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部老武侠电影大穿越。里面的大反派好像不会武功,但有很多武功高强的手下。

  第二節 有關武俠片的幾個概念
    1“武術”和“功夫”
    武術的“武”字,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分爲止、戈二字, 其實質是制止橫暴,停息戰爭。《左傳》一書則載武有七德之說:“夫武, 禁 暴 、 戢 兵 、 保 大 、 定 功 、 安 民 、 和 衆 、 豐 財 者 也 。 故 使 子 孫 無 忘 其 章……,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
    武,意即爲武力服人,亦泛指軍旅之事。武術則是指尚武勇、操干戈 之術,又稱爲拳術、拳學及拳道。“武術”一詞最早見於南朝,梁昭明太 子蕭統所編《文選》第二十卷,有<皇太子釋奠會作詩一首>,詩曰:“國尚 師位,家崇儒門,稟道毓德,講藝立言……偃閉武術,闡揚文令。”後兩句 是指偃武修文之意,當然這裏的武術泛指軍事。
    武術一詞的普遍使用是在辛亥革命前後,如 1911 年青島就有“中華武 術會”的組織,但到 1917 年,有人提出“國術”一詞代替“武術”,其後 “國術”一詞風行一時,如 1927 年成立的“中央國術館”等。新中國成立 後,正式通用武術一詞。
    那麽,什麽是真正的中國武術呢?從武術的概念可以看出,武術的主 要精神是尚武,主要作用及目的是實戰搏擊,從武術名稱的歷史變遷上也 可證明這一點。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拳”字,如《小雅·巧言》: “無拳無勇,職爲亂階。”春秋戰國時則多稱之爲“技擊”,意即以技術 擊打對手。如《荀子·議兵篇》有“齊人隆技擊”的記載。
    漢 代 已 有 了 “ 武 藝 ” 的 名 稱 , 如 《 三 國 志 · 劉 封 傳 》 有 “ 武 藝 氣 力 過 人”的記載,仍指的是實戰搏擊。至漢代以後,唐、宋、元、明、清多沿
    用“武藝”一詞,至今民間仍多稱人武藝高強云云,而“武術”一詞則具 有官方語言的色彩。
    一提香港武俠片,必涉及“武術”或者“功夫”,胡金銓自有見解: “大家都說我拍了很多‘武俠片’,其實不然,我對武術一點不懂。我拍 的動作片完全是從國劇中借來的,是國劇中的動作38”,“我的電影的動作 場面,並非來自功夫或格鬥技,也不是來自柔道或空手道,那全是來自京 劇的武打,其實即是舞蹈39”,“我描寫的不是真正的格鬥,即並非 real fighting。而李小龍()和成龍打的都是 real fighting,即是‘功 夫’40”,“北京話(普通話)的‘功夫’是沒有武術的意思,只有廣東話的 ‘功夫’才有武術的意思。北京話的‘功夫’本來是寫作‘工夫’,是時 間和空閒的意思,香港人將武術喚作‘功夫’,那是誤用41”
    2 南拳與北派
    張徹曾提及:邵氏老闆邵逸夫、影評家石琪都認爲中國武術接近舞蹈 42。張徹也認爲:“西洋拳的重量級,根本沒有東方人的份,但東方人的中 國功夫、泰拳,日本的空手道、柔道,韓國的跆拳道,各具西方人不能有 的 特 色 、 速 度 、 和 技 巧 , 且 在 西 洋 拳 之 上 。 比 較 起 來 中 國 武 術 的 實 戰 效 用,不如空手道、跆拳和泰拳,李小龍的中國功夫揚威世界,其實是吸收 了日、韓、泰拳術之長,加以變化運用43”。
    38 胡金銓:<涵泳在古典劇場的血脈中 我在傳統戲曲中所學到一些技巧>,見石琪、Olivier ASSAYAS 等 著:《書劍天涯 浮生顯影-大師胡金銓行者的軌迹》,頁 11。
    39 見胡金銓述,山田宏一、宇田川幸洋著;厲河,馬宋芝譯:《胡金銓的武俠電影作法》,香港:正文社出 版有限公司,1998 年 10 月,頁 68。
    42 張徹:《張徹 回憶錄影評集》,頁 96 至 104。
    香港電影圈(或者再加上武術圈)從自身所處地理環境出發,普遍把中 國武術分爲南拳、北派。延用到電影的打戲設計風格上,則根據所用武師 或者武術指導的風格來確定南北之分,例如出身洪拳世家的劉家良(1936-) 被稱爲南派武師/武術指導,出身京劇戲班的袁和平( 1 9 4 5 - )被稱爲北派。
    張徹認同這個說法,認爲:“北派固然是接近舞臺上的表演,傳統戲曲 中昆曲、京劇和川戲等的武戲,皆可說是舞劇,頗多地方近似芭蕾和現代 舞;即使南拳,武術的成分重過北派,然而用於實戰,仍比不上跆拳、泰 拳。故而李小龍原學詠春,已是南拳中最有實戰效果的,還是需要吸收跆 拳 、 泰 拳 、 空 手 道 的 技 法 , 才 能 使 他 的 中 國 功 夫 有 充 分 的 實 戰 效 應 ” , “中國武術之缺少實戰效用,自是大缺點,但也因此舞蹈感特強,動作優 美有節奏,花巧悅目,特別適合舞臺戲劇表演,也特別適於電影表現。中 國功夫並非打遍天下無敵手,那只是神話,但這種‘花拳繡腿’卻形成香 港動作片的超越特色,在電影方面天下無敵44”, “老實說,我根本懷疑 中國的武術之真功夫,可能已經失傳45。”
    作爲武俠片重要人物張徹的根本懷疑其實是天下影迷的根本困惑:中國 功夫究竟打得不打得?真不真?張徹以一個職業導演的認真研究中國古典 小說《水滸傳》,得出結論:《水滸傳》大體上是寫實的(除了公孫勝部份 和八十回後一些神怪部份),即使寫武松,打虎也很吃力,在那個時代,中 國武術的真功夫還未失傳。冷兵器時代,兩軍對壘,當然有功夫、射箭、 騎術、舉重等。戰爭的方法既改變,這種功夫也就無人練了,戰爭以外的 技擊像水滸傳所描寫的,自有實戰效用,但清朝因怕漢人造反,禁民間習 武,故而北派已只能用於舞臺上表演,真正的功夫已失傳46。
    張徹的關於武術南北之分的特點,及南派較實、北派較虛的論調是香 港電影圈基本公認的:現在所謂北派,正如粵劇之稱“打北派”, “打”
    是 表 演 , “ 大 陸 現 今 的 武 術 比 賽 , 是 各 人 各 自 表 演 , 並 非 自 由 搏 擊 決 勝 負。各地武術隊的訓練,都同京戲的練功差不多,也全然不講自由搏擊的 實戰效應47”。
    1 9 4 9 年以後將近三十年時間內,中國大陸和臺灣、香港兩岸三地的電 影界和武術圈人士無從溝通。但對中國功夫打得不打得,中國大陸有與張 徹不同的見解。中國大陸武術圈向有技擊和套路之分,而不重南北派的提 法,我們在涉及武俠片時常說的南拳北派時常只是,基本上只是,香港電 影圈針對電影中武打設計風格的一個有效說法。武術家、1 9 5 2 年全國散打 冠軍馬賢達(生卒年份不詳)指出:“中國武術的真諦歸於技擊,武術不是 文術,更非舞術。武術,顧名思義,理所應當突出技擊,從某種意義上來 講,武術的生命力即在於此。套路只是武術的一部分,決非武術的全部內 涵 , 有 不 少 傳 統 拳 種 原 本 就 沒 有 套 路 , 如 二 十 式 通 臂 就 只 有 趟 子 而 無 套 路,赫赫有名的大成拳也不講究套路。”48
    以馬賢達的觀點,香港電影圈內公認正宗武術傳統的南派其實亦在套 路之列,而非被視爲武術真諦的具有實戰效用的技擊(又稱散手)。香港對 武術以南派北派分,大陸則著重以技擊(散手)和套路之分。近年大陸地區 甚爲熱門的散打,其實與傳統的中國技擊也不同,甚至相差甚遠。
    約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代末中國大陸中央政府體育管理部門計 劃組織武術比賽,在籌備時曾有兩種方向,一是向中國民間技擊靠攏(1949 年後曾舉辦無規則的技擊比賽,因比賽時有死傷而停辦),二是向西方拳擊 賽靠攏。後決定採取第二種,即吸收西方拳擊賽的比賽規則,從中國傳統 技擊中採納若干精華招數而成,名爲散打。散打與散手一字之差,但實質 卻 天 差 地 遠 , 由 於 規 則 的 限 制 , 散 打 在 訓 練 、 攻 擊 原 理 上 更 趨 向 西 方 拳
    47 張徹:《張徹—回憶錄影評集》,頁 101。
    48 1986 年 3 月 6 日,地點是西安形意八卦散手研究會發起召開的古城首次散手運動學術討論會上。2002 年 5 月在西安武術學院採訪散打教練張根學時得知。
    擊,對保存、發揚中國傳統技擊的精華其實意義不大,空擔了把中國武術 推向世界的名49。
    而有趣的事實是:香港動作片作爲一個該地區特有的類型片對世界影 壇作出重要貢獻,在銀幕上呈現出的中國武術,是由香港電影圈中的南拳 武師、北派武師提供/創作的。如張徹所說:“香港動作片變化多端,卻 也萬變不離其宗,中國功夫也只是在南拳和北派之間變來變去,其實只是 在迴圈!南拳看多了,便流行北派,北派看多了,又回頭看南拳。兩者的 分別,在南拳重實感,北派多花巧50”。這個銀幕上的武術世界離開現實的 武術世界有多近,或者說有多近,不是一個容易回答得清楚的問題,在本 文以武俠片爲討論的範疇裏,似乎也亦不須比較,或者說,無從比較。起 碼,明智如邵氏電影公司武俠新世紀的兩位開山祖師胡金銓和張徹打一開 始就不存此心。
    張 徹 言 道 : “ 金 銓 是 全 未 接 觸 過 南 拳 的 , 他 慣 用 的 武 術 指 導 韓 英 傑 ( 1 9 2 7 - ),出身自北京著名京劇科班‘富連成’,他主要的改良,是去掉北 派‘假’的舞臺化表演,而使電影動作化。我更矯枉過正,拍王羽第一部 片《虎俠殲仇》時,根本不用武術指導和武師,而著重人的體能,講求實 感。《虎》片有了突破之後,才回頭與流行妥協,結合唐佳( 1 9 3 8 - )爲主, 包括其後袁家班的袁和平51”。兩人在表現武術(確切地說武打設計)方面所 走路子不同,但都是在盡力把各自理想中的武術世界、中國的俠義傳統現 於銀幕。
    現代的絕大多數中國人絕沒有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俠客,甚至也絕少見 到武藝高強之人,但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有這一部分,從六朝志怪小說、神 仙 傳 、 唐 朝 的 劍 仙 小 說 、 明 清 公 案 小 說 、 民 國 武 俠 小 說 、 乃 至 現 代 金 庸 (1924)、梁羽生( 1 9 2 2 - )爲首的新武俠小說。到雜技、舞蹈、戲曲以至口
    49 2002 年 5 月在西安武術學院採訪時得知。
    50 張徹:《張徹—回憶錄影評集》,頁 99。
    51 同上,頁 100。
    口相傳的民間傳說。耳染目濡,日夜浸淫,中國人接受武功出神入化甚至 飛天遁地的俠客從來沒有什麽心理障礙,不會象西方觀衆目眩神迷之餘質 疑片中角色的輕功是否無視地球引力。中國人寫武俠、拍武俠、看武俠, 懷有一種孩子般純真的熱情和執著,對他們來說,武俠世界是一個夢境, 關於理想人格,理想的人與人間的關係。關於對自身的期待,對他人的期 待。
    近年美國哥倫比亞(Columbia)電影公司製作了由著名影星薩謬-傑克 遜( S a m u e l L . J a c k s o n )擔任主持人的紀錄片《功夫片歲月》,向觀衆介紹: “功夫”有兩個起源:一是雜技,二是京劇。”
    這個說法聽來有點怪異,因爲這個“功夫”既非實際中國傳統武術亦 非中國動作片中表現出的中國武術。但如用來解釋香港電影人如何製作出 西方人眼中的“功夫片”便通了。而在他們眼中,不如我們本國人有細緻 的區分如功夫片和武俠片等,統統稱爲功夫片。
    前面說過,最初的武俠片,可遠溯到舊日上海的《火燒紅蓮寺》,該 片連拍 18 集,總片長達 27 小時,創下當時影片總尺碼最長記錄,可以想 見當年之盛極一時!這部片的動作設計,主要是受被香港人歸爲北派中的 “海派京戲”影響,有海派京戲的“武行”(香港人所謂龍虎武師)參加工 作。
    抗戰時期,大量上海武行南下,粵劇也以“龍虎武師”及“打北派” 號召,隨後北派武師便也參加了粵語片的工作,代表人物有袁小田( 7 9 )及于占元(生卒年份不詳)、于素秋(1930-)父女。但同時也有南拳人
    物參加,劉湛(生卒年份不詳)、劉家良父子可爲代表:主要是拍攝的題材, 以 南 拳 故 事 爲 多 , 如 方 世 玉 等 一 些 傳 說 中 的 少 林 人 物 , 更 別 說 黃 飛 鴻 ( 1 8 4 7 - 1 9 2 4 )。黃飛鴻是南拳中的洪拳名家,但演黃飛鴻的關德興( 1 9 0 6 - ? ) 本是粵劇紅伶,故需要有習洪拳的劉家父子來加以“包裝”;但骨幹仍是 參與粵劇的龍虎武師,比如唐佳(後與張徹長期合作)。
    黃飛鴻系列影片陸續推出,關德興一人擔綱主演了 7 7 部《黃飛鴻》電 影,塑造了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的英雄形象。《黃飛鴻》電影的出現,其 意義一方面是確立了武打片的永恒主題:俠義精神,一方面是對香港電影 的 視 覺 造 型 習 慣 産 生 了 革 命 性 的 影 響 : 當 打 鬥 環 境 脫 離 了 舞 臺 表 演 的 局 限,將攝影機的能動性最大程度地發揮即成可能。
    梅裏愛( G e o r g e s M é l i è s,1 8 6 1 - 1 9 3 8 )一度認爲電影事實就應該發生 在舞臺上,所以他的攝影機永遠保持水平對著前方,那麽他的電影觀衆的 視角顯然是單一的(在一些香港故事片中,能看到很多早期香港電影導演執 導 武 戲 的 鏡 頭 , 導 演 模 樣 的 人 坐 在 折 疊 椅 上 , 既 不 理 攝 影 師 也 不 看 攝 像 器,專注指揮演員開打),真正使電影語言極大豐富的是那些“將攝影機扛 到大街上”的人52。
    關德興借助龍虎武師的真實功夫表演,不僅增強了影像真實感,也使 電影導演們開始主動思考如何利用電影手段將主人公的動作性加以強調, 由此世界上最多的視角轉換、最快速的剪接鏡頭相繼出現在香港電影中, 香港電影人開始創造動作奇觀。這是龍虎武師貢獻于香港影史的開端。
    此後隨著時代發展,觀衆對電影中的武打場面的要求越來越高。便出 現了專門負責設計武打場面的人,通常被稱爲武術指導,這些人通常是懂 得傳統戲曲武打,或是曾經習武加入戲行的龍虎武師。由於他們受不同的
    52 這個概念來自維托夫(Dziga vertov)的影片《一個找攝影機的人》(1929)。維托夫在本片掌握了電影“動”的 本質,將現實的事件、人物經過深思熟慮的蒙太奇手段將之交替剪接,呈現生生不息、永不休止的生命現 實。維托夫創立了電影眼理論,並作爲蒙太奇的“我看”,是電影創作上一種思維、捕捉和傳遞意義的途 經,也是一種追逐動作連續瞬間的途經。轉引自卓伯棠:<電影語言的開創者:論胡金銓的剪接風格>
    訓練,便出現了不同的武打設計風格。比如出身南拳世家的劉家良,武打 設計講求武術的逼真可信,以及技擊實際運用時的美感和動感。又比如李 小龍,其截拳道混雜較多的外來的元素如空手道、跆拳道等,其武打設計 風格上有淩厲的霸氣。另外一派武指不少自小受傳統舞臺戲曲訓練,尤以 京劇和北派爲主,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韓英傑、袁小田、袁和平和唐佳 等。由於京戲中的北派是一種表演性的武打,所以這一派的武打設計中有 許多花巧悅目的跳躍騰挪,注重觀衆的口味和愛好,且將喜劇元素以至特 技都加進武打設計中。
    除了這兩大流派,另有其他風格的武術指導,比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 開紅的程小東( 1 9 5 3 - ),除了曾在戲校受過武術訓練外,對剪接、影機運動 以至黑房技術等等電影技巧,亦有一定的認識,所以他較注重氣氛營造和 獨特處境的運用,而迥異於其他的武術指導。
    任何出色的武俠片,都不可缺少精彩的武打設計,而武術指導的人體 動作造型能力,配合剪接,最終達成驚人的視覺震撼力。

    第三章 張徹與香港武俠片
    第一節 張徹其人
    張徹如此論尚武任俠:武俠片源自武俠小說,本是我們傳統文藝作品之 一支,可自《水滸傳》上溯至唐人《虯髯》、《紅線》諸傳奇,而更上溯 而至《史記》的<刺客>、<遊俠>二傳,戰國與漢唐盛世,皆是我們民 族生命力發皇的時代,尚武任俠,蔚爲風氣,故而能産生荊軻、聶政這樣 的英雄志士。唐人傳奇中的昆侖、古押衙、聶隱、紅線、紅拂之輩,固不 必有其人其事,但文藝作品多少可反映現實中人們向往的人物與事迹。而 這些作品,都出自高級知識份子之手,也可見社會上不鄙薄尚武任俠。尚 武任俠的民族,必然是生命力旺盛,敢作敢爲53。
    其實張徹本人也即是他所謂筆下創造俠義傳奇的高級知識份子,他後 一輩中香港最重要的武俠片導演徐克曾說: “張徹是一個武裝起來的文人 54”。非但指他曾撰寫了大量的影評、隨筆、劇本,更指其作品中流露出來 的狷介、狂傲、清高,非“儒、道、匪”三者合一或者说“儒、侠”合一 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浸淫出來的中國文人無有55。
    自電影誕生之日起,便與文學糾葛。比如中國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
    53張徹:《張徹 回憶錄影評集》,頁 211。
    54 引 自徐 克 在紀 錄 片 〈登峰 造 極—張徹 〉 中 的訪談 。
    蓮寺》改編自平江不肖生()所著的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
    到 二 十 世 紀 六 、 七 十 年 代 , 前 文 所 提 及 的 邵 氏 三 大 導 演 都 具 文 人 氣 質,各與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頗有淵源,以其作品氣質而言也各有投合。李 翰 祥 喜 好 《 紅 樓 夢 》 、 《 金 瓶 梅 》 , 其 俗 豔 熱 鬧 處 又 近 宋 話 本 和 明 清 小 說。胡金銓喜聊齋好禪近佛又研習老舍(),其作品風骨卻直追唐 人劍仙小說。用的素材卻又常常是朝野間的機謀權變、忠奸之爭,角色塑 造近《三國演義》裏的人等。而在張徹,其武俠世界的俠客風範近先秦的 戰國遊俠,所謂有古風,是荊軻、聶政、豫讓之輩,把司馬遷筆下的《史 記》中的大刺客的尖峭孤傲、壯懷激烈推向極致。每一個曾浸潤于中國文 化中的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俠客夢,張徹的俠客,輕命重氣、貴交尚信、 特立獨行幾乎最大程度地滿足了觀衆對於俠客的想象。
    張徹與胡金銓同時代,皆爲當時邵氏武俠新世紀的領軍人物。若作比 較,以其作品氣質而論,張徹是肉體的、動物型的,是暴烈腥紅的。而胡 是素的、山水型的,節制金綠的。兩人是上文提及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俠與 儒”各占一部。以其作品總體而言,張徹的氣質是草莽的。胡金銓多少帶 有家國。胡金銓帶有士大夫氣,而張徹是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漢子。胡金銓 的電影冷靜、超然。張徹熱血、投入。然而這種區別也是表像,深入分析 其角色塑造、故事走向、細節處理,可知張徹的風格極其冷靜,控制力極 強,唯其如此,其往往在片尾長達十幾二十分鐘的大決戰,盤腸大戰決無 濫 情 , 卻 有 無 情 之 感 。 可 稱 外 熱 而 內 冷 。 而 胡 金 銓 電 影 , 如 焦 雄 屏 分 析 的:“有武俠片的悲壯冷峻幻想,也有喜劇/時裝劇的人間世諧趣56”
    中國人愛講文如其人,又愛講一個導演其實一生只拍一部電影。這兩 句話其實講的都是導演的心性決定作品的品格。
    55聞一多:(關於儒、道、匪),見《聞一多全集》第 3 卷,三聯書店 1982 年版,第 456、471、472 頁。據聞 一多解釋,土匪包含有中國武俠的意思。而道家,不過是對於儒家的一個補充。在上、一層文化中,儒與俠 當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兩個主要載體。
    56 焦雄屏:<電影儒俠 懷念大師胡金銓>,見石琪、Olivier ASSAYAS 等著:《書劍天涯 浮生顯影-大 師胡金銓行者的軌迹》,頁 33。
    張徹一生謹言慎行。直到晚年應香港電影資料館之邀撰寫回憶錄,我 們才約略知其身世:出身舊式軍閥家庭。父母不和,童年時殊少歡樂,在 女傭(後來成了張徹的舅母)手中長大,十一歲起便離家寄宿學校獨自生活。
    父母分居,分別與他人組織家庭。十五歲時張徹因抗戰爆發獨自到四 川做流亡學生。八年抗戰結束,張徹回到上海,母親帶著異父妹妹回來, 與張徹父親之間稱不上複合,只是年老相依。家道中落,父母帶弟妹回青 田老家,從此與張徹再沒見面。文革後,異父妹妹聯絡到在香港的張徹, 張徹並無接來香港同住的打算,母親去世,關係更告淡出。他與家庭之間 可說是甚爲疏離,感情無多。
    抗戰勝利前,張徹就讀政治系,並受到國民黨政要張道藩的賞識,抗 戰勝利後便被派駐上海,任新成立的上海市文運會秘書,與當時左傾文化 人來往甚密,包括影劇界人士,日後從影,便是種因於此。
    不久國民黨內戰失利,“我當時明知國民黨去臺灣無可作爲,文運會 更是無事可做,但那時國民黨樹倒猢猻散,許多食國民黨爵祿的人,紛紛 投靠中共,醜態百出,我自不屑爲之;因此一拍即合,我就接下去臺灣拍 《阿里山風雲》(1950)這件工作,自任導演,目的是籍此淡出文運會,而 又不影響我的政治操守,使人誤會我想‘靠攏’57”。
    通常《阿里山風雲》被視作張徹從影第一部。到臺灣後又受蔣經國賞 識,不久又因“對太多鬥爭的政治灰心,萌脫離政治之念58”,“去大陸, 在當時有政治操守的問題,故只有去香港一途!於是,我以非黨員不能任 職國防部爲理由,辭職來港59”。其時張徹三十歲不到。
    初 來 港 , 應 香 港 電 懋 公 司 女 演 員 李 湄 (1929-) 之 邀 執 導 電 影 《 野 火 》 (1957),中途電懋全體導演向李湄施壓,張徹退出《野火》,審時度勢, “並未向電影界‘強攻’,只專注寫稿60”,此後張徹以影評知名,但孤傲 如他,“仍不主動與電影界人士來往。同時,爲個人的操守,也決不同左
    57 張徹:《張徹 回憶錄影評集》,頁 36。
    派發生任何關係,界限守得很清楚61”。“我在思想上對國民黨並不認同, 但在行爲上並未背棄過蔣氏,到香港後才全情投入電影,也始終不涉及政 治 62”。張徹“對電懋一直抗拒 ,因很不喜歡他們的作風63”,恐怕《野 火 》 事 件 也 是 不 快 之 因 , 所 以 後 來 儘 管 張 徹 加 入 電 懋 一 年 , 終 於 轉 投 邵 氏,此後服務長達三十餘年,作爲導演的一生基本上都在邵氏度過,這種 長久的關係也屬罕見。
    本文在這裏特意花費篇幅講明張徹身世並轉述其對從政經歷及來港之 後對政治的態度,是因張徹獨特的人生經歷與他人不同,而這也直接影響 了他的處世態度並投射到其藝術創作中去。有詩雲:豈有豪情似舊時,花 開花落兩由之。改一字,便可形容張徹其人,謂:偏有豪情似舊時,花開 花落兩由之。童年寡歡幾稱孤苦,少年得意從政,青年挫折退守,中年得 享 大 名 。 其 作 品 狂 暴 也 , 其 人 自 有 一 份 不 同 常 人 的 理 性 和 處 世 機 變 在 。 而,處世態度決定創作態度,性格決定命運。這在張徹身上特別明顯,使 得他一生從影,雖有佳作,難終究難登大師殿堂。然而開啓未來之路,功 莫大焉,斯事惟善!後文將結合具體張徹武俠片作品對以上觀點作探討。
    63 同 上, 頁 39。
    第二節 張徹作品
    張徹一生導演 97 部作影片(僅擔任編劇之職的 6 部電影除外)。亦涉足 時裝劇、文藝片,但動作片是主流,且揚名立萬的佳作皆屬此類。
    1958 年邵逸夫從南洋回來正式接手香港的邵氏公司後,先用黃梅調和 歌舞片兩大片種稱雄國語片市場,已是成績驕人,震動香港影界。但雄心 並不僅限於此,他眼見關德興主演的粵語片集《黃飛鴻》系列大受歡迎, 而觀衆亦漸對粵語武俠片整體質量和動作設計有諸多不滿意,便立志要拍 出一種不同以往的新型武俠片,希望能像美國西部牛仔片和日本武士片那 樣受到國際矚目。
    當時邵氏公司的“擎天白玉柱”是拍黃梅調成名的李翰祥,邵逸夫拍武 俠片的夢想當然要交由他來實現。彼時張徹仍在臺灣,而胡金銓,尚是無 名演員。
    1960 年,李翰祥執導了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兒女英雄傳》,可惜片 子出來後“兒女”拍得情長,“英雄”卻依舊氣短,武打動作效果平平,遠未 達到邵氏的期望。所幸邵逸夫並不氣餒,仍對拍攝新型武俠動作片充滿興 趣,並進行了大膽嘗試。
    對此李翰祥在後來寫的《三十年細說從頭》有詳細描述:“開始,招 考 了 一 群 年 輕 好 動 、 孔 武 有 力 的 孩 子 , 在 邵 氏 的 後 山 上 拍 起 武 俠 試 驗 片 來。據說,完全放棄了龍虎武師的套招方式,纏頭裹腳的花拳繡腿也全部 不要,一上來就是三本鐵公雞,真刀真槍,拳拳見肉。所以每天都把小哥 兒幾個打得鼻青臉腫,每天都打傷七八個。後來一看拍出來的拷貝,各個
    都傻了眼。全部鏡頭,都是一字長蛇陣,雁別翅排,打得亂成一鍋粥;不 是中景,就是大遠景。傻小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這怎麽行?所以鬧哄 了一陣之後,也就不了了之了64”。
    邵逸夫對武俠片一腔癡迷,儘管屢受挫折,卻仍不死心。恰逢 60 年 代初張徹加盟邵氏,對武俠片興趣頗濃,便細心探索研究,籌拍新作。
    就在邵氏大張旗鼓的搞武俠試驗之際,香港長城電影公司推出張鑫炎 (1934-)、傅奇(1929-)聯合執導的《雲海玉弓緣》(1966),其武打場面的設 計一時爲人稱道,尤其主人公淩空飛身擊劍的動作鏡頭,當時已被譽爲武 俠電影的經典畫面。該片的動作設計劉家良和唐佳深得邵逸夫欣賞,不久 便將二人網羅麾下,成爲日後推動邵氏武俠臻至輝煌的良臣猛將。
    在 這 段 探 索 經 歷 時 , 張 徹 與 胡 金 銓 不 約 而 同 都 去 研 究 分 析 美 國 西 部 片。結果發現當時美國片的鏡頭數達千個之多,而華語片則通常僅 300 個 左右,由此找出華語片節奏偏緩慢、難以適應觀衆口味的弊病。此外便參 考黑澤明(Arira Kurosawa,)的《用心棒》(Yojimbo,1961)、稻



  本来以为又是个什么天外飞魔的武侠电影,开头是小情侣野营,看见那只帐篷我忽然想是不是就是《早熟》的那个帐篷呢,尔冬升嫩皮嫩脸的,可惜眉毛还是过浓,我常想如果爸爸是狄龙,妈妈是姜大卫,养出来的小孩长得就该像尔冬升。他的墙上挂着约翰屈伏塔的画像,呵呵,看如今雍容的导演协会会长躁动的青春,哪怕是假的,哪怕是电影里多好玩。


  香港人去台湾发展到我以为是台湾人的有两个,一个是周华健一个就是刘雪华,实在因为我觉得香港的都是泼皮,好忧愁好忧愁的都是台湾佬,譬如谢四这样的疑似台湾小生在香港就是油头粉面吃喝嫖赌,樊梅生到了台湾武侠片里还是邵氏时代的莽莽之气掩盖不起来。狄龙再怎么演台湾古龙剧和王冠雄这样的总一看就是两个国的人,扯回来。


  刘雪华在本片之中可谓吃尽苦头,很多人对尾声吃蛆觉得比较巴闭,我觉得更把炮的是用马桶脏水洗头漱口喝下去,要知道那个蛆到底一定不是蛆,可那马桶实在是真正的马桶啊,那脏的程度,我想秦汉如果看了这个电影要演那么多吻戏,真是想都想不下去。


  开头刘雪华鬼上身的一段其实很像后来刘版《庭院深深》里“花非花,雾非雾”。这里的歌谣是“亲身子女也要买,烂肠烂肚恨妈妈。”


  鬼片一般分两路,一路是搞笑,一路则是哀伤。


  连被鬼害死的人都说:你妹妹前世太惨了,竟然我们还看见实拍出来了,那么问题是这个时候也许还是有人说:这算什么呢?


  乱世罹难,不都这样吗,日本人的子弹又不偏心。


  被妈妈打吗,不都这样吗,妈妈也要吃饭,也是人,所以把你卖掉不算啊,还卖多了,看得起你啊


  被闷死,不都这样吗,你还没有被轮奸,被鸡奸


  肚子被挖开,不都这样,恩,这个少见一点


  肚肠内脏挖开被当作储藏室装私货,咳,反正都死了算什么


  然后第二次被挖开内脏,拿走东西,嗨嗨,这个,这个不也已经死掉了吗


  然后被拾荒的人大卸八块被当作羊肉卖掉吃掉,这个,这个也是死掉了啊


  总之,这个不算什么啊,恩,不是拍电影吗


  只想问,如果真有这样的遭遇,惨吗?就算了吗、


  这个,冤家宜解不宜结,算了,不过,报仇的话,咳,不太河蟹。


  报仇的场面还是很血腥的,问题是恶人是否还在作恶呢


  七姑还是不考虑别人的遭遇,只知道用法术保住自己弟弟就够了


  老夫妇还是在骗钱贪财


  拾荒者变成警察局长在给普通警员升职后就立刻要和对方上床,哪怕也知道对方有男朋友


  恶始终是在循环的。


  这个片子最后写兄妹情深也好得古怪,妹妹化身哥哥摸女护士的屁股,直到在厕所里把对方奸杀,只为了哥哥看了一眼那个女护士觉得有些好看,稚嫩地说:你不是想吗,你想的我就去做。


  所谓的鬼便是欲望的没有节制吧,无论是善还是恶的。


  电影里汤镇业这条线不知道和前世有什么纠缠,看他吃火锅的镜头最近都不想吃火锅了。


  岳华的扮相倒是很干练,可是就像前世的父亲一样,觉得对的就硬做下去,今世的警察也是毫无转圜。


  避鬼除鬼其实也就是一个字:正。


  看完这个电影对这个女鬼还是心生恻然:亲身子女也要买,烂肠烂肚恨妈妈。

  单说里面一个镜头,青竹叟和青竹婆在饭桌上赌气为各自的徒弟(宗华,焦娇)夹菜,你来我往不啻刀光剑影,结果先是小孙子奇怪得不知所云,然后儿子媳妇低头窃笑,再是两个徒弟也忍俊不禁,最后两个老人也哈哈大笑,镜头转为窗外的小溪,流水潺潺。


  整个气氛非常温馨流畅,就这个导演叶荣祖也足以当一句人不可貌相了。

  上次还是在霹雳大喇叭里看到他演岳父,真给姜大卫扮演的鬼附体的洪金宝搞惨了:)

  这里说的不是林青霞而是惠英红的版本,钱小豪扮演的猿飞看见惠英红在马上一路而来还是非常俏的。


  其中猿飞遇见怪轿子狙击,里面树精对打的场面纳尼亚传奇里不过是量变而已。


  其中大球滚压的场面显然被后来《倚天屠龙记魔教教主》张无忌掉下悬崖火工头陀的场景套用


  惠英红随身的雪魄珠如果出现血痕就会说明有难,我想到bb机了。


  这个还是还珠味道很浓的神怪武侠片,热闹得不错。

    (逝去的星)  羅烈多采多姿的一生 劉乃濟
    武打明星羅烈因心臟病在中國深圳去世.香港報章只在娛樂版不顯著的地方刊登一小段新聞,完全引不起讀者的注意.有些年輕的影迷,還可能不知道他是誰.這也難怪,因為他在影壇中經巳銷聲匿跡許多年了.
    在70年代,羅烈曾經有過一段光輝的時日.說起來,他還是振興了香港武打片的大功臣.也許讀者對我這種說法會覺得奇怪,因為提起香港的武打片,大家便會想到張徹、袁和平、劉家良這一群紅得發紫的武打片導演,或者是成龍、王羽、狄龍、姜大衛等這一群恍如天之驕子的武打巨星.羅烈即使在最走紅的時候,也不過是和王羽做對手戲的大反派角色而巳,怎麼能說他是振興香港武打片的大功臣呢?
    此事說來話長.當年是香港銀壇霸主的邵氏公司,旗下有一批大導演,如岳楓、陶秦、嚴俊、李翰祥等,他們導演的影片各有風格,就是不屑於執導武打片,認為拍武打片上不了台階,有損自己大導演的身份,情況就好像以往那些文藝作家看不起寫武俠小說的人一樣.
    邵氏公司當年所拍的影片,限於語言、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的不同,發行的地區一向只局限於香港、台灣和東南亞一些地方.可是,在這許多類型的影片中,就只有那些大導演所不屑拍的武打片,郤能打破了這個樊籬,衝破了語言和文化背景的限制.因為那些喜看武打片的觀眾,都不理會劇情,只要打得燦爛,便會拍掌大叫過癮.就因為這樣,武打片的發行地區便大得多,有些地區的影片商只對武打片有興趣,那些甚麼大導演和大明星的千萬金元鉅製,他們郤視而不見.
    由於這些平時不是購買香港影片的影片商,只對香港的武打片有興趣,而且時常向邵氏公司查詢.邵逸夫做電影生意的頭腦十分精靈,覺得這是生意經.雖然那個時候,香港、台灣和東南亞地區的影迷,對於武打片的興趣還是不大.但他按了一下計算機,若是用較輕成本來拍製一些武打片,以發行這些本來不屬於正常發行的地區為主,巳經可以獲得微利.以後再把這些武打片拿來在香港、台灣和東南亞的戲院攝期,多少還能賺一點.經過這樣的計算過以後,正如俗語所說的「除笨有精」,便即和製片部門開會,實行開拍一兩部武打片,作為打開另一個市場的試金石.
    既然老闆下令開拍武打片,製片部門當然是奉命執行.由於邵逸夫一再叮囑,這部影片只能用較輕的成本來拍攝,那就當然是不能動用大導演和大明星了.由於年代久遠,這部低成本拍攝的武打片,我巳經記不起是由那一位導演來掌舵了.至於主角,就選用了那時還是在演員訓練班的新人羅烈.
    羅烈原名叫做王立達,在印尼長大,小時候在家鄉學過一些拳腳.來了香港以後,讀了幾年書,看見邵氏公司招考新人,便投入了邵氏旗下的演員訓練班.由於這類武打片主要是發行到一些不是經常看香港影片的地區去,主角有沒有名氣都無所謂,那邊的觀眾也不理會影片的明星是阿貓或者是阿狗,只要打得沙塵滾滾,便會拍爛手掌.導演可能看中了羅烈有一些武功的底子,便把他選做主角.那部影片取了一個很庸俗的名字,叫做《天下第一刀》.
    世事往往很奇妙,想不到這部低成本製作,而且完全沒有明星號召力的武打片,竟然爆出了一個天大的冷門來.邵逸夫本來只打算把這部片賣給落後的地區放映,和在其他地方給戲院用來攝期,郤料不到有一位美國影片商對這部影片有興趣,以俗語所說的「鹹豆那麼賤」的價錢買下北美洲的影權.這個冷門真是爆得很大,《天下第一刀》在北美洲上映,票房收入竟然擠上了當年10大之列.看著那個美國影片商賺得盤滿缽滿,邵老闆連眼睛都紅了.
    由於《天下第一刀》在美國上映,高踞當年10大最佳票房之列.那邊便有製片家要請羅烈前往美國拍戲.羅烈主演《天下第一刀》的時候,因為還是與邵氏公司簽下合約的新人,每個月只拿幾百元薪水,拍戲時還可以拿一些津貼.此時美國電影公司要請他去拍戲,就恍如鯉躍龍門,身價百倍.可惜他去美國拍的那部影片《龍虎走天涯》,未能再像《天下第一刀》那樣創出奇蹟.也由於他和邵氏簽下了長期的演員合約,在美國失意之後,便返回香港和王羽合演張徹導演的武打片.
    羅烈去美國拍影片,雖然恍如曇花一現.但他總算是70年代香港影星被邀請到美國去拍戲的第一人.如今在美國威風八面的香港影星,如周潤發、李連杰等還未出道,就連成龍和洪金寶,那時還在荔園遊樂場裏,做翻筋斗的七小福呢.
    《天下第一刀》在美國創出10大賣座的奇蹟,邵逸夫雖然沒有因此賺到大錢,郤啟發了他的靈感,認為武打片確實是一棵搖錢樹,以後便把製片方針移到這方面來.至於那些自認拍片有風格的大導演,此時便只好逼得靠邊站,看著張徹和他的乾兒子和徒弟意志風發,甚至可以說是飛揚拔扈.
    以後的10多年,邵氏公司拍攝的武打片多達百部,金庸、古龍和倪匡等武俠小說作家,也都成為邵氏公司的財神.倘若有機會問邵逸夫:你拍了那麼多年的影片,那一類影片賺得最多?如果他願意回荅的話,一定會說是武打片.
    回過頭來說,倘若不是羅烈主演的那部《天下第一刀》創出奇蹟,便不會啟發了邵逸夫大拍武俠片的靈感,而武打片也就不會有著10多年光輝的歲月.所以說羅烈是振興武打片的大功臣,也是言之有理.
    在邵氏的武打片中,王羽和羅烈可以說是一對天衣無縫的搭配,王羽扮演正派角色,羅烈演反派.有人說:他們就是粵語片中的關德興和石堅.王羽和羅烈雖然替邵氏公司拍過不少部賣座的武打片,但個人的收入郤與工作和名氣都不相符,因為他們在初進公司時,簽下了一紙長達8年的賣身契,待遇極不理想.賓主之間終於因財失義,王羽因為要求加薪不遂,出走到台灣去另謀出路,甚至和邵氏打起冗長的官司來.
    羅烈雖然和王羽同病相憐,但他所採用的抗爭方式郤與王羽完全相異.如果用武林術語來說,王羽打的是硬橋硬馬的洪拳;而羅烈施展的郤是太極柔功.那時候,在邵氏掌握大權的是邵逸夫的紅顏知己方逸華,羅烈的太極柔功竟然能使到方小姐滿足他的要求,而他也繼續替邵氏效力,直至合約滿期,羅烈仍然以部頭形式替邵氏拍戲.大家都知道,方小姐的性格十分堅強,是電影圈中著名的女強人,而羅烈竟然能夠在她面前有求必應.於是有人大表佩服,認為羅烈對付女人,確是有他的一手.
    說到羅烈對付女人有一手,那也是事實.他的性格十分風流,正式結婚也有四次,而且每一位太太都是年輕貌美.至於逢場作興的女朋友,那就不計其數了.他的身材只是中等,若論相貌,當然不是黎明和郭富城那一類靚仔之流,甚至可以說是長得一副醜相,氣質也有些「邪邪地」,否則便不會演了那麼多年的戲仍然做反派角色了.
    如果以相法來說,他的「食糊」之處,便是有一對炯炯有神的雙目.因此在中年時代,不但事業一帆風順,桃花運也是陸續而來,擋也擋不住.
    可能是生長於南洋吧,羅烈不但能說多種語言,而且待人熱情.有一次,我在新加坡一間戲院看電影.影片放映到中途,我的煙癮大發,便走到樓上大堂吸煙.此時大堂裏有一個人在吸煙,真是想不到,那個人竟然是羅烈.見面之後,我們便大談特談,香煙抽了一枝又一枝,竟然談到戲院散場才道別.
    這巳經是20多年前的往事了,如今回憶起來仍恍如在目前.故友西去,心中不無傷感.但想到羅烈多采多姿的一生,這幾十年他也不算得白活了.

    人生有很多意外,我本来以为一直到看完所有的楚原改编古龙武侠作品我都会对他嗤之以鼻,想不到《圆月弯刀》扭转了这个看法,事实上,这个电影如果再凝练一点的话,几乎可以打五星,在所有的武侠作品改编电影里,我觉得最顺的就是这个了。本片可视为楚原此类作品代表作。话说楚原的功劳之一就是把古龙小说的弱点暴露无遗,说古龙比金庸强的不妨多看看楚原改编作品。


    首先主题歌我就非常喜欢,虽然现在看来汪明荃远远不如甄妮和罗文那么水乳交融,可是也算是完全可以勾起那种武侠剧氛围的成功之作了,就是一听这个歌曲的意思就知道这个故事是编造出来的,而且会很俗气,吵吵闹闹到故作交待的地步。


    武侠的最大问题是只要是主人公就有免死金牌,最大的问题不是能吃到多少药拿到多少兵器玩过多少女人,而是主角一生平安,记得《广陵剑》里的陈石星死掉叫很多人吃不消。可那也是作为一个英雄死掉的,主角是混蛋的除了温瑞安这种意外的作者想把主角写成英雄读者觉得是混蛋的例外之外,没有例外。


    哪怕是这部书的原作古龙和司马紫烟最后也还是给了丁鹏一个非常好的出路,但电影拍出了真像。


    我第一次读圆月弯刀的时候就觉得古龙的下半部书怎么感觉像换人一样,关键在于人生观不会从古龙的脑子里凭空钻出来的,后来知道是司马紫烟代笔就不奇怪了。可是他们始终还是很宽厚的让丁鹏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在实际里,其实按照书里开头的逻辑是不会那样的,实际就该是电影那样的。


    尔冬升演的丁鹏变成我记忆里唯一一个坏人男主角,没有改过自新,哪怕最后活着也真如不死神鹰所说和死了差不多。


    原书里丁鹏见谢三少是很禅宗的一个场景,打机锋感觉两个人都是高人一样,电影里的岳华虽然长得特别道貌岸然,可是他在电影结尾自动说了:这个世界的区别不过在于有人道貌岸然没有被拆穿而已。


    里面的柳若松扮相吓人,但性格转化非常合理,算是自《大醉侠》之后陈白脸之后又一成功白脸。


    我看见井淼的魔教教主(恩,根据电影他该叫东方不败)和杨志卿演的十八分舵舵主就马上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也是好玩的一个地方。


    里面的 汪明荃算是白衣飘飘了,可是和那个南宫世家的女儿一样不能不说一句 蠢女人,或者说是想拍女人都心软吗?


    在香港电影里,尊严就是用来被解构的,这部片子做得非常好。


    小楼一夜听春雨,多美的一句话,不过是个负心汉逃避痴情女子的自渎罢了。恩,很符合诗境不是?

    上半部第一个包袱竟然是在古龙小说里的,其余段子譬如打小鼓收钱,吃元宝锅说武大郎,二根灯草等都算硬桥,其中一个肥婆应该是年轻的沈殿霞吧,肥太太总是配一个瘦竹竿啊。


    上部比较大的亮点还是王莱的那句话:谁说我生不出,我在家做大姑娘的时候生了好几个


    下半部的感觉就还很多,因为民俗的味道愈发浓了,李翰祥在这个里面充分施展了自己的北方市井文化风范,真是一针一线都写之不易,一缕一麻都穿出味道。


    河南逃荒者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人物:贪婪,狡猾,蛮横,憨傻。


    着重说一下成龙的床戏,不是配角而是主角,可以说是下半部的主线(看的是vcd,所以说下,其实就是第二片)


    和邻居小姑娘,和老板娘熟妇,女的全部露两点,成龙也露两点,有上下其手的直拍。算是准真军。那时候已经有句 出了名的鼻子大,小唐在里面还玩了个单杠工作,那时候身体该是的确精壮的时候。


    不过整部电影最妙的还是姜南唱的 人老哪先老,最后一句是人老心不老,那两句西皮也不知道是不是姜南自己唱的,很有味道。


    本来以为成龙是和恬妮搞,李大白活蛋还是不舍得啊。这个电影和阿茂那个都说了 有钱的王八大三辈,估计是憋屈的李大导做了李编剧顺便骂朱牧的吧。


    不过互相的衔接非常好,好心又不失狡猾,巧合不至于硬桥。


    上来便是个喜欢抽雪茄的导演,结果用炮仗把自己点了,那番没有这帮手足帮你拍戏,哪里轮到你骂人猪狗 可比什么霸王银甲下面露出小算盘狠多了。


    这位导演还喜欢舔脚,把特约演员搞到房子像地震,屋里想打架,结果,正义的主人公拿着粗心留下的钥匙仗义执言……


    这里有个端茶看表的扣不错。喜欢老太太大叫非礼,喜欢老爷爷拿水枪浇花。


    茶楼一段算是提醒男子汉东家不做西家做,经济危机上好佐餐。


    小娃娃考试成绩不好,而且知道不满九岁敲诈勒索无妨,简直是天才。


    广告公司里张艾嘉小姐真是意气风发,黄色电影院里李翰祥导演的鬓角已经很长。


    脱线探长最后英明神武:到底是你办案还是我办案,实在有理。


    这个该是根据劳莱于哈代,韩兰根和关德兴来的肥瘦组合无敌脱线组,里面的女主角倒是纯纯得像吕秀菱。


    打麻将最要紧记得给丈母娘白板发财,实在没有老婆本只能侯在隧道口等人抢劫。


    最后的惊叹就是鬼佬的广东话真叫一个溜啊。



    以上两片均为嘉禾出品,说明。

  顺便提一下阿茂正传里茶楼里的小姑娘的确是张彻老婆:)


  这个电影也是哥哥贼来弟弟兵,不过冲突更为激烈一点。


  首先幼时小孩们的父亲被陷害,然后全家被打被侮辱,甚至小孩胳膊上刺字为 逆种,然后父亲活活气死。全村人全不管之前这个父亲多么为大家出头,这里面正邪如何计算呢?


  长大过程中,如果不是哥哥做贼,全家在狗洞里面讨生活谁来看顾呢?优胜劣汰?哥哥说自己擦皮鞋的钱不是讨的而是赚的,要尊严,这是书上教的吗?


  然后谷峰演的老大说:你做了英雄,还是要扛包,还是要吃苦,还是要住贫民区,怎么办呢?应聘做公务员吗?


  弟弟回来意气奋发,大家要合法做人,妈妈这几年住在哪里,吃什么,信又往哪里寄呢?


  电影用一个小孩子偷东西被弟弟打死,他的父亲,一位失业的教师深明大义说:你不开枪总有人开枪,你代表法律,代表正义。弟弟恍然大悟。这个转折实在是太小看人性了。


  之后谷峰感觉哥哥锋芒太露,于是干脆刘备托孤,江岛扮演的老部下吃味兼奇怪,谷峰笑眯眯地说:你只要记得跟着我才是对的。这就是人性。


  电影最后还是转为哥哥想结婚想做好人,然后老婆挂掉(当然带着腹中的小孩),死在妈妈的怀里,算是happy ending,坏人自然不能做啊。


  这个里面对妈祖庙的一个处理是非常到位的,到底是谁在保佑这些子民呢?


  这个电影的左或者右始终在飘忽着,只有一点,儿子对妈妈是那么的孝顺。


  凡是心里只知道国法而不顾人伦的所谓正义的弟弟们我都讨厌得不得了,正义去吧。

  ①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到民众。

  ②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③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

  ④我做人的态度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细微的部份,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绝对不放松的。


  邵氏的老武侠电影我都搜来看完了,非常喜欢。
  《新独臂刀》《流星蝴蝶剑》等很不错。
  谷峰、罗烈我都很喜欢,不亚于那几个正面主角。

  @本来老六 2014年马宝宝群
  2014年马宝宝群
  2014年马宝宝群
  2014年马宝宝群

  原来老六也在关注邵氏老片,我同意上面一位筒子的,邵氏的片子,有姜大卫的才好看,可惜东方电影频道放的少,我只看过一部十三太保,小姜真的是太有魅力了,可惜死的那个惨啊~~~
  希望多放点姜狄的老片,一代经典。。。
  那个“SB出品,必属精品”的确是好BH滴,每次看到都好想笑~~~

}

洪熙官,是少林弟子,也是洪拳的创始者,很多影视剧将他描述成抗清英雄,多是与方世玉联系在一起。最有名的当属李连杰的《新少林五祖》啦,还有张卫健的电视剧《少年英雄方世玉》,由樊少皇饰演的洪熙官,最后不得不说下甄子丹的《洪熙官》了。

《洪熙官》是1994年由亚视发行,陈木胜执导古装武侠剧,甄子丹、蔡晓仪、甄志强、张家辉等主演。该剧讲述了清兵入关之后,洪熙官等汉人中的爱国之士一直在暗中筹划反清复明大业的故事。

这部电视剧几乎汇聚了当时所有的民间人物:洪熙官,严咏春,方世玉,胡惠乾,高进忠,童千斤,白眉道人,冯道德,三德和尚,至善禅师,李巴山,雷老虎,五枚师太等等。各个都是清朝传奇人物。对于洪熙官最后创出洪拳,五枚师太传授严咏春小念头拳(后改名咏春拳),乾隆身世之谜,雍正篡位之谜,武当与少林的恩怨。这部电视剧汇总了那个年代的传奇野史。

下面就简单盘点一下里面角色的武力值

男主角:洪熙官。精通少林武功,又在少林武学和家传武功的基础上自创洪拳,成为一代武学大师,应该是本片里的最强者。

大反派:白眉老道(十四阿哥)。武痴一名,武当派的武功深不可测,而金钟罩练得登峰造极,连罩门都可以转移。

主角老爸:洪亭南(赤龙)。日月会的总舵主,智勇仁义四全,武功高强,贯使双刀(其他兵器都很厉害),一生只在与白眉相斗时败过。

武学宗师:五梅师太。武学修为极高,尤其是武功教学方面最厉害,方世玉得其教导一下梅花桩,竟打败了武功高好几级的李巴山,年轻一辈的高手都得过她的指点。

少林方丈:至善大师。德高望重,佛法精深,易筋经功力高深莫测,是个绝顶高手,当世武功能胜者没几人。

复仇者:李巴山。一代高手,一套穿心腿法,罕有对手,相信就是面对至善、赤龙之辈的高手,也是胜负难料,可惜阴沟翻船,死在了梅花桩下。

反骨仔:高进忠。根基练的是少林武功,后来高进忠后来变得厉害是因为融合了少林十八手和武当拳法两种拳术的精要之处.,接近洪熙官、白眉的级数。

武当掌门:冯道德。精通武当的内家功夫,也算武学大师,可惜人品不怎么样,醉心官场弄权,注定武功上难有大长进。

这部剧和精武门一样,是甄子丹的代表电视剧,武打动作设计精良,实在是良心古装动作片。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江湖之争本来就是属于正派和反派之间的较量,但有意思的是一般都是反派斗不过正派,最后失败的也往往是反派人物。在金庸作品中,有很多反派,如果一个个来数的话,那数个几天几夜都数不完,但是有这四位反派,他们都是高僧,个个武艺高强,成为反派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苦衷。

鸠摩智是金庸先生小说《天龙八部》当中的北宋时代吐蕃国国师,人称”大轮明王“。在小说中鸠摩智醉心于武功绝学,挑战大理、少林。最终因为走火入魔功力被段誉吸走,武功尽失。

鸠摩智在太湖畔与段誉、阿朱、阿碧二姝失散之后,曾先潜回参合庄,起初见到庄中书房的藏书只是些《十三经注疏》、《殿本廿二史》、《诸子集成》之类书生所用的书本,全无所得,隔日才见到王夫人李青萝到参合庄找女儿,鸠摩智见机行事,跟踪至王家,在琅嬛玉洞中得知逍遥派小无相功的练法。

裘千仞,出现于《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既非正派人物,也不是反派中的大BOSS,只是二线反派,但他的武功也相当不弱,是江湖中基本与五绝平级的高手。裘千仞号称铁掌水上漂,轻功在射雕中是最厉害的。武林中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如若不是轻功卓绝,不可能称之为水上漂。

最后因为反思铁掌帮昔日行侠仗义种种英雄豪杰事迹,惭愧无以,得一灯大师点化,皈依佛门,法名慈恩。后来又在绝情谷中得黄蓉装疯扮傻点除心魔,终成一代高僧。为报襄阳城军情与金轮法王激斗千招受重伤,最终得瑛姑原谅而死。

金毛狮王谢逊在年幼的时候就已经拜师学武了,指导他的老师就是成昆。在其二十三岁的那年,他离开了老师成昆,之后到了西域,成为明教的四大护法之一。

却被禽兽不如的师父成昆强奸妻子,残杀幼子,屠灭全家。为报仇而负下血海深仇,携屠龙刀远赴冰火岛隐匿数十年。最终重归中土,被囚于少林三僧树前,日日听三僧诵经点化,终于大彻大悟,立地成佛。

金轮法王,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的人物,蒙古密教金刚宗,同时也是蒙古的国师。说起金轮法王,相信看过神雕侠侣的朋友对他一定不会陌生的。关于金轮法王的武功,只要是看过神雕侠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知道他练习了龙象般若功。而这个武功的威力,其实是很不错的。

在蒙古军中,金轮法王待郭襄如亲女,疼爱有加;郭襄也正式拜金轮法王为师,学习瑜伽密乘;金轮法王见郭襄跳崖,伤心落泪;金轮法王本不忍将郭襄绑赴高台,最终舍命救了郭襄。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侠电影大穿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