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包括春秋战国地图演变时期君主叫王上,那王上的女儿以及女婿怎么称呼?

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会盟故事: 周穆王为什么要在涂山会盟?
今天我们来说说周穆王的涂山会盟。涂山这个地方在上古时代非常的重要,最早可以追溯到治水的大禹时期,当年的禅让制度体系经尧舜而后已经发生很多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部落人口的膨胀,部落权力高层圈子的矛盾也日趋激烈,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纷争也日趋频繁。如果没有稳固的政治控制,就不能管好部落事务,尤其是在面对自然灾害和部落战争的问题上,很多部落甚至存在着消亡的可能。大禹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要树立权威形象,就必须要选择一种方式来凝聚人心,显然大禹选择的正是会盟,而地方就是在涂山。
涂山会盟对大禹乃至中原而言都非常重要,大禹就是在这次盟会上创造了天下九州的说法,把当时人们的生活能够影响到的最大范围的地区划分为九大部分,即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基本上囊括了今天我们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大禹通过涂山会盟重新规划了部落联盟的权力管控体系,为后来的夏商周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这场会盟上,大禹更是创新推出“任土作贡”,跟过去旧的管理制度下的按需纳贡和按需分配不同在于,纳税的标准得以确立,共主的地位得以确立,就是部落联盟们要推选共主,共主即作为管理部落纠纷和经济社会及人口的最高指挥官,其他部落则享有缴纳贡赋的义务。
从某种程度上看,正是大禹的涂山会盟,为中华文明从蒙昧的原始时代进入国家文明时代提供了支持,涂山之前的文明更多近似于神话传说,而涂山之后的文明即是夏商周,这才是更具有信任度的文明。任何新制度新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各种反对的声音,史书中记载的涂山会盟也存在一些反对的声音,即是防风氏就明确反对纳贡,结果被大禹在盟会上就杀掉了。这样的手段让参会的众多部落首领震惊,要知道当年黄帝乃至尧舜时期,部落首领要杀掉另外一个部落的首领,大多数时候都应该是在战场上,而大禹开历史先河在盟会上就杀掉了反对自己的的部落首领,这种霸气显然让众多首领所折服,新的管理体系即在涂山会盟后运转起来。
这是大禹举行涂山会盟的前因后果,也自然在整个中原地区形成长远的影响力。到西周的周穆王时期,姬周家族经几代耕耘所建立起来的分封王国体系基本稳固,更多的矛盾来自外部。在周穆王的父亲周昭王时代,面对外部矛盾所采取的方式就是频繁的战争,对荆楚之地至少就开展过三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周人的影响力在周昭王时代也已经触及到南方,东夷数十小国臣服于周人,当年附庸于楚国的部分小国也重新归顺于中原政权。周昭王虽然在第三次南征的途中遭遇不测,身死于南方,但周人对南方的控制力还是加强了的。至少当时的楚人基本上还是臣服于周天子的,到后来周穆王征伐徐夷的时候,楚国还曾作为主要军力,与周人的成周八师共同对敌。
对周人而言,东夷、南蛮、北狄这些地区更多的已经与中原政权相与共生,比如北狄就基本上已经与卫国等国相邻,虽然时不时的还会骚扰中原政权,但那种破坏毁灭性的战争很少发生。最大的威胁其实是来自西方的戎族,这个族群跟周人的关系可谓渊源极深,当年周人兴起的岐山地区严格意义上说就是属于戎人的势力威慑范围,周人东移南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跟这个也是有关系的。西戎从来就是周人的心腹大患,因此在周人稳固东方而后,即在跟西方和北方的戎族力量进行对抗,即便是刑法四十余年不用的康王时期,也曾经对西北方向大举用兵。史书载“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五十多岁的周穆王,面对西方力量的侵扰,比起父亲周昭王又有所不同。
即位而后的周穆王不再愿意以武力的方式去对外矛盾,上任不久即重新制定朝廷规范,并向分封诸侯国公开发布《臩命》,以强化周人的礼乐制度和分封体系,从周人内部来改变各种矛盾。这显然是非常聪明的决断,要知道在周昭王时代这些维系周人统治的制度已经有所瓦解,鲁人就在当时出现过弟弟弑杀哥哥自立为君的事件,周昭王因为到处作战,即导致没有过多的去追问这件事情。周穆王显然是看到这个问题,才要从根子上去进行改革。在周穆王的后期,周穆王还曾制定《吕刑》,就是要以刑罚来震慑诸侯,以保天下安宁。周穆王作为天子来说,其远谋在周人历代君主中应属第一层级。
而对戎族周穆王则要直接的多,这跟历代周天子的政策相同,就是主动出击。从《国语》等史料中看来,至少在周昭王时代的部分西戎地区,还是曾经臣服于周人的,按照周人的进贡周期按时到镐京城中来朝拜天子。但是到周昭王南征不返,周穆王即位数年之间,西边的戎族地区开始重新反对周人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戎族不再朝拜周天子,也不再进贡。这便是周穆王攻打戎族的理由,而且周穆王对戎族的态度可能越来越狠,连连两次征伐,史书载“广获其五王”,还把俘虏的戎人迁徙其地,到了周人能够控制的区域。这种制度直接撕裂了当年周文王的“耀德不观兵”怀柔政策,周穆王将戎人与周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彻底撕裂,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自始荒服者不至”。
周穆王对戎人的这种自信态度,显然背后还是来自强有力的周人军事力量。这个时期的周人军事力量与周边部族相比而言,尚且还不在一个层级上。而后来那些要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家,此时都绝对服从于周天子的调令,军队的掌控权暂时依然在周天子的手中。这也是周穆王可以任性的征服了戎人而后,居然兴致勃勃的要跑到昆仑山上去会面西王母的缘故。周穆王数年之间皆在西方,这段往事甚至还被后人编进了《穆天子传》,极尽浪漫之说,周穆王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风流天子。但常年不在都城之中,朝政之事无人定夺,当年化解的部分矛盾又再次爆发,淮夷地区的徐国发动叛乱,国君自称为徐偃王,率九夷淮夷诸部侵扰宗周。周穆王才快马加鞭回到都城,与南方楚国联合起来,共同征伐徐国之乱。
徐国之乱平息而后,周穆王的王权基本上达至巅峰,但作为天子的周穆王,显然对自己的威信还有所顾忌,当抵达涂山地区之时,周穆王想起了当年大禹的涂山会盟,念及自己一生的功业,也便自诩为大禹一样的圣人。这是古代贤明君主的通病,往往有得点儿功劳,就觉得自己可比圣人。当然,周穆王自比大禹不可能仅仅是骄傲情绪作祟,更多的原因还是周穆王要效仿大禹的涂山会盟,以会盟的方式再次把天下诸侯凝聚到周人的身边,要向诸侯们宣誓一个事情,那便是天下共主是周穆王,诸侯们必须严格遵守周人的礼乐和分封制度,要尊奉周天子为最后的裁判者,任何事情绝对不可越距,凡事皆有天子定夺。涂山会盟的意义,就在于此。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中国易学人物(上古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我的图书馆
中国易学人物(上古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1、伏羲风姓,父亲燧人氏。母亲华胥氏。《史记》中称伏牺,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传说其生于成纪,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与女娲为夫妻。女儿宓妃,淹死在洛水中,成了洛神。伏羲创造八卦、文字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创造八卦:伏羲在蔡河捉到一只白龟,挖一水池养起来。一天,有人说蔡河里出了似龙似马的怪物。伏羲跑过去观察它背上的花纹,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他就画下来整天在水池边琢磨。白龟忽然浮上来,龟盖上的花纹使他顿悟天地阴阳规律。由此画出了八卦图。兄妹相婚:据古代神话传说,当宇宙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两人居住在昆仑山,相依为命。两人商议结为夫妻,又觉得羞耻,于是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上天,决定用占卜的方式来决定。他们各自点起了篝火,发下大愿心,“上天如果不让人类绝迹,要让我兄妹二人结为夫妻,就让两堆火的烟合为一股吧;若不同意我们结为夫妻,就让两堆火的烟分开吧。”当两股浓烟纠缠在一起的时候,两人为了繁衍人类开始交合。伏羲用草编扇子遮住彼此交合时的表情。2、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号轩辕氏。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据传《归藏易》也是黄帝创造的。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归纳起来是: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龙文化等几个方面。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黄帝历:《黄帝历》是先秦时期的汉族历法。与《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颛顼历》合称古六历。《黄帝历》是中国最早的历法,传说是黄帝命人所制。原历规则佚失,从一些古籍上约知一些:《黄帝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建子之月(北斗斗柄指子,包含冬至之月)为一年开始。开观象授时之起点,创制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成六十干支),表达阴阳五行,以闰月定四时,成岁。黄帝纪元=西元纪元+2698年。黄帝子孙:史载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依次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颛顼、帝喾、唐尧、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些后裔在黄帝到尧、舜、禹时期大都已经脱离黄帝母族,建立了大批的氏族方国或部落,有了独立的姓和氏。后来,周武王(姬发)从陕西东出中原建立了周朝,分封诸侯或方国,其中姬姓国53个,这些姬姓国以国为氏,于是形成了中国的大多数姓氏。中国人遂自称“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3、风后传说是伏羲氏长子。风姓部落首领。黄帝拜他为相,掌天官,主司天文。他精于易数,释干支五行蕴义以致于用,而三命行矣。著有《握奇经》一卷,《风后》十三篇,图二卷,《孤虚》二十卷。他把龙甲神章演绎成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十局。是奇门遁甲术的创立者。4、大桡氏天干地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据战国末年史书《世本》记载:“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中华文明史也由此开始。5、彭祖又叫彭铿,篯铿。尧舜时人。被尧封于彭城(今徐州)。因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他是华夏人文始祖。传说术数也是由老彭、巫彭、彭祖、彭咸家族共同创立的。他们述而不作,一代代口传心授,后期托名黄帝创立术数。他还创立了养生、烹饪、鼓乐、武术、房中术等文化。厨行祖师:彭祖因为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野鸡汤),献给帝尧食用,被帝尧封于大彭。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彭铿是彭部族的始祖,以后子孙繁衍,主要是他的“雉羹之道”可祖,便尊称他为彭祖,他的后裔就叫彭祖氏。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发展成为“烹饪之道”,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6、青乌子又名青衣乌公。传说是黄帝时期的人物。《轩辕本经》称:“黄帝始划野分州,有青乌子善相地理,帝问之以制经。”晋葛洪《抱朴子·极言篇》说:“又彭祖之弟子,青衣乌公、黑穴公、秀眉公……七八人皆历数百岁,在殷而各仙去。”在眉山市彭山县彭祖山彭祖祠内供奉着青乌子塑像。古代堪舆学是一种术数,又称为青乌子。《轩辕本纪》称:“黄帝始划野分州,有青乌子善相地理,帝问之以制经。”还称为风水术、相地术、地理、相宅术、青乌、青囊术、形法等。是中国古代方术重要的组成部份,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青乌子之所以成为堪舆术的别名,是因为相传青乌子善相地,精地理阴阳之术而留史名。7、神农氏据司马贞《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忎(rén)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神农氏亲尝百草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他还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相传《连山易》为神农氏所创,成书于夏朝。东汉时期失传。农业始祖:关于神农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的情况。《周易·系辞下第八》;“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医药始祖:《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亦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8、灵山十巫:巫在上古是能以舞降神的人。中国古代医师也称“巫”。古人认为巫能够与鬼神相沟通,能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解难,如降神、预言、祈雨、医病等等。春秋之时巫和毉正式分家。甲骨文时代的巫,是男巫女巫的通称,后世女巫才称为巫,男巫叫觋。巫在上古时代具有崇高的地位,巫师是统治者的重要辅臣。远古时代的巫,实际上就是原始社会的知识阶层,他们既是沟通人神信息、主持祭祀、祈祷、占、算卦等宗教的巫师,又是从事医疗治病、采药炼丹的始祖,还是社会礼仪制度、文艺表演艺术的先驱。古代汉族传说中的十名巫师,善医药、占卜。《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十巫在灵山(很可能是巫山)上下于天,宣神旨,达民情。9、巫彭上古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医。巫术与医道兼于一身。《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巫彭发明了中草药,替人治病,因他医术高明,黄帝轩辕氏敬之为神,封为医相。他是中国医药学始祖。10、巫咸上古时代汉族传说中的人物。一说唐尧时人,知天地玄机,尧帝敬为神拜为相,封其居地为巫咸国。其子巫贤为国王。一说商代太戊帝之国师,卜筮创始者,占星家,治王家有成,作《咸乂》。战国时期成书的《巫咸占》传承巫咸之学。唐代瞿昙悉达所编《开元占经》收录了巫咸的星占占辞及星表。11、巫贤巫咸之子。辅佐第13代帝祖乙,使衰落的商朝复兴。在太戊帝孙子祖乙登基后,任宰相,有贤臣之誉。据《书·君奭》云:“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他是商王祖乙时期的大巫。商王朝时除了巫,还有卜、史、祝。这些人势力很大。国家政事大小,都要征得他们的同意。在上古时代巫和政不分。巫从三皇五帝开始到商朝其地位一直很高。巫贤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确定一年中新旧交接点的时间,确定了“除夕”与“春节”,第一次制订了《万年历》(太阴历),传承巫咸文明留下了不朽的《巫咸历谱歌》:“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巫贤功高德重,寿比南山,高寿一百而终,成为了“日月寿星”,号称“万年”。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万年巫贤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的万年巫贤寄以怀念之情。12、巫妨上古时代医家。又作巫方。传为尧帝之臣,精于医道,能别生死。著有《颅囟经》,其书未见传世。据《千金方》记载,古有巫妨,著有儿科《颅囟经》,是一个儿科医生。其儿颅囟经,用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有小儿方焉,为占卜小儿寿夭疾病之巫医。巫姓起源:巫氏的开族始祖是巫彭,黄帝轩辕氏的大臣。是中国传统医学世家。上古时代还有专门从事祭祀、占卜、天文、医术、算术活动的巫人。巫人被认为是上天的使者,在朝廷中的地位相当高。巫人后代有的便以这种技艺的名称“巫”作为自己的姓氏。巫人的后世子孙多在夏商两代任巫祝、巫臣。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这些占卜活动由巫师主持。一条完整的卜辞有前辞(叙辞、述辞)、命辞(贞辞)、占辞、验辞四个部分,刻契时间不一。前辞记录占卜时间与求问天神的占卜人名,起到叙述作用,所以又称作叙辞和述辞。命辞记录具体占卜事项,求问天神的问题,又称作贞辞。占辞纪录占卜结果,这是巫师根据骨甲裂痕分析天神给予的答案。验辞记录事后占卜事项的结果,评价占卜内容是否被验证。甲骨文卜辞是中国黄河中下游文明最早的文字记录。《归藏易》:《归藏》是三易之一。《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连山易》以艮卦为首,艮卦代表“山”,《连山易》的意思是“如山之出云”。《归藏易》以坤卦为主,坤是纯阴,一切阳能“归藏”到纯阴的境界。《连山易》:上古时代“百科全书”。内容:一是以各种动物为象征、以图画和示意符号为主要表现方式,记载日月星辰、二十八宿等天象及其历法的设置情况;二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演义推导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之间的冲、克、刑、合规则及其原理;三是根据这些原理来预测、指导人类各种活动。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相传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河图洛书是太极、八卦、周易各类术数之源。《黄帝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经道家、医家联合增补创作而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13、九天玄女又称玄女,俗称九天娘娘。原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战争女神,后经道教奉为高阶女仙与术数神。因除暴安民有功,玉皇大帝敕封她为九天玄女、九天圣母。她是一位深谙军事韬略、法术神通、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正义之神,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各类古典小说之中。玄鸟生商:《诗经·商颂·玄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记》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契传至王亥时诞生了三商,传十三代太乙为成汤,建立了强大的商朝。玄女为黄帝之师:黄帝与蚩尤鏖战于涿鹿。蚩尤凭借妖术,呼风唤雨,吹烟喷雾。黄帝九战而不胜。于是虔诚祈祷于西王母。西王母命玄女降临,传授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以及兵符印剑。黄帝在玄女帮助下摆下“奇门遁甲”阵,大胜蚩尤,始定天下。玄女助越亡吴:春秋时,吴王无道,玉帝遣玄女降临凡间助越亡吴。玄女化身为南山处女,受聘越国为国师,教练六千君子军。在吴越战争中,六千猛士所向披靡,终于灭掉吴国。南山处女功成身退不知所终。越王思念玄女助己之功,遣使寻访,毫无踪迹。越王即建仙女祠于南山之上,岁时祭祀。玄女与天书:历代传说中各种玄理奇术“天书”,都与九天玄女治乱安国有关。每当天下由乱趋治之时,有时是九天玄女亲授奇术天书,有时则是有道高人代行。如战国时期,孙膑从鬼谷子那里得天书三卷,八门遁法,六甲灵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鱼腹浦沙滩上布下奇门阵,名曰八阵图。玄女收白猿为徒:传说九天玄女游云梦之地,见山中有白云洞,仙气缭绕,遂往暂息。洞中白猿化身为袁公,向玄女虔恭朝拜,终日摘花献果,加以供奉。玄女见他小心谨慎,修持养道,遂尽传剑术予他。玄女功成携白猿同上天庭朝见天颜。玉帝见之甚喜,封袁公为白云洞君,敕他掌九天秘书。玄女授薛仁贵天书:薛仁贵得九天玄女赐五件宝物:白虎鞭、水火炮、震天弓、穿云箭,无字天书。玄女曰:无字天书不可被人看见,凡有疑难之事,即设香案,诚心拜祷天书,天书即露字迹,释疑解迷也。薛仁贵将此五件宝物拿到高丽,经过十二年,终于平服东辽,凯旋回朝,受封平辽王。玄女授宋江天书:《水浒传》中,宋江被江州都头带人追得着急,逃到还道村一座古庙,藏身于神厨之中,经被几番搜索。得神助而脱险后,有青衣童子引见九天玄女,九天玄女授宋江三卷天书说:“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勿忘勿泄。”唐赛儿得玄女天书:明朝初年白莲教女首领唐赛儿之夫被官府杀害。唐赛儿决定起兵反抗朝廷。她得玄女天书,遂集合民众数千,于永乐十八年二月起事。全歼前来围攻明军,杀了青州都指挥使高风,各地民众纷纷响应。朝廷派出京师精兵围剿。唐赛儿诈降,乘机夜袭官军突围而出。最后不知所终。14、公刘周人先祖。他带领周民由北豳(今甘肃省庆城县、宁县)迁豳(陕西省彬县,旬邑县西南一带)。时相地形、建京邑、治田地。《诗经》写公刘考察和选定豳这个地方时说:“笃公刘,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于是这个地方便被定下来安居族人和建立京师。公刘受到周人世世代代的赞颂。公刘的先祖名叫弃,是帝喾之子。弃爱好耕作务农,观察土地特点,适合谷物生长的就种上谷物,民众都向他学习,尧帝知道此事后,便提拔他当农师主管农业。舜帝时,将弃封在邰地,称为“后稷”。后稷的后裔世代担任主管农业之职,直至传到公刘的祖父不窋。不窋晚年时,正处于夏朝政治衰败时期,夏朝君主废弃农官,不注意农事。不窋因而失去农官之职,于是逃奔到戎狄部族地区。不窋死后,他的儿子、公刘的父亲鞠即位。鞠死后,公刘即位。公刘虽然处在戎狄地区,但继续从事后稷的事业,致力于耕种,到处察看土地性能,从漆水、沮水渡过渭水,伐取木材以供应用。于是,外出的人有资财,定居的人有积蓄,民众仰仗他过上好日子。各族人感念他的恩德,大多迁到这里,拥护和归顺他。周朝事业的兴起就是在这里开始的,所以诗人创作歌诗乐章称颂他的德行。公刘死后,其子庆节即位,把国都建在豳地。15、盘庚甲骨文作般庚。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二十位君主。阳甲死后盘庚继位。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局面,相殷地,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整顿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盘庚病死后葬于殷。后人思念他,作《盘庚》三篇。16、古公直父公叔祖类之子。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扰,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之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幼,尽归古公于歧下。及其傍国,闻古公贤,亦多归之。古公有长子曰泰伯,次曰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太任生子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二人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王季。17、周文王姓姬,名昌。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父亲死后他继承西伯之位,故称西伯昌。他在位50年,决讼虞、芮,使这两国归附,攻灭黎、邗、崇等国,建都丰邑,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他被囚羑里时悉心钻研《易经》,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撰写卦辞、爻辞。使《周易》成为诸子百家之源。文王演《周易》:《周易》是在伏羲八卦图、《连山易》和《归藏易》基础上产生的。周文王把64卦的每一卦都撰写了卦辞,每一爻填上爻辞。后来孔子又为《周易》作传。使《周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易经》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文王卜卦得太公: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好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罴,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大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18、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运途困顿,占卜谋生。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助文王倾商、武王伐纣。被尊为“百家宗师”。后封齐国。著有兵书《六韬》。有传预言中国万年朝代兴替的《乾坤万年歌》系他所著。莫辩真伪。姜子牙算卦:卖柴小伙王二叫姜子牙算卦:“给我算算,今天我这担柴能卖多少钱?”姜子牙合眼掐指一算说:“挑着柴火上正东,柳下站着一老翁。此钱卖了二百五,外送美酒三大盅。”王二说:“你要是算准了这担柴火钱全送你!”王二走出去很远,正巧碰见柳树下一老翁买柴,给他250文还赏一壶酒。覆水难收:姜尚早些时候只知道钓鱼,家里贫困,其妻马氏嫌弃姜尚,欲图离去,姜尚劝她说:“我有朝一日会得到荣华富贵,你可别这样做。”马氏不听劝告,离开了姜尚。后来姜尚帮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马氏见其地位、财富都很好于是想和姜尚破镜重圆,但姜尚早已经看穿了马氏的为人,就将一壶水泼在地上让马氏去捡回来,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尚于是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已难收。”19、周公姓姬名旦,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辅佐武王伐纣。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喜《易经》。在辅佐成王时遭人猜忌于是隐居。在隐居其间,他把文王未完成的半部《周易》续写完整。周公吐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姬旦派长子伯禽(又称禽父)去管理鲁地(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而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伯禽,姬旦没有去封国做国君),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恐惧流言:周公恐惧流言,典出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周公有圣德,辅其兄武王姬发伐商,平定天下,定了周朝基业。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相代。藏其册于金滕,内容无人得知。后来武王驾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尽心辅佐,将周成王抱于膝上,朝见诸侯。当时其庶兄管叔、蔡叔图谋不轨,但忌惮周公,于是在列国间散布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图谋篡位。久而久之,周成王起疑。周公为避祸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后来有一日,天降大雨,雷电击开金滕,成王见了册文,方辨明忠奸,诛杀了管叔、蔡叔,迎周公重归相位。假设当管叔、蔡叔正四处散布流言诬周公有反叛之心的时候,周公便一病而亡;假设金滕之文始终未被成王所知,那就说不清楚周公姬旦到底是忠是奸了。后世的史书中周公岂不就成了奸臣。周公之礼:行周公之礼,敦睦夫妇之伦。西周初年,世风日下,民间婚俗混乱不堪。为明德新民,周公亲自制定礼仪。周公从婚礼入手,对当时男女交接混乱的状况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他把男女从说亲到嫁娶成婚,分为了七个环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并且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细化,作了具体细致的规定,这些合称“婚义七礼”。周公之梦: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称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表明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20、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受《易经》成卦原理思想影响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说就是对八卦三个爻的原理解说。他主张人以柔来克刚,用道来法规一切事物。函谷著书: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孔子问礼: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2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他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晚年孔子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去世后弟子们编辑师徒言行录《论语》。孔子作《易传》:相传为孔子所作。《易传》即《十翼》,是解释《周易》的著作,共有十篇,故称《十翼》。《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易经》包括:象(符号学相关)、数(数学科学相关)、理(哲学相关)、占(甲筮占卜相关)。义利之辩: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学琴: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相师: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有:“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传说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名扬九州。此后《史》、《志》多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观器论道:《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22、卜商生于公元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以“文学”著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他研习并传授《归藏》。今传孔子《易传》很可能出于子夏的传述。著作《子夏易传》。23、商瞿生于公元前522年。商姓,名瞿,字子木。春秋末年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商瞿喜好《易经》,孔子传授之。商瞿卜易灵验如神,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作为孔门传道者,商瞿将《易经》传给楚人子弘。从此《易经》传丁后世儒者,传八代至汉川人杨向。至汉代以易学入仕者众。24、唐举战国时梁人。以善相术著名。“举”也写作“莒”。后遂以“唐举”指善相术者。如(唐)钱起《同邬戴关中旅寓》诗:“吞悲问唐举,何路出屯蒙。”《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袁公相术真奇绝,唐举许负无差别。”唐举事迹典出《荀子·非相篇》和《史记》卷七十九〈蔡泽列传〉。唐举相蔡泽:《史记·卷七十九·蔡泽列传》载: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而从唐举相,曰:吾闻先生相李兑,曰百日之内持国秉,有之乎?曰:有之。曰:若臣者何如?唐举孰视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泽知唐举戏之,乃曰:富贵吾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寿也,愿闻之。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吾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后蔡泽为秦相。25、鬼谷子王家,名诩(或利),又名王禅、王通,号玄微子;一说其姓名为刘务滋,华夏族,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一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人。他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纵横家的鼻祖。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因常入山采药修道。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他是先秦诸子之一,纵横家之鼻祖(也是道家、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是他的四大弟子。太卜:周朝叫大卜,掌阴阳卜筮之法,通过卜筮蓍龟,帮助天子决定诸疑,观国家之吉凶。太卜掌三兆之法、三易之法、三梦之法,无论是国家祭祀、丧事、迁都、征伐,都必须参考太卜在太庙的占卜。太卜在汉朝是九卿之一的太常卿的属官。唐朝太常寺下设太卜署,太卜署的最高长官为太卜令。26、卜偃即郭偃。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首席大夫,兼晋国的卜官。他不但有高超的占卜技巧,而且知识广博,智谋过人。能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结合自然现象进行正确的预言指导。他主导了当时晋国社会改革的“郭偃之法”。使晋国自齐国之后向封建制转化。他在当时与管仲齐名。《左传》记载了他的事迹。27、卜徒父春秋时期秦国的卜筮官。《春秋·鲁僖公元年》:“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或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实落材亡,不败何待?28、卜楚丘春秋时期鲁国的卜筮官。其父也是卜筮官。据《左传》记载:成季之将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又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及生,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命之。卜楚丘为鲁文公占卜:《左传》记载:春,齐侯戒师期,而有疾,医曰:“不及秋,将死。”公闻之,卜曰:“尚无及期。”惠伯令龟,卜楚丘占之曰:“齐侯不及期,非疾也。君亦不闻。令龟有咎。”二月丁丑,公薨。五月,齐懿公被两个臣子杀死。东门襄仲杀文公嫡子立宣公,惠伯亦被杀。卜楚丘为叔孙庄叔占卜:叔孙庄叔要生子,占筮得“明夷”变“谦”卦。他把卦象给卜楚丘看。卜楚丘说这个孩子将来会逃奔外国,而又能回来为庄叔祭祀,做叔孙家的继承人。但他的一个叫牛的庶子在掌家后会把他饿死。这个孩子就是穆叔,成为叔孙家的继承人后宠爱庶子竖牛,被竖牛饿死。卜姓的来源:卜筮官是上古时代非常重要的职务,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领、亲族、智者等担任。史称夏代开国君主夏启、夏王太康之弟曾任此职。周文王之子滕叔绣亦任此职。据史籍《姓氏考略》、《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卜偃、秦国的卜徒父、鲁国的卜楚丘等,皆为卜筮官。其后裔族人多以先祖官称为姓氏,皆称为卜氏。这是卜姓的渊源之一。29、甘德战国时齐国人(一说楚国或鲁国)。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占星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后人把他与石申各自写出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从中可以窥知甘德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甘德还以占星家闻名,是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创始人。30、石申一名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家、占星学家。开封人。在月球背面有用其名字命名的环形山。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后人将他与甘德的著作合辑为《甘石星经》,此书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用干支纪日法循环纪日。用石氏岁星纪年法循环纪年。用周正,以冬至所在之月为岁首。31、梓慎鲁国大夫,春秋时期的阴阳家、占星家。他生活在鲁襄公、鲁昭公时期。鲁襄公二十八年春,鲁国气象反常没有结冰。梓慎说:“今年宋国和郑国要发生饥荒!今年岁星应走在十二次的星纪位置上,实际上却超前走到了玄枵的位置上,这是不正常的。”后来宋、郑两国果然发生了饥荒。32、邹衍战国末期齐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死于公元前250年。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著《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和《主运》。司马迁说:“邹衍之术,迂大而宏辨”。33、姑布子卿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相师。据《史记.赵世家》载:异日,姑布子卿见简子,简子遍召诸子相之。子卿曰:“无为将军者。”简子曰:“赵氏其灭乎?”子卿曰:“吾尝见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简子召子毋恤。毋恤至,则子卿起曰:“此真将军矣!”简子曰:“此其母贱,翟婢也,奚道贵哉?”子卿曰:“天所授,虽贱必贵。”自是之后,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毋恤最贤。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姑布子卿相孔子:汉代韩婴《韩诗外传》载:孔子出卫之东门,逆姑布子卿,曰:“二三子引车避。有人将来,必相我者也。志之。”姑布子卿亦曰:“二三子引车避。有圣人将来。”孔子下步,姑布子卿迎而视之五十步,从而望之五十步,顾子贡曰:“是何为者也?”子贡曰:“赐之师也,所谓鲁孔丘也。”姑布子卿曰:“是鲁孔丘欤?吾固闻之。”子贡曰:“赐之师,何如?”姑布子卿曰:“得尧之颡,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从前视之,盎盎乎似有王者,从后视之,高肩弱脊。此惟不及四圣者也。”子贡吁然。姑布子卿曰:“子何患焉?污面而不恶,葭喙而不藉,远而望之,羸乎若丧家之狗。子何患焉?”子贡以告孔子。孔子无所辞,独辞丧家之狗耳,曰:“丘何敢乎?”子贡曰:“污面而不恶,葭喙而不藉,赐以知之矣。不知丧家狗,何足辞也?”子曰:“赐,汝独不见夫丧家之狗欤?既敛而椁,布器而祭,顾望无人,意欲施之,上无明王,下无贤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强陵弱,众暴寡,百姓纵心,莫之纲纪。是以固以丘为欲当之者也,丘何敢乎!”34、叔服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相师。据《左传·文公(元年~十八年)》载:元年春,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叔服曰:“榖也食子,难也收子。毂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译文】:元年春季,周襄王派遣内史叔服来鲁国参加僖公的葬礼。公孙敖听说叔服能给人看相,便引出自己两个儿子穀和难来见他。叔服说:“穀可以祭祀供养您,难可以安葬您。穀的下颔丰满,后代在鲁国必然昌大。”穀的儿子茂便是后来著名的贤大夫孟献子。35、师旷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时著名乐师。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民间有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师旷通星算于音律之中,能吹律听声预知吉凶。考钟吕以定四时,无毫厘之异。究天人之机,通古今之变。被尊为盲人算命的祖师。师氏家族传易经:师氏是黄帝赐姓。师旷的先人是师永。周文王是师永的学生。文王被拘羑里演八卦,撰周易。师襄是孔子的易学老师。孔子为周易作传。孔子所言“天地君亲师”中的师就是由此而来。师氏家族将易学文化的精髓保存下来,同时形之于拳,就是古传太极拳,又称“师氏太极”。师旷相太子晋:周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太子晋因治水与周灵王产生分歧,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一天,师旷见被废为庶人的太子晋面色发红,认为这是不祥的征兆。太子晋亦说:“我再过三年,就要上天到玉帝之所。”太子晋果然不到三年就抑郁而终,年仅十七岁。师旷吹律听声预知吉凶:《左传》记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楚必无功’!”意思是:晋国听说楚国要来进攻,师旷说不用害怕,我吹响律管,从声律中听吉凶。知道楚国打不了胜仗。师旷推算绛县老人的年纪: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吏走问诸朝,师旷曰:“鲁叔仲惠伯会郤成子于承匡之岁也。是岁也,狄伐鲁,叔孙庄叔于是乎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及虺也豹也,而皆以名其子,七十三年矣。”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36、樗里疾名疾,又称樗里子、严君疾。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秦武王驱逐张仪、魏章后,任命叔父樗里子为右丞相。他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据清朝马泰清《地理辨惑》记载,樗里疾有作品《青鸟经》传世。37、朱仙桃生平不详。秦代人。所著《搜山记》是堪舆学史上第一部著作。先秦时期是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春秋时,《尚书》记载:“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可见先秦时期已出现相宅活动。朱仙桃的《搜山记》成为堪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搜山记》云:根于义理而择地,不拘于卦例。38、黄石公齐国济北谷城人,齐亡以后,避难迁居下邳。世人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被道教纳入神谱。他通晓天机、地脉、人道之学。是风水学史上的开山鼻祖。作《黄石公三略》、《秘经》三卷,《备气三元经》二卷、《地镜八宅法》、《素书》、《青囊经》等。黄石公三略:它是武经七书之一。它兼采众家之长,而又自成体系,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从战略上论兵的兵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它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指出:“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注重收揽民心,重视民事,“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重视对战略要地的控制,提出“获固守之,获厄塞之,获难屯之。”它提倡将帅要爱护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蓄恩不倦,以一取万。”要求将帅要有优良的品质和广博的知识。做到“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柬、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主张“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宣闻。”在将帅的选拔和使用方面,它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为贤,因人而致用,“贤者所适,其前无敌。”“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使智,使勇,使贪,使愚。知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它在哲学方面,初步揭示了人们的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对战争的认识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初步认识到对立的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认识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向其反面转化,“造作过制,虽成必败。”黄石公授张良天书:《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推一荐:&&|&&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