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短篇小说700字说

  今天读了小说《绿野仙踪》 我深有感触   首先 我们来聊一下作者吧 二十世纪初 美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成就辉煌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是童心纯洁、美好 主题追求一定的道德情操 从儿童的角度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做了深刻的诠释 莱曼 弗兰克 鲍姆就是反应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家 他1856年出生于纽约州奇特南戈的富商之家 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不宜多活动 所以 童年时代几乎都在阅读中度过 大量的阅读拓宽了他的知识视野 丰富了他的想象力 为以后的儿童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成年后 他学过军事 办过报纸 当过演员 做过记者 多彩的生活使他的文学创作条件日臻成熟 1899年 弗兰克 鲍姆的短篇童话集《鹅爸爸的故事》问世 。

  今天读了小说《绿野仙踪》,我深有感触。

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作者吧!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成就辉煌。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是童心纯洁、美好,主题追求一定的道德情操,从儿童的角度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做了深刻的诠释。莱曼.弗兰克.鲍姆就是反应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家。他1856年出生于纽约州奇特南戈的富商之家。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宜多活动,所以,童年时代几乎都在阅读中度过,大量的阅读拓宽了他的知识视野,丰富了他的想象力,为以后的儿童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成年后,他学过军事,办过报纸,当过演员,做过记者。多彩的生活使他的文学创作条件日臻成熟。1899年,弗兰克.鲍姆的短篇童话集《鹅爸爸的故事》问世,这是美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童话集,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一年后,他的力作《绿野仙踪》出版,在弗兰克.鲍姆一生的六十多部儿童文学作品中,这本书的文学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绿野仙踪》以朴实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神奇故事,开美国“神奇童话之先河,也因此确定了弗兰克.鲍姆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

  好啦,作者介绍完了,现在我们来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吧!

  美丽善良的小姑娘多萝茜和亨利叔叔、艾姆婶婶居住在堪萨斯大草原上。一天,一场龙卷风把她刮到了一个陌生而又神奇的国度——奥兹国。在那里,她陆续结识了稻草人、铁樵夫和胆小狮,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梦想,互相帮助,携手协作,历尽艰险,遇到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最后,他们凭借自己非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全部如愿以偿。这本书讴歌了真、善、美,谴责了假、恶、丑,对比强烈,爱憎分明。

  呀,这本书的道理真是深刻呀,我一定好好学习,把我已经养成的恶习,统统改掉!

}

工作人员会在48小时内处理,处理结果请关注系统通知,感谢您对百度知道的支持。

}

南宁,地处东经107°19′~109°38′,北纬22°12′~24°02′。具有“两近”、“两沿”特点。“两近”:一是近海,距钦州港、防城港和北海港分别为104公里、173公里和204公里;二是近边,距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和凭祥市分别为204公里和230公里。“两沿”:一是沿铁路线,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宁交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由邕江而上,循右江可至百色再抵云贵,沿左江可到龙州再达越南。自邕江而下,可至梧州再达粤港澳,历来是桂西南地区水陆交通要冲。清代大学士鄂尔泰向朝廷上疏时称:“南宁府,南控交趾,东瞰浔梧,西接思田,北卫桂柳,为粤省要枢。”

从中国版图上看,南宁东通粤港,西近云贵,北抵湘鄂,南濒北部湾及东盟,是中国大西南出海最便捷的通道枢纽。从国际区域视角上观,南宁处于中国北部湾经济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南宁至新加坡经济走廊的核心位置,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对接的前沿中心城市。2004年起,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优越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南宁发展成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南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受海洋气候调节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区,阳光充沛,霜少无雪。年均气温22.3℃,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具有“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乃开”的特点。各种自然资源丰富。

          水资源  河系发达,河流众多,流域集水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9条;岩溶地区地下伏流发育,地下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地下水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11.1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补给量2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556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  有维管束植物209科、764属、2023种,其中蕨类植物42科、84属、250种,裸子植物7科、9属、18种,被子植物160科、671属、1755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桫椤、金花茶等37种。有野生脊椎动物31目、90科、208属、294种,其中鱼类22种,两栖类19种,爬行类42种,鸟类151种;哺乳类60种;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熊猴、巨蜥等8种。

旅游资源  早在宋代,南宁的文人墨客就评有邕州八景,即望仙怀古、青秀松涛、象岭烟岚、罗峰晓霞、马退远眺、弘仁晚钟、邕江春泛、花洲夜月。时有诗云:“悠然怀古望仙坡,五象回环保障多;日映罗峰云霭霭,青山古塔秀峨峨;马退高昂堪远眺,弘仁晚钟应声拖;三元灯火照南岸,夜月花洲付北河。”改革开放后,旅游资源得到不断开发。如大明山风景区,面积1.7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5.1℃。有“春之岚,夏之瀑,秋之云,冬之雪”四季分明的景观以及“广西庐山”、“岭南奇山、人间仙境”之誉;金伦洞,是广西岩溶地貌最长、最大、最深的原始山洞,其穿越12座山腹,河从岩中过,水自洞中流,洞中石钟乳、石笋、石花、石柱、石幔千姿百态,游程10公里,1987年12月,中英联合洞穴考察团考察后,誉为世界十大名洞之一。2006年,南宁有旅游景区景点100多个,主要旅游景区景点34个,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2个,国家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各4个,国家4A、3A级旅游景点景区分别为3个和5个。

南宁先民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掌握了磨制石器、骨器技术和制陶技术,创造了大石铲文化、顶蛳山文化、干栏文化。2000多年前,学会了青铜铸造技术和针灸医术。先秦时期,手工纺织已达相当高水平,出现了陶纺轮及麻布。秦汉至南朝,已开采和冶炼铜矿。三国两晋时期,开始用曝晒土法制糖。唐宋两代,发展了采金、酿酒、麻纺等技术,特别是纺织业比较发达,产品销往中原;农业实行稻、麦两熟制,果树栽培、农田水利和防洪技术水平也较高。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在心圩江上游修筑铜鼓陂水利,灌溉农田。明代,推进商贸发展,使南宁成为左、右江商品集散中心,有“小南京”之称。清代兴修农田水利,道光元年(1821年)修筑的陂、堰、沟有30多处;有手工织机千架,为广西四大棉布产地之一。20世纪30年代,开办公私营工厂30多家、手工业作坊700多家、商店近千家。解放后,南宁各族人民经历了三年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大跃进”和经济困难、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文化大革命”和经济徘徊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5个阶段,矢志不移,团结奋斗,使南宁在1991年进入中国城市50强之列。

南宁各族人民,有着光荣的斗争历史。唐开元十四年(726年),邕州封陵农民起义,抗争暴政。宋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邕州属羁糜州广源州首领侬智高起事,反抗宋王朝统治。宋熙宁八年(1075年),交趾军围攻邕州,发生熙宁邕州保卫战,知州苏缄率领军民坚守42天后,弹尽粮竭、伤亡惨重,城池被破。苏氏以“吾义不死贼手”的凛然正气,与全家36口自焚殉国。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拜上帝会在桂平金田起义后,南宁民众群起响应。南宁的天地会以“杀官保民,劫富济贫”为号召,成立了21个堂会。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堂会合众数万人,三度攻打南宁城,击毙率兵阻击的清兵千总秦玉麟;七年五月,南宁堂会支持的大成军攻占南宁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南宁及周边民众纷纷组织会党反清起义,参加者达五六万人,起义活动有34起,其中,王和顺起义军数千人,与清军周旋六七年之久,并于二十八年六月十八日击毙清左江镇总兵马盛治。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南宁各界3万多人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声援北平(今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15年春夏之交,中共南宁支部成立。16年11月,邕宁农民运动领导人唐光天、文树芝等在苏圩建立800人的农民赤卫军,在岜鱼山、十万大山一带开展游击斗争至1936年。16年国民党四一二清党中,共产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17年7月,南宁重建中共组织,成立中共南宁临时县委。18年10月,邓小平、张云逸、俞作豫在南宁发动兵变,将中共掌握的武装移师桂西,在后来的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南宁各族人民通过参加广西学生军、南宁战工团等救亡团体,支持参加桂南会战、豫湘桂会战的中国军队,组织抗日自卫武装,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南宁各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共南宁地方组织领导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活动。36~38年,在大中学校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护校斗争;工厂建立工农解放联合会,发动工人护厂;农村建立农会和武装工作队,发动农民反对征兵、征粮、征税,为解放南宁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南宁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先秦时期就创造了干栏、铜鼓、龙母等文化以及反映宗教、表达情感的祭祀、巫卜、神话、传说、歌谣等文化。神话,如《姆洛甲》、《布洛陀》、《布伯》、《侯野射太阳》、《娅迈和特掘》等,反映了壮族先民关于开天辟地、创造世纪的艺术想象力。民间传说,如《莫一大王》、《侬智高的传说》、《南宁都督王和顺》、《罗少彦赴宴》等人物传说,以及《百千头岭》、《棺材攻城记》、《昆仑关大战》等历史传说,都是南宁壮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歌谣,主要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传统戏剧,主要有师公戏、壮剧、木偶戏、邕剧。其中,邕剧的代表性原创剧目有《拦马过关》、《李槐卖箭》等;师公戏主要剧目有《白马姑娘》、《三元》、《九郎》、《二十四孝》等。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壮语,分为南、北两大分支;1000多年前,创造了古壮字。解放后,南宁市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1955年,长诗《百鸟衣》问世,引起国内外轰动。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壮文方案》颁布实施,南宁市通过开设壮文学校和专业、培养壮文师资、在社会推广使用壮文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壮文字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南宁的民族文化园地迎来了春天。邕剧方面重新挖掘整理出《龙象塔奇缘》、《开泰新声》、《拦马》、《五台会兄》、《未央宫》、《西河会妻》等剧目。一批取材于壮族文化、用当地流行剧种表演的文艺作品,相继获得各种奖项,如大型壮族歌舞剧《妈勒访天边》获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金奖、全国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一台好戏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优秀剧目奖、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佳剧目”;粤剧《月到中秋》获第五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剧目奖;1999年始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至2006年已举办了8届,获2005年度国际节庆协会节庆行业最高奖——综合类铜奖和中国十大节庆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宁各族人民有自己独特有趣的风情。清末,男服多为对襟和斜襟唐装,上衣装束无领,袖子宽达八九寸,裤子肥而短,裤头宽三四尺,裤脚宽一二尺,以麻绳作裤带;女服有裙装、裤装、裙裤连穿等,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下穿绣花滚边宽脚裤或青布蜡染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头缠各式方巾,喜戴银首饰。壮锦,是唐宋时期出现的壮族民间工艺品,至明清两代闻名全国,解放后畅销国内外,其中以宾阳县所产的尤为有名。饮食,最具特色的是五色糯米饭、糯米血肠、艾草糍、粽粑、鱼生片、酸肉、羊酱、羊五味、黄花饭、白斩鸡等。饮酒方式盛行互相让对方饮自己杯中酒的交杯酒。住房,发明了干栏式建筑。壮族婚俗,男女青年谈恋爱,常用赶歌圩、对歌和抛绣球、打扁担(或木槽)等方式进行,尤其流行对唱山歌的形式互表爱慕之情。一些壮族村屯尚有招婿入赘婚俗,在丧葬、宗教信仰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习俗。南宁壮族节庆习俗集中体现在月月有节庆活动上。著名的有武鸣、上林等地的三月三歌节,宾阳县炮龙节等,后者于2006年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宁虽然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并不排斥外来文明,而是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传统。从顶蛳山贝丘遗址及其类似的豹子头、长塘、西津等邕江沿岸的贝丘遗址中发现的大量与原始农业、渔业、狩猎业有关的石器、蚌器和骨器看,南宁的壮族先民自那时起就保持着与外域的联系,用当时外地先进的技术来改进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状态。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化开始传入岭南地区。秦汉两代,南宁各族人民接受迁居南宁的中原人带来的牛耕、灌溉、施肥等农作方法和先进的手工业制造技术,加上中央封建政治制度的输入,影响和改变了自己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骆越稻作文化添入了汉文化的元素,引发了地域文化意识的渐变。唐初,壮民族中出现了汉文作者,如上林县摩崖石刻《六合坚固大宅颂》和《智城碑》,就由壮人韦敬办、韦敬一两人所作。此后,学习汉文化的壮人日渐增多,用汉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也相继问世。1000多年前,壮族人民借汉字六书方法,创造了古壮字。自唐代起的南宁集市贸易,到了宋代进一步发展,各地商人开始常驻南宁。明代,南宁已经成为左、右江的商品集散中心。清初,先后出现粤东会馆、安徽会馆、新会书院、两湖会馆、玉林五属会馆等。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907年1月1日),南宁开埠。主动接纳外来先进科技、文明与资金,有力地冲击了因稻作文化影响形成的“重农抑商”封建传统思想,“农商皆本”、“趋利务实”和“包容并蓄”的新观念,逐步成为民众的主流意识和价值取向;外来资本陆续登陆,“洋货”不断涌入,商贸空前繁荣,进出口总值(白银)从开埠当年的154万两,到1911年增加为470万两;电信、公路、航空、电力、航运和工矿企业等代表先进生产力要素相继出现;文教卫生事业得到发展,法、英、美等国传教士先后入邕传教并附设医院、学校,开埠后有高等、两等、初等小学堂共40所,中学、职业教育、大学陆续问世。

解放后,南宁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前行。1960年和1965年,分别为从上海迁来南宁成立的罐头食品厂、糖果厂、橡胶厂、衬衣厂、钢精厂、皮革厂、合成纤维厂、绢麻纺织厂等企业提供所需条件,支持企业发展。1969年和1970年,分别接收自治区下放给南宁的南宁电线厂、插秧机厂等46家自治区直属企业。改革开放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接踵而至。为了广泛吸纳外资,自1987年起,先后建立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等7个开发区,来自香港、台湾地区的企业和泰国、新加坡、瑞士、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外资企业先后落户开发区,激活了南宁经济;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南铝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到境外投资、设立办事处、开办加工贸易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南宁市教科文卫体领域与国内外也密切交流,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与繁荣。1987~2006年,南宁市先后与冈比亚班珠尔市、澳大利亚班达伯格市、美国普罗沃市、奥地利克拉根福市、泰国孔敬市、韩国果川市、英国诺斯利市、越南海防市、美国奥克兰市正式结为友好城市,并与多个国家城市达成友好意向,2005年获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贡献奖。在对外开放中,南宁市抓住1992年6月15日国务院批准南宁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2000年国务院把广西列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放的重点区域、南宁成为享受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城市,2001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提出重点开发“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和从2004年起每年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历史机遇,并借助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这一载体,吸引世界八方来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断强化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时,还是个孱弱的城市。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总人口12.16万;有自来水、发电、火柴、肥皂、印刷、玻璃等几家小工厂,固定资产总值40万元,工业总产值不足500万元,工人204人。1950年以后,南宁的发展波浪式起伏向前,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来,南宁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2年,打造南宁为中国绿城的工作启动,现代化建设汽笛高鸣一路提速。

城市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南宁城市建设加快。20世纪90年代,围绕创建中国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目标,开发埌东新区,整治朝阳溪,改善交通路网,加强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城市功能,初步构筑起出海通道枢纽城市的框架。进入21世纪,围绕创建中国绿城目标,启动城市建设与管理“136”工程(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投资数百亿元,建设堤路园项目,完善路桥网络,开展旧城改造,实施景观亮化工程,开发相思湖新区,推进会展中心和南宁·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建设,等等,使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现代文明发展的需求,以建设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启动“蓝天、碧水、绿色、宁静”工程,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注重园林绿化建设,4A级青秀山、南湖等一批景点景区品质不断提升,街道绿化绿地水平继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0.7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为38.21%、33.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8平方米,呈现出天蓝地绿、山青水秀,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城市风貌。先后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2000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2007年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南宁经济持续在两位数的高位上运行。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南宁以被国务院批准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列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扭亏增盈试点城市为抓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教兴市、工业立市、农业稳市、三产富市、依法治市发展战略。第一产业,巩固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农村流通体制,形成集体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格局。加快农业科技步伐,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发展粮食、糖蔗、水果、蔬菜、畜禽、桑蚕等六大优势产业群,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广“公司+农户”生产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努力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开展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和生态文明村三大会战,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第二产业,深化企业改革,理顺政企关系,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推行中小企业改制,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办法,盘活存量资产,加速形成规模经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股份制改造,组织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南宁振宁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南宁壮宁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迅速发展园区工业,营造经济洼地。已形成以食品、铝加工及机械、造纸、化工、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六大重点产业为主,以建材、纺织等产业为辅的较为完整并具相当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挥南宁首府的商贸优势,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在商业流通企业实行“四放开”(经营放开、价格放开、分配放开、用工放开)。加快国有商业企业改制,组建南宁沛宁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南宁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建立起多种经营形式、多种渠道交织、多种经济成分的流通网络新格局;着力推进商贸功能升级换代,先后建成南宁和平商场、民族商场等一批多功能商场,建设多种类型的专业性大型市场,发展利客隆超市等连锁店;引进沃尔玛、肯德基、麦当劳、多美丽、王府井、南城百货、华联、国美、大中、苏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入驻南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龙头,带动系列的会展链条,2005年,南宁市被评为中国优秀会展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被评为中国十大知名品牌展会,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被评为中国十大优秀会展中心。同时,房地产、交通运输、旅游、邮电通讯、金融、信息等产业均高速发展。2006年,经济形成一、二、三产业15.63:34.05:50.32的比例结构,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7%、44.2%、46.1%;实现生产总值870.15亿元,财政收入120.3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7.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5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5亿美元,外贸出口7.17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33元。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南宁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作为城市发展的引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科技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着眼于科技与经济结合,推进星火计划、火炬计划与科技攻关计划等,启动科技创新计划,组织实施农产品科技开发、工业产品升级换代、农业“三田”(吨粮田、吨糖田、万元田)建设科技支撑、信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素质提高6项工作;坚持科技活动和科普宣传,开展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活动。“十五”期间,坚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以创新、转化、产业化为主线,突出“建体系、优环境、强能力、促创新、造产业”重点,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031个,取得科技创新成果300多个,获得自治区和南宁市科技进步奖201个,承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门项目2个;专利申请2630件,授权1368件;完成工业产品升级换代科技项目50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总产值36%。2006年,全面启动实施“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推进第三轮创新计划,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415个。有高新技术企业199家,高新技术产品316个,完成重大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11个,开发农业深加工新产品26个。取得自治区级以上登记科技成果71项;获自治区级以上登记科技成果71项,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13项,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的科技成果8项、国内领先或先进的136项。连续3次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教育,确定了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依法治教办学,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1985年,成为自治区第一个普及初等教育城市;1997年,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2000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城市。“十五”期间,创新教育工作机制,在队伍建设、管理模式、资源配置、教学改革、组织建设、社会教育、网络建设、语言文字、扶贫支教等方面有新突破。原南宁地区所辖5个县划归南宁市后,“两基”和“普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攻坚继续开展,全市提前两年实现“两基”目标。至2006年,南宁有高校35所,中等专业学校60所,技工学校16所,普通高中91所,初中294所,特殊教育学校10所;小学1605所,幼儿园637所。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打造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风情东南亚等城市文化品牌;着力抓好精品生产,先后创作了短篇小说《彩云归》、电视剧《走过秋冬春夏》、科普读物《中华国宝·珍稀动植物》、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粤剧《紫金锤》、音乐电视《大地飞歌》等一批质量上乘的文艺作品;在自治区率先完成城区图书馆建设,知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初见成效;“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顺利完成;文化遗产工作进一步加强,一批历史文化景观建成。2006年,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33个,其中:国家级3个;有8个项目进入首批国家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卫生,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院长负责制和院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等制度;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开展医风医德教育;对各类医疗机构实行分级定等管理,推进卫生资源结构调整配置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构建科学完善的全民公共卫生体系,先后经受了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考验;坚持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城乡医疗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妇幼保健工作达标;无偿献血迈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2006年,南宁有卫生机构2027家,病床1.86万张,平均每千人口2.82张;卫生人员3.23万人(专业技术人员2.60万人),平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3.87人。体育,全民健身活动方兴未艾,群众体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邕江冬泳、解放日长跑等大型群众活动长盛不衰,农村与社区体育蓬勃兴起;竞技体育根据“短、小、灵、水”的思路健康发展,吴数德等一批运动员在举重、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技巧、武术、游泳、跳水等项目上跻身国际一流水平,勇夺世界冠军。1984年,南宁被自治区体委命名为“举重城”;以东盟各国为重点的对外体育交流活跃,承办国际赛事增多;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较快,社会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60~2003年,南宁市运动员参加第一至十届自治区运动会,有9届获金牌总数第一和团体总分第一;在国际比赛中获金牌119枚(世界比赛63枚,亚洲比赛56枚),打破世界纪录10次、亚洲纪录8次。2006年,南宁市籍运动员参加自治区级比赛共获金牌215枚、银牌188枚、铜牌148枚。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各项社会事业也佳绩频传,先后获国家和自治区肯定和表彰。

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南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创“三城”(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为载体,开展群众性的创建精神文明活动。期间创造的“三个一”(摊前一个桶、路上一辆车、街头一个岗)经验,由中央文明委向全国宣传推广。进入21世纪,先后推出创建中国绿城、诚信南宁等活动,坚持抓好文明县区达标竞赛和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各项活动,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普法教育和十个十佳(十佳婆婆、十佳媳妇、十佳青年、十佳少年、十佳个体户、十佳私营企业、十佳窗口行业标兵、十佳市民、十佳政法干警、十佳公务员等)评比,持续抓好“双拥”和军民、警民共建工作,不断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文明素质,先后多次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全民国际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

       “十一五”时期的历史帷幕已经拉开,风生水起的北部湾区域推出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中国与东盟各国对接的前沿中心城市南宁必将大有可为。在中共中央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及中共南宁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开拓创新,南宁,一座风姿绰约的中国绿城,一座区域性的国际城市,已大步向我们走来。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广西南部,介于东经107°19′~109°38′、北纬22°12′~24°02′(地理坐标东经108°22′,北纬22°48′)。南北长201公里,东西宽234公里。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环北部湾沿岸重要经济中心。从中国版图看,南宁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通粤港澳,西近印度半岛,是新崛起的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具有“两近两沿”的特点。“两近”:一是近海,市区距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分别为104公里、173公里和204公里;二是近边,距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凭祥市分别为204公里和230公里。“两沿”:一是沿铁路线,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宁交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1000吨级内河船舶可从南宁直达港澳。南宁市对广西沿海城市发挥着中心城市的依托作用,对华南、西南经济圈发挥着枢纽城市的连接作用,对东南亚各国发挥着中国前沿城市的开放作用,处在中国北部湾经济区、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战略构想的重要位置。

南宁市已发现的主要断层有12条。其中最重要的是西乡塘一绿流坡大断层,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活动强烈,使其北盘上升,形成高峰岭山脉;南盘下降,使第三系断陷,构成了南宁向斜盆地,从而形成南宁自然面貌的基本格局。地貌方面:以丘陵、台地和平原为主,其特点是以邕江广大河谷为中心的盆地形态,盆地向东开口,南、北、西三面均为山地丘陵围绕,北为高峰岭低山,南有七坡高丘陵,西有凤凰山(西大明山东部山地),形成了西起凤凰山,东至青秀山的长形河谷盘地地貌。其中平原是南宁市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面积为5201.93平方公里。分布于左、右江下游汇合处和邕江两岸。气候方面: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受海洋气候调节,属亚热带季风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年平均气温22.3℃,大部分地方无霜期340天以上,有利于喜温作物的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1269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占年降雨量的75%,10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占年降雨量的25%。气象灾害较为频繁,以干旱(见春旱、秋旱)、洪涝、低温冷害、大风等最为常见。其中以水、旱灾为主。土壤方面:主要类型有赤红壤、(黄)红壤、水稻土、石灰土、紫色土、冲积土、沼泽土和菜园土8个土类、23个亚类、98个土属、269个土种,全市普查土壤的总面积150.49万公顷。

南宁市辖区各种自然资源丰富。热量资源方面:南宁属于低纬范围。纬度低,太阳入射角大,一年有两次垂直照射。日气温≥10℃的日子,始于2月中旬,止于翌年1月中旬,持续日数在330~336天,活动积温在7400℃~7600℃之间,但由于地形影响,北部山区为6500℃~7000℃,南部丘陵为7100℃~7300℃。日气温≥15℃的日子始于3月中旬,止于11月下旬,持续时间为250~254天,活动积温6276℃~6370℃,属于华南亚热带气候区,是热量最富有的地区之一。水和水能资源方面:河系发达,河流众多,流域集雨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郁江、右江、左江、武鸣河、八尺江、清水河、良凤江、香山河、东班江、沙江、镇龙江等39条;岩溶地区地下伏流发育,地下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地下水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11.1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补给量2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556亿立方米。其中最大的河流是流经南宁市区和横县的郁江,入境水量382.5亿立方米。人均可利用水量8700立方米。水能蕴藏量30.6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1.40万千瓦,已装机2.92万千瓦。植物资源方面:有维管束植物209科、764属、2023种,其中蕨类植物42科、84属、250种,裸子植物7科、9属、18种,被子植物160科、671属、1755种;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3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桫椤、金花茶2种。药用植物2000多种,其中列为特有药用植物80多种。动物资源方面:有野生脊椎动物31目、90科、208属、294种,其中鱼类22种,两栖类19种,爬行类42种,鸟类151种;哺乳类60种;国家保护动物3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熊猴、巨晰等8种。矿产资源方面:已发现矿产63种,优势矿产有钨、银、钒、铜、金、石灰岩、花岗岩、芒硝、耐火黏土、滑石、水晶、砂岩等;平势矿产有煤、锰、铅、铝、锌、硫铁矿、膨润土、高岭土、石膏等。共有矿床、矿点590处,其中大型矿床9处,中型矿床28处。

今南宁古属百越之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南宁属桂林郡辖地。汉高祖元年至元鼎元年(前206~前116年)为南越国地,元鼎六年(前111年)属郁林郡领方县地。三国时,属吴国辖地,归广州郁林郡临浦县地,一直延续到西晋。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从郁林郡析出晋兴郡,隶属广州,治所晋兴县(今南宁市),晋兴县成为南宁的第一个地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晋兴县为宣化县,治所宣化城(今南宁)。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宣化县地设南晋州,领宣化一县;武德五年(622年),宣化县分出宣化、武缘、朗宁、晋兴、横山5县,隶属南晋州;贞观六年(632年),南晋州改称邕州,为邕州都督府,这是南宁成为桂西南地区行政中心的开始,也是南宁简称“邕”之始;“邕”字来自唐《元和郡县志》“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的记述;天宝元年(742年)改邕州为朗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邕州,撤销朗宁郡建制,由州领县;咸通三年(862年),邕州属岭南西道,治所宣化县,这是南宁相当于今省级政权治所开始。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邕州为邕州路,辖宣化县、武缘县,置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峒镇抚,隶属湖广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思州黄胜许、岑世兴起兵抗元,给元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至治二年(1322年),英宗派特使招谕,逼使黄胜许、岑世兴归顺;泰定元年(1324年)六月,黄、岑遣子弟朝贡,归顺元朝;为庆南疆绥服,元朝统治者于同年九月将邕州路改称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宣化县隶属南宁路,南宁得名始于此;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湖广行中书省分置广西行中书省,南宁路隶属广西行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南宁路,置南宁府,宣化县隶属南宁府,治所在今南宁城。清朝承袭明朝建置,清朝初年,南宁府隶属广西省,宣化县隶属南宁府,府、县治均在今南宁市。

民国元年(1912年)7月,废宣化县并南宁府,同年10月,广西军政府从桂林迁至南宁,南宁成为广西省会;2年6月,废府留县,南宁府改为南宁县,同时置邕南道,领邕宁、武鸣、扶南、那马、上思、横、宾阳、永淳、上林、隆安10个县,归德、果化、忠3个土州,都阳、安定、白山、古零、兴隆、旧城、定罗、迁隆峒8个土司,治所均在今南宁市;3年6月,为避云南省的南宁县同名而改名邕宁县,为今邕宁县得名之始。同年置南宁道,领邕宁、永淳、横县、宾阳、上林、武鸣、隆山、那马、都安、果德、隆安、扶南、绥渌、上思14个县和定罗土司;15年废道,由省直接领县;18年7月设南宁市政府,与邕宁县合署办公,同年11月,撤市建制;19年置南宁民团区,23年置南宁行政监督区,24年置第九区,均领邕宁、宾阳、横县、永淳、扶南、绥渌、同正、隆安、上思9个县;25年10月,广西省会从南宁迁至桂林;29年置南宁行政监督区(又叫第九区);31年4月,将第八区(武鸣)、第九区合并称第四行政区,治所南宁,领邕宁、永淳、横县、宾阳、上林、武鸣、隆山、都安、那马、平治、果德、隆安、同正、扶南、绥渌、上思16个县;38年10月,广西省会再次从桂林迁至南宁。

       1950年1月,南宁建市。同年2月8日,广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确定南宁市为省会。1952年12月,南宁亦为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桂西壮族自治州)驻地。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为自治区首府。

       南宁最早的古城为晋城。一说在邕江南岸平南村雷庙(白沙)一带,自东晋大兴元年(316年)从郁林郡地西部分置晋兴郡后,郡城从邕江南岸向北岸凌铁村迁移建新城;一说在邕江北岸凌铁村一带建城,位于邕溪水和邕江汇合的三角嘴上。晋城遗址在今植物路广西军区大院及凌铁村一带,方圆不足半里。

        唐武德四年(612年),晋城逐步扩建。开元二年(714年),以土垒筑而成的城垣周围1千丈,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范围在今河堤路至凌铁村,转过市体育场,再沿桃源路尾绕过古城路和纬武路;设有来远、大安、朝天3个城门(俗称“唐城”),大安门和来远门均面临邕江,以适应水运的发展。

宋皇祐五年(1053年),城垣毁于战乱。稍后邕州知州刘初在原古城区、西北约2里的五花岭另筑新城,周围一千零五十步,高一丈九尺,厚二丈一尺,辟东门、北门、仓西门、镇江门、安塞门5个城门,筑有城墙、城壕、排水沟。后经元丰三年(1080年)至八年的城防加固加高,建成“周二千五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砖石结构),三面为壕的新城(沿称宋城),城区轮廓大体呈椭圆状,南北稍长,东西较窄,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

明代,城垣西部向仓西门外邕江沿岸伸延至今朝阳溪出口处(又名大坑口)、今解放路、人民西路、西关路和水街一带。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里记载当时南宁城廓为:“南宁城北狭,西阔,北乃望仙坡来龙,西乃濒江处也。北、东、南各一门。皆偏于角上,惟西面临江有三门。”建设有码头、驿站和桥梁。

清代,城区向城墙外西、南、东方向外延。仓西门外城西区,向今华西路、新阳路东段和北大路南段发展。乾隆六年(1741年),扩展城垣,城墙高三丈一尺,厚二丈五尺,周围一千零五十步,内外以砖砌筑,中间填以黄土。设东、南、西(仓西门)、北(迎恩门)、安塞、镇江6个城门。东门位于今共和路市电信局大楼右侧,南门位于今中山路与南环路交汇处,西门位于今民生路与解放路交界处,北门位于今市工人文化宫,安塞门位于今邕江宾馆左侧民族大道路口,镇江门位于今邕江大桥北岸桥头。东、西、北3门设有月城环卫。濠池深一丈五尺。

民国元年(1912年)10月,广西省会从桂林迁至南宁。5年,拆除清朝建成的城垣,兴建和修拓一些街道。20世纪30年代初,城区向南伸延至凌铁村和津头村。23年,南宁城区范围东起葛麻岭、军校(邕宁机场东侧,今星湖路大板一、二区一带),南至津头村,西止平西村(今自治区体育馆一带),北到大王坟、金牛桥。38年,南宁城区面积4.5平方公里。

南宁解放初期,将城区和郊区的津头村、凌铁村、埌边村、麻村(大麻、小麻)、新兴村(竹排冲、沙牛岭)、三兴村(滕屋、蔡屋、那坝)、东南村(葛麻岭)、长堽村、茅桥农场、永和村(中尧)、中兴村(下尧)、新屋、亭子街、平南一村和二村(白沙、水塘)、平西村和淡村等从邕宁县分出成立南宁市;城区划设为兴宁、民生、解放、上国、中山、临江、永宁、宁武、维新和水上10个街道办事处,市郊划设为一、二、三区;1950年10月,城区划设为四、五、六区。至此,南宁市范围,东起埌东村,西至心圩桥,约10公里;北至茅桥,南达白沙村,约9公里;面积78.73平方公里。1953年5月,邕宁县第一区明华乡的风岭坡(心圩附近)划归郊区。1954年3月,原属邕宁县西乡塘南部、心圩乡下屯、大岭两个屯、陈尧和苏卢两个乡划入南宁市,面积扩至128平方公里。1959年1月,邕宁县的心圩、安吉、沙井、那洪、苏圩、那齐、永安、慕村、吴圩、坛白、老口、江西、扬美、永吉、正义、下楞、坛洛、富庶、那龙、金陵、襄(双)定和三塘等人民公社(简称公社)划归南宁市;8月,那龙公社业仁大队典宅屯划归隆安县。总面积增至2464平方公里。1960年6月,江宁、兴宁、永宁3个区改设公社,并将秀田区的亭子、沙井两个公社合并为亭子公社,形成城区4个公社;7月,撤销市郊西明区、秀田区,除沙井、那洪、三塘3个公社以及老口乡的石西村、乔板村外,其余均从南宁市划回邕宁县。1961年6月,城区复设江宁、兴宁、永宁3个区;9月,复设郊区。1962年,撤销江宁、兴宁、永宁区,划设中山、南环、古城、解放、和平、民生、水上、衡阳、华强和永新10个街道公社。隶属市街道工作委员会管理。1978年2月,撤销郊区,原郊区的三塘、向阳、明秀、上尧、心圩、石埠、那洪、沙井8个公社隶属市农业办公室管理。1979年3月,划设新城区、朝阳区(1980年4月更名兴宁区)、永新区、衡阳区(1980年4月更名城北区)、江南区5个城区。1982年8月2日,邕宁县的江西、那龙、坛洛3个公社划归南宁市,面积增至1795.13平方公里。1984年4月,原隶属南宁地区的邕宁县、武鸣县划入南宁市,面积扩至10029平方公里;9月,复设郊区。2001年12月,撤销郊区,原郊区所辖各乡镇分别划入兴宁区、新城区、永新区、城北区、江南区。2003年6月,南宁市增辖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5个县,面积扩大到2211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83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4.7平方公里。2005年3月,撤销邕宁县、永新区、城北区,设置邕宁区、良庆区、西乡塘区,新城区更名为青秀区;将原邕宁县的四塘、五塘、昆仑3个镇划归兴宁区管辖;将原邕宁县的长塘、伶俐、刘圩、南阳4个镇和薄庙镇的莫村划归青秀区管辖;将原邕宁县的吴圩、苏圩、延安3个镇和原永新区江西镇的同新、同华、锦江、安平、同良、同宁、同江、那廊、智信、扬美10个村划归江南区管辖;将原永新区和城北区(不含原永新区江西镇的同新等10个村)划归西乡塘区管辖;将原邕宁县的良庆、那马、那陈、大塘、南晓5个镇划归良庆区管辖;将原邕宁县的蒲庙(不含莫村)、新江、那楼、镇龙、百济、中和6个乡镇划归邕宁区管辖。调整后的城区面积由原来的1834平方公里扩至6479平方公里。同年6月,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撤销27个乡镇。至此,南宁市行政区划设青秀区、兴宁区、西乡塘区、江南区、邕宁区、良庆区6个区,武鸣县、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6个县,共21个街道、84个镇、18个乡(含3个瑶族乡)、1392个村民委员会、33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大约在1万年前的新时器时代,南宁市境内已有古人类活动。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宣化县城区有6.01万人。民国26年(1937年)地区总户数2.09万户,人口10.8万,其中男性5.95万,女性4.93万。38年末,南宁总人口12.16万。1950年末,南宁市市区总户数2.88万户,总人口13.59万。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市总户数3.43万户,总人口19.46万,其中男性10.92万,女性8.54万。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市总户数8.73万户,总人口43.19万,其中男性22.86万,女性20.33万。1984年,邕宁、武鸣两县划入南宁市。1985年末,总户数增至47.95万户,人口增至229.46万,其中男性119.18万,女性110.2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总户数58.62万户,总人口252.19万,其中男性131.50万,女性120.69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总户数78.47万户,总人口291.41万,其中男性151.66万,女性139.75万。2003年,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5个县划入南宁市,至年末,总户数增加到165.66万户,人口增加到641.67万,其中,男性334.78万,女性306.89万。2006年末,南宁市户籍总户数190.25万户,总人口671.89万,其中男性351.31万,女性320.58万。市区人口254.86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04人。全市人口出生10.2万人,出生率11.54‰;死亡2.72万人,死亡率3.41‰;人口自然增长率8.13‰。

南宁市是一个以壮族人口占多数、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聚居着壮、汉、瑶、回、苗、侗、仫佬、毛南、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壮族是世代居住在本地的土著民族;汉族是秦汉以后陆续迁来;回族是元朝以后迁来;瑶族和苗族大多是清代以后迁来;其余民族多是解放以后陆续从全国各地迁来。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市汉族人口18.15万人,占总人口93.27%;壮族1.20万人,占6.17%;瑶族227人,占0.14%;苗族75人,占0.04%;侗族76人,占0.04%;回族551人,占0.28%。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市汉族人口37.18万人,占总人口86.09%;壮族5.76万人,占13.34%;瑶族513人,占0.12%;苗族174人,占0.04%;侗族194人,占0.04%;满族220人,占0.05%;回族1113人,占0.26%。1982年,全市汉族人口60.66万人,占总人口70.31%;壮族25.11万人,占29.11%;瑶族1640人,占0.19%;苗族365人,占0.04%;侗族356人,占0.0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汉族人口93.18万人,占总人口35.71%;壮族165.68万人,占63.48%;瑶族9861人,占0.38%;苗族1486人,占0.06%;侗族1177人,占0.04%。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汉族人口103万人,占总人口35.35%;壮族185.08万人,占63.51%;其他少数民族3.32万人,占1.14%。2006年,汉族人口290.19万,占总人口43.19%;少数民族人口381.7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56.81%。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均居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之首。各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排序为:隆安县96.74%、武鸣县87.42%、马山县87.42%、上林县85.40%、横县37.64%、宾阳县19.60%。城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54.64%,城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排序为:邕宁区92.48%、良庆区92.00%、兴宁区51.13%、江南区44.17%、青秀区43.66%、西乡塘区43.06%。其中隆安县是壮族人口最多的县;汉族在各地均有分布,以宾阳县、横县和各城区较为集中;瑶族主要聚居在马山县和上林县,有马山县古寨瑶族乡、里当瑶族乡和上林县镇圩瑶族乡3个民族乡;苗族在各地均有分布,以各城区较为集中;回族、满族主要居住在各城区;其他少数民族在各县区均有分布。

南宁地处边疆,解放前,大多数农村家庭收入主要靠种养或打长短工维持。1950~1957年,南宁市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土地改革,人民生活向温饱水平过渡。1957年,全市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均工资由1950年的366元增加到613元,增长67.49%;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费收入人均217.08元。郊区农村人民人均纯收入69.17元,比1949年的29.56元提高1.34倍。1958~1978年,由于受“左”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十年内乱,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增长缓慢。1979年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80年,城区居民家庭生活费人均收入385.88元。郊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90.14元。2006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33元。

支出 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解放后,城市人民逐渐摆脱了解放前的贫困生活。1957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205元。至1979年,城市居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198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442.72元。1979~1984年,城市居民家庭主要购买的对象是基本生活资料。1984年人均生活费支出为565.56元。1985~1988年,居民消费购买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中高档乐器成为消费热点。1988年,人均生活费支出1228.92元。1989~1995年,居民消费主要投向食品和大件耐用消费品。其中,1995年人均生活费支出为5055.36元。1996~2006年,居民消费主要投向医疗保健、保险、文化娱乐、教育、家庭服务、交通通信、房地产等方面,微波炉、摩托车、汽车、住宅电话、移动电话、电脑、摄像机、影碟机、组合音响、住房等大件耐用消费品成为消费热点。其中,2006年人均消费性支出7303元。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140台、洗衣机94台、电冰箱91台、空调机91台、家用电脑58台、移动电话157部、私家汽车5辆。人均住房面积由1988年的5.61平方米提高至24.9平方米。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1950年,郊区农民主要消费品人均消费量:粮食180.5公斤,食油1.85公斤,肉类4.35公斤,家禽1.70公斤,鱼虾3.35公斤,蛋类0.1公斤,酒1.25公斤,棉布1.7米。1980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8.65元,主要消费品人均消费量:粮食308公斤,食油1.6公斤,肉类9.6公斤,家禽1.85公斤,鱼虾1.55公斤,蛋类0.35公斤,酒3.5公斤,棉布5.5米。1979~1999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主要投向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收音机等耐用消费品及建造砖瓦房、砖混结构房。其中,1990年,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891.96元;2000年,人均生活费支出1519元。2001~2006年,农村居民消费主要是摩托车、彩色电视机、照相机、住宅电话、移动电话、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热水器等。其中,2006年,人均消费性支出2293元。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79台、摩托车58辆、家用电脑4台、普通电话58部、移动电话62部、电冰箱12台、洗衣机10台、热水器21台。人均居住面积由1988年的13.08平方米提高到31.68平方米。

南宁于民国18年(1929年)修建邕宁机场(今星湖路大板一区、二区一带),跑道为土质,能降落小型飞机。23~27年,西南航空公司通航南宁时使用该机场。抗日战争时期,南宁两次被日军侵占,机场多次受到破坏,多次修复。34年5月26日,南宁光复后,机场修复扩建,建成跑道长1520米,可用部分1400米,宽45米,厚25厘米,道面为泥碎石结构,可起降C-46、C-47型运输机。1949年12月,国民党军队溃退时,机场又遭到破坏。南宁解放后,邕宁机场改称南宁机场。1952年经过简单修复开航使用。1958年决定另建吴圩机场,按一级机场规划、二级机场建设。工程于1962年5月竣工验收,11月26日正式使用。建成混凝土主跑道1条,长2400米、宽60米;土面副跑道1条,长500米、宽50米,滑行道(联络道)7条,总长3000米;各种停机坪6个,共5万平方米。可以经停伊尔—18型飞机。南宁机场同时停用。1964年4月,南宁机场场道区移交市政建设使用。改革开放后,国家多次投资对吴圩机场进行改造和扩建,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4年12月扩建工程,项目有新建智能航站楼、停机坪、联络道、停车场等,历时两年多,总投资2.89亿元。2004年3月,吴圩机场更名为吴圩国际机场。至2006年,吴圩国际机场占地面积259.73公顷。机场跑道长2700米,宽45米,飞行区等级为4D级,可满足起降麦道80型和波音747及以下的各类型飞机的起降;建有民航客机坪1座,面积9.97万平方米,可同时停放大、中型民航客机9架;开通空中航线39条(国际和地区航线4条、国内航线35条),每天起降航班平均73架次,通达43个国内外大中城市,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00万人次以上。

南宁市位于郁江上游,处于左、右江之汇,溯右江而上可达百色,溯左江而上可达龙州,顺郁江而下可达梧州、广州、香港、澳门。清代,南宁已有装货载客的民船在邕江行驶;建有石巷口码头、豆腐巷码头、水街码头、白衣庵码头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南宁开辟为商埠区,建商埠码头,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完工,同年十一月十七日(1907年1月1日)南宁通商口岸正式开放。至民国初年,在邕江上游的下楞至下游的长塘之间,建有大小码头49处,其中邕州古城南门至仓西门之间,建有码头7处,这些码头是港口码头的前身。民国38年(1949年),南宁建有南宁港,有大小码头10多处,为步级式和自然岸坡,多属挑水及过江渡船码头,船只靠泊困难,港口装卸全靠肩挑人扛。南宁解放初期,南宁港原有的石砌步级码头被淤沁堆积,码头拥挤紊乱。1951年2月,广西省内河航运管理局牵头组织对南宁港码头进行整顿,码头秩序有所好转。1954年10月,国家投资修建民生码头。1956年新建北大码头。此后,陆续建成上尧码头、陈东码头、大坑码头、青秀山码头等。1958年,南宁港自力更生,制造了电动缆车、链板机、皮带运输机等装卸机械,基本解决了爬坡装卸作业。1987年7月,南宁港被批准为对外开放二类口岸,开通南宁至港澳的船舶直达货物运输。到2006年,共有生产码头98个、码头总长4152米,泊位98个,最大靠泊能力800吨,装卸机械35台,仓库面积7369平方米,堆场面积7.26万平方米。

       民国4年(1915年),广西都督陆荣廷动用工兵修筑邕武公路(邕宁至武鸣),至8年建成,全长52公里,是广西最早建成的公路。10年春,邕镇公路龙州至镇南关段在原有军运路线的基础上改建修筑,至16年6月竣工。22年,修筑邕百(南宁至百色)线的田东至百色路段。23年,修筑邕钦(邕宁至钦州)线的吴圩至岽  路段。24年,先后修筑邕同隆(南宁经同正至隆安乔建)公路,邕百(邕宁至百色)线武鸣至田东段公路。26年,修筑邕永横(南宁经永淳至横县)公路。至此,南宁通往各地公路里程长约1014公里。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溃退,南宁通往各地的公路桥梁几乎被破坏殆尽,公路交通基本处于瘫痪。南宁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及时组织人力抢修,公路交通运输迅速恢复。1961~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新建和改建苏圩至罗阳、南宁至永安、四塘至武鸣、雷江至大明山、思陇至罗波、南宁至西津等公路。1966~1976年间,外援需要,修建南宁至里建、武鸣至宁武、吴圩至金鸡、台马至防城公路。1976~1978年,修建腾翔至伊岭岩、扶照至坛洛、十里亭至安吉、吴圩至江西干线及秀灵至腾翔等公路。1978年后,先后修筑良凤江至大王滩、甘圩至双定、林圩至府城、蒲庙至牛湾等一批县乡道路。1990年建成南宁至北海二级公路。1995年,南宁市公路总里程2256公里。1998年12月,南宁至柳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02~2003年,分别建成全长40.5公里、总投资34.97亿元的城市快速环道和全长82公里、总投资19.46亿元的环城高速公路,结束了南宁没有高速环城道路的历史。完成邕江南北两岸总长54.5公里的堤路园工程,基本完成内贯4个环、外接22条出城公路的放射状道路8条,初步形成“五横四环三纵”的城市路网格局。2006年,南宁市有国道325线、322线、324线、210线和省道20222线、20323线、20321线、20313线共8条公路干线汇集,构成南宁的进出口干道,连接湘、粤、滇等4省区和国内各省市,以及东盟等国家。公路总里程9014公里(含村道),其中市交通局公路管理部门负责管养公路3655.0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有公路40.77公里。乡镇通柏油路100%,行政村通公路83.1%,行政村通柏油(混凝土)路29.5%。有营运班线客车3797辆,客运班线762条(跨省班线182条);营运货车3.40万辆。城区道路总长1011公里,总面积2122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3.16平方米。

南宁城区的桥梁解放前大多是硅、石、木结构的便桥,多已毁坏、倒塌。解放后,在朝阳溪、二坑冲、心圩江、竹排冲等大小河溪上新建及扩建永久性桥梁27座。1956年2月开工建设邕江铁路大桥,1960年1月开工建设邕江大桥。1978年12月以后,南宁城市桥梁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建筑了城市立交桥、天桥。1990年,市区跨江越水而建的永久性桥梁有29座,铁路立交桥11座、公路立交桥3座,过街人行天桥3座。至2007年,市区有跨江桥、内河(湖)桥、道路立交桥、人行天桥、通道桥等各类永久性桥梁107座。其中:跨江桥梁8座,即邕江铁路大桥(1957年7月竣工)、南宁邕江大桥(1964年7月建成通车)、中兴大桥(1988年8月竣工通车)、白沙大桥(1995年1月建成)、邕宁邕江大桥(1996年9月建成通车)、清川大桥(1997年12月竣工通车)、永和大桥(2004年10月建成通车)、葫芦鼎大桥(2007年6月25日建成通车);市区内河(湖)桥梁47座,其中:跨南湖的有南湖大桥,跨朝阳溪的有秀厢桥、明秀桥、衡阳桥、南棉桥、中华桥、电站桥、南京桥、镇北桥、大坑桥、友爱桥、朝阳桥、银兴桥、西平桥,跨竹排冲河的有河堤东栈桥、茅桥、青山桥、竹排冲桥、厢竹北中桥、祥宾桥、长湖桥、金湖桥,跨心圩江的有五龙桥、安吉桥、心圩江桥、心圩江二桥和心圩江小桥,其他有可利江桥、沙江二桥、金桥、降桥、沙江桥、凤凰江桥、亭子冲桥、水塘江桥、金牛桥、五一桥、烂泥桥、北际桥、二坑桥、罗文1号中桥、罗文2号中桥、罗文小桥、龟背桥、水塘江大桥、蓉茉1号桥和蓉茉2号桥;道路立交桥23座,即南建立交桥、科园立交桥、友爱北立交桥、北湖立交桥、邕武立交桥、邕宾立交桥、厢竹立交桥、凤岭立交桥、竹岭立交桥、水新立交桥、沙井跨线立交桥、壮锦立交桥、江滨立交桥、中兴立交桥、江滨路跨线立交桥、星光大道跨线立交桥、南环立交桥、养殖场桥、秀灵桥、壮锦小桥、南乡村板梁桥、会展立交桥、青竹立交桥;铁路与道路立交桥17座,即友爱立交桥、厢竹立交桥、沙井南一立交桥、沙井南二立交桥、沙井南三立交桥、松柏村立交桥、沙井北立交桥、小李村立交桥、秀厢立交桥、那洪立交桥、圬二桥立交桥、地洞口立交桥、五一路立交桥、铝厂跨线桥、友爱路立交桥、北大立交桥和龙腾立交桥;人行天桥4座,即厢竹天桥、皂角天桥、秀厢天桥、朝阳天桥;通道桥8座。

民国22年(1933)7月南宁创办公共汽车,25年10月停办。南宁解放初,民间客运交通以人力三轮车、渡船为主。1950年初,市人民政府拨出大卡车2辆作为市共公共汽车使用,春节开始行驶,营运4个月后停办。1953年4月,南宁铁路分局派出2辆公共汽车,行驶于南铁一中至六角亭专线,至1956年10月市交通局开办公共汽车后停运。1960年,市地方国营公共交通公司成立,开设公共汽车线路5条,总长26.3公里,公共汽车营运车辆15辆,客运数825.43万人次。1965年,有公共汽车线路10条,总长108.54公里。1978年,有公共汽车线路12条,总长180.70公里,公共营运车辆114辆,客运数6636.76万人次。1978年后,出现国营、集体、个人多家经营局面。至2006年,有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23条,总长1723公里,公共汽车营运车辆2183辆,公共汽车客运数4.57亿人次;出租汽车3444辆。

民国22年(1933年)4月,由广西省政府委托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凌铁村建设南宁第一座水厂—凌铁水厂,23年5月开始供水。解放前夕,南宁水厂供水管道总长23.28公里,年供水20.77万吨,供水普及率29%。1949年12月23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水厂。1952年供水量为71.46万吨,供水管道总长18.93公里。1958年,南宁市在邕江南岸筹建新工业区,河南水厂作为一个配套项目开始兴建,至1964年竣工投产。1962年,西郊水厂一期工程竣工,日产水6000吨。1978年,南宁市敷设第一条过河管道,直径800毫米(过河底管段700毫米),全长3.7公里。1979年,全市供水管长度103公里,供水量9354万吨。1983年,兴建中尧水厂,1988年11月26日竣工投产,日产水10万吨。1994年3月利用挪威政府贷款新建陈村水厂,先后于1996年7月和2001年7月分两期建设日供20万吨和10万吨的工程规模竣工投产。水质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是自治区内现代化设备较先进的水厂。2001年12月动工兴建三津水厂,建设规模为日供水20万立方米,2005年12月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至2006年,共有凌铁、中尧、西郊、河南、陈村、三津、邕宁7座水厂,综合生产能力每日126.7万吨,供水管道总长1675公里,供水总量27594万吨,用水普及率92.53%。

南宁市使用燃气(瓶装燃气)始于1979年10月,由市煤建公司独家经营,归商业局管理。气源由国家计划安排,按计划供应,每年液化气指标500吨,只有少数市民用户使用,至年末,市区有燃气用户500户。20世纪80年代后期,南宁市燃气气源紧缺的状况开始缓解。1990年,瓶装燃气面向市民,年末有用户8万户。1998年11月开工建设管道燃气,2001年1月南宁市第一座燃气气化站南宁管道燃气有限公司安吉气化站建成投入使用,6月完成初期规划的燃气管道敷设长度45公里,市区少数住宅区内开始使用管道燃气。城市燃气供应仍然以瓶装气为主。至2006年,市区实有市政燃气供气管道长228公里;液化石油气用户48.95万户(管道燃气用户21.2万户),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9.09万吨;安吉气源厂液化天然气改造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

南宁市供电始于民国4年(1915)6月。由徐德斋、覃名芳等人于3年(1914)集资毫银3万元创办南宁电灯公司投产供电。有65匹马力(47.8千瓦)木炭汽机配40千瓦发电机各1台,设厂于南国街。供商店、机关及部分居民照明用。19年改名为南宁电力公司。31年与自来水厂合并。37年改名为南宁水电厂。38年(1949年),水电厂装机容量4台发电机组共1372千瓦,实际使用的有3台,共600多千瓦。供电设备有2300伏的高压输电线路近10公里,220伏至380伏低压线路18.58公里,配电变压器27台,总容量760千伏安;年售电量99.2万千瓦时。南宁解放后,市人民政府接管水电厂,并多次改扩建。1954年11月,南宁水电厂水电分开。至1973年末,南宁电厂共有发电机组5台,总容量3.35万千瓦。加上西津水电厂的建成投产,基本满足南宁的电力供应,当年售电量36288万千瓦时。1978年售电增至39309万千瓦时。1980年起,随着恶滩、大化、岩滩、天生桥等水电站的建成相继并网发电,南宁市的电能变成以水电为主的电能结构。2000年,南宁电厂因国家产业调整而停产。2006年,南宁供电局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50座,主变85台,变压器总容量396.42万千伏安。其中:220千伏变电站7座,主变14台,容量198万千伏安;110千伏安变电站30座(无人值班站14座),主变53台,容量189.5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13座,主变18台,容量8.92万千伏安。10千伏公用配电变压器容量31.81万千伏安。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84条1858.11公里(电缆26.63公里)。其中:220千伏线路18条977.57公里,110千伏线路43条633.18公里(电缆17.57公里),35千伏线路23条247.37公里(电缆9.06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2451.27公里(电缆601.98公里)。累计总用电客户28.7万户,客户受电总容量1202.7万千伏安。南宁网区最高负荷184.69万千瓦,城市供电可靠率RS1(含限电)99.86%,RS3(剔除限电)99.88%,电压合格率99.16%。供电量119.37亿千瓦时,售电量114.2亿千瓦时。

南宁官府在东晋时期设有水道邮驿。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沙街(今解放路)设有何记信局,办理民间信件传递、汇款等业务。二十六年五月九日,南宁府邮政分局在仓西门大街(今民生路)成立,办理信函、汇兑等业务。1950年,有邮电支局2个、邮所3个,主要邮路为步班邮路,总长475公里。同年实行“邮发合一”体制,除收寄邮件外还收订和发送报刊。1952年9月,市邮政局与南宁电信局合并成立南宁邮电局,实行“邮电合一”。1978年后,先后建成全能处理邮政业务分局4个,邮政支局、营业处、邮政所42个,邮政生产用房4.35万平方米,实现了邮件处理机械化。各项邮政业务快速发展,先后恢复或开办了集邮业务、邮政储蓄、特快专递、快件汇兑、商业信函、电子信函、电子汇兑等。1998年实行“邮电分营”后,南宁邮政逐步实现自动化、电子化。至2006年,市邮政局辖邮政支局所(含代办所)216个,其中邮政业务全功能服务邮所132个、电子化邮所147个;邮政储蓄点147个,集邮门市部96个,信筒信箱678个;邮路98条,单程总长度3.07万公里,其中一级干线邮路17条、单程长度2.17万公里,二级干线邮路13条、单程长度5113公里;邮运汽车73辆,固定资产原价5亿元,邮政生产用房面积10万平方米。实现邮政业务收入2.71亿元;业务总量2.89亿元。

南宁通信起步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先后架设通达广州、梧州、龙州等地电报线,与广东、云南及越南线路连通。南宁解放后,电信事业有所发展。至1957年底,初步形成以南宁为中心辐射全省各专区、市及部分县(市)有线长途报、话通信网,市话通信能力进一步增强。1978年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信事业发展快速。1991年,南宁市第一个3000门程控电话开通使用;1993年,起市话全面实现程控化、数字化。1992年,南宁移动电话建成模拟系统。1994年,南宁至北京、广州、成都分别开通数字中继电路。1995年开通GSM数字移动电话系统。同年,国家邮电部在南宁建设的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工程竣工,顺利上星开通北京、广州、上海、武汉、西安、沈阳、成都7个方向;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正式开通,与国家电视电话会议网互联,通达自治区县市以上城市。1996年,南宁电信数字数据网(DDN)开通。同年,在开通国家骨干网南宁节点的基础上,利用电话网开通本地网的因特网业务。1998年后,先后进行邮电分营、无线寻呼剥离、电信分营、中国电信南北拆分等一系列改革。1999年7月,南宁移动通信从市电信局分出,成立广西移动通信南宁分公司。2000年12月,中国联通南宁分公司成立。之后,中国铁通南宁分公司、中国网通南宁分公司相继成立,形成了多种通信运营商共同经营、经营方式多元化、产品服务多样化的格局。至2006年,全市有电信企业23家,营业网点212个;资产总额129.82亿元,电信业务总量66.02亿元,营业总收入42.54亿元,利润总额10.17亿元;从业4377人;电话交换机装机总容量217万门,电话线路光缆长度328皮长公里;电话用户404.1万户(移动电话232.96万户);电话普及率每百人60.14部。

民国时期,南宁有中山、中正两座公园,总面积8.46公顷;路树约200株散植于10余条街旁。1951年3月29日,市机关干部、各界群众1600多人到望仙坡植树;4月,建人民公园,城市绿化建设全面铺开。至1965年,市区有园林绿地440公顷,郊区造林9020多公顷,绿化街道83条共65公里。1979年,植树节义务植树活动形成制度。1990年,市区有公共绿地面积333.6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4.3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2.4%。1994年,南宁市获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1996年,南宁市提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亚热带风光的现代化园林城市;1998年提出创建中国绿城。2000年,城市园林绿地面积461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12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47%,建成区绿地率30.8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62平方米;有公园13个,面积774公顷。2002年,建成民族大道景观亮化工程、南湖广场绿化、民歌广场绿化、江滨休闲广场绿化、会展广场绿化、堤路园绿化、机场高速公路绿化、大学路绿化、快速环道绿化等一批大型的绿化工程。城市绿化注重对常绿阔叶乔木、荫生植物、地被植物的复合使用,营造自然群落,注重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建成人民公园荫生植物园、青秀山雨林大观、青秀山苏铁园、民族大道景观绿化、南湖广场名树博览园等生态型的城市绿化模式。园林植物有扁桃、杧果、木菠萝、人面等观果品种,有火焰花、洋紫荆、大花紫薇、红花羊蹄甲等观花品种,有红背桂、变叶木、黄金榕、黄素梅、七彩朱槿等观叶品种;有体现热带风貌的蒲葵、大王椰、假槟榔等。2006年,全市园林绿地面积3.35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49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21%;有公园16个,面积1669公顷。

南宁市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于20世纪70年代。“八五”和“九五”计划期间,建立健市、县、区环保行政管理机构和市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网络及质量保障体系,全市共关停重污染小企业95家。1997年起,南宁市在市区推行机动车辆禁鸣喇叭;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硫量高于1.0%民用蜂窝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铅汽油,改用无铅汽油;实施朝阳溪、南湖、竹排冲等内河湖整治,建成埌东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2006年,废气排放量1003.75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15730万吨,达标率94.75%;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284.96万吨,综合利用量234.80万吨,综合利用率82.4%;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128.97平方公里;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地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邕江干流水质基本保持在国家地面水三类水质标准,地面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6.16%。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简称“民歌节”)的前身是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的“广西‘三月三’音乐舞蹈节”,1993年改名为广西国际民歌节。1999年起,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交由南宁市主办,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由市人民政府邀请国家文化部文化图书馆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联合举办。主要活动由文化、经贸、旅游三大板块构成。“大地飞歌”文艺晚会作为民歌节固定的开幕式晚会。从2004年第六届起,民歌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时举行。至2006年共举办了8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1999年11月12~16日举行,同时举办’99中国(南宁)民族服饰博览会、全国第九届孔雀奖少数民族声乐大赛及颁奖晚会活动。还举办中华民间歌手群英会、广西歌王大赛、山歌擂台赛、广西民俗礼仪歌表演、歌坡夜、中外艺术家演唱会等各类演出29场,参演单位140个,演员4000多人,其中有来自世界四大洲15个国家138名歌手和舞蹈演员。另外举办了民族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会、民族服装服饰研讨会。经贸方面,南宁市共签订项目合同117个,总金额36.85亿元,贸易合同额34.5亿元。旅游方面,接待国内游客2万多人次,境外游客1039人,收入近1亿元。

2000年11月16~21日举行,同时举办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还举办电影节交流活动,大型服装服饰晚会,中外歌唱家演唱会,民歌荟萃系列活动,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外国歌舞演出活动,中外歌星、影星等艺术家与群众等联谊活动及群众性的“绿城颂”歌咏活动等132场次。经贸方面,南宁市共签订项目合同148个,总金额50.87亿元。旅游方面,接待国内游客2万多人次,境外游客1500多人,收入4.86亿元。举办“风情绿城·首届广西南宁旅游美食节”,制作的世界“粽王”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1年11月10~13日举行,同时举行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全国第十一届孔雀奖少数民族声乐大赛、中华民间歌手邀请赛、广西山歌擂台赛。经贸方面,南宁市共签订项目合同248个,总金额84.51亿元,贸易合同金额61.84亿元。旅游方面,接待国内游客28.86万人次,境外游客1604人,收入0.94亿元。举办第二届广西(南宁)旅游美食节,南宁明园新都酒店现场制作200.1米的“世界卷粉王”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2年11月22日~26日举行,同时举办中华民歌大赛、南宁·东南亚之夜歌舞晚会、中国(广西)东南亚合作论坛、节庆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国际主题会等活动。各类演出48场,参演人员1500多人。经贸方面,南宁市共签订项目合同64个,总金额68.25亿元,贸易合同金额68.63亿元。旅游方面,接待国内游客22.84万人次,境外游客1988人,收入1.19亿元。第三届旅游美食节共设6个分会场,其中北海外沙海鲜岛是美食节首次在外地设立的分会场。澳门饮食业商会举办的澳门葡式美食展,实现美食节创办以来境外参展商零的突破。现场烹制的“世界缸中缸靓汤王” 成功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首次采取“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的全新运作模式,由新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按市场规则运作民歌艺术节活动内容中可经营的部分,47家企业赞助1647万元,票务收入1067万元,两项收入2714万元;民歌艺术节运作成本2694万元,收支相抵,略有赢利。

2003年11月7~11日举行,同时举办东南亚风情夜晚会、中华民歌大赛颁奖晚会、八桂狂欢大型游演等活动。各类演出35场,22个国家和地区的196名艺术家参加各场次的演出。经贸方面,南宁市共签订项目合同51个,总金额108.26亿元。旅游方面,接待国内游客26.26万人次,境外游客近1万人,旅游收入1.36亿元。美食节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是总长度975.9米、直径2.8厘米、重650多公斤的世界百米龙肠。

2004年11月3~6日举行,同时举办风情东南亚晚会、东南亚国际时装秀、美丽壮锦(大型民族歌舞)、摩尔多瓦之夜歌舞晚会、中华情·中国—东盟博览会盛典之夜演唱会、绿城歌台、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等活动。各类演出近50场,东盟10国和来自美国、瑞典、澳大利亚、保加利亚、俄罗斯、希腊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艺术家参加演出。经贸方面,南宁市共签订投资项目72个,总金额282.92亿元(含外资项目23个14.60亿美元);商品购销合同1056份,金额111.64亿元。旅游方面,接待国内游客38.79万人次,境外游客6009人,收入2.52亿元。

2005年10月19~23日举行,同时举办风情东南亚晚会、妈勒访天边(大型舞剧)、俄罗斯红军歌舞团专场演出、绿城歌台、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等活动。各类演出60多场,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200多名艺术家参演。经贸方面,南宁市共签订商品购销合同1245份,总金额135.57亿元;举办2005年南宁市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和第一届南宁市县域经济(武鸣)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投资项目90个,总投资181.98亿元。旅游方面,接待国内游客57.4万人次,境外游客6381人,收入2.9亿元。同年,民歌节获得国际节庆协会(IFEA)全球节庆行业评选综合类最高奖——综合类铜奖,并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2006年9月1~7日,民歌节艺术团赴奥地利,分别在“音乐戏剧之都”萨尔茨堡市和南宁市友好城市克拉根福市进行演出和访问。

2006年10月31日至11月 3日与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同期在南宁举行。举办开幕式晚会《大地飞歌》、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绿城歌台、国(境)外嘉宾花花世界大联欢等文化和旅游美食活动。接待游客26万人次。经贸方面,南宁市共签订内外资投资项目148个,总金额261.32亿元。国内外新闻媒体新华社广西分社、《人民日报》等对历届民歌艺术节进行过报道。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地方电视台以直播、差时转播、录播方式播放各届开幕式晚会盛况。

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

     南宁市于2003年12月17日被中国商务部宣布从2004年起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每年11月举行。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博览会由中国商务部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以“友谊、合作、发展、繁荣”为主题。至2006年共举办了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第一届 2004年11月3日~6日举办。3日上午9时30分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柬埔寨首相洪森、老挝总理本南、缅甸总理梭温、泰国副总理比尼、越南副总理范家谦,东盟秘书处秘书长王景荣,中国、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领导,以及海内外副部级以上嘉宾100多人和参会的嘉宾、客商出席。开幕式由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会副主任、自治区副主席李金早主持,杨澜担任司仪。开幕式设开启友谊之门、绽放友谊之花、共注合作之水、走入发展新时代4个环节。吴仪宣布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担任主礼嘉宾的11国政要及东盟秘书长王景荣把采自各自母亲河的河水注入面前的水晶瓶,表明山水相连的中国和东盟合作渊源流长,生生不息,拉开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帷幕。随后各国领导人共同按下触摸屏按钮,启动“时代之钟”,标志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迈入一个发展新时期。中国国家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自治区主席陆兵、东盟秘书处秘书长王景荣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有1505家来自东盟10国、中国及其他国家的企业参展,其中世界500强中有19家参加博览会。境内外参会参展客商、采购商有1.8万人,其中境外采购商近4000人。参展商品涉及机械、家电、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五金建材、农产品、医药化工、轻工等11个行业共200多类产品。展览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共设展位2506个,其中来自东盟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企业的展位占总数32%。中国—东盟博览会活动内容包括货物贸易、投资洽谈、服务贸易及其他合作、商务与投资论坛、文化交流五部分。期间,东盟10国及广东、广西、黑龙江、吉林、大连市、青海、农业部农垦局等省、市及国家有关部门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推介会、洽谈会、签约仪式共41次。商品贸易交易额10.3亿美元。其中:出口8.26亿美元,进口1.23亿美元,国内贸易0.85亿美元。签订涉外项目129个,投资额49.68亿美元;签订国内投资合作项目102个,投资额475.4亿元。南宁市签订投资项目72个,投资额282.92亿元(含外资项目23个,投资额14.60美元)。其中,合同项目47个,投资额157.63亿元(含外资合同项目13个,投资额10.09亿美元);协议项目17个,投资额110.06亿元;意向项目8个,投资额15.23亿元。还签订境外投资项目2个,投资额800万美元。共签订商品购销合同1056份,金额111.64亿元。

第二届  2005年10月19~22日举办。19日上午11时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中国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柬埔寨首相洪森,缅甸总理梭温,老挝国家副主席朱马里,泰国副总理颂奇、越南副总理阮晋勇,文莱工业和初级资源部部长佩显·阿哈迈德·朱马特,印度尼西亚贸易部部长冯惠兰,马来西亚贸工部次长陈仪侨,菲律宾贸工部副部长朱瑞达·艾米莉娅·C·阿龙佐,新加坡贸工部长兼教育部政务部长曾士生,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东盟秘书处秘书长王景荣,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自治区主席陆兵,以及来自海内外的部长级贵宾100多人和参会的嘉宾、客商出席。开幕式由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自治区副主席李金早主持。薄熙来、陆兵、王景荣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词。曾庆红宣布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随后,各国商协会会长共同盖下象征博览会商机无限、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往来不断扩大的合作印章;曾庆红和东盟各国政要及薄熙来、王景荣、曹伯纯等,共同为博览会开幕剪彩。博览会期间举办了“金融服务贴近企业专题介绍会”、“经济合作项目对接洽谈会”等专题会议;境内外参展参会客商、采购商有2.5万人;设置展位3300个,参展企业2000家;累计商品交易总额11.5亿美元;举行了投资促进活动28场、签约仪式2场,签订涉外投资合作项目126个,总投资52.9亿美元,国内合作项目263个,总投资501.8亿元。南宁市签约投资项目90个,签约项目总投资181.98亿元。其中:内资项目60个,总投资额122.35亿元;外资项目30个,总投资额7.36亿美元。签订商品购销合同1245份,总金额135.57亿元,其中外贸商品购销合同金额5926万美元。产品涉及轻工、食品、电子、机械、化工、医药等14大类300多种名、优、新、特产品。

第三届  2006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举办。10月31日上午9时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文莱苏丹博尔基亚、柬埔寨首相洪森、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老挝总理布阿索内、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缅甸总理梭温、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泰国总理素拉育、越南总理阮晋勇,东盟秘书处秘书长王景荣,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及自治区四家班子领导,东盟10国代表团,东盟秘书处代表团以及全国各省区市代表团和参会嘉宾、客商出席。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主持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东盟轮值主席国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自治区主席陆兵代表承办方致辞。温家宝宣布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薄熙来、刘奇葆、王景荣共同启动剪彩仪式。9时20分左右,温家宝和东盟10国领导人从11名15岁少女手中接过珍珠模型,同时放在面前的玉璧上,共祝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共同拥有美好的未来。开幕式举行前后,温家宝和东盟10国领导人分别巡视了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展馆。参加博览会的有中外部长级贵宾235人,参展商7971人,专业观众3.3万多人;举办46场区域交流活动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汽车拉力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交流活动;设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魅力之城”4个主题;安排参展企业2000家、设置展位3663个;累计贸易成交总额12.7亿美元;签约国际经济合作项目132个、总投资58.5亿美元,签约国内经济合作项目301个、总投资553.7亿元。南宁市签订内外资投资项目148个,投资总额261.32亿元。其中,内资项目121个,总投资188.84亿元;外资项目27个,总投资9.06亿美元。投资涉及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商贸、物流、旅游、农业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签订商品购销合同586份,总金额136.3亿元。其中,内贸商品购销合同金额128.84亿元;外贸合同总金额9361万美元。

1950年,南宁市工农业总产值1304万元。“一五”计划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2%。1978年,全市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1978年后,南宁经济进入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特别是1992年,南宁被国务院批准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97亿元,经济总量在全自治区7个区辖市中排在首位,位列“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之一。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0.15亿元。

1950年,南宁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59.39∶5.02∶38.59,呈现出明显的工业化前期二产发展缓慢和三产“虚高度化”发展的经济特征。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南宁产业结构逐步优化。1980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6.55∶73.10∶20.35。“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南宁继续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主导产业,着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2006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5.63∶34.05∶50.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7%、44.2%、46.1%。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2.83%提高到25.23%。

“一五”期间,南宁市基本建设投资总额2510.76万元。1950~1978年,固定资产投资主体为国有成分;生产性投资一般占65%~70%,1970年达100%。1979年后,投资主体多元化,非国有成分开始进入投资领域,用于居民生活设施、学校、医院、城市建设等非生产性投资逐步上升。“五五”期间,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27亿元。“六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1亿元,其中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4.46亿元。“七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85亿元,其中199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9亿元。“八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70亿元,其中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56.35亿元。“九五”期间,南宁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组建振宁、壮宁、沛宁3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基本完成对市属国有工、商业企业资产的授权经营。完成机场扩建、城市快速环道部分主干道、城市出口道路、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的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9亿元,年均增长13.1%;其中200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48亿元。“十五”期间,南宁市推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治市方略,实施农业稳市工程、工业强市百亿投资工程、城建美市百亿投资工程,商贸活市百亿投资工程, 开展百项工业大会战,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4亿元,年均增长26.38%。其中,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362.9亿元。200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7.22亿元。

1950~1951年,南宁市实行“统收统支”财政体制。1952,南宁市建立一级财政,当年财政收入233万元,支出456万元。1955年,财政收入517万元,支出375万元,收大于支,开始有上解支出。1958年,实行“定收定支,五年不变”的体制,当年财政收入入不敷支,首次出现财政赤字99万元。1959~1970年,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财政体制。期间,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财政收入逐步回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批工商企业停产停业,财政收入连年锐减,1968年降到1414万元,仅及1966年的39.75%;1969年后,社会经济秩序逐步恢复正常,财政收入持续稳步增长。1978年,财政收入15960万元,支出4967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下放财政,加上经济迅速发展,财政收入显著增加。1990年财政收入4.59亿元,支出2.92亿元。1994年实行新的税制后,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八五”时期财政收入累计57.13亿元,支出39.10亿元。“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累计122.47亿元,支出66.21亿元。“十五” 时期财政收入累计319.42亿元,支出129.01亿元。其中,2005年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为100.22亿元;支出80.25亿元。2006年,财政收入120.36亿元,支出100.41亿元。 

20世纪50~60年代,南宁市实行国税、地税分税制。1950~1957年,累计各项税收收入9418万元,年均增长38.79%。1958~1966年,受“大跃进”以及税源转移的影响,税收出现大曲折,其中1958年、1961年、1964年分别呈负增长。1967~1978年,税收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2.2%,其中1967年和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武斗影响,税收连续续两年负增长;1973年改行国税、地税并税制;1978年税收收入8764万元。1979~1990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6.59%,其中1980年税收收入突破亿元为10919.91万元。1980年恢复分税制。1994年国家实行新的分税制改革,成立市国家税务局和市地方税务局。1995年组织各项国税收入15.14亿元、地税收入3.97亿元。2001~2005年,累计组织各项国税收入278.55亿元,年均增长10.92%;各项地税收入192.54亿元,年均增长29.07%。其中,2005年各项国税收入44.15亿元,地税收入38.85亿元。2006年组织各项国税收入54.33亿元,地税收入41.16亿元。

南宁市是广西的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基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甘蔗、桑、木薯、花生、豆类、麻类、茶叶、花卉、食用菌、西瓜、香蕉、龙眼、荔枝、菠萝、柑橙、杧果、扁桃等。195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5596万元,其中种植业占69.6%。粮食总产量19.69万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典完本小说巅峰之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