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放松手法手法是什么?效果怎么样?

《筋膜手法治疗内部功能失调》是一本对所有内部筋膜提供统一描述的书籍,通过大量解剖学研究图片解释了内部筋膜的结构和功能,展示了筋膜如何能在压力下改变形态(适应性),又能在手法操纵下恢复其弹性(可塑性),证明人体拥有适应性和可塑性的组织。

本书作者为意大利的Stecoo家族成员,作者认为该书将为临床医生、康复师、手法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和针灸医生等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去思考、去拓展。

本书译者不仅翻译而且也在践行、试验该书提到的系统,而文末提出的质问则给现代各位中医人敲响警钟

今天的中医人如果继续墨守成规于古人的经典而不求自身的发展,不远的将来,也许会被医学进步所淘汰。过去我们津津乐道的独有观念、技术,慢慢都会被其它医学重新发现、发展而冠以另外的名称。

二零一六年四月的一个周末,在忙完一天的翻译校对之后,入睡时我感到胸脘胀闷不舒,连带心烦难眠。于是试着在前胸和上腹找敏感点,果然胸壁上有些点很痛,于是简单做了几下手法就很快睡着了。第二天早起不适感基本消失了,连带几天来的排便不畅也缓解许多。于是接下来的几天都继续找点并处理,直到症状完全消失。

其实我有胃脘胀的问题很久了,最早应当是学生时代吃多了冰镇西瓜引起的,后来每遇寒凉即发脘满、嗳气,严重时还会腹胀、大便不调。一直以来都是按中医内科思路调理,吃点中药,有时扎针灸、按摩也是循着传统经穴理论多在下肢和腹部,效果也是有的,只不过这次换了个思路,在胸壁上找到阳性点,虽然也可以用传统经络穴位解释,但终究有些新鲜感。一段时间以来,日常门诊在处理骨科病人时开始尝试用筋膜、激痛点等理论处理一些过去认为属于内科病的症状(我一直以来仅治疗一些伤科的常见病),如腹胀、吞酸、慢性咳嗽、久咳胁痛、夜尿、阴汗等,都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不由得勾起了我久思未解的一个问题:中西医面对同样的人体、同样的疾病,而理论差别如此之大,是真的这样不同吗?还是有其它的原因?

中国古代医家早就提出了“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的说法,用现代语言表述即人体内在的变化会通过外表的信号提醒医者注意。但作为医生的我们真的读懂这些信号了吗?如果将这些信号看作人体的天然编码,我们是否掌握了全套的密码本?类似腹胀、吞酸这些常见症状,传统中医每以气机不利、胃失和降、肝气犯胃等来解释,并依此施治,撇开方药的作用机制不谈,针灸、按摩多依经脉循行、脏腑功能、腧穴特性等阐发,乃至加上阴阳五行的演绎。至于临床使用或效或不效,则责之于经验,而少有人从结构角度反思古人留下的这些有效方法;而在正统西医,虽然讲解剖结构甚至微观结构,但处理这些症状时或简单对症或责之微生物、细胞、分子水平变化等,而忽略了大体结构,特别是肌肉、筋膜这个层面。

当我依筋膜手法一书的观点看这些内科症状和治疗时,赫然发现传统经脉、腧穴与现代解剖在临床上有了很好的契合点!原来中医这些气血流通、腧穴功效的说法还可以从有形的角度解读。

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扩大到传统养生锻炼的方法,诸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的基本关注点无外乎三个方面:神、气(呼吸)和形(筋肉、肢体)。其中呼吸要求深沉缓慢,周身肌肉要松弛而有弹性。这些如果换作筋膜的角度看,就是保持外在筋膜和横膈膜的张力平衡态,只不过古人是用当时的流行理念表述的。

由此想到,面对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我们真的读懂了吗?或者,这些信号的解读仅有中国古人传下来的一种方式吗?

黄龙祥先生有个说法:古人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了大量人体不同部位相互关联的事实,并以当时的理念给予了充分的解释。今天我们继承传统医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古人发现的事实,不因其解释的玄奥而否定,同时慎重对待古人的解释(理论),不可无条件地相信其正确性。

筋膜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和治疗部分内在病变,其临床效果和解剖基础都是事实,但其理论本身也仍然是假说。我们不需要盲目推崇筋膜理论,但学习这个理论至少使我们明白在古人流传下来的经络理论之外,同样的临床现象还可以有别样的解释方法,而且在应用中也有可重复性。

记得初作住院医时,一位骨科老主任经常说“病人才是你们的老师”。当时我对这句话是很不以为然的,病人懂什么医学知识、会什么理论?怎么当老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之后,我渐渐明白了个中的道理 虽然医学发展很快,各种理论层出不穷,但面对复杂的人体、多变的疾病,这些理论相当部分仍然是推测和假说,是对有效治疗(或者无效治疗)的解释。只有以病人为师,尊重临床的客观表现,而不是盲从于包括所谓“经典”在内的医学理论,才能不断深入了解人体,真正读懂人体发出的各种信号。

记得关玲主任曾在一次微信讲座中提到,医学发展就象攀登世界最高峰,从不同的侧面上山,沿途所见必然不同,但登顶后看到的肯定是一样的。我们对人体发出的病痛信号所作的解释也是如此,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法的差异,解读必然天差地别,但当有一天我们真正读懂这些信号时,这些差别将不复存在。

两、三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凭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积累创造性地使用经脉腧穴理论部分解释了人体发出的信号,并在接下来的实践中以之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今天的西方人用筋膜理论给予同样的现象以不同的方式解答,一样有效指导着部分治疗实践。然而对复杂的人体系统,我们的了解仍然有限,很多知识、理论仍然南辕北辙,旧的问题尚未回答,新的问题已不断涌现。

如果我们不扩展视角、丰富理论,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经验积累和对已有理论的不加验证地全盘接收,这些问题就不会有最终的答案,医学就不会有突破的进展。以筋膜理论为例,当过去正统西医与中医教材中被归结为内脏的结构或功能变异导致的疾病而今通过筋膜得以解释并有效治疗时,有多少中医人曾经认为是通过“气”、通过经络或腧穴的功能而取效的病例,其实也是因为调整筋膜、结构而解决的呢?或者古人讲的“气”、经络、腧穴其部分实质就是筋膜呢?这个问题有待今人的探索解答。

当许多中医人仍然以古代经典自傲于现代科学之外时,医学的发展可能已经打开了另一扇窥探人体的窗户。中医虽然已经独立发展了几千年,但今后将无法自外于整个医学科学了。有着数千年有效实践的基础,中医人不应当畏惧现代的方法,真正有效的东西应当可以重复,不同的仅是解释的视角。

今天的中医人如果继续墨守成规于古人的经典而不求自身的发展,不远的将来,也许会被医学进步所淘汰。过去我们津津乐道的独有观念、技术,慢慢都会被其它医学重新发现、发展而冠以另外的名称。那时的中医人可能需要惭愧的就不是没有继承好古人的经典,而是没有在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基础上登上新的高度。

针灸课上,老师告诉大家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孙络等。

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其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然而,很多时候经络系统被简化成只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穴位成了经络系统的代名词。将完整的经络系统分裂开来,忽视了整个经络系统是从里到外架构起人体的气血通道。刮痧、艾灸为什么能通过最外的皮肤作用于人体,达到治疗的效果?恐怕还是因为皮部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吧。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人体、认识健康,因为上层将中医药充分认识到中医是中华文化的名片,各方面都给予中医大力支持和扶持。我们又生活在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真正的中医已经越来越少,寻常百姓很难找到有疗效的中医了,投机者的加入可能会使中医进一步滑向深渊。

所以小编非常赞同作者的话:“今天的中医人如果继续墨守成规于古人的经典而不求自身的发展,不远的将来,也许会被医学进步所淘汰。过去我们津津乐道的独有观念、技术,慢慢都会被其它医学重新发现、发展而冠以另外的名称。


Stecco(意大利),译者:关玲、宋淳、周科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Luigi Stecco将人体分成14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运动由六个肌筋膜单元(mf units) 控制。一个肌筋膜单元由单关节和双关节的同一方向肌纤维组成,其深筋膜和关节在同一平面同方向运动。每个肌筋膜单元内,肌筋膜矢量汇聚在特定的一点,即协调中心(CC)。相邻的数个单向肌筋膜单元由肌腱扩张和双关节纤维连接,形成肌筋膜序列。每个区域中的六个协调中心在三个空间平面内调控运动。


筋膜手法治疗?课程分为三个阶段(Level 1、Level 2、 Level 3,每阶段需时六天)
▲第一阶段(Level 1)讲解肌筋膜序列和身体协调中心。肌骨系统内筋膜改变是导致机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
▲第二阶段(Level 2)理论结合临床应用,并介绍融合点,即对本体感知到的机能障碍极其重要的穴位。
参加第一和第二阶段者能够学会通过人体筋膜系统评估肌骨机能障碍,并在Pintucci Marco的指导下学会使用筋膜手法治疗?。本阶段课程包括筋膜解剖学和生理学,实际应用中的生物力学模型,以及定位关键筋膜穴位。
▲第三阶段需完成第一和第二阶段。讲解针对内脏机能障碍和表浅筋膜的不同治疗方法。

招生人群:康复科、针灸科、推拿科、骨伤科相关专业人员、队医和运动防护师等
报名及费用:7800/人(7月26日-28日;8月02日-04日)六天

资深物理治疗师、资深FM筋膜手法讲师;
2005年获英国伦敦都市大学运动治疗师学士学位
2008年获得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物理治疗师学士学位
2009年在英国曼彻斯特获得高级运动治疗师学位证书(LEVEL 5)
2012年起在巴西、日本、韩国、葡萄牙、意大利等地讲授筋膜手法课程,广受赞誉。
擅长肌肉骨骼的慢性疼痛、运动损伤的康复。熟悉掌握肌肉能量技术(MET)、神经肌肉激活技术、扳肌点治疗技术、
筋膜放松技术(解剖列车)等。 
研究的领域为:筋膜手法在腕管综合征、TMJ、肩痛、以及在运动损伤的作用。
现在居住于巴西圣保罗。

2016年起任河北师范大学运动康复专业助教
年 就读于武汉体育学院 运动康复专业
理解筋膜之间的组成,相互之间的关系,组织学与筋膜手法的生物力学模型中的神经支配。
筋膜手法如何起作用:作用部位,目标组织,假设的动作以及治疗的方式等原则
如何确定哪个CC点需要治疗,第二次治疗如何进行,相关建议如保持在相同的平面等。
强调学员评估表的难度,提出正确的问题,之前的观点会比较困难,帮助转换FM模型

主办方:广州体育学院运动医学康复中心
广州市派康运动医学有限公司
承办方:广州羊达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培训时间:2016年7月26日-7月28日、8月02日-04日


培训地点:广州市派康运动医学有限公司
交通指南:广州市番禺区洛浦街恒达工业园A3栋A梯5楼
报名方法:请将电子版报名回执发送至marketing@
}

摘要:腰背肌肉筋膜炎是一种慢性劳损性疾病,临床多见于中老年人。腰背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背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久之形成条索状硬结等一系列症状。

腰背肌肉筋膜炎是一种慢性劳损性疾病,临床多见于中老年人。腰背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背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久之形成条索状硬结等一系列症状。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自觉腰背部酸疼,肌肉僵硬发板且有沉重感。轻者以局部酸痛为主,部位可在肩胛间区或骶棘肌部,重者疼痛影响睡眠,尤其在后半夜至清晨。疼痛于坐站较久,或走路多时加重。查体大部分脊柱曲线正常,活动范围尚正常,但脊柱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前屈,在某一角度范围出现腰痛;提肩胛或内收肩胛时

。腰背痛的局部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压痛明显。X线摄片骨骼未见明显异常。有时可见腰部先天性异常,或椎体轻度增生。

手法放松: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用手掌、掌根、大鱼际或指腹贴于胸椎棘突两旁向腰骶部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揉动时手指或手掌不移开接触的皮肤,轻揉力达皮下浅层肌肉10min左右,让患者彻底放松,待局部筋肉组织松软后行弹拨法治疗。

弹拨法:患者俯卧位,头转向一侧,双臂自然下垂于

床两侧,全身自然放松,不屏气。术者站立于患者左侧,以右手拇指指腹按压于条索状硬结上,左手掌根按压于右手拇指上,然后从上到下向外用力弹拨条索状硬结5~7遍,弹拨以患者能忍受为度[1],力求透达深层肌肉组织,达到松解深部筋膜粘连的作用。

整理手法:患者俯卧位,在背部棘突两侧,以病变部位骶棘肌群为主施轻柔的按、揉、扣等手法10min,应用以上弹拨手法治疗,1次/d,10次为1疗程。

牵草堂筋膜膏:将牵草堂筋膜膏(洛阳千草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擦于患者病变处的骶棘肌群,术者用掌擦法涂擦于施术部位,自上而下,往返数遍,幅度要大,频率120次/min,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达活血通络之目的,每天2次,10d为1疗程。

王某,男,41岁,2008年2月25日就诊,自述1月前执行安保任务时感腰背部疼痛,经局部热敷后疼痛减轻,但背部持续僵硬板直,活动、久站后上述症状加重,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质量。查体:胸、腰椎体活动度正常T3"--T7棘突右侧骶棘肌群压痛,可触及数个条索状硬结,腰椎两侧可触及同样的硬结;腰背部肌肉整体僵硬。X线检查骨质未见异常,MRI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腰背肌肉筋膜炎。用重手法弹拨治疗1次,配合涂擦牵草堂筋膜膏后腰背疼痛明显减轻,僵硬板直的肌肉松软,间隔6d经过5次巩固治疗后条索状硬结消失,疼痛消失,后随访1个月无复发。

腰背肌肉筋膜炎是一种慢性劳损性疾病,临床多见于中老年人。腰背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背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久之形成条索状硬结等一系列症状。中医认为该病属“痹证”与“伤筋”的范畴。多因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外感风寒湿邪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本病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变化。少数患者可发现腰骶椎畸形和老年患者椎体骨质增生,故不能完全依赖X线确诊,但借助X线,MRI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可以排除增生性脊柱炎、腰椎结核、腰

症等骨骼病变,然后可以较安全地运用弹拨法治疗。在治疗上笔者认为解除肌肉痉挛,松解粘连是消除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关键,合理运用手法常可迅速消除条索状硬结,解除肌肉痉挛,放松手法通过按揉骶棘肌群达到让患者疏通气血、消除紧张、彻底放松,为下一步重手法弹拨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行弹拨法能直接有效地使病变部位条索状硬结消失,粘连松解,解除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疼痛症状。本临床观察所采用

牵草堂筋膜膏具有活血舒筋、散寒祛湿、消肿止痛之功用。对于腰背肌肉筋膜炎用弹拨法治疗,初始疼痛肿胀明显,配合牵草堂筋膜膏的活血舒筋、消肿止痛可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提高弹拨治疗的效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筋膜放松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