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太极拳无极桩大全的无极桩时,身体的重心是在脚掌心上还是脚跟上?

你浏览的页面不存在
我的图书馆
信息提示:
你要浏览的文章不存在,5秒后将自动跳转到“360doc个人图书馆”的首页,你可以继续浏览其它好文章,也可以&
&当前页面。太极拳松沉劲的修炼
太极拳的特点之一就是松沉与轻灵兼备,所以有没有松沉之劲可以看作是太极拳练习是否入门的一个标志。
松沉劲是太极拳的基础劲,它就像高楼的地基一样重要,练太极拳者必须下苦功练好。关于修炼松沉劲,我的体会如下。
一、练好松功是修炼松沉劲的基础
松功是太极拳的入门功夫。凡练太极拳者都讲放松,但有的人只是嘴上说松、样子像松,实际却没有松。没有真正的松,所以也不会有真正的沉。只有松了,才能通;只有通了,才能顺畅地沉。太极拳的松从形体来说,是皮肉松、肌腱松、关节松、五脏六腑松。形体的松是心松、意松的前提。只有心松意松,才能神经松、经络松、血管松,引导形体松。太极拳的松是上下、前后、左右、内外无处不包的彻底的松,只有松净、松透,全身经络、形体才能彻底打通。尤其关节的放松至关重要,大关节先练松,小关节也要松,节节放松,只有这样才能上下通透、节节贯穿,像疏通的管道。只有这样内气才能顺畅运行,从上到下一通到底,通到脚下涌泉,松沉劲自然形成。如果有一处不松,就会形成关卡,必然阻断松沉劲的下沉。
修炼松功的方法,一是以意导松,意到气到,气到形松,意念关节、肌腱、周身放长、放大。久而久之,周身像刚烤好的面包膨松饱满。二是刻苦修炼基本功,这样可以加速放松进程,尤其是关节旳放松。至于具体功法,各门派都有很好的方法,网络上也有很多介绍,例如肩胯放松的方法等等,在此不赘述。但是,放松不是一朝一夕短时间就能完成的,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有脱胎换骨、不怕吃苦的精神。松、通是有层次的,层层递进,只有通过修炼才能逐步达到上乘功夫。老师说,练到老松到老,松到一无所有是真功。
二、循序渐进是练好松沉劲的方法
在修炼松功的基础上,必须按一定步骤、循序渐进地修炼沉劲,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修炼出上乘的松沉劲。
1.“悬臂功”起步,找到两臂松沉的感觉
(1)两脚开立同肩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思想入静,找到无极桩松静的感觉后,自然向前弯腰90度,两臂自然在体前下垂,意念两臂从肩关节脱开,然后腰胯左右摆动或转动,带动两臂像钟摆一样自由摆动或游荡。两臂只靠重量下垂,丝毫不用力,要用意细细体认两掌发胀、两臂像灌了铅一样向下沉坠的感觉。
(2)当有了明显的沉重感觉后,两臂松垂,保持沉重感,慢慢起身。起身后仍要静心体认两臂松沉的感觉。如果起身后感觉不明显了,就再弯腰找感觉,找到感觉后再起身。
(3)感觉明显后,可进一步用太极拳起势中两臂起落的动作体会两臂松沉的感觉。每一动可单独练,也可连起来练,练习时间长短根据情况自己掌握。初练时感觉不明显,时间可适当长一些;感觉明显了,练数分钟后即可收功。收功时意念收功,两掌相叠,按于肚脐并正反揉按各3圈。
2.“站桩功”扩展,体会全身松沉的感觉
(1)身形:两脚开立稍宽于肩,松静站立,百会虚虚上领,下颏微内收,颈项松直,松肩虚腋,宽胸圆背,命门后突,敛臀圆裆,屈膝微蹲,两膝微内扣,两脚平行,五趾舒展,脚掌平铺地面,两臂体前举起似抱球状,两手与肩同高,两肘下垂低于手肩,肘弯大于90度。为了便于入静,二目可以轻轻闭合,全身从头到脚依次放松。
(2)意念:用意找出“挂臂功”两臂松沉的感觉,逐步把这种感觉扩大到全身,细心体会松沉的感觉。方法是从头面开始,逐节下沉。意念头面肌肉与骨脱开,像挂在架子上的肉一样下坠,颈部肌肉下坠,两肩、两臂肌肉下坠,胸背肌肉下坠,腰腹肌肉下坠,两胯、两腿肌肉下坠,两踝、两脚放大、放松,肌肉下坠并接气下行。如此反复用意念导引,速度要慢,要静心找感觉。开始修炼时感觉不明显,修炼日久慢慢会感觉肌肉像离骨而因重量自然下坠,从而感觉到自身体重,内气像水流、气流一样从头经全身慢慢流下,直到脚底涌泉穴。
(3)收功:每次站桩10~30分钟后,意念收功,两掌体前捧气灌顶,中指相接体前下按,内气随掌下行至丹田,两掌相叠,揉按肚脐,正反各3圈,两目挣开。
桩功修炼的下沉是意气的下沉,是肌肉的下沉,是内外相合、周身通透的下沉,是包括骨骼重量在内的自然下沉。但百会穴虚领顶劲不能丢,这一点向上的意识力其实就是“人体浮力”中保留下来的确保骨骼支架不散的最小的向上之劲,实质是神意的虚领顶劲作用,不可用力上顶,多余的统统下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下实上虚,下盘稳固,类似不倒翁。
3.行拳中修炼,达到势势松沉
用桩功在静的状态下找到了松沉的感觉后,要把这种感觉再带到行拳的动功中去,久之达到在各种姿势中都有松沉的感觉,渐渐练成内外合一、习惯成自然的松沉劲,使松沉劲贯穿行拳始终。
桩功练松沉劲是沉在两脚,行拳中练松沉劲则是沉在单脚。行拳中两脚分阴阳,一只脚下沉变实,但实非站死,另一脚则自然上升为虚,要虚而不丢,久之,人体重心会顺随自然平稳地在两脚间移换,使人体左右分阴阳。
为了循序渐进容易找到感觉,练套路之前,先从坐步、弓步的单式变换中体认沉在单脚、重心在两脚间移换的感觉。弓步沉在前脚,坐步再移回后脚。感觉明显后,再在整套行拳中体认松沉的感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松沉劲的修炼也是经过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成功的,只要刻苦练习,用心思悟,松沉劲的功夫必然会修炼上身。
三、修炼松沉劲的注意事项
1.修炼松沉劲不可急于求成
“人体浮力”(“人体浮力”的概念笔者在《少林与太极》2012年第11期《太极拳的松沉劲》一文中做过分析)是多年形成的习惯力,是不容易去掉的惰性力,如果推手时松沉劲没有练好,就会不自觉地出现上浮,影响下沉和稳定。要减掉“人体浮力”、练出松沉劲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2.修炼松沉劲要突出意念的作用,重视意的修炼
要自觉地用向下的意识纠正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不自觉的向上意识,要始终贯彻心意导引为统帅,以意导气向下,以意引导形体放松,让重心自然下沉,达到意气形松沉下落直至脚底。松沉劲成为习惯后,也会成为一种不自觉的劲力,即“练到无意是真意”,达到“无为而为”,行拳推手顺其自然,升降开合,阴阳合一,处处松沉。
3.修炼松沉劲不是形体的下蹲,而是意气的下沉
松沉是无形的下沉,要沉到脚底,落地生根。但生根不是死根,而是可以轻灵变化的。
4.修炼松沉劲时脚耻不可抓地
松沉劲修炼需要全身松净、松透,如果有一处不松就会不通,就必然影响内气通达。五趾抓地不仅会使脚趾紧,整个脚、脚踝乃至膝以下整个小腿都会是紧的、僵硬的,这样必然阻断了内气的下沉和重心的自然下落。修炼中松沉感觉过胯以后,腿部松透又是一大难关,尤其是踝部,全身重量都加在这个细小肉少的部位,踝部容易紧,不容易松,如果脚趾抓地更会使踝部紧上加紧,必然影响松沉劲的下沉,而且还会产生向上的反弹力。所以脚趾不仅不能抓地,而且要舒展放长,只有意念脚掌像大蒲扇一样放大,平铺在地面上,全身气和重量才能自然地沉到脚下,平稳地加在地面上,与大地吻合一体。
5.修炼松沉劲要防止用脚蹬地
蹬地是修炼松沉劲的大敌。沉劲是自由落体的下落形成的,脚蹬就会产生向上的反弹力,也就是不自觉的“人体浮力”。修炼中为了找到通地的感觉,有时会不自觉地脚下用力而蹬地,感觉好像沉到了脚下,这其实是错觉,仍然是脚和脚踝承担着体重,体重没有只靠重量自然地落在地面上,相反由于蹬地向下加力,与松沉劲相反的向上之力随之产生。
6.要正确理解“骨挺肉坠”
有的拳论中要求“骨挺肉坠”。所谓“骨挺”是在修炼松沉劲时意念骨肉分离、脱开,因为肉的下坠相对显得骨骼挺拔。不可把“骨挺”理解成骨用力向上挺拔,正确的做法是用最小的力,只要能保持骨骼直立或某种状态即可,这其实是虚领顶劲的作用。
以上是笔者修炼松沉劲的体会,在此抛砖引玉,供同道参考。
温馨提示:文章、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涉及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处理或删除。【陈氏太极拳学习者】平台意在分享,感谢作者支持!
我不是药神
主演:徐峥 / 周一围 / 王传君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冒高,踏低时常会发生,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呢?
冒高,踏低,都是自身失控的表现,初学者尤其要有意识的避免,才能加强对自身的控制——说到底,还是要松透。
杨氏太极拳在行拳走架中,要求行拳过程中身体基本上在同一高度匀速运行,而不能忽高忽低,忽快忽慢。而我们在拳架练习时,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在行拳过程中高低不稳,快慢不匀。收腿即“冒高”,出步即“踏低”。既使是在定步的虚实转换中,也经常会出现“冒高”的现象。
首先,说一下在行拳换步过程中的“冒高”、“踏低”。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初学者的身上。因为学拳时间不长,腿部肌肉还没有锻炼得较有力量,所以腿部支撑力不足。这时如果步子出的过于大就会出现高低起伏的现象。在学拳初期,要注意培养平稳行拳的良好习惯。收步、出步时,承重腿依然要保持原有的高度不变,并且要保持身体的行拳状态,虚灵顶劲、尾闾中正、不偏不倚,要做到松腰、沉胯、收胯,同时还要注意“四平”____头平、肩平、腰平、胯平。要做到平稳行拳,一是需要腿部有足够的力量能支持身体运行;二是需要身体放松,尤其是腰、胯的放松,肢体能灵活自如的运转,灵活自如的收放。这样就会避免在行拳的换步过程出现“冒高”现象。锻练腿部力量以及身体放松的方法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站无极桩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每天进行二十到三十分钟站无极桩的训练,不仅可以加强腿部力量的锻练,更重要的是通过站无极桩可以得到身体各部位放松的训练,不仅事半功倍,而且不受地方大小、时间早晚、年龄老少等条件的限制和约束。
其次,再说一下在定步中虚实转换时出现的“冒高”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初学者有之,就是练拳多年的拳友中也不乏其人。其外形状态表现为由弓步向前转接虚步后坐时,身体由低到高再到低;再由虚步后坐继而弓步向前时,又由低到高再到低。以揽雀尾为例,由“前挤”转接“收掌”、“前按”的过程中,腿上动作是由弓步到虚步再到弓步。当弓步“前挤”转接虚步后坐“收掌”时,应由上到下、由内到外松指、松腕、松肘、松肩、松腰、松胯、松膝、松踝直至松到脚趾,足下脚掌平贴地面,涌泉与地相接。无一处关节相抵,无一处肌肉收紧,均匀地放松全身每一处。只有做到了放松、不顶才不会有“冒高”现象发生。
之所以出现“冒高”是因为有“紧”字在作怪。肌肉紧,骨关节则松不开,骨关节不松,动作则僵硬不协调,身体则不中正、不平稳。在弓步“前挤”转接虚步后坐“收掌”的过程中,若左踝关节紧,后坐时,左膝则会出现内扣、跪膝的现象;而左膝关节紧,则向上顶住左胯关节,使身体被向上顶起,发生“冒高”。若右踝关节紧则,向后蹬时则会右脚掌向外侧翻;而右膝关节紧,后蹬时就会膝盖内扣,大腿肌肉内翻因此而夹裆,右胯无法放松、下沉、内收。与左胯相顶,使两胯关节无法放松不松,则腰椎被顶紧,使其无法放松拔长,无法自如转动,身体则被直接顶起,发生更大的“冒高”。同时由于踝、膝、胯不放松,还会出现扭胯、身体向后或向一侧歪斜的现象。同理,在虚步后坐“收掌”继而弓步向前“按掌”的过程中,若左踝关节紧,膝就也会出现内扣、跪膝的现象,使足下之力无法畅通上传。久而久之则会膝部疼痛,甚至伤膝;而左膝关节紧,则向上顶住左胯关节,从而发生“冒高”。若右腿的踝、膝、胯以及肌肉不放松则左腿的劲力无法与右腿相接、相通、相互传递致使气血不畅,感觉左腿胀痛。同时使两胯相顶,无法收胯,更无法通畅地将劲力共同向上传递,就会出现先由左腿向前蹬起,再由右腿向前下弓步,两个各自不相干的动作。这时发生“冒高”是必然的,同时还会出现塌腰、扭胯、游胯、顶膝等现象。
如何避免在行拳中的“冒高”现象呢?在众位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多年练拳中的细细揣摩,我深深体会到“松”是太极拳第一要领的真谛。放松身体就是要松开周身肌肉、肌腱和骨关节,通称松“八段九节”。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之秘在“松八段九节”。九节指下三节胯、膝、踝,中三节腰椎、胸椎、颈椎,上三节肩、肘、腕。八段泛指九大关节之间的肌肉、肌腱。练习太极拳架时把八段九节真正松开,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同时太极拳既要身体放松也要思想放松。放松思想是意动,放松身体是内动。要用意念导引放松周身内外各部分,包括四肢、躯干、皮肤、肌肉、筋膜、关节、腹腔内脏器官、唇齿、眼神、面部表情等等。仍以揽雀尾为例,由“前挤”转接“收掌”、“前按”的过程中,右足全脚掌均匀落地,不可左右侧翻,涌泉与地相接,劲由此上传,过膝入胯,整个腿上不论肌肉还是关节都要均匀地放松,右腿向后送(蹬)一点左腿向后收(屈)一点,送到多少就收多少。均匀地放松身体,使劲力均衡传递,则无阻碍而成为一体,由此而避免了“冒高”的发生。同时,左腿在屈膝后坐开始前就要先松踝(踝是最不容易放松的地方),踝一旦绷紧,则趾不松,根不入地,左腿整个就很难放松。整个身体需由指到腕、肘、肩,由颈到胸、腰、胯、膝、踝、趾一一放松。
虚灵顶劲,保持头平,微微内收喉头;两肩平行并放松,不可一高一低;两胯平行放松,平行收胯,不可一松一紧,一前一后。松胸合肋,含胸拔背。松腰使尾闾自然前送如托盘一样。脐向后贴,胸腹齐退。身体的重心垂直线落向两脚连线后四分之一处。完成虚步的同时,“收掌”也亦完成,掌根已沉落。转而左足向前蹬,向前蹬一点右腿前弓一点,送多少则收多少,不可主动自行弓腿。整个腿部需均匀放松,不可一处不松,松肌肉、松骨节。松趾、松踝、松膝、松胯,保持两胯平行松、沉、收的状态,同时鼓命门。与虚步后坐同样,要求虚灵顶劲,身体中正,上下内外皆放松,使两腿劲力衔接,涌泉接地,合力上传至腰,松腰、松颈,松肩、松肘,使肩接肘,腰接手,完整一体,胸腹齐进。如此则可避免弓步时出现“冒高”现象。诸如搬拦捶承接如封似闭等动作亦与之同理。
总之,“松”是习练太极拳的真谛,不松就不是太极拳。无论谁离开了“松”,则与太极拳失去了缘分。欲学好太极拳,避免“冒高”及其他拳病,必须 “松”字当头。 “放松”、“松透”、“松净”将伴随每一位太极拳爱好者习练的全部历程。最后借用一句广告语:没有最“松”,唯有更“松”。
以上是本人在学习太极拳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由此抛砖引玉能得到各位老师和同道拳友们的多多指教。愿我们一起在太极之海中畅游,共同享受太极拳给我们带来的轻松健康的美好生活。
温馨提示:《太极》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您联系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详解太极十三势
在太极十三势体用中,无极桩生定势,定势生进势,进势生退势,退势生顾势,顾势生盼势,从而成为太极十三势中的五势之体。
很多人都知道势不可挡;所以古人才有“宁传一招,不教一势”的说法。
五势是在完全掌握控制自己的神形、情志、欲望等基础上,以阴阳五行的生克之道加以修练,而整合出来的五种不同形式的人体功能、功力。
而用于棚法、捋法、挤法、按法、采法、列法、肘法、靠法等太极八法。
最后形成太极十三势中;五势为体、为功。八法为术、为用的体用关系。
把上述在实际运用中的招式连贯起来,就生成了功用不同、风格各异记载武功招式的,各式太极拳套路。
二、无极桩功
无;既是没有。极;既是动。桩;既是定型的姿势。
因无极为混沌、无动状态;太极为大动的开始。所以无极桩没有列入太极十三势之内。
无极桩的功理要求:以静求动,动极生静。
脚与肩宽松胯站,重心下降跟为点,
膝不过尖手平伸,提肛顶舌意在前。
长期练习无极桩,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情志。提高身识形能,挑战自我,修持“定性”,正肢体筋骨,平衡自身的阴阳,使三阴劲上升、三阳劲下降,下盘稳固合于规矩,达到忘我的境界,使心性反蹼归真。
功用:定神、定性、定型、平心静气使神形兼备、意识支配形体。
三、中定势
中定势:是在无极桩功的基础上,进行以腰为轴的身体动转,以下带上,使阴阳动静之劲力合于规矩。
定势培补的是“横扫千军”之劲力。五行属土,天干为戊己,卦位为中宫。
其功法要求:“以动求静,静极复动。动静分明,出奇制胜。”
脚踩阴阳不移动,虚实变化在其中。
以下带上腰为轴,静中求动动求静。
把自然的动作容入规矩左右逢圆,重心中直下沉,虚实转换时劲力分配三七合十,此河图洛书之易理。
通过自然动功调吸入化,使脾胃散乱的精气聚合,而出横扫千军之力,没有中定就不成发劲。
养生功用:提高胃脾运化功能,加强消化吸收,使肌能提高而滋养大肠与肺。
四、前进势
进势有步步为营,进取向上的特点,习修培补的是举火烧天之势,向前向上之劲力.五行属火,天干为丙丁,卦位为离卦。
功法要求:上下合一,攻防兼备。
左右右左转换行,上下攻防圆化松。
手到脚到步为先,生死全在一念中。
在中定势的基础上移位走步,习手到足到身形到,移位为化,进步为攻,攻中有守,守中有攻。肢体形与精气神协调统一,使形神兼备气畅神融,以求动作自动化(自然反应)。
养生功用:心主神明,气血旺盛。在提高小肠与心功能的同时,加强脾胃运化,使听觉、视觉、嗅觉、感觉、味觉、身识功能加强。
五、后退势
退势有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之意。习修培补的是大浪淘沙之势,破浪翻卷之劲力。其五行属水,天干为壬葵,卦位为坎。
功法要求:以退为守,以守为攻。
左手右步退为先,右手左步紧相连。
退过一步让三尺,退捋并用显妙玄。
在进势的基础上,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守,以守为攻。此乃水火交融之法,矛盾统一之理,以弱胜强之意。在退的同时,手、眼、身、法、步合于规矩,力求做到内外三合,以屈求伸,以退为进,以后天无意识的自然反应,使动作完全自动化,而达到后法制人之目的。
养生功用:伸筋强骨,健肾生髓,滋养五脏精气而养肝胆。
六、左顾势
顾势有以防为攻,化打统一之意。习修培补的是雷挺万钧、箭发弩张之势、直来直去之劲力。五行属木,天干为甲乙,卦位为震。
功法要求:左右配合,拳出如箭。
左拉右伸同左行,虚实变换在其中。
回手应如弓拉满,拳出如箭同步赢。
遵守顾势的规矩,做到手与足合,肘与漆合,肩与胯合,无论从上下、左右、交叉,以迅雷之势左躲右闪,进退自如,要求形神兼备,观望化打统一。
养生功用:畅通经脉,舒肝理气,养心明目,心主神明。
七、右盼势
养生功用:健肺养肾,美容养颜,吐故纳新,增强新陈代谢。
古代道家以自然为师,以阴阳为变、以五行为体、以生克为用……以十天干对应五行、以五行对应人体五脏、以五脏对应赔补人的情志,劲力、通过五势修行之法引劲、喂劲练出五种习惯成自然的本能劲道反映。
定势;中央戊乙土(脾劲)、
进势;南方丙丁火(心劲)、
退势;北方壬葵水(肾劲)、
顾势;东方甲乙木(肝劲)、
盼势;西方庚辛金(肺劲)
以五势分别练出五种不同的人体功能、功力、也是古拳家称之为“力发十干”的练功过程。通过推手、喂劲、懂劲后,再以五行生克之道用于攻防养生,而成为十三势中的五势之体。
后施之于八法;棚法、捋法、挤法、按法、采法、列法、肘法、靠法。也称为“掌打八方”的技法。
在太极十三势中“力发十干”是通过单操、引劲、懂劲、喂手练出五势功能、功力及自然反应的。
练出功能功力后,就要知道怎么样把功能用于修身养性,怎样把功力用于武,让武与功合而实现超常发挥。
大家都知道面南一站,自己所站的位置就是中定点,有了中定点后就有了前后左右。
在“太极图”中;中定为“一”,有一就有前后,前后为阴阳两仪,加上左右就有了四相、五行之体了。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是八卦方位,在这些方位内,通过太极推手的形式,用功、用力于棚法、捋法、挤法、按法、采法、列法、肘法、靠法来完善“功”于“武”自然结合,使形神兼备、心神合一而实现“掌打八方”之攻防目的。
详解八法如下:
棚法:乾卦(五行属金)
推手时力发于脚下;以足而漆、而胯、而腰、而肩、而肘、而手之劲道节节贯穿,运用向前向上之劲力顺势把对方连根拔起。
以五势功能、功力为基础,以整体劲道以下带上,双手或单手、双足或单足、双膝或单膝借势赢人,用阴阳虚实兼备的劲力将对手棚起的技法叫棚法。
捋法:坤卦(五行属土)
推手时顺势借力之方法:
你刚我柔;便于引你之劲力。
你进我退;便于引领你落空。
你顺我背;便于转化你的攻势。
以五势功能、功力为基础,顺势引领,借对方之力,让对方失重,跌出的招法叫捋。
挤法为震卦(五行属木)
推手时以势运手,力发于脚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左手或右手为接触点,左进右随,右进左跟,另一手以重叠式,或者用身体的某个部位,以五势功能、功力为基础;通过转式助力,把对方挤出的手法或身法叫挤。
十一、按法
按法:为坎卦(五行属水)
推手时取形于排山倒海之水势;上起下落、上翻下转、上进下退,左右逢圆。
在懂劲的基础上,把握对方力的走向,顺势按出的单手或双手的手法叫按。
随意变化时,安危全凭自己把握。
所有的祸福得失,皆是由自己开始。
通晓变化者,能够因时因势利导。
对于能够因时而变者,危险就是机会。
懂得通变者,遇到大乱能够得到大治。
不知道变通者,遇到困境只能自己承受。
至弱而能胜者,是懂得了变通之理。
至刚而无过者,是拥有了通变之道。
独立自持者无功,恐惧修省者获福。
益于人者人益之,利于人者人利之。
信于人者人信之,惠于人者人惠之。
畏凶者无凶,畏信者无信,畏祸者福必至,忽福者祸必至。
正所谓;安危取决于自己,是不用质疑的事实。
站桩就是让身体重心能够顺利下降到脚跟。然后脚下生根,能落地生根就稳如泰山。稳如泰山敌人就动你不了。在稳如泰山的基础上利用动静转化之劲力去推敌人就会势如破竹。自己想进就进、想顶就顶、想随就随、而后得心应手。
详解太极十三势
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你不知我,我独知人。要看练习者用不用心方法正确后付出与得到的成正比的说的就是这个功夫境界。
十二、采法
采法为巽卦、五行属木;
因巽卦错震为风,故有雷厉风行之意。
推手时用虚势以左手或右手引领对方反应,同时借对方反应之力,加剧对方的反应,以采花摘果之势,通过旋腰转式把对方卷起的手法叫采法。
十三、列法
列法为兑卦(五行属金)
有外柔内刚,顺其自然,逢凶化吉之意。
推手时以五势功能、功力为基础,借对方的刚猛之力,随时移位列开,用移位时的自然之力顺其自然,将对方抛出的身法叫列法。
十四、肘法
肘法为离卦,(五行属火)
有短距离产生火爆之意。
推手时以五势功能、功力为基础,以下带上,以腰为轴,通过整劲旋转完成的用肘直击或者上下左右肘击的方法,称为肘法。
十五、靠法
靠法为艮卦,(五行属土)以静制动之意。
推手时以五势功能、功力为基础,以背、肩、胸、腹、胯、的整体劲力,实施的挤靠之法叫靠。
太极图中的武学:“太极十三势”
太极十三势功用歌:
天地无极功用桩,化生太极定阴阳。
动静虚实缠绵进,以退求进柔克刚,
以腰为轴顾肢体,包圆守一盼八方。
五势寻求通臂劲,懂听松柔劲皆详。
神形兼备身识敏,八法妙用玄机藏:
棚势用处人飞起,顺势借力捋牵羊,
雷霆万钧挤势到,按如破浪鬼神伤,
采如风起凌空劲,避实就虚列势方,
若出肘势烈如火,山摇地动靠势强。
玄玄留下十三势,理法融通褔寿长。
太极十三式是太极拳阴阳动静之母,因出自太极图,故名太极十三式。
太极十三式是无极而生,是无动、到大动、的阴阳虚实转变的过程其中、动则形体合,动中求静,静极复动。静则精气神合:静中求动、动极复静。
掌握太极五势各种劲力后,方能称之为懂劲。然后在把五种劲力运用于八法推,熟练以后在逐渐运用于散手,练成习惯后就会成为自然,自然而然时就能得心应手,为所谓为了。
跟上对方就能了解顺应对方,能了解顺应对方就能掌握控制对方。以知觉反应应对对手:你刚我柔、你进我退、你上我下、你左我右、你虚我实、你走我跟、你快我就快应、你缓我就缓随。向膏药一样和对方粘在一起,让对方甩不掉,脱不开,攻不进,退不了而产生心理恐惧、紧张、最后崩溃。
练习时应腰椎中正,动转的圆化。在放松整个身心的前题下,仔细体悟以腰为轴转变虚实的过程,尊拳意要求,使气机遍布周身、阴阳经脉与劲道顺畅而互不相阻,式子动作圆滑而不迟滞。静中求动,动极复静。以静制动,因敌变化而显示神奇。训练时势势都存有拳意,先求用意,练到意气相合,然后意到气到力也就到了。
常见练数年太极功夫不能运用与化生者,都是被自己的认识所限制了。双重之病不知道,虚实转化不明白呀。
例如:想粘上对方,就必须跟上对方,跟上了也就粘上了。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越练越精,心志、感觉渐渐就能随心所欲。把以上的法理贯串于自身,使自己熟悉各种劲道的掌控,并纳于规矩之中,代规矩练至后天无意思,动作自动化,在不要规矩……使屈伸开合完全听命于自己,。无论你怎么变化,其理如一,最后真正做到万变不离其中,很容易的就得到了功夫。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无极桩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