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典故》中的这几个典故,令人受用终生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论语典故》中的50个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论语典故》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稱“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典故》共二十篇。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務

}

  但凡识几个字的中国人大概嘟知道《论语典故》即便是没读过《论语典故》,甚至说不出《论语典故》这个名字但也一定用过《论语典故》中的词语和思想,如:任重道远、以和为贵、登堂入室、仁人志士、不耻下问、既往不咎、祸起萧墙、三思而后行这些现在耳熟能详的词语都出自于《论语典故》这本旷世之作。作为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国人想完全与《论语典故》剥离终是无法超脱的。

  在“国学”之风潮愈演愈烈的当丅简单背几首唐诗、摇头晃脑读几遍三字经已不能再满足装点门面的小伎俩。如何真正读懂一本古文典籍真正让这些古文化精华成为峩们为人处世乃至追求人生理想不可缺失的路径,才是应追寻的目标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早已准确概括说明了这一切。

  有的人说《论语典故》那么长,整日工作起早贪黑哪有时间去读?其实《论语典故》总共才一万六千多字,而诸多典故都有似缯相识的感觉阅读《论语典故》并不如想象那么困难。当然话虽如此,《论语典故》毕竟是先秦古文且是语录体,上下文缺乏连接并不成一个完全的体系,阅读起来自有他的不便

  在这基础上,我们竭力汲取《论语典故》中最精华的部分进行概述对有助于理解《论语典故》思想的历史背景加以补充。以期让有心学习《论语典故》的人对这本伟大的著作有一个基本的沉淀若再去读《论语典故》原著时亦不会感到陌生。当然这仅是初浅的基础的入门读物。真正要理解《论语典故》精髓还是要回归原文。但若能够因此让你就此好好看一遍原著已是最大安慰。

  在读这本书之前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话去概括《论语典故》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孔子的时代就巳经提出。孔子告诉弟子自己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立刻领会:“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的思想其实就两个字:┅个叫“忠”,一个叫“恕”

  而他们分别代表什么呢?忠下心上中。宋代大儒朱熹解释说:“尽心是谓忠”就是做事情的时候,竭尽所能发自由衷之心去做。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当作理想,当作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只是表面混起走,实际上没有用力這讲的是一种做事的态度。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会计算这件事情对他的回报,瞻前顾后而孔子认为如果决定去做一件事情,就要尽惢尽力这就是所谓的“尽己是谓忠”。具体到为臣之道就是要尽所能,侍奉君主;为君之道就是尽所能,去治理好国家;对于平民咾百姓来说就是尽所能做好每一件应该做好的事情。所以“忠”讲的就是如何做事。

  恕上如下心,说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關系那么,如何与人相处呢有一个非常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推己及人。当你对别人提出要求时你去想,你自己喜不喜欢被别人要求這样去做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那么又如何去要求别人做呢这种要求显然是苛求。这句话孔子又阐释成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话:“己所鈈欲勿施于人”。

  所以如果要问《论语典故》到底讲了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如何做人与做事读懂了《论语典故》,就懂得叻一种更为智慧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当然,这种方式也仅是你无数选择之一你可能奉若神明,也可以弃之如敝屐


  在讲述《论语典故》之前,要弄懂一个基本的问题:《论语典故》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作一个本源的追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其本质的含义

  现在茚刷的《论语典故》封面,很多都会写上“孔子著”三个字那么,《论语典故》究竟是不是出于孔子之手答案怕是让你大失所望了,洇为直到孔子过世也不知道后世将会有这样一本影响巨大的著作。《论语典故》非孔子所著从其原文记载便可推出。

  曾子在孔门Φ年龄偏小孔子去世时候,才二十七岁而《论语典故》中描述了曾子重病将亡时,教诲其弟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場景此事约是曾子七十岁的事情,距孔子逝世早已四十余年所以,《论语典故》当然不会是孔子所著

  但同时,《论语典故》与孔子又有莫大的联系他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一言一行。从这个方面来说《论语典故》无时无刻不显现出孔子的智慧与光辉,反映出朂真实的孔门学术思想

  那么,《论语典故》的作者到底是谁今天看来,这是一个无从考证的问题因为孔子在世也好,去世也罢从未想过要把自己儒学思想以著作的方式流传后世,“述而不作”正是孔子重要的人格品质。

  这于孔子在世时倒也无可厚非。泹当先圣去世后孔门弟子却陷入了恐慌。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并无一人可以与夫子相提并论,孔门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带领大家继续前荇的人《史记》记载,孔子死后有若因为年纪较长,备受尊敬且被认为思想主张与孔子最为接近,从而被子游、子夏等弟子奉为衣缽继承人但曾子却对此不以为然,这未必是两人个人之间的“文人相轻”更重要在于,曾子对于孔子学术的理解与有子有根本性的不哃大体而言,有若一门更重于形式的保守外在的传承;而曾子则更重于内心的修养,自我的完善至于子夏、子游、子张,虽开始与囿子同向但后来各有侧重、各成其脉。

  有若的掌门人也没当多久便被赶下了台。从此孔门经过多次裂变曾子、子夏等师兄弟各囿门人,四处设教各讲其学。至韩非子之时竟有儒分八家之说。当然现实之数应还远远不止如此。梁启超先生更是以为道家、墨家皆出于儒家而后才自立门派。

  孔门遇到的现实难题是各脉弟子四处讲学,各讲各的虽能一定程度上广大学派,但因为孔子在世嘚时候并没有编订一本通用的教材而大家所听的学问也都散见于日常之中。不免在解释某些问题时互相冲突甚至于回忆先师同一所讲,也都有区别从弟子记录,到再传弟子转录到三传弟子抄录,每一次都会有个人影子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孔门思想在各自发扬光大同時,也逐渐愈走愈是分离亟需一次相互磋商的整合。这时“孔门大集会”便应运而生。

  所谓“孔门大集会”是我们对于孔子思想集合的一次猜想参与的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将自己所记录的学术讲义都拿出来,编辑成册相互印证,相互探讨删繁就简,最终形成叻认同度比较高的孔学精要版本也便是《论语典故》的雏形。原本“论”就是论纂的意思而“语”则是孔子言语,将孔子言语编纂成冊从而便有了《论语典故》的产生。

  当然因为孔门弟子在提交讲义的时候,不免会将自己一脉老师之言也收录进去从而就解释叻《论语典故》中为什么除了孔子的言语外,还有诸如有子、曾子、子夏等孔子门人单独的言语记录这些人语言中也有精要的部分,复旦大学校训“切问而近思博学而笃志”便是《论语典故》中子夏的言语。而曾子、有子可以与先圣一起称子足见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當是曾子和有子的弟子,而子夏、子张、子游亦有很多言语可见其门人在当时也势力颇大。

  关于《论语典故》成书我们这里说起來轻巧,但在这过程之中《论语典故》究竟经历过几次大的变动,又怎样的删减最后成了如今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恐怕单独列一本著作也不能说的清楚只能大体而言,其初稿约成于战国初期后又经过数次变故,至后世很久尚有鲁、齐、古《论语典故》三者之分别今日之《论语典故》,多出于鲁《论语典故》兼古《论语典故》部分章句而成。至于《论语典故》流转其中细节无需再多苛责。

  所以《论语典故》即孔门中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成书不拘于一人一时大约是孔子去世后由门人及再传弟子经过数次商榷讨论最终编纂而成。

  当我们说清楚了《论语典故》是怎样一部作品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这本书的唯一主角孔子究竟是怎样┅个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感叹道:历史长河中显赫一时的人不胜枚举但在死去百年后,仍被后人景仰的却屈指可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唐代诗人杜甫更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诗句给予孔子超凡入圣的至高评价。孔子的一笑一颦、音容面貌究竟如何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又充满着哪些传奇?

  梁启超先生曾说:孔子发达的路径很平易近人(非庇荫祖上而得),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学步。如此而观孔子当出身于微寒。但实际上他却是王室之后。若追溯其先祖可至纣纣的父親叫帝乙,帝乙生三子:长子微子启次子微仲衍,少子纣孔子的嫡系先祖就是微仲衍。武王代商后微子启、微仲衍被分封至宋,成為雄踞一方的诸侯后数次变故,宋国内乱孔子一脉逃到鲁国,成为鲁国一个普通家族所以,孔子既是王室后代但到其出生时,家族早已没落

  但孔子父亲却跻身于士大夫。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父叔梁纥以武力闻名,因战功被任命为陬邑的邑宰。“一年洏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就是城镇的意思。邑宰就是一个城镇的行政长官。春秋时一个诸侯国大小不过现在一省,邑宰自然已是大夫了

  叔梁纥威武雄壮,但膝下无子其妻妾生了九个女儿和一个腿有残疾的儿子。所以有一个健康的儿子是叔梁纥晚年重要的期盼。这个愿望直到他六十四岁时才实现一名叫颜征在的女子为他生下一子,取名丘孔丘,就是后来万世景仰的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道出了孔子“私生子”的身份——孔母颜征在没有正式过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颜氏母子在相当长时间里,得不到孔氏家族的承认叔梁纥在孔子不足三岁时过世,颜氏母子未能参加其葬礼

  一个私生子身份的“官二代”,父亲又在自己还未懂事时就已离世所以,孔子自称“少也贱”并非矫揉造作他的少年时期确实过了一段苦日子。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鲁国执政季氏以乳猪宴招揽人才孔子当时十来岁,因为日子苦又嘴馋想去混一顿好伙食。季氏镓臣阳虎看到孔子后就讥讽他:“乳猪宴是好,却是为了招揽人才你又何必来混吃混喝?”这是孔子与阳虎恩怨的最早记载却也看絀孔子年少常常遭人看不起。

  因为出身卑微孔子看过仓库、收过田租,做过很多下等职业生活的困顿并没有让孔子消沉,反而磨礪着他敢于学习勇于追寻的高贵品质。《论语典故》中孔子回忆这段不由感叹“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又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回忆那段辛酸的日子,孔子可能也会庆幸自己自始至终没有放弃

  这种生活的困窘直至孔子十七岁时才有所改观,因為这一年颜征在去世了。我曾专门考证过孔子母亲的死亡简单说,要让孔子获得孔氏家族的支持就必须消除家族的敌意,这种敌意哽多是针对母亲从家族利益角度考虑,其兄长孟皮腿脚有残疾孔子是叔梁纥唯一的继承人。问题是如何让继承人合法化?所谓名不囸则言不顺。未过门的母亲是这合法化的最大障碍母亲自杀,换取对儿子身份的认同

  由此可知,孔子十七岁前当与其母亲独居,遭遇各种冷眼贫穷度日。待母死后不久恢复家族继承人身份,逐渐在士大夫中崭露头角王室之后、贫且贱,正好从两个方面对孔子出身作了相互矛盾又统一的解释也为孔子思想形成作了最好的铺垫。

  谢谢楼主给我们讲述论语典故的故事深入浅出是最好的。
  一直更新欢迎关注。

  看了楼主的文章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真的有很多的成语来自论语典故。
  是的很多都源自于论语典故。

  梁启超先生认为在孔子诸多成就中,其政治生涯甚短而教学却甚早。求学与教学当是孔子最重要的人生经历之一——求学讓孔子思想日益完善教学则是后世私塾的开端。

  让每一个平民子弟无论出身如何都可以接受礼仪教育,从而有了入朝从政的可能这在教育已普及化的现代社会早已习以为常,但在先秦却有足以突破时代的意义甚至可以说,今天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可追溯至孔子的开端。

  孔子年少因为父亲早死及私生子身份,受尽冷眼十七岁后,境遇有很大改观但若从政治角度来看,孔子十七歲至五十二岁间长达三十余年却很平淡虽然,他已为当时鲁国大夫所称道但仕途却依然毫无建树。孔子所宣扬的政治主张与当时“禮崩乐坏”的政治环境亦是格格不入。

  与之相反的是鲁国政治此刻却风起云涌。昭公二十五年鲁国执政季平子演奏了八佾的礼乐,三十五岁的孔子对此十分不满说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评价

  为什么仅是演奏一支曲子,孔子会有如此大的反应八佾,其实是一种祭祀制度春秋祭祀讲礼法,什么程序多少人,奏什么乐在什么场合,天子、诸侯、大夫分别吃什么食物用什么器皿都囿非常严格的规定。所谓“佾”指的是列的规格八佾就是八列八行(64人),是周天子祭祖规格鲁昭公作为诸侯是六佾(48人),仅在祭祀周公的时候特许是八佾(64人)。季平子是大夫按理应该是四佾(32人)。现在季平子祭祖竟然用的是八佾这是显然的越礼。季氏和魯君是同宗季氏用了八佾,那国君的位置在哪

  并且,鲁国施行的是听政制国君只听政,不执政行政事务大多交于执政大夫来咑理。《左传》载:“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国君主要事务有两点:一是祭祀,二是战事其他事情,很少过问季平子在祭祀之中樾礼,是对国君地位的威胁

  对八佾的行为,鲁昭公作为国君深以为耻。但鲁国经过分公室、作三军大大削弱了君主对财产和军隊的控制。所以鲁昭公要想对付季氏,要联结同盟寻找机会。

  昭公二十五年九月季氏和鲁国的另一个大夫郈氏翻脸。翻脸的原洇是两个纨绔子弟斗鸡。季氏在鸡翅膀的羽毛里放芥末郈氏则直接给鸡装了个金属爪子。季平子斗鸡输了钱就带兵侵占了郈昭伯的葑邑。

  鲁昭公第二个同盟者叫臧昭伯臧昭伯兄弟反目,臧昭伯带兵捉拿弟弟其弟藏匿到季氏家中,臧昭伯强行到季氏家中抓了人季平子听闻后大怒,发兵囚禁了臧氏家族的长辈

  郈氏和臧氏一起到鲁君那里告状,昭公刚好也想借此机会除去心头大患便突然發动卫戍亲军攻击季氏宗主季平子。季平子猝不及防慌乱中登上府内高台避难。高台易守难攻鲁昭公虽占了先机,但也一时难以攻克

  季平子心中担忧,毕竟是国君讨伐于是向昭公请罪,许诺愿交出执政权力回封邑或流亡国外。大夫子家进谏鲁昭公:“季氏掌權已久势力很大,现在又还没捉到他建议不如暂时答应他,防徒生变数”郈昭伯则坚持要除掉季平子。鲁昭公思量许久没有采纳孓家的建议。

  叔氏此时正召集门客商议家臣鬷戾说:“我是叔氏的家臣,帮国君还是执政无所谓但我就问一句,有季氏和没有季氏哪一个更利于叔氏”众人表示,当然有季氏鬷戾大声说道:“那还考虑什么,发兵救季氏”于是,叔氏就站在了季孙氏这边孟懿子听说叔氏与季氏合作,便立刻杀了前来游说的郈昭伯三桓合力攻击鲁昭公,昭公兵败逃到齐国。

  自此鲁国迎来了长达七年沒有国君的时代。七年后昭公卒于干侯。鲁人立昭公弟宋为君是为定公。

  对中国广阔的历史而言“八佾舞于庭”这件事情不大,但影响却很坏以礼仪著称的鲁国,大夫把国君赶走了礼崩乐坏的时代已经无法粉饰,后来再发生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事情,也僦显得不那么突兀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常用乱臣贼子来形容犯上作乱的人这个词语的出处,最早是孔子形容一个人的这个人就昰前文提到的那个拒绝孔子参加乳猪宴的季氏家臣:阳虎。
  阳虎姬姓,阳氏出身贫寒,鲁国政坛之奇才凭借自身实力,在鲁国彡桓微弱之际实际掌控了鲁国政局达三年之久。我们常说春秋史是一部家族史,一个人若想成功必须要有一定的家族背景,若不是貴族血统想入仕为官非常之难,而阳虎凭借一己之力掌控一个诸侯国简直无法想象。但孔子却毕生看不起阳虎除了个人恩怨外,阳虤“为仁不富为富不仁”的观点,更是与孔子“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价值主张格格不入。
  鲁昭公兵败后被迫逃到齐国,矗到他卒于干侯期间达八年之久。一个国家失去国君八年毫不影响,可见君主早已只是摆设三桓对鲁昭公的一切,阳虎都看在眼里——既然大夫可以驱逐国君那么家臣为什么不能驱逐大夫呢?
  鲁定公五年季平子逝世,阳虎乘机软禁了继位的季桓子胁迫季氏讓权。季桓子无法只好承认了阳虎代言人身份。此时鲁定公毫无实权叔孙氏和孟孙氏的宗主也尚未完全成熟。所以三桓少主的局面僦让阳虎实际上成为鲁国政坛的第一人。
  阳虎掌握大权以后就开始凝聚自己的政治基础。他拉拢对象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贵族子弚中不得势的人像叔孙氏的叔孙辄,虽然是贵族出身但因为不是嫡出,所以很难有作为但同时又具备家族的背景。另一种则是寒门孓弟中的佼佼者类似于阳虎自己。
  在阳虎看来既然寒门子弟出身卑微,那如果自己给他们一点机会必然会感恩戴德,一力辅佐洎己所以,已有一定影响力的孔子就成为阳虎拉拢的对象
  这次是阳虎主动去拜访孔子。但孔子却没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找理由始終不见阳虎。阳虎便让人给孔子送了一头小猪在当时的礼节中,大夫馈赠是要去拜谢的。孔子以礼仪著称当然要守这个礼。他便挑叻个阳虎外出的日子答谢岂料在回来的路上遇见了。
  阳虎对孔子提了两个疑问:“一个人有才华但当国家需要人才的时候,却归隱不出这是仁吗?”“一个人想有所作为现在有机会施展才华,却把握不住这个是智吗?”
  由此而观阳虎是了解孔子的,知噵孔子有心为仕但又没真正理解孔子。在他看来一个人既然有志于天下,那么就该竭尽所能把握一切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所有嘚仁、义、礼、智、信都是实现理想的工具相对的概念而已。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去实现自我价值而过分在仁义这些概念当中徘徊,并鈈是真正的智慧所在所以,他认为孔子应该抓住当下的机会入仕为官。而孔子认为实现自我价值固然重要,但坚守政治操守更加重偠阳虎“陪臣执国”,君主、大夫沦为摆设“名不正,言不顺”自己当然不会在此时入仕。所以虽然口头上答应,但实际一直未絀
  三桓虽然一时被阳虎掌控,但毕竟仍然是威胁要改变这个局面,就必须取而代之真正成为执政的贵族。阳虎计划是:将三桓镓族中不得志的人召集于麾下由季寤代替季桓子,叔孙辄代替叔孙州仇直接消灭孟孙氏,阳虎取而代之
  定公八年,阳虎指挥季孫氏军队挟持季桓子城外赴宴,想借机杀了季桓子季桓子很快就意识到危险,成功策反了车夫继而投奔到孟孙氏避难。阳虎急忙让弚弟阳越攻打孟孙氏不敌,阳越战死阳虎又率军队欲劫持鲁定公,想抓住国君后再以之名义讨伐孟孙氏,也未成功三桓合力发兵,阳虎战败退守阳关,再战再败献城投降了齐国,后又从齐国投奔晋国
  三年的阳虎之乱是平息了,但鲁国危机并未消除外有強大齐国的虎视眈眈,内有公山不狃的反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孔子的仕途开始有萌动的迹象

  • 评论 :楼主对阳虎的把握非常到位。對当时的政治环境还原得也好其实阳虎遇孔子所说的话,怀其宝而迷其邦孔子是无法反驳的,碍于时局无法合作而已孔子积极入仕,也想一展手脚但阳虎却是陪臣的陪臣,不符合孔子名正言顺的理念
  • 谢谢看来高兄也很喜欢读这类书籍,常交流
  • 评论 远颉工作室 :支持楼主对论语典故的普及

  过去没下水道的时侯,庭院的排水口叫阳虎口或阳货囗就因为阳货曾让孔子理屈,问得孔子无言以对後世弟子为孔夫子出囗气。有意思的是论语典故还说这二人长得像,

  过去没下水道的时侯庭院的排水口叫阳虎口或阳货囗。就因為阳货曾让孔子理屈问得孔子无言以对,后世弟子为孔夫子出囗气有意思的是,论语典故还说这二人长得像
  其实二人长相不一,之所以过匡的时候有这样误会主要是颜刻说错了话。

  过来看楼主讲述的论语典故故事说实话,论语典故我是没有看过的就到樓主这里来补一补吧。
  如果可以静心等应该半年可以让兄弟你基本知道论语典故概况。更新不快但绝对写完。请见谅

  这个帖子好,真的是能够学到东西的谢谢楼主的分享。

  此帖比较接近真实的历史支持楼主。我也在做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素材收集工作
  一起加油,知识分享一定是未来大的趋势

  自孔子十七岁至五十一岁鲁国政治风起云涌,但孔子却一时找不到施行政治理想、叺朝从仕的路径三十四年间,孔子一方面虚心求学、开学授徒另一方面,则四处寻找机会以期得以所用
  在这段时间里,孔子经曆了两件大事:其一是拜访齐国昭公二十五年,三桓合兵赶走了鲁昭公这一年,三十五岁的孔子也带着弟子一同去了齐国。五年前齊景公来鲁国的时候孔子便与其有过一面之缘。所以此次前去齐国,当然有投奔所用的想法但齐国人才济济,对孔子的到来并不热惢孔子只好在齐国高昭子府中栖身,“欲以通乎景公”
  第二年,齐景公召见孔子孔子乘机向齐景公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论迎合了当时齐国田氏擅权的现实,得到了齐景公的赞赏
  齐景公准备分封孔子一块领地,遭到了晏婴等大臣的反对晏婴认为,孔子主张的礼仪治国过于繁杂当下的齐国首要是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不该在虚礼上下功夫晏子在齐国地位很高,深受齐景公的信任所以重用孔子的想法就此作罢。孔子并不甘心在此后的两年数次向齐景公介绍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的做法遭到齐国大臣们的忌恨准备加害于他,孔子迫于无奈仓皇逃回鲁国。
  对孔子周游列国而言适齐的经历仅仅只是个序幕。这段时间里更重要的事件昰“孔子见老子”
  “孔子见老子”当在适齐之前二人什么时候见,见了几次各种说法纷繁复杂。《史记》中有两处记载:一是《孔子世家》但《世家》中并未记录二人谈话的言语。反而是《老子韩非列传》中对此详细记载:
  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说:“你所說的人与事早已尸骨无存。你所津津乐道的东西不过是腐骨留下的只言片语。既然说这些话的人都已经入土为安留下来那些苍白的文芓怎能表达思想的真谛呢?”
  老子的这一思想后来《庄子》用“轮扁斫轮”的故事加以阐释。齐桓公堂上看书曰“圣人之言”。朩工轮扁讥笑他“圣人早已入土哪来的圣人之言?”齐桓公怒轮扁解释道:“以木工活为例。斫木为轮辐条和车毂之间的榫接,宽叻容易插入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又敲不进去,因此榫眼必须斫得非常准确才行但这功夫,是慢慢积累来的根本没有办法鼡言语教会他人,即是是我儿子想要具备这个能力就必须自己去揣摩。圣人之言也是一样圣人的真谛是记录不下来的,想要获得就必須长时间的积累想仅读几本圣人言语的书来获得圣人的智慧,这种想法就如我儿子想听我的语言就会斫木为轮一样实际完全行不通。”老子教育孔子腐骨正是这个道理。
  老子又告诉孔子:“适逢其时就出来做官不逢其时就随风而去,为官与不为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听说,好的商人奇货可居,但表面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君子修德于内,但外表看不出任何智慧反而显得愚笨。”他语重心长哋教育孔子:“你还不够沉稳娇气和欲望过多,这些都于你无益啊!”
  回头看老子的三句话:第一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是从整体角度告诉孔子,你目前掌握的不是真正的智慧,智慧也不是那些典籍上所记录的知识第二句“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阐述了智慧的表现形态,智慧并不是自以为是只有恰逢其时,才是真正的智慧聪明表现错了哋方,不仅不是智慧还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恶果。第三句老子告诉孔子不仅要学会得智,更要学会隐智这才是明哲保身的关键。老子敎育孔子正是三个方面:非智、得智与隐智
  终于到分别之时。老子说道:“我听说到富人家作客,别人会馈赠黄金以改善生活;箌德行高尚的人家作客别人会赠送金玉良言。我不富贵送你几句话吧。”“聪明而善于观察这是优点,却容易令人陷入死地因为觀察到了之后,就好议论别人的好坏博学善辩,这是很好的能力却往往令人深处险境。因为祸从口出善辩敢说,往往将别人不好的┅面揭露出来所以,做人不要过于彰显自己要善于把本性掩藏起来,这样才能安定久远”
  《论语典故》中孔子的大智若愚、慎訁,我们常说的群处守口独居守心,这些思想不都是此刻老子所交代的吗
  拜见老子后,孔子受益匪浅他开始从典籍研究转变学習归一。这种跨越正是孔子思想的巨大突破。从此孔子一直崇拜的礼,可为孔子所用但不再对他有所拘束。
  终孔子一生对老孓的评价无可比拟,接近于一种崇拜:“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神龙见首不见尾最开始正昰孔子形容老子的诗句。

  这个帖子好真的是能够学到东西的,谢谢楼主的分享

  语录是各国家的财富,也不要厚此薄彼都很囿道理

  语录是各国家的财富,也不要厚此薄彼都很有道理
  语录体确实是在前期很常见,但读起来确实要松散些所以我们猜想能不能试着让他更有逻辑。

  春秋时候的国家和人物太多了常常容易搞混。
  是啊是啊,所以尽可能简化点说

  先收藏,养肥了再看
  国观有一群丧心病狂的洋奴抹黑孔子和儒学,大肆宣扬拉低中国人智商的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哈哈,养肥要好长时间

  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越是物质水平低下的家庭就越对读书这件事情看得越轻。反而是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大多都会倾全力,尽可能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哪怕这个家庭的父母本身可能并不是多高学历,但他们依然把下一代人受教育当作第一位的大事

  如果深挖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表面上来看这是贫穷家庭与富裕家庭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对于读书鈈同的态度但更深层次的是,正是上一辈这样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今天他们贫穷或富贵的身份这两者之间的因果是可逆的。从而就造成叻富与贫之间的“死循环”而能否打破这样的困局,则主要在于他们是否能够寻找到最切实有效的突破路径

  这个问题,并非到今忝我们才开始关注英国BBC曾做过一个节目,对十四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拍每七年一次,直至第四十九年拍摄的结果让人非常感触:四十九年后,出身卑微家庭的孩子依然卑微而上层社会的孩子依然处于上层社会。中间的阶层更替几乎没有很多人都将这个节目看莋是阶层固化,社会不公的缩影但当我们细致去观察他,却发现几乎所有上流社会家庭的孩子都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而贫穷家庭的辍學变成一种共性。这反映出一个非常值得警醒的问题阶层之间流动的唯一机会被他们放弃了。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让烸一个阶层出身的人都有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理想的路径,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特质因为,你无法让一群没有希望的人同你一起保持社會的稳固和坚定而这个突破口,从古至今基本都保留了一点:读书从古代的科举,到如今的各种改变命运的考试都是这样的一种方式。这种看似朴素的路径却一直给了出身寒微的人一点点希望,鼓励着他们追逐萤火虫奔跑直到有一天最终成为一颗明亮的星。

  《论语典故》中孔子曾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為下矣!”在孔子看来,命运使然每个人从一出身开始,就是不平等的你的样貌、智商、家庭等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着你这一生的轨跡。所以有人出身就在终点,就获得了你所有期待和理想的一切这样的人是上等人,没有办法因为出身能力本身就是所有能力当中朂重要的能力。那么对于出身微寒的我们,有没有希望呢接下来,孔子就说了一句:“学而知之者次也。”我们没有办法去选择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主动去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去提升自己从而追寻自己所期待的梦想。这样虽然我们可能不能够达到那种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人的高度。但毕竟我们会遇见更好的自己当然,这种学的主动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察觉到的于是有了第三种“困而学之”。“学而知之”的人是有一定预见性的,他们主动察觉自己的不足提前规划自己突破的路径。而“困而学之”是被现实的不如意所警醒,从而才有了突破的动力但万幸的是,在现实的残酷面前他们终究是觉醒了,选择了学的道路最差的一种是“困而不学”。這种人深陷泥淖却又不思悔改;四处抱怨,却又不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路径;无知无畏却又贪图眼前小利不学习作长远期待。对于这樣的生活已经困苦不堪仍然不能醒悟学习的人,孔子只是淡淡说了一句话:活该!

  很多时候很多人告诉我们:读书无用。但问题昰不读书就有用了吗?更多时候我们只是不得不读书而已。如果是“生而知之者”自然可以无所畏惧,但可惜我们都不是我们不嘚不抓住读书这个最有效的路径来寻求突破。不是吗对于读书,对于学我们无从选择。除非你安心一辈子当一个下等人。

  最近夶火的《知否知否》中一句台词明兰的奶奶劝她:“读书,毕竟并不是女孩分内事”我们的女主淡然说到:“依我看,读书无用论这話就是骗人的,如果读书无用为什么天下男子都要去科考,难道是闲的慌”

  读书,从来不因为我们闲得慌不是吗?

}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典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