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逆向宠爱演绎法小说百度云百度云

第三编 语文教学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研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过程是信息输入过程,也是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阅读教学,诸如"读书破万卷","熟读唐诗三百首"便是明证.
第一节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
了解阅读教学的意义,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把握小学阅读教学的内容及其教学方法,掌握各种体裁课文教学的要点.具有初步的从事小学阅读教学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方法,各种体裁课文的教学.
讲授法,教例赏析,观摩学习,课内外实践操作练习
一,阅读教学的概念 
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广义上说,读书,阅报,读通知,看图纸,甚至看图像,都是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狭义上说,专指阅读书刊报章的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则特指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外读物.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
是指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教学活动.阅读教学的要点在于:
(2)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3)要安排大量的阅读实践;
(4)终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阅读教学与对话理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阅读包括两方面的信息加工:外界输入的视觉信息(字词,文章),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
这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体现得尤其突出.现代对话理论已被许多国家的教育家认同,并吸收到政府制定的母语教育有关文件中.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二,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渗透三大理念:
(一)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读为本;
(二)阅读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感悟,积累,运用.
(1)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每个学生.
把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境界.
(2)以读为本——让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打破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学生学读书的思路,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
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代问,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读中积淀语感,练习自能读书的本领,习得读书方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方法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深刻,最长久的.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朗读练习,增强朗读效果,培养语感.通过读书,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和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既要重视朗读,又要重视默读.要变着花样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津津有味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让阅读过程成为一次审美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
① 体现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阅读教学不但要多读,而且要有效地多读.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侧重点,注意读的层次性,指向性.
②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如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对读,范读,赛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等.
③着眼朗读表达的情感性.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书,应侧重情感的体验,淡化朗读技巧.读的指导,要避免理性化,抽象化,如问学生:该用什么感情读 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增强朗读评价的实效性.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过程,没有深入引导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作用是表面的,短效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有"引之得当","引之有法",学生才会有所建构,有所发展.
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用评价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释疑
陶行之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明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正如古人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阅读的起点.
教师要把发现探究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的自读自悟奠定基础.我们可以围绕课题或文章的重点段,引导学生质疑,如"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读了这段话,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筛选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释疑. 
(4)挖掘文本空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作者的思想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白,也可以隐藏于文字背后的"空白处".这些空白或者言外有意,让读者猜想,或者是言此意彼,让读者琢磨.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动态的把握课文整体,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空白,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支点,引导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填补空白. 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拓展和超越,充分体现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5)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现语文本体.
以语言文字为"根",始终引领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解读人物的形象,在自主积极的阅读实践中来获得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语,做到读写结合.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重"读"轻"写"是当前阅读教学的弊端.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当他们情感与作者共鸣时,让他们及时表达,学生这时会一吐为快,下笔有神,从而把语言文字训练和学生心灵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
(6)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7)努力构建一个寓"思"于学,以"情"贯穿,用"心"交流的课堂.
①寓"思"于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导语激情:文章是情的载体,教师应是情的表达者,传递者,激发者.教师的过度语言应充盈着浓浓的情,或悲或喜,用自己的情带动学生的情.
媒体激情:课文远离了学生生活的时代,用媒体真实地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特定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地对话.
朗读激情: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
③用"心"交流——与文本充分对话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应该做到:根据学生的自主质疑,确定教学目标——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学习资源——以情激情;挖掘文本空白——以想象促感悟.通过"初读——感知人物外在形象;再读——体验人物内心活动 精读——感悟人物精神品质;赏读——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1.《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教师之为教,不再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广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谓善教者也.(教师的引导作用)
2.叶圣陶: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反反复复的朗读)
3.在朗朗的书声中,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朗朗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在朗朗书声中体验言语的节奏感,音韵感.
4.整体的,多次的朗读,课文语言和精神营养就会转化为学生心灵的有机部分,就会成为学生语感结构和精神系统中有活力的细胞.
5.学生在没有接受老师任何点拨的情况下,直接接触感受文本,自由探索言语的实践活动.初读后,又结合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再读课文,能提升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学生感悟时,所关注的对象包括言语和言语所含的作者的情思,还有学生个体自身的情思,因而,同样读一篇课文,就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应.(适用于没有任何点拨的阅读状态,即初读后谈感受环节)
6.特级教师周一贯认为,上好语文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文本,把握文本.因为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依凭,有一定的规定性.语文教学中,比"课文说了什么"更重要的,不仅是课文这样说,更是"课文为什么要这样说 "所以,"课文说了什么 课文怎么说 课文为什么这样说 "是解读文本的三个层次.(立足文本,钻研教材,挖掘教材) 
7.王丽《我的教育梦》: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8.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之一,语文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生命的高度,就是人的高度.语文教学,他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对话构建学生立人的基础.
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它不到承载着工具的作用,还承载着生命的文明.俗话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只有将语文放置生命的高度,才有可能改变语文教学中应试的面孔,而真正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播.语文,是人的回归,是对生命的敏感,敏感而敏锐,敏感而敏睿;敏感而反省,敏感而建设.
9.叶圣陶: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10.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语言,重在吸取和积累语言,熟读背诵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也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人们常以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来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之所以有这样的说写能力,就是因为语言积累丰富.否则,说写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言积累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
参看新课标中的有关内容.目标在以下三方面加以突出:
(一)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突出了多读,重视语感和语言积累;
(四)突出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包括词,句,段,篇,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复述,背诵等方面的内容.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我们理解语言,学习语言,都是以词为单位的.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所以,要重视词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起始阶段,更要抓好词汇教学.
词语教学的内容概括地说,就是要能正确读写,懂得意思,积累运用.重点是理解词义.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三类词:生字生词;生字生词;熟字熟词(词义,词性发生变化的词;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的词).
例:《守株待兔》一课中的"窜"的教学.小结:词语教学要讲究科学性,力求准确.
观摩教学录像,讨论赏析
小结:讲解词语的目的是让学生由不理解到理解.因此,解释要通俗易懂,注意通达.
理解词语是词语教学的重点,积累和运用词语是词语教学的关键.
词语教学,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方法,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有一些作法,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1)选择时机,精心设计
词汇教学要贯彻阅读教学的全过程,理解词义要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词义教学.一般说来,有三种处理的方式;讲读课文前,讲读课文中,讲读课文后.
①有的词语,学生不能从上下文中领会它们的意思,而且不首先弄懂,可能成为讲读课文的"拦路虎",应在讲读课文前"扫除",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山崖,峡谷,珊瑚,龙虾"等,这些词语离开课文可以讲清,故可以放在讲读课文之前学习.
②大部分词语,应放在分析讲读课文的同时进行理解,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他们的意义和所表达的思想.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海防前哨,五光十色,瑰丽,威武,绽开,蠕动,栖息"等词.
③还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是带总结性的,或者是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在讲读课文之后还应提出,这样才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富饶,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小学教材中还有很多寓言,成语故事,如: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2)因词定法,区别对待
因为词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词义,所以我们侧重来看看怎样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几种方法,即:直观演示,结合课文,联系已知,比较辨析,分析词素法.
总之,词义教学的方法很多,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方法常结合起来运用,以求获得最佳效果.
(3)由例及类,教给方法
《狼牙山五壮士》中的教学片段赏析.
(4)多法并用,指导积累
③组词的方法积累词语;
④用竞赛的方法积累词语;
⑤用交流的方法积累词语等.
(5)联系实际,加强运用
如: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目瞪口呆 
怎样指导小学生理解下列词语:
《富饶的西沙群岛》:山崖,峡谷,珊瑚,龙虾,瑰丽,威武,绽开,蠕动,栖息,富饶,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
《我要的是葫芦》(第三册)中的"葫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囫囵吞枣".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要读懂文章,必须先读通一个个句子.
1.需重点指导学习的句子:
(1)含义深刻的句子."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是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所以我是不去的."(《给颜黎民的信》)
(2)对于表现主题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40年里,在向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伟大的友谊》.
(3)内容和结构都比较复杂的长句."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大海的歌》)
(4)生动形象的句子.如《鸟的天堂》中"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5)在文章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不分你我,亲密合作."(《伟大的友谊》)
(6)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难以理解的句子.如《草原》中写草原的自然景色的句子:"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2.指导学生理解句意的方法
(1)从抓关键词语入手;
(2)联系上下文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4)联系时代背景理解;
"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是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所以我是不去的."( 《给颜黎民的信》 ) 
(5)抓主干理解句子;
"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大海的歌》)——(什么样的)吊车(怎么样),(什么样的)海轮(怎么样). 
又如:"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风吹拂着柳".(通过逐步添加成分,引导学生了解这一长句的含义.)
A.怎样的风,怎样的柳,在前面加上一个字."微风吹拂着柔柳."就比原来美多了.不过课文上写的比这还要美,它写出了柔柳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
B.微风吹拂着什么样的柔柳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什么颜色的的眉眼 "黄绿"的色彩,使我们感到柔柳是那样的青嫩.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柔柳也有眉有眼,而且好像是才睡醒了一般,舒展开眉眼,这样一写就把柔柳写活了.)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真是美极了.(板画柔柳)
(6)直观演示理解句子.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鸟的天堂》)
3.句子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年段不同,要求各异.
(2)形式多样,讲求实效.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林海》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太阳》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太阳》
试分析下列句子各采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2.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手术台就是阵地》)
3.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4.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十里长街送总理》)
5.这时候(秋天),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美丽的小兴安岭》)
6.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过河》第三册)
布置试教:从以上内容中任选一句,设计教学过程,试讲.
篇的教学在学生能够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标准的思想感情"(第二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第三学段).这里包含的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理清文章思路;二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四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篇的教学要求逐步提高的不同层次.在不同学段,应有所侧重地加以训练.其中前两项的教学主要在低中年级进行,后两项主要是在中高年级进行,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又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所以篇的训练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段虽然各有所侧重,但绝不能截然分开,孤立地进行,而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文章思路,是指作者在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时思想的脉络."文章皆有路,遵路识斯真."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既能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透,又能让学生学习表达的方法.
指导学生分段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有效的方法.分段是把文章分成结构段(或称逻辑段,大段).结构段在意思上比较完整,在文章中是相对独立的单位.划分段落有助于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分段的主要方法是归并临近的自然段为结构段,即把讲同一个意思的几个自然段合并为一个结构段.此外,还有先找出中心段,再分段.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中心段比较明显的课文.还可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划分段落.记事的记叙文,一般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几个阶段来分段.一个阶段,一般是围绕一个意思说的,可划分为一段.
分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逻辑思维训练.训练学生分段,一定要让学生养成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的习惯,而不要用开拓,中间,结尾这样的形式去套.这种通常所说的三段分法,不能说不对,但如果成为固定的模式,分段便失去了思维训练的意义.
分段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分段的能力,为了按划分的段落深入理解课文,而不是为了记住某篇文章该分几段的结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联系分段的机会,使他们在时间中锻炼提高分段的能力.在学生给课文分段之后,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不仅要注意学生是怎样分段的,更要着重了解学生为什么这样分.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思路,而不要用一种固定的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读懂课文的重要标志.通过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两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归并段落大意的方法.即先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再在深入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成为连贯的一段话,这一段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提问题的方法.即按课文的思路顺次提出几个问题并根据课文的内容对问题做出回答,再把回答的要点归纳到一起.如阅读记叙文可以依次提出: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主要人物是谁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经过是怎样的 有什么样的结果 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明文或写景状物的文章,可以按文章叙述的几个方面提出问题,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应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不同方法,并通过反复运用,逐步熟练,形成能力.
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于简单,如概括《狐狸和乌鸦》是讲"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这不能说已经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过于烦琐,几乎是复述课文内容,这说明学生还不能分清主次,抓不住主要内容.出现这样的情况,要注意分析原因:是因为不知道怎样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还是对课文没有较准确的理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以具体指导.
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仅仅能做到理清思路,概括主要内容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把握课文的中心,也就是能够懂得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解作者通过课文的内容要表现什么,说明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是篇的教学的一个重点.
课文的中心是由课文的内容透露出来的,课文的内容是服从于中心的.课文的中心,有的明确说出来,有的暗含在课文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加以指导,使学生掌握一些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1)抓课题.有的课文的标题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可以借助标题看出课文是赞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的.
(2)抓重点(词,句或段).有的课文中有点明中心的句子,就可以抓住重点语句来概括中心思想,如《苦柚》中,旅居海外的伯父水的话:"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可以买到山珍海味,可以买到金银珠宝,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啊!"这正是这篇课文要说明的问题.
(3)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分析来概括.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几件内容不同的事: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的情景,说明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读《水浒传》,说明鲁迅读书认真,而且注意教育孩子认真读书;谈"碰壁",说明鲁迅痛恨旧社会,勇敢坚决地与反动派做斗争;救助车夫这件事和女佣阿三说的话,说明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关心.我们把这些思想内容联系起来,往深处想一想,就会发现:作者写这些事,是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说明鲁迅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敬爱伯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中心,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上述几种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都要以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为基础,因为中心思想并不是在课文的某些语句中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渗透在整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之中的.所以,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练习不能做为一个孤立的教学学环节,不能让学生在对课文思想内容还不够理解的时候就去乱找,乱猜中心思想,而要引导学生在从内容到思想的理解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使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头脑里逐渐明晰起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例:《挑山工》
2)不要用固定的模式去套,如"通过记叙……,表达了……思想感情,歌颂了……思想品质."而应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概括谈话的方式进行,或启发学生说读后有何感想,或评述文章中的人物,或分析主要事件……总之,要因文而异.
3)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不能满足于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而要着眼于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决不能把中心思想的现成答案告诉学生,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体会.如《跳水》一课,教师指导学完课文后提出一个问题:"大作家托尔斯泰为小朋友写了这片故事,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他想告诉我们,遇到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不要慌张,要像那位船长那样想办法解决问题."有度说:"托尔斯泰是想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考虑后果,最后追到最高的横木顶端,就走到了危险的地步."有的说:"托尔斯泰是想告诉我们,开玩笑不能过分,开玩笑要有一定的分寸,过分了就可能出问题.那些水手开玩笑就过分了,这个孩子追猴子已经很危险了,可是他们还在哈哈大笑,弄得这个孩子哭笑不得,不停地往上追,最后出了危险.所以,开玩笑要有一定的分寸."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谈出了自己的体会.这些回答不一定全面,准确,但都有可取之处.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就应当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宜用一个固定的答案来限制学生.只要坚持按照正确的路子加强训练,学生经历了一次次认真阅读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必定能逐步提高.
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染和陶冶,不仅要理解,读懂,而且动心动情,这是篇的教学中较高的要求.
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最重要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像作者那样去想,仿佛自己身临其境.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群中,在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就很自然地深化了崇敬和怀念总理的思想感情.
(2)联系实际,产生共鸣.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使他们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烈火烧身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学生谈到自己被开水烫了,被火烫了时难以忍受的疼痛感受,对邱少云的伟大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3)感情朗读,加深体会.也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既可以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所以在阅读中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理解意义;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叶老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用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更容易领会."
但是,我们如果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就会发现不少教师以讲代读,以问代读,一节课下来,难得听见学生读书的声音,听见的多是教师讲课的声音,学生答问的声音;有的虽然有读,却只是一种陪衬,一种摆设,一种形式.这怎么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呢 
教学中,每次读的训练,都应有明确的朗读目标:或要求读准字音,读懂词句;或要求弄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或体会语气,语调,思想感情等等.总之,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为读而读.
看《燕子》第一节的教学片段,思考:李老师安排了几次读的训练 每次训练的目标是什么 
朗读的技巧的掌握,有助于小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关键是怎样教给学生这些技巧呢 学生参看《燕子》第一节的教学,思考教师是如何教给学生朗读技巧的.看了这个例子,你受到什么启发 怎样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小结:对小学生,教师不能架空讲授朗读知识和技巧,也不必讲述语法停顿,结构停顿,感情停顿之类的名词术语,而应在实际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模仿体会.
前面我们讲到: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反过来,学生要朗读好课文,又需理解内容.理解和朗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指导朗读就不能只从技巧上着眼,而应注意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把指导朗读和指导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看《燕子》教学,思考:教师是怎样将指导朗读与指导理解有机结合起来的 
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还应讲究形式.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多种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常用的形式有哪些 (个别读,自由读,齐读,范读,加动作有表情地读,轮读,配乐读)重点体会"引读".
应注意的是,教学中不能单纯追求形式的多样化,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的需要恰当地选用,特别是还应了解各种形式的优,缺点以及运用中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
讨论练习:请分析下列句段的特点,并说说怎样指导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1.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小马过河》)
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第十一册《桂林山水》)
3.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第十二册《马踏飞燕》)
布置试教:从上述三句话中任选一句,写出教学过程,并试教.
默读是一种不出声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较之朗读,有它的优点:(1)有利于理解课文;(2)有利于提高速度;(3)适应范围大.
一是要集中注意力,依靠视觉把文字直映到大脑阅读中心,不要用指读,唇读,数读,更不能出声;二是达到一定的速度,到第三学段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三是注意默读的效果,能边读边想.
一般来说,从二年级起,开始指导学生默读.学生刚刚学习默读时,绝大多数会不可避免地有嘴动和发出轻微声音的现象,速度当然很慢.这个阶段儿童仍不能直接从文字符号转变为意义,朗读的模式仍然起着不小的作用.直至三年级,有的学生虽不出声了,嘴唇也不动了,但喉头肌肉仍在作发声的活动.这是通常情况下很自然的一个阶段.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逐步扩大知觉单位,加快阅读速度,努力实现由有声朗读到无声默读的转变.
要让学生在无声的阅读中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如:准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或者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或者理清思路,准备复述等等.虽然,每一次默读的任务不应太繁杂,但必须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否则,学生容易出现目光不集中,神思不集中等毛病,无法达到默读的目的.
默读,应要求又静又快又好.静,即不出声,即"默";快,即在最短的时间内,感知最多的文字;好,即能收到"理解"的最佳效果.其中,"快"的训练很重要.教师可采取"规定默读时间,完成默读任务"的办法,"逼"着学生在单位默读时间内提高默读效率.当然,这里规定的时间,并不是越短越好,而是比朗读的时间要少.
要让学生在默读时收到学习效果,必须指导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默读习惯.如:提倡学生多动笔,即要求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圈圈点点,画画写写,帮助记忆,帮助思考,帮助理解.这是提高默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那种浮光掠影的默读,不作任何文字圈点的默读,任何精彩的文字和内容都有可能一掠而过,这是谈不上默读的质量的. 
1.含义:复述,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
2.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详细复述:主要适用于低中年级.
2)简要复述:适用于中高年级.
(1)改变顺序复述,将运用了倒叙,插叙的课文改为顺叙.如《凡卡》.
(2)改变人称复述:第二人称的改为第三人称,如《再见了,亲人》;第三人称的改为第一人称,如《鲸》,《新型玻璃》等.
(3)改变体裁复述:如将叙事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改为故事.
(4)扩充内容复述:《精彩的马戏》中只详细地写了猴子爬竿,黑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三个节目,可让学生仿照这几个节目的写法,将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马钻火圈等节目也补充出来. 
教学过程中,常容易出现这样几种情况:详细复述,学生把它变成了背诵;简略复述,学生把它变成了概括段意和中心;创造性复述,学生把它变成了没有根据的任意发挥.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反复给学生讲清楚各种复述方式的要求.如第三种情况,教师应告诉学生,复述与课文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离开了课文,是不符合要求的.
在复述训练刚开始的时候,或是每一种复述方式开始训练的时候,教师应给学生认真作出示范.
如指导学生编列提纲,按提纲复述,也可以出示挂图,让学生看图复述.
五,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和方式
导入激趣→整体性阅读→精细性阅读→拓展性阅读
(结合《晏子使楚》教例赏析理解)
1.整体感知课文常用的方法:
(1)运用朗读或速读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列出结构提纲;
(3)通过寻找段落中心句整体感知课文;
(4)找文章画龙点睛的议论或揭示文章主旨的文字整体感知课文;
(5)通过梳理文章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把重点语段作为局部精读;
(2)把课文难点段落作为局部精读;
(3)局部略读与精读相配合;
(4)举一反三的精读;
(5)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关键语句作局部阅读 .
(1)进一步理清作者的思路;
(2)进一步明晰作品行文的脉络;
(3)对课文的思想表达,艺术特色加深整体认识,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4)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2)转化为写作能力的训练;
(3)超越文本,挖掘文本后面的文化意义.
六,不同体裁课文的教学
课文是选入语文课本的书面言语作品的统称.世界各国的语文教学大都采用文章选读的形式,因为阅读能力只有在直接感知,理解书面言语作品中才能形成.因此,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研究语文教学不能不研究课文的教学.任何一套教材所选课文达数百篇之多,而且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如何进行研究 鲁迅说,"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可见分类是个好办法.小语教材中,主要选入了哪些文体 (有一般文章,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选入多种体裁的课文有什么好处呢 (既可以使学生逐渐接触各种文体,又可以使学生学习丰富的语言,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文章的体裁,类别设计教学过程,是阅读教学应该遵循的规律,因为不同体裁,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结构形式,构成要素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教学不同体裁,不同类别的课文用同一种方法,这是违反阅读客观规律的盲目的教学行为.
1.概念:记叙文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记叙文,是一种泛指通过人,事,物的具体记叙来表现主题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既包括非文学作品的记叙文,又包括采取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狭义的记叙文,则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写真人,记真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一般包括新闻,通讯,特写,速写,参观记,游记,传记等.我们这里所说的"记叙文",指广义的记叙文.它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1)包括"六要素"(有时也称为"四要素")
(2)基本表现方法是叙述和描写.
(3)记和叙的不可分割性.
3.类型:可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
记叙文的教学在第一至第三学段,要淡化文体,重视整体阅读.教学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
(1)把握记叙的不同着眼点.
虽然都是记叙文,但由于写作目的不同,作者记叙的着眼点也就不同.有的记叙文是着眼于记人的,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是着眼于叙事的,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有的是着眼于写景的,如《大海的歌》;有的是着眼于状物的,如《我爱故乡的杨梅》.抓住了记叙的着眼点,就可以抓住教与学的主攻方向.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篇章结构.
叶老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老的这个教学思想,揭示了阅读教学中抓文章思路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文章思路,可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去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做到"有条理".
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有的课文可以借助审题,释题,揭示作者的思路.如教《日出》,可以让学生通过审题,了解课文是围绕"日出"写的.然后让学生思考:根据题意,课文就是要写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再联系对课文的讲读,就把作者的思路揭示出来了.有的课文可以在讲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掌握事情的发展线索.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中有"天还有没亮""到了中午""黄昏时候"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凭借这些词语,联系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就能理清作者的思路.
(3)掌握文章精髓,揭示深刻主题.
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主题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作用.通过对主题的把握,可以训练学生概括抽象把握本质的能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道德情操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等方面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人的记叙文,就要分析人物的外貌,言语,行动,心理;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任务与环境的关系等,旨在揭示人的精神品质,道德风貌.如《倔强的小红军》.记事的记叙文,就要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分析典型事件或场面等,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旨在通过主题事件,显示一定的思想意义.
在教学中,尤其应抓住:
对表现中心有突出作用的词句和段落,如表现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深刻生动的词句,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例《倔强的小红军》;
作者的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等,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并认识它们对表达思想内容所起的作用,例第九册《白杨》,文中爸爸赞美白杨树的一段话,语意双关,是表现中心的重点段落,就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了解白杨树的特点;还要进一步认识爸爸"表白自己的心"的深刻含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指出的是,只靠"理解"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感受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要抓住重点语句和段落,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4)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体会遣词造句,品味语言特点.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因此,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往往通过动词,形容词等各种词语的巧妙运用,各种句式及大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新鲜,活泼,富有形象性.在教学中,就要结合内容的分析,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例,及时地抓好写作.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详略得当,就可让学生模仿学习.
1.概念:说明文是用来说明事物性质,形状,起因,功用等的文章.在小语课本中,说明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主要是介绍自然,地理,历史,生物等知识,所以又称为常识性课文.它们有双重任务:一是传授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增长见识,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二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说明文的能力,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事物的方法.
抓准课文的说明中心是教好说明文的关键.因为每篇说明文都要提出问题,说明问题.因此在分析课文,寻找说明中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说明文提出说明中心的规律.
(1)题目揭示说明中心: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开头提出说明中心的:如《蝙蝠和雷达》(七册)第二自然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结尾总结说明中心:如《蛇与庄稼》(十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
(4)中心体现在重点段落之中:如《琥珀》(十二册),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稀有琥珀,来说明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作者对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的分述是文章的重点段,体现出文章的说明中心.
2)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这些语言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用词确切才能准确地反映事物.如《鲸》中的句子:"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主要"一词能否去掉 通俗,形象: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说明文为达到生动说明的效果,常常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如《大自然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这些话,拟人与比喻结合,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或动植物都赋予了人的性格和行为,不仅说明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说明事物有多种方法.教学说明文,除了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介绍说明的那种事物的特征,本质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如《鲸》这篇课文,为了说明鲸的种类,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作者不仅用具体数字来说明,还运用了比喻,比较等方法.在课后思考题中,让学生找出哪些地方用列举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就是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学习说明的方法.
3)弄清说明的层次,了解文章的结构.
说明文的内容层次清晰,结构上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一般说来,说明事物构成的,按构成的顺序写;说明事物功用的,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说明事物发展过程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物,把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或按方位顺序写.说明文开头往往先提出说明的对象并加以诠释,然后再进行具体说明,结尾有时要做一下综合说明.如《鲸》,就是先提问题,再围绕提出的问题加以说明.课文一开头就提出"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接着课文就具体说明鲸到底有多大.课文第四小段也是先提出问题:"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 "然后加以具体说明.其他段落也都是先点出要说明的问题.因此,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看看课文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从而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认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
为了学习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在小学高年级,可以设计一些练习,如归纳段落层次,编写课文结构提纲,选择准确的词语填空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仿作,写一篇短文或片段,说明自己熟悉的事物,以训练学生说明事物的表达能力. 
要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标本,模型,幻灯,电视录象甚至电影,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难为简,使抽象变为形象,把应了解的知识大体弄懂.如教《鲸》,可组织学生看看科教片;教《爬山虎的脚》,可带学生参观实物.
布置课前试讲:任选《鲸》中的一段进行试讲.
1.概念:童话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幻想,采取拟人的方法写出的新奇有趣的故事.小学教科书中选编了很多童话.
(1)引发想象.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童话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教学童话时,可以抓住幻想的部分,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四次擦燃火柴的情节(面前出现了温暖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反复阅读,在了解内容,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抓住适合展开想象的句,段,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如《美丽的公鸡》,应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在头脑中想象公鸡昂着头,挺着胸脯,得意洋洋的样子,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还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的合理想象,既能丰富对童话内容的理解,又能加深对童话思想意义的认识.
总之,不要过早地做理性的分析,应注意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充分感受童话中的人格化了的艺术形象.有人说:"幻想是未来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的摇篮."
(2)把握情节.童话故事是通过幻想虚构的,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住情节.《美丽的公鸡》公鸡自以为美丽—公鸡找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它们都不与公鸡比—公鸡很难过,去问老马,老马告诉它一个道理—公鸡天天打鸣,为人们做事.
(3)学习语言.童话的语言浅显,生动,形象,对于发展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的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如《小马过河》一课,小马和妈妈,牛伯伯,小松鼠的对话,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口语特点.教师要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朗读是学习,吸收语言的有效办法.朗读童话,要用接近口语的语气,速度应放慢一点,要读得亲切,表达出应有的情感.有些童话,如《小马过河》,还可以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受到教育,学习语言,提高朗读能力.有些童话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有意识的将一些情节和语言稍加改变重复出现,如《美丽的公鸡》,教师可用来训练复述,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概念:即"寓意于言"."寓"就是包含,寄托的意思.把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这就是寓言.寓言和童话一样,也是受孩子们欢迎的文学样式之一.
根据寓言的特点,小学寓言教学必须抓好一个"寓"字,处理好"意"和"言"的关系.从阅读教学角度说,小学寓言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能力,同时懂得寓言的寓意,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怎样进行寓言教学呢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紧扣题意,设置悬念.
教学寓言时,可首先通过题意的分析,让学生产生悬念,诱发学生的思维.如第五册《守株待兔》,株:树桩子;待:等待.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又如第四册《狼和小羊》,教学时也应先抓住题目中关键词"和",让学生想象狼和小羊之间会发生什么事 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2)引导读议,感受形象.
寓言的寓意是包含在生动的艺术形象里的.只有当学生具体而完整地感受到了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寓意.因此,寓言教学和其它文体的教学一样,必须重视引导学生感受形象,通过感受形象来领会寓意.具体地说,可以从下面的几方面着手: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如《狼和小羊》一课教学中,教师只须抓住"故意找碴儿"这一关键词语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狼要故意找碴儿 狼一共找了几次碴儿 哪几次 这样,使学生对狼强词夺理的丑恶嘴脸和狡猾凶残的形象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抓寓言中的重点句子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如一位教师在教《狐假虎威》一课时,紧紧抓住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的句子"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与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大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朗读.感情朗读,可以增强形象的鲜明性.如《狼和小羊》,就要指导学生读出狼恶狠狠的语气,小羊那温和,委屈的语气.在学完全文以后,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这样,在读中既可以提高朗读能力,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形象.
总之,教学寓言时,教师不能只讲是什么故事,什么教训,而应该从"语文"这个角度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去感受寓言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深刻地领会寓意做好铺垫.
(3)深入浅出,理解寓意.
寓言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他所说明的,所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因此,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关键.
让学生理解寓意是个难点.因为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学生不易理解故事中寄托的深刻道理.为此,教师往往要为学生跃上一级台阶做好铺垫.如《狐假虎威》.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以进一步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培养观察事物,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增强是非观念.
4 .寓言教学的一般流程
导入激趣→理解题意→初读课文→领悟探究→拓展思维
我国是古老的诗国,有诗教的传统.从孩童时起,就以朗读,背诵等形式督促学生学诗,使之从小熟悉诗的旋律与意境,习惯于用诗人的眼光与情趣观察世界,描写世界,以培养孩子灵敏的语感与丰富的想象.我国古代的诗歌教育是成功的,我们应该继承这一优良的语文传统.
1.概念:诗歌是诗和歌的总称.在小语教科书中包括古诗,现代诗,儿歌.
(1)高度的概括; (2)澎湃的激情;
(3)丰富的想象; (4)和谐的音韵.
观看教学录像《古诗二首》,讨论如何进行诗歌教学.
4.古诗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1)情境导入,揭示题意→初知诗意,质疑梳理→赏析佳句,入境悟情→赏析全诗,背诵全诗
(2)激情导入,引出课题→熟读古诗,初步感知→精读古诗,理解体会诗的意境→赏读诗文,背诵古诗
(3)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布置试教:《绝句》,《瀑布》,任选其中一首,写出教学设计,进行试教.
资料链接:关于古诗教学的经典言论:
(1)古诗文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很多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教学要做的是架起一座通往诗境的桥梁,至于对诗意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对把经典诗文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营养,则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
(2)古诗教学最大的难点就是引导学生诵读,并读出感情来.
(3)一节成功的古诗文课,应具备几个要素:
① 底蕴深厚,视野开阔
③ 设计巧妙,视角独特
第二节 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
了解中学生阅读能力结构和阅读教学的目的要求,熟悉并掌握中学阅读教学的过程,阅读训练的方式以及各类文章阅读教学的一般方法,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教学技能.
阅读教学的过程与模式,各类文体的阅读教学我国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的目的内容要求,阅读教学的过程训练的方式,各类文章阅读教学的一般方法.
讲授法,教例赏析法,教学观摩,课堂内外实践操作训练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领域.阅读教学水平的高下,直接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阅读教学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自学)
什么是阅读 不同的论著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阅读是一种通过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书面言语材料,从中获得意义的过程.它有三个本质特征:
1.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的活动.这里要强调的是,书面作品作为信息的载体,其负载的不仅是知识信息,还包括生活信息,社会信息,文化信息,思想情感信息等,而且作品形式本身也蕴涵了作者的思维,文化心理等信息.
这一特征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阅读教学中要贯彻实施智育与德育美育相统一的原则,要重视阅读对学生的教育熏陶作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搜集处理信息,吸收知识和思想营养,认识世界,积累知识,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发展个性.
2.阅读是一个复杂的,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过程.阅读要理解并获取材料中的意义,首先是要通过视觉感知文字符号,还要调动大脑中已有的内存,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比较,分析,演绎,概括等思维活动,使之与读物的内容建立起联系,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取意义;同时,阅读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也始终伴随着阅读的全过程.因此,由于不同的阅读主体的在知识,经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在阅读同一材料时所获得的心理意义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一特征启示我们, 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心理水平的提高,阅读可以开发智力,发展人的各种心理素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阅读活动也能促进人的注意品质和意志品质及高级情感的发展,养成不断追求新知的自学习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阅读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活动,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复杂的心智活动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相应的一系列内隐的和外显的可操作的行为或者说技能,如借助工具书,解词释句,分析段落,归纳中心,笔记评注,翻阅其他材料来帮助理解,朗读时语气,节奏的把握,速读时眼动的方式等.这些操作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是读者智力活动的外化.
这一特征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技能.重视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和巩固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以说,阅读的性质特点决定了阅读的功能,也决定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文解情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叶圣陶先生在1937年1月的《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先生的这一段话指明了"阅读是双向交流的过程",即作者借助(文本)作品展示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读者借助于文字符号解读文本,进而理解作者,达到心灵相通.
于漪老师认为:阅读教学之功在于有计划有目的地促使学生产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语文的愿望,主动积极地运用眼睛和大脑感知文字材料,理解文中各种语言的构造与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探求思想内及其社会意义,对各种文体的作品有一定的鉴常与评价的能力.
日本教育科学研究会上的学者认为:阅读是人类的认识活动,是通过认知和理解用优美的日本语创作的语言作品,去提高认识;阅读活动并非为了读懂语言本身,而是为了理解包含在语言中的思想感情.
欧美的学者认为:阅读不只限于领会作者的思想,涵泳文字作品的情思;阅读应该适应生活,形成功能.
哲学家德里达指出:读者和作品者不是僵死被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重新塑造(就像人们常说的,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而作品亦可以"制造"不同的读者.一切都不是僵死不变的.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过程是作者与读者感情双向交流的过程.于漪老师认为阅读过程不仅是解读文本过程,而且是洞察作品社会意义过程.日本学者认为阅读重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欧美学者认为阅读不仅是领会思想感情的问题,而是适应生活的问题.德里达则更大胆直截,阅读过程不仅是解读过程,而且是创造过程.东方学者重视文本本身的解读,西方学者更注得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置,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
从宏观看,语文是基础学科,这门学科对学习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学生阅读能力如果不强,那么学生学习其它学科就会遇到障碍.从语文学科内部看,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而这三种能力中阅读能力尤显得重要.你要写作,你首先要读懂写作要求,明了写作意图,你才能动笔.你要与人家交际,你就必须了解对方,查阅有关的资料,你只有在广泛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你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交际.因此,我们说没有好的阅读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写作与口语交际.正因为阅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阅读教学所占用的时间也会大大地超过写作与口语交际.学习语文困难的学生往往都是在阅读方面出现了问题,强化阅读是转化差生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2.阅读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
人生活在世上,除了吃,喝,拉,撒,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之外,他还需要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而阅读就在人们的精神享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代的文学家刘禹锡官场失意,多年被贬,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是他仍不忘"调素琴,阅金经."用阅读充实自己的生活,陶冶自己的情操.古人可以把阅读当作高雅的举动,今人则没有这份闲适了,因为信息时代,阅读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已经成了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一个学生要完成学业,他需要广泛地阅读;一个工人要掌握一门新技术,他需要广泛地阅读;一个农民要了解未来的市场信息,他需要广泛地阅读;一个学者要进行研究,他需要广泛地阅读.阅读可以使人获取知识,可以使人收集信息,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
3.阅读已成为社会对人们的必然要求.
在资信不太发达的年代,阅读大都是个人的行为;在资信发达的今天,阅读就不仅是个人行为;而且具有社会的行为特征.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也是社会对学生的必然要求.学生完成了学业,离开了学业,他的阅读似乎是个人行为,但是透过阅读表象,我们深究一下他的阅读实质,我们就会发现他的阅读还是适应了社会需要.专家们认为,中国正在逐渐进入学习时代,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技术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学习新的知识技术.而这种阅读学习也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社会对人们的必然要求.
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信息社会正向我们走来,知识将以几何的级数迅速膨涨,人们面对迅速膨涨的知识会感到无奈.而要适应这种变化,人们就要具有较强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文字符号冲击人们的视觉神经,视觉神经将录入的信息传达给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信息处理中心再将信息加工处理,分储在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当然,储存之前大脑信息中心处理信息有一个过滤过程.神经学家认为人们的大脑中存在一个"域阀",这个"域阀"就可以把无关的知识过滤掉,把有用的知识分类.正因为人脑具备了这种功能,所以我们就要不断地强化大脑的这种功能.
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我们不可能记住其全部,只能记住其中的一部分,而这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我们筛选的结果.一部《红楼梦》,中医可以筛选书中的药方,建筑师可以窥见其建筑的艺术,服装设计师可以筛选其中的服装设计技艺.一位学生,会不会读书,就要看他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最有效的信息.
任何一位作家在文本中提供的信息都是多元的,而读者解读文本时所要获得的信息就不一定是多元的.搜集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既然语文承载着人类文化,那么学生就需要继承人类的优秀文化传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东西方文化日渐交融.美国的政治家与教育家提出"要培养21世纪世界通用的美国人."显然,"世界通用的美国人"将是通晓东西方文化的.这种提法虽然霸气十足,但是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他们的良苦用心.这也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一个启示,我们也不能只一味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而应要求我们的学生继承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目前,我们的教科书在变,全世界优秀的文化已在教材中交融.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可以了解中国,而且可以认识世界.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国的学者施道弗曾提出过"阅读即思维"的观点,他认为阅读过程需要思考,想象,判断,推理和评价,这个过程实际上正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文本,学生首先接触的是作者的思维,作者描写社会生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诠释生活,每人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每个作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作家的思维方式又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学生新闻记者文本又要加进自己的生活体验,他也要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审视作者,评判生活,学生的思维也就会不断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前提.
学生学习的课内文本及课外文本,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文本的作者无论是选材还是谋篇,布局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学生阅读这样的文本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好处的.中国的语文教学历来注重读写结合,强调从读中学习写作,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学生可以领悟朱先生写人的技艺;学习了鲁迅的《故乡》,学生可以领悟鲁迅先生叙事写人的匠心.一些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仿写,实际上,课文就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当然,我们说阅读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并不是主张"阅读为了写作".因为过分地强调这一点,就会削弱阅读的功能.现行的语文教材在回避这对矛盾,很少在文后设计与写作有关的练习,但是课文的写作示范作用也是任何人也无法回避的.
5.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读者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接受了作者的思想.读者在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是由于我们的教育还存在许许多多弊端,所以就导致了我们的一批学生的人格不健全,他们在作文中"造假",说"违心话".1998年,高考作文题是"战胜脆弱",安徽就有三分之一的考生写父母死亡,有相当一批学生把自己写成残废.用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坚韧.2002年高考作文写"心灵的选择",就有一批学生写父母离异,自己面临选择,父母下岗,自己面临失学的选择.作文中只会空喊几句政治口号,而不敢书写自己的真实感受.透过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为了获的高分,不得不扭曲自己的人格.阅读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可以修复学生扭曲的人格.
6.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一位哲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发现美的眼睛"要在审美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
中学生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受知识面的束缚,发现美,认识美的体验相应贫乏.阅读就可以极大地弥补其审美体验的不足.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可以随朱先生品赏荷塘的朦胧美,去体悟朱先生的"淡淡哀愁"与"淡淡的喜悦".阅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不仅会为作者笔下的洞庭风光所叹服,我们更会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而乐"的高尚情操所折服.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闰土,曹禺笔下的周朴园都可以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带给不同的审美娱悦.
总之,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获得综合的文化素养;建立丰厚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1.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课时比重最大,可以说,语文教学是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的.对此,你有何看法 
2.你认为阅读教学与语文知识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等有何关系 
二,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中学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如何划分这种能力的层面,专家的观点不尽相同,有的认为阅读能力包含理解与鉴赏两个层面,有的认为阅读能力包含认知与评价两个层面.我国的阅读教学一直把阅读能力分为认知,理解,鉴赏三个层面.比较中外阅读教学,我们发现中国学生的阅读能力中缺少批判性阅读能力与信息搜集能力.我们把阅读能力概括为四个要素: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批判能力.
认读感知能力是阅读过程中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有些专家认为认读能力就是识字能力,理解词语能力,段落划分能力,篇章结构能力.这里所说的认读能力是指借助识字,理解词语等手段达到初步感知的目的的能力.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朱熹说过:"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释,成诵精熟,注中训释大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细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非为己之学也."朱熹的这一主张是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观点一脉相承的.读书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许多专家学者畅导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归语文课堂.这种提法是非常科学与明智的.
把静态的语言符号转化成动态的声音信息,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创造,中学生首先就要成为这种创造者,而要达此创造目的,中学生要扫清认读障碍,借助工具书把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清楚,以便读通文章.读通顺是读书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要追求读得流利.而流利的目标是指不错读,不漏读,不回读,不添读,不读破句.第三步要有表情地读.一篇文章,读者只有感悟了作者的情感,作品中形象展示的情感,并顷注自己的情感,才有可能读出表情.
2.熟练地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中学生在认读过程中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诸如朗读,默读,跳读,速读等.目前中学生的默读速度比较慢,一篇千字文也要花上4~5分钟,这种默读也是低效的.新课标提出用默读的方法,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种默读速度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方法以可达成.
速读也是阅读的重要手段,现在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速读训练,因为速读更能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当然,速读的指标各有不同,中国还没有自己的速读指标.我们认为速读的速度应达到每分钟千字左右.
朗读是阅读文本的常用手段,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是两个方面,即普通话与朗读速度.普通话是国家明令推行的语言,中学生应养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即使普通话说不好,也必须说.这是硬性指标,不能牵就.朗读的速度应采用播音速度,即每分钟150字左右.
认读文本只是阅读的初步,我们宜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层面上做文章.现代阅读学认为,认识文本是一个渐进过程.学生借助读,可以从整体上认识文本,如文本是虚构的还是写实的,是描写性质的还是实用性质的,阅读全文,学生应能够作出判断.同时学生对文本所写内容也应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如作者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作者在文章中传达的情感态度如何,倘若中学生能够对上述问题作出自己的推断,初步整体感知文本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总之,认读感知能力主要表现在阅读的量,质和速度上,是对文本的一种体验或感受.从文本获得三个方面的感受,即"文——语言文字,文章形式;象——文章的材料(人,事,理,景);道——文章的主旨或意图"的感受,对文本这三方面的感受的关系是:文以载道,文道相依,意(道)以象尽,象以言著.
理解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这种阅读能力必需以认读能力为基础.认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能力又是认读能力的升华与发展.理解能力包含下列要素:
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任何一位作家在他的文章中都会根据自己的好恶驱遣词语,以达到最理想的表达效果.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这段文字中"捧"与"挂"两个词用得就很不一般,因为"捧"字显得很滑稽,大师们不远万里毕恭毕敬地"捧"着,奴才之相跃然纸上,"挂"字用得更为神妙,本当用"展"字,却用极具形态特征的"挂"字代替"展"字,收到了传神的效果.
再如巴金先生在他的《灯》中写道:
(1)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2)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3)我自然也是如此.(4)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这句话不太好理解,将它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加以分析,就可以理出个思路,这一段话讲的是光的作用,(1)(4)句尤为明显,第(2)句"靠吃米活着"讲的好像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内容,"不是单"又作了修饰,显然作者是说吃米是人活着的一个原因,那另一个原因是什么呢 从(1)(4)句看,(1)句写光的作用,(4)句写光的作用.显然,"光","灯光"具有召唤作用,也就是说"人不单靠吃米活着",而且要依靠精神做依托.
2.能够比较敏锐地感悟语言
语感能力是阅读文本必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夏丐尊先生也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乐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两位语文专家所讲的语感对理解文本有很重要的作用.
3.揭示作者在文本中表达出来的话外音
作者受写作环境的影响,有些话不便明说,有些话不便说得很直白,读者需自己凭经验加以推断.茅盾先生在《风景谈》中写道:
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往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茅盾先生在这里描绘了两位战士的形象,一个是小号兵,一个是站岗的战士.茅盾先生描写的是延安的"风景",而两个战士形象就成了这幅风景当中的主旋律.读者如果只把这些当风景来读,那就大错特错了.茅盾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二十七》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显然这里的风景不是自然的风景,而是具有丰富政治内涵的"风景".茅盾当时生活在国统区,不能把话说的太白了.读者阅读文本就要读懂作者的话外音.
一个人理解能力的形成需要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心智技能的不断发展.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质就是能"据言会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
鉴赏文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自己的评价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总要通过字里行间展示出来,阅读作品,我们就不能把作品静止地,孤立地阅读而应把它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来阅读.如:
我面对着这道路,这土地,
我面对着这国度,这政府;
我——一个十八岁的公民,
这首诗是贺敬之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诗作,当时,贫苦农村"赤贫少年"的贺敬之,和几位同学一道,冲破重重险阻,步行40多天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一踏上这片红色土地他就看到了民族新生的希望,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读贺敬之的这首诗,我们就可以深切地体会他的革命激情.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造了一个个文学形象,对于这些形象评价,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历来被视为美貌佳人,但仔细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熙凤出场"一节,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 这样放诞无理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银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一段文字写了王熙凤的出场,众人在贾母面前皆敛声屏气,唯独她人未到声先闻,在贾府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再说她的穿着打扮更令人侧目.你看,她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脖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上身穿窄裉袄,外罩银鼠褂,下身穿着洋绉裙,裙边还有花边饰物.浑身上下珠光宝气,高档的服饰集于一身.读者沉思静想,会从心底涌出一个字"俗".最后,我们再看她的外貌,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王熙凤长着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眉却是吊梢的.一副看似俊俏,实是丑陋的嘴脸呈现在读者面前.曹雪芹不露声色的描写,就活画了王熙凤的丑态.
3.能够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韵味,只有仔细咀嚼方可品出其中的滋味.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可悲又可怜的艺术形象,但有时孔乙己又是一个可爱的形象.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们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 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文中的一个"罩"字,十分传神.鲁迅先生不用"捂"字,因为一旦捂上,即见不到碟内的东西,而用"罩"字,似露非露,正好可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一个罩字就活画了孔乙己童心未泯的特征.他面对目光直视碟中茴香豆的孩子们,坦然地说"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来,他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 不多也."同样的意思前后不同的表达,前者是自然地表白,后者则是故意地卖弄.一罩二语(口语,文言书面语),展示了孔乙己可爱的特征.
阅读鉴赏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相比较,前者体现的是对是与非,美与丑的主观判断,后者是对错正误的客观判断;后者是因文悟道,而前者则是因道解文.
中国的学生历来奉课本为神明,相信课本选文总是最典范的,最完美的.过分地相信,以致于面对文本的问题也熟视无睹.
众所周知,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依靠个人的能力完成的.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总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我们的学生阅读文本,不仅要善于吸收文本的精华,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文本问题的眼睛.指出文本的不足并不是不尊重作者,而是与作者平等的对话.朱熹曾经说过:"前辈固不敢妄议,然论其行事之是非何害 固不可凿立新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朱熹《学规类编》)
批判文本,指出其不足,需要一种怀疑的精神,但这种怀疑不是无中生有,而要以事实为依据.
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杜鹃有一个神话,据说是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那时莉州有一个死而复生的人,名鳖灵,望帝立以为相.恰逢洪水为灾,民不聊生鳖灵凿巫山,开三峡,给除了水患.隔了几年,望帝因他功高,就让位于他,号开明氏,自己入西山,隐居修道.死了之后,忽然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了心酸.据说,杜鹃的啼声,是在说"不如归去."因此诗词中就有不少以此为题材的,如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康伯可《满江红》词有云:"……镇日叮咛千百遍,只将不句频频说;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每逢暮春时节,我的园子里杜鹃花开,常可听得有鸟在叫着"居起,居起",据说就是杜鹃,"居起"是苏,沪人"归去"的方言,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周瘦鹃在这里引述了杜鹃啼血这个故事.周瘦鹃认为杜宇让位于鳖录,自己死后化为杜鹃,春天时节总要悲啼"不如归去."这里就有些令人不解了,既杜宇主动让位于功臣鳖灵,自己心甘情愿地入山为道,那么他死后为何要"悲啼"呢 这于情于理都讲不通啊.《辞海》的"杜宇"条解说: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国王.周代末年,在蜀始称帝,号曰望帝;后归隐,让位于其相开明;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一说,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见《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后因亦称杜鹃鸟为"杜宇".《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不信呵去那绿杨影里听杜宇,一声声道不如归去.周瘦鹃的述说与《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所载相去甚远.因此周瘦鹃的述说就不能不令人怀疑.
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的过程则是不断吸收不断内化的过程,搜集有效信息就是帮助内化的重要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搜集信息会非常方便.图书馆,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可以有目的地搜选.搜集信息可以分为两类,搜集阅读文本内的信息,搜集阅读文本以外但与文本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文本.
1.搜集阅读文本内的有效信息
我们阅读的文本本身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了阅读理解的需要,我们可能要运用其中部分信息,这就需要围绕阅读目的对精彩句段的关键字词进行搜集,筛选,加工整理.1991年一道高考语文试题就是一道信息筛选题.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②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③.他的外孙女跟随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期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人.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者的感情.
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这九个句子都是从原文中挑选出来的,究竟哪些句子是叙述环境和形状的,这就需要筛选.A句讲述托翁的愿望.B句讲了墓的形状,C句讲的是地点,D句交待有关情况,E句讲了墓的环境,F句讲的是他的愿望,G句是对坟墓的评价,H句讲了墓周围的环境,I句介绍的是坟墓的环境.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很顺利地选取出B E H I四句.
2.搜集与所阅读文本有关的信息资源
阅读文本既需要深钻细研文本本身,又要广泛阅读与文本有关的材料.因为阅读与文本有关的材料可以帮助读懂文本本身.
学习《雷雨》,我们不妨让学生先搜集介绍曹禺写作背景的文章,搜集曹禺先生对《雷雨》的评价,曹禺女儿对《雷雨》的评价,评论家对《雷雨》的评价,将这些材料与阅读《雷雨》文本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了解许多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参照这些信息资料阅读《雷雨》,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可能就会深刻得多.
三,中学阅读教学的内容
中学阅读教学主要有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宠爱演绎法小说百度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