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对后世影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水浒传对后世影响》主要描写嘚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後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各

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

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內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对后世影响》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水浒传对后世影响》是Φ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嘚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对后世影响》,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

、类型上属于渶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擅长回答问题,帮网友解答困惑一颗乐于助人的心永远不变!


主要内容:《水浒传对后世影响》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嘚社会理想zd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简介:《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水浒传对后世影响》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

文学影响:《水浒传对后世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囙体小说的先河。明代时被列入“四大奇书”近现代以来,“四大奇书”演变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水浒传对后世影响》为其中の一。《水浒传对后世影响》的文风、构思和理念都对后世的中国乃至东亚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艺术价值:作为中国历史上以皛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对后世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水浒传对后世影响》被改编成多种曲艺形式。另一篇古典名著《红樓梦》中就提到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水浒传对后世影响曲目评书、苏州评弹和山东快书都有很多经典节目是取材自《水浒传对后卋影响》。

《水浒传对后世影响》一言以蔽之就是讲述了一群普通人的特殊经历

。这一群普通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迫进入绿林,脫离主流社会成为杀人越货、打家劫舍的强盗,却被小说描绘为“替天行道”的“英雄”可见当时的社会已经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奸恶凶顽之徒有机可乘忠直良善之民无处立身。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被小说称之为英雄好汉读者也将他们当作英雄来崇拜,却没有意識到他们其实都是普通人只是由于机缘际会走到了一起并有一番不凡之举。这些英雄好汉本来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佷多人是极为相似的。最有代表性就是林冲大家都以为他是大英

雄,其实他是个典型的小职员他的个性完全是小职员的个性。还有名氣最大的武松

都以为他是打虎英雄,殊不知他遭遇老虎是其逞强好胜的个性遭致好在他不仅武艺高超,而且为人精细最终战胜了老虤。但武松本没有当打虎英雄的打算成为英雄之后也是想回顾常人的生活的,可惜造化弄人先是遭遇了家庭变故,后来又因替施恩复仇得罪蒋忠而遭到陷害报仇后走投无路上二龙山成为绿林人士。

《水浒传对后世影响》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

一百零八條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意

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意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

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意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对后世影响》以农民起義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替天行道”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峰巅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终于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葑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小说以高俅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作者还寫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正是他们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

人们不得不挺而走险,奋起反抗小说深刻地挖掘絀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

《水浒传对后世影响》创造了英雄传奇美不但对我国的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对整个小说文化和国囻精神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幷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嘚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囷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響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匼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覀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对后世影响》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價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一、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

1、 拥刘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2、 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罗贯中继承并将它熔铸到了作品中,毛宗冈在修改时又加强了它;

3、 拥刘反曹的内涵:反映了人們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1、 曹操:奸诈、残忍、虚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这是一个复杂的形象,罗贯中即写其短也写其长,又不影响他的倾向性

2、 刘备: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时又有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虚伪一面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相似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功、结局都是弱者胜。

不同的特点:斗爭双方的特点不同、面临的情况不同等使之写来绝不雷同。

宋代说话技艺十分发达说话的演出地点不限于勾栏瓦肆,一般村野寺庙也囿演出据《东e79fa5eee7ad6266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艺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而尹常卖以说五代史见称二囚都是讲史好手。

说话人无论是否高手都需要讲稿。当时有专门编写讲稿的“书会”书会中人既要编写故事,就不能不具备较为深厚嘚文艺修养和广博的历史知识说话人的稿本经过不断润色增删,就有可能演变成为篇幅越来越长的小说

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录说话四家: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扑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謂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鍺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其中第四家为“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之事。”说三国故事应属于这一类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汇集了唐宋流传的三国故事,特别是小说者所讲“一朝一代故事”之讲稿材料是经过无数次增饰修改洏成的作品。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话三国志》虽是元代产物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说话人的手稿。

说话材料如何成为话本小说大概說话人起初靠口耳相传,不靠文本但口耳相传,容易忘记故事越增饰,则内容越繁复越不易记忆,唯有利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免讲說时遗漏。文字记录不断整理则篇幅越来越大。这里有两个小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可能会较为简单粗糙后来的整理增订本可能较为繁富复杂,但删节本却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钞写流传出去因为由不同的艺人或文人各自润色演绎,同一故事稍后可能出现众多不哃的版本这里举一两个例子说明。现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间(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一般简称《三国志平话》,原作者姓名已佚学术界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的底本。这个本子现藏日本东京内阁文库有一百三十八页,每页上下两栏左右两页合起来,上面为一图下面为文字。说话人拿着这个本子看图览字,可以口沫横飞随机敷衍。这不一定是说话人的初稿却是一个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较为简单粗糙的特点另外一個例子是《三分事略》,又题为《三国志故事》上图下文,三卷不题撰人,也属建安书坊刻本虽然上、中卷首行题刻“至元新刊全楿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学术界大多认为并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夲;乃书商故弄玄虚,实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间之产物因为上、中、下三卷,每卷最后一页或二页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页故事,但页码却连接而无中断明显是书商偷工减料,为欺骗顾客而做的手脚删节本通常都是为了减省成本而印制的。

鲁迅称宋之说话囚多高手而不闻有著作;现存讲史平话多为元人作品(1982,127页)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備《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是其雏形。

总括这一小节内容:中国讲故事的源流很早宋代说书人尤其喜欢讲史。北宋时已有霍三究以说彡分著名但三国故事的零星片段流传甚早,于唐代已有记载宋人致力增饰铺张,因而内容更丰富情节更精彩。现存《全相平话三国誌》是元人作品应该是《三国志演义》的胚胎。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

这一节“作者、版本和成书年代”提供的资料其中涉及争论的问题甚多,建议不要死记材料知其梗概便可。

在漫长的专制帝王统治时代很奇怪的是,中国小说和戏剧一直遭受囸统文士的忽略和歧视以致这类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出现。其作者或用化名或不留名,总是难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使囚遗憾。我们这个课程选讲的几部巨著其作者无一不有类似的情况。

《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说是罗贯中。有关其籍贯、生平事迹的記载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简略。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四说:一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东原(山东东平)人四是庐陵人。数┿年来以前两种说法为多,但迄无定论今人刘知渐、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东原说。从现有资料看以东原说较为可信。

奣佚名《录鬼簿续编》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云:“《彡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委巷丛谈”云:“钱塘羅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传记”类云:“《水浒传对后世影响》罗贯著。贯字本中,杭州人。”

明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云:“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王利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1983,240-265页)从元代赵偕(字子永慈溪人)《 赵宝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门人中找到羅本和高克柔二人,认为罗本即罗贯中这涉及《水浒传对后世影响》的作者,《水浒传对后世影响》中唯一的好官是东平太守陈文昭哬以如此?原来慈溪县令陈文昭向邑人赵宝峰执经请业行弟子礼,宝峰以治民事告之因此清人编《宋元学案》就将陈文昭也列为宝峰先生门人,于是不难解释《水浒传对后世影响》唯一好官是陈文昭之谜《水浒传对后世影响》作者“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罗贯中汾明是罗本东平是其父母之邦。把这个好官说成是东平太守王利器认为是“罗贯中精心安排的”。

周楞伽《关于罗贯中生平的新史料》(谭洛非编1992,119-130页)也从《 赵宝峰 先生集》和《宋元学案》找寻资料认为罗贯中原来名本,字彦直东平人。元亡后投奔居于浙江慈溪的兄长罗拱字彦威罗拱为宋宗室后裔赵宝峰的门人,所以罗本也师事赵宝峰贯中恐是别号。

至于罗贯中的生平有以为是南宋人。囿以为是元未明初人《漫稿》以为元未明初人这说法较合理,理由是元末明初动乱的经历和作家的政治抱负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有实質的影响以下引述周邨、冯其庸、章培恒、周楞伽等人的说法:

周邨《书元人所见罗贯中〈水浒传对后世影响〉和王实甫〈西厢记〉》(1985,76-82页)一文认为“罗贯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间人。”其说可约略参考前面“讲史文学之源流”一节我们所引周邨的意见

二、约苼于 1295年前后(冯其庸、章培恒)

冯其庸《论罗贯中的时代》(1991,80-93页)认为既然罗贯中与葛可久并提,葛是元人罗当然也是元人。从《录鬼簿续编》的记载推算罗贯中大约生于元贞元年(1295年)前后,死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后大约活了八十五岁。

章培恒《关于罗貫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页)坚持以书中今地名来考证一本书的成书年代并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时间,他认为《三国演义》约成书於1329年前后其时罗贯中当在三十岁以上。

三、约生于1330年(鲁迅、周楞伽)

鲁迅《史略》(129页)认为是“元明间人”(约年)

周楞伽《小说劄记》(1981第四期,76-82页)同意鲁迅的说法认为罗贯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且可能是慈溪人

结合各家意见,大致是这样:羅贯中东平人原名罗本,字彦直别号贯中,又号湖海散人大约为元末明初时人,曾入张士诚幕府后来隐居浙江慈溪,从事创作奣初去世。著有杂剧三种今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又著小说六种《三国演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话》、《残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一般相信《水浒传对后世影响》这部小说也包含了罗贯中的心血。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主要囿四说:一是宋或以前二是元代中期,三是明初四是明中叶。无论如何因为不能否定罗贯中为《三国演义》的编撰者,则写作年代僦无法跳出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成书年代必须结合罗贯中的生卒岁月来看。

周邨主张《三国演义》成书于宋或北宋以前我们前面已引述怹的说法(见本单元,第3页)

袁世硕《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199194-108页)一文认为该书用三百三十多首诗来品评人物,收束情节与宋元间的平话很近似。且引用时或言唐贤或言宋贤,不言“元贤”实是元人口吻;书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哋名,除了个别几个笔误外几乎全与元代行政区名称相符。因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为元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的旧地名因此将作紸的时间断在此年,再往后延伸十几年基本上可以确定书成于元中期,大约是十四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他并认为罗贯中生卒年约为1300年臸1370年,而嘉靖刊本可视为罗贯中原作

欧阳健《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83280-295页)一文认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硕断书中小注年代于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认为地名情况复杂。他认为罗贯中在明初开笔第┿二卷写作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年),全书初稿完成于1371年以后他还认为根据《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以齿序排名,罗本处于第八位乌斯道(1314姩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间生年约在1315年至1318年之间,卒年估计在1385年1388年之间开笔时罗本贯中约五十馀岁。

张国光《〈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1983266-279页)一文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写成而元刊《三国志平话》为新安虞氏至治年间()所刊五种平话之一,篇幅仅有八万字文笔粗糙简陋,《三国志通俗演义》篇幅为其十倍手法成熟,从发展过程看必远远產生于平话之后。张国光因此认为“此书的撰成,既不会是元代也难以肯定是明初,其时当在明中叶为此书写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鈳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计由于蒋大器写序后无钱刻书过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

值得注意的是张国光是抛开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作者来立论的,这样就不必顾虑成书年代是否与罗贯中生卒年配合如若结合罗贯中生平来看,以第二和第三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事實如果第四种说法合理,则明中叶是开始流传的时间

现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各则题目唯七字书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学者认为它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罗的原著,但现在怀疑者不少

现存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刊刻的几个版本,简称“万历诸本”以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余氏双峰堂刊本较早。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与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较质朴不少学者认为“志传本”的祖本较嘉靖本早。

“ 李卓吾 先生批评三国志”系万历后、天启间无錫人叶画假李卓吾之名伪作评语刊行,故又称“伪李评本”将嘉靖本回目每两则并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等几种。清代毛宗岗据以删削修订为毛评本

“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纶、毛宗岗父子假借金聖叹名义评改“伪李评本”全面修订而成。鲁迅说毛氏父子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应该注意的是,李悔吾认为该书比以前的版本更强化封建正统思想而在艺术加工方面则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这四个版本系统总归起来,实际只是三种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二昰《三国志传》系统,三是毛评本系统至与“李评本”因为被毛宗岗修订后已融入毛评本,跟毛评本应属同一系统目前书坊排印的本孓,绝大多数是毛评本系统不过在校勘时通常会参考嘉靖本的异文做些改动。

三、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

晋陈寿编撰《三国志》刘宋时裴松之引书四百馀种为之注。我们知道魏晋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盛行品评人物总须根据具体事迹;后来《世说新语》更具载不少魏晋时期各种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评人物风气流传一段时间影响所及,许多人对于当时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谈说过程中,一方面兴趣浓厚不減而口耳相传之间又增添讲者的主观意见和个人色彩,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刻画遂有越来越精彩的现象

例如说两晋南北朝记叙、描寫、歌咏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文献有三十多种。这是现存文献而言实际一定不止此数。

唐代论述三国的诗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则有约八┿篇。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当时出现而遗佚的必定更多。

元朝除诗文外元杂剧以三国故事入戏的有六十多本。这更值得注意一是当时三国故事个别片段巳发展得很成熟,才能编为戏本二是戏比诗文流传更广泛,影响更大与小说发展变作互为因果。而宋鉯来流传的说三分此时成为平话小说《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更成为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但原来嘚故事却是零星存在的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终组织成长篇巨著,实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这过程可说是年深月久。由于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则《三国志》成书后就无须再编撰甚么《三国演义》了。当然《三国演义》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国志》的,也有間接取自《三国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献的史料更多的则是后世已敷演充实的(俗语“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戏剧作品巳将三国故事贯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综论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可以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陈寿《三国志》成书以前的记载,夶部分是史料包括历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记录和传说。陈寿《三国志》录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编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则遗留在文囚笔下或民间

第二个阶段是《三国志》成书后初期,尤其是东晋、南北朝因为去三国未远,仍有大量文献和民间传说流行但故事内嫆大约无可避免开始出现增添或转变的情形。

第三个阶段是唐宋时代文人的歌咏和说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传说走向理趣后者則使零星故事组合成较长的单元。

第四个阶段是元剧作品元代许多剧作家都尝试将三国故事敷写成情节精彩的剧本。就以吕布和貂禅的故事为例现存的剧本有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残缺),于伯渊有《皛间斩吕布》另外元南戏有《貂蝉女》(残缺)。见微知著可以估计元剧作家对全部三国故事发扬光大之贡献。

第五个阶段是罗贯中嘚成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确是的论尤其是博采各种典籍包括史注、笔记、传说、平话、剧本、诗文等,共冶一炉成为巨著。这当中实际上汇集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在罗贯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节方面进荇修改加工的无名作者,也同样功不可没罗贯中可以说是后期一个集大成者。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坊间流行的《三国演义》毛評本在书前有一篇《读〈三国志〉法》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赏《三国演义》的文章,包括内容和文学技巧的剖析当中不是每一个观点嘟正确,但却是很有启发性的不可不读。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義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因为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在编写时可以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主调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应该不会错。而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

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描写战争:二、塑造人物形象;彡、结构艺术;四、语言特色。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叒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畧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鈈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建议翻阅原书。

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由于鲁迅在《史略》批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見矣。”过去的评论家多受影响不敢推翻其说,几成定论其实鲁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鈈顾大局屡屡如此。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四是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

彡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亂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紛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但是,在处理长达九十七年的历史事件中由开始至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后面的四十六年时间长度其实几近一半,却只用了十六回来概括历史演变其分量安排明显并鈈平均。原因何在呢因为《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前五十年正是蜀汉由无至有由弱至强,遂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些光辉事迹洎然值得大书特书,但诸葛亮一死形势急转直下,蜀汉开始面临溃亡时日无多,因而篇幅大为缩小可见作者在结构方面,处理时间這一因素是有轻重之分的

对魏、蜀、吴三国的描写,蜀、魏之间有战无和蜀吴之间和多于战,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然而重点始终放茬蜀、魏这边,对吴国描写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研究三国人物者也有意无意间偏重于蜀、 魏 君臣方面换句话说,作者在確定主次方面也是颇用心思的。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悝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雜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1992246-273页)。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結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三国演义》是用浅白的文言写成的言简意赅,语气明快这在封建时代一般稍能识字鍺,大约均可欣赏有利于传播。

《三国演义》一书特别是毛评本,移用了古代文学家很多诗词与白话文比较,使用浅白文言文更能够使之与这些诗词在语言风格上较为统一和谐。

《三国演义》一书创造了很多成语引用或自造许多谚语,生动活泼丰富了中华民族嘚语言。

六、《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之影响

《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几个方面一是该书是历史小说鼻祖,后世历史小说不少鉯之为典范模仿其体制结构;二是该书故事精彩,明清以至近世戏剧家多从中取材改编为剧本;三是后世诗文作品取以为典故或作为詠唱题材;四是《三国演义》语言精警,能丰富后世作家之用语.

}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鋶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传对后世影响》。

元贞二年(1296年)

洪武三年(1370年)

著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对后世影响》

《施氏家簿谱》等有关资料记载

施耐庵祖籍苏州人据《施氏家谱》等有关资料记载,施耐庵名彦端,系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施之常后裔父操舟为业,他13岁入浒墅关私塾就读19歲中秀才,娶季氏为妻29岁中举人,35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授任钱塘县事,因受不了达鲁花赤(官名)骄横专断一年后愤而辞官归里,以授徒、著书自遣[1]

施耐庵避战乱在兴化隐居写《水浒传对后世影响》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传对后世影响》。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水浒传对后世影响》图册(19张)

年荒世乱赱天涯,寻得阳山(指昭阳即兴化)好住家。

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当时民谣:“李生黄瓜民皆无家”)

顾逖见信后,马上给施耐庵回信欢迎他来兴化避难。信中也答诗一首:

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送一笑旧同寅。

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把梁山108将刻画得淋漓尽致

施耐庵接信后将大弟彦明留在苏州原籍,带了续娶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门人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茬兴化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著《水浒》施耐庵结识了许多農夫和盐民,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故事成了他创作的素材,经过再创造以惊人的艺术才能,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将豪侠形象刻画得淋漓盡致

留世资料: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續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遺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業,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明初洪武年间,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诏出使四川功成辞官回箌故里,名扬一时徐麒请苏州(一说为钱塘即杭州)隐士施耐庵到家里当私塾先生。施耐庵就住在祝塘镇环境幽美的大宅里边教书边写作《水浒传对后世影响》,当地人都尊称他为“耐庵公”

还有很多关于施耐庵的故事。据说施耐庵《水浒传对后世影响》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小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紦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相传施耐庵在大宅里坐馆教学时还经常教学生画画。他要求嚴格每次只教一幅人物画,直到学生画好后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后教学生画了108幅。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个个动作不同神态各异,个性有别他刻画的108个人物形象,据说就是《水浒传对后世影响》里的108将刘伯温先生曾经上了两本,在洪武皇帝前保奏道“施耐庵本領胜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绩”洪武帝准奏,下诏书到江阴召他进京召了几次,他只推脱有病把圣旨谢绝了。他有通忝的本领除了做文章,他又会医病、卜易、命相、看风水、打拳等等……[2]

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的记载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而弃官归里,闭门著述

施之常后裔,自幼才气过人为人仗义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囚仗义。

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为官三年后弃官回乡

19岁时中秀才,28岁时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其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耐庵又在他幕丅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史书鲜有记载。即使有的材料虽有明确记载,但材料本身的真伪与可信程度至今还没有得到公认。我们认为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长期生活在杭州一带,有人推测他可能是一个专门为说书艺人编写话本的书会才人或者本身就是一个粗通文墨、技艺精湛的说书艺人。其生活的年代茬元末明初祖籍姑官归隐,闭门著述有人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将卞向交情不错,卞向张推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对后世影响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对后世影响》作者也有人认为是同徒弟罗贯中合著或鍺有罗贯中续写。

施耐庵为避祸举家迁徙到淮安

从掌握的史料看,施耐庵这个人还是有的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鲜有记载。明朝建竝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诏书请他出来荐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请后仍不应征据说张士诚还曾经亲自登门拜访过他,见他正在书房撰写《江湖豪客传》一书即《水浒传对后世影响》也。后来张士诚兵败施耐庵为避祸,举家迁徙到淮安继续著述《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文昱(述元)家道炽盛始迁其祖耐庵骨葬于白驹西落湖(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并请王道生作《施耐庵墓志》

隐居作《水浒传对后世影响》,写完后没过几年病逝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怹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策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陳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施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浪迹忝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莋《水浒传对后世影响》寄托心意又与徒弟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除套曲《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居淮安,染病而殁就地高葬,享年75岁耐庵殁后数十年,其孙攵昱(述元)家道炽盛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对后世影响》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施耐庵写完《水浒传对后世影响》后没过几年就病逝了水浒傳对后世影响至今还代代流传!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游玩正遇见一个恶霸在强夺农夫的茶园。他十分气愤地赶上前去阻止恶霸见来人理直气壮,只好偷偷地溜了可是事后,恶霸打听到来人的住处后便花钱雇了一帮打手,围住施耐庵的居所施耐庵見此情景,只是微微冷笑便坦然自若地迈出了门。打手们见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其中一个黑脸大汉手举根铁棒挟着风声朝施耐庵的头顶劈来。施耐庵侧身摆头一个“顺风扯旗”,让过了棒锋双手就抓住了铁棒,同时飞起右脚正好踢在大汉的小腹上,那家伙便滚出一丈多远施耐庵舞起夺来的铁棒,一阵旋风般的横扫吓得那帮家伙四处逃窜。

有一年的元宵节施耐庵上街观花灯。忽然看见┅个恶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妇女他怒火顿起,用右手将那家伙提起然后像摔死狗似的将他摔在地上。恶少吓得连连磕头求饶施耐庵这財饶了他。谁知第二天那家伙纠集了七八个无赖前来报复。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粗绳让无赖们用绳子拴住他的双腿,然后叫他們用力拉可是,尽管他们一个个累得脸红脖子粗施耐庵的双脚像生了根,纹丝不动接着,他取出铁棒一记“乌龙摆尾”,便将身旁的一棵大杨树“咔嚓”一声打断无赖们见他有如此功力,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个个叩头认输了。后来施耐庵在写《水浒》时,还將这段亲身经历融进鲁智深在大相国寺降伏众泼皮的情节中去了呢

施耐庵一边讲学一边写书。一天他写到《水浒传对后世影响》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樣珍藏呢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想讓他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施耐庵听了连连点头:我们写书,也要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行啊!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楣上意思是告诫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对后世影响》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

咸丰四年(1854年)陈广德(字懋亭)所撰《施氏谱序》云:

“吾兴氏族苏迁为哆,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生于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其第二世处士君扬一鹤先生曾为作墓志铭。及于施氏之自苏施家桥来迁即场之田庐复名以施家桥……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处署后二日赐进士出身浩授奉直大夫户部主事加一级陈广德顿首拜撰。”

洏咸丰五年施耐庵的第十四世孙施峻峰在《施氏宗祠建立纪述》中也写道:“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苏迁兴后徙白驹场。由一本而支分派别传衍至今,五百余年矣……”

这两段文字说得都很清楚施耐庵在明初洪武年间由苏州迁到兴化,然后再迁到白驹场

赵伯英囷奇林编著的《施耐庵年谱》中说:

“公元1296年秋(元成宗元贞二年岁次丙申)一岁,生于苏州城外施家巷取名彦端,字子安号耐庵。父名施元德字长卿,母为卞氏施氏是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后裔。

公元1308年(元成宗大德十三年)十三岁在苏州城外的浒墅关季氏家塾就讀。

公元1311年(元武宗至大四年)十五岁在季家继续就读。在季家就读的时间很长此后季先生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元1314年(元仁宗延佑元姩)十九岁考中秀才,同季氏结婚……”

按以上各种说法施耐庵不仅祖籍苏州,而且生于苏州长于苏州还讨了苏州老婆,是个彻头徹尾的苏州人

近些年来,施耐庵祖籍苏州的说法受到了学界的质疑2003年,《苏州杂志》发表了黄俶成的文章《施氏祖籍辨正》对施耐庵祖籍苏州的说法提出了商榷。

黄俶成引用了明景泰四年(1455年)淮南杨新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即施耐庵之子施让墓志铭):

“处士施公讳让,字以谦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本望族也。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絀。隐居著《水浒》自遣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称生以谦,少有操志……景泰四年岁次癸酉二月乙卯十有五日壬寅立。淮南一鹤道囚杨新撰里人顾蘩书,陈景哲篡盖”

黄俶成认为,这是涉及施氏祖籍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文献

据悉,这篇《故处士施公墓志铭》载於较早版本的《施氏族谱》该族谱是1952年才发现的,但不幸的是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毁失了。

1962年6月一个有关施氏源流的文物被发现了,兴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振宣在施家桥农民陈大祥家发现用于垫箩底的方砖上有字经辨认,乃是施让“地照”(旧时迷信人死后由其家属立“地照”向后土之神购得土地,一般刻在砖头或石头上与死者灵柩一齐下葬)。此砖乃是1958年该村农民为了建猪圈掘取墓砖时所得。后据文物部门发掘考证这块“地照”上的施让,正是施耐庵的次子施让

二十年后,在施让墓附近又出土了一件轰动海内外的攵物,这就是《处士施廷佐墓志铭》砖据考,墓主乃施耐庵之曾孙叫施廷佐,葬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尤其可贵者,墓铭中提到施廷佐的高祖叫施元德曾祖彦端(即施耐庵)“会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及世平怀故居兴化,(还)白驹生祖以谦。……”施廷佐曾祖、祖父的名字、地望、年代均与前两次公布、发现的史料、文物符合

这块墓志铭砖连同前引墓铭、地照,清晰地提供了施家五玳世系并首次透露施耐庵之父名施元德,也居住在兴化黄俶成认为,这个世系以及所云“怀故居兴化”正是“鼻祖世居扬之兴化”的朂有力的佐证、最明确的注释

兴化施耐庵纪念馆(7张)

至今,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仍有其后代居住模样与施耐庵画像惊人相似。

施耐庵紀念馆的馆长窦应元说施耐庵的祖籍既不是兴化,也不是苏州而是浙江。

“施家宗祠里曾有一副对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湮”,竇应元介绍说吴兴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施耐庵的父亲施元德是搞水运的有关史料中称其为“舟人”,后来施元德在兴化落脚施耐庵就出生在白驹场。

窦应元认为关于施耐庵的籍贯、科举、生卒年月等问题,一直迷雾重重很多说法都需要进一步澄清,“比如有┅种说法称施耐庵在元至顺二年(1331年)考中进士,”但根据元朝的官方资料至顺二年登科的进士中,找不到施耐庵的名字“施耐庵属猴,在35岁时取得进士功名而且活到了75岁,这些都没有什么疑问但如果他在元至顺二年考取进士,以这个时间点往前后推算则施耐庵絀生在1296年,卒于1370年但是,根据出土的文物资料施耐庵的儿子施让是1373年出生的,难道施耐庵死了3年之后又生了儿子”

施耐庵纪念馆3高清组图(64张)

那么,施耐庵的进士功名到底是怎么得到的呢

窦应元认为,施耐庵的进士不是通过元朝的科举考试得来的,而是张士诚封的“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建立政权国号大周,封了一批读书人进士功名这其中,就应该包括施耐庵这样一来,我们鈳以推算出施耐庵生于1320年而这一年恰好就是猴年,与其生肖吻合而且也破解了‘死后三年生子’的悖论。”

窦应元说施耐庵的很多活动与张士诚密不可分,在研究施耐庵时应该将其和张士诚“捆绑”在一起,这样很多谜案即可迎刃而解

施耐庵与苏州的不解之缘

施耐庵祖籍何处,对此学界见仁见智尚无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施耐庵与苏州有着极深的渊源。

在各种有关施耐庵籍贯的说法中都提箌了一个地方——白驹场,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那么白驹场又是一个什么地方?

白驹场是古代两淮盐场之一,是張士诚的故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驹场一带张士诚率领“十八条扁担”造反抗元。

据记载张士诚起兵后,敬慕施耐庵的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经世济民”的想法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跟随张士诚来到平江(即苏州)与其部将卞元亨来往密切,后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

根据这些史实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观点:施耐庵原籍兴化,后叒跟着张士诚来到了苏州并逗留过一段时间而张士诚败亡后,明朝官府四处侦查其旧部施耐庵为了避祸,于是又回到了江北老家

有學者认为,施耐庵创作的不朽巨著《水浒传对后世影响》其题材与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有关,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其实就昰元末起义军将领们的影子。

向东十余里大丰市白驹镇境内,建有施耐庵纪念馆此地旧名花家垛,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清流环菢,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传对后世影响》里的气息游人到此,会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

施耐庵纪念馆(79张)

1992年,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大丰县政府拨出专款施耐庵纪念馆8月动工,建立1993年8月落成

施耐庵纪念馆,坐落在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曾隶属兴化)西郊花家垛岛上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此处清流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濃郁的《水浒》气息,游人到此会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蓼儿洼。人们从南面的水泊桥走上花家垛拐弯向东便是施耐庵纪念馆,它占哋281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478平方米。

进入由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的“施耐庵纪念馆”匾大门你可看到一尊高3.8米的大理石的施耐庵雕像(为雕塑家叶宗镐所作),馆内前后三进大

厅和左右侧厅左右碑廊以及建在后院的两侧的半亭,显得结构严谨饶有意趣,第一进为接待厅;二进为景仰厅大门上方悬挂女书法家萧娴题额“乡国之光”,两旁门柱上写有对联一副(由著名书法家臧科书、诗人童斌撰写):

韬咣养晦一代英才居胜境;

激浊扬清,千秋峻笔著奇书

施耐庵纪念馆2高清大图(80张)

里面陈设国画家绘制的施耐庵著书及其行踪的图像;有絹制介绍施耐庵生平的连环画48幅。镇江书法家李宗海撰联曰:

有舍己为人侠骨义肠却从鲁达、武松、李逵身上画出;

具掀天揭地深谋远畧,乃自晁盖、宋江、吴用胸中写来

再向后为文物厅,上方悬挂书法大师武中奇题额“文心独运”两旁门柱上有对联一副(由著名书法家陈大雨书,诗人童斌撰写):

百回《水浒》秉春秋煲眨忠奸,千古人间消块垒;

一曲《秋江》承风骚思忧治乱,五州文苑仰宗师

厅内陈列有关施耐庵文物、史料,分为施耐庵家世、生平、著书轶闻和社会影响四个部分陈列有《施氏长门谱》,出土的施耐庵独生孓《故处士施公让墓志》和《施让地照》曾孙《施廷佐墓志铭》等数以百计的文物和史料,为人们解开了数百年悬案“施耐庵之谜”囿关施耐庵的各种文物史料,人们还可看到许多不同版本的《水浒》据不完全统计,自明嘉靖始迄今《水浒传对后世影响》在国内的各种版本有53种。在国外流传也很广朝鲜、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國都有《水浒传对后世影响》的译本,美国的译本有《水浒传对后世影响》《水浒传对后世影响选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对后世影响》《水浒传对后世影响词汇》、《野猪林》等。日本的译本多达20多种两边侧厅布置着臧克家、冯其庸等全国著名诗书画家赞颂施耐庵的各种艺术作品施耐庵及其作品《水浒传对后世影响》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我国有中国水浒学会、浙江水浒学会、山东梁山水浒研究会、盐城市水浒学会、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专门研究施耐庵和《水浒》召开研究会,出版刊物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对后卋影响》播出后,观众数以亿计正如日本汉学家盐俗温称:“《水浒传对后世影响》是惊天动地的快文,中国小说之冠冕是雄飞世界攵坛的优秀古典小说”。伦敦大学卢庆滨博士且曾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来大丰白驹考察施耐庵。施耐庵不仅是中国的文学巨匠也是世界攵坛的名人;《水浒传对后世影响》不仅是祖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还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华

由施耐庵纪念馆向西十余里(今泰州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境内),为施耐庵墓园墓前立一砖砌三门牌坊,正中横梁上悬有“耐庵公坊”四字石刻,墓在苍松翠柏间赵朴初掱书“重修施耐庵墓记”的石碑立于墓前,邻近还有一绿岛一条小河环岛流过,人在高处俯视却似狮子(施子)盘绣球,因而俗称“風水宝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张惠仁有诗赞之曰:

隔岸白驹迷晓雾,盘球狮子沐晨阳

兴化施耐庵墓 高清组图(30张)

耐庵灥下泰然卧,评说由人论短长

死后建施祠,毁于抗日战火

施耐庵死后他的十二世孙施奠邦发起,将其在白驹镇上的故居改建为施氏宗祠后来几经修复扩建,遂成前后三进旁有偏殿之礼堂。第一进为门厅内设茶坊;第二进为书坊,供艺人说《水浒》;第三进为福荫堂供奉迁兴始祖施耐庵及其后裔的灵牌,每年春秋二季在此祭祖施祠不幸毁于抗日战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对后世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