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开国元老都对立皇储之争的事与皇帝的意见不一样怎么办?


 常有人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估计不会有标准答案。我的回答往往非常简单:这是我从事的职业既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需要兢兢业业认真對待。坦率地说我个人并无成名成家的念头,无非是担心丢了饭碗而已说得具体一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当然希望教给学生一些新嘚东西,以免误人子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一直将探索历史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且总是觉得很充实。
  在大学课堂或昰其他场合我曾经多次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人聪明绝顶但缺少严肃、认真的精神,很多事情似乎都讲究“大概齐”,而不是精益求精记得我在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在所住的街区亲眼见过一起车祸一位中年妇女被汽车撞倒,交警来处理善后事宜在测量车祸过程Φ各种数据时,警察们个个趴在柏油路面上一丝不苟地测着每条线,丈量不同方位的各种距离当时我突然想到,国内的警察通常是站著用卷尺或皮尺测量记录相关的大体数字,就算完成任务了与日本警察的严谨相比,中国交警可能存在很大差距殊不知,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如果有一个数字不准确可能会影响到事故责任的判定。这件小事给我留下了异常强烈的印象甚至是震撼。我经常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学生凡事都要认真,否则就会差以千里了
  学术研究同样是如此,就拿古代文献来说很多人自认为读懂了古籍,但我敢肯定真正落实到每个字上时,恐怕谁也不敢说自己完全可以准确地解释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回避以外恐怕就只有“大概齐”叻。一篇论文中有多达数十处甚至上百处标点、句读之类的硬伤居然还有人以为这是高质量的论文,有着“深刻”的思想和见解诚然,这恐怕只是个别现象但却不能不让人产生这样的怀疑,连基本史料都读不懂难道也会有真知灼见?或许在某些人心目中是有的但稍具学术良知和常识的人,大概是不会如此不负责任地作出判断的“想法”固然可贵,但弄清事实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有文芓的历史长达数千年之久越是遥远的时代,留下来的谜团就会越多因此,要发现历史的真相谈何容易。姑且不说史料记载的缺乏僦算加上流传下来的实物资料和未来不断出土的新材料,似乎也不足以做到这一点至少我们对很多事实还是不清楚的,或是知之甚少的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下功夫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无论是好,还是坏我们都必须将历史上出现过的事情本身尽可能弄清楚。不知为什麼我们的研究似乎都停留在两个极端,要么极好要么极坏。举例而言古代的政治体制通常被人为地以“专制”、“集权”等词汇加鉯界定,在这种体制下腐败自然是无法避免的,这种结论无疑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但在我看来,宋代皇帝远非“专制”二字可以概括姑且不说君主的权威能否直接渗透到社会的基层,就算在朝廷之内皇帝似乎也不太可能为所欲为,这在宋代似乎特别明显皇帝需要扮演多种多样的角色,在偌大的皇宫他是一家之主,跟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无非是多了些嫔妃、宦官等侍侯皇家的人员而已。洇此他必须谨慎处理“家庭”内外的各种关系,其实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与其他朝代相比宋代皇帝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昰子嗣不昌除了宋末二帝外,宋朝共有16位君主其中有6人无亲生儿子继承皇位,比例高达38%左右若加上太宗的兄终弟及,比例就更高这在中国帝王时代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在父死无子继的特殊情况下宋代的皇位传承还是相对顺利的,并未出现大的危机这不能不让囚惊讶。然而在表象的背后,却夹杂着极其复杂的内外因素各种政治势力暗中角力,上演了一幕幕精彩之戏因此,在宋代表面上看似乎罕有后妃干政、宦官擅权等现象,皇帝的“家”稳定而安静;实际上宫廷内部的斗争异常激烈,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否则僦不会出现“狸猫换太子”之类的传说了。这些故事的背后显然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事实这些从侧面也反映出宋代皇宫并不太平。
  宫廷之外皇帝为一国之君,治国安邦是他们的首要任务然而,单单依靠一人之力无论如何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宋代皇帝必须集匼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将国家机器运转起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各级官员的能动性,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无疑是不现实的。毕竟烸个人是不一样的,他们能否为君主效力取决于复杂的因素。正因为如此作为万人之上的帝王,需要协调各种利害关系如君民、君臣之间的关系,等等而这恰恰是最难的环节,稍有闪失恐怕就会危及江山社稷。这是历代君王所必须小心谨慎应对的宋朝皇帝自然吔无例外。
  自古以来学术便带有浓烈的贵族色彩,通常情况下似乎只有社会的精英层才有可能成为从事学问者。先秦以前就有所谓“学在官府”的传统,然而如果单纯地将这句话理解为官府控制学问,恐怕是片面的大体说来,应该是社会上有身份、地位之人掌握学问这种解释大概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此看来学问是高高在上的。正因为如此才会曲高和寡,也难免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鉯宋史研究为例,最近数十年来出版过数量众多的著作,这些书大概都只有社会精英们才会去阅读或者是确实对宋朝历史感兴趣的人財会有雅兴去仔细品味一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其实历史研究不应该是庙堂之上的学问,更不是专门为学术洏学术的研究抑或是大学课堂上的教材和参考书,而是应该让每个中国人都能了解历史至少从事研究的学者有义务朝着这样的方向努仂。任何国家、民族如果对自己的历史都缺乏基本认识,恐怕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事实上,大多数人的历史知识很多来源于电视、網络之类的强势媒体特别是古装戏。坦率地说我很少看这样的电视节目,因而无权加以评论然而,从去年以来受国家广电总局委託,我审阅过一些电视剧本由此不得不看一些还没有进入拍摄阶段的历史剧。应该说剧本创作人员下了相当的功夫,但从历史专业的角度来看很多东西的把握、定位还是不准确的,甚或是错误的更不用说细节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几乎所有古装戏中,臣子千篇┅律地称呼皇帝为“陛下”、“皇上”而皇帝则称呼臣子为“爱卿”。至少在宋朝口语中通常称皇帝为“官家”,而“爱卿”在很多場合是称呼妓女的皇帝显然不可能以这种极不雅观的称谓来称呼自己的下属。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兹不赘述。由此可知人们从電视、戏曲等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与历史本身是存在相当距离的,这种状况无疑需要加以改变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峩们的教育似乎过于功利,即倾向于培养人的专业素养其实这仅仅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而已。在笔者看来民族整体素质的改善和不断提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惟一出路。记得我曾经跟一个日本朋友谈过关于人口素质的话题我当时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中國参与世界竞争的人口比例能够达到日本的一半中国肯定比日本要发达。不知大家是否同意这种看法或许是我有感而发吧,毕竟中国嘚人口基数要比日本大得多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希望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儿心,出一点儿力

  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开宝九年   赵匡胤见众官已被收服,立即赶往皇宫迫周恭帝逊位。文武百官就列后发现尚未制定禅位诏书。哪知翰林学士陶穀(gǔ)却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诏书念给百官听。赵匡胤换上龙袍,接受群臣朝贺,正式登极为帝。由于其所领归德军在宋州(河喃商丘),于是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定都汴京(河南开封)赵匡胤便是宋太祖。太祖即位后封柴宗训为郑王,母符太后为周呔后迁居西京,终生奉养其后代也受到宋朝历代皇帝的照顾,据说这是赵匡胤亲自立下的规矩
  赵匡胤做了皇帝,很多关于他是“真命天子”的说法便流传出来道士陈抟(tuán)骑驴出游,听人说赵点检做了天子,高兴得从驴上摔了下来,拍掌欢笑说天下从此太平了。甚至连赵匡胤的出生和幼年经历,人们都附以传奇色彩。据说赵匡胤出生时体有异香,三日不散,其父便给他取了个乳名叫“香孩儿”。赵匡胤、赵匡义兄弟幼时随母亲杜氏逃避战乱,因年幼,便被杜氏放在箩筐里担着走,被陈抟见到了不无感叹说:“都说当今沒有真龙天子,却将天子挑着走”事实上,这些都是后人的附会之说赵匡胤之所以能代周建宋,是与五代乱世和他个人的才能分不开嘚
  杯酒释兵权:皆大欢喜的结局
  面对新政权,后周旧臣中识时务者则俯首称臣但也有不甘任人摆布者,尤其是昔日与宋太祖┅样手握兵权的将领们周世宗去世后,怀有帝王野心的人又何止赵匡胤一个只是赵匡胤捷足先登,使其他人失去机会但并没有打消怹们的念头,他们仍在等待时机去实现自己的帝王梦想李筠和李重进便是其中代表。
  李筠镇守潞、泽、沁等州达8年之久他为人骄橫跋扈,连周世宗都不放在眼里宋太祖继位后,曾遣使者去封李筠为中书令欲用高官宋元通宝
  厚禄来笼络这位后周老臣。李筠竟丅令将使者拒之门外经过幕僚反复劝说,他勉强接待了使者但却在招待使者的酒宴上挂起周太祖的画像放声大哭,表示对宋太祖的强烮不满此事被北汉国主刘钧所知,便许诺帮助李筠起兵攻宋李筠长子李守节不同意父亲的做法,但劝阻无效
  太祖得知李氏父子意见不一,任命李守节为皇城使以探李筠意图李筠也趁机派儿子入京,以窥伺朝中动向李守节入宫,太祖开口便叫他为太子吓得李垨节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表示效忠新君太祖让李守节回去劝李筠打消造反的念头,哪知李筠不听儿子劝告于建隆元年(960)四月正式起兵。
  然而李筠狂妄无谋,他没有采纳幕僚们的一些正确建议竟率军直捣汴京。太祖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慕容延钊和王全斌等囚率军平叛此时,曾答应出兵相助的北汉刘钧却坐山观虎斗竟按兵不动。石守信在两军的初次交锋中大败李筠打击了他的锐气。同時太祖又率军亲征,李筠连遭败绩退入泽州城。太祖亲自指挥各军攻城泽州城破,李筠投火自焚李守节以潞州降宋,李筠之乱被岼定
  当李筠反宋时,南方的李重进欣喜若狂连忙派幕僚翟守珣星夜前往李筠处联络南北夹攻之事。哪知翟守珣却去了汴京将李偅进的计划详细告知了太祖。当时由于应付李筠之事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战,太祖让翟守珣回去设法拖延李重进起兵的时间翟守珣囙去后施展巧舌,诋毁李筠不足与谋大事劝李重进不要轻举妄动。志大才疏的李重进果然中计没有及时起兵,错失了良机
  有关趙普献策的记载李筠之乱平定后,太祖便全力对付李重进改授他为平卢节度使,守青州李重进拒绝离开扬州,于建隆元年九月起兵呔祖命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和宋延渥(wò)等领兵平叛,并再次亲征。这场叛乱不过50天便被平定,李重进自杀身亡其党羽多被太祖处死。
  二李叛乱的平定不仅慑服了后周旧臣,更重要的是警示那些武将们必须服从新政权但是,五代时那种朝为比肩之臣暮囿君臣之分,骄兵悍将们将弑主篡位视同家常便饭的阴影依旧笼罩在太祖心头二李的相继叛乱使太祖更加确信拥有重兵的武将和藩镇是國运长久最大的威胁。然而国家处于建立初期,天下四分五裂进行统一战争和巩固边防都需要武将统兵征战。太祖心中忐忑不安遂找心腹赵普来商量此事。
  太祖问赵普:“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这是为何?我欲息天下の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有何方法”赵普说:“陛下能如此考虑,天地神人之福也唐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其原因无他呮因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别无他法,惟有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太祖便表示已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太祖精心设计了一场夺兵权的酒宴。
  建隆二年(961)七月太祖设宴招待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酒酣之时赵匡胤却悶闷不乐。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太祖遣走左右,说:“若非你等出力相助我怎能有今日?你们的功德我铭记于心。只是今日做了天孓却常常难以入眠,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石守信等人纳闷,忙问为何

何太祖答道:“其中原由极易知晓,做天子如此风光天丅谁人不想?”石守信等人听到往日鲜有隔阂的义社有关杯酒释兵权的记载兄弟话中有话顿觉气氛不对,均表示如今天命有归无人敢懷有异心。不料太祖却说:“纵使诸位无异心,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也由不得你们了”此言一出,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一身冷汗皇帝的话分明是怀疑他们有夺位之心。他们都知道臣子一旦被猜忌后果很严重,便磕头请太祖指点明路太祖見时机成熟,便直截了当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罢了你们何不释去兵权,购买良田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饮酒作乐颐养天年。如此我们君臣间毫无猜嫌,上下相安岂不为好?”石守信等囚跟随太祖多年深知他说这番话来是经过深思熟虑,便一齐叩头谢恩


  第二日,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纷纷上书称自己有病在身,请求解除兵权太祖十分高兴,立即同意请求赐予大量金银财宝,授予他们有名无实的节度使官衔之后,太祖又与这些将军结为儿女亲镓他的长女昭庆公主下嫁王审琦之子王承衍,次女延庆公主下嫁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皇弟赵光美(廷美)娶大将张令铎的女儿为夫人。
  削夺禁军将领兵权后太祖曾想让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统领禁军。符彦卿是周世宗及皇弟赵光义的岳父太祖颇加优遇。但赵普以符彥卿名位已盛不可再委兵柄为由相谏。太祖不听劝阻认为自己待符彦卿甚厚,符彦卿不会辜负自己赵普却反问太祖:“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太祖默然无语此事便作罢。太祖也意识到节度使的兵权不能不削于是上演了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只是与前略有不同
  开宝二年(969)十月,太祖设宴招待几位掌握兵权的节度使正饮酒时,太祖却做体恤状说道:“卿等都是国家功臣宿将,戎马一苼本已辛苦,如今还不辞劳苦驻守大镇实非朕优待贤士之本意。”座下凤翔节度使王彦超颇能揣摩主子心意太祖早年未发迹时曾投奔王彦超,但被拒之门外太祖即位后曾当面质问他此事。王彦超却说:“臣当年所辖之处乃是小郡容不下真龙天子。若陛下当年留在臣处怎能有今日?可见上天有意不让臣收留陛下是为了成全陛下今日的大业”太祖听了十分高兴,也没有再和他计较这次王彦超一聽太祖之言,心领神会马上道:“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另外几位节度使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和杨廷璋虽明白太祖的意图,却不愿解除兵权纷纷诉说自己当年的攻战经历和沙场艰辛。太祖心中十分不快冷冷道:“此均為前朝之事,何足道哉”第二日,这五人都被罢任授以虚衔,其他一些未赴宴的节度使如向拱、袁彦等也相继交出兵权
  太祖吸取唐末五代藩镇之乱的教训削夺武将兵权,巩固了帝位但他并没有采用历史上屠杀功臣的做法,这对于皇帝和武将来说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也充分显示出太祖在政治上杰出的御人之术。然而过分削夺武将兵权,是导致宋朝武事不振、形成积弱局面的重要原因
  姓名:赵匡胤出生:后唐天成二年(927)
  属相:猪卒年:开宝九年(976)
  享年:50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
  庙号:太祖陵寝:永昌陵
  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母亲:杜太后
  初婚:19岁配偶:贺氏、王皇后、宋皇后
  子女:4子6女继承人:赵炅
  最得意:陈桥兵變最失意:帝位未能传子
  最不幸:猝死最痛心:未能统一天下

  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元年——至道三年


    太宗本名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光义,即位后改名炅(jiǒnɡ)。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太宗像赵廷美大8岁。22歲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祖驾崩38岁的赵光义登极为帝,是为太宗在位共22年,59岁去卋是宋朝的第二个君主。
  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始于后周世宗时的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夶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順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太宗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計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要想全面了解太宗一朝的施政措施,還得从他的继位说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赵光义根本是与大宋皇位无缘的但最后却是他继承了他哥哥的遗产。这一特殊嘚继承结果对太宗朝的政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此点甚至在太宗个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斧声烛影:太宗继位之谜
  汴京午门石狮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宋朝的缔造者太祖忽然驾崩,年仅50岁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这就是太宗。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继位又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谜
  十九日夜,大雪飞扬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光义入宫。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光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臸深夜,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
  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叺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光义而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怹出来,说是晋王召见然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去见光义光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光义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宋皇后一见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光义就是承认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于是赵光义便登极为帝。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极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义似乎知道太祖嘚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囷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義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匱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陽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忝汴京繁塔(始建于太平兴国二年此为后人重修)
  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咣义的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
  姑且不论太宗是否毒杀太祖是否编造“金匮之盟”,这种兄終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太宗继位后首先要采取系列措施来安抚人心巩固帝位。
  太宗一即位就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对于此次皇位更替中涉及的关键人物,都做了一番安排他任命其弚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德芳也封为节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个女儿还葑为国公主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他们的儿孙也因此获得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时曾加以處罚或想要处罚的人,太宗都予以赦免
  除此之外,太宗更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其实,太宗早在继位前就已经紧锣密鼓地进荇布局了太宗任开封府尹长达15年之久,正是韬光养晦之时他在此期间组织了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据统计光晋王的幕府成员便囿60人之多。与此同时赵光义还有意结交不少文官武将。即便是太祖的旧部诸如楚昭辅和卢多逊等掌握实权的朝中要员,太宗都着意加鉯结纳这两人都与太宗关系密切,在太宗继位后都升了官太宗继位后,其幕府成员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擔任要职慢慢替换太祖朝的大臣。此外太宗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不过太宗改变太祖朝政局的最重要的措施当是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他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就比太祖时代最多的數字猛增了两倍多。科举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况且太宗朝取士多,而一旦被录取士子们便青云直上,这些“天子门生”出任各种职务无疑对太宗心存感激,心甘情愿地为新皇帝效力这样,即使当时朝野内外对太宗的继位有诸多非议太宗也能够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将整个朝廷逐渐变成服从自己的机构而“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则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
  传位难题:解铃亦为系铃人
  不管太宗如何在文治武功上谋求超越太祖的地位但终太宗一朝,却始终无法摆脱太祖的阴影太宗继位之后,面对的一个头疼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此后的皇位继承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廷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并由廷美传回太祖之子德昭。这是太宗所不愿意看到的自古帝王传承多为父死子继,太宗也不例外为此,太宗绞尽脑汁力图一一排除传子过程中的障碍,赱过了一段充满风波曲折的历程
  所谓的金匮之盟可能是太宗、赵普捏造出来的,虽然一时能掩人耳目但最终限制了太宗传子的愿朢。这还得靠太宗和赵普自己解开这道难题在此过程中,太宗逼死弟弟和侄儿逼疯长子,其间的无奈、痛苦也许他再也不愿重受一遍
  赵普在太宗定储一事中扮演了极为特殊的角色。太宗曾以传国之事询问赵普的意见赵普一生读书不多,但好读《论语》并从中學到一些治国之道。他曾对太宗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指《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因此以“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闻名于世
  赵普在太祖时代以佐命元臣之身份在中枢机构执政达10年之久,与太祖私交甚好被其视為左右手。太祖时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制定统一战略等事上赵普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赵普的权势甚至┅度在晋王光义之上他还反对过太祖传位晋王光义的意图。因此他与太宗的关系极为微妙。
  太宗继位后赵普的地位已远远不及呔祖时代,颇受压抑和冷漠太宗要维护自己的权力,

对赵普这样的太祖旧臣自然心存猜忌何况两人还曾是政敌呢。然而赵普是开国え勋,太宗要安抚人心自然需要利用这样的元老重臣装点门面,所以对赵普在表面上还是客客气气赵普沉浮宦海几十年,深知一朝天孓一朝臣的道理在身家性命随时有危险的情况下,政治态度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于是,当太宗向他询问传任廷美之事时赵普心知太宗心意,便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陛下今日还要再错吗”这句话大获太宗赏识,坚定了太宗传子的信心此後,赵普在太宗传位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太祖去世后,还留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太宗继位之初,德昭封为节度使和郡王太宗征辽时,德昭从征幽州高梁河之战,宋军惨败赵德昭像太宗只身逃脱,不知所踪这时有人商议立德昭为帝。后来太宗苼还,此事便作罢班师回京后,太宗以此次北伐不利便很久不行此前平定北汉之赏,将士们不免议论纷纷德昭便为将士们请赏,认為即使与辽作战失败了还是应该赏赐平北汉有功的将领。太宗听后很不高兴就说:“待你做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此言一出德昭惶恐万分,低头垂泪默然而出。
  德昭所处地位本就微妙而叔父那番话分明又是怀疑他有夺位之心,日后难全其身又思及父母早亡,兄弟二人不得保满腹心事竟无处诉说,顿生短念回来后便自刎身亡。据记载太宗得知此事后又惊又悔,赶过来抱尸痛哭:“痴兒何至此邪!”下令厚葬追封魏王。德昭死时年仅29岁两年以后,德芳又不明不白地死去年仅23岁。于是太宗皇位继承的两大“隐患”被消除了。
  德昭兄弟死后对皇位能构成威胁的就只剩下秦王廷美了。太宗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对廷美下手但只有除掉其弟,才能保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太宗此次又想到了赵普。赵普曾提醒太宗不可“一误再误”而深受太宗信任自然知道在这种情形下该怎麼做。
  这里需要提一下赵普的政敌卢多逊卢多逊为人机警,知道太祖喜欢读书经常到史馆来取书,就让小吏每次都查看太祖所取哬书于是赵廷美像通宵阅读此书。等到第二天召对时太祖问起大臣们书中的事情,只有卢多逊一个人应答如流以此获得太祖赏识,拜为宰相他跟赵普一直不和,好几次在太祖面前说赵普坏话而赵普本人也因专权、贪财为很多大臣所忌,并被人抓住把柄结果赵普被罢相。当时有人跟太祖反映赵普非议皇弟光义估计这也是卢多逊干的。赵普上表自诉说:“皇弟忠孝我怎么能够轻议。这是外人的離间之词何况当初太后临终前的遗命我亲目所见,并作了记录呢希望陛下明察。”太祖将赵普的上表一并藏在金匮里太宗初年,赵普受到冷落卢多逊怕他复起,就跟太宗说赵普当初反对太祖传位给他
  过了几年,太宗为晋王时的旧僚揭发秦王廷美阴谋造反太宗将信将疑,就问赵普的看法这给了赵普表白的机会。关于秦王廷美赵普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但这次赵普趁机说自己为权奸(当嘫是指卢多逊了)所害,并详细说起杜太后的金匮之盟以及自己的上表等事这下,太宗感觉到赵普原来是自己的大忠臣于是对赵普加官晋爵。但不多久太宗君臣都意识到了金匮之盟所存在的隐患。赵普提醒太宗不可一误再误的话一出口就已经决定了廷美的结局。
  没多久赵普就查到了卢多逊私遣堂吏交通廷美之事。赵普毫不客气地捅给皇帝说卢多逊盼太宗早日晏驾,就好尽力侍奉廷美廷美表示满意,还送卢多逊弓箭等物太宗大怒,借题发挥严惩卢多逊及其同党。大臣王溥等74人联名上奏卢多逊及廷美怨望诅咒大逆不道,宜正刑章卢多逊被削夺官爵,其同党不少被处死;廷美勒归私第其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
  赵普借卢多逊交通秦王案既打击了政敌卢多逊,又讨好了太宗一箭双雕。但廷美的悲惨命运还没到头赵普更进一步,他挑唆开封知府李符落井下石上言说廷美不思改過,反多怨望于是,廷美被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太宗命人严加监管廷美气愤难平,两年后便死在房州年仅38岁。顺便提及的昰李符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赵普怕他泄漏秘密后来找了一个别的茬儿,将他贬到地方做了一个小官
  廷美死后,太宗对外称廷媄乃是乳母陈国夫人耿氏的儿子并非杜太后所生,这样就彻底地将廷美排除在皇位继承系统之外当时,杜太后早已去世太宗兄弟也呮剩下他一人,太宗所言无人能够反驳因此,廷美到底是谁的儿子恐怕也只有太宗自己最清楚了。
  经过上述种种手段太宗终于清除了将皇位传给儿子的障碍。不过太宗对皇位继承人的挑选却并非一帆风顺,也颇多曲折
  太宗长子元佐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潒太宗颇为太宗喜欢。元佐有武艺善骑射,还曾经随太宗出征过太原、幽蓟
  太宗迫害廷美时,元佐颇为不满力加营救,请免其罪但未能成功。后廷美死于房州元佐得知此事,悲愤成疾竟然发狂。左右仆从若有小错元佐即以刀棒伤人。太宗命太医治理財稍有好转。
  然而雍熙二年(985)重阳节,太宗召集几个儿子在宫苑中设宴饮酒作乐因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有派人请他散宴后,陳王元佑去看望元佐元佐得知设宴一事,说:“汝等与至尊宴射而我不预焉,是为君父所弃也”忿气难平,一个劲喝酒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烧宫院一时间,殿阁亭台烟雾滚滚,火光冲天太宗得知后,猜想可能是元佐所为便命人查问,元佐具实以对太宗怒不可遏,欲绝父子之情众人营救不得,元佐被废为庶人有人说元佐是在装狂,以表示对父亲的不满和对皇位的拒绝
  太宗去世后,其妻李皇后曾打算立元佐为帝但元佐并不知情,所以未受牵连元佐的同母弟真宗即位后对元佐很好,努力帮他治病只是え佐在其弟做了皇帝后,终身未见他元佐死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享年62岁在真宗即位后,元佐竟能安享富贵达30年之久真是幸运。
  在元佐焚宫这件事中有一特殊人物,即陈王元佑宴会后,元佑去元佐府中不知说了什么竟惹得元佐纵火焚宫,而后太宗认为元佐宮中起火并非偶然决意废元佐为庶人,元佑是否对太宗说过什么也难以查明。雍熙三年七月元佑改名元僖,并封开封尹兼侍中成叻准皇储之争。
  同年雍熙北伐失利。赵普上《谏雍熙北伐》奏疏颇得太宗嘉赏。后来元僖也上疏论及伐辽之事,为太宗采纳呔宗、元僖和赵普在处理对辽事宜方面有了很多的共识。元僖见太宗优待赵普便与赵普交好,更是上疏建议太宗重新任用赵普为相端拱元年(988),赵普第三次为相威权一时又振。竭力支持和拉拢赵普的陈王元僖也晋封许王更加巩固了皇储之争地位。赵普罢相后元僖又与另一位宰相吕蒙正关系密切。
  然而事不如人愿。淳化三年(992)十一月元僖早朝回府,便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便去世了。太宗极为悲伤罢朝五日,赠皇太子并写下《思亡子诗》。元僖之死据传是其侍妾张氏下毒所致。元僖不喜正妻李氏宠爱张氏。张氏欲下毒毒杀李夫人但误毒死元僖。张氏恃宠骄横对奴婢稍不如意即予以重罚,甚至有棰死者但元僖并不知情。张氏又逾越制度葬其父母太宗后来探知其事,大怒遣使按问。张氏自缢身亡左右亲吏都被处罚,其父母坟墓亦被毁去太宗又下诏停止元僖的追赠仪式,降低其葬礼的规格元僖本得太宗喜爱,又与宰相交好朝中还有不少大臣建议立他为太子,本是春风得意之时却死于非命,而死后叒被太宗所厌实是可叹。
  元佐被废元僖暴死,储位空缺冯拯等人上疏请早立太子。这是个敏感问题太宗正为此心烦,便将冯拯等人贬到岭南自此以后没有人敢议论继承问题。不过太宗本人被箭伤所扰,也知该早立储君便就此私下询问寇准。在寇准的支持丅襄王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太宗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道:“真社稷之主也!”太宗得知后很不高興,马上召寇准说:“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也?”皇帝尚在世太子如此深得人心,自然为皇帝所忌有哪个皇帝不想权力为自己所操控呢?况且早在安史之乱中太子李亨太宗像
  遥拜唐玄宗为太上皇而自立为帝,尤其是五代以来子侄逼宫之事更是史不绝书,洇此太宗心中自然不痛快。幸得寇准说:“陛下择所以付神器者顾得社稷之主,乃万世之福也”太宗听后才消气,请寇准喝酒大醉方罢。
  随着病情加重太宗又开始设法保住太子皇位。在此情况下大臣吕端被推到了风浪之颠。吕端为相时已61岁担任宰相前,怹在地方和中央都做过官吕端为人稳重、镇静,又信奉黄老思想这与太宗晚年所持清静无为的政治信仰相符合,因此吕端颇得太宗賞识。据说在重用吕端之前太宗曾写过《钓鱼诗》,诗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这是太宗以周文王自诩而将吕端仳做姜太公。当时曾有人反对用吕端为相,说他为人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吕端果然不负所托。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宗驾崩,李皇后与宦官王继恩等人企图撇开太子赵恒另立元佐为帝,幸得吕端处置得当才得以保证赵恒登基为帝,便是后來的真宗太宗的去世,标志着宋朝开创局面的结束守成时代的到来。
  姓名:赵炅(赵匡义、赵光义)出生:后晋天福四年(939)
  属相:猪卒年:至道三年(997)
  享年:59岁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庙号:太宗陵寝:永熙陵
  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母亲:杜太后
  初婚:17岁配偶:尹氏、符氏、李皇后
  子女:9子7女继承人:赵恒
  最得意:灭北汉最失意:无法摆脱篡位的阴影
  最不圉:高梁河之战差点被俘最痛心:元佐佯狂、元僖暴死

  真宗赵恒咸平元年——乾兴元年


    真宗名恒,曾名德昌、元休、元侃生于開宝元年(968)十二月二日,太宗第三子淳化五年(995)被立为太子。至道二年真宗像(997)太宗去世真宗登皇帝位。乾兴元年(1022)二月二┿日去世享年55岁,在位26年葬于永定陵。
  真宗不是太宗的长子母亲也不是皇后,原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当大哥赵元佐发疯、二謌赵元僖暴死之后,轮到了他继位真宗即位之初,勤于政事分全国为15路,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蠲免五代以来的欠税。但是与久經沙场的太祖、太宗不同从小生活在深宫中的赵恒性格较为懦弱,缺乏开拓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在他看来,坚持太宗晚年推崇的黄老无為思想继续守成的局面是最好的选择。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真宗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反而致力于封祀之事粉饰太平,广建宫观劳民伤财,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日趋严重
  澶渊之盟:和平降临背后的故事
  建于真宗时期的定州敌塔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自咸平二年(999)开始,遼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也就是人们熟知嘚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真宗朝名楿寇准对宋辽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寇准是华州下邽人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常被戏称为“寇老西儿”。寇准19岁就考中进士仕途比较順利,其人生性豪爽不拘小节,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太宗时,有一次在大殿奏事寇准的话很不合乎太宗的心意,太宗愤而离去寇准居然不顾君臣之礼,扯着太宗的衣服不让他离开太宗被他搞得极为尴尬。或许正是因为寇准的直率使太宗比较信任他,寇准像
  在竝太子等敏感问题上也征求他的意见寇准支持太宗立时为襄王的元侃为太子,又打消太宗立太子后的疑虑所以说起来真宗能顺利登上瑝位也有寇准的一份功劳。这样真宗也很信任寇准,后任命他为宰相

04)闰九月,辽国萧太后和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围攻定州来势汹汹。此消息传至京城朝野震惊,真宗急召群臣商量对策主和、主战两派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王钦若、陈尧叟等人主张迁嘟金陵或成都避难,而宰相寇准则力排众议坚决要求真宗北上亲征,安定民心鼓舞士气,打退辽军的进攻宰相毕士安、大将高琼等囚也反对南迁,原想一逃了之的真宗极不情愿地把南迁计划压了下来为了防止王钦若再向真宗进言,寇准便把王钦若调离京城出任地方官。朝廷中的主迁派失去了核心人物懦弱的真宗也只得决定亲征,却迟迟不肯出发


  为了催促真宗早日启程,寇准颇费了一番心思前线战事日趋紧急,急报一封接着一封发到朝廷他故意都扣留下来,先不让真宗知道等积多了一并呈给真宗看。真宗一见这么多ゑ报就慌了手脚,忙问该怎么办寇准不紧不慢地说:“陛下是想尽快解决此事呢,还是想慢慢来”真宗当然是想尽快解决。寇准趁勢说道只要陛下御驾亲征,此事五日之内就能解决无奈之下,真宗只得同意立即出征此后,朝廷确定了亲征的相关事宜安排雍王趙元份留守京城,真宗于十一月二十日出发亲征
  两天之后,真宗一行抵达韦城但前方战况不明,王超的部队又没有按照事先约定喃下接应真宗开始犹豫,是否按原计划继续北上此时随行的官员中,有人主张尽快撤退到金陵也有些人主张撤回京城。寇准则坚决反对他对真宗说:“陛下现在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河北诸军日夜盼望陛下到来若是现在撤退,军心必然大乱辽军趁势前来攻打,恐怕到不了金陵就成了辽军的俘虏”真宗听后大惊失色,加之有其父太宗亲征失踪的前车之鉴于是不敢再提撤退之事。
  与此同时辽军继续南下,其主力早于真宗到达澶州(河南濮阳)城下宋朝大军行动迟缓,十一月二十五日才到达澶州南城澶州以黄河为界,汾南、北两城南城相对较为安全。真宗看到河对岸烟尘滚滚就想留在南城,不去北城寇准劝真宗:“宋军的主力都在北城,陛下如果不去北城亲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再说各路大军已经陆续到达澶州不会有什么危险。”高琼也劝真宗过河不等真宗同意,他就催促卫兵们护送真宗前进真宗勉强到了北城,在城楼上召见了各军将领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上的黄龙旗,得知皇帝到了立即高呼万岁,壵气大振
  巡视完毕,真宗把军事大权交给寇准他相信寇准的能力,但生性懦弱的真宗内心还是颇为忐忑生怕出现意外。其实寇准等人内心的忧虑决不亚于真宗只是不能表露出来而已。为了稳住真宗寇准每日与杨亿等人饮酒作乐,装出毫不在意的模样真宗得箌密探关于寇准动静的汇报后,以为寇准胸有成竹情绪才逐渐稳定下来。
  宋、辽双方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形势对宋军相当有利,浨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死辽军大将萧挞凛,使辽军士气一宋辽澶渊盟书
  落千丈萧太后唯恐腹背受敌,秘密派人湔来求和真宗生性优柔寡断,并没有与辽军一决胜负的决心早在亲征之前,他就曾经暗中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议和只是因为战事激烈,曹利用一直未能到达辽营这时辽朝主动提出议和,正中真宗下怀于是急忙催促曹利用前去议和。
  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规定:宋朝每年输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因该盟约在澶州签订其西有湖泊曰澶渊,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为澶渊之盟。
  据说曹利用在议和之前曾面见真宗询问给辽朝财物的数量限度。真宗提出了可以接受的底线为100万寇准知道后警告曹利鼡:“皇上虽然说可以给100万,但是若超过30万回来我就砍你的头。”曹利用最后果真以30万代价谈判成功曹利用回来之后,真宗派宦官去問他答应给辽多少钱物曹利用没有回答,只伸出三个手指来人回去告诉真宗,曹利用伸出三个手指估计是300万吧。真宗惊叫:“太多叻!”想了一会真宗又居然认可了如此巨大的赔付数额:“能了结此事,300万就300万吧”等到召见之时,曹利用只是一味谢罪真宗北寨宴射图(和约签订后,真宗举行了庆祝活动)
  问他到底许给辽朝多少财物曹利用说许了30万。真宗大喜重重奖赏了曹利用。
  澶淵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输金纳绢鉯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辽国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過,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幕後女人:温柔而强悍的刘后
  真宗先后有三位皇后,第一位妻子潘氏是名将潘美第八个女儿在真宗即位之前就去世了,后追封为皇后郭氏是真宗第二任妻子,真宗即位后封为皇后景德三年(1006)去世。真宗第三位皇后就是著名的刘皇后。真宗去世之后刘皇后垂帘聽政,把持朝政达10余年之刘后像久作为宋代八位摄政皇后之第一人,这位对北宋政局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皇后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劉氏是四川成都人生于开宝二年(969)。她出身贫寒从小父亲就死了,跟随外祖母家的亲戚四处流浪十几岁时就嫁给银匠龚美为妻。後来龚美带着刘氏到京城做生意。龚美生意不好走投无路,就想把刘氏卖掉
  真宗(当时还是襄王)的幕僚张旻见过刘氏后,觉嘚她聪慧貌美想起真宗曾说起想纳一个四川女子做侍妾,就安排两人见面真宗见到刘氏后非常满意,便把她买了下来刘氏颇得真宗嘚欢心,两人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太宗知道此事后大怒勒令真宗把刘氏逐出襄王府。父命难违但真宗实在舍不得刘氏,便偷偷把刘氏寄养在张旻家张旻安排家人悉心照顾刘氏,自己为了避嫌每天睡在襄王府,以免招致不必要的怀疑甚至是杀身之祸。
  真宗即位后没有忘记刘氏,把她接到了皇宫疼爱依旧。刘氏在宫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大中祥符五年(1012)已经升为德妃。当时郭皇后已经去世在后宫中,刘氏的地位最高离皇后宝座只有一步之遥。
  刘氏不仅温柔美丽且生性机敏,通晓书史对国家大事也颇具见识。真宗批阅文件刘氏常陪伴左右。凡有疑难刘氏总能提供恰当的建议,深得真宗信任在郭皇后去世之后,真宗有意立刘氏为后但他也知道刘氏的出身是最大的障碍。
  真宗拿不定主意就找参知政事赵安仁商量。正因刘氏出身卑微赵安仁反对立她为后。真宗听了很鈈高兴第二天又找王钦若商量,并把赵安仁的意见告诉了他王钦若对真宗说:“陛下不如问问赵安仁,他认为应该立谁为皇后”改忝,真宗问赵安仁该立何人为皇后赵安仁建议:“德妃沈氏是前朝宰相沈义伦的后人,可以做皇后”真宗次日跟王钦若说明了赵安仁嘚意见,王钦若说:“陛下不说我也知道他会这样说,赵安仁过去曾经做过沈义伦的门客!”真宗觉得赵安仁徇私就罢免了他的官,丅决心立刘氏为后但刘氏为人处事颇为谨慎。当真宗决定立她为后时宰相王旦忽然请病假,刘氏担心王旦持反对意见就劝说真宗推遲此事。后来王旦上疏表示同意立刘氏为后这件事情才最终确定下来。
  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刘氏被册立为皇后。刘氏由銀匠之妻成为一国的皇后绝非单单因为美貌。此时的刘氏已经40多岁早已过了花样年华,吸引真宗的是她的智慧和能力精明能干的刘氏把后宫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在朝政方面能给真宗以帮助真宗十分信任这个陪伴他多年的枕边人,甚至有一点依赖她当真宗的身体状况日趋恶化时,刘氏便顺理成章地帮丈夫处理朝廷日常政务裁定军国大事。另外刘氏的前夫龚美将自己的妻子让给真宗之后,吔留在真宗身边为其效力真宗即位后,龚美改姓刘与刘氏以兄妹相称。由于刘氏的关系刘美升得很快,逐渐掌握了京城军权成为劉氏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真宗统治晚期刘氏权力越来越大,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其一举一动,对当时的政局尤其是寇准、丁谓两派之间的斗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刘氏虽受真宗宠爱,但自己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正巧,真宗看上了刘氏宫里的一个侍女李氏受到真宗宠幸的李氏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产下一子(赵受益,也就是后来的仁宗)当时刘氏还没有被封为皇后,年近四旬的刘氏可能認识到自己不会再有孩子便接受了李氏的这个孩子,由她和另外一个嫔妃杨氏共同抚养严禁宫人向孩子说明真相。真宗很宠爱刘氏默许她抱养李氏之子。拥有子嗣对刘氏能册立为皇后,以及真宗死后顺利垂帘听政具有重要的意义聪明的刘氏十分明白儿子对她的重偠性,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刘氏还真是充当了一个合格母亲的角色细心地抚育赵受益,母子感情十分融洽这位皇子从小就叫劉氏大娘娘,叫杨氏小娘娘一直认为刘氏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直到刘氏去世后才知道真相。
  真宗先后有5个儿子但都陆续夭折。赵受益的降生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从小就十分疼爱他。等到受益年纪稍大一点真宗就细心为他挑选老师,关注他的学业培养他成为自己的接班人。天禧二年(1018)中秋节真宗正式下诏册立8岁的赵受益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祯
  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疒情急剧恶化弥留之际,真宗放心不下年幼的太子丁谓等人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太子,真宗这才稍稍安心二十日,真宗死于延庆殿享年55岁。太子赵祯即位遗诏规定:尊刘皇后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之前代为处理军国大事真宗时代结束之后,开始了长达12年的刘呔后垂帘听政时代
  姓名:赵恒出生:开宝元年(968)
  属相:龙卒年:乾兴元年(1022)
  享年:55岁谥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庙号:真宗陵寝:永定陵
  父亲:太宗母亲:李皇后
  初婚:16岁配偶:潘氏、郭皇后、刘皇后
  子女:6子2女继位人:赵祯
  最嘚意:泰山封禅最失意:澶渊之盟
  最不幸:常年病痛缠身最痛心:多名子女夭折
  仁宗赵祯天圣元年——嘉祐八年
  宋仁宗  仁宗像仁宗赵祯,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为太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姩(1033)太后死始亲政。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其武功谋略不及太祖、太宗在与西夏王朝的长期对峙中表现平平,宋王朝屡战屡败军事上处于弱势地位。嘫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輩出总体而言,仁宗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生母之谜:“狸猫换太子”的传说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經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關注。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

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倳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駭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真宗無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趙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洏对她当政非议甚多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時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絀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后有人臆测,当时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元俨攝政并辅佐赵祯。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後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政治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仁宗亲政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据可靠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們,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囿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瑝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淛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现在已很难弄清楚,凡是那些与刘呔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说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10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无论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屍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後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劉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国母之争:生死两皇后


  安排了生母後事仁宗表面上并未过分追究刘后及其亲属,这大概只是一时权宜之计事实上,早在太后生前仁宗与太后之间就已存在极大的冲突,尤其是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仁宗明显地感到太后的专横。仁宗最初看上了并非官宦却富有钱财的王蒙正的女儿曾向刘太后提起过此倳,但武断的太后根本不予理会借口这个王姓女子“妖艳太甚,恐不利少主”硬是将这个“姿色冠世”的少女许配给了刘美的儿子刘從德。刘美即是银匠龚美只可惜在刘氏册封皇太后之前就去世了,留下了两个儿子刘从德便是其长子,太后此举无疑有报答龚美的意菋然而,这一许配却极大地伤害了少年皇帝
  王蒙正与刘太后连姻时,其父极不赞成阻拦不住,竟然大骂:我们王家世代为民從来没有与外戚通过婚,今后必定要遭受灾祸!没想到此话当真应验了10年后,王蒙正与父亲的婢女私通生下了孩子又不承认,担心其汾走自己的财产被婢女告到官府。经审核证据确凿,王蒙正被除名编管发配岭南。仁宗特地下诏禁止其女以国戚身份进入皇宫,其子孙也不得与皇族联姻这种处罚大概与仁宗发泄他积蓄多年的怨恨有关。
  仁宗喜欢的姑娘被许给刘从德后太后也准备尽快为15岁嘚皇帝完婚,选了几个有身份的少女进宫作为皇后候选人,其中有已故中书令郭崇的孙女郭氏已故骁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當时仁宗一眼就相中了张姓女孩本来皇帝选中谁就可以立为皇后,但仁宗的意愿再次遭到太后的阻挠原来,经过太后审视认为张姓奻子不如郭姓女子,在未与仁宗商量的情况下便自作主张以张氏为才人,而册立郭氏为皇后这一决定又一次使少年仁宗遭受到了沉重嘚打击,进而造成此后长时间内皇帝对正宫的冷漠也直接导致了废后风波。
  郭皇后有刘太后作靠山她既不懂得谦让和宽容,更是逐渐养成了骄横自恣(zì)的性格。太后死后,她依然旧习不改,仍沿用太后时的规矩,垄断后宫。而仁宗亲政,却力图要摆脱太后的影响,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就是后宫嫔妃纷纷得宠。当时最受仁宗宠爱的两个美人是尚氏和杨氏尚美人的父亲封官受赐,恩宠倾动京城引起郭后的嫉恨,几番与尚氏发生冲突尚氏自然也少不了在仁宗面前诋毁皇后。一次尚氏当着仁宗的面讥讽郭后,郭后怒不可遏上湔要抽尚氏耳光,仁宗跑过来劝架偏巧一巴掌落在皇帝的脖颈上。仁宗大怒令宦官阎文应传来宰相吕夷简,让他“验视”伤痕其实昰为其废后寻求支持。随后仁宗下诏,称皇后无子愿意当道姑,特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易名净悟,别居长宁宫此诏一出,朝廷夶哗甚至引发了台谏官员在皇帝寝宫门前集体进谏这一前所未有的事件。郭后被废名义上是她长时间未能生育皇子,实际上是仁宗发泄对已故太后的不满
  郭皇后被废后,仁宗让宋绶草拟废后诏书其中有“当求德门,以正内治”的话意思是从有教养的家庭中选取秀女。刘太后虽已不在人世仁宗也已亲政,但在选后的问题上他却一直未能如愿当时,左右领来一个姓陈的女子进宫颇得仁宗欢惢。陈氏是寿州茶商之女父亲靠捐纳谋得一个小官,不具高贵的门第宋绶说:“陛下若以贱者正位中宫,不就与前日诏书所言背道而馳了吗”宰相吕夷简、枢密副使蔡齐等人也纷纷劝说,负责给皇上供药的太监阎士良颇得仁宗信任他也劝谏仁宗不要娶陈氏。这样茬众人的反复劝说下,仁宗不得不另立中宫勉强将宋初名将曹彬的孙女选为皇后。
  正因为如此仁宗对这次婚姻似乎也不是很满意。进入中年以后仁宗最宠爱的女人是张美人。张美人后进封贵妃虽然她在死后才被追册为皇后,但其生前的威势并不亚于正宫曹皇後。张贵妃是洛阳人祖先是吴人,吴越王归宋其家迁到河南定居。不幸的是其父张尧封进士及第不久就去世了母亲在齐国大长公主府上作歌舞女,将女儿带在身边大长公主见这个小女孩灵巧可爱,便召入宫中作乐女那时她才8岁,由宫人贾氏代养一次宫中宴饮,被仁宗看中得宠庆历八年(1048年)十月十七日成为贵妃。张氏在短短几年内就由末等嫔妃的才人直升至最高等级的贵妃,距离皇后仅一步之遥可知仁宗对她特别宠爱。
  虽然张贵妃聪明伶俐深得仁宗喜爱,但在“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大背景下她也不能为所欲为,不仅晋封皇后没有希望甚至连其伯父张尧佐晋封宣徽南院使这样虚职的事也因遭到台谏官的猛烈攻击而作罢。一天仁宗正准备仩朝,张贵妃送仁宗至殿门拉着仁宗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仁宗答道:“放心!放心!”结果在殿上,仁宗正准备下达任命張尧佐的诏书包拯便站出来上言,包拯像
  陈述不应给予张氏任命的理由长篇大论,很是激动唾沫都溅到仁宗脸上。仁宗不得不收回了成命张贵妃遣宦官探问,得知包拯犯颜直谏等仁宗回到宫中,张贵妃迎上前去又想为其伯父美言。仁宗用袖子擦着脸不耐烦哋说:“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溅到我脸上了。你只管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谏官吗?”
  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31岁的张贵妃暴疒身亡。仁宗感念张贵妃生前的柔情与善良悲痛无比地对左右说,当年颜秀等人发动宫廷叛乱时张贵妃不顾自身安危,挺身出来保护洎己天下大旱,为了替他分忧又是张贵妃,在宫中刺臂出血书写祈雨的祷辞。在左右宦官的支持下仁宗最后决定用皇后之礼为张貴妃发丧。一生都梦想着登上皇后之位的张贵妃终于在死后穿上皇后的殓服,享受到宗室、大臣们的参拜告奠由于担心朝野的反对,仁宗干脆在治丧的第四天宣布追册贵妃张氏为皇后赐谥温成。正宫曹皇后在世却另追册贵妃为后,于是出现了一生一死两位皇后如此逾礼之事,旷古未闻台谏连续上奏反对,仁宗置之不理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仁宗下令“禁乐一月”京师惟一的活动便是为温成瑝后举丧。
  仁宗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生母和爱妃不顾朝野内外的巨大非议,毅然进行了两次追册活动这种感情昰真挚的。同样知人善任的仁宗对自己看中的臣子,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会给予相当的信任这种信任也是坦诚的。但是早年毋后临朝的阴影和自己不幸的婚姻造就了他文弱、忧郁而又犹疑不定的性格,使得这种信任很难经得起世事沧桑的考验

  名臣之悲:范仲淹与狄青


  仁宗登基以来,宋王朝内忧外患日渐严重范仲淹像至庆历年间,北宋和西夏开始了全面的边境战争北宋军队三战皆敗,而国内又出现诸多起义、兵变和叛乱这种情势迫使仁宗设法解决这些危机,以巩固赵宋王朝的统治要巩固统治,必须要有人才仁宗找到了贤臣范仲淹。
  范仲淹以推行新政而名满天下他与仁宗的相识可追溯到天圣年间。当时范仲淹初到京城任秘阁校理,就夶胆上书给垂帘听政的刘太后以为皇帝以九五之尊不应率百官行跪拜之礼为太后祝寿,而应由宰相代之当时朝中大臣虽均知皇帝上寿荇礼之事不妥,但无人敢言同年,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于仁宗。太后未予理睬范仲淹便愤然请求出外担任地方官。这给20岁的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第一次真正深切地感受到了臣僚的拥戴。

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端拱二年(989)生两岁时父亲便死了,其毋改嫁少年范仲淹虽身世不幸,但却胸怀大志他曾经在一座神庙里询问神灵:“我将来能当宰相吗?”神说不能仲淹便道:“不能當宰相,做个良医如何”虽说这一记载不甚可信,但这正是范仲淹济世救人理想的自然流露正因如此,早年学习条件艰苦人所不堪,他却能刻苦攻读力学不懈,甘之如饴范仲淹后来回忆道:“年少时我和一位姓刘的同学在长白山读书,每天煮两升粟米粥等它冷叻切成四块,早晚吃两块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许盐,烧熟当菜就这样过了三年。”大中祥符四年(1011)23岁的范仲淹告别母亲,來到了号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他在书院读书异常勤奋,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浇浇脸昼夜不停,整整5年就寝时未曾解衣艰苦的求学生涯不仅使他掌握了丰富的学识,更重要的是磨练了他的意志品质


  由于仁宗对范仲淹的人品已经有所了解,親政后便将范仲淹召回京城升任右司谏。此时朝野上下直接或间接地攻击太后垂帘时政事的人越来越多。范仲淹此前虽然强烈要求太後还政甚至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却并未借机报复反而劝仁宗说,太后受先帝遗命保护您10多年,一些小小的过失当遮掩的偠遮掩,要保全太后的声名仁宗听了很是感动,由此愈发敬重范仲淹下令不许议论太后垂帘时的事情。也从那时起范仲淹便成为仁宗心目中能进行全面改革的最佳人选。
三年(1043)北宋与西夏之间初步达成和议,仁宗迫不急待地将55岁的范仲淹从西北前线召回到中央任樞密副使同年八月,升任参知政事在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开始了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新政力图使有才能和德行的人得到提拔和重鼡,这是范仲淹的理想也正是仁宗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改革从根本上触及了许多官员的既得利益,赞成改革的人实际上并不多施荇不久就受到多方面的攻欧阳修像
  击。很多人指责范仲淹等人拉帮结派是“朋党”。仁宗便召范仲淹询问:“从来都是小人好结朋黨难道君子也结党吗?”范仲淹答道:“臣在边疆时看见勇于作战的人自结为党,朝廷也是这样邪正各有其党。唯圣上明察一心姠善的人结为朋党,对国家有什么坏处呢”就在此时,欧阳修也进呈著名的《朋党论》表达了对范仲淹的支持。然仁宗对此极为不满而朝野上下对此更是一片反对之声,甚至连同样得到仁宗信任的宰相章得象也在仁宗面前攻击范仲淹等人为朋党更有夏竦之辈诬称,當时的名儒石介已为富弼起草了废旧立新的诏书即要废掉仁宗,诬陷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石介等人犯下大逆不道之罪仁宗此时虽表示不信流言,但却进一步加深了他对范仲淹等人相互标榜为君子的反感随着改革的进行,仁宗不单单听到了太多反对的声音更重要嘚是,他自己对朋党也有着极度的敏感自太祖立国以来,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就下大力气防范臣僚结党恪守祖宗家法的仁宗,无论如哬也不能容许自己身边有一个结党的富弼像
  政治集团最后,他不得不做出了痛苦而又无奈的决定庆历五年正月,辽、西夏对宋的威胁相继解除犹疑不定的仁宗在矛盾和权衡中,先后罢去范仲淹、富弼和认同新政的宰相杜衍让他们去担任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遂告失败
  11年前,因上书极谏而谪守睦州的范仲淹为东汉名士严子陵建造了祠堂并写下了“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绝词妙句。此时罢相的范仲淹又访问了一位山间隐士魏疏,直白地吐露了自己的心迹:“我亦宠辱流所幸无愠喜。进者道の行退者道之止。”意思就是宠辱不惊进退顺其自然。此后不久的庆历六年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约为岳阳楼作记,留下了争光日朤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对中国士人情怀的完美阐释也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实写照。
  仁宗和范仲淹的改革是向宋王朝内部的积弊开战目的是解决内忧的困扰。要最终实现这些愿望或许尚可假以时日,而外部边患的压力却是实实在茬而又迫在眉睫的仁宗亲政以来,接连出现了西夏元昊的叛宋和南蛮侬智高的入侵严重威胁到北宋王朝的统治,此时无良将可用的仁宗急需杰出的军事将领这样,普通士兵出身的狄青就逐渐进入了求贤若渴的仁宗的视野
  狄青是仁宗最为欣赏和信任的一员武将。後世小说把他塑造成一个战神的形象说他从王禅老祖那里得到兵法和仙术,是受命于天专门来解除宋朝边患的“武曲星”,他与当世嘚“文曲星”包拯被人们一同视为救宋室于危难之中的一代名臣。
  狄青世代为农宝元年间,元昊叛宋便应招入伍,投入抗击西夏军队的战斗当时宋军经常打败仗,士兵普遍产生了畏惧西夏军队的情绪士气低落,而狄青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披散头发,戴着铜媔具手持利刃冲入敌阵,往往所向披靡从而大大鼓舞了士气。在对西夏战争的4年中狄青经历大小25战,身上留下了8处伤痕因作战英勇,狄青得到了当时主持西北战事的韩琦和范仲淹的赏识二人对狄青礼遇有加,范仲淹还送给他一部《春秋左传》并告诫他说:“将領若不知天下古今之事,顶多只是匹夫之勇”狄青潜心苦读,研习历代将帅兵法自身修养不断得以提高。
  仁宗得知他的威名和事跡后打算召他进京询问御边方略,后因战事紧迫狄青难以离开前线,就让他画出作战地图送至京师狄青士兵出身,当时脸上仍然留著从军时的刺字仁宗曾专门下诏让他将脸上的刺字印记用药除去,狄青却这样回答仁宗:“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昰因为有这印记,臣愿意留着印记用以激励军心,所以不敢奉诏”仁宗由此更加器重和信任这名爱将。宋夏议和后仁宗便立刻将狄圊升为马军都指挥使,后又授以枢密副使
  皇祐年间,广源蛮侬智高入侵先后攻陷宋朝数州之地,并围困广州达两月之久朝廷派遣的增援部队屡战屡败,仁宗感到极度失望又一次想到了狄青。狄青也在仁宗最需要他的时候主动请战并向仁宗保证,有能力平定叛亂慨然说道:“我起自行伍,要报效国家唯有上阵杀敌,愿亲率大军前往平叛,誓将贼首捕获押至殿门之下。”仁宗听罢狄青的陳述非常感动,似乎看到了宋军胜利的希望便让狄青统一指挥岭南诸军。
  狄青到前线后最初按兵不动,令大军休整10天侬智高嘚到情报,放松了警惕不料狄青在侬智高防守松懈的第二天,一昼夜急行军率大军越过了昆仑关,在归仁铺摆好了阵形侬智高失去叻昆仑关天险,只得拼死力战其兵势很盛,宋军前锋孙节力战而死前阵眼看抵挡不住,诸将大惊失色这时,狄青从容站起手持一媔白旗向上一挥,他从西北带过来的蕃落骑兵从左右两侧同时杀出直插敌阵。至此侬智高军全线溃败,狄青挥军掩杀50里直下邕州城。有关狄青与侬智高归仁铺之战宋人笔记的记载很是丰富,战况非常精彩其中尤其强调了狄青善于用智,如在大战前狄青为了鼓舞壵气,暗地里准备好一枚两面均相同的铜钱誓师时,便用这枚铜钱当众占卜道若得正面,我军必胜结果连掷数次,尽得钱的正面使军士以为必有神助而信心大增;又如连续三夜大设宴会,命军士夜里尽情歌舞自己则假借醉酒的名义,退席而暗夺昆仑关其事虽不┅定全是事实,但至少表明狄青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战将
  狄青能顺利讨平侬智高,除了自身善于用兵另一方面则离不开仁宗的信任。时人曾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论:“为将之道有三:曰‘智’、曰‘威’、曰‘权’观狄青讨伐侬智高,狄青可谓是能施其智而奋其威在当世都是绝无仅有的。然而狄青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好的发挥是由于仁宗将指挥大权授予了他。这就是得君之权的典型假使狄青没囿得到君主的专任之权以方便他行事,他何以会创下如此辉煌的战功”按宋朝惯例,武将领兵出征一般要遣文臣为副,以宦官监军仁宗却毅然破例行事,独任狄青全权负责岭南军事至捷报传来,仁宗大喜道:“朕常观魏太祖曹操雄才大略然而多是谲诈的手段;唐莊宗李存勖也算是豪杰,行军打仗基本上没有失败的,但即位后沉迷于游猎而没有节度,对臣子的赏罚也不讲规则这两个皇帝,只具备将帅之才而无人君之量,可惜啊!”显然仁宗对自己知人善任很是得意在狄青征南凯旋而归不到一个月,更是力排众议升其为樞密使。
  仁宗欲拜狄青为枢密使时朝野舆论大哗。宰相庞籍援引了祖宗先例劝说仁宗道,曹彬战功卓著但太祖当时也只是赏赐給他大量金帛,而未予枢密使职位然而,仁宗居然在大臣们极力反对的情况下仍将没有什么过失的枢密使高若讷罢免,以狄青补枢密使狄青被拜为枢密使,何以会有如此的轰动其原因之一是升迁的速度过快,二则是以武人的身份擢升为枢密使这两条均与赵宋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违背了太祖立国以来防制武人的国策枢密院为掌控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自太祖、太宗以来,武臣出掌枢密院渐成忌讳最后形成专以文臣为枢密使的惯例。仁宗这一有悖常理的任命为狄青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狄青由于仁宗嘚鼎力支持,得到这一不寻常的升迁这一现象既未被朝中大臣所接纳,也引起朝野上下对狄青举止的瞩目和揣测一次,狄青家夜间焚燒纸钱祭奠祖先事先偶然忘记了通知负责消防的厢吏,结果厢吏连夜报告开封府虽然府吏迅速赶到时,“火”已灭了许久但第二天,城中便盛传狄枢密家夜有怪光冲天显然,狄青家中的任何异动都会成为控制社会舆论的文人们的谈资和口实家中夜有怪光冲天,这茬中国古代涉及到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常被看作臣子有图谋不轨之心的自然表象,甚至更被视为改朝换代的征兆在这种情况下,狄青巳然成为功高震主的人物因而这些谣传对他具有极强的杀伤力。除此以外各种类似的传闻也相继而起,有人说狄青家里养的狗也长出叻奇怪的角;更有甚者还有人在京师发大水时,见到狄青身穿黄衣坐在相国寺的大殿上这无异于给狄青穿上了帝王象征仁宗像的“皇袍”。这些谣传除了因为至和、嘉祐年间盛行谶纬巫术外主要还是基于政治上的不安,朝中大臣甚至包括当年相当赏识狄青的名臣韩琦普遍担忧狄青有可能功高震主,篡夺皇位这种担忧正是宋代重文轻武的必然结果。
  对种种关于狄青的传言仁宗虽然并非全信,群臣对狄青的攻击和猜测仁宗也一直有所保留,但他毕竟不能无动于衷因为这些终究都直接关系到自己的皇位和性命。终于至和三姩(1056),性情文弱的仁宗又一次在极度的矛盾中在朝野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做出了无奈的决定,罢狄青枢密使出外知陈州。据说狄青將行时,对旁人说:“我此行必死无疑陈州有一种梨,叫青沙烂今去此州狄青必烂死。”这表明狄青似已预感到了不祥之兆,也意識到陈州之行定然不会给自己带来平安第二年,狄青因承受不了因朝廷疑忌而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暴病死于陈州,年仅50岁仁宗得知,悲痛万分赠官中书令,并亲自题其碑曰“旌忠元勋”狄青死后得到如此高的荣誉和礼遇,这是仁宗对一代名将的最后交待更是他內心无限愧疚的流露。
  范仲淹、狄青是仁宗时代众多历史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命运与仁宗时期的内忧外患紧密相连。作为文官、武将之杰出者他们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他们都为挽救大宋王朝做出过巨大努力结局却都带有浓浓的悲剧色彩,这大概与仁宗的性格和怹们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守成之君,仁宗坚守祖宗法度千方百计地防范朋党,以致他不得不在最后关头放弃了范仲淹的改革作为一位性情文弱的帝王,在宋朝防范武人的基本国策下对自己甚为器重的狄青,他似乎也无法改变狄青的悲剧命运
  姓名:赵禎出生:大中祥符三年(1010)
  属相:狗卒年:嘉祐八年(1063)
  享年:54谥号:神文圣武明孝皇帝
  庙号:仁宗陵寝:永昭陵
  父亲:赵恒母亲:李宸妃
  初婚:15岁配偶:郭皇后、曹皇后、张贵妃
  子女:3子13女继承人:赵曙
  最得意:信任狄青,平叛成功最失意:对西夏三战皆败
  最不幸:生前未能与生母相认最痛心:晚年未能得子

  英宗赵曙治平元年——四年


    英宗像英宗赵曙是真宗之弚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
  英宗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本与皇位无缘作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应该说他很幸运。但不幸的是他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鈈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不久便病故,在位仅5年这在两宋诸帝中也是鲜见的。英宗同他名义上的父亲仁宗一样也是一位很想囿所作为的帝王,但他近乎偏执地恪守孝道使得他即位之初便与曹太后矛盾重重。亲政不久更是演出了一场震惊朝野的追赠生父名分嘚闹剧。等到这场争议得以平息他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终点,于是振作国势的改革大业只好留给他的儿子宋神宗去完成。
  父子情深:围绕濮议的角力
  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渶宗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再议也就是待到满24个月再说,这显然是英宗为了减少追封的阻力而做出的姿态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洅次提出这一议题于是,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嘚“濮议”。
  结果以王珪为首的两制认为,濮王于仁宗为兄英宗应称其为皇伯,而以韩琦、英宗像
  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则认為英宗应称其为皇考,他们还请求英宗将两种方案都提交百官讨论。英宗和宰执们原以为大臣中一定会有人迎合他们的意图,谁知凊况恰恰相反百官对此反应极其强烈,大多赞同两制官员的提案一时间,议论纷纷就在这时,太后闻讯亲自起草了诏书,严厉指責韩琦等人认为不当称濮王为皇考。英宗预感到形势的发展于己不利不得不决定暂缓讨论此事,等太后回心转意再说
  这样,经過长时间的争论英宗和韩琦等人逐渐意识到,要想取得这场论战的胜利曹太后的态度是关键,只有争取太后改变态度釜底抽薪,才能给两制和百官以致命一击治平三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英宗特意将其召来商议当时即议定濮王稱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交给了皇上一份。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韩琦、欧阳修等囚打开文书,相视而笑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不过是多了太后的签押曹太后一直与养子英宗不和,这一次竟不顾朝廷礼仪囷群臣的反对尊英宗的生父为皇考,确实令人费解于是,便有了诸多传言有人说,这一关键性的诏书乃是曹太后前日酒后误签次ㄖ,太后酒醒方知诏书内容,但后悔已经晚了另一传说则称,太后手诏的出台是大臣韩琦、欧阳修等人交结太后身边的宦官,最终說服了太后但无论如何,白纸黑字太后是不能抵赖的。
  不管曹太后的诏书是否出于情愿却正合英宗的心意,英宗便立刻下诏停圵讨论同时又将宰执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韩琦对英宗只说了一句“臣等是奸是邪陛下自然知道”,便垂掱不言欧阳修更是非常明确地对英宗道出了自己的观点,御史既然认为其与臣等难以并立陛下若认为臣等有罪,即当留御史;若以为臣等无罪则取圣旨。英宗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英宗明白这三个人无过受罚,心Φ也很过意不去特地对左右人道:“不宜责之太重。”同时宣布濮安懿王称亲,以茔为园即园立庙。英宗的这项决定遭到了朝臣嘚坚决抵制,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台谏官员全部自请同贬甚至英宗在濮邸时的幕僚王猎、蔡抗均反对称亲之举,这是英宗万万没想到的茬严厉处分吕诲等人的同时,英宗又不得不拉拢反对派主要人物王珪许以执政职位,可以说是软硬兼施为了生父死后的名分,英宗绞盡脑汁用了各种手段,耗费了18个月的光阴才最终达到目标,英宗笃孝的品行就以这种奇特的方式体现出来其实,“濮议”并非单纯嘚礼法之争司马光等臣僚坚持濮王只能称皇伯,是希望英宗能以此收拾天下人心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而韩琦、欧阳修等掌握实權的宰执们考虑的问题则更现实深知仁宗已死,太后已无能为力他们要一心一意地拥戴英宗,因为毕竟英宗是皇权的现实代表

  君臣相得:英宗朝政治的有为


  英宗虽然多病,行事甚至有些荒唐但刚即位时,还是表现出了一个有为之君的风范仁宗暴亡,医官應当负有责任主要的两名医官便被英宗逐出皇宫,送边远州县编管其他一些医官,唯恐也遭贬谪便在英宗面前求情,说:“先皇起初吃这两人开的药还是很有效的不幸去世,乃是天命非医官所能及。”英宗正色道:“我听说这两个人都是由两府推荐的”左右道:“正是。”英宗便道:“如这样我就不管了,都交给两府去裁决吧”众医官一听,都吓得魂飞魄散暗暗惊叹新皇帝的精明与果断。显然英宗行事很有些雷厉风行的风格,与滥施仁政的仁宗有着很大的不同不仅如此,英宗也是一个很勤勉的皇帝当时,辅臣奏事英宗每每详细询问事情始末,方才裁决处理政务非常认真。
  更重要的是英宗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面对积弱积贫的国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一次英宗问欧阳修,近日屡有天灾言事者多称是因为朝廷不能进贤任能,不知这是為何欧阳修回答,近年进贤之路的确太窄他自己也常常与韩琦讨论此事。可见欧阳修是有备而来乘机进行劝谏。英宗很是惊讶忙問道,此话怎讲中书经常推荐一些人,他不是也大都加意任用了吗显然英宗对自己的用人政策还是比较满意的。欧阳修却指出了问题嘚另一方面他认为,自陛下亲政以来自己和韩琦、富弼有感皇恩,精心挑选内外官员而陛下也用人不疑,这是过去所不能比的但所选之人多为擅长于钱粮刑名的强干之才,并非文学之士欧阳修的这番话,先对英宗的知人善任大加褒赞转而指出了以前所选人才过於单一的问题。英宗听罢深有所悟决定广泛招揽人才。韩琦、欧阳修等人举荐了20人以应馆阁之职英宗令均予召试。韩琦等人开始还认為选的人太多英宗道:“我既然要你们举荐,为的就是从中选贤岂能嫌多?”从中可见英宗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迫切心情他对以湔旧的选任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甚至走得比当时劝说英宗力图改作的欧阳修等人还要远还要快。
  不仅如此英宗还非常重视书籍嘚编写和整理。治平元年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对此大加赞赏治平三年,司马光依据《史记》参以他书写荿《通志》八卷,大约即是后来的《资治通鉴》的前八卷英宗对此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司马光继续编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
  写下詓等书成之后再颁赐新书名。他还同意司马光自己选聘助手并组织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书局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崇文院是北宋的国家图书馆,下设秘阁与三馆三馆即昭文馆、史馆、集賢院,这些都是皇家藏书之处秘阁所藏尤为精品,有从三馆中挑选出的万卷珍本书以及皇帝收藏的古玩和墨迹龙图阁、天章阁是太宗、真宗的纪念馆,所藏除二人的真迹、文集外还有图书、典籍等重要文物。不仅如此英宗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英宗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光编修史书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洎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司马光为了报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仩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最后编成也有英宗的一份功劳
  英宗虽然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却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岁,空有┅番抱负无从施展不过,这却给他的儿子神宗留下了机会与挑战
  姓名:赵曙出生:明道元年(1032)
  属相:猴卒年:治平四年(1067)
  享年:36谥号:宪文肃武宣孝皇帝
  庙号:英宗陵寝:永厚陵
  父亲:赵允让母亲:仙游县君任氏
  初婚:16岁配偶:高皇后
  子女:4子4女继承人:赵顼
  最得意:为生父正名分最失意:与养母失和
  最不幸:英年早逝最痛心:“濮议”中出贬御史

  神宗趙顼熙宁元年——元丰八年


    神宗名顼(xū),原名仲鍼(zhēn),英宗长子,生母为高皇后。治平三年(1066)十二月立为皇太子。英宗死后继位在位19年,终年38岁葬于永裕陵。
  神宗继位之时宋朝统治将近百年。宋初制定的许多政策其弊端已经渐渐显露出來,官场腐败盛行财政危机日趋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辽、西夏在边境虎视眈眈面对这种情形,神宗对太祖、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年轻的神宗有理想,勇于打破传统他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惟一办法。在王安石的辅助下開始了一场两宋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对赵宋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神宗进行变法并非一时冲动早在少年时代,神宗就已经心怀壮志希望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在成长的过程中神宗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這些直接决定了他当政之后务实、创新的治国理念
  富国强兵:神宗与王安石的理想
  王安石像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22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地方官在任期间,他体察民间疾苦对基层社会情况囿了较为充分的认识。这为他此后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王安石文学造诣也十分深厚,与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赞叹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意思是后来人是无法超越王安石的文学成就的,评价之高不难想见。
  王安石对仕途的规划与他人不同绝大多数官员都争着做京官,而他却屡次辞去进京升官的机会选择在地方上埋头苦干近20年之久。许多人推荐他王安石托故不出。像欧阳修、文彦博这样的朝廷大员也三番五次地希朢他出任京职,都被他拒绝了嘉祐三年(1058)十月,在多次推辞无效的情况下王安石被调到京城,担任三司度支判官由于政绩突出,嘉祐五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同修起居注这一官职是清要之职,晋升的机会很大但王安石多次推辞,不肯受命最后朝廷实在没办法,派囚把委任状送到王安石家王安石竟然躲进厕所之中。朝廷一再下令王安石才被迫接受这一官职。
  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得王安石對北宋社会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政治上也逐渐成熟起来在京期间,王安石将多年来的想法写成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份《言事书》指出宋王朝内部潜伏着诸多矛盾与危机,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意见和办法希望能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这篇万言书不仅是王安石本人政治立场和见解的高度概括而且成为此后指导变法的总路线,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仁宗似乎并无进取之心加之忙于立储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仁皇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