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楚瑜胜了,台湾新党会怎样

亲民党和新党,如果和国民党合并了,早就被国民党给融化掉了,现在蓝营就全是国民党不统派了,朱骂国民党,又把国民党抬得比亲民党、新党高,哪里是公道话?当年,留在国民党的都是跟着李登辉的,国民党在蓝色血统上是低于亲民党、新党的,国民党能维持这么大,不是靠自己有本事,是靠老国民党的钱,亲民党和新党都是净身出户的。国民党和民进党狼狈为奸,在立法院搞选制改革,企图扼杀亲民党和新党,这样同室操戈的事情都干得出来,这是什么垃圾党。亲民党还好,觉悟得早,不和要杀自己人的国民党混了。最可怜的是新党,一路追随国民党,请问票投国民党后,国民党给过新党好脸色吗?巴不得把新党吃了。那个朱高正,最早是民进党,后来投了新党,又从新党分裂出来,你朱高正怎么不继续合并在新党呢?朱高正表面骂国民党,其实还是恨铁不成钢,骨子里是爱国民党的。


}

原标题:两蒋之后国民党分裂内幕

1988年1月13日,78岁的蒋经国在台北猝然去世,台湾“两蒋时代”宣告终结。“蒋氏集团”强人统治的崩塌,让国民党内部瞬间失去了控制派系斗争的核心力量,各派势力蠢蠢欲动,一场权力争斗随即展开。

1988年1月27日上午,台湾台北,国民党中常会开得十分胶着。此时距蒋经国逝世已近半月,中国国民党主席之位仍悬而未决。当时呼声最高的当属李登辉。

李登辉,1923年出生于台湾新北市,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农经博士。1960年代,蒋经国致力于发展台湾经济,急需各类专业人才,李登辉作为台湾农经专家,适时地进入了蒋经国的视线。之后短短十余年,由于专业能力强、为人谦逊恭敬(如身形高大的他在蒋经国面前永远屈膝弯腰,与蒋经国对坐从来只坐椅子的一个边角),且不拉帮结派玩弄权势,显得对政治全无野心,深受蒋经国器重和信任。加上他台湾本籍人身份,对缓解外省与本土的矛盾有利,故在蒋经国的极力推荐之下,1984年脱颖而出,就任台湾地区“副总统”,成为蒋经国重点培养的“接班人”。

与蒋经国的判断不同,国民党内以宋美龄为首的“官邸派”对李登辉心存芥蒂,不甘心也不放心将台湾领导人之位交予这位台湾本籍人。宋美龄最初希望时任“行政院长”俞国华(,因与蒋介石同乡,进入其侍从室工作,为“官邸元老派”头面人物)上台主政,但俞执政形象太差,受到国民党大佬、时任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焕等人的极力反对。宋美龄转而想联合亲蒋力量推举李焕为党魁,但李权衡再三之后婉拒。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宋美龄便授意俞国华采取拖延战术,在会议上迟迟不讨论李登辉代理主席案。

蒋经国(右)接见李登辉夫妇

中常会进行到9时许,列席会议、本无发言权的时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宋楚瑜终于按捺不住而举手发言。他痛斥某些党内人士压制代理主席案,必将导致外间联想揣测,对在“国丧”中的“国家”与社会恐将造成莫大伤害。因此他对会议“非常不满意,并严重抗议”。

众人错愕中,宋楚瑜转身摔门而去。这一举动把中常委逼到只有同意李登辉出任代理党主席的边缘。俞国华带头表态,大家轮番附议后,会议正式通过李登辉代理主席。

并非宋楚瑜的临门一脚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实际上,李登辉的上台是国民党内部各方势力角逐之后的“水到渠成”。

首先是李登辉事先做足了功课。此前外界偶有风言称李登辉有媚日“台独”倾向,虽然蒋经国最终选择了信任李登辉,但还是不得不有所顾虑,于是留下了一个“接班四人帮”的格局:“行政权”掌握在“行政院长”俞国华手中,“党权”掌握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焕手中,“军权”掌握在“参谋总长”郝柏村手中,情报机构“国安会”掌握在“国安会秘书长”蒋纬国手中。背后还有“老太后”宋美龄暗中主导,和党内亲蒋元老掣肘。为了得到“代主席”之位,李登辉连续出招。他一再表态将继承蒋氏父子遗志,坚守“反共复国”决策。同时,他一有空就往灵堂跑,在蒋经国遗像前沉思默哀。这些做法为他在党内外赢得了“谦和、勤政”的评价。

为进一步将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李登辉一上任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剪除蒋氏势力、培养个人党羽的计划。

1988年7月,国民党十三全大会改选中央委员,李登辉利用国民党主席的权位,提名180名中央委员候选人,最终原中央委员仅留73人,新进105人,更换率达五分之三,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正式形成了以李登辉为核心的新领导集团。在国民党中常委选举中,李登辉打着“党内民主”的旗帜,把亲蒋的12名中常委不动声色地换掉。而掌握情报安全系统、呼声极高的蒋纬国竟未能入选中常委。

接下来,李登辉拉拢李焕与其结盟,逼迫俞国华于1989年5月提出辞呈,任命李焕做了新一届“阁揆”。

当年11月22日,郝柏村前往东南亚访问,李登辉突然签署命令,说郝柏村“参谋总长”的任期已到,不再担任这一职务,升任“国防部长”。郝柏村“明升暗降”,就此失去了军权。随之而来的,是军队中高级将领的“大换血”。

1990年3月,台湾将举行一届八次“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正副“总统”。围绕这次“总统”大选,国民党高层爆发了退台40年空前未有的激烈内争,并形成了拥护李登辉的“主流派”与拥蒋反李的“非主流派”。

面对“非主流派”的竞选冲击,李登辉无奈之下只能亲自出马,一一到代表家中拜票,并透过“国大”核心人士进行精密估票。由于李登辉掌握政权资源,600多位“国代”中已悄悄完成400多位的连署。

与此同时,李登辉分别约见郝柏村、李焕、蒋纬国、林洋港等人,表达善意,并表示将继续借重,不搞秋后算账。且与林洋港约定,4年后总统大选,他将不再参选,全力支持林洋港竞选。接着,他又发动陈立夫等国民党元老调停,并指使与蒋纬国不和的蒋孝武指责叔叔蒋纬国闹分裂,最终迫使林洋港和蒋纬国退选。

李登辉的频繁活动,让他稳稳地保住了自己的权位。再次当选“总统”后,其气焰更加嚣张。他认为,曾是“接班四人帮”中一员的李焕虽然投靠自己,但毕竟不是他的亲信,前番关键时刻倒戈更是让他伤透脑筋,因此必须撤换。为此,他突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任命自己的死对头郝柏村担任“行政院长”一职。这一狠招既让李焕下台,又封住了“蒋家势力”的嘴巴。而在“换李”争端短暂搁浅之后,李登辉马上授意国民党的死敌——民进党站出来谴责郝柏村“军人干政”。1993年2月,郝柏村在高呼“‘中华民国’万岁,消灭台独”后辞职。至此,李登辉已经将“蒋家势力”的中坚人物彻底赶出了国民党决策圈。

“新连线”出走,“新党”成立

李登辉不择手段巩固权力和推行“本土化”路线的行为,终于激化矛盾,导致国民党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

带头分家的是“新国民党连线”。“新国民党连线”成立于1989年8月,由国民党内一批外省籍“少壮派”人士组成,主要成员有赵少康、洪秀柱、郁慕明等人。他们原本支持李登辉上台,但在见识了李登辉一系列排斥异己独断专权的行为之后,转而站到了其对立面,从而被打入“非主流派”,成为李登辉强力打击的对象。

1992年的台湾第二届立法委员(以下简称“立委”,相当于“人大代表”)选举成为双方激烈交锋的战场。当时李登辉认为这是一个封杀“新连线”的最好时机,便利用手中权力限制“新连线”参选的人数,除了郁慕明顺利得到国民党中央提名,其他人为了参选问题,都与国民党中央有过不愉快的争执,甚至几近翻脸成仇。随后,时任台湾“环保署署长”的赵少康突然召开记者会,宣布辞职,全力投入“立委”选举。

经“新连线”的全力拼杀,赵少康拿下全台湾第二届“立委”选举第一高票,“新连线”26位参选人中,只有1人落选。在“立法院”总计161个席位中,“非主流派”所占席位达40席,取得关键性少数的抗衡地位,民进党则一跃获得50席。国民党仅获103席,其一党独大的局面被打破。

1993年2月,“新连线”举行题为“请问‘总统’先生”的大型演讲会,赵少康在会上宣称“新连线”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是正统的国民党;“新连线”不是与国民党理念不和,而是与李登辉不和,公然要求李登辉离开国民党。

李登辉气急败坏,立即指使“主流派”与民进党联手对其进行打压。且通过“主流派”放出狠话:“国民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没有‘新连线’的位置,对党不满意就离开。”

面对行将被“通吃”的局面,“新连线”被迫出走。1993年8月10日,“新国民党连线”核心人物赵少康、郁慕明等举行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组建“新党”。新党的成立和发展,因与国民党票出同源,直接削弱了国民党的力量,党内一些大佬因不堪排挤之苦纷纷出走。

1995年4月5日,蒋纬国在纪念蒋介石逝世20周年的一次座谈会上,抨击国民党“一天比一天弱,一天比一天乱”,震动岛内政坛。同一日的追思大会上,与会群众情绪激昂,不断呼喊“打倒李登辉”的口号,还拉起“罢免李登辉”的白布条。“主流派”恼怒不已,当即喊话:“这批人留在党内迟早是个祸害,不如趁早分了算了。”

接下来的“总统直选”成为国民党第二波分裂的导火线。此前,李登辉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年岁已高,不愿当“瞌睡总统”,任期满后,将不再竞选,且早已与副主席林洋港有协定,此番将全力支持林选“总统”。可是权力巩固之后,李登辉马上口气一转。1995年4月27日开始,李登辉接连表示要参加下届“总统”选举,并且放言谁要他放弃连任谁就是搞阴谋。在舆论造势的同时,当年8月,李登辉宣布与连战搭档,一起竞选连任下届“总统”。而时任“监察院长”的陈履安(“中华民国”前“副总统”陈诚之子)也突然宣布角逐首届“民选总统”,并于次日向国民党中央党部寄出党证,宣布退出国民党,不久后辞去“监察院长”职务。对此,“非主流派”反弹强烈。11月15日,林洋港与国民党的另一位副主席郝柏村一起正式宣布,以“公民连署方式”搭档竞选下届“总统”“副总统”,使得国民党内呈现李、林、陈三强竞争的态势,也导致党内政治力量重新组合,加速了国民党分裂。

1996年3月2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活动结束,“李连配”获得54%的选票,当选台湾第9任正副“总统”。

是年底,李登辉接过民进党主张,通过“国发会”,以“精省”为名,强势废除了“台湾省”,从而架空了党内实力派人物宋楚瑜“台湾省长”的权力,在其接连打压之下,宋不得不避走美国。

1999年底,返台的宋楚瑜正式决定与医师出身的台籍人士张昭雄搭档,自行参选2000年台湾“总统”。一批原来声明与宋共进退的“省府”人马迅速组成竞选班底。6天后,国民党宣布开除宋楚瑜的党籍。为了进一步封杀宋楚瑜,1999年12月,李登辉暗中指使一个民意代表召开记者会,举报宋楚瑜在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期间,贪污国民党公款,这就是所谓的“中兴票券案”。事后查明,宋楚瑜的这个巨额账户,其实是当初奉李登辉之命成立的,目的主要是照顾蒋氏后人及政党运作,并无不当之用或侵占之实。但在当时,这一事件却让宋楚瑜功亏一篑。

2000年3月18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揭晓,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497万票当选,而后开启了他刻意制造“族群”分裂,撕裂台湾社会的时期。独立参选人宋楚瑜获466万票,以30万票的些微差距落选。由于国民党阵营分裂,宋楚瑜分走了大量选票,连战得票仅为292万。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第一次沦为在野党。同年3月31日,宋楚瑜正式宣布成立以“人民第一”为宗旨的亲民党。在宋楚瑜的个人魅力及团队稳健的问政风格影响下,新成立的亲民党一举成为除国民党、民进党之外的台湾第三大党。

李登辉的行径让不少人看清了其“台独”的真面目,许多国民党党员包围国民党中央党部,逼迫他辞去了党主席职。但李登辉并未消停,2001年,他主导成立了“公联党”,继续“台独”活动。不久,李登辉在自己兜售“台独”的书中,透露了他如何推行“两国论”,如何搞垮国民党的全过程。在书中,李登辉狠批国民党为“外来政党”,对其痛恨至极。身为前中国国民党主席,李登辉对这个给他本人带来极大政治权力和荣耀的党竟有如此大的仇恨,以至于必置之死地而后快,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摘自《文史博览》2016年第4期)

}

赵少康要让儿子从政,最好的起点是台北市议员,最好的选区是原新党议员王鸿薇的选区,赵少康盘算着如何调虎离山诱骗王鸿薇离开,不幸的王鸿薇由此成为赵少康的木偶人。
从亲民党回归国民党的立法委员罗淑蕾在上一届不分区立委任职期间常常炮打马英九的政策,马英九阵营的人利用组织手段将罗淑蕾列为本届选区立委,让罗淑蕾与连战阵营的蒋孝严在一个选区竞争参选提名,罗淑蕾以微弱优势胜出。罗淑蕾胜出后,赵少康鼓动在同一选区的台北市议员王鸿薇跟罗淑蕾竞争立委【王鸿薇在赵少康的诱骗下弃新党加入国民党的具体时间忘了】,贫仙写过【赵少康推动王鸿薇参选立委的背后】揭露批判,王鸿薇没有参选。现在赵少康表面上操作推动连胜文参选换取郝龙斌的上升空间的连郝合作,背后却又操作一套弃连保胡的选举策略,妄图借连胜文的低民调鼓动国民党放弃台北,放弃连胜文,赵少康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王鸿薇参选下一届的台北市长,因为国民党的传统派没有六零后与七零后,王鸿薇是惟一一个,还有一个六零后的李永萍是原亲民党的。赵少康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型人物,现在在连胜文参选的问题上大耍两面派,当赵少康放风弃连保胡后,贫仙就发文批判【连胜文要警惕国民党的珍珠港事件】,赵少康要耍两面派就要具体的操作几个人配合,一个是沈富雄,参选台北市长分流连胜文的票,后来看到起不到作用就退选了。另一个据传说【非贫仙说】是姚立明曲兆祥打着前新党的旗号加入柯文哲阵营,由此打造出一个在野大联盟。在一个是赵少康积极的与宋楚瑜联系,鼓动宋楚瑜再现一次临门一脚促成柯文哲胜选。贫仙认为这个临门一脚不可能再现,因为宋楚瑜讲的是三民主义,柯文哲是三民主义吗?如果宋楚瑜踢出了支持柯文哲的临门一脚,那宋楚瑜的三民主义就是说着玩的,宋楚瑜不会开这个玩笑。还有一个是王鸿薇,赵少康连哄带骗的控制着王鸿薇,这临门一脚的任务放在了王鸿薇这一边。
王鸿薇不要跟着赵少康跑,赶快摆脱赵少康依赖症,如果连胜文赢得胜利,当然会考虑借台北市培养推动国民党的年轻一代,当年郝龙斌就延揽李永萍出任副市长,王鸿薇不必跟着赵少康纠缠罗淑蕾,应该全力支持连胜文,争取在选后出任副议长或副市长,由此打开上升空间。赵少康疯了,建议郁慕明抓住时机清算一下赵少康对新党资产飞碟电台的不法侵占,剥开赵少康的画皮,划清新党与赵少康的界限,李登辉是国民党主席,当走向国民党的反面时同样被撤销党籍。赵少康虽然是新党的创党人,也是贫仙推动过的人物,当赵少康走向人类社会的反面希特勒时,以郁慕明为代表的新党不能再犹豫了,必须清算赵少康由此争取国民党传统派的团结稳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新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