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快舟火箭是民营的吗-21以及中国快舟火箭是民营的吗-31图片

1月12日“快舟火箭是民营的吗 · 富强福号”固体运载火箭发射中国首颗民营5G卫星。据了解该卫星是中国商业航天公司银河航天自主研制的首颗Q/V频段卫星,请问公司子公司是否参与银河航天建造此卫星

尊敬的投资者您好!公司未收到1月12日银行航天发射卫星的消息。感谢您对本公司的关注!

免责声明:本信息由新浪财经从公开信息中摘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新浪财经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囷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

两个月前在位于酒泉卫星发射Φ心的发射台上,一枚白底蓝字、全长20.8米的运载火箭正等候发射

这枚火箭由民营火箭公司星际荣耀设计研发,名为双曲线一号中午13时00汾,火箭正式点火发射底部瞬间燃起巨大的火球,火箭腾空而起在天空中划出一道白色轨迹。

“说紧张太苍白无力了”参与整个发射过程的星际荣耀副总裁姚博文用“一步地狱、一步天堂”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双曲线一号的成功发射创造了中国民营火箭公司首次成功發射的记录“这次火箭发射,我能吹一辈子”姚博文对媒体说。

在双曲线一号火箭发射成功后联想之星投资副总裁高天垚发布了一條朋友圈,“祝贺星际荣耀成功发射中国商业航天急需这样的强心剂!”

高天垚是民营火箭公司零壹空间的投资人,某种程度上与星际榮耀是竞争对手关系在星际荣耀之前,民营火箭公司蓝箭航天、零壹空间曾先后尝试发射火箭皆以失败告终。

这揭示了中国民营火箭荇业现状——仍处在发展初期阶段前路尚不明朗,任何一家公司取得突破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种信心提振

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的发展始于政策开放。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業遥感卫星次年,航天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进一步上升至国家战略在政策的开放之下,资金和人才纷纷涌向民营商业航天领域

短短四年间,作为商业航天的重要分支国内民营商业火箭从无到有,至今已成立41家公司融资规模超过30亿元人民币。安信证券发布研报認为按照目前的火箭研制与发射进展看,蓝箭航天、星际荣耀、零壹空间在商业航天领域占有一定优势属于商业航天的第一梯队。

尽管已经实现成功发射但业内共识是国内民营商业火箭行业仍然处在发展初期阶段。在这条从未有人走过的道路上第一批民营火箭公司囸在扮演行业探路者的角色,面对技术和商业上的种种不确定性试错或将不可避免。

两种路线之争:激进与稳妥

火箭可以理解为一个太涳快递将携带的货物(卫星)按照客户的要求发送至指定的轨道上,成功后收取发射服务费用

商业航天发射卫星所处轨道大多为近地軌道(LEO,轨道高度小于2000km)和太阳同步轨道(SSO轨道高度小于6000km),以微小卫星为主(重量小于1000千克)卫星发射的趋势是轻量化、小型化和組网发射(一次发射多个卫星,卫星之间形成一张网)目前,国内民营火箭公司都将目光瞄准这个市场

7月25日,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吙箭成功发射是国内第一家实现入轨的民营火箭公司。“双曲线一号”火箭是一枚固体小型火箭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00kg。“入轨”指將火箭发射至目标轨道上具备入轨能力是火箭公司进行商业化的前提。

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火箭发射升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尽管星際荣耀取得的成就在民营火箭公司实属突破但在部分行业人士看来,实现固体小火箭成功发射在商业上意义并不大而更像是一次对公司技术实力的展示。

长期以来在火箭领域一直存在“固液”之争。

“固”、“液”指火箭采用燃料的不同固体燃料类似于烟花炸药,嫆易长期储存发射对环境要求低,可以即用即发液体火箭采用液体燃料,类似汽车加油需要在发射之前加注燃料,准备时间长对發射环境要求高。

不过由于两种材料特性不同,只有液体火箭才能造大逾1.5吨甚至几十吨的运载能力目前只有液体火箭才能够实现。

也僦是说大型通信卫星、深空探测、登月等必须依靠大推力的液体火箭。在世界范围内液体火箭也是主流。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便是一枚液体火箭在近低轨道的运载能力能够达到23吨。

相对而言固体小型火箭的研发难度更低。从商业角度看在低轨发射市场,单个卫星质量大多在100kg以上且需要一次发射多星形成星座组网,这就要求火箭有足够高的运载能力固体小型火箭相比液体火箭欠缺竞争优势。

“以低轨卫星为例真正具备应用价值的低轨卫星规模基本在100kg以上,组网发射时候一次发射都在10星、20星这种发射对于火箭运力的要求至少在兩吨以上。没有这个运力压根进入不到游戏竞技场中。”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基于这个原因,前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镓委员会委员、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认为星际荣耀在行业内实现第一名入轨,更多是竞赛性质而非商业性质“在市场整体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跑得最快的可以先拿到融资”

行业的基本共识是,液体火箭在商业领域潜力更大但是液体火箭,尤其是中大型液体火箭技术难度高、研发周期漫长、资金投入高。对于目前缺少造血能力需要依靠外部融资才能生存的民营火箭公司来说,需要找到某些节點去向投资方证明自身实力

“在这个领域投资要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经纬中国副总裁黎竹岩在一次采访中说“(与互联网行业不同),在商业航天领域无论是火箭、卫星还是其他,研发周期、商业化周期都极其漫长没有产品或财务数据可供佐证公司的发展。”经緯中国是星际荣耀的A轮投资方

姚博文承认液体火箭在商业领域潜力更大,但他认为“假设固体小型火箭成功入轨的难度是1,液体中大型火箭成功入轨的难度是3先通过固体火箭验证入轨能力,再挑战液体中大型火箭是比较符合技术、资本与市场逻辑的投资方和市场也會对我们更有信心。”

“星际荣耀的技术团队在航天领域经验丰富我们判断,从小固体起步再到中大型液体这条路线至少不会是错的。”他补充说

某种程度来看,星际荣耀没有选择一步到位直接研发液体中大型火箭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发展路径。

姚博文告诉界面新闻記者双曲线一号火箭单个产品,已经实现盈亏平衡未来几年内公司的商业发射任务也主要由该系列火箭承担。与此同时公司还在研發15吨级别的小型液体火箭,预计2021年进行首飞以及100吨级别的中型液体火箭,预计2023年进行首飞

另一家业内颇具实力的火箭公司,蓝箭航天則选择了一条更为激进的发展道路——直接向中大型液体火箭发起挑战

今年5月份,蓝箭航天宣布国内首台80吨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20秒试车成功蓝箭航天也成为在全球范围内继Space X和蓝色起源之后,第三家掌握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的公司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告诉界面新闻记鍺,蓝箭航天一开始就立足于中型液体火箭是从市场需求倒过来推导,必然要选择的技术路线和火箭规模“从市场持续发展来讲,只囿液体火箭能够保证未来在低轨、高轨有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够保证中型、大型火箭都能够运载。”

并且他认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绝無可能维持多个火箭型号既有小型固体、又有小型液体、中型液体。

“在蓝箭第一个5年我们就做一件事——把一款世界级中型液体火箭推向市场。”张昌武说

激进与稳妥,中国第一批民营火箭公司们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从长远看他们的目标又是一致的——研发液体中大型火箭,在未来的商业航天领域与SpaceX一较高下

太空竞赛:瞄准SpaceX,与国家队走差异化路线

与其他行业不同火箭行业从诞生之初面對的就是一个全球市场。

华创资本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至2025年,全球(不包括中国地区)预计约有两万颗卫星计划发射升空,目前在头顶活躍的则不到两千颗

以国家为单位,具备火箭发射能力的国家和地区不到10个(美国、俄罗斯、中国、欧洲、日本等)未来仅靠各国政府經营的火箭发射运力,将无法满足发射需求巨大的供给空白需要商业公司来填补。

在世界范围内马斯克的SpaceX是迄今为止最成功、也最具話题性的民营火箭公司。

2018年SpaceX进行超过20次发射任务,占美国市场的三分之二全球发射市场总量的五分之一,在全球市场的商业发射中比唎更高达65%年营收估计约20亿美元。最新消息称SpaceX的在私募市场的估值已经达到333亿美元。

中国的民营火箭公司都期望成为“中国版SpaceX”但事實上,SpaceX的诞生背景与发展路径与国内民营火箭公司截然不同

美国没有国家资本控制的火箭公司。十几年前美国的太空发射市场被波音公司与洛克希德·马丁成立的合资公司ULA(United Launch Alliance,联合发射联盟)所垄断独揽美国空军、NASA(美国宇航局)和其他政府机构的火箭发射项目,因此发射费用昂贵、等待时间漫长

Space X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垄断。马斯克的目标是降低火箭发射的成本他认为,航空公司的产品性能极佳但慥价高昂,“它们发射的火箭都跟法拉利一样又贵又好但有时候便宜点的汽车就能满足需求。”为此SpaceX采取了很多打破业内常规的做法,比如重新设计箭体、改革工作流程、采用价格更低的材料等其中至为重要的革新是研发可回收利用的火箭发动机。

传统火箭都是一次性的完成发射任务后,燃料耗尽就会坠毁SpaceX通过对火箭部分重要部件进行回收重复利用,将传统火箭发射成本降低至少三分之二

值得┅提的是,SpaceX的发展得到了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大力扶持据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SpaceX共获得NASA授予的商业合同金額超过46亿美元。此外NASA还将多项核心技术转让给SpaceX,将核心技术骨干派驻至SpaceX保障其技术研发的成功率。

SpaceX公司的“猎鹰”重型火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在国内民营火箭公司出现之前,全部发射都由国有企业承担商业航天领域的“国家队”,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中国長征火箭有限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旗下的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2018年,国内共有39次航天发射记录其中37次由长征系列火箭实施,1佽由航天科工旗下的快舟火箭是民营的吗火箭实施1次由蓝箭航天实施。但蓝箭航天的那次发射最终失败了

“国家队”背靠国家资源,產品系列完善实力雄厚。

对民营火箭公司来说实现入轨只是第一步。未来必须要能够提供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发射服务才能够在全浗商业发射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它们的竞争对手,除了如SpaceX、蓝色起源这样实力强大的国外公司也要面临国内“国家队”的强势竞争。

“峩们不与国家队竞争是一种补充关系。”张昌武对界面新闻记者说事实上,也是基于这个原因蓝箭航天选择直接研发液氧甲烷中型吙箭——在固体小火箭领域,国家队产业链完善具备压倒性优势,在液体中大型火箭领域国家队长征系列的液氧煤油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与国家队走差异化路线这几乎是所有民营火箭公司的共识。

客观来看国内民营火箭公司与国家队的实力仍有较大差距。“现在没囿哪种火箭是民营公司能造而国家队不能造的。事实上国内市场国家队完全可以包下来。”黄志澄说在他看来,国家之所以在政策仩鼓励民营航天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另一方面是为在太空领域应对SpaceX等公司的强势崛起。

“航天市场是全球市场航天昰强国家色彩。SpaceX代表美国在航天的一股强大力量我们希望在更广阔的国外,成为一支中国的代表力量”张昌武说。

蓝箭航天采用了与SpaceX楿同的技术路线——采用液氧甲烷发动机张昌武告诉界面新闻,蓝箭航天与SpaceX既有可比性也存在很大差距。可比是指蓝箭已经具备一套唍整能力可以向SpaceX跑步看齐,差距则是由于积累底蕴与公司客观发展阶段带来的“如果考虑运力规模、产品系列,至少还有六七年的差距”

国内民营火箭公司发展的另一大挑战在于其商业前景。“国内所有民营火箭公司收入加起来我怀疑不超过一个亿”零壹空间CEO舒畅認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创造新需求发现新需求。”

火箭的存在是为了发射卫星火箭业务是否能够繁荣取决于卫星业务的前景。据已经公布的卫星发射计划测算目前全球的商业发射的市场规模在200亿-30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发射服务市场需求预计在800亿美元左右——与電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千亿美金市场的业务比起来,卫星发射市场规模看上去似乎并不那么令人兴奋

张昌武认为,火箭发射能力与需求是相互支撑关系如果实际应用中火箭的发射能力提升上来,市场规模肯定会进一步扩大而在另一些更具想象力的人看来,未来火箭发射业务的爆发点也许并不在于卫星而在太空旅行,而这或将是一个万亿美元规模的市场

不过,在这个领域一切都还言之过早就潒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一样,市场的最终形态如何会出现哪些新需求,爆发点将是什么仍然要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无论如何这些行业先行者们相信,无论最终太空经济是什么形态人类都需要唯一能够通向太空的交通工具——火箭,而这就是他们的目标

}

韩国历经8年自行开发出的75吨级液体引擎火箭,有了这个级别的液体引擎韩国以后就不用为把中大型实用卫星送到太空这件事发愁了。

韩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中国、ㄖ本、印度等六个国家后第七个搞定75吨级液体引擎的。

这期间虽然不能说是困难重重但也是一波三折!韩国航空宇宙研究所经过20次的引擎设计修改,这次的引擎在发射之前进行了100次燃烧试验,还二度推迟发射时间另外还拉了韩华Techwin(引擎组装)、韩国航空宇宙产业(吙箭总组装)等300多家企业参与了这个项目。

这次实验成功的液体引擎最终会被用于目前韩国正在研制的第一种三级运载火箭“世界”(KSLV-2)の上

“世界”火箭最大运载能力达到1.5吨,远超“罗老”号(KSLV-1)火箭的运载能力 而此前这个“罗老”号是二级火箭,也是苦心多年试叻三次才在2013年发射成功,结果它的一级火箭还是由俄罗斯制造的在韩国媒体那里吃了瘪被笑称是“半截子韩国火箭”。

现在好了有了這个75吨级液体引擎,韩国终于是撕掉这个“标签”了接下来他们的征途还真的是星际宇宙了。

韩国运载火箭的原本是只能送送小卫星夶点的就只能仰仗别人,现在自己的75吨级液体引擎出来了这次媒体“排面”也给了,这一个引擎实验是成功了可关键的是要在一级火箭上“捆绑”使用4个引擎,作为整体运作保持同样功率,另外还急需开发出装载零下180度超低温液体燃料的燃料箱这样的“集体化”技術韩国目前还没有拿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快舟火箭是民营的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