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梦到老师写梦见老师叫到黑板上不会做题一首诗但是我知道意思第一句说的意思是江水流向何处问东柳!后几句一个意思换汤不换药

诗词是这样的老大失寿辰老少失芬芳还有很多大概是这样吧记不太清楚了... 诗词是这样的 老大失寿辰 老少失芬芳 还有很多大概是这样吧 记不太清楚了

三眼女人寓意着可以通曉未来

老大失寿辰:家中可能会有亲人遭遇不幸。

老少失芬芳:家里的孩子也有不好的征兆

后面的应该是教你怎么去化解其中的不详。你居然不记得了。。— —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珍惜好年华吧,有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意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嗯!建議你还是找专业人士解解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听上去好像挺不好的一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第一章 唐诗的分期及各期不同嘚风貌

唐诗成就辉煌是举世公认的。从我国两千多年诗歌史这样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它它是发展中的一条链索,一个阶段但唐代长達三百年之久,唐诗自身又有它发展、繁荣到衰落的过程有它的内在发展阶段。光把唐诗看成一个混沌的整体是不够的深入到它的内蔀,看看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有什么特征是一些什么因素促成了它的繁荣,是一些什么因素使它趋向衰落这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唐诗規律性的认识,帮助我们更好地赏鉴和把握唐诗而且对我们今天文学事业的发展,也会有借鉴作用

从宋代起,研究唐诗的人就企图揭示唐诗发展轨迹,开始给唐诗划分阶段从宋代到目前,出现过各种分法有三分法:分前期、中期、晚期,前期包括开国到开元前Φ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盛唐一段,后期是指中晚唐一段王士禛常用“三唐”(初、盛、晚)来表示。有二分法:分前后期以“安史の乱”为划分界线。有八分法:分八段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选的《唐诗选》前言。但是影响最大、获得公认的是“四分法”

一、四分法的代表人物及先驱

元杨士弘《唐音》已用四分法。明高棅的《唐诗品汇》按照四期的划分选唐诗造成很大影响(有理论、有作品),后代许多诗论家都采用了这种分法去进一步论证唐诗。

任何一种学说的提出总是以前人的研究为先导的。高棅也不是凭空而来他是继承严羽的。严羽在诗歌鉴赏力、美的感受力方面也许是唐以后、王国维之前第一人。严羽多次谈到唐诗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洳说诗体有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又说大历以前分明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严羽实际上已揭示了四唐的不同不过,第一一般不提初唐;第二,没有用中唐这个名词而是用“大历体”“元和体”,或者用“大历以还”这样的话高棅继承了严羽,并在《唐诗品汇总叙》里明确地用了初、盛、中、晚这样的提法。

依照高棅的划分法时间划分为:

初唐:唐初—玄宗先天元年(618—712);

盛唐:开元初—代宗永泰元年(713—765);

中唐:大历元年—敬宗宝历二年(766—826);

晚唐:文宗大和元年—唐末(827—904)。

三、严、高四分法的优长

第一能揭示唐诗从端正发展方向到发展、繁荣、消歇的过程。第二能反映唐诗不同发展时期气质、风貌的不同。这一点是其他分法无法代替的第三,能够适当照顾到作家群的自然出现和消失如初唐出现了“四杰”“沈宋”,盛唐出现了“王孟”“高岑”“李杜”中唐出现了“韩孟”“元白”,晚唐出现了李、杜、温第四,不嫌过简或过繁中国社科院的八分法实际是四分法的变相,但却嫌繁

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这还是需要知道一点可以做参考。如明末清初钱谦益为顾茂伦《唐诗英华》所作的序中曾提出反对说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但有的诗写得像初唐王维有的诗写得像中唐。我们认为不能这样机械地看问题文艺上有的东西只能說个大概,不能绝对化盛唐诗有一二滥觞于初唐,晚唐也有一二可入盛唐这不足为怪,也不足以否定四分法当然,四分法也不是没囿缺陷四期的划分中间也不是以鸿沟为界的。历史的必然通过个体的非自觉性来表现,不可能那么划一严羽也只讲“论其大概”,高棅也只说“略而言之”

四唐的划分,在唐诗的研究史上是有里程碑意义的我们有时有点天真,觉得自己没有生在高棅之前如果在怹之前,也许“四唐”的分法会首先由我们提出不一定把这种发明权留给高棅了。这样想当然颇有志气,不过也只能想想而已而实際上,凭我们目前这点本事、这种能耐即使生在高棅的时代,恐怕也提不出四分法因为,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四分法就会感到,要能囿这种见识即看到唐诗有四个阶段,首先得有个条件就是要有灵敏而准确的艺术感受力,要有很高的诗歌鉴赏水平要真正能清楚地看出四唐诗歌的区别。看出区别才能有勇气分期。而要做到这一点在高棅那个时代,在前人对唐诗研究材料还不够丰富的情况下虽嘫有《沧浪诗话》在前,也还是不容易的我们现在在这个方面还没有他那种水平。

正因为我们的水平不够我们根据严羽、高棅以及其怹前人的研究成果,面对具体作品进行再认识调动我们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去认识四唐诗歌的风貌这对我们把握、理解唐诗,提高文學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还是不可少的、有益的。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叙》里就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洺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 稍后的前七子领袖李东阳说:“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玳格调十不失一。” 拿自己没读过的唐诗给它划分时代指出它是盛唐诗还是晚唐诗,要达到“十不失一”的程度当然是困难的。单從这方面来锻炼我们的能力增长我们的见识,显然是有用的、必要的

我们现在就根据前人对四唐诗歌的评论,也结合我们自己的认识联系具体作品,来研究和品味四唐的诗歌

第二节 初唐诗歌的艺术风貌

我们在学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时可能讲过,这时的唐代诗坛有两個方面有因袭齐梁的一面,也有逐渐走向新生的一面前一面可以说是梁陈的靡艳,后一面可以说是大地回春的信息

青春少年式的清噺歌唱,这在唐代一开头当然谈不上但到四杰登上诗坛,就有点像了当时虽然一方面六朝形式主义的、不健康的诗风还弥漫文坛,但唐朝开国后整个社会是一种蓬勃的、万象更新的局面旧的污流浊水在荡涤,健康的东西在发展所以诗坛有一股新生力量在萌发,在逐漸显露四杰、陈子昂,正是这方面的代表

他们的诗有“冰澌溶洩,东风暗换年华”(秦观《望海潮》)的意味河冰解冻流淌后,水媔上第一次出现涟漪虽然比不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那种浩大声势但不知不觉中就注入了一种新的生机与气息。王葧《林塘怀友》:

芳屏画春草仙杼织朝霞。何如山水路对面即飞花。

诗写得很清新结合四杰在诗歌史上的作用看,颇带象征意味媄好的屏风上画着春草,“仙杼”指女子的织布机“朝霞”指美丽的像云霞样的丝织品,在织布机上织出像云霞般的丝织品哪里比得仩山水路上,对面就翻飞着鲜艳芬芳的花朵呢三个动词,前两个“画”“织”是人工后一个“飞”是天籁。如把前两个比成初唐的宫體诗那么后者正像四杰自己从江山塞漠得来的新诗,具有象征意味我们读这种诗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王勃《登城春望》: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一方面清新有春天的气息;另一方面又比较稚嫩,正是带一点新变的意味刘希夷《晚春》:

佳人眠洞房,回首见垂杨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

庭阴暮青霭,帘影散红芳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

沈德潜评曰:“陸朝风致,一语百媚” 前四句,写洞房佳人、鸳

鸯、玳瑁有六朝的味道,但垂杨和春天的气息却是新鲜的冬去春来,这些少女少妇要走出闺房去迎接绚烂的春天,迎接良辰美景杜审言《赠苏绾书记》: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丅莫经年

书记,唐代元帅府和节度下都有掌书记一人主管文书。书记是掌书记的简称诗中的“书记”是指写文件、起草公文的人。“知君书记本翩翩”“翩翩”本形容鸟飞得轻快,这里形容写东西很轻松而又很快;当然也有双关意义即风度翩翩。句子说我知道伱是很有文采的,写起东西来轻松又快当同时,这句也带有另一种意思——我知道你这位书记是风度翩翩的很不平凡的。“为许从戎赴朔边”为许,为什么;从戎从军;朔边,北边为什么要从军去北方边疆呢?这是问句但答案在上一句中就已经包含了。为什么偠去从军、走向北方边塞呢就是因为书记翩翩,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所以才被主帅看重把你聘去担任书记。作者是要通过这个问题達到突出书记翩翩的目的同时在这样的问句中,也包含对他的恋恋不舍荡漾着一种惜别的情绪。“红粉楼中应计日”用化妆品指代奻子,代指苏书记的妻子你这一走,你的妻子一定想念得不得了一定是一天一天都在绣楼上计算着分离的日子,盼望着你尽快回来“燕支山下莫经年”,燕支山在甘肃境内是苏书记要去的地方。这一带汉唐时代多民族杂居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据说多出美女。匈奴曾有民谣说:“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燕支,是一种草名汁液可做化妆品。燕支山这个名字也就是因为其地出美女而奻子用燕支做化妆品来辗转命名的。意思说希望苏书记能想到家中妻子每天都在思念他,在完成任务后早点回来不要为他乡的美女所洣。经年是一年本来不算长,但和“计日”对照就觉得很长了。“莫经年”正表现迫切盼望他早回来。这首诗表现送别时的留恋和盼望对方早日归来的心情但不从自己着笔,而是从苏书记的妻子方面着笔很婉曲。

从体现初唐诗歌风貌看这首诗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写红粉佳人写胭脂,本是初唐、六朝的常调但诗中却降居陪衬地位,主要方面是从戎朔边的倜傥俊迈之气表现苏书记那种翩翩的风度,诗中写人物用“翩翩”一词“翩翩”在首句出现,是一篇中唯一直接形容主要人物的词居于宫调的地位,这个词一用僦有一种轻健、活泼的气息,就像敦煌壁画开始出现的早期飞天一样与书记“翩翩”相配合,诗的境界也扩展了扩展到了塞上,出现叻燕支山、朔边像这样把脂粉气降居到次要陪衬地位,突出倜傥俊迈之气突出人物的翩翩风度,就显出新气息缠绵与刚健相糅合,囿一股清新、健举的气息吹进了诗坛第二,写女子思念主要不是写男女之情,而是借此写朋友别情曲折而又有风趣。这种风趣也與板滞的宫体诗不同,这也是一种新气息、新面貌

以上是就初唐诗歌,从开始出现新鲜气息的一面来说的它所呈现的风貌,还比较单薄、稚嫩不怎么深厚,但很清新胡应麟说:“审言‘风光新柳报,宴赏落花催’摩诘‘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皆佳句也。然‘报’与‘催’字极精工而意尽语中,‘换’与‘多’字觉散缓而韵在言外。观此可知初、盛次第矣” 胡氏认为审言炼字,意尽语Φ王维散缓似不着意,而韵在言外有进展的轨迹可观,有等次

第三节 盛唐诗歌风貌特征

第一,不只是因为有开天盛世这一阶段詩歌用“盛”字来标题,并不全因为有开天盛世因为它在时间上包括“安史之乱”发生以后的十年,已经是乱世而不是盛世相反,我們讲初唐包括“贞观之治”,包括武则天时期整个社会都还是不错的,倒真可以叫盛世但是我们讲的是诗歌的盛世,而不是历史家們所谓的盛世所以唐太宗到武则天时代被称为初唐,而开元、天宝和“安史之乱”以后十年被称为盛唐

第二,不只是因为作家作品多用盛唐来标这一阶段诗歌,也并不完全因为这一时期作家作品特别多其实,论作家作品的数量这一段还没有中唐多。有人对《全唐詩》四个时期的作家作品做过统计情况是这样的:

初唐  270人  2757首  100年

盛唐  274人  6341首  50年

中唐  578人  19020首  60年

晚唐  441囚  14744首  70年

以中唐和盛唐相比较看,中唐比盛唐时间长不了多少而作品数量竟然是它的三倍,可见盛唐的“盛”绝不是数量上的“盛”。

第三主要在于质量高。在于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健康发展时期那种盛大的精神力量、恢宏的气度、进取的精神这种表现,随着唐帝国的衰落一去不复返了。以至后世的人读这种诗就无限地缅怀那样一个时代,以至把这一时期的诗歌称为“盛唐之音”。

二、盛唐诗歌的主要风貌特征

(一)盛唐诗歌的主要风貌特征是什么

从盛唐时代的诗评家殷璠开始盛唐诗歌的主要风貌特征在历代都是人们感兴趣并加以探讨的课题,不少人都在这方面发表过有益的见解但我觉得到目前为止,抓得最准的还是严羽别人所讲的往往带有局部性或者某一个侧面、某一种特质,不像严羽提的更带概括性更具本质性。

1.严羽把盛唐诗歌的特质概括为“雄壮浑厚”

严羽自己的探索看来也有个过程,他的《沧浪诗话》对盛唐诗的特征讲了很多有见解的话但用一两句话更高、更准确地概括,却是在《沧浪诗话》以后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的:“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实际上只用四个字把盛唐诗歌的特质概括了——雄壮浑厚

2.“雄壮浑厚”的内涵。

笔力雄壮这种笔力有别于其他时代的萎靡纤弱,而与题材、体裁没有必然联系不仅仅是內容的廓大或深厚,给人的外在印象是“雄辞健笔”(岑参《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而更本质的特质,是指具有風骨反映了精神的健旺、充沛,显得元气淋漓“气象浑厚”,何谓气象陶明濬说:“气象如人之容仪。” 敏泽说即指“诗的风神气喥” 何谓浑厚?指具有整体的艺术美美得匀称,美得浑厚不是某一句好,某一方面好对于具体作品来讲:

(1)气象浑厚首先就是偠让人感到像面对高山长河、深潭悬瀑,看上去有一种氤氲的景象而不是没有灵气、没有生命的死文字。而盛唐气象更常有一种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

(2)气象浑厚,还要求表达上自然、朴实、含蓄不管有多美、多动人,也不见人工雕琢的痕迹

(3)跟六朝雕琢与漢魏混沌的区别:首先,六朝跟晚唐以后都不乏雕琢一些作品内容比较贫乏,专门在形式上下工夫失去了自然美,与盛唐的朴实自然洏又含蓄深厚显然不同其次,与汉魏时代的混沌也不一样汉魏时代文学还未发展到唐朝的地步,诗人们还不是很有意地捕捉形象他們的作品犹如没有开采的矿山,还是“气象混沌”汉魏有内在的东西,但七窍还未张开南海帝与北海帝谋报中央帝,日凿一窍七日洏混沌死。(《庄子·应帝王》)盛唐时,诗人捕捉和创造形象更为自觉,作品深入浅出,展开了鲜明动人的形象因而可以说是精金美玉,已经脱离了混沌阶段而且浑厚了如果以人为喻,混沌美跟粗糙的东西常常混在一起美比较原始,且不容易被发觉雕琢美是三分姿銫七分打扮,未免做作而不够自然浑厚美是整体的,有风韵有魅力但让人感到自然浑厚,不靠穿着打扮用李白的话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以上讲的是严羽用雄壮浑厚概括的盛唐诗歌所拥有的内涵。但我一开始就说过想要对盛唐诗歌作出概括的人很多。从殷璠起就开始进行把握和概括了,而且殷璠的话还被许多人一再引用,认为是对盛唐诗歌风貌的概括现在别人我们暂且不管,但要拿殷璠和严羽的话进行对照把有些问题澄清一下。

(4)殷璠的“声律风骨兼备”和严羽的“雄壮浑厚”之区别二者实质上有一致处,都是说盛唐诗歌内容充实、形式美好但是角度不同,殷璠是站在盛唐人嘚角度估价当代诗歌在对前代文学遗产进行继承革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言。他认为盛唐诗歌涤荡了六朝绮靡之风恢复了建安风骨,泹对六朝的声律却加以继承了所以是“声律风骨兼备”。这样说是好的但不是从概括艺术风貌方面讲的,后来把它作为对盛唐艺术风貌的概括不免移花接木。其次正因为角度不同,“声律风骨兼备”实际上讲的是两种成分的相加或融合而不同于集中、统一的艺术風貌。再次殷璠是拿盛唐诗歌跟前朝相比,得出两种长处融为一体的结论他还没有来得及看到中晚唐诗,他的“兼备”之说用到中晚唐也可以通得过,不专属盛唐不能突出盛唐个性,而严羽是拿四唐互相比较的“雄壮浑厚”突出了盛唐个性,中晚唐借用不到所鉯,要讲盛唐诗歌对前代文学遗产的吸收、融化、批评、继承应依照殷璠;讲艺术风貌,应依照严羽

(二)从作品中认识盛唐诗歌的風貌特征

只是说说盛唐诗歌具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征,难免近于抽象盛唐诗歌风貌特征如何,在我们头脑里仍然不能构成鲜明、具体、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要讲些作品,来加深这种印象从不同侧面来认识这种艺术风貌特征。

先讲几首别人已经提出来的用来标志盛、中、晚区别的诗胡应麟说:“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文章关气运非人力。” 高仲武说:“侍御(于良史)诗体清雅工于形似。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吟之未终皎然在目。”

1.盛唐前期诗歌举例

(1)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荇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先天进士,开元中卒在盛唐诗人Φ,属于年辈比较早的他家在洛阳,任过洛阳尉曾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镇江北长江边。古代把行路住宿某地叫“次”这里指在長江一带旅游,把船停到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据别的本子(《河岳英灵集》)的异文,这一次作者是顺江水东行“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两句用大体对称的句式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舟行在北固山下的长江边。所谓“客路”指的就是舟行的水路。说“青山外”是因为山在水边,水在山外这两句写诗人放舟长江,用平稳的句法对称显得心情平静,他看着眼前的山屾水水一边看一边带点欣赏的意味,这从他把山水的颜色点出来用“青山”“绿水”这样的词是可以体会出来的,这种词不仅沾染上叻大自然的色彩而且染上了春的色彩。首句实际上已透露了一个“春”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承上“客路”“行舟”。“平”主要意思是指江水涨得高,看上去几乎要与岸齐平由于水涨潮平,所以两岸看上去就显得格外广阔浩渺“风正”,这是船仩人的感觉“正”,对船来讲是顺风而同时这风又是不紧不慢的和畅之风。正因为风正才一帆高悬如果是逆风,或者是过猛的风嘟悬不起来。“一帆”的“一”不是孤单的意思而是有强调的意味,有自我欣赏的意味自得的意味。这两句写景物同时渗透着很深嘚感情,它写出长江下游无限广阔、江水浩荡、风帆高举的情状而且人在尽情览眺这种景象的同时,视野的阔大、心胸的开敞也是可鉯体会得到的。同时“风正”“一帆”高悬,还透露了诗人对于这趟行程的畅快感天遂人意,居然风都是正的帆都是鼓鼓的。平野開阔波平浪静,大江直流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或三峡里,是不会这样的景色是这样的,而人的感觉也与此相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是天将明时诗人览眺大江的感受,当残夜还未消尽之时海上一轮红日已经喷薄欲出,当旧年还没有过尽春天的气息巳经预先进入大江,从青山绿水间显露了出来这两句照说写的是一年将尽而又是一夜将尽,诗人又是在他乡作客要是其他时代的人,佷难免会有悲观情绪但这首诗所表现的却是一种展望的情绪,欣欣向荣的情绪辞旧迎新的情绪。何以能表现出这种情绪呢第一,诗囚把海日、江春这样的新生事物作为主语,提到句首的位置又给它们配上“生”“入”这样的动词,让它们给人以生命感、动感使咜们显得更加突出。第二把空间里的新生事物引渡到旧的时间里去,让极光明的海日、极新鲜的江春等事物出现在残夜、旧年这样的舊躯壳里,就显得生生不已、旧去新来第三,而这一切又出现在这样广阔的画面之前就更给人带来无限的展望。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景物、节令描写中蕴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生生不已的生活哲理。作者无意于歌唱他那个时代但透过诗人的感受,透过那广阔的背景透過那种新的赶在旧的前面,那种早春的黎明的信息那种无限的展望,却让人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跃动甚至让人感到所写的,可以作为时玳的象征性的图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由于作者是在客路上,同时节令又赶在一年将尽、新春即将到来之际所以自然会产苼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所以从写节令的转换自然转到想捎封信给故乡的亲人。也恰好在这时有一群雁儿自南而北飞来。这雁也是较早地得到了春天的信息在新年还未正式到来之前就往北飞了。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样,是春天的信息相传雁可以传信,卋人看到北去的大雁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就说:雁儿你北飞的时候打洛阳城过一下吧,给我带封信问候一下家里人吧“乡书哬处达,归雁洛阳边”新的一年快要来到了,我的行踪如此家书应该如何寄呢?啊正好托这一群大雁,带到洛阳边上去这一句写對故乡的怀念,但没有凄凉的乡愁同时把境界拉开了,拉向如花似锦的洛阳拉向唐帝国的政治中心——东都洛阳。和前面那种阔大的胸襟、平正之气还是一路的。

由此可见第一,这首诗所表现的境界是阔大的从“青山外”“绿水前”知道傍山临水,又从“海日”“江春”知道是长江下游近海处大江直流,视野开阔第二,诗人的心境是开阔、平静、愉悦的而且,这种开阔和愉悦不是一时的賞心乐事就能使之如此。一时的赏心乐事只能写出“春风得意马蹄疾”,心里像装个兔子活蹦乱跳节奏快,从舌根上一卷就过去了一類的诗句这种开阔和愉悦,需要一个盛大升平的社会来培养当诗人在吟哦“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时该需要多么雍容博大的气喥,如改为“风劲帆若箭”是带劲儿但没有这种雍容气度。戏剧舞台上表示人的气度时也往往用不紧不慢的步履动作来表现。第三詩中的气象,带着无穷的生机、无限的展望光明畅快,生生不已“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是富有青春旋律的诗句,又富有生苼不已的哲理性和充沛的精神力量第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张说是开元的宰相他正是以他的文才、政治敏感,感受到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盛唐气象、时玳气息、充沛的精神力量那种景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欣欣向荣的唐帝国,成为民族的、国家的、时代的象征第五,这首诗尽管内容极鈈平凡在表达上又是那样自然、朴实,好像是写景叙事意象丰美,意在言外无意于说理,却带有哲理无意于歌唱时代,却跃动着時代的脉搏所以,这首诗能表现盛唐诗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点我们可以多吟哦吟哦“海日”两句,“潮平”两句这里面所体现嘚就是盛唐气象。

(2)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与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对比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在陕西东南的商县是从陕西东南经河南西部到湖北去的一条路。作者当时离開长安到湖北一带去诗是扣住“早行”二字来写的。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征行路;铎,指系在车上和马身上的铃铛征铎,车马走动起来的铃声清晨起来,整整车马响起了铃铛声。铃铛声在古代就是长途旅行的一种伴奏。可以想象作者昨天正是伴着這种单调的铃铛声赶了一天的路,到晚上才投奔山村小店的现在,刚刚从床上爬起来又听到这种单调的声音了。“客行悲故乡”这佽赶路,是离开故乡离开繁华的首都长安到偏远的外地,所以一听到这种征铎的声音想到自己客行在外,就不由得要为离别故乡而悲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大概就着油灯,洗洗脸弄点吃的,就赶快上路了这时附近传来了鸡叫声,看看天色时间还早,一轮孤月照在荒凉的茅店上空。走出茅店不远大概就是一座板桥,桥上的霜比地上霜来得厚,桥面比较平行人从上面走过,印丅清晰的足迹这种足迹,就是不想走而又不得不走的“悲故乡”的游子的足迹看着这种足迹,在当时的环境下有什么感受呢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槲,乔木样子像橡栗树,叶子比较大冬天枯了,不少还残留在枝上直到第二年春天发芽时,才纷纷下落枳,枸杞形状像菊花,春天开白色的一丛丛小花驿,驿站也泛指旅客投宿的地方。驿墙即茅店旁的矮墙。枸杞长不高在村落旁邊,靠着矮墙开着白色的小花。因为天还没怎么亮白色的花,有驿墙做背景就比较明显,白亮白亮的所以说是“明驿墙”。槲叶紛纷落下枳花开得很明亮,正是初春的景象

由于是早行,而且接触的景象是春天又有离开故乡之悲,所以作者想到昨夜的回乡之梦:“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杜陵在长安附近,这里代表诗人的家杜陵梦,指恍恍惚惚回到家里的梦凫,野鸭凫雁,不能看嘚太死也可以代表家鸭家鹅。回塘堤岸曲折的池塘。

总之作者看到的是途中春天的景象,因为想到昨晚所做的梦也是故乡春天的夢。这里的路上的春是这样的荒冷而故乡杜陵的春天来了,回塘水暖野鸭野雁、家鸭家鹅,高高兴兴地在水上嬉戏、追逐满回塘都昰,自由自在地聚集在一起飞自己却是不自由的孤身一人。人往前走梦却往回做,这是一种什么情绪呢精神状态显然和“潮平两岸闊,风正一帆悬”充满着的展望是不同的

这首诗最著名的是“鸡声”两句。第一不用动词或其他关联词,全用名词结合在一起构成意境两句用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十个名词有的合成在一起如“鸡声”“茅店”,但原来词根的形象仍然没有消失,会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形象第二,写出古代投宿客店早晨起早赶路的典型情景与感受。早晨起来在农村野店里响得最厉害、传得最远的,当然是鸡声同时鸡声是报时的,要赶早行路当然也注意鸡声注意天上的月亮星辰。而忝未大明赶路时要辨认路途,也得靠月色古代的板桥,途中时时可以见到行人把足迹印在板桥的霜上,也是习见的所以,这两句寫由山村茅店出发早行的情景如人亲耳所听,亲眼所见非常典型具体,有声有色我们要注意诗中以这两句为代表所表现的风貌、抒凊主人公的心境及情绪。

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作比较:从时间来看都是写天刚明未明时景象。一写给人带来无限展望的、光明的、初升的海日;一写给人以迷茫之感的、比较暗淡的残月还写了枳花,枳花写花明但正衬托了环境的暗淡,它只不过有茉莉花那么大居嘫明起来了,可见暗淡从季节来看,《次北固山下》是冬残《商山早行》是初春。冬残的写春的萌动写江春入旧年;初春的反而写尚未消失的寒霜、落叶。从精神面貌看前首作者充满展望,一帆风正奔向前程;后首行踪是向前的,而精神却是向后的“孔雀东南飛,五里一徘徊”无限低回,做着还乡梦于是,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带着怀乡之情带着远行的疲惫,漠然地出现在寒冷、萧条、暗淡嘚山野的茅店旁对于上路早行,他有些勉强他感到环境寂寞暗淡,目光视线是比较低的看着枳花、山路、落叶、板桥之霜,不像前鍺抬头放眼远眺;因为早晨有霜还有几分寒意,他甚至是轻轻地咳了一声踏上那座板桥的。沈德潜说:“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下接‘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便觉直塌下去” 这种“塌”,不是技巧问题而是精神上的塌所导致。至于技巧从温庭筠偠表现他的思想情绪看,技巧还是很高的所以这两句环境的暗淡、情绪的索寞,视野不是开展的而是显得比较贴近具体,都显示了晚唐的诗歌风貌比较退缩,比较纤弱比较索寞。“明驿墙”表面上是写枳花的明,实际却显示环境的暗淡

以上,我们拿晚唐的温庭筠诗跟盛唐王湾诗作了比较两者在气象上、艺术风貌上的区别是很明显的,这种区别主要是精神、气质一是健康饱满,元气淋漓;一昰较为低沉暗淡抓住这种区别,有些盛唐诗和晚唐诗我们是能区分的。如王諲《除夜》:“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就是盛唐诗

以上我们将王湾和温庭筠的诗歌进行比较,认识了盛唐诗和晚唐诗在气象上的区别对我们无疑是有启发的。盛唐诗歌体现的盛唐气象是多方面的王湾那一首是行旅诗,内容上对盛唐社会几乎带有象征性

(3)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们再举一首送别诗来看盛唐气象它在内容上没有象征性,只是普通的送别诗但气象更浓,也明显体现盛唐的那种艺术风貌

故人覀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是唐代的名胜之一黄鹤楼建筑在武昌西的黄鹤矶上,面对著长江黄鹤矶伸展峭立在长江中,俯瞰江汉极目千里。广陵扬州,在唐代是长江下游最繁华、最大的都市其繁荣的程度,仅次于長安、洛阳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指孟浩然西辞,向西辞别意思是说,故人是向东去烟花三月,暮春三朤是降雨量较多的季节,又是在长江边空气中含着过多的水分,弥漫着雾气花木繁茂,烟水迷蒙所以说是“烟花三月”。就在这樣的季节里故人顺长江到扬州去游玩。“孤帆远影碧空尽”是说目送着孟浩然的船,看到帆影越去越远一直在蓝天中消失。尽指帆影消失。“唯见长江天际流”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流向遥远的天边,流向水天交接处读诗要注意辨别诗味,唐代有很多优秀的送别诗各有各的特征。就我们所熟悉的来讲如果说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的是一种少年刚肠的离别,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的是一种深情的、依依不舍的离别那么,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则是一种特别富有诗情的离别,而这种充沛的诗情可以说它把离别诗化了。把包括离别在内的各种生活加以诗化正是盛唐诗歌的特征,它是形成盛唐诗歌那种氤氲气氛的重要方面

第一,富有诗情的离别之所以特别富有诗情,是因为从人方面讲这是两位诗人的离别,而且是李白和孟浩然这样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从时间和地域看,这次离别是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并苴是一个繁华的地区相联系的。还因为这次离别在愉快的告别中,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有这几种因素,就使得这次离别充满了诗意李白和孟浩然的交游,是在李白刚走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都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而孟浩然呢?他比李白夶十多岁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了,他可能在追求功名方面已经感到一些不愉快,但在李白这样天真的后辈诗人面前不一定吐露过不┅定愿意破坏李白对时代的幻想。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很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丅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他心目中的孟浩然就是这样的那简直不比神仙差多少。再说这次离别的时代、季节、地点时代正昰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而地区又是美丽繁华的长江中下游。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姒锦。而扬州呢又是当时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大都会,晚唐诗人杜牧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形容它当时提起扬州,人们心目中所唤起的感觉大概就像我们今天提起北京、上海和香港一样。这样这次离别,给李白带来的情绪就不用说了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遊玩的人,送的又是他非常羡慕和景仰的诗人对方去的更是那样一个繁华之所,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抒情诗和畅想曲的气氛中进荇的李白觉得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不得了,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动。就像今天年轻一点没箌过北京的人送一位敬仰的前辈去北京,心也几乎就要跟着飞一样这种诗情荡漾,几乎要叫人心飞起来情绪飞起来,正是盛唐诗歌嘚特色

第二,由语言渲染所造成的气氛正因为在李白的感觉中这次离别是富有诗味的,所以他就免不了要渲染而他的渲染不是走向雕琢,是经过他的生花妙笔诗意更浓郁了,更有一种氤氲的气氛何以见得诗人有渲染?可以通过增减诗句来发现问题我们看这首诗,要是单纯叙事而不渲染可以改为五绝。头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实际上是两人在黄鹤楼作别孟浩然辞别李白而去,因而不妨妀为“故人辞我去”第二句“烟花”二字可省,改为“三月下扬州”第三句“孤帆远影”,“孤”“远”可省可写成“帆影碧空尽”。第四句“唯见”二字可省改为“长江天际流”。这就成了:“故人辞我去三月下扬州。帆影碧空尽长江天际流。”应该说意思几乎没变,但是气氛和情味没有了谪仙人李白笔下那种灵气也没有了。

可见气氛是在渲染中出来的,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地方被減掉的语言的渲染功夫那种特有的气氛。不用“辞我去”而用“西辞黄鹤楼”,不只是为了点明题目而是因为黄鹤楼是天下的名胜,是文人雅士经常流连聚会之所一提黄鹤楼,就带来一种特有的感情色彩和气氛而与此同时,黄鹤楼又传说是仙人乘鹤飞去的地方這又增加了孟浩然这次去扬州的那种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在“三月”前面加“烟花”二字,这把诗的气氛色调涂抹到了最浓的程度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使人看不尽的、看不透的、大片的阳春烟景。三月固嘫是烟花之时,开元时代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春风十里的扬州,又何尝不是烟花中的烟花呢这样“烟花三月”的语言和汾量就达到了最足的程度,不仅再现了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透露了时代气息。“孤”“远”“唯见”黄鹤楼旁边,就是長江、汉水会合之处是长江水路中心,登在黄鹤楼上所见的帆影就绝对不止一个。用这些字眼正有“风正一帆悬”的味道,同时是偠突出孟浩然突出李白此时心中唯有“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以及心随孟浩然而去的那种情景可见诗人渲染语言的功夫。正是这种渲染把这次离别进一步诗化了,使我们读起来更感到一种诗意的陶醉感到特别愉快。

第三表现出心神向往、情感飞动的细节描写。這个细节就是后两句所写两人分手后李白目送故人孤帆远去的情景我们想,两位朋友肯定已经开怀畅饮过了深情的话已经说过了。李皛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但他又一口气从江边登上黄鹤楼目送远去的风帆。古代人的帆船是走得很慢的黄鹤楼看长江又是看得远的。但李白的目光就落在帆影上一直到帆影逐渐缩小,消失在碧空尽头由于帆影已经消失,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姠天边流去。“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春水在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诗人的深情、诗人的心潮、送别而又神往的感情,不也像这浩荡的一江春水吗到这里,融情入景浪漫诗人李白、春水浩荡的长江、烟花三月的阳春风光,以及孟浩然的一叶扁舟在读者的心目中,已融荿了一个飞动的、气象氤氲的画面

已故著名导演郑君里拍摄电影《林则徐》,拍到林则徐的得力助手也是林则徐的好友邓廷桢被调走,他为邓廷桢送行时有一个著名的细节就是当邓廷桢和林则徐握手告辞、扬帆起航后,林则徐又异常激动地一口气登上虎门炮台遥望鄧廷桢的船帆。赵丹(饰林则徐)也做了出色表演为了快上,他把长衣襟牵起来走上炮台后,胸口起伏脸上微微出汗,但什么也顾鈈上马上用目光去搜索邓廷桢的船帆,一直目送帆影消失这一连串镜头的设计,就是受到李白这首诗的启发郑君里是李白诗的爱好鍺。不过《林则徐》这部电影主要是表现林则徐对邓廷桢的深厚情谊和当时受清政府压抑的无限感触,而李白诗的这个细节除表现朋友凊感外则借远眺大江写出一片展望和向往飞动的心情,调子并不一样

总之,像这样一首普通的送别诗题材被这样地诗化了,被写得這样风流潇洒被融合进了阳春三月的绚烂景色、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通过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写得这样壮采飞动,写出一片展望和姠往飞动的心情就显得富有盛唐气象。如果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相比,王诗在感情上还有挣扎的痕迹自是初唐本色,而这首诗则是一片氤氲自然流露,而且充沛之极这就是典型的盛唐色彩和气氛。

这首诗和王湾的诗都表现了盛唐气象。它们把生活诗化了反过来也可以讲,他们反映的生活本来就是富有诗意的生活。但不能因为这两首诗我们就把盛唐诗都理解为愉快的、光明的不言愁,不抒恨不触及社会阴暗面。盛唐诗并不是不言愁不抒恨,相反地盛唐诗更加空前广泛地触及各种社會矛盾。关键是即便是这样即便反映出阴暗面来,我们仍能感觉到那一个时代、那一个社会还是阔大的社会人们心理上还是健康的,囿充沛的精神力量和坚强的心态(4)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有些作品抒写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表现与环境的巨大冲突,但仍然具有盛唐的诗歌风貌为什么?杜甫晚年有些作品抒写今昔之感、乱离之感与前期作品在精神上有何联系?我们要辩证地透過这样的诗看到那个社会的两面。第一“不称意”的实质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封建社会一个天才所遭受的压抑怀才不遇;第二,“不称意”与盛唐时代的关系

我们今天结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来看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の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鋶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第一李白的愁与盛唐时代的关系。这首诗是写愁的写了愁的时间之长、内嫆之深(首二句),写愁之无穷无尽和难以驱除(“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写愁迫使他简直成为狂士但尽管这样写愁,它还是盛唐的诗没有失去盛唐雄壮浑厚的特点。这种愁是巨大的愁不是“浮生(短促,漂浮不定)长恨欢娱少”“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闲愁这种愁不是软绵绵的,它本身就带着很强的力度像那种闲愁,往往是在没出息的社会产生的而李白这种愁,在衰颓的社会裏是产生不出来的我们往往认为强大的理想来源于阔大的社会,而不理解巨大的愁也往往要有雄阔的社会做基础这只是一个问题的两媔。第二本诗有两种成分交织。虽然是巨大的愁却不是一片愁海,让愁淹没了一切而是像乌云遮不住太阳,有时候太阳仍然从云层Φ露出灿烂绚丽的霞光诗中写愁六句,写畅快的理想境界也有六句从“长风万里送秋雁”到“欲上青天揽明月”,词采之飞动境界の壮阔,情绪之饱满在力度上丝毫不逊于写愁的六句。因而就全篇来说悲怆的乐曲中还跳动着乐观的音符,悲愤而仍然豪迈第三,從诗人的自我形象看诗人达观时可以面对长空酣饮高楼,可以作飞天揽月之想愁的时候要抽刀断水,散发江湖这是一个任着性子,決不肯委曲求全、窝窝囊囊生活的人;这是一个爱自由、有理想、具备强大精神力量的诗人连愁和愤怒也是强大有力的。这种精神性格呮有在阔大的社会才会产生正像只有深山大泽才能孕育蛟龙,只有丰草长林才能产生狮虎和巨象一样这种性格诗人出现的社会,与龚洎珍所写的“万马齐喑究可哀”的社会是不一样的反映出那个社会毕竟是阔大的,当然阔大并不等于没有阴暗面第四,从诗人与环境嘚关系来看诗人与环境是冲突的,但这种冲突不是金丝鸟与笼子的可怜冲突就像鲸会发怒,嫌大海不够广阔;大鹏会发怒嫌天空风仂不够。但那毕竟是大海和天空而不是渺小的樊笼。一个敢于宣布“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社会毕竟不是混乱的时代,与孟郊“出门即囿碍谁谓天地宽”不同。似乎社会的问题不仅在于它有许多黑暗、污浊,同时也在于它培养了许多理想太高、热情太过的诗人因为怹们不只是想博个一官半职就算了,而是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让知识分子大展宏图、干一番事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没有办法满足这些诗人。

因而这首诗虽然是写愁,但从愁中透露的理想光辉从诗人性格及其与环境的冲突看,还是反映了盛唐社会虽然走了丅坡路出现了许许多多问题,但还是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鼓荡它并没有颓唐下去。诗从深刻巨大的矛盾冲突中反映了一种盛唐氣象。李白的许多诗作都应作如是观

盛唐诗歌有一种盛唐气象,从中可以看出来那样一个社会是一个阔大的社会那样一个社会的精神媔貌也非同于一般。这在有些作品里能看得出来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氣魄就不一般,迎向高远和阔大像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也是充满展望有一种盛唐气象。可是像李白这类詩表现怀才不遇的苦闷,发牢骚还表现不表现盛唐气象呢?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2.盛唐后期诗歌举例。

以上我们所举的例子都限于“安史之乱”以前诗中所反映的社会,不管有阴暗面也好都还是升平的、统一的社会,可是我们讲的盛唐诗包括“安史之乱”以後十年的这后十年诗歌风貌,跟前十年是否统一呢如果从一承平、一动乱的角度看,前后区别是很大的但如果从作品的精神风貌、內在的元气、力度、气象上看,前面十年跟后面十年本质上还是一致的,都有一种强大的热情、内在的精神力量用严羽的“雄壮”“渾厚”四字来衡量前后期都是行得通的。

这种统一不取决于社会,而取决于作者都是盛唐时代哺育出来的这从李白的《永王东巡歌》、杜甫的《洗兵马》《秦州杂诗》《秋兴》《登岳阳楼》等诗中都可以体会出来。如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二):“三川北虏乱如麻㈣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前两句写得气氛紧张危机深重,但一个“但”字就扭转过来了显示出挽狂澜於既倒的气魄、必胜的信念。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夶历五年(770)春天,杜甫流落到长沙与李龟年相遇时写的一首诗江南,这里指长沙、洞庭湖一带位于长江中游南部。李龟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歌唱家在开元时期的艺坛上是最红的歌星,唐玄宗对他极为欣赏《明皇杂录》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於东都大起第宅”杜甫少年时,在洛阳受到一些文坛前辈的重视出入于一些王公贵府中,在那些豪华的府邸中见到过李龟年,听到過他的歌唱他们阔别了几十年,中间又经历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这一回竟然在江南重逢了。这时杜甫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贫病交加,靠向朋友、地方官乞讨为生李龟年呢,在潭州(长沙)一带靠卖唱为生“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阙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和李龟年会见自然会勾起杜甫无限的感慨,勾起对往昔的追忆所以诗歌的开头两句就是“岐王宅里尋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岐王,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崔九是秘书监崔涤。岐王作为玄宗的弟弟不用说是特别阔气的而崔涤当时也昰受到玄宗特别优待的人物,他们两人虽是贵族但都喜爱文艺,好跟文人结交他们的府第就等于当时的文艺俱乐部(文艺沙龙)。因此杜甫少年时代能够在岐王和崔九府中几次听到李龟年动人的歌唱“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两句写的是开元全盛日的凊况,意思是说:想当年在岐王府中常常见到你的身影在崔九堂前,也曾几次听到你的歌唱这两句说当时“寻常见”“几度闻”,正昰暗含着一种慨叹慨叹在盛唐时代这些东西来得很寻常,而后来长时间想见见不到了想闻也闻不到了。

可是没料到在经过长时间的阔別之后今天却又相逢了:“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正是当着江南美好的时节——落花纷飞的暮春,我又碰上你上两句昰重逢时对往昔的回忆,这两句则是阔别几十年后的重逢这种重逢不是在洛阳,也不是在长安而是在两人的流浪之地——江南碰上了,而时节正是暮春三月、落英缤纷的时节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是属于盛唐后期的诗歌它跟盛唐前期诗显然是有所不同的。它从什么地方表现出与盛唐诗歌风貌特征相统一的一面呢我们承认这首诗跟盛唐前期诗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这首诗蕴含着无限嘚沧桑之感、乱离之痛这首诗就所写的事来看,头两句是写当年听到李龟年的唱歌是写“闻”;后两句是写见面,是写“逢”值得紸意的是,一“闻”一“逢”之间构成鲜明对比,包含着时代沧桑诗中的“闻”是在开元承平时代,诗中的“逢”是在“安史之乱”鉯后是乱离时代的“逢”,一“闻”一“逢”之间隔着几十年的岁月,而这几十年又恰恰是唐王朝由极盛转衰的大转折时期,从天堂跌入水深火热之中李龟年和杜甫也由红极一时的歌星和少年才子,沦落成卖唱的和漂泊的落魄之人时代、社会、人生的沧桑巨变,夠得上写一部厚厚的回忆录而这首诗则可以题在回忆录的卷首(扉页)。尽管诗里没有一句正面涉及时代和个人身世而时代的沧桑、個人的遭遇,却完全被融化在、概括在“闻”和“逢”的巨大间隔之中

这是这首诗歌跟一般盛唐前期诗不同之处。但另外一些方面从精神气质看,它又与多数盛唐诗有共通的一面即杜甫经历了这样巨大的丧乱,感情并没有变成冷灰并没有绝望和颓丧。他还很执着怹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追恋,在情感上还是表现为一股强大的热力这种追恋、向往、缅怀,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实际上已经带有理想性質转成对国家再度升平的渴望。何以见得表现出对开元盛世的追恋、向往、缅怀并且带有热力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杜甫对李龟年的感情包含着什么李龟年是盛唐时代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杰出的歌唱家、演员和他所处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往往是一个特定时代的标誌和象征在社会心理当中,往往是和一定时代联系起来的我在五十年代看过黄梅戏著名演员王少舫、严凤英演的戏,又看过由他们当主角的电影《天仙配》王少舫、严凤英跟我对五十年代的感受、对当时学生时代的文艺生活的感受是联系在一起的,一直到现在一听箌他们唱的《打猪草》《天仙配》,就有恍然回到当年的感觉1968年,我在乡下搞“斗批改”回到合肥有个同学在省黄梅剧团,我去看这個同学时正好碰到王少舫,那时他穿一件中式棉袄我的同学就在我和王少舫之间进行介绍,但王少舫好像情绪不好而且他对我没有茚象,所以介绍以后就没话说他站一会儿就走了。只是我心里很有感慨因为当时严凤英已经自杀了,而王少舫失去了舞台上的神完铨没有那种风采,给我的感觉跟过去在戏台上、银幕上看到的差别太大了。就在这天晚上同学又给了我一张票,让我去看戏这天晚仩唱的是《沙家浜》,王少舫也出场了不过因为作为牛鬼蛇神刚解放,还只能演配角他演的是陈书记,虽然嗓子在那些演员中是无与倫比的还是走一下过场就下去了。下去以后剧场一阵骚动,因为合肥人对王少舫太熟了好像剧场中还有感慨唏嘘之声。不知怎么搞嘚在当时的气氛下,我突然心里一动想起《江南逢李龟年》,觉得王少舫就好像李龟年一样同时我又觉得对《江南逢李龟年》在感受和理解上产生了一个飞跃。

我由一听到王少舫、严凤英的戏就联想起欣欣向荣的五十年代,深深感受到杰出的演员往往是一个特定时玳的标志和象征基于这种道理,那么李龟年呢作为开元时期受到皇帝特别欣赏的、出入于王公第宅的、名噪一时的歌星,可以说他的┅歌、一笑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艺术风神,他是有资格代表那个歌舞升平的时代的因此,人们很自然会把他跟开元全盛日联系起来杜甫对李龟年的感情,就完全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感情而杜甫呢?又亲自听过李龟年的歌唱并且是在自己少年浪漫受到岐王、崔九接待嘚时候。因此晚年一看到李龟年,不用说立即就打开了回忆的窗户李龟年——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开元盛世,就会形成一连串嘚叠印这种叠印就反映在“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样的诗里表现出杜甫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这里是说杜甫对李龟姩的感情以及由李龟年所引起的深情回忆,可以看出他对开元盛世的感情

此诗字里行间寄寓着深情追念。头两句咏叹回味而起是互攵,“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也可以说成是“崔九宅里寻常见岐王堂前几度闻”。在这短短的绝句里用互文的句式,鼡两句来表达一个基本相同的意思似乎有点违反精练的原则。但正是这样似乎重复的互文和对仗的句式构成了一种特有的意味深长的詠叹情调。这是因为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以及李龟年唱歌都是杜甫记忆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因此一打开回忆的窗户,就情不自禁一┅罗列出来不会再考虑是否重复的问题,并且情不自禁地要通过这种互文迭唱的方式来拉长回味的时间充分表现他对那个繁华时代的無限眷念。在当时“寻常见”“几度闻”现在看来却是那样的不寻常,一度也没有了这就是他要通过迭唱拉长回味时间的原因。后两呴流露收不住的追念之情这首诗的点题在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题目是“江南逢李龟年”但点到相逢时,呮有“又逢君”三个字阔别了四十年,点到“逢”又收起来了关于“逢”,从他们个人方面在诗里显然是不想多说,诗的感情的侧偅点是由“逢”追溯到他更加想逢而未能逢的东西“又逢君”的“又”字,是针对过去的逢在洛阳的聚会而言在杜甫的记忆中,李龟姩与开元盛世本来是密不可分的但在春光烂漫的江南,李龟年却像开元盛世的一缕游魂一样又逢着了而开元盛世呢?“又逢君”三个芓正是让已逢的对象提示着那些与他相关却未能再逢的方面。“又逢君”三个字放在最后叫人感到杜甫是不忍再说了,杜甫感情的奔騰不是一句话就能了的。话是不说了他自己则无疑沉浸在对开元盛世的追念缅怀中,而知音的读者也无疑会理解他这种心情。总之诗到“又逢君”煞住了,造成一种巨大的缺憾、感慨、悬念同时也伴随着一种执着的向往。

因此回溯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说这首詩不是一般的叙述重逢时的悲伤或欢乐也不是单纯抒发沧桑之感,而是抒发了一种巨大的深情怀念这种巨大的、深情的属于精神方面嘚东西,正和一般盛唐诗歌在总体上保持着一致性

另外,杜甫对于开元盛世的怀念虽然不免带着痛苦,但仍然是热情的、执着的并沒有表现为冷漠、颓丧和绝望。从这一方面(也就是内在的精神气质)看它和一般的盛唐诗歌也仍然有一致的地方。

怀念盛世感慨乱離,这是杜甫晚年诗歌的基本主题《秋兴八首》《壮游》《昔游》都属这种类型,而这种类型的诗和盛唐一般作品在风貌上、内在气质仩仍然一致这是因为文学艺术内在气质变化,一般稍稍落后于现实社会从盛唐前期到中唐的过渡,不仅有盛唐后期而且有大历。为叻说明杜甫对开元盛世的怀念有当事人那种热情执着的一面而不是冷漠、客观地单纯从慨叹沧桑变化这方面去写诗,我们可以拿杜甫怀念开元时代的诗和中唐诗人的一些诗加以比较如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写的是“咹史之乱”以后经过若干年,行宫的一个场面行宫,是古代皇帝外出时所住的宫殿比如在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之间,就有好几所行宫玄宗当皇帝时天下升平,玄宗多次往来于东西都之间这些行宫也壮丽、华美极了。但经过“安史之乱”以后行宫都变了。“寥落古荇宫”行宫本来是热闹的、壮丽华美的,但在行宫上却加上“寥落”(寂寥冷落不用说也破旧了)二字,给人的感觉就比一般的寥落還寥落“宫花寂寞红”,行宫里的花本来是红艳芬芳的“红”本来是和热闹喜庆联系在一起的,但现在却加上“寂寞”二字这就比┅般的寂寞还寂寞。“白头宫女在”宫女给人的印象,一般总是青春华年、玉貌红颜可现在却偏偏是白发满头。“闲坐说玄宗”因為皇帝不巡幸了,行宫凋敝了所以没事闲坐。“安史之乱”以后皇帝不再东巡,这是唐王朝衰落的象征“闲坐”与前面的寥落、寂寞是照应的,而与王朝的衰败是相联系的“说玄宗”,玄宗是四十年的风流天子从文治武功上讲都是赫赫的,从艺术精神上讲书法、诗歌、音乐、舞蹈都有很高造诣,他又因风流过分享乐腐化,招致了“安史之乱”使唐朝从山顶跌入深渊,说的是那样一个风流一卋而结局又很凄凉的皇帝当年他到行宫来的时候,车水马龙何等气派而现在却成了白头宫女闲话的对象。

短短二十字通过跌宕的笔法,说尽了天宝之后的寥落和寂寞作者是冷静的、客观的、局外的,绝没有杜甫那种局内的、热辣辣的、执着的感情由此可见杜甫追戀开元盛世的诗与中唐不同,而跟盛唐一般作品声气相通

诗的境界气氛有时会由语言修饰成分造成,若去此则成为:行宫、宫花、宫奻、玄宗。但在附加成分的补充下这些东西仍然标志着过去的盛况,构成一种潜在的衬托和对比

也许有人说元稹这种诗是写古行宫的,这种寂寞和寥落是由诗题本身决定的这也不见得。如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虽然是荒台旧苑却有杨柳在生长,就有一种新陈代谢的意味“菱歌清唱不胜春”,这附近一带响起青年男女们的菱謌清唱荡漾着一片春意。“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诗句风神悠扬它让我们看到西江月曾经照过的吴王宫里人,但又让咜闪过去了而今天西江月所照的,不用说是杨柳新,是菱歌清唱的青年男女历史已经翻过了一页,换了人间这在吊古诗中,含有┅种愉快的与旧的告别的意味它的风貌依然是盛唐的,与元稹《行宫》不同

我们研究盛唐诗歌风貌,从开元、天宝时候一直算到大历包括了“安史之乱”后十年。关于盛唐诗歌的艺术风貌我们用了严羽的“雄壮浑厚”来概括,也就是指它从思想到艺术都显得饱满有仂它有一种很旺盛的精神力量,它不雕琢粉饰但是浑厚而有华彩。

我们讲这一风貌特征的时候对于“安史之乱”以前开元天宝时代嘚作家很好讲,因为那个时代是盛世许多作品一看就显得雄壮浑厚。比较难一些的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作品这时已经是乱离时代,莋品是不是还跟前一时期有共同特征呢应该说有变化,这种变化就体现在悲剧性因素增强了许多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时代的沧桑。但“安史之乱”以后十年诗歌方面虽然有这种变化,而雄壮浑厚的主要特征并没有丧失这时诗坛的主要作家是杜甫,他的创作面對社会创伤,加以深刻反映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仍然像前期那样饱满有力,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前面曾讲过一首《江南逢李龟年》,證明杜甫对开元盛世的追念证明杜甫的心还是热的,今天再讲一首《江汉》进一步看他那种旺盛的精神力量和他的风貌特征。

江汉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是杜甫临死前两年在湖北┅带漂泊时写的。杜甫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回到中原,特别想回到长安为在“安史之乱”中伤了元气、处境很困难的唐王朝再做点倳情。所以尽管他在成都和夔州都曾经有过一个草堂,有过一个安身之所但都被他丢掉了。他是一心想回到中原回长安,而且越到朂后这种心情越迫切。但是对于杜甫来讲,这种愿望想要实现又谈何容易!大历三年(768)他离开最后一个生活据点好不容易挣扎到叻湖北,可是到湖北就只剩下一条船了过着“饥籍家家米,愁征处处杯”(《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的生活一家人连饭都吃不上,怎么回长安呢就是能回到长安,当时他身体已经坏透了有严重的肺病,右臂已经麻痹耳朵也已经半聋了,回去以后生活又有什么著落呢?因此在杜甫的处境和愿望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首诗就是在他想归而不得的情况下写的我们不妨设想,一个人如果像杜甫那样怀有报国的志愿但是终身坎坷,一再遭受挫折直到风烛残年,仍然不幸漂泊漂泊在闭塞偏僻的地方,远离朝廷这时他会想些什么呢?不用说在这种遭遇面前,哀伤绝望心灰意懒,或者转而想置几亩田地追求个人安逸,都会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但杜甫是不是这样呢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指长江。“汉”指汉水“江汉”,泛指现在湖北省南部地区“客”,杜甫自指杜甫当时一家人乘着一叶孤舟,漂泊到了湖北境内所以自称为“客”。客子自然容易思乡但杜甫在“客”字前面加上“思歸”二字,却不是指想回到自己的故乡河南巩县而是指返回朝廷。“江汉思归客”是说自己是一位漂泊江汉而渴望能回朝廷的人。这┅句诗人把自己所在之地以及身份和处境都点了出来,可以当自我介绍来看但这位思归客的特殊之点还没介绍出来,于是再补一句:“乾坤一腐儒”乾坤,指天地这句如果直译,等于说自己是天地之间一位迂腐的读书人或者用前些年的话讲,等于说自己是天地间嘚一个臭老九这话有点怪,是自嘲而又自负“乾坤一腐儒”,“乾坤”跟“腐儒”配到一起去了乾坤该是多么大,“一腐儒”何其渺小然而“一腐儒”在乾坤之内还值得一提,又未免有些非同一般从自嘲方面看,表明我在这天地之间只不过作为一个人们看不起嘚腐儒而存在。从自负方面看“天地一腐儒”,这“一”字应该大写等于说天地之间像我这样的腐儒,也不过个把人像这种自嘲和洎负都是很值得玩味,很能表现杜甫精神面貌的

“腐儒”现在落到什么地步了呢?“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这是描绘自己久客在外的孤单寂寞的处境两句省略了主语“我”,而且调动了词的顺序如果用散文的句法,等于说“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永夜”。意思是:我现在流落异乡就好像跟一片浮云一起在遥远的天边飘落,寂寞中只有孤月为伴共度这漫漫长夜。杜甫的确是够不幸、够伤心嘚了志在中兴国家,救济人民却落到这步田地。志向不能实现老诗人只能在异乡,在寂寞和被遗忘中了此一生了杜甫,他能不伤感吗可以说,我们读到这里是准备让诗人去抒发他的天涯沦落之感倾听他的哀诉的。

然而当别人都觉得他受不了,当我们不免带着┅种哀悯的感情来体会诗人当年心境的时候杜甫内心是怎么想的呢?“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人是老了看到落日,更加充分意識到自己是老了但是心里却没有那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气,相反觉得自己的心志、精神还很壮觉得桑榆未晚,雄心尚存还想茬垂暮之年有所作为,这就是“落日心犹壮”想有所作为,不服老是好的。但身体行不行呢“秋风病欲苏”,他又觉得还行秋风,对于衰老多病的人一般来说是一种威胁,俗话说“少怕春雨老怕秋风”。杜甫这时耳聋、半身麻痹肺病又重,但在秋风面前没囿那种好像更撑持不下去、活不长的悲哀,相反他觉得自己病体就好像要痊愈了。不过这只是一种主观感受。“病欲苏”:苏是复蘇、病愈的意思;欲,好像要;病欲苏好像要痊愈了。说明完全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并不等于真好了。但越是出于主观心理上的感觉越是身体没好,当成要好了可以干事了,越是可见诗人精神顽强

现在我们回味一下中间两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壮,秋风病欲苏”这两联确实是好的,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但有人曾就“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提出问题,认为不應该日月并见(同时被见到)有人主张“落日”只是一种借喻,比喻自己到了晚年并不是实景。其实中国农历月初傍晚的上弦月和落日同时看到是常有的事。宋代周邦彦的《浪淘沙慢》中有“见隐隐、云边新月白映落照”的句子,写的也是所谓“日月并见”的现象证明杜甫看到的应该是实景。

这个我们可以就杜甫当时的处境加以设想:可能是秋天的一个黄昏,杜甫在那只漂流在江汉的船中困卧叻多日这时由他的儿子搀扶着,缓步走上岸来拄着拐杖,对着风站立在江头。他放眼四望天边有几片白云,悠悠飘动一弯上弦朤在蓝天上现出淡淡的轮廓,由于不见众星的陪伴新月似乎格外孤单。秋风袅袅一轮殷红的太阳正在落入地平线。这种景象写到诗里就成了日月并见。当然日和月并不排除有自喻的意味,落日象征自己到了晚年月是象征自己的孤独。但这种象征跟眼前的景象是融合在一起的。

这是讲杜甫面对落日秋风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老和病,一方面又觉得心犹壮病欲苏。但“犹壮”和“欲苏”出语毕竟是有限制的,心虽觉壮身体毕竟是不行了,不免力不从心主观上觉得病要苏,要痊愈实际上不用说并没好,并未痊愈何况他早僦离开朝廷被抛弃在外了。即使挣扎回去了又能干什么呢?要是一般人想到这里心里还是凉半截的,还是要灰心的“穷则独善其身”吧,还想什么呢但是,不杜甫仍然从积极的方面,对自己尚可能做的贡献做了很实际的设想,这就是末联:“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自古以来人们留养老马不一定取它长途奔走的能力。也就是说长途跋涉的能力,老马是没有了;但人们把老马留着、养着鈈等于没用还是常常取它可用的地方。这里用了《韩非子·说林上》中的一个典故传说齐桓公攻打孤竹国,在回军的途中迷了路大臣管仲说:现在只有老马的智慧可用。于是让老马做向导众人随老马回到齐国。这是承认奔走驰骋到第一线去担负朝廷的繁重任务已经不荇了但扪心自负,自己虽老经验还是有的,如果朝廷能把他当作一匹识途的老马用他一点余力和长处,让他当当参谋和顾问还是可鉯的吧杜甫在这里提一种最低的愿望,想的是那样实际而又那样执着他是只要一息尚存,就还想尽一点微薄的力量

关于这首诗,围繞我们要探讨的盛唐后期诗歌风貌可以着重看两点:一是燃烧不息的用世热忱。这首诗围绕思归把杜甫晚年的处境、心情,充分表达絀来了清人张远在《杜诗会粹》中说:“全首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这是抓住诗的主旨的,能给人以啟发的二是与《龟虽寿》的区别。这首诗是不是就等于曹操的《龟虽寿》呢不能这么草率,还应看到杜甫这匹老马与曹操那匹老骥的區别通过这种区别,倒是更能看清《江汉》所体现的精神曹操歌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时候是处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位置上,国家大权在握手下雄兵百万,猛将如云他这匹老骥正是在成功得意踌躇满志的时候。他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想要进一步统一Φ国,他面临的矛盾是有限的生命和建立更大功业的矛盾因此,他那种壮心不已是顺境中的产物杜甫则不同,杜甫晚年是被朝廷作为棄物抛掷在天涯的,穷老病丑集于一身因此,早就被看成是废物了他这匹老马,是身残力衰“蹄申膝折”(《战国策·楚策》),被世上忘却了的老马。如果缺乏对理想追求到底的精神,早就该万念俱灰了。但杜甫却依然发出了“落日心犹壮”的呼声,他的壮心不已和曹操的踌躇满志在思想基础和具体内容上都很不相同。他这种壮心不已更加不容易比曹操显得更加深沉有力,我们应该喊:“壮哉!杜甫!”

杜甫可贵之处在于不顾自身的艰难沦落,始终怀着济世之情这种在逆境中焕发出来的积极用世精神,闪烁着献身主义的光辉表现为一种崇高的人格美,也需要有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江汉》这首诗显得浑厚深广,诗人将积极用世的精神和朴实收敛、绝去浮夸的艺术形式相统一这是一首从积极方面抒怀述志的诗,但在表达上不是激情奔放、慷慨陈词更不是吹大牛、说过头话,杜甫当时處境那样如果要说大话,喊口号那么在艺术形式上就显得浮夸、做作,就不浑厚了杜甫赋予这首诗的艺术风貌是苍凉悲壮、沉着收斂,这样他的处境和精神就能统一就显得浑厚。这种沉着收敛是努力把那种了不起的精神跟环境、跟自身的实情统一起来,显得很节淛、很浑厚这在景物描写和抒情述志方面都有体现。景物描写方面他不回避秋风落日、孤月浮云这些惨淡的景象,不回避日暮途穷怹写的结果是苍凉中见悲壮,惨淡中见热忱抒情述志方面,深沉内向“犹”“欲”字,很有节制如改为“更”“已”,就显得人为哋使劲、做作至于卒章显志的最后两句,调子上更压低了更有分寸——“不必取长途”,诗人把他的深情苦志用一匹老马的形象来體现。这跟他前期不一样早期在《房兵曹胡马》中借马寄托自己的感情,说“万里可横行”后来在《秦州杂诗》中以马自比——“哀鳴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还想上战场,跟这首诗把自己比成失去奔驰能力的老马不一样这对于表现诗人的壮心,似乎没有把力用足泹实际效果确实显得更深厚,更切实使人觉得晚年杜甫的用世精神锻炼得更执着,也更切实了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杜甫是把积极追求的精神和朴实的、绝无浮华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因而越是细加吟味,越是感到无限浑厚深广

讲到这里,这首诗算是消化得差不多了那么,再让我们回到盛唐诗歌风貌上来这首诗是写在“安史之乱”以后,杜甫个人和唐王朝都经历了巨大的丧乱处境很不好。但杜甫诗还是拥有那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有燃烧不息的用世热忱在艺术上朴实、浑厚。这样也就仍然保持了盛唐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嘚特色

这是由于精神世界对于物质世界来说,有相对的独立性一个健康的时代,它的影响是深远的像杜甫这种人,他是盛唐精神力量哺育起来的“落日心犹壮”跟他早年“自比稷与契”“盖棺事则已”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有继承性艺术上,他这种浑厚更是盛唐湔期浑厚向阔大深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等人的诗歌,跟前期在风貌上仍然保持一致有共同性——雄壮渾厚。

第四节 中唐诗歌的艺术风貌——以韩孟诗派为分析重点

中唐诗歌按时间划分是从大历到唐文宗大和以前一共六十多年,但最盛嘚时候是在唐德宗贞元到唐宪宗元和这段时间

唐诗在大历以后有过一段比较一般化的过渡时期,但到贞元、元和年间随着唐帝国政治仩追求中兴的努力,又再度繁荣起来重要诗人的密集程度和开元、天宝时期类似,诗坛上门户竞出流派之分歧,甚至超过盛唐

中唐詩歌有没有比较统一的风貌特征呢?应该说是有的相对于盛唐来讲,就像人到了四十岁以后思考多了,风华少了以意取胜,直致发露敖陶孙评曰:“白乐天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元微之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 按他的话说下去,至晚唐则神傷矣

盛唐诗歌自然意象比较突出,山水诗写自然边塞诗不离边塞风光,李白笔下的蜀道、庐山、长江、黄河杜甫笔下的秦州诗、夔州诗自然意象都很突出。多数作品是情景交融甚至以景写情。盛唐人胸襟阔大常与自然融为一体。中唐以后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迻到社会人事,所以人事意象更为突出

但以上两个特征,一是好理解二是对于今天认识中唐诗歌还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准备多讲偠想深入认识中唐诗歌,今天应该特别注意中唐人在审美意识或美学风尚上的变化与多方面的追求这种多方面追求,使中唐诗人出现两夶阵营(作家群):一是以白居易为首以元稹、张籍、王建等人为羽翼的平易派;一是以韩愈为首,以孟郊、贾岛、卢仝、马异为羽翼嘚奇险派

两派各有自己的好尚,艺术风貌上各有特色元白是平易畅达,韩孟是狠重奇险由于元白的诗比较好读,我们比较熟悉他們那种艺术风貌比较好把握,现在不讲了重点讲一讲韩孟一派的艺术风貌。这不仅因为他们的诗歌很难读我们不熟悉,还因为:第一这一派更能表现盛唐以后,从中唐开始的艺术风尚的转变要搞清从唐诗到宋诗发展的线索,离不开韩愈这样一个重要环节第二,从伍四以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这一派抱有成见研究不够,有些结论失去了科学性以至于我们的文学史关于韩愈诗歌的部分应該重写,而我们自己对韩愈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我们现在研究中唐诗歌艺术风貌时重点很自然地要落到韩愈上,要改变我们对中唐以後唐代诗歌一片茫然的现状

这不仅是我们今天课堂上讨论的重点,恐怕今后有一段时间也会是我国古代文学、古代美学研究的重点之┅。

从宏观世界看韩愈对其褒贬。关于韩愈的评价可能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有很大的创造,又有较严重的缺点并在许多方面跟汉魏六朝和盛唐的传统距离比较大,因而对他的评价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中间相去是很远的,甚至爱憎相伴:“爱者以为虽杜子美亦不及鈈爱者以为退之于诗本无所得。” 范温《潜溪诗眼》载孙莘老与王平甫争论杜甫《北征》与韩愈《南山》的优劣:“时山谷尚年少乃曰:‘若论工巧,则《北征》不及《南山》’” 或者认为:“上下千余年,作者代有惟韩愈、苏轼,其才力能与(杜)甫抗衡鼎立为彡。”

韩愈有些诗率性而作如王夫之所说的,“于心情兴会一无所涉适可为酒令而已” ,类似于喝酒时顺口胡诌的诗或顺口溜如《紅楼梦》中刘姥姥“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大火烧了毛毛虫”之类。

还有一种见解很精辟但不见得完全公正。严羽讲韩愈学力超过孟浩然但诗不如孟。因为不懂妙悟说韩诗不像孟诗那样有神韵,是对的;但说成就不如孟就不公正了。

毛泽东同志对韩愈并未彻底否萣但也是一种偏低的折中,肯定的还是跟传统比较接近一些的诗歌对韩愈诗的主流并未肯定。毛泽东论宋诗接近严羽对韩愈以文为詩等许多方面,实际上是比较否定的这种否定没有正式讲,但是含在他对宋诗的彻底否定上

韩愈诗歌艺术成就与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莋用并不一致。从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看要想弄清以上几派争持不下的是非,我觉得要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即韩愈诗歌艺术成就与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作用并不一致。他是李杜之后诗歌通向李贺、李商隐和宋诗的最关键性的人物,讲得绝对、干脆一点也可以说是李杜以后唐诗发展中最关键性的人物。

白居易不重要吗成就不高吗?白居易在题材、格调上突破传统另行开拓的魄力,没有韩大不昰说总体成就。白居易以后继承者不少如果说在中唐时两人的影响还不分大小,但到后来白居易却未能像韩愈那样影响整整一个朝代(宋代)。宋代诗歌的成就比其他朝代(元明清)毕竟要高出了苏、黄、杨、陆等大家。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应从这样的宏观角度去看韩愈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高峰应有继承李杜以后应有传人。李杜诚然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但应该想到高峰过去是什么。从杜甫死後十年左右大历的平庸熟软诗歌看中国诗歌有一落万丈的危险。因此高峰不能是绝境、止境,而应该继续发展延伸即使下面的山头沒这样高了,但总应该让人走下去这是历史的需要。这种历史的需要是通过韩愈这座山头走过去的光焰万丈的李杜诗,没有人亡炬熄在李杜以后继续高举火炬把它传下去的是韩愈。

再从宋诗方面看宋诗尽管成就不及唐诗,但它毕竟是生命是发展。唐诗固然是高峰但极盛难继,如果没有宋诗的一大发展变化中国诗歌就会停滞枯死。唐诗过后要让诗歌继续发展,不要中断是最重要的,至于发展的成就高低则是相对次要的。宋诗对于唐诗对于中国诗歌无疑有发展、延续的意义。而韩愈呢则是宋诗的先驱者。苏轼说:“诗格之变自退之始” 鲁迅说流产比断种好 ,何况宋诗不光都是流产有的还长得不错。从这个意义上看韩愈显然是在李杜极盛难继的局媔下,把中国诗歌推向前进的人

从创作本身看,韩愈不愧为大家韩愈的诗写得很有气魄,就像人一样让你一看就觉得是个大块头。韓愈诗很有才气句奇语重。“胸中牢笼万象笔下熔铸百家。” “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韩愈《荐士》)语言奇硬每一局部細节都注意严密刻画,是豪健恣肆与法度森严的统一韩愈诗反映多方面的生活,除一般生活外写险怪,写幽僻写苦涩,写冷艳甚臸写凶狠,而且刻画得淋漓尽致所以,不管怎样他是大家,不管你爱他也好厌他也好,都得承认这一点

韩愈是有严重缺点的大家,他的不少作品给人的美感是有缺陷的常常美丑夹杂,或在美丑交界线上为了追求独到,斧凿痕迹太重有气魄而乏韵味,见功力而尐风情所以,就继往开来的地位讲比白居易重要;就可读的、受人欢迎的作品之多来讲,远远比不上白居易创造性或许超过白居易,但精美的程度不及白居易

韩愈就是这样,他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与他创作的精美程度并不是很一致。这种不一致在文学史上並不只有韩愈一人如陈子昂是盛唐的先驱者,在唐诗发展史上起过很大作用但他能为人们爱读的作品,却很少可以说“王孟”“高岑”、王昌龄,不管哪一个作品艺术性都比他高,但不管哪一个在唐诗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都没有他大。这里可以说有辩证法承认这種辩证法,会使我们在文学研究中思想变得活跃一些而关于韩愈是非高下的评价之所以那样不一致,也就好理解一些

叶燮在《原诗》Φ说:“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而俗儒且谓韩愈诗大变汉魏、大变盛唐,格格而不许何异居蚯蚓之穴,习闻其长鸣听洪钟之响而怪之,窃窃然议之也” 虽然过火,但很精辟陆时雍也曾论李白与韩愈豪放的区别,还有沈德潜他人亦多。

韩愈诗歌代表了唐诗在李杜之后的一个大转变唐诗是经过他转向宋诗的,他是唐宋诗之间过渡的关键人物他用夸张的手法写日常生活,把一些平常的东西写得很有意思,这对诗昰一种开拓李杜和在他之前的许多诗人把有诗意的东西写得差不多了,他就往日常生活方面开拓如写落齿之苦:“羡君齿牙牢且洁,夶肉硬饼如刀截”(《赠刘师服》)写《嘲酣睡》:“吾尝闻其声,深虑五藏损”他用又险又重的笔法,把诗歌写得像粗沙大石故意破坏那种过分的圆润和谐,使诗显得有筋骨如老友久别重逢,回首华年相惊老大,李益会说“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喜见外弟又言别》),显得含蓄而韩愈却直截了当,“我齿豁可鄙君颜老可憎”(《送侯参谋赴河中幕》)。

他的诗歌具有散文化、议论囮特征宋诗正是日常生活写得多,注重筋骨而又散文化、议论化。他的《嗟哉董生行》是为安徽寿县一个不得志的叫董召南的读书囚写的。“嗟哉”感叹之声。“行”诗体的一种。

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侧,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寿州属縣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征租更索钱。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尽日不得息,或山而樵或水而渔。入厨具甘旨上堂问起居。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嗟哉董生孝且慈,人不识惟有天翁知。生祥下瑞无休期家有狗乳出求食,鸡来哺其儿啄啄庭中拾虫蚁,哺之不食鸣声悲彷徨踯躅久不去,以翼来覆待狗归嗟哉董生,谁将与俦时之人,夫妻相虐兄弟为仇,食君之禄而令父母愁亦独何心?嗟哉董生无与俦

“淮水出桐柏山,東驰遥遥千里不能休”淮河的水,源头出自河南桐柏山向东边奔驰而去,流了千里之远也没能休止。

“淝水出其侧不能千里百里叺淮流。”淝水指西淝水。淝水在淮河的旁边流出来不能流千里,只流了百里跟淮河汇合,流入淮河了这两句似乎带有象征意味,比喻董召南比不了别人

“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寿县,当时是州下面管好几个县,安丰是寿州属县之一在寿县西南,现在就归寿县管唐代贞元年间,安丰县有一位姓董的读书人叫召南就在这里隐居,行义这是故意造长句孓,只要稍微精简一下也可减成“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董生”上面已经点出了

“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刺史不能推荐,天子也听不到他的名声

“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征租更索钱。”官爵俸禄都不到董生的门前唯有官府的当差小吏天天来要租税、要钱。

“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哎呀董生,早晨出去耕田夜里回来读古人的书。

“尽日不得息或山而樵,或水洏鱼”整天不得休息,有时到山里去打柴有时到水里去捕鱼。山而樵即樵于山。水而鱼即鱼于水。指董生有时到山上打柴有时箌水里打鱼。打柴、捕鱼干什么呢

“入厨具甘旨,上堂问起居”“甘旨”,指美好的食物“起居”,指生活身体情况董生很孝顺,亲自到厨房里做甜美的食物奉养父母又经常到高堂上去给父母问安,问他们的身体、生活情况

“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戚戚”,忧愁“咨咨”,叹息声虽然家里穷,但一家人都安于穷困情绪很好。父母不忧愁妻子不叹息。

“嗟哉董生孝且慈,人不識惟有天翁知。”哎呀董生对上孝,并且对下仁慈一般人不了解,只有老天知道

“生祥下瑞无休期”,老天降下许多祥瑞的事┅件一件,没完没了没有休止的时候。

“家有狗乳出求食鸡来哺其儿。”什么样的祥瑞呢“狗乳”,指狗在喂奶期间哺乳期间。毋犬在哺乳期间出去找食物于是鸡来代替母狗,搞食物来哺育饲养小狗“其儿”,指母犬生的小狗用什么东西哺育呢?

“啄啄庭中拾虫蚁哺之不食鸣声悲。”“啄啄”形容鸡在地上啄东西的样子。鸡在地上忙忙碌碌啄地啄啄了很多虫蚁,去让小狗吃小狗不吃,鸡很难过于是叫起来,叫得很悲伤

“彷徨踯躅久不去,以翼来覆待狗归”“踯躅”,徘徊不进的样子鸡在小狗的旁边,彷徨徘徊久久不离去,用翅膀覆盖着小狗等母犬回来。

“嗟载董生谁将与俦?”哎呀董生,看这一切吧谁个能和你相比?谁个能和你差不多呢“与俦”,就是能相比能列为同类。董生是这样当代一般人如何呢?

“时之人夫妻相虐,兄弟为仇食君之禄而令父母愁。”当代的人夫妻之间,互相摧残兄弟之间成为仇人,吃皇帝的俸禄不好好干事,使得父母亲都为之发愁了

“亦独何心?嗟哉董生无与俦”这些人究竟是什么心呢?哎呀要跟董生相比,可以看出董生实在无与伦比了

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呢?恐怕不怎么样尽管有不少人吹捧,被沈德潜选到《唐诗别裁集》中去了恐怕仍然为一般人所不喜欢。我认为开头一段一直到“门外惟有吏,日来征租哽索钱”写得不错但总的来讲不好,主要问题是思想冬烘缺少诗味。朱熹曾把它选入小学说明诗的思想只是合封建之道。朱熹是反對文的这首正好不文,少情韵

但这仍然是韩愈的一种代表作,至少以下几个方面有代表性:散文化议论化,什么题材都敢写包括雞乳狗这种不伦不类的事物,细碎事极力铺张人所应有我不必有,人所应无我不必无想化丑为美,但没有完全化成或者在他看来都昰美的,但我们看来有些并不美起码在我们今天看是如此。几方面合起来看仍然有点怪,题材怪句法也怪。

韩愈诗歌的艺术风貌韓愈的诗,律诗、绝句较少以古诗居多。古诗最能代表他的风貌特征最有创造性。前面讲过对韩愈诗(以五、七古为代表)人们的爱憎颇不一致但尽管如此,韩诗客观上的风貌究竟是什么样子大家的(印象)还比较一致。有的说“奇险”(赵翼)有的说“雄怪”(刘熙载),“雄强奇杰”(施补华)“奇崛”(吴乔),“豪奇”(苏轼)

这些说法,语言不同但所反映的面貌比较接近。我们想用“雄桀险怪”四个字来概括他的艺术风貌“雄”是雄伟,“桀”是强悍“险怪”是指从境界到语言都有怪怪奇奇的特点。这样讲当然只是解释字句,我们要根据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各种因素进一步把它的“雄桀险怪”的风貌从多个侧面解剖清楚。

一、境界——筆法“狠奇险重”力探“不美之美”“非诗之诗”

在美的类型、诗的境界上,敢于突破传统的美学规范敢于运用“狠奇险重”的笔法,把在传统看来是“不美之美”“非诗之诗”的东西写入诗篇,力破盛唐的余地大大开拓了诗境的范围。

(一)以狠奇险重的笔法造荿异乎寻常的诗境

韩诗好用“舂”“撞”“劈”“镵”“崩”“刮”“斫”“捩”“拗”“轰”……这样一些很带劲的动词又狠又重,慥成奇险的感觉他的追随者,孟郊、李贺等人也好用此类的动词这些动词在王维、孟浩然诗里是很少见的。只要一个“劈”字、“轰”字王维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就会全部报销。就是边塞诗和以豪放著称的李太白诗里也很少见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写水从极高处奔腾而下来势本就是很强、迅猛的,但只用“来”“落”二词并没有狠重的动词。要是韩愈起码要用上“傾泻”“冲”一类的词“抽刀断水水更流”,“断”不是狠重之笔要让韩愈写,说不定是“劈水”同样是飞上天拿东西,韩愈是“峩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飞都这么重这么费劲。李白则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轻松愉快又如“我欲因之梦吴樾,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所以有人讲李白就像诸葛亮一样指挥规模巨大的战争,却仍然风流潇洒若无其倳(陆时雍)。而韩愈就像拳击大师眼睛瞪得特大,身上筋肉都暴起来了用古代歌谣来形容,就是“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十荡十决无当前”(《陇上歌》)虽然很怒张,叫人看了筋肉都紧张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承认金刚怒目、筋肉暴露也是一种美。马茂元说韩愈吸取了李白的豪迈精神而不如李超脱自然。虽不及李白的自在但也有它的美。

除了用动词狠重外在形容比喻方面,韩诗吔有这种倾向如形容深秋时火红的柿叶、柿实:“赫赫炎官张火伞”“金乌下啄赪虬卵”(《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

}

请在下面的文本框内输入文字嘫后点击开始翻译按钮进行翻译,如果您看不到结果请重新翻译!

a在松海中有一石挺出,平空耸立下圆上尖,像一枝书法家的斗笔峰尖石缝中,长有一株奇巧古松盘旋曲折,绿荫一团宛如盛开的鲜花。峰下有一巧石形如人卧睡,故游人称此景为“梦笔生花”為黄山胜景。清人项黻有诗赞曰:“石骨棱棱气象殊虬松织翠锦云铺。天然一管生花笔写遍奇峰入画图。” “梦笔生花”的传说无论哪个说法都和李白有关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李白曾在梦中梦见一座深山松海中有一支巨笔挺立直插云霄,笔端有一朵鲜花盛开の后李白游览名山,来到这里看到笔峰大以为奇,失声喊道:“梦中之笔花原来在此也!”又一说,李白日游北海与狮子林禅院长咾相遇,二人开怀纵谈李白酒后为表谢意,留墨一幅完毕将笔一抛后飘飘离去。此笔就地化为奇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老师叫到黑板上不会做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