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念陈衡哲读后感中不是对着镜子写的的含义与作用

杨绛:怀念陈衡哲读后感的相关攵章

陈衡哲是“五四”一代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雨点》是中国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其夫任鸿隽是著名的“中国科学社”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他们夫妇是胡适一生最亲密的朋友。本文是杨绛先生近作保持了她一贯的淡雅隽永的风格。文中对四十年代末那群大文囮人生活和心态的刻画分明有着文与史的双重价值。尤其是胡适与钱钟书的交往虽笔墨  

一 钱钟书先生去世数年后,夫人杨绛出版了這本回忆录使读者对他们以往的生活,多了一点了解例如,钱钟书最初留学英国时的读书生活杨绛的陪读时光,回国后的谋生日子一九四九年以后他们到北京的生活,经历多次运动以及“文革”岁月皆有记述。 但是看了这本书,却产生很多疑问和问题例如,楊绛女士谈到一九五七年反右前夕毛泽东号  

日月如梭耀邦一晃就离开我们20年了。我还记得大约是1964年胡耀邦作为共青团第一书记在团苐九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一个《为我国青年革命化而斗争》的长篇报告。当时所有渴望进步渴望入团的中学生们都曾反复阅读和学习这个報告。我也如此拼命的自我革命。那时候打心眼儿里以革命为荣以革命为美。所以狠挖自己总跟人搞不好关系的根源  

1979年,我进入Φ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后不久就在董衡巽学长的推荐下,拜识了钱、杨两位先生并成为他俩的“助手”(其实,不过是借借書、跑跑腿、偶尔查抄一些资料而已)当时正值“文革”结束、学术领域百废待兴之际,钱、杨两位先生工作繁忙所里同事都不敢去咑搅他们。可是我们这代学人,长期受运动干扰读书少,学殖欠厚  

钱锺书最欣赏Monika的翻译他的小说有多种译文,唯独德译本有作者序可见作者和译者的交情,他们成了好朋友她写的中文信幽默又风趣,我和女儿都抢着看不由得都和她通信了。结果我们一家三口嘟和她成了好友我女儿和我丈夫先后去世,我很伤心特意找一件需我投入全部身心的工作,逃避我的悲痛;因为这种悲痛是无法对抗嘚只能逃避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 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 1932年春,古月堂 1932年的清华女生宿舍,有个很典雅的名字叫“古月堂”,入夜时古月堂前常常站着等女友的男生,他们把“约会”戏谑为“去胡堂走赱” 那时候的清华同现在并无二致,男多女少女生都是被宠爱的  

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溫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决不忘记先生。”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 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著先生的慈祥的面颜  

虽然前几天已经听说李老病危,但几天过去了大家都期望转机的出现。今日证实先生驾鹤仙逝仍觉突然。草荿此文以寄哀思。 4月14日中午孙大午兄到寒舍打算与我依前约一起乘车到协和医院看望慎之先生。此前二日与慎之先生约定时先生曾樂观地说他已接近康复,准备出院不料此时我们打电话到病房,先是医护人员接电话答以不能探视随后  

萧公走了!中国哲学界失去叻一位富有思想、在全国哲学教学科研上发挥过重大作用、保持长久影响、桃李满天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我个人也失去了一位良师益伖和名副其实的恩师!萧公有恩于我,不是一般的恩是恩重如山的恩。一个人的成长关键是一步或几步。萧公就是在最关键的几步上有恩于我的师长。这个意义上没有萧前老师,就没有我郑杭  

}

我初识陈衡哲[1]先生是一九四九年茬储安平先生家储安平知道任鸿隽[2]、陈衡哲夫妇要到上海定居,准备在家里摆酒请客为他们夫妇接风。他已离婚家无女主,预先邀峩做陪客帮他招待女宾。锺书已代我应允

锺书那时任中央图书馆的英文总纂,每月须到南京去汇报工作储安平为任、陈夫妇设晚宴嘚那天,正逢锺书有事须往南京晚饭前不及赶回上海。储安平家住公共租界我们家住法租界,不仅距离远而且交通很不便,又加我鈈善交际很怕单独一人出去做客。锺书出门之前我和他商量说:“我不想去了。不去行不行?”他想了一想说:“你得去”他说“得詓”,我总听话我只好硬硬头皮,一人出门做客我先挤无轨电车,然后改坐三轮到储家

那晚摆酒两大桌,客人不少很多人我也见過。只因我不会应酬见了生人不敢说话,也记不住他们的名字所以都报不出名了。我只记得一位王云五因为他席间常高声用上海话說“吾云五”。还有一位是刘大杰因为他在储安平向陈衡哲介绍我的时候,跌足说:“咳!今天钱锺书不能来太可惜了!他们可真是才子佳囚哪!”

我当不起“佳人”之称而且我觉得话也不该这么说。我没有锺书在旁护着就得自己招架。我忙说:“陈先生可是才子佳人兼在┅身呢”

陈衡哲先生的眼镜后面有一双秀美的眼睛,一眼就能看到她听了我的话,立即和身边一位温文儒雅的瘦高个儿先生交换了一個眼色我知道这一位准是任先生了。我看见她眼里的笑意传到了他的嘴角心里有点着慌,自问:“我说错了话吗?我把这位才子挤掉了嗎?可是才子也可以娶才子啊”我赧然和任先生也握了手。

那天的女客共三人我一个,陈衡哲先生之外还有一位黄郛夫人她们俩显然昰极熟的朋友。入席后她们并坐在我的对面。我面门而坐另一桌摆在屋子的靠里一边。我频频听到那边桌上有人大声说“吾云五”主人和任先生都在那边桌上,他们谈论中夹杂着笑声我们这桌大约因为有女宾的缘故,多少有点拘束主要是我不会招待,所以我们这邊远不如那边一桌热闹没有人大说大笑,大家只和近旁的人轻声谈话

我看见陈衡哲先生假装吃菜,眼睛看着面前的碗碟手里拿着筷孓,偷偷用胳膊肘儿撞一撞黄夫人轻声说话,却好像不在说话她说一个字,停一停又说一个字,把二寸短话拉成一丈长每两个字Φ间相隔一寸两寸,每个字都像是孤立的我联上了。她在说:“你看她像不像一个人?”黄郛夫人隔着大圆桌面把我打量了几眼。她毫無掩饰连声说:“像!像!像极了!”她们在议论我。我只好佯作不知但她们的目光和我的偶尔相触时,我就对她们微微笑笑

散席后,黄郛夫人绕过桌子来拉着我的手说:“你和我的妹妹真像!”我不知该怎么回答,显得很窘黄夫人立即说:“我妹妹可不像我这个样子的。我妹妹是个很漂亮的人物”黄夫人端正大方,头发向上直掠一点不打扮,却自有风度我经她这么一说,越发窘了因为不美的人吔可以叫人觉得和美人有相似处;像不像也不由自己做主。幸好陈衡哲先生紧跟着她一起过来她拉我在近处坐下,三个人挤坐一处很親近也很随便地交谈,多半是她们问我回答。

解放后我到了清华张奚若太太一见我就和我交朋友,说我像她的好朋友模样儿像,说話也像性情脾气也像。我和她相熟以后问知她所说的朋友,就是黄郛夫人的妹妹据说是一位英年早逝的才女。黄郛夫人热情地和我拉手是因为看见了与亡妹约莫相似的影子。我就好比《红楼梦》里的“五儿承错爱”了

黄郛夫人要送我回家。她乘一辆簇新的大黑汽車——当时乘汽车的客人不多陈衡哲先生也要送我回去。经任鸿隽先生问明地址任先生的车送我回家是顺路。我就由他那辆带绿色的半旧汽车送回家黄郛夫人曾接我到她家一次。她住的是花园洋房房子前面的墙上和墙角爬满了盛开的白蔷薇。她赠我一大捧带露的白薔薇我由此推断我初会陈衡哲先生是蔷薇盛开的春季。

抗战胜利后锺书在中央图书馆有了正式职业,又在暨南大学兼任教授同时也昰《英国文化丛书》的编辑委员。他要请任鸿隽先生为《英国文化丛书》翻译一本有关他专业的小册子特到他家去拜访。我也跟他同去谢谢他们汽车送我回家。过两天他们夫妇就到我家回访我家那时住蒲石路蒲园,附近是一家有名的点心铺那家的鸡肉包子尤其走俏,因为皮暄、汁多、馅细调味也好。我们就让阿姨买来待客任先生吃了非常欣赏。不多久陈先生邀我们去吃茶

他们家住贝当路贝当公寓。两家相去不远交通尤其方便。我们出门略走几步就到有轨电车站;有轨电车是不挤的,约三站左右下车走几步就到他们家了。我们带两条厚毛巾在点心铺买了刚出笼的鸡肉包子,用双重毛巾一裹到他们家,包子热气未散还热腾腾的呢。任先生对鸡肉包子還是欣赏不已

那时候,我们的女儿已经病愈上学家有阿姨,我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两三门课日子过得很轻松。可是我过去几年實在太劳累了。身兼数职教课之外,还做补习教师又业余创作,还充当灶下婢;积劳成病每天午后三四点总有几分低烧,体重每个朤掉一磅只觉得疲乏,医院却验查不出病因我原是个闲不住的人,最闲的时候我总是一面看书,一面织毛衣我的双手已练成自动囮的机器。可是天天低烧就病恹恹地,连看书打毛衣都没精神我爸爸已经去世,我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经常在爸爸身边和姊妹们相聚說笑。锺书工作忙偷空读书。他正在读《宋诗纪事》还常到附近的合众图书馆去查书,我不愿打搅他

恰巧,任鸿隽也比陈衡哲忙陳衡哲正在读汤因比(Toynbee)的四卷本西洋史,已读到第三册的后半本但目力衰退,每到四时许就得休息眼睛。她常邀我们去吃茶(她稱“吃tea”,其实吃的总是咖啡)她做的咖啡又香又浓,我很欣赏我们总顺路买一份刚出笼的鸡肉包子,裹在毛巾里带去任先生总是特别欣赏。锺书和任先生很相投我和陈先生很相投。“吃tea”几次以后锺书就怂恿我一个人去,我也乐于一个人去因为我看出任先生昰放下了工作来招待的,锺书也是放下了工作陪我去的我和陈衡哲呢,“吃tea”见面之外还通信,还通电话我一个人去,如果任先生茬家我总为他带鸡肉包子,但是我从不打扰他的工作他们的客厅比较大,东半边是任先生工作的地方;西边连卧房我和陈衡哲常在愙厅西半边靠卧房处说话。

我为任先生带鸡肉包子成了习惯锺书常笑说:“一骑红尘妃子笑”,因为任先生吃鸡肉包子吃出了无穷的滋菋非常喜爱。我和陈衡哲对鸡肉包子都没多大兴趣

陈衡哲我当面称陈先生,写信称莎菲先生背后就称陈衡哲。她要我称她“二姐”因为她的小弟弟陈益(谦受)娶了我的老朋友蒋恩钿。但是陈益总要我称他“长辈”因为他家大姐的大儿媳妇我称五姑。(胡适《四┿自述》里提到的杨志洵老师我称景苏叔公。五姑是叔公的女儿)我当时虽然不知道陈衡哲的年龄,觉得她总该是前辈近年我看到囿关于她的传记,才知道她长我二十一岁呢可是我从未觉得我们中间有这么大的年龄差距。我并不觉得她有多么老她也没一点架子。峩们非常说得来简直无话不谈。也许她和我在一起就变年轻了,我接触的是个年轻的陈衡哲

她谈到她那一辈有名的女留学生,只说:“我们不过是机会好罢了当时受高等教育的女学生实在太少了。”我不是“承错爱”的“五儿”也不靠“长辈”“小辈”的亲戚关系;我们像忽然相逢的朋友。

她曾赠我一册《小雨点》我更欣赏她的几首旧诗,我早先读到时觉得她聪明可爱。我也欣赏她从前给胡適信上的话:“你不先生我我不先生你;你若先生我,我必先生你”我觉得她很有风趣。我不知高低把自己的两个剧本也赠她请教。她看过后对我说:“不是照着镜子写的”那两册剧本,一直在她梳妆台上放着

我是他们家的常客,他们并不把我当作客人有一次峩到他们家,他们两口子正在争闹;陈先生把她瘦小的身躯撑成一个“大”字两脚分得老远,两手左右撑开挡在卧房门口,不让任先苼进去任先生做了几个“虎势”,想从一边闯进去都没成功。陈先生得胜笑得很淘气;任先生是输家,也只管笑我在一边跟着笑。他们并不多嫌我我也未觉尴尬。

有一个爱吹诩“我的朋友某某”的人对我和锺书说:“昨晚在陈衡哲家吃了晚饭谈到夜深,就在他們客厅的沙发上睡了一晚”过一天我见到陈衡哲就问她了。她说:“你看看我这沙发有多长他睡得下吗?”当然,她那晚也没请人吃晚飯她把这话说给任先生听,他们两个都笑我也大长识见。

那时陈衡哲家用一个男仆她称为“我们的工人”。这位“工人”大约对女主人不大管用需要他的时候常不在家。她请人吃茶或吃饭常邀我“早一点来,帮帮我”有一次她认真地嘱我早一点去。可是她待我幫忙的不过是把三个热水瓶从地下搬到桌上。热水瓶不是盛五磅水的大号只是三磅水的中号。我后来自己老了才懂得老人腕弱,中號的热水瓶也须用双手捧陈衡哲身体弱,连双手也捧不动

渐渐地别人也知道我和陈衡哲的交情。那时上海有个妇女会会员全是大学畢业生。妇女会要请陈衡哲讲西洋史会长特地找我去邀请。陈先生给我面子到妇女会去作了一次讲演,会场门口还陈列着汤因比的书

胡适那年到上海来,人没到任家客厅里已挂上了胡适的近照。照片放得很大还配着镜框,胡适二字的旁边还竖着一道杠杠(名字的苻号)陈衡哲带三分恼火对我说:“有人索性打电话来问我,适之到了没有”问的人确也有点唐突。她的心情我能领会。我不说她“其实乃深喜之”要是这么说,就太简单了

胡适的《哲学史大纲》我在高中和大学都用作课本,我当然知道他的大名他又是我爸爸囷我家亲友的熟人。他们曾谈到一位倒霉的女士经常受丈夫虐待那丈夫也称得苏州一位名人,爱拈花惹草胡适听到这位女士的遭遇,罙抱不平气愤说:“离婚!趁丰采,再找个好的”我爸爸认为这话太孩子气了。那位女士我见过多次她压根儿没什么“丰采”可言,洏且她已经是个发福的中年妇人了“趁丰采”是我爸爸经常引用的笑谈。我很想看看说这句话的胡适

一次,我家门房奉命雇四头驴子因为胡适到了苏州,要来看望我爸爸而我家两位姑母和一位曾经“北伐”的女校长约定胡适一同骑驴游苏州城墙。骑驴游苏州城墙确佷好玩我曾多次步行绕走城墙一圈。城墙内外都有城河内城河窄,外城河宽走在古老的城墙上,观赏城里城外迥不相同的景色很囿意思。步行一圈费脚力骑个小驴在城墙上跑一圈一定有趣。

可是苏州是个很保守的城市由我家走上胥门城墙,还需经过一段街道蘇州街上,男人也不骑驴如有女人骑驴,路上行人必定大惊小怪我的姑母和那位“北伐”的女士都很解放,但是陪三位解放女士同在蘇州街上骑驴的惟一男士想必更加惹眼。我觉得这胡适一定兴致极好性情也很随和,而且很有气概满不在乎路人非笑。

我家门房预先雇好了四头驴早上由四个驴夫牵入我家的柏树大院等候。两位姑母和两位客人约定在那儿上驴出发我爸爸会见了客人,在院子里相送

我真想出去看看。但是爸爸的客人我们从不出见我不敢出去。姑母和客人都已出门爸爸已经回到内室,我才从“深闺之中”出来張望我家的大门和两重屏门都还敞着呢。我实在很想看看胡适骑驴但是集结出发的游人,不用结队回来路人惊诧的话,或是门房说嘚或是二位姑妈回来后自己讲的。

胡适照相的大镜框子挂在任家客厅贴近阳台的墙上不久后,锺书对我说:“我见过胡适了”锺书瑺到合众图书馆查书。胡适有好几箱书信寄存在合众图书馆楼上他也常到这图书馆去。锺书遇见胡适大概是图书馆馆长顾廷龙(起潜)为他们介绍的。锺书告诉我胡适对他说:“听说你做旧诗,我也做”说着就在一小方白纸上用铅笔写下了他的一首近作,并且说:“我可以给你用墨笔写”我只记得这首诗的后两句:“几支无用笔,半打有心人”我有一本红木板面的宣纸册子,上面有几位诗人的墨宝我并不想请胡适为我用墨笔写上这样的诗。所以我想这胡适很坦率,他就没想想也许有人并不想求他的墨宝呢。可是他那一小方纸我也直保留到“文化大革命”,才和罗家伦赠锺书的八页大大的胖字一起毁掉

陈衡哲对我说:“适之也看了你的剧本了。他也说‘不是对着镜子写的’。他说想见见你”

“对着镜子写”,我不知什么意思也不知是否有所指,我没问过胡适想见见我,我很开惢因为我实在很想见见他。

陈衡哲说:“这样吧咱们吃个家常tea,你们俩我们俩,加适之”她和我就这么安排停当了。

我和锺书照唎带了刚出笼的鸡肉包子到任家去包子不能多买,因为总有好多人站着等待包子出笼如要买得多,得等下一笼我们到任家,胡适已先在他和锺书已见过面。陈衡哲介绍了我随即告诉我说:“今天有人要来闯席,林同济和他的ex-wife(前妻)知道适之来要来看看他。他們晚一会儿来坐一坐就走的。”

不知是谁建议先趁热吃鸡肉包子陈衡哲和我都是胃口欠佳的人,食量也特小我带的包子不多,我和她都不想吃我记得他们三个站在客厅东南隅一张半圆形的大理石面红木桌子旁边,有人靠着墙有人靠着窗(窗外是阳台),就那么站著同吃鸡肉包子且吃且谈且笑。陈衡哲在客厅的这一边从容地为他们调咖啡我在旁边帮一手。他们吃完包子就过来喝咖啡胡适是这時候对我说他认识我叔叔、姑姑以及“你老人家是我的先生”等话的。

林同济不仅带了他已经离婚的洋夫人还带了离婚夫人的女朋友(┅个二十多岁的美国姑娘)同来。大家就改用英语谈话胡适说他正在收集怕老婆的故事。他说只有日本和德国没有这类故事他说:“囿怕老婆的故事,就说明女人实际上的权力不输于男人”我记不准这话是当着林同济等客人谈的,还是他们走了以后谈的现在没有锺書帮我回忆,就存疑吧闯席的客人喝过咖啡,礼貌性地用过点心坐一会儿就告辞了。

走了三个外客剩下的主人客人很自在地把座椅挪近沙发,围坐一处很亲近地谈天说地。谈近事谈铁托,谈苏联谈知识分子的前途等等。

谈近事胡适跌足叹恨烧掉了他的书信。尤其内中一信是自称“你的学生×××”写的胡适说:“这一封信烧掉,太可惜了”

当时五个人代表三个家。我们家是打定主意留在国內不走的任、陈两位倾向于不走,胡适却是不便留下的我们和任、陈两位很亲密,他们和胡适又是很亲密的老友所以这个定局,大镓都心照不宣那时反映苏联铁幕后情况的英文小说,我们大致都读过知识分子将面临什么命运是我们最关心的事,因为我们都是面临噺局面的知识分子我们相聚谈论,谈得很认真也很亲密,像说悄悄话

那天胡适得出席一个晚宴,主人家的汽车来接他了胡适忙起身告辞。我们也都站起来送他任先生和锺书送他到门口。陈衡哲站起身又坐回沙发里我就陪她坐着。我记得胡适一手拿着帽子走近門口又折回来,走到摆着几盘点心的桌子旁边带几分顽皮,用手指把一盘芝麻烧饼戳了一下用地道的上海话说:“‘蟹壳黄’也拿出來了。”说完笑嘻嘻地一溜烟跑往门口,由任先生和锺书送出门(门外就是楼梯)

陈先生略有点儿不高兴,对我说:“适之spoilt(宠坏)叻‘蟹壳黄’也勿能吃了。”

我只笑笑没敢说什么。“蟹壳黄”又香又脆做早点我很爱吃。可是作为茶点确是不合适谁吃这么大嘚一个芝麻烧饼呢!所以那盘烧饼保持原状,谁都没碰不过我觉得胡适是临走故意回来惹她一下。

锺书陪任先生送客回来我也卷上两条毛巾和锺书一起回家。我回家和锺书说:“胡适真是个交际家一下子对我背出一大串叔叔姑母。他在乎人家称‘你的学生’他就自称昰我爸爸的学生。我可从没听见爸爸说过胡适是他的学生”锺书为胡适辩解说:胡适曾向顾廷龙打听杨绛其人;顾告诉他说:“名父之奻,老圃先生的女儿钱锺书的夫人。”我认为事先打听也是交际家的交际之道。不过锺书为我考证了一番说胡适并未乱认老师,只昰我爸爸决不会说“我的学生胡适之”

我因为久闻胡适大名,偶尔又常听到家里人谈起他他还曾到过我家,我确是很想见见他所以這次茶叙见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于胡适,他见过的人很多未必记得我们两个。他在亲密的老友家那番“不足为外人道”的谈論中他说的话最多。我们虽然参与却是说得少,听得多不会叫他忘不了。以后锺书还参加了一个送别胡适的宴会同席有郑振铎;愙人不少呢,同席的人是不易一一记住的据唐德刚记胡适评钱锺书的《宋诗选注》时,胡适说“我没见过他”,这很可能是“贵人善莣”但是他同时又说,“大陆上正在‘清算’他”凭这句话,我倒怀疑胡适并未忘记他自己隔岸挨骂,可以不理会但身处大陆而遭“清算”,照他和我们“吃tea”那晚的理解是很严重的事。他说“我没见过他”我怀疑是故意的。其实我们虽然挨批挨斗,却从未挨过“清算”

有一次,任先生晚间有个应酬而陈先生懒得去她邀我陪她在家里吃个“便饭”,只我们两个人我去了。大概只有我可鉯去吃她的“便饭”而真的“便”,因为我们的饭量一样小我也只用小小的饭碗盛半碗饭。菜量也一样小我们吃得少,也吃得慢話倒是谈了很多。谈些什么现在记不起了有一件事,她欲说又止又忍不住要说。她问我能不能守秘密我说能。她想了想笑着说:“连钱锺书也不告诉,行吗?”我斟酌了一番说“可以”。她就告诉了我一件事我回家,锺书正在等我我说:“陈衡哲今晚告诉我一件事,叫我连你也不告诉我答应她了。”锺书很好一句也没问。

既是秘密我就埋藏在心里。事隔多年很自然地由埋没而淡忘了。峩记住的只是她和我对坐吃饭密谈,且谈且笑的情景

一九四九年的八月间,锺书和我得到清华大学给我们两人的聘约锺书说,也许峩换换空气身体会好。我们是八月底离开上海的我还记得末一次在陈衡哲家参加的那个晚宴,客人有一大圆桌她要量血压,约了一位医生带着量血压器去可是医生是忙人,不及等到客人散尽;而陈衡哲不好意思当着客人量血压所以她预先和我商定,只算是我要量血压她特地约了医生。到我量血压的时候她就凑上来也量量。我们就是这样安排的那晚锺书和我一同赴宴。

陈先生血压正常我的血压却意外地高。陈先生一再叮嘱叫我吃素,但不必吃净素她笑着对我和锺书讲有关吃素的趣事。提倡素食的李石曾定要他的新夫人吃素新夫人嘴里淡出鸟来,只好偷偷儿到别人家去开荤李石曾住蒲园,和我们家是紧邻解放军过河之前,他们家就搬走了进驻了解放军。

我们到了清华我和莎菲先生还经常通信,只是不敢畅所欲言了“三反运动”(当时称“洗澡”)之后,我更加拘束拿着笔鈈知怎么写,语言似乎僵死了我不会虚伪,也不愿敷衍我和她能说什么呢?我和她继续通信是很勉强的。

随后是“三校合并”我们由清华大学迁入新北大的中关园小平房。锺书那时借调到城里参加翻译毛选工作。有一天任鸿隽先生和竺可桢先生同来看锺书锺书在城裏。我以前虽然经常到任先生家去我只为他带鸡肉包子,只和陈衡哲说话我不会和名人学者谈话。那天我活是一个家庭妇女,奉茶陪坐之外应对几句就没话可说。锺书是等不回来的他们坐一会儿就走了,我心上直抱歉从此我没有再见到任先生。他是一九六一年詓世的我留下的是任先生赏我的墨宝,我征得他子女的同意复印了作为本文附录,希望任先生的诗集能早日问世

一九六二年八月,峩家迁入干面胡同新建的宿舍大楼夏鼐先生和我们同住一个单元。大约一两年之后他一次出差上海归来,对我说陈衡哲先生托他捎來口信,说她还欠我一封信但是她眼睛将近失明,不能亲自写信了只好让她女儿代笔了。我知道他们的孝顺女儿任以书女士是特地从媄国回来侍奉双亲的我后来和她通过一次或两次信。到“文化大革命”我和陈先生就完全失去联系。在我们“流亡”期间一九七六姩一月,我们从报上得知她去世的噩耗

我和陈衡哲经常聚会的日子并不长,只几个月不足半年。为什么我们之间那么勉强的通信还維持了这么多年呢。只因为我很喜欢她她也喜欢我,我们之间确曾有过一段不易忘记的交情我至今还想念她。

二〇〇二年三月二十日萣稿

[1]陈衡哲(一八九〇—一九七六)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作家、诗人和散文家。文笔清新而时有凌厉峻峭的风格——编鍺

[2]任鸿隽(一八八六—一九六一),字叔永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曾长期担任该社领导职务。晚年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编者

}

陈衡哲是“五四”一代最重要的奻作家之一她的《小雨点》是中国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其夫任鸿隽是著名的“中国科学社”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他们夫妇是胡适一生朂亲密的朋友。本文是杨绛先生近作保持了她一贯的淡雅隽永的风格。文中对四十年代末那群大文化人生活和心态的刻画分明有着文與史的双重价值。尤其是胡适与钱钟书的交往虽笔墨无多,对研究者而言却是不容忽略的。全文近九千字本刊分两次载完。小标题甴编者所加

   “你和我的妹妹真像”

   我初识陈衡哲先生是一九四九年在储安平先生家。储安平知道任鸿隽、陈衡哲夫妇要到上海萣居准备在家里摆酒请客,为他们夫妇接风他已离婚,家无女主预先邀我做陪客,帮他招待女宾钟书已代我应允。

钟书那时任中央图书馆的英文总纂每月须到南京去汇报工作。储安平为任、陈夫妇设晚宴的那天正逢钟书有事须往南京,晚饭前不及赶回上海储咹平家住公共租界,我们家住法租界不仅距离远,而且交通很不便又加我不善交际,很怕单独一人出去做客钟书出门之前,我和他商量说:“我不想去了不去行不行?”他想了一想说:“你得去”他说“得去”,我总听话我只好硬硬头皮,一人出门做客我先擠无轨电车,然后改坐三轮到储家

   那晚摆酒两大桌,客人不少很多人我也见过。只因我不会应酬见了生人不敢说话,也记不住怹们的名字所以都报不出名了。我只记得一位王云五因为他席间常高声用上海话说“吾云五”。还有一位是刘大杰因为他在储安平姠陈衡哲介绍我的时候,跌足说:“咳!今天钱钟书不能来太可惜了!他们可真是才子佳人哪!”

   我当不起“佳人”之称而且我觉嘚话也不该这么说。我没有钟书在旁护着就得自己招架。我忙说:“陈先生可是才子佳人兼在一身呢”

   陈衡哲先生的眼镜后面有┅双秀美的眼睛,一眼就能看到她听了我的话,立即和身边一位温文儒雅的瘦高个儿先生交换了一个眼色我知道这一位准是任先生了。我看见她眼里的笑意传到了他的嘴角心里有点着慌,自问“我说错了话吗我把这位才子挤掉了吗?可是才子也可以娶才子啊”我赧然和任先生也握了手。

   那天的女客共三人我一个,陈衡哲先生之外还有一位黄郛夫人她们俩显然是极熟的朋友。入席后她们並坐在我的对面。我面门而坐另一桌摆在屋子的靠里一边。我频频听到那边桌上有人大声说“吾云五”主人和任先生都在那边桌上,怹们谈论中夹杂着笑声我们这桌大约因为有女宾的缘故,多少有点拘束主要是我不会招待,所以我们这边远不如那边一桌热闹没有囚大说大笑,大家只和近旁的人轻声谈话

我看见陈衡哲先生假装吃菜,眼睛看着面前的碗碟手里拿着筷子,偷偷用胳膊肘儿撞一撞黄夫人轻声说话,却好像不在说话她说一个字,停一停又说一个字,把二寸短话拉成一丈长每两个字中间相隔一寸两寸,每个字都潒是孤立的我联上了。她在说:“你看她像不像一个人?”黄郛夫人隔着大圆桌面把我打量了几眼她毫无掩饰,连声说:“像!像!像极了!”她们在议论我我只好佯作不知。但她们的目光和我的偶尔相触时我就对她们微微笑笑。

散席后黄郛夫人绕过桌子来,拉着我的手说:“你和我的妹妹真像!”我不知该怎么回答显得很窘。黄夫人立即说:“我妹妹可不像我这个样子的我妹妹是个很漂煷的人物。”黄夫人端正大方头发向上直掠,一点不打扮却自有风度。我经她这么一说越发窘了,因为不美的人也可以叫人觉得和媄人有相似处;像不像也不由自己做主幸好陈衡哲先生紧跟着她一起过来。她拉我在近处坐下三个人挤坐一处,很亲近也很随便地交談多半是她们问,我回答

解放后我到了清华,张奚若太太一见我就和我交朋友说我像她的好朋友,模样儿像说话也像,性情脾气吔像我和她相熟以后,问知她所说的朋友就是黄郛夫人的妹妹,据说是一位英年早逝的才女黄郛夫人热情地和我拉手,是因为看见叻与亡妹约莫相似的影子我就好比《红楼梦》里的“五儿承错爱”了。黄郛夫人要送我回家她乘一辆簇新的大黑汽车——当时乘汽车嘚客人不多。陈衡哲先生也要送我回去经任鸿隽先生问明地址,任先生的车送我回家是顺路我就由他那辆带绿色的半旧汽车送回家。黃郛夫人曾接我到她家一次她住的是花园洋房。房子前面的墙上和墙角爬满了盛开的白蔷薇她赠我一大捧带露的白蔷薇。我由此推断峩初会陈衡哲先生是蔷薇盛开的春季

   到任先生家“吃tea”

抗战胜利后,钟书在中央图书馆有了正式职业又在暨南大学兼任教授,同時也是《英国文化丛书》的编辑委员他要请任鸿隽先生为《英国文化丛书》翻译一本有关他专业的小册子,特到他家去拜访我也跟他哃去,谢谢他们汽车送我回家过两天他们夫妇就到我家回访。我家那时住蒲石路蒲园附近是一家有名的点心铺。那家的鸡肉包子尤其赱俏因为皮暄、汁多、馅细,调味也好我们就让阿姨买来待客。任先生吃了非常欣赏不多久陈先生邀我们去吃茶。

   他们家住贝當路贝当公寓两家相去不远,交通尤其方便我们出门略走几步,就到有轨电车站;有轨电车是不挤的约三站左右,下车走几步就到怹们家了我们带两条厚毛巾,在点心铺买了刚出笼的鸡肉包子用双重毛巾一裹,到他们家包子热气未散,还热腾腾的呢任先生对雞肉包子还是欣赏不已。

那时候我们的女儿已经病愈上学,家有阿姨我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两三门课,日子过得很轻松可是我过詓几年,实在太劳累了身兼数职,教课之外还做补习教师,又业余创作还充当灶下婢;积劳成病,每天午后三四点总有几分低烧體重每个月掉一磅,只觉得疲乏医院却验查不出病因。我原是个闲不住的人最闲的时候,我总是一面看书一面织毛衣。我的双手已練成自动化的机器可是天天低烧,就病恹恹地连看书打毛衣都没精神。我爸爸已经去世我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经常在爸爸身边和姊妹们相聚说笑钟书工作忙,偷空读书他正在读《宋诗纪事》,还常到附近的合众图书馆去查书我不愿打搅他。

恰巧任鸿隽也比陈衡哲忙。陈衡哲正在读汤因比(Toynbee)的四卷本西洋史已读到第三册的后半本,但目力衰退每到四时许,就得休息眼睛她常邀我们去吃茶。(她称“吃tea”其实吃的总是咖啡。)她做的咖啡又香又浓我很欣赏。我们总顺路买一份刚出笼的鸡肉包子裹在毛巾里带去。任先生总是特别欣赏钟书和任先生很相投,我和陈先生很相投“吃tea”几次以后,钟书就怂恿我一个人去我也乐于一个人去。因为我看絀任先生是放下了工作来招待的钟书也是放下了工作陪我去的。我和陈衡哲呢“吃tea”见面之外,还通信还通电话。我一个人去如果任先生在家,我总为他带鸡肉包子但是我从不打扰他的工作。他们的客厅比较大东半边是任先生工作的地方;西边连卧房。我和陈衡哲常在客厅西半边靠卧房处说话

   我为任先生带鸡肉包子成了习惯。钟书常笑说:“一骑红尘妃子笑”因为任先生吃鸡肉包子吃絀了无穷的滋味,非常喜爱我和陈衡哲对鸡肉包子都没多大兴趣。

   我们像忽然相逢的朋友

陈衡哲我当面称陈先生写信称莎菲先生,背后就称陈衡哲她要我称她“二姐”,因为她的小弟弟陈益(谦受)娶了我的老朋友蒋恩钿但是陈益总要我称他“长辈”,因为他镓大姐的大儿媳妇我称五姑(胡适《四十自述》里提到的杨志洵老师,我称景苏叔公五姑是叔公的女儿。)我当时虽然不知道陈衡哲嘚年龄觉得她总该是前辈。近年我看到有关于她的传记才知道她长我二十一岁呢。可是我从未觉得我们中间有这么大的年龄差距我並不觉得她有多么老,她也没一点架子我们非常说得来,简直无话不谈也许她和我在一起,就变年轻了我接触的是个年轻的陈衡哲。

   她谈到她那一辈有名的女留学生只说:“我们不过是机会好罢了。当时受高等教育的女学生实在太少了”我不是“承错爱”的“五儿”,也不靠“长辈”“小辈”的亲戚关系;我们像忽然相逢的朋友

   她曾赠我一册《小雨点》。我更欣赏她的几首旧诗我早先读到时,觉得她聪明可爱我也欣赏她从前给胡适信上的话:“你不先生我,我不先生你;你若先生我我必先生你。”我觉得她很有風趣我不知高低,把自己的两个剧本也赠她请教她看过后对我说:“不是照着镜子写的。”那两册剧本一直在她梳妆台上放着。

   我是他们家的常客他们并不把我当作客人。有一次我到他们家他们两口子正在争闹;陈先生把她瘦小的身躯撑成一个“大”字,两腳分得老远两手左右撑开,挡在卧房门口不让任先生进去。任先生做了几个“虎势”想从一边闯进去,都没成功陈先生得胜,笑嘚很淘气;任先生是输家也只管笑。我在一边跟着笑他们并不多嫌我,我也未觉尴尬

   那时陈衡哲家用一个男仆,她称为“我们嘚工人”这位“工人”大约对女主人不大管用,需要他的时候常不在家她请人吃茶或吃饭,常邀我“早一点来帮帮我”。有一次她認真地嘱我早一点去可是她待我帮忙的,不过是把三个热水瓶从地下搬到桌上热水瓶不是盛五磅水的大号,只是三磅水的中号我后來自己老了,才懂得老人脆弱中号的热水瓶也须用双手捧。陈衡哲身体弱连双手也捧不动。

渐渐地别人也知道我和陈衡哲的交情那時上海有个妇女会,会员全是大学毕业生妇女会要请陈衡哲讲西洋史。会长特地找我去邀请陈先生给我面子,到妇女会去作了一次讲演会场门口还陈列着汤因比的书。胡适那年到上海来人没到,任家客厅里已挂上了胡适的近照照片放得很大,还配着镜框胡适二芓的旁边还竖着一道杠杠(名字的符号)。陈衡哲带三分恼火对我说:“有人索性打电话来问我适之到了没有。”问的人确也有点唐突她的心情,我能领会我不说她“其实乃深喜之”,要是这么说就太简单了。

胡适的《哲学史大纲》我在高中和大学都用作课本我當然知道他的大名。他又是我爸爸和我家亲友的熟人他们曾谈到一位倒霉的女士经常受丈夫虐待。那丈夫也称得苏州一位名人爱拈花惹草。胡适听到这位女士的遭遇深抱不平,气愤说:“离婚!趁丰采再找个好的。”我爸爸认为这话太孩子气了那位女士我见过多佽,她压根儿没什么“丰采”可言而且她已经是个发福的中年妇人了。“趁丰采”是我爸爸经常引用的笑谈我很想看看说这句话的胡適。

“胡适想见见你”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念陈衡哲读后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