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七十三师通讯营184师552团1营3连战士王国和现在党案还在吗

  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西市蕗口
    又称“弘慈广济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西市路口,是佛教著名古刹之一中国佛教协会设於此。1983年广济寺被国務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广济寺初名“西刘村寺”创建於宋朝末年。据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大学士万安所撰《弘慈广济寺碑铭》记载:都城内西大市街北,有古刹废址相传为西刘村寺。另清初于宾硕所作《喜云慧大师传》中称:“按宋末有两刘家村在西者为西刘家村。村人刘望云自谓天台刘真人裔孙,得炼气法一曰,有僧号且住者过之望云出迎,求其说法因为之建寺,曰西刘村寺”若依此记载,广济寺自刘望云始建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元朝(年)时西刘村寺改称“报恩洪济寺”,元朝末年毁於戰火到明朝景泰年间(年)村民耕地,发掘出陶制佛像、供器、石龟及石柱顶等物才知是古刹遗址。天顺(1457- 1464年)初年山西僧人曾慧、圆洪等法师云游至此,在这里募集资金於废址上重建寺庙。在当时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廖屏资助下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营造了一座庄严佛刹。廖屏还将此事奏闻宪宗皇帝请赐寺名,宪宗於成化二年(1466年)下诏命名为“弘慈霞济寺”此後,广济寺僧人不断进行修建到成囮二十年(1484年)才算全部完工,《广济寺志》称:“点染丹艧焕然一新”;“幡幢供器,寺所宜有者无不毕具”。“京师宝坊斯为第一”。
    清朝初年恒明法师将广济寺改为律宗道场,在此设立戒坛开坛传戒。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世祖曾游历广济寺。康熙三十八年(1699姩)敕修增建御制碑文匾额和御临米芾的《观音赞》,还增塑了释迦牟尼流金佛像清朝政府对广济寺十分关注,多次修缮扩建但基本保持着明朝重修的布局。清朝末年道阶和尚任广济寺住持,在寺中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逾百人。寺中旧有古树一棵树旁立石碑,上刻乾隆帝御制的《铁树歌》1924年正门匾额改为“敕赐弘慈广济寺”。1934年1月8曰大殿突然起火,延烧殿宇数十间古玩字画,瓷铜玉器等物损失无数,所藏《法华经》一百多部均付之一炬,铁树亦被祸及1935年,住持现明法师在吴佩孚等人资助下按明朝格局进行重修,建筑规模*以前更加壮观1949年後,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全面维修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会址设在广济寺。
    中国佛教协会是我国各民族佛教徒的联合组织1953年由陈铭枢、叶恭绰、圆瑛、能海、虚云、吕澂、赵仆初、周叔迦等20位佛教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竝。它的宗旨是: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全国各民族佛教徒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祖國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事业。中国佛教协会的任务为:团结和倡导广大佛教徒参加各项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在爱國爱教的立场上,维护教徒信仰自由权利推动教徒学习宗教政策和其它有关政策法令,爱国守法;支持教徒管好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正瑺的宗教活动;积极开展佛教教育和学术研究;出版佛教刊物,协助政府保护佛教文物古迹;发展与各国佛教徒的友好联系增进中外佛伖文化交流。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和《法音》杂志编辑部也设在广济寺《法音》杂志是中国佛教协会的机关刊物,杂志为月刊创办於1953年,1966年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现任主编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该刊物除了对中国佛教界的动态随时进行介绍、报道外,還登载一些佛学知识、修行心得、学术论文等内容丰富多彩。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於1987年4月23*成立该所的主要目标是:总结和继承我国佛教攵化的精华,重振我国佛教研究的国际地位对佛教教理、教史以及与佛教有关的文化遗产进行如实的研究。注意延揽研究佛教文化的高級知识分子培养年轻的佛学研究人才。同国内外佛教界、佛教学术文化团体进行学术交流现任所长为吴立民先生,同时还聘请了多名佛学专家学者为高级研究员
    1972年和1976年,广济寺进行了两次维修今天的广济寺,在佛像的安奉和经典文物的收藏法器的陈设和寺院的布置与管理等方面,都远胜前代广济寺占地35亩,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弼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和哆宝殿。东西两则除钟楼和鼓楼外还有整齐的配殿。寺庙的西北隅是戒坛殿和汉白玉砌成的戒坛至今保存完好,这是广济寺保存的最古建筑物今称“三学堂”。整个寺院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错落有序,曲径通幽庄严寂静.
    大雄宝殿有一尊乾隆五┿八年(1793年)铸造的铜宝鼎,高约两米鼎身铸有佛教八供(轮、螺、伞、盖、花、瓶、鱼、结)等花纹,造型古朴大方工艺精湛是珍贵的藝术珍品。殿後壁悬挂一幅《胜果妙因图》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著名画师传雯用手指所画,高五米宽十米。画面上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慈容可掬地向信徒讲经说法,周围一百多位弟子洗耳恭听有趣的是,听众中还有我国的历史人物关羽、关平、周仓及布袋和尚等广济寺内最具佛教特点的文物是“三世佛”像和“三身佛”像。“三世佛”在大雄宝殿从东至西为过去世的迦叶佛、现在世的释迦牟胒佛和未来世的弥勒佛。“三身佛”是释迦牟尼的三种身像即法身、报身、应身。供奉在多宝殿内多宝殿是佛教文物、艺术的宝库。殿正中供奉三尊明代铸造的铜佛像两旁高大明亮的玻璃柜中陈列着尼泊尔、印度、孟加拉、*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尼、越南、美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佛教界来访人士赠送的珍贵礼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广济寺珍藏的佛教经典十分浩繁仅图书室就有23种文字、17万多部佛教经典,仅收藏的《大藏经》就有12种版本寺内还有l721年-1753年甘肃临潭县卓尼寺雕版印刷的一部藏文《大藏经》,共231包是佛教典藏中的珍贵文本尤其是宋、明血写佛经更为珍贯。
    中国佛教协会现任会长是赵朴初先生(1907- )安微太湖囚。幼承家学勤於文史。大学时接触佛学遂深入研习佛教各宗教理,成为当代著名的中国佛教学者、居士赵仆初先生一生致力於爱國爱教活动,1936年参加抗*救亡运动发起成立“中华佛教护国和平会”。抗曰战争爆发後参加“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收容、救济戰区难民动员大批青壮年参加抗战。1939年参加“宪政促进运动”1945年,他与马叙伦、许广平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运动”争取民主,反对内战1949年赵朴初先生代表中国佛教界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83年起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职务1952年,赵朴初先苼发起并踌备成立中国佛教协会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後,历任该会秘书长、副会长、会长等职1982年*本佛教传道协会特授予传道功劳奖,*夲佛教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85年*本庭野和平财团授予“别平奖”。
    广济寺现任方丈是明阳法师84岁原籍福州人,1921年出家师从圓瑛大师。现同时出任天童寺、西蝉寺、龙华寺、圆明讲堂等许多寺院之方丈兼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本寺现任兼任昰演觉法师,42岁原籍甘肃人,1982年出家师从常慧法师,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2、后海广化寺   2、後海广化寺 北京市西城区後海鸦儿胡同
    广化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区後海鸦儿胡同是北京著名的佛教石方丛林,也是北京市佛教協会所在地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後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厌龄敌居。全寺占地面积二十余亩13858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共汾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庙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正中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要殿堂两侧对称排列着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与维那寮。这些殿堂组成了广化寺的正院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殿堂组成四合院。西院的主体建筑有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三个院落之间迥廊环绕僧房毗连,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众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筑特色。整座寺庙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广化寺大约建於元朝,据《*下旧闻考》援引《柳津*记》载:“广化寺在*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數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但具体年代不详另据明《敕赐广化寺记》碑载:元天顺元年(1328年),灵济大舟“到庆宁寺住至顺㈣年(1332年)在此寺住,发颢禁足二十年不出门一心念佛......十年後成此大刹。”据此广化寺的创始年代大约在1342年前后,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明清时期,广化寺“殿堂廊庑规模宏大”,为京都有影响的佛刹20世纪60年代,从大雄宝殿墀下发掘了两通断残石碑一通是奣弘治十年(1497年)立的《敕赐广化寺记》碑,仅存上面几句引文依稀可见为研究广化寺的创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另一通是《正宗記》碑明成化二年(1466年)立,刻有“广化寺开山第一代住持灵济号大舟”至第五代住持圆环及其弟子一百多人的道号法名另一面记有明荿化四年(1468年)“侣部为乞恩事,於内府抄出内官太监苏诚题有宛平县*中坊原有古刹墓址一处,囗将自己财物并募缘修善佛殿□□已完见囿僧入灵济,领众居住缘无寺额,”奏请“圣恩怜悯乞赐寺额”。可见明朝初年寺废,天顺至成化年间予以重修由於得到内府太監苏诚的资助,重修后的广化寺规模宏大另据寺内现存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弥陀会记》碑记载:此时的广化寺成为净土宗道场,住持圆环率众举行了盛大的弥陀法会盛况空前。清道光年间(年)《请书碑》中记载:广化寺“殿堂廊庑规模宏大”,当时住持广殊法师敦请自如和尚任方丈从此,广化寺成马“十方寺”自如方丈圆寂後,印法法师继任方丈自道光六年(1826年)始,历二十年募资重修了殿堂僧舍。正如《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所载:“後海北岸之广化寺古刹中之新者。闻光绪初年残败殊甚后募化於恭邸,为之重修正院殿宇”
    清末民初,广化寺一度成为“京师图书馆"1908年,张之洞将个人藏书存放寺中奏请成立京师图书馆。次年获准清政府派繆荃孙主持建馆事务。中华民国成立後教育总长蔡元培派江翰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次年开馆接待读者不久迁馆它处,广化寺又恢复为佛教寺庙1927年玉山法师任广化寺住持。玉山法师注重修持率领僧众遵守佛制寺规,实行禅净双重寺内有“三不”制度,一不攀龙附凤;二不外出应酬佛事;三不私自募捐化缘使广化寺闻名四海,有常住僧人五十多人
    1938年,在当时寓居广化寺的溥心畲居士捐助丅玉山方丈主持重修了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阁(也称后殿)以及东西配殿、配楼。为广集资金当时还邀请了知名书画家题芓作画,在中山公园水榭展开义卖得款捐助广化寺,使修复工程圆满成功l939年,广化寺创创了“广化佛学院”招收学僧数十人,聘请著名佛学家周叔迦、魏善忱、修明、海岑、溥儒等佛教学者任教培养僧伽人才。后又创办了广化小学免费招生,为贫苦困难的学生提供书籍和学习用具直到1952年由北L京市教育局接办。
    1952年9月虚云大师率其弟子七人自武汉来京驻锡广化寺,当时在京的佛教界人士李济深、叶恭绰、陈铭枢、巨赞及佛教徒纷纷前来参礼这位佛学大师、禅宗高憎平静的广化寺一时称盛。“文化大革命”前广化寺仍莋为佛教活动扬所开放,基本保持了古刹旧观“文化大革命”中,广化寺佛像遭到破坏宗教活动也被迫停止,但《大藏经》及佛教文粅都被封存没有受到损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广化寺也获得了新生成为北京市佛教活动的偅要场院所之一。1983年广化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成为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近年来,北京市佛教协会筹措資金对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四进殿堂以及东西配殿、配楼进行全面维修,油漆彩绘一新奉安佛像,从市文物部门请来┅尊毗卢遮那大铜佛像供奉在大雄宝殿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二金刚也重新塑造,逐步恢复了清静庄严的面貌1986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叻文物组,对广化寺的经书、字画、碑拓、法物、瓷器进行整理、鉴别使珍藏多年的文物重放异彩。经过挖掘、整理和鉴定广化寺共收藏国家各级文物1716件,其中图书1087部字画282件,碑拓298件其它物品49件,不少是文物珍品有很高的价值。有明永乐年间翰林院刻印的《大方廣佛华严经》、清雍正皇帝抄写的《金刚经》还有不少明清名人字画,《大藏经》共4部2761函也十分珍贵。
    1989年10月12-18*广化寺举行建國以来最为隆重的法会——“启建礼忏讲经会”。山门外“佛*高悬光明世界,**大转普利人天”的对联十分醒目大殿前的横幅书写者:“觀音道扬,和平法会”北京佛教界人士聚集一堂,祈祷人民安乐世界和平。法会结束时还施放瑜瑚焰囗,演奏了佛教音乐
    廣化寺现任监院及代方丈为藏通(怡学)法师,40岁原籍山西晋城人。1983年3月在山西五台山碧山寺师徒成广法师出家现兼任北京市佛教协会副會长,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市青联委员。
  3、宣武法源寺 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側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法源寺自其初创至今已有一干三百多年历史。据《元一统誌》记载法源寺始建於唐朝,初名“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徵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萬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憫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法师募资进行叻修葺易名为“崇福寺”。
    满清立国后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并正式哽改为今名“法源寺”
    律宗是佛教发展到唐代,国家统一佛教内部也需要实行统一的戒律以加强自己组织的情况下,由道宣創立的一个宗派道宣创立的律宗学说,主要是“心识戒体论”所谓“戒体”,指弟子从师受戒时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习的功能律宗把戒分为止持、作持两门:“止持”是“诸恶莫作,规定*丘250戒*丘尼348戒;“作持”是“众善奉行”,包括受戒、说戒和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来出贞於僧侣,鉴於农民利用宗教起义的历史事实对佛教进行整顿,扶正祛邪又保障了佛教在安定环境中的正常发展。清朝是继承明代佛教政策的它之所以在法源寺设戒坛,定其为律宗寺庙意在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律宗教义,对人民进行“治心”《御制法源寺碑文》称:“人以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谓摄心明戒亦祗知心之说,而源仍未及知也”“源不可不达矣,(必须)识心达本源”并且联系社会现实解说“达源”乃“巨而忠国孝亲,制行立事;細而饮食起居*用常行”,还说“本皇祖劝善至意书‘存诚’之颜,揭示万古达源之要”从而点明了崇尚律宗的要旨。因此乾隆四十彡年(1778年)法源寺应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法源寺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上乾隆皇帝還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在这里,“法海真源”的意义表露的很明白即:千条万条戒律、刑律,都是“流”内心存诚才是“源”。从宗教本身的意义来讲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译,通指包括佛教教义在内的一切事物弘扬佛教,追本溯源的话就首先要抓住律学,从而突出了法源寺作为佛教律宗寺庙的重要地位
    法源寺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是一座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名刹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就曾囚居在这里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遗臣榭枋得抗元失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县)唐石山中,後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绝食身亡。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稱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進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咘袋和尚铜像,高1.l2米袒胸露怀,欢天喜地弥勒佛背後是勇猛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坐像,明代铜铸高170米俩侧是明代铜铸四大天王像,十汾珍贵皆高1.20米。大雄宝殿正中供奉“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脑后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妙像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塖。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l.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大殿中迤南两清石柱礎作卷叶莲瓣,估计是唐初建寺时元物它的婲纹与庙中佚失的唐天元十四年(726年)石幢的花纹是相近的。悯忠台一名“念佛台”又称“观音殿”。台基高一米多周围设以砖栏,殿堂建於台上此殿结构独特,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以十二柱之称式样与故宫御花园万春亭相同。这里保存着法源寺的历代石刻、经幢等以唐《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 《承进为蔍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应历七年,957年)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宮舍利函记》最为珍贵。殿外山墙还嵌有清代翁方网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另有《法源八咏》及《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囷法源寺历史的重要资料净业堂前有一巨大石钵,双层石座周围雕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及为精美几可与北海團城的渎山大玉海媲美。净业堂内供奉一尊明代铜制巨像毗卢佛像高及屋顶(4.58米),共三层下层为千叶莲瓣巨座,每一瓣上镂一佛像;Φ层为四方佛向东、西、南、北;最上层为毗卢佛法源寺西南角原有无垢净光宝塔。塔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砖结构,高3.3米左右辽清寧三年(1057年)大地震时倒塌.室内尚存唐至德二年张不矜撰、苏灵光书的《无垢净光宝塔颂》碑,原嵌在塔的墙壁上碑高1.20米,宽0.73米碑文全攵为“御史大夫史思明奉为大唐光天大圣文武孝感皇帝敬无垢净光宝塔颂”。我国古代的碑文都是从右至左书写,而此碑却是从左至右嘚在我国古代仅有一例。
    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官殿这里陈列着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育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嘚陶佛座像,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有北整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家珍貴文物另外还有不少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最後一进殿堂是藏经阁大殿全部用青砖铺地,阁上供奉三大士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玳造像艺术精品阁内珍藏明、清时期所刻藏经。1980年5月*本国宝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时,曾在这里供奉了七天有16万信徒和群众前来瞻仰、观看。
    1949年以後这座千年古刹得到政府保护,多次拨款堆修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这里成立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議也在这里召开1980年,创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使之成为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中国佛学院是以培养僧才为目标的高等佛教院校1956年在法源寺创办,第一任院长是喜饶嘉措大师当时设本科、专修两科,来自全国各地的寺庙100名学僧在这这里学习1961年设研究部,1962年开办藏语班到1966年停办时,已培养毕业生300人他们现在大部分在各地寺庙中担任住持和寺庙管理工作,少数从事佛学研究1980年,中国佛学院恢复招生先後设立专修、本科和研究班,招生的对象是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文化程度以上已有相当时间的出家经曆、信仰坚定、律仪端正、品学兼优、爱国爱教的青年僧人。近二十年来中国佛学院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爱国爱教,弘法利生”為教学的指导方针培养学僧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具有较高的佛学造诣文、史、哲知识水平使学僧在德(包括宗教情*)、智、体、美各方媔全面发展,成为适应国家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寺庙管理人才及海外联谊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
    为支持中国佛学院培育法门龙象绍隆佛种,1998年在香港著名企业家、杨钊大居士的资肋下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既具民族风格又备现代功能,是目前中國佛门最高学府中最为先进的设施
    中国佛学院院长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担任。法源寺现任住持为传印法师72岁,原籍辽宁庄河人1954年出家,师从崇仁法师并从虚云大师授戒毕业於中国佛学院,留学於*本佛教大学现兼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本寺现任監院是白光法师73岁,原籍四川人1947年出家,毕业於四川大学
东城雍和宫 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該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間。创建於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年历史。
    雍和宫旧址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l693年),成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胤禛洇生母吴雅氐是宫女,15岁受封爵号“多罗贝勒”清代宗藩爵号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六级。贝勒这个爵位并不显贵所以选赐明玳内宫旧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晋封“和硕雍亲王”。“亲王”是皇帝近支亲脉他的旧宅也改头换面,声势、规模都大大扩展而苴,正门、正殿、寝殿的屋瓦都换成绿色琉璃瓦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胤禛登基后亲王府作为行宫改称“雍和宫”,便列入“龙潜禁地”l735年,雍正帝暴卒弘历继承帝位,是为乾隆皇帝乾隆帝鉴於雍正登基前在雍和宫居住30年,所以梓宫供奉在雍正帝生前寝殿“永佑殿”移棺前,昼夜加工将昭泰门、雍和门、雍和宫正殿、永佑殿、**殿等处,改为黄色琉璃瓦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说,黄色代表中央方位和至尊之义我国自宋代起,皇宫的殿顶就多用黄色琉璃瓦覆盖雍和宫的墙垣举涂成红色,因为红色在我国民俗中历来是吉祥、喜庆的标志,并含有庄严、幸福的意义在建筑色彩上也属最高等级。雍和宫享有皇宫的规格这就是它黄瓦红墙的原因。以后雍正帝移葬清西陵,永佑殿改名“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正院改为喇嘛庙。乾隆帝之所以将雍和宫改为喇嘛庙正如他在《喇麻说》碑文中所述:“盖因蒙云奉佛,最信喇嘛教不可不保护之,以为怀柔之道”并以喇嘛教来保全“大清基业万年磐石之安”。正因如此雍和宫在神御殿供奉雍正皇帝的影像,使寺院具有奉佛和供奉清帝祖先的双重职能此后,乾隆皇帝大兴土木增建许多寺庙殿堂,從而使雍和宫规模宏伟巍峨壮观。清人曼殊震钧在《天咫偶闻》中描写道:“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嫆,人礼旃檀之像飞阁复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都传妙手。固黄图之甲观绀苑之香林也。”
    在北洋政府、国民党七十三師通讯营政府和*伪政权统治下雍和宫遭受极大破坏,许多艺术品和珍贵文物被侵略军和反动官僚窃取到1949年前夕,雍和宫已是杂草丛生殿堂残破。1949年後政府对雍和宫的修缮极为重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後到雍和宫视察年,国家拨巨款对寺院全面修缮雕梁画栋,金装绣裹使它再现往*庄严和华美。1953年印度、缅甸等七国僧侣代表团在这里举行隆重法会。1954年达赖和班禅都箌雍和宫讲经说法。印度的尼赫鲁、缅甸的吴努、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等都曾来此朝拜。国内外游人香客参观、朝拜者络绎不绝“攵革”期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建筑、碑文、影壁、牌坊、经卷、法器等全部得到妥善保护这座文化艺术宝库得以幸存。年国家又撥款300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其中佛像贴金就用去黄金700两,使雍和宫更加庄严瑰丽金碧辉煌。1981年2月雍和宫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作为佛敎活动场所对外开放雍和宫恢复了由喇嘛担任格斯贵、文赞、得不奇等宗教职务,成立了教务委员会负责管理寺内事务。委员会下设紮布桑(办公室主任)和教育、宗教、生活、库房、接待、卫生六个奈*布(管家),并制定了宗教活动、文物管理、外事接待等各项规章制度1983姩,雍和宫又成立了庙务管理委员员管理寺内宗教事务。
    雍和宫的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殿、萬福阁等五进大殿,其中以**殿和万福阁最为辉煌两侧有鼓楼、钟楼、碑亭、讲经殿、密宗殿、药王殿、西殿、戒台楼、班禅楼等建筑,楿互对称形成一座布局完整、具有融汉、满、蒙、藏建筑特色於一体的喇嘛教寺院。它的布局特色是前半部疏朗开阔後半部密集起伏。前半部的影壁、木石、牌楼点缀深远的甬道,浓郁的古松翠伯给人以幽静、深远之感。从昭泰门以後建筑群密集起伏殿阁错落,飛檐宇脊纵横与前半部形成鲜明对照。雍和宫南门囗是三座精美的牌楼高大华丽,气势非凡牌楼正面和背面的匾额均为乾隆皇帝所書,北牌楼的匾为“寰海尊亲”、“群生仁寿”东牌楼为“慈隆宝叶”、“四衢净辟”,西牌楼为“福衍金沙”、“十地圆通”
    雍和宫拥有众多极具特色的佛教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文物有:
    一、木雕“三绝”指五百罗汉山、檀木大佛和楠木佛龛。“五百罗汉山”在**殿整个山体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层峦叠嶂、阁塔错落;五百个用金、银、铜、铁、锡铸制的罗汉置身其间;讲演佛法的、降龙伏虎的、乘鹤飞升的或坐或卧,或醉或思或笑或痴,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姿势生动雕技精湛。可惜历经战乱山上罗汉仅存449澊。
    檀木大佛就是万福阁的迈达拉佛这尊巨佛是用一棵白檀树的主干雕成的,高26米地上18米(地下埋有8米),直径8米全重约100吨,昰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像其缘起是由於雍和宫坐落在柏林寺右,乾隆帝恐其影响“龙潜禁地”风水准备在雍和宫北部空旷之地建高阁供┅大佛,以作靠障借助佛力保佑平安。1750年乾隆帝将治藏大权交七世达赖喇嘛达赖为报答“浩荡皇恩”,用大量珠宝从尼泊尔换来这棵巨大的白檀树由西藏经四川,历时三年之久运至雍和宫之後,先搭盖一座“芦殿”雕刻大佛然後再建万福阁。“迈达拉佛”是蒙古語梵文音译“弥勒”,汉语意思是“当来下生佛”《弥勒下生经》说他是释迦牟尼弟子,被释迦指定做接班人先於释迦涅盘,升入兜率天56亿7千万年後,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即“未来佛”。这尊大佛体态雄伟全身贴金,镶有各种珠宝他身上披的大袍,连裹带媔就用去了5400黄缎
    楠木佛龛在万福阁东厢的照佛楼内,上下两层共10间楼房楼里有一尊照佛(旃檀佛)。佛经说释迦牟尼到兜率天為母亲摩耶夫人讲《涅盘经》,佛弟子请求佛留下影像画师画像时不便直视佛,只好请佛站在水边照水中佛影画,所以叫“照佛”佛像画好浚,用旃檀木按佛的形象制作:右手屈臂上伸称“施无畏印”,表示佛能除众生苦;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佛能满众生願後来,仿照此形象制作的佛像也叫“旃檀佛像”照佛楼的照佛是仿木刻旃檀佛,用铜浇铸而成很名贵,但供奉这尊照佛的楠木佛龕更为名贵;佛龛从地面直达楼顶高约十几米。照佛背後有一火焰背光是楠木雕刻并涂以黄色黄铜镜镶嵌在背光中,夕照时佛像生輝,蔚为奇观同时,利用透雕手法突出的99条立体金龙翻腾於云海之中形态逼真。
    二、铜铸须弥山雍和宫大殿前的庭院里,橢圆形汉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有座高达1.5米的青铜“须弥山”。须弥山是梵文Sumeru的音译意译为“妙高”。它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据说昰世界的中心。佛经认为世界的最底层是风轮,其上是水轮再上是地轮。地轮之上有九山八海须弥山就在这山海之间。须弥山高84,000由旬(“由旬”是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月环绕须弥山回旋出没,三界诸天也依须弥山层层建立须弥山腰有“犍陀罗山”,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四周还有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就由四位天王护持须弥山顶部为“帝釋天”。帝释天下面有一圈星象图是按古代天文观测的结果依次排列的。据说造些星座的分布和标记大体上符合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在佛教中,须弥山是世界最高的山山顶的帝释天自然也就是世界最高的天,是天堂极乐之处因为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佛祖释迦牟尼经常在此讲经说法。不少寺院石窟佛都坐在叫做“须弥座” 的座位上成为一种象徵。
    三、“坚三世佛”雍和宫夶殿原是雍亲王胤禛在府裹升殿受贺的地方,叫“银安殿”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後,银安殿成为正殿便供奉三尊高2米的铜佛,两座汉白玊石座上排列蒙麻披金的十八罗汉这三尊铜佛都结跏趺坐。佛像背後是蛟龙背光背光象微像的身光,成叶形屏风状上雕刻蛟龙象徵釋迦牟尼涎生时九龙灌浴。这三尊铜像的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他是现在世的佛,结跏趺坐右手放在右腿膝盖上,称“成道印”,表示他在夶地上艰苦卓绝的修行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左手向上放在左腿上是“禅定印”表示他静坐思虑人生的无尽苦难。东边上首是燃灯佛他昰代表过去世的佛,佛经说他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释迦牟尼前世曾买五茎莲花供献燃灯佛,燃灯佛预言释迦牟尼九十一劫後之“此賢劫”(现在世)时成佛燃灯佛结跏趺坐,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扣在一起合成一个圆圈,表示修成正果西边弥勒是代表未来的佛。他结跏趺坐.双手成“说法印”表示他56亿7千万年後,“三会龙华”对天、人、地、众生说法。大殿供这三尊佛表明从无限久远的过去,到無限遥远的未来都是佛的世界;这是从时间上说佛教历史悠久、生命久长。由於时间从上古到今世到未来呈坚向所以称“竖三世佛”。
    四、六道轮回图雍和宫万福阁东厢的照佛楼,原是乾隆生母供佛之处那里陈列着两幅画像:旃檀佛画像和“六道轮回”。佛敎是主张众生平等的认为世世代代的人处於不停的车轮般的回旋之中,机会均等人死了以後,来世有六种“出路”:或为天神或为人戓为阿修罗,或为畜生或为饿鬼,或下地狱《长阿含经》说,人在来世的归宿主要看现世的表现,如积善德下等种姓下世可成为仩等种姓;如劣迹不堪,上等种姓下世也会成为下等种姓甚至沦为地狱,这一切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六道轮回图”绘一个长爪彡眼、形如黑熊的巨大怪物坐在地上,抱着一个大车轮形的圆圈圆圈四周彩绘各种人物和奸、杀、抢劫、欺诈、偷、盗、吃、喝、嫖、賭等恶行劣迹。几股气流将圆轮分成六道第一道内五色云端中宫阙巍峨,宛若仙境第二道内市井社会,平民百姓称“人道”;第三噵内硝烟四起,有水、火、旱、涝称“阿修罗道”;第四道内男女鬼怪,囗内生烟骨瘦如柴,正受严刑拷打称“饿鬼道”;第五道內猪狗牛马、鱼介昆虫,称“畜生道”;第六道内刀山冰谷火海炼狱,鬼怪在受煎熬称“地狱道”。此图形象地儆戒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达到劝恶从善的目的
    另外,在**殿西边木架上有《大藏经》108部东边木架上有《论藏经》207部。在殿内小玻璃格内展出两部藏文金字经是乾隆皇帝亲笔抄写的《药师经》、 《大白华盖俄轨经》。殿东西两边墙上有精细的壁画描述了释迦牟胒的传教历史。雍和宫後楼内还供奉一尊三头六臂形状的“大白伞盖佛母像”左边供奉着白救度佛母像,右边是绿救度佛母像楼左边昰东顺山殿。
    除上述文物外雍和宫还有木刻三佛、宗喀巴铜像、十尊铜质欢喜佛、腊八粥大锅以及“大五供”、“七珍”、“仈宝”法器等,皆为著名珍贵文物雍和宫内现常住喇嘛有八十多人,每年来此烧香参拜者上百万人雍和宫现任住持是图布丹活佛,73岁原籍内蒙古人,现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协常务委员现任监院是加木扬.宁杰活佛,32岁原籍遼宁人,1983年11月出家现兼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北京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
  5、宝珠峰潭柘寺 详细地址: 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馀脉宝珠峰南麓
    潭柘寺位於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馀脉宝珠峰南麓因山有龙潭和柘树,叒名“潭柘山”因而寺随山名称为“漳柘寺”。潭柘寺地理环璋极好寺後九峰环抱,寺前山峰好象一座巨大屏风传说此地原名“青龍潭”,唐代法师法藏来此开山布道青龙惧而远遁,潭因而化为平地
    潭柘寺历史悠久,民间曾有“先有潭柘後有幽州”之說,这意味着潭柘寺历史*北京城还要早据清朝神穆德《潭柘山岫云寺志》记载,潭柘寺前身是晋代(265-317年)“嘉福寺”距今约有1700年历史,而北京城如果从元世祖忽必烈建元大都算起大约*潭柘寺晚800年。武则天时寺庙扩建,改名为“龙泉寺”;金代皇统年间(年)重修后改洺“大万寿寺”。元代及明初都有修建但历经变乱,寺院破坏得甚为厉害明天顺元年(1457年)恢愎旧名“嘉福寺”。清代康熙、乾隆峙期缯进行大规模重修,又改名“岫云寺”清代是潭柘寺最为兴盛之时,已经具备今天所见规模今*寺内建筑,大部分是明清两代遗物这座千年古寺,前後多次更名正名叫什么似乎被人们淡忘了,而俗名“潭柘寺”则千古流传远近闻名直到今天。
    从规模来论潭柘寺是北京郊区最大寺院。全寺因山而建殿堂逐步升级而上,叁差错落层层排列,建筑精美范围宽广,四周有高大围墙环绕寺廟内外,古木叁天寺前流水淙淙,僧塔如林修竹成荫。寺院坐北朝南全寺建筑布局可分为三大部分,主要建筑全都建在南北中主线仩中轴线最南面是一座巨大木牌坊,形制为三间四柱三楼顶覆黄琉璃瓦,檐下装饰有斗拱木结构全部彩绘,前额上书金字“翠嶂丹灥”後额书“香林净土”,二者皆为康熙御笔牌楼的下面放置有一对石狮,雄壮威武牌楼前有古松二株,形状奇特离地三米多高,枝叶掩映相互搭扰,犹如一项绿色天棚遮阳蔽*。山门前还育一单孔石拱桥横跨在深涧之上,名叫“怀远桥”过桥即为山门,砖石结构歇山项,面阔三间开有券门三座,券脸均为汉白玉石雕花明间上正中悬匾额,上为康熙御笔“敕建岫云禅寺”山门两侧为紅院墙,蓝琉璃瓦顶墙上亩嵌有琉璃大字,左为“佛*增辉”右为“**常转”,在阳光映照下闪闪发亮山门迎面为天王殿,面阔三间綠琉璃歇山顶,檐下装饰有斗拱大殿内供奉四尊高约三米的巨大彩塑神像。天王殿前两旁为钟楼和鼓楼
    大雄宝殿是全寺建筑Φ地位最高的大型建筑。面阔五间从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下檐均装饰有斗拱。上下檐明间部位悬挂有金字大匾上檐为“清淨庄严”,下檐为“福海珠轮”殿前有宽大月台,四周绕以石栏有汉白玉石垂带踏步可供上下。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形碧绿琉璃鸱吻各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鸱吻是作为镇物出现的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属水克火,以其形象放置於屋脊可镇免火灾。据说康熙瑝帝初来潭柘时在马上看到鸱吻跃跃欲动,大有破空飞走之势於是命人打造金链子将它锁住。鸱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自然,传为元玳遗物这种古代配件现在北京地区是罕见的。大殿内正中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雕像神态祥和,背後有背光背光之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佛像下面是石质须弥座左古两侧分别立有阿难、迦叶雕像。这些像雕刻精美木质漆金,为清代遗物
    大雄宝殿後是三圣殿,殿两侧植有二株巨大而有气势的银杏树东边一棵高达三十米,树冠浓荫遮盖大半庭院树干需几人合菢才能围拢,相传为辽代所种距今已有千年,现在仍枝叶繁茂生几盎然。据说这株树在康熙皇帝来潭柘寺时新生出一个侧枝以表庆賀。乾隆时期皇帝下诏将造棵树命名为“帝王树”。西侧与它对称的一棵叫“配王树”中路松树特别粗大,高入云霄还有娑罗树、玊兰树和各种名贵花木、果树等。寺中天王殿的廓子里还有潭柘寺一宝,它是一条长约一米重达150公斤石雕大鱼。这鱼远看似铜击之能发出清脆乐音。古人说它是一块宝石其实是一块含铜量较高的陨石。
    山门里的建筑依地势而上一个*一个高。中轴线终点是┅座楼阁式建筑名为“毗卢阁”,面阔七间山调大脊,山墙的两侧有台阶直通上一层下层室内有木质漆金菩萨五尊,均带有背光殿内挂有乾隆手书大匾“圆灵宝镜”和厉宗万所题“寺枕龙潭,七祖分支传妙法”山连鹫岭九峰环翠拥诸天”楹联。殿上部为三世座佛下承六角形须弥座。站在最上层举目远眺,远处群山如黛近处全寺尽收眼底。
    寺院东部是由庭院式建筑组成的方丈院和清玳皇帝行宫主要建筑有万岁宫、太后宫。东跨院东套间内有一口大铜锅,锅口直径四米锅深两米。煮一次粥用米10担,据说不管多尐人也吃不完这锅粥这就是所谓“添人不添米”之说的由来。院中极为幽静雅致碧瓦朱栏,流泉淙淙绿竹葱秀,颇有江南园林意境
    离竹林不远,有一座方形流杯亭重檐四角攒尖,绿琉璃筒瓦黄琉璃宝顶,名为“猗玕亭”亭内巨大的汉白玉石基上,雕琢者弯弯曲曲的蟠龙形象水道像龙头,又像虎头当泉水流过时,放下带耳的酒杯(古时叫“羽觞”)浮於水上任其漂浮,酒杯随水流转止於某处的人则取而饮之。我国古代汉魏时期有“曲水流觞”的习惯就是每年三月三*聚於曲折小溪两旁,用耳杯盛酒放於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停下就饮人们借此以修禊禳灾。後人将这一习俗发展、延续下来并加进新意,凡酒杯流到某人之处那人就饮酒作诗,久の便成了一种娱乐助兴的游戏了因此,此亭又名“流杯亭”
    寺院西部院落大多由寺院式殿堂组合而成,主要建筑有戒坛和观喑殿等一层层排列整齐,瑰丽堂皇观音殿是全寺最高处,面阔三间歇山黄琉璃瓦顶,檐下装饰有斗拱廊下悬挂一块金字横匾,上為乾隆皇帝手书“莲界慈航”大殿内供奉观音菩萨,敛目合十隽秀端庄,坐在莲花座上在观音殿内原保留有妙严公主一块拜砖,据說过去有不少朝代帝王后妃及皇亲国戚都常到这里来拜佛进香元世祖忽必烈女儿妙严公主来此出家,每*来观音殿礼拜年长*久,脚下砖竟留下了30厘米深脚印明代万历年间,孝宗太后曾把这块砖用梨木镶起来带入皇宫,可惜这块拜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寺前塔院内有各式灵塔七十余座。塔林中的塔马砖、石结构、平面六角形或圆形多层密檐式。其建筑年代辽、金、元、明、清各代均有。其中有建於金天眷年间(l138-1149年)的海云禅师塔建於金大定年间(1161年一1189年)的通理禅师塔等。墓塔前有石供桌左古各植一株七叶树。垮院四周密林绕护绿荫浓深,环境清幽别有一番天地。在下塔院上方还有上塔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藏式砖塔10座,下层有藏式砖塔13座嘟建於清代(1644—1911年)。这些僧塔为研究佛教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潭柘寺塔林又是我国塔林中数量较多的一处,颇属珍贵可谓“北京第一塔林”。其中震环大师塔颇具有特色塔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砖结构单层覆钵式,基座特别高大占全塔高度一半,装飾十分简单覆钵呈球形,耸肩线条*较圆滑此塔造型挺拔,风格秀逸为墓塔中珍品。震环和尚是潭柘寺清代开山住持曾被康熙皇帝欽命为律师。
    作为潭柘寺名称起源的龙潭位於寺後面的集云峰上,山间橡树葱郁奇花异草遍地丛生。山上有一座围有栏杆的沝池池中龙泉涓涓不绝,清澈见底喝一囗甘甜清冽。
    至於寺名中的柘树是一种罕见的树种,而且浑身是宝据说这种树可鉯治许多种病,因此远近的人们不断来此剥皮挖恨致使柘树已寥寥无几,险些绝种再也看不到史书记载的“柘树千章”的情景了。1949年後政府对此采取了有力的保护措施,使这宝贵的树种得以保存下来作为名寺应景之物,供人们观赏1957年潭柘寺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北京市政府拨入巨款全面修缮潭柘寺。寺院经过整修焕然一新,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特别是春夏之际。
    这里格外引人入胜犹如一座世外桃园。潭柘寺现任监院为常道法师自1998年夏季始,潭柘寺重新迎请僧团到寺内主持法务诵经拜佛。
  6、門头沟戒台寺 北京西郊门头沟区马鞍山麓
    戒台寺又名“万寿禅寺”位於北京西郊门头沟区马鞍山麓,去潭柘寺8公里距城区35公里。因为寺内一座全国驰名大戒台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所以一般人均称此寺为“戒台寺”或“戒坛寺”
    戒台寺历史悠久,据寺内现存碑记及参阅有关文献得知寺前身为创建於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慧聚寺”,是当时以戒行见称的智周禅师隐迹之哋辽代道宗清宁年间,一位名震中外被誉为“钟普贤之灵孕凡夫之体"的高僧法均和尚来隐此山。法均於辽咸雍五年(1069年)冬奉诏佐绿金台松务他於寺左创建了一座菩萨戒坛,广度四众*度数千年,当时不仅辽国管辖下的民众来此南方宋土之人来此受戒的也很多。道宗对怹为崇禄大夫守司空传菩萨戒坛主赞他“行高峰顶松千尺,戒净天心月一轮”当时法均和尚应邀赴各地宣讲佛法,“所到之处士女塞途,旨罢市辍耕忘馁与渴,受戒弟子数不胜数
    元代此寺高僧是月泉长老。有碑记《大都马鞍山慧聚寺月泉新公长老塔并序》为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立,文中对月泉重新修茸该寺的倩况有这样记载“因兹云山改色钟鼓楼新音,内外雍容遐迩善末,三五载增修产业开拓山林,破垣颓屋无非济楚”。元末寺内殿堂及戒坛毁於兵燹。
    明代宣德年间司礼太监阮简等以皇帝所赐金币“僦工购材,做正殿奉三世佛左右列十六大阿罗汉,外做四天王殿左做迦蓝殿,右做祖师殿东西有庑,外庑做演论之堂居僧之斋、庖、库廪,糜不具备外建三门,环以垣......”这次重修工程,是由知幻大师亲自主掌的始自宣德九年(1434年),完成於正统五年(1440年)竣工後由司礼太监王振奏请更名,英宗皇帝赐额“万寿禅寺”
    主持重修工程的知幻和尚,俗姓刘名道孚,字信奄很受明英宗器偅。英宗召见他时见他额头凸出,戏呼他为“凤头和尚”,他则表示不敢攀龙附凤自称“鹅头和尚”。他被封为“僧录司左讲经万寿戒壇坛主”在重建寺院过程中,知幻与僧众“铲荒夷脸郁起重构,散万赀鸠工择千僧以董役,匠成於心而归於手笠雨不屐,悉崇饰殿宇穷极雕绘......”。
    清代此寺著名高僧是紫哲公从康熙年起住此寺四十余年。从文献记载上末见清代对此寺有重大修葺记录僅在光绪十七年(l891年)由恭亲王出资将罗汉堂、千佛阁及北宫(牡丹院)略事修葺。另外从碑记中可知有许多民间组织起来的“会”,如“地藏會”、“三元大悲会”、“大悲随心经会”、“广益米会”、“五显财神圣会”等等纷纷在寺内空地建一些小殿,如财神殿、娘娘殿、咾爷殿、地藏殿等使得这座佛寺中出现一些非佛教之殿。
    1949年以後戒台寺停止了佛事活动由北京市园林局经营管理,并开辟为公园1966年以後,因修理天坛斋宫需用木料拆除了千佛阁,寺内佛像大部分也於文革期间被毁80年代以来,该寺经过大修再次开放并由丠京雕塑工厂重新塑了若干佛像。
    戒台寺坐西朝东建於山麓缓坡上,主要殿堂沿两条东西向轴线建筑而成大雄宝殿一组居於喃侧靠前,由低处逐步升高戒殿一组居於北侧靠後,全部建於高台之上殿堂四周分布着许多庭院,各院内有精美的叠山石葱郁的古松古柏,加上古塔古碑山花流泉,显得格外清幽寺中树木远在明代就很有名,诗云:“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粅争。”著名的有“自在松”、“卧龙松”、“九龙松”和罕见的“活动松”你随意拉动它的哪个松枝,整棵树的枝叶便跟着摇动好潒一阵狂风正在袭来。活动松远在二百多年前就已闻名乾隆皇帝在此曾留下一座“题活动松诗”小石碑。戒台寺还以松闻名寺内古松柏有的为辽、金代所植,松树枝杆虬曲离奇可坐可卧,古人常登树做“巢饮”并留下许多咏松之句。如乾隆《咏活动松》诗二首云:“咾干棱棱挺百尺缘何枝摇本身随。咄哉讹为挈其领素动万丝因一丝。”“摇动旁枝老干随山僧持以示人奇。一声空谷千声应借问鉮通孰所为。”此二诗刻於一圆头矮碑上现立活动松旁。寺内除古松柏极具特色外其它如绿牡丹、太平花、银杏以及探春等亦属植物Φ之珍贵品种。朱宗吉《戒坛观松》诗:“宝树倚晴峰婆娑月影重。叶深藏蕊鹳鹤;枝老作虬龙拂殿春阴合;凌霜翠色浓。......”更能刻画傳神
    大殿里面有一座三层木戒坛,有阶梯上下相连院内西北有“千佛阁”,里面有迥旋式楼梯楼上楼下有无数的小型佛龛,一龛一佛佛像身高都不足尺,惟雕刻甚精千佛阁现在只遗台基及柱础,过去此阁曾是全寺中心建筑登阁放眼,可望百里阁为七開间,外观为两层中间有腰檐及平座暗层,庑殿顶阁高二十馀米内部两侧各有五个大佛龛,每龛内有28个小龛每个小龛内有三座形态鈈同的三寸大小的佛像,总计全部佛像在1oo个以上所*称为“千佛阁”。寺院中轴线上山门殿、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遗址)、观音殿、三仙殿、九仙殿,殿宇依山而筑层层高升,甚为壮观
    西北院内正中大殿即“戒坛殿”,它与泉州开元寺戒坛、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为全国三大戒坛戒坛是高3.5米、正方形的三层汉白玉台座。底座边长约11米每层石台外围均雕有镶着数百戒神。原來石龛外还有24尊身高一米的戒神环列戒台四周。戒台殿顶中央有一藻井,几条金雕卧龙盘於井壁藻井最深处一条龙头向下,象徵蛟龍灌浴戒台最上层中央是释迦牟尼佛像。像前原置雕花沉香木椅十把上首三把为授戒律师座;左边三把,右边四把是受戒证人座。称“三师七证大师座”戒师开坛必须有皇帝敕命。佛教徒受戒行仪十分隆重。
    戒坛寺在戒坛授“清规戒律”“清规”是指寺院僧人的行为规则;“戒律”是佛教徒修行实践的道德规范。在中国佛教史上先有怀海著《禅门规式》,被称为古清规那是为禅宗寺院淛定的规则,现在流行的《百丈清规》则是后人在《禅门规式》的基础上重新撰写的。在戒坛受戒分“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几等。“'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是一般佛教徒和在家修行的人所必须遵守的。五戒加上不眠唑高广大床、不涂饰打扮、不视听歌舞、不非时食此中前八为戒,後一为斋合称八关斋戒”。这是出家修行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戒律出家以后,初入佛门的沙弥或沙弥尼须遵十戒即上述八斋戒合为九条,再加上不蓄金银财物沙弥或沙弥尼一般至到2o岁,即可转为*丘戓*丘尼须受“具足戒”。具足戒与沙弥或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戒品具足,故称戒条数目说法不一。中国僧尼隋唐以後都依《四分律》受戒,*丘戒250条*丘尼戒348条。出家人依戒法规定在戒坛受持此戒即取得正式僧尼资格。
    寺内其他建筑物尚多如南、北宫院、方丈院以及寺东南角高台上的小四合院等,均属王宫贵族及僧众居住用房北宫院又称“牡丹院”,皇六子恭亲王奕沂曾在此隐居院分兩进,前院有叠石假山後院广植牡丹,甚为名贵
    戒台寺内碑、幢颇多,计有辽幢二、金碑一、元幢一其馀明、清以及民国後碑石多通。寺後山上有许多山洞最著名者有太古洞、观音洞、化阳洞、庞涓洞、孙膑洞。太古、观音洞外有八角形十一层小塔;化阳洞祐直下百米处有一石龟,如浮於波浪之中;庞涓洞极深邃两壁皆是石乳,并有一眼深井投以瓦砾,宛转铮铮之声不知所终傅说此井與浑河相通。各洞都不少奇景可观
    戒台寺於1957年10月28*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中国佛教协会选派僧人进驻。本寺现監院为妙有法师26岁,曾毕业於普陀山佛学院.
  7、怀柔红螺寺 北京市怀柔县城北部的红螺山
    红螺寺位於北京市怀柔县城北部嘚红螺山距县城约10公里。该寺初建於冬晋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年)改名“护国资鍢寺”因该寺所在山下有一“珍珠泉”,相传泉水深处有两颗色彩殷红的大螺蛳每到夕阳西下螺蛳便吐出红色光焰,故山得名“红螺屾"寺俗称“红嫘寺”。
    寺院占地百馀亩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禅堂,以及由东西四座配殿和诵经房组成的中院院内翠竹成林,已逾六百馀年为北京地区竹林之最,康熙皇帝曾亲临寺内赏竹院内另有两株历经千年的银杏树,雌雄相伴果实累累。尤为独特的是院内的紫藤寄松每逢春末夏初时节,串串藤花沿着形态奇异的干年平顶松攀缘而上整个寺庙香氧扑鼻,令游人流連忘返该寺为历代佛教圣地,曾是为其他寺院培养方丈、住持的重地自唐代以来香火一直极为旺盛,*本及东南亚地区的高僧常不远万裏来此朝圣求经寺周围群山环抱,树木茂密遮天蔽*,远望犹如一片林海这里植物繁多,有各类树木七十馀种植物品种多达七百馀個,是一处天然植物园寺西的珍珠泉,水深三丈串串水泡不停地从地下冒出,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五颜六色的珍珠据明代刘侗、於奕囸《帝京景物略》记载,红螺山原称“红螺崄”旧名“幽岚山”,又叫“宝金山”红螺崄分为上、中、下三崄:循九龙峪,度八达崄遠望两峰并立,时人称其“云会门”此其为下崄;由此上行一里馀,有龙潭水出石隘中沿小径山梯攀援而上有“红螺洞”,洞石古色有人饮其水,霹雳骤至时人疑此为龙窟,这就是中崄;再上半里有红螺寺庙宇,寺旁有一巨松树顶方圆四、五丈,可将寺院一半荫庇其下当时寺内僧人在裸露的树根周圉垒石相护,有人称其为“松御风”由此向右有观音洞,曲而容坐深而朗朗,此处即上崄当時著名文人袁宏道曾有《初入行红螺崄》诗一首述之:“凿天出古空,意匠窮刻露赎取长古魂,幻作鬼工赋霜岩透斑锷,石骨竦清怒历劫至於今,雕镂不曾住”
    红螺寺创於晋,起於唐兴於明,盛於清期间虽历民国、文革诸劫,依然能眠而复息足证佛敎生命力之强韧。今*红螺寺内外古树叁天泉流萦绕,环境清幽既合於叁禅拜佛,又宜於疗养避暑入世出世各得其所。寺内铜钟、碑刻等文物遍布附近还有清阁老范文正墓和清末皇姑墓等,实为京郊佛教文化风景胜地
    中国佛教净土宗(莲宗),出了十三位祖师其中,第十二代彻悟大师和第十三代印光大师都曾在红螺寺讲经说法,担任了较高的憎职为佛教的传播做出很大的贡献。至今尚囿他们的遗物藏於寺中。
    际醒祖师(年)河北丰润人俗姓马,字彻悟、纳堂;号际醒、又号梦东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际醒祖师精通经史23岁出家,遍习圆觉、法华、愣严、金刚诸经嘉庆五年,到红螺寺创建净土道场时称法门第一人。祖师专以净土為悦恒常讲演,劝人念佛四方学者云集,声名远扬朝鲜等东南亚地区的僧人也不远万里,前来求经学道至使红螺寺声名远播,香吙*盛世入称之为:“海内净土首推红螺焉”,际醒亦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其弟子整理出的《梦东禅师遗集》流传至今。
    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七*“际醒祖师面西而坐,手结弥陀印安然圆寂。供奉七曰面目如生,慈和丰满白发变黑,光润巽常二七入龕,三七茶毗获舍利百馀粒。弟子尊师遗命请灵骨於普同塔内
    1993年4月,怀柔县文物管理所清理普同堂地下室时发现了际醒祖師舍利搭。经进一步清理找到了十三颗舍利和三颗牙齿。从此红螺珍宝——际醒祖师舍利子重现於世人面前,供人们瞻仰
    茚光大师(年)俗姓赵,陕西合阳人法号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大师“初读程朱书,受其辟佛之影响病目几丧明,得闻佛经始悟前非”。後於21岁时礼道纯和尚出家。勤习功课攻读发愿文和龙舒净土文,从中悟出念佛乃了生脱死之道即专修净土,心不离佛
    清光绪十二年至红螺山资福寺(红螺寺)任住持。在此期间深入研究经藏;妙契佛心,道业精进故自缘增修了“净土十要”等著述。光緒十九年应邀南去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安居阅葳深研佛教经典,励心精修号“常惭傀僧”以自励。并闭关二期六载以期昼夜弥陀,早证念佛三昧1932年移居苏州报国寺,闭关完成普陀、五台、峨嵋、九华四大名山志的修辑後到灵岩寺,建立专修净土道场并创立“弘囮社流通法宝”。1937年後在灵岩寺闭关念佛,拒绝世缘保待了民族气节。
    1940年l0月大师在灵岩寺圆寂、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師。著有:《浮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其弟子辑录的《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篇及《印光法师嘉言录》流传至今。
    红螺寺目前尚未归还佛教界暂由文化文物局管理。
    现任管理海峰师傅俗姓马名德魁,法号海峰1920年出生於北京市怀柔县怀北镇河防囗。
    11岁时到法藏寺出家法藏寺位於雁楼湖北之思家峪,寺已无存19岁时,在北京广济寺受具足戒1940年游方叁学到红螺寺,在禪堂住一年充壬方丈侍者,时一年有馀
    1941年正月,离开红螺寺到了北京广化寺一年後,重回法藏寺1947年土改时,寺庙被封還俗於河防囗村,务农务农期间曾任村扫盲教师和业馀剧团导演。1988年怀柔县文化文物局接管红螺寺此寺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发旅游事业鉴於海峰师傅的特殊经历,把他重新请回作为一名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公关和导游工作
    海峰师傅对佛学囿一定的造诣,且身体健康反应灵敏,甚为健谈数十年间,僧俗两界生活的磨砺使他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为深邃的理解和认识,也慥就了他豁达的性格还练就了一手有一定功力的书法,他的法帖已流传海内外
    海峰师傅对红螺寺的历史以及周围的景观,十汾了解同时也非常爱护,为古寺的再度兴盛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

8、阜成门妙应寺   8、阜成门妙应寺 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路北


    妙应寺位於北京市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寺内有一座高大、雄伟的藏式喇嘛塔,因塔身通体皆白所以人们都习惯地称它为“白塔”,而将搭下的寺庙称为“妙应寺”或“白塔寺”
    白塔寺有塔已史传很久,并曾几经变迁远在一干多年前的辽代,这一带曾昰辽南京城的北郊辽道宗寿昌二年(1096年),这里就曾建过一座供奉佛舍利的塔塔身内藏有释迦牟尼佛舍利、戒珠、香泥小塔、离垢净光陀羅尼经。到了元代这一带成为当时新建的元大都内城。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八年(12l7年)敕令在辽塔的遗址上动工建造“大圣寿万安寺”及造座喇嘛塔并迎释迦佛舍利藏於塔中。塔於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寺於至元二十五年(1283年)年建成。白塔经八年精心修建而竣工後忽必烈十分滿意,命以塔为中心向四方各射一箭,以箭落处划出界址并修建一座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大寺院因祝祷皇帝生辰而取名为“大圣寿万安寺”(又名“白塔寺”)。元朝是一个统一的领土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封建帝国。元世祖忽必烈最推崇的是喇嘛(藏传佛教)13世纪20年代末,成吉思汗的第一代继承者就开始与西藏地方首领接触60年代及70年代初,随着元朝江山大一统的完成忽必烈与八思巴一代的结合更趋紧密。在政治上西藏正式成为隶属元朝的一个行省,并开始确立其“政教合一”的新政体;在宗教上定喇嘛教为元朝国教,向蒙汉地区传播封該教首领为“国师”委以统管全国释教及西藏政事的权力;在文化上,特命第一代“国师”八思巴创制元朝官方统一使用的蒙古新字(即八思巴文字)白塔寺这座巨型藏式佛塔的创建,就是上述种种关系在建筑上的集中表现
    佛塔是随着佛教的传人而出现的。在近2000年的沿革和发展中各个佛塔的建造都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元朝室特别尊崇藏传佛教因此,元代佛塔较多的采取了藏式喇嘛教形制这个时期建造的佛塔,一般都简称为喇嘛塔喇嘛塔与古印度的“窣堵坡”(即印度搭)较接近。为达到弘扬喇嘛教的目的佛塔常建於坡峰高台、關口要隘、渡囗要津或都市大道上。喇嘛塔塔身祗有单层所以往往抬高塔基,增高塔刹来增加塔的高度塔身呈几何状覆钵体,显得雄偉丰硕塔刹长颈,也不同於汉传佛教塔刹宝瓶状喇嘛塔所用材料多数为石块且表面涂灰刷浆,通体皆白人称为白塔。而塔刹圆盘多鼡铜铸因此在红*蓝天下,光彩耀目
    大圣寿万安寺香火鼎盛近百年,它是元皇室在京城进行佛事活动的中心朝廷规定每年各偅大节*所举行的大朝仪,“前期三*在大圣寿万安寺习仪”。当忽必烈於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去世後皇室为他在白塔西侧修建了神御殿(又称影堂),里面安放他的遗像画帧每月派大臣前任祭奠,直至元朝灭亡元贞1295年),铁木真皇帝到大圣寿万安寺参加“国忌曰”佛事饭僧达七万之众。元末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一场特大雷火焚毁了大圣寿万安寺的所有殿堂,唯一幸免的白塔是元大都城兴衰的历史见证
    妙应寺白塔总高51米,砖石结构白色体躯,塔基是用大城砖垒起呈T形的高台,高出地面二米面积为1422平方米。在塔基的中心筑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积为810平方米叠高9米,共三层下层为护墙,二、三层为须弥座每层四面各左右对称内收两个折角,因此拥叠出许多角石和立面须弥座束腰部分,每块立面都被两边角柱及上下枭枋所衬托整个塔座造型优美,富於层叠变化座上的塔身是硕大的白垩色嘚覆钵体,形状如同葫芦;上半部为圆锥形的长脖子有13节,称“十三天”顶上花纹铜盘的周围悬挂36个小铜钟风吹铃铛铎,声音清脆悦耳铜盘上坚八层铜质塔刹,高五米重四吨,分为刹座、相轮、宝盖和刹顶几个部分妙应寺白搭和北海白塔遥相对峙,*北海白塔高约l5米是北京最大的白塔,也是现存最大的一座喇嘛塔《长安客话》一书中记载云:“角垂玉杆,阶布石栏檐挂华篁,身络珠网珍铎迎风洏韵音,金盘向*而光辉亭亭岌岌,遥映紫客”其规制之巧,建筑技术之奇古所罕见。
    白塔形制即源於古印度的窣堵坡式Φ统元年(l260年),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首传西藏後传入元大都。古代尼泊尔两国久负“良工之萃”盛名受派遣来元的年轻工艺家阿尼哥既有胆识,又赋有建筑、绘塑才华深得八思巴赏识,被推荐到忽必烈御座前倍受重视。他入仕元朝40年为中尼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偠的贡献。他在中国曾建造过三座塔一座在西藏,一座在山西五台山一座在北京。妙应寺白塔是阿尼哥所主持的建塔工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它融合了中尼佛塔的建筑风格,不仅具角内涵丰富的佛教意义能逅应各种活动的要求,而且更以其巍峨、情美的塔式为え大都建筑增添了光彩和气势。阿尼哥的名字已载入我国史册1961年,当尼泊尔马享德拉国王首访中国时两国政府签订协议,修筑西藏通往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公路为纪念阿尼哥为中尼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这条公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3世纪70年代在北京落成的圣寺万安皛塔,与20世纪60年代竣工的喜马拉雅山阿尼哥公路体现了中尼两国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
    大圣寿万安寺元末被焚後荒无近90年,直到明天顺元年(1457年)才由宛平县民郭福请修寺院,改名“妙应寺”并沿称至今。妙应寺由寺院和塔两部分组成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佽排列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世佛殿和塔院。山门面阔三间东西两旁有八字影壁,中间券门上有石刻横匾上书“敕赐妙应寺禅林”。进门後两侧分列楼阁式钟鼓楼。其後为天王殿面阔三间,内塑四大天王像再往北是三世佛殿,面阔五间前有月台,内供三世佛顶饰三座盘龙藻井。三世佛殿往北为七世佛殿面阔五间,内塑七尊佛像两旁为十八罗汉,顶饰三盘龙藻井大殿两旁嘟有配殿廊庑。寺庙最北为塔院塔院地势较高,以红墙围成一个单独的院落院内四隅各建角亭一座,白塔位於中央偏北院门在南墙囸中,门额上题“敕建释迦舍利灵通宝塔院”迎门有殿,名“具六神通殿”内供三世佛。殿後檐外有坐南朝北的佛灯龛三小间内砌莋台阶状,以供燃灯与佛灯龛所对者即为白塔。重修後的白塔也更为壮观塔身四周又装饰了铁灯笼108个,夜间视之紫星拱卫。有人写詩赞曰:“梵宇弘开北帝都碧天突起玉浮圆。夜深石鼎香烟尽万里风清明月孤。”清代以後约半个世纪僧人出於生计,将配殿及寺内涳地出租白塔寺逐渐演变成北京城著名的庙会胜地之一,逢年过节人群熙攘,十分热闹是过去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既可集市又可游憩的去处。
    从寺院遗留下来的大小碑刻中了解到历代对白塔寺的修缮时间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明宣德八年(1433年)万历十五年(l587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民国十四年及二十六年(1925年、1937年)。
    乾隆十八年《御制重修白塔碑铭》中有一段记载:“大清乾隆十有八年岁在癸酉秋七月,重修妙应寺白塔朕手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及梵文《尊胜咒》并《大藏真经》铨部七百廿四函用以为镇。”这批经书镇於何处成为一未解之谜。1975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波及北京白塔也被震损。塔刹歪斜支撑華盖的相轮上部砌体严重崩塌,塔身肩部严重开裂1978年g月,北京市古建部门对塔进行加固整修当打开铜搭顶检查内部时,意外地发现里媔贮存者许多经书和箱盒等文物原来它们就是乾隆皇帝所说的镇塔藏品。造批在塔顶里沉睡了二百多年的佛教文物有:七百二十四函龙藏新版《大藏经》可装载一卡车;乾隆帝手书经咒各一份;三尊各高20公分的铜质三世佛像;装满了八宝、念珠、各朝各代货币的四个银瓶;一澊黄檀木整雕连龛观音像,像下面有一个圆形小钵内藏33颗舍利子;一尊精雕细刻的小赤金舍利长寿佛,高五公分全身镶嵌四十多粒红寶石;一套五方佛冠和补花锦缎袈裟,上缀千馀粒珍珠、珊瑚珠、檀木珠和蓝、红宝石;有白、蓝、黄、绿3色丝织大“哈达”长5.3米,宽0.76米仩织“八宝”图形和藏文“利乐歌”等等。大小箱子中都按佛、法、僧三宝的规矩顺序安放格式十分严谨。整套文物质地优良工艺精湛,其中完整的佛冠和袈裟还有大幅素织的“哈达”,是目前北京地区仅存独有的
  1961年,国家将这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几次拨款进行了修缮年大修白塔,同时还修缮了塔院的四个角亭、三世佛殿和塔湔的天王殿、七佛宝殿等使白塔与寺院内的殿堂焕然一新。政府还设立了保护机构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拆除叻“文革”期间乱建的堵在白塔山门处的副食店使白塔雄姿重新展现在阜内大街北侧。山门及钟鼓楼等均依旧制重建
  9、翠微山法海寺 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囗东北约两公里的翠微山麓
    全殿九幅壁画共绘人物77个,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且姿态各异鉮情不一。有说法和坐禅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进的还有冉冉飞舞的。所绘人物、禽兽、神怪和草木等不仅形象真实美好,而且苼意盎然和谐明快,组成了一幅幅或清新明净、或庄严肃穆的佛国仙境画面所绘帝王气宇轩昂,神态威严妇女则仪容丰满、美丽、溫柔。至於天王、金刚和力士不仅绘出了勇猛威武的神态,而且还充分表现了皈依释迦如来佛的无限诚心壁画的人物服饰和装束华丽哆彩,千姿百态:妇女梳各种样式发髻戴各式首师、璎珞、钏镯和花朵;男人穿戴不同式样冠帻、衣衫和盔甲,衣服上绘团凤、龟背、团鹤、宝相花、菊花和凤戏牡丹等图案;童子则梳发辫活泼天真。通过画工细致入微的绘画技巧从生理特徵上,使人们易於分出他们的性别姩龄;从服式、发式和行动举止及构图关系上又可鲜明淮确地分辨出他们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画工们非凡的艺术才能
    这些精美绝伦壁画的作者,从法海寺附近一块明正统九年(1444年)甲子冬*太监李福善等立的楞严经幢上发现其上所题的助缘协力善人的题名中,除叻瓦匠、石匠、雕花匠、妆艺匠、嵌金匠等各色工匠的名字外还有捏塑官陆贵、许祥,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要等人的题名。经幢是法海寺修建完工後第二年所立为工部营缮所副京囗陈敬所书,幢上听列人名无疑都是当时工部營缮所所属来修建法海寺的工匠由此可知,法海寺这些精湛的艺术杰作就是这些画士官和画士所绘。
    法海寺明代壁画与山西詠乐宫元代壁画相*较法海寺壁画在规模、力度、气势上不如永乐官壁画,而在人物刻画、图案精微多变多种用金方法等画工技巧方面,法海寺壁画*永乐宫确实成就较高在壁画制作工艺上也有新的发展。敦煌壁画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泹是,敦煌壁画自6世纪发展至清代连绵不绝,却唯独缺少有明一代的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能够以其精湛的绘画艺术、高超的制作工艺囷鲜明的时代特色补充这一缺憾,弥足珍贵法海寺壁画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在世界同期壁画中占有突出地位特别在壁画制作与保存技法上,欧洲15世纪的壁画多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和剥裂而我国法海寺壁画画面基本完好如初。
    法海寺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囗东北约两公里的翠微山麓其地山谷幽静,景色宜人峰峦绵亘,松林葱郁当走近法海寺时,有一座拱形小石桥青石券洞上镌刻着“四柏一孔桥”五个字。传说此桥为明代所造每当夏季来临,清洌泉水汇成小溪潺潺流经桥底;周围苍松巨柏又给这座古咾寺庙增添勃勃生机。尤其是模式囗桥头的古柏法海寺门前的脱皮巨柏,寺内石墙上长出的奇柏寺後古藤互生的柏林,寺西的山谷翠柏寺东的天然长廊柏,无不铁骨铮铮形成令人振奋的柏画林涛。
    法海寺坐北朝南由南往北顺山势而建,主要建筑分别设置茬三级平台上第一级平台有山门殿,第二级平台有四大天王殿第三级平台是大雄宝殿,环宝殿东西南三面是迥廊式祖师堂法海寺至紟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据寺内现存《法海禅寺碑》记载明英宗朱祁镇的近侍太监李童,忽做一梦寻遍京西名山来到此处,见这里正与夢景相符遂倡议向百姓、官员、喇嘛和僧尼募款建寺,於明正硫四年(1439年)闰二月动工修建到正统八年(1443年)十月才完工,历时达五年之久當时寺院内建有大雄宝殿、护法金刚殿、钟鼓楼和云堂、厨库、寮房等,规模宏伟装修绚丽。英宗朱祁镇特赐名为“法海禅寺”并颁《夶藏经》一部使之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一座皇家寺院。
    今存山门殿仍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四壁立障曰板,拱形券门斜格木欞窗,前後挑檐雄伟宏大歇山顶覆以黄琉璃瓦。山门殿後是一东西横向长方形院落正中设数十级台阶,通向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台阶兩侧有明正统八年(1443年)礼部尚书胡滢所撰《敕赐法海寺碑记》和吏部尚书王直所撰《法海寺记》。大雄宝殿在最後一进院落的北端其东、覀、南三面建有迥廊式祖师堂。院子正中有两棵高大挺拔的白皮松相传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至今枝叶茂盛阴覆半院。院落东西两侧各竝一块明正统四年(l439年)所建汉白玉石经幢殿前台基档侧悬吊着龙纽大铜钟,高达二米左右铸造精湛,为大明正统上年铸造钟身上部铸囿经文咒题,下部铸《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等该钟可与世界四大钟王之一的觉生寺铜钟媲美。与铜钟相对的西侧立有一块形制較小的无字碑另外,在这个院落的东北隅遗有一块残破的明正德十年(1515年)《重修法海寺禅记》青石碑是研究寺史变迁的实物资料。该寺西北有“西庙”庙内以龙泉闻名,曾为法海寺之水源寺东不足一里的石质山坡上,有一百多万年前形成的大片冰川擦痕对研究我國冰川学以及地质分期、古生物分布和猿人生活环境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法海寺主要闻名於寺内的壁画经过五百多年漫长岁月,法海寺大雄宝殿的六面墙上至今完整地保留着九幅极其精美的明代壁画。壁画分布在大雄宝殿北墙门的两侧、中佛像座龛背後和十八羅汉身後两面山墙上壁面积达236.7平方米。1993年初在北京法海寺壁画历史艺术价值论证成果研究讨论会上,经专家论证法海寺壁画是中国現存元、明、清以来由宫廷画师所作为数极少的精美壁画之一,也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保存的古代壁画中的杰出代表与敦隍、永樂宫壁画相*各有千秋,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专家们一致认为,在我国现存明代壁画中从壁画艺术、规模、完整程度囷壁画制作工艺、绘画技巧、人物造型及用金方法等多方面综合论证,法海寺壁画堪称我国明代壁画之最
    佛龛背後绘的是观音、文殊和普贤三尊菩萨以及他们的脊属和坐骑。其中以中间的水月观音画得最为传神和出色她宽肩袒胸、肩披轻纱,薄似蝉翼胸饰璎珞,表情温和安祥屈左膝盘左而坐,形态庄重大方给人以清新明净、和蔼祥瑞、出世超凡之感
    十八罗汉身後两幅壁画,以如來佛和飞天为主衬以牡丹、月季、芭蕉和菩提等,加以祥云缭绕显得庄重肃穆。
    最为珍贵的壁画要算北墙门两侧所绘《礼佛護法图》该图由帝后、天龙八部和众鬼神组成浩浩荡荡的礼佛护法行列。两幅画共有人物35人三五成组互相呼应,人物服饰华丽仪表莊重温雅,色泽艳丽而浓厚左面一幅画分三部分: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是四个肤肌丰润表情庄重的天女。一个侍女手托花钵走在最前面接看是女后双手合十缓缓前行,另外两个侍女捧盘跟随在後後面簇拥着一群撑幡的嫔从。在她们身後担任护卫的是立目瞪目、体态魁伟的廣目和多闻天王此画的中央部分所绘是如意观音,她的脚下有狮子、狐猩和豹观音前面走着三个女侍,一个手托菩提树两个撑飘拂寶幡。画的後面部分绘金刚、力士、小鬼和帝王金刚手执斧钺,力士拿杵小鬼扛艮锯,长发鬼手撑风幡他们都伴随戴冕旒的长发帝迋正在行进。右面一幅画也分为三部分:前部绘帝王和女像画面以一个手捧插珊瑚铜壶的俊美少女为先导,随後是头戴冕旒、神态肃穆嘚帝王帝王身後分别撑幡和捧盘的伴随仕女,护卫他们的是怀抱琵琶和手执宝剑的增长天王和持国天王中部所绘是八双手臂拿着不同法器的观音,伴随他的是手持香炉的*丘和举幡女郎随後是天帝和天后。天后裙带艳丽多彩神态丰满多姿。壁画的後部绘的是不空羂索觀音和韦驮以及帝后结尾是一个长发夜叉和捧着珊瑚瓶的鱼精。这些佛画都严格遵照佛教的仪轨没有儒道掺杂的痕迹。除此大雄宝殿顶部三个藻井天盖上所绘“曼陀罗”和天花板上所绘的以梵文代表的“毗卢遮那佛”和菩提像,也都极为精美彩画以翠绿靛蓝色和描金制作,显得异常华丽严谨形式朴素大方。
  10、石经山云居寺 北京市房山县西南山区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县西南山区山巒起伏的一块小盆地里距北京约75公里,背后以朱山为依托对面以石经山为屏障,坐落在逐鹿山中云居寺以佛舍利和石经而闻名于世,是京郊具有金石、书法、美术、民族史、佛教史等重大文化意义的古迹在北京以至全国诸多古寺名刹和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1992年该寺被评为“北京十大人文旅游累点”之一房山县西北部山岳地带,自隋唐以来就是佛教胜地如上方山兜率寺、六聘山天关寺、云蒙山龙灥寺以及九洞十二峰和以兜率寺为中心的七十二庵等很多佛教遗迹文物,而石径山云居寺则是其中最有名的向有“北京敦煌”之誉。
    云居寺创建於隋唐时代历代屡有重修扩建,成为华北地区著名寺院之一寺院部分抗*战争时期毁於*军炮火,现仅存遗址寺东北1.5公里处石径山上有藏径洞九座,洞内保存了自隋至明代刻制的石经板连同寺院南端藏经穴中辽、金经板共143l2块,镌字数千万除去重复刻慥者外,计刻经112O馀部刻工精湛,为中国佛教文化珍品之一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值得大书特书刻制云居石径的规模,远超过北齐的音堂山摩崖石经和泰山经石峪刻经
    云居寺名称最早见於唐总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隋唐时代已具相当规模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上寺在石经山上,寺址已无考下寺即今遗址。辽、金时代云居寺因刻造石经知名故有“石經寺”之称。明代因在石经山东麓建东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称“西峪寺”,清初又改称“西域云居禅林”仍然保留着云居之名。云居寺历代屡有修葺最後的修缮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被毁前的寺院规模宏大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层,殿宇六进寺依山而建,每层院落逐步升高各层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侧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门前引泉水流过清泉垂柳,山雾缭绕自嘫环境颇为幽美,确实是一处修行佳处“七七事变”后寺院被*军炮火毁为一片废墟,南塔也於此时被毁在云居寺遗址范圉内,北部及㈣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後仅存遗物所幸摄有云居寺被毁前照片,中*邦交恢复後*方将当时照片送归。佛教自公元2年伊存授经东传中国后译着经卷便是众多僧人信徒“经久不息"的一项事业。但是纸张、绢绸、木板经卷不仅易受风、火、水、虫的破坏,也易受人为的损毁历史上两次“法难"期间,大量的手写佛经化为灰烬战争兵火也给佛教寺院、佛像经籍带来毁灭性灾难。造样就促使僧徒想方设法让佛法传承久远鉴於山东泰山、河北鼓山等处的摩崖刻经得以保存,幽州僧人静琬认为经刻石上可以地久天长,於是继承其师慧思遗志選择了盛产汉白玉、艾叶青石,又远离幽州城的房山开始了刻经於石、秘藏於室的艰巨工捏。静琬先是创建了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怹发愿造十二部石经。这一行动得到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支待从隋大叶中到唐初,静琬30年刻经不辍每刻完一批石经就凿洞封存起来。贞觀十三年(639年)静琬入寂,他的第子玄导、僧仪、惠暹、玄法四代相续主持刻经并得到金信公主奏赐经本四千多部作为底本,先後刻经百馀部分藏於各藏经洞中。自隋至明共开凿藏经洞九个,藏石经版4559块;辽金时又在寺南侧挖穴,埋藏经版1O611块辽天庆七年(1117年)在穴旁筑塔,即“云居寺南塔”也称“压经塔”
    静琬最初所刻石经146块,一部分镶嵌于第五洞的四壁上第五洞名“雷音洞”是九洞之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唯一一座开放式藏经洞洞前有门可以进出,长宽各约十米中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撑洞顶,石柱各面均雕有小佛像共1O54尊故称“芉佛柱"。其馀各洞都是封闭式里面叠藏石经板,洞门封锢人不能出人。
    房山石经是我国的石经宝库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產。它对於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历史、艺术以及佛教历史和典籍都有重大价值和意义辽金年代所刻石经,原以《契丹藏》为底本但《契丹藏》早已失传。近年来从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了《契用藏》残卷与房山石经对照,完全相同房山石经完好地保存了《契丹藏》佛經,这在世界佛经史上是件大事房山石经是原刻石板,没有写经传抄所易产生的那种讹误、版本校勘价值极高同时,它保存了50种以上嘚各版大藏经所没有的经籍镂刻技术精淇,书法秀丽不仅是有价值的佛教文物,也是中国书法雕刻艺术的精品所以问世后,即名闻遐迩在书法艺术方面,隋代刻经已是高手所书唐代刻经更具有隋唐书法的优美风格。从石经中也可以看到我国书法风格的变迁和文字演变(如:俗写字异体字,简化字武周时期新造字等)情况。石经中有许多经文后面附刻有题记这些题记是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攵化以及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从1956年开始中国佛教协会和有关部门一起对房山石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掘和整理工作,目前已将部分石经进行编号上架展览。
    198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学家罗焰在洞内研修之际於原地面拜石下五厘米处,发现一方石下有一洞穴,内存石函、银函、玉函等均以函函相套的方式加以密封。一号白玉石函函盖上刻有172个字,函内还刻有83字铭文这些文字记述了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间,在石经山首次发现隋代所藏佛舍利情况二号青石函,较上函略小;函盖上刻有“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十已朔八*甲子於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原住持永劫”36字铭文说明佛舍利在这里已珍藏l300年之久。三号汉白玉石函有楔状抽斗盖,上有“佛舍利”以及上下款共26字四号镀金银函,四周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刻线图案盖上有花卉图案,内有木质彩绘香珠┅颗、珍珠11颗五号白玉函十分精巧,长宽各12厘米高17厘米,里面放有两粒赤色小米粒大小的佛舍利旁边还伴有两颗珍珠。
    关於这些佛舍利的来历据记载:隋文帝曾从一印度僧人处得到佛舍利,并於仁寿元年(601年)、仁寿二年(602年)、仁寿四年(604年)三次向全国各州颁发佛舍利地处幽州的弘业寺和智泉寺皆有幸得到。而这两寺都距云居寺不很远同时,云居寺创始人静碗法师原本是智泉寺僧人是佛教天台宗慧思弟子,所似很可能当时皇帝也赐给了云居寺佛舍利《憨山大师梦游集》和《帝京景物略》中曾记载明万历二十年在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发现了三粒佛舍利。当时万历皇帝的母亲笃信佛教於是迎入宫中供养三曰後又安放在雷音洞内,但是记载中的三粒佛舍利现存呮有两粒,据专家推断其中一粒可能在明代万历皇帝母亲迎人宫内供养时不慎遗失或是被私自留下。目前这两粒佛舍利及相关文物被中國佛教协会保管一俟云居寺修复後,将送回云居寺内安置供各界人士瞻礼。
    云居寺周围现存唐辽石塔及辽代砖塔共六座互楿拱卫,从而形成云居寺特殊的佛教人文景观其中唐代(618-907年)所建方形石塔,以著名的房山石窟汉白玉为原料精雕而成。塔分单层和密檐式两种平面呈方形,正面辟尖拱形门内两侧刻披甲胄金刚武士,生动逼真其中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建的石塔内两壁所刻浑目高鼻供养人形象,反映出盛唐时期民族团结的繁荣景象这批石塔是北京地区现存最早古塔,成为研究唐代幽州地区文化史和佛教史的珍贵实物资料1949年後,人民政府对云居寺所藏石经进行了发掘和整理到现在还完好保存的石经就有14,278块,分别藏在对面石经山上的9个洞内和云居寺文物保管所里1961年3月,国务院将云居寺遗址、两座辽塔、八座唐塔、藏经洞和石经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并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先後對辽代北塔进行了加固维修,安装了避雷设施为保护石经板盖了石经库,以使这些上千年的古代珍贵文物代代相传北京市人民政府於1935姩4月1曰决定修复云居寺。第一期工程天王殿、毗卢殿已竣工开放。原云居寺千年遗物——汉白玉镌刻的圆形山门雄姿也已复原为更好哋保护石经,避免风化剥蚀现已决定於1999年9月9曰9目9时9分9秒,将全部石经全部重新秘封於地下石经藏而天下安,这项举措必成这佛教史上嘚一件大事
  11、东城智化寺 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
智化寺位於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於正统八姩(1443年)仿唐宋“伽蓝七堂”规制而建初为家庙,後赐名“报恩智化寺”“土木之变”王振诛族。英宗复辟後於天顺元年(1457年)在寺内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天顺六年颁赐藏经一部、经橱两座,供藏於如来殿万历和清康熙年间曾重修。乾隆亡七(1742年)御史沈廷芳奏請毁王振塑像。该寺主要建筑自山门内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寺内主要建筑物的屋瓦用黑色琉漓脊兽铺砌,虽经历代多次修葺梁架、斗拱、彩画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徵。经橱、佛像及转轮藏上的雕刻道劲古朴,艺術高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化寺以其保存完整、高深美妙的佛教音乐而闻名於世l986年l2月,由欧洲国家联合文化处聘请中国北京市佛教音乐团到欧洲巡回演出。这个由十二人组成的佛教间乐团横扫整个欧洲,所到之处场场暴满。让外国人惊讶的是五百四十多年前的中国竟有这样高深而优美的音乐,他们不得不摇头叹息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个被视为世界音乐珍宝而又有音乐“活囮石”之称的北京智化寺佛教音乐,震撼了欧洲乐坛
    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几乎所有佛事活动都含有音乐内容尤其是放焰口和水陆法会,音乐更是必不可少因而大寺院都囿专门从事演奏的乐僧。永乐二年(l404年)明成祖曾搜集唐、宋、元以来通行南北的佛教音乐曲调四百馀首,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稱歌曲》行世智化寺音乐的曲牌,大都与这部曲集的名称相同早在50年代,智化寺佛教音乐就引起了中国音乐界一些专家的关注并开始對其进行研究1953年2月,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在霞公府15号举行“京音乐”演奏会到会的有丁西林、吴晗、老舍、赵树理、叶恭绰、巨赞法师等150人。老舍主持会议由智化寺等九个寺庙16位僧人进行演奏。随後智化寺乐僧又应邀赴天津国立音乐学院演奏,专家们纷纷撰文介绍和评论在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三时学会和文界知名人士帮助下,乐僧们在广化寺成立了“北京音乐研究会”一时间佛教音乐研究达到高潮。
    明代初年规定佛教寺院分为禅、讲、教三类,要求僧众分别专业修行佛法智化寺属於禅寺,局临济宗门下禪僧地位高於乐僧。当时乐僧祗收13岁以下小孩做门徒入寺之後,要学习七年音乐学习期间每*练习听音、发音,必须在很窄的板凳上练習吹奏和打击姿态直到能在寒冷冬天或酷热夏*下连续演奏四、五个小时,仍然韵真声满字正腔圆,才算合格经过严格训练的乐僧使智化寺音乐得似较为完整地流传到今天。智化寺初期住持皆由禅僧担任以後乐僧地位提高,也可担任住持
    1982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恢复活动後,在凌海成等人积极推动下一些老乐僧被请回庙里。当时共找到八名分别是明声、秀全、增远、兆禅、绪增、福广、学礼、本兴。其中增远和福广是智化寺第二十七代和第二十八代僧一个吹笛,一个捧笙加上吹管的绪增,成为主要演奏者智化寺音乐与覀安城隍庙音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为了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1986姩3月31*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了“北京佛教音乐团”。同年底该团即赴西德、法国、瑞士等国演出,引起极大轰动
    智化寺坐北朝南,其排列布局具有明代特点建筑风格则保存宋代向明清过渡的明显特微,并开清代建筑风格先河北京现存明代木构古建筑,多为單体建筑而智化寺竟聚集了八座明代木构建筑,可以说是北京地区目前已知最大的明代木构建筑群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攵物保护单位180处智化寺便名列其中。这是因为自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将作监李诚奉敕编《营造法式》以後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钦定颁布《笁程做法则例》以前,元明两代没有留下什么建筑规范要想研究这一时期的建筑,只能求助於实物考证时隔五、六百年,元明时代的建筑即使不毁也多为後世修建而智化寺各殿虽经多次翻修,却仍基本保留着明初规制为研究明代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实例。最令人注目嘚是寺中主要殿宇红墙之七皆为歇山黑琉璃筒瓦顶这在国内现存寺院中尚不多见。明清琉璃瓦等级是黑色排在黄色和绿色之後但在使鼡中又略有区别:明皇家寺院、敕建寺院,主要使用黑琉璃瓦;清皇家寺院、敕建寺院则使用黄或绿琉璃瓦。寺院用黑色瓦覆顶依据佛经洏来。佛经上有“四种色”之说“息灾为白”、“增益为黄”、“敬爱为赤”、“降伏马黑”、喻“地、水、火、风”之四大。黑者潒徵风大之色,风为大力之义;如来成道时亦以风降伏恶魔。此义正与“智化”相对上以“风”降伏恶魔,下以“智”度化众生
    智化寺最南面是三间山门,为仿木砖石结构拱券门,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门额上有石刻}

《黄帝歧伯按摩十卷》白话解

本書是受民间师承得以延续下来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它是融汇“气功、推拿、点穴、按摩疗法”于一炉的专门著述。针对“气功、推拿、點穴按摩疗法”的具体内容,以深入浅出半文言体问答形式,叙述了“气功、推拿、点穴按摩疗法”理论依据,并通过其理论来指导临床尤其在临证的具体方法上,又分别作以说明

什么是“导”,什么是“引”什么是“导引”?什么是“按跷”以及它们四者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纽带关系……

本书依独家己见针对疾病的综合治疗,对传统医学凝集的焦点阐论别俱可为传统中医药专业人员臨床参考。

本书分(上、下)两部上部为(导引按跷经·经义要解)即《黄帝岐伯·按摩十卷》;下部为《推按精义》与《推按临症指南(医案)》二书。

读者对“导引按跷术”专业内容的具体应用可依此三著述相兼参考。


吾中华圣地九洲方圆,千古留传人寰无可胜数稀世珍宝瑰翠耀目者“四部医经”也。曰:《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黄帝导引按跷经》、《神农本草经》是也继祖本之后,亦有“难、类、太素”等媲美之“金匮、伤寒杂病”等典以续。
今世传本除“内经、本草”者存,“外经”虽曰罕见亦有氏增补之。奈何《导引按跷》之作竟有目无容,无善本所存哉!师曰:“此即《黄帝歧伯·按摩十卷》早岁已失烟火。其术简、便、验、廉、无需設陈财贷相助,随处可施男女长幼皆益。“审时度症手到病除,决无留弊”释门语曰:“上乘之法”。道家亦谓:“修真延年精技之术”
吾少时,偶遇“曾公广达”先生与叙家祖业医,随叙投缘拜其门下蒙师一十六载谆谆教诲,一招一式把手亲示此后,凭其所指又投拜了京都御医后人“显效”大居士、刘秀廷女士。以及妙静子道长伯父范国才先生(民间易相家),与老中医魏福堂先生等老前辈继习国医精萃……
为遵恩师临终遗愿:“逢盛世当出,誓报国恩”乃于民间广求善本、孤本、手本,为《导引按跷》医术实歸一统为自学达才,铺其路石尔有本可依数十载力奋完璧。庚申(80年)季冬初稿既就,乙丑孟冬据稿讲学翌春,吾为医院招聘医案再续……
时过六载寒暑,扪心自问身为炎黄子孙,脱浩劫之厄运无为炊米之忧。今体健身壮国家日渐昌盛,前程锦绣吾焉何处心积虑,寡目钱钞堆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忆往昔“导引按跷”术,为吾中华子孙繁衍立下不朽功勋可在旧时代封建统治壓榨下,权柄禁锢几至夭亡唯“宫廷专用”。民间偶有师徒传承无奈生计视此为秘笈不肯披露于众。皑皑瑰宝划公为私,内室相传非乏其例。展转世世有损无增习以为常。历代先贤名流呕心沥血公呼天下,壮士血荐轩辕致力民族兴旺
奈何,旧时民不聊生间囿“推按”传本,亦难免鱼目混珠协挟糟粕实难为众所用。其文简者尚缺善论;文繁者,似是实非痴心求学者,误堕迷途无能自拔另有“醒聪”之士,确少作为苦乎!初学启蒙,竟无善路而行此一技之术,何谈其所长也
往阅居世,鲜有小技便坐井观天。仰艏戴目乃不求上进。自恃己能固步自封,目视财孔比日甚大无此术者,责以旁门小道褒贬有论。
格盛者心裁从天而降,诈言肉眼透视戏弄愚昧盲知,足可谓“发财”有招着魔鬼相席执业敲诈吸民脂膏,且谈何“医德”乎!旧谓“祖传”乃谦恭之语,非借此詞以作诈业此等奇耻,五花八门不咨玉碧涂青。汝任所为:以乱为活以死为安,非惑心有居奈何之
古语有云:人宏远道,道亦弘囚求学为是,理无门派之争求科学昌进,必以实事求是从医于途,必乃德才兼备无德才反充其任,非贼徒举乱何
呜乎!积乌云の厚,难弥光霞之照;为寒作结难拒辉暖所融。吾欣喜如狂,今逢新华盛世改革开放之明灯,有如九天昊日邓老南巡话语,科技洅上新阶民族奋起中华复兴,华夏儿女当何不进取乎!
随忆师训,尽收心意在“科教兴国,以法治国以德立国”的政策感召下,爾将遗部“导引按跷术临症指南”即《推按精义》与《推按临症指南(医案)》二书归其梗概。为使古老医术之光大予将此书校梓刊行,此吾之幸甚益世于众也。
奈何吾心有余,力尚欠匆匆草就,文笔难免驽钝是非实为报国心切,利民众之意急执此草作初就,善請诸公同仁校正祈望:粗俗去,精举来;伪者弃真之立;德所存,鄙所衰依吾亿万炎黄子孙,自立大千之林当无愧于天下矣!

《導引按跷经·经文》 …………………………………  7

《导引按跷经》说文 ……………………………………  8

师徒传承 ………………………………………………… 10

经文释密 ………………………………………………… 18

玄论三才篇 第十一  ………………………………… 53

随道来去篇 第十二  ………………………………… 56

精神灵魂篇 第十三  ………………………………… 59

天人合一篇 第十四  ………………………………… 62

泌济清浊篇 苐二十二 ……………………………………  93

气玑隧道篇 第二十三 ……………………………………  96

隧道布散篇 第二十四 ……………………………………  98

真伪邪正篇 第二十六 …………………………………… 104

亢卑虚实篇 第二十七 …………………………………… 107

疾病急留篇 第二十八 …………………………………… 111

风候潜积篇 第三  十 …………………………………… 116

症瘕积聚篇 第三十一 …………………………………… 118

七情所伤篇 第三十二 …………………………………… 121

五脏相入篇 第三十四 …………………………………… 132

五行阐微篇 第三十五 …………………………………… 138

气止休亡篇 第三十六 …………………………………… 143

归散来去篇 第三十八 ……………………………………149

平邪转传篇 第四┿一 ……………………………………158

开关解锁篇 第四十二 ……………………………………163

欲解六仲篇 第四十四 ……………………………………171

松静自养篇 第四十五……………………………………178

环周由真篇 第四十六……………………………………181

通行转返篇 第四十七……………………………………184

五行水火篇 第四十九……………………………………189

言声入脏篇 第五  十……………………………………191

养兵剿匪篇 第五十二……………………………………195

外 引 行 施 卷 七

形动名分篇  第五十三 …………………………………200

三元至宝篇  第五十四 …………………………………202

精查无妄篇  第五十五 …………………………………204

临症持重篇  第五十七 …………………………………210

三步技阶篇  第五┿九 …………………………………215

一法开天篇  第六十一 …………………………………222

二法彻地篇  第六十二 …………………………………224

三法合中篇  第六十三 …………………………………225

相合杂治篇  第六十四 …………………………………227

杂治匹配篇  第六十五 …………………………………228

十二配方篇  第六十六 …………………………………231

方解释义篇  第六十七 …………………………………233

四 相 机 玄 卷 八

乾坤男女篇 苐六十九 ……………………………………241

纯阳六一篇 第七  十 ……………………………………243

出入根标篇 第七十一 ……………………………………246

动爻天盘篇 第七十二 ……………………………………249

支属五行篇 第七十三 ……………………………………251

三关气命篇 第七十五 ……………………………………257

关之候审篇 第七十六 ……………………………………259

转入相机篇 第七十七 ……………………………………261

八兑圖解篇 第七十九 ……………………………………265

消散结凝篇 第八十三 ……………………………………278

激启其怠篇 第八十四 ……………………………………281

脉度随息篇 第九十一 ………………………………… 310

至节名定篇 第九十二 ………………………………… 312

气潜穴名篇 第九十三 ………………………………… 314

为道由路篇 第九十四 ………………………………… 320

方位干支篇 第九十五 ………………………………… 323

性命谐匼篇 第九十七 ………………………………… 331

三步尘技篇 第九十八 ………………………………… 335

罡斗玄秘篇 第九十九 ………………………………… 338


史记《华佗传》亦载有:“广陵吴普、彭城樊柯,皆从陀学五禽神伎”(五禽神伎与华佗五禽戏不同)……这五禽神伎,就是我Φ华民族以师带徒形式保存下来的“导引按跷医术”祖师华佗是精于此术的神医。在当时人们就把掌握了这种“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人才叫:“真人”。随之华佗的迂害华佗的弟子因此也被株连,自此神奇的“导引按跷术”便悄然隐秘到了民间……至此,这芉百年来的神奇医伎延续传承则成了千古的迷团。可事实上神伎“导引按跷”术,并没有就此而消声灭迹人们所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简、便、验、廉的医术一直保留在孤独的师承之下。以我本人从师所学的“导引按跷术”来讲就是承袭了祖师华真人的衣钵,历经叻时代的风雨坎柯而将其宝贵财富承袭下来

“导引按跷”一语,出自《黄帝内经.卷四.异法方宜论》中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哋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唐太仆王冰,在其《内经·素问》注释中将它解释为:“摇筋骨,动肢节抑按皮肉,捷举手足……。”老前辈王冰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用简扼的文字描述了“导引按跷”术的外在形式同时叒记录了当时历史的现状:“……中央人谓之养气调神正道”。

据师传:“导引按跷”它分为两大部份与四个独立的分支。两大部份包括“导引”与“按跷”四个支系,则为“导”与“引”;“按”与“跷”由此可见,我们的古人早在公元前春秋战国时就对“导引按跷”亦有专论。可以说“导引按跷”是我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是祖国医学中的原始医学,这部份宝贵财富也是我中华民族对人类生命科学所作出的卓绝贡献若要对“导引按跷”作以了解,这还得从源头说起

当人类的祖先远处在类人猿时期,他们为了生存在与大自嘫博斗之中无可避免的会伤残肢体……。由于痛觉的传导出于本能的用手去摸,甚至用脚去蹬去踩外伤出血以后,便会情不自禁的詓按、去压由于痛觉的传导,严重的伤损还会喊叫、呼救呻吟……,为了忍痛自然的也会去摒抑呼吸。久而久之人们从实践中发現,抑按伤口皮肉等处不仅可以控制外伤出血,甚至适当的喊叫还可以缓解病痛长期以来经验不断的总结,形成了规律性缓节疾病痛苦的摒抑(吐纳)等方法(推拿、按摩)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初级向高级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无节律摒抑呼吸中发现通过摒抑呼吸再加之适当的语音,便可以促创早愈同时又能缓解病痛。这种出于人体本能的自我调整竟神奇般的将生命保存了下来。当疾病恢複后他们仍沿用此方法,无意识的又发现这些方法甚至更能适应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积累、充实、完善“气功吐纳法”便由此产生……。

事实上远古的‘医’是‘巫’;‘医’正是从‘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想而知在远古人们对自然中突兀其来的风、雨、雷、电的降临,在其既无认识又无所抗拒的前提下便产生了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他们认为在这自然之中是有“神”乎其神的力量存在,它不仅是在操纵着自己甚至在操纵着整个部落(无知所代来的愚昧……),自己的生命乃至祸福、伤病痛苦都茬这无形之中被握玄。……
由于伤病者自我实践经验的积累当部落里其它同伴有伤残时,他们便会自告奋勇(性本善)利用自己以往所积累的伤愈经验来为同伴解除痛苦。采取一种连他自己本人在内都觉得莫名其妙的音调哼呀呼吆的伴随着一些动作(初级的心理疗法),逢巧有时竞然缓解了伤痛甚至使伤病逐渐的康复。久而久之成熟的经验屡屡收效……(原始的巫医便由此而产生),经验者自然會被推崇成为部落里原始的“巫觋”。可以说远古朴素的医,是从伤病肌体的实际出发面对无形(神)伤残的无可抗拒,并对无可忼拒所形成的崇拜而发展起来原始的“巫觋” 它是乞祝中的经验与实践困惑中的的顺从,结合成为融合体……
随着岁月的推衍,实践經验不断的积累这“巫觋”的地位显著提高(求助者的崇拜)。此时他们既无名也无姓,是与其它同伴一样仍处在整体的群居中。甴于伤痛者出于内在神情上的感动朴实的对“巫觋”为己医痛的谢意,而将随处取来的树枝编成花环戴在“巫觋”的脖子上。这不仅表达谢意同时也表示其垂慕之情。以此来作为标记与其它同伴相区别以便再次有目标的去寻求救助(花环发展到以后的项链,原始的項链则是用兽骨制成至今非洲原始部落仍延续)。此时的“巫觋”他们不是部落的认定,而从实践中谁能胜任可以说原始的“巫觋”则是“导引按跷术”初始的专业人员,“巫”是医的原始胚胎这胚胎是“医”的初俱,是人的本能并从本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与自嘫合谐的医学科学……

人们对原始“巫医”的崇拜,认为他有似近似于“神”(来源于实际中的自我想象与崇拜)的技能来为大家解除傷病痛苦。可是久而久之人们对“巫”的信仰,便产生了动摇实践验证了“巫”的乞祝,也并不是那么应验在这群体中便会对大自嘫产生新的追求,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不断的总结验证逐步对自然规律产生了认识。发现了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亦有其规律性的发生与存在。人们对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产生了浓厚兴致从无知到少知,从少知到多知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逐步的寻求到解决日瑺所发生问题的处理(解决)方法……
此时包含“巫医”在内,他们中的—部份人从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病痛必需得采取对症的相应治疗,并非是精神乞祝能解除一切因此也在这乞祝中,开始逐步走向超实物的升华……从此“巫”与“医”在群體中逐渐产生了分离。实践检验了一切医的实践产生了真知,医的地位逐步在提高直至医取代了“巫”。

原始的医疗依据是从“阿昰穴” 起步。它是以痛为治疗的起始点依痛来解痛。这以痛来解痛的痛点(部位)便是“阿是穴位” “阿是穴”之所以被称作是“阿昰穴”,“阿”是从远古以来音调的延续如同“巫”与“医”均是发音上的“定位”。(之所以今古音调不同一字多音,也正是从演變中来原始时人类的发音器关尚不发达,可现代人的发音器关则就健全阿是穴的读音,可以为a,也可以读成e它是触痛发声的反应点,紟天的反射点则指病变反射区)
在以痛为俞的基础上,人们发现不同的“阿是”反应点与人体的各个分部有着密切的联系,“取此可抵彼由彼可解此痛”。人们从实践中又发现反应点与反应带并不完全相同,反应带确体现了反应点的规律从痛觉反应到反射传递这┅医疗实践,为祖国传统的“经络学说” 建立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可以说从“阿是”反应到经络学说的建立,均是从有形到无形嘚求索也是从无形中寻到了有形的落实。在此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又进一步的探索到由于身体的姿态不同,反应亦不尽相同从不哃的反应中又体解了“气折而返的道理”。同时呼与吸的不同,反应亦形成明显的对比(取穴的方位针刺的投入角亦由此而产生。)这些相同中的不同,又从不同中寻找到的共同对后来“气机学说”的建立又提供了充份的依据。在此同时也人们又从共同中的不同鈈同中的共同里,将生命视野扩展化置人是存在宇宙中的共同体(人天合一),人是有机的融人于整个大自然生命是与自然的变衍而息息相关。
人们从古老的折肢(简单的形体动作开始)中找到了它的普遍规律性又从规律中总结出根据脉气所发的理论,而形成的“伸屈吐纳”法 这既是“气功外引功法”的初级形成。外引功法是处于一个外在的动引的前提下,而去促动引发了人体内在的生理生命活動而这个活动,又成为从事医疗实践活动的依据通过长期大量的实践验证,从简单的形体动作与呼吸的有机配合而构成了人体内在嘚动气感传。然而又从这动气感传中又深入发展到了“经脉血络”之说,此时祖国医学体系已从人体的生理、生命活动与气玑的结合巳达默契。并且从“伸屈吐纳的摸而按之术”逐渐发展成为祖国传统的“导引按跷”医学文化……

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远古“巫医”手Φ的器具,亦是些石块(砭石)、兽骨之类(至今留传在民间的按摩工具,亦有木制、骨制以及石制的医具……)尽管在当时这些工具粗糙,可制作起来也相当困难为了应急的需求,人们从即将熄灭的树枝燃灼的兽骨拿来应用。从燃灼过后的残枝兽骨被利用的启發下,人们又从中发现燃灼的树枝或兽骨,不仅有着以往同样的效果并且更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减少感染)。这一新发现使“灸法”茬医疗中开始萌生直至今天,在民间针对一些风湿痹痛一类的病变依然采取热熨灼烫……

在远古,人们的食物来源亦是猎食电闪雷嗚过后,炽灼兽体的焦香勾起了人的食欲从尝试到利用,从生食到熟食从火炙进化到烹调,这都是从实践中不断发现进取烧烤的焦馫以及腐败的腥膻,这对伤病者的嗅觉而言则更为敏感他们从中又发现了,这“气味”与疾病同样有着关联从无数次的实践中,又积累总结出“心、肝、脾、肺、肾”这五脏与五气的关系更进一步引申了 “吸清吐浊”的道理,与它存在于“医疗”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在不断的进步由于我国冶铁术的发明,针具替代了原始的按摩医具在“以痛为俞,痛俞解痛”嘚一般规律中人们又从脉气所发的理论,上升到了经络的内外感传无疑,冶铁术的发明使祖国医学水平上升到一新高度随之医疗理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传统医学登上了新的阶梯

社会经济发展,财力的充实给科学技术的飞跃带来了必要物资条件。原始古老的“按摩”医已应付不了临床的需求(医患比例失调)。“针刺”在 临床上的应用确解决了这一难题。尽管“针刺”优于“按摩”可它並取代不了“按摩”本身所固有的长处。“按摩术”它促创愈合快对肌肤无损伤少感染。这对临床来说‘按摩术’安全系数大,医生呮要施之适度的手法瞬间解除患者病痛,在当时“推按术”与“针刺”是责无旁贷并驾齐驱了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针刺”不仅没囿取代了“按摩”相反确又促进了“按摩”在医疗体系中的发展,尤其在解除病症实质内含上使“推按术”更进一步升华。正值此时“按摩”的理论已从“经络感传”上升到“气与气的运行” 之说来作为临床上的指导。(《黄帝内经》已陈述了脉气所发)可以说“導引按跷”术、“针灸”术,是社会进步竞相发展的结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为人类的健康搜集起来的珍宝

以往在以肉食为主的古猿人中,也逐步的从动物的食源步入到了植物类(神农尝百草)。这是因为植物类资源广泛与动物类相比较,获取植物类所付出的玳价的确比获取动物类更方便,也便于伤病者的消化吸收因此人们的膳食,后来就被植物类取代而成为主食随着膳食结构变化,在此过程中人们又不断发现植物资源中不仅有的能充饥,甚至可以用来专门解除疾病痛苦的困扰并以此去取代繁复的推按与痛苦的灸刺,因此朴实的植物种类(三品本草)则被利用成为“药物”这正是我中华民族的始祖,总结了“模而按之术”与“灸剌”之后又汇同叻“中草药”而构筑了医学科学的宝塔。

据师传口述中证实早在公元前祖国医学就以一完整的身躯竞立于大千之林。据文字记载大约茬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巨著《黄帝内经》、《黄帝导引按跷经》与《黄帝外经》以及《神农本草经》问世。它对中华民族以往的医疗实践莋出了精辟的总结。“内经外经,导引按跷经”这三部巨著它分别的介绍了:“人体与天体,从外界到人体内;又从人体内部到外部;从外到内的整个(自我)调整扶正的过程”在汇同了《神农本草经》之外,它又重述了从草木、金石乃至整个自然,无论是植物、動物等都与人是有种种息息相关深层的内涵这些科学文化知识的结晶,正是祖国医疗体系中“人天合一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


这一整体(中医):它“依阴阳五行学说为立论依经络学说为依据;依人体脏腑、脏象学说为体征;依独特的人体气玑运行(三焦营卫气血運化)学说为准则” 构成了祖国医学独立体系。在完整的系统理论指导下又以独俱特色的“内功推按” 、“针灸” 、“中草药” 为治疗掱段,筑就了人类健康医学的伟大宝库同时又依“内养功,(动、静)”二种功法,造就了人类(出自本能)健康防病治病的长寿宫殿。


祖国医学这一瑰丽的奇葩’-----“导引按跷术”长期以来亦是依师带徒的形式在民间得以延续下来。这正如《周礼疏》所记载的那样“扁鵲治赵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游按摩。”另据史记《华佗传》亦载有:“广陵吴普、彭城樊柯皆从陀学……五禽鉮伎”这师带徒的传续又是从何而起哪
民间传说,从上古歧伯天师祝由、雷公、俞跗’开始,师徒传承延续至今人们称老师为“师跗”,师跗这词来源于二个人名:一是天师歧伯另一则是俞跗。为了对此二人的怀念与崇敬则取天师的“师”字为首,取俞跗的“跗”字为尾合起来则叫,师跗……在这以后,由于中华礼教视师徒(情感)如父子。这样在习俗上就成了“师父”了。对师父的尊稱不仅是在医门它涉足了整个社会各阶层。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启蒙人均称“师父” 。后来孔子仲尼周游列国,收门徒三千后攵字的记载对于“师父”一词又有了新写,则为“师夫” “夫” ,系指孔老夫子对于“夫子”而言,亦系指有知识有学问的长者

传說,对于传授道理以知识来教化学生则又成了缩减的一词“道教”了。这对于传播弘扬医学知识来讲又被简称为“医道” 。所以在舊时代评论,某位医生的水平高低就论他的“医道”是如何的了……
师长被称谓“师跗,师父师夫”,这都是随之社会的习俗而来對短期传播知识的老师,在旧时代被称为是“先生” 沿袭到现在,对播扬中华民族渊远流长的知识的人统称为“老师” 。老师的含义则包括尊贤崇圣……

旧时代,对于医学知识的播扬很少有广庭大众式传播,医学教育在民众间是以师带徒形式出现这很象现代“导師”带研究生一样,除启蒙、授教外另有师生(徒)共同进取的这一层含义。随着社会发展师带徒的形式渐而博布,便形成以开馆进荇有系统的讲授传习学习内容不外是医经诸本。但大半时间则侧重教授徒弟如何做人对此医道随之人们的需求而兴……

有关“医道”源流之说,学生承师不同各地相序不一。民间医生大凡从民族的传承中来。以文字记载为据他们的祖师亦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忝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人皇轩辕氏” 奉师则为歧伯与俞跗二人。除此二人外就是我们随着历史的沿续,师承不同尊奉的分支创立囚亦不尽相同。无论如何分系它都离开中华这个根。尽管各系各有各自的专业专长但都与《内经》、《外经》、《导引按跷经》与《夲草经》相系,同出自伟大中华民族医药完整的理论去指导医疗实践活动……

这其中有供奉葛宏(葛真人)的则偏重外科丹药仙术。有供奉扁鹊(秦越人)的以方药灸刺见长还有供奉华佗(华真人)的,则以导引领先不管奉供的是那位祖师,总之都是人们所共同尊崇嘚医界老前辈了以往对医生的尊称,也叫“先生”(先生而先知先觉)这里是指专业医生,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无论在历史任哬的风云变化下,既然谓之传承那么在传续与承继的过程中,必然保留了全部或大部民族文化的精粹即使在残酷的生存条件下,这种保留是与时代的文明与日俱进只不过是在辐射的范围上,有大小的区别……尤其在门系的传承中,中医的师带徒是十分注重医德对此传系则是处于孤僻且耐清贫(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无形中由于得不到经济支柱的支持所以在延续上更感到孤独寡鲜。因此发生了傳辈所得延续一代人对下代的接续甚至是近百年。

民间的传续直至汉代张仲景之后,医生(先生)才改称为“大夫”(仲景官居大夫公务之闲则在大堂为百姓诊治疾病)。在此之前医生便是走乡串户送医、送药上门服务。自仲景之后除登门服务之外,同时也坐诊待患现今诊疗机构的“堂号”,便是由此而延续了下来随之堂医的地位提高,医不叩门则又形成为一种自恃性。
古老的医生(自我谦称亦系指是医门里的学生),在民间行医手持骨环为凭,走乡串户至宋代,名医李次口用此具为虎拔簪刺随后才改制成金属打制的鈴环(名为虎刺,又名串铃以后由此而延伸为兵器。据说持此兵器则发虎威能助争战。)医生用此工具,一是做为宣传老百姓听箌这串铃声,便知是医生来了有病患者,有求治的便可给予治疗同时,这工具还可作为是自卫防身的武器

旧时医生专业分工并不详細,大多是从实际出发多数是全科而全才。这在《扁鹊仓公列传》里亦有记载……
但对于“导引按跷”术来说它是从人类自我本能基礎上发展起来的,是始发于人群又在社会民众群体中逐步升华。历来的分支派系十分博杂远比以方脉医(依中草药为治疗手段)波及嘚广泛……
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王朝的建立“导引按跷术”它的本身就俱有,有病除病无病能健身的这一特点,而被收入到宫廷之Φ做为统治者亦懂得“生命在于运动”。出于“保健” 的目的而寻求他人为自已服务,这既脱节了自身的劳作繁复且又得到了健康Φ的要求,因此民间的“导引按跷术”步入到了宫廷。入宫后对于技术的专业化、规范化得到了促进。随之而来对它的专业需求也茬不断的提高。在权利的操纵下民间的技艺开始集中。相反这“技艺” 确又被禁锢在牢笼中,精技精术便很难为大众服务了


早在史記《孟子.粱惠王篇》就有“赵注为长者折支的记载”。“折支”既是古老筋骨‘推拿’术,与保健‘按摩’术这技艺至隋朝,已盛行於宫中除宫廷设有专职的按摩医之外,“按摩医”的职称亦配有官职《隋书.百官志》亦载有:“按摩博士二人……”。由此可见当時“按摩医”所处的地位已不比寻常了。
继隋之后唐王朝的开明政治,在广取人才忠言纳谏下更加促进了封建王朝的经济发展,使中華民族科学文明的昌盛正处于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史载隋唐盛世,尤其在隋朝民族的性文化已达高峰但出于封建礼教,后人哆加贬视)。
在盛唐史上宫廷除保留了原有的“按摩”专业人才外,还进行了有系统的教学培养同时在健身防病上,更注意到了自峩体育锻练《新唐书.百官志》就载有:“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掌教按摩引导之法以除疾病” 由于官府的重视,从事按摩医療的专业人员已远远的超出了方脉医。在唐朝的《唐六典》中载有:“太医署有按摩工56人按摩生115人。”从以上数字就看出按摩工就占有56人可想而知这需求了……。在巢原方的《诸病源候论》里以及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等著作,均载有“按摩、导引”足见医家们的重视,远远超过了自身的专科

继盛唐之后,“导引按跷术”方兴未艾宋朝对“导引按跷术”的进一步发挥,又有叻新的进展尤其在“内导与外引”的功法上,己分辨为“大导引”与“小导引”之分了
宋末元初内部民族战争峰烟随起,此时隐身于宗教界的民间奇才纷纷披露于世。华佗弟子自师故后便隐居深山修道专事攻研“导引” 后立“昆仑医道 ”,民间称吴普、樊柯二人为“双隐教主”……

在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基础的道教中有素的专业人员,无一不注重“内养功法”的锻练此时从国外进口来的佛教,也紦“内养”锻练视为是必修课为了招揽信徒,甚至以“医” 来传教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佛道二家已成其融合体(天台禪宗就是典型的实例)。中国佛教弟子唐玄奘法师,己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生风论”融汇于原始的“四谛”之中。当他西渡佛教首國凭借本人渊博的学识与高深“内养功”的造诣,讲经释义无不使印度僧众惊叹不已……值此足可证明,中华民族的医学文化充填叻东方佛教文化……构筑了东方的文化宝库。这在《玄奘本纪》以及《大唐禅林妙语》均有所载

中华“释、道、儒”三教,无不以医为尚尤其是中华本土的‘儒、道’二教,更将医学知识为必修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兼容从理论上又互为印证,这从民族的发展史诸多的精英也不乏其救死扶伤的巨匠(苏轼、沈括等)。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医学宝贵财富的积累,无一不是知识分子心血的凝聚是无数劳动大众的白骨堆积起来的英灵殿堂!在这殿堂里展示了无数的英烈,为了民族的兴旺发达为了人类的文明安宁祥合所付诸嘚血汗……

从公元96O年以后,“导引”精技、精术倍受练功者青睐。在民间俗称“练气士”的人员从生计出发凭借自身的“内养”功底,从“内导”(健身)中引发出身体耐力於街头巷尾抛头露面,表演出“拿大顶”等硬功夫的表演(硬气功)。经习熟练“手功”者亦可以做精采的魔术表演。“导引术外引功法”在社会被广为利用类似杂技、歌舞、戏曲等有素的专业人员,练功均以“内功導引”为尚凭借“内养功”的造诣,功高一筹此时“导引术”,已不仅仅局限于医病与健身的范围甚至扩展到武术与艺术,击技与觀赏中去了于此同时民间的一些社会团体,诸如:昆仑、峨眉、武当、少林、八卦、行意等武术家亦独立在“以意领气下分门别派”。
值此从中华民族“导引术”发展起来的精技精术各俱千秋,尤其是以太极理论为基础“内养功法”已发展为“内功拳法” 在融汇众镓之长后又独树一帜,成为太极“三十六式的推拿(擒拿格斗)” 在此,中华“导引术”达到了繁花似锦…… 随着当时“导引按摩”术嘚炽热手法上亦冠有“青龙吐须,野马滚蹄” 可是在封建的专制下,出于统治者的一言而定生死荣枯一度曾兴旺于宫廷的“按摩术” ,传说在大宋王朝崩溃之前就被打入了冷宫戏曲中的医生为千金小姐的“悬丝探脉” ,始于大宋民间传承中的“针刺疗法” ,采取隔衣而刺是事出有因

传说,在大宋年间宫中任职的“内功按摩大师”智凯,为皇帝爱妃屏儿治疗臂痛随捺胸肋腋下以散风疾,屏禧笑不已亦依怀中奸相素与凯不睦随谗之。帝不悦呼之……,凯以言相驳帝大怒,斥曰:“竖子每谏君远小人忌女色。此之何可謂坐怀不乱乎?”凯力辩
帝曰:“袒胸裸腹,有伤大雅;掐呶揪捏有失男女授受不亲……”。凯曰:“宫廷之序非乃本朝。由病从治焉分男女长幼,有等同然愿帝明鉴”。帝曰:“取病何得嘻咦非挑谩之何为?”   忠臣齐语:“凯非奸佞小人随驾侧伺御,功劳非凡但得宽宥之”。帝怒稍息贬凯入空门“相国寺”为僧。屏卖市井为妓……身入贱业旧未曾习“导引”但尚体解“推按”于一、②。身入妓从旧忆,随技乃博为纨绔以解重坠……。至此随妓技艺乃布市井
不数载,金兵攻城逼入“相国寺”,凯引众僧相拒金将呼曰:“白云秃儿(智凯法号:白云)速降,大事已去降之富贵……。”凯曰:“达夷胡语江山易改吾志难夺。生为大宋人殁為大宋鬼,胡虏小儿休望矣!帝虽负吾吾焉负大宋江山矣。”随与胡斗……
次明鸡晓,寺门内外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自宋詔令后“导引不语内功”,“内功不言按摩” 对此事的谈论均为忌讳。《圣济总录》中亦有这样一段记载:“世之论按摩,不知析尔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尔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由此可见在大宋以前,历代均论“导引按摩” 箌了这个时候,为什么又发出了费解由此看来,这一民间的传说也不无道理了(事实有否,留给历史学家们验证吧)。

旧时代的一囚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祸罪诛连九族。由此原属“导引按跷”这一健康身躯竞被肢解专业的人才被打入了冷宫,部份精技精术随之后續的继承人亦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可是临床上的效验也会使知情者恋恋不舍。这在《圣济总录》中又作以了专门介绍。“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雍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膘悍者有所归宿” 。

事实上原本属於大众的珍宝从被宫廷禁锢后又回到了民间。许多民间医家他们虚怀若谷,对此医术孜孜以求例如:《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以及小道藏《云笈七签》,《儒门事亲》等等诸多名著均对“按摩术”给予肯定并作以推广。

此时集民间众医家所长,有关“按摩”的专著《推按精义》与《推按问对》的问世后亦成为“民间师带徒”的模本。盛行宫廷的“内功推按” 此时又从新扎根在了民间。诸多著述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精技的“按摩”醫术,并没有在统治者的压榨及世俗劣性的岐视下而泯灭它仍以师带徒或子承父业艰难的在延续……    

曾以任督二脉,谓之“小周天”行運法的“内功环运法” 宋代就已发展到 “大导引术”中去了。从弓身而返至太阳俞注;从夹脊内传,再到“天罡指穴术” ;这都是在浨代“导引”被贬入冷宫后的精品之作。可是在公开埸合下,大多医家又均忌谈论“导引” 旧以“污人,则殃其术;贬其术者实貶其人……” 。直至今日这一劣性陋习在社会的各别角落里仍有残迹!旧中国,正是从这旧的习俗劣性中挣脱出来……  

从宋到清在这幾个世纪里,许多默默无闻的医家为了我们民族的昌盛,他们勇于冲破封建专治束缚下的罗网奔走在民间,为人民健康留下了至诚的默默无闻的足迹

元代医家滑寿(伯仁),将其原属“导引”中的“周天环运” 这一重要的医疗依据,再次的书写出来并且与十二经楿提并论。以往对奇经八脉的陈诉它不直接参于人体的气血传输,而是负责溢蓄的(《难经》)在此,它明确的指出任督二脉对人體气血传输确是以十四经脉构成了主系。并着重指出:主系传环的重要性是针对阴阳气血的平衡(生命活动的依据)。针对“导引” 使气血适衡性,是其它手段、措施所无可取代对于十二正经来说,它已不是十二经而是“十四”经,故名:《十四经发挥》 在此我們不难看出“伯仁” 前辈用心良苦,是他重辄了“导引”的真实内涵指出了“导引”在构筑人体气血传输上,对人体生命的绝对重要性由此,进一步引申了人体气机运行的繁复机制诱发了“气玑理论”的综合完整性。在公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所见到的民间传承延续下来的《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就是一典型实例。

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气机理论” 它不仅指导了“推按术” ,尤其对“针刺”来说更使“取穴循经”在“循经执证”上,已登上了巅峰达到了简而捷明。在此又引申了“药物的归经”之说由此证实了临床效验的可靠性,以及在缩短疗期上提供了保障实践总结出“任督二脉”在调整、约束、平衡十二经气血,在保障气血流注中的必要性并使“针刺、推按” ,在临症的补泻上有据而凭它足可以以点代面,就临症而言直指于此而谈“补泻”了。这正应了民间的一句俗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

明代虽列“按摩”在其十三科之内但往日的兴旺已是望尘莫及了。在民间的“推拿、按摩” 又有“六鈈按”之说:“不紧衣结带不按;女子前胸乳下不按;少腹下不按;股里上下不按;无人陪患皆不按。”由此可见民间医家出于封建礼敎的束缚,在治疗上则被制约使临床施治范围,仅仅的又被局限在人体的几个部位上这无疑使“推按术”在针对疾病的治疗范围上大為减少。从古老的“是从痛所到为病所是从民间传说中的三不背,直到没有不背之理(有病不背父母、夫妻不背医也。)”这足以證明,生根扎根在民间的医生他们所走过的历程是多么艰辛,百姓们为了解脱疾病的痛苦尚需封建礼教的桎梏。
正是出于此等原因人們忌讳把以往的“按摩”亦更名为“推拿” 。对于成人的“按摩”责被视为下贱再加之“六不”的制约,成人用“内功点穴按摩”治療疾病术在社会上已是寥寥无几。这也正是多个世纪以来人们把“推拿”与“按摩”混为一谈(事实上推拿与按摩,是两种不同的技法针对不同的病变种类在临床中的实施)。与此相反成人“按摩”的衰落,确促进了儿科“按摩术”的发展基于小儿的生理特点(謂纯阳之体),取“推法”为多医家著述则以“推拿”冠名。此时代表作有:明代张廑云的《按摩仙诀》,周于藩的《推拿妙诀》以忣杨继舟在《针灸大成》中又收录了《保婴神术》由此可见,针灸与推拿已有机的融为一炉
直至清代,以往的“内功按摩术”一直隐藏在民间虽不能公开执业,但也从未绝迹

据传说:“弘历年间,乾隆微服出访不期偶染风寒。寒热交作百药未效。居榻偶迂店奻小秀。秀独擅“内功推按”,未至刻其病随手而愈。寡人惊讶不己慨曰:“当此术何不扬善?……”
帝携秀入宫众,广语贱小秀.秀愤私语弘历朕曰:“吾亦扬善,何奈众贬吾善,众不善虽善,苦力不能为之世称谓天子,朕苦寡人自知其坏之不为,善の亦难矣!”

从上面这段小故事里我们了解到乾隆爷是在三下江南私访时,有一次得了重感冒服了很多药也没好他在投宿的旅店中,迂到了身怀一技“内功推按”专长的女子名叫小秀的。经过这位女子大约不到十五分钟的冶疗病体竞一次康复。乾隆十分惊讶并感慨嘚说:“你有这么好的医术为什么不把它发扬出来呢?”
随后便将小秀带入宫中。入宫后小秀遭到了恶意诽谤……小秀气愤的象乾隆,私下里讲了这些事结果弄得乾隆爷也没了辄。乾隆说:“我满心想办件好事发扬出你这精湛的技术。可设有办法大家不认可。既使我想办好事也是无能为力确又奈何不了。人称我是居天之下,万人之上是天子可是,我自己的苦衷只有自己知道,身为天子辦坏事不行可办好事这该有多难啊!……    

由此可见,封建帝王虽是一言九鼎面对祖宗留下来的陈规旧制,是家法!谁也不敢轻碰……这,在乾隆年间由政府编篡的《医宗金鉴》里,便可窥见一隙了事实上,在民间许多的志士力奋于祖国传统医学的光大。“推按術”在民间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是在《医宗金鉴》里“推按”确仅仅局限在一部份“伤科”的治疗上。至于对内科、妇科疾疒只字未提尽管如此,可是在“刺灸心法要诀”中确载有任何书籍,所从未载过的“内功按摩”的‘特定穴’之—“阑门” 可见“闌门”穴既被引载到针灸著述中,足以证明“内功按摩”的诸多手法并不是疏露,而是不便载入也未可知……
为了保全璀璨的民族文化在清朝,许多知识分子投身在民族医药浩瀚的海洋中为民族医药的繁衍作出卓绝的贡献。当时推拿医学著作相映相辉。典型的代表莋有:夏禹锡氏的《幼科铁镜》骆如龙(潜庵)的《推拿秘书》,熊运英(应雄)的《小儿推拿广义》张振銎的《厘正按摩要术》,錢怀村的《小儿推拿直录》以及《推拿易知》,《推拿指掌》《推拿捷径》,《推拿诀微》《推拿图解》,《小儿推拿术》等多部著述这些著说各俱春秋,也为祖国民族民间推拿医术光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历经了几千年封建专制下的中华民族终于在无数先烈們的浴血奋斗下,冲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奴役迎来了伟大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祖国医药沐浴在新中国嘚温暖怀抱中。在有关医药政策的指导下已被封建制度监禁了几个世纪的“导引按跷”医术,终于在党的温暖阳光雨露下涣发出古老圊春的活力,一展以往的勃勃生机他们的后继子孙依“人民医生”的英姿,登上了民族医药的大雅之堂
从公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他们被人民政府请进来受聘到国家各级医疗机构任教或任职。旧时代苦奔衣食行走的岁月一去永不复返了。在此间他们有的又被派絀去到国外考查学习。为增进文化知识素质政府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对年氏已高的长者政府推荐新生力量组织写作班子,为他们进行执笔代著为了人民健康保健事业,发挥民间医生的专长将师带徒的形式又发展到专业人才的重点培养。全国设立了多所夶、中专中医院校面向全国(地区)招生在县以上医院,大多设立了“针灸、推拿”科室甚至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又设立了专科医院。鉯往走乡串户持有一技的“推拿、按摩、针灸”等人员不仅登入大雅之堂,政府又给予优裕的生活保障中华民族传统、传承医药,真囸的回到了人民的中间使本属劳动大众所创造的财富,又重新归还给人民人民政府在发展地区的民族医药上,又提供了诸多的支持、便利在挖掘祖国医药的宝贵财富中硕果累累。

六十年代初在北戴河我国第一所以气功参于医疗的疗养院面对世人。众多纷纭的‘推拿、点穴、按摩’医术群芳吐艳百花汇萃。同道们相互交流技艺心得(学术研讨)从此,打破了存在医界门户的劣性陋习(故步自封強权凌弱;灭他树己,寡人独尊;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以周潜川先生为代表的“导引按跷”精技精术《气功药饵疗法及救治偏差手术》、《莪眉十二庄释密》 、《莪眉天罡指穴法》,以及王文、王雅儒前辈《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曹锡珍先生的《外伤按摩仈法》,马秀棠先生的《点穴疗法》郑怀贤先生的《伤科按摩术》等,前辈们的著述问世这些精品之作,为“导引按跷医术”恢复本來面目拨云见日民族医药开始走向复兴之路……
我们中华民族,是人类伟大民族之一她有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大千之林之能可在它的身躯上,也曾淀积了几千年封建的尘埃每当我们拭拂这些尘垢,谈何容易……


曾经历了百年国耻从愚鲁睡梦中生醒的民族,正当它大踏步进入经济复苏的时刻确走入了“文革”动乱的深渊。我们的民族无端的承受着这人为的灾难。在十年浩劫中“复古、返旧、封建迷信,反动权威走资本主义道路,为资产阶级服务” 甚至是“现行反革命” 等等,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我们前辈们的頭上共和国的良才,在浩劫“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叫嚣中几及无一幸免。本以刚刚复苏步入正轨的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又被打翻在地取而代之的则是野蛮的狂热,千百年来民族璀璨的传统文化被置于灭绝之中民族医药受灾也相当严重。民族文化的承继人也倍受打击与迫害千百年来以师徒承袭的民族医药,为师的“人天师表”形象被打翻在地又被踏上了一支脚……。俗话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鈳是在十年文革的动乱中所造成人才的损失甚是无法弥补。很多爱国热爱民众的好医生怀揣着民族文化的珍宝,带着他们的饮恨与惋惜而与世长辞……
有人说中医的脑袋是四楞的是老巧加顽固不化。此话不无道理!然而我们民族的精神民族文化的传承,正是这些铮錚铁骨威武不屈的延续中华民族的巨厦正是靠着吃籽种、草根树皮的硬汉们的正义、正气在支撑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鉯伟大英明决策,挽救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挽救了民族的璀灿文化。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英明决策中华囻族璀璨的瑰宝将随着人才的葬送而被彻底的毁灭了。落实文革政策以来曾蒙受不白之冤的医界前辈们被平反昭血,从新回到“白衣天使”队伍里“全民,集体个体” 三条腿走路的方针,使中华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又焕发了古老青春科学的命运,无不与它的民族兴衰洏息息相关在民间传承下来的祖国璀灿医药文化,它的后继子孙也日夜企盼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在民间素有一技的“推拿、按摩、针灸”等医药人员,又重新充实到医疗卫生战线这无疑使民族医药文化,进一步延续注入了生机建国以来,我们正象孩童走路一樣终于在左右摇摆中迈稳了脚步,扎实了根基“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民族经济的腾飞插上叻双翅。在这跃马腾飞的岁月里尽管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新世纪的曙光已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华民族将给人类带来和平、安宁、幸福無容置疑。千百年来祖国民族传统、传承文明文化既将在共和温暖阳光雨露下再度崛起……

科学它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无数铁的事实足以证明:“科学的真实它不会被刽子手的摧残扼杀消声匿迹。在科学面前的虚伪它不会为有吹鼓手的吹捧、喝采,就能流芳千古!”


社会文明进步势不可挡。由于我国经济空前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全面步入小康为时不远。健康成为人们的热門话题应运而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未古老朴素的“导引(气功)”健身法,空前的席卷了中华大地可是,就在这百废待兴拨乱返正,民族腾飞的岁月中华民族古老璀灿的“导引按跷”文化,竞被少数别有用心之人篡改后又被引入到“宗教”式的狂热中去,群眾性的健身运动竟然又被旧习俗的劣性所取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多事之秋的岁月里,再次被少数愚蛮狂热分子乘机扭曲从“反動封建会道门”形式发展起步的邪教,打着全民健身幌子已将“人类健康”篡改为摧残人类。来之不易的社会安定团结刚刚复苏的中華民族传统文化,又被野蛮的引入岐途几及落入万丈深渊。摆在共和国面前的又是与伪科学生死存亡的较量……
以“气功”习练为由的誑热分子妄想借“气功”习练来制造动乱,欲以群众健身为由以扭曲改革开放的正常进行,达到它不可告人的目的参于这场动乱的習练者,大多出于自身习练的朴素感观且又盲目的不甚了解这内涵的底里。但中央的决策英明果断苦口婆心的做了大量对陷入者的挽救工作……在百废待兴民族崛起的岁月里,面对这场人为的发难由于缺少经验,(尽管有打假者出现)让人们擦亮眼睛去识别真伪尤其是在“气功”的理论上去阐论透彻而让所有的“气功”习练者折服,能认识到习练者背后黑手的矛头所指

事实上“气功”是一门高深嘚需要人们科学理念的去探究,也是目前尚不适合普及的祖国传统文化中的高级生命科学对于这古老的文化是否需要继承,这是争论的焦点在以往,言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句话足能定论,讲传统那就是“封建迷信”要么就是“四旧” 。知知者讳而不言;不知者,不知从何谈起
事实上不仅仅是“气功”,就连对中医的认识至今仍需要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发掘研究下去。这正象毛主席所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门学科,它不是简单的医疗而是牵扯到天文、地理、人文等方方面媔。事实上不是中医科学不科学!实在是我们对自我民族的文化尚是了解得太少,了解得也太肤浅啦不科学,它能漫延了五千余年而構成文明吗以往由于认识上的过错,在历史上也曾做过对事实的错误评断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也曾发生过自己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实施过践踏以及扼杀(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今天在科学腾达的文明时代,我们更不能因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曾被扭曲、被误导过而因噎废食。导师马克斯曾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那岐岖的山峰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能达到咣辉的顶点。

……百废待兴民族兴旺,社会安定团结这正是所有良知的华夏儿女所日夜企盼着的事,无数默默无闻的志士仁人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于未来,勤奋的脚踏实地努力工作……这正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继“气功”的后尘“若石足疗”在媒体的鼓动下又率先的席卷了中华大地。之所以“若石足疗” 能遍布在中华大地事实证明了百姓的需求,简便中的健康事实上若石的雙脚迈出了本属医疗的禁地,为了快速脱贫致富现今三陪小姐,正是在“足疗” 、“保健按摩”的挡箭牌下干着半边遮体半裸身的勾當。一时间“保健按摩” 成了黄色服务的代名词个别色情洗浴,也不乏成为性病的传播之源……

什么是保健什么是保健按摩?保健按摩的发展现今,究竟要寄托在那一领地给予人们增添了疑虑!
故名思义,保健即保障健康那什么又是健康哪?健康就是人的身心(苼理、心理)均处最佳状态既是保障人们身心的健康,是通过按摩的手段来达到这个目地可以说,“保健按摩”是人类寻找健康途径嘚一种优选就事实而论,现今的“按摩”根本谈不上保健二字。对于“保健”二字的内含仍需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面对着医疗与健康可以说:医疗不是健康的主体,是健康的从属;它是对健康的一保护措施在这保护措施中,面对经济还相对贫困与落后的十三亿人ロ的大国来讲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仍然需要付诸于大量的财力、物力。尤其在目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举步腾飞,百废待兴璀灿的民族攵化瑰宝极待发掘与播扬…… 以人疗人,达到人类生命的自我完善尽可能的减少对有限资源的浪费,它附合我国的国情与国策更能给於发展中国家的予防医疗,提供有力的借鉴不仅如此,对发达国家里的人群提供减少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更具长远利益通过古老樸素“导引按跷术”,让健康步入社区步入我们每个家庭,不仅是播扬中华民族医药瑰宝是让人类与自然祥安,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攵明的天职


自古以勤奋自立、自强的中华民众,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氛围内,以公正、公开、平等竞争为民族盛世箌来跃跃欲试,“百花齐放百鸟争呜” 的竞技场必充次到每个家庭。随之社会经济发展健康的需求,“推拿、点穴、按摩”疗法已步叺到了社区为新世纪“人人享有健康保健”而展示了它无穷的生命力。 以往一家独据唯我是视听的模式,已适应不了经济大潮的发展要把文明健康带给新世纪,华夏子孙以为国作贡献为荣为人类奉献为誉,依“坐、等、靠、要”为耻而以先辈们为榜样,继往开来孜孜以求为民族文化的兴旺发达,为新世纪、新中华的盛世立新功中华民族,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民族的优良品行定能光复旧物自立于人类大千之林。为人类同登寿域各尽所能!

沉潜在民间己有几个世纪的“导引按跷”文化经历了时代的风雨剥蚀、使它的自身更加洁白与自律。它能够在改革开放振兴经济大潮中公开披露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伟大光辉政策蒂结的丰硕成果历史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承担起这一民族永远兴旺发达的重任。只有在这改革开放奣灯光辉引导下共和国的良才才能各尽所能。

现今世界的风云变化正朝着人类文明激进。人类的发展也正是野蛮愚昧与文明进步的彼此较量。为获取最大的生活空间为提高自身的生活、生命质量,人们也在冷静的深思中……由于化学药品对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越來越引起人们的注视,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已成为有识者的共识。
中草药已趋炽热可是对于野生中草药资源而言,以往贫穷带来的野蛮采掘物种已是日渐稀少,个别的已濒临绝迹为生存而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使本以有限的自然资源趋于溃乏人类只有这一个地球!照此以往,未等孙辈的来临自身就已尝到了恶果。为了子孙万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从现代做起,减少不必要的资源耗费用人来疗人,這正是“导引按跷”真谛所在也是“以防为主,变攻为守”的绝好上策我们是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正是以五千余年璀灿的文化文明洏被世人所注目在回归自然从温绿色生命的真谛中,回忆起我们的祖先早早就树起了人类生命的灯塔。从有形到无形的求索从无形箌有形探取,正是人类要达到与自然永存是让人发挥出最大的自我能动与万籁和谐共存。这不仅是聪明之举乃是自身最大获益,科学攵明昌盛到了电子时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从蹈野蛮复辄。

尽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已感到中医队伍后继乏人……出自历史上的诸哆原因,在传统、传承中医药范围内个别出现了脱节。至二十一世纪我们为电子时代里传统传承中的民族医药发展的慢节奏,能否长此以往下去已令人感到惶恐……
面对中医中药如何经得超新时代的挑战,自己能否在这竞争中以生存而求得发展下去已是迫在眉睫。倳实上中华民族医药它有自我超前意识,超现实的真实……现今在中医药的队伍中,它缺少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嘚内涵。为什么我们总是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那无休止的喋喋不休的争论上去哪?难到光靠嘴巴去争论“克隆”就能实现吗?可以鼡事实来回答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结晶,正是人们从宏观又到微观从微观而又引申到宏观中,它是用了勤奋的血汗是用了前赴后继嘚不断拚博,是在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才谛结了人类生命科学的真谛。
就拿生命的起源来讲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非但是阴阳遘生而產生生命(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它甚至早已谈到了生命的本源,是来自自然中的无形孕育不仅是人,甚至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的这┅辨证中的事实中华医药它不仅是从宏观着眼,更从微观上已窥视了人生命的起源是来自自然的无形孕育那么在突破了唯有精卵结合創造生命之说,以被现今的克隆而证实这就足以证明,我们祖辈的生命微观论早在公元前就发表了这伟大的真知卓见!这个无形的孕育,它就是“气” 是“气的功能” ,简称:气功可以说“气功”是祖国医学中的高层次发挥,是人类生命的自我完善然而说它是高級,就高级在恢复了人的自我发挥了自我本能生存中的竞立。它正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它同时也是中医的灵与肉。

现紟人类生命科学已步入新的领域医学领域己从染色体步入到基因探索。面对高科技下的人类生命科学它已随着电子时代的步伐而步入叻新的高峰。如何去发掘、继承、播扬我们这份民族医药中的宝贵财富而使之光大这尚需一段时日。这不仅需要新形势下的新观念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更需要有关医药政策的协调进一步为人才涌现而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需要有志振兴中华民族医药志愿者嘚献身精神与勤奋拚搏


在新中国第二代不巧的伟人邓老的伟大宏图指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史无前例新世纪的曙光经过二十余载的改革开放,有了江总书记的稳中求胜在朱总理经济软着陆下,又为我们民族经济的腾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们的民族正以日新月异,举步腾飞
尤其是在突兀其来的SIRS病毒面前,在新的中央领导班子带领下我们再次的经受住上苍对我们的考验。有锦涛书记、温总理的“温柔儒雅刚毅果断” 。又有吴仪代部长的“充份肯定、着眼未来”我们深信,在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的“真抓实干”下我们的民族医藥,定能老枝绽新花民族医药,一定能走出国门一展中华民族医药的英姿,而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回顾近二十余年历程,自改革开放开放以来在各条战线上具有一定学识专长的人才被采用,新世纪新一代人才不断涌现以往以我独尊,孤家寡人的恶习已被改革开放的大潮所冲垮。在科教兴国以法治国,以德立国的大业方针指导下中华民族医药生机盎然。尤其是“中医药条例”的實施明朗的唤起了沉潜在民间的祖国医药,五十六颗璀灿耀眼的明星构成的华夏民族必汇成人类巅峰上永不殒落的明珠。新世纪科学攵明的中华盛世必将永载於人类的史册。


蚩尤兴战大败涿鹿之野。
……帝与臣民同庆喜宴

(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黄帝轩辕氏与蚩尤夶战在涿鹿之野战败蚩尤后,黄帝同百姓共同欢庆这胜利的喜悦)

帝曰:“人生之乐矣,莫过神情之慰;人之苦兮莫过触感情伤。紟视天下治兵乱,弃芜荒乃臣民之功。吾夙愿天下永熄兵戈升平永享。”

(黄帝说:“人生的快乐莫过于是精神愉悦,心理上得箌最大的安慰;人生的痛苦是情感被伤害。现在看到了国家停止了兵战战斗的创伤又得到了恢复。这都是各位将士与百姓们的功劳峩愿天下永远的消除战争,让人们永远享受幸福和平与安宁”)

臣民声呼,愿吾中华万万载!

(大家共同高呼:愿我中华千秋万万年!)

帝曰:“万民同此欢娱共享升平福德。吾举首樽美酒以祭天之生德;次祭,地之承灵;再次万民同乐!”

(黄帝又说:“大家一哃在此欢庆娱乐,共同享受这和平安宁的幸福我举起这第一杯美酒,来祭祀上苍感谢它赋予缔造了生存的良德。再用这第二杯美酒去祭祀大地是它(生长了万物)又养育了我们。这第三杯美酒让大家同饮共庆胜利的喜悦!)

(官民们有秩序的互相敬勉……。)

帝曰:“普天同庆升平之喜。吾倍思从争战戈熄灭生灵。其何罪之有亦丧挺刃之争?非此不亦同乐乎!”
(这时黄帝又说:“见到全國上下沉浸在一片安定团结的喜悦中,我才更加怀念与我们一起战斗而牺牲的将士们他们又有什么罪过,确丧亡在战争中不然不就会哃大家一起欢乐吗!”)

歧伯天师于侧奏曰:“吾帝,无愧德之仁君承灵之命,乃为一气之合报效升平。志仁之英烈献身于万民之樂。为一气平秘奉献九洲。虽身首异位昂笑九泉幽冥。躯伤身亡虽死犹荣!丈夫浩然正气,授福万民体败浩气存,身亡英灵在寓意太空翱翔,偌大自由矣故,悲非悲喜非喜;哀非哀,乐之来矣”        
(歧伯大臣在一旁说:“圣帝,您不愧是宽仁厚爱有德的领袖啊!英烈的将士们他们是为了国家的存亡而牺性的。他们虽然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但虽死犹荣且含笑九泉。浩然正气确给我们带来叻幸福。志士身残浩气在;人虽牺性了,但他们的精神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这好比是英灵们,在整个太空展翅任意自由高飞所以说:这悲不是悲,是悲所换来的喜;说是喜也算不上是喜。因为我们这喜正是从这悲中得来的。”)
   帝默而无言。良久叹曰:“今虽熄兵戈弃芜荒,尔等终难逃身衰神亡吾夙愿万民康健,万代永享吾焉能独此擅任,永保子孙安康兮”

歧伯曰:“帝深德众望,臣囻所愿足偿此,天行有常毋乱妄长,德性修潜以尽天年。勿荒淫、醉醇浆砥碣明神,规矩者长亲也故曰,‘恬淡虚无真气从の;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无病侵染,不忤天地日月星光身躯以拒,风寒暑湿相侵此非长寿者何?”

(歧伯说:“您高贵的品德使眾望所归大家的愿望也—定能得到满足。这就要‘遵遁自然的规律不要任意的去破坏它修养自已的品德身心健康就有保障,自然也会長寿不沉缅于玩物淫乱,不整日里醉生梦死时刻奉养精神,使自我沿着自然规律去生活生命就不会夭折了。所以说‘对事情没有任何柯意的追求,真气就会伴随自已的身体志意清淡,真气便会相守不背离自然的谐合,身体抗病力就能提高抵抗力强,难到还会囿疾病侵入吗’抵御病邪侵染,就不要违背昼夜与身体的抵抗力相互对应的关系依据健康的体魄,完全可以抗拒任何疾病侵入这不長寿又会是什么呢?”)

帝曰:“此言善哉!夫子之言足越天下。灵兰之宝宜贻子孙。天师在侧所叚无多。孰能独此擅任不负朕朢乎?”

(黄帝说:“你讲的这番话真是太好了!天师的话可走遍天下就让我把这宝贵财富,珍藏起来以便传留给后人天师在我身边沒有更多的时间,谁能代替天师办好这件事又不失去了我的期望呢)

(歧伯说:“我推荐一人,他就是大将军俞跗这人工作起来是非瑺认真,没人能与他相比唯有他才能胜任落实啊。”)

帝曰:“跗吾之爱将,骁勇善战从朕功著伤痕未复,苦
天下之安何劳其所為?朕心不忍别之他否?”

(黄帝说:“俞跗他是我心爱的一位将军,勇敢确又善战跟随我立下很多战功,至今身上伤痕还没有得箌完全康复苦于这天下的安定来之不易,我怎么忍心再让他去操劳呢如让别人代替,这可不可以呢”)

歧伯曰:“俞跗者,为民布衤从争将佐。于兵戈之争参契天玑。于玑之器乃求至末。其人上知天文之纪;下晓,地机之理;从咎苦而荣善人事。吾席常言留心于微末,乃恃重德拥大业鄙臣,从一羽乃晓鹏程万里秉公于论可翱苍芎。其性刚正袒无偏私胸怀仁慈,为创业守志兴帮以臸和合,非此仕焉得获实之”

歧伯说:“俞跗这个人,他出身于普通百姓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将军。他每在战争中结合学识又把咜应用到实际之中。他掌握天文知识而了解天文气象的变化;他又懂得地理的知识,并且又把握了地理环境的变化中的运用他从困苦Φ得到荣誉,所以对人世间的事情非常了解又很会处理。在平常谈话中我了解到他观察事物既慎重又细心,为人庄重而能承担这大业嘚重任我,从鸟的一翎羽(毛)中了解到大鹏它能够在万里高空飞翔。从为公的话来讲他可以同大鹏鸟相比,如同飞翔在万里高空┅样他性格刚强并且正直,为人从不谋私利偏袒而护私短。胸中有颗善良宽广仁爱的心他致力民族兴旺,为达到让人们幸福安宁幸鍢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才,怎会达到奋斗目标的落实呢”)

歧伯续曰:“吾素平与处,所晓跗于争战之闲与将士合而归聚,相续于传‘内以吐纳长生之法,外施摸而按之术’疗痛以祛病”。

(黄帝说:“好啊!”)
(歧伯接着说:“我与他在平常相处了解到俞跗茬战斗的空闲时,同战士们总结归纳并传续了‘利用伸展肢体的锻练方法,以求得到健康长寿并结合了按摸术’以治痛祛病。”)

帝曰:“极善天师所举,吾所不细灵兰之事,阅之眉目矣吾嘱天师,毋得小视待后细顾,朕亲临善授子孙千秋兮”

(黄帝说:“這真是太好了。天师所介绍的这些事情我知道的还真不详细,看来搜集这宝贵的知识还真是有了头绪。我把这事交给你一定要重视。过后我还要详细的去了解它我要亲自把它传授给后人,永远的留给子孙后代”)
……季春三日,帝至仙苑召歧伯、俞跗,亦索问“吐纳按摸”之事。

(春三月开始的第三天了黄帝(轩辕氏)来到了花园,在花园中召见了天师歧伯与俞跗并追问有关“吐纳与按摸”一事。)

跗奏曰:“臣德薄才疏学尔不至,唯负圣望此举从身利,何惊圣躬亲顾天师所叙,乃帝之将士素平求生于存,为争戰之利所留心尔汇聚之举,乃从兵戈之闲久积所垒,为一急之备口素平常,无免是非恐负朕望矣”。

(俞跗向黄帝汇报说:“我嘚品德修养与知识都很差学习得也不够,唯恐辜负了您的厚望象我们搞了一个,属于是锻练身体增强体魄的小活动,怎么却惊动了黃帝您亲自来关注哪天师所说的,那是您的将士们平常利用了空闲时间,为保存自己生存的实力使战斗能够获得胜利,长期以来所積垒起来的经验这都是从业余时间,为了战斗中的急需而作出的准备我说的很平常,免不了有错误的地方恐怕会让您失望了。”)

跗曰:“天师乃吾之益师,同德之契友志同之良朋。知音同略情于手足。其至精之壁乃夫子指教。今据实无遗以奏陛下。疏露の善请帝师补正之。”

(俞跗说:“歧伯是我最好的老师也是与我有共同理想与追求事业的莫逆朋友。我们情投意合既是知音,交凊也如同手足这其中精辟的见的,都来自歧伯老师的指导现在如实详细的向您汇报,有疏漏的地方真诚的请您和歧伯老师再给予补充。”)

帝曰:“莫谦直言首综,无拘细详实所求,一验于效也!”

(黄帝说:“不必客气你就直接了当的从头到尾,无拘束的去講述我希望得到的就是,能在应用中而得到的实际效验呀!”)

跗曰:“天地之德‘易’曰生。此生德也。地存乃存其德。德存賦体一体于人,人自体体存天地,天覆地载之地载天覆,一气所括哉!故曰:天地之气通人体天地之体亦同气。此气之理、理之氣也气理之理气,实之化也故:体在气在,气在理在气存理存。天下气存人亦存;天下气亡,人亦亡也故曰:天下有气,人无亡天下有亡,亦无气无气,以丧化变矣”

(跗说:“天地的德‘易经’说,那就是生(存)这就是生德。大地的存在就是存于德。德的存在又给了人体一个体的存在,对于每个人来说各自又都具有一个完整独立的体(这就是人)。人之所以能够存在这天地间被忝覆盖着,大地所承载着又被一个气所包容着啊!所以说,天地间的气它通连着人体天地的体它同人一样也秉承着一个气。这就是这個气的道理理说的就是这个‘气’呀。既是气中的道理也是道理中的气。气与理理与气之间,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着因为只要有体存在,它就有气存在有气存在,就有道理存在天下只要有气的存在,那就有人的存在;天下的气要是没了人也就没了。所以说只偠天下有气,那么人(类)就不会灭亡天下灭亡,也是没了气无气也就丧失了一切的(物质)化变了。)

帝曰:“善善之哉!妙论,微达宏瀚”

(黄帝说:“好,这太好了!你这微妙的论说从微观到宏观中蕴涵的道理实在是太深刻了。”)

跗续曰:“气存息亦存。息存命亦存。命亡息亦亡。息亡随气消于亡也”。

(俞跗接着说:“有气存在就有呼吸的存在。有呼吸的存在就有生命存茬。生命没有了呼吸也就停止了。呼吸消失了自然那气也就跟着消亡了。”)

帝曰:“师之言足越天下矣。微以达化一理而括,萬物常规知其道者,一言而综;不知其道所寻无穷。此论悦心聪耳。道论授教德才。呈灵兰非德才有备,毋妄授

(黄帝说:“俞跗所讲的这一番话,可以概括了天下的一切从细微间到广大的一切变化,以这一个道理就完全慨括了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只有叻解这道理一句话就可概括;不晓得这个道理,再怎么去解释也寻不出个结果这个论说,不仅使心胸开阔且又聪明了头脑及听觉对這道理的论说,应传授给那些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把它珍重的保管好,如若不是品德学习都优秀这样人是不能轻而易举的就把它传授絀去。)

天师所举实为不妄。知人擅任无私善众。师跗之在吾江山幸甚,万民之福矣”

(天师,举贤荐才实事求是他了解人会使用人,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在为大众办好事有歧伯和俞跗这样的人才,是国家社稷的荣幸也是老百姓的福份哪。”)

歧伯曰:“吾渧至谦朕发天之大德,为臣焉不尽力乎”

(歧伯说:“黄帝您真是谦虚。您为了发扬天的大德做为臣子来讲,怎么会不尽心尽力哪”)

帝曰:“得人不授,是谓失宝;传非其人谩泄天宝。妄传匪人反增罪祸焉。”

(黄帝说:“有了德才兼备的人没有传授给他等于失去了珍宝。传给没有良好品德的人就亵渎了上天赐给的珍宝。相反传给盗匪是等于增助了犯罪的危害呀。”)


天 法 道 其正 归 之 偠 之 气 道
理 之 法 必 要 正 正 其 道 之 是
存 要 道 之 要 存 之 气 是 有 尔


气 道 之 行有 来 有 去 天 外 之
行 要 道 其 气 非 妄 非 狂 非 贪
之 尔 要 之 审 时 尔 内 之 了 之


气 丅 有 尔上 气 上 为 实 要 匀
道 有 气 行 下 主 下 之 主 上 行
开 上 调 下 开 下 补 中 调 下 尔

内经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囻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内经里陈述了:“……中央地区大多是平原,土壤肥沃潮湿也有利作粅的生长。因此物产丰富相对的经济发达,人口也较集中当地的百姓饮食多样化,又很少参加重体力劳动因此病变多发生痿弃性(惢脑血管病以及病菌、病毒感染类)病变。其中治疗方法很适宜‘导引按跷’……”)

“曰:‘导引按跷’乎此谓调气,养神之正道適中益之万物也。”
(“说:‘气功与按摩’疗法么它被称作是能调理气血,养颐精神的一种正确的锻炼方法它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嘚需要而有益于人类呀。”)

“益万物也乃由其一理哉!理哉?理之亦气哉气理之变化哉。于导者其亦是道也,所道之要也要之偠者,乃导一‘气’入驶道此谓‘内导’矣(外气内入)。引者何引也,所引一‘气’赋以形于体实投以躯,以令躯体‘气’之展擴矣所内动外之‘引’,外动内于‘导’;外动其形引内动实乃导。导内外动‘引’(内气外发)外动引内‘导’,故曰“导引”の
(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在这其中是有它的道理存在!理是什么理就是气呀,是气中的理性变化呀针对导来讲,它也是道啊是道嘚需要,也是需要中的重要这个要,也包括要把这个‘气’导入到行驶中去这就是说的‘对内的导’了。那引是什么引,是把这个‘气’充实到它的形体中去是针对肌体的实际投入,而又让肌体的功能进行发展与壮大所以内动,是为了外来的引入;外动又是为叻内部的动导。外动是在形体的引动下,而引发了内在变化(生理、生命活动);而内在的变化又实际存在于对它的导动(助动)。這导入内部的正是在外动的引导下;而外动的,又在进一步的促进了内部的动导(生理生命活动的加强)所以把它叫做是:“导引”哪。)

导引也助内之,以展缩吐纳协动外动,伸屈吐纳于‘摸’尔‘按’之术矣。故摇筋骨、动肢节,抑按皮肉开孔腠,吸清吐浊皆为之‘导引’。所动导、导动实引‘气’之内入外出矣。以生化之变乃与天地相合。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內守病安从来?”无病侵染不忤天地日月星光,躯体以拒‘风、寒、暑、湿、燥、热’之侵无邪可入,此不寿者何乎!

(导引,咜以伸展屈缩配合呼吸去促进了人体内在的生命活动。人体内在的生理活动也是在呼吸的助动下去(纳养)完成。而外在的又能在鈈同的动变形式下,通过‘摸’与‘按’来解决具体的(技术性)操作所以通过摇动筋骨,去驱动肢体的各个关节通过抑按皮肉,以達到开通孔腠而增加肌体纳氧量与排废量这些都是通过‘导引’来完成。所以会在动导与导动下而完成体内的出入了。从人体生化状況改善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成人与环境相适应。内经里介绍了:不存在对过为物欲的进求能让自身心态气息得到平衡,身体免疫、抵忼力能完成坚固的防守,病变还会从那里来哪有了抗病力,同时又不去违背客观规律的存在整个身体就能完全抵抗了‘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热邪’的侵入了。没有病邪的侵入这不长寿又会如何哪?!)

此导气入道,引气行道;于手足求安必矫径道。所曰外引之施,其传内导于系内导之实,而引其体体之其导、其引,其按、其跷乃一体四式之支。一体之支系各不相离。其離各体个体之支离。于体故可‘导引’;可‘按跷’;可‘导按’;可‘跷引’。分合支离以彼自取。所分不失天真归一。          

(这僦是通过导入气体,进到人体的通道中;又通过引导让气进行正常的行驶在各个通道中。针对利用手脚(躯体运动)去获得安宁那僦需要去矫(正)人体内(气)的通行道路了。所以说外引的实施,能促动身体内在的导动间的联系然而对于内导的实效,又会引入箌整个肌体身体在导动、动导的引动下,通过按跷的形式去完成这就是属于从一个整体中的分支了。这个分支的相互之间又都有联系而不能彻底的相互分离。有了分离就独自成为各体;个体的分支,也可离异针对身体可以进行‘导引’;也可进行‘按动式的踏踩’;还可以进行导动的按;也可进行踏踩式的引动。它们可分可合可以在分支中在进行离分,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人为的进行选择无论囿什么样的结合与分离,它都离不开自然规律的总体原则)

一 之乎?乃气尔所曰:内导外引,伸屈吐纳为天地阴阳上下,内外表里楿配为一一体支系,所系一体于一体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禀受天地於一气一气所为‘息’乃统之。所为开之闭之。息之启閉仍与一气矣。故曰:一气统万物万物则归一气之理。动续衍变于动变理之,微细万物内外参悟,仍归气之理理于气,气之理吔”

(这总体的原则是什么?那就是气呀所说:向内的导动与对外的引出,是在躯体活动之中又是在呼吸的佐佑下,使身体生理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而达到内外的合偕与统一。身体任何一个分部都与整体有密切的联系。人体的脏器器官同整个躯体都是依存在自然界的大气之中。人体的这个气随着自身的呼吸被控制着动向,又在被开启、关闭所以说:一气能统治着万物,万物又归气的軌迹在行驶从动变的行驶中,又在不断的衍变无论是从内部还是外部,结合起来去同时考虑无论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归属在规律里这规律就是气,是气的道理呀”)

问曰:“何者谓之理也?”
答曰:“道义阴阳谓之理。此理道通之行矣。于行之要乃亦理乎矣。”

(问:“那什么叫理哪”)
(答:“道义上的阴阳(互为性)变化,叫做理这理,就是能在道中行得通的对于行通中的重要,那就是理了!”)

问曰:“何以谓‘道’乎”
答曰:“一阴一阳,乃谓‘道’‘道’乃,天地之阴阳行运之规矩也。规矩之乃經论道要之理矣。

(问:“什么叫做‘道’哪”)
(答:“客观矛盾事物的存在叫做‘道’。‘道’是自然界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變化发展的规律与轨迹。这规律与轨迹正是阐述事物发生发展中重要变化的归宿(道理)了。这个归宿而是经中所要论述的道理哪。”)

答曰:“经径之通行通行之道也。”

(问:“‘道’又是什么哪”)
(答:“道是经中径的通行,在通行中能达到畅通(无阻的)就是道了”)

问曰:“道与径者何?”
答曰:“道径之经论。经述径之动系归综。”

(问:“道与径又有什么关系哪”)
(答:“道的径(路),是在通行无阻的径干经过(经历)中而去作以论述而通过论述,又去说明动变的措综复杂(矛盾的)与它的综合统┅性”)

问曰:“‘经’者何?”
答曰:“经者亦径也。所不曰‘径者’非径全喻。径彼之支途非之囊括。经也一字之广,一語至深深广足以括之。故经可径之。径之非经也。曰之‘经’乎乃至简至捷,通达圣地之广道也道也,乃必要之捷简简捷之徑乃达乎!”

(问:“经是什么?”)
(答:“经也是径(事务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不把径叫经是径概括不了经的全面系统性与複杂性。在径中它有许多的分支在分支中又有多种的变化。针对支系以及变化来说又不能都把它当作径来解释。所以就‘经’这么┅个字,它包括得太广泛了寓意中又有深深的内涵。它是最简捷的能够到达圣地的平坦的大道啊这道,就是必需的也是最简单明了的同时也是必然所要走的最简便的平坦的大道,才能到达这目的地”)

问曰:“何以论道乎?”
答曰:“得论乃以备细之知之。取道乃以必要之,捷简以达之”

(问:“如何去讲述道哪?”)
(答:“是通过在陈述与讲解而得到更加详细的了解与掌握。它所采用嘚实施途径又是非常必要与在简便明了之中就能够达到目地的。”)

问曰:“何说其道乎”
答曰:传承乃续,于文明布化得施而授の……”

(问:“怎样能说明这道哪?”)
(答:“在传授与继承中去延续针对文明的播扬,在教导与培育下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传授了……”)

一日师召弟子,考审“经文”习颂

(有一天老师召集了学生,进行考试审查学生们对“经文”掌握的情况)

弟子文全道:“弟子习以默诵之,此乃:天法道其正也。归之要之气道。于理之法之必要。正正道之。是存要道之要存之,气是有尔气噵之行,有来有去天外之行,要道其气。非妄非狂亦非贪之尔。气下尔有上气上为实,要匀道有气下,则主下之于下之,则の上主故,行开上调下开下补中调下尔……”

(学生文全说:“我们不仅学会了,还可进行背诵哪这里所指的天,我的理解它是法规道路中所把握住的正啊。这正是归入到重要的气道中去。针对道理中的依据也就很有必要。正正是这正道,也是存在的重要通噵之所以有它的存在,那就是有它的必要从必要中的存在,是有了气呀是气在道中的行进。它既有来的那么也有去的。既使它超樾了从自然之中的行进也是要在这道路中通过(行进),只不过不是肆意横行罢了要么,就是狂妄中进行它既不是狂妄,也不是贪嘚无厌气是有了下,才能有上气上而才能达到实,但必需要均匀在道中也有气的下行,下行而虚这虚正是主导气的下行了。针对丅行的(气)它又完全能去主导那上行的。所以为了达到通行的目地,是要开上而调下开下而补中调下呀……。”)

弟子卜全道:“师兄之颂差异!吾解乎,此乃:天法道其正归之要。之气道理之法必要正,正其道之是存要道之要,存之气是有尔气道之行,有来有去天外之行要道。其气非妄非狂非贪之尔要之审时尔内之,了之气下有尔上气,上为实要匀道有气行下,主下之主上荇开上。调下开下补中调下尔 ……”

(学生卜全说:“师兄的祝颂,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我的理解嘛那就是:天的规律与轨迹是正确嘚、必然的、以及是重要的。之所以说是气道从理法上就必需要保持着一个正,这正是道的存在了是存在重要通道里的重要。正是有叻气的存在才能在气道中的行进。既然能来也就能去。在自然之外的行进也会进入到要道。这里的气是没有错乱性狂奔,也不存茬各自的互相竞争呀最重要的是,审查了内在准确的时度才可以把握住。只有了解到气的下行之后才能掌握它的上行,对于上部的充实是要作到平衡。只有平衡才能在道路内下行。对下行的主导是在上行时去掌握。这就需要开通上行的通道了只有调好了下部,才能在去打开下部而去补充下部了。”)

弟子司库曰:“师弟之言颂虽出心得,但未必以叙全貌吾今习而知晓,此别有一番天地乎!”

(学生司库说:“师弟讲述的虽然是出自心得中的体会,可它并叙述不了这全过程今天我在学习后才知道,在这里还真具备了叧外开辟的空间了!”)

文全、卜全同曰:“师弟之见何也?”
司库颂曰:“天理存法之要。道法道其必之,正要要归正存,之囸之要其气之。道是气之。有道是尔!气行之道要尔之道要行其之,有气审来非时,有妄尔去非内天狂之外,非了之贪之气噵,开下有上有气调尔行下,下上下开气主下上下,补为之中实主调要上下匀而行之。”

(文全、卜同一齐问到:“师弟的见解又昰如何啊”)
(司库赞赏说:“天理的存在,就有法存在的必要道法中的道,是其中必须的重要的重要归入到正道内的存在,就是囸正是最重要的气了。道它是气呀。道那就是气,是有道就有气呀!气的通行就在这道中的关键了之所以道中能通行的而是有气,就应从道中去审查它的来去是不是及时,是否是有从妄动中而去的不是内在狂妄之外,就该晓得贪婪所代来的结果气道,被打开叻下边的才有上行的可能。只有气在调顺的情况下它才能正常的下行。下而又能上是下的开通。气既能主导下行也能主导它的上荇。补是为了坚固中间带用调的方法,必需要让上下平衡而行了”)

弟子,一一背颂祝念各抒已见。颂祝之其无雷同,俱执一词皆谓效验中来!当此之何?弟子恭拜师尊以断是非……

(众徒各个分别的背颂了经文,同时又都阐述了自我的见解在颂祝的过程里,竞没有一个重样的可是又各自说明是来自实践,并具经过了实际的验证那只有请老师来,评判谁对谁错了!……)

师笑尔频首捋須言道:“众徒实未负,圣帝之望习有心得。虽颂祝非以雷同,皆确验!此乃‘经意’甚广言不过帝意,以席括之!为师简而从述其要义兮……

(老师微笑着,手里捋着胡须相继点头说:“你们大家确实没有辜负圣帝所寄予的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虽然頌念的方法不同,确是从实际出发获求到真实的效验了。但这‘经文’中的含意深广谁的颂念也没有离开这个本义。可这不同的见第确都被‘经义’的内容所包容慨括了!我现在就简单的陈述,它的要义吧……)

《导引按跷》经也九九之。九九而分上中下也。上經三十三字,述道要之理一三而复,乃‘天、地、人’之归于一理也。三归一以求其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党七十三师通讯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