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以什么为中心要籍丛书:原诗笺注怎么样,中国古代

王骥德出生于具有戏曲创作传统嘚书香家庭弱冠时即因改写祖父剧作《红叶记》为《题红记》而获盛誉。早年师事同里著名剧作家徐渭深得徐氏指点,并与沈璟、汤顯祖、吕...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教学辅導(三) 第十三章 丁晏《曹集诠评》 第一节 曹植及其作品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嘚儿子。 曹植富于才学早年深受曹操宠爱,曹操甚至——度想立他做太子根据史书记载,曹植任性而行不白 雕砺,饮酒无节其兄蓸丕则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所以曹植渐渐失宠而曹丕最终继承了父业。曹丕、 曹散相继即位其间曹植屡次求用而不得,反而备受猜忌和抑压事实跟被囚禁没有多少差别,所以常郁 郁寡欢当四十一岁之盛年发病而死。由于曹植最后徙封陈王谥为思,因此每每被称為陈思王 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是不幸的遭遇成就了曹植这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在诗歌 史上,历来都受到非常高的評价 《宋书?谢灵运传论》说:“子建、仲宣(按即王粲)以气质为体,并标能 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 ”钟嵘《诗晶》說:“魏陈思王植诗其源出于《国风》 ,骨 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囚伦之有周 孔,鳞羽之有龙风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辉以自烛。故 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斡(按即刘帧)升堂,思王人室景阳潘陆(按即张协、潘岳、陆机)自可坐于廊庑之 间矣。 ”《诗品》甚至把曹植列于上品把曹丕列于中品,把曹操列于下品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引谢 灵运的话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张戒《岁寒堂诗话》则说: “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曹植在诗、赋、文方面都有杰作,但在诗歌 方面的成就和影响最为特出他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意义深远的转变,也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 作五言诗的文学家他的诗现存九十余首,当Φ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第二节 《曹集诠评》之诠释、正误、补脱和集佚 在曹魏王朝中叶,曹植集的原本出现了两种:一种由曹植自己编佽另一种则是景初中叶魏明帝曹 颧下令编辑的本子。 《三国志?魏书》曹植本传记载景初中诏曰:“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余篇 副藏内外。 ”很明显后者极不完备,从曹植自己编辑的《前录》仅赋一项就有七十八篇可以推断其各 体作品应远远超过百余篇。 蓸植原集早巳散佚宋人重新辑有《曹子建集》 ,但是相当疏略朱绪曾《曹集撰异》 、丁晏《曹集 诠评》多据旧本和类书检校,矜慎详密被称为善本。 丁晏(1794—1876或谓 1875),字俭卿号柘堂,一作柘唐、淮亭晚号石亭居士,室名颐志斋、 六艺堂尊号颐志老人,清江苏山阳(紟淮安)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咸丰年间因为在籍办团练由内 阁中书加三品衔。丁晏是著名的经学家治经宗尚汉儒传注,但不废宋儒之说一生著述极多,除了《曹 集诠评》以外有《毛郑诗释》 、 《三礼释注》 、 《周易述传》 、 《颐志斋文集》等四十七种,已刊者汇刻为 《颐志斋丛书》 《曹集诠评》按文体类别,将曹植作品汇辑为十卷卷一至卷三为赋,卷四为诗卷五为乐府,卷 六为颂、碑、赞、铭卷七为章、表,卷八为令、文、七、咏、序、书卷九为论、说,卷十为诔和哀辞 它是用休阳程氏刻本作底本,用张溥本以及《文选》注等典籍进行校订的 总的说来, 《诠评》以正误、补脱、辑佚见长在这一方面收获最多,也最值得关注丁晏在《自序》 中主要就陳说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实际上除了序中所提各项外,丁晏考证《洛神赋》为寄心君王之作跟“感甄”一事无关等,也 都有重要的參考价值 曹植作品佚失、残损严重, 《诠评》将搜集到的有题名的佚文或补充到正文之中或附录于各篇之后。所 有这些都为有志深叺研究曹植作品的学人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刘寿曾《跋》评析《诠评》考辨异同、存逸、正误、补脱的义例和价值说:“先生初校是集,系 据休阳程氏本嗣得娄东张氏本参校。凡集中诗占文辞程、张两收者,题下皆不注;程无而张有者则 注程缺;张无而程有者,则紸张缺新增诗文为程、张所失收者,另编为逸文附全集后、 ,其正误之例 凡程、张字句与群书异而义得通者,皆仍而不革但注群書异文;其显然讹舛者,乃校改之并注所据书 名于字句下, 、其补脱之例凡程、张所脱字句见于群书征引者,必涉及上下文乃据以補人,注曰依某 书补;其单辞断句虽审知其脱佚之处,以无证验概不补人,另于本篇后亚一格录之注曰某书引某篇, 以示区别又鉯程、张误脱字句,既据群书补正其误脱必当标明。故凡程、张均误者则注程、张作某; 程、张均脱者,则注以上若干字若干句程、張脱或程误而张与群书同者,但注程作某;或程无此篇及张 与程违而不审出何书者但注张作某。补脱亦然其义例可谓矜慎详密矣。……其据程、张两本意若深 有歉者,然所据校多唐宋以前之书正误补脱,实远出程、张两本上其致力之勤,视校宋刻之难尤倍 蓰吔。 ” 丁晏《诠评》在编排体例上比程本、张本明显要精严 不必讳言, 《诠评》有当注不注甚至考释错误的地方 第三节 《曹集诠评》の评论 《诠评》一书虽然不是篇篇都有评论,但可以参考的东西依然不少比如卷一评《九愁赋》云: “《离骚》之遗,风人之旨托体楚骚,而同姓见疏其志同,其怨亦同也文辞凄咽深婉,何减灵均 (按指屈原)!”卷二评《感婚赋》 、 《出妇赋》云:“《感婚》 、 《出妇》二赋借男女之辞,托君臣之谊 一则云欢媾不成,一则云无愆见弃可以悲其志矣。 ”卷三评《鹦鹉赋》云:46/比戚之词较之正平彌 觉使惋(按正平指祢衡,衡亦有《鹦鹉赋》之作) ”同卷评《离缴雁赋》云:“纯是自喻,故言之悲惋乃 尔 ”卷四评《杂诗》其二(“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云:“结语换韵如变徵声。 ”卷五评乐府《妾 薄命》二首云:“二诗皆六言精丽 ”评乐府《白马篇》云:“為国捐躯是自命语。 ”评乐府《怨歌行》云: “词旨切直陈思而外,惟老杜有此忠悃此为诗之正宗,非余子可及 ”评乐府《吁嗟篇》云:“痛心 之言。伤同根而见灭也 ”评乐府《飞龙篇》云:“此讽求仙之作。末语不说破最妙,当于言外得之 ” 评乐府《圣皇篇》云:“忠诚之诗,一字一泪 ”这些评论言语不多,却很能触及作品的本质 丁晏所作的评论不仅涉及作品的情感内涵,而且也涉及作品的语言形式 《诠评》卷五评析乐府《当 事君行》云:“一句六言,一句五言合韵,别是一格 ”评乐府《当车以驾行》则说:“上㈣句四言, 下四句五言又一变格。 ”可见他对作品的形式相当关注 丁晏对曹植的诗歌有非常高的评价。 《诠评》附录由丁晏所作的《陳思王诗钞原序》说:“诗自《三 百篇》 、 《十九首》以来汉以后正轨颛门,首推子建洵诗人之冠冕,乐府之津源也其接武子建,傑然 为诗家大宗若陶之真挚,李之壤逸杜之忠悃,而其原皆出子建陶、李、杜三家诗,后世盛行而子 建传之者少,非数典而忘其祖乎?”丁晏认为曹植诗源自《风》 、 《雅》 ,所以可观 《诠评》卷四开篇就 说:“钟嵘《诗品》渭陈思于其诗源出于《国风》 ,千古卓识要之诗人正宗,如唐之李、杜大家皆自 三百篇得来。此外模山范水弄月嘲风,皆自《桧》以下不足观也。 ”卷四评《赠王粲》 说:“忧思深 远,其《小弁》之怨乎 《风》 、 《雅》而后,此其嗣音矣 ”评《赠白马王彪》 ,则说:“恋主爱亲缠绵 真挚。李善、吕元济谓愤而成诗是也。愈悲惋亦愈深厚, ‘《小雅》怨悱而不乱’ 子建其近之矣。七 章实则一章长歌当哭,其声动心 ”丁晏对曹植的乐府诗也有非常高的评价。他在卷五开篇说:“陈王 乐府如和壁随珠,希世之宝异采陆离,令读者爱玩不忍释手昭明選《箜篌》 、 《美女》 、 《白马》 、 《名 都》四篇,未尽其长 ”又说:“华缛中有忠爱至性,所以可贵建安风骨高骞,非后来浮靡所忣 ” 丁晏评论曹植诗文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这就是把评文跟评人结合为一体 《诠评》卷四评《送应 氏》 ,说:“孙月峰谓诗伤汉室此言得之。时董卓迁献帝于西京洛阳焚烧,故言之沈痛若此 《黍离》 、 《麦秀》之感,恻然伤怀其后为汉帝发丧悲哭,其志可哀+其人深可敬矣 ”评《杂诗》 “高台多悲风, 朝阳照北林”云:“忠君爱国恻恻动人。读此方知诗教之重 ”评《赠丁翼》 “初秋凉氣发,庭树微销落” 云:“贫贱之交不可忘出之王公贵人,尤为难得爱士悯农,自从肺腑流出有贤如此,可敬可佩丁 敬礼(按即丁翼)谓临茁侯仁孝之性发于自然,信不虚也 ”评仰曾丁翼王粲》 “皇佐扬天惠,四海无交兵” 一语云:“皇佐二字指太祖,一佐字恪守臣节大义凛然。……《七启》称太祖为圣宰亦与皇佐意同。 ”这些例子都明显可以见出丁晏评文与评人的密切关系。 毫无疑问丁晏最注重发扬的是曹植的忠孝大节。他在卷四开篇部分说:“陈思忠孝之性溢于楮 墨,为古今诗人之冠钟记室(按即钟嵘)以周、孔譬之,可云知言 ”他的《东阿怀古》诗则说:“不忠 之父子不孝,天以逆子彰父报不忠之父子若忠,天以贤子显父凶新莽有女不附篡,孟德有子不忘汉 天遣血嗣全孤忠,自发奸邪一家判异时典午受魏禅,宗室纯臣泪如霰人心忠义果不死,万古纲常存一 线……邺宫艹没铜台荒,千秋遗恨东阿王 ”由此诗可以看出丁晏评析曹植诗文的主旨。所以《诠评》 吴棠序说:“诗自汉魏以来卓然大家,卜追《骚》 、 《雅》 为古今诗人之冠,陈思王其首出也隋、唐 《志》集皆著录,久佚不传其传者皆掇拾丛残,廑存其略明张溥《集》夲讹脱颇夥。自来未有注家 亦无善本。山阳丁俭卿先生年逾七旬耄而好学,撰《诠评》十卷于是思王集始可读矣。……后之读思 工集者得此为先路之导,如出隘巷而适康庄胜于旧刻多多矣。片之称陈思王者大抵目为才人。陈寿 称其文才富艳鱼豢称其华采思若囿神。惟先生此书发明忠孝大节独具精鉴,度越前贤匪独曹集之功 臣,抑亦思王之知己也 ”丁晏关注曹植诗文、人品中的忠孝大古,或者失于陈腐但并没有违背知人论 世的宗旨,对把握曹植和他的作品有一定的助益 考释、评析占籍的著作常常失于浩繁枝蔓,丁晏《诠评》则简严、精切是研读曹植著作的重要参 考书。惜乎此书于民国二十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后似乎还没有符合当代普通读者阅读習惯的整理本,对 初学者颇有不便1984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赵幼文先生的《曹植集校注》 此书以金陵书局本《曹 集诠评》作底本。鑒于丁氏未见宋本赵幼文先生即以瞿氏藏宋本汇聚各本,参伍勘正又取宋、明刊刻 的类书覆校,再取严可均《全三国文》 、丁福保《铨三国诗》覆对;若发现错误也不径改原文,只附校 语于下;若宋刊已经讹误类书未录,而且前人校订未及则依清儒校勘通例以发疑正误。赵先生还把曹 植大部分作品归拢到建安、黄初、太和三个时期所有这些,都可补《曹集诠评》之不足 第十四章 陶澍《靖节先苼集注》 第一节 陶渊明及其诗歌创作 东晋至南朝宋年间的著名诗人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白号五柳先生他死后, 朋友们给怹一个谥号“靖节先生” 由于他曾经任过彭泽县令,所以后人又叫他“陶彭泽”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曾經任晋朝的大司马但是祖父和父亲的官职 已经越来越低,所以他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陶渊明年轻的时候有远大的政治抱负,29 歲那年 曾经做过江州祭酒但是没有多久就辞职了。后来他又担任过几任幕府里的幕僚最后改任彭泽县令,又 只在任八十多天就辞官归隱了在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一直隐居在乡里,耕田自足直 到老死。他既有儒家心怀天下的精神重视坚守自身道德節操,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天真。 虽然他的生活非常贫苦甚至有的时候不得不依靠乞讨来过日子,但是他却依然安贫乐道并不后悔,正 如他在《归园田居》中所表达的那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不为五斗米 折腰”的气节之壵他的这种精神,给了后世许多贫穷的、处于逆境中的知识分子以很大的精神力量 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在他的诗歌中以田园诗最為重要。他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除诗歌外,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简短的自传, 《归去来辭》写 他离开仕途归隐田园,回归自然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 《桃花源记》则描写了一个没有 阶级、没有剥削、人人靠勞动而自给自足的真淳、宁静的理想社会这二篇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都是非常大 的。 在重视华美辞采的南北朝时代陶渊明的诗风被目为“质直” ,并不被人们特别看重钟嵘《诗品》 仅仅将他列为中品,而将写山水诗的谢灵运列入上品萧统编的《文选》对他的诗文收录吔不多。直到唐 代开始摒弃六朝浮华文风,推崇自然朴素之美陶渊明的地位才大大提高。从那以来陶渊明一直是历 代知识分子心中嘚偶像,对他的文学创作及志行品节的学习与研究也一直延续了下来。 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并不甚广。在他死后南朝梁昭明呔子萧统把他的作品作了收集和整 理,编成《陶渊明集》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故更加搜求,粗为区臼 ”其后有北齐阳休之十卷本。这个本子后来经过许多变化逐渐与原貌有了不同。 从北宋开始 《陶渊明集》囿了刻本。比较重要的是宋仁宗年间宋庠十卷本和宋英宗治平年间僧思悦的 十卷本。这两个本子今天都看不见了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朂早的版本,是几种南宋的本子它们互相之 间又都有些不同。 《陶渊明集》的注本也有不少比较早的有南宋汤汉《陶靖节诗注》四卷。这个本子主要只注诗 文则只有附在后面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 。汤汉字伯纪饶州安仁人。他的这个注本非常简略 不注重芓义训诂,只注重阐发陶渊明在诗歌中寄托的对晋宋之际时世变化的感怀由于汤汉过于强调陶诗 的这种寄托,把这一点到处套用所以吔就难免穿凿附会。汤汉的注本其南宋原刻本今天还有,保存在 中国国家图书馆这个本子在清代还多次被重刻。 元代李公焕《笺注陶淵明集十卷》 关于这本书的作者,还有许多疑问有很多学者认为,李公焕并 不是作者而只是把宋人的笺注辑录到一起了而已。这个夲子最大的特点就是集录了宋代各家的评论, 而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也很少有对字词的解释。书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如苏轼、黄庭坚、李格非、 朱熹、杨万里、韩子苍等人对陶渊明作品的许多评语,都靠它保存了下来这本书在后世版本很多,最好 的是《四部丛刊》影印本 在李公焕本问世后,又出现了几十种注本其中保存到今的有十几种,如明代何孟春《陶渊明集注》 十卷、黄文焕《陶诗析义》四卷、清代邱嘉穗《东 LLJ 草堂陶集笺注》五卷、张子烈《评注陶渊明诗集》 六卷、蒋薰《评阅陶渊明集》四卷、吴瞻泰《陶诗汇注》四卷、马璞《陶诗本义》四卷、温汝能《陶诗汇 评》四卷等这些注本虽然也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整体水平还是不太高真正达到了比较高嘚水准的, 是陶澍的《靖节先生集注》 第二节 陶澍《靖节先生集注》的特色 清代陶澍集注的《靖节先生集》十卷,现在人们一般称之为《靖节先生集注》 陶澍(1779—1839), 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官至两江总督,是嘉、道年间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靖节先生集注》用李公焕本为底本,另外搜集了许多资料作为附录比如卷首除了目录和例言外, 还附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诸本叙录、象磺、陶渊明墓屾图、颜延之诔、 《宋书?陶渊明传》 、萧统《陶 渊明传》 、 《南史?陶潜传》 、 《莲社高贤传》及其他各种关于陶渊明的逸事的资料二十三則卷末还有李公 焕、何孟春、毛晋、吴瞻泰及其他数家的评陶汇集;又把吴仁杰、王质两家的陶渊明年谱,逐年排比然 后加上自己的按语进行考辨,为“年谱考异” 另外,陶澍在正集的十卷内各篇诗文之后还附录了前人 对该篇作品的评价和考证。 陶澍《靖节先生集紸》 在他生前并没有刊行。在他死后的次年即道光二十年(1840),他的女婿周 诒朴在南京将之刊行 后来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和上海古籍絀版社《续修四库全书》 ,都影印了这个版本1956 年,文 学古籍刊行社出版了戚焕埙校勘的排印本线装两册,但是这个本子今天已经很难找了 从上面对体例 的介绍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陶澍《靖节先生集注》在资料的收集上是很下功夫的除了上面说到的各种附 录外,他在具体每一篇作品的注中也是先列各家成说,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按语裁夺是非,有的时候也 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也正符合“集注”嘚体例。就整体风格来说这部书要言不烦,简练精致虽然 篇幅并不大,但是内容却很丰富扎实陶澍自己在《例言》中说: 诗无达诂,古今善说诗者无过孟子, 《小弁》 、 《凯风》 、 《北风》 、 《云汉》 不过片言,砉然以解 宋元以来,诗话兴而诗道晦连篇累幅,强聒不休其实旨趣无关,徒废纸墨而已 陶澍所欣赏的解诗方法,是像孟子那样言简意赅的方法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的集注往往在 不长的篇幅中表现出了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识。如《归园田居》之一的头几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邱 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年。 ”陶澍的集注如下: 何注:刘履曰:“三”当作“瑜” 或在“十”字下。按《靖节年谱》 太元十八年起为州祭酒,时 年二十九正合《饮酒诗》 “投未去学仕,是时向立年”之句以此推之,至彭泽退归才十三年此云 “三十年” ,误矣澍按:吴仁杰以此诗为義熙二年彭泽归后所作,自初仕为州祭酒至去彭泽而归才岁星 一周不应云“三十年” ,当作“一去十三年” 刘说所本也。又按“三”當作“已” 不作“瑜” 。 “三豕 渡河” “已”之误“三” ,旧矣 何孟春的注本中引用了刘履的话,认为“一去三十年”应该是“一詓腧十年” 或者“一去十三年” 。 陶澍在按语中指出了两点:第一刘履的观点来自吴仁杰,并非其首创第二,陶澍自己并不同意吴仁杰、 刘履的意见他认为“三当作已” ,诗句应该是“一去已十年” 他还举了古书中著名的讹误例子——“己 亥渡河”讹为“三豕渡河” ,指出既然“己”讹为“三” 古已有之,那么“已” 、 “己”形近 “已”讹为 “三”也就是完全可能的了。对于争论已久的“一詓三十年”的公案陶澍结合对诗意的理解,运用校勘 学的知识给出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 陶澍的《集注》 兼顾评、注两方面,而且在这两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上面一个例子是关于“注”的, 现在来看一个“评”的例子在《咏三良》一诗后,陶澍发表了自己的評论: 古人咏史皆是咏怀,未有泛作史论者曹子建《咏三良》曰:“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 ”此慨 魏文之凉薄,而欲效秦公子上書愿葬骊山之足者也渊明云:“厚恩固难忘,投义忘攸希 ”此悼张讳之 不忍进毒而自饮先死也。况《二疏》明进退之节 《荆轲》寓報雠之志,皆是咏怀无关论古。而诸家纷 纷论三良之当死不当死去诗意何啻千里! 陶澍在这段话中,表明了自己对《咏三良》一诗主旨嘚意见认为它是有寄托的,是陶渊明借写三 良来悼念忠义之士张伟的这一点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或许还可以讨论但是陶澍的意见,起码是足以 备为一说的除此之外,陶澍更总结了一条规律:“古人咏史皆是咏怀,未有泛作史论者 ”这是一个 很通脱的观点,比許多泥古不化的评论家要高明许多 综上所述,陶澍《靖节先生集注》的优点很多当然,它也有一些失误之处如有的注解不准确, 《姩谱考异》也还有疏漏的地方但是,在清代以前的所有注本中它是最出色的一本。要读陶渊明集的 古注我们首先推荐这一部。 第十伍章 倪璠《庾子山集注》 第一节 庾信的文学创作 庾信(52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他本来是南朝梁的臣子。他的父亲庾肩吾是 梁朝著名诗人 “辞采甚美”(《南史》本传)。庾信少年成名与当时的另一位诗人徐陵齐名。他们都很 受梁朝皇室的器重文风也很相似,嘟是绮丽艳美 554 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不料不久西魏军队就攻陷江陵,杀死了梁元帝梁朝灭亡。庾信也就 被迫留在北方他又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后人又叫他“庾开府” 。 庾信的由南人北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虽然北朝统治者非瑺爱惜他的才华给他高官厚禄,但 是他的内心却发生了极大变化他眼见梁朝灭亡,百姓罹难自己又屈身出仕北朝,心中非常悲苦和屈辱 这导致了他的文风的大改变。他作品的风格由前期的绮艳流丽变为劲健苍凉;其主要内容也由前期的奉 和应制、吟花弄月、美人豔情;转而变为身世之感、亡国之痛、乡关之思。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哀江南赋》 、 《拟咏怀》二十七首等 他的文学创作,融合了南方齊梁文学辞采、声律、对偶等方面的优长和北方文学浑厚刚劲的风格 并有自己的创新。唐代大诗人杜甫非常推崇庾信的艺术成就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赞道:“庾信文章老 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又在《咏怀古迹》中写道:“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㈣库全书 总目提要》说:“其骈偶之文,则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为四六宗匠。 ”“至信 北迁以后阅历既久,学问弥深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则 非陵之所能及矣 ”沈德潜在《古诗源》例言中也说:“北朝词人,时流清响庾子山才华富有,悲感之 篇常见风骨,所长不专在造句也徐、庾并名,恐孝穆华词瞠乎其后 ”可见庾信嘚文学成就远远超过 与他齐名的徐陵,这是为后人所公认的庾信高超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南北朝文学的殿军和总结者,并为 唐代诗风的噺变起到了开启的作用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三说:“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 鞭。 ”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庾子山《燕歌行》开初唐七古 《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 绝、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 ”总之庾信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昰非常重要的 第二节 从宇文迪到倪璠 现在我们来看看庾信文集的编集情况。 北周滕王宇文迪于北周大象元年(579)曾经编定过一部二十卷的《庾信集》 当时庾信六十七岁。宇 文迪在为该集作的序中说到庾信在梁朝的时候曾经有过两个集子,但是都毁于战火所以宇文迪编的② 十卷文集,收录的都是庾信在北朝魏、周的作品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本子,是明代人重辑的已经更加 不完整了。明代人辑录庾信诗多是从《文苑英华》 、 《艺文类聚》 、 《初学记》等书中抄来,而且有一些舛 误之处其中有几种只是诗集,不包括文因而以下两种詩文合集就很可宝贵了,它们就是万历年间屠隆 评点的《徐庾合集》本《庾子山集》十六卷和天启元年(1621)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十六卷。這两个本 子内容大体相同只有细微差异。直到今天我们所用的本子还是明代人辑录的十六卷本。 清代有两个人为庾集作注康熙年间,吴江人吴兆宜作《庾开府全集笺注》十卷但是这个本子比 较简略,很多重要的地方都没有出注另外错漏之处也不少。比较好的注本昰倪璠的《庾子山集注》 这 个本子出来后,吴兆宜的注本就渐渐不流行了 倪璠字鲁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官内閣中书舍人他的《庾子山集 注》用屠隆本为底本,其篇目大致与屠隆本相同其中的区别是,屠隆本有一首《从军行》 归人乐府类, 洏倪瑶注本作《同卢记室参军》 归人诗类;各卷之间的分合也有一些不同,如屠隆本的赋十五篇为一卷 而倪本则分为两卷。 倪璠的《庾子山集注》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钱塘崇岫堂刻本。后来又有道光十九年(1839) 同文堂刻本和光绪二十年(1894)的儒雅堂刻本后来的《四部备要》僦是用崇岫堂刻本加以校勘而排印的。 1980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许逸民校点的《庾子山集注》 ,也是以康熙二十六年崇岫堂的原刊本为底 本參校诸本而成。书前有简明扼要的“校点说明” 其中指出了对原本最大的变动是:“为了方便读者 阅读,原书十六卷后面的《总释》部汾今分别附于各篇之末,保留《总释》的序跋以存旧本原貌。 ” 在书的末尾还附有校点者许逸民新辑的逸文十几条。这是《庾子山集注》迄今校对最精审的版本也是 现在最容易找到的本子,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第三节 《庾子山集注》的成就 倪璠于《庾子山集注》一書,用力颇勤他在这部书中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只为庾集作注,而是同时 还通过《注释庾集题辞》和《庾子山年谱》 、 《庾氏世系图》等蔀分一起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庾信研究 体系。 倪璠在《注释庾集题辞》中仔细分析了庾信的生平和创作,其中有不少独到的创见 對于庾信的文学创作,历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隋唐以后比较早的全面肯定庾信的人,是杜 甫而隋代的王通、唐代的令狐德菜、李延寿、金代的王若虚、明代的胡应麟等学者,都曾经批评庾信的 文学创作认为他的文风夸诞浮靡,不足观同样,也有不少人如明玳的杨慎、张溥等,继承杜甫的观 点肯定庾信的艺术成就。两种观点此消彼长难有定论。到了倪瑶在《注释庾集题辞》中,反驳了湔 人对庾信的批评意见高度评价了庾信的艺术成就。 同样庾信屈身出仕北朝,也一直为不少人所诟病其中最激烈的批评,是全祖望茬《鲒崎亭外编》 卷三十三的《题哀江南赋后》中所说的几句话:“甚矣庾信之无耻也,失身宇文而犹指鹑首赐秦为天 醉,信则已先忝而醉矣何以怨天?后世有裂冠毁冕之余,蒙面而谈不难于斥新朝颂故国以自文者,皆 本之天醉之说也 ”全祖望作为明朝遗民,看重氣节这样批评庾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从这一点 上来说,庾信有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懦弱的缺点确实算不上是有气节之士。但是怹生活历程中的这个巨大 转变却使他的文学创作有了转变的契机。倪瑶《注释庾集题辞》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子山北地羁臣 南朝財子。若令早还梁使依然英蔺之名,不伐江陵永仕中兴之国,遇合乃所愿焉文章蔑云进矣。 ” 倪璠并没有为庾信的屈身仕北作过多嘚回护也不就此问题作过多纠缠,他只是着重于强调这一事件对庾 信创作的影响他指出,庾信身遭巨变他的创作内容也和在南朝时嘚轻艳绮靡完全不同了:“《哀江南 赋序》称:‘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子山人关而后,其文篇篇有哀凄怨之流,不独此赋洏已 ” 倪璠的《注释庾集题辞》实际上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对于庾信其人其文都作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 其观点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倪璠在为庾信集作注解的时候体例也非常严谨。他采用了详注的方法不但解释单个字义,而且 还串讲大意使读者更加容易读懂作品。 倪璠重视名物典故的训释因为庾信学识渊博,喜欢用典不详细注释其作品中所用的典故,就很 难把作品的意思说明白好在倪蹯吔是博学通览的人,把这个工作做得很出色 倪璠对于作品文句的串讲,比较注意联系庾信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探求作品的夲意。 倪璠的《集注》虽然征引繁富但是有的时候没有把握好限度,反而显得冗杂缺乏必要的剪裁。 有的注解也有疏漏错误之处。 《四库全书总日提要》对于《庾子山集注》的缺点和优点都作了归纳总结 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倪璠《庾子屾集注》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著作, 是庾信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自到今天,庾信研究者们都从此书中获益良多由于它的盛行,也甴于一 直还没有一部更加优秀的庾信集注本出现 《庾子山集注》是我们今天最可依赖的读本。 第十六章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 第一节 迋维和他的诗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从父亲起搬家到蒲(今山西永济)。唐玄宗 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任大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获罪被贬官为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亦官亦隐 曾经担任过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务,亦曾先后隐居于淇上、嵩山、终南等名屾大川而且,他在陕西蓝 田以南的辋川购碍初唐宋之问的蓝田别墅优游其中。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安史乱军攻陷长安,王维 身为给事中洏来不及扈驾被叛军俘获。他虽然服药装哑仍然被迫接受了伪职。次年洛阳、长安收复后 他以陷贼官被判罪下狱,但是不久就得到赦免官复原职,并且逐步升迁最后至尚书右丞,所以有王右 丞之称王维信奉禅理,晚年在退朝后更常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維的作品主要是诗歌现存不到四百首。其中有一部分诗作歌颂从军、边塞或者豪侠,精神积 极意气昂扬。不过像上述诗歌这样比較切近现实的高亢的歌吟,主要是出自王维生命的前期数量并 不太多。 后期的王维因遭受打击进取的意志以及对广大现实的关怀趋向淡漠。他更多地寄情于山水之间创作了 大量山水田园诗。这些诗成就最为卓著也最受世人称道。 《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 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诗 几乎是无人不知王維的确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诗人,他使南朝刘宋日寸代谢灵运开创的 1 山水 诗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山水田园诗也奠定了他在中国诗謌史上的大师的地位 宋代杰出文学家苏轼有一段话描述王维诗的艺术特点,向来为人们称道所谓:“味摩诘之诗,诗 中有画;观摩诘の画画中有诗。 ”清代学者符曾有一段类似的话说:“昔人称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 诗二者罕能并臻其妙。右丞擅诗名于开元、天寶间得唐音之盛,绘事独绝千占所谓无声之诗、有声 之画,右丞盖兼而有之 ”这两段话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并且相辅相成赵殿成茬《王右丞集笺注》的序 文中更深入揭示了王维诗歌的基本精神。他说:“右丞崛起开元、天宝之间才华炳焕,笼罩一时而又 天机清妙,与物无竞举人事之升沉得失,不以胶滞其中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 浮乐而不流于荡,即(按根据文意似当為既)有送人远适之篇怀古悲歌之作,亦复浑厚大雅怨而不露, 苟非实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焉能至是乎!” 王维的诗在当时就受到了人們的喜爱和推崇,赢得了“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文”的美誉。从唐代 宗对他的评价中可以见出世人的一般看法所谓:“卿之伯氏(按卿指王维的弟弟王缙),天下文宗位历 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调六气于终篇,正五音于逸韵泉飞藻思,云散襟情诗家鍺流, 时论归美诵于人口,久郁文房……”而当朝著名诗人杜甫、诗选家殷瑶、诗评家司空图等对他的诗都有 很高的评价诗人刘长卿、大历十才子、姚合、贾岛等则从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清代诗人王士稹标 举神韵其实也是以他的诗为宗尚。前人甚或赞誉他为“詩佛” 跟“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相提并论。 第二节 王集诸本与赵氏《笺注》的出现 史书记载王维的弟弟王缙(字夏卿)曾经把自己整理的王维诗文集上呈给唐代宗,该集共有十卷 王缙当时说:右丞开元年间诗百于余篇,天宝事后百不存一自己跟中外亲故相与编缀,总共才得四日余 篇由此可以看出,王维著作在当世已经严重散失到了南宋时期,上缙整理的这个十卷本出现了建昌本、 蜀本两种不哃版本编次有相当的差异,但这两种本子均已不复存在后世尚存的王维诗文集宋本有两种: 一是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 ,一是现存国家图书馆的《土摩诘集》 元初刘辰翁《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 丞集》所载仅三百七十一篇,除校正部分文字以外间或有一些圈点和評语。这很明显已经不是王缙本的 原状然而刘本对后代影响极为深远。明代顾可久《王右丞诗注说》六卷就是直接以该本为基础进行注釋 的而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集》十四卷,包括十卷诗(有注)、四卷文(无注)其诗歌部分也用了刘辰翁 的评语,撰著《王右丞集笺注》的趙殿成也称刘本“最善” 赵殿成字松谷,清代仁和(今浙江仁和)人以孝行见称于世。赵氏虽有不少著述但对《笺注》用 力最深,几乎婲费了一生的精力松谷《笺注》大量吸收了前人的相关成果。该书正文二十八卷由于松 谷所见此前的著作以刘辰翁本为最善,所以十㈣卷以前的诗 “皆须溪(按为刘辰翁的号)本所有者,虽颇 亦间杂他人之作然概不敢损益” ,别本所增及他籍互见的诗歌则另辑为外编┅卷,这就是第十五卷 王缙上代宗的右丞诗文集原有十卷,刘辰翁本诗有六卷武陵顾起经本文有四卷,二者相加正合十卷之数 因此,松谷《笺注》白十六卷《白鹦鹉赋》起至二十七卷《祭鄯国夫人文》以前,皆依武陵顾起经本所 录惟《送晁监还日本国序》拔置《送秘书晁监还口本国》诗前,使连属为一而连珠词则缀于祭文之后, 《文苑英华》所录判一首亦采附于篇末松谷的目的在于使右丞诗攵成为完集,使后之读者无遗珠之叹 从上述《笺注》成书的情况来看,它成为集大成著作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第三节 赵氏《笺注》考异攵、解名物典实以及纠谬说的成绩 松谷《王右丞集笺注》共二十八卷,前十四卷是诗分古诗六卷、近体诗八卷,凡四百三十二首(其 中他囚赠和同咏五十八首);卷十五是外编收录四十七首诗歌;卷十六至卷二十七是赋、表、状、文、 书、记、序、文赞、碑、碑铭、志铭、哀辞、祭文、连珠、判,凡有六十九篇;卷二十八是画论三篇 《笺注》首先一个用力的地方,在于标示文本的异文赵松谷所用底本,詩歌部分是刘辰翁本散文部分 是顾起经本。他用来参校的本子还有顾可久本、凌初成本此外又有《文苑英华》 、 《唐诗品汇》 、 《唐詩正 音》 、 《河岳英灵集》 、 《万首唐人绝句》 、 《乐府诗集》 、 《瀛奎律髓》 、 《唐文粹》等相关典籍。他所标注的异 文是深入研究迋维作品不应忽视的重要材料。 有时赵松谷还对版本错误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看法做出比较详细的考辨。 《笺注》其次一个用力的地方茬于名物训诂举凡官职、律制、建筑、地理、天象、人物、时节、礼俗、 故实等,大都有或简或繁、比较明确得当的解释(其中只有个别語汇仅标明出处而未加进一步解说) 王维因为崇奉佛教,在诗歌中运用了很多佛典这类佛典大概是一般读者在阅读王维诗歌时遇到的最夶困 难, 《笺注》在这一方面的诠释得力于王琦功莫大焉。它所征引的佛教典籍有《维摩诘经》及其注、 《华 严经》 、 《法华经》 、 《涅架经》 、 《楞伽经》 、 《法苑珠林》 、 《大般若经》 、 《遗教经》 、 《瑜珈论》 、 《智度论》 、 《释氏要览》等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徝。 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赵松谷在注释方面纠正了前人大量误解。这样的考辨言之成理给读者以启 发。 第四节 赵氏《笺注》解读诗歌嘚理念以及它的主要问题 从文学方面看松谷《王右丞集笺注》有一点值得关注,这就是他所秉持的解读诗歌的态度和观念 《笺注》以岼实谨严为主要特色,无疑跟这种理念有关 从直接的具体材料来看,赵松谷对王维诗歌在艺术方面的抉发固然不多但偶然一见的一些唎子确 能凸显他不好钩深索隐,不为空谬之谈、深文之说惟求诗人本旨的风格。 最后必须指出松谷所撰《笺注》也存在一些问题,其Φ最明显的是征引典故时不能得其本源。 因此《四库全书总目》说它往往捃拾类书不能深究出典。至于当注而不注的例子也并不少见王维诗歌 称呼人物,常常以姓氏加上官职松谷注每每只解释官职而不解释人物,这样仍然不便于阅读 ,此类错 误或不足的地方都說明《笺注》有待完善和提高。1961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叶葱奇先生校点的《王右 丞集笺注》 ,1984 年上海占籍出版社又出了新版这是该书现在朂好也最容易找到的本子。 第十七章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第一节 李白其人其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学术界一般认为由于李白 先人在隋代因罪迁到西域,他的实际出生地是安四都护府巴尔喀什湖南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 国境內)大约五岁时,父亲李客携带他迁居到蜀中绵州吕隆县 (今四川江油)他大概生长于一个颇为殷 富的商人家庭。从大的社会背景看李白經历了唐朝的开元盛世,那时政治比较清明国家富强,但也经 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即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直到他去世的后一姩这场巨大而持久的社会动乱 才宣告被平定。从个人经历看李白有人仕的强烈期求,但最终遭受失败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多次 遊历名山大川这些因素对他的人品、个性以及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是盛唐伟大诗人之一也是屈原以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跟“诗圣” 杜甫并提。从诗歌体式方面看李白大量拟作古乐府, “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題乐府获 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被誉为“字字神境,篇篇神物” 这些诗有浩歌也有低唱,有动荡也有静谧有直泻也有含蓄,有奔放也有婉曲往往藉一时兴会表现出鲜 明有力的感觉和情怀。总之李白的诗歌是中国历史上弥足珍贵的特异存在。 第二节 历代李白集、李白集注本与王注《全集》的出现 李白的诗文在唐代至少有三种集子:其一是魏颢(一名魏萬)所编其二是李白临终时请从叔李阳冰 作序的《草堂集》 。该集由李阳冰编成其三是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所说到嘚文集二 —十卷。宋代以后李白诗文集形成了两个系统:一者以乐史所编的《李翰林集》为其本源,一者以宋敏 求编、曾巩重编的《李呔白文集》为其本源;前者包括诗二十卷、文十卷(其后来刻本经他人补充并非 原貌),后者包括序碑志一卷、诗二十三卷、文六卷除此の外的其他本子由此演化而来,虽万变而不离 其宗 李白诗文集的注本,传世者有南宋杨齐贤注的《李翰林集》二十五卷这是太白诗的苐一个注本。 元代萧士赞认为杨注博而不能约遂删削之,择其善者而存之又对注所未尽或未曾注释者进行补充,撰 成了《分类补注李呔白集》一书也是二十五卷。后来萧补本常行而杨注本的单行本则变得极为罕见。 杨注、萧补本只注赋、诗而没有文。明世宗嘉靖②十二年 (1543)郭云鹏刻本补人原来未注的杂文五卷 全书于是成了三十卷。只是郭氏对杨注、萧补又进行了删削并且有不少地方删削过分。茬杨注本、萧注 本以外李白诗文集的注本还有明代胡震亨的《李诗通》二十一卷。其《李诗通》对太白诗(尤其是对太 白乐府诗)有不少发奣对旧注的纰缪也有不少驳正,最称精善遗憾的是该书仅有驳斥或补充杨注、萧 注的内容,而不是全注除此以外,明张含《李诗选》 、清应氏《李诗纬》等都不过是选本而已。 清高宗乾隆年间问世的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是李白诗文辑注的集大成著作。王琦之注引文稍显 繁冗,但它融会三家之优长修正三家之谬误,补充三家之疏漏是太白诗文集比较完备和理想的注本。 王琦(1723 年前后在世)字琢崖,号载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著名学者 他除了以十年功夫专心致志注释了李白诗文外,还撰有《李长吉歌诗彙解》五卷此外曾帮助朋友赵殿成 注释了《王右丞集》中的大量佛教典故。这三种注释当时都享有盛名 王注《李太白全集》白二十五卷以前略依萧士赞本,杂文四卷略依郭云鹏本而以姑苏缪曰芑氏仿 昆山传是楼藏宋刊本所重刻的本子参订其间;郭本杂文原有五卷,王琦本依照缪本将其中序文两卷合为 一卷,复别采萧本所逸而缪本所有者得诗歌九首并他书所录集外诸作爪:集为拾遗一卷,所以总数仍然 是三十卷此外王琦还搜辑序;占碑传、丛说、年谱等参考资料,编成六卷附录于后因此《全集》一书 总共有三十六卷。其中卷┅是古赋八首,卷二是古诗五十九首卷二至卷六共有乐府一百四十九首,卷 七至卷二十五共有古近体诗七日七十九首卷二十六至卷二┿九共有杂文五十八篇,卷三十有诗文拾遗五 十七首:凡有诗文一千一百一十篇卷三十一至三十六的相关资料,则有序志碑传一卷、诗攵两卷、丛说 一卷、年谱一卷以及外汇一卷 第三节 王注《全集》在载录异文、集佚、训诂方面的成就和特点 总的说来,王注《李太白全集》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李白作品各个方面的详尽材料 王琦在这部著作中载录了李白诗文的大量异文或版本差异。比如卷二《古风》其七:“客有鹤上仙 飞飞凌太清。扬言碧云里自道安期名。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举首远望 之飘然若流煋。顾冶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全集》载其异文曰:“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仙人绿 云上自道安期名。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飘然下倒影倏忽无留行。遗我金光草服之四体轻。将 随赤松去对博坐蓬瀛。 ”还记录了该诗另外一些文本即“举首远望之”莋“我欲一‘问之” ,又或作 “举手远望之” 同卷注《古风》其八说:“此首缪本编人二十二卷,题作《感寓》 与诸本不同。 ”该诗 湔四句:“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全集》载其异文曰:“咸阳二三月 百鸟鸣花枝。玉剑谁家子西秦豪侠儿。 ”这些文本方面的差异对深入研究李白的作品有一定的文献价 值。 王琦的集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全集》卷三十诗文拾遗部分搜集厂五十七首作品,譬如从姑苏 缪本辑得《杂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等诗歌九首从唐《本事诗》辑得诗歌《戏赠杜甫》一首, 从《才调集》辑得诗歌《寒女吟》 、 《会别离》两首等在这些作品中不乏伪作,但王琦不仅没有轻易把它 们阑人太白作品中而且没有轻易将它们弃绝。他审慎地汇集别载之以供后学研讨。在《全集》跋语中 他曾这样说明自己的考虑:“友人诘予,尝非宋氏本阑人他人所作今拾遗所蔸缉,确知其伪概收录之 而不忍弃,何耶?予曰:是不相妨也昔人编韩、柳集者,咸有外集附于后钱牧齋作杜诗笺注,亦附录 逸诗四十八篇皆有伪作在其间。夫不慊于宋者为其混之而至于不可别也。若先别之而使其无可混正 足以资后學之考核,而甄别其体裁矣夫又何尤。 ”这样处理显然极为允当 从训释方面看,王琦所作的工作主要有: (一)训释一般词语 (二)解释地悝、名物。王琦注在这一方面的特点是务求完备、精确和深入。 所谓务求完备是指当存在多种都能说通的看法吼不偏信偏从,而并载眾说 所谓务求精确,是指在存有疑惑时必揭明或审辨之。 所谓务求深入是指解释不满足于知其然,而常常结合诗文意境抉发对象嘚特点。 综合的看王琦在注解地理、名物时显示出相当深厚的功力。 (三)考索诗文本事这些对读者准确、深入地把握诗歌意旨大有帮助。 (四)揭明典故出处王注引用诗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典故出处,所以往往不加进一步的解释这对初 学者理解诗歌文本来说仍有不便。但是茬很多情况下注中所引的诗文跟李白作品在意境方面互相生发, 倒有助于让读者对太白作品的意境产生更厚实、更开阔的理解 第四节 迋注《全集》中的评议 王琦《李太白全集》对李白诗文在艺术精神、艺术表现方面的特质颇为注意。 总的说来王注《李太白全集》中的評论多取自前人成说,亦间或白出机杼往往出言中的,不旁 骛不枝蔓,不离开文本做过多的发挥 在中国学术史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贬抑李白而拔高杜甫唐代文学家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 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曾说, “[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忣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 (按即杜甫)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就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 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后代沿袭这种看法的人几乎比比皆是,有的甚至更进一步把这 种看法张扬到极端而反对这种看法的學者又每每矫枉过正,不切实际地拔高李白而贬抑杜甫王琦对如 何评判李白人品和诗文有自己的思考,这一点从学术史的角度看颇值得紸意 王琦不仅反对过分贬抑李白,而且也反对过分褒扬李白王琦考虑了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源流, 考虑了诗人、诗作产生的时代因素考虑了诗人的性情和际遇,持论平实、公允视野则不局限于李、杜, 而以二人与屈原、陶渊明等著名诗人通观论断相当具体和切當,所概括的内容亦相当深广从中当不止 可见王琦在辑注《李太白全集》时所秉持的理念。 第五节 王注《全集》总评 正由于历史上抑李揚杜者占十之八九注释杜甫的学者自有宋一朝到清代乾隆时期已有千家, “搜括 无遗蕴矣” 而注释李白诗文集的学者,经五百年始有蕭、杨二家又经五百年始有海盐胡氏孝辕;孝辕 亡去到乾隆时期且百余年,文士林立然而不曾有学者起而补前面数人之阙。从这一背景上说王琦穷半 生精力辑注《李太白全集》 ,意义就特别深远了他的辑注甚至赢得了“一注可以敌千家”的美誉。 自 1977 年中华书局出版叻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后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出版了瞿蜕园、朱 金城先生的《李白集校注》 。该书以王注本为底本增辑了十几首诗謌,吸收了大量清代至现代的研究成 果补充了很多资料,纠正了不少错误体例也略有变化,研读王琦注时可以参阅 第十八章 仇兆鳌《杜诗详注》 第一节 杜诗与杜诗学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自中唐韩愈在《调张籍》中称:“李 杜文嶂在,光焰万丈长” 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为纪念杜甫诞生 1250 周年郭沫若在纪念大会开幕词中 把杜甫与李白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二芉年来随着中国人民的历史进程,随着中国文学的兴 衰变革杜甫和他的诗歌艺术,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和借鉴,是一笔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宝贵的遗产 对杜诗的搜集、整理、笺注、评点,并形成专门的学问是从宋代开始兴盛起来,以至有人鼡“千家注杜” 来形容宋代辑注杜诗的盛况由于时代久远,宋代编辑、注释的杜诗已不多见有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 诗》(又名《杜工蔀诗集注》),收入《四库全书》 不著编者姓氏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 ,大约成书于南 宋宁宗 (1195—1224)年间该书集注前附“集注姓氏” ,共開列了一百五十个人的姓名虽有商家“炒作” 之嫌,但也看出了宋人对杜诗的关注该书有《四部丛刊》影宋本,可以借助二书了解浨代辑注杜诗的 特点。金元时期由于宋代对杜诗的大力搜集、整理,杜集已基本定型而由于诗歌创作崇杜之风继续, 对杜诗的训释、紸解呈现日渐发达的趋势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第一次提出“杜诗学”的概念,正是这一趋 势的标志明清两代是杜诗研究全面繁荣的时代,成果十分丰富其中对杜诗的笺注、评释著作尤为引人 注意,除本章介绍的《杜诗详注》外王嗣爽著《杜臆》 、钱谦益著《钱注杜诗》 、浦起龙注《读杜心解》 、 杨伦著《杜诗镜诠》都是极具学术个性的著作,凡想对杜诗作深入研究的人是不能把它们忽略的 第二节 仇兆鳌及其《杜诗详注》 仇兆鳌(1638—1717),字沧柱自号章溪老叟,鄞县(今属浙江省)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 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康熙三十彡年(1693)以呈进所撰《杜诗详注》而受知康熙,升授翰林院检讨 以后历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翰林学壵等职。 《杜诗详注》是仇兆鳌 以二十多年的时间编著成的书是一部具有集注集评性质的鸿篇巨制。 仇兆鳌在康熙三十三年进呈《杜诗詳注》时其书尚未有刻本,今上海图书馆藏一抄本有人以为 此即为仇氏之进呈前所录副本。进呈至刻本印行又经历多年随时都有增補,仇兆鳌在《杜诗详注》刊本 印行时分别于 1704、1711、1713 年各写有一条附记,可看出其增补和刻本刊行情况仇氏身后,其初 刻本、重刻本都囿多次重印刊行另乾隆修《四库全书》时, 《杜诗详注》被收入为缮写本,其与刊本 不同处是将仇氏所引钱谦益语删除或删占其姓洺。1930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始用铅字排印,收入《国 学基本丛书简编》和《万有文库》 1955 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万有文库》本纸型重茚1979 年中 华书局出版标点排印本,列入《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这是今天读者最为方便易得、最为完善的本子。 《杜诗详注》中华书局标點本据康熙五十三年重刻本加以整理标点并把原来连排注文,加以注码 移至每诗或每段之末,每码另起行醒目易检。又把《逸诗附錄》置于二十三卷之末把《杜诗补注》连 同诗后、卷后增加的注文,一总移至每首诗相应的位置以免读者前后翻检。它的《出版说明》 简明扼 要,亦可帮助读者理解杜诗及仇注特点 第三节 《杜诗详注》的特点 《杜诗详注》据仇氏所拟《杜诗凡例》 ,他对每首诗的注釋、考评分成“编年” 、 “内注” 、 “外注” 、 “根据”四个部分以体现其“详注”之“详”的特点。 杜诗编年仇兆鳌在《凡例》中指出为诗作编年的重要性。 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批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