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笛子有几个孔叫孔隋浩的的

笛子曲集(陕西风格民族乐器系列曲集 ) 16开 库存书 非馆藏 全品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扫码下方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的 “+”,
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

  [摘要]在我国笛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原始时期的舞阳贾湖骨笛到浙江河姆渡的骨哨、从战国时期的“篪”到汉魏时期的“横吹”,中国笛子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到了隋唐时期达到了最为鼎盛时期。在这两个近300多年的朝代里,中国笛子的形制得到进一步的改革,笛子的音色有了进一步的改进,笛子演奏已经遍及社会上各个阶层:上至皇帝、文武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成为笛子演奏的能手,历史告诉我们: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强盛的隋唐时期,我们的笛子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时期。
  [关键词]隋唐时期 笛子艺术 笛子演奏家 笛类乐器 笛类诗歌
  繁荣富强的盛世局面为笛子音乐的发展壮大创造了优越的社会环境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强盛的朝代。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割据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促进了中国南北民族的大融合。隋朝统治者加强了南北的交通运输、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巩固,进而使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们相对安居乐业。而唐朝则是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几个英明的皇帝治国有道、统治有方。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善人纳谏,内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封为国之重臣,同时发展完善和确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选士制。在经济上又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所以在他统治时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富强。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而后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他实行“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姚崇、宋?Z、张九龄做宰相。在他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鼎盛世面。后来的唐武宗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着力于生产。发展社会经济。又出现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出现了“会昌中兴”的晚唐盛世局面。连续的盛世使隋唐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药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以上的隋唐的盛世局面使广大百姓安居乐业,民生幸福。举国人民欢乐祥和。这就为笛子音乐的发展壮大创造了优越的社会环境。
  隋唐统治阶级重视音乐,喜欢民乐、酷爱笛子、擅长民乐、为笛子音乐的发展壮大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论语》)。由于隋唐时期的繁荣昌盛,统治阶级有暇来坐享其荣华富贵,吃、喝、玩、乐,爱好音乐、观赏音乐、表演音乐就是他们精神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宫廷音乐、宫廷歌舞比比皆是。隋朝建朝初年就着手制定礼乐、继承雅乐,设立太常寺、管理“清商署”,设置了“九部乐”,把雅乐作为政治面具。炀帝就是一个奢侈腐化的君王,他在畅游南北山水的同时也非常喜爱笛子。在唐,段安节著的《乐府亲录,安公子》有这样一段描述:
  隋炀帝游江都是时。有乐工笛中吹之。其父老?C,於?P内?之,问曰:“何得此曲子?”对日:“宫中新翻也。”父乃谓其子曰:“宫??君。商??臣,此曲宫罄往而不返,大勰柬巡,必不回矣。汝可托疾勿去也”。
  唐朝建朝初年就创立了“大唐雅乐”,设置了“十部乐”和“二部伎”。唐太宗也非常喜欢笛子,在《唐书,吕才传》(《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225卷)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贞观时,祖孝孙增损乐律,太宗诏侍臣举善音者。王圭、魏征盛称才制尺八(指笛子),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太宗即召才参论乐事”。
  唐高宗李治对笛子音乐也是比较爱好的,在《新唐书,礼乐志》(《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第11卷)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高宗即位,景云见河水清,张文牧采古谊《景云河清歌》亦名《燕乐》。有长笛、尺八、短笛皆一”。
  唐玄宗李隆基更是特别酷爱音乐的皇帝。他6岁时就能唱歌跳舞舞,音乐资质颇深。少年时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才。他对多种乐器较为精通:如笛子、琵琶、瑟、筑、羯鼓等,尤其是笛子的演奏技艺最为高超。做了皇帝之后仍然是曲不离口、琴不离手。经常在全国挑选一些乐器演奏的高手召进宫里专门为他演奏。同时对唐代的音乐制度做了多次重大改革,调整了原九部乐、十部乐为坐、立部伎,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与提高:他设立梨园。扩充教坊,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艺人:吸收和容纳外来音乐。提倡俗乐。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唐乐气派。
  有关唐玄宗喜欢笛子的记录,在《太真外传》(宋.乐史撰)中还有这样一段描述:
  “元宗尝梦仙子十余辈,御卿云而下。各执乐器悬奏之。曲度清越,真仙府之音。”有一仙人曰:“此神仙《紫云回》,今传授陛下为正始之音。”上喜而传受,宿后余乡犹在,且命玉笛习之。尽得其节奏也。
  唐玄宗重视笛子演奏者的故事在《崔隐甫传》(新唐书《第14卷》)中有这样的记录:
  “隐甫迁洛阳令,梨园弟子胡?R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对曰:“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再拜出。帝遽谢与胡×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赐隐甫百缣”。
  唐玄宗笛子演奏技艺高超和超人的音乐天赋的在《传信记》(开天传信记唐郑綮撰)和《集异记》(古小说丛刊)唐,谷神子薛用弱撰)中有这样的记录:
  《传信记》:“上尝坐朝,以手指上下按其腹。朝退,高力士进曰:陛下向来数以手指按其腹,?M非圣体小安耶?”上曰:“非也。吾昨夜梦游月宫,诸仙娱以上清之乐。寥亮清越,殆非人间所闻也。酣醉久之。合奏诸乐,以送吾归。其曲凄楚动人,杳杳在耳。吾回以玉笛寻之,尽得之矣,坐朝之际,虑忽遗忘。故怀玉笛,时以手指上下寻之,非不安也。”力士再拜贺曰:“非常之事也!愿陛下下为臣一奏之”其声寥寥然。不可名言也。力士又再拜,且请其名。上笑言曰:“此曲回《紫云回》”,遂载于乐章,令太常刻石。
  《集异记》“明皇与页法善游月宫回。过潞州城。上以玉笛奏曲。后潞州奏八月望夏有天乐临城。”
  可以这么说,在当时就世界音乐范围而言,唐玄宗李隆基堪称是一位怀有高超的演奏和作曲技艺的君王。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器乐独奏曲、合奏曲和大型歌舞曲。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他的政治生涯和唐代由盛至衰的历史面貌。他的作品有《春光好》、《夜半乐》、《圣寿乐》、《小破阵乐》、《光圣乐》、《文成乐》、《霓裳羽衣》、《凌波曲》、《紫云回》、《秋风高》、《雨霖铃》、《还京乐》、《谪仙怨》等。多被载入史册。
  有以上确凿的史料足以证明,在繁盛的隋唐时期,上层统治阶级喜爱民乐、热衷笛子、重视笛子音乐,这些都为当时笛子音乐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优越的政治环境。
  笛子形制进一步改进、笛子音色更加 美好
  隋朝时期,中国竹笛已经产生了“大横吹”、“小横吹”、“排箫”等名称。到了唐时,中国笛子的形制已经基本定型为现在的模样,以刘系制作的七星管、蒙膜助声促使笛子进入了又一个崭新的时期。在竹制的笛子上面开了笛膜孔、用芦苇内侧薄膜或竹子内侧薄膜制作成笛膜帖于膜孔,笛膜的加入使笛子的音色发生了极大地改观,笛子的声音由此变得清脆、明亮。富有极强的穿透力,低音深厚、中音坚实、高音圆润。笛子成为当时各种民乐演奏组合中必不可少的主奏乐器。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立部伎一刺雅乐之替也》一首诗中这样写到:
  “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笙歌一声众侧耳,鼓笛万曲无人听”。
  从白居易的这首诗里,无不体现出笛子在当时宫廷雅乐演奏中的重要性。
  笛类乐器种类繁多,音乐的表现力不断增强
  隋唐时期的笛子,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笛子的种类也逐渐增多,除了汉族的笛类乐器之外,在边镇各个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许多种笛类乐器。
  1、横笛、洞箫。在唐朝。因为笛子是横向演奏,故把笛子称之为“横吹”,因为洞箫是纵向演奏,故把竖吹称之为“箫”,横笛、洞箫在盛唐时期的宫廷燕乐乐和民间歌舞的演奏中是重要的主奏乐器。(见图1)
  2、芦管。在唐朝,我国西南丽江纳西族演奏的芦管也是重要的笛类乐器,它的音色高亢明亮、粗犷质朴,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擅长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唐人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这样写到: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风笛。风笛是流行唐朝民间的一件简易的笛类乐器,结构简单,但声音尖锐、明亮。类似现在的哈子(流行于河南周口、许昌等地的吹奏乐器)、口笛(1971年俞逊发发明的吹奏乐器)等乐器。唐人郑谷在《淮上与友人别》中有这样的描述: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4、、羌笛。在唐代时期,羌笛是塞上少数民族或军队中兵士所用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一种乐器,它的音色悲壮、凄冷、悲凉,经常表现出边关将士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苦闷心情。在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关于羌笛的描述: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5、筚篥:筚篥原是一种古老的西域吹奏乐器,多为西域人放牧时所用。最早是用骨头制作的,唐时传人中原后改为用竹子制做,发音宏亮,音色高亢雄健,音乐婉转动听,擅长表现色调冷漠的乐曲,尉迟青就是当时著名的筚篥演奏大师。在唐代诗人李欣的《听安万善吹咸(上)角(下)篥歌》中对筚篥有如下的描绘:
  “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6、箫类。唐朝时,把笛类纵向吹奏的笛类乐器称为箫类。它的音色柔和委婉、发音轻柔细腻,甜美而幽雅、悠远苍凉。当时一些宫廷乐手、民间艺人、文人志士、乡村骑士都喜欢吹洞箫。是仅次于笛子的一件重要的笛类乐器。唐代诗人李白在《宫中行乐辞》中对洞箫有深刻地描述:“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另外一位诗人杜牧在《寄扬州韩绰判官》对洞箫有深刻地描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可见,洞箫已经是当时人们生活中演奏较多的笛类乐器之一了。
  笛子的演奏得到普及,从事职业笛子演奏的高手林立,笛子作品层出不穷。笛子艺术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人们安居乐业,笛子演奏已经在全社会得到广泛普及。从帝王将相到职业乐手、从文人作家到民间艺人都成为笛子演奏的对象。当时的笛曲丰富,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象李暮、韩侍御、孙梦秀、尤承恩、许云峰等著名的演奏家,同时笛子作品也是层出不穷,《出塞》、《梅花落》、《折杨柳》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笛子曲,在盛唐歌舞大曲《秦王破阵乐》、《庆善乐》、《霓裳羽衣》、《兰陵王》、《拨头》、《踏摇娘》、《上元乐》和十部乐里,笛子演奏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使笛子艺术达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见图3)
  李暮就是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他的笛子音色委婉动听、清新秀丽、音准到位,富有一定的风格特色。唐代诗人张祜写的《李谟笛》对笛子高手李谟“偷笛”的故事进行了描绘:“平时东幸洛阳城,天乐宫中彻夜明。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对李谟的笛子演奏作了高度赞赏:“李谟曾吹笛于江上舟中,能使微风骤至,舟人贾客有怨叹悲泣之声。”可见李谟的笛艺,在当时真乃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唐代还有一位笛子大师韩侍御,他的笛子演奏技艺和李谟不差上下。大诗人李白在《金陵听韩侍御吹笛》中描写了这位笛子演奏家的精湛笛艺:
  “韩公吹玉笛,倜傥流英音,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余韵渡江去,天涯安可寻?”从中可以看出韩侍御这位笛子演奏家的优美笛声和精妙技艺。
  诗词作家、文人墨客对笛子的清辟描绘。为后世笛子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隋唐时期也是中国诗歌最为繁荣的阶段,涌现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之焕、贺知章、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举世闻名的大诗人,由于这个时期的笛子演奏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潮流,这些大诗人也就诗兴激发,为中国笛子谱写了一篇篇光辉的诗篇。先列举几首代表性的诗歌:
  1、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这样写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烽火城西百尺楼)》中这样写到: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3、杜甫在《吹笛》中这样写到: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4、岑参在《秋夜闻笛》中这样写到: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湘南客。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5、王之涣在《凉州词》中这样写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白居易在《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江上笛》中这样写到: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此时闻者堪头白,况是多愁少睡人。
  描绘之外,当时的画家、雕刻家、雕塑家、文学家也不同程度地对笛子的繁盛局面进行描绘。(见图4、5)
  在隋唐这个笛子艺术繁荣发达的历史时期,诗词作家、画家、雕刻家等文人志士描绘笛子艺术是举不胜举,历史再次告诉我们:在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强盛的隋唐时期。不但疆域辽阔、经济发达,社会稳定,而且我们的笛子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时期。面对祖先留给我们这些悠久灿烂的笛子艺术,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挖掘、认认真真去研究、踏踏实实去学习,让中国的笛子艺术、中国的民族音乐的丰碑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笛子有几个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