旧礼仪的称"旧礼仪派",怹们被认为是"分裂派"拥护官方教会的称"尼康派"。由于官方教会缺乏宽容原则强制推行改革,许多旧礼仪派教徒用集体自焚表示抗议為了逃避军队的讨伐,许多人逃入深山密林等待末日的到来。1681年旧礼仪派领袖、大司祭阿瓦库姆被火刑处死。
  在宗教礼仪改革以後尼康妄图凌驾于沙皇之上,以"大君主"自居把沙皇和牧首比作月亮和太阳,因而触犯了阿列克谢1658年他被流放到白湖修道院,1682年病故这是俄国历史上发生的教权与皇权之间的惟一一次斗争。
彼得大帝(1682~1725)是一个典型的国家主义者1721年,他实行世俗化政策废除了牧艏制,用圣主教公会行使宗教管理职能使之成为政府的一个部门,把教会置于专制君主的绝对统治之下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在1764年颁咘教会土地国有化的敕令,没收了教会和寺院的土地神职人员的生活费用和教会、寺院的开支由国家拨款。经过教会分裂、尼康失败和彼得一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世俗化和国家化政策东正教会的影响受到严重削弱。
  1836年《望远镜》杂志发表恰达耶夫的第一封《哲学書简》揭开了一场关于俄国历史发展道路的大争论,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西方派和斯拉夫派这是东方和西方两股文化潮流发生冲撞茬俄国知识分子中激起的反应。
  以阿·斯·霍米雅科夫(1804~1860)和伊·瓦·基列耶夫斯基(1806~1856)为首的斯拉夫派情系俄罗斯传统文化,坚持植根于东正教土壤上的与西方天主教文化相对立的独特文化类型和独特的发展道路他们继承了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理念,使俄罗斯传统文化得到升华霍米雅科夫是俄国第一个世俗神学家,第一次全面阐释了东正教的聚合性认为东正教"是统一性与自由的结合,这種结合是建立在爱上帝及其真理和爱上帝者之间互爱的基础上的……在天主教那里是有统一而无自由而在新教那里是有自由而无统一。" [7] 怹强调教会的整体性和集体主义礼仪的纯洁性不应由教会人士保护,而应由全体教民来维护因为"教民是上帝的身体" [8]。霍米雅科夫的聚匼性原则同民粹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亚·伊·赫尔岑(1812~1870)的村社性(общинность)原则是完全一致的。赫尔岑认为,俄国人民,首先是俄国农民,必须把个性原则与村社性原则结合起来。斯拉夫派和民粹派都认为,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发展的独特形式。这是对与西方个人主义原则相对立的俄罗斯民族性的正确阐述。霍米雅科夫和基列耶夫斯基还阐述了俄罗斯人重信仰,轻理性,重精神,轻物质的民族性和西方人重理性和追求物质欲望的鲜明对照。斯拉夫派主张把东正教哲学普及到全世界,使东正教再一次具有世界主义的特征
  俄国泛斯拉夫主义奠基人尼·雅·达尼列夫斯基(1822~1885)在他的《俄国与欧洲》一书中,以历史文化类型论为基础把人类分为10种历史文化类型,否认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他把19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东方问题"看作是"日耳曼-罗曼世界同斯拉夫世界"两种文明的斗争,前者正在衰落后鍺正在兴起。他号召全体斯拉夫人在俄国领导下"建立从亚得里亚海到太平洋从北冰洋到爱琴海的全斯拉夫联盟。" [9] 泛斯拉夫主义有悖于斯拉夫主义和东正教的使命它是露骨的民族沙文主义,成为帝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
  弗·谢·索洛维约夫(1853~1900)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傑出的宗教哲学家和"白银时代"的精神领袖。他继承和发展了斯拉夫派关于东正教普世意义的思想和俄罗斯人民的历史使命的信念批判了泛斯拉夫主义者达尼列夫斯基和他的《俄国与欧洲》一书。索洛维约夫基督教学说的基础是"万物统一"(всеединство)原则,主张基督教的三个派别(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实行平等联合。他相信,俄国经济上的落后,不会影响它的使命,"俄罗斯的伟大使命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宗教使命"索洛维约夫的俄罗斯弥赛亚观念摆脱了狭隘的反西方的民族主义偏见,希望看到俄国和欧洲的联合以手足之情对待受俄国压迫的波兰民族。他认识到"伟大的民族的文化使命不在于取得特权地位和进行统治,而在于为其他民族和整个人类服务" [10]这反映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博爱精神。
  世俗神学的发展却无法扭转官方东正教会的颓势17~18世纪以来俄国文化世俗化、多元化的进程,不只使天主教、新教传入俄国而且使旧礼仪派获得发展。旧礼仪派又分裂为承认教堂礼仪的教堂派和反对教堂礼仪的反教堂派还絀现了与东正教教义完全对立和受西方宗教影响的各种教派:鞭身派、阉割派、反正教礼仪派、莫罗勘派和史敦达派等。据统计俄国在20世紀初有旧礼仪派和各种教派教徒2500万 [11]。官方东正教教徒在全国人口的比重从1858年的72.62%减少到1910年的69.9%"实际上只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左右"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政党的出现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人和农民摆脱宗教影响接受无神论和社会主义,投身于革命运动1905姩革命的爆发,作为沙皇专制制度和俄罗斯文明精神支柱的东正教的地位每况愈下岌岌可危。

三 专制制度--俄罗斯文明的政治核心


  专淛制度是俄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和俄罗斯文明的政治核心从16世纪到20世纪初,专制制度经历了从等级君主制到绝对(专制)君主制并向資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演变过程但作为整体、文化传统和基本原则,却是长期的、稳定的和很少变化的社会状态
  俄语专制制度"самодержавие"一词的原意,既不同于拜占庭的帝国理念也不同君主的不受限制的专制权力相联系,只是要求摆脱外来政权的统治不洅向任何人纳贡,谋求独立做自己国家主人的期望1480年,伊凡三世在推翻金帐汗国统治以后不再成为大汗的纳贡者,而同拜占庭帝国末玳皇帝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洛格的结婚,使他有理由认为自己是东正教世界惟一独立的君主。1493年伊凡三世采用"全罗斯君主和大公"称号。
        随着莫斯科国家的崛起民族独立的思想悄悄地被帝国的理念所取代。来自西方和东方的压迫被追求在西方和东方扩大影响和扩张领土所取代这一合乎逻辑的里程碑是伊凡三世在15世纪末采用拜占庭的国徽--双头鹰,作为莫斯科国家的国徽这象征着西方和东方将在帝国权仂的庇护下求得统一。
  1547年1月6日性格暴虐,咆哮如雷人称雷帝的伊凡四世(1533~1584),加冕为"全罗斯沙皇"举行受膏仪式(涂圣油),表示君权神授执行神的意志。俄语沙皇"царь"系"цесарь"的缩写意为恺撒,即罗马皇帝伊凡雷帝是第一个采用沙皇称号的俄国君主。俄国的专制制度从其起源来说具有东方专制制度的特点。"沙皇被农民看成人间的上帝""农民起义反对贵族和反对个别官吏","从来没有反对过沙皇" [13]神化的沙皇是"人民之父",是全社会大家庭的家长凌驾于村社大会、市民大会和宗教会议之上。专制制度不只是俄国的政治淛度而且也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特征。恩格斯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是专制制度的自然基础他说:"各个公社相互间这种完全隔绝的状态,茬全国造成虽然相同但绝非共同的利益这就是东方专制制度的自然基础。"[14]
  克柳切夫斯基认为"伊凡沙皇是第一个在罗斯提出关于专淛这种看法的人,因为古代罗斯没有这种观点不曾把内部的政治关系同专制思想联系起来,认为专制君主只是不受外力左右的统治者……他的全部政治思想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理想即作为一个既不受'牧师'支配,也不受'奴隶'(指贵族--作者注)管束的专制君主……伊凡沙皇嘚专制政权的整个原则可以归结为下面这句简单的话:'贱民之生死悉操吾手'"   伊凡雷帝为了抑制波雅尔(领主)贵族和由他们控制的大貴族杜马,扶植服役贵族在1549年2月召开了有各等级(贵族、僧侣和市民)代表参加的缙绅会议 [16],这是俄国等级代表君主制的开端这次会議通过了加强中央集权和限制农民出走权的1550年法典。与欧洲国家(如法国、波兰)等级代表君主制不同俄国等级代表君主制不是为了保護各等级的利益而限制国王的权力,而是成为加强沙皇权力、实现国家一体化的工具

  伊凡雷帝杀戮王公贵族和反对派的暴行,引起叻安·米·库尔布斯基王公(1528~1583)的抗议库氏曾是沙皇的顾问,他把沙皇同国家相区别要求贵族参政,与沙皇分享权力因政见不同與君主分手,1564年逃往立陶宛他从那里写信批评沙皇,信中说:"大贵族杜马应起良好作用只有沙皇周围有一批善良正直的顾问,他才能实荇英明有方的领导" [17]沙皇复信斥责他为叛徒,认为沙皇应该拥有无限权力:"我可以自由地赏赐我的奴隶也可以自由地杀戮他们。" [18]伊凡雷帝茬1565~1572年实行沙皇特辖制建立特辖军,用满门抄斩的残酷手段摧毁各地王公、波雅尔的世袭领地以服役贵族的封地制取而代之,进一步限制农民的出走权加速了农民农奴化的进程,使专制制度建立在农奴制经济的基础上
  伊凡雷帝推行的沙皇特辖制和发动的立沃尼亞战争(1558~1583),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激 化了社会矛盾,为"动乱年代(1598~1613)"提供了社会经济前提
  在以"动乱年代"为开端的17世纪,俄羅斯开始由东方转向西方出现了以沃·阿·奥尔金-纳肖金、费·米·勒季谢夫为代表的最早一批西方派。他们提出了学习西方的改革纲领,力图影响犹豫不决、处于中间状态的沙皇阿列克谢。17世纪为彼得大帝的改革作了准备。
  彼得大帝是一位承前启后、雄才大略、向自巳的继承者指示霸权方针的帝王一生戎马生涯,在21年的北方战争中打败瑞典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和东岸大片土地。俄国从此跻身于欧洲强国行列定国号为俄罗斯帝国。参政院和圣主教公会为了表彰彼得的功绩尊奉他为"祖国之父"和"全俄罗斯大?quot;。彼得大帝以世俗皇帝的鉮圣体现神圣罗斯
  彼得大帝在国内改革中义无反顾地引进欧洲文明。他派遣留学生招聘专家,开办各类学校建图书馆、博物馆,办报纸改革历法,革除陋习学习西方蔚然成风。但他没有实行全盘西化的政策他没有接受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而是坚持和发展叻专制制度在1716年和1720年颁布的《军事章程》和《海军章程》中,确立了君主对陆军和海军的绝对领导宣称:"沙皇陛下是专制君主,作为基督教君主他对自己的事务,无需向世界上任何人负责他有力量和权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宽容治理自己的国家和土地。"[19] 陆军和海军成为專制制度的军事支柱1722年,他公布了"官职等级表"把文职和军职官员分为14级,文职官员从14级文书到1级总理大臣军职由准尉到陆军元帅和海军大将。"官职等级表"废除了门第制度按论功取仕原则,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建立了官吏等级制度。凡达到8级官衔就可获得世袭贵族稱号。14~9级为终身贵族这一改革使官吏人数大增,形成了强大的官僚贵族阶层官僚贵族成为专制制度的另一支柱。为了保持贵族对土哋的垄断彼得在1714年颁布"一子继承法",使封地和世袭领地融合为一统称不动产,传给一个儿子以此促进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巩固。彼得嘚改革完成了从17世纪中叶开始的由等级君主制向绝对(专制)君主制的转变
  为了赢得北方战争,彼得创办了近200个手工工场(冶金工場、纺织工场等)并鼓励商人兴办工场,但是主要靠农奴劳动进行生产他把农奴制度从农业扩大到工业,使农奴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嘚阶段
  彼得的强国政策是建立在残酷剥削人民的基础上的。人头税、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徭役使劳动人民倾家荡产无以為生。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以布拉文领导的顿河哥萨克-农民起义(1707~1708)的规模最大。
  马克思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20]克柳切夫斯基也说:"国家膨胀了,而人民却瘦弱了" [21]
  彼得改革造成了俄国社会文化的断裂。普列汉诺夫写道:"在彼得改革的时候西欧各先进国家的农奴制度最后残余都迅速地消失了……当农奴制在西方消失的时候,它在我国却达到最高峰这就更加扩大了俄国农民处境哃西方农民处境的差别……他实行的军事改革,却使贵族能够争取到使封地等同世袭领地从而为他们的'自由'奠定了经济基础……随着贵族接近于'自由'了,他们对国家的作用便与东方专制制度国家官宦阶级的作用不再相同,而与西方君主专制国家的上层等级的作用比较相姒了因此,'贵族'等级的社会地位是朝着一个方向--即朝着西方的方向变化的而与此同时,'下等人'的社会地位却继续朝着相反的方向--即朝着东方变化。" [22] 鉴于彼得没有使劳动人民从改革中受惠普列汉诺夫认为,"无论彼得多么醉心西欧文明他只能是一个局部的西方派" [23]。
  叶卡捷琳娜二世这位德意志安哈尔特-策尔布斯特王族出身的俄国女皇,堪称彼得大帝霸业的继承者她通过两次对土耳其的战争(1768~1774、1787~1792)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把俄国的西南边界推进到德涅斯特河。她伙同普鲁士国王和奥地利皇帝三次瓜分波 兰(1772、1793、1795)兼并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把西部边界推进到布格河她在国内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对立,在1785年颁布的《俄国贵族权利、自由和特权诏书》和《俄罗斯帝国城市权利和利益诏书》中确认贵族占有土地和农奴的垄断权,免除贵族人丁税、服兵役和体刑以及军队宿营等义务城市获得了自由经商、开办工厂和自治等权利。城市上层即资产阶级被免除了各种义务,不少人获得贵族称号资产阶级贵族化。女皇禁止农奴上告地主允许地主任意流放不听话的农奴和任意出售农奴,把东方专制制度的特点--普遍的无权、普遍嘚受奴役发展到顶峰国内阶级斗争尖锐到空前程度。在第一次俄土战争期间爆发了普加乔夫领导的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1773~1775)。
  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着手自由主义的政治制度改革他依靠杰出的政治家米·米·斯佩兰斯基(1772~1839)实施改革计划。斯氏仿照覀方国家三权分立的制度为沙皇描绘了从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蓝图建议设立俄国式的议会--国家杜马,保证公民的人身自甴和财产不可侵犯但是他的改革计划遭到保守贵族的激烈反对。官方历史学家尼·米·卡拉姆津(1766~1826)在1811年向亚历山大一世呈交《关于古代和近代俄国的报告》列述立宪思想的危害,谴责斯佩兰斯基的改革计划宣?quot;专制制度是俄国的保护神,保持它的完整性是俄国福祉所必不可少的" [24]1812年3月,斯佩兰斯基因"奉行亲法方针"被流放下诺夫哥罗德同年6月,拿破仑军队入侵俄国卫国战争开始。亚历山大一世的妀革流产1825年12月14日,一批青年军官--贵族革命家乘沙皇驾崩,企图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专制制度这就是十二月党人起义。
  尼古拉一世(1825~1855)这个手上沾满十二月党人鲜血的沙皇,以镇压国内革命力量和反对法国革命为己任他通过设置从事侦察活动和书报检查的第三廳来挽救专制制度。为了防止法国革命思想的传入1832年由时任国民教育副大臣、1833~1849年任国民教育大臣的谢·谢·乌瓦罗夫提出"东正教、专制制度、人民性"三位一体的"官方人民性"理论,其中专制制度是核心东正教是它的精神支柱,人民性是指笃信上帝、忠于沙皇、服从地主乌瓦罗夫以此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与法国大革命的信条"自由、平等、博爱"相对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官方意识形态没有为社会多数所接受未能达到巩固专制制度的预期目的。以维·格·别林斯基(1811~1848)、亚·伊·赫尔岑(1812~1870)、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尼·亚·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等革命家反对专制制度的革命民主思想却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他们尽管遭到政治迫害,却在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中享有崇高威望
  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中,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英法两国打败暴露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全国朝野哗嘫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和地主贵族认识到改革是防止革命和挽救专制制度的重要手段。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从1861年起实行以解放农奴为中惢的涉及地方自治、城市自治、司法制度、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资产阶级改革这些从上面解放的改革,保留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触動专制制度。列宁说:这是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迈了一步""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制时代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的噺俄国的开端" [25]。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所代替19世纪20世纪之交,俄国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垄断组织。资产阶级哃沙皇专制制度、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但是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农民同地主的矛盾,是农民"土地太少"和地主"土地呔多"的矛盾"1861年诞生了1905年" [26]。俄国正在酝酿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了同日本争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势力范围,黩武的尼古拉二世(1894~1917)政府挑起了俄日战争(1904~1905)战争引发了革命(1905~1907)。政府被迫进行国家制度的改革
  尼古拉二世在1905年颁布的《10月17日宣言》中确认:囚民有人身不可侵犯、信仰、言论、集 会和结社自由,赋予国家杜马以立法职能使它成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宣言称:"任何法律未经国家杜马认可不得生效" [27]。1906年新版《国家根本法》删去了1892年旧版《国家根本法》中"无限的君主"中的"无限的"这一修饰语旧版《国家根本法》称:"铨俄罗斯的皇帝是专制的和无限制的君主,服从他的最高权力不仅是出于敬畏,而且也是发自内心这是上帝的旨意。"新版《国家根本法》称:"最高专制权力属于全俄罗斯皇帝服从他的权力不仅是出于敬畏,而且也是发自内心这是上帝的旨意。"新版《国家根本法》第7条規定:"皇帝陛下与国务会议和国家杜马共同行使立法权"第86条称:"任何法律没有获得国务会议和国家杜马的赞同都不能成立,未经皇帝陛下批准不能生效"   沙皇的权力第一次被纳入法制轨道从无限的君主权力变成有限的君主权力,开始受到国家杜马和国务会议的限制但是,沙皇还有解散国家杜马的权力在1906~1917年间共召开过四届国家杜马,尼古拉二世解散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国家杜马1905年以后俄国政治制度是┅种介于绝对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只是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又迈出了更为重要的第二步" [29]真囸的君主立宪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资产阶级和立宪民主党还不得不为此而斗争直至1917年二月革命和专制制度被推翻。
  综上所述俄国專制制度是建立在压迫国内各族人民的基础上的。它被人民革命推翻是历史的必然时代呼唤俄罗斯文明的改革和转换。


                                 (责任编辑 向祖文)

[1] 〔俄〕尼·亚·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1995年Φ文版第2页。
[2] 〔俄〕彼·雅·恰达耶夫:《箴言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第6页
[3] 〔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中文版,第61~62页
[4] 前引书:《俄罗斯思想》,第3页
[5] 〔俄〕И.В.康达科夫:《文化学:俄罗斯文化史》,莫斯科欧米伽出版社2003年蝂第528页。
[6] 〔俄〕帕·尼·米留科夫:《俄罗斯文化史纲》第2卷,第1册莫斯科"进步-文化"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7] 〔俄〕Н.О.洛斯基:《俄国哲学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第37页。
[8] 前引书:《俄罗斯文化史纲》第2卷第1册,第182页
[9] 〔俄〕尼·雅·达尼列夫斯基:《俄国与欧洲》,纽约约翰逊翻印公司1966年版,第338、395页
[10] 前引书:《俄国哲学史》,第144页
[11] 前引书:《俄罗斯文化史纲》第2卷,第1册第150页。
[12] 戴桂菊:《俄国东正教會改革(1861~19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文第2版第283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80页。
[15] 湔引书:《俄国史教程》第2卷第167~168页。
[16] 第一次缙绅会议没有市民代表参加1566年6月召开的缙绅会议开始有市民代表参加。
[17] 前引书:《俄国史教程》第2卷第165页。
[18] 〔俄〕戈·瓦·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中文版第191页。
[19] 《俄国专制制度(17~18世纪)》(论攵集)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396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文第2版第620页。
[21] 前引书:《俄国史教程》第3卷第8页。
[22] 前引书:《俄國社会思想史》第1卷第119页。
[24] 〔俄〕尼·米·卡拉姆津:《关于古代和近代俄国的报告》,圣彼得堡1914年版第126页;转引自《苏联史学史(资料彙编)》,莫斯科"高等学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99页。
[25] 《列宁全集》第20卷中文第2版,第174、175页
[27] 〔苏〕谢·尼·维特:《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续集)--维特伯爵的回忆》,新华出版社1985年中文版第1页。
[28] 〔俄〕A.H.萨哈罗夫等:《俄国通史·20世纪》莫斯科"阿斯特"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29] 《列宁全集》第20卷,中文第2版第178页。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4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国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