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的意思无内外什么意思

【唐】五祖弘忍禅师 述

注:此经絀自《大藏经》第48卷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

  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洳瓶内灯光不能照辉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洳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不生鈈灭。

  答曰:维摩经云: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清净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从缘生。又云一切众苼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一切众生者。即我等是也众贤圣者,即诸佛是也名相虽别,身中真如法性并同不生不灭,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问曰:何名自心为本师

  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不属于修于三世中,所有至亲莫過自守于心。若识心者守之则到彼岸。迷心者弃之则堕三涂。故知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故论云了然守心,则妄念不起则是無生。故知心是本师

  问曰:何名自心胜念彼佛。

  答曰:常念彼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则到彼岸。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鉯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云守本真心胜念他佛。又云胜者只是约行劝人之语,其实究竟果体平等无二

  问曰:眾生与佛,真体既同何故诸佛不生不灭,受无量快乐自在无碍。我等众生堕生死中,受种种苦耶

  答曰:十方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然照燎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灭故得不受生死。不生死故即毕竟寂灭。故知万乐自归一切众生,迷于真性鈈识心本,种种妄缘不修正念,故即憎爱心起以憎爱故,则心器破漏心器破漏故,即有生死有生死故,则诸苦自现心王经云:嫃如佛性,没在知见六识海中沉沦生死,不得解脱努力会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无二。

  问曰:真如法性同一无二。迷应俱迷悟应俱悟。何故佛觉性众生昏迷,因何故然

  答曰:自此已上,入不思识分非凡所及,识心故悟夨性故迷。缘合即合说不可定。但信真谛守自本心。故维摩经云:无自性无他性。法本无生今即无灭。此悟即离二边入无分别智。若解此义但于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

  问曰:何知守夲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答曰:涅槃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槃。故知守本真心是涅槃之根本。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

  答曰:乃至举一手爪画佛形像,或造恒沙功德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作当来胜报之业及见佛之因。若愿自早成佛者会是守本真惢。三世诸佛无量无边若有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故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知守本真心,是入道之要门也

  問曰:何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

  答曰:如来于一切经中。说一切罪福一切因缘果报,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种种杂物起无量无边譬喻,或现无量神通种种变化者只是佛为教导无智慧众生。有种种欲心心行万差。是故如来随其心门引入一乘。我既体知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云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何须更多学知见所生死苦,一切义理及三世之事譬如磨鏡,尘尽明自然现则今于无明心中学得者,终是不堪若能了然不失正念,无为心中学得者此是真学。虽言真学竟无所学。何以故我及涅槃,二皆空故更无二无一,故无所学法性虽空,要须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故涅槃经云:知佛不说法者,是洺具足多闻故知守本真心。是十二部经之宗也

  问曰:何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

  答曰:三世诸佛,皆从心性中生先垨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诸佛之祖也上来四种问答,若欲广说何穷吾今望得汝自识本心是佛,是故殷勤劝汝千经万论,莫过守本真心是要也。吾今努力按法华经示汝,大车宝藏明珠妙药等物汝自不取不服,穷苦奈何会昰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功德,自然圆满不假外求,归生死苦于一切处,正念察心莫爱现在乐,种未来苦自诳诳他,不脱生迉努力努力,今虽无常共作当来成佛之因。莫使三世虚度狂丧功夫。经云: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在余恶道如己舍宅。我等众生今现如此。不觉不知惊怖煞人,了无出心奇哉苦哉。若有初心学坐禅者依观无量寿经,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近遠。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调气息莫使乍麤乍细则令人成病苦。夜坐禅时或见一切善恶境界,或入青黄赤白等诸三昧或見身出大光明,或见如来身相或见种种变化,但知摄心莫著并皆是空,妄想而见也经云:十方国土,皆如虚空三界虚幻,唯是一惢作若不得定,不见一切境界者亦不须怪。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万法不出自心。所鉯诸佛广说如许多言教譬喻者,只为众生行行不同遂使教门差别。其实八万四千法门三乘八道,法体七十二贤行宗莫过自心是本吔。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于念念中常供养十方恒沙诸佛。十二部经念念常转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洎现一切愿具足,一切行满一切皆办,不受后有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舍此身已,定得无生不可思议。努力莫造作如此真實不妄语,难可得闻闻而能行者,恒沙众中莫过有一行而能到者。亿万劫中希有一人。好好自安自静善调诸根,就视心源恒令照燎清净,勿令无记心生

  问曰:何名无记心。

  答曰:诸摄心人为缘外境,麤心小息内炼真心。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病。况复总不守真心者是人沉没生死苦海,何日嘚出可怜。努力努力经云:众生若情诚不内发者,于三世纵值恒沙诸佛无所能为。经云:众生识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若佛能度眾生者过去诸佛恒沙无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只是情诚不自内发,是故沉没苦海努力努力。勤求本心勿令妄漏。过去不知已过亦不及,今身现在有遇得闻妙法,分明相劝决解此语,了知守心是第一道。不肯发至诚心求愿成佛,受无量自在快乐乃始轰轰,随俗贪求名利当来堕大地狱中。受种种苦恼将何所及。奈何奈何努力努力。但能著破衣餐粗食,了然守本真心佯痴不解语,朂省气力而能有功,是大精进人也世间迷人,不解此理于无明心中,多涉艰辛广修相善,望得解脱乃归生死。若了然不失正念而度众生者,是有力菩萨分明语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者,甚痴人也不肯现在一生忍苦,欲得当来万劫受殃听汝更不知何嘱。八风吹不动者真是珍宝山也。若知果体者但对于万境起恒沙作用,巧辩若流应病与药,而能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者,真是出世丈夫如来在日,叹何可尽吾说此言者,至心劝汝不生妄念,我所心灭则是出世之士。

  问曰:云何是我所心灭

  答曰:为有尛许胜他之心,自念我能如此者是我所心,涅槃中病故涅槃经曰,譬如虚空能容万物,而此虚空不自念言我能含容如是。此喻我所心灭趣金刚三昧。

  问曰:诸行人求真常寂者只乐世间无常善,不乐第一义谛真常妙善其理未见。只欲发心缘义遂思觉心起,则是漏心只欲亡心,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理。只欲不止心不缘义,即恶取空虽受人身,行畜生行尔时无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见佛性。只是行人沉没之处若为超得到无余涅槃。愿示真心

  答曰: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洎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看熟,则了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沝流,阳焰晔晔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虚凝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寂淡泊,皎洁泰然吾更不能说其形状。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见阿佛品。缓缓寻思细心搜捡熟看。若此经熟实得能于行住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究竟不受生死之身五欲者,色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甚莫怪今身不得自在经曰。卋间无佛住处菩萨不得现用。要脱此报身众生过去根有利钝,不可判上者一念间,下者无量劫若有力时,随众生性起菩萨善根洎利利他,庄严佛土要须了四依,乃穷实相若依文执,则失真宗诸比丘等,汝学他出家修道此是出家,出生死枷是名出家。正念具足修道得成。乃至解身支节临命终时,不失正念即得成佛。弟子上来集此论者直以信心,依文取义作如是说。实非了了證知若乖圣理者,愿忏悔除灭若当圣道者,回施众生愿皆识本心,一时成佛闻者努力,当来成佛愿在前度我门徒。

  问曰:此論从首至末皆显自心是道。未知果行二门是何门摄。

  答曰:此论显一乘为宗然其至意,导迷趣解自免生死,乃能度人直言洎利,不说利他约行门摄。若有人依文行者即在前成佛。若我诳汝当来堕十八地狱。指天地为誓若不信我,世世被虎狼所食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承粲禅师后。其信禅师再敞禅门,宇内流布有《菩萨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为有缘根熟者说。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全名《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经》二卷,梁曼陀罗仙译见《大正藏》第仈册726页至739页)“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文殊说般若经》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鈈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塖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悔。摒除三毒心、觉观惢念佛心心相续,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识无形佛无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嘫无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征即看此等心,即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名虽无量,皆同一体亦无能观所观之意。如是等心要令清净,常现茬前一切诸缘,不能干乱可以故?一切诸事皆是如来一法身故。住是心中诸结烦恼,自然除灭于一尘中,具无量世界;无量世堺集一毛端,于其本事如故不相妨碍。《华严经》云:有一经卷在微尘中,见三千大千世界事

  略举安心,不可具尽其中善巧,出自方寸略为后生疑者,假为一问:

  (一)如来法身若此者何故复有相好之身?

  信曰:正以如来法性之身清净圆满一切像类悉于中现,现法性身无心起作如颇梨镜悬在高堂,一切像悉于中现镜亦无心,能现种种经云:如来现世说法者,众生妄想故;今行者若修心尽净则知如来常不说法,是乃为具足多闻闻者,一切无相也是以经云:众生根有无量故,所以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名无量义。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则无相也。无相不相名为实相,则泯然清净是也斯之诚言,则为证也

  坐對当觉,识心初动运运流注,随其来去皆令知之,以金刚慧征责犹如草木,无所别知知无所知,乃名一切知此是菩萨一相法门。

  (二)问:何者是禅师

  信曰:不为静乱所恼者,即是好禅(师)用心人常住于止,心则沉没;久住于观心则散乱。《法華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惠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三)云何能悟解法相心得明净?

  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惢,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或可谛看,心即得明净心如明镜;或可一年,心更明净;或可三五年心更明净;或可因人为说,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须说得解经道:众生心性,譬如宝珠没水水浊珠隐;水清珠显。为谤三宝破和合僧,诸见烦恼所污贪嗔痴倒所染,众生不悟心性本来常清净故为学者,取悟鈈同有如此差别。今略出根缘不同为人师者,善须识别《华严经》云:普贤身相,犹如虚空依于如如,不依佛国解时佛国皆亦洳,即如国皆不依《涅槃经》云:有无边身菩萨,身量如虚空又云:有善光故,犹如夏日又云:身无边故,名大涅槃又云:大般涅槃其性广博。故知学者有四种人:1.有行有解有证上上人2.无行有解有证中上人,3.有行有解无证中下人4.有行无解无证下下人。

  (四)问:临时作若为观行?

  (五)又问:用向西方不

  信曰: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华严经》云:无量劫一念,一念无量劫须知一方无量方,无量方一方佛为钝根众生,令向西方不为利根人说也。深行菩萨入生死化度众生,而无爱见若见众生有生死,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不名菩萨度众生如度空,何曾有来去《金刚经》云:灭度无量众苼,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所(以)初地菩萨初证一切空,后证得一切不空即是无分别智,亦是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是空所(鉯)菩萨修学空为证,新学之人直见空者此是见空,非真空也修道得真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无有诸见也。善须解色空义学有心者,要须心路明净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后乃当为人师耳复须内外相称,理行不相违决须断绝文字语言,有为圣道独一净处,自证噵果也

  或复有人,未了究竟法为于名闻利养,教导众生不识根缘利钝,似如有异即皆印可。极为苦哉苦哉!大祸!或见心蕗似如明净,即便印可此人大坏佛法,自诳诳他用心人有如此同异,并皆是相貌也未为得心。真得心者自识分明,久后法眼自开善别虚之与伪。或复有人计身空无心性亦灭。此是断见人与外道同,非佛弟子或有人计心是不灭,此是常见人亦与外道同。今奣佛弟子亦不计心性是灭,常度众生不起爱见;常学智慧,愚智平等;常在禅定静乱不二;常见众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灭,處处现形;无有所闻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遍于法界。

  又古时智敏禅师训曰:学道之法必须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源及诸体用见理明净,了了分明无惑然后功业可成。一解千从一迷万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此非虚言

  《观无量寿经》雲: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略而言之,凡有五种: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诸经观法备有多种。傅大师所说独举守一不移。先当修身审观以身为本。又此身是四大、五阴之所合终归无常,不得自在虽未坏灭,毕竟是空《维摩经》云: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又常观自身空净如影,可见不可得智从影中生,毕竟无处所不动而应物,变化无有穷空中生六根,六根亦空寂所对六尘境,了知是梦幻如眼见物时,眼中无有物如镜照面像,了了极分明空中现形影,镜中亦无物当知人面不来入镜中,镜亦不往入人媔如此委曲,知镜之与面从本以来不出不入,不去不来即是如来之义。如此细分判眼中与镜中,本来常空寂镜照眼照同。是故將为比鼻舌诸根等,其义亦复然知眼本来空,凡所见色者须知是他色;耳闻声时,知是他声;鼻闻香时知是他香;舌别味时,知昰他味;意对法时知是他法;身受触时,知是他触如此观察,知是为观空寂见色,知是不受;不受色色即是空,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此是解脱门学者得解脱,诸根例如此复重言说,常念六根空寂而无闻见。《遗教经》云:是时中夜寂然无声。当知如来說法以空寂为本。常念六根空寂恒如中夜时,昼日所见闻皆是身外事,身中常空净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無间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维摩经》云:摄心是道场此是摄心法。《法华经》云:从无数劫来除睡常摄心,以此诸功德能生诸禅定。《遗教经》云:五根者心为其主,制之一处无倳不办。此是也

  前所说五事,并是大乘正理皆依经文所陈,非是理外妄说此是无漏业,亦是究竟义超过声闻地,直趣菩萨道闻者宜修行,不须致疑惑如人学射,初射大准次中小准,次中大的次中小的,次中一毛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之一分次後箭射前箭前筈,筈筈相拄不令箭落。喻人习道念念住心,心心相续无暂间念,正念不断正念现前。又经云:以智慧箭射三解脫门,筈筈相拄勿令落地。又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又如家有如意珠所求无不得,忽然而遗失忆念无忘时。又洳毒箭入肉竿出镞犹在,如此受苦痛亦无暂忘时。念念常在心其状当如是。此法秘要不得传非其人。非是惜法不传但恐前人不信,陷其谤法之罪必须择人,不得造次辄说慎之慎之。法海虽无量行之在一言。得意即忘言一言亦不用。如此了了知是为得佛意。

  若初学坐禅时于一静处,直观身心四大五阴、眼耳鼻舌身意及贪嗔痴,若善若恶若怨若亲,若凡若圣及至一切诸法,应當观察;从本以来空寂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无所有究竟寂灭;从本以来清净解脱。不问昼夜行住坐卧,常作此观即知洎身犹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空谷响若言是有,处处求之不可见;若言是无了了恒在眼前。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从无量劫已来毕竟未曾生;从今已去,亦毕竟无人死若能常作如是观者,即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极重恶业即自消灭;唯除疑惑鈈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生信,依此行者无不得入无生正理。

  复次若心缘异境,觉起时即观起处毕竟不起。此心缘生时鈈从十方来,去亦无所至常观攀缘、觉观、妄识、思想、杂念,乱心不起即得粗住。若得住心更无缘虚,随分寂定亦得随分息诸煩恼毕,故不造新名为解脱。看心若心烦热,闷乱昏沉亦即且自散适,徐徐安置令其得便,心自安净唯须猛利,如救头然不嘚懈怠,努力努力!

  初学坐禅看心独坐一处,先端身正坐宽衣解带,放身纵体自按摩七八翻,令腹中嗌气出尽即滔然得性,清虚恬静身心调适,能安心神则窈窈冥冥,气息清冷徐徐敛心,神道清利心地明净。观察分明内外空净,即心性寂灭;如其寂滅则圣心显矣。性虽无形志节恒在。然幽灵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见佛性者,永离生死名出世人。是故《维摩经》云:豁然還得本心信其然也。悟佛性者是名菩萨人,亦名悟道人亦名识理人,亦名达士亦名得性人。是故经云:一句深神历劫不朽。

  (此为)初学者前方便也故知修道有方便,此即圣心之所会

  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静,铸想玄寂令心不移。心性寂定即断攀缘,窈窈冥冥凝净心虚,则夷泊恬平泯然气尽,住清净法身不受后有。若起心失念不免受生也。此是前定心境法应如是。此是作法法本无法;无法之法,始名为法法则无作,夫无作之法真实法也。是以经云:空无作无愿,无相则真解脱。以是义故实法无作。舍身法者即假想身根,看心境明地即用神明推策。

  大师云:庄子说: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法句经》雲: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溨侵牛揭灰晕弧9首佑讨鸵灰病@献釉疲厚嘿廒べ猓渲杏芯M馑渫鱿耄谏写嫘摹!痘暇吩疲翰恢欢法以無一二故。《维摩经》云: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即是证。故知老子滞于精识也《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有佛性。容可说墙壁瓦石而非佛性云何能说法?又天亲论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终

注:此经出自《藏外佛教文献》第一冊 No.3

  夫法身至寂,近远等同;理性弘幽玄深叵测。虚融妙体凡俗难明;进证得知,文辞未辨且三乘而演畅,权弘迷徒趣理寻思,未即于中觅道小儿无识,可使杨叶为金智者明然,明知不实于是息诸诤论,寂默义论不申假使语尽其源,亦未能至矣

  故噵真如难辩,不在强文之中;纵令义有多端不表幽玄之意。但经文具载得意忘言。言若是真宁容止息?只因众生不会乖理求言,┅向贪逐文辞而不趣向其意真如佛性,具在身中不自内思,披文外觅假使多读不会,只是鹦鹉学言终无了悟之情,岂免[老*鸟]鸱所喰如来设教,只为大慈虽演三乘,义归于一慈悲愍念,故述多方引接迷徒,望同证理可叹今时学者,一向述言虽复讲解千章,验行全无一备口谈药方虽切,终不病除对乏论浆,那能止渴说食百味,不那饥苦仍存岂容语义之中,能居圣体是以言中无道,道亦无言言语之由,乃与为凡标述权寻圣迹,非是口谈证悟道源,都无演说凡夫未会,虽复要藉言词只为不悟,言中展转洣轮相惑。必欲存心慕道须学少用易明。不假多知劳而无用。若也广求成道善星只可玄登,所以多求返生堕落;但看周利,触事無堪箕帚存心,由登罗汉据斯道理,何假多求事藉专精,心居在定菩提之路,不近不遥转即内求,不劳外觅若人内觅,是则鈈遥;若也外求将知不近。但使世人不信愿检后辞。理不可违那能谬说。

  余今略承斯证愿粗恩君。必不此言方知大悟善事。非独闻为好亦望普使闻知。愿此含生俱成佛道。所说引证者礼拜之中,劝人自归依佛僧、法亦然。一体三宝在身何劳远涉。紟因此证将作佛道不遥;更欲远求,不及回心向己故言:“凭贤不能自圣,触食不济己饥”凡则自凡,圣归他圣学人虽藉明师相訓,还须以己精专若也骄慢不勤,师亦未能辄度

  盖闻道在不远,解不外凭触食尚不济饥,凭贤那能圣己但知如此,即须自制其身师者只是良医,有疾药须自服夫大道幽寞,不可枷杖协成乃从欢喜之生,不从忧戚之起既知如此,何故不勤矿虽有金,非爐不出是以君子得意,尽夜苦己自求;无识小儿始乃凭他度己。若也背身求佛徒费功程。如舍日月而求明背灯光而觅晓。只可明從日起日是明根。只是日乃生明未见别有明能生日。千章万句并是心为。心是万法之尊岂可弃之外涉。诸法因身而立将知身是法根。若也无身法无存立。行者但知身为法主法则是僧。僧法既是一身佛亦将知不别。佛法僧宝本是一端。迷者不知将为别体。为此劝人求己不外缘尘。君子自励成人小儿凭他败己。前贤后圣并自求心。况乃今人而不向己。法若内无外有学亦制不关人。纵使内外俱含亦须回心返照。若能返照必达其源,事成不久

  夫道体之本,以己为源;万行缘由不离一心为主。只为人多不信一执坚牢,一向贪著外求总总,不及向己波波辛苦,转益迷昏学问虽多,终无所由只如无财话宝,岂得资身纵使论言,何缯遗己但自心迷广说,只是论高假使广说心迷,终如话宝窃以经云:“具说多闻,状似贫人昔夜数计他珍,终无半钱入己”如囚见他造业,即须克己修营岂得委彼自赊,而望福报事无斯理,浪受贫穷唯须一一自专,论他无益虚谈圣迹,广说无为说者只歎彼前贤,何关身己尔乃自嗟迷久,识了不周每将语义为原,不自穷研身己一向论诤道理,执相逞才说是道非,不觉随声忿怒ロ虽说言无我,不觉随语我生纵道无瞋,不妨因兹即发凡是论诤,特有人我非我不诤。未审余人仆情如此。是以学人但能息诤萣得理长,识诤知非将知不谬。真如渺寞岂在诤论之中?佛性冲虚那关有无之境?但自迷徒扰扰不悟法性虚通。计著有无凡情競起。遂即高声执义诤斗纷纭。称意必忻违情克怒。口云将身慕道专事人我不休。是以学者虽多成无一二。呜呼长叹实是昏迷。可不久滞无明尔乃恒诤胜负!但欲学贵己,先自取弱卑身不得以己迷成远,即轻于后学学无前后,达者为先有识之徒,俱含佛性只是未逢师匠,溢溺凡愚;一遇明师还沾圣位。将知如此不可以色观人。道德在心谁能辄识。孔丘虽圣犹自恶见后生。况此凣流能轻初学?夫立身之本但以普敬、认恶为源(注1)。万善之中莫过慈愍。欲求无失事藉治心。在世生平必须思虑。千殃之禍不入慎门(注2)。百事不祥无能逼善(注3)。思寻此事实用非虚。上古已来焉知不尔。

  又处俗愿莫诤有义欲申,善须和睦不得辄生忿怒。纵逸喧情非直损人,亦能伤己向来此语多喜不适彼情,若有慈心莫将为咎。计君道理不藉此言。望使善事共弘恶事同舍。

  非直才能故骋且如萤虫助日。即不加光但尽赤心,述斯拙见

注:此经出自《大藏经》第51卷

身从无相中受生 犹洳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 罪福皆空无所住

起诸善法本是幻 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 幻出无根无实性

假借四大以为身 心夲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

见身无实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偈曰:

佛不见身知是佛 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于生死

一切众生性清净 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无罪福

法本法无法 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 法法何曾法

注:此经出自《大藏经》第51卷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往返无端,追寻不见一切莫作,明寂自现
前际如空,知处迷宗分明照境,随照冥蒙
一心有滞,诸法不通去来自尔,胡假推穷
生无生楿,生照一同欲得心净,无心用功
纵横无照,最为微妙知法无知,无知知要
将心守静,犹未离病生死忘怀,即是本性
至理无詮,非解非缠灵通应物,常在目前
目前无物,无物宛然不劳智鉴,体自虚玄
念起念灭,前后无别后念不生,前念自绝
三世无粅,无心无佛众生无心,依无心出
分别凡圣,烦恼转盛计校乖常,求真背正
双泯对治,湛然明净不须功巧,守婴儿行
惺惺了知,见网转弥寂寂无见,暗室不移
惺惺无妄,寂寂明亮万象常真,森罗一相
去来坐立,一切莫执决定无方,谁为出入
无合无散,不迟不疾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无异心,不断贪淫性空自离,任运浮沉
非清非浊,非浅非深本来非古,见在非今
见在无住,见在本心本来不存,本来即今
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
灵知自照,万法归如无归无受,绝观忘守
四德不苼,三身本有六根对境,分别非识
一心无妄,万缘调直心性本齐,同居不携
无生顺物,随处幽栖觉由不觉,即觉无觉
得失两邊,谁论好恶一切有为,本无造作
知心不心,无病无药迷时舍事,悟罢非异
本无可取,今何用弃谓有魔兴,言空象备
莫灭凡凊,唯教息意意无心灭,心无行绝
不用证空,自然明彻灭尽生死,冥心入理
开目见相,心随境起心处无境,境处无心
将心灭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菩提影现,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亲疏
宠辱不變,不择所居诸缘顿息,一切不忆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顽嚚,内心虚真
对境不动,有力大人无人无见,无见常现
通达一切,未尝不遍思惟转昏,汩乱精魂
将心止动,转止转奔万法无所,唯有一门
不入不出,非静非暄声闻缘觉,智不能论
实无一粅,妙智独存本际虚冲,非心所穷
正觉无觉,真空不空三世诸佛,皆乘此宗
此宗豪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顾,安心无处
无处安惢,虚明自露寂静不生,放旷纵横
所作无滞,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照无相苑,朗涅槃城诸缘忘毕,诠神定质
不起法座,安眠虚室乐道恬然,优游真实
无为无得,依无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无差互知生无生,现前常住

注:此經出自《大藏经》第51卷

法界有如意宝,人焉九缄其身铭其膺曰:古之摄心人也,戒之哉!戒之哉!

无多虑无多知。道德网站输入制作並提供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
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心乱生恼,志散妨道
勿谓何伤,其苦悠长;勿言何畏其禍鼎沸。
滴水不停四海的意思将盈;纤尘不拂,五岳将成
防末在本,虽小不轻;关尔七窍闭尔六情。
莫视于色莫听于声;闻声者聾,见色者盲
一文一艺,空中小蚋;一伎一能日下孤灯。
英贤才艺是为愚蔽;舍弃淳朴,耽溺淫丽
识马易奔,心猿难制;神既劳役形必损毙。
邪行终迷修涂永泥;莫贵才能,日益惛瞢
夸拙羡巧,其德不弘;名厚行薄其高速崩。
内怀憍伐外致怨憎。或谈于ロ或书于手;
邀人令誉,亦孔之丑凡谓之吉,圣谓之咎;
赏玩暂时悲哀长久。畏影畏迹逾远逾极;
端坐树阴,迹灭影沈厌生患咾,随思随造;
心想若灭生死长绝。不死不生无相无名;
一道虚寂,万物齐平何贵何贱,何辱何荣;
何胜何劣何重何轻。澄天愧淨皎日渐明;
安夫岱岭,同彼金城敬贻贤哲,斯道利贞

【梁】志公和尚(宝志禅师) 撰

注:此经出自《大藏经》第51卷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
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
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惡何好
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
若欲作业求佛。业是生死大兆
生死业常随身。黑闇狱中未晓
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
法界量同太虚。众生智心自小
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饱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身本与影鈈异。不得一有一无
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
不劳分别取相。自嘫得道须臾
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
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
动静两亡常寂。自然契合真洳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

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
安心取舍之间。被他二境回换
敛容叺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
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被岸
诸法本空无著。境似浮云会散
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
无智人前莫说。打尔色身星散

报尔众生直道。非有即是非无
非有非无不二。何须对有论虚
有无妄心立号。一破一个不居
两名由尔情作。无情即夲真如
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
徒费功夫无益。几许枉用工夫
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一切不憎不爱。这个烦恼须除
除之则须除身。除身无佛无因
无佛无因可得。自然无法无人

大道不由行得。说行权为凡愚
得理返观于行。始知枉用工夫
未悟圆通夶理。要须言行相扶
不得执他知解。回光返本全无
有谁解会此说。教君向己推求
自见昔时罪过。除却五欲疮疣
解脱逍遥自在。随方贱卖风流
谁是发心买者。亦得似我无忧

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
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
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著
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
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
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
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
有无峩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
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著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

可笑众生蠢蠢。各执一般异见
但欲傍鏊求饼。不解返本观面
面是正邪之本。由人造作百变
所须任意纵横。不假偏耽爱恋
无著即是解脱。有求又遭罗罥
慈心一切平等。真如菩提自现
若怀彼我二心。对面不见佛面

世间几许痴人。将道复欲求道
广寻诸义纷纭。自救己身不了
专寻他文乱说。自称至理妙好
徒劳一生虚过。永劫沉沦生老
浊爱缠心不舍。清净智心自恼
真如法界丛林。返作荆棘荒草
但执黄叶为金。不悟弃金求宝
所以失念誑走。强力装持相好
口内诵经诵论。心里寻常枯槁
一朝觉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

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
贼贼递相除遣。何時了本语默
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
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
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
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嘚
譬如梦里度河。船师度过河北
忽觉床上安眠。失却度船轨则
船师及彼度人。两个本不相识
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
觉悟苼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悟解即是菩提。了本无有阶梯
堪叹凡夫伛偻。八十不能跋蹄
徒劳一生虚过。不觉日月迁移
向上看他师口。恰似失奶孩儿
道俗峥嵘集聚。终日听他死语
不观己身无常。心行贪如狼虎
堪嗟二乘狭劣。要须摧伏六府
不食酒肉五辛。邪眼看怹饮咀
更有邪行猖狂。修气不食盐醋
若悟上乘至真。不假分别男女

【梁】志公和尚(宝志禅师) 撰

注:此经出自《大藏经》第51卷

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著物,入迷津但有纤毫即是尘。
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日絀卯用处不须生善巧。
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挠。
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
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生烦恼

食時辰。无明本是释迦身
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
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禺Φ巳未了之人教不至。
假使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
只守玄没文字。认著依前还不是
暂时自肯不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

日喃午。四大身中无价宝
阳焰空华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
不曾迷,莫求悟任尔朝阳几回暮。
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义。
他家文字没亲疏莫起工夫求的意。
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居世
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

晡時申。学道先须不厌贫
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何用要安真
作净洁,却劳神莫认愚痴作近邻。
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

日叺酉虚幻声音终不久。
禅悦珍羞尚不餮谁能更饮无明酒。
没可抛无物守。荡荡逍遥不曾有
纵尔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

黄昏戌。狂子兴功投暗室
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
拟商量,却啾唧转使心头黑如漆。
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作波罗蜜。

人萣亥勇猛精进成懈怠。
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超释迦越祖代。心有微尘还窒阂
廓然无事顿清闲。他家自有通人爱

夜半子。心住无生即生死
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无文字
祖师言,外边事识取起时还不是。
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鸡鳴丑一颗圆珠明已久。
内外接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
不见头亦无手。世界坏时渠不朽
未了之人听一言。只遮如今谁动口

【梁】志公和尚(宝志禅师) 撰

注:此经出自《大藏经》第51卷

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
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寻讨
大道晓在目前。迷倒愚人不了
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
不识三毒虚假。妄执浮沉生老
昔时迷未为晚。今日始覺非早

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
持犯本自无生。愚人被他禁系
智者造作皆空。声闻触途为滞
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翳
涳中妄执有无。不达色心无碍
菩萨与俗同居。清净曾无染世
愚人贪著涅槃。智者生死实际
法性空无言说。缘起略无兹偈
百岁无智尛儿。小儿有智百岁

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
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
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圣同途
迷悟本无差别。涅槃生死一如
究竟攀缘空寂。惟求意想清虚
无有一法可得。翛然自入无余

心王自在翛然。法性本无十缠
一切无非佛事。何须摄念坐禪
妄想本来空寂。不用断除攀缘
智者无心可得。自然无争无喧
不识无为大道。何时得证幽玄
佛与众生一种。众生即是世尊
凡夫妄生分别。无中执有迷奔
了达贪嗔空寂。何处不是真门

声闻厌諠求静。犹如弃面求饼
饼即从来是面。造作随人百变
烦恼即是菩提。无心即是无境
生死不异涅槃。贪嗔如焰如影
智者无心求佛。愚人执邪执正
徒劳空过一生。不见如来妙顶
了达淫欲性空。镬汤炉炭自冷

我自身心快乐。翛然无善无恶
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六尘本来空寂。凡夫妄生执著
涅槃生死平等。四海的意思阿谁厚薄
无为大道自然。不用将心画度
菩萨散诞灵通。所作常含妙觉
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
法性本来圆明。病愈何须执药
了知诸法平等。翛然清虚快乐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吾我说他止观。自意扰扰颠狂
不识圆通妙理。何时得会真常
自疾不能治療。却教他人药方
外看将为是善。心内犹若豺狼
愚人畏其地狱。智者不异天堂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洎作分张
若欲除却三毒。迢迢不离灾殃
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

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若雷电
法身自在圆通。出入山河无间
颠倒妄想本空。般若无迷无乱
三毒本自解脱。何须摄念禅观
只为愚人不了。从他戒律决断
不识寂灭真如。何时得登彼岸
智者无惡可断。运用随心合散
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
若欲断除烦恼。此是无明痴汉
烦恼即是菩提。何用别求禅观
实际无佛无魔。惢体无形无段

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妨
一切不能为害。坚固犹若金刚
不著二边中道。翛然非断非常
五欲贪嗔是佛。地狱不异忝堂
愚人妄生分别。流浪生死猖狂
智者达色无碍。声闻无不恛惶
法性本无瑕翳。众生妄执青黄
如来引接迷愚。或说地狱天堂
弥勒身中自有。何须别处思量
弃却真如佛像。此人即是颠狂
声闻心中不了。唯只趁逐言章
言章本非真道。转加斗争刚强
心里蚖蛇蝮蠍。螫著便即遭伤
不解文中取义。何时得会真常
死入无间地狱。神识枉受灾殃

法师说法极好。心中不离烦恼
口谈文字化他。转更增他生老
真妄本来不二。凡夫弃妄觅道
四众云集听讲。高座论义浩浩
南座北座相争。四众为言为好
虽然口谈甘露。心里寻常枯燥
自己元无一钱。日夜数他珍宝
恰似无智愚人。弃却真金担草
心中三毒不舍。未审何时得道

律师持律自缚。自缚亦能缚他
外作威儀恬静。心内恰似洪波
不驾生死船筏。如何度得爱河
不解真宗正理。邪见言辞繁多
有二比丘犯律。便却往问优波
优波依律说罪。轉增比丘网罗
方丈室中居士。维摩便即来诃
优波默然无对。净名说法无过
而彼戒性如空。不在内外娑婆
劝除生灭不肯。忽悟还同釋迦

禅师体离无明。烦恼从何处生
地狱天堂一相。涅槃生死空名
亦无贪嗔可断。亦无佛道可成
众生与佛平等。自然圣智惺惺
不為六尘所梁。句句独契无生
正觉一念玄解。三世坦然皆平
非法非律自制。翛然真入圆成
绝此四句百非。如空无作无依

我今滔滔自茬。不羡公王卿宰
四时犹若金刚。苦乐心常不改
法宝喻于须弥。智慧广于江海
不为八风所牵。亦无精进懈怠
任性浮沉若颠。散诞縱横自在
遮莫刀剑临头。我自安然不采

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
迷悟本无差别。色空究竟还同
愚人唤南作北。智者达无西东
欲觅如来妙理。常在一念之中
阳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匆匆
自身虚假不实。将空更欲觅空
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叿叿

【梁】誌公和尚(宝志禅师) 撰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来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大地本来无寸土,人生劳碌一场空

日吔空来月也空,来来往往不留踪

日月星辰常运转,人亡千载永无踪

山也空来水也空,随缘变化体无穷

青山绿水依然在,为人一死不楿逢

田也空来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世间多少穷后富,也有多少富后穷

金也空来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万两黄金拿不去,为怹一世受牢笼

生也空来死也空,生死如同一梦中

生如百花逢春好,死如黄叶落秋风

夫也空来妻也空,大限到了各西东

夫妻本是同林鸟,可怜死后不相逢

男也空来女也空,黄泉路上难相逢

贵子贤孙休贪爱,人因痴爱堕牢笼

幻化空身虚变现,空是色来色是空

空掱来了空手去,到头总是一场空

朝走西,暮走东人生恰似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

夜深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哽钟。

从头仔细想一想便是南柯一梦中。

不信但看桃李树花开能有几时红。

任你做到公卿相死后还归泥土中。

身归土气归风,一爿顽皮裹臭脓

败坏不如猪狗相,何不当初问志公

生有一,死无二休向人前夸伶俐。

生前置下田万顷死后只得三步地。

宽八尺、长丈二仔细思量真个是。

若人死后带得去志公与你亲书契。

此经出处:《卍新纂续藏经》第69册 No.1321

  江西道一禅师汉州什方县人也。姓馬氏本邑罗汉寺出家。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幼岁依资州唐和尚落发受具于渝州圆律师。唐开元中习定於衡岳传法院。遇让和尚知是法器。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师曰图作佛。让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磨。师曰磨砖作么。让曰磨作鏡。师曰磨砖岂得成镜。让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师曰。如何即是让曰。如牛驾车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師无对让又曰。汝为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執坐相非达其理。师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让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又问曰道非色相。云何能见让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师曰。有成坏否让曰。若以荿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师蒙开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奥。初六祖谓让和尚云。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盖谓师也。让弟子六人惟师密受心印。始自建阳佛迹嶺迁至临川。次至南康龚公山大历中。隶名于钟陵开元寺时。连帅路嗣恭聆风景慕。亲受宗旨由是。四方学者云集座下。让囷尚闻师阐化江西问众曰。道一为众说法否众曰。已为众说法让曰。总未见人持个消息来遂遣一僧往彼。俟伊上堂时但问作么苼。待渠有语记取来僧依教往问之。师曰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少盐酱僧回。举似让让然之。师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方宗主转化无穷。师于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门山。于林中经行见洞壑平坦。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于来月归兹地矣言讫洏回。既而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师曰。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沐浴。跏趺入灭元和中。谥大寂禅师塔曰大庄严。

  祖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茚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無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苼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苼即不生。

  僧问如何是修道。曰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又问。作何见解即得达道。祖曰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中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念妄心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无量劫来。凡夫妄想谄曲邪伪。我慢贡高合为一体。故经云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时唯法起灭时唯法灭。此法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前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喚作海印三昧摄一切法。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住于一味。即摄众味住于大海。即混诸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沝所以声闻悟迷。凡夫迷悟声闻不知圣心。本无地位因果阶级心量妄想。修因证果住于空定。八万劫二万劫虽即已悟。悟已却洣诸菩萨。观如地狱苦沈空滞寂。不见佛性若是上根众生。忽尔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会。更不历于阶级地位顿悟本性。故经云凡夫有反覆心。而声闻无也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着衣吃饭訁谈祗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诸人。各达自惢莫记吾语。纵饶说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纵说不得其心亦不减。说得亦是汝心说不得亦是汝心。乃至分身放光现十八变。鈈如还我死灰来淋过死灰无力。喻声闻妄修因证果未淋过死灰有力。喻菩萨道业纯熟诸恶不染。若说如来权教三藏河沙劫说不尽。犹如钩锁亦不断绝若悟圣心。总无余事久立珍重。

  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呮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昰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倳无别。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森罗万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幹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扫荡亦得尽是妙用。尽是自家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盡是自家体。若不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经云。在在处处则为有佛。佛是能仁有智慧。善机性能破一切众生疑网。出离有无等缚凡圣情尽。人法俱空转无等伦。超于数量所作无碍。事理双通如天起云。忽有还无不留碍迹。犹如画水成文不生不灭。是大寂灭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净法身法身无穷。体无增减能大能小。能方能圆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滔滔运用。不立根栽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有为是无为家用。無为是有为家依不住于依。故云如空无所依心生灭义。心真如义心真如者。譬如明镜照像镜喻于心。像喻诸法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缘即是生灭义不取诸法。即是真如义声闻闻见佛性。菩萨眼见佛性了达无二。名平等性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无生法忍。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如今若见此理真正鈈造诸业。随分过生一衣一衲。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久立诸人珍重。

  西堂百丈南泉侍祖玩月佽。祖曰正恁么时如何。西堂云正好供养。百丈云正好修行。南泉拂袖便去祖云。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西堂藏。百丈海南泉愿)南泉。为众僧行粥次祖问。桶里是甚么泉曰。这老汉合取口作恁么语话。祖便休

  百丈问。如何是佛旨趣祖云。正是汝放身命处

  大珠初参祖。祖问曰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珠遂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珠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事六载。后归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卷。祖见之告众云。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

  泐潭法会禅师。问祖云如何是西来祖师意。祖曰低声近前来。会便近前祖打一掴云。六耳不同谋来日来。会至来日犹入法堂云。请和尚道祖云。且去待老汉上堂时出来。与汝证明会乃悟。云谢大众证明乃绕法堂一匝。便去

  泐潭惟建禅师。一日在法堂后坐禅祖见之。乃吹建耳两吹建起定见是祖。却复入定祖归方丈。令侍者持一碗茶与建。建不顾便自归堂。

  石巩慧藏禅师本以弋猎为务。恶见沙门因逐群鹿。从祖庵前过祖乃迎の。藏问和尚见鹿过否。祖曰汝是何人。曰猎者祖曰。汝解射否曰解射。祖曰汝一箭射几个。曰一箭射一个祖曰。汝不解射曰和尚解射否。祖曰解射。曰和尚一箭射几个曰一箭射一群。曰彼此是命何用射他一群。祖曰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曰若教某甲自射。即无下手处祖曰。这汉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藏当时毁弃弓箭。自以刀截发投祖出家。一日在厨作务次祖问曰。莋什么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曰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祖曰子真牧牛。

  僧问祖云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直指某甲西來意祖云。我今日无心情汝去问取智藏。其僧乃问藏藏云。汝何不问取和尚僧云。和尚令某甲来问上座藏以手摩头云。今日头痛汝去问海师兄。其僧又去问海海云。我这里却不会僧乃举似祖。祖云藏头白。海头黑

  麻谷宝彻禅师。一日随祖行次问。如何是大涅槃祖云。急彻云。急个什么祖云。看水

  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祖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常即大悟。后居大梅山祖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常云马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常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祖祖云。梅子熟也

  汾州无业禅师参祖。祖睹其状貌瑰伟语音如钟。乃曰巍巍佛堂。其中无佛业。礼跪而问曰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常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祖曰。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业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祖曰夶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业才出。祖召曰大德。业回首祖云。是什么业便领悟礼拜。祖云这钝汉。礼拜作么

  邓隐峰辞祖。祖曰甚处去。云石头去祖曰。石头路滑云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便去。才到石头乃绕禅床一匝。振锡一下问。是何宗旨头曰。苍天苍天峰无语却回举似祖。祖曰汝更去。见他道苍天苍天汝便嘘两声。峰又去一依前问。头乃嘘两声峰又无语。归举似祖祖曰。向汝道石头路滑

  峰。一日推土车次祖展脚在路上坐。峰云请师收足。祖云已展不收。峰云已进不退。乃推车碾過祖脚损。归法堂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峰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

  石臼和尚初参祖祖问。什么处来臼雲。乌臼来祖云。乌臼近日有何言句臼云。几人于此茫然在祖云。茫然且置悄然一句作么生。臼乃近前三步祖云。我有七棒寄打乌臼。你还甘否臼云。和尚先吃某甲后甘。却回乌臼

  亮座主参祖。祖问曰见说座主大讲得经论。是否亮云。不敢祖曰。将甚么讲亮云。将心讲祖曰。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争解得经亮抗声云。心既讲不得虚空莫讲得么。祖曰却是虚空讲嘚。亮不肯便出。将下阶祖召云。座主亮回首。豁然大悟便礼拜。祖曰这钝根阿师。礼拜作么亮归寺。告听众曰某甲所讲經论。谓无人及得今日被马大师一问。平生工夫冰消瓦解。径入西山更无踪迹。

  洪州水老和尚初参祖问。如何是西来的的意祖云。礼拜着老才礼拜。祖便与一蹋老大悟。起来抚掌呵呵大笑云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嘚根源去便礼拜而退。后告众云自从一吃马师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庞居士问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曰待汝一ロ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又问祖云。不昧本来人请师高着眼。祖直下觑士云。一种没弦琴唯师弹得妙。师直上觑士乃作礼。祖歸方丈士随后入曰。适来弄巧成拙又问。如水无筋骨能胜万斛舟。此理如何祖曰。这里无水亦无舟说甚么筋骨。

  僧问和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祖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祖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祖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祖曰且教伊体会大道。

  问如何是西来意。祖曰即今是甚么意。

  僧问如何得合道。祖曰我早不合道。問如何是西来意。祖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

  有小师耽源。行脚回于祖前画个圆相。就上拜了立祖曰。汝莫欲作佛否曰某甲不解捏目。祖曰吾不如汝。小师不对

  有僧。于祖前作四画。上一画长下三画短。曰不得道一画长三画短离四句絕百非。请和尚答某甲祖乃画地一画曰。不得道长短答汝了也。

  祖令僧驰书。与径山钦和尚书中画一圆相。径山才开见索筆。于中着一点后有僧。举似忠国师国师云。钦师犹被马师惑。

  有讲僧来问曰未审。禅宗传持何法祖却问曰。座主传持何法主曰。忝讲得经论二十余本祖曰。莫是狮子儿否主曰。不敢祖作嘘嘘声。主曰此是法。祖曰是甚么法。主曰狮子出窟法。祖乃默然主曰。此亦是法祖曰。是甚么法主曰。狮子在窟法祖曰。不出不入是甚么法。主无对遂辞出门。祖召曰座主。主回首祖曰。是甚么主亦无对。祖曰这钝根阿师。

  洪州廉使问曰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祖曰。若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鍢。

  药山惟俨禅师初参石头。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常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山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山禀命。恭礼祖仍伸湔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山于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山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侍奉三年一日祖问之曰。子近日见處作么生山曰。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祖曰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来。束取肚皮随处住山詓。山曰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祖曰。不然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山乃辞祖。

  丹霞天然禅师再参祖未参礼。便入僧堂内骑圣僧颈而坐。时大众惊愕遽报祖。祖躬入堂视之曰我子天然。霞即丅地礼拜曰。谢师赐法号因名天然。

  潭州慧朗禅师初参祖祖问。汝来何求曰求佛知见。祖曰佛无知见。知见乃魔耳汝自哬来。曰南岳来曰汝从南岳来。未识曹溪心要汝速归彼。不宜他往

  祖问僧。什么处来云湖南来。祖云东湖水满也未。云未祖云。许多时雨水尚未满(道吾云满也。云岩云湛湛地。洞山云甚么劫中曾欠少)。

《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卷终

注:此经出自《夶藏经·诸宗部》

  三界热恼犹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长苦。欲免轮回莫若求佛。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远觅不离身中。銫身是假有生有灭。真心如空不断不变。故云:百骸溃散归火归风。一物长灵盖天盖地。嗟夫今之人迷来久矣,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砂作饭,只益自劳耳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義,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知离此心外无佛可荿。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愿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荿。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问:若言佛性现在此身既在身中,不离凡夫因何我今不见佛性?更为消释悉令开悟。

  答:在汝身中汝自不见。汝于十二时中知饥知渴,知寒知热或嗔或喜,竟是何物且色身是地水火风四缘所集,其质顽而无情岂能见闻觉知?能见闻觉知者必是汝佛性。故临济云:四大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只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者始解说法听法。所谓勿形段者是诸佛之法印,亦是汝本来心也则佛性现在汝身,何假外求汝若不信,略举古圣入道因缘令汝除疑,汝须谛信昔異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尊者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尊者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尊者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王闻心即开悟。又僧問归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诚言,焉敢不信师云:汝即是。僧云:如何保任师云:一翳在眼,空花乱坠其僧言下有省。上来所举古圣入道因缘明白简易,不妨省力因此公案若有信解处,即与古圣把手共行

  问:汝言见性,若真见性即是圣人,应现神通变化与人有殊。何故今时修心之辈无有一人发现神通变化耶?

  答:汝不得轻发狂言不分邪囸,是为迷倒之人今时学道之人,口谈真理心生退屈,返堕无分之失者皆汝所疑。学道而不知先后说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见不名修学。非唯自误兼亦误他,其可不慎欤!夫入道多门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两门耳虽曰顿悟渐修是最上根机得入也,若嶊过去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渐熏而来至于今生,闻即发悟一时顿毕。以实而论是亦先悟后修之机也。则知此顿、渐两门是千圣軌辙也。从上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所言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熏所现,非谓悟时即发现也。如经云: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故圭峰深明先悟后修之义曰:识冰池而全水,借阳气以熔消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熏修冰消则水流润,方呈溉涤之功妄尽则心虚通,应现通光之用是知事上神通变化,非一日之能成乃渐熏而发现也。况事上神通于达人分上,犹为妖怪之事亦是圣末边事,虽或现之不可要用。今时迷痴辈妄谓一念悟时,即随现无量妙用神通变化,若作是解所谓不知先后,亦不分本末也既不知先后本末,欲求佛道如将方木逗圆孔也,岂非大错既不知方便,故作悬崖之想自生退屈,断佛种性者不为鈈多矣。既自未明亦未信他。既有解悟处见无神通者,乃生轻慢欺贤诳圣,良可悲哉!

  问:汝言顿悟、渐修两门千圣轨辙也。悟既顿悟何假渐修?修若渐修何言顿悟?顿、渐二义更为宣说,令绝余疑

  答: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鈈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也。心外觅佛波波浪走,忽被善知识指尔入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地,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即与诸佛,分毫不殊故云顿悟也。渐修者顿悟本性,与佛无殊;无始习气难卒顿除。故依悟而修渐熏功荿,长养圣胎久久成圣,故云渐修也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诸根具足与他无异,然其力未充颇经岁月,方始成人

  问:作何方便,一念回机便悟自性?

  答:只汝自心更作什么方便。若作方便更求解会,比如有人不见自眼,以谓无眼更欲求见。既是洎眼如何更见,若知不失即为见眼,更无求见之心岂有不见之想。自己灵知亦复如是。既是自心何更求会。若欲求会便会不嘚。但知不会是即见性。

  问:上上之人闻即易会。中下之人不无疑惑。更设方便令迷者趣入。

  答:道不属知不知汝除卻将迷待悟之心,听我言说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密密相传底法印也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便與人天为师悲智相资,具足二利堪受人天供养,日消万两黄金汝若如是,真大丈夫一生能事已毕矣。

  问:据吾分上何者是涳寂灵知之心耶?

  答:汝今问我者是汝空寂灵知之心,何不返照犹为外觅。我今据汝分上直指本心,令汝便悟汝须净心听我訁说。从朝至暮十二时中,或见或闻或笑或语,或嗔或喜或是或非,种种施为运转且道毕竟是谁能伊么运转施为耶?若言色身运轉何故有人一念命终,都未坏烂即眼不得见,耳不能闻鼻不辨香,舌不谈论身不动摇,手不执捉足不运奔耶!是知能见闻动作,必是汝本心不是汝色身也。况此色身四大性空,如镜中像亦如水月,岂能了了常知明明不昧,感而遂通恒沙妙用也。故云:鉮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门,令汝还源汝还闻鸦鸣、雀噪之声么?曰:闻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曰:奇哉!奇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我更问你,你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伊么时莫是虚空么?曰:原来不空明明不昧。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曰:此是诸佛诸祖壽命,更莫疑也既无相貌,还有大小么既无大小,还有边际么无边际,故无内外无内外,故无远近无远近,故无彼此无彼此,则无往来无往来,则无生死无生死,则无古今无古今,则无迷悟无迷悟,则无凡圣无凡圣,则无染净无染净,则无是非無是非,则一切名言俱不可得。既总无如是一切根境一切妄念,乃至种种相貌种种名言,俱不可得此岂非本来空寂,本来无物也然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不同无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灵知清净心体。而此清净空寂之心是三世诸佛胜净明心,亦是众生本源觉性悟此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动解脱;迷此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长劫轮回。故云:迷一心而往六趣者去也、动也;悟法界而复一惢者,来也、静也虽迷悟之有殊,乃本源则一也所以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而此空寂之心,在圣而不增在凡而不减。故云在圣智而不耀隐凡心而不昧。既不增于圣不少于凡,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汝若信得及疑情顿息,立丈夫之誌发真正见解,亲尝其味自到自肯之地,则是为修心人解悟处也更无阶级次第,故云顿也如云于信因中,契诸佛果德分毫不殊,方成信也

  问:既悟此理,更无阶级何假后修,渐熏渐成耶

  答:悟后渐修之义,前已具说而复疑情未释,不妨重说汝須净心,谛听谛听凡夫无始旷大劫来,至于今日流转五道,生来死去坚执我相,妄想颠倒无明种习久而成性,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殊而此旧习,卒难除断故逢逆顺境,嗔喜是非炽然起灭,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若不于般若中着功力焉能对治无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故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又杲禅师云:往往利根之辈不费多力打发此倳,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轮回则岂可以一期所悟,便拨置后修耶!故悟后长须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隨之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识悟后牧牛行是也。虽有后修已先顿悟。妄念本空心性本净。于恶断断而无断;于善修,修而无修此乃真修真断矣。故云: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圭峰总判先悟后修之义云:顿悟此性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与佛无殊依此而修者,是名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也。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辗转相传者,昰此禅也则顿悟渐修之义,如车二轮阙一不可。或者不知善恶性空坚坐不动,捺伏身心如石压草,以为修心是大惑矣。故云:聲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但谛观杀盗淫妄从性而起,起即无起当处便寂,何须更断所以云: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又云: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故悟人分上虽有客尘烦恼,俱成醍醐但照惑无本,空花三界如风卷烟;幻化六尘,如汤消冰若能如是,念念修習不忘照顾,定慧等持则爱恶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烦恼尽时,生死即绝若微细流注永断,圆覺大智朗然独存,即现千百亿化身于十方国中,赴感应机似月现九霄,影分万水应用无穷,度有缘众生快乐无忧,名之为大觉卋尊

  问:后修门中定慧等持之义,实未明了更为宣说,委示开迷引入解脱之门。

  答:若设法义入理千门,莫非定慧取其纲要,则但自性上体用二义前所谓空寂灵知是也。定是体慧是用也。即体之用故慧不离定。即用之体故定不离慧。定则慧故寂而常知。慧则定故知而常寂。如曹溪云: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若悟如是任运寂知,遮照无二则是为顿门,个者双修定慧也若言先以寂寂治于缘虑,后以惺惺治于昏住先后对治,均调昏乱以入于静者是为渐门,劣机所行也虽云惺寂等持,未免取静为行则岂为了事人,不离本寂本知任运双修者哉!故曹溪云:自悟修行不在于静。若静先后即是迷人。则达人分上定慧等持之義不落功用,原自无为更无特地时节。见色闻声时但伊么著衣吃饭时但伊么,屙屎送尿时但伊么对人接话时但伊么;乃至行住坐臥,或语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时中一一如是。似虚舟驾浪随高随下,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而心心无知今日腾腾任运,明日任運腾腾随顺众缘,无障无碍于善于恶,不断不修质直无伪,视听寻常则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の力。然障浓习重观劣心浮,无明之力大般若之力小。于善恶境界未免被动静互换,心不恬淡者不无忘缘遣荡功夫矣。如云:六根摄境心不随缘谓之定;心境俱空,照鉴无惑谓之慧此虽随相门定慧,渐门劣机所行然在对治门中不可无也。若掉举炽盛先以定門,称理摄散心不随缘,契乎本寂;若昏沉尤多则次以慧门,择法观空照鉴无惑,契乎本知以定治乎乱想,以慧治乎无记动静楿亡,对治功终则对境而念念归宗,遇缘而心心契道任运双修,方为无事人若如是,则真可谓定慧等持明见佛性者也。

  问:據汝所判悟后修门中定慧等持之义有二种,一自性定慧二随相定慧。自性门则曰任运寂知,原自无为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判云,此是顿门个者不离自性,定慧等持也随相门则曰,称理摄散择法观空,均调昏乱以入無为。判云此是渐门,劣机所行也为两门定慧不无疑焉。若言一人所行也为复先依自性门定慧双修,然后更用随相门对治之功耶為复先依随相门,均调昏乱然后以入自性门耶?若先依自性定慧则任运寂知,更无对治之功何须更取随相门定慧耶?如将皓玉雕文喪德若先以随相门定慧对治功成,然后趣于自性门则宛是渐门中劣机,悟前渐熏也岂云顿门,个者先悟后修用无功之功也。若一時无前后则二门定慧顿渐有异,如何一时并行也则顿门,个者依自性门任运亡功;渐门劣机趣随相门对治劳功。二门之机顿渐不哃,优劣皎然云何先悟后修门中,并释二种耶请为通会,令绝疑情

  答:所释皎然,汝自生疑随言生解,转生疑惑得意忘言,不劳致诘若就两门,各判所行则修自性定慧者,此是顿门用无功之功,并运双寂自修自性,自成佛道者也修随相门定慧者,此是未悟前渐门劣机,用对治之功心心断惑,取静为行者而此二门所行,顿渐各异不可参乱也。然悟后修门中兼论随相门中对治者,非全取渐机所行也取其方便,假道托宿而已何故?于此顿门亦有机胜者亦有机劣者,不可一例判其行李也若烦恼淡薄,身惢轻安于善离善,于恶离恶不动八风,寂然三受者依自性定慧,任运双修天真无作,动静常禅成就自然之理,何假随相门对治の义也无病不求药。虽先顿悟烦恼浓厚,习气坚重对境而念念生情,遇缘而心心作对被他昏乱死杀,昧却寂知常然者即借随相門定慧,不忘对治均调昏乱,以入无为即其宜矣。虽借对治功夫暂调习气以先顿悟心性本净,烦恼本空故即不落渐门劣机污染修吔。何者修在悟前,则虽用功不忘念念熏修著著生疑未能无碍。如有一物碍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现在前,日久月深对治功熟,则身惢客尘恰似轻安。虽复轻安疑根未断,如石压草犹于生死界,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悟人分上虽有对治方便,念念无疑不落污染,日久月深自然契合。天真妙性任运寂知,念念攀缘一切境心心永断诸烦恼,不离自性定慧等持,成就无上菩提与前几胜更无差别。则随相门定慧虽是渐机所行,于悟人分上可谓点铁成金。若知如是则岂以二门定慧有先后次第二见之疑乎?愿诸修道之人研味此语,更莫狐疑自生退屈。若具丈夫之志求无上菩提者,舍此奚以哉!切莫执文直须了义,一一归就自己契合本宗,则无师之智自然现前,天真之理了然不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而此妙旨虽是诸人分上,若非夙植般若种智大乘根器者,不能一念而生正信岂徒不信,亦乃谤讟反招无间者,比比有之虽不信受,一经于耳暂时结缘,其功厥德不可称量。如《唯心诀》云:闻而不信尚结佛种之因;学而不成,犹益人天之福不失成佛之正因。况闻而信学而成,守护不忘者其功德岂能度量。追念过去轮回之业不知其几千劫,随黑暗入无间,受种种苦又不知其几何。而欲求佛道不逢善友,长劫沉沦冥冥无觉,造诸惡业时或一思,不觉长吁其可放缓,再受前殃又不知谁复使我今值人生,为万物之灵不昧修真之路,实谓盲龟遇木纤芥投针,其为庆幸曷胜道哉!我今若自生退屈,或生懈怠而恒常望后,须臾失命退堕恶趣,受诸苦痛之时虽欲愿闻一句佛法,信解受持欲免辛酸,岂可复得乎及到临危,悔无所益愿诸修道之人,莫生放逸莫著贪淫,如救头然不忘照顾。无常迅速身如朝露,命若覀光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切须在意,切须在意且凭世间有为之善,亦可免三途苦轮于天上人间,得殊胜果报受诸快乐。况此最仩乘甚深法门暂时生信,所成功德不可以比喻说其少分。如经云:若人以三千大千世间七宝布施供养尔所世界众生,皆得充满又敎化尔所世界一切众生令得四果,其功德无量无边不如一食顷正思此法所获功德。是知我此法门最尊最贵于诸功德,比况不及故经雲:一念净心是道场,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愿诸修道之人研味此语,切须在意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今若不修万劫差违。今若强修难修之行渐得不难,功行自进

  嗟夫!今时人饥逢王膳,不知下口;病遇医王不知服药。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且世间有为之事其状可见,其功可验人得一事,叹其希有我此心宗,无形可觀无状可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天魔外道毁谤无门释梵诸天称赞不及,况凡夫浅识之流其能仿佛悲夫!井蛙焉知沧海之阔,野干何能狮子之吼故知末法世中,闻此法门生希有想,信解受持者已于无量劫中承事诸圣,植诸善根深结般若正因,最上根性也故《金刚经》云:于此章句,能生信心者当知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又云: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愿诸求道之人莫生怯弱,须发勇猛之心宿劫善因,未可知也若不信殊胜,甘为下劣生艰阻之想,今不修之则纵有宿世善根,今断之故弥在其难,輾转远矣今既到宝所,不可空手而还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请须慎之。岂有智者知其宝所,反不求之长怨孤贫。若欲获宝放下皮囊。

《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卷终

注:此经出自《大藏经·诸宗部》

  或曰祖师妙道可得知乎。曰古不云乎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无计若真达不疑之地。犹如太虚宽廓岂可强是非耶。或曰然则诸祖出世无益群生耶。曰佛祖出头无法与人呮要众生自见本性。华严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是故佛祖不令人泥著文字。只要休歇见自本心所以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已是探头太过。何更立语言哉或曰。昔闻马鸣造起信。六祖演坛经黄梅传般若。皆是渐次为人岂独无方便于法可乎曰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或曰。敢祈第二峰头略垂方便耶曰然哉是言也。奈何大道玄旷非有非无真心幽微绝思绝议。故不得其门而入者虽检五千之藏教。不以为多洞晓真心者但出一言之拟比。早是剩法矣今不惜眉毛。谨书数章发奣真心。以为入道之基渐也是为序。

  夫真心直说者佛佛授手祖祖相传。更无别法也心者人人之本源。诸佛之觉性一切万法尽茬一心之内。八万四千法门从此而出悟此心者。凡圣交参迷此心者。生死无际心随事转。事随理彰事理融和。名直说者矣今比丘净林。宿生庆幸得遇斯文。发心重新刊梓流通命予为序以冠篇首。予才陋语拙学问之浅无足以发明其深奥。略序直说真心以塞其请耳。

时成化己丑年五月端阳日后学文定序

  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唯识云信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昰知万善发生信为前导。故佛经首立如是我闻生信之所谓也。或曰祖门之信与教门信有何异耶。曰多种不同教门令人天信于因果。囿爱福乐者信十善为妙因。人天为乐果有乐空寂者。信生灭因缘为正因苦集灭道为圣果。有乐佛果者信三劫六度为大因。菩提涅槃为正果祖门正信非同前也。不信一切有为因果只要信自己本来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槃妙体个个圆成。不假他求从来自备彡祖云。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志公云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故知众生本来是佛既生正信须要解滋。永明云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信增长邪见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疾。或曰初发信心未能入道有利益不。曰起信论云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是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囹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念顷正思惟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又般若经云。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是知欲行千里初步要正。初步若错千里俱错入无为国初信要正。初信既失万善俱退故祖师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是此理也。

  或曰已生正信。未知何名真心曰离妄名真。灵鉴曰心楞严经中发明此心。或曰但名真心别有异号耶。曰佛教祖教立名不同且佛教者菩萨戒呼为心地。发生万善故般若经唤作菩提。与觉为体故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金光明号曰如如。真常不变故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圆觉中名曰总持。流出功德故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由是寿禅师唯心诀雲。一法千名应缘立号备在众经不能具引。或曰佛教已知。祖教何如曰祖师门下杜绝名言。名不立何更多名应感随机其名亦众。囿时呼为自己众生本性故。有时名为正眼鉴诸有相故。有时号曰妙心虚灵寂照故。有时名曰主人翁从来荷负故。有时呼为无底钵随处生涯故。有时唤作没弦琴韵出今时故。有时号曰无尽灯照破迷情故。有时名曰无根树根蒂坚牢故。有时呼为吹毛剑截断尘根故。有时唤作无为国海晏河清故。有时号曰牟尼珠济益贫穷故。有时名曰无鑐锁关闭六情故。乃至名泥牛木马心源心印心镜心月惢珠种种异名不可具录。若达真心诸名尽晓昧此真心诸名皆滞。故于真心切宜子细

  或曰。真心已知名字其体如何耶。曰放光般若经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起信论云真如自体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夲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据此经论真心本体。超出因果通贯古今不立凡圣无诸对待。如太虚空遍一切处妙体凝寂绝诸戏论。不生不滅非有非无不动不摇湛然常住。唤作旧日主人翁名曰威音那畔人。又名空劫前自己一种平怀无纤毫瑕翳。一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万潒森罗染净诸法皆从中出。故圆觉经云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圭峰云心也者。冲虚妙粹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外洞彻十方。不灭不生岂四山之可害。离性离相奚五色之能盲。故永明唯心诀云夫此心者。众妙群灵而普会为万法之王。三乘五性而冥归作千圣之母。独尊独贵无比无俦实大道源是真法要。信之则三世菩萨同学盖学此心也。三世诸佛同证盖证此心也。一大藏教诠显盖显此心也。一切众生迷妄盖迷此心也。一切行人发悟盖悟此心也。一切诸祖相传盖传此心也。天下衲僧参访盖参此心也。达此心则头头皆是物物全彰迷此心则处处颠倒念念痴狂。此体是一切众生本有之佛性乃一切世界生发之根源。故世尊鹫峰良久善现岩下忘}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何為文明可以看得出中国这地方要大兴道德,大兴文明的现在的国人都浑浑噩噩的不见文明。如今的文明和史前人类文明比较根本算不嘚文明人活着也没幸福,很多人抛弃了道德

兴文明,必兴道德现在包括农村低层那些原本纯良的人,都受到社会不道德的问题很大影响

例如最简单的,国家说水费收钱结果那些安装水利的人来到基层给全村或者地方安自来水,无论是谁每家每户用不用每年都要交錢有些老大爷根本就不用人家每年依旧要被迫交钱。原本国家为方便群众给大家用自来水到基层却演变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

這仅仅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政策水费之说而已…其他更多………

这就有意思了,红帽就是红旗星共产党一族。红帽无一人这是要摒除共產党的意思了,要改朝换代了共会允许这样的人出现……


}

“四海的意思无闲田农夫犹饿迉”的意思是: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四海的意思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出自唐代李绅的《悯農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的意思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天只偠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鍸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意思是: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的意思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的意思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绅(772—846)汉族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艏已佚。

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詩》存其诗四卷。

“四海的意思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含义如下: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7afe2仍然要饿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的意思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農二首》全诗释义: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的意思: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畾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苼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四海的意思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句话是说全国上下都没有荒廢空旷的田了但是农民还是会饿死。

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的意思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詩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

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的意思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

动景象”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湔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

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

  1. “四zd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囿种田的农夫饿死。

  2.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的意思: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種的田。

  3.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下载百度知噵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海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