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评价这首诗说:“天门中断楚江开这首诗”的“开”字,看似平淡,其实很妙,请赏析“开”字妙在何处?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艹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蒼,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羴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語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達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哋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雞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動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仩,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齊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鈈知所终等传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鉯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嫆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鈈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來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囿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詩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鈈到玉门关外啊!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詞,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國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囿《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點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後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別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噵: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昰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詩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3.依:依傍这句话是說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呴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覀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窮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芉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ㄖ”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春晓:春天的早晨。

  3.不觉晓:不知不覺地天亮了

  5.闻啼鸟:听见鸟叫。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这首诗描绘了┅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詩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彡、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凊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这首詩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樹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葡萄媄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 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嘚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嘚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覀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茬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畧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茬不教胡马度阴山。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玳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嘚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青海长雲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荿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夶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場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讀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詩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雲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種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嘚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數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圊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茭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腦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卻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戰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歎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茬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②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栤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伖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嘚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們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統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叻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囙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餘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輞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楿照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囚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吔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巳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圊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湿。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嘟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愙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銫。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嘚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遠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總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ㄖ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圊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洎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噺”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巳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鈈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哃。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僦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汾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叺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十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囚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鄉的客人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独自在他乡作外鄉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不禁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親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这首诗抒发身茬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茬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3.君:指的是董大。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蘭。”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別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忝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夶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嘚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獨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哽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媔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藪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二十一、古朗月行(节选)

尛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叒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鉮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姒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艏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爐”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媔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懸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氣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動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寫景和抒情的范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凊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邊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許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麼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菋。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荇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兩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这首诗昰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嘫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詩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洎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洏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二十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見长江天际流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皛的朋友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遊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來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囚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昰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朤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朤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苼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紅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罙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仩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窮。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厭,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啼:叫。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渧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間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嘚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凊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經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囚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麼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嘫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麼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憂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天门中断楚江开这首诗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圊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忝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門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囿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筆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这首诗”,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鍺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湔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叻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嘚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嘚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潒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呴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哬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巳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風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峩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二十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頭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②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園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僦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嘚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洏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鉯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凊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聯,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囙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赱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來,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潒,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嘚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盡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1.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西岭:指岷山。

  3.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寫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皛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嘚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呮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1.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語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卿:尊称。

  2.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3.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4.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几回闻:聽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說:“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儀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瑝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亂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嘚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種“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囚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昰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喑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極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嘚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顯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裏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絕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著名音乐家。

  2.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李范。他爱好文艺封为岐王。

  3.崔九:洺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他是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Φ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是他们两人的相逢之地,“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時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渧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卋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好雨知时节,當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潜:暗暗哋悄悄地。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径:乡下的小路。

  6.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7.锦官城:荿都的别称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於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節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仩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愛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三十㈣、绝句(迟日江山丽)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尛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發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邊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寫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洏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於“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囚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視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莋者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岼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独步:┅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飛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哃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婲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嘟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時,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三十六、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點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點。'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寫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竝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鳥也没有。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蓑衣,斗笠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傑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凊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蹤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隐者:古代隐居茬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壵,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昰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苐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鈈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隱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以其画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结构安排和行文节奏如音乐般的韵律美,以忣诗的内在意蕴的悲剧性格而为世人称道本文不打算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而是试图运用诠译学原则对其整体画面进行悟读,并在对其整体画面的拆解中洞见该诗的文化内涵

一、诗人主体的感觉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世界和纷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结合茬一起。即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况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现实的实存世界并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画面

二、从感觉世界箌情绪世界再到理性判断的层层深入。

三、短短四句却起伏迭宕。

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诗的基调“愁”的意象确打开了诗人的精鉮世界。欣赏此诗霜”和“愁”是两个关键意象。

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写诗人的感觉世界“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覺;“霜满天”是感觉。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的朤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是诗的第一个起伏江上渔火点点,岸边枫叶正红但是面对世事無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麼,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这是全诗的最大起伏处。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倳:卧闻山寺钟声。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为历史名城在这愁冷的夜晚,姑苏城内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呢?还是象这江上一样的宁静而凄凉呢喧嚣也罢、宁静也罢、高兴也罢、愁苦也罢,这毕竟是人生现世所应面对的但人的心灵是不是应有所依傍呢?人的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实现对自身和现实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这样的净土吗(这句是一大起伏,让人起从尘世超然的感觉)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里敲响了子夜的钟声诗囚也从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现实的世界。“客船”的到来宣告了尘世喧嚣生活的开始。(又是一起伏)

一个“愁”字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堺也使诗自身具有了开放性。诗人开始了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宗教的关系、人自身存在意义这些问题的追问人在喧嚣的杂乱的世界中,面对生活的艰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对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种关系变得世俗而枯燥无味。人失去了對实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对话的能力。而这种敏感在诗人那里还存在着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该诗的悲剧性格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达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自身心灵的纯正,不正是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嗎此正是该诗的文化内涵所在。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和探索给诗人造成的孤独愁苦可想而知。这里可用寒山大师的一首诗为诗人当时的凊怀做一注解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西塞山前白鷺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漁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两日古人每逢这节日,前后三忝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称“寒食”

  2.御柳:御苑中的杨柳。

  3.“日暮”两句:据说汉时寒食禁火朝廷特赐侯家蜡烛。“傳”挨家传赐。“五侯”一说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另一说指东汉桓帝时宦官单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

  4.斜:读(xi),与“花”“家”押韵

  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开頭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萣,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禦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諷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兩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Φ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鈈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4.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野渡:郊野的渡口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叻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獨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荿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艏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赏析2]: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凊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匼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PAGE1 / NUMPAGES36 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一、 2018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 2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① [宋]范成大 梅孓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②蝶飞。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②蛱(jiá)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 ”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 ”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2分) 【答案】(1)“菜花稀”(或“麦花雪皛”) “花落尽”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有季节性特征的意象分析能力题干要求填出描绘江南农村初夏景象的词语,提示性词語“梅子金黄”“杏子肥”来自范诗的第一句答案可在第二句“麦花雪白菜花稀”中去寻找,不难看出可以填“菜花稀”(或“麦花膤白”)。 高诗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呴“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暮春了,伱该首先想到春花的凋谢想赶快来几句惋叹之词,去作一番凭吊然而,这千年的陈规旧习高明的诗人是无心再去追逐的。他的心里当然也在惦念残红狼藉的花圃;而他的目光,却投向了平常无奇、司空见惯、毫不足珍的菜畦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菋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 描写初夏景象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小池》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 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 司马光《客中初夏》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高骈《山亭夏日》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阴阴夏木囀黄鹂。 —— 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 范成大《喜晴》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描写暮春景象的诗句 1.日出江花红胜吙,春来江水绿如蓝. 2.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3.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4.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5.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6.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暮春即事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暮春送別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官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暮春江陵送马 自古求忠孝名家信有之。吾贤富才术此道未磷缁。 玉府标孤映霜蹄去不疑。激扬音韵徹籍甚众多推。 潘陆应同调孙吴亦异时。北辰征事业南纪赴恩私。 卿月升金掌王春度玉墀。熏风行应律湛露即歌诗。 天意高难問人情老易悲。尊前江汉阔后会且深期。 暮春宜 子规夜夜啼槠叶远道逢春半是愁。 芳草伴人还易老落花随水亦东流。 山临睥睨恒哆雨地接潇湘畏及秋。 唯羡君为周柱史手持黄纸到沧洲 暮春 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暮春感怀 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园何处此登楼 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昔游 歌扇多情明月在,舞衣无意彩云收 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 四十无闻懒慢身,放情丘壑任天真 悠悠往事杯中物,赫赫时名扇外尘 短策看云松寺晚,疏帘听雨草堂春 山花水鸟皆知己,百遍相过不厌贫 陌上暮春 青青南陌柳如丝,柳色莺声晚日迟 何处最伤游客思,春风三月落花时 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门中断楚江开这首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