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描写自然环境的成语境

第一章 中国人的历法书

老黄历、现行公历与农历

黄历,又称做皇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文字的一种历法。相传是由轩辕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民间又俗称为“通书”。但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

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

阳历的一种,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纪元是从传说的耶稣生年算起,也叫格里历。

1.公历具有通用性,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官方通用的历法。

2.公历属于按时间周期定义的平历,所以其算法简单,天数基本固定,置闰规则。

3.历年和历日的协调很规范,历年只有365日和366日两种。

4.历日与太阳高度(直射角度)基本对应,误差很小,只有1至2日左右。

1.公元元年在人类历史中期,给推算人类历史早期带来不便。

2.岁首没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

3.历月的天数有28日、29日、30日、31日四种,且排列不规则。

4.公历的宗教意义和罗马皇权的烙印很强,不利于不同文化民族的交流。

5.置闰法中400年97闰日没有128年31闰日简单和精确。

6.只管太阳,没有涉及月亮,其日期也不反映月相,是单轨制的太阳历法,不利于世界上月亮文化的保护,也不容易得到这些国家群众的接受和认同。

7.由于历月的长度没有明显的天文学意义,所以人为因素很强,甚至可以被人随意更改。

8.由于是平历,所以它的历日不能和它对应的天象——太阳高度一一对应。

阴阳历的一种,是我国的传统历法,通常说的阴历即指农历。

1.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等。

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非常小,不易随意改动。

3.岁首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4.阴阳合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观念。

5.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可以循环使用,它所包含的节气利于四季划分,且包含月相,能准确地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同时它还包含十二节干支历和七十二候的特殊太阳历,是一部双轨制历法,有利于不同文化民族间的交流。

6.由于农历是最彻底的定气定朔的天文年历性质的历法,所以其他历法都要与其进行对照,而且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

1.由于农历是定历,历月使用定朔,所以每年同一历月的天数并不确定,给统计天数带来不便。

2.历年长度有353日、354日、355日、383日、384日、385日六种,不利于统计年长。

3.干支循环周期60过短,不利于较长时间的区别,也不方便记忆。

4.置闰不规范,闰月不确定。

上述公历农历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中西不同文化以及公历是平太阳历,农历是定太阳、定阴阳历的综合历法的差别上,所以两历并用是有道理的,这样能综合两种历法的优点而避免其缺点。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小常识

古代把星座称做星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叫做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末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末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如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隆冬早春的夜空,故称南官朱雀。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做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做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做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做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做某星宿的分野(见表1)。

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比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表1二十八宿与国分野表

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渐渐消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勺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围绕其旋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两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古代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征兆。

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认为如果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就会走霉运。

月亮是古诗文中描写最频繁的对象之一。它的别称可分为:

(1)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

(6)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人们常把美女比做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指初升的太阳。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由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

天空中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称其为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象征着吉祥太平。

“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

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星宿名之一。旧时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做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做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当月亮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面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朔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的时刻。这时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几乎和太阳同起同落,朝向地球的一面因为照不到太阳光,所以从地球上是看不见的。望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180°的时刻。这时地球处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满太阳光,所以此时从地球上看月亮呈圆形,叫做满月或望月。从朔到下一次朔或者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称为一朔望月。

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把包含朔时刻的那一天叫做朔日,把有望时刻的那一天叫做望日;并以朔日作为一个朔望月的开始。在历日的安排中,通常为大小月相间,经过15~17个月,接连有两个大月。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崤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等。

(3)干支纪年法。如近代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佑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正月——柳月银柳插瓶头

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

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

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

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

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

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

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

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

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绿头

腊月——梅月梅花吐幽香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2)干支纪日法。如《崤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崤。”“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天色纪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现代纪时:23~1点,1~3点,3~5点,5~7点,7~9点,9~11点,11~13点,13~15点,15~17点,17~19点,19~21点,21~23点。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做五更、五鼓,或五夜(见表2)。

人们翻看老黄历时,看得最多的应是每日宜做什么、忌做什么那一项,而通过此项内容,人们就可以自己择日。但是黄历宜忌项中有很多专业用语,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现将农历中都有的择日用事术语批注列于下:

祭祀:指祠堂之祭祀,即拜祭祖先或寺庙的祭拜、拜神明等事。

祈福:祈求神明降福或设醮还愿之事。

求嗣:指向神明祈求后嗣(子孙)之意。

开光:神佛像塑成后,供奉上位之事。

塑绘:寺庙之绘画或雕刻神像、画雕人像等。

出行:指外出旅行、观光游览。

斋醮:设醮建立道场祈拜、求平安等事。

出火:谓移动神位,火指香火。

纳采:缔结婚姻的仪式、受授聘金。

裁衣:裁制新娘衣服或制作寿衣。

冠笄:冠指男,笄指女,举行男女成人的仪式,称之为冠笄。

嫁娶:男娶女嫁,举行结婚大典的吉日。

纳婿:指男方入赘于女方为婿之意,同嫁娶。

沐浴:指沐浴斋戒而言。

剃头:初生婴儿剃胎头或削发出家。

整手足甲:初生婴儿第一次修剪手足甲。

分居:指大家庭分家,各自另起炉灶之意。

进人口:指收纳养子女而言。

解除:指冲洗清扫宅舍、解除灾厄等事。

修造:指阳宅之坚造与修理。

起基动土:建筑时,第一次动起锄头挖土。

伐木做梁:砍伐树木制作屋顶梁木等事。

竖柱:竖立建筑物的柱子。

上梁:装上建筑物屋顶的梁木。

开柱眼:指做柱木之事。

穿屏扇架:制作门扇、屏障等工作。

安门:房屋装设门户等工事。

盖屋合脊:装盖房屋的屋顶等工作。

求医疗病:仅指求医治疗痼疾或动手术。

安床:指安置睡床卧铺之意。

移徙:指搬家迁移入住所之意。

入宅:即迁入新宅,所谓新居落成典礼也。

挂匾:指悬挂招牌或各种匾额。

开市:开业之意。商店行号开张做生意。开幕礼、开工与此意同。包括年初开始营业或开工等事、新设店铺商行或新厂开幕等事。

立券交易:订立各种契约、互相买卖之事。

纳财:购置产业、进货、收账、收租、讨债、贷款、五谷入仓等。

酝酿:指酿酒、造酱料等事。

捕捉:扑灭农作物害虫或生物。

栽种:种植物,接果、种田禾与此意同。

畋猎:打猎或捕捉禽兽。

纳畜:买入家畜饲养之事。

教牛马:谓训练牛马之工作。

破屋坏垣:指拆除房屋或围墙。

开井、开池:开凿水井、挖掘池塘。

作陂、放水:建筑蓄水池、将水灌入蓄水池。

造仓库:建筑仓库或修理仓库。

塞穴:指堵塞洞穴或蚁穴等。

平治道涂:指铺平道路等工事。

启攒:出殡。停放棺木,暂时不葬谓攒。

谢土:建筑物完工后所举行的祭祀。

安葬:举行埋葬等仪式。

入殓:将尸体放入棺材之意。

成服、除服:穿上丧服、脱下丧服。

移柩:举行葬仪时,将棺木移出屋外之事。

破土:仅指埋葬用的破土,与一般建筑房屋的动土不同。即破土属阴宅,动土指阳宅也。现今社会上多已滥用,择日时,须辨别之。

彭祖百忌:每日时辰应忌讳之事。

吉神宜趋:宜接近,会有吉利的神明。

宜:今日适合做的事情。

凶神宜忌:应远离,会有冲犯不好的事发生。

忌:今日不宜做的事情。

冲:在黄历的律法里,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有一定的规律,当两者发生冲、煞的情况时,基于趋吉避凶的心态,人们往往也会听从古法的建议,明哲保身。

煞:每日冲煞年岁方位中,破土、修造、移徙、交易、入殓、安葬、启攒等诸事不宜,冲煞的生肖年岁,应该尽量避讳,并且注意冲煞方位,避免朝该方面行事,以免招惹无妄之灾。而冲犯年岁者,上列诸事亦应回避或不宜为之,民间传统信仰也习惯以“安太岁”的程序,祈求年度诸事的顺遂。

值年太岁:今年值年之太岁。

岁冲:今年与太岁冲犯之岁次生肖。

掌日太岁:今日掌日之太岁。

胎神占方:古老的传说里,一直有所谓的“胎神”存在,农历上可见“胎神”一项。民间习俗相信胎儿生命受胎神支配,于是诸多禁忌衍生,多半是限制孕妇劳动和避免参加婚丧喜庆等社交活动,多休养以减少流产发生的危险。

即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构成宇宙之最基本元素,也代表宇宙万物的五种变化和性格。四季的演变、日月的运行,亦以五行为数。

月历内容包括:月之大小;月建(1989年己巳12月为例,月建丁丑);交节日时及本月起止;当月所值月宿(1989年12月为例,月宿为轸);月煞方位(1989年12月为例,月煞方位为东方);月星(1989年12月为例,月星为九紫)等。

日历内容最多、最杂,其内容主要包括:公历日期;星期;当日时令(如上下弦、二十四节气、朔望、各种节日等);当日吉、凶神煞;农历初几;干支;纳音五行;八卦;每日卦运;所值九星;二十八星宿;当日宜忌;当日冲煞;当日胎神;当日吉、凶时等。

(1)二十四节气交节日时。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分在12个月里。

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3候。为与24节气对应,故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

每一候均与一种物候现象相应,叫“候应”。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是根据每年正月第一个辰日(辰为龙)在第几日决定的。如在正月初五,就叫“五龙治水”,在初六;就叫“六龙治水”,等等。据说,龙数越多,雨量越少,龙数越少,雨量就越多。民间自古就有“龙多不下雨”的谚语。

每年第一个丑日(丑为牛)在正月初几,就是“几牛耕田”。耕田的牛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传说早在公元前2697年,中华始祖黄帝即位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其中十天干、十二地支都有其不同的寓意:

天干寓意:干者,犹树之干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地支寓意:支者,犹树之枝也。

子:孳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头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成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其最初含义很朴素,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后来哲学家们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于是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的叔父。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地为其采邑,故称周公。

《周公解梦》相传为周公所作,人们也就不可避免将周公与梦直接联系起来。这也就是梦经常被成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的原因。

夜有纷纷梦 神魂预吉凶 庄周虚化蝶吕望兆飞熊

丁固生松贵 江海得笔聪 黄粱巫峡事非此莫能穷

天门开贵人荐引 天光灼身疾病除 天晴雨散百忧去 天明妇有生贵子

天门未至有兵荒 仰面向天大富贵 乘龙上天主大贵 上天求妻儿女贵

上天取物位王侯 飞上天富贵大吉 癸天上屋得高官 天裂有分主国忧

天皇明主公卿至 天欲晓益寿命吉 渡天河主有所吉 天地合所求皆得

天公使有大吉祥 日月初出家道昌 日月照身得重位 日月落忧没父母

日月昏暗孕妇吉 日月欲出有官职 日月合会妻有子 日月衔山奴欺主

负抱日月贵王侯 吞日月当生贵子 礼拜日月大吉昌 日光入屋官位至

日初出无云大吉 日出有光有好事 云开日出凶事散 日入怀贵子月女

拜星月烧香大吉 云忽遮日有阴私 星入怀主生贵子 星落有病及官事

星列行主添奴婢 持执星宿大富贵 流星不落主移居 巡天摩星位公卿

云起四方交易吉 五色云主大吉昌 云赤白吉青黑凶 见浮云作事不成

云雾遮事大吉利 黑云压地时气病 霜雪降主事不成 雪下及时大吉利

雪落身上万事成 雪不沾身主孝服 雪落家庭主丧事 阴雨晦时主囚事

行路逢雨有酒食 雷霆作声官位至 雷声恐怕私居吉 雷从地震主志遂

身被霹雳主富贵 电光照身有吉庆 赤虹见吉黑虹凶 霞满天百事欢悦

狂风大雨人死亡 风吹人衣主疾病 忽大风国有号令 风如吼主远信至

地动主迁官位吉 地裂主疾病大凶 修平田地大吉昌 地高下不平主病

卧于石上主大吉 地中黑气上主凶 运石入家主富贵 石上得利禄大吉

盘石安稳无忧疑 登岩抱石官职迁 手弄小石生贵子 身入土中百事吉

自身取土被耻辱 升山落地主失位 居住高山有喜事 山行得财有福禄

抱物上山孕贵子 山中农稼衣食丰 枯木再发子孙兴 堂上地陷主安忧

园林茂盛大吉利 树木枯死宅不安 林中坐卧病欲痊 树木凋零主人凶

林中树生添贵子 种树木者大吉昌 登大树名利显扬 上树忽折有死伤

与人分花主分散 枯木开花兴子孙 大树落叶屋中吉 立树下贵人庇阴

树生堂上父母忧 大木忽折主凶恶 担水来家得财喜 砍伐大树多得财

草木茂盛家道兴 门中生果树有子 松生屋上位三公 家中生松事转丰

家中生柏大吉利 庭前竹木喜重重 枫生屋上百事遂 兰生庭前主添孙

果林中行主得财 入果园中大发财 桑生井上主有忧 果树多熟子孙安

折笋到家女有子 见笋者主添子孙 扫地除粪家欲破 粪土堆者钱财聚

自身白衣人所谋 梳头洗面百忧去 身拜尊长大吉昌 身上汗出主凶恶

身病虫出得重职 身上虫行病患安 绳索系身长命吉 枷索临身病欲来

身或肥瘦皆为凶 面对官者主大吉 露体无衣吉大利 妇人披头有私情

头白主长命大吉 头生两角有争竞 头秃发落皆凶事 面生疮黑主子凶

头须自落忧子孙 头须再生主长命 沐浴迁官疾病除 洗手洗足旧患除

照镜明吉暗者凶 破镜照人主分散 手足浓血出大吉 屎尿污人大吉亨

露头披发阴人谋 披头盖面官讼至 剪剃头发家内凶 眉与发齐禄位至

齿自落者父母凶 齿落更生子孙兴

戴冠登车官欲迁 自戴帽头巾帽吉 簪冠登台职位迁 贵人与之衣冠吉

新换衣冠禄位至 烧毁官帽欲更官 失去官帽主退职 拾得冠带禄位至

与人公服主得职 人与公服加官职 女着冠带主生子 洗笏染服新官来

执笏见贵人大吉 笏破忧凶主不祥 与人笏授主官迁 腰带者主官至吉

文书用印有名声 带印主妻生贵子 着新袍主添妻妾 着锦绣衣子孙荣

洗染衣服皆大吉 披蓑衣主大恩至 被油污衣大恩泽 衣服忽破妻外心

新衣攒来百事凶 与人衣服主患至 裁衣着孝衣皆吉 衣带自解百事吉

着黄衣皂衣皆吉 着白衣主有人请 着青衣神有助力 着蓝绣衣妻大利

从人着紫主情弊 众人着青家人散 众人着白主官事 众人着红大吉利

妻着夫衣生贵子 女人着衫平无事 与人共衣妾私情 失却衣服妻难产

好被自盖得富贵 人着己履妻有私 得靴鞋主奴婢吉 失履主奴婢逃走

脱靴束带主有凶 鞋破子孙妻妾病 着麻鞋百事和合 新授官爵主贵子

乞得鞋履人助力 木履脱时已出危

君主队杖有异吉 旌旗受宠大吉利 抱旌节主贵人扶 旌旗引入山主凶

造旌盖主大吉利 羽益盖身主富贵 旌旗迎接大富贵 旗幡竞出主疾病

手持旌节有恩偿 自盖覆身大吉利 见做新旗大吉利 与人分金主分散

拔刀出行大吉利 得人刀主行人至 人与三刀作刺史 与人相砍大吉庆

被刀出血得酒食 持刀刺人主失利 刀斧自伤大吉利 得人刀斧禄位至

刀落水中妻妾亡 失落刀剑主破财 带刀剑行有财利 磨刀剑锋快大吉

与人刀剑皆主凶 剑在床头大吉利 女人带刀大吉庆 女人拔刀主有子

剪刀主分财之事 剪刀剪物主得财 剪刀折股妻妾凶 甲胄披身护吉利

枪槊主官位吉利 见军兵败主有凶 钟磐有声远人来 钟鼓大鸣福禄至

打鼓有声远有来 见鼓住声欢乐吉 见鼓不鸣凶必至 看放烟火有忧散

帝王宣召有惊喜 后妃呼召饮有疾 太子召大喜吉利 天子赐坐有财吉

王侯并坐大吉利 来见贵人不得凶 与圣贤说诣大吉 使命入门大吉利

白衣召作使死亡 拜尊长者有吉庆 先祖考言求食吉 人云大好者即凶

人云死者得长命 人在外呼之主凶 我欲共汝去大凶 人云不用汝大吉

与恶人言有口舌 被杀害吉伏藏凶 身生羽翼飞大吉 身逃走得脱病去

与人交易主有疾 贫穷共居主大吉 合伴同行凶事至 一切贵人皆吉利

入帝王官行大吉 拜朝廷者主富贵 入王侯府主大吉 行道宫见仙主吉

坐官府中主大吉 神庙广大事事吉 上楼阁坛俱大吉 上高堂大富贵至

高楼饮酒富贵至 家起高楼安稳事 上城为人所拽吉 上城被执官职显

城郭广大财喜多 城中行凶出门吉 连城青色有喜吉 登赤城郭主大吉

盖城上屋大吉利 上屋主富出园吉 上屋破坏家道凶 堂上有棺身安乐

正堂倒陷家主凶 覆盖屋宇长命吉 屋宅更新主大吉 风吹屋动主迁移

迁入他人新宅吉 居田宅主妻喜事 搬移破屋主美妻 人或典房主官让

家道贫穷大吉利 洒扫宅舍远人来 典卖田舍主失位 屋宅无人主死亡

屋下穿身有暗昧 逾墙度宅险事去 与人争屋主大凶 与妇人争屋主吉

房梁忽折主大凶 院宅坑下主死亡 妻男墙下官位至 墙上掘土主更改

军人入宅主大吉 死央瓦落妇争斗 屋中生马男信至 尾中生草家欲空

屋上生松柏益寿 修理田舍有大喜 入寺院中生贵子 寺舍看经病人痊

迁移尼寺主病至 超盖仓库福禄至 仓库崩坏百事凶 入仓库中大吉昌

门户高大主富贵 新开门户大富贵 门户忽开主大吉 门户大开大吉利

门更新主生贵子 门自开妻有私情 门户裂开主大吉 门户破碎有凶事

城门大开主口舌 宫城塞者口舌至 门户闭塞事不能 门户败坏主大凶

门扇自折奴仆走 门户内无人大凶 修移门户大吉利 石为门户主寿命

门前生洲作刺史 门前坑沟事不成 天火烧门主凶事 屋开小门主私情

穿并见水远信至 井自损坏家大败 井中沸溢主得财 井枯涸者家财散

井中照身禄位至 身坠井中疾病凶 屋在井中主见病 取井水清吉浑凶

井中伏泥出主财 井中欲于家欲败 井中有鱼身主贵 窥井有声口舌生

伏藏井中刑狱事 醉落井中官事至 家住井中长子凶 人云出井喜事至

掏井造井主大贵 器皿落井有急事 灶下水流得横财 灶下燃火有声名

灶釜破败有死亡 灶下炊者家破败 灶下器鸣主口舌 屋有二灶事不成

修造炊灶大吉利 在官厨中得财禄 自炊日中妻妾之 掏厕者主得横财

上厕在尿屎中吉 厕中屎溢大吉利 粪中坐者主大凶 粪土堆积主得财

金银宝者主富贵 金银珠玉大吉利 金银杯皿有贵孕 金银作铛器大吉

玉积如山大富贵 得金玉环生贵子 铜铛主有口舌至 珠玉满怀主大凶

得玉碗器物皆吉 见铁器物主得财 铅与锡者主得财 得铜物主大富贵

镶铅器物疾病去 还人钱物疾病去 拾得钱物皆大吉 钱春夏吉秋冬凶

家中分财主离散 赠彩帛者主有权 贵人赐绫锦官至 人赐绢帛大吉昌

与人丝帛大凶恶 得他人麻布衣凶 得布帛远亲来至 与人衣服官事至

寻丝绢主进入口 纺绩者主寿命长 经络者主被人辱 箱器生口舌之事

镜明者吉暗者凶 拾得镜者招好妻 将镜自照远信至 镜照他人妻妾凶

得他人镜有贵子 他人弄己镜妻凶 镜破主夫妇离别 金钗动有远行事

金钿成双增爱妾 钗钏相敲妻别凶 金钗耀主生贵子 花钗妻妾有奸妄

银钗夫妻主相殴 花压妻妾生外心 人与梳篦得美妾 牙木梳旧事尽去

见篦子贵子提携 得篦子者美女至 刷牙者病患不生 行胭脂粉主生女

见脂粉主大财利 得粉扑妻生娇女 手帕者主口舌事 得外钱者百事就

床帐改主官迁移 舒展床帐大富贵 新安床帐远人来 床帐出门者妻亡

床帐改换移居吉 床上有蚁主不祥 床帐破损妻欲亡 开帐幔主有酒食

帐幔坏者妻子病 床脚新换奴仆凶 上床卧者大凶恶 血在床妻妾有奸

洗床收则主大吉 荐席入吉出则凶 破席者主失官位 换席入吉出则凶

席箪者主有力助 毡褥铺陈万事稳 毁帘幔者妻有奸 新帘者主得好妻

铺席合坐得官位 好被自盖主大吉 见好枕有贵人扶 见手帕主有口舌

手巾缚布病患至 毛扇忽持官事吉 鼎鼐者主得大财 釜溢者主得大财

玉石器主有人助 铜铛者生口舌至 锅铁破主丧事来 裆盏被主有恶事

瓷碗者主酒食至 瓷碟者主口舌至 匙主益妻妾子孙 筋主益田宅奴仆

盆主益仓库大吉 掇盆脱底主财散 火盆瓮器大富贵 洗面盆者美妾至

大小盆者主团圆 得盒子者所求得 桶盛水者主大吉 桶无水者主大凶

人送大桶主得利 桌架于宅事不成 锯主有断决之事 碾衣石移居大吉

锤钻者主侵害事 锤欲举动有人扶 凿主被人驱使吉 熨斗盛火好事成

熏笼者益增产业 人与秤者主权位 绳索主长命大吉 绳索断者主凶恶

人与凿者得抬金 人送帚者主得位

船飞行主大富贵 船浅在岸是非厄 乘船渡江河得官 船中有水主得财

乘船看日月得职 乘船过日月主宫 乘船饮酒远客至 与人同船主移居

乘船风帆大吉利 乘船见航主安稳 乘船桥下过大吉 病人乘船必主死

助人行船官位至 身卧船中主有凶 执火入船主大吉 家中乘船主没财

乘船看花酒食至 船车破碎主不祥 车轮破夫妻相别 车轮折倒主破败

车载不起厄事去 骂车游行禄位至 车行主百事顺利 车不行所求不遂

车入门主有凶事 病人上车主大凶 丧车过者主灾散 行车白马主大吉

四马驾车吉反凶 以羊驾车事不常 备马者生远行事 远行出入命通达

见四通路名利遂 道中得财主通达 道泥荆棘事大成 大道崩馅主失财

修桥梁者万事和 见流桥主有官事 桥上坐立禄位至 见桥坏主有官事

携手上桥妻有孕 桥上呼唤讼得理 新造桥者大和合 桥断者主有口舌

桥柱折者子孙凶 桥路上住车皆凶 夫妇入市主置产 见市中无人主凶

夫妇宴会主相别 夫妇相骂主疾病 夫妻分钗主离别 夫妻相打欲和会

同妇人行主失财 抱妇人主有喜事 与妇人交有邪崇 与妇人共坐大吉

交接男子主失财 妻着锦衣生贵子 妻有争主外私情 见妇人阴主口舌

妇人赤身主大吉 男子裸体命通达 兄弟分别口舌临 抱小儿女主口舌

小儿死者主口舌 新生男女主大吉 见嫁娶及孝主凶 男子化为尼姑凶

人请饮酒主长命 与人饮酒有口舌 与人吃会富贵至 宴会客人家欲破

饮酒者主哭泣事 饮酒至醉主疾病 贵人赐宴主疾病 与贵人对饮大吉

人请吃酥酪主喜 与人吃乳尊亲至 与人吃蜜大吉利 呕吐者病人出痊

食水者主很大利 死人食者主疾病 食羊肉于堂上吉 食大肉主有争讼

食猪肉主疾病至 刀割猪肉主生病 食生肉凶熟肉吉 食自死肉主别离

食鹅肉主妾疾病 食鸡鸭等肉皆吉 食馒头主口舌散 见馒头未食主气

食烂瓜主生疾病 食饼食饭心不遂 食瓜子主生贵子 食柿食柑主疾病

食葡萄离而复合 食枣者主生贵子 食桑葚主生贵子 食栗者主有分别

食梨者主失财帛 食一初果者凶至 食茄者主妻有子 食葱韭主有争斗

食薤者有重丧至 食蒜者有灾害事 食菜黄主凶事至 食油盐酱酸豉吉

冢墓高者大吉利 新冢棺郭主忧除 冢墓上有云气吉 冢基门开百事吉

冢墓上明吉暗凶 冢墓生树吉折凶 冢墓上开花大古 墓中棺自出大吉

将棺入宅禄位至 死人出棺外客至 开棺与死人言凶 棺殓死人主得财

升棺水上大得财 空野无人主远行

各色经书大富贵 五色纸者大益财 吞五色纸诗书进 几上有书禄位至

读书文写字大吉 有人教书大富贵 见读书者主聪明 观人读书生贵子

得历日者中黄甲 封书信者主通达 手弄笔砚主远信 人与墨者文章进

人将已笔文章退 他人起笔主财进 君王队伍有异名 得大赦者宅舍凶

就人卜易主疾病 受人纸钱主大吉 公座移动主迁官 受职上官财物来

佩印公爵主大吉 佩印执笏主移居 佩印信者名准出 印绶改迁生贵子

棋子主添丁进口 打球者主得虚名 兵马入城福禄至 率众破贼所求得

见军兵败主凶事 已射人必主远行 人射已有行人至 持弓夭者主大吉

挽弓弦断主凶恶 人送弓弩得人力 弩弦难上兄弟散 弓弩相斗生争论

戈铖有光禄们至 披甲杖剑得高官

与人哭泣有庆贺 放声大哭欢乐生 身着孝服官禄至 远人来悲泣主凶

床上哭泣主大凶 见歌舞者口舌至 家中欢喜百事吉 怀中琵琶行人力

他人与笛有名声 与人扣板有口舌 堂上歌乐主丧事 吹笙者主有更欢

吹笛打鼓有吉庆 他人作乐讼有理 露齿哭者有争讼 病卧为人扶加官

病重者主有凶事 自疾病者主有喜 病人歌唱主大凶 病人哭笑疾病除

病人起者必定起 病人装车必死亡 死人哭泣有口舌 死人立者主大凶

死人哭坏者得财 死人复活主有信 见人死自死皆吉 子死者主添喜事

见死亡尊长大吉 门吊他人主生子

诸佛菩萨大吉利 法师登座有疾病 老君真人皆主吉 画神佛者得人钦

看神佛者妻有子 佛共人言有福助 入神庙神动大吉 道施盖者大吉利

憎师教人念经吉 道士女冠言语吉 和尚尼姑看以闷 被鬼神打大不祥

堂上神佛大吉利 神佛不成行大凶 烧香礼拜皆大吉 迎神赛社有外财

仙圣到家福禄至 与鬼斗者主延寿 祭祀神道大吉利 身受戒行者子孝

与神女通得贵子 与尼姑交主失财

被人打害者大吉 杀死他人人富贵 持刀自杀者大吉 杀人血污衣得财

被刀刺尖出快利 持刀相杀见血吉 刀伤出血主酒食 砍刺见血主大吉

炙身见血流大吉 刀斧自伤主大吉 持刀砍人自失利 被妻妾打者主凶

被人打者主得利 女人相打主病至 兄弟相打大吉利 家中人斗主分散

看见杀人主大吉 被人签刺大吉昌 手指折者主子病 向人叩头百事吉

与人相骂者主吉 被骂佯颠大贵至 被人凌辱主得财 杀猪者大吉利

杀驴骡马有酒食 杀龟者主有丧事 杀鸟雀妻妾灾难 杀鸡鹅鸭主大吉

牢狱崩坏有赦吉 坐狱中必有恩赦 入狱受灾主荣贵 狱中死者官事散

使人入狱得财吉 入牢狱主有大贵 盗曲自入狱大凶 牢狱臭污百事吉

罪人走脱疾病去 赶贼行见者大吉 枷锁临身疾病至 枷锁折损口舌散

枷锁入宅主大凶 绳索系身大吉利 身被罗网主官事 被罗网罩主酒食

被人疾罚禄位至 被人作贱者大吉 被官打身主孝服 被人绑主疾病至

自以杖决耻辱生 枷锁恐怖主分散 邀人入官主酒食 入官词议主大吉

吏引入司主大吉 为吏所录有急事 贵人走马官事明 拷讯杖责主大贵

田中生草主得财 种田宽大有禄位 自种田禾主出行 见种田者禄位至

教人耕种远行至 使人种田地大吉 买人田宅主进职 身在禾中大吉利

破败田地主大吉 割收田禾家已安 屋上生禾官位吉 见禾丰熟富贵长

见麦稻主得大财 粳糯米者有财吉 五谷茂盛主得财 谷穗齐秀大吉利

米谷堆吉散主凶 大小麦主妻私心 大豆苗叶子孙凶 米麦相排大吉利

坐卧米麦主大吉 手中把谷主福禄 得米谷者主大吉 种菜主长命大吉

得禾忽失主得秩 粟米必有献物至 荞麦面饼官事至 麸糠相交家欲检

酒曲必主枉曲事 葫芦者主恶事连 麻丛身者主病至 麻生如林大吉利

水上行者主大吉 水上立者主凶事 水流洋洋有新婚 水上火出主大吉

自在水中大吉利 自落水中不出凶 饮水不休得大财 流水绕身有狱讼

大水澄清大吉祥 人家有水见子亡 江海涨漫大吉昌 河水砂石益文章

火烧日月大人助 火烧河水长命吉 火烧山野大显达 火烧自是主兴旺

火焰炎炎主发财 火从地生疾病至 执火乘行官位至 大火烧天主国安

身在火中贵人扶 火烟黑色主疾病 把火行路不通达 把火烧井主病至

赶贼入市不出凶 强贼入宅主家破 与贼同行大吉利 己身做喊所求得

屎尿污身主得财 大屎满地主富贵 患厕中得官禄位 落厕出吉不出凶

厕屋上卧主得财 厕中干者主家破 架厕屋主有财喜 挑粪回家大吉利

在泥中所求不成 失大小便主失财 泥污衣裳主产凶 泥污衫衣主身辱

男女沐浴上床凶 沐浴尘土疾病安 洗头迁居疾病除 被辱骂惹人词讼

乘龙入水有贵位 龙眠水中求事通 龙当门者大吉昌 龙死亡主失贵位

乘龙上山所求遂 龙入井中官被辱 龙飞有官位大贵 乘龙上市主贵位

龙蛇入门主得财 龙蛇入灶有官至 蛇化龙行贵人助 妇人见龙生贵子

龙蛇杀人主大凶 蛇咬人主得大财 蛇入怀中生贵子 蛇行水内主迁荣

蛇随人去妻外心 蛇入谷道主口舌 蛇绕身者生贵子 蛇多者主阴司事

蛇赤黑主口舌吉 蛇黄白主有官事 凤凰主有贵人助 凤集拳上母病到

孔雀者主大吉利 鹤上天主小口灾 鹤鸣者禄位大显 鹤入怀中生贵子

鹤驾车主征伐事 放鹤者主得财吉 孔雀飞舞有文章 鹦鹉妇人主口舌

鸳鸯散去夫妻凶 野鸭入宅主有凶 驾鹞者主禄位至 鸠鸽者妇人有喜

燕飞入怀妻生子 燕子至有远客来 空中鸟鸣主妻亡 飞鸟人怀皆主吉

捉住飞鸟远信至 雀相争斗有官事 鸦雀相噪主酒食 鹅鸭同游添好妾

鸟走蛇来人引荐 洗鸡得官鸣口舌 鸡抱卵主有大喜 鸡在树上主得财

麒麟者名震天下 白象江猪官位至 狮子叫吼场名震 猛虎大吼主得官

骑虎行者恶事无 虎入宅中官职重 虎狼不动见官吉 豺狼恶狗有盗贼

狼啖脚者主不行 骆驼豹豸得重印 熊罴主身生贵子 群兔上天得贵位

獐鹿在家益官禄 浩鬼在园百忧去 猫捕鼠者主得财 白鼠引路人提携

鼠咬人衣所求得 鼠大走主有善事 山猴有争讼事端 白猿主有禄位得

黄牛来家大富贵 水牛主先祖索食 牛上同坡大吉昌 牵牛上山主富贵

牛角有血主三公 牛触人心事不成 牛出门好事立至 水牛来家主丧事

牛主犊所求皆得 骑牛入城有喜临 牵牛羊来家欢乐 马舞庭前凶事散

马行千里大喜至 乘马快喜饨主凶 走马来往文书事 马入室主奸情事

乌蛇践物失禄位 披洗夜马皆喜事 群马奔腾百凶解 罪人走马厄事会

乘白马者主疾病 被马咬有禄位至 骑驴骡主得财吉 杀猪吉猪自死凶

猪豚变人官事至 猪羊搔痒有口舌 羊做豚行行人至 骑羊上街主得财

子母羊益命大吉 犬吠人鬼来求食 犬咬主人失财凶 屋中生马主大吉

龟入井宅富贵至 龟蛇相同主生财 见龟者主女人贵 捉龟者主丧事至

见鳖者主有得财 鱼飞水上百事散 井内有鱼迁官至 张网捕鱼大吉利

人捕鱼作食皆吉 抢鱼拾鱼主小疾 水中钓鱼大吉利 林中鱼猪事无成

群鱼游水主有财 鲤鱼妻有孕大吉 大鱼扬动主声名 小鱼生子大吉利

干鱼下水命复通 虾变鱼主失财物 身坐鱼虫病患除 螃蟹主百病消散

蛤蟆鸣走有口舌 水蛭主女人失财 螺狮生在外不利 蛤蜊主老来生子

飞蛾入灯他人败 蚕飞不茧主小吉 蜂蜈交戏事不成 蜂蜇人脚有财喜

恙螂作堆主失财 蜻蜓对飞美人来 促织声繁有小吉 蝙蝠群飞明事良

蝇污人衣必有谗 蝼蛄主有不明事

我国古代人民用“干支”纪年,但要用“干支”记住所有的年份非常困难。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年份,人们便采用了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一种动物作为属相。如2008年按干支是戊子年,属相是鼠,记鼠年就比记戊子年好记多了。

我国古代人民根据动物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即每一种动物代表一个时辰。它们的排列次序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鼠: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这时老鼠胆量最壮,活动最频繁,所以,子时同鼠搭配。

牛:凌晨1~3时(即“丑时”)。这时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细、最慢、最舒适,所以丑时同牛搭配。

虎:凌晨3~5时(即“寅时”)。据古书载,这时老虎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因此寅时同虎搭配。

兔:清晨5~7(即“卯时”)。这时太阳还没有升起,月亮的光辉还没有完全褪去。玉兔是月亮的代称,是月宫神话中唯一的动物,这样卯时就同兔搭配。

龙:早晨7~9时(即“辰时”)。传说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龙是神话中的动物,于是辰时属龙。

蛇:上午9~11时(即“巳时”)。据说这时的蛇不会伤人,也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荡,多隐蔽在草丛中,因此巳时就属蛇了。

马: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依据道教的说法,中午太阳当顶,阳气达到极点,阴气渐渐增加。在阴阳换柱之时,一般动物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性地站着,甚至睡觉也站着,因此午时就属马了。

羊:下午1~3时(即“未时”)。据说羊在这时撒尿最勤,撒出的尿可治愈自身一种惊疯病,因此,未时属羊。

猴:下午3~5时(即“申时”)。这时猴子最喜欢啼叫,声音拉得最长、最洪亮,所以申时属猴。

鸡:下午5~7时(即“酉时”)。这时日落山冈,鸡开始进笼归窝、夜宿,于是酉时属鸡。

狗:晚上7~9时(即“戌时”)。黑夜来临,狗看家,守夜的警惕性最高,并产生一种特殊的视力和听力,看得最远,听得最清楚,所以戌时属狗。

猪:晚上9~11时(即“亥时”)。这时候猪睡得最酣,发出的鼾声最洪亮,全身肌肉抖动得最厉害、长肉最快,于是亥时属猪。

生肖与十二地支相配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生肖本是用于纪年的一套符号,是古代天文历法的一部分,后来为阴阳五行观念所浸染,成为民间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自生肖观念在民间出现以后,它随着算命术的盛行在民间流传不衰。很多人认为,五行中的每一种要素都是相互制约的,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重大影响。人们可以利用不同的五行要素来协调,使自己的生活及工作能顺心如意。同时民间还认为生肖属相与人的性格也有着某种联系,即使同一属相的人,由于出生的时辰不同,性格、命运也会各异。

生肖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本命年的观念。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12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为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民间认为本命年为凶年,需要趋吉避凶,消灾免祸。汉族北方各地每到本命年时,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称为“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我国许多民族都很重视老人的60岁生日,称为“花甲”,花甲为一生中第6个本命年,也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须好好庆祝,以此寄托人们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

在中国这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生肖并不是汉族的专利,许多少数民族都使用十二生肖纪年,且各不相同。

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

虎、兔、穿山甲、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鸡、狗、猪、鼠、牛、虫、兔、龙、蛇、马、羊、猴。

鼠、黄牛、虎、兔、大蛇、蛇、马、山羊、猴、鸡、狗、象。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

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猴、鸡、狗、猪。

新疆柯尔克孜族十二兽:

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

十二生肖翻译成英语如下:

六十干支、五行、属相对照表

表3六十干支、五行、属相对照表

禅让故事起源于尧舜二帝,但那只是传说,没有文字记载。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禅让故事,最早的就是汉魏禅让。从那以后,禅让逐渐成了一种制度,并有了相对固定的禅让仪式。

汉魏的禅让(即曹操曹丕父子以魏代汉)的全过程大致如下:(1)曹操受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并可剑履上殿;(2)策命为魏公,加九锡;(3)进号为魏王;(4)使用皇帝的全副仪仗;(5)大造舆论,制造种种魏将代汉的谶纬和祥瑞,以预示此乃天意;(6)百官劝进,献帝下第一道禅让诏书,曹丕坚决辞让,于是百官再劝进,献帝再下第二道诏书,曹丕再坚辞,如是者三;(7)百官第四次敦劝固请,献帝下第四道禅位册文,以明“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于是曹丕不再坚持,选定吉日,准备登坛受命;(8)在受禅坛告天禅让,完成改朝换代的仪式,正式登基做皇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的禅让仪式,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是仿效汉魏禅让的。

汉魏禅让45年之后,曹丕的侄孙魏元帝曹奂禅位于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的末代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在位不过两年,就禅位于南朝宋武帝刘裕了。

南朝宋顺帝刘准禅位于齐高帝萧道成,齐和帝萧宝融禅位于梁武帝萧衍,梁敬帝萧方智禅位于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由北魏统一北方后,不久分裂为东西魏,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北齐文宣帝高洋,西魏恭帝拓跋廓禅北周闵帝宇文觉。北周灭齐统一北方后,北周静帝宇文衍又禅位于隋文帝杨坚。

隋统一南北后,不过二世,又禅位于唐。大唐之夺取天下,在形式上也是由隋恭帝禅位于唐高祖李渊的。

大唐三百年,至唐哀帝时又禅位于后梁太祖朱晃。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三代未经禅让,然至后汉隐帝刘承佑时又禅位于后周太祖郭威。后周恭帝柴宗训又禅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得天下,建立了北宋。南北两宋相沿三百余年,为元所灭。中国历史上的禅让故事到宋朝就全部结束了。

中国历史上的禅让故事,其实都是一些篡位的故事。表面上谦恭礼让,事实上却是暗藏杀机的。一些禅让的君主或被幽禁起来,或很快就被新君杀害了。

士在周朝也是贵族,只不过是最下层的贵族。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士阶层的队伍不断扩大,出现了不少平民出身的士。由于士受过教育,不少还能文能武,因此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战国时期大受欢迎。各国的国君和宰相乃至卿大夫等,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大多采用养士的办法,收罗各式各样具有一技之长的士人,以备咨询和不时之需。所以养士在战国时期就成了一种社会风尚。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和魏国的信陵君,就是当时以养士多而著称的四君子。他们的门客都多达数千人。虽说这些门客大多为庸碌之辈,但也不乏具真才实学和远见卓识之士,如冯谖、毛遂等。

那时的士,不受国家、宗族和经济地位的限制,只要有才干,只要善于言辩,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礼遇,甚至被委以重任。他们经常奔走于列国之间,寻找机会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当时被称为策士,也叫游说之士。这些人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

春秋战国这个社会变革之际造就的士阶层,他们内心的这股傲气,以及敢于炒君王鱿鱼的胆量,是前无古人也是后无来者的。他们的游说对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各国争相养士,即使是鸡鸣狗盗之徒,也都受到了很好的礼遇。

养士对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齐宣王在首都临淄的稷门外建造了一座宽大的公馆,叫稷下学宫,招徕了上千个文学游说之士,给予优厚的生活待遇,让他们在这里“不治而议论”,专门从事学术交流活动。稷下成了当时学术活动的中心。那时来稷下的学者非常之多,各家学派如儒、墨、道、法、名、阴阳等,几乎都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对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许多诸子的著作如《管子》、《老子》、《慎子》、《晏子》和《尹文子》等,就是在这里写成或整理成的。

客卿是战国时秦国任用游说之士的一种制度,秦王曾广罗六国的优秀人才,希望他们能到秦国来做官。为了得到一个人才,甚至不惜动用武力。韩非子就是秦王用武力硬夺来的。六国的游说之士看准了这个有利时机,就纷纷来到秦国。到了秦国之后,他们通常都能谋得一官半职。

在秦国,六国游说之士的入仕做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受到秦王的赏识后,直接授以高官主持国政。如商鞅就是在宦官景监的推荐下,直接由秦孝公授以左庶长之爵,从而得以主持变法的。另一种则是先拜为客卿,然后再升迁为正卿或相。客卿是秦王的高级顾问,不是正式的官职,但可以参与商讨国家大政。由客卿拜为正卿或相,必须统兵参加过征战,并立有军功才行。张仪、蔡泽、李斯等人就是由客卿而拜相的。这就是秦国的客卿制度。除了相之外,秦国的许多文臣武将也都是外来的客卿,如王翦、蒙恬和李信等。

秦国的客卿制度,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秦最终得以统一六国,客卿制度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客卿势力的过于强大,使秦国的贵族势力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此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曾有过一次驱逐客卿的运动,李斯为此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使秦王收回了成命。

在我国古代,官吏的俸禄主要有三种形式:

(1)采邑或禄田。这是商周时期的俸禄形式,即:政府将邑或土地授给官员,官员收取其封邑或封地的租税作为生活来源。《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即指此而言。“公”指诸侯,诸侯除了拥有“公田”以外,还收取卿大夫的贡赋,所以说“公食贡”。大夫和士则有“食邑”、“食田”。由于公、大夫、士的身份是世袭的,他们的“食贡”、“食邑”、“食田”同样也是世袭的,这就形成了世卿世禄制。除了官员以外,供职政府的其他人员,如工商、皂隶等,则各按其职业获得俸禄。

(2)谷禄。这是春秋后期出现的俸禄形式。春秋后期,逐渐出现了一批无“食邑”、“食田”的低级贵族;而私人讲学之风的盛行,也培养了一批“学而优”的人才,这些人都积极谋求仕进,希望得到一官半职,以解决生活来源问题。而这些人一旦入仕从政,政府不再给予采邑或禄田,而是按官职之大小给予谷物作为俸禄。

谷禄制度自春秋后期开始实行,到战国时普遍推广开来,从秦汉到隋唐,一直是俸禄的主要形式。

(3)货币,始于汉代,起初只是谷禄制的辅助形式,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在俸禄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到唐代开元年间,开始成为支付俸禄的主要形式,历宋元明清大致相沿不变。

以上三种俸禄形式,从历史演变来看,有先有后,而且,从土地到谷物再到货币,也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这三种俸禄形式在历朝历代又往往是并存的。一般来说,从秦汉以后,以土地作为俸禄,主要授予皇室贵族和有特殊功勋的官员,其余官员的俸禄则主要以谷物和货币形式支付,二者的比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差异,唐代以前以谷物为主,唐代以后以货币为主。

周初大分封之后,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这些诸侯有出身、功勋、实力等的不同,他们之间自然有差异等级。周王室将诸侯分成五个等级,其相应的爵位分别称:公、侯、伯、子、男。

公,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先王之后,如舜之后称陈胡公,夏之后称东楼公,宋之后称宋公等,都是先王之后而为周所褒封的;二是周王畿内的诸侯,如周公、召公;三是与周王室关系特别密切的,如虢公、虞公。

侯,主要是大国诸侯,如齐、鲁、卫、晋、燕、陈、蔡等。

伯,主要是小国诸侯,如曹、原、毛、郑等。

子,主要是蛮夷之君,如楚、吴、越、邾、莒等。

男,主要是华夏小国之君,如许。

周代诸侯的五等爵制,见于许多文献记载,如《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但是,从春秋时期的情况来看,五等爵制似乎并没有严格执行,诸侯称爵比较混乱,诸侯对内的尊称以及对外的谦称,往往使人无所适从,单从称呼上无以辨别其真实的爵位。如诸侯称“公”的常常对外称“伯”,称“侯”的常常对外称“伯”、称“子”,称“伯”的则往往自称“伯男”;反之,也有诸侯称“子”的,对外自称“伯”、“侯”,以壮声势。两国之君会盟,双方互称时往往就高不就下,以示尊重。至于蛮夷之君,甚至有称“王”的,如楚王、吴王、越王、戎王等。这说明,五等爵制虽然存在,但不是很严格,诸侯们不受“正名”的束缚,有灵活掌握的空间。

不过,对于同姓诸侯来说,由于血缘宗法关系的制约,他们之间的爵位班次比较严格一些。据《国语》记载,周代同姓诸侯有一个位次秩序,称为“周班”,是周天子为了分别亲疏、排列爵位而制定的,体现了同姓诸侯之间的亲疏、远近、贵贱、长幼、上下的差别,很受重视。《左传》多次记载诸侯会盟有位次之争,说明当时诸侯对于自己的位次十分在意。在“周班”中,鲁国居首,《国语·鲁语下》称“鲁之班长”,说明在同姓诸侯中,鲁国实居第一。

汉代先后进行几次官制改革,分别是在:西汉建立之初、汉景帝、汉武帝、成帝哀帝时期、东汉光武帝。西汉立国之初,刘邦在萧何、叔孙通的帮助下制定新官制,大体沿袭了秦代制度,但重要的改变是“郡国并置”。汉景帝的时候改革了一些官名,但主要的变革在于“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改变了一些官名,增设了一些官职,加强了京城的纠察与防卫力量,设立了边疆的官职,定加官之制,中朝官开始形成,总而言之,武帝时期的这次官制变革非常重要,很多重大的变化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萌芽的。成帝哀帝时期改革了一些官名,十分重要的是将刺史改成为州牧,扩大了地方的权力。东汉立国之初,为紧缩开支而裁减官僚机构,减少官员名额,每年节省俸钱开支以亿万计。光武亲政的时候,以尚书台总领纪纲,不以实权交给三公,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西魏末年时,苏绰、宇文泰等依照《周礼》六官制度拟定改革官制计划,但当时并没有立即实行。西魏为北周所代,宇文泰子孝闵帝宇文觉即位,六官制度被宇文泰的子侄们继续保持下来,但北周的统治者并没有机械地袭用《周礼》的六官制。比如军队建设、六军禁卫和府兵制度,并没有因实行周官制而打乱,又如地方官制自总管、刺史、郡守、县令至党正、里长等一套固有的组织也依旧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北周初年的时候,宇文护任太师,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他一人手里,六官制还显不出它的弱点来。到了周武帝宇文邕亲政以后,中央集权中的国家大权不容许旁落,一切军政大权必须由皇帝直接操纵。于是,武帝杀掉宇文护,任其弟大司马齐王宇文宪为大冢宰,而大司马是有军权的,迁为大冢宰后,宰相的实权取决于皇帝下“五官总于天官”的诏令,只是有名无实的职官,所以五府不总于天官,大冢宰没有了实权,皇帝把国家的最高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虽然日常性的政务工作仍由六官来处理,但大事的决策,则必须由与皇帝很接近的官僚参与。到了北周后期,在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方面,表面上尽管是《周礼》一套六官制度,实际却是沿袭魏晋以来所形成的三省制度。在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三省制度到底还是取代了复古色彩浓厚的六官制度。但是,这次官制改革对后来的一些王朝确实是有一定影响的。譬如唐代的尚书六部天官吏部、地官户部、春官礼部、夏官兵部、秋官刑部、冬官工部,都可以看出和北周六官制度的继承关系。这种尚书六部制度便被固定下来,直至清末才完全废除。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北周的官制,恢复魏旧制。隋代的中央行政官制,最为突出的是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强化(实际上朝廷共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前三省的长官实际是宰相,后二省则是宫廷内务机构)。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内史(中书)省。尚书省是管理政务的机构,为中央最高执行机关,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刑部)、度支(户部)和工部六曹,各个部门都兼管有关的统计工作,这就是中央的“三省六部”制。此外又有二台(御史、都水),十一寺(太常、大理、国子、光禄、卫尉、宗正、太仆、鸿胪、司农、太府、将作)等机构,负责朝廷日常的行政事务。这种制度基本上沿用到清代。而在地方行政机构方面,则由过去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废除了郡,简化了地方行政组织,不仅节省了国家开支,还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中央的统治,值得以后借鉴。

兵役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之一,它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国家的经济情况、政治制度和军事需要而变化。我国从古到今,曾有过多种不同的兵役制度。

(1)民军制。夏、商、周时代,兵役寓于田制之中,有受田权利的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平时耕牧为民,战时出征为兵。西周时规定每家出一人为“正卒”,随时准备出征;其余为“羡卒”,服后备兵役。军队的核心由王家和贵族子弟组成。

(2)征兵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17岁至60岁的男子无论贵贱都必须服兵役两年。守卫京师一年称“正卒”,守卫边防一年称“戍卒”。西汉初年,规定年满20岁的男子都要向官府登记,从23岁起服兵役两年。一年在本郡服役,学习骑射,称“正卒”,一年守卫京师或屯田戍边,称“卫士”或“戍卒”。

(3)府兵制。这一制度始于西魏,隋唐逐渐完善。唐代的府兵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男子20岁至60岁受田,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府兵由设置在各地的军府管理,平时散居务农,农隙进行教练,还要轮番宿卫京师或戍守边防,战时奉命出征。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府兵的社会地位较高,可免除赋役,征战有功者可得勋级,死亡者家属可受抚恤。

(4)募兵制。北宋时,朝廷直接管辖的禁军,从全国各地招募:守卫各州的厢兵,在本州岛范围内招募;守卫边境地区的蕃兵,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招募;保卫乡土的乡兵,由各地按户籍抽调的壮丁组成。此外,还强迫罪徒当兵。士兵的社会地位降低。

(5)世袭兵役制。早在三国、两晋时就实行过这种制度,把士兵之家列为军户,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代服兵役。元代初期,规定15岁以上、70岁以下的蒙古族男子“尽佥为兵”,后因兵源不足,又规定汉人20户出1兵,凡当过兵的“壮士及有力之家”都列为军户,世代为兵。明代,各卫所的军士,少数驻防,多数屯田,农时耕种,农隙训练,战时出征。军士之家列为军户,世代服兵役。清代的八旗兵,也采用世袭兵役制。凡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人尽为兵”,世代相袭。后又招募汉人当兵,称“绿营兵”。

明初设行省统驭郡县,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全国除南北直隶以外,分为十三布政司,亦十三省。明代布政司的长官是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挥使,三司为常设机构。都指挥使司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都指挥使,都司掌一方之军政,上奏表时,序衔于布政司、按察司之上。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是一省的最高行政权力机构。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是一省的最高司法机构。其职责是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遇重大案件,要与都、布二司会议,报告抚按,听命于部院。按察司长官为按察使,别称臬台或臬司。三司的设立有互相牵制的作用,这是为了便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到了后来,三司作为地方长官的地位渐渐被总督和巡抚取代。

北洋大臣也称办理三口通商事务大臣、北洋通商大臣。1861年初,清政府鉴于北方已有通商口岸,对外交涉日繁,遂设立三口通商大臣专职,办理北方新辟的牛庄、天津、登州三口对外交涉事宜,后由直隶总督兼任,职责范围相应扩大。除办理北方地区的外交、通商外,还负责训练北洋海陆军,及兴办轮船、电报、煤矿、铁路、纺织等洋务企业。1870年8月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此后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达28年之久,专办清政府外交,兴办北洋海陆军,并在北方兼长江流域筹办轮船、电报、煤铁、纺织等企业,致使北洋大臣地位不断提高,职权不断扩大,势力远远超过了本来地位与之对等的南洋大臣。南洋大臣全称为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大臣,又称南洋通商大臣,是清末专管南部中国沿海通商口岸交涉、通商、海防等事务的钦差大臣。《南京条约》订立后,清廷设置五口(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后改由两江总督兼任,先后有湘系集团的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沈葆桢、刘坤一等专任40余年,职掌除交涉、通商、海防外,还训练南洋海陆军,兴办工矿交通事业等,不过因为局限于两江一带,所以远远赶不上与之对等的北洋大臣的地位以及职权。

“胥,什长也”,“吏,治人者也”。“胥”指的是一种基层的办事人员,即政府将平民按户口加以控制,并从中选拔出“有才智者”加以管理。“吏”本是指替天子管理臣民、处理政务的人,即“官”。后来人们通常将胥吏并称。胥吏对于地方政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帮手,但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胥吏的痼疾。尤其是到了明清社会,地方的条例繁多,政务司法处理大都交付师爷,地方治安以及一般的日常活动由胥吏去打点,而地方官关心的是如何提高政绩,以脱离地方系统进入中央系统。这样一来,地方的政治实际上落入了师爷和胥吏手中,尤其是胥吏,因为长期在地方任职,已经形成了持久的势力,很便于他们欺压百姓,谋取私利。

清代设立内阁,为最高的政务机构,初设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以及学士、侍读学士、中书等官。乾隆年间,乃定三殿三阁大学士之制,三殿为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为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其中,保和殿大学士为其中最为尊贵的,乾隆朝的傅恒死后,就无人再得此大学士级别,因此原为第二的文华殿大学士就相当于最高的大学士了),这项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三殿三阁大学士均为文臣最高官位,地位极为尊崇,可以说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政治局,汉人一般非翰林出身的不授此官。而这六位大学士一般都是退休(致仕)时才空出职位,由协办大学士递补,除非该人被革职或是死亡。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特别是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

[主题时空线索串联]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 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 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科技文化和学术思想发展,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诗经》和楚辞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2.秦汉时期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对外交往扩大,民族间的联系加强,科技文化奠定了中国领先世界的地位,汉赋体现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汉民族的时代自信心。思想领域也逐渐统一,儒学独尊局面逐渐形成。 压缩包中的资料: 18-19 第2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doc 18-19 第2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ppt 18-19 第2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ppt 18-19 第2单元 课时分层作业10 梨园春秋.doc 课时分层作业7 汉字与书法.doc 课时分层作业8 笔墨丹青.doc 课时分层作业9 诗歌与小说.doc [来自e网通客户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环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