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看中国历史上大豆的起源和历史地位是如何演变的

原标题:粮史故事 | 中国四大农作粅历史起源系列篇之大豆(一)

大豆原产我国古称“菽”或“荏菽”,中国因此被世人称为大豆的起源和历史故乡文献表明,我国人囻栽培大豆已有5000年的历史

西周至春秋时代(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481年)的《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述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菽”字的原体。

山西候马出土的2300年前的文物中就有10粒黄色滚圆的大豆。

1953年河南省洛阳市的烧沟汉墓中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的陶盆上有用朱砂写的“大豆万石”的文字记载

《战国策》上说:“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就是说用豆粒做豆饭用豆叶做菜羹是当時人们的主要膳食。

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3年)编的《史记》中头一篇《五帝本纪》中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

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

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

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谈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指出:“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

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卜慕华指出:“以中国而言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时代有了甲骨文,当然记载得非常有限在农作物方面,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為生的作物。”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中指出:“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峪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

大豆因不易保存考古发掘中发现较少。迄今已发现的有吉林永吉乌拉街出土的炭化大豆经鉴定距今已有2600年左祐,为东周时的实物是目前出上最早的大豆。

春秋时菽被列为五谷或九谷之一。

战国时菽、粟并称,居五谷、九谷之首

当豆叶也供蔬食,称为“藿羹”大豆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是与其自身特点分不开的,《氾胜之书》指出:“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这一特点正好适应了耕作技术相对落后的先秦时代的需要

秦汉之后,旱作技术以所提高大豆退为将要的角色,但仍为人所重视故《氾胜之书》又说:“谨计家口数种大豆,率人五亩此田之本也”,强调多种大豆的起源和历史重要性

宋代为了在南方备荒,曾在江南、荆湖、岭南、福建等地推广粟、麦、黍及豆等促使大豆的起源和历史种植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发展也很迅速,据《大金国志》记载当时女真人日常生活中已“以豆为酱”。

清初由于大批移民迁人东北地区使东北成为大豆的起源和历史主产区,供應国内外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副牌:农村读物出版社)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农业领域唯一的一家中央级大型综合性出版社。为社会奉献的图书品种累計达2万多种总印数4亿多册。

古代文献中如《诗经》、2113《管5261子》、《吕氏春秋》等都有菽(大豆)的4102记载当时大豆生产1653主要在黄河中下遊地区,《诗经》有《豳风·七月》、《鲁颂·閟宫》豳是今陕西,鲁是山东《周礼·夏官司马》中讲豫州,并州其谷宜五种,五种包括菽。豫州在现河南境内,并州为现山西的中北部。齐桓公北伐山戎,将戎菽布之天下,说明河北、内蒙古有大豆种植。《管子·地员篇》所说“九州之土”是指江、淮、河、济四渎间的田,指的也主要是黄淮海地区先秦时期大豆主要分布在陕西至山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泹长江以南也有大豆《越绝书》(1世纪下半叶)记载有“已货之户曰大豆,为下物”记载的是吴越之事(李长年,1957)湖南、湖北汉墓中均有大豆出土,说明2200年前长江中下游都有大豆生产《梦辞·招魂》中有“大苦碱酸”之说,大苦就是豆豉,说明当时在长沙一带已经將大豆经发酵加工成豆豉。吉林永吉出土大豆说明东北已栽培大豆,这样中国各地到汉代都有大豆的起源和历史分布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豆的起源和历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