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期唐朝疆域最大时期大到什么程度

核心提示:一个真正热爱历史的人,一定就知道历史是流动,要具有大局观,否则会造成偏见。开疆已不易,守土亦苦多。域外多虎患,裂土狼子心。金戈沙溅血,万国朝未央。阡陌阅青史,四海入洪钧!如果中国历代皇帝看到今天的疆域,会做什么感想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先得确定中国历朝历代的疆域范围吧。

大家先了解一下中国疆域学,中国建国以后,疆域学一直讨论了60年,至今还有争议。争议在哪里呢?中国的现在史学大家全部参与其中。主要观点如下

一、孙祚民、张碧波:“应以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实际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凡是当时还处在汉族王朝的疆域之外的独立民族国家,就不应该包括在当时的范围之内。这样下来,中国历代疆域能有多大?那么只有大清是最广阔的了。汉唐时候,西域各国还是有自己的政权的,所以汉武唐宗只能感叹后代的强大了。那么极大部分历史时期中国的疆域只有那么大了。

二、白寿彝、何兹全:研究历史上中国疆域应以现代中国疆域为基本出发点。

今天中国疆域有多大,历史上的中国疆域就有多大。倒是很实用主义的色彩。但是,清代后期被沙俄割占的土地,藏南的一块,还有今天蒙古,这笔历史帐就没有依据了。

三、赵永春:认识上的疆域应该以今天中国的疆域所包括的民族为出发点。

如果这样算来,中国的疆域就大了去了。我国少数民族曾经建立多少政权,要是把这些政权的领土也规划过来,恐怕大半个东亚都曾属于我国古代的疆域了。

总之,在争论始终绕不过一个关键的问题——少数民族的问题。

什么是一史两用?说华夏文明的时候,很多大汉主义者,极力排斥少数民族。但是说到疆域的时候,就把少数民族拉了进来。这样有点历史虚无主义的意思了吧。

四、我们来看当今主流的看法:以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最终确立时期的中国疆域为疆域的标志。

这就是中前期清疆域的标志: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以及附近岛屿,南抵南海诸岛。

这是经过谭其骧教授等专家学者在解放后30年研究中形成的。这倒很好处理了疆域和领土的区别,汉族与少数的区别。领土,是以明确的主权为根据的,但疆域所指的境界就不一定有非常完全的主权的归属。

现在结合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关于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的看法,谈谈中国疆域沿革。

的政权控制范围基本上只限于今天中国的东部和中部,但它已经包括朝鲜的西北。平壤西北的海边这一块地方,当时都叫做辽东。秦长城的起点也在那里,因为那里曾属于燕国的土地。

而今天的南方很多地方,比如福建、浙江南部,基本没有什么人口。秦始皇派军队越过南岭去征服越人,战事不利,延续了好几年。为了运输粮食,在今广西兴安境内开凿了著名的灵渠,将湘江与漓江连起来,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后来在今两广建立三个郡:一个是在今天广东一带的南海郡,一个是在广西的桂林郡,还有一个是在广西与越南北部边境的象郡。但是在西南,的统治非常稀松,实际上大部分地区还是由当地少数民族自己统治。

虽然只是控制了交通线和几个行政中心,但是势力范围还是介入了,所以在规划疆域时候,我们也把这领土规划成的疆域。

公元前108年,西汉在朝鲜半岛设置设立四个郡。朝鲜政权基本是从中原迁过去的汉人建立的政权,只不过后来的高句丽人独立了。当然朝鲜人是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

灭亡后,赵佗割据岭南,扩张到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平定南越国,它的疆域就包括越南大部分,设置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这可是千真万确的的领土,而不是疆域了。

河西走廊原来是匈奴人的游牧区,因当地匈奴战败降汉而成为的疆域,的势力也通过河西走廊扩展到西域,一直到巴尔喀什湖。

匈奴尽管一度投降,但是并没有把匈奴地区作为自己的疆域。当时有一句话“长城之内天子有之,长城以外单于有之”,这是双方的基本界线。

西汉的疆域范围在上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中国内地农业地区在这时基本上统一并确定下来了。以后虽然有的时候有伸缩,但是一直到这个界线才最终被打破。

东汉的疆域有所收缩,特别是在今越南的南部,主要原因是当地的林邑建立自己的政权并向北扩展。

朝鲜半岛上也是这样,东汉对中央山脉以东的地方已经管不到了。

只有在西南,由于哀牢人的归属,疆域有所扩展。东汉后期,随着大量少数民族内迁,西北大部分地方已成为“羌胡”的聚居区,东汉已经无法在这里行使行政管理。

这是日本的唐代地图,日本倒是很热衷于研究唐代的地图,而且出版了唐代的各个不同的时期,很详细。反正日本人总是认真的很学术的把汉唐疆域搞得巨大,这样我们国人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谭其骧先生等人编绘《地图集》时,主张尽可能将上的疆域画大,西面到达咸海,东面到达朝鲜半岛,南面到达越南,北面到达贝加尔湖、北冰洋。也许这样能突出民族自豪感吧。如果到北冰洋,我的天,那就是大半个亚洲了。上图还是小了。

但是韩国人却很奇怪,《韩国史》一书中的唐代地图是这样:

韩国人能想出这样地图倒是奇葩。不过这两个邻国截然相反的态度,不知道你是否从中体会什么,日本人认为现在的中国早就被蒙古和满清化了,文化早已断层。自己是汉唐文化直接继承者和唯一的传人,所以当然要歌颂汉唐了,自以为可以继承唐代,肩负起大东亚共荣圈的使命。而韩国却相对愚蠢一些,也没有日本的雄心壮志,搞出了一幅大韩帝国统一的东亚的波澜壮阔的地图来。

不过日本人以认真态度和严谨的态度去研究和扩大汉唐的疆域,倒是帮助中国处理领土争端时候,提供了一种证据。

而谭其骧学生葛剑雄却不这样认为:

不能将一个东南西北曾经达到过的最远的范围画在一幅地图。扩张到咸海边,是因为波斯(今天的伊朗)发生内乱,波斯王子投奔,派军队把他送回去,封他为波斯大都督,统治的地方就是咸海以东。但是时间很短,只有三年的时间。

在朝鲜半岛,包括一度占有朝鲜半岛南部的时间也很短暂。一直到唐高宗时期,在平壤建立安东都护府,并且把朝鲜人大量内迁,有些人一直迁到四川。但是还来不及往朝鲜移民,而朝鲜人却不断地反抗,因为反抗太激烈,所以安东都护府在平壤只存在三年时间,就迁到辽东,以后又迁到辽西。所以地图里画的是一度达到最大范围,实际上并不是始终拥有那么大的疆域。

越南北部还是稳定的,一直到末年,当地的土豪开始造反,驱逐了的地方官。公元10世纪,身于当地豪强世家的吴权打败南汉军队,自立称王,建立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一般就认为此后越南才成为一个脱离了中国中央政府的独立政权。

到安史之乱以后疆域就缩小了很多。征服东突厥后不久,突厥人在蒙古高原重新建国,以后回纥人在蒙古高原兴起,并且一度非常强大。东北这一带尽管在地图上还划在的范围内,其实已经控制不住了,在这些地方设置的都督府只是名义上的。后期最多只管到今天的辽宁辽河下游,再往北根本就管不到,只剩下名义上的。当地的棘辐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渤海国。朝鲜半岛虽然还有一点名义上的归属,实际上已经是独立的政权。

后期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就是吐蕃,今天西藏的祖先。当时是吐蕃的极盛时期,疆域非常广大,包括今天新疆和中亚的一部分,也包括今天尼泊尔、四川省的西部、云南、甘肃的大部分。吐蕃一度占据了河西走廊,当地有大量汉人,不少人被迁到西藏。所以严格讲,在今天的藏族人里面也有一些汉族人的血统。所以中国的民族其实并不是那么纯而又纯的,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融合。另外一点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政权的疆域都是变化的,有伸也有缩,从来没有说,曾经到过哪里,以后就非达到那里不可。

按这样说法,唐代疆域也就不大了。

实际上,在中国学术界上,至今对唐代疆域及其变化,还是有争议的。所以,疆域地图,也就有很多版本。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就看研究历史的人观点和态度了。这里我仅仅只是科普中国疆域学知识,不带任何个人观点。

这是我们最常见官方的唐代地图:

因为没有扩张,加上汉族的农业经济很繁荣,差别明显,所以,的疆域是最没有争议的。

最不愿意提及的就是这样。争议最大!

首先蒙古帝国的地图,这是俄国版的。选俄国版地图的原因也就告诉大家一个信息:各国之间对疆域的看法也是不认同的,历史研究也是深深烙上了自己民族的思想。所以,研究历史做到真实客观很不容易。

这是百度百科的元代地图,清楚标明了蒙古帝国划分另外四个汗国: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请仔细看图,这也暗示当前一种看法和争论,四大汗国与关系问题。

这是官方的元代地图,领土北扩了:

元帝国对西藏通过宗教进行统治,称为宣政院辖区。这个宣政其实不是宣“政”,而是宣宗教,管理全国释教。尊黄教的始祖宗喀巴为帝师,给他很崇高的地位,并通过宗教来统治西藏。西藏归所有。

1、初年,东北建立“奴尔干都司”,相当于现在的一国两制,治理香港的管理方式的先河,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政区名义上服从,实际上更多的是给他们赏赐,承认他们的现状。

2、继承元代的统治,所以从开始西藏就是我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

3、初期,缅甸的大部分、老挝的一部分,包括泰国的一部分都曾是统治的地区,都建立了宣慰司。但到了中期以后,缅甸王朝兴起,这些地方绝大多数都被缅甸所占领。剩下一小片地方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与缅甸划定边界时才置换。

中国今天的疆域基本是奠定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引用葛剑雄的原话:

以前有些的边疆,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并不是很清楚。但是对边疆是真正统治了的,如与俄罗斯正式划定了边界。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第一,努尔哈赤兴起后,首先统一了东北的少数民族。第二,与蒙古结盟,然后征服。与西藏也有一种特殊的关系。黄教在西藏成为主要的宗教后,得到蒙古人的尊重,并通过在青海一带游牧的蒙古人,从青藏高原传到内蒙古和外蒙古。蒙古人在时就已经开始信黄教,并有了自己的活佛,有一代达赖就是蒙古人。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西藏的世俗首领往往都是蒙古人。所以蒙古跟藏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正因为这样一种关系,与蒙古人结盟后,也与西藏建立了联系。所以在清军入关后不久,达赖就去内地朝见。

以后通过征服天山南北路,平息准噶尔部大小和卓叛乱,到乾隆中期,也就是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疆域到达巴尔喀什湖,包括整个帕米尔高原。

,以外兴安岭和萨彦岭为界,中间还保留了一块待议地区,这是上第一次跟外国正式划定边界,以前都没有那么详细过。雍正年间,通过《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划定了外蒙古与俄国之间的界限,但是西北的边界还没有划定。的东北疆域在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还包括库页岛在内。但在库页岛上没有设立正式行政区,而是由当地少数民族苦夷每三年到依兰(今天哈尔滨附近的依兰县)的三姓衙门来纳贡。用这种方式维持它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

从康熙二十三年开始,台湾正式作为清政府的一个政区,的管辖是延续的,十分有效的,并于1885年10月正式在台湾建立了省级政权,直到被日本侵占。伍修权1950年在联合国的发言就讲,我们中国中央政府在台湾设立政府的时候,你们美国还没有建立呢!

的疆域到1840年以后被打破。首先,香港被割让给了英国,但宰割中国领土最多的是俄国。一是根据《瑷珲条约》,黑龙江以北地区被划走。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原定共管,但是后来也被俄国侵占。黑龙江以北的江东六十四屯原先都住着中国人,根据条约继续归中国所有,但不久却被俄国侵占了。后来,通过《伊犁条约》,俄国又把巴尔喀什湖以东到今天我国国界的那一大片土地拿走了。帕米尔高原的六个帕,最后只剩下一个帕,就是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县,其他五个帕都被英国人与俄国人瓜分,以后成了阿富汗的领土。在西北地区勘界时,由于很多地方人迹罕至,我们没有详细准确的地图,划界的时候在局部地区被俄国人占了不少便宜。

另外一大损失是外蒙古。内外蒙古本来连成一体,但是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在俄国人的策划下开始搞独立。袁世凯和北洋政府一直不予承认,还派远征军前去征服。迫于国际压力,俄国在得到实际利益后,让外蒙古放弃独立。第二次俄国策动蒙古人民党,发动人民闹革命,再一次宣布独立,驱逐了当时中国政府的代表,但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跟蒋介石讨论战后格局。美国出于战略考虑,希望未来的联合国,中国是常任理事国。斯大林提出条件,中国要担任常任理事国就要承认外蒙古独立,承认前苏联在东北的权益,旅顺军港继续归前苏联使用,中长铁路归前苏联管理。蒋介石出于他的考虑同意了。随后履行了一个给中国政府充分面子的手续,在外蒙古举行公民投票,但国民政府派去的代表只能参观。投票的参结果是99.7%赞成独立,外蒙古就此正式宣布独立。

我大段引用原话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一点:中国疆域学不仅有历史学术价值,更主要的具有现实价值。鉴于现在现实中的很多争议,这都为我国现在的维护主权找到了法理上的历史依据!对于各种“X独”,以及领土争议,是很好的回击。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直接关系到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记住19 世纪晚期教训,民族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孙中山 1894 年提出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的口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民族与种族的界限,但这个口号确实属于近代中国族群身份的觉醒,是所谓汉人对 “满洲”异族统治的反动。这对于晚清十几年种族革命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200 多年的清帝国事实上被种族主义、民族主义革命所颠覆。对于稍后的中华民国而言,民族主义功不可。

所谓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方面激活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觉,另一方面让周边过往几百年相继加盟中国的族群产生了很不一样的感觉。

当 “满汉蒙回藏五族共和”口号叫得震天响的时候,民族主义思潮下必然发生的 “民族前途自决”运动也无法避免。武昌起义发生后,随着满洲人政治统治的逐渐瓦解,在俄国人的策动、帮助下,外蒙古分离主义者宣布驱逐驻蒙古的势力,解除了清军的武装,甚至将驻蒙古办事大臣驱逐出境,宣布独立。辛亥时的这场独立运动虽然不被清王朝以及随后的中华民国政府所承认,但以 “民族自决”名义脱离中国的运动此后一直没有消停过。直至抗战结束,蒙古的分离主义运动终于在另外一种背景下重新开始,并最终脱离中国。13 世纪以来所形成的中国疆域和北部政治格局至此重新绘制。血淋淋的事实教训!

再看另一场自治运动。溥仪被强制出宫,实现了 “为革命献身之诸公”驱除鞑虏的理想,同时为 “满洲人” “复国运动”提供了口实。“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竭力鼓吹帮助 “满洲人”成立一个新国家,并宣称这个国家实行满汉蒙日朝五族共和,以所谓的日本族、朝鲜族替换了民初五族共和中的回、藏。 民族、民族主义成了国家分裂的理由。“九一八”事变引发满、蒙地区分离主义危机,这种危机的理论依据就是近代以来高扬的民族自决、民族自治(这与西方的如今在中东和非洲搞得差不多)。这种情况继续演化,甚至在华北这一中国政治的中心区域,竟然空穴来风,有所谓“华北自治运动”。直至抗战结束,满族的分离主义运动终于在另外一种背景下,随着日本的失败而土崩瓦解!东北华北的疆域没有发生变化!

}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许多强盛的大一统王朝,如果在这些朝代中评选一个最能打的,人们第一时间多半会想到汉朝或者元朝——汉朝强悍,击匈奴通西域;元朝野蛮,攻天下伐四方。然而就历史事实而言,中国古代最能打的王朝却是唐朝。

▲唐朝疆域图(总章二年)

据统计,李唐王朝享国289年,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却爆发了至少130场对外战争,对内镇压大型反叛的战争有十场,小型剿匪与边疆平叛战争更是数不胜数。从这些数据看来,李唐王朝几乎每一年都在打仗,战争数量接近或超过了唐朝寿命。与其问唐朝哪一年在打仗,倒不如不如问唐朝哪一年没打仗。

唐人之所以好战除了李唐皇室有鲜卑胡人血统和好战基因外,也和唐朝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唐朝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养成好战的性格。比如唐朝建国初期,周边政权都相当强悍,东有高句丽,北有突厥、契丹,西有吐谷浑和吐蕃,几乎都对新生的唐王朝虎视眈眈。在这种环境之下,如果唐朝不发展军力,恐怕“五胡乱华”就得重新上演,等待唐朝的只有灭亡与投降。

在强烈的生存危机与亡国灭种的威胁下,李唐皇室带领唐朝百姓同仇敌忾,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倘若换成晋、宋等中原王朝,恐怕早已灭亡。其次,唐朝政治中心即首都位于陕西长安,这里离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强大敌人都不算太远。家门口就有强敌存在,让唐朝皇帝芒刺在背,整日战战兢兢,不敢太过昏庸,如果没有精兵打败这些国家,皇室随时会覆灭。值得一提的是,或许是因为秦朝、汉朝、唐朝三朝都城都在陕西西安一带,均面临北部强敌,因此导致这三个王朝异常强悍,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大一统王朝,毕竟像南宋、东晋那样偏安一隅只会永远弱小。

从现存史料来看,唐朝无论是对外和对内战争,战绩都让人吃惊。在130余场对外战争中,大唐军队主要和十个“国家”打,即高句丽、突厥、吐蕃、大食、吐谷浑、突骑施、勃律、南诏、回纥等,大唐与这些政权相战,胜多败少,灭国无数,也许极盛时期的汉朝也可以做到,但换成其他中原王朝就不一定了。对内战争也是如此,有唐一朝,剿灭的小规模农民起义无法统计,就总体而言,唐朝有十次大规模的内部战争,即唐初统一战争、李敬业反武之战、安史之乱、德宗削藩、宪宗削藩、武宗削藩、庞勋起义、王仙芝起义、黄巢起义、唐末藩镇战争等。虽然大唐成功平定了这些叛乱,但也是伤筋动骨,付出了不少代价,换做是其他王朝估计不知道已经被推翻了多少次。

总而言之,如果要评选“史上最能打的王朝”,那一定非唐朝莫属。不客气的说,古往今来任何精兵,无论是大秦步兵、大汉骑兵还是蒙古铁骑,如果遇到巅峰时期的唐朝,估计都只能饮恨而归,因为唐朝的强盛是全方位、综合性的强盛,而不是单单某一方面处于世界巅峰。唐朝素来以开明著称,胸怀开阔、包罗万象,不仅文化强盛,经济发达,军事上还有关中十八卫,精锐步兵、骑兵、陌刀兵等,称为“史上最能打的王朝”毫不为过。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疆域最大时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