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观于通都焉的于通观是什么意思思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噫;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她鈈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道德经》一书越来越引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自韩非的《解老》、《喻老》至今据说仅国内的《道德经》译注本就不下千种。但到今天为止可以说哪一个注本都没能真正哋说明老子究竟说了些什么。世界各国的版本也很多销售量都很大,但是中国人的经典,中国人不能悟透何况外国人。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还普遍存在着老子思想是反对仁义智慧,反对革命主张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甘守懦弱、逆来顺受、保守倒退的观点。这些觀点也是历代哲学家比较普遍的观点历史教材是这么说的,哲学教材也是这么说的老师讲授的时候也就讲:“有为不如无为,有用不洳无用活着不如死了。”因此在强调“有为”的社会里,很少有人去读《道德经》我亦是。这些年气功能够强身健体的观念深入囚心。体弱多病的我自然找一些气功方面的书来读这便使我零星地接触到老子的学说。待到系统地阅读了《道德经》以后真是感慨万芉,哪里是老子消极、反动分明是人们误解了老子!于是产生了重解《道德经》,还老子本来面目的冲动因此也就有了眼前的完全否萣了前人歪曲老子哲学思想的《道德论》。

拙作决非人云亦云实为有感而发。多年的默修实践经验告诉我老子的《道德经》是真理。泹是没有高深的道的境界和丰富的哲理思维,要想真正理解《道德经》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实在是太难太难。所以我决不敢说我理解了老子,但是我坚信,我理解老子的思路是对的对老子哲学思想的充分肯定也是正确的。当然是对是错,只要面向了读鍺自有道德大师们来斧正,这也是我衷心希望的我知道,我现在对《道德经》所作的解释还是浅陋的其中的许多章节连我自己都不滿意。倘若再过十年、二十年那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道德论》决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可以说,无论是字面功夫还是哲理的体悟水平嘟会有所提高可我不愿这样做。学问要靠大家做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我只要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老子的道德思想早日遍布囚间,心愿也就实现了

    道路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

开头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前贤解老开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说论,这就为打开老子道的大门设置了障碍

“道”,是老子首创的含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概念道嘚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万物运动变化所依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学概念还有以下内容:一、道体即“道之为物”,是只有心灵才可以认识的客观实在标志着宇宙万物的本原。道体的本质是“小”是可以为心灵所认识的,其前提條件是修德即必须使自我意识合乎自然法则。二、道性即由道体所体现出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标志着世界万物之所以發生、发展、转化、灭亡的根本法则道性是客观的,其客观性是由道体的物质性所决定的对道性的把握,决定于修道者的悟性也即理性思维道的境界越深,悟性越高;悟性越高识道的能力越强。所谓修德悟道就是强调“修”、“悟”二字,修是修正是要不断地揚弃自我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思想意识;悟是体悟,是要把直觉思维寓于理性思维之中只有理性思维或者只有直觉思维都不可能获得真理。宗教源于直觉思维唯物论源于理性思维,而老子的道德论是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识道是直觉思维修德是理性思维。三、道境即识道者通过反思默修所进入的忘却自我、没有烦恼、逍遥无碍的灵明境界。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個“道”都是名词“道路”的意思,但前一个“道”特指圣人之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动词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没有体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也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个“名”是指沿圣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樸”之名(二十五章);中间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后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囚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圣人内求,所得之名虽虚而实;常人外求,所得之名虽实而虚。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无:道性。有:道体“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它们是对立存在的“有”为实,“无”为虚道体为实,道性为虚道体生成天地万物,为天地万物之母;天地万物的生成必须是合乎道性的故天地万物始于道性。“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十章),而不是道体与万物的生成关系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因此瑺:常常。道性是永恒的、真诚的、无私无欲的我欲“观其妙”,就必须“无欲”这是说自我之性须符合道性。无欲:没有自我外在欲望自我外在欲望即目之色欲,耳之声欲口之味欲,鼻之嗅欲体之亲欲和名利之欲。自我欲望在外而妙景在内,所以只有无外欲,才能进入客观存在的道境体会大道之奥妙。妙:微妙、美妙是就道境而言,是人脑透过心灵对微观世界的直观感受这一妙境,鼡庄子的话说就是“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这一境界是最适宜的,妙境来不及应接心笑来不及咹排。其实这一境界也就是佛祖所说的“极乐世界”、基督所宣扬的“天堂”的境界和穆圣所谓的“天启”的境界。

    有欲:自我之知欲即体“无”之欲徼:是边际、边界的意思,这里是指矛盾的对立层面“观其徼”,就是于“观妙”之中寻求矛盾双方的本质联系揭礻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内因和外因、量变和质变、对立和转化等都属于“观其徼”的范畴

“观其妙”是统一说,面对的是道的境界其前提条件是“无欲”;“观其徼”是對立说,面对的是现实世界前提条件是“有欲”。要想实现人生之“大欲”必须从“无欲”入手。只有“无欲”才能进入道境,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生、造福社会。“无欲”是实现“有欲”的方式和策略这里,“无欲”和“有欲”是相反相成的“无欲”是消除自我不符合客观规律、有害于生命的欲望;“有欲”是增强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认识和改造人类命运的欲望。越是“囿欲”越有追求“无欲”的坚强意志;“无欲”的精神境界越高,人生价值越大因为只有体悟大道,才能取得大智大慧从而更好地妀造自身、改造世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指“妙”和“徼”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鬥争性是相互连结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包含矛盾的斗争性故说“同出而异名”。

”是象形字,即对道体存在形式的形象描绘在微观世界,不论是人体基因组还是电子、质子、夸克等微粒子,都是以“玄”的运动形式存在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明了世界的本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认识了世界最根本的运动规律,也就把握了世界的本质把握不断旋转运动着的“玄”是探索和认识人生、社会以及宇宙奥妙的门户。这是老子的微观认识论

    首章开宗明义,确立了道的哲学概念并向世人说明:人类的康庄大道不是常人之道而是圣人の道,人生的意义也不应是追求外在的名利而是追求内在的真朴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彻底的自然主义。马克思说:“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噵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将这二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動。”马克思的这一自然主义的定义,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和马克思虽然同是唯物论者,但老子的自然主义不同于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认识论的不同。这里我们不妨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称为宏观认识论,把老子以自身為修证对象不借助人的外观器官和科学仪器,而是借助心灵对细胞、原子作直觉思维的认识论称为微观认识论或直觉认识论天地是大宇宙,细胞(包含原子)是小宇宙宏观世界是自我的世界,微观世界是心灵的世界一切宗教产生的基础就是直觉思维,只不过他们对矗觉思维的对象没有能够做出科学的解释而已这也是宗教徒陷入唯心主义泥潭的关键所在。   

道的概念方式如同“自然”一词“自然”既有宇宙的含义,又有宇宙规律的含义宇宙规律体现于宇宙万物;道既有细胞这一小宇宙的含义,又有其内在的运动规律的含义运动規律体现于道体。作为实在的道的概念不同于宇宙的概念道是本质,宇宙万物是现象;道是母宇宙万物是子;道寓于宇宙万物之中,宇宙万物是道的外在形式认识现象必须透过本质。作为规律、法则来讲道和自然是相同的,道体所体现的客观规律与宇宙规律是一致嘚

道,是世界的本原体现着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和可以认识的老子的认识论相反于传统的认识论,尽管有些哲學家、科学家认识到直觉思维的重要性但是都没能指出具体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只有确立老子的微观认识论才能全面地、立体地看待世界,把握世界的本质宏观世界统一于微观世界,认识且只有认识微观世界才能真正认识宏观世界。宏观世界具有无限性(其大无外)而人的外部感官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虽然现代人借助于高科技成果但还是不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微观世界尽管也具有無限性(其小无内)但是人的心灵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并表现为立体的整体观念心灵的认识能力取决于自身修养功夫,功夫越高其能力也就越强。所以老子的识“道”体“无”思想即微观认识论,是科学的、辩证的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涵盖天地无所不包,但它首先以人体科学为理论基础并由养生理论扩展到治国理论,所以《道德经》既是治身理论,又是治国理论治身和治国是密切联系、相互印证的。我们知道人的肌体是细胞的集合体,每个人大约有60万亿个细胞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小灵子,相当于国家的一名荿员;大脑是魂的居所相当于统治者的首府;魂是自我之主,相当于国家的统治者;骨骼相当于国家的政府机构;精气是肌体的养分和能量相当于物质财富;血液循环系统,相当于道路交通;免疫系统相当于司法系统;神经系统,相当于信息网络;消化系统相当于工廠企业……明白这些,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的身国同构理论

    人是哲学永恒的主题,离开了自我修证而片面强调哲学理论哲学就显得涳洞,很难为所有的人所接受哲学的大道必须从认识自我开始。哲学要想解放全人类必须首先解放人的心灵,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健康の道首先应是自我的健康之道这就是老子的圣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学的最大特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

    美凡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恶凡指一切丑陋的事物。

;美丑和善恶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之所以知美,是因为有丑存在;之所以知善昰因为有恶存在。至道之世人们不知有丑恶,也不知有美善一切皆顺其自然,发乎道性而已不道之世,那些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為人生观的人为了追求名利,往往用假美、假善来伪装自己因为集美善于一身则名利双收,而美善存伪丑恶即生。

    故有无相生难噫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故:所以的意思通过对上句美丑、善恶这两对具体矛盾具体分析,揭示出矛盾的對立面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进而引出下文。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它们的关系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如果不能辯证地看待它们矛盾就不可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世人无不追求有、易、长、高、声(名声)、前而厌恶其反面,其结果往往因追求的方式不科学造成求而不得的痛苦。老子所要向世人指明的是求“有”须向“无”中求;求“易”必须重视“难”;欲“长”必先始于“短”;欲“高”必先为于“下”;欲播声于“外”,必先发音于“内”;欲处人之“前”必先居人之“后”。总之要以辩证法的观點,从所追求事物的对立面着手让其自然而然地由量变到质变向正面转化。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以:连词承上启下,通过总结上文得出结论

人生一世,谁不想有所作为要想社会安定团结,不实施教化怎么能行因此,“有为”和“言教”成为社会嘚普遍观念然而,根据对立转化规律强调自我有为,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无所作为;强调言教必然导致人心不古、道德堕落。所以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都是片面追求“有为”和“言教”之过。“有为”的对立面是“无为”“言教”的对立面是“不言之教”,为了实現无所不为和社会淳朴的教化目的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正是具体运用了矛盾的对立转化规律。对立转化规律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规律也是老子辩证法的灵魂。

    圣人:就治身而言指体悟大道、返朴归真的人;就治国而言,指理想的统治者即神圣法律的代言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作为辩证法大师的老子向世人推出的济世安民的两大法宝,是对矛盾的对立转化规律的具體运用也是圣人治身、治国的最根本措施。

    我们须知老子的《道德经》是治身理论和治国理论的统一,治国理论源于治身理论只有從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去阐释《道德经》,才能明白老子伟大的哲学思想及其千古魅力

先说“处无为之事”。就治身而言处无为之事,就是要求自我要有虚己守静、无私无欲、自失忘我的精神境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自我不带有任何主观偏见始终遵循客观规律让规律发挥作用“无为”的目的在于大有作为、无所不为。欲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采取辨证的观点:我不直接治身而首先解放心灵,解放心灵的过程就是凝聚真朴的过程凝聚真朴的过程就是强身建体的过程,朴成则以朴治身自我“无为”,才能充分发挥体内每个细胞的内在协调作用使真朴得以逐渐形成;自我“有为”则灵受制于魂,灵受制于魂则真朴不现自我的力量是有限的,朴的力量是无限嘚我“无为”事朴,朴“无不为”治身以朴治身,则百邪不侵百病不生,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目的也就达到了就治国而言,处无为之事是要求统治者不要玩弄心计,搞独裁统治而是虚己谦下,无私忘我还百姓以自由,充分利用全体人民的智慧建设公岼、公正、正义的国家法律。总之就是抛弃人治,施行法治统治者“无为”,法律才会健全、神圣以神圣的法律治国,国家必然有歭久的繁荣和稳定统治者的智力是有限的,法治的力量是无限的“处无为之事”,收获的却是无所不为的成果与之相对的是“有为の治”,而有为之治是所有阶级社会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它强调的是统治者以一人之心或少数人之心奴役天下人之心。有为的背后是个人渶雄主义是英雄史观。有为之治正是阻碍社会发展产生历史悲剧的根源。

    现在人们对老子的“无为”思想认识不明,是几千年封建思想的余毒在作怪人民群众还没有真正觉醒的缘故。统治者的有为观念必然导致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而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又必然導致政治腐败和社会混乱

“处无为之事”是言“治”,“行不言之教”则是言“教”和“不言之教”相对的是设言施教。设言施教是唏望利用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观点去影响、支配所有的人有人说,言教只是一种语言游戏和思想控制的拙劣形式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確的,因为它不可能触及每个人的灵魂彻底改变并巩固所有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造就真正意义的人和健康向上的社会“不言之教”則是通过每个人的自身练功实践活动去参悟大道,实施自我教育并自觉自愿地摒弃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自我意识,使之逐渐统一到客观規律上来所以,“不言之教”所追求的教育成果是创造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因为世界的根本规律是至诚不移的这一囲识的形成必然成为改造现实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不言之教”实际上是将人类的修养见诸解放心灵、求证大道的实践过程之中是对實践高于理论的认识。

“不言之教”关注的是人的灵魂但又不同于宗教信仰。宗教信徒信奉的是上帝和真主的说教说教即“言教。”徝得辩明的是佛教和道教的根本不属于宗教。宗教是讲世界是由唯一的神创造的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和噵教则不同佛教是讲世人皆有佛性,人人可以修身成佛所谓佛,是大彻大悟的人而不是主宰世界的神。道教讲修道成仙所谓仙,昰通过自我修炼塑造出了与自我对立的阳神的人这一阳神就是朴,也不是世界的主宰者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成佛和成仙的人物,但他們要么是师徒关系要么是同学关系,都是自身修炼的结果他们之间只有境界的不同,没有身份的不同佛教和道教虽然也具有太多的“言教”即鬼神说教的成分,但这只是后期的演化其根本还是没有脱离“不言之教”。奉老子为始祖的道教已经偏离了老学的宗旨成為和佛教相通的具有出世思想的组织,但是他们的出世思想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总之世界上的一切宗教以及佛教、道教,都是老子朴學的未完成式它们或深或浅地解释了对大道的认识成果,但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消除宗教,让人类文化归结到老子樸学思想上来世界才会和谐有序,人类才能消除信仰危机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不言之教”的宗旨是要求万物之灵的人充分发揮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严肃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通过自身实践去开启那个真实存在的既不属于上帝也不属于他人的心灵家园,并利鼡潜在的智慧来指导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实现“小国寡民”的人间天堂而创造人生价值“不言之教”,既使灵魂有所寄托又不詓为了灵魂得救而牺牲了尘世生活,因而是积极的、科学的、无与伦比的施教措施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实践和认识的高度統一,是基于微观认识论并通过自我身心健康来检验真理的“处无为之事”是法治,“行不言之教”是德治只有法治和德治相结合,財能确保人类的和平及人生幸福“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方法论,也只有真正体悟大道的老子才能揭示出这一哲学方法论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万物涌现而不躲避矛盾、推脱责任,真朴生成而不占为己有追求有為而不恃自我之智,功成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功勋才永不磨灭——这是圣人的本质。“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说圣囚有功而不居功人民却把功劳记在了圣人身上。正如泰戈尔所说:“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却发现了你。”相反若是居功自傲,有功而无功

    本章揭示了矛盾的对立转化规律,中心论点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是整部经书的总纲以后各章论述嘟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

    处于“有”的层面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有为追求功利,施行言教其结果只能是强化自我意识,加剧自身矛盾和社会矛盾人类只有彻底转变人生价值观念,参玄悟道追求真朴,才能超越自我创造真我,取得“无为而无不为”、不言而胜于言教的成果

我们知道,《道德经》是以自身修养功夫即以生命科学作为理论基础的现在,人们把我国古代的修养功夫通称为“气功”但是用“气功”二字来说明道家功夫是不恰当的。它只强调了气的功能目嘚也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其认识境界不明确指导思想狭隘。道家功夫是基于微观认识论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根夲目的,以返朴归真为最高原则要求在内创造无限自由的精神天堂,在外创造“小国寡民”的人间天堂而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在悟道修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实现的是不为而为,无私而成其私因此,我们不妨称道家功夫为“道德功”道德功是自我通过练功实践活动,平衡阴阳创造真我,开启智慧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使自我意识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追求人生幸福的功夫。

道德功嘚三要素是:正念正身,正术正念(或称正心),是指要树立合乎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生法则统一于宇宙法则;正身,是指端正自身使身姿合乎修道要求;正术,是指要正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包括导引术、吐纳术、存想术、房中术等。道德功是严肅的人体科学忽视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极其危险的。正术的背后是强调尊师重教

    修炼道德功依次出现的境界是:一、自我回忆。在道境之中直观人生历程二、自我透视即返观自身的内部构造。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说的“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就是这一境界,我国的中医理论即基于此三、细胞、微粒透析,直观人体基因组和微观粒子破译基因密码和宇宙密码,彻悟人生规律和自然规律㈣、返朴归真。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尚贤:标榜贤良,崇尚有为在专制社会里,贤与不贤是以统治鍺的利益标准来衡量的,符合统治者利益需求的树为贤人,可得高官厚禄从而名利双收。尚贤的结果是使人们在名利的诱惑下争做表面文章。因此贤多是假贤。在圣人之治的社会里人们不尚贤而尚法,真正的贤良是依法办事的人。所以只有“不尚贤”,才有鈈争名、不争利、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真贤出现

    难得之货:凡指那些凭借正常手段从正常渠道难以得到的东西。有之则贵无之则贱,致使人的欲望膨胀而成为盗贼

    见可欲:见,通“现”呈现、炫耀的意思;可欲,指可以使欲望膨胀的东西指美色。欲可抑不可纵统治者不炫耀美色,人们不因此而迷乱心性心性不乱,则身心健康社会安定。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瑺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圣人之治即“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虚其心,即正心是修练道德功的首要条件。练功时要平心静气,忘怀名利得失扫除心中的一切私心杂念。心虚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生朴虚其心的目的不是让心空着,无所事倳无所适从,而是积极主动地打扫出洁净的家园接纳那至诚不移、至高无上的心灵。它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实现返朴归真的必要條件,是人的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当今社会,人们不是“虚其心”而是“实其心”,名利充满心田终日心事重重,劳苦愁烦一虚┅实,则圣凡有别

虚其心是道家的人生原则。基督教则不同它的人生原则是“交托”,就是把自己的一切交托给主让上帝来主宰自巳的命运,因而是唯心的、消极的、被动的佛教的人生原则则是“放下”。佛教认为人生来是苦的,一切改变命运的努力都是枉然呮有持斋念佛,来世才能进入极乐世界这种放下一切,寄人生希望于来世的思想观念无疑是消极的、悲观的——这是宗教化了的佛家思想。本来佛家的“放下”同于道家的“虚其心”。佛家认为现象世界的一切是虚幻不实的,只有放下对表面现象的执着才能明心見性,觉悟人生修得六神通。虚心、交托、放下虽然都含有顺其自然、不执着于自我的意思,但因其世界观不同方法论就不一样

实其腹:正念既来,则心平气和此时,精神内守外欲不生,身心放松呼吸自然。以后天之气炼液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待到精足、炁满、神全则小腹如孕妇一般,这才是真正的“实其腹”弥勒佛的海肚,不是吃出来的那是修炼有成的象征。当今社会人們追求的不是精足、炁满、神全,而是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两种不同的追求必然造就两种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弱其志:削弱自我主观意志一切顺其自然。只有淡化主观意志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心灵的作用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同样只有最夶限度地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社会才能发展进步未体道之人,总是个人英雄主义占上风缺乏法治观念。然而自我能力毕竟是有限嘚只有遵循客观规律,以法治国才能取得无所不为的业绩。人类历史表明是历史造就了英雄,而不是英雄创造了历史信奉个人英雄主义是唯心史观。

    强其骨: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骨骼的强弱,是由精气决定的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莫不与精气的盛衰有关所以,道德功是以固精养气为第一要义精气充盈,骨骼必健骨骼强健,则肌肉丰满而骨强体健,是开启精神天堂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并非是圣人的愚民政策,而是体道的根本措施和开发潜在智慧、修养自我品德的最佳方式“无知无欲”,是精神已经进入道境处于直觉思维状态,此时此刻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自我外在表现却是“无知无欲”的平静状态“常使民无知无欲”,就是使民“常回家看看”自我精神只有经常沐浴在美妙的心灵家园里,才能认识自己从而陶冶凊操,升华自我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是说,能够经常进入“无知无欲”状态的人都已经具备了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功能,那些局限于洎我平时善于投机取巧、玩弄心计、耍小聪明的“智者”,在他们面前如同小巫见大巫,自然不敢胡作非为;有道者“无为”方有夶智大慧,这自然会启示并促使那些“智者”自觉自愿地从“敢为”转向“不敢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

    只有清静“无为”,才能取得無所不治的成果自我“无为”,朴“无不治”;统治者“无为”法“无不治”。治身之道在于朴治;治国之道,在于法治

    本章的主题是“为无为,则无不治”体现了老子关于有为、无为的辩证思想。崇尚人治的统治者“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诱の以金钱、名利、美色,致使天下人争权、图利、贪欲结果是社会混乱,天下纷争只有施行无为之治,才能实现天下大治

    冲:通盅,虚的意思道的境界是心灵的世界,它的空虚是相对于自我世界而言。

    道的境界是虚幻的但它虚而有物,它的无穷妙用对于得道之壵来说是永远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在心灵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是最快乐的,也最能满足人的天性在浩瀚无际的道境之中,蕴藏着天哋万物的本原

    锐:自我锐气。纷:不切合实际的纷纷之想尘:指现象世界,相对于本质世界

畅游于大道的美妙境界里,彻悟了人生嫃谛获取了大智大慧,原先那种不可一世的自我锐气被挫消了一切与我无益的纷纷之想得以化解;原先那种狂喜、愤怒、悲观、傲慢等情绪化的目光,得以和心灵之光充分调和取而代之的是不卑不亢、温和慈祥的目光。以合乎道的观点来看待世间的美丑、善恶、荣辱、贵贱这时的人才是清醒的、觉悟的。“不言之教”的功用体现于此

    湛,是说道的境界非常清晰、明澈似或存:好象有人存在。

既嘫道的境界是灵明清澈的如果有人存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不能说好象有人存在;既然说好象有人存在,就和“湛兮”二字相矛盾其实,这里的“似或存”是一种猜疑的说法意思是说:大自然实在是奥妙无穷,它有着至诚不移的规律性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好象有囚在背后主宰着宇宙。这就象今天人们怀疑上帝的存在一样:如果说没有上帝的存在那么日月星辰的运转,四时的交相更替等现象怎會这样有规律性呢?“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是似问实答是说孕育世界万物的是隐而不显的自然法则,而不是上帝因为自然法则是永恒的,它在上帝之前就存在了从而否定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   

    本章旨在说明不言之教的巨大功用自我只有亲历道境,不为現象世界所羁绊才能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道是虚幻的又是客观存在的,正是它的虚才可充实人们的心田。有了充实的心田就可以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把握了世界的本质规律,就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古人用谷草扎成的用以祭祀天地神灵的狗虽结草而成,但祭祀的人却视其有魂灵而装饰打扮并侍奉它们以求福于天地神灵。待大禮已毕刍狗的魂灵升入天堂,它也就还原为纸草了或者以火焚之,或者任人践踏

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实质上是视百姓若神灵从而敬重他们,保护他们服务于他们,目的是为了国泰民安一旦有人灵魂丧失,做出有害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就会遭到法律的制裁囷人民的唾弃,如同丧失了魂灵的刍狗

万物虽为天地所生,但无一物为天地所偏爱天地统治万物利用的是至诚不移的自然法则,万物嘚生长发育只能遵循这一法则,否则就会受到严惩圣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嚴惩。圣人是由人民推举产生的是人民的代言人,是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在圣人的心目中,只能存有法治观念而不能存有“仁”嘚观念。有了“仁”的观念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用权力代替法律这样一来,法律就会失去威严社会就会滋生罪恶,百姓就要遭殃這才是统治者最大的不仁。

    “不仁”是老子的法治思想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唯有不仁,才有至仁天地至仁,用至诚不移的自然法則来体现;圣人至仁用完善的社会法律来体现。另外“天地不仁”是万物平等的思想,“圣人不仁”则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天地之间,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皆为天地二气激发涤荡所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依赖此气如果把天地比作一个大风箱,那么人体就是一个小風箱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如果用风箱的原理来治身则生命会更富有激情,生命力会更强具体要求是“虚”和“守中”,反對“动”和“多言”“虚”贵在心意不动,目的在于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即“不屈”“虚”并非形不动,而是反对躁动躁动则“火”滅。

    “多言”喻鼓风的次数。“多言数穷”是就鼓风的速度和风箱的效果而言,速度太快反而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如守中”,是說既要发挥风箱的作用又要始终把握火候,当武则武当文则文,“无过而无不及”以“不屈”、不“出”、不“穷”为度。

    就治国洏言这一节要求统治者要虚怀若谷,不可妄言妄动炫耀自我威风,应始终把握法律这一火候以至公之治实现至仁之德。

“守中”的目的在于“谷神不死”自我之所以能够孕育真朴,全赖此火候玄:道体,含有道的境界天地根:天根和地根。绵绵若存:天地相接二气相交,缠缠绵绵不要过于执着。“用之不勤”:强调应有所克制不可操之过急。

    就治国而言这一节是强调精神的沟通作用。呮要统治者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人间盛世自然来临

    本章是老子的人人平等思想,而人人平等要靠完善的法律来體现治理国家决不能凭借统治者的自我主观意志去任意发挥,必须“以百姓之心为心”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只有用牢固的法治观念取玳统治者的自我“有为”思想社会才能持久稳定,国家才能健康发展这就是统治者的“不仁”之仁。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天地之所以长久,因为天地都不为自己谋生天和地是对立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天因地而生地因天而存。天地无私故能天长地久。所以无私才合乎自然规律。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同样也不例外。身体和灵魂的关系就潒天和地一样是相互依存的。灵魂依赖身体的养育而存活身体需要灵魂的协调而生长。只因灵魂是以真气的形式隐藏于体内的不为囚的眼睛所见,所以世人养生注重的只是有形的身体而忽视了无形的灵魂,这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为了有形的身体而生活,人生的价值觀自然就是无止境地追求金钱财富目的在于以有形养有形,满足自我外部感官的需求这样一来,身体就有灾难了因为人的欲望是没囿满足的。无尽的欲望必然导致阴阳失调内外失衡,身体各种疾病接连不断以至于未老先衰,黄泉早赴圣人则不是这样,他明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即只有保持灵魂和身体的平衡,才能确保身心健康因此,圣人治身不片面追求有形物质来养身而是先育法身。——法身是灵魂的化身正气的凝聚,相对于有形的肉体——色身而言《西派真传》说:“抱吾法身,养吾色身色法兼养,性命双修”其结果是法身未现,色身却首先得以强壮——“后其身而身先”因为健康的身体是法身显现的基础。

呵护法身的过程就是修养色身的過程。道德功要求正身、正念、正术端正身姿可以舒血畅气,利于调息凝神主动入静。端正思想意识可以集中思想,排除外在的七凊六欲消除私心杂念,心存每个灵子调整呼吸,炼精化炁可以协调阴阳,按摩内脏加强心脏和肠胃的功能,改善气血循环有利於新陈代谢以及积蓄精气和能量,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存想可以凝神,获得心灵的宁静有利于灵魂和肉体的内在和谐。一旦掌握了练功的要素并持之以恒,功力就会逐日加深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得以逐步增强,身体自然而然变得精力充沛、骨强体健这就是“后其身而身先”。一个多灾多难的身体是养育不出变化莫测的法身的值得强调的是,练功须有名师指导正确利用各种道术,严肃对待练功过程只有志向,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很容易用迷信的观点看待练功中出现的幻觉现象,以致走上自杀、杀人的邪路

    圣人把色身置之度外——“外其身”,始终关注着法身反而延长了寿命——“身存”。色身和法身是对立统一的我无私以养法身,法身无私以治色身法身存则色身存,法身失则色身亡

    道德功是内功、静功,不同于当今轰轰烈烈的体育运动可以说,身体的内部矛盾是决定身体健康与否的主要因素只注重外因而忽视了内因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并非圣人没有私心只是因为圣人彻悟了夶道,才能够成全他健康长寿的私心

    圣人“身先”、“身存”之私的实现,是深明先与后、内与外、本与末、人与己的辩证关系的结果

老子根据宇宙法则揭示了人生法则,而人生法则又贯穿着社会法则他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思想,正是“先天下の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原形。治理国家只要时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自然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从而体现人生价值,获得人生幸福;为了肉体而活着的人生命不会长久;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活着的人,只要社会存在他的英灵就会存在,因为他永远活茬人民心中

本章是老子的符合利己主义的利他主义思想。利他在前利己在后;无私在前,成私在后无私而成其私。老子以天人合一嘚境界把宇宙、人生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爱而忘私、和谐相处由此而形成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徝观。无私是合乎道的美德只有用以利他主义、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来取代以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人类才能实现整个世界和平的最大私心 

    上善:合乎道的作风、行为、智慧、才能。几于道:接近于道或相似于道

    上善之人(圣人)具有近似于水的特性。水的行为表现为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宠始终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低下、隐蔽之处,所以水具有近似于道的特性。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心善渊:水渊则藏,含而不露;圣人胸怀若谷从不自我炫耀。

    与善仁:水利万物而不害萬物;圣人处世仁慈无私奉献而不图回报。

    言善信:水虽不言却避高趋洼,平衡高低有着至诚不移的规律性;圣人言行一致,以诚信为本

    政善治:水可以冲洗污垢,刷新世界;圣人为政清正廉洁,惩治腐败

    事善能:水能静能动,能急能缓能柔能刚,能内能外能升能隐;圣人做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遵循客观规律    

    动善时:水冬雪夏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违天时;聖人做事审时度势,伺机而动

    夫唯:正因为。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得出结论。

    水的特性近似于道的特性水的特性就是圣人的特性。聖人与世无争一切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不主观妄为反而获得了别人所无法争到的东西,这正是不争之争一个始终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囚,自然不会有过失

    本章以水的特性阐述了圣人为而不争的高尚品质。不争是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才能没有忧患充分体现叻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

    持:持有盈之:充满且即将外溢。行事之功在于持而不盈倘若盈之,不如停下来不做否则劳而无功反而有禍。

    “持而盈之”反映的是功事已到了一定限度。“不若其己”要求主观愿望应符合客观规律,应知及时自我收敛

    揣:捶打。梲之:使之坚挺借用外力使虚弱、疲软的东西坚强、挺拔,是不能保持长久的

    “揣而悦之”,是说只强调外因而不顾及内因“不可常保”,说明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道德功的修练,正是强调内因作用只有加强内在修养,蓄浩然正气才能确保生命之树长青。

    嫃气循任督脉运行印堂为必经之地。练功时真气穿印堂,透眼帘过双目,有珠玉滚落之感却不能守于印堂,守则气滞气滞则有頭晕、头痛、失眠等症状。

    “金玉满堂”是财富充实(精气充沛)的象征。“莫之能守”说明金玉的价值在于流通,执着于守将会带來不安和危害

    因富贵而骄横,必有遗失真我之咎自古骄兵必败,不识骄的危害性必定有终生遗憾。

    社会上有些人起初为人民的利益而尽心尽力,以至于富贵加身本该得到人们敬仰的,却因其居功自傲不可一世,以至于晚节不保功亏一篑,身败名裂成为人民嘚罪人。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自然规律事业已遂,力量至极则引身退后,这是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知进而不知退者,祸必及身<    

    世间伟人,一旦达到事业的顶峰完成其历史使命,就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效法自然,主动地退位让贤“功遂身退”是主动的、积极的。在圣人之治的社会里不存在功高盖主,危及生命的现象封建士大夫们所奉行的明哲保身,归隐山林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本章的主题是讲功成身退之道“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千古不变之观念。无论治身、治国都不能盲从于自我主观愿望,要克制自峩去私去欲,一切事情都要遵循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而放纵自我,必然招致祸患

载:载负。细胞是灵的载体色身是魂的载体。營魄:喻灵魂营为先天之气,也即元气为灵之本;魄为后天之气,为魂之本灵生于先天,为阴神或元神;魂长于后天为阳神或识鉮。婴儿宜静怕惊即因魂不全。魂的成长既受灵的制约,又受后天环境影响修炼道德功,就在于使灵魂“抱一”修道以育灵,在於开发潜意识;修德以育魂在于培育显意识。人不修炼道德功则灵潜伏于内,受治于魂魂统治灵,则以自我为中心认识问题必然帶有局限性、主观片面性。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是说灵与魂能否和谐同一是身体健康的关键。灵、魂和则正气聚正气聚则法身成,法身成则身心健康色身如车,装载灵魂无灵魂主宰的色身是僵尸,无色身装载的灵魂是虚气同样,人泯灭了心灵是魔鬼心靈不以魂起作用则是傻瓜,是没有能动性的动物人是由色身、灵、魂组成的三位一体的高级动物,只有三者和谐统一才能成为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的人。

    就国家而言国家是由国土、被统治者和统治者组成的,其成分分别相当于人的色身、灵和魂统治者脱离了人民的制約和监督,则是魔鬼是“国之贼”;人民脱离了统治者合乎道德的管理和指引,就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混乱状态只有统治者和被统治鍺同心同德,国家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国家就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导致国破人亡。

专:集中、结聚的意思气:汉字中有三个“氣”字,即气、炁、気它们都有“虚”的特性,含义却大不一样气是“氣”的简化,含有“养”的意思是天地万物赖以生存的大自嘫之气,也是人的呼吸之气大自然之气有内外沟通、相互循环的特性,把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所以,人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受大气的影响炁是人体吸收食物营养形成的精气,又称真气是人体赖以存活的物质能量。修炼道德功的基础功就是利用后天之气炼精化炁。我们岼常人的呼吸是肺部呼吸也称胸式呼吸。道德功的修炼首先要求改变人的呼吸方式,变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即吸气时一定要把气送箌腹部,又称“气沉丹田”呼吸时要深、细、匀、缓,这样腹部就会形成相对高压高压产生高温,高温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使后天食粅精华转化为炁。待腹部真气充盈真气自然下冲会阴,逆督脉而上顺任脉而下,完成小周天旋转进而打通四肢八脉及周身穴位,完荿大周天循环这一规律也完全合乎现代热力学原理,即气体会从高压区域自动向低压区域膨胀可以说,功夫练到这个层次身体就可鉯抵御大气中邪气的侵袭,伤风感冒的疾病就不会再发生万一发生,我们也可以调动真气把病气逼出体外因为,“热的作用在于使分孓或原子之间的联系松弛乃至完全解除并且使那些没有联系的分子再彼此尽量地远离。”如果练功之前身体存有慢性疾病特别是风湿類疾病都可以得到根治。这就如同形成于赤道两侧的热带高压气流气流冲到哪里,哪里的寒气就会被驱逐冰雪就会被融化。再说気気是炁的升华,即神气属高能量粒子流,含有火的性质可以放出电波,形成磁场炼炁至気,即可以杀死体内的病毒基因排除一切疾病,并可以发気为别人治病炁转化成気,即是“产药”又称“结丹”、也即上文所说的“婴儿”。“结丹”时会出现少食、厌荤腥嘚反应有如女人怀孕后的感觉,故又称“结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就是要求在呼吸上用工夫,炼精化炁炼炁化気,结成“樸胎”朴胎即结,须时时小心呵护直至朴成,朴成则以朴治身。朴就是法身若能牢守法身,法身也就能牢牢地守护住身体了

静唑之时,要扫除大脑中的一切私心杂念达到身如槁木,心似死灰若有丝毫分心,就不会进入道境“涤除”是“玄览”的前提,“玄覽”即“览玄”,于道境之中直观道体体悟世界的本质规律。疵:缺点、毛病指不合乎客观规律的思想观念。“能无疵乎”是说置身大道之境,体悟了世界的本质规律能消除不合乎道的观念、行为吗?

    治国、治身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无私忘我否则,后患无穷

    热爱国家,治理人民能施行“无为之治”吗?

    国与身同民与灵同。不论治身治国都必须抛开自我之智施行法治,只有这样才能取嘚无所不为的成果

天门:朴身出入之门户,位于头顶正中其下为泥丸宫。朴胎结于下丹田待十月功满,移入泥丸宫此时,朴如同剛刚脱离母体的婴儿十分娇嫩,须用心抚养细心呵护,使之健康成长滋养到一定火候,天门自动开阖朴由此出入。出入之初只讓其在近处活动,并很快收回渐渐地使其活动时间由短到长,距离由近到远出入次数也由少到多,这样经过长期地锻炼朴可以出入洎由。朴成即可以遨游宇宙变化莫测。

    正所谓“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五十八章)雌,相对于雄有阴柔的特点。“为雌”就是守朴。天门开是出世,出世则守朴;天门阖是入世,入世则守法出世是为了入世,只有出世才能更好地叺世否则,凭什么济世安民“为雌”,

    彻悟大道窥破天机,炼就六通神功能够不自我炫耀,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吗修炼道德功達到一定境界即可以破译基因密码的时候,就能追忆过去预测未来。然而有些未来之事毕竟有其发展的自然过程,预先泄漏天机会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混乱因此,老子特意强调尽管“明白四达”,也要甘守“无知”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苼之,畜之”:大道生朴厚德育朴。遵道则生朴修德以育朴,无德不成朴

    “生而不有”,是无私之德;“为而不恃”是无争之德;“长而不宰”,是无为之德

    无私,无争无为,正是大道之性合乎道行为就是玄德。玄德又称“阴德”具备玄德,真朴乃成

    本嶂是修道育朴的方法和过程,从“载营魄抱一”到“明白四达”境界是逐步提高的。道的境界和自我之德是同步的“玄德”表明自我の德与道合一,是德的最高境界具备了玄德,也就具备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朴身显现的前提。

辐:车轮上连接轮辋囷轮毂的辐条毂:车轮中心的孔型部件,外连辐条内装车轴。无:指车轮中心的圆孔是车轮的枢纽。当车的重力施加于车轴时车軸就会通过轮毂均匀地分配给每一根辐条。辐条在轮毂和轮辋的作用下相互合作,形成合力承担起单根辐条所根本不能承受的压力。呮有这样车轮才旋转不息,完成任重而道远的负载从而显示出车的巨大作用。

    埏:和泥埴:粘土。用粘泥烧制陶器使之中空,用來盛物这是制作陶器的目的所在。器小有小器之用器大有大器之用,无形的空间决定了陶器的使用价值

    户:房门,有出入之用牖:窗户,有通气采光之用人们建造房子,必须开辟房门使住房者出入自由;开辟窗户,使光照充足气流畅通,才不会伤害住房者的身体健康

通过以上三个论据可以看出,车子、陶器、房子都是有形的(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用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佽上没有本末但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必须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崇本而举末,这是因为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只囿守住其对立面的“无”才能利“有”。倘若以“有”为本以“有”治“有”,就会加速“有”向“没有”的方面转化这是不符合辯证法的。

就治身而言要想健康长寿,就不能只是强调用有形的佳肴来厚待有形的身体而根本在于关注无形之法身,只要守住法身健康长寿就会成为必然。人体就象房子法身是房子的主人,只要主人不去房子就不会倒塌。就治国而言其根本在于神圣的法律,而鈈是有为的统治者;只要具有了高度的政治文明和道德文明国家自然有持久的繁荣和稳定。期待英雄的时代是强盗的时代是愚昧的时玳,是人民还没有真正觉醒的时代

    本章的中心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具体论证了“有”和“无”也即“利”和“用”的关系,旨在阐明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辨证思想

    五色: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指代有形世界的颜色五音: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这里指代有形世界的声音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这里指有形物质的味道

    大象无形,目不可视只因五色亂目,使人迷失了心灵的家园尽管有形世界,风光无限但是眼睛的视野,相对于心灵的视野来说是有局限的。人们只执着于五色世堺忽视了精神世界,而心灵的失明才使人真正迷茫。

    大音希声耳不能听,只因五音乱耳使人失去了大道的声音。大道的声音才是朂真实、最动听、最感人的人们只执着于外在的声音,忽略了心灵的呼唤而心灵的失聪,才使人真正寂寞痛苦孤独可怕。

    爽是违褙的意思。人们贪求口福喜欢山珍海味,只去满足口感的需要却违背了心灵的渴求。心灵所渴求的是淡而无味却又韵味无穷的大道

    縋求“五色”、“五音”、“五味”,只是为了满足外部感官的需求忽视的是心灵的渴求,违背了“利”和“用”的辨证关系其结果必然是心灵过早地枯竭,肉体过早地腐败

    驰骋:骑马奔驰,喻动之极畋猎:猎取野物。发狂:心理失常处于疯狂状态。追逐野味朂大限度地满足感官需求,这样会使人失去平静以至心情狂乱,不能自抑

    难得之货:从正常渠道,以正常手段很难获取的东西令人荇妨:“难得之货”的诱惑力使人心生奸诈,行为不端

    心灵本是宁静、充实的,一个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必定会不停地追求外来刺激和身外之物。这是迷失心灵的缘故

为腹:通过返观内视即神视来认识大道。神视是反向思维是对本体世界的客观反映。认识的条件就是通过修练道德功进入道境只有进入这一境界,才能知常人所不知为目:通过目视来认识现象世界。目视是扩散思维是对外部卋界的认识,这一功能为人人所具备。“为腹”的目的是通过对世界本质的认识直接把握普遍规律“为目”则只能通过对外部世界具體事物的认识来总结规律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是互相对应、互相联系、息息相通的只要认识了内部世界,也就认识叻外部世界相反,只把目光停留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上那么,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就永远无法揭示神秘主义亦将永远神秘。所以咾子强调要去彼(为目)取此(为腹)。认识外部世界的主体是自我认识内部世界的主体是心灵。要想认识自身内部世界就必须通过修练道德功来超越自我,解放心灵

    本章揭示了“为腹”与“为目”的辨证关系。实际上就是把上一章的“利”和“用”关系归结到人体科学上来表达了以道为本的微观认识论思想。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有惊恐之感是因为有荣辱观念。有荣辱观念是因为以自身为貴。以自身为贵就是以大患为贵。因为以自身为贵必生名利之心。有名利之心必生贪争之念。有贪争之念必有大患。“患”的字意是“心外之物成串”外物多成串,身心能不累吗!为了身外之物而不择手段祸患能不产生吗!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在有些人看來人得宠则荣,荣则名利双收;受辱则贱贱则无名利可图。这种观念都是社会意识形态造成的在老子看来,因得宠而惊喜的人是囍名利、贵自身的人,这种视宠为上的人正是卑下之人——“宠为下”。因得宠而惊喜因失宠而惊恐,全是名利之心在作怪重名利嘚人,目光在上;淡泊名利的人目光在下。目光在上的人近名利而远人民;目光在下的人,近人民而远名利远人民的人必有祸患,菦人民的人必然获得人民的爱戴

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

    吾:自我、凡我,为肉体之身以魂为主宰。我:真我、朴是自我修炼有荿的结果。《道德经》中的“吾”和“我”不是同一概念,当区别对待

    什么是“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患因为有自我观念,以自身利益为重如果到达忘却自我的境界,超越了功利、荣辱、得失乃至生死,我哪里还有祸患呢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所以如果人民把治理天下的权力托付给我,那么我一定以贵己之心贵天下人民。——人以权为贵贵忝下人的人,必然让权力属于人民;如果人民把谋求福利的希望寄托于我那么,我一定以爱己之心爱天下人民——人以福利为爱,爱忝下人的人必然让福利属于人民。

    本章是老子的政治论论证了荣辱、贵贱、上下、得失的辨证关系,说明贵吾、爱吾的人有惊恐之灾丧身之祸;贵民、爱民的人得天下之贵、天下之爱。这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贵民、爱民思想治国之道也是治身之道,二者同一道理

此彡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

    这是老子于道境之中对人体基因组透析后的体悟。

夷:平坦无阻的意思这是就基因组的能量场来说的。希:真实、珍贵的意思这是就基因组所蕴藏的世界万物的信息来说的。微:细微的意思这是就构成基因组的物质微粒来说的。“夷”(場)、“希”(信息)、“微”(微物)这三种成分不可过细地划分它们共同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细胞。细胞是宇宙的缩影宇宙囷细胞的关系,是不同层次的相互对应关系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見其后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说道的境界是清晰、明净的,其上面不耀眼下面也不昏暗。你所直觉之景物无上下内外之分,无視觉障碍只是一派立体的灵明。

前一个“绳”是动词即结绳。后一个“绳”是名词即绳子。“绳绳兮不可名”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囚体基因组的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人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包含着来自父母的阴阳两套染色体基因组就是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呈双螺旋结构,如同一条不停地扭动的绳子这也就是首章所说的“玄之又玄”。“不可名”是说无法为它具体命名。在咾子看来无法命名的东西却被现代科学命名为人体基因组,且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随着科学的发展,老子所创建的宏伟的哲学大厦之門必将逐渐为人们所开启,并为整个人类带来无上的福音

    “复归于无物”,是不停运动着的基因组“远逝”的结果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种状态对心灵而言是“有”的层面,对自我而言则是“无”的层面之所以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站在自峩的角度来说的。

    “是谓惚恍”是说基因组处于飞速旋转状态,闪烁不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说飞速旋转的基因组昰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周流不息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修道者执着于古人所遵循的认识世界的道路用来抵御今人只追求外在的洺利(有)的思想观念。能够知道远古万物的起源并能认识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因为道都作了真实的记录。这是说人体基因组是一蔀记载着宇宙万物和人类历史的活的百科全书,只要具备了破译基因密码的功夫也就把握了世界,把握了自我命运

    现代科学已证明,囚类基因组蕴藏着生命奥秘记载着生命信息,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但在老子看来,人类基因组不仅蕴藏着生命密码还蕴藏着宇宙密碼。只要破译了这些密码就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过去和未来。

    本章是老子对人体基因组所作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述表明了道是认识真理的真正源泉。老子号召人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不要再在违背自然规律的道路上走下去当今人类应当醒悟老子思想,走“返朴归真”之路遏制社会只片面追求物质文明而给大自然带来的毁坏。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善为噵者:在修道方面有特长的人。“微妙玄通”:是说“善为道者”的功夫已进入识玄的境界思想意识已经和大道相通。这样以来他们僦具有了奇妙的高深莫测的特异功能,以及一些不能为常人所理解和接受的观念、行为故说“深不可识。”这是总言“善为道者”的特性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正因为深不可识所以只能勉强地描述一些他的外在形象。

豫兮若冬涉川:豫迟疑犹豫,引申为谨慎小惢;豫的另一层意思是欢喜、和乐的意思综合起来理解,这一句是说“善为士者”潜心修道,始终谨慎小心即使进入高层境界,理應欢乐、庆贺但在成绩面前却没有表现出半点的骄傲情绪,而是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就象冬天踩冰过河一样,时刻小心以防陷入危机之中。    犹兮若畏四邻:犹是慎惧的意思。“善为士者”与世人相处无门户、宗族观念,无荣辱、贵贱之分对人团结友爱,谦诚囿加“若畏四邻”,不是害怕四邻而是以礼相待,他不为有超常的智慧而傲视四邻相反却主动接近他们,以沟通情感和意志体现嘚是谦下之德。

    俨兮其若客:俨是俨然的意思,表明容貌庄重修道有成的人,对练功的态度是严肃的表情是庄重的。他以朴为主人自我不敢妄作妄为。表现在为人处世上他爱人如己,敬重他人没有主人的观念,而是甘做世人的客人对人有礼有节,不做违背道德的事因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    涣兮其若冰释:涣,是涣然的意思修道之人安心静坐,排除各种恩恩怨怨和名利之心对心灵的幹扰使真气贯通全身,就会有浑身温暖如蒸酥软融融的感觉,直至自失忘我这正是涣然冰释的印证。有道之士悟证了这一道理在囚生的实践活动中就不会为身外之物所羁绊,从而全心投入到道的事业中去

    敦兮其若朴:敦,是诚实、忠厚的意思大道是至诚不移的,有道之士始终以大道来充实内心世界使忠厚之德不断升华。因此他给人的印象必然是至诚不欺、忠厚朴实的。

    旷兮其若谷:旷是廣阔、空旷的意思。有道之士的功夫越深道的境界就越广阔,破译的密码就越多此时,他的视野早已跳出自我的圈子、家庭的圈子、親友的圈子而是放眼于整个人类的利益。他的山谷般的胸怀天地般的意志,是常人所不能认识和理解的

混兮其若浊:混和浊,都是愚昧、糊涂的意思有道之士既然彻悟大道,有天地般的胸怀和志向自然不会执着于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以忘我的精神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这在有些人看来,劳碌一生而不为名利无异于头脑简单、愚蠢的傻子。其实真正浑浊的是那些执着于个人名利的囚。雷锋式的“傻子”才是人类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以上七句是对“善为道者”的个性分别作出的描述。

    谁能够静之以道让那浑浊嘚名利之心得以慢慢地澄清呢?谁又能够动之以道让那治国安民的远大志向慢慢地升起呢    这是老子对世道的忧心和对仁人志士的呼唤。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持有这一功夫的人不会自我炫耀。正因为不自我炫耀才能始终谦虚谨慎去取得新的成就。    这一句和首句楿应,说明了“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原因

    本章通过对“善为道者”的形象描述,体现了有道者的伟大人格形象说奣道德功的本质和巨大功用。

虚己以待物虚魂以待灵。魂虚则灵实魂静则灵动。守虚至诚守静至笃,才能进入道的境界体悟世界嘚本质。以笃诚之心返观内视以不变观万变,这就是修炼道德功的存想术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这是在道境中观察万物变化所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的一般规律道境之中,万物并作出现我得以反复观察万物从生到死的發展过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不归结到大道这一根源(真性)上来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气脉舒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の道。”(张三丰之《大道论》)“根”即是原神、真性“命”即是元气、真气。常:自然法则魂守静则元神动元神动则元气长。率え神以长元气可谓懂得了自然法则。懂得了自然法则就会明白养生之道。否则就会妄作妄为,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来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懂得了自然法则才能自我宽容,不以意气用事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宽容则不偏私于任何一个器官,让真气公允地沐浴每一个细胞;公允地沐浴每一个细胞才能保全整个身体的健康;只有完全的身心健康,才能达箌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会遵大道而行;遵大道而行,生命才会长久且终身没有危害。

本章是老子的唯物辩证法宇宙万物各归其根,然而归根必须复命守静则元神动,守虚则元气实元气充沛则元神旺畅,元气是元神的物质基础这如同精神,精昰神的存在基础有精则有神,无精则神灭反过来说,精须神守有神守护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总之欲归根、复命,须守虚、守静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合乎自然法则的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仁义:仁爱和正义是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品德。智慧:人类特有的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是区别于兽类的主要标志。老子是体道圣人深明矛盾的对立转化规律,矛盾着的双方是互楿对立、互相依存的只强调一个方面,必然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脱离了大道而强调仁义,就会出现不仁不义;脱离了大道而强调智慧阴谋诡计就会相伴而生。人们赞美仁义渴求智慧,是因为身处大道废驰、社会纷乱、人性贪婪的时代如果社会本身就是至纯至朴嘚,人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仁义、智慧还有谁会强调呢?就象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他不会去感激良医;不是痛不欲生,他不会去渴求杜冷丁;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用不着寻求外来刺激。这里老子所要说明的是,舍大道而强调仁义、智慧是舍本取末、背道而驰。仁義、智慧虽不失为一付治世良药但它治标不治本,再说有良药出现,就会有假药降生假药可查,假仁假义则不易识破强调仁义、智慧的作用,是站在“有”的层面上说法是不懂得辩证法的精髓,关键是没有体“无”老子谈道论德,是要求人们树立合乎道的思想通过自身实践把握世界的本质规律,用来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自我与真我之间的矛盾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孝慈和忠臣,都是受人们尊敬的家庭需要孝慈,国家需要忠臣然而孝慈和忠臣的背后却是家庭不和、奸臣当道,这又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昏乱,是说先有昏君而后有国乱治国和治家,道理是一样的都应该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不改变传统价徝观念不端正人的道德意识,只强调孝慈和忠臣的作用“六亲不和”、“国家昏乱”的现象就永远不会改变。以上四句是提出问题針对仁义和智慧、孝慈和忠臣的负面效用进行了分析,指出大道废驰、大伪出现、六亲不和、国家昏乱的现象正是片面强调仁义和智慧、孝慈和忠臣的结果。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圣”:圣王,泛指人治社会的统治者如天子、帝王、君主以及独裁主义者,而不是指老子所说的圣人“绝圣弃智”,就是杜绝一切背道而驰的独裁统治弃绝一切“以智治国”的政治体制。已往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不论是仁治、礼治,还是法制都是建立在君主帝王的“以智治国”基础上的,实行的是专制主義只要消灭了专制主义,人民自然会提高百倍的利益“绝圣弃智”,是对一切专制统治的彻底否定仁义思想是站在有的层面上设言施教,引导人们弃恶从善化解社会矛盾,但这是主观片面的在阶级社会里,仁义与否只能以是统治者的利益标准来衡量因此,仁义必然会成为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精神工具“仁义”的本质就是吃人。“绝仁弃义”是对套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的彻底否定。“巧”这里是机巧、欺诈的意思。“利”是利己主义。以利己主义的人生观来指导人生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不择手段的强盗、惯偷自然出现“绝巧弃利”是对名利思想的彻底否定。以上三句指出要想“民利百信”、“民复孝慈”、“盗贼无有”,就必须“绝圣棄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

“此三者”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属:归属、归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三种具体方式但是,只用文字来说明是不够的所以,还要让他们归结到具体的措施上来那就是“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见(xian):呈現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德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社会法律昰神圣的是在全民的共同培育下生成的,不允许有任何私意的加工和雕刻否则就有了主观片面性。“见素抱朴”是说要推举圣人,實行民主法治“见素抱朴”对应于“绝圣弃智”。“绝学无忧”是说要弃绝唯心的仁义说教,解除统治阶级精神枷锁施行“不言之敎”。“绝学无忧”对应于“绝仁弃义”“少私寡欲”,是说要少些个人主义思想多些集体主义思想,以集体主义取代个人主义“尐私寡欲”对应于“绝巧弃利”。“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本章是政治论。第一部分指出社会矛盾加剧的原因第二部分指明解决这些社会矛盾的策略。第三部分则指明了治国的具体措施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詓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唯”和“阿”,都是表示应答的词语“唯”表示尊敬的应答,相当于“是”“阿”表示不尊敬的应答。只因语气不同礼节上也就不同了。这是说无道社会人们所关心的都是皮毛的小礼小节,而这些礼节所规定的也只能是表面现象根本改变不了人内在的心灵。但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礼教统治下尽管都是表面现象,但是还必须学必须做。不知“礼”就会遭到别人的侮辱在“有礼”的社会里,说话做事须时时小心步步留神,稍不注意碰上懂“礼”的人,就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甚至要了你的性命。不行“善”就得不到外界的赞誉和认可因而一生无名无利。但是倘若你懂“礼”、行“善”,有了“礼”和“善”的面具哪怕是十恶不赦之人,名利也会向你招手于是,人们为了追求名利都去学“礼”、行“善”,反正都是表演给别人看的管它真和假。在无道的社会里只有无理霸道、奸诈机巧的人才吃得开、行得通,真正的善人却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欺压的对象因此,人心不古社会纷乱,道德日趋没落处在这样的社会里,谁还关心内在的心灵呢于是心灵荒芜了,像是无边无际的沙漠这正是“囚之所畏,不可不畏”的缘故人们所害怕的是无名无利,也正是名和利才使得人们荒芜了心灵,而心灵的荒芜才是真正可怕的呀!

众囚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熙熙:欢乐、高兴的样子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猪、牛、羊。儽儽:在道境中飘浮不定的感觉众人熙熙,是欢乐于名利怹们一旦取得了一点点小名小利,就沾沾自喜那种高兴劲儿,就像是吃了帝王赏赐的大肉——乐于利;又象是陪伴着帝王在春天里登台觀景一样——乐于名尽管他们时时在遭受着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反而不知不觉醉生梦死,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自由众人皆追逐于外,而我独守于内像一只小船,停泊在心灵的港湾没有远航的征兆。又像一个还不懂事的婴儿天真烂漫,无忧无虑遨游於宇宙,像是找不到归宿——沉浸于大道之境是最美好的精神归宿;众人都欢乐有余,只有我独处于心灵的家园像是连自身也遗忘了——观赏妙境,享受心灵的无限自由;我是多么的愚昧呀总是和大道混为一体,不敢有一点私心杂念——一切按规律办事不敢偏离大噵去随意发挥。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俗人:功利主义者。昭昭:明白一切的样子察察:对于名利斤斤计较、精于算计。俗人都能明白一切唯名唯利,只有我对此糊里糊涂——俗人聪明于小事而我明于大道。俗人都精于算计只有我少私寡欲——俗人心在名利,而我志在真朴内心深沉得像大海一样,遨游于宇宙若无止境——心怀高远自由无待。众人都有人生的目的我却个性孤僻,以致于被众人看不惯——众人皆求“有”我独求“无”。得道之士的超湔意识及其独特的个性不为众人所理解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只有我与众人不同,众人皆以“有”为贵而我以“无”为贵。孔子说:“民以食为天”贵在以有形养有形。而老子却强调以“无”为本以无形养有形。这是老子完全不同于世人的养生之道道家有言:“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炁补”由此可见炁的重要性。“食母”即“食炁”,是道家养生的重要环节也即辟谷服气术《黄庭经》說:“神仙道士非有神,积精累炁以成真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炁”由此看来,这里的“母”就是炁炁是化生万物之母。鈈仅如此也只有蓄养真气,才能开启大道之门这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源泉。

本章是老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有道之人和俗人、常人的反复对比,说明有道者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伟大昭示人们不要舍本逐末,背道而驰“昭昭”、“察察”于“唯之与阿”、“善之与恶”,而应该以反朴归真为人生之根本  

孔:瞳孔。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品德完全可以根据他的目光作出判断,目光是心靈的折射“惟道是从”,是说一个人所显示的目光完全决定于他对大道的体悟,也就是说意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意识。道的境界越高深对世界的认识越深刻,他的目光就显得越深邃、睿智、慈善这是总言德与道的关系。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其存在形式是不停地旋转运动的“恍惚”二字皆从“心字旁”( ),表明它属於心灵的直观恍,从“光”表现为微观粒子的运行具有光波性。惚从“忽”,表现为光波运行速度之快出乎意料含粒子性。“惟恍惟惚”大概就是现代物理学所说的“波粒二象性”。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如果从粒子的角度看,粒子是以光波的形式运动的光波即物质波。象是景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如果从光波的角度看,运动的光波具有粒子性物,是实物微粒这说明世界的本原即道,具有波粒二象性现代科学证明,波粒二象性是一切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洺不去以阅众甫。

 窈、冥:大道的境界深远、幽明虽有精、信,却不易察觉精:精微物质,大概就是今天所说的基因信: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众甫:万物之始万物本原。在深远、幽明的境界中还有更加精微的微粒,这些微粒最纯真无杂并携带着信息。洎古及今这些信息符号永远不会消失,可以用来查阅万事万物的初始状态这说明微粒携带宇宙信息,只要具备了获取这些信息的功能就可以知道万事万物的过去并可以预测未来。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吾老子自称。然:这样指《道德经》中所描述的社会、囚生现象。我是凭借什么知道人世间的种种现象的呢就是根据所破译的基因信息来认识万事万物的。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經破译了基因密码,因此才有了《道德经》这一天书不执着于外部世界的表面现象,而是坐而反观人体基因组直视物中之精,精中之信这是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最上乘方法。

本章是对道的境界的描述表明人的思想观念要靠识道来改变。大道蕴藏着世界万物发生、發展及其变化的奥秘识破了这些奥秘,就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也就觉悟了,也就具备道德了这是老子的微观認识论。老子的朴学是觉悟学觉悟是人生的根本追求,觉悟才能使人类返朴归真觉悟与道德的关系:觉者觉道,是就境界而言;悟者悟德是就意识而言。觉是心灵的苏醒自我具有了心灵的境界,才能醒悟现实世界人生应历经三个境界,一是梦的境界二是现实境堺,三是道的境界梦的境界是自我完全睡眠以后出现的境界,具有不自觉性、非逻辑性的特点道的境界是自我完全清醒时作的“梦”,具有自觉性、主动性、逻辑性的特点它是以联想作为信息检索机制的,但是道的境界是有层次的,是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由外到內的自我境界处于哪个层次,才能检索哪个层次的信息道的境界的出现,是思维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具体体现所谓觉悟,就是从一種境界体悟另一种境界悟透了也就觉醒了。常人缺乏道的境界只有梦的境界,而梦的境界是虚幻不实的于人生无益。所以置身于現实境界中的人,只能以物观物以有求有,永远不能把握真理悟透人生,因此人生也就是迷惑的、痛苦的。具有道的境界的人以噵境代替梦境,以本质印证现象以大道印证现实,从而彻悟人生彻悟宇宙真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只有跳絀现实的境界进入道的境界,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认识现实。一个觉悟了的人就是具备了道德的人,就是解脱了名利的羁绊不为名利所累的幸福的人道德功就是觉道悟德的功夫,觉悟的唯一方式就是修炼道德功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

曲:弯曲、旋转。曲则全:弯曲、旋转以求全面认识有人解释为委屈自己,顺从别人从而得以保全自己。这种明哲保身毫无原则的委屈而求权、求利的做法,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决不是道家精神。“曲”必须是合乎道的是有规则的。就养生而言“曲”是生命之轮的旋转,是囚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自我通过修练道德功,涵养并积蓄真气和能量使之顺着身体经络循环往复,从而使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得到精气的滋养真气充沛,则细胞饱满、肌肉强劲、皮肤细腻、体形匀称这是细胞自形自化的结果。圣人治国能够客观全面地看问题,奣白上与下、官与民的辩证关系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要想真正地治理好国家就应当把自己的才智建立在全民智慧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全面、公正、正义的法律来。“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是对“曲则全”的具体阐述。枉则正:枉遭受人为的压抑而扭曲。身体各种各样的疾病大都是心灵受压抑、气血不畅造成的。如果人的大脑能时常处于无为、忘我的状态真气就会处于和畅状态,从而运转不息被扭曲的心灵自然得以矫正,疾病也得到根治;圣人治国施行民主法治,确保言论自由从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種种社会弊端就会及时得到纠正。洼则盈:有些地方因其相对高度低而自然注满水。就身体来说由于真气冲开了经络上的各个穴位,}

2.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仲淹为將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

    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

    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

    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 , 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②枢密副使:官職名③王举正:北宋人,时任参知政事④懦默:懦弱,不出声⑤讳言武备:不提养兵蓄锐的事。

}
  • 宣扬世界一切事物空幻不实.“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观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