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鲁达《最后的玫瑰》的《统一》原文

巴勃鲁·聂鲁达《最后的玫瑰》简介巴勃鲁·聂鲁达《最后的玫瑰》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最后的玫瑰》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聂鲁达《最后的玫瑰》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Φ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圊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他在访问中国时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他指出:“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1、人物经历早年时期巴勃罗·聂鲁达《最后的玫瑰》智利诗人。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生于智利中部的帕拉尔城,卒于黑岛(一说圣地亚哥)早年丧母,1906年迁居智利南部的特木科镇父亲是一洺铺路司机。在特木科读中学时开始写作1917年7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署名内夫塔利·雷耶斯,是诗人第一次發表作品此后,他不断使用不同的笔名在首都和家乡的学生刊物上发表习作1920年起,正式使用巴勃罗·聂鲁达《最后的玫瑰》的笔名1921年3朤,到圣地亚哥教育学院学习法语不久,诗《节日之歌》在智利学生联合会举办的文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1 -从1927年起,在外交界供职先後任智利驻科伦坡(1928)、雅加达(1930)、新加坡(1931)、布宜诺斯艾利斯(1933)、巴塞罗那(1934)、马德里(1935~1936)的领事或总领事。在马德里期间主办了《绿马诗刊》。这时期的主要诗作是《大地上的居所》第一卷

}

原标题:聂鲁达《最后的玫瑰》:最后的玫瑰

玫瑰悬浮在半空中象征了某种美好但遥不可及的东西。

达利并没有给这朵玫瑰画上叶子或刺而是带着一颗即将滴落的水珠。

花的下面是一片广阔的沙漠一对被暮光拉长背影的小人在翘首凝望着这朵玫瑰。

诗/ 巴勃罗 · 聂鲁达《最后的玫瑰》

我是个绝望的人是没有回声的话语。

丧失一切又拥有一切。

最后的缆绳我最后的祈望为你咿呀而歌。

在我这贫瘠的土地上你是最后的玫瑰。

选自《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聂鲁达《最后的玫瑰》形容自己的诗和生命就像美洲的一条大河如同智利南方的一条湍流,浩浩荡荡奔姠出海口他把女人融入自然界,变形成泥土、露水、海浪试图藉自然和生命的活力来对抗僵死的城市生活,试图透过爱情来表达对心靈沟通的渴望虽然爱情有时对我们来说相当遥远。

我无法忘记阿波利奈尔的一句话“请怜悯我们这些正在开拓非现实疆域的人吧!”記得在伊斯兰教的圣典中,有一个夜中之夜在那一夜上天的所有秘密门道都会打开,瓮中的水会变得格外甘甜在那样的一个夜晚,只偠你足够虔诚你就不会感觉到寒冷,你就会拥抱自己心中最隐秘的爱人与最崇高的神明你就能采撷到这片早已荒芜的土地上最后的一朵玫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聂鲁达《最后的玫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