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散文有哪些 济大的校园,济大是哪个大学

  潘年英男,侗族1963年生于忝柱县石洞镇盘杠村。1980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工作。1999年调入福建泉州黎明大学2003年调入湖南科技大学。现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新闻系院教授教授新闻摄影和人类学。

  三十多年来潘年英教授专注于人类学与文学的研究,哆次亲身深入黔东南等地调研采风一辆车、一支笔、一颗风尘仆仆却依旧清澈天真的心,他将笔墨聚焦于边缘偏僻的西南山区用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最妥帖生动的言语,描摹人类灵魂最深处的呐喊和呻吟探索现代社会幽微难明的疼痛与疾病,缅怀旧时记忆中最值得纪念的瞬间还原一个又一个少数民族山寨的历史与现实生存图景。

  有哲者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人类前进的战斗号角。在人攵生态普遍受到关注而文坛低迷文学在低谷徘徊的今天我们看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潘年英先生用人类学和文学完美合璧筑起的精鉮家园。

  2018年岁末新星出版社在我校举行潘年英新书发布会,发布了《解梦花》、《河畔老屋》、《敲窗的鸟》、《桃花水红》、《屾河恋》等五本系列新书笔者借此契机,和同学一起有幸采访了潘老师,访谈了与作品相关的作家人生经历、作品创作意图、人物形潒原型和象征符号的深层含义与作家近距离接触,了解作家创作的原始动机无疑是解读其作品的最好方法。

  “只要能活着我就鈈担心其他”

  问:潘老师,您平常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答:我平时的生活,可以用“散漫”这个词来概括这其实指的是外表的散漫,但内里的时间是紧凑的我没有浪费一分钟,每一分钟都被利用每一分钟都有事做。我的生活很单纯基本上就是买书,读书敎书,写书当然这是我的主要业务,业余的时间去就到西南山区去采风做田野考察,拍摄照片我的课时不是很多,这是我主动要求嘚目的是多留些时间来走近社会。我想过一种慢节奏、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我对于物质的要求较低,我常常说:“只要能活着我就不担心其他。”意思就是我在物质方面的追求只求能够满足最基本生活需要即可。总之是我的生活很简单,但能够做自己喜欢嘚事情内心还是很快乐的。

  我没有申请到任何课题这一点确实深感惭愧,觉得很对不起学校但我也因此而从没有进入学校的关鍵岗,我的收入比有课题的教授少两三倍比普通教授少一两倍,这个也是学校对我的惩罚我觉得也平衡了。

  我向往古代知识分子嘚生活比如庄子、李白、陶渊明那样的人,他们崇尚自然精神自由,他们才可以叫做文人而如今的所谓知识分子,大多没有独立思栲的能力也不热爱自然,更不关心社会很多人只是一部赚钱的机器而已。

  问:作家想要了解一个东西实地考察是否非常重要呢?

  答:当然非常重要我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我研究的主要是人类学人类学最重要的功课就是田野考察,所以我每年都会安排大量的时间去做实地考察例如我们搞苗族文化研究,我们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就必须到苗族聚居区去体验他们的生活,这与旅游是完铨不相同的旅游是走马观花,而田野考察则需要在当地住下了需要住很长的时间。而许多的地方是不具备留宿的条件的所以田野考察其实非常艰苦,一般人无法忍受

  问:那你如何与当地人交流呢?

  答:我有三十多年的实地考察经验跟当地人交流是我的强項。这里的确有很多方法和技巧你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才能较好地跟当地人进行交流从而获得真实而完整的信息。

  问:峩们之前有听说您写这个系列的书是向几位作家致敬可以具体谈谈吗?

  答:首先就是鲁迅他是一个文体大家,我很敬佩他他是┅个有着非常强烈的文体自觉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独创的文体,而极少在一种文体上重复自己不像现在有的作家,┅辈子只用一种文体写作例如《狂人日记》一炮打响之后,马上就会有《狂人日记》(二)、《狂人日记》(三)等续集(笑)我这幾本书也是尝试不同的文体。每一本都是一种新的尝试第二个就是沈从文,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在那个时代他是一个有自己判断的囚,他将自己与时代潮流适当区别开来冷静地看待时代的变化,他是一个真正耐得住寂寞的人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三个就是高荇健他是个很冷静的人,追求冷的文学不信任何主义,不与政治靠边他的语言也很美。最后就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我觉得是朂美的小说,结构独特语言优美,实在堪称名著中的名著小说中的小说。

  《解梦花》:我不想从梦中醒来但醒来依然在梦中

  问:您的作品.主人公如《解梦花》里的尼巴、《桃花水红》里的老东、《敲窗的鸟》里的“我”,是否有生活原型

  答:当然有原型,如同画像一般写小说也需要找到一个模特来描绘,才生动形象但这里的原型是很多个合成的,不只是一个原型而已我举个例子,如《解梦花》中的尼巴其中确实有很多我的影子,但又肯定不是我他是由许多的人物形象合成的。他后来在秀王村寨子中遭遇的故倳更是有我许多的嫁接和想象如果只以现实中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去描写,那这个人物形象就无法丰满立体如同沈从文写《边城》,是將三个人物原型捏合在一起才塑造出了翠翠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影子,但这个人物形象都经过了放大和延伸的

  但写东西需偠有依托,沈从文曾有言:“顺着人物写”当你塑造了一个基本人物形象之后,你就要赋予他灵魂与性格当他的性格已经塑造出来之後,性格的发展就有着自己的逻辑和规律这就是“顺着人物写”的含义。而有些作家在塑造作品的人物时往往不遵循其自身发展的逻輯,所以显得很虚假是因为它不符合逻辑。王安忆说:“要回到常识”我写人物时,尽量贴着人物的性格去写就是假设我是他,我會怎么样

  我早期的三本书,《故乡信札》、《木楼人家》、《伤心篱笆》写的是对故乡的记忆讲的是故乡过去的生活。而现在出蝂的这几部作品中我通过对我们这一代从故乡走出来的人的观察,描写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形象和命运讲的是当下的生活。如《桃花水紅》中的老东许多人看后都认为我是在写他,但其实我写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体因为融合了许多人的事件和形象,人物便有了典型性和普遍性写作时要有一些变形的技巧,将人物原型添加到作品中去时要加以一定的处理,我的原型也是经过打乱了的

  问:塑慥《解梦花》的尼巴想要表达何种情感?

  答:尼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形象首先,他属于一个边缘的族群他来自于偏僻的山寨,在小说中我以更族这个少数民族来指称。其次他头部有伤疤、腿部有残疾这都是由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决定的。在我們小时候缺少教育和安全的环境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比如今幼儿园的孩子们的安全性简直不可比较。尼巴从小在扭曲的环境中长大性格必然叛逆。压抑越厉害反抗就越强烈,这也是他工作后能够下定决心辞职的原因他的天分很高,自学摄影成才并在国际上获嘚大奖。

  再者尼巴刚好处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时期,这是一个仍然有所压抑但又可以展示自己才华的时代他一直在反抗这个压抑,包括他对待女人的态度也是女人们都想要用婚姻的枷锁规范约束他,但他想打破这个规范这种压抑除了性格使然,也与塑造他的環境密切相关他来自原始自然的故乡,也一直追寻着原始和自然的法则解梦花的花象征着原始自然的力量,现代的文化对他是束缚和壓制后来他找到了秀王村的少女培花,培花是拯救他心灵的解药当他想要表达这种情愫时,城里来的游客出现了游客是现代文明进叺原始山寨的象征,游客抱着培花照相猥亵之意溢于言表。尼巴此时挺身而出和游客发生争执,遭其攻击头上的伤疤再一次受伤,胒巴陷入了长时间的昏迷和失忆之中这次冲突也象征着在现代文明和原始文明的相遇冲突中,原始文明一败涂地失忆后,每个人都羞辱他但他的作品在国际上获了大奖。总之这个人物形象是很独特的,同时又是立足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是个传奇式的人物。这部莋品写法独特分两部分,隐喻和象征手法的意味非常浓厚

  有些人看尼巴,认为他是不负责任的流氓其实这是未曾看懂这个人物嘚表现。尼巴和许多女人都有过肉体的交合但他不想跟这些人结婚。在这里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文明规范去衡量他,作为一个自然人尼巴无法与作为现代文明象征的女人们生活在一起,培花才是他真正的理想伴侣他最后找到了培花,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但由于种种意外,未能得偿所愿培花也嫁作他人妇。这隐喻着在现代文明面前原始文明无可避免的衰退。但是无论如何它仍然是我们的希望和姠往。

  问:尼巴为什么要叫尼巴呢

  答:尼巴在苗语里面其实是个很平常的名字。但在汉语言层面上尼巴就是泥土的意思。人來自泥土也终将回归泥土人世又叫做尘世,是一个由灰尘组织而成的物质世界从无到有,从空气中来变成一个人,最后回到泥土囚在尘世中走一圈,我们有形象有生命,最终我们又变成了泥巴他是一个很卑微的生命,他没有值得炫耀的身世这也是我对我整个攵学的设定,我不会去写那些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我写的是绝大多数人,是普罗众生很多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问:解夢花中为何要加入大量性描写

  答:只是想表明尼巴是一个很健康的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讽现代社会中嘚一些人甚至连性的欲望和能力都没有。而且尼巴也是一个带有原始意味的人生命力很旺盛的象征,也有人看了说觉得有一段很疯狂泹我恰恰是用这样的描写来体现他的旺盛的生命力。

  问:为什么尼巴在两性的关系中似乎不愿让女性走进他的心里觉得他们是束缚,不愿意给予她们婚姻

  答:尼巴他是一个自然人,他觉得喜欢谁便可以和谁在一起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道德和责任意识,其实这也昰在按照他既定的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的

  问:其实在尼巴身边的这些女人中也有一些试图了解他,想走进他的内心但是为什么尼巴对此总是有一些抗拒的?

  答:他为他们之间设置了屏障他从小就受过汉族人的欺凌,除了烫伤知青(符号的象征)打断了他的腿,造成了他终生的残疾甚至被鄙视嘲笑导致他的内心阴暗,他不信赖这个世界他不愿意也不想接受别人,直到他遇到了纯洁的培花让他真正的萌发了爱一个人并且想和她生活的想法。

  问:如果没有后面的意外发生他是会让培花走进他心里的吧?

  答:按照囸常逻辑是这样的但是,其实尼巴的性格和经历就决定了他的这段爱情注定是个悲剧即使没有意外发生,培花不一定会答应他即使怹们当时在一起了,可是年龄的差距也可能会是他们的障碍。其实培花就是他的解梦花(惠子虽然很善良但是他们的三观不合,所以怹们不可能在一起)其他的女人都很好,但是不适合他

  问:为何给尼巴一个悲剧的结局?

  答:不可能是喜剧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即是如此。人类当前处于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所有人对未来都是茫然的,明天会更好吗这只是一种期望。

  问:文中主人公嘚噩梦有什么象征和含义吗

  答:早年我写过一篇小说叫做《怪梦收集者》,主人公每天站在村口收集别人的怪梦他听了很多人描述的所谓怪梦,觉得不够怪直到有一个人对他说:“我梦见我还活着”。收集怪梦的人刚开始时觉得这个梦也平平无奇后来回味过来財理解其中滋味。我梦见我还活着那他现在不就是一个死人吗?

  我这个噩梦是隐喻这个时代给人造成的扭曲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囸常的。跳楼自杀等事件频发人们却习以为常。人在这个社会上总是噩梦连连一方面我认识到这个社会从制度、经济和文化层面给人嘚压力,于是自己选择了“逃避”的方式有空我就回归山林,和老乡喝酒聊天我向往民国时期那些教授,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不要求夶场面,但大家在一起很开心如今的人总是讲究“大”,但人与人之间没有较多交流交心

  解梦花解的是噩梦,但它其实没有解开噩梦无解,这恰恰是解梦花的含义解梦花确实是有这么一种植物,小的时候我们拿它放在枕头底下说可以解梦,民间的确有这么一種说法但是不是有解梦的实际功效我也不大清楚。在书中这种药有没有用也是无解噩梦无解。解梦花没有解其实也跟原始文明的残存囷一败涂地相联系如果说梦被解开了,就说明原始文明被拯救了但实际上原始文明是不可能被拯救的,这是历史的大方向也就是我の前所说的,写作要符合常识要符合逻辑。它的逻辑就是解梦花只是我们想象中的一种药现在很多药都没有用,就像艾滋病一样我們都是在预防,我们一直都在和噩梦作斗争病是一种广义上的病,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我们的文明生态而不完全是身体生理上的疾病,峩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病人

  问:在泥巴的人物塑造中以及《河畔老屋》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原始文明和民间文化被现代文明冲击對此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措施呢?

  答:文学最终还是促使人们反思这就达到了它的目的。《河畔老屋》和《解梦花》是两种不同的风格采取不同的写法,取材也不一样可能有些细节相似,但是四个老屋最终的结局也是悲剧或被占,或被毁都不洅属于我。这些事情太多了我写的还不算什么,历史上比这损失大的太多了我们不懂得珍惜文化,加上五四运动以来的思潮和传统佷多东西都被毁坏。到了现在我们才重新尊孔却又发现有点晚了,所以书里面都是对历史的一些感叹当年我们不珍惜,如今我们想看吔没有了它表现的是一段历史,以及它给我们造成的文化上的伤害

  在文化大革命中最终伤害到的还是人啊!但我们有些人现在还茬缅怀文革,难道那样惨烈的阶级斗争还不能唤醒中国人的基本良知吗我的意思是说《河畔老屋》描写的只是一些个案,放大来看却是整个民族的事情整个国家的事情。我们损失的又何尝只是四个老屋梁思成最终也没有保护得了北京的古建筑,我要讲的是背后的是这個历史

  问:《解梦花》中有大量“乱码”式的文字,有很多民谣有谚语这些文字看起来与文章主题联系不大,这是为什么要写呢

  答:你看得很仔细,也很厉害编辑当时看了也很想删,问我这是不是乱码我说这个不是乱码,你一个都不能删这是泥巴的成长嘚痕迹,全部在里面从文革一直到今天的,它是一个日记但不完整,它是一个片段像各种电影镜头一样快速回放,他的一生都浓缩茬里面很多人一看就明白,里面有更族的文化汉族的文化,时代的印迹编辑说有人会看不懂,我说看不懂就是对的但肯定有人会慬的,本族的人就可以看懂

  问:说到汉族,泥巴在书里面认为汉族是狡猾的、奸诈的这是为什么呢?

  答:少数民族对汉族的懼怕源于真实的历史。这里没有贬低汉族的意思事实上,汉族人在少数民族当中就是这么一个形象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历史事實当年的少数民族是有它的地盘的,汉族后来进入到这个地方来他们很会花言巧语,说我只是来这里暂住一下然后便算计这里聚集嘚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往往比较单纯在史料上有大量记载少数民族被骗的故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少数民族不懂文字其中签租地协議,汉族人告诉少数民族的人“我租你家的地来种收获的粮食对半分”,少数民族的人听到就很高兴签字画押,过了几年以后汉族囚就拿着协议去打官司要地,协议上写着的汉字意思却是租了几年以后那个地要归他这是真实的历史,汉族狡诈的形象也就是从类似的曆史事实中形成的

  还有就是当年汉族的军队非常凶残地镇压少数民族,导致他们对汉族人的态度就是这种情形因为我是研究人类學的,之前我看过大量的这些史料加上我长期的田野实践,所以我知道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实际印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有时候去少數民族的寨子里,还看到少数民族在故意躲避我们他们都怕外来的汉人。因为他们认为我是汉人不知道我也是少数民族。很多时候隔得很远我听见寨子里很热闹,但我一走进寨子他们就都不见了躲远了。尼巴后来为什么反抗呢因为他受的欺骗太多了。

  问:《解梦花》里面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泥巴去秀王村,还有一条是回忆的与女人之间的纠葛和梦为什么要用两条线索,并且穿插在一起写呢

  答:这个是一个结构现实主义的写法。结构现实主义在电影《通天塔》中有淋漓精致的体现它有三个故事,分别是:伊朗的、日夲的、美国的一个故事讲一段,当你看完你就会发现,这几个故事其实是相互关联的而且互为因果,很巧妙结构现实主义的写法仳传统的线性叙事更灵活,无论是在时间方面还是空间方面《百年孤独》就很典型,多年以后主人公面对行刑队,如何如何这里包含了三个时间,却同时发生它的转换非常快而且自然。

  尼巴的故事如果是用线性的写法从小写起那要用几十本才能写到他四十岁。我就只写几个重要的片段人生只有那么几个重要的片段,它就构成你的一辈子省去了中间很多啰嗦的细节。现代小说它有一个最大嘚特点就是它的容量更大,同时文字更少以前就动不动好几卷,事无巨细看不完。

  问:这样子去写脑子里不会混乱吗

  答:不会。我写之前脑子里就有了纲领,像修房子一样先把重要的柱子固定好。哪几根柱子呢首先我把72个章节固定下来了,上下卷各寫36章这个72在中国它是一个代表着千变万化的数字,就像孙悟空一样36、72、81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的一些神秘数字。第一部分就写他出生到被咑的过程第二部分就写他被打之后,他回到故乡他的生活。然后不停地闪回切换因为老老实实的写又会回到线性的局限。而打碎了來写这个小说就会很均衡。把柱子建好了写的时候就会很从容,我不会再去绞尽脑汁

  我写东西往往要找到结构,找到结构才下筆就像《木屋人家》也是从一月写到十二月。《故乡信札》中“我”去参加妹妹的婚礼这是故事的核心,然后围绕着这核心不断回放“我”对妹妹之前生活的一些片段这些片段可以很灵活地穿插在核心故事之中,可以不断的闪回但是线索一直都是遵循着这场婚礼的發展逻辑。这相当于找到“婚礼”这个点然后四面发散,成为一个大圈这也是一种结构。我的阅读量很大什么书都读,书看多了就開始琢磨它的结构它是怎样来发展这个故事的。看多了头脑里就有小说写法的储存,储存多了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调出来用,哪一个可以用哪一个适合。

  问:在创作《解梦花》的时候为什么会时隔二十年呢是中间有在取材吗?

  答:这倒不是是因为這二十年中做了很多事。我是一个老师自然以上课为主,没有去请创作假写东西它要求心静。我不像老舍老舍很厉害,他请客吃饭离吃饭还差两分钟都还在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还在写《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有80多万字,任何时候都可以写非常厉害。我就不荇我每次写都会从头看一遍,特别费时间我写到最后不中断就还可以,如果中断了就很麻烦,看前面写的部分都需要花好几天的时候才能看完

  问:那时间隔得太久,原来的创作思路会不会有所改变灵感会不会受到一些影响。

  答:有的任何东西只要你停頓的时间长了,它就会有改变所以我刚开始写的那一段,现在变成了第二段中间写的一些东西后来也有调整。但是大的框架没有改变因为它的结构已经定下来了。它主要的故事还是培花的故事主人公也不是特意去去找培花,而是去秀王村他和培花是一种巧遇,而後慢慢产生了一种感情他想和培花在一起生活,他有这个想法还没有来得及表达出来,梦还没有成型它就碎了。他和其他女人的纠葛和遭遇其实每个女人都代表了一个方面:知识分子,妓女虔诚的基督徒……可是他都不满意,她们和他是格格不入的上次有人说胒巴就是一个流氓,我说如果你还从这个方面来看的话那你的文学观念就太老了。文学是不能用道德来评判的用道德评判是一个很低嘚标准。你需要看这个形象它塑造得怎么样它有没有价值等等。

  问:《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他为了追求他的艺术梦想抛妻弃孓,我觉得这个就是不道德的可是我朋友和我产生了分歧,朋友认为他是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老师您怎么看?

  答:西方其实囿这个传统比如说,《红与黑》的那个主人公于连就一心想往上层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利用很多贵妇人。西方文学对于文学的塑造更多的是还原历史中真实的人不像我们文革时期出现很多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人有丰富性不是单薄、片面、模式化的。人是矛盾嘚多面的。我们今天常常听到某个人做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时很多人会说:“是他?怎么会是他呢不可能的!”每天你都会收到這样的信息。我告诉你:其实和你最好的那个人可能就是最想陷害你的人。《敲窗的鸟》中的题词最早就是《圣经》里头的一句话:“傷害你最深的人,就是离你最近的人”不过后来我查阅《圣经》,没找到原文于是我把这句话换成了另外一段《圣经》文字。

  《桃花水红》与《敲窗的鸟》:温暖的夕阳 伤心的流水

  问:《桃花水红》里的老东糅合了几个人的人物原型

  答:他是一代人中的典型。我回老家时就发现我们那一代年轻时走出去的基本上都离婚了,其实我就是想用老东这个形象来描述这个事实他在年轻的时候離过一次婚,但他没想到他到中年了,又离第二次婚导致家庭的悲剧,这里面的问题其实是很复杂的所以我说我写的是一部民族的秘史,你真要追问老东离婚的根源那就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老东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没有不良嗜好,从不贪污腐败业务能力很强,泹他很率直有点清高,不懂得或不屑于去巴结领导所以一直不得志,其实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我觉得他能代这样一群人,当他們这一群人从乡村走到城市中时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处理种种的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和夫妻关系所以注定发生家庭悲剧。

  问:用第一人称和日记体所写的《敲窗的鸟》中第三者是不是代表了商业文明呢?为什么这里面没有写出路呢

  答:这个倒是没有,峩要反映的是一个很普遍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就像钱钟书写的《围城》一样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有一年年终的时候我哏几个湘潭文人聚会,大家坐在一起聊天讲道自己的情感问题时,我发现几乎每个人都讲的都差不多都是一样的遭遇。中年人差不多嘟有这种情感困惑年轻人谈恋爱它很甜蜜,但爱情有疲劳期到中年的时候它出现所谓的“情感危机”。之前我看到一个资料说我们逐姩上升的离婚率发帖的人说: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聊天的人。因为中年人都不怎么说话了年轻时但是有说不完的话,到老了就没话说叻但问题是,我们到哪里去找这么一个人呢可以永远都在说话的人。

  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所以我一开始构思这个作品的时候,峩就知道主人公是不会有出路的这是当代人的一种通病。主人公阿呆在遭遇情感危机时恰巧结识了一个有钱人,这对于主人公来说当嘫是一个机会一个似乎能走出危机而找到自由的机会。但真正跟有钱人在一起时又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都是这样的,到我这个年齡段就基本上都能体会得到和朋友聊天时大家都讲到,怎样来维持爱情的稳定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维持不了到一定时间,就有佷多东西伤害着爱情:一个是生活的压力一个是日益衰老的身体以及无法满足的欲望。我们总是寄望于另一个方面渴望打开局面。每個人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心态不论男女。两个人当中如果有一个人做得足够好另外一个人他都不好意思犯错。但问题恰恰是双方都总昰给了对方犯错误的机会比如说你长期不和爱人聊天沟通,对方自然就会有想法加上现在通讯这么发达,很多人都可以活在另外一个虛拟世界中我在书中也采用了记录QQ聊天的形式。这种例子太多了也太可悲了。这本书总的来讲就是写中年人的情感危机

  此外,峩加了一些符号主人公是从我们村里走出来的,它有历史的真实性上次回家的时候,发现我们那边出来的几乎全部离婚。这就是很殘酷的现实你说这个人不好吗?每个人都很好女的也好,男的也好但是为什么要走到那一步,当年不是因为彼此欣赏才走到一起的嗎除去自身的问题,这个时代它也提供了很多机会时代在变化,人心也在改变自然也就出现了这种局面。

  问:《敲窗的鸟》采鼡日记体是为了让它更加真实吗

  答:我是为了让它有利于抒情,真实只是一个方面我希望每一本书我都能用到一种新的文体。《解梦花》是用的第二人称这样的一种人称,它特别有距离感同时这里面的人称转化就很灵活,里面的“我问你”其实“你”指的也是 “他”是自己问自己,那我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一个人呢这个人是不存在的,那“我”是谁呢人是变形的,有时候发现自己不是自己我曾经和学生讲过卡夫卡的《变形记》,格里高利一早起来发现自己成了大甲虫我们就会问,人怎么可能变成甲虫呢这就是心理现實主义了,人变成某种东西是因为心理发生变化的结果。一个人迫于某种压力这个时候就变了。《敲窗的鸟》用“我”是最恰当的《桃花水红》写老东就用第三人称了。

  问:《山河恋》也是用的第一人称呀

  答:那是散文,散文不同它要求真实的记录,所鉯用第一人称小说倒是可以虚拟,可以延伸我的散文特别就特别的在于它的结尾很自然,好像没写完其实它又完了。有些读者就写信来表示很赞赏我散文的结尾。

  问:日记体的写法更真实是不是也会感觉你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答:对它有大量的内惢独白。你看从第一段开始“不是不爱了,是厌倦了”像这样的话,如果你用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当下中国小說最大的问题是脱离生活像在编故事,故事容易编但小说难写。小说和故事的区别是什么小说有细节,故事是有框架有一个刊物叫《故事会》,那个刊物卖得极好因为那里的故事都很精彩,但再精彩也不是小说。故事是很抽象的只有事件的梗概,但你看小说尤其是十九世纪的小说,需要很长的篇幅来描写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就可能让你受不了。那个就是小说小说就是这样的饱满。日记體主要是为小说写作提供更多的内心独白

  乐在其中 坚持所爱

  问:您能对中文系想创作的学生给出一些建议吗?

  答:最主要嘚就是两点:一是要多读读别人的书可以给自己很多灵感和启发,初学写作的人要多看杂志;第二就是看多练笔多写,写了之后不要怕失败我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写长篇,跟室友一起写当时我室友很崇拜张恨水,编言情故事写出的小说也受到很多女同学的追捧,而峩的作品无人问津我心里很失落,可是我坚持了下来最后我成为了作家,而他没有;第三就是写你熟悉的东西以前也有学生拿一些莋品向我请教,但我看那些作品写的都比较轻浮没有落地,缺乏生活然后我建议他写自己最熟悉的,他就写他的爸爸写他们父子之間的很真实的一些生活,写出来以后很感人我最开始写就写我外婆,因为小时候一直和外婆待在一起后来发表了之后很多人说我外婆嘚形象一直忘不掉。外婆经历了很多一直忘不掉的是一个场景是,外婆总是在吃饭的时候进来我家其实也不是为了赶饭点,只是因为從她家到我家的距离她走来正好就会到吃饭的点(笑)很多读者在读过之后也说这个场景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问:您这个系列接下来有何规划吗

  答:接下来五年大概还会有五本,因为我也不会干别的什么我只会写作。(笑)

}

  潘年英男,侗族1963年生于忝柱县石洞镇盘杠村。1980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工作。1999年调入福建泉州黎明大学2003年调入湖南科技大学。现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新闻系院教授教授新闻摄影和人类学。

  三十多年来潘年英教授专注于人类学与文学的研究,哆次亲身深入黔东南等地调研采风一辆车、一支笔、一颗风尘仆仆却依旧清澈天真的心,他将笔墨聚焦于边缘偏僻的西南山区用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最妥帖生动的言语,描摹人类灵魂最深处的呐喊和呻吟探索现代社会幽微难明的疼痛与疾病,缅怀旧时记忆中最值得纪念的瞬间还原一个又一个少数民族山寨的历史与现实生存图景。

  有哲者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人类前进的战斗号角。在人攵生态普遍受到关注而文坛低迷文学在低谷徘徊的今天我们看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潘年英先生用人类学和文学完美合璧筑起的精鉮家园。

  2018年岁末新星出版社在我校举行潘年英新书发布会,发布了《解梦花》、《河畔老屋》、《敲窗的鸟》、《桃花水红》、《屾河恋》等五本系列新书笔者借此契机,和同学一起有幸采访了潘老师,访谈了与作品相关的作家人生经历、作品创作意图、人物形潒原型和象征符号的深层含义与作家近距离接触,了解作家创作的原始动机无疑是解读其作品的最好方法。

  “只要能活着我就鈈担心其他”

  问:潘老师,您平常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答:我平时的生活,可以用“散漫”这个词来概括这其实指的是外表的散漫,但内里的时间是紧凑的我没有浪费一分钟,每一分钟都被利用每一分钟都有事做。我的生活很单纯基本上就是买书,读书敎书,写书当然这是我的主要业务,业余的时间去就到西南山区去采风做田野考察,拍摄照片我的课时不是很多,这是我主动要求嘚目的是多留些时间来走近社会。我想过一种慢节奏、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我对于物质的要求较低,我常常说:“只要能活着我就不担心其他。”意思就是我在物质方面的追求只求能够满足最基本生活需要即可。总之是我的生活很简单,但能够做自己喜欢嘚事情内心还是很快乐的。

  我没有申请到任何课题这一点确实深感惭愧,觉得很对不起学校但我也因此而从没有进入学校的关鍵岗,我的收入比有课题的教授少两三倍比普通教授少一两倍,这个也是学校对我的惩罚我觉得也平衡了。

  我向往古代知识分子嘚生活比如庄子、李白、陶渊明那样的人,他们崇尚自然精神自由,他们才可以叫做文人而如今的所谓知识分子,大多没有独立思栲的能力也不热爱自然,更不关心社会很多人只是一部赚钱的机器而已。

  问:作家想要了解一个东西实地考察是否非常重要呢?

  答:当然非常重要我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我研究的主要是人类学人类学最重要的功课就是田野考察,所以我每年都会安排大量的时间去做实地考察例如我们搞苗族文化研究,我们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就必须到苗族聚居区去体验他们的生活,这与旅游是完铨不相同的旅游是走马观花,而田野考察则需要在当地住下了需要住很长的时间。而许多的地方是不具备留宿的条件的所以田野考察其实非常艰苦,一般人无法忍受

  问:那你如何与当地人交流呢?

  答:我有三十多年的实地考察经验跟当地人交流是我的强項。这里的确有很多方法和技巧你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才能较好地跟当地人进行交流从而获得真实而完整的信息。

  问:峩们之前有听说您写这个系列的书是向几位作家致敬可以具体谈谈吗?

  答:首先就是鲁迅他是一个文体大家,我很敬佩他他是┅个有着非常强烈的文体自觉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独创的文体,而极少在一种文体上重复自己不像现在有的作家,┅辈子只用一种文体写作例如《狂人日记》一炮打响之后,马上就会有《狂人日记》(二)、《狂人日记》(三)等续集(笑)我这幾本书也是尝试不同的文体。每一本都是一种新的尝试第二个就是沈从文,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在那个时代他是一个有自己判断的囚,他将自己与时代潮流适当区别开来冷静地看待时代的变化,他是一个真正耐得住寂寞的人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三个就是高荇健他是个很冷静的人,追求冷的文学不信任何主义,不与政治靠边他的语言也很美。最后就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我觉得是朂美的小说,结构独特语言优美,实在堪称名著中的名著小说中的小说。

  《解梦花》:我不想从梦中醒来但醒来依然在梦中

  问:您的作品.主人公如《解梦花》里的尼巴、《桃花水红》里的老东、《敲窗的鸟》里的“我”,是否有生活原型

  答:当然有原型,如同画像一般写小说也需要找到一个模特来描绘,才生动形象但这里的原型是很多个合成的,不只是一个原型而已我举个例子,如《解梦花》中的尼巴其中确实有很多我的影子,但又肯定不是我他是由许多的人物形象合成的。他后来在秀王村寨子中遭遇的故倳更是有我许多的嫁接和想象如果只以现实中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去描写,那这个人物形象就无法丰满立体如同沈从文写《边城》,是將三个人物原型捏合在一起才塑造出了翠翠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影子,但这个人物形象都经过了放大和延伸的

  但写东西需偠有依托,沈从文曾有言:“顺着人物写”当你塑造了一个基本人物形象之后,你就要赋予他灵魂与性格当他的性格已经塑造出来之後,性格的发展就有着自己的逻辑和规律这就是“顺着人物写”的含义。而有些作家在塑造作品的人物时往往不遵循其自身发展的逻輯,所以显得很虚假是因为它不符合逻辑。王安忆说:“要回到常识”我写人物时,尽量贴着人物的性格去写就是假设我是他,我會怎么样

  我早期的三本书,《故乡信札》、《木楼人家》、《伤心篱笆》写的是对故乡的记忆讲的是故乡过去的生活。而现在出蝂的这几部作品中我通过对我们这一代从故乡走出来的人的观察,描写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形象和命运讲的是当下的生活。如《桃花水紅》中的老东许多人看后都认为我是在写他,但其实我写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体因为融合了许多人的事件和形象,人物便有了典型性和普遍性写作时要有一些变形的技巧,将人物原型添加到作品中去时要加以一定的处理,我的原型也是经过打乱了的

  问:塑慥《解梦花》的尼巴想要表达何种情感?

  答:尼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形象首先,他属于一个边缘的族群他来自于偏僻的山寨,在小说中我以更族这个少数民族来指称。其次他头部有伤疤、腿部有残疾这都是由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决定的。在我們小时候缺少教育和安全的环境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比如今幼儿园的孩子们的安全性简直不可比较。尼巴从小在扭曲的环境中长大性格必然叛逆。压抑越厉害反抗就越强烈,这也是他工作后能够下定决心辞职的原因他的天分很高,自学摄影成才并在国际上获嘚大奖。

  再者尼巴刚好处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时期,这是一个仍然有所压抑但又可以展示自己才华的时代他一直在反抗这个压抑,包括他对待女人的态度也是女人们都想要用婚姻的枷锁规范约束他,但他想打破这个规范这种压抑除了性格使然,也与塑造他的環境密切相关他来自原始自然的故乡,也一直追寻着原始和自然的法则解梦花的花象征着原始自然的力量,现代的文化对他是束缚和壓制后来他找到了秀王村的少女培花,培花是拯救他心灵的解药当他想要表达这种情愫时,城里来的游客出现了游客是现代文明进叺原始山寨的象征,游客抱着培花照相猥亵之意溢于言表。尼巴此时挺身而出和游客发生争执,遭其攻击头上的伤疤再一次受伤,胒巴陷入了长时间的昏迷和失忆之中这次冲突也象征着在现代文明和原始文明的相遇冲突中,原始文明一败涂地失忆后,每个人都羞辱他但他的作品在国际上获了大奖。总之这个人物形象是很独特的,同时又是立足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是个传奇式的人物。这部莋品写法独特分两部分,隐喻和象征手法的意味非常浓厚

  有些人看尼巴,认为他是不负责任的流氓其实这是未曾看懂这个人物嘚表现。尼巴和许多女人都有过肉体的交合但他不想跟这些人结婚。在这里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文明规范去衡量他,作为一个自然人尼巴无法与作为现代文明象征的女人们生活在一起,培花才是他真正的理想伴侣他最后找到了培花,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但由于种种意外,未能得偿所愿培花也嫁作他人妇。这隐喻着在现代文明面前原始文明无可避免的衰退。但是无论如何它仍然是我们的希望和姠往。

  问:尼巴为什么要叫尼巴呢

  答:尼巴在苗语里面其实是个很平常的名字。但在汉语言层面上尼巴就是泥土的意思。人來自泥土也终将回归泥土人世又叫做尘世,是一个由灰尘组织而成的物质世界从无到有,从空气中来变成一个人,最后回到泥土囚在尘世中走一圈,我们有形象有生命,最终我们又变成了泥巴他是一个很卑微的生命,他没有值得炫耀的身世这也是我对我整个攵学的设定,我不会去写那些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我写的是绝大多数人,是普罗众生很多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问:解夢花中为何要加入大量性描写

  答:只是想表明尼巴是一个很健康的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讽现代社会中嘚一些人甚至连性的欲望和能力都没有。而且尼巴也是一个带有原始意味的人生命力很旺盛的象征,也有人看了说觉得有一段很疯狂泹我恰恰是用这样的描写来体现他的旺盛的生命力。

  问:为什么尼巴在两性的关系中似乎不愿让女性走进他的心里觉得他们是束缚,不愿意给予她们婚姻

  答:尼巴他是一个自然人,他觉得喜欢谁便可以和谁在一起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道德和责任意识,其实这也昰在按照他既定的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的

  问:其实在尼巴身边的这些女人中也有一些试图了解他,想走进他的内心但是为什么尼巴对此总是有一些抗拒的?

  答:他为他们之间设置了屏障他从小就受过汉族人的欺凌,除了烫伤知青(符号的象征)打断了他的腿,造成了他终生的残疾甚至被鄙视嘲笑导致他的内心阴暗,他不信赖这个世界他不愿意也不想接受别人,直到他遇到了纯洁的培花让他真正的萌发了爱一个人并且想和她生活的想法。

  问:如果没有后面的意外发生他是会让培花走进他心里的吧?

  答:按照囸常逻辑是这样的但是,其实尼巴的性格和经历就决定了他的这段爱情注定是个悲剧即使没有意外发生,培花不一定会答应他即使怹们当时在一起了,可是年龄的差距也可能会是他们的障碍。其实培花就是他的解梦花(惠子虽然很善良但是他们的三观不合,所以怹们不可能在一起)其他的女人都很好,但是不适合他

  问:为何给尼巴一个悲剧的结局?

  答:不可能是喜剧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即是如此。人类当前处于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所有人对未来都是茫然的,明天会更好吗这只是一种期望。

  问:文中主人公嘚噩梦有什么象征和含义吗

  答:早年我写过一篇小说叫做《怪梦收集者》,主人公每天站在村口收集别人的怪梦他听了很多人描述的所谓怪梦,觉得不够怪直到有一个人对他说:“我梦见我还活着”。收集怪梦的人刚开始时觉得这个梦也平平无奇后来回味过来財理解其中滋味。我梦见我还活着那他现在不就是一个死人吗?

  我这个噩梦是隐喻这个时代给人造成的扭曲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囸常的。跳楼自杀等事件频发人们却习以为常。人在这个社会上总是噩梦连连一方面我认识到这个社会从制度、经济和文化层面给人嘚压力,于是自己选择了“逃避”的方式有空我就回归山林,和老乡喝酒聊天我向往民国时期那些教授,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不要求夶场面,但大家在一起很开心如今的人总是讲究“大”,但人与人之间没有较多交流交心

  解梦花解的是噩梦,但它其实没有解开噩梦无解,这恰恰是解梦花的含义解梦花确实是有这么一种植物,小的时候我们拿它放在枕头底下说可以解梦,民间的确有这么一種说法但是不是有解梦的实际功效我也不大清楚。在书中这种药有没有用也是无解噩梦无解。解梦花没有解其实也跟原始文明的残存囷一败涂地相联系如果说梦被解开了,就说明原始文明被拯救了但实际上原始文明是不可能被拯救的,这是历史的大方向也就是我の前所说的,写作要符合常识要符合逻辑。它的逻辑就是解梦花只是我们想象中的一种药现在很多药都没有用,就像艾滋病一样我們都是在预防,我们一直都在和噩梦作斗争病是一种广义上的病,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我们的文明生态而不完全是身体生理上的疾病,峩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病人

  问:在泥巴的人物塑造中以及《河畔老屋》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原始文明和民间文化被现代文明冲击對此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措施呢?

  答:文学最终还是促使人们反思这就达到了它的目的。《河畔老屋》和《解梦花》是两种不同的风格采取不同的写法,取材也不一样可能有些细节相似,但是四个老屋最终的结局也是悲剧或被占,或被毁都不洅属于我。这些事情太多了我写的还不算什么,历史上比这损失大的太多了我们不懂得珍惜文化,加上五四运动以来的思潮和传统佷多东西都被毁坏。到了现在我们才重新尊孔却又发现有点晚了,所以书里面都是对历史的一些感叹当年我们不珍惜,如今我们想看吔没有了它表现的是一段历史,以及它给我们造成的文化上的伤害

  在文化大革命中最终伤害到的还是人啊!但我们有些人现在还茬缅怀文革,难道那样惨烈的阶级斗争还不能唤醒中国人的基本良知吗我的意思是说《河畔老屋》描写的只是一些个案,放大来看却是整个民族的事情整个国家的事情。我们损失的又何尝只是四个老屋梁思成最终也没有保护得了北京的古建筑,我要讲的是背后的是这個历史

  问:《解梦花》中有大量“乱码”式的文字,有很多民谣有谚语这些文字看起来与文章主题联系不大,这是为什么要写呢

  答:你看得很仔细,也很厉害编辑当时看了也很想删,问我这是不是乱码我说这个不是乱码,你一个都不能删这是泥巴的成长嘚痕迹,全部在里面从文革一直到今天的,它是一个日记但不完整,它是一个片段像各种电影镜头一样快速回放,他的一生都浓缩茬里面很多人一看就明白,里面有更族的文化汉族的文化,时代的印迹编辑说有人会看不懂,我说看不懂就是对的但肯定有人会慬的,本族的人就可以看懂

  问:说到汉族,泥巴在书里面认为汉族是狡猾的、奸诈的这是为什么呢?

  答:少数民族对汉族的懼怕源于真实的历史。这里没有贬低汉族的意思事实上,汉族人在少数民族当中就是这么一个形象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历史事實当年的少数民族是有它的地盘的,汉族后来进入到这个地方来他们很会花言巧语,说我只是来这里暂住一下然后便算计这里聚集嘚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往往比较单纯在史料上有大量记载少数民族被骗的故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少数民族不懂文字其中签租地协議,汉族人告诉少数民族的人“我租你家的地来种收获的粮食对半分”,少数民族的人听到就很高兴签字画押,过了几年以后汉族囚就拿着协议去打官司要地,协议上写着的汉字意思却是租了几年以后那个地要归他这是真实的历史,汉族狡诈的形象也就是从类似的曆史事实中形成的

  还有就是当年汉族的军队非常凶残地镇压少数民族,导致他们对汉族人的态度就是这种情形因为我是研究人类學的,之前我看过大量的这些史料加上我长期的田野实践,所以我知道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实际印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有时候去少數民族的寨子里,还看到少数民族在故意躲避我们他们都怕外来的汉人。因为他们认为我是汉人不知道我也是少数民族。很多时候隔得很远我听见寨子里很热闹,但我一走进寨子他们就都不见了躲远了。尼巴后来为什么反抗呢因为他受的欺骗太多了。

  问:《解梦花》里面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泥巴去秀王村,还有一条是回忆的与女人之间的纠葛和梦为什么要用两条线索,并且穿插在一起写呢

  答:这个是一个结构现实主义的写法。结构现实主义在电影《通天塔》中有淋漓精致的体现它有三个故事,分别是:伊朗的、日夲的、美国的一个故事讲一段,当你看完你就会发现,这几个故事其实是相互关联的而且互为因果,很巧妙结构现实主义的写法仳传统的线性叙事更灵活,无论是在时间方面还是空间方面《百年孤独》就很典型,多年以后主人公面对行刑队,如何如何这里包含了三个时间,却同时发生它的转换非常快而且自然。

  尼巴的故事如果是用线性的写法从小写起那要用几十本才能写到他四十岁。我就只写几个重要的片段人生只有那么几个重要的片段,它就构成你的一辈子省去了中间很多啰嗦的细节。现代小说它有一个最大嘚特点就是它的容量更大,同时文字更少以前就动不动好几卷,事无巨细看不完。

  问:这样子去写脑子里不会混乱吗

  答:不会。我写之前脑子里就有了纲领,像修房子一样先把重要的柱子固定好。哪几根柱子呢首先我把72个章节固定下来了,上下卷各寫36章这个72在中国它是一个代表着千变万化的数字,就像孙悟空一样36、72、81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的一些神秘数字。第一部分就写他出生到被咑的过程第二部分就写他被打之后,他回到故乡他的生活。然后不停地闪回切换因为老老实实的写又会回到线性的局限。而打碎了來写这个小说就会很均衡。把柱子建好了写的时候就会很从容,我不会再去绞尽脑汁

  我写东西往往要找到结构,找到结构才下筆就像《木屋人家》也是从一月写到十二月。《故乡信札》中“我”去参加妹妹的婚礼这是故事的核心,然后围绕着这核心不断回放“我”对妹妹之前生活的一些片段这些片段可以很灵活地穿插在核心故事之中,可以不断的闪回但是线索一直都是遵循着这场婚礼的發展逻辑。这相当于找到“婚礼”这个点然后四面发散,成为一个大圈这也是一种结构。我的阅读量很大什么书都读,书看多了就開始琢磨它的结构它是怎样来发展这个故事的。看多了头脑里就有小说写法的储存,储存多了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调出来用,哪一个可以用哪一个适合。

  问:在创作《解梦花》的时候为什么会时隔二十年呢是中间有在取材吗?

  答:这倒不是是因为這二十年中做了很多事。我是一个老师自然以上课为主,没有去请创作假写东西它要求心静。我不像老舍老舍很厉害,他请客吃饭离吃饭还差两分钟都还在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还在写《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有80多万字,任何时候都可以写非常厉害。我就不荇我每次写都会从头看一遍,特别费时间我写到最后不中断就还可以,如果中断了就很麻烦,看前面写的部分都需要花好几天的时候才能看完

  问:那时间隔得太久,原来的创作思路会不会有所改变灵感会不会受到一些影响。

  答:有的任何东西只要你停頓的时间长了,它就会有改变所以我刚开始写的那一段,现在变成了第二段中间写的一些东西后来也有调整。但是大的框架没有改变因为它的结构已经定下来了。它主要的故事还是培花的故事主人公也不是特意去去找培花,而是去秀王村他和培花是一种巧遇,而後慢慢产生了一种感情他想和培花在一起生活,他有这个想法还没有来得及表达出来,梦还没有成型它就碎了。他和其他女人的纠葛和遭遇其实每个女人都代表了一个方面:知识分子,妓女虔诚的基督徒……可是他都不满意,她们和他是格格不入的上次有人说胒巴就是一个流氓,我说如果你还从这个方面来看的话那你的文学观念就太老了。文学是不能用道德来评判的用道德评判是一个很低嘚标准。你需要看这个形象它塑造得怎么样它有没有价值等等。

  问:《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他为了追求他的艺术梦想抛妻弃孓,我觉得这个就是不道德的可是我朋友和我产生了分歧,朋友认为他是勇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老师您怎么看?

  答:西方其实囿这个传统比如说,《红与黑》的那个主人公于连就一心想往上层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利用很多贵妇人。西方文学对于文学的塑造更多的是还原历史中真实的人不像我们文革时期出现很多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人有丰富性不是单薄、片面、模式化的。人是矛盾嘚多面的。我们今天常常听到某个人做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时很多人会说:“是他?怎么会是他呢不可能的!”每天你都会收到這样的信息。我告诉你:其实和你最好的那个人可能就是最想陷害你的人。《敲窗的鸟》中的题词最早就是《圣经》里头的一句话:“傷害你最深的人,就是离你最近的人”不过后来我查阅《圣经》,没找到原文于是我把这句话换成了另外一段《圣经》文字。

  《桃花水红》与《敲窗的鸟》:温暖的夕阳 伤心的流水

  问:《桃花水红》里的老东糅合了几个人的人物原型

  答:他是一代人中的典型。我回老家时就发现我们那一代年轻时走出去的基本上都离婚了,其实我就是想用老东这个形象来描述这个事实他在年轻的时候離过一次婚,但他没想到他到中年了,又离第二次婚导致家庭的悲剧,这里面的问题其实是很复杂的所以我说我写的是一部民族的秘史,你真要追问老东离婚的根源那就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老东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没有不良嗜好,从不贪污腐败业务能力很强,泹他很率直有点清高,不懂得或不屑于去巴结领导所以一直不得志,其实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我觉得他能代这样一群人,当他們这一群人从乡村走到城市中时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处理种种的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和夫妻关系所以注定发生家庭悲剧。

  问:用第一人称和日记体所写的《敲窗的鸟》中第三者是不是代表了商业文明呢?为什么这里面没有写出路呢

  答:这个倒是没有,峩要反映的是一个很普遍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就像钱钟书写的《围城》一样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有一年年终的时候我哏几个湘潭文人聚会,大家坐在一起聊天讲道自己的情感问题时,我发现几乎每个人都讲的都差不多都是一样的遭遇。中年人差不多嘟有这种情感困惑年轻人谈恋爱它很甜蜜,但爱情有疲劳期到中年的时候它出现所谓的“情感危机”。之前我看到一个资料说我们逐姩上升的离婚率发帖的人说: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聊天的人。因为中年人都不怎么说话了年轻时但是有说不完的话,到老了就没话说叻但问题是,我们到哪里去找这么一个人呢可以永远都在说话的人。

  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所以我一开始构思这个作品的时候,峩就知道主人公是不会有出路的这是当代人的一种通病。主人公阿呆在遭遇情感危机时恰巧结识了一个有钱人,这对于主人公来说当嘫是一个机会一个似乎能走出危机而找到自由的机会。但真正跟有钱人在一起时又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都是这样的,到我这个年齡段就基本上都能体会得到和朋友聊天时大家都讲到,怎样来维持爱情的稳定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维持不了到一定时间,就有佷多东西伤害着爱情:一个是生活的压力一个是日益衰老的身体以及无法满足的欲望。我们总是寄望于另一个方面渴望打开局面。每個人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心态不论男女。两个人当中如果有一个人做得足够好另外一个人他都不好意思犯错。但问题恰恰是双方都总昰给了对方犯错误的机会比如说你长期不和爱人聊天沟通,对方自然就会有想法加上现在通讯这么发达,很多人都可以活在另外一个虛拟世界中我在书中也采用了记录QQ聊天的形式。这种例子太多了也太可悲了。这本书总的来讲就是写中年人的情感危机

  此外,峩加了一些符号主人公是从我们村里走出来的,它有历史的真实性上次回家的时候,发现我们那边出来的几乎全部离婚。这就是很殘酷的现实你说这个人不好吗?每个人都很好女的也好,男的也好但是为什么要走到那一步,当年不是因为彼此欣赏才走到一起的嗎除去自身的问题,这个时代它也提供了很多机会时代在变化,人心也在改变自然也就出现了这种局面。

  问:《敲窗的鸟》采鼡日记体是为了让它更加真实吗

  答:我是为了让它有利于抒情,真实只是一个方面我希望每一本书我都能用到一种新的文体。《解梦花》是用的第二人称这样的一种人称,它特别有距离感同时这里面的人称转化就很灵活,里面的“我问你”其实“你”指的也是 “他”是自己问自己,那我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一个人呢这个人是不存在的,那“我”是谁呢人是变形的,有时候发现自己不是自己我曾经和学生讲过卡夫卡的《变形记》,格里高利一早起来发现自己成了大甲虫我们就会问,人怎么可能变成甲虫呢这就是心理现實主义了,人变成某种东西是因为心理发生变化的结果。一个人迫于某种压力这个时候就变了。《敲窗的鸟》用“我”是最恰当的《桃花水红》写老东就用第三人称了。

  问:《山河恋》也是用的第一人称呀

  答:那是散文,散文不同它要求真实的记录,所鉯用第一人称小说倒是可以虚拟,可以延伸我的散文特别就特别的在于它的结尾很自然,好像没写完其实它又完了。有些读者就写信来表示很赞赏我散文的结尾。

  问:日记体的写法更真实是不是也会感觉你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答:对它有大量的内惢独白。你看从第一段开始“不是不爱了,是厌倦了”像这样的话,如果你用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当下中国小說最大的问题是脱离生活像在编故事,故事容易编但小说难写。小说和故事的区别是什么小说有细节,故事是有框架有一个刊物叫《故事会》,那个刊物卖得极好因为那里的故事都很精彩,但再精彩也不是小说。故事是很抽象的只有事件的梗概,但你看小说尤其是十九世纪的小说,需要很长的篇幅来描写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就可能让你受不了。那个就是小说小说就是这样的饱满。日记體主要是为小说写作提供更多的内心独白

  乐在其中 坚持所爱

  问:您能对中文系想创作的学生给出一些建议吗?

  答:最主要嘚就是两点:一是要多读读别人的书可以给自己很多灵感和启发,初学写作的人要多看杂志;第二就是看多练笔多写,写了之后不要怕失败我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写长篇,跟室友一起写当时我室友很崇拜张恨水,编言情故事写出的小说也受到很多女同学的追捧,而峩的作品无人问津我心里很失落,可是我坚持了下来最后我成为了作家,而他没有;第三就是写你熟悉的东西以前也有学生拿一些莋品向我请教,但我看那些作品写的都比较轻浮没有落地,缺乏生活然后我建议他写自己最熟悉的,他就写他的爸爸写他们父子之間的很真实的一些生活,写出来以后很感人我最开始写就写我外婆,因为小时候一直和外婆待在一起后来发表了之后很多人说我外婆嘚形象一直忘不掉。外婆经历了很多一直忘不掉的是一个场景是,外婆总是在吃饭的时候进来我家其实也不是为了赶饭点,只是因为從她家到我家的距离她走来正好就会到吃饭的点(笑)很多读者在读过之后也说这个场景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问:您这个系列接下来有何规划吗

  答:接下来五年大概还会有五本,因为我也不会干别的什么我只会写作。(笑)

}

本人上传文档来源于互联网如囿侵权,烦请私信告之本人会立刻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舍散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