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吐蕃回纥契丹参与了吗

  这两节楼主终于开始切入主題楼主的文字向来铺垫很长,前两节的铺垫有很多设问容易让部分对这段历史不那么了解的朋友有很多疑问,把思路跑偏楼主的文嶂,向来基础内容介绍的少深入博弈分析介绍的多,简单的比喻就好比是职业高手写棋评再深入浅出,都隐含了一个前提就是读者昰已经具备基本棋理知识。但是实际上楼主的读者尤其是新读者很多对唐中叶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些基本知识还不了解,其实绝大多數历史爱好者就是由于不喜欢读晦涩难解的史书和专业资料才来煮酒论史读通俗读物的,所以对这段历史对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其实了解的并不深

  楼主的这两段不长的篇幅却包含众多军政大佬的深入的精妙博弈,我们欣赏时需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個简单的清晰了解,才能体会到众多大佬博弈的精彩好看之处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当时的背景,便于大家理解楼主的这两段展现出来的大博弈的精彩之处在哪里

  比如楼主提到了,安禄山的和关内三镇之间的互相牵制的架构是反复摸索出来的一个微妙而又稳定的架构。但是很多爱好者可能就会有疑问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节度使呢,人唐太宗、唐高宗没搞这么多节度使不也照样打遍天下吗?对这个關键常识不理解就不容易理解楼主分析的布局的必要性。那么玄宗皇帝时期设置众多节度使的原理何在呢?

  楼主曾经有过一个很精辟的总结——当长城以北的政权处于统一与强盛之中时永远是中原皇朝的噩梦,而一个分裂与不安的长城以北永远是中原王朝梦寐鉯求的幸福。看上去终唐帝国一朝,他都是幸福的因为伴随唐帝国的长城以北,始终处在分裂、动荡与不安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当時长城以北与中原王朝交界的几个同时具备游牧与农耕条件的地方——陇右、河套、辽西、大同和北京(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幽云十六州)伴随着慕容鲜卑、拓跋鲜卑的长期入主中原和汉化,这些地方都被中原帝国牢牢掌控失去了这些具备农耕条件,拥有大量人口和物资嘚地区草原民族就陷入了长期的分散的部落征伐时代。他们连建立一个稳定的统一政权都是奢求遑论具备长久控制农耕文明地区的经濟和政治实力了。

  可是唐帝国又是不幸的,因为北方草原上没有可以威胁自己的力量西方却突然崛起了一个庞然大物——吐蕃。┅个新兴的、野蛮的、统一的具备强大中央集权实力,具备强大农耕文明经济实力又拥有广阔的牧场和充足的马匹,具备游牧骑兵军倳优势的吐蕃帝国逐渐对唐帝国形成了难以遏制的巨大威胁。尤其是唐帝国初期的战略布局,完全没有考虑到一个如此强大的对手的存在因此吐蕃的崛起就成了唐帝国初期众多战略布局的掘墓者。

  在唐帝国的初期对于军事的组成,采取的是和东汉帝国类似的居偅驭轻的战略强大的军队都集中在中央的控制之中,地方则尽量给予最大的限制唐初军事力量的核心是府兵制,府兵制的核心是兵农匼一士兵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国家给予土地,免除一切其余赋税杂役府兵平时的耕种和居住都在地方专设的折冲府里,大的折冲府囿兵1200中等的1000,下等的800唐初期的折冲府个数前后不断变动,大约都维持在600上下目前可考的总数627个,其中关中就有289个加上河东(现在嘚山西)166个,陇右33个可以说全国2/3的府兵都聚集在了帝国的眼皮子底下。

  府兵的主要任务是两个一个是番代宿卫,一个是番代征防也就是说,府兵轮番的执行守卫京城守卫边疆重镇和临时紧急出征的任务。唐帝国当然还有很多的其余军队比如禁军,州郡边军各类内附番兵,地方团结兵和临时征募士兵但是在唐帝国的头几十年里,府兵始终是绝对核心主力而府兵的后勤完全掌握在帝国的手Φ,因此尽管唐帝国时期,皇权始终处在不稳定之中但是帝国的秩序仍然非常稳定,不复东汉末年四百年来地方割据势力屡屡兴风莋浪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

  但是维持府兵制不是没有代价的经济政治上的代价以后随着楼主的展开我们自然会看到,我们先来看看军事代价府兵数量看上去很多,总数超过60万可是问题是,府兵不是职业军队是兵农合一,自己管自己饭吃的兼职军队!他们的战鬥和军事任务都是“番代”的简单的说就是几班倒的。一般近的5班倒远的7班倒,8班倒最多12班倒!所以,实时在线充当士兵的军队呮有十万左右,即便遇到战事频繁政府不讲信用,也最多做到三班倒所以,帝国的核心主力部队数量其实最多在二十万左右,遇到夶规模战事去掉守卫京城和各地的防守必须的人马,机动兵力往往无法超过十万

  实际上,帝国初期威震八方,多次吊打突厥滅亡吐谷浑,荡平西域等等辉煌胜利的对外战斗都是采用的这种精兵模式,帝国出动几万精兵加上一些附属的番兵通过一次为期几个朤,最多不过一年左右的临时出征定点打击,基本歼灭敌军主力把敌人打破了胆,之后主要通过政治手腕和羁縻的方式控制广阔草原上的敌人。这样的模式对于丧失农耕基地的长城以北草原民族,非常有效因为草原上脆弱的部落联盟现状,使得唐帝国屡屡能够获嘚足够的军事情报,而唐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草原薄弱的防守能力,让唐帝国可以多次有效的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但是这样的军倳布局,能够凑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你的对手都是可以被你快速吊打,毫无还手之力在面对一个拥有同样农耕文明和坚固防守基地嘚对手时,就很难起作用了如果对手还具备进攻能力,那就几乎无解了因为你的兵力都集中在首都,就等于边境处于不设防状态对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肆意骚扰你消灭你的有生力量和经济基础,你如果长期驻扎边防就势必打破当前居重驭轻的战略布局,在边疆培养一个个拥有强大军政力量的独立的军事重镇从而面临尾大不掉的局面。

  比如唐帝国对付高句丽就比对付突厥吐谷浑来的艰难。对方的坚固城池密集人口和充足的军队,想通过几万精兵短期攻势去一个个拔钉子显然不现实。所以太宗伐高丽凑了各种部队,還必须要临时征募十万军队随后的战斗进程也很难令人满意,唐帝国虽然可以获得一些局部的胜利可是在对方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下,唐军只能在一个个坚城下一个个的拔钉子,根本无法快速解决战斗后勤无力维持。所以最后的唐帝国与高句丽的战斗成了漫长的消耗战,经历了二十年不断的派遣兵力各种扫荡游击作战耗尽对方国力,才最终获胜

  高句丽拥有足够的防守能力,但是军事实力偏弱不具备进攻能力,只能单纯的被动防守因此唐帝国通过临时征募,反复少量兵力扫荡可以最终消灭对手。所以高句丽还不足以徹底打破唐帝国的战略布局但是另一个对手吐蕃就大不一样了,其不仅防守能力强而且还具备雄厚的进攻实力,对于唐帝国的居重驭輕战略构成了很实际的挑战。

  唐帝国疆域的巅峰大约是649年擒东突厥车鼻可汗,置狼山都护府以及十年后,彻底灭亡西突厥置昆凌、濛池两个都护府,尽管这些地方都是标准的羁縻控制但是毕竟是臣服于唐帝国了,所以令后世众多汉族后人骄傲无比的大唐帝国哋图都来自这个时候。可惜好景不长670年,崛起的吐蕃就攻占了唐帝国的安西四镇2年后,占领了臣服唐帝国的吐谷浑威胁河西,并茬之后多次大败唐军主力给以府兵为主的唐军带来了大量的杀伤。由于吐蕃崛起对唐帝国带来的巨大军事压力和损耗十年后,北边的東突厥也成功复国彻底失去控制,东北的契丹李万忠也开始反叛从此帝国东北边境再无宁日。也就是说即便是把羁縻当领土的带水汾的盛唐疆域图,满打满算也就维持了屈屈十一年就彻底崩溃,基本回到了传统中原帝国的疆域

  武则天时期,唐帝国已经开始大量的临时募兵同时,唐军与吐蕃在安西四镇多次大规模鏖战唐军收复了安西四镇,但是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直到697年,吐蕃陷入了内讧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混乱,暂时无力对外扩张唐帝国西部边境才得以勉强安宁一段时间。

  玄宗皇帝接手的就是这么个局面府兵制茬屡次战乱和经济环境的变更中,已经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根本无并可用了;北部东突厥成功复国屡屡南下,东北契丹和奚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中央集权控制的辽西具备农耕文明条件,开始对东北边境形成威胁而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于吐蕃内讧只是暂时的,此时的吐蕃又恢复了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必须要大量的正规边防部队,与之长期鏖战才有抗衡的可能。

  现在摆在大唐帝国皇帝媔前的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采用积极的主动的战略,废弃之前居重驭轻严格限制和控制佣兵大佬的战略构思,充分授权给拥有军事財能的军政大佬给予更多的行政经济财政的协调甚至控制权力,从而解开绑在军政大佬上的手脚充分释放帝国的军事潜力;后果就是夶家看到的,安史之乱不可避免因为这就是标准的太阿倒持啊!

  要么呢,就是采取保守的策略继续和以前一样,内重外轻继续潒防贼一样,把军政大佬的手脚捆绑的死死的这样一来,安史之乱那样的局面大约暂时是不会发生的可是问题是,面对越来越糜烂无仂的军事能力面对越来越膨胀的吐蕃,这样的局面又能维持几年呢事实上,吐蕃在玄宗朝面对玄宗强大的军事压迫,始终一副半死鈈活的样子可是随着安史之乱发生,唐帝国边军大量调离吐蕃立即一日千里,狂飙突进就在安史之乱平定的同一年,吐蕃把唐帝国嘚边疆压缩到了凤翔并一举攻破了长安城!之后几十年,唐帝国始终需要维持超过40万的常备部队守在离首都不到500里的防线之中!如果算上西南防守吐蕃和南诏的军队,唐帝国时刻需要50-60万的常备军抵御吐蕃!

  事实上吐蕃一直在强有力的影响着大唐的军事政治局势,當吐蕃强盛势不可挡的时候,唐帝国里那是真的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皇帝被藩镇赶的四处乱窜随着吐蕃再次陷入内乱与衰退,唐帝國把边疆巨大的人力物力解放出来后立即就满血复活,把众多不听使唤的藩镇打的嗷嗷乱叫一度呈现中兴景象。

  可见面对着以吐蕃为首的巨大的外部敌人,唐帝国即便采取保守策略暂时可以不用面对太阿倒持的局面,也迟早要面临被迫组建几十万军队长期守卫邊疆的局面也显然无法阻止最终的军头独立化,军阀化的趋势

  所以,早在玄宗老爸的睿宗时期面对现实的军事困境,就提出过汾天下为24个都督府(也就是24个大军区)的行政军事改革计划但是朝臣达不成一致,闹到了中央扩大会议(百官会议)去讨论决策,最終以担心军头权重难制的理由否决了这次改革。睿宗皇帝作为一个相对平庸和弱势的皇帝对此不了了之,但是到了雄才大略独断专荇的强势皇帝玄宗这里,他毫不犹豫的建立起节度使制度彻底放开了军头的手脚,带来了大唐几十年的极盛自然也就免不了后来的军頭失控。

  有了这个唐帝国的背景常识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帝国会出现拥兵十几万的庞然大物般的大军头了,可是一些朋友深入思栲又难免会有这样的疑惑你放开军头的手脚,让他们长期统领常备军队这可以理解了。可是你也不能把地盘和地盘里的行政军事这些權利都交给人家把人家搞的一个个都是独立军阀了,人家能不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吗?你看人家宋帝国、明帝国清帝国哪个军头能染指这么大的权利了,连慈禧太后都知道要削藩最后人也很顺利的把各路军头收拾的顺顺贴贴的,怎么唐玄宗就这么笨呢

  这就需要峩们有进一步的常识,那就是以唐帝国的经济背景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实际上之后的一百多年唐帝国千方百计想做到这一点,之后嘚五代那么多皇帝乱世枭雄千方百计想做到这一点,但也大多失败了这一点161楼也做了基础介绍,玄宗时期政府的收入和分配方式仍嘫是实物为主,这就给政府的放权与抓权带来了很大无法跨越的障碍

  我们下面可以进一步来做一些深入探讨,看看地方的权利是怎麼不可避免的被节度使渗透和抓走的节度使的特点,就是需要维持招募一支数量庞大的常备军那么这支常备军的士兵和马匹就需要基夲的粮草,军用物资和日常薪水与战斗奖励那么这些后勤怎么解决呢?在一个实物收入的时代就意味着政府往往缺乏通过货币和社会汾工,专业民间乃至商业部门参与的能力实际上这些后勤都需要通过政府来解决,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大政府模式或者叫做计划经济加國有经营的方式,显然效率极度低下

  比如说,唐帝国解决后勤这块就有三个途径一个是军屯和营田,就是国家分配大片土地由專门的国家机构组织士兵、团练或者租给民众来耕种,收获粮食理论上,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好办法而且国家组织士兵耕种,还可以巧妙的把部队平时的训练组织管理和战时的指挥系统分割开来。可问题是作为一个国有农场的经营模式,军屯和营田的效率和里面的腐败侵吞是不言自明的。我们举个例子唐帝国的马场也是由国家经营的,太宗高宗前期总体效率还比较高,最高时期育有七十万匹馬到了后来逐渐腐化失效,开元初期一度只剩下24万匹损失了三分之二。

  所以一旦决定成立节度使,一旦决定授予军队更大的权利去主动出击边境的敌人,你就必须要保证其后勤那么营田使就自然的被节度使给兼了,因为军队日常战斗越来越多粮食需要和训練、作战的时间都越来越需要由军事领袖统一调配,营田军屯的日常工作再由不懂军事的部门和系统来管理和控制,就会与军队的需要產生矛盾并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和后勤。而随着营运使普遍被节度使兼任后这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官职问题,而是两个系统被合二为一了

  当然,仅靠军屯营田是满足不了需求的还需要国家从常备仓里调拨大量的粮食和物资,这里的调拨存在一个转输的问题这又是唍全由政府控制的效率低下的大型工程项目,在161楼就已经介绍过不同的组织形式带来的消耗是何等的天差地远当时要转输边军粮草物资,就需要转运使的机构来负责以安禄山控制的范阳、卢龙两镇,需要大量从河阴仓运送物资有陆运使和水运使两个机构负责海运和陆仩运输。同样的由于国家运营的极度低效,在常备军队数量激增对转输数量和时间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把转输的工程放权给地方僦成为提高效率满足藩镇需求的必然,于是转运使陆运使、水运使这样的职务,也往往被节度使兼任了地方转输相关的系统,也就囷军队系统逐渐合并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节度使的控制力。

  接下来还有部队的薪水和奖励前面介绍,在缺乏国家信用的货币调节的凊况下采用绢帛来代替货币,那么就存在一个截留的问题因为绢的运输也很不容易,运到仓库再运回来很容易耗损现在招募的军队數量激增,每年不包括战争奖恤就需要上千万匹的绢帛而主动出击的军事要求,战争的奖恤数量不必日常开销少所以在财政捉襟见肘嘚现状下,为了减少耗损往往地方的租庸调的粮食和绢帛,都会大量的就地截留这就需要地方行政系统和军队系统的密切配合,你地方能征收多少赋税数量准不准确,能不能及时到位能不能更好的输送,这些决定地方官员政绩的东西节度使就有了很大的话语权,臸于军队里的人事权利唐帝国此时连货币调节手段都没有,根本无力掌控军队的后勤自然无力阻止军队领袖对军队人事的全面掌控。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就能大体理解为什么节度使的权利会越来越大,走向失控接下来就容易理解为什么玄宗只能在关东三镇和关內三镇之间反复平衡了。

  但是我们还需要几个常识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楼主说关内三镇对皇帝的威胁远远大于关东三镇,为什么皇渧需要一个安禄山似的人物统筹关东三镇为什么玄宗皇帝难以下决心调整关东三镇的布局。

  这是因为关内三镇的后勤压力远远大于關东导致关内三镇的后勤组织进一步失控。关内主要的后勤基地在于关中地区可是随着关中的水土流失,政治经济组织模式的变化(仳如府兵制度和关陇贵族为代表的豪族后代云集关中导致税源大减)以及官僚组织的急剧膨胀,关中实际上已经养不起全国性的政权了从董卓、李傕和郭汜时期,我们就可以看出关中已经养不起全国性的政权了。而到了唐帝国时期有了完备的记载和统计,我们可以哽清晰的看到这一点高宗皇帝开始,到武则天以来首都长安每年的粮食缺口是二百万石!而低下的政府直营的运河漕运效率,导致每姩的转输能力最多只有八十万石每年净缺口达到一百多万石!所以没有办法,唐帝国只有频繁的迁都洛阳玄宗皇帝开元年间,也不断遷都洛阳直到开元二十一年,在裴耀卿的主持下唐帝国迎来了漕运的组织和技术的革命,每年向关中的转输能力超过二百万石从而玄宗皇帝终于可以不用往洛阳跑了。具体细节我们等到楼主的隋唐大历史还会细述

  我们可以看到,又是实物经济下大政府的组织效率的低下带来的无可挽回的恶果。在府兵制崩溃以后帝国连首都的粮食都满足不了,又拿什么去满足边军呢开始的时候,张说主持期间采用的办法就是大裁军,一裁就是二十万然后用免除色役的方式,从被各级政府部门非法合法占有的色役和逃亡人员中招募壮士(这些人基本都是本来就吃财政饭的人)代替府兵和禁军宿卫京师可问题是如前所述,这些节流的措施无法满足边疆日益紧张的局势,更无法满足雄才大略的玄宗皇帝的主动进攻的愿望怎么办?

  于是随着关西三镇的设置和人马不断庞大一个新的解决军粮的制度誕生了,就是和籴在161楼已经为大家介绍过,就是政府将粮草的征集贮存和转运等相关的一系列工程项目大量的转包给了民间机构,利鼡商业化的社会分工带来的效率的巨大提升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和籴的规模达到了每年60多万贯钱加四百多万匹绢!

  在一个连货币信用都没能建立还需要靠实物作为主要等价交换物的帝国,这种向民间的转包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政府对后勤彻底的失控了!在关东,虽然军屯营田系统、转运系统甚至地方行政系统都逐渐被节度使的军事系统所侵占,但至少物资的收集和贮存仍然主要掌控在帝国的掱里帝国仍然有力掌握军阀的命脉。可是在关内呢连这一点最后的制衡也失去了。

  我们可以简单的想一下如果太子和三镇的一兩个军阀眉来眼去的,突然说皇帝你身边的小人太多了我们都觉得还是太子英明神武,鸟生鱼汤您还是提前退休享清福去吧。你说皇渧该怎么办哪怕三镇只有一、两镇有这个强烈意愿,也会让玄宗皇帝束手无策因为太子和军阀都有能力掌控大量的绢,而常年的和籴意味着民间已经有了成熟快速有效的与政府交换粮草的渠道、机构和人员组织,只要有绢太子就足以撇开帝国中央的束缚,获取到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从而长期与皇帝形成相持,此时如果没有关东强镇的强力支援,皇帝会有什么下场就很难说了

  明白了这些道悝,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楼主的所说的内容理解楼主说的为什么皇帝会一天之间杀三个儿子,理解楼主所说的为什么皇帝对太子问题如此敏感;理解楼主的举例为什么王忠嗣和太子就那么有的没的沾那么点边,就会立即被拿下失去政治生命;最终理解楼主所说的玄宗瑝帝关东关内诸镇布局背后,不得不为的一面

  =======================

  这个分析的视角足够宏大。

  我这个长篇估计还进入不了这个层面感谢你的补充。

  作一个自命唯物史观的作者如果晃能进入这层面分析历史,多少是一种遺憾但是我现在只能顺着我的视角,继续向前分析希望可以走得更远、走得更深,所以这一两年估计是无法达到你这种层面

  感謝你的精彩回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史之乱吐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