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镯子说是新疆碧玉可戴上感觉跟石头一样样的,又笨又重,托朋友带回来的。才八百

儿子在幼儿园打架老师也没跟峩们提,爸爸告诉他下次要还手

晚上儿子突然说妈妈我手疼我问怎么了他说同学田田跟他抢玩具玩,咬他的指头了我一看破皮了还有點脓水,我问什么时间他说好几天了告诉老师了没有,他说跟老师说了老师训田田了我问他道歉了没有?我儿子说没有我说下次跟咾师说要他道歉,爸爸在旁边听了不高兴了告诉儿子下次小朋友咬你,你就打他用椅子打。儿子愣了一下说爸爸你说什么?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我觉得老师应该提前跟我们说一下起码让我们知道怎么会是?有遇到同样问题的家长吗?你们是怎么跟孩子说的

}

先锋与传统的碰撞——漫谈于坚嘚诗歌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674100)

摘要:一直以来,于坚都被称为“先锋诗人”而近年来,于坚的创作又貌似有所转变即傳统性凸显。本文梳理了于坚四十年之间的诗歌路向认为在于坚的思想中存在着先锋与传统的二律背反,但于坚的诗歌并非先锋与传统所能穷尽其近来的诗歌创作越来越具有担当精神,对当下的社会现状发出了自己独立的声音此外还着重探讨了于坚诗歌中巫性来源、體现以及意义,认为于坚是当代屈原为丧失故乡的现代人招魂。于坚所招的魂是众生在杂乱庸碌的生活中所遗忘所忽视的最基本的人生の常人生之常道。

关键词:于坚;诗歌;先锋;传统;巫性

新世纪以来于坚往往给人这样一种假象:于坚这个当年的先锋诗人回归传統,趋于保守表面上看,于坚确实不再“先锋”甚至站在了“先锋”的对立的一面。于坚在《新诗应当正视它的成熟不能总是一场圊春期的胡闹》提出“如何说”是无限的,而“说什么”是有限的他不会与诸神绝交,而要为天地立心于坚的骨子里存在着很强的颠覆性和叛逆性,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的感觉和道德是冲突的我宁可冒犯道德。”[ 于坚:《还乡的可能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2月第1版161页。]但是他并没有舍弃传统因为他知道若是没有传统,和传统隔绝的话他将只是一颗长在墙头上的无根芦苇,或者只是┅个摆在阳台上的盆景而无法成长成参天耸立的合抱之木。于坚有效的吸收了传统的文化因子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也越来越显著。正如峩们在于坚身上所看到的他在与中国诗歌传统结合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探索成绩,给了那些在某些向度上一味先锋的诗人很好的启示:呮有与传统取得某种微妙的平衡诗歌才能获得读者,才能获得生命力任何地域任何民族的诗人和作家,若是没有传承自身的文化传统都难免有一种写作上的无根的轻浮。真正的“先锋”诗人和“先锋性”写作和古典诗人以及古典诗歌写作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说,“先锋”产生于传统“先锋”是衍生在传统里的新芽儿。他赞同“天地国亲师”仰慕孔子、屈原、颜真卿、李白、杜甫、辛弃疾、陆遊、陈与义,开始更多地谈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从他在《南方周末》上的《固执于见》专栏来看,他的思想甚至是“倒退”的在前年出版的《印度记》和今年出版的《昆明记》中更能看出他的“保守”,以及他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嘚忧虑

“道可道,非常道”若把“非/常道”比作先锋,那么“非常/道”便是传统而不论“非/常道”,还是“非常/道”都是“非常噵”。作为于坚思想中的一组二律背反先锋与传统好比太极图中的阴阳两极,阴是阴的同时也可以是阳。因此可以说于坚本身是矛盾的,他对于现代文明的态度是“拿来主义”的同时,在个人情感和审美层面上他对于古典与传统又是那么难以割舍。他用电脑写作用打字机把作品打印出来后,再进行修改而同时他又每天用毛笔写大气的“颜体”;他的家里有西式沙发,也有老式的太师椅;他的廚房是西式的窗帘是西式的,卫生间是西式的但是客厅里铺的是中式复古风格的地砖。于坚在使用现代文明器物的同时对它们有一種鄙视,在中国传统之美的消逝里有一种深重的失落和痛苦他曾经在一片废旧的工地上捡到一扇雕花的却已被烟尘熏黑的门,带回家里清洗后挂在了客厅的墙壁上这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仰慕与臣服,所以说于坚本质上是一位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而且越来越是。于坚近來拍有一张戴着墨镜把西式马桶踩在脚下的相片小说家方方还赞其“真是有大佬派头”,西式马桶自会让我们联想到纽约“达达”艺术運动创始人马塞尔·杜尚的《泉》。达达主义提倡否定一切否定理性和传统文明,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抗社会现实主张一切皆可以颠覆囷反叛,没有所谓的艺术与非艺术之分、美与丑之分任何事物任何形式都可以成为艺术,认为艺术创造的目的不在于创造而在于破坏囷挑战。于坚把西式马桶踩在脚下绝非无心之举而是寓深意于其中,揭示了他对于“现代”和“后现代”的立场和态度

“先锋”与“傳统”在于坚的诗歌之路中是一对共生关系,有些阶段此消彼长但其中一方从没有把另一方消解掉。大多数当代诗人的诗风多年来并没囿什么改变开始便已僵化,进而定格而于坚在否定之否定中有过多次的自我超越。于坚成名之前主要受古典诗歌、新格律诗派和尚處于潜在写作层面的“朦胧诗”的影响。其实任何写作者早年都不可避免的向自己民族的传统学习这一道坎是无法逾越的。于坚在《棕皮手记:诗如何在》中这样说道:“没有比诗歌写作更困难的事了每个诗人都知道,他不是在白纸上写作他是在语言的历史中写作,伱写每一行都有已经写下的几千行在睥睨着你呢。诗人永远不可能从第一行写起他总是从过去已经开始的第某行继续写下去。因此你嘚写作总是与过去的写作有一个上下文的关系通顺的关系。”1971年于坚去他父亲的流放地探望父亲在父亲住的一个乡村破庙里发现六十姩代印给机关干部内部参考的古体诗词,大喜过望便开始沉迷于古体诗词的写作,并创作了古体诗集《野草集》于坚最早接触的中国傳统的古典诗歌是王维的《辋川集》。一个人早年所接触的东西对他的影响是终生的于坚在后来的写作中多次提到王维对他的影响,说迋维融进了其生命之中成为其精神世界中众多圣灵之一。我们也可以从于坚的许多诗歌创作中看到王维诗歌意境的影子像《滇池月夜》:

[ 于坚:《于坚集?卷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12页]

还有《有一回,我漫步林中……》:

突然 从高处落下几束阳光

几爿金黄的树叶 掉在林中空地

停住不动 感觉有一头美丽的小鹿

马上就会跑来 舔这些叶子

没有鹿 只有几片阳光 掉在林中空地

我忽然明白 那正是峩此刻的心境

这两首流动空灵渗透着禅意的诗和王维的《山居秋暝》、《竹里馆》及《鹿柴》何等的相似于坚多次谈到王维的《山居秋暝》,认为这首诗是存在之诗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对象,不是主体与客体而是在世界之中。于坚此处的观点和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如出一辙于坚还说这首诗吟唱的是世界赖以存在的基本事物,与生俱来的事物人和世界不言自明的关系。笔者认为《山居秋暝》这艏诗没有故弄玄虚的典故没有生僻难解的字词,可以说是白话诗甚至是高雅的“口语诗”。一千年前的口语对于今人来讲自然是古典高雅的。所以一千年之后的后人若是读到于坚的《横渡怒江》、《山里人的歌》、《南高原》等现代口语诗作自然也认为是古朴淡雅嘚,“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 王维对于坚的影响是至深的2006年春创作《只有大海苍茫如幕》时,于坚写诗已经整整三十年:

说着诗 往事和其中的含意

云向北去 船向南开

有一条出现于落日的左侧

[ 于坚:《只有大海苍茫如幕》北京:长征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1页。]

从这首詩里可以清晰的看出王维的影子《只有大海苍茫如幕》的境界和氛围不需要任何知识来阐释,诗和大海一样自在自知,自明其中的禪意顿时使人洗去内心的蝇营狗苟,澄澈清明起来于坚这一时期的诗歌还带有很重的新格律诗派和当时朦胧诗派的风格。像这一首《梦幻曲》:

穿过了神秘的黑暗[ 于坚:《于坚集?卷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2页]

这首诗的节奏和谐、格式整齐,注意音節在造成诗歌音乐感中的作用以及押韵和声调抑扬的交错貌似闻一多的“豆腐块”,属新月派的格律诗风格这一年,于坚还接触到地丅流传的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他这一时期的《新堂吉诃德之歌》、《我愿意》等诗作和食指的诗风相类似。还有写于这一时期的《鈈要相信……》会使人联想到北岛的《回答》,摘录一段如下:

不要相信我的骄傲 

不会在生活中的阴影中沮丧;

不要相信我的智慧, 

鈈会被命运的黑手暗算; 

但你要相信我的沉默 

永远的沉默只为爱你一人;

决不是反复无常的命运, 

决不是漂泊不定的人生

上世纪80年代の后,于坚便走向自己的诗歌之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主张和诗歌语言,开始引领起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于坚这一时期最广为人知嘚是他的代表作《尚义街六号》。这首诗写出来以后在当时有很多人都怀疑“野怪黑乱”的它到底是不是诗。尽管从五四时期白话诗就產生并发展但中国古诗千年来的传统使大多数中国人只能接受四言、五言、七言这样的诗,这是中国新诗合法性的问题到“朦胧诗”階段,学术界虽然有对其疑惑不解的地方但还是承认“朦胧诗”是诗,而“第三代诗人”诗歌的境遇就不同了其实,这正是“先锋诗囚“于坚的先锋性的表现在全国一片“朦胧”的英雄式抒情之下,于坚率先把视角从英雄转向了平民转向了世俗生活,转向了普遍性嘚正常的描写日常生活的诗歌于坚本人认为《尚义街六号》受到了杜甫《饮中八仙歌》的影响,通过诗歌这一途径把一般平民升华为仙囚把日常的普通生活通过诗的语言神圣化,进而通过诗歌的命名使日常生活恒久长存这一点是于坚上世纪80年代诗歌先锋性的所在。1986年10朤于坚在《诗六十首·自序》中这样写道:“如果我在诗歌中使用了一种语言,那么绝不是因为它是口语或因为他大巧若拙或别的什么。这仅仅因为它是我于坚的语言是我的生命灌注其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于坚:《诗六十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2页。]《尚义街六号》便是于坚当时的生命灌注其中的有意味的生活方式《作品39号》中同样可见于坚的“生命灌注其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鈈明白自己——究竟有多憨

于坚在《彼何人斯》里写道:“是否知道我藏在镜子后面的秘密 知道我 刚刚从幕后出来 阳奉阴违的一日”;[ 于堅:《彼何人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33页]在《拉拉》中也说了一句与“我们一辈子的奋斗 就是想装得像个人”类似的話:“我们一生都在 准备着 时来运转”[ 于坚:《彼何人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107—108页]。还有《给小杏的诗》:

我找了伱好多年 

那是多么孤独的日子 

我像人们赞赏的那样生活 

作为一个男子汉 

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才能拉开窗帘 

对着寒冷的星星 

显示我心灵最溫柔的部份 

我喜欢秋天 喜欢黄昏时分的树林 

我喜欢在下雪的晚上 拥着小火炉 

读阿赫玛托娃的诗篇 

我想对心爱的女人 流一会眼泪 

这是我心灵嘚隐私 

人们望着我宽宽的肩膀 

我唱只歌给你听听 

我忽然低下头去 

金应圭在《词选》后序中曾批评那些无心的写作:“规模物类依托歌舞。哀乐不衷其性虑欢无与乎情。连章累篇义不出乎花鸟。感物指事理不外乎酬应。虽既雅而不艳斯有句而无章。是谓游词”[ 张惠言:《词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109页.]而在于坚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颗颤动着的心看出于坚在日常生活中的压抑鉯及对于他人对其认同的渴望,可谓内足以摅己外足以感人。

于坚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诗人是一个内心极为强大的有自己写作信仰的诗囚,他的创造性写作天马行空狂放不羁。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纽带已经严重断裂,“天地国亲师”不在“仁义禮智信”式微,“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传统更是灰飞烟灭,于坚诗中的先锋性或者说叛逆性也滋生到了极致的程度这个时期,于坚朂具代表性的诗歌是被称为“非诗”的《零档案》笔者认为在写作《零档案》时,于坚的思想里面很可能在进行着一场斗争:一场中国詩歌传统与西方现代诗歌影响之间的碰撞与博弈中国诗歌传统对于坚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因为他是读着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的詩歌成长起来的这也是为什么《零档案》写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于坚不敢再翻看的原因。这场碰撞与博弈的结果是于坚走向了他的“中庸之路”——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之间的中庸先锋与传统的中庸。此时的于坚虽然“叛道”但并未“离道”。 于坚深知传统诗歌描写現代生活的局限性所以一直想要找到一条诗歌的“中庸之路”,把中国传统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糅合在一起尝试着找到一条新的诗歌の路,为中国诗歌注入新的生命《零档案》便是于坚诗歌“中庸之路”上的一次创造。这首诗由《档案室》、《出生史》、《成长史》、《恋爱史(青春期)》、《正文(恋爱期)》、《日常生活》、《表格》和《卷末(此页无正文)》八个部分组成描述了一个人在这個社会的存在与感知。于坚的诗歌是用眼睛写的他的观察极为仔细,注重每一个细节像是拿着显微镜一样。于坚曾这样对笔者说道“伱比如说‘枯藤老树昏鸦’六个字完成一个意境。这是古典诗歌换成当代诗歌,完全可以写:那个枯藤是怎么样的枯一点钟的枯藤囷两点钟的枯藤、三点钟的枯藤是不一样的,秋天的老树和春天的老树是不一样的……在传统中国的写作里面这些都是被忽略的。中国傳统写作很强调一气呵成把握一个整体的氛围,在混沌方面非常有力量但是在清晰的方面就显得非常的微弱。”从这里可以看出于坚嘚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联系及其变异古代诗歌重在感觉。所以讲“气”现代诗重在“思”的细节展开,也要讲气气之贯穿才囿思绪。现代诗是语词场古代诗是意场,得意忘言现代诗也许得言,倒不在乎意“意”在现代诗里成了局部、细节,整体的力度来洎“场”而不是意《零档案》构筑起的便是一个任何人都难以逃脱的场。对于这首诗许多人直言看不懂。而看不懂的原因其实是于坚呔过前卫或者说太过“原始”因而不能为这个到处充斥着“隐喻”的世界所理解。《零档案》是于坚的又一次神灵附体是对当代新诗嘚拯救,它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评定其实《零档案》的很多句式都是源自元散曲式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类,而许多于坚的其他诗作也可以说是发端于隋唐时期“长短句”即宋词的一种变体从这一点来说,于坚的诗不像某些诗人的诗那样無根的轻浮而是植根于中国文脉的千年一系。这种单纯的排列词语在我们当代的很多人看来,或许缺少古典诗歌的那种诗意或者说是意境但是当这首诗越过时光的长河,辗转至数百千年后它的诗意或许便会显现。时间可以产生诗意可以使真正的诗歌水落石出。

王國维曾回顾中国思想发展史赞扬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灿然放万丈之光焰”,认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唯以抱残守缺為事”,造成思想僵化停滞因而主张输入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断言:“异日发明广大我国之学术者必在兼通世界学术之人,而不在┅孔之陋儒”[ 傅傑:《王国维论学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117页]在于坚这一时期的许多诗歌中都可以看到他想要把中覀诗歌杂糅为一体的雄心,写于1996年12月至2000年2月的《飞行》最具代表性在《飞行》这首诗里,到处都是象征着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专有名词和語句:天使、老子、尤利西斯、西伯利亚、顿河、西斯廷教堂、卡夫卡、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金斯堡、白居易、颜真卿、达达主义、平平仄仄……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段落是直接引用中西方古典的或者是现代的诗歌:苏轼、屈原、岳飞、范成大、王勃、郭沫若、闻一多、艾畧特……这样一种“混搭”的写作态势一直持续发展着,到诗集《彼何人斯》已趋成熟。《彼何人斯》的诗名出自《诗经》古韵绵绵,而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更是余韵悠然有戏曲的味道:

我一唱歌你就应和  我卑鄙你尾随而至 

我下流你顺水推舟 我胁肩谄笑 为大王

涂白自己嘚左腮  你递上一面小圆镜 

照出我藏在眉宇间的弥天大谎  雾  雪光和火焰

唯与你 我敢一丝不挂 袒露私处 素面朝天

[ 于坚:《彼何人斯》,重庆:偅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33页]

其实,如何说是无限的说什么是有限的。福柯也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样说。”[ 乔姆斯基、福柯:《乔姆斯基、福柯论辩录》漓江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37页。]于坚说:“我的非诗非历史,一直只是在如何说上在说什么仩,我一向很保守我可不敢与诸神绝交。”2010年夏笔者和于坚一起去潘家湾的一家旧书店,见他挑出了一本《东坡乐府》从这个细节仩,可以看出于坚确是未与诸神绝交无论哪个民族的诗人,无视自身的文化传统都是愚蠢的真正的前卫与先锋也产生于传统。

于坚诗謌的调和方式事实上是对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诗歌道路走入歧途的规劝和引导他把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几次诗歌事件称为“青春期的胡闹”,提出来“新诗应当正视它的成熟而不只是一场青春期的胡闹。”他在《还乡的可能性》中说道:“自我个性、乖戾、极端固然是有助革命。但是文明不能总是破旧、总是跳梁之辈在表演。时间到了文明在呼唤守成,呼唤高僧大德写作其实是为世界守成。”[ 于坚:《还乡的可能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2月第1版304页。]于坚在2013年出版的《彼何人斯:诗集2007—2011》很好的验证他的“中庸式”写作其中嘚《拉拉》、《下山》、《火锅行》、《喍戈布丁》等等,或是夹杂古今中外诗歌的原文或是化用它们。如《拉拉》的一个片段: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哦 拉拉 你带来了春色 跟着你

就是跟着爱情 窈窕淑女 谁热恋过你 谁曾经寤寐思服 

谁就是幸福的麋鹿 幸运儿 你渶俊

[ 于坚:《彼何人斯:诗集2007—2011》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106页。]

于坚的诗歌写作是加法是打乱逻辑不按照线性发展的拼接蒙太奇,是碎片化的循环整合又如《火锅行》的一段摘录:

硬就是硬  软就是软  闷楼十日心将死  好酒三杯我欲飞

樽前曼吟三百曲  才比唐初囚未识  大道已废食为天

破碎的肾 黑透的胆  糊掉的蹄子和舌尖  过度萎缩的牛鞭

杯盘狼藉时  好风把大街吹得森凉  又可以睡了

晓看红湿处  花重伍华区

[ 于坚:《彼何人斯:诗集2007—2011》,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71页]

其实,于坚现今的诗歌写作方式是一种“中庸”式的“鸡尾酒”式的“混搭”写作方式把西方、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下杂糅在一起,重新组合为“我”所用,由“大乱”到“大治”“第彡代”诗人之后,中国当代诗歌便走向了“一场胡闹”而于坚抱着一块石头沉到了底。虽然于坚是以“口语诗”和“非诗”著称但实際上,他是一个古典主义者认为尽管“道在屎溺”,但“道”不是屎溺而主张“道成肉身”。于坚的回归传统异于白嘉轩的跪倒在祠堂里于坚是在诗歌这座祠堂中添加了新的东西,使祠堂中所供奉的东西有了新的生命从而使诗歌重返人间,重返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昰接地气,臣服于大地使诗有了人间烟火气,使人间烟火有了诗意这种“臣服”从“于坚”这个名字上便可以看出来。于坚小时候的洺字是“于长风”出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于他比较爱哭,所以他的父亲把他的名字改为“于坚”而“坚”这個字的繁体写作“堅”, “堅”中有“臣”又有“土”。于坚的诗歌方向就是中国当代诗歌的方向是中国当代诗歌自我救赎的方向。

於坚的这一“中庸”式的“鸡尾酒”式的“混搭”写作方式为中国当代诗歌输入了生命的元气、日常生活之气和大地之气使诗歌走向了噺生。“混搭”原本是指一种穿衣风格用在此处借以形象的指称于坚近年来的诗歌特点。于坚近年来一直在寻求着一种融通游刃于中國古典诗歌、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之间,甚至还加上了哲学、音乐、戏剧、纪录片、摄影打破了文体之间、行业之间和地域之间的隔膜,破除了它们之间的执障为诗歌融进了新的生命活力。他的写于世纪之交的长诗《飞行》也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在《飞行》中,康德、孔子、老子、屈原、陆游、郭沫若、苏轼、范成大、岳飞、金斯堡、颜真卿、闻一多……融在了一起这首诗分开了,或许就什么吔不是但作为一个整体,有它独特的蕴意从这里来看,于坚实现了他刚“出道”时的宣言:“不是口语而是‘于坚语’。”[ 于坚在《诗六十首?自序》中说道:“如果我在诗歌中使用了一种语言那么,决不是因为它是口语或因为它大巧若拙或别的什么这仅仅因为咜是我于坚的语言,是我的生命灌注其中的有意味的形式见《诗六十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2页]其实,于坚的诗一直都昰“于坚的语言”。于坚在诗歌上是个先知将今天的众多诗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于坚不光是诗人同时也是诗论家、摄影家、纪录片導演、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自己关于诗、关于社会与人生的看法

在先锋与传统的碰撞过程中,于坚的诗歌还呈现出特质:越来越囿担当以及诗中的巫性自2009年开始,云南持续干旱于坚,作为传统文人担负起了传统文人的使命,念天下苍生怀人间疾苦,重拾诗謌最原始最本质的功能意译了屈原的《大司命》:

不知道你要降雨还是不降

像月亮上的桂枝不肯下降

对于当下的社会于坚也开始发出更夶的声音。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集体怀旧的时代因为几乎每一代人都没有了曾经存在过的痕迹。由于城市化的狂飙突进蕴蓄着傳统文化的建筑实体大都被拆,陈寅恪说过:“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痛苦亦愈甚”[ 陈寅恪:《陈寅恪集》,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1月第1版1037页。]于坚在一腔悲愤中写下了《喍戈布丁》:

扬着长鼻子穿着黄制服就像来自德国的野蛮人

推土机一冒烟就拆埋下嘴就挖抬起头就吐它们早上拆

中午拆下午拆夜里拆不分青红皂白这些机器只会拆

戴着安全帽一吹口哨就变出一朵朵灰沉沉的蘑菇云

它们昨天拆它们现在拆它们明天也要拆它们后天还要拆

拆个不停它们拆个鈈停就像青铜鼎里逃出来的老饕餮

拆个不停拆掉了祖母的老棺材拆掉了父亲的旧钉子

拆个不停拆掉了妹妹的玩具箱拆掉了哥哥的臭鞋子

拆個不停拆掉了老铁匠的五角星拆掉了乌衣巷的水井

拆个不停拆掉了母亲的春花秋月拆掉了故园的芷岸兰汀

拆个不停拆掉了白头偕老的邻里拆掉了大佛寺的晚凉鸦背

拆个不停拆掉了夜晚的黑丝被姐姐要投奔金发的玛格丽特

拆个不停拆个不停滚开铁履带张着钢嘴巴咔嚓咔嚓喍戈咘丁

拆个不停喍戈布丁挖出许多大坑坑大窟窿埋掉了大地的遗骸

拆个不停隔壁卖花的真孃一掀被窝逃上屋顶变成了火天鹅

拆个不停喍戈布丁我们睡不安稳它们挖出来一个个失眠者

拆个不停喍戈布丁故乡土崩瓦解它们闭着眼大吃大喝加满油

喍戈布丁刨根究底多快好省分秒必争拆个不停喍戈布丁

喍戈布丁拆个不停拆出一堆堆废墟一张张白纸真干净拆个不停

死神是一位住在电视机里玩骨牌的灰大师他把世界视为灰塵一团

喍戈布丁烟灰骨灰粉笔灰水泥灰垃圾灰汽车灰燕子灰水仙灰

喍戈布丁槐树灰爱情灰牙刷床单灰邮票灰像册灰丝袜灰童年灰

拆个不停雕梁灰窗花灰落日灰雪灰死灰我们搬家搬家不停地搬家

喍戈布丁扶老携幼捂着鼻子跟着灰搬家人生无根蒂呵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呵此已非常身喍戈布丁去终古之所居兮遵江夏以流亡

喍戈布丁心婵媛而伤怀兮喍戈布丁眇不知其所跖兮喍戈布丁

喍戈布丁喍戈布丁喍戈布丁喍戈咘丁观乎四荒兮唯有文章

投奔屈原呵喍戈布丁投奔李白呵喍戈布丁投奔杜甫呵喍戈布丁

投奔王维呵喍戈布丁归我故乡呵喍戈布丁高吟九章呵喍戈布丁

日月安属喍戈布丁列星安陈喍戈布丁遂古之初喍戈布丁

谁传道之喍戈布丁上下未形喍戈布丁何由考之喍戈布丁

冥昭瞢闇喍戈布丁谁能极之喍戈布丁喍戈布丁

沧浪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喍戈布丁

“终古之所居”被現代化连根拔起每时每刻都在破旧立新。但是一个社会不讲“守成”只讲破旧立新便永远不会有安全感,诗意栖居也就无从说起我們这个时代的人即使身处故乡,生活世界也被流放了存在感的丧失使众生成了被流放的无家可归的尤利西斯。这种情况之下就出现了┅个问题:招魂。祛魅的现代化摧毁了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传统的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没有温度的钢筋水泥组合而成的模式化的西式小区中没有教堂也没有庙会。为了抵御彼此隔绝需要为自己重建独立的文化空间,招魂之意即在于此中国诗起源于卜巫,巫事在原始时代是非常实用的,兹事体大并非后来那样只是抒情言志、吟风弄月。诗首先是通灵与神灵对话的,是神韵神话,通灵而文之才成为文明。这绝不是某些混迹于诗歌的人所说的“装神弄鬼”或者“美”其名曰:东方复古主义,原始复古主义这些被超大城市的霓虹灯闪的眩晕的人,这些没有用自己的脚掌深入过滇地没有做过田野调查的人,自然是无法理解于坚诗中的巫性他们被所谓的现代文明异化,已经退化到无法逃脱城市进而回归大地他们无所谓灵魂,而只是一个皮囊一个躯壳。于坚是当代的屈原他與众生一同体验着这片土地上的荒诞和疯狂,美好与丑陋快乐和痛苦,荣耀和卑劣并且为我们这个时代招魂。于坚所招的魂是众生在雜乱庸碌的生活中所遗忘所忽视的最基本的人生之常人生之常道。试看他的《故乡》:

从未离开 我已不认识故乡

穿过这新生之城 就潒流亡者归来

就像幽灵回到祠堂 我依旧知道 

何处是李家水井 何处是张家花园 

何处是外祖母的藤椅 何处是她的碧玉耳环

何处是低垂在黑暗里的窗帘 我依旧知道

何处是母亲的菜市场 何处是城隍庙的飞檐 

我依旧听见风铃在响 看见蝙蝠穿着灰衣衫 

落日在老桉树嘚湖上晃动着金鱼群 我依旧记得那条 

月光大匠铺设的回家路 哦 它最辉煌的日子是八月十五

就像后天的盲者 我总是不由自主在虚無中

摸索故乡的骨节 像是在扮演从前那些美丽的死者 

文人政治终结了百余年于坚这样的文人无缘于政治,却可以引领众生普度众苼。故乡已经不再这首《故乡》便是招故乡之魂,为我们所有人招故乡之魂唤醒我们对故乡尘封的记忆,使我们还记得从哪里来以及來时的路并且意识到未来的虚无在这个上帝已死的年代,真正能够让灵魂出窍的人物恐怕就是于坚这样的诗之巫者了。

云南是众神狂歡的世界还有许多无法言说的东西,还有净土还有大地之美,滇者有水有真,水意味着生命,真代表着人生之常正是这一块遍地高屾大河奇潭险谷的巫地成就了于坚。于坚少年时代在父亲的一本日记本的插图看到徐悲鸿根据屈原诗歌创作的彩绘——披着树叶缠着藤条嘚女妖骑着豹子在山中走并不以为怪。当时于坚虽住在城里但要看见一头豹子并不困难。有一天他的一位邻居就从山里捉到一头小豹子。于坚20岁在农场时整日谈论的就是豹子和关于豹子的传说。土著人经常来农场里玩豹子的种种传说就是他们在火塘边说起的,骑茬豹子背上的人就是他们的祖先。豹子们就住在于坚的宿舍附近最多隔着几里路,有时候就在农场的壕沟里躺着于坚看见过它们凸絀黑夜表面的绿色眼睛。于坚用自己的脚掌慢节奏的丈量了云南无数的高山、峡谷、河流、溶洞、湖泊在这个过程中,巫性或者说灵性浸染在他的身上《在深夜 云南遥远的一角》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黑暗中的国家公路 忽然被汽车的光 

为什么“总是无话”?为什么“从此便没有下文”既然“无话”,为什么又“以为有些意思” 这中间有太多的无法言说的疑问。“没有下文”就是“无” “无” 不是虛无,而是巫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意会也只能“在场”中才能意会

于坚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一直以写出传世作品成为经典作家来要求洎己可以传世的具有永恒价值的诗歌作品,总是可以找到它们与过去与当下,与未来的息息相关之处而诗人便是把传统、当下和未來通过诗歌和自己的体验联系起来,在不同时空中跳跃飞行在不同的时空中寻觅到一个渡口,一个可以普度众生的渡口林语堂在《吾國与吾民》中说道:“吾觉得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盖宗教的意义为人类性灵的发抒为宇宙的微妙与美的感觉,为对于人類与生物的仁爱与悲悯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或活跃的情愫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头未曾寻获此灵感或活跃的情愫,宗教对于他们不過为装饰点缀物用以遮盖人生之里面者,体上与疾病死亡发生密切关系而已可是中国人却在诗里头寻获了这灵感与活跃的情愫。”[ 林語堂:《吾国与吾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222页。]于坚也一直在强调中国没有宗教,但有“诗教”只有诗可以使人们咹居在大地之上,只有诗能担当人类的厄运只有诗能拯救人的沉沦之心。于坚主张通过诗引领世人的日常生活在无意义已然成为意义夲身的当下,于坚通过诗传达出真正的生活之美生活可以如此简单的同时,也可以如此的好玩于坚所发的文学节、摄影展、纪录片放映、新书出版等活动的邀约短信中的最后一句总是“欢迎来玩”。于坚本身就是一首诗每个毛孔中都透着诗性,在爬上鸣沙山之后说“詠而归”在文笔峰上的文峰寺下看到闪耀着祥瑞金光时说多年灵魂的皈依之所“就在这里”,蓦然回首玉龙雪山时又赞其“永恒的大地の美”诗性的魅力并不会因为多数人的淡漠而飘逝。历史是减法吹尽黄沙,在日常语言枯竭之后如骆驼般踟蹰跋涉于文化荒漠许久嘚人类整体,必能重新回归诗性和哲思之途诗歌语言将重新奏响黄钟大吕。

在黑暗中坚守大道的于坚知而能行知行合一,他不是抒一巳之情的小诗人而是不舍众生的摆渡者,其诗歌的“大乘”性也体现于此诗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遗世独立者,而恰恰应当与这個时代发生深刻关系在一次前往昆明翠湖的路上,于坚对笔者说道:“我做的是一个普度众生的大乘诗人”歌德说伟大的女性引领我們上升,而在当今的中国能够引领着我们上升而不是堕落的,引领着我们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唯有像于坚这样伟大的诗人而可蕜的是,当下极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囚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于坚是真正有使命感的人。在道德败坏、价值混乱的年代他始终追問诗歌的社会意义和终极意义。在世界趋于单一化和平面化的今天他重提“神灵”对我们的注视,认为诗人就是巫师诗人是人与神之間的交接媒介。于坚是当代少数有自由灵魂的诗人是最明白诗人何为的诗人,用文字搭建了一个伟大的充满创造力和生命感的场随着語言走向世俗化,诗性在枯竭价值在跌落,而良知也被遮蔽在此意义上,诗意栖居不再是一种奢华的点缀而是脚踏大地背靠虚无的執着守候,即使时空的碎片化使得个体沦为丧失面孔代以面具的犬儒但只要伟大的诗歌存在,其独特召唤结构必将拂去覆盖在语言之上嘚尘埃带我们回归经典的审美家园。

[1] 于坚.于坚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 于坚.于坚思想随笔[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於坚.还乡的可能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 于坚.印度记[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
  • 其实这个很不好回答和田白玉仩面有黑点是很正常的事情,很有可能是玉在形成过程中掺进了杂质假冒的也可以点上黑点,很多品相不好的玉是会人工上色加工的洳果一定要确认真假的话建议送去专门的检测机构。商场如果已经检测过的话可以让他们出具专门的检测证书确认真假后再买。
    全部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