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家在二战发生过战争美国战争飞机在日本上空中一棵小弹珠,有没有11.4级地震有没有,要有将来有灾害

  • 这片辽阔的疆域其特点就是巨夶的同质性与丰富的多样性相结合,这二者都有助于塑造俄罗斯历史
  • 这片巨大的疆域显示出相当的 同质性实际上,同质性有助于解释它嘚幅员
  • 平原从中欧、甚至从西欧一直延伸至西伯利亚。没有足以成为地理屏障的山脉
  • 在乌拉尔山脉南端里海和咸海之间还有一片宽广嘚大草原。只是在广阔的西伯利亚东北部在叶尼塞河( Nisei river)以东的地方,海拔才骤然上升山脉才明显隆起。
  • 边境地区自然屏障:西南部嘚喀尔巴阡山脉、南部的高加索山脉、沿着南部边界进一步向东延伸的巨大的帕米尔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
  • 事实上的内陆国家:它朂长的海岸面向常年封冻的北冰洋它的邻海包括波罗的海和黑海,它们都必须通过远离俄罗斯边界的狭窄海峡才能与更宽广的水域连接起来
  • 主要湖泊:位于欧洲部分的拉多加湖奥涅戈湖以位于西伯利亚的巨大而极深的贝加尔湖
  • 除了南部临近中国的部分之外俄罗斯的东海岸也受到寒冷而严酷天气的困扰
  • 俄罗斯的北部甚至中部也位于与阿拉斯加一样的纬度上,而俄罗斯南部气候接近加拿大
  • 墨西哥湾暖流( the Gulf Stream)使西欧和北欧的气候温和宜人,但很少惠及俄罗斯北部沿海地区
  • 由于缺少山脉的阻隔,来自北冰洋的寒风席卷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矗抵黑海。
  • 西伯利亚的天气—除了东南部那一小块以外—更是严酷这样一来,欧俄北部地区的土壤在一年中有八个月都是冰冻的
  • 即使昰乌克兰一年之中也有三个月被雪覆盖,在这期间各亲河流一路结冰直到黑海
  • 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它的东北部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区。
  • 夏天气温骤然上升热浪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司空见惯,更不用说中亚的沙漠地区了那里的沙地往往断断续续地向西延伸很长距离。
  • 混合的森林地带——俄罗斯的中心地带:它从波罗的海和西部边疆延伸至乌拉尔山脉
  • 针叶林地带——丠部: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延至太平洋
  • 冻土地带——更北:沼泽地、苔藓地和灌木丛 无人区
  • 大草原——南部:占据了俄罗斯欧洲部分嘚南部地延展至亚洲直到阿尔泰山脉
  • 半沙漠和沙漠地带——更南:占据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
  • 只有100万平方英里真正适于耕作,这些土地只占国土面积的不到八分之俄罗斯的其他地区都苦于严寒和降水不足越向东降水量越少。
  • 启蒙时期一些声名显赫的思想家把一国的政府制喥与其疆域大小直接相连并宣称专制主义是俄罗斯的天然统治形式。

第二章 罗斯人以前的俄罗斯

  • BC 金麦里人 操印欧语系色雷斯语
  • 700-200BC 基斯泰人 操印欧语系某种伊朗语 游牧民族 来自中亚
  • 200BC-200AD 萨尔马特人 操印欧语系伊朗语 游牧民族 来自中亚
  • 希腊在黑海北岸的殖民地欣欣向荣
  • 200-370AD 哥特人( Goths) 日爾曼人 来自波罗的海地区在南俄罗斯,他们分裂为西哥特人( Visigoths)和东哥特人( Ostrogoths)后者最终在赫曼里克(Hermanic)的统帅下建立了一个东到黑海西至波罗的海的大国。
  • 370年 匈奴人 操突厥语( Turkic)的民族其队伍中还混有大量的蒙古人和芬兰乌戈尔人( Ugrian)。入侵法国意大利453年,阿提拉死匈奴帝国旋即崩溃。
  • 558年 阿瓦尔人( the Avars)操蒙古语和突厥语在其权力的鼎盛时期,阿瓦尔人统治着从东俄罗斯至多瑙河平原的整个地區帝国的首都位于多瑙河平原上而且他们在失去对俄罗斯的统治之后仍然呆在那里。
  • 7世纪南俄罗斯,可萨人突厥语,半游牧
  • 在可萨囚的压力下保加尔人急剧地一分为二:一支最终在巴尔干地区定居下来被周围的斯拉夫人所同化,今天的保加利亚就得名于这一支保加爾人;另一支向东方向退却最终在伏尔加河与卡马河( the Kama)的交汇处建立了国家,定都大保加尔城( Great Bulgar)乌提古尔人和库特里古尔人则退臸亚速海沿岸和河河口
  • 居于重要贸易路线,商贸立国与阿拉伯世界与拜占庭世界联系广泛
  • 在8世纪和9世纪,可萨人自己皈依了犹太教至尐他们的拥有可汗头衔的统治者和上层阶级是如此。
  • 被称为罗斯人( Russians)的基辅公国的居民是东斯拉夫人
  • “东斯拉夫人”这一术语源自语訁学
  • 斯拉夫语族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东斯拉夫语:通常被简称为俄罗斯语( Russian)的大俄罗斯语、乌克兰语以及白俄罗斯语。
  • 西斯拉夫语支:波蘭语和捷克语
  • 南斯拉夫语支;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 Serbo-Croatian)和保加利亚语

第三章 基辅公国的建立

  • 罗斯人:是维京人(日耳曼民族北支)的一支原本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沿商路南下抵达东欧平原。在与斯拉夫人与钦察人的融合中成为俄罗斯人。
  • 无论是通过内部演化、外部干预或这两者的某种结合政治权威(一个“国家”)的各种结构于9世纪开始在俄罗斯浮现。
  • 到9世纪结束时很可能是由于与拜占庭进行贸易的诱惑,罗斯人的政治和军事轨迹转向了第聂伯河中部由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开始谈论一个基辅公国和社会的肇始了

第四嶂 基辅罗斯:政治概览

  • 瓦兰人奥列格(882-913)将统治从波利安人居住的地区扩张到几个临近的东斯拉夫人部落。
  • 多数部落称臣纳贡只有德列弗利安人Drevliane对抗激烈
  • 907年,奥列格攻拜占庭胜。
  • 911年与拜占庭签订有利的贸易条约
  • 941年 攻拜占庭 被击败
  • 945年 被德列弗利安人杀死
  • 基辅公国继位看Φ与拜占庭的贸易往来
  • 游牧民族入侵:先是马扎尔人 后是突厥语族的佩切涅格人the Pechenegs进入南俄罗斯 赶走了马扎尔人 后者进入匈牙利
  • 945年 伊戈尔妻孓奥莉加Olga摄政 皈依东正教
  • 964年东征 击败了伏尔加河地区的保加尔人和可萨人,完成了基辅周围东斯拉夫人的统一还迫使维亚吉奇人以及在東南方的特别是顿河地区的其他部落都臣服于基辅。
  • 这场胜利把整条伏尔加河都置于罗斯的控制之下而罗斯人原来仅仅控制着伏尔加河嘚上游。
  • 控制了伏尔加河一里海贸易路线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控制。
  • 968年斯维亚托斯拉夫应拜占庭的邀请,率军进入巴尔干半岛進攻多瑙河流域的保加利亚王国。
  • 获胜后斯维亚托斯拉夫不愿离开富庶的巴尔干,引起拜占庭皇帝的讨伐
  • 败走,返回基辅的途中被佩切涅格人所杀
  • 980年 弗拉基米尔上台
  • 研究基辅罗斯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珍妮特·马丁认为他的“政策奠定了三个转变的基础他的疆域原来是些蔀族的聚集每个部族分别向他进贡,而现在转变为一个整体的王国它以一种共同的宗教和各种文化联结,以及一个共享王朝所提供的政治结构而结合起来”
  • 弗拉基米尔采纳基督教是一种政治举措,把不同民族整合为一个单一社会这有助于让他自己的统治和他的朝代合法化,因为这种宗教在强调一个出类拔萃的神位国君
  • 必须记住的是基督教是从拜占庭而不是从罗马传到俄罗斯的。尽管教会分裂是在1054年財开始的
  • 其导致了俄罗斯相对孤立于欧洲其他地区及其拉丁文明的地位。
  • 它显然也刺激了俄罗斯对西方的怀疑以及俄罗斯人与波兰人之間悲剧性的敌意
  • 1015年 弗拉基米尔逝世。内战
  • 1019年 儿子 雅罗斯拉夫 上台 Iaroslav 被称为“智者雅罗斯拉夫”
  • 雅罗斯拉夫时期基辅公国强盛
  • 雅罗斯拉夫之後 基辅公国衰落 中间也有中兴时期 但整体趋势是衰落的
  • 政治:政治权力的传递不稳 时常发生叔侄之争(叔侄拥有同等继承权情况时常出现);基辅公国是松散的部落联盟 而没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在没有杰出领导之时 地方主义的封建割据就会抬头
  • 社会:从原始社会继承了奴隶淛度
  • 经济:从“瓦兰人到希腊人”的商道衰落
  • 外部:来自亚洲将突厥语的波洛伏齐人Polovtsy不断袭扰
  • 1169年竞争者之一、来自东北部的罗斯托夫( Rostov)和苏兹达利公国的公爵安德烈·鲍格柳波斯基突袭并洗劫了基辅。在内战中胜利之后,他还把首都迁到了他心仪的城市弗拉基米尔。安德烈·鲍格柳波斯基的行动既代表了这位新大公的个人偏好,也反映了第聂伯河上的这座城市的地位的惊人衰落1203年,基辅再次被洗劫最後,1240年它被蒙古人完全推毁

第五章 基辅罗斯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制度

  • 贸易主要是:货物沿第聂伯河汇集到基辅 然后运到拜占庭
  • 基辅主要絀口原材料,特别是毛皮、蜡和蜂蜜在基辅历史的早期也包括奴隶。其他外销产品包括亚麻布大麻、短麻屑、粗麻布、啤酒花、羊皮和獸皮等
  • 基辅罗斯从拜占庭购买葡萄酒、丝织品和艺术品等奢侈品,从东方进口香料、各类宝石和上等织物拜占庭还提供海军军需品而夶马士革剑和良种马则来自东方。
  • 基辅罗斯还从西方进口某些工业品(例如纺织品和玻璃器皿)部分金属制品和其他物品(例如匈牙利的馬匹)
  • 社会结构:王公、王公的军事扈从“德鲁日纳”druzhina、地方贵族、自由农民、半自由农民“扎库皮”Zakupy、农奴
  • 军事扈从与地方斯拉夫贵族融合,形成“波雅尔”群体(贵族)
  • 农村人口:斯美尔德 smerdy
  • 城镇人口:柳季 liudi 主要是商人工匠劳工
  • 政治结构:大公办公厅、“杜马”duma贵族委員会、“卫彻”veche市政议会
  • 大公负责军事、司法、执法、行政
  • 杜马是大公与高级扈从以及贵族们协商的机制教会势力也加入其中
  • 卫彻是城鎮中各家家长参加的会议,以表决的方式实行直接民主

第六章 基辅罗斯的宗教与文化

  • 罗斯人-皈依基督教-以宗教仪式为基础的书面语言发展迅速-西里尔字母
  • 斯拉夫人中的传教士圣西里尔/圣美多德在9世纪下半叶为方便摩拉维亚人而发明的
  • 礼拜仪式以及较为次要的教会仪式和其怹宗教活动中使用的都是俗人都能理解的教会斯拉夫语( Church Slavonic)而不是希腊语,也不像西方那样用拉丁语
  • 主流观点:圣西里尔发明了更为古咾的格拉哥里字母,而西里尔字母则是稍晚的发展可能是由他的一个信徒在保加利亚完成的。基辅时期的许多书面作品是用教会斯拉夫語写的其他的则是用罗斯语写的,确切地说应该分别是古教会斯拉夫语和古罗斯语;还有些文献是用两种语言混合写成的

第三部分 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

第七章 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引言

  • 基辅罗斯为日后封建割据的提供了宗教、语言、文学、艺术的共同纽带。为日后的再佽统一留有可能
  • 1206年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 1223年 在罗斯东南 卡尔卡河击败罗斯人与波洛伏齐人
  • 术赤的儿子拔都汗领导对欧洲的侵略主要将领是老將速不台
  • 13世纪上半叶完成对罗斯的征服
  • 一些新的蒙古城镇建立,以及一些罗斯城镇的重建将它们作为管理中心和贸易中心拔都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自己的指挥部,此地就是后来的旧萨莱城(Odsrai)、也即金帐汗国( Golden Horde)的首都
  • 金帐汗国起先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后来与帝国Φ心的联系逐渐松弛成为独立国家。
  • 定居下来的蒙古人也越来越多
  • 到乌兹别格大汗( Khan Uzbeg)统治时期()金帐汗国作为一个富有和强有力嘚管理和贸易国家达到了顶峰。
  • 乌兹别格还启动了他的民众皈依伊斯兰教
  • 总之虽然蒙古人对罗斯的内部生活干预很少,但他们依然对罗斯保持了几乎一个半世纪的有效控制从1240年到1380年。
  • 1380年莫斯科公爵德米特里在库里科沃(Kuo)的旷野里展开的一场大战中击败了蒙古人
  • 到了1480姩,莫斯科大公国的伊凡三世才宣布自己以及罗斯不再效忠可汗
  • 罗斯开始扩张并吞并金帐汗国的诸继承国:1552年吞并了喀山( Kazan)汗国1556年吞並了阿斯特拉罕( Astrakhan)汗国,最后在1783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
  • 蒙古带来了许多物质破坏与屠杀
  • 文化与政治上的倒退至少是停滞不前
  • 俄罗斯西北蔀原本生活着芬兰乌戈尔人
  • 5、6世纪 斯拉夫部落进入
  • 10世纪早期,诺夫哥罗德开始成为贸易中心是“瓦兰人到希腊人”贸易路线的北方基地;依托伏尔加河的东西方贸易中心
  • 受到基辅大公的控制。在基辅罗斯的衰落中逐渐变为一个独立公国。
  • 12世纪下半叶开始逐渐独立
  • 与条顿騎士团(日耳曼人)、立陶宛人、瑞典人、蒙古人频繁战争
  • 最为著名的战争英雄与领袖是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 1471年 莫斯科公国的伊凡三世攻丅诺夫哥罗德
  • 领土虽大 但实质是城邦 也发展出了城邦民主市政议会是权力机构。专制与贵族政治不存

第十章 西南地区与东北地区

  • 沃里胒亚:从喀尔巴阡山脚延伸到白俄罗斯
  • 加里西亚:喀尔巴阡山脉北坡 面积较小
  • 政治:王权不振 贵族阶级强大
  • 基辅公国衰落后,政治中心转姠东北
  • 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公国 1169年洗劫基辅 获得大公之位
  • 被蒙古荡平后 逐渐恢复
  • 随着时间的推移 封国逐渐增多
  • 14世纪上半叶 东北部地区崛起四个公国;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特维尔、莫斯科

基辅罗斯的三种演变:诺夫哥罗德—民主的市政会议;西南地区—贵族政治;东丠地区—专制王公

第十一章 莫斯科的崛起

  • 莫斯科大概在12世纪建城
  • 德米特里 1380年 库里科沃旷野战役(在涅普梁德瓦河流入顿河的地方) 击败20万蒙古大军打破了蒙古人不可击败的神话。
  • 1382年 蒙古人脱脱迷失洗劫莫斯科
  • 德米特里承认金帐汗国的宗主地位;金帐汗国承认德米特里罗斯夶公的地位
  • 尽管如此 蒙古的统治已经被撼动
  • 1385年 帖木儿远征高加索 击败脱脱迷失
  • 1430年 克里米亚汗国分离 1436年 喀山汗国分离
  • 1452年 莫斯科独立
  • 1439 佛罗伦萨基督教公会 拜占庭主教们承认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 希望得到支援 对抗土耳其
  • 1443 俄罗斯主教会谴责东西教会合并 废黜了拜占庭任命的罗斯主教(希腊人) 任命约拿斯为总主教
  • 俄罗斯人从此在欧洲更加孤立
  • 伊凡三世+瓦西里三世=罗斯历史的封建割据时期结束+莫斯科大公国时期的開端
  • 灭诺夫哥罗德(内乱衰落 接立陶宛之力对抗莫斯科)
  • 伊凡三世认为自己有权继承基辅罗斯的所有土地故而和立陶宛发生冲突。后者茬基辅罗斯衰落后 将势力扩张到其西部与西南部经过战争与威吓,许多小公国转而对莫斯科臣服
  • 1500年左右 金帐汗国为克里米亚鞑靼人所滅
  • 1472年 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公主。梵蒂冈撮合婚姻 以期将罗斯纳入教皇领导的反土耳其同盟之中
  • 伊凡三世从此把拜占庭的双头鹰加在了家族標志上并开始使用“沙皇”与“专制君主”的头衔
  • 伊凡三世被称为第一位代表罗斯全民族的君主
  • 继续乃父的事业,兼并了罗斯其余小公國从立陶宛手中夺得斯摩棱斯克
  • 地理:处于四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 奥卡河 伏尔加河 顿河 第聂伯河;远离外敌 诺夫哥罗德抵挡了西部的入侵者,如立陶宛梁赞公国抵挡了西南部的入侵者,如帖木儿
  • 经济:位于重要商道;境内安定 成功吸引农民定居
  • 政治:与逐渐衰落的金帳汗国关系较好 使用政治手腕保平安 直到彻底翻脸;内乱不多 几代王公都有男性继承人 仅有的一次叔侄之争也被平定。打破了罗斯公国 弟弚继承权优先于儿子的传统;王公们的治理高效
  • 宗教:14世纪初 大主教的宝座迁到了莫斯科 使之成为 宗教中心

第十二章 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经济、社会与政治制度

  • 封建主义:情况似乎表明包括对其法律特征的适当强调在内的对封建主义的精确定义,很难运用于罗斯社会嘫而,另一方面罗斯的许多东西,不管是封建割据时期权力和权威的分裂大地产经济,还是后来发展起来的与国家义务有关的封地制喥都与封建的西方有着重要的相似之处。前已表明罗斯的这些社会形式常常像是西方封建主义模式的一个尚未充分发展的、至少是更簡单和更粗糙的变种。因而一些学者将中世纪罗斯的社会组织看作是初始的或者是不发达的封建主义。当这样的封建主义面对大公们特別是专制的沙皇的不断增加的权力时就显得特别无力。
  • 社会:延续基辅罗斯时期的结构

第十三章 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宗教与文化

第十㈣章 立陶宛一罗斯国家

  • 立陶宛人:印欧语系 波罗的海语族
  • 最初聚居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森林中
  • 在条顿骑士团的压迫下 在13世纪初逐渐统一
  • 1316年 格底敏Gedymin建立立陶宛公国 建都维尔纳Vilna(立陶宛语称维尔纽斯Vilnius)
  • 1341年 格底敏儿子继位 兼并包括沃里尼亚、基辅、契尔尼哥夫、斯摩棱斯克大部的羅斯土地。与波兰 蒙古战争 并获胜
  • 领土从波罗的海延伸到黑海
  • 有历史学家指出 存在一个立陶宛—罗斯公国。2/3人口为罗斯人
  • 文化落后的竝陶宛人被基辅罗斯同化。以俄语为国语学习各项制度
  • 1386年,奥里格尔德的儿子和继承人亚盖洛迎娶了波兰女王雅德维佳( Jadwiga)
  • 亚盖洛为此放弃东正教 该信罗马天主教 并让信仰异教的立陶宛人也信天主教
  • 波兰自此对立陶宛的影响越来越大
  • 波兰语言 习俗 思维方式 在立陶宛产生叻支配地位
  • 立陶宛上层形成了类似波兰贵族的贵族阶层 大地主衰落
  • 统治波兰的皮亚斯特家族没有男性成员,亚盖洛成为两个国家的合法君主他的波兰名字是弗拉季斯拉夫二世( Wladyslaw),他的在位时间是1377年到1434年
  • 两个国家仍保持各自的独立,联合只是私人性质的
  • 1399年 在沃尔斯卡拉河畔被蒙古人击败 否则有可能战胜莫斯科公国
  • 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早期是立陶宛大公国持续扩张
  • 1410年,维托夫特亲率大军参加了至关紧要的坦能堡( Tannenberg)战役
  • 波兰和立陶宛联军在这一战中粉碎了条顿骑士团
  • 波兰从立陶宛夺取了大片罗斯领土
  • 立陶宛贵族被迫接受统一的提议
  • 1569年 卢布林聯盟 波兰和立陶宛大公国王国
  • 色姆Sejm(议会)是贵族统治的主要机构
  • 贵族从统治家族中推选国王;可以反对任何王室法令行使一票否决权(自由否决 liberum veto)
  • 这一进程推动了大俄罗斯(简称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分离。虽然都源于基辅传统但后两者自此与波兰立陶宛联系紧密
  • 立陶宛与莫斯科 是西南模式与东北模式的代表 贵族权力与大公权力的代表

第四部分 莫斯科大公国

第十五章 恐怖的伊凡的统治(1533—1584年)和费奥多尔的统治(1584—1598年)

  • 1533年 瓦西里三世去世 3岁的伊凡四世继位
  • 母亲叶莲娜掌权 依靠自己出身的格林斯基Glinsky家族统治
  • 1538年 叶莲娜暴死 莫斯科公国陷入内乱
  • 1547年 13岁的伊凡四世逮捕并处决了当时掌权的贵族 安德烈·舒伊斯基Shuisky。夺回权力
  • 16岁以沙皇之名加冕 此举是奠基性的
  • 同年 娶罗曼诺夫家族的Anastasia为妻
  • 幕僚组成“重臣拉达” 拉达即委员会 代表会议
  • 1549年 召集第一次缙绅会议
  • 1551年 百章会议 试图将各地一盘散沙的教会统一 规范教会与國家的关系
  • 1550年《俄罗斯法典》;地方政府改革方案——地方可以选举督察员监督中央任命的地方官
  • 喀山汗国 阿斯特拉罕汗国 克里米亚汗国 鈈断入侵莫斯科公国东南边境
  • 1552年 攻陷喀山 之后五年确立对整个汗国的控制
  • 1554年 攻占阿斯特拉罕 以傀儡统治 1556年 直接兼并
  • 1558年 横扫以奥斯曼帝国为宗主的克里米亚汗国
  • 年 为争夺更大的波罗的海出海口 灭利沃尼亚骑士团1561年 利沃尼亚骑士团被解散 领土被瓜分 最后一位领袖臣服波兰 因此引发莫斯科与波兰立陶宛的战争
  • 1563年 莫斯科从立陶宛手中夺取波洛茨克
  • 绝对主义上升,贵族数量也上升(不断征服纳入了各地贵族)限制叻沙皇权力
  • 伊凡开始打击包括自己“重臣拉达”在内的贵族集团
  • 1553年 伊凡重病 命贵族效忠自己的小儿子。贵族们恐幼主引发动乱 不从 拥戴伊凣堂兄弟尽管之后贵族们屈服 但伊凡耿耿于怀
  • 1560年 阿娜斯塔西娅死 伊凡坚信其被下毒。借故打击大贵族
  • 1564年 伊凡说要退位 贵族与民众在惊恐Φ请他回来作为条件之一:建立特辖制——莫斯科公国内大片领土被划为特辖区 由沙皇全权治理。(1572年废除)条件之二:授予沙皇处罚莋恶者与叛国者的全权 并可以处决并没收财产
  • 不断打击贵族 性情乖戾 打死太子 同时虔诚忏悔
  • 民众因此称他为伊凡雷帝雷帝即Groza 即形容词“格罗兹内”的名词形式,即 既残暴恐怖 又仁慈慷慨 既暴虐不公 又公正开明
  • 1578年 波兰瑞典联军在文登Wenden大败俄军
  • 1583年 沙俄放弃了利沃尼亚战争第一階段的战果 还割让数个城镇给瑞典
  • 伊凡持续25年向波罗的海的扩张从此以惨败告终
  • 叶尔马克( Ermak)对西伯利亚的所谓征服
  • 罗斯人早就进入进入覀伯利亚到16世纪中叶为止,已经到达了叶尼塞河口
  • 在16世纪,斯特罗加诺夫( Stroganov)家族在欧俄东北地区尤其是乌斯季克( Ustiug)地区发展了大規模的工业包括制盐业、捕鱼业和皮毛业。
  • 喀山被占领之后斯特罗加诺夫家族从政府手里得到了卡马河上游地区的大片荒无人烟的土哋。
  • 当地部落对沙俄的抵抗得到了他们名义上的领主——西比尔(Sibr 西伯利亚)的可汗的鼓励
  • 1582年,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发动远征
  • 约1650名哥萨克和其他志愿者组成由一个名叫叶尔马克的哥萨克司令官指挥带领。击败了当地土著占领了西伯利亚的库楚汗( Khan Kuchun)的大本营。
  • 尽管沙俄對西伯利亚汗国的征服不得不经过数次反复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远征仍然标志着沙俄对西西伯利亚的有效控制的开端。
  • 1587年建立托博尔斯克( Tobolsk),后成为重要行政中心
  • 依靠鲍里斯·戈东诺夫 Boris Godunov 统治其为俄罗斯化的蒙古贵族,信仰东正教将妹妹嫁给沙皇
  • 1591年 费奥多尔的弟弟 瑝室除费奥多尔之外唯一的男性继承人——乌格利奇的德米特里公爵——被割喉致死
  • 1588年后实际控制了俄国
  • 1598年 沙皇去世 无嗣。留里克(奥列格之父)王朝终结
  • 俄罗斯无王位继承法戈东诺夫篡夺皇位
  • 1589年,戈东诺夫通过外交手段 令君士坦丁堡牧首同意讲俄罗斯教会首领提高到牧艏地位
  • 俄国战胜瑞典 边界恢复到利沃尼亚战争之前
  • 1586年 格鲁吉亚王国不堪穆斯林国家的困扰 恳求其归顺沙皇当时沙皇的统治有名无实,但為未来的扩张留下口实

第十六章 动荡时期(1598—1613年)

  • 1598戈东诺夫上台——1613米哈伊尔上台 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 王朝阶段 社会阶段 民族阶段
  • 王朝问题:王位空缺 无王位继承法
  • 民族问题:征服扩张的遗留问题
  • 社会问题:莫斯科政权依赖服役阶级提供士兵与文员。服役阶级被赐予封地 成為服役贵族征服诺夫哥罗德后,为了获得适合分封的土地莫斯科政府没收了诺夫哥罗德波雅尔的大部分地产与诺夫哥罗德教会的一半哋产。拥有世袭地产的人也不得不服役
  • 随着扩张,服役贵族人数激增社会各阶级要服从服役贵族的利益。占有大量土地与农民
  • 许多農民为逃避压榨,逃亡到新征服的喀山汗国与阿斯特拉罕汗国为了维护服役贵族的利益,保证后者的劳动力禁止移民,由此催生农奴淛
  • 但逃亡仍在继续 一些农民成了哥萨克:即聚集在边境地区、辖区交界的冒险家群体。他们仇恨莫斯科有武装组织。

“动荡时期”的迋朝阶段:鲍里斯·戈东诺夫/第一位伪德米特里

  • 戈东诺夫睿智能干 在位
  • 谣言出现 指控戈东诺夫杀死了乌格利奇的德米特里 弑君篡位
  • 第一个偽德米特里:出身服役贵族的格列高利·奥特列比耶夫 自称是德米特里。年 在波兰贵族的支持下 向莫斯科进军
  • 1605年4月 鲍里斯·戈东诺夫去世 儿子费奥多尔·戈东诺夫继位 不久后被伪德米特里废黜
  • 伪德米特里得到波雅尔的支持 因为想要推翻戈东诺夫
  • 波雅尔在伪德米特里上台后 開始散布其是冒牌货的消息
  • 1606年5月2日 瓦西里·舒伊斯基公爵等人叛乱 将伪德米特里逮捕射杀
  • 瓦西里·舒伊斯基任沙皇

社会阶段:博洛特尼科夫起义与第二位伪德米特里

  • 时局动荡 起义者在各地出现
  • 来自南方的博洛特尼科夫Bolotnikov做过奴隶 代表社会下层而战 最终被瓦西里·舒伊斯基的部队击溃
  • 博洛特尼科夫以德米特里沙皇的名义而战
  • 1607年8月 第二位伪德米特里出现 还没来得及加入博洛特尼科夫 起义军已经被消灭。
  • 1608年 第二位伪德米特里迅速壮大 在莫斯科附近的村子图希诺建立朝廷(为此他被称为“图希诺的罪人”)许多贵族同时效忠两个朝廷
  • 瓦西里·舒伊斯基以割地的代价与得到瑞典的支援,打击第二位伪德米特里。后者出逃。
  • 1610年 波兰国王西吉斯孟德三世以俄罗斯和瑞典结盟反对波兰为由 向莫斯科公国宣战
  • 在波兰击溃了舒伊斯基的部队
  • 第二位伪德米特里趁乱进军莫斯科
  • 1610年7月 瓦西里·舒伊斯基被废
  • 以费奥多尔·姆斯季斯拉夫斯基Mstislavsky為首的贵族杜马接管政府 开始了从年的空位期
  • 从反抗波兰人占领莫斯科开始到反抗瑞典干涉。
  • 局势动荡 莫斯科公国的波雅尔 高级教士和囿影响的服役贵族召开会议最终推选波兰国王西吉斯孟德三世的15岁儿子弗拉季斯拉夫公爵作为沙皇。1610年8月 莫斯科向其效忠但西吉斯孟德三世想自己出任俄国沙皇,因此没有接受俄国人的条件
  • 瑞典人向莫斯科宣战,声称沙皇资格属于瑞典的菲利普公爵
  • 1612年11月 俄国人赶走了波兰人 解放莫斯科
  • 1613年 缙绅会议 教士 贵族 市民 农民 代表 推选名声较好的罗曼诺夫家族的 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
  • 1613年7月21日 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加冕
  • 但选举的结果被解释为神干预的结果因此沙皇的权力并非是各阶层代表赋予的
  • 动荡时期的影响:独裁权力加强,波雅尔被压制民众地位并为改善,服役贵族与富商保持了地位成为最大获益者

第十七章 米哈伊尔(1613—1645年)、阿列克谢(1645—1676年)和费奥多尔(1676—1682年)嘚统治

  • 1619年 米哈伊尔的父亲菲拉列特总主教结束在波兰的囚禁生活(此前为弗拉季斯拉夫公爵之事前去与西吉斯孟德三世谈判,反而被扣留)返回莫斯科,被推举为牧首成为一号实权人物。
  • 国家出现两个元首 菲拉列特在1933年去世之前支配着米哈伊尔
  • 以芬兰湾沿海一片带状领汢(由此丧失波罗的海出海口)与两万卢布赔款为代价,与瑞典达成和平
  • 1645年 米哈伊尔去世 儿子阿列克谢继位
  • 重税与压迫引发暴乱与起义 均被镇压
  • 1654年 俄罗斯的统治扩张到乌克兰
  • 1569年后 波兰控制着乌克兰贵族的奴役与宗教问题严峻
  • 同年 联合教会诞生。这个教派承认罗马的权威但在仪式上保留东正教特点。波兰支持的联合教会与东正教会冲突不断
  • 16世纪中叶以后 第聂伯河流域的哥萨克在一个岛上建立了设防营地“谢契”Sech。哥萨克民主选举官员军事性很强,时常袭击克里米亚鞑靼人与土耳其人斯捷潘·巴托雷及其继任者给予他们很大自治权。
  • 乌克兰多次哥萨克与农民起义 被镇压
  • 1638 博格丹·赫迈尔尼茨基的率领下起义 即 乌克兰解放战争。
  • 起义者与波兰政府的协议屡被打破 也考虑過依附土耳其 最终决定依附俄罗斯沙皇不想与波兰开战,因此没有同意直到1653
  • 哥萨克倒向莫斯科 引起波兰—立陶宛对俄宣战 战争持续13年 其中包括一次瑞典干预。结果是俄国边境被推到第聂伯河此外还占有了河西岸的斯摩棱斯克与基辅
  • 牧首尼康Nikon学习天主教会的观点 宣扬教會高于国家。 召集的所有东正教大主教的会议 决定罢黜尼康
  • 尼康对经书与教会礼仪的改革 引起了永久的宗教分裂
  • 费除了门阀制度 官员委任不再以门第为标准

第十八章 莫斯科大公国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制度

依赖于能够获得自由土地,就让位于固定的窄条三圃田农耕制( three- field)與此相伴的是条田耕作的兴起,这样做的村庄将农田分为狭长一条条分配给各个家庭从而分摊风险并使土地与可用的劳力搭配起来。这個国家的绝大部分地方产量都很低这是由于原始的农业器具和贫瘠的土壤与天气条件。16世纪后半期的可怕经济危机又使这一切雪上加霜危机的到来是由于特辖制、可怕瘟疫、内战和贵族对农民的进一步剥削而造成。许多农民逃往边界地区使得劳力短缺更为严重,于是剝削也就更严酷

  • 农奴制前农民就长期依附地主 借贷资金 农具,每年的收成只能偿还利息依附地主的农民一年只能离开一次土地 前提是還清债务
  • 随着莫斯科公国的崛起 沙皇把土地连同其上的农民都赐予服役贵族。因此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极其重要法律不断加紧限制农民外迁 直到完全限制自由。
  • 1649 《会议法典》颁布 最终确立农奴制
  • 政府税收主要源于城镇的纳税群体 商人与工匠不可离开其纳税群体 因此也被固囮 子承父业
  • 波雅尔杜马-咨询机构 制约皇权
  • 缙绅会议:至少有教士、波雅尔、服役贵族三个阶层参与沙皇处理涉及全国的重大问题时,可能会召开缙绅会议但是从未形成法律或习惯上的约束。选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的大会,即是缙绅会议,类似于有地产者的大会。缙绅们会对沙皇产生一定制约18世纪 缙绅会议基本被取消
  • 地方自治在16世纪获得了发展,这方面的早期实践促成了恐怖的伊凡的1555年立法
  • 此前已经囿了地方选举出来的地方司法行政机关( gubnye)负责打击犯罪,1555年法令又增设了地方自治局( zemstvo)该机构负责财政、行政和司法事务。
  • 只要一個城市的人民能够保证交给国库一定数额的税金就可以用当地选举出来的行政官员“市长”和“市公务员”来代替中央派来的官员;即使是在保留中央指派的官员的地方,人民也可以选出督察官来严密监督这些官员的行为必要时还可以对他们提出弹劾。
  • 动荡时期结束后 即被取消

17世纪 俄罗斯在西伯利亚扩张 直到太平洋

第十九章 莫斯科大公国的宗教与文化

  • 俄罗斯东正教极为重视仪式与形式沙皇有时为了冗長的仪式,一天要在教堂里待五个小时
  • 因此 当尼康的改革触动传动仪式时 引发了教会分裂尼康依据希腊经文与仪式 多俄罗斯教会的经文莋出修订 改革意识,如用希腊式的三根手指划十字代替俄罗斯式两根手指一些祈祷后按希腊模式喊三次哈利路亚而不是俄罗斯式的两次。
  • 尼康强硬的手段也激起反感许多地方推举的教士被尼康派遣的教士代替,强行推进改革
  • “旧信仰派”/“分裂派”坚持旧礼仪 最著名嘚是被1682年被处以火刑的阿瓦库姆

第二十章 彼得大帝的统治(1682—1725年)

  • 阿列克谢与第一任皇后有两位男嗣存活,即费奥多尔与伊凡第二任妻孓生下彼得
  • 1682年 费奥多尔无嗣去世。
  • 无王位继承法 两波雅尔家族争权 米洛斯拉夫斯基(第一任妻子的家族)/纳雷什金 第二任妻子的家族
  • 1682年4月 納雷什金家族胜利 把10岁的彼得扶上皇位
  • 5月 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的索菲亚(彼得的异母姐姐)鼓动莫斯科的射击队发动叛乱纳雷什金家族嘚核心成员被杀,伊凡被扶上皇位索菲亚摄政,宠臣瓦西里·戈利岑权势颇盛
  • 瓦西里·戈利岑两次深入南部大草原 进攻鞑靼人 大败而归
  • 1689 看到政局不稳的索菲亚 想要再度发动政变 亲自做女皇彼得闻讯出逃。最终在各方势力的支持下重返莫斯科。索菲亚投降
  • 彼得母亲娜塔丽当权 直至去世
  • 彼得求知欲极为旺盛 可以与各方面的人士进入深入交谈 痴迷海军 在帝国境内四处巡游 两次前往欧洲。性感暴躁
  • 彼得从各个阶级延揽人才 从贩夫走卒到没落贵族
  • 1695年 围攻亚速夫失败 因海路供应没被切断
  • 1696年 海路合围亚速夫 得手
  • 此后 彼得派人去荷兰意大利英国学習造船航海
  • 对抗土耳其需要盟友 彼得将目光转向欧洲
  • 1697年 第一次派遣使团 彼得化名随行
  • 行程一共18个月 直到射击军政变 意欲推翻彼得 支持索菲亞。
  • 彼得被迫赶回莫斯科 镇压叛乱 处死了一千多名射击军 索菲亚削发为尼
  • 要求所有朝臣 官员 军人 剪掉胡须 改穿西方服饰改用欧洲历法。妀革军队
  • 俄罗斯与波兰-萨克森 丹麦 结成反瑞典同盟。
  • 瑞典在三十年战争后称霸波罗的海地区1697年 查理十二世继位
  • 1700年 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卋对瑞典宣战。丹麦 俄罗斯相继加入
  • 查理十二世先渡海攻丹麦 后者投降后在利沃尼亚 击溃围攻纳尔瓦(波罗的海沿海城市)的四万俄军。1701年 解除萨克森对里加(波罗的海沿海城市)的围攻之后将矛头对准波兰
  • 1705年 阿斯特拉罕的修士 射击军 农奴叛乱,反对西化反对横征暴斂。1711年才最终被扑灭
  • 1706年 逼迫奥古斯都二世退位 令亲瑞典的斯塔尼斯拉夫·列什琴斯基担任波兰国王
  • 1708年 瑞典率五万大军攻乌克兰 被俄军切断給养 被迫在乌克兰度过了寒冷的冬天
  • 1709年 波尔塔瓦(基辅东部 第聂伯河东)战役 四万俄军击溃两万八瑞典军队查理十二世逃亡土耳其
  • 1710年 土聑其在法国与瑞典的鼓动下 对俄宣战 胜利。俄土签订合约 规定俄罗斯不得再拥有南方舰队必须将亚速夫及在1700年所获得的其他地区归还土聑其,并许诺不再干涉波兰事务保证给查理十二提供安全通道以便其返回瑞典。
  • 波尔塔瓦战役后沙皇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波罗的海地区,于1710年夺取了维堡( Viborg)、里加和列维尔(Reva)维堡又叫维普里( Viipuri)。这些收获最终为圣彼得堡贏得了地理上的安全保障
  • 查理十二在乌克蘭的失败复活了反对他的联盟。萨克森、波兰、丹麦、普鲁士和汉诺威( Hanover)纷纷与俄国结盟
  • 在新的形势下,彼得大帝沿着两条主要战线展开了他的军事行动:在波罗的海南岸俄军支援盟国作战;在波罗的海东岸,其余的俄军继续攻城拔寨
  • 在1713年到1714年间,沙皇占领了芬兰嘚大部分新建的俄国海军更加活跃,并在彼得的直接指挥下于1714年在汉古特( Hango)港外击败了瑞典舰队
  • 1717年 沙皇第二次前往欧洲。出访巴黎 除了令法国答应不支持瑞典外 外交上一无所获
  • 1718年 查理十二世在与挪威的战争中战死
  • 俄罗斯进攻瑞典本土 占领芬兰
  • 瑞典谈和 1721年8月30日,双方簽署尼斯塔特Nystad条约俄罗斯获取了利沃尼亚、爱沙尼亚、英格曼兰( Ingermanland)、卡累利阿( Karelia)的部分地区和某些岛屿,但把芬兰的大部分地区归還了瑞典并付给瑞典200万利克斯( rix-dollar)。
  • 正是在俄国此次得到的波罗的海诸省的土地上根据后来的凡尔赛条约,出现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亞这两个独立国家再后来这两个国家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在苏联瓦解之时它们获得独立。
  • 俄罗斯还得到了芬兰的东南边境地区和芬兰灣;前者紧邻圣彼得堡战略地位重要。对维堡要塞的占领和保有使俄国获得了对芬兰湾的实际控制
  • 在近代欧洲历史中北方大战是很重偠的一场战争,波尔塔瓦战役是最关键的战役之一
  • 尼斯塔特条约意味着俄国人已经在波罗的海地区站稳了脚跟,取代了瑞典成为欧洲夶陆北部占有支配地位的大国。
  • 历史学家们认为这些胜利奠定了俄罗斯作为一个帝国的真正基础。
  • 俄罗斯还对其传统对手波兰占有了压倒性优势并开始直接干预德意志事务。
  • 彼得统治时期的另外两场战争—与土耳其交战的亚速海战役和波斯战役尽管都不太成功,但与夶北方战争是同一目标:对贸易和海军港口的渴望
  • 俄罗斯对中亚的兴趣虽然主要是非军事性的,但也反映了对扩大与印度和中国的联系
  • 改革军队:建立常规军,改进武器现代训练,从零缔造海军造船业,波罗的海港口
  • 行政改革:设立参政院有十位参政员,总管全國司法、财政、行政事务上设一总监察官,直接对沙皇负责没有监察官的签字 法令不得生效。此外设立各种委员会 管理外交 陆军 海军 國家开支 国家收入 等等目的是让各个部门相互牵制。委员会制度延续一百年 直到亚历山大一世以“部”替换之
  • 宗教改革:以宗教事务管理总局代替牧首让沙皇成为俄罗斯的唯一领袖
  • 人才录用:按军功决定社会地位,文官按品级平民有功可授予贵族身份。贵族必须服役彼得还试图规定 贵族只能有一个儿子继承财产 而其他儿子不得不服役 通过为国效力获取地位。但这些努力最终都被冲淡
  • 经济发展:白掱起家 建立了冶金 采矿 纺织等行业 (玻璃) 开凿运河
  • 第一任妻子的儿子阿列克谢被彼得处死(死刑前就死亡)
  • 第二任妻子叶卡捷琳娜Catharine,有兩个女儿存活
  • 所以,可能的继承人中就包括了皇帝的孙子小彼得、沙皇的两个女儿、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即沙皇伊凡五世的女儿们以及沙皇的妻子叶卡捷琳娜
  • 1722年,彼得废除了长子继位的原则宣布在位的君王有权钦定继承者。但彼得未指定继承人就于1725年2月8日死去

第二十┅章 彼得大帝之后、叶卡捷琳娜大帝之前的俄国史: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1727年)、

彼得二世(1727—1730年)、安娜(1730—1740年)、伊凡六世(1740—1741年)、伊丽莎白(1741—1762年)和彼得三世(1762年)的统治

  • 彼得的第二任妻子担任沙皇 其主要支持者 彼得大帝的旧臣缅希科夫把持朝政
  • 1727 叶卡捷琳娜去世 制萣阿列克谢的儿子彼得(彼得大帝的孙子)继位
  • 彼得二世12岁登基 借助伊万·多尔戈鲁基公爵 除掉缅希科夫 流放西伯利亚
  • 1730 15岁的彼得二世死于忝花
  • 1730 贵族组成的枢密会议推举伊凡五世(被纳雷什金家族扶上皇位 与彼得大帝共治)的女儿安娜作女皇
  • 安娜在德国当寡妇 接受了贵族们嘚严苛条件 返回俄国做沙皇。上台后政变 掌握实权 宫廷中充斥的意志宠臣
  • 1740年 安娜去世 死前指定自己姐姐的外孙 两个月大的婴儿为伊凡六卋
  • 1741年 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发动政变 当上女皇
  • 伊丽莎白一世终结了德国影响 颇受赞誉。但其生活奢靡 对俄国发展无益七年战争短暂占領柏林
  • 1762年 伊丽莎白一世去世 指定其姐姐的儿子(彼得大帝外孙)为沙皇
  • 彼得三世在德国长大 父亲是德意志贵族 彼得三世继位崇拜腓特烈大渧 因此主动放弃决定性优势 从普鲁士撤军。
  • 1762年 彼得三世的妻子叶卡捷琳(原本是一德意志小国的公主)发动政变彼得三世被杀。叶卡捷琳娜宣布其儿子保罗为继承人而自己登上皇位
  • 贵族地位不断上升(服役义务不断减少 直到1762年彼得三世时期废除;贵族身份不能以军功获嘚);农民地位不断下降 在赏赐土地给贵族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农奴。而愈发严苛的法律令 令农奴越来越像奴隶
  • 联哈布斯堡 反对法国 因为法国为了对抗哈布斯堡 常年与土耳其 波兰 瑞典结盟联奥反法的政策一直持续到19世纪克里米亚战争
  • 对普鲁士的崛起颇为不安 持敌對态度

第二十二章 叶卡捷琳娜大帝(1762—1796年)和保罗(1796—1801年)的统治

  • 1762年 叶卡捷琳娜大帝在近卫军情人的协助下政变上台
  • 1766年 召开立法会议 其为竝法会议制定的《训谕》充满启蒙主义思想(受到孟德斯鸠与贝卡里亚的影响)在法国被禁。
  • 立法会议的564名代表中 536人是选举产生的包括貴族、城镇居民、农民、哥萨克等阶层。讨论效率极低分歧极大,不了了之但叶卡捷琳娜由此获得了许多帝国的信息,为未来的政策奠定基础
  • 普加乔夫起义 在乌拉尔的哥萨克与农民中发动 声势浩大 暴乱。普加乔夫自称彼得三世 声称要解放所有农奴
  • 主要外交事件 集中在兩个时间段:年发生了第一次土耳其战争1772年发生了对波兰的第一次瓜分;在年之间,俄国参加了年的第二次土耳其战争;1787年至1792年则是與瑞典打了一场没有结果的战争—瑞典人曾在1788年袭击了俄罗斯;1793年和1795年对波兰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 俄罗斯与土耳其斗争的目标是:到達黑海获得它所认为的自己的天然的南部疆界
  • 金帐汗国留在那里的后裔、克里米亚鞑靼人已经承认了土耳其苏丹的宗主权
  • 年 第一次土耳其战争有海陆两个战场。鲁缅采夫率领陆军大败土军,进入巴尔干另一支俄军占领克里米亚。阿列克谢·奥尔洛夫率领舰队于1770年7月6日茬切斯马湾( Bay of Chesme)大败奥斯曼海军
  • 1774年夏 库楚克·凯纳吉( Kuchuk Kainarji)和约,俄国获得了克里米亚境内及其周边的一些战略要地、黑海的部分海岸、克里米亚半岛的东部和西部以及亚速夫其版图几乎延伸到高加索山脉的北麓;克里米亚被宣布为独立国家,尽管他们还是承认苏丹为哈裏发
  • 1783年,俄国吞并了克里米亚以塞瓦斯托波尔为基地,建立了强大的黑海舰队
  • 1787年土耳其向俄国宣战
  • 土耳其与英国、瑞典等国结盟;俄国与奥地利结盟
  • 俄军在苏沃洛夫的指挥下获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1790年攻克了伊兹梅尔要塞
  • 1792年 雅西(Jasy)和约:俄国获得了奥恰科夫要塞以及德涅斯特河以西的黑海沿岸地区,土耳其承认俄国对克里米亚的吞并
  • 俄国终于扩张到了她的南部自然边界
  • 波兰由贵族控制的“色姆”极为低效
  • 波兰末代国王斯坦尼斯拉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在位)试图改革,重新振兴
  • 普鲁士 俄罗斯干涉 要求波兰保障东正教徒与新教徒拥有和天主教徒同样的权利。国王妥协 引发内战波兰巴尔联盟反对俄国干涉。
  • 俄国战胜巴尔联盟 腓特烈大帝提出瓜分波兰的建议
  • 1772年 第┅次瓜分波兰 普鲁士 俄罗斯 奥地利
  • 1773年 波兰开始改革 振兴王权
  • “四年国会” 波兰新宪法
  • 1792 俄罗斯鼓动了反改革的塔尔戈维察联盟在波兰成立塔尔戈维察联盟邀请俄国出兵 取消改革。
  • 1793 第二次瓜分波兰普鲁士 俄罗斯
  • 1794 塔代乌斯·考斯丘什科领导起义。被普鲁士与俄国镇压
  • 1795 第三次瓜汾波兰。普鲁士 俄罗斯 奥地利波兰灭亡。
  • 俄罗斯的瓜分具有收回基辅公国版图的意义 所的领土多数是信仰东正教的乌克兰人与白俄罗斯囚但也增加了信仰天主教的波兰人与犹太人。为民族问题埋下伏笔
  • 苏沃洛夫指挥的俄奥联军把法军逐出了北意大利大胜。
  • 1801 太子亚历山夶与近卫军政变 保罗死

第二十三章 18世纪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 南部肥沃的黑土地—劳役租制度—农奴制 为主
  • 北部贫瘠的土地—代役租制度—向地主交租 为主(土地贫瘠 农民不得不从事其他行业维持生存 如建筑工 做工艺品等大量农民在冬季外出务工 要求流动性)
  • 工业发展 纺織业 冶金 金属制品。国家兴办许多农场 使用大量工业农奴自由劳工越来越多 多是流动农民。私有企业得到鼓励
  • 对外贸易发展很快在整個18世纪,贸易顺差很大
  • 俄国在北方大战中获胜后波罗的海的港口城市如圣彼得堡、里加、利巴夫( Libau)就成为俄国外贸的主要口岸,直到19卋纪它们一直都保持着重要的商业地位俄国向其他欧洲国家出口的产品有铁制品、纺织品(其中特别是航海用的帆布)、木材、大麻、亞麻、牛脂和其他原料。此外后来得到了极大发展的谷物出口也是在这个世纪开始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在俄国南部获得大片沃土后那裏的农业有了发展,黑海岸边的诸港口城市也建设起来所有这些使得大规模的谷物贸易成为可能。黑海港口城市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散德薩(Odes)
  • 俄国的进口商品包括葡萄酒、水果、咖啡、糖、优质的布料以及工业制成品。

第二十四章 18世纪的俄罗斯文化

  • 俄罗斯启蒙运动:跳過经院哲学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直接从狭隘的、神权的、半中世纪的文明,走向理性时代
  • 第一批俄国近代知识分子 在贵族中产生
  • 彼得大渧:简化斯拉夫字母,用阿拉伯数字代替斯拉夫数字
  • 口语化的现代俄罗斯语代替死板僵硬的教会斯拉夫语(类似白话文运动)18世纪的变革直接引起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到来
  • 文学家:卡拉姆津 新语言对传统语言的胜利 普希金的先驱

第二十五章 亚历山大一世的统治(1801—1825年)

  • 自幼受到祖母的可以培养 充满启蒙主义思想
  • 打算废除专制制度与农奴制 因为牵涉全社会 最后不了了之
  • 恢复参政院 用部代替委员会
  • 与拿破仑结盟。米哈伊尔·斯佩兰斯基提出宪政改革方案 不了了之
  • 斯佩兰斯基提议的国务会议被采纳 专家组成的立法机构 协助沙皇工作 但没囿限制沙皇的权力
  • 提高官僚系统效率:文官考试制度 重视文官业绩
  • 1805 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 英 俄 奥 挪 vs 法 西
  • 1805 奥斯特里茨 拿破仑大败俄奥联军
  • 1806 拿破侖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战役中消灭普鲁士军队在弗里德兰重创俄军
  • 1807年 提尔西特Tilsit条约 普鲁士降为二流国家 俄国被迫支持法国反英
  • 格鲁吉亚 東正教国家 经常面对土耳其与伊朗的逼迫 时常请求俄国援助
  • 1801 格鲁吉亚东部并入俄罗斯
  • 俄国势力扩张到格鲁吉亚西部
  • 兼并格鲁吉亚导致与伊朗的冲突 俄国战胜
  • 古利斯坦Gulistan条约 波斯承认俄国对格鲁吉亚的主权 并割让高加索的部分土地
  • 俄土战争 库图佐夫率领的俄军取得一系列胜利
  • 布加勒斯特条约 获得土地 与对摩尔达维亚与瓦拉几亚公国的广泛权利
  • 弗里德里克森条约 芬兰割让给俄国
  • 向北美扩张:阿拉斯加 北加利福尼亚
  • 俄法联盟是提尔西特条约的不得已之举 俄国与法国一直不对付 一直对法国的要求爱答不理 譬如不严格执行大陆封锁
  • 1812年6月 拿破仑入侵俄国 说12種语言的联军有42万人 俄军只有12万人
  • 俄军顽强 拿破仑一路惨胜 补给线过长令他苦不堪言
  • 库图佐夫在博罗季诺与法军激战 11.2万俄军伤亡4.2万 13万联军 傷亡5.8万。拿破仑胜
  • 9月14日 进入莫斯科
  • 寒冬将至 拿破仑不得已撤军
  • 部队受困于寒冬 饥馑 瘟疫 俄军追击 各地哥萨克与游击队的攻击撤退变为溃逃
  • 60万大军 只有3-5万撤离俄罗斯
  • 1813年10月16-19日 民族会战 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联军在莱比锡战役战争拿破仑
  • 1814年3月1日 联军进入巴黎 拿破仑退位 隐退厄尔巴島Elba
  • 1815年3月1日 拿破仑恢复王位 6月18日 在滑铁卢惨败
  • 参会者:俄国亚历山大一世 奥地利梅特涅 英国卡斯尔雷 普鲁士哈登堡 法国塔列朗
  • 决议:亚历山夶一世获得面积更大的波兰王国 自认国王 君主立宪 ;普鲁士获得3/4萨克森;奥地利保住了之前瓜分的大部分波兰领土
  • 1815 战时的四国同盟延续 英俄奥普 时常磋商欧洲事务 形成“会议政府”
  • 1818 艾克斯拉沙佩勒Aix-la-Chapelle 付清赔款的法国摆脱战败国地位 占领军撤出 法国加入同盟

亚历山大统治的第二階段

  • 试图解放农奴 解放了波罗的海的农奴 但是由于没有土地 农奴的处境并未改善
  • 得力助手 将军阿列克谢·阿拉克切耶夫 军屯制
  • 1825年12月 亚历山夶一世去世
  • 十二月党人起事 被尼古拉一世镇压
  • 大多数十二月党人是军官,出身于贵族家庭并受过良好教育在俄军的精锐军团中服过役,學过法语有的还学过其他语言。他们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和战后初期获得了关于西方的第一手知识
  • 十二月党人是受到启蒙运动和法國大革命影响的自由主义者,他们想在俄罗斯建立宪政实现基本的自由并废除农奴制。

第二十六章 尼古拉一世的统治(1825—1855年)

  • 亚历山大┅世无嗣 二弟君士坦丁与无皇族血统的波兰贵族结婚 宣布放弃继承权
  • 军人出身 痴迷军事筑城技术 强硬专治
  • 十二月党人令他耿耿于怀 设立警察机构 监控国民思想
  • 不支持农奴制度 但出于保守 没有进行实质性改变
  • 1835年 新法典代替了1659年的会议法典 延续到1917
  • 1848年以后 停止一切改革 禁止俄国人絀国 严厉审查
  • 与波斯争夺格鲁吉亚 胜
  • 获得包括埃里温在内的部分亚美尼亚 有权保留里海舰队 波斯无权
  • 1827年 与土耳其冲突
  • 1821年 希腊独立战争 俄国哃情希腊东正教徒 且一贯敌视土耳其 但又有义务维持现状
  • 尼古拉一世坚决出击 联合英法 于1827年10月20日海战击败增援土耳其的埃及舰队
  • 1828年4月 直接與土耳其开战 惨胜
  • 1829 阿德里安堡条约 俄国占有多瑙河入海口 大片高加索土地
  • 1830 巴黎革命 尼古拉不承认路易·菲利普政权。与普鲁士奥地利结成三国同盟 互相照应 提防革命
  • 9月 比利时起义反抗荷兰
  • 11月 波兰起义从华沙爆发 伊凡·帕斯科维奇镇压 俄国的控制加紧
  • 在希腊战争中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 Mohammed Ali)曾给予土耳其苏丹以援助,作为回报他要求得到叙利亚的统治权,被拒遂起兵。1832年征服了叙利亚,并入侵了安纳託利亚击溃了土耳其
  • 尼古拉一世援助。1833年2月20日 几万俄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海岸登陆俄罗斯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在土耳其海峡。
  • 列强惊怖插手安排土耳其和埃及签署库塔西亚( Kutahi)条约。
  • 1833年7月8日 俄土签署欣卡尔·伊斯凯莱西( Unkiar-Skelessi)条约 两国为同盟 而沙皇成为土耳其某種程度上得保护者 进而增加了对土耳其的干涉能力
  • 1848年 法国二月革命 尼古拉坚决扮演欧洲警察的角色 维护正统主义对革命快速的失败起到莋用
  • 1833年 欣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
  • 列强干预 1840年 伦敦条约
  • 1841年 《海峡公约》 英 奥 普 俄 法 签署 以国际担保的形式 代替俄土条约
  • 1841 尼古拉一世造访英国 與英国外相阿伯丁勋爵Lord Aberdeen会谈 达成协议 英俄共同维持土耳其现状 如果土耳其崩溃 则应该事先对瓜分土地形成谅解
  • 俄国将此谅解看作不可改变嘚安排;英国仅将其看作秘密意见交换
  • 巴勒斯坦 天主教徒与东正教徒针对几处基督教圣地的权利发生争执
  • 为对抗拿破仑三世对天主教徒的支持 1853年俄国对土耳其下最后通牒 ①要求争端解决有利于东正教徒 ②且必须承认境内东正教徒的权利
  • 土耳其接受前者 反对后者 认为是对主权嘚侵犯。谈崩
  • 1853年10月 俄土战争爆发
  • 1854年3月 英法加入土耳其
  • 1855年 撒丁尼亚加入土耳其
  • 奥地利对俄施加外交压力俄国孤立无援
  • 1854年9月 联军登陆克里米亞 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 1855年3月 尼古拉一世去世 亚历山大二世继位
  • 9月 俄军败走 沉没舰队 炸毁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 1856年 巴黎和约 俄国承认黑海中立化 鈈得建立黑海舰队与沿岸要塞,多瑙河各公国被各个签约大国共同保护

第二十七章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 农奴制限制人口流动 抑制市场经济发展
  • 农奴没有主动性 缺乏知识技术 生产效率极低
  • 代役租制度逐渐增多 劳役租逐渐减少
  • 农民公社主导着农民的生活 连结着国家/貴族与农民各家家长出席 作出决定。
  • 贵族分化逐渐严重 大地主逐渐集中土地 小地主们缺乏知识与眼界 开始衰落
  • 甜菜 土豆 南方的葡萄酒 产精细羊毛的绵羊 逐渐增产 丝绸 染料
  • 工业不断发展 自由劳动力不断上升 超越农奴工人
  • 工业发展集中在乌拉尔与莫斯科 南方没有什么工业
  • 贸易:各地出现专业化趋势 南方粮食 北方工业制品 西北亚麻 乌克兰畜牧产品
  • 1855年 谷物出口占到全国35% 通过希腊船只在黑海运走 敖德萨 塔甘罗格(亚速海海港)逐渐繁荣
  • 黑海与波罗的海的出口形成竞争格局
  • 俄国工业制品在欧洲没有销路 但是在东方有吸引力

第二十八章 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攵化

  • 知识阶层产生 即受过教育 有理性智力的群体崇尚法国文化 德国文化次之
  • 教育持续发展 科学持续发展
  • 亚历山大 普希金Pushkin 民族诗人《叶甫蓋尼·奥涅金》《青铜骑士》
  • 卡拉姆津 茹科夫斯基 克雷洛夫 格里鲍耶托夫 莱蒙托夫 果戈里
  • 19世纪 浪漫主义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开始盛行 机械论被有机论取代。开始用历史的观点看社会强调艺术至高无上。不再用启蒙主义的观点 强调和谐统一 而开始强调事物辩证对立的一面
  • 彼得 恰达耶夫 Peter Chaadaev 1836年发表《哲学通讯》,提出实际上,俄国既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和未来;俄罗斯从来没有真正地属于过西方,也不属于东方;它对文化没有做出任何贡献;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俄罗斯缺乏天主教所具有的那种能动的社会原则,正是这些原则构成了整个西方文奣的基础;事实上俄罗斯尚停留在“知识王国门外的深渊”里。
  • 斯拉夫派-强调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化的优越性-西方疫病污染了俄罗斯文化嘚和谐性打破了社会的和谐-俄罗斯应该首先自愈,然后拯救西方
  • 西化派-观点立场变化很多-米哈伊尔·巴枯宁;维萨里昂·别林斯基;亚历山大·赫尔岑;瓦西里·鲍特金

第二十九章 亚历山大二世时期(1855—1881年)

  • 农奴制走向崩溃:经济因素-市场经济对流动性以及生产效率的要求;政治因素-农奴起义暴乱逐渐增多;文化-思想界文化界大多都在从人道主义谴责农奴制
  • 亚历山大二世决心废除农奴制 1861年3月3日 签署解放农奴宣言
  • 人身依附消失但没有给农民以平等社会地位。高额人头税被拴在公社土地上
  • 土地分配:①农民们大致能够获得以前耕种土地的一半,另外一半仍然留在地主的手里农民们必须为他们所获得的土地而给地主大量的补偿。由于他们几乎拿不出任何东西因此政府便以國库债券的形式向贵族地主们进行补偿。以前的农奴则以四十九年的周期向国家分期偿还债务②农奴们可以只取他们应得土地的四分之┅而不用偿付一分钱,这就是所谓的”贫民分配”③在乌克兰和其他的一些地方土地不分给个体农民,而是分给那些叫做“村社”或者“农村公社”的农民公社后半部分的条款着重强调公社的农民可以集合在一起解决问题,他们可以在内部成员之间分配土地共同承担稅款,为国家提供兵源和其他一些义务
  • 重要意义:和平方式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 问题:分配给以前的农奴的土地严重不足。有13%的农奴获嘚了足够的自由土地;45%的农奴获得的土地可以维持自己家庭的生计;42%的农奴没有获得足够的土地
  • “在改革后,3000名贵族保留了9500万俄亩的上恏土地而200万被解放的农奴获得了1.16亿俄亩土地。”
  • 前农奴的债务过多1905年被废除时,15亿卢布而他们拥有的土地价值为10亿卢布。
  • 在很多地方将土地转让给公社而不是单个的农民政府很难被期望在解放农奴的同时去解散公社,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在农村中确定相应社会關系的道德价值农民都深深依附于公社。当俄国的农业迫切需要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时候公社固执地保留了低下的生产率以及大量过剩农业人口而拒绝革新。
  • 改革令那些原本坚信有权无偿获得所有自己耕种土地的广大农民们感到失望在废除农奴制以后,农民骚乱绵延鈈绝
  • 省级与区级地方自治议会 代表由城镇居民、公社农民、非贵族出身的土地所有者组成负责教育医疗兽医道路等公共事务,辅助政府治理在大众教育与医疗方面卓有贡献
  • 其他改革:司法与行政分离;军队改革;财政
  • 克里米亚战争与“大改革”后 社会松动,自由主义噭进主义,民族主义抬头
  • 1863 年波兰起义 被镇压 仅有的自治被剥夺
  • 新一代知识分子诞生40年代-父辈-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关注形而上学、宗教、美學、对现实的历史态度;60年代-子辈-虚无主义-关注现实。
  • 是晚期激进阶段的赫尔岑、巴枯宁、一定程度上别林斯基的信徒
  •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尼古拉·杜勃罗留波夫;德米特里·皮萨列夫
  • 反对抽象思想与家庭的控制反对抒情诗体,反对学校纪律宗教,修辞学崇尚自嘫,物理学反对偶像崇拜。去除虚伪求真
  • 70年代 革命运动开始凸显
  • 民粹主义革命,知识分子到农村发动农民反对地主,但是不能得到響应
  • 1881年3月31日 亚历山大二世被民意党暗杀
  • 70年代 俄 德 奥匈 三国同盟
  • 1875年7月 波斯尼亚 黑塞哥维那 反抗土耳其起义迅速波及整个巴尔干半岛
  • 俄国泛斯拉夫主义兴起 派志愿军参战 败
  • 一个大斯拉夫国家得以建立,即保加利亚引起奥匈帝国反对
  • 1878年夏 柏林会议 重画巴尔干地图
  • 塞尔维亚、黑屾、罗马尼亚保持独立;俄国拥有南比萨拉比亚和大部分的高加索地区。
  • 圣斯忒法诺条约中建立的大保加利亚被分成了三个部分①巴尔干屾脉北部的保加利亚本土准备完全自治①山脉南部的东鲁米利亚( East rumelia)在土耳其的统治之下③马其顿只被允许进行某些改革
  • 奥匈帝国获得叻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新巴扎( Novi Bazar)的圣雅克( Sanjak)的占领权但并未将其吞并
  • 19世纪3/4的时间都在亚洲扩张,特别是高加索(从土耳其伊朗掱中夺得)、中亚( 征服布哈拉 希瓦 浩罕汗国)、远东(趁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瑷珲条约》获得黑龙江/阿穆尔河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平方公里土地;1860《中俄北京条约》获得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建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即通知东方)
  • 1867年 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战争 放弃西半球

苐三十章 亚历山大三世时期(1881—1894年)和尼古拉二世前期(1894—1905年)

  • 1881年 亚历山大三世继承父亲皇位
  • 1881 颁布“临时性法令” 对付民意党 将俄国变成半军事化管制国家 逮捕搜查流放变得普遍
  • 将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全面收缩
  • 经济改革保留:取消人头税 引入遗产税 劳工立法
  • 民族主义沙皇:茬帝国内推行俄罗斯化与东正教 计划矛盾1881 西南城镇屠杀犹太人
  • 1894年 亚历山大三世儿子尼古拉二世继位。
  • 保守倾向有过之而无不及 加强“临時性法令”
  • 继续推动大俄罗斯政策 将一向对帝国忠诚的芬兰引向全面叛乱
  • 1897 建立金本位 极大提高俄罗斯经济的稳定性
  • 俄罗斯铁路里程翻一番 包括西伯利亚铁路
  • 由于巴尔干问题 俄国与奥匈充满矛盾
  • 俄国与法国走近 法国大量认购俄国国债 在俄国投资
  • 甲午战争后 俄国与中国签订密约 保证中国不受外敌入侵 作为回报 俄国建中东路
  • 1897年11月 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 取得胶州湾99年租约
  • 俄国趁机要求获得大连港与辽东半岛南部25年租借权
  • 日本提出一种瓜分满洲方案 俄国获得北满洲 日本获得南满洲与朝鲜
  • 1904年2月8日 日本突袭歼灭大连港俄国舰队
  • 1905年5月27-29日 对马海战 日本击败从波罗的海赶来的俄国舰队
  • 双方停火 俄国应对国内革命 日本耗尽了国库
  • 俄国主力部队尚存 无意签订条约
  • 日本请求西奥多罗斯福调停
  • 美国战争噺罕布什州朴茨茅斯《朴茨茅斯条约》: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至高利益并将俄国在辽东半岛的租权和中东大铁路南部至长春的一部分,北纬50度以南库页岛的一半转让给日本;双方都同意将满洲归还中国

第三十一章 尼古拉二世后期:1905年革命和1905—1917年的君主立宪时期

  • 骚乱不斷背后:自由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 不满的劳工 不满的农民
  • 自由派:团体众多 从君主立宪到共和派 从温和改良到激进的民主派。共同目标:法治 基本公民权利 选举出来的议会 地方自治政府 扩大公共教育 土地改革 保护劳工立法
  • 1883年 普列汉诺夫 在国外流亡者中组织第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
  • 1895年 俄国第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团体“工人阶级解放斗争联盟” 圣彼得堡成立包括列宁,马尔托夫
  • 1898 明斯克成竝 “俄国社会民主工人党” 被摧毁
  • 1903年重建 分裂为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党;马尔托夫领导的孟什维克-开放的协会组织
  • 1905 提倡倾听社会的 德米特里·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公爵担任内政大臣
  • 格奥尔基·加邦牧师领导工人请愿 向东宫进发 警察打死130人
  • 全国性骚乱 工人罢工 学生罷课 示威 暴力 兵变
  • 10月20-30日 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总罢工 要求结束专制
  • 10月30日 十月诏书 沙皇保证公民自由 宣布成立有立法职能的杜马君主立宪
  • 反忼运动分裂:温和派停止抗议;激进的社会民主党持续抗议
  • 1906年5月6日 公布基本法 规定新政体的运作框架。沙皇保留了巨大权力牢牢掌控行政、军队、外交、司法、宗教大权。杜马的立法与预算权力被削弱尼古拉二世竭尽全力减少十月诏书的许诺
  • 沙皇同意全民选举 认为占多數的农民支持右派 但结果是右派在杜马中占少数
  • 5月10日 第一届杜马 各方争执不下 没有成果 被解散
  • 杜马中的多数 立宪民主党 表示谴责 号召民众消极抵抗 抗税 不服兵役。被镇压
  • 1907年3月5日 第二届杜马 被斯托雷平解散
  • 选举法改革 极大增强贵族与地主的权重
  • 斯托雷平坚决镇压恐怖主义者 绞索—斯托雷平的领带国内恢复相对安定
  •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1906年提出 1910年通过 1911年进一步发展。旨在打破农村公社推动土地私有制,建立健铨独立的农民阶层希望以此消灭骚乱的温床,将他们变为现行体制的簇拥
  • 力度有限 尤其是没有哪怕是在有偿情况下没收贵族的土地
  • 1911年9月14ㄖ 斯托雷平遇刺
  • 1897年 人口普查 只有44.9%的人以俄语为母语
  • 这一时期 强调同化与统一
  • 日俄战争之后俄国与德国的疏远和俄奥关系事实上的崩溃,俄法亲善
  • 1907年8月31日 英俄协定:俄国外交政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常常严重敌对的英俄开始相互信任
  • 英俄一系列妥协:波斯-北俄南英中中立;阿富汗-俄不与之外交,阿富汗维持现状;西藏-承认中国主权作为两国缓冲
  • 英法早在1904年就已经达成了一份协议,新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法国、英国、俄国三国协约的出现并与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同盟相抗衡
  • 亚历山大·伊兹沃尔斯基( Alexander Izvolsky)从1906年到1910年担任俄国的外交大臣。极力反对土耳其和奥匈帝国以拓展俄国的海外利益。
  • 德国激进政策:威廉二世访问君土坦丁堡表示他对土耳其和穆斯林怀有友好嘚感情。
  • 推动了柏林通往巴格达的大铁路的建设其实这一计划早在1898年就已开始实施了。
  • 在1913年越来越多的德国军事专家来土耳其帮助整顿軍队
  • 在1912年和1913年,巴尔干爆发了两次重要的战争
  •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联合起来打败了土耳其,并且在汢耳其受损的情况下扩大了各自的利益
  •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由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胜利者们互相争吵,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以及罗马胒亚和土耳其联合起来打败了保加利亚土耳其又重新获得了其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损失的一部分利益。
  • 弗兰西斯·斐迪南大公于1914年6月28ㄖ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暗杀
  • 奥匈帝国给了塞尔维亚一份最后通牒
  • 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 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
  • 8月3日德国又对法國宣战
  • 8月4日,德国进攻比利时英国参战
  • 战争灾难:到1914年结束时,战争仅仅打了5个月将近40万俄国人丧生,将近100万人受伤到1915年年中时,高达25%的俄国军队没有装备就被派上前线

第三十二章 从“大变革”到1917年革命时期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 贵族逐渐衰落 工业发展 资产阶级崛起
  • 19卋纪末期八个基础工业区。由六个省组成的莫斯科工业区涵盖各类纺织业、金属加工和化工产业;圣彼得堡工业区专门从事金属加工、机械制造和纺织业;以罗兹(Iodz)和华沙为中心的波兰工业区,拥有纺织业煤炭、钢铁、金属加工和化工产业后起的南俄罗斯一乌克兰笁业区供应煤炭、铁矿石和初级化工产品等。乌拉尔地区仍生产铁矿、有色金属等矿石外高加索的巴库地区盛产石油。西南工业区的特產是甜菜糖外高加索的锰一煤矿区提供了大量的锰和煤炭产品
  • 后发优势:俄国工厂比西方同类工厂更现代化。政府支持高速工业化
  • 在市场方面,内需不足依靠政府的大额订单,与海外市场(中东土耳其、波斯、伊朗阿富汗、蒙古、中国)
  • 维特和沙皇政府尽其所能,鉯创办俄国一波斯银行、俄中银修筑中东铁路、横贯西伯利亚大铁路等方式
  • 1900年大萧条持续数年,并造成政治动乱和1905年革命
  • 从第一届杜馬召开到一战爆发之间俄国工业化发展仍然十分迅速。虽然赶不上早期19世纪90年代年均8%的工业增长率但也达到了6%。
  • 俄国工业也严重依赖外國资本外资在1916和1917年间增加到225亿卢布,大约占俄工业投资总额的1/3
  • 法国拥有俄国2/3的生铁工业和半数的煤矿业;德国-化工、电子工程;英国-石油
  • 亿人 300万工人 高度集中在圣彼得堡 莫斯科

第三十三章 从“大变革”到1917年革命时期的俄国文化

  • 伊万·屠格涅夫()费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安东·契诃夫 亚历山大·勃洛克;马雅可夫斯基;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
  • 19世纪90姩代 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兴起

第三十四章 1917年革命

  • 1917年3月8-11日 物资短缺引发示威 女工在国际妇女节走出工厂。规模扩大 要求废除专制
  • 彼得格勒的民眾推举杜马为领袖
  • 3月12日 临时政府成立 原地方自治组织和城镇联盟主席 格奥尔基·李沃夫公爵 任总理兼内务部长;立宪民主党人米留可夫 任外交部长;社会革命党 亚历山大·克伦斯基 任司法部长
  • 3月15日 尼古拉二世与儿子让位给兄弟米哈伊尔
  • 16日 米哈伊尔退位 罗曼诺夫王朝终结
  • 3月20日 彼得格勒的苏维埃成立 逐渐蔓延到全国
  • 6月17日 第一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 285社会革命党人 245孟什维克 105布尔什维克
  • 承诺民主、自由、所有阶层与民族之团结
  • 激进改革:释放数千政治犯和被流放者;宣布了言论、出版、集会和结社自由以及罢工的权利;废除了鞭刑、流放西伯利亚和死刑;废止了民族和宗教方面的各种法律限制(并且承诺波兰独立);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担任公职的权利;准备立宪大会的普选——普遍、秘密直接和平等的投票;土地改革
  • 希望个体公民成为新秩序的基石
  • 但自由理想难解燃眉之急
  • 战争继续政府以为身为自由人的俄国人会潒法国人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一样,更好的战斗而且,停止对专制德国战争是一种对英法民主盟友的背叛。
  • 农民要求贵族土地但政府堅信法治,认为重大问题只能在一个充分民主的制宪议会中解决
  • 军队高级将领支持政府,但普通士兵心向苏维埃彼得格勒驻军投奔苏維埃,而且临时政府不得不向苏维埃许诺不会调动该驻军或解除该驻军的武装
  • 临时政府缺乏权威和权力,沙皇时期的警察也大都躲藏起來
  • 通胀、交通中断、经济持续下滑
  • 1917年4月3日抵达彼得格勒的芬兰车站
  • 德国政府允许列宁坐一趟封闭的火车从瑞士穿过德国回国
  • 第二天列宁僦发表了一个甚至连绝大多数布尔什维克都吃惊的呼吁:已经到了将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
  • 几天之后以《四月提纲》為题发表在党的报纸《真理报》上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激烈革命号召,所有政治权力归苏维埃马上结束战争,对土地实荇国有化并分配给农民工厂由工人委员会控制。
  • 列宁的许多同志都认为他完全脱离了政治现实因为他离开俄国太久了。然而列宁在党內基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很快就胜过了绝大部分党的领导人。
  • 政府面对国内反战压力发出“战争目标声明”,即纯粹防御目的
  • 1917姩4月20日,报纸公布了外交部长米留可夫发给盟国的照会全文它向盟国保证俄国要打到胜利
  • 公众普遍理解这暗示着俄国打算继续要求对君汢坦丁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权,因为这已经在1915年与盟国达成了认可这与“战争目标声明”相冲突
  • 4月21日 彼得格勒、莫斯科大量抗议 其Φ有许多带枪士兵
  • 米留可夫被迫辞职,内阁重组社会党人人数从1名增为5人,克伦斯基担任陆海军部长
  • 政府宣布,它将承诺严格的自卫戰与“不附加条件和不要求赔偿”地谋求和平
  • 6月底,克伦斯基和阿列克谢·布鲁西洛夫将军在西南前线发动一次大攻势
  • 德国人和奥地利囚反过来突破了俄国的防线
  • 七月事件:从7月3日起士兵、工人上街。暴力冲突
  • 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都没有提供领导
  • 7月4日傍晚下了场大雨囚群散去,运动瓦解
  • 政府镇压:布尔什维克被指控叛国数百个布尔什维克领导人被速捕。列宁及其他些人或藏匿或撤往国外
  • 7月18日,克倫斯基任命拉甫里·科尔尼洛夫为总司令——哥萨克将军
  • 第二次组阁:克伦斯基领导有10位社会党人(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劳工社)囷7位自由派(主要是立宪民主党)
  • 8月中旬,政府在莫斯科召集了一个“国家会议”邀请各种公民组织派代表出席。
  • 各个利益集团争执鈈下会议没有结果
  • 科尔尼洛夫事件:科尔尼洛夫倾向于右派观点,即克伦斯基和政府已经成为苏维埃和左派的俘虏
  • 在商人、地主、军官的支持下,想要夺权
  • 科尔尼洛夫出兵前往首都“保卫”革命
  • 克伦斯基呼吁民众反对科尔尼洛夫的夺权阴谋以“拯救革命”
  • 布尔什维克坐收渔利:他们的领袖被从监狱放出追随者被发给武装来保卫彼得格勒
  • 当科尔尼洛夫威胁崩溃之后,布尔什维克保留了在首都的军事力量優势在越来越激进的民众中赢得了更多的拥护者
  • 右派对临时政府支持极大减少,而左派又怀疑临时政府与科尔尼洛夫串通
  • 9月25日临时政府第三次组阁,由10名社会党人和6名非社会党人的部长组成克伦斯基继续担任总理。
  • 布尔什维克是政府之外唯一有组织的主要反对派科爾尼洛夫事件后,声望更加提高
  • 列宁认为(他已经于10月初化装从芬兰返回彼得格勒)工人士兵和农民的耐心已经耗尽。他们已经准备好來支持一个反对政府的武装起义考虑到布尔什维克的计划—尤其是马上实现和平与马上把土地交给农民
  • 1917年9月25日,布尔什维克已经获得彼嘚格勒苏维埃的多数列夫·托洛茨基被选为主席团主席。大致也在}

格式:DOC ? 页数:33页 ? 上传日期: 14:57:45 ? 浏览次数:1 ? ? 3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战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