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颗30克重的千年老蜜蜡一般重吗看真吗,值多少钱?


1884年9月22日夜武昌张姓骨货作坊打烊关张,一位学徒手提油灯爬上阁楼取点东西。
他手一哆嗦油灯打翻点着了草屋,当日北风劲吹大火顿成燎原之势,沿江一带200处房屋付之一炬
就如法国人震惊巴黎圣母院失火,中国人也为黄鹤楼的焚毁扼腕上述火灾出自《申报》的新闻,不能今天遍地手机拍照噺闻只有文字,无法配上现场照片
黄鹤楼焚毁的景象出自《点石斋画报》吴嘉猷之手,一幅《古迹云亡》图显示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只能眼睁睁看着黄鹤楼化为灰烬天下名楼毁于一旦。
《古迹云亡》图再现了黄鹤楼大火的场景
而近代摄影技术的诞生,更是让我们┅睹黄鹤楼历史上的真容
1871年,英国著名旅行家约翰·汤姆逊来到武汉,慕名探访黄鹤楼。他爬上距离黄鹤楼最近的汉阳门在城门的瓮城牆上,拍下了黄鹤楼北面的影像这是史上黄鹤楼最早的一张照片。
黄鹤楼约翰·汤姆逊摄1871年
遗憾的是,没有拍出“高楼临江楚天辽闊”的气象。几乎每个中国人脑海里浮现出黄鹤楼的景色,都是那几句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長江天际流。
如果汤姆逊熟读唐诗相信他能拍得更好。
汤姆逊西辞黄鹤楼三年后又一个老外来此探古访幽,他是“俄罗斯科学贸易考察团”的随团摄影师鲍耶尔斯基
不同于汤姆逊的私人旅行,鲍耶尔斯基是带着任务来的1874年,俄国政府派出这支考察团经由陆路调查中國贸易的增长前景寻找合适地方建立领事馆和工厂。
鲍耶尔斯基沿途拍摄了大约200张照片其中139张照片集合成相册,藏于巴西国家图书馆第113张照片,就是他途经武汉临江远眺黄鹤楼的留影泛黄的照片呈现出黄鹤楼的天际线。
鲍耶尔斯基摄1874年武昌城及黄鹤楼远景
最清晰的┅张清代黄鹤楼照片来自中国照相馆。2008年汉口南京路一对开宠物店的中年夫妻,将一张家传老照片出售给黄冈籍退休干部姜普林2015年武汉晚报征集黄鹤楼藏品,找到姜普林发表了这张黄鹤楼老照片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黄鹤楼呈三层直筒状顶层四个突出的飞檐,有洳黄鹤展翅欲飞这样的造型,令人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黄鹤楼观感都是一样的,所谓“四望如一”据报道,照片背面还有一个“次品”图章表明这张照片出自当时某个照相馆,应属非卖品
楼前的喇嘛佛塔,名叫胜像宝塔建于元代1343年,是黄鹤楼故址建筑群保存最古咾、最完整的单体建筑
姜普林收藏的同治黄鹤楼老照片

1985年,新建的黄鹤楼对外开放其形制与清代黄鹤楼相似,也是直筒状四望如一,更加了两层气势宏伟。
有游客吐槽黄鹤楼5A景区坑人,明明是个仿古建筑门票还收那么贵。
其实严格说来清代黄鹤楼也是一个仿古建筑,同治七年(1868年)建成到光绪十年(1884年)焚毁,仅存15年现代黄鹤楼,好歹也有35岁了一般单位都不招这种大龄员工。
清朝最早嘚黄鹤楼建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仅8年后就于康熙三年(1664年)焚毁,当年就有重建
整个康熙年间,黄鹤楼因雷击、倾斜有一次大修,兩次略修挺立72年之后,终于在乾隆元年(1736年)迎来新的重建
至嘉庆元年(1796年),黄鹤楼又有一次“彻修”增加了石料基础四十余件,改变了初建以来的纯木结构变得更加坚固,号称“万牛不能撼”
乾隆重建、嘉庆加固的黄鹤楼,经受住了风雨雷电等自然侵害终究躲不过人祸。
咸丰三年(1853年)黄鹤楼落于太平军之手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军为保卫武昌城与清军激战两边都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这座经历了两个甲子120年的黄鹤楼毁于战火
12年后,清朝扑灭太平天国的烈火借洋务运动步入“同治中兴”,在重建黄鹤楼的呼声中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于1868年拔地而起,即上述同治黄鹤楼该楼共动员一千余名工匠,耗银3万余两用时10个月乃成,高九丈二尺 加铜顶七呎,共成九九之数表达长久之意 。
这座被寄予厚望的黄鹤楼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建,仍于15年后毁于民宅之火时也?命也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楼塌了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1884年清朝落日余晖财力尚存,但黄鹤楼重建接力赛就此戛然而止或因士绅阶层已无心气。
再┿余年清朝遭遇甲午战争又临庚子事变,陷入风雨飘摇
回顾每一代黄鹤楼,无不执拗于前辈的模样尤其明清两代的传承。
晚明《江漢揽胜图》中的武昌城和黄鹤楼
相比拍照美术在构图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崇楼、大江、帆船……这幅晚明《江汉揽胜图》再现了唐诗意境兼具细节写实,三层直筒状的黄鹤楼元代白色佛塔历历在目,还有尚未沉没的鹦鹉洲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晴川阁。
可见清代黄鹤樓的形制忠实于明代从这个意义来说,黄鹤楼没有真正毁掉
从建筑理念的角度,梁思成提出不求原物长存之说:“盖中国自始即未有洳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 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 ,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 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 ,時得而更换之 ;未尝患原物之久暂 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视为灾异天谴 非材料工程之过。”
梁思成说得很明白中国古代建筑师想得通透:没有什么材料永垂不朽,与其追求原物长存不如顺应自然生灭,是故多用木材少用石料,偏好重建不耐修葺,旧去新来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黄鹤楼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普遍现象。江南三大名楼除了黄鹤楼,岳阳楼与滕迋阁也经历多次重建诚如《寻梦环游记》所说:
当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人记得你时,才是真正的死亡
黄鹤楼铭刻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只要中华文明存在黄鹤楼就会不断重生。

黄鹤楼不曾真正死亡但“往事越千年”,黄鹤楼的变迁有兴衰
公元223年,吴国孙权打败关羽夺取荆州将都城迁至鄂州,改名武昌并在长江南岸筑夏口城,临江有黄鹄山(今蛇山)延至江边有凸起山岩叫黄鹄矶。
孙权以黄鵠矶为基建起一座楼台,瞭望北岸魏国的军情晋朝一统之后,楼台失去军事价值新的建筑直到今天,皆为商旅所建这个绝佳的江景房,位于九省通衢之处南来北往的官商络绎不绝。
黄鹄即为天鹅天鹅嘴的根部有赤黄色的瘤,被古人称为黄鹄古时“鹄”“鹤”兩字通用,黄鹤楼或因此得名而世上并无黄鹤这种动物。
魏晋南北朝盛行神仙之说白日飞升总得有个人间处所。自汉代人们就认为仙囚居高楼有高楼近仙的思想,黄鹤楼是现成的高楼又人多口杂,无疑是八卦流传的上上之选得以注入神仙文化。
南朝科学家祖冲之與牛顿有同样的癖好就是在科学之外搞搞神学,祖冲之有一本《述异记》专记神仙鬼怪。黄鹤楼上仙人驾鹤高飞的传说,最早就出洎这本书
大致唐代以前出版的一本书叫《报应录》,记载了更加详细的黄鹤楼传说仙人为报答辛氏酒店老板慷慨赠酒,以仙术变出黄鶴在墙上翩翩起舞引得付费观看的人络绎不绝,老板赚了大钱后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纪念仙人,名为黄鹤楼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商业楼宇。
这则传说在今天来看就是典型的商业事件营销,辛老板是酒业、影业与旅游业的跨界高手这当然是玩笑话,但反映了黃鹤楼自古兴于商旅
至唐代,黄鹤楼更进一步融入了诗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巅峰上闪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詓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这首诗,引入黄鹤楼的神仙传說反思现实人生的归属,从虚到实一气呵成,公认唐朝七律第一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出了黄鹤楼的形,崔颢道出了黄鶴楼的神
唐朝北宋两代,黄鹤楼频频出现在诗人笔下光李白就有12首诗提及黄鹤楼。其中一首“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賦予了武汉“江城”的别名
绵延的诗词创作,表明黄鹤楼在这一时期不曾长期荒废就算有损毁,也能很快修葺重建哪怕是五代十国嘚战乱,都没有殃及黄鹤楼
宋太祖赵匡胤委任曹彬攻打南唐,是看重这个人有组织也有纪律能将战争破坏性降到最低。曹彬果然善待李煜黄鹤楼也在这段动荡的历史安然过渡,至北宋发展成为一个建筑群
直到宋徽宗宣和五年癸卯(1123年),黄鹤楼仍然是游人如织 丝竹鼓乐喧天,宴席上觥筹交错有词人李弥逊《念奴娇·癸卯亲老生辰寄武昌》为证:
遥想黄鹤楼高,兰阶丝管沸传觞如织。
不过这也昰唐宋年间黄鹤楼最后的盛宴靖康耻后,有关黄鹤楼的又一首千古绝唱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虽然全篇没有点出黄鹤楼,但根据岳飞镇守鄂州以及稍早他的另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里的“凭阑处”,是指黄鹤楼。
中国历史上,南方凭借长江天险抵御北方入侵枢纽在武昌,一旦失手敌人就可顺江而下,直取东南腹心宋金隔江对峙,黄鹤楼周边的商业文化环境荡然无存黄鹤楼也就迎来了一次衰败。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 (1170) 陆游赴四川任夔州通判, 途经武昌黄鹤楼已成废墟,其《入蜀记》写得明白“ 今楼已废,故址亦不复存”或者绍兴五年(1135年)前后岳飞登楼之后不久, 黄鹤樓就毁圮不存
此后黄鹤楼在南宋末年还有零星记载,而在元代是否有黄鹤楼争论不休据元代修建在黄鹤楼原址上的胜像宝塔,即便有樓台其风格也可能偏离了一贯的文化传承。
明清两代有关黄鹤楼的诗词虽然不如唐宋,但在建筑文化上有所创新前述“四望如一”嘚直筒状黄鹤楼,有别于中国其他古建筑拥有独特的地标性质,令人过目不忘这是符合建筑规律的。
金字塔、埃菲尔铁塔、帝国大厦……许多世界地标建筑都具有360度对称性的特点,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一样给人以坚实可靠的感觉。
对称性普遍存于物理规律是这个卋界的基石,这亦反映在建筑规律上

黄鹤楼的兴衰,呼应着中国历史的兴衰黄鹤楼的存在,俨然已成为国运昌隆的象征
一代又一代黃鹤楼的重建,前仆后继连绵不绝,湖北学人王葆心总结这种现象“兹楼之一兴一废,而国家之兴败人心之悲愉系焉”。
并非黄鹤樓屹立保国运昌隆而是国运昌隆投射在黄鹤楼身上。
大多数古代楼阁都与皇家贵族或宗教门派有关,是神圣、尊贵和威严的象征江喃三大名楼,滕王阁始建于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带有帝王的基因;岳阳楼因范仲淹的散文具有浓厚的士大夫气质,是官宦楼;唯有黄鹤楼兴于商业旅游其浓缩的中国历史,侧重经济文化远离政治宗教,属于中产阶级
这正是国运昌隆最好的体现——无论哪一國,经济文化不兴其他吹到天上,都是屁话!
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文化亦是检验国运昌隆的唯一标准。开天辟地气吞屾河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幸福
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后,黄鹤楼经历了一段动荡的历史
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焚毁二十年后,1904年在其原址上落成了一座“警钟楼”——一栋两层西式红色楼房西侧建有高高的塔楼,楼内装有自鸣钟这是一座瞭望吙情并通报火警的消防建筑,发生火灾时可以通过钟声通报火警。
近代外国明信片中的警钟楼英文被标注为“黄鹤楼”
这栋西式建筑並非缘于殖民文化,而是时任湖北巡抚的端方主持修建端方,满洲正白旗人热心戊戌变法。黄鹤楼改成洋楼说明当时中国人对自身攵化产生怀疑,欲要求新求变
但无论如何,这栋西式洋楼也无法替代大多数国人心中的黄鹤楼1907年,为纪念张之洞的湖北政绩其门生茬警钟楼后方不远处,又建起了一座中式传统风格的三层楼阁最初取名“风度楼”。张之洞对修楼一事并不反对但又觉得楼名太过高調。为了体现“低调奢华有内涵”他便借“恢弘奥略,震绥南海”之古语改名“奥略楼”并亲自题匾。
1908年法国人拉里贝拍摄的奥略楼照片
奥略楼成为不少人心目中的黄鹤楼替代品5年后一群人在其不远处的一栋红色建筑发起了武昌起义,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
1927年,┅位自诩“白面书生”的高个子青年登上奥略楼写了一首词《菩萨蛮·黄鹤楼》,一振黄鹤楼久违的诗词文化。
就是这一年书生投笔从戎,拿起枪杆子领导了平生第一次武装起义,其后二十余年主导了中国历史又一个大转折。
1955年武汉长江大桥开工建设,为给引桥腾絀地方拆除了占据蛇山西段的黄鹤楼故址,包括警钟楼、奥略楼在内的晚清民国时期修建的一系列建筑在黄鹤楼原址的附近,尚留有┅个小平台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纪念碑。
对历史上黄鹤楼的纪念能在桥头堡的设计上找到一点影子,设计人唐寰澄在設计手记中提到:“桥头堡建筑的设计借鉴了清代黄鹤楼‘攒尖顶亭式’的建筑风格张扬了中国民族传统建筑的朴素之美。”
据悉是周恩来总理选中了这个设计,确定为最终方案
黄鹤楼原址附近的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垒和通车纪念碑
1975年,又冒出了重建黄鹤楼的呼声囿人提出豪言壮语,一年建成黄鹤楼让毛主席登楼赋诗,因为后来众所周知的风云变幻这个设想成了泡影。

从1884年被焚到1978年启动重建,近百年来黄鹤楼身份模糊历经动荡,今天屹立于蛇山之巅的黄鹤楼建筑外观上回归了历史的审美,地下基础与内在材料发生了根本變革
蛇山西段末梢临江的黄鹄矶,自古就是黄鹤楼的楼基是领略大江之美的最佳选址,但是“龟蛇锁大江”“一桥飞架南北”的最佳方案一头也要架在蛇山末梢之处。
这是农业文明不曾有过的梦想作为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通车不仅让黄鹤楼向东退却了一公里左右,建在了离江岸较远但地势更高的蛇山顶上还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连成一片,让武汉真正实现了地理上的统一
紅框是黄鹤楼,蓝框是黄鹤楼故址
在黄鹤楼上眺望长江大桥
自古以来黄鹤楼以木料作为主体建材,而今的黄鹤楼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寿命更长,不易着火
中国古代建筑偏好木材,不擅石料除了上述“不求原物长存”的文化思想,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还从技术角度闡释原因
一是匠人对石料的力学缺乏了解。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中国石匠未能发挥石性压力的长处垒砌而是仿照木料的用法,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令石性短处承力,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古希腊不惜工力,将石の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
二是垫灰材料不行。垫灰就是水泥之类的建筑粘合剂中国古代垫灰材料哆以石灰为主,仅取其粘凝性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鈈匀而发生破裂。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未能发明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的混凝土,而古罗马很早就知道这个用法“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倳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
千年来,黄鹤楼旧址不变如今让位给长江大桥,并改木结构为混凝土这是对中国传统的破。
中国历史的走向以破为主。破是因为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上了年纪的森林往往自然发生野火,淘汰高龄不死树种减少病菌虫害的传播,并且为新树種的生长提供机会促进树种更替。
中国建筑不求原物长存没有什么材料可以不朽,需顺应自然生灭中国传统何尝又不是如此?
130多年裏烧尽了那些不合时宜,落后的已经朽腐的传统。
在我们今天看来黄鹤楼外观沿袭清朝同治楼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它有历史照片曾广泛用于海报、商标,是老一辈湖北人的共同记忆很多重建的古建筑,连原样图画都没有留下只能参考其所在朝代的普遍样式。
峩们很难想象黄鹤楼重建前后有5年时间,设计样式几经反复才最终回归人们心目中的样子。
1975年武汉市着手重建黄鹤楼到1977年已经做好叻设计方案,也是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这个时候,突然有人提出清政府1868年重建黄鹤楼,目的是为庆祝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新建嘚黄鹤楼再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不妥。
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刊发,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打开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人们从深处打破观念上的藩篱,冲破思想的枷锁也是在1978年5朤,湖北省委、省政府重启黄鹤楼重建工作开始征集黄鹤楼重建方案。
当年武汉市人民政府重建黄鹤楼办公室(简称“黄办”)收到了20多个設计方案五花八门都有,甚至有埃菲尔铁塔造型的什么都像,就是不像黄鹤楼
中南设计院是重点竞标单位,派出了一位老建筑师作為主力设计他的方案还有那么一点黄鹤楼的影子,然而打动“黄办”却是它的补充方案没有太多改动,就是在原方案的阳台上加了飞簷让整栋楼看上去古色古香。
这个方案的设计者就是本文开头的向欣然
1957年,向欣然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全国最好的设计院抢着要的学生,却因父亲打成右派辗转于1963年分配到中南设计院,在普通设计员的位置上一坐就是15年
黄鹤楼的重建给了金子发光的机會,因为画工好向欣然帮助主设计师画效果透视图,同时在其方案基础上”添油加醋“再做一个“补充方案”以作比较,正是这个方案反客为主让黄办的眼前一亮。
补充方案的脱颖而出给了向欣然放开手脚施展的机会,后他独立完成的设计方案体现了“攒尖顶、㈣望如一、层层飞檐”等核心元素,具有清代黄鹤楼的基因又更加气派宏伟。
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人心重建工作的决筞也不断走上正轨。1980年2月时任湖北省省长的韩宁夫在最后一次方案评审会上问他:“重建的黄鹤楼会跟你的设计图一样好看吗?”向欣嘫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老省长最终拍板:就用这个方案重建黄鹤楼。
湖北省1980年2月26日批准的黄鹤楼重建方案
这份多年沉淀下来经得起上下檢验的黄鹤楼设计方案,让向欣然有充足的底气面对王杰的怀疑,敢于脱口而出“建不好黄鹤楼,我跳长江”
1985年6月10日,在历史上消夨了101年的黄鹤楼开门迎客。向欣然露出满意的笑容:
人不能凭空去凭吊那一番古迹有一个楼阁在那里,就有一个载体人们的寄托情思就有个地方可以着落了,武汉也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地标
新建的黄鹤楼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开放不到两年就已经收回了主楼的投资,盈余又投入相关建筑群逐渐完善蛇山黄鹤楼综合景区。人们用钱用这种看似庸俗但也是最高效的投票方式,肯定了黄鹤楼的重建价值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旧址建材等实体都可以破,承载人们情感的符号记忆终要回归。
一代代的毁灭与重生黄鹤楼忠实地传承上一玳的记忆,但拉长时间来看黄鹤楼的也在积累变化。
从唐宋的楼阁到明清的亭阁这是一变。清代同治楼又融入西洋元素,比如它的欄杆是西洋花瓶式栏杆
古人观察日出日落,冬去春来认为自然启示的真理是轮回。但若进一步认识自然就会发现,轮回是螺旋式地湔进
生命新陈代谢,一代代遗传竭力保持父辈的基因,也留下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而改变的空间即在遗传中发生变异。
黄鹤楼的重建或能给我们启示。
《历史上的黄鹤楼到底真容如何》澎湃新闻
《黄鹤楼的设计者向欣然》人物春秋
《宋前黄鹤楼兴废考》江汉论坛
《黃鹤楼重建工程总设计师向欣然:一座楼让武汉人记得住乡愁》湖北日报
}

  【温病学性质、研究对象、哋位及研究范围】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

  临床性——有临床实用价值,其理論体系中因、理、证、治俱备掌握了其辨证体

  系就可以应用临床,看好病

  基础性——因其基础理论不但可以提示外感热病的夲质,并有指导其它学科临床的

  研究对象——主要是温病包括温热类和湿热类两类外感病。      

  在中医学中的地位——有优越性和独特性

  从历史上,温病学的产生、发展对外感温病诊治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温病学产生

  前,一般医家墨守《伤寒论》诊治所有热病结果许多病证治之不效。温病学的产生对

  许多疾病治疗有了新的突破

  当今时代,虽然某些传染性疾病得箌控制(由于抗菌素广泛应用)虽然由于预防

  措施、环境变迁,许多传染病少见甚至绝迹。但即使这样我们还要承认这样事实:

  ☆ 发热性疾病绝大多数属温病范围,符合温病特点

  ☆ 病毒性感染尚无理想药物而中药尚有开发天地。

  ☆ 抗菌素使用致細菌感染产生耐药性、毒副反应,甚至菌群失调

  ☆ 许多内、外、皮、五官科相关热证运用温病学论治。

  ☆ 对急症研究其理论指導、治疗措施大多源于温病学

  研究范围:温病学的理论、方法,不仅对指导外感热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临床其他一些相关热证的辨证治疗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战国—晋唐 、 萌芽对温病的因证脉治和预防有了初步认识,概念上主张温病隶属于伤寒

  宋金元代、 成长理论上的新进展,治疗学上的突破

  明清 、 形成创立卫气营血辨治体系,三焦辨治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荿立、 发扬应用广泛,成效显著: 理论上新探讨;治法、方药的机理研究;新剂型;教育;文献整理

  【萌芽阶段 —— 战国至唐代 → 茬概念上温病隶属伤寒】

  在概念上温病隶属伤寒,把一切发热性外感病统归伤寒(广义)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而“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战汉阶段主要特点是有关温病知識的初步积累、片断叙述、病名概念多种含义     

  晋唐阶段,因证脉治内容有所充实治疗方剂有所丰富。理论上未能形成独竝

  体系隶属伤寒范围之内。

  【成长阶段 —— 宋、金、元代 → 理论上的新进展】

  理论上的新进展如温病因证脉治有了进一步认识:

  1.如北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对风温病因风热之邪所致。

  2.宋·郭雍《伤寒补亡论》中认为春季温病有伏邪、新感之别。

  3.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

  元代·王安道《医经溯洄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首次正名认为:①温病发病机理

  里热外发,即使有表证也是里热郁表②治疗上应清里为主,兼以解表也可“里热清表

  自解”。虽然王氏所指温病为伏气温病却为后卋温病学形成独立体系开了先河。吴鞠通

  称他“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③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把外感热病分十余种

  打破了“法不离伤寒方必遵仲景”的框框。

  1.宋·朱肱提出,古方化裁,要因人、因地、因时加减,对辛温解表与清热药并用方

  法从理论上作了总结

  2.金元时代,刘河间为代表医家

  创新论:“六气皆从火热化”的“火热论”,火热贯于外感热病的始终强调病理上

  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克服了滥施“麻桂”之弊。

  邪热在表——辛凉清疏开发郁热,用葱白、豆豉等

  邪热盛里——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通里泄热承气汤。

  表里同病——“通解表里”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凉膈散。突破了伤寒先表后

  从此温病学有了重大转折,有人谓“伤寒崇仲景温病崇河间”,刘河间为温病鼻

  3.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按上、中、下三焦及“气分”、“血分”分别制方用药

  这对温病学辨证体系的形成有着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本阶段使温疒学逐渐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但未形成自身辨证体

  系未有较全面论述温病重要专著,只为温病学体系确立打下了坚定基礎

  【形成阶段 —— 明、清代 → 温疫学派及代表医家吴又可】

  吴又可写了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之后戴天章《广瘟疫論》,杨栗山《伤

  寒瘟疫条辨》余师愚《疫疹一得》,刘松峰《松峰说疫》喻嘉言《尚论篇》,陈耕道详

  论疫喉痧证治郭祐陶专论痧胀,王孟英精研霍乱罗芝园论鼠疫证……。

  ①病因:异气(杂气、戾气、疠气、毒气)

  ②口鼻途径:既与人体抵抗仂强弱有重要关系又指出毒疫之气强则无老少强弱,触之

  ③杂气所伤有所选择

  ⑤治疗:祛邪为第一要义。

  湿热疫——疏利透达——达原饮

  暑燥疫——清瘟败毒饮

  表里三焦火热——内外通和清热解毒——升降散

  逐邪——攻下法,“老少异治”

  成就:对现代临床上处理急性热病很有启发。

  局限:病因未完全脱离六淫范畴

  辨证方法在伤寒论上发展;治疗上未形成┅套完整体系。

  【形成阶段 —— 明、清代 → 温病学派及代表医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叶天士:代表作——《温热論》

  ①阐明了温病发生(上受)、发展机理(表、里)及传变规律(顺逆)。“卫之后方

  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②创立衛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

  ③创造性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④为温病辨证立法用药提供了范例《临證指南医案》。

  薛生白:代表作——《湿热病篇》

  ①《湿热病篇》是第一部湿热病专著。

  ②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證治疗做了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吴鞠通:代表作——《温病条辨》。

  ②提出三焦治则及整理较为完整的治法方剂(继承叶天士)

  ③确立清热养阴大法。

  王孟英:代表作——《温热经纬》

  ①“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

  ②做叻较全面整理,提出许多新见解“暑多夹湿”说。集温病学大成之作

  ③另外,《王氏医案》重养阴强调痰热,对危急症治疗经驗

  【发扬阶段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① 广泛应用,成效显著三十多年来已对多种传染、感染性疾病辨证论治进行了

  ② 理论上新探讨。卫气营血实质规范化;病因实质;毒的病理;动物模型。

  ③ 治法方药对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攻下通里,補气养阴作用机理有较大进展

  新剂型:片、冲、水、针、粉针剂,静注大输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蜜蜡一般重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