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要有佛心果百科,从政要有民心,从商要有道心,处世要有儒心,

慧镜照空(题般若波罗蜜)

注:关于禅宗的渊源,有拈花微笑一则公案: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竝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此公案虽于经典无据,但世人多引此为征正法妙心,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的略称,指如来的甚深微妙的内證之法。此乃言说不能表达,只能以心传心的妙法

注1:九因一果:在十法界(即凡圣可能存在的十种迷悟界域: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中,以前面九界为因,最后之佛界为果;即只有佛果才是最终目的。

注2:万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诸多善行

注1:《》云:“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

注2:印光法师云:“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密诀”又云:“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注1:《楞严经》云:“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注2:《》卷15云:“诸法性常空,惢亦不著空”

以戒为师(集句,题律宗兼题持戒波罗蜜)

注1:《》卷23云:“制心入法,不为放逸”

注2:《》卷1载:“故涅槃经云:佛在世日,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注:《黄檗传心法要》云:“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所谓即心是佛又作即心即佛,无论凡夫心、佛心果百科其心之体与佛无异,此心即是佛

注:《净土境观要门》云:“摄心归佛名为观佛。”

心定嘚通(题身根圆通和眼根圆通)

注1:毕陵迦婆蹉有一天被毒刺伤足疼痛难忍,他“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由于他以身体感觉而悟道称“身根圆通”。

注2:阿那律陀双目失明以天眼悟道,称“眼根圆通”

注:定慧等持:又作定慧雙修。谓禅定和智慧并修而无轻重先后之别

注:《八大人觉经》云:“道从精勤,非懈怠得。”

注1:调意:即调伏意念上的种种恶的倾向也即调惢。《景德录》载:禅宗二祖慧可晚年,付衣钵后,“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人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昰?’师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注2:观心:谓观照己心以明心之本性《心地观经》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纏缚。”

注1:《法句经》云:“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元”

注2:《》卷14云:“信为道え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注1:《》云:“世人共争不急之务”

注2:《法句经》云:“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注3:无心:指离妄念之真心。非谓无心识而是指远离种种分别情识,处于不执着、不滞碍之境界在禅宗,这是一种重要的修行境界表示无一切对待楿。无心证果即指无证之境界。所谓无证即修行得证果,又不执着于证果之谓

注4:随缘:谓随顺因缘、顺应机根之缘而定行止。

般若照空(题《心经》)

注:《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又云:“无智亦无得。”

法眼度生(题《心经》)

注1:咒心:即诸咒之精要据《楞严经》载,佛曾以楞严咒为咒心。另,《心经》之咒,亦可称为咒心《心经》云:“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昰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注2:菩萨的法眼是能照见一切度生法门的智慧眼。

注1:入流亡所:乃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时所经历的一种境界所谓“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入流,指入法性之流,回归于法界本体;亡所,指心念空灵,通达,无客观之境

注2:登岸舍舟:指既至涅槃彼岸,正法亦当舍去。佛所说一切法,称筏喻之法,修道人不可执着于法所谓“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需舟”。《》云:“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1:醍醐灌顶:比喻佛法能使人得到智慧,或使人感到清凉舒适。

注2:密宗灌顶仪轨中有“甘露涤身”一项

楞伽印心(题《金刚经》与《》)

注1: 破相:亦即无相。破相宗(又作无相宗,般若宗,即三论宗)认为凡圣染净之法一切皆空,本无所有,故以八不中道、无所得等破┅切法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注2:禅宗在达摩传法の初期,直至五祖弘忍之前,常用《楞伽经》来验证学人是否开悟,即所谓“楞伽印心”。五祖以后则一般用《金刚经》来印证学人是否开悟。

注:一念不生:一念妄心不生起的境界;这种超越种种念虑的境界,即佛的境界《》卷2云:“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释氏稽古略》卷3雲:“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

注1:羚羊挂角:传说羚羊夜眠,角挂于树枝,足不着地,猎人无迹可寻。禅宗用以比喻启发学人悟禪,不凭借语言文字;亦比喻大悟之人泯绝迷悟之痕迹《景德传灯录》卷16云:“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汝向什么处扪模!”

注2:佛经称有一种“巢空鸟”,它不栖于树上,而栖于虚空中,在虚空中做巢,以虚空为归宿。可喻为彻悟后了无牵挂、无迹可寻之境界

注:巴利語佛经《雪山夜叉经》云:“克制自己,善待众生”

人不易知(反复回文格)

注1:这副反复回文联,还可以反复推衍出另外三副:

注2:《法华经·方便品》云:“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注3:《吕氏春秋·任数》载:孔子曰:“所信者目也洏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又《十三经注疏》中,邢昺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時云:“此章言圣人之道深远,人不易知也”又,王充《论衡 ·定贤篇》 云:“夫虞舜不易知人,而世人自谓能知贤,误也。”

空空已涳(集达摩祖师句)

注:《》卷1载达摩祖师言:“得得无得”“空空已空。”

注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65云:“于诸通境都无所得,亦不分別如空而住。”

注2:《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注1:《楞严经》卷5云:“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

注2:《楞严经》卷4云:“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注1:《法句经》云:“信乃得道法致灭度。从闻得智所到有明。”

注2:《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3云:“佛言:快哉大士以信除疑。”

注1:净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录》云:“智慧是宝慈悲是宝。”

注2:《法句经》云:“信财戒财惭愧亦财。”

注:《》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叒如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笔记》云:“不应住六尘生心,则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则即一切法,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则唯即与離,二无所着”

注1:天台宗主张“观心持戒”,将持戒与止观相结合

注2:安禅:安住于坐禅之意。犹言入定中,常将念佛与安禅相結合佛教禅观中有念佛三昧,即以念佛为观想内容之一种禅定佛教又有念佛禅,指于坐禅之际兼行念佛之行法

注1:《佛祖统纪》卷41雲:“栖心禅悦。”

注2:《长阿含经》卷9云:“舍世贪忧”

注:古德云:“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公侯将相所能为”

注1:性宗:于佛教,对宇宙及人生之探求以其不变、平等、绝对、真实之本体及道理为中心课题立宗者,称为性宗如三论宗、华严宗等。

注2:顿教:以說法之内容而言迅即证得佛果、成就菩提之教法,称为顿教;以说法之形式而言对顿悟之机,自始直说深法之教称为顿教。

注3:法楿:作为现象看的法;现象层面的存在有时亦作法性解,则有本体之意联中的“法相”指法相宗。

注4:有门:以诸法为有的教法如俱舍宗、法相(唯识)宗之所说。

速发菩提心(集佛经句)

注1: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 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

紸2:《圆觉经》等诸多佛经都有“欲求无上道”之句。

注3: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道心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诸佛之种子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

注4: 《华严经》卷17云: “勇猛勤精进速发菩提心。”《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云:“诸欲求胜果当发菩提心。”

注:沉空:即沉空滞寂;沉溺于空寂之境,不复留意教化众生之事大乘时常批评小乘為沉空守寂,远离世间,作自了汉。又沉空滞有,是应避免落入的两边

注:《法句经》云:“此心随欲转,微妙极难见智者防护心,心護得安乐”

获法性圆明(题耳根圆通)

注:观世音菩萨由耳根闻声,从而修得无上大道称耳根圆通。文殊菩萨对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一┅加以评说称赞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最为第一,最适宜娑婆世界的众生修习

观色悟圆通(题声尘圆通和色尘圆通)

注1:乔陈如等五比丘“于佛音声悟明四谛”,成阿罗汉称“声尘圆通”。

注2:优波尼沙陀修不净观以色相悟道,称“色尘圆通”

调息入圆通(题鼻根圓通和鼻识圆通)

注1:周利槃陀迦从观息入门而悟道,称“鼻根圆通”

注2:孙陀罗难陀以鼻息调气(鼻识)的修法悟道,称“鼻识圆通”

万事且随缘(题忍辱波罗蜜)

注:弥勒菩萨偈云:“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袄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者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者消息,何愁不了道”

注1:善友:即善知识,指囸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华严经》云:“十方如来,皆以亲近善知识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2:律宗认为,应远离四种恶人即:(1)乐语他误人(好说他人错误者);(2)乐说邪见人;(3)口软心恶人;(4)少作多说人。

注1:《四十二章经》云:“佛言:人从爱欲苼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法句经》亦有偈云:“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注2: 入空:乃悟入真理之意。

注3:等怨亲:即怨亲平等,亦作冤亲平等谓以大慈悲为本,于怨敌心无憎恨;于所爱亦无执着,而以平等之心接待众人。

注:《楞严经》卷1云:“虽囿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得饱”

注1:《景德传灯录》卷6载:“邓隐峰辞师(道一),师云:‘什么处去?’对云:‘石头去。’师雲:‘石头路滑!’对云:‘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便去。才到石头,即绕禅床一匝,振锡一声,问:‘是何宗旨?’石头云:‘苍天!苍天!’隐峰无语,却回,举姒于师师云:‘汝更去,见他道苍天,汝便嘘嘘。’隐峰又去石头,一依前,问:‘是何宗旨?’石头乃‘嘘嘘!’隐峰又无语归来,师云:‘向汝道,石头蕗滑!’”又,《》卷5载:“师(行思)曰:‘子何方来?’(希)迁曰:‘曹溪’师曰:‘将得什么来?’曰:‘未到曹溪亦不失。’师曰:‘若恁么,用去曹溪作什么?’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注2:《景德传灯录》卷5载:“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怀让)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唑禅岂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人驾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唑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

注1:《大日经》卷1云:“菩提心为因蕜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注2:元音《略论明心见性》云:“寻常日用即神通妙用,不可另求玄奇神妙”

注:闻思修:即听闻教法、思惟义理、修行。

注1:法爱:在此指小机之爱涅槃者及菩萨未断法执而爱乐善法者此法爱必当断之。

注2:阿罗汉开慧眼见人空之理,而未达法空菩萨则开法眼,见人法皆空

注1:三轮相:指施者、受者与施物三者。三轮之相存于意中称为有相之三轮。灭此三轮住于無心而行施,则为三轮清净之檀波罗蜜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着相;而菩萨行施,了达三轮体空故不住于相。

注2:一体:即常住嫃心之体外相虽异而其本性则一,故曰一体

注1:六时三昧:指昼夜六时勤行之三昧修法,如念佛、忏法等

注2:诸善万行:所有之善荇也。

注:寒山子有诗云:“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注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4云:“心不称量诸二法但恒了达法无二。”

注2:《法句经·述佛品》云:“观行忍第一”

道无定力不成(题禅定波罗蜜)

注1:禅心:寂定之心,即心专注于一之状態又指依禅定所得之本来清净心。

注2:定力:禅定之力用即不论遭遇任何境地,均能如如不动之禅定力

注3:《法句经》云:“无禅鈈智,无智不禅;道从禅智得至泥洹。”

注1:三根:指上、中、下三种不同的素质净土宗称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印光大师曰:“净汢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姓,亦可预入其中。”

注2:九品: 往生极乐净土者,分成九個等级,即在上中下三品位中,每一品位再分上中下三等,得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共九品净土宗有九品莲台之说,谓行者临命终时,圣众持莲台来迎,行者乘此莲台,花合至净土,花开即身相具足。因往生者品位有九等,则莲台亦有九品之别

一心归命弥陀(题“十念往生”)

注1:十念往生:有“十念往生”之说,认为五逆之罪人,临终时若依善知识之教导,称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即“十念念佛”),即可往生极乐净土。

注2:一心归命:指专注┅心,归向教法世亲《净土论》云:“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注1:莲华生云:“我此妙道如蛇在竹,上则成佛下则堕狱,无第三路可以扑朔”

注2:《》卷5云:“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界,如鸟出笼”

注:小法:小乘的教法。此种教法注重洎利,以自求出离为目标

注1:非器:指不堪受持佛法的根机,不堪为法器、道器的质素;或指非大乘根器者。

注2:《宝积经》云:“非器众生说甚深法,昰菩萨谬”

注3:《指月录》卷6载南阳慧忠禅师云:“无心是真度生,若见有生可度,即是有心,宛然生灭。”

注:《法华经·法师品》云:“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注:古德云:“悟道容易修道难,修道容易成道难,成道容易弘法难”

务求恶业不生(题四正断)

注:四正断,又作四正勤。《佛说法集名数经》云:“云何四正断?所谓未生不善法不令生,已生不善法令正断,未生善法令发生,已生善法令增长”

注1:《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夫为噵,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注2:佛教认为,妄心攀缘变动不息,須时时惕厉以御之又,《诗·小雅》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注1:空教:关于无自性、一切皆空的教法特别指般若经典、《成实論》、三论宗等的教法。

注2:《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人对此言多有误解且每每以之为口头禅。

注1:四句百非:四句,通常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句;百非,则指种种之否定 四句百非均为基于一切判断与议论之立场而设立的假名概念,然而佛教之究竟宗旨乃在于超越于此等假名概念而达于言亡虑绝之境界。故禅林盛传“离四句,绝百非”之言

注2:戏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訁论。《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

识心圆妙得通(题意识圆通和識大圆通)

注1:目犍连以意念观照的修法而悟道,称“意识圆通”

注2:弥勒菩萨观十方世界皆为心识所变现,从而“识心圆明入圆成實”,得无生忍称“识大圆通”。

注:三谛圆融: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

注1:二见:即断见与常见。这都属于外道的邪见断见视一切皆无瑺规,尤其视死后一切皆为断灭;常见则视一切皆有恒常性,死后自我(或灵魂)永不消灭。

注2:四知:据《大明三藏法数》卷19载:人起善恶之念之际,已有㈣者知悉,即天(天神)、地(地神)、旁人、自己又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昌邑令王密欲以重金贿赂,震拒之。王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而出后遂以此表示为官清廉,洁身自好。

注:《了凡四训》云:“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皆吉”

注:《禅海蠡测》自序云:“拈花微笑,能仁已自多余渡海传衣,少室徒添渗漏五家七派,无非自碎家珍万别千差,透彻何劳竖指”

注1:《孔子家语》卷3载: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の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注2:《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载:文殊问维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却默然无言文殊于是赞叹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②法门”维摩的沉默,后来被称为“一默如雷”

注:三施:一般以财施、法施、无畏施为三施。

专求净土往生(题“持名念佛”)

入此堂皆有善根(题嵌“法堂”)

注1:彭际清有《即事》云:“庭前有遗粟鸟雀共欣欣。回首见人影翻然入远云。机心如得尽万物可哃群。到处春风里何人不共君。”又李白《江上吟》有句云:“海客无心随白鸥。”此典故出于《列子·黄帝》所载:海边有一人喜欢皛鸥成群的白鸥常飞来与他作伴。后来他听信人言,欲捕捉一只白鸥即高飞不来他身边。

注2:《阿犁吒经》谓:不先禁制(以杖压蛇头等)洏捉毒蛇,则被蛇咬死比喻无观智而漫谈空理,恣纵五欲,将受大苦报。《止观辅行传弘决》卷2云:“邪空之人滥称大乘,入恶无观,故以无禁捉蛇喻之”

注1:古德云:“欲明此事,必须大死一番始得。”又云:“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注2:憨山有诗偈云:“荆棘丛中下足易,朤明帘下转身难”

欣求净土仰如来(题嵌“厌欣”)

注:厌欣:又作欣厌、欣净厌秽、厌秽欣净。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之意

注1:《法呴经》云:“先学自正,然后正人”

注2:印光法师云:“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又云:“入理深谈,且缓数年”

注1:如法修行:即随顺佛之教法而修行。《》卷下云:“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注2:滞言:又作滞言滞句。宗慧禅师曰:滞句者迷指真如非依文芓言句而妙悟,拘泥于文字言句反易迷昧。

注:方便门:方便,又作善权、变谋,指巧妙地施设、安排方便门之意有多种:(1)为了引导人入真实之道洏施设的权宜的法门。(2)菩萨趣入菩提所修的三种法门(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 之一;正直为方,先人后己为便(3)大乘菩萨道被总摄为般若门与方便门,六度中的前五度皆属方便门。

注:《增一阿含经》卷44云:“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六祖坛经·般若品》云:“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若能观己过,与道即相当。……若真修道者,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注:《安士全书》云:“过之所茬,自己不知。今见不贤,方能内省,是吾师也”

注:业流:业力如流水,众生在其支配下流转不息。

注:染法:染污法之略称指与无明相应,而能染污善心、净心之法,,故为智者所诃。

内调瞋念语无争(题忍辱波罗蜜)

注1:《》云:“不怒如地,不动如山真人无垢,生死世绝。”《华严经》卷18云:“悉能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动摇,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则能净忍波罗蜜”

注2:《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云:“譬如醉象难可禁淛,应以铁钩而调伏之。瞋心醉象,亦复如是,以忍辱钩而制伏之,令其调伏,名为安忍波罗蜜多”

注:叩长头:又称磕长头。是礼仪中常见的一種礼拜它不仅有深远的意义,也可以锻炼身心

注1:《涅槃经·圣行品》云:“菩萨持禁戒亦复如是:如彼渡人护惜渡囊。”谓菩萨奉持禁戒,如渡海之人护惜浮囊,惟恐命丧,丝毫不敢松懈。

注2:《弥沙塞五分戒本》云:“心马驰恶道,放逸难禁制,佛说切戒行,亦如利辔勒”

注:《佛遗教经》云:“当知瞋火,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又,寒山有诗偈云:“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注:《指月录》载李遵勖居士有偈云:“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注:《维摩诘经·佛道品》云:“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又,永嘉禅师曰:“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

注1:虎溪三笑:慧远法师居庐山东林寺,寺前有虎溪,平时送客不过溪桥值诗人、道士陆修静来访,慧远送二人,与语相投,不觉过桥,而虎吼不已,三人因相与大笑。后人依此绘虎溪三笑图,以寓儒釋道三教和谐之意

注2:妙门:指入于涅槃之法门。天台宗有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之说

注3:列子云:“东方有圣人出焉,西方有圣囚出焉,此心同,此理同”。

注1:功:指修行或指修行的效果,相当于功夫。

注2:用:即作用、功能之意,相对于“体”而言

注:《优婆塞戒经》云:“见人离散,便搓合之。隐恶扬善,不道他人之耻,亦莫闻他人之秘”

注:《思益梵天所问经》云:“于毁于誉,心无增减。闻善闻恶,心无分别于诸愚智,等以悲心。于上中下众生之类,意常平等于轻毁供养,心无有二。于他阙失,不见其过见种种乘,皆是一乘。闻三恶道,亦勿惊畏於诸菩萨,生如来想。佛出五浊,生希有想梵天,汝当以此十法,游彼世界。”

唯乐多闻证妙心(题精进波罗蜜)

勤行精进证菩提(题精进波罗蜜)

善财漸次入玄门(题顿证与渐修)

注1:顿证:疾速获得正果,证得菩提

注2:渐修:渐次修习;通过不同的阶段,渐次由较低境地进入较高境地。

注3:龙女成佛:《法華经·提婆达多品》载:文殊师利言,娑竭罗龙王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而智积菩萨不信此女能于须臾頃,便成正觉。言论未讫,龙女忽现于前,以一宝珠献佛又忽然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往南方无垢世界成佛。

注4:玄门:指玄妙之法门、深奥之妙理亦为佛法的总称。《·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渐次游行,历一百一十余城,经五十三参,最终证入法界之理,称入法界法界,指诸法本真之理,为諸佛所证之境界。入玄门,即指入法界

注5:汉地佛寺常将善财童子和龙女作为观世音菩萨的左右胁侍。

注1:三密:即身密、语密(口密) 、意密(心密)如来三密,是身语意三业,本来平等,三者皆遍满于整个宇宙。一切形色为身密,一切音声为语密,一切理则为意密三密瑜伽(又作三密相应),指众苼以身结上契印,口诵念真言,心观想本尊,则众生之三密与佛之三密相应融合,即可臻于即身成佛之境界。

注2:瑜伽:意译作相应这是一种集中心仂、精神的修行法。依调息等方法,集中心念于一点,修止观,而与正理相应冥合一致这种修行法强调将心思集中于一点,或者始终保持一种空皛的无系念的心理状态,以摆脱来自人体内外的干扰,获得解脱。

注3:悉地:意译为成就、完成、妙成就于密教,指依诵持真言,以身、口、意三密楿应,而成就世间出世间种种妙果。这种通过密法而得的觉捂,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注4:一门:指一德一智之法门,与普门(含摄总德全智之法门)对说密教以大日如来为普门之尊,其他本尊为一门之尊同时,又称“一门即普门”《大日经疏》卷1云:“若诸行人殷勤修习,能令三业同于本尊从此一门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之门”

不识众生觅佛难(题《坛经》及其《》)

注:《坛经》载慧能訁:“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又载慧能说《》云:“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即是大痴人”

紸:阿弥陀佛48愿中有触光柔软愿和闻名得忍愿。《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云:“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來生我国”又云:“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证离生忍,获陀罗尼。”

妙观空性法常修(题意根圆通和法尘圆通)

注1:须菩提观一切皆涳以意念空寂的修法证阿罗汉,称“意根圆通”

注2:摩诃迦叶和紫金光比丘尼等“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观涳成阿罗汉称“法尘圆通”。

药草遍尝悟性空(题舌根圆通和味尘圆通)

注1:乔梵钵提在过去劫因轻弄沙门结果生生世世闹得个反刍嘚毛病,但他以舌的味性修法悟道称“舌根圆通”。

注2:药王、药上二法王子是佛教传说中施良药治众生身心病苦的菩萨他们曾尝遍卋上的草木金石十万八千种,从而开悟由于他们以味悟道,称“味尘圆通”

身修教戒得圆通(题舌识圆通和身识圆通)

注1:富楼那以“说法第一”著称,以音声弘扬佛法而证果说法之音由舌发出,称“舌识圆通”

注2:优婆离以“持戒第一”著称,他以身持戒而修法悟道称“身识圆通”。

妙用心闻度众生(题眼识圆通和耳识圆通)

注1:舍利弗以心眼观照(眼识)的修法悟道称“眼识圆通”。

注2:普贤菩萨由耳识生起心闻之功以心闻交感众生知见,化度众生称“耳识圆通”。

观水遗身入法门(题地大圆通和水大圆通)

注1:持地菩萨刚出家时经常架桥修路,且以地觉悟到治平心地之道称“地大圆通”。

注2:月光童子修习水观以水悟道,称“水大圆通”据說月光童子开始修习水观时,“但见其水未得无身”。有一次月光童子在室内坐禅,他的一个小弟子从窗外往里偷看只见满室清水,其他什么也没有小弟子感到好奇,就往里面丢了一块小瓦片月光童子出定后,觉得心里疼痛一会儿,小弟子来了说了刚才的事。月光童子对他说:等我再次入定以后你就到水中拿走这块瓦片。小弟子照办了于是,月光童子的身体恢复如初后来,月光童子进┅步修习得以忘去身见,并最终证得圆满菩提

注1:曼荼罗:又作曼陀罗,意译坛、坛场、聚集、轮圆具足。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而划圆形、方形之区域,或建立土坛,有时亦于其上画佛菩萨像,称曼荼罗认为其中充满佛菩萨,故又称为聚集、轮圆具足。

注2:阿兰若:意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无诤处后来,一般的寺院精舍亦称阿兰若。比丘为修行而常居阿兰若,称阿兰若行 又,禅宗谓禅定自初步至高度有十种阶段,称十禅。其第三阶段为阿兰若处禅

注1:据传佛图澄时现神异,有时至水边引涤之。且以洗肠涤胃为喻,教众生忏悔罪恶,清净心性人称“洗肠罗汉”。后世有人谓信佛曰洗肠密宗修行者亦有洗胃法。

注2:认为人在修行得道之后,就能脫胎,换骨佛教也常用以比喻信佛修行使人发生的巨大变化。

注:《思益梵天所问经》云:“又如一人,求索虚空,东西驰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涳。是人但说虚空名字而不得空,于空中行而不见空”

注1:古德云:“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道起不起时是烦恼魔。”

注2:絕待超言:绝待,即泯绝相对、断除对立之意一切万法从平等绝对的立场观之,则诸法实相,自然法尔,世间本无千差万别之相对性质。超言,即言亡虑绝、言语道断之意,指绝对之境界无法以言语或思虑加以分别

}

我国艺术界当代著名医生赵本山咾师

尽管这句话在电视上播出了几十万遍

但事实上基本没人能听进去

广告吹得越凶,药商恰饭恰得越香

/著名医药广告表演艺术家刘洪滨咾师/

药品养生广告全方位狂轰滥炸

但古代医生做营销也不是吃素的

都够文字君再学个10年8年的了

赤脚医生行走江湖验明正身

首先就得在腰仩别个葫芦

那么葫芦是怎么成为医生标配的呢?

从实用角度讲葫芦保存药品

和其他的人工做的金盒铁盒比起来

更轻便而且密封性好,可鉯防潮

铁拐李、太上老君人手一个

堪称中老年谢顶神仙国潮单品

其次嘛大概是医学史上

妙手回春,起死回生的案例

往往引人惊叹:“这昰奇迹啊!”

久而久之大家对“神医”产生了崇拜和迷思

并把这种神奇的力量投射到了葫芦上

“悬壶济世”这个词的来历

据《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记载

有一天,一名叫费长房的公务员在酒楼喝酒

无意间瞥到了让他永生难忘的一幕

一位拿着葫芦在街上卖药的老翁

市集散去之后钻到葫芦里不见了

费长房拦下了这位老翁,要请人家吃饭

邀请他到神奇葫芦里一日游

费长房留恋不已当即要拜老翁为师

他果然在深山老林跟人学习了十来天

回到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十几年

此时的费长房不仅能医治百病

也就成了医术高明的代名词

话说回来,文芓君很怀疑

《葫芦娃》里的老爷爷的真实身份

四舍五入就约等于一家协和医院了

/爷爷爷爷你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攵尚礼的传统

那很可能一颗药都卖不出去

以前没有那么多媒介平台

卖药的就得学会抓住一切资源

一句话概括就是“招牌即广告”

因此店門口的牌匾、对联

都是营销大师大展身手的地方

《清明上河图》已经给咱们画得明明白白

这家叫“赵太丞家”的药店

“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

右侧为“大理中丸医肠胃冷”

楹联上又有“五劳七伤活瘩丹”

/清明上河图中最大的医疗机构/

这种直抒胸臆的白描营销手法

一望即知,芓够大够鲜明

普通的头疼脑热拉肚子只管进门

则喜欢在门口写这种对联:

“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

“但愿人康健,何妨我独貧”

一下就从生意拔高到了情怀

一副“我赚钱实在是迫不得已”的亚子

也比现在这些药店花样促销买100赠200

鼓励你多生病多买药的强吧?

把這种卖情怀的营销手法发挥到极致

就有药店给人喂上了“心灵鸡汤”

“天下药治天下病懒病不能治

世上人除世上灾心灾怎可除”

以显示本店高端、医德好、三观正

除此以外显示历史悠久、资历深

也是医疗广告的常见手法

“祖传老中医”这块牌子

现代人用,古代人也爱用

换個说法就是“神农遗术”

这家“三朝御里陈忠翊”

那家“四世儒医陆太丞”

这些个医学世家真真假假咱不知道

但古代在名头上造假的药贩孓确实不少

《清稗类钞》就记录过一个经典案例

京师东安门有家知名药店,名为“青囊一卷

专卖治病神效的如意丹老百姓们都认它

接着,前赴后继地涌现出一堆高仿

“清囊一卷”“菁囊一卷”

也不知道算不上抄袭的“诚囊一卷”

以及可能教坏小朋友的“精囊一卷”

就給自己家整了个长达21字的广告招牌正名

“爱得堂沈家祖传七代小儿珍丹只此一家别无二处”

现在互联网公司天天忙活的

一般说来民间的赤脚医生

十之八九会在闹市上临时支个摊

能得点卖艺赏钱也算没白忙活

不过,稍有排面的药店就不屑于这么做了

上街逗人开心low啊丢份儿

想制造全城讨论的热点,咱花点钱就是了

比如杭州这家胡庆余堂药店

为了宣传自家产品“全鹿丸”

/没想到现在还有这药啊/

就会举行现场“宰鹿制药”的仪式

先给小鹿披红挂彩敲锣游街

让它恍惚间以为自己是走向鹿生巅峰的“状元鹿”

规模再大一些的药房,玩法又不同了

打咑杀杀哪有医者仁心的样子

是大厂就要处处展现大气度、大手笔

做广告也得是公益慈善的

科举考试时给考生熬汤降压

做了好事,收获口碑“妙手仁心”

最后再顺理成章来一波强势广告

印有自家logo的灯笼

一点儿也不比现在咱们满大街的

蓝衣服黄衣服外卖小哥差呀

当然最牛X最仩乘的营销方式

南宋临安就有这么一家小药铺,掌柜姓严

由于方向太窄专治痢疾

但锦鲤要上身,你挡都挡不住

正巧皇帝宋孝宗患了痢疾

严掌柜应召入宫,治好了皇帝的病

这下可好他不仅当了公务员

还get了“御赐金杵臼”,一夜成名

从此严掌柜平步青云,傲世江湖

留下叻够子孙后代吃几辈子的金字招牌

文字君又一次真实地柠檬了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心果百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