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归傍纱窗有人重画双蛾的词牌名,有人重画双的的词牌名是

拒绝访问 | www.jiyifa.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jiyifa.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3cf5-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求,晏几道,柳永的词,多多益善.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拒绝访问 | www.ggdoc.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ggdoc.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3ce43ef-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第一篇】断肠如雪:《胜胜慢》  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我还记得你初来时的青涩忸怩,但是,此时,你为什么没有了忸怩,却依然青涩呢?你挥一挥衣袖,你只是挥一挥衣袖,你说你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可是,你却不知道,你带走的将会是我许许多多漫漫长夜的思念。  这不?这两天一直做梦。在梦中,诗词押韵般的,从远处向我款款走来的是你吗?是你,是你,我赶紧把双目紧闭,但是还是能够看见你表情丰富的脸蛋上那红红的肉唇呼着醉人的香气向我调皮的袭来。我躲避着你,虽然渴望但我宁愿不接受你的香吻,因为我害怕这又是一个美丽的梦。  亲爱的,我们相处的时间还太短,而你依然如含着红蕊的春桃。你说过你不会离开我,你怎么忘了呢?你怎么可以忘了呢?亲爱的,你慢走,你慢走。亲爱的,你还会在那里等我吗?抑或是等着其他争着攀折你的人?而我又该到哪里去找你哦。  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断肠如雪,撩乱去点  人衣。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算未肯、似桃含红蕊,  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灞岸行人多少,竟  折柔枝。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又争可、妒郎夸春  草,步步相随。  我们都知道李清照后期的著名词作《声声慢》,词写得很忧伤,让人难以释怀。我不主张词写那些题材,那是诗的责任。“词为艳科”,这是词诞生之时的角色定位,也是词当时能够于诗仍然非常发达的时候能够诞生的条件。当然,谈到“声声慢”,它作为词牌,其最初是“胜胜慢”,艳科的,本色的,后因宋末蒋捷依此律填了一首“秋声”而被改名“声声慢”。创制“胜胜慢”这一词牌的是晁补之,他为一个女孩子创制了这个词牌,由于他给这个经常逗他而他都让着她的女孩子取了个昵称叫做“胜胜”,于是他就把这个词牌命名为“胜胜慢”,大概的心思就是胜胜你慢走吧。他用这个词牌填的第一首词就是上面的这首《胜胜慢?家妓荣奴既出有感》,这不仅是第一首“胜胜慢”,好像也是已知的唯一一首使用“胜胜慢”词牌名称的词作。  先朝的节度使制度形成了潘镇割据的局面,引发春秋战国一般的天下大乱,致使江山易主,而“浪花淘尽英雄”,最终花落赵官家。这一惨痛教训被宋
兄弟牢牢记取,于是便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宋
还改变了唐代的军队制度,他把各地的精锐部队集中在中央,编为禁军,由皇帝直接指挥,各地保留的都是些老弱军人;而且,他还把各地的节度使由武官改为文臣。这些措施虽然有利于加强皇权和稳定国内局势,但是却不利于抵御外侮,以后的历史乃至宋朝的两度亡国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后话,只谈宋初,赵匡胤的中央集权措施还伤了跟他一起打拼的贵族们的心。  为了安抚人心,宋
给官僚们的俸禄非常优厚,还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士大夫们多买天地,多增佃户,增加田亩收入,多建豪宅,多置器玩,日日笙歌,颐养天年。  此外,作为颐养天年的措施之一,宋
还出台了一项破天荒的蓄妓政策,即在国家适当的经济补贴下,官员根据自己的财力买一个、数个甚至十数个、数十个平民家的女孩子作为家妓蓄养。但是为了不引发激烈的阶级矛盾,蓄养家妓不是一次买断,而是有年限的,一般是三年到十年,契约到期后应把家妓遣返回家,由其父母对女儿的未来做主。这样,贵族不必为年老色衰的女孩子继续承担经济费用,而女孩子即便黄发垂髫也是自己家人的亲人啊,这是用软刀子残害被统治阶级的女孩子和她们的亲人。宋
的这一招可谓荒唐、无耻、毒辣啊,而其天下代代女孩子年轻时受辱的结果却仅仅是为了赵家江山永远姓赵。  这些家妓一般是在十二三岁的时候被卖入官员的家中的,而官员都是有学问的人,那些聪明伶俐的家妓在侍候主人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积累了一些学问,有的会被主人视为知己,以至于日久生情。但是,许多官员一般是二十五岁以后甚至三十五岁以后才取得的功名,家妓比他们小了许多;期满之后,家妓的父母如果不是太贫困或者女儿做家妓的几年中家道开始好转,大多不愿意让女儿再做家妓,而会给女儿说一门门当户对、年龄也相当的婚事。何况,官员蓄养的家妓一般都会有好多个,即便有的家妓跟主人有了感情,其他家妓也会惹出事来,更何况纳其做妾却要得到女孩父母和自己夫人的同意,难度往往很大。晁补之的这位名叫荣奴的家妓可能就是一个不得不被父母领回去的家妓。  荣奴的父母在荣奴做晁补之大人的家妓期满之后前来领人,原因究竟是晁补之的夫人不愿意接受荣奴做妾,还是荣奴的父母已经给荣奴找了新的主人,或已经选了一门夫婿,还是荣奴不愿意继续侍候晁补之,从词意来看,最后一种情况似乎是不存在的,晁补之和荣奴之间好像已经日久生情了,不然晁补之对荣奴的离去不会显得非常不舍。  在词的上阙,我们看到,荣奴离开以后,词人焦躁不安,他的心就像春风中杨柳摆荡着,相思使他柔肠寸断。同时,词人不知道荣奴会到哪里去,会遇到什么样的主儿,他为她感到担心。在词的下阙,词人回忆起自己跟荣奴的快乐往事,回忆起荣奴对自己的诸多依恋,想到荣奴这一去有可能会被“这人攀了那人折”,心中未免有点吃醋。  “抛掷因谁”的一句追问,词人既是在问自己,又是在问荣奴。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揣测。如果是词人不忍“抛掷”,那可能是词人承担不了来自夫人的压力;或者是词人不能面对荣奴父母对自己年老的嫌弃。如果是荣奴不忍“抛掷”,那可能是荣奴跟词人的感情已经很深,但是可能是因为一些误会所致荣奴不得不跟词人分别;或许是荣奴承担不了来自词人家人的压力;或者是荣奴年幼任性并开始对词人本人不满。  荣奴肯定没有在晁补之家中呆好多年,她还很年轻,假如十三岁被词人买来,这会儿也许只有十五六岁,仍然还会是“灞岸行人”竞相攀折的“柔枝”。荣奴是因为还不够懂事,或不够懂得感情,或不懂得怎样处理感情而离开词人的吗?不过,词人说她还是“柔枝”,是疼惜她,也是原谅她。  如风中柳絮,荣奴飘然而走了,似乎走得很决绝。走得决绝,要么是爱之甚深,恨之甚切,要么是爱之甚深,不忍回头。荣奴跟词人之间的爱情曾经达到什么样的深度,有多少真又有多少假,我们无法知之也不必深究了。但是,总之,词人眼睁睁的看着荣奴离开晁府,心中充满依恋,却并没有当面苦苦挽留,他们之间有着太多的故事深藏在这首词的后面了。  词人是多情的。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词很像苏轼,以豪放清旷见长,比如其生命最后一年即五十七岁时所作的《洞仙歌?泗州中秋作》上阙写道:“青烟幕处,碧海飞金境。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凌乱多少寒螿,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词人于月夜仰望天空,俯看桂影,无人打扰,独享心游万仞哦快感,词句中透出旷达的豪情。特别是结句“惟有蓝桥路近”,借用唐人传奇中书生裴航在蓝桥驿遇见仙人云英并与之结为夫妻的传说,点名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而甘愿在泗州的月光里寻觅别样的欢乐。这是晁补之一生坎坷之后的大彻大悟啊。  但是,这首《胜胜慢》却写得缠绵,岂止是“断肠如雪”,那柔肠根本就是纠结在一起的,断而断不开,实在让人不能释怀。作为苏门中人,晁补之中后期的思想才接近苏轼,晚年他甚至自号为归来子。而他二十六岁中进士,蓄养家妓应该在婚后,想来荣奴离开词人应在词人三十岁以后,这时的词人入道还不深,多情自然也就难免了。然而,一切已经不能挽回,也许荣奴已经斩断了情丝,词人“多情却被无情恼”了。  人会老,情会逝,可惜词人正在华年。  但是,多情却是害人的。不管是什么原因,既然不能够和谐相处了,不如斩断情丝。于情感如此,于政治也是如此。晁补之、苏轼早年热衷功名,得到了什么呢?旷达豪放固然说明他们二人看破了红尘,但看破红尘之前他们可是经历了红尘里的长期挣扎的啊。  晁补之生于1053年。晁家是北宋名门望族,文学世家。高祖晁迪,高叔祖晁炯均在朝中做官,晁炯之子竟官至参知政事,族叔、父亲、堂弟、从弟多人做地方官吏,而史书记载,“晁氏自迥以来,家传文学,几于人人有集”。  晁补之也是少年得志,二十六岁时就考中进士,而且是一甲第一名即所谓状元,当时被授澶州司户参军。晁补之十七岁时曾受时任杭州通判苏轼的赏识,登进士第后入了苏门,其政治思想也就从了苏轼。  那时候,王安石新党和司马光旧党斗争激烈。1086年,旧党官僚得势,追随旧党代表人物之一苏轼的晁补之不久也就被任命为校书郎,这是一个名头很重的京官,也是晁补之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发达,而这时晁补之才三十多岁。此后三几年,晁补之与苏轼、黄庭坚、张耒等苏门学士人诗酒唱和,日子过得很是滋润,也许也正是这个时期,晁补之效仿他们,买了家妓荣奴,甚至还不止一个家妓。  1094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晁补之等被贬官,且一贬再贬,从此一贫如洗。也许是因为贫穷蓄养不起家妓了,也许是因为贫穷家妓荣奴变了心,也许荣奴没有变心但是词人没有办法给她幸福,更可能的情况是晁补之对政治压迫极其不满而拿深爱着他的荣奴泄愤,虽然,晁补之立刻后悔了。但是,就这样,荣奴离开了晁补之。政治上的失意又直接带来情感上的无依,从来痛苦都是结伴而来的,晁补之对荣奴的纠结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政治上沉浮的纠结呢?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使庶族文人可以攀爬到上层社会,但是文人会把相轻的缺点带到官场上去,今天弹劾这个,明天左迁那个,甚至还能怂恿皇帝搞个文字狱,把那些轻视自己的文人对手一网打尽。  官越做越小了,但是晁补之心犹不甘,他四十岁前后的诗词中记述自己对官场不平的作品很多,但那时已经五十多岁的苏轼早已经看透了一切。当时,苏轼被贬往广东惠州,苏轼临行前遣散了十多个家妓,只带着其中一个爱了他十余年的王朝云,在儿子陪同下南下惠州。纵然一路艰辛,纵然惠州潮湿而荒蛮,但是,苏轼与爱妾娇子煮茶种地,乐在其中。朝云的身份跟荣奴很相似,所不似的是,朝云从十二岁被苏轼买来,到三十六岁病死,一直都得到苏轼的宠爱,而她也一直爱慕着苏学士,虽然,贬往惠州时的苏轼已经贫如庶民。  随着1101年苏轼病逝,历经宦海颠簸的晁补之终于全面理解了恩师,也就在这一年,晁补之竟然重新时来运转,朝廷先后任命他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哲宗实录院检讨官、神宗国史编修等京官,但他都坚辞不受。年近五十的晁补之“知天命”了。  在人生的低潮来临时,不能把握爱情,所以晁补之不像苏轼那样于贫困之中还能有一个红颜知己相伴。也正因为如此,苏轼晚年的作品不仅豪放清旷,而且极少有孤寂的情绪;而晁补之晚年的作品虽然像苏轼一样豪放清旷,然从字里行间却隐隐的可以听见一种孤独无助的叹息。比如上文那首《洞仙歌?泗州中秋作》上阙,词人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虽然爽快而无牵挂,但是环境的静寂清冷多少还是烘托出了词人孤寂怅恨的心情。究其原因,在于苏轼的思想中很早就有了道家的成分,这历来是儒家学子在积极进取的过程中用来自我保护的盾牌,所以苏轼中年以后固然起起伏伏,但是他没有宦海沉浮的苦恼,而晁补之则不能避免。  不知道这时候的晁补之是否还怀念多年前离他而去的荣奴。想来,荣奴早该嫁人了,她嫁的会是谁呢?晁补之不知道,晁补之也不想知道了。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暮春时节,街外,你的香居周围,柳树的枝条已经由早些日子的翠绿转为墨绿,几株桃树正在落花,一地花瓣勾引着远远近近男人的心。在这样的一个夕阳西下的时辰,你打开我慢扣一下紧扣三下的你那桔红色的门,露出一张粉扑扑的脸蛋和一粒樱桃小口。我猜那就是你了。而你灿烂的笑了,你甩了一下瀑布般的刚刚洗过还散发着馨香的长发,幽幽的说:“你是太子的宾客喽。其实,不需要太子教给你叩门的方法,我也好像早就认识你了呢,也早就想着你了哩。”你柔情的话语让我的心一阵酥麻。  在君臣同乐、闲愁满怀的岁月里,遇见一个对自己似乎面熟的女子,只默视了那么一瞬间,就明白了原来双双冥冥中彼此思念过,于是双双坠入一次爱河,这无疑是一次非常美妙的经历。  荫绿围红,飞琼家在桃源住。画桥当路,临水开朱户。
柳  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  这就是冯延巳的《点绛唇?荫绿围红》。  满朝文武之中,冯延巳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之一,所以皇帝把教育太子的责任交给他。这可不像今天的教授。作为太子的老师,就是以后新皇帝的老师,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却是古人尊奉的信念,虽然对于皇帝来说要打点折扣。所以,冯延巳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甚至可以对大臣指手画脚。但是,太子不喜欢冯延巳给他讲经子史传,而喜欢跟冯延巳学词。而冯延巳不善于填格调高雅的词,只善填香艳、纤弱的靡靡之音。皇帝不知道这种状况;朝中有的大臣知道,却不敢上奏皇帝。但是,大臣们私下会议论,特别是孙晟。因而冯延巳总想找机会煞煞孙晟的所谓不平之气。  这一天,冯延巳又挑衅地对孙晟说:“你有什么能力能够做好现在这个官?” 孙晟实在无法忍受了,便愤然向他开了一炮:“小人我只不过是山东的一个书生,论执笔用词,不及大人你十分之一,论诙谐和饮酒,不及大人的百分之一,论谄媚阴险与狡诈,哪一项都不及大人你。君、大人你常鄙视我,这我明白。但是皇上让大人你辅佐太子,是让你用道义来影响他,使之受益,所以大人你不要误了国家大事。小人我担任现职,做得好做不好对国家没什么影响,但大人你恐怕要败坏国家了。”冯延巳自知太子顽劣,他没有尽责,而最近一段日子,太子每天下午到次日凌晨都泡在宫外的一个市井妓女家中,是冯延巳帮太子瞒着,不然,皇帝知道了,太子和他都得受罚。  冯延巳被孙晟羞辱得面红耳赤,他气急败坏的往东宫去找太子,他要让太子帮他教训一下孙晟。那时候已经是午后,太子刚刚午休起床,正在洗面,听老师如实说完,看老师气得浑身发抖,太子笑了:“老师,孙晟是开你我玩笑,他是怕你那些淫词坏了我的脾性,其实,正是你的词才使我越来越有修养了。孙晟哪里能写出你那样好的词啊,谈教导,他就更不行了。”太子说完,倒了一碗水给老师,老师接过碗,手还在发抖,太子只好又把碗接回来放在老师身旁的案子上。  太子想了想,便把嘴凑到老师的耳边说:“为了让你消消气,今天飞琼那里我不去了,老师你去尝尝鲜。银子我为你出。”冯延巳大喜,但是他还是扑通跪下了:“臣岂敢消受殿下的女人。何况,我从来没有去过市井妓宅,不懂得规矩。”太子哈哈大笑:“老师,你这是真不敢消受还是假不敢消受啊?妓者,大家的女人也,你但去无妨。官妓们飞扬跋扈的,老师还没腻嘛?”然后他又凑到冯延巳的耳边说:“市井妓人,绝色的不再少数;而她们收钱不多,床上工夫那可是比官妓野得多了,老师你要是不先吃一只烧鸡增加营养,到时候你会被飞琼折磨得昏过去的。”冯延巳仰起头,睁大眼睛:“真的如殿下所言?”太子掏出一把铜钱,装在老师的袖子里,把老师扶起来,对他说:“老师不是教过我一首江淹的诗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简直就是形容我这飞琼的呀。老师待会儿到膳房吃点好东西,尽管去吧。地点在桃源,过了画桥,你会看到垂柳和桃花掩映下的一个三间青瓦房舍,桔红色的房门,你先慢扣一下再紧扣三下门,那飞琼就出来了。”  好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飞琼,真的不似那些官太太一般的官妓。在冯延巳走过红白颜色相间的画桥,叩开飞琼那桔红色的香室时,冯延巳就似乎已经成为飞琼的老嫖客了。冯延巳一下子就不拘束了。  接下来,飞琼却不再说话了,脸上腾起了红云,冯延巳不知道该怎么办,而飞琼则把眼接连瞄向内室。冯延巳明白了,他一把抱起柔弱如水的飞琼的娇躯,走进内室,一张精致的带有粉红色幔帐的大床摆在窗下。  缠绵之后,冯延巳才得以认真的端详全裸的已经放下所有的羞涩的飞琼,再一次被飞琼那白皙的皮肤、圆圆的鼻头、盈盈的双眼,特别是上下唇各涂了半圆的红色唇膏的樱桃小口所震慑,他目瞪口呆的用手抚摸着飞琼的身体和脸庞,摸得飞琼忸怩起来。当冯延巳的手摸到飞琼的嘴唇时,冯延巳对飞琼说:“我真坏,竟然把你的樱桃小口给吻模糊了。来,让我亲自把你的口红重新涂好。” 飞琼说:“涂好了还不得被你弄坏了?不过,既然大人喜欢看,飞琼这一宿可以让你修十遍唇。”说得冯延巳一把把飞琼揽在怀里,抱得飞琼娇喘连连。  天快亮的时候,冯延巳才回到寓所,由于夜间疲劳,第二天巳时他才赶到东宫。一进太子的书房,太子就捂着嘴笑呢。在跟太子聊起感受时,冯延巳说:“殿下,飞琼的樱桃小口最摄我魂魄了,我想创制一曲‘点绛唇’奉献给殿下,表达我对殿下割爱的感恩。”太子说:“我就知道昨晚的艳遇会使老师才思如泉涌。我能得到老师新创的‘点绛唇’,胜过一个飞琼啊。‘点绛唇’出来之日,就是飞琼永远归老师之日。”  又一日后,冯延巳就把《点绛唇?荫绿围红》交到太子的手上。太子喜出望外,接连数日呆在宫中没有外出,依“点绛唇”格律填写了几首新词,内容也大抵都是描绘他最近一段日子与几位市井妓人的交往经历。而这几日,冯延巳则天天往飞琼那里跑。这一跑,就跑了七八年,直到冯延巳命丧黄泉。  说句心里话,冯延巳的这首“点绛唇”,用词浓艳,对风情的描写含蓄而形象,但是,其格调终不如江淹的《咏美人春游》那首诗来得高雅。这可能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病。  江淹生活在南北朝时期,那时候经过三国两晋约两个世纪的战争,社会凋敝。不过,江南倒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和东晋的多年相对平安的营造,经济开始好起来,而玄学思潮的兴起和人们对鬼怪的相信,使得旅游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由于江南云集了西晋迁徙过去的大批贵族,能够出去旅游、踏青的也大多是有钱人。玄学思潮开启了人们的心智,青年男女利用外出旅游或踏青的机会寻找爱情非常时尚。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制约,贵族男女一般不会对当地的平民男女青睐,偷情的现象很少。  冯延巳生活的时代,南唐在经过唐末的战乱之后,已经恢复了经济繁荣,唐朝鼎盛时期开放的性生活传统得到恢复和发展,不仅官员三妻四妾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其官妓和私妓的规模都超过盛唐。更何况,南唐的三代国主又都是靡靡之音的铁杆粉丝,冯延巳的那位名叫李璟后来成为南唐中主的学生,不仅生活荒淫奢靡,而且从冯延巳那里学来了填写艳词的本事,终日跟官妓市井妓厮混,终日跟冯延巳等大臣宴游填词,耽搁了国事。而那种环境下长大的后主李煜,比起其父是有过之而不及,中主死后,后主只做了一年皇帝,国家就亡了。亡国那天,飞琼仍然“家在桃源住”,飞琼的门还会有已经落魄的贵族去敲门,而冯延巳和他的学生则已经在冥府吟词唱和了,后主李煜正自缚身体出城向赵匡胤请降。  江淹看到美女,只是用手中的毛笔描写了自己的神往之情,至多是意淫了。而冯延巳那只经常握着毛笔的手,却直接拿起画笔给野外的女人“点绛唇”,却点得江山流血了。艳遇成就了江淹的文才,却没有危害国家。艳遇成就了冯延巳和南唐二主的文才,却断送了南唐江山。难怪孙晟要讽刺冯延巳啊。  (第二篇完)
  这一系列好,继续!
  欣赏了  问好
  谢版主和文友鼓励。
  第三篇  看移三面阴:《闲中好》  黄庭坚有一首词《诉衷情》,写他公务闲暇之余外出,仔细观看一钓翁垂钓,表达自己悠闲自得的情绪。词写道: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丝。锦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词人如此细致的观察钓翁,似乎忘记了一切尘世的烦恼,好像很快意。但是,我们认真一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一波才动,万波随之也动,不就是词人深陷神宗时期新旧党争漩涡的现实吗?“锦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和“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极言词人追求人生目标的艰难和凶险,多么让人烦恼和纠结。那么,“载明月归”岂不仅仅是词人对钓翁的艳羡?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月将波去,潮水带星来”。这是令千年华夏儿女最讨厌的皇帝隋炀帝描写自己休闲乐趣的作品《春江花月夜》中的四句诗。要不是隋炀帝名声不好,张若虚那首被称为近体诗压卷之作的《春江花月夜》恐怕得跟隋炀帝的这首诗并列。然而,真的是“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吗?隋炀帝的结局大家都是知道的。就是说,隋炀帝写《春江花月夜》的时候,真的闲得下来吗?不能。  阮籍隐身山林,饮酒放浪,那不是闲,那是因不满现实而发疯。李白到山上隐居炼丹,那不是闲,那是得不到官职心里不甘。白居易写了许多所谓“闲适诗”,那不是闲,那是写自己屡遭贬官的无奈。以后的苏轼在黄州醉酒袒胸还自号东坡,那不是闲,那是满腔怨愤无处发泄。以后的辛弃疾筑造豪宅消度晚年,那不是闲,不然他为什么还要以廉颇自居?等等。这些人的闲,归根结底是怨,是人生不能练达的怨。  闲与寂寞不仅没有关系,相反,寂寞会破坏闲。因为,闲是无物的,而寂寞是有物的,这物就是喧嚣。因为,闲又是有物的,这物是寂静、宁静,像淡泊的雾,而这时候寂寞又无物的,因为它虚幻得令人恐慌。  闲并不排斥喧嚣,相反,喧嚣有时候是制造闲的工具。身在喧嚣之中而能够闲下来,那将“胜似闲庭信步”,那才是真闲。你见过一个看天上云来云去的傻子吗?那是闲。你见过一个功成名就再无奋斗的人在游山玩水吗?那是闲。但是一般人不愿意或者做不到这样的“闲人”,更不要说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了。不然,我们为什么会有时候会有“闲难受”、“闲得慌”的感觉。  不要老是看书,站在小楼上听乳燕呢喃,想四季牧歌吧。不要老是工作,坐在小桥下望乱云飞渡,鱼移影动吧。平静的日子一天天走来,又一天天走远。秋天越来越深的时候,才知道窗外的菊花早已结了籽儿,才知道菊花园的蝴蝶早已变成了蛹儿。  请看下面的三首同调词。  闲中好,尽日松为侣。此趣人不知,轻风度僧语。  ——(唐)郑符《闲中好》  闲中好,尘务不萦心。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  ——(唐)段成式《闲中好》  闲中好,幽磬度声迟。卷上论题肇,画中僧姓支。  ——(唐)张希福《闲中好》  这是三首唐人所填的曲子词《闲中好》,是三人的自度曲,不过究竟谁是主创,今天已经不得而知。这个词牌的名字起得好,通俗和简单之中显示的是真实的清闲无忧,只有理解了“闲”的真谛的人才能取得这么一个词牌的名字。  三首词的词句也如词牌的名称一样明白如话和单纯,口语的直白中倾泻着一种禅意般的惬意,不像黄庭坚那么曲折,也不像隋炀帝那么渲染。  曲折是情绪郁结的表现,黄庭坚一直不能得志。渲染当然就是想掩饰心中的落寞,隋炀帝早已众叛亲离。真的情感,真的悠闲的心态是自然流露的,不需要曲折,不需要渲染。  这三首词写于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作者郑符、段成式和张希复是同事,他们同在秘书省任职。会昌三年的接连一段日子,这三人结伴游遍了长安的每一座寺庙,每游一庙,均各作一首诗或填一阕词,这三首词是他们游永安坊永寿寺后所创制。郑符、张希复名气不大,新旧唐书均没有他们的专门传记,事迹后人知之不多,而段成式名气很大,当时也最称得上是优哉游哉之人,后人就把创制“闲中好”词牌的功劳算在他一个人身上了。  这三首词都注重体味而不是观摩,达到了人与自然合一的禅境。清吴瑞荣《唐诗笺要》赞扬道:“直是宋齐间,才悟剩膏”,我看南朝那些清谈之人未必能够做得到,那些人假得很,甚至还怕鬼呢。近人俞陛云评论说:“郑言人在松荫,但听风传僧语,乃耳闻之静趣;段言清昼久坐,看日影之移尽,乃目见之静趣。皆写出静者之妙心。”俞先生对郑符说得透,对二人的总评也说得对,但是,把段成式的词归结为“目见之静趣”,忽略了心驱目移的痴态,就有失偏颇了。  说段成式名气大,倒不是因为“闲中好”这个词牌,也不是他填的《闲中好》这首词,而是他写了一部包括志怪小说的文集《酉阳杂俎》,还有他显赫的家世。当然,我们感兴趣的是当然段成式能够是一个以“闲中好”作为词牌名称的真正闲人的原因,不过,这离不开他的《酉阳杂俎》和家世。  “安史之乱”之后,人们对于大唐帝国的未来开始怀疑,盛唐时代志得意满的心态已经开始在大多数文人士大夫中间消失,只是还有少数文人试图挽救唐帝国的辉煌。白居易、元稹、裴度等是前者代表,他们的那些及时行乐的诗词歌赋就是明证;王叔文、韩愈、柳宗元等是后者代表,他们那些愤世嫉俗的散文用语就是明证。所以中唐时候有过“元和中兴”,但是,“中兴”却像一道弧光在天空一闪而过,而且还远没有盛唐时候的气度。当这道弧光消失在天幕之后,人们渐渐知道,这是回光返照,大唐的衰势已经暴现无遗,“安史之乱”时的宦官之祸、党争之患和藩镇之毒三大社会症结不仅没有得到肃清,相反都更加严重,且还相互勾结,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唐朝正在迅速走向末路。  如同秦统一六国,晋统一三国,盛极就肯定预示着衰落,可能从来历史剧都是这样上演的。唐代终于衰落了。  广大文人士大夫们不再对唐帝国的未来抱有任何幻想了,他们那热血澎湃的社会热情开始转化为对经济的忘我追逐和对个人享受的贪图。但是,能够做到以充分的经济后盾支撑自己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文人只能是少数,少数没有受到长期贬谪的官员,或官宦世家的官员。官居高位,偶遇贬谪,在朝中人员还算不错,能够三妻四妾,诗酒唱和,间或狎妓的是白居易和元稹这些人;而世代高官,没有政绩都不会被贬,几乎所有的闲暇都用在游山玩水、体验闲中乐趣的就是段成式这类人了。
  (接前)  段成式的曾高祖段志玄于隋末随李渊起兵反隋,是二十四个陈像于凌烟阁的唐代开国功臣之一,其后世得以历代做高官,且官运平亨。段成式的父亲段文昌官至西川节度使、宰相,封邹平郡公,可谓显贵至极了。段成式兄弟姐妹二十余人,他排行十六,他们个个仪表堂堂,段成式更加英俊潇洒。在这样的家庭成长,段成式从小就锦衣玉食,奴仆成群,但是他虽然活泼好动,却知书达礼,全然不像浪荡公子。他的好友周鲧在《嘲段成式》一诗中这样戏谑的描绘他道:“蹴鞠且徒为,宁如目送时。报仇惭选耎,存想恨逶迟。促坐疑辟咡,衔杯强朵颐。恣情窥窈窕,曾恃好风姿。色授应难夺,神交愿莫辞。”所谓“选耎”,怯弱的意思。所谓“促坐疑辟咡”,交谈时侧着头避免口气触及对方。所谓“衔杯强朵颐”,是鼓着腮颊嚼食。而“色授”,是说看人时动情的样子。这几句话是说段成式在公共场合很注意自己的形象。此诗写出了他年轻时候的儒雅风貌。  当然,段成式自幼就好学,他力学苦读,博学强记,学识渊博,当时就有所谓“成立以君子耻一物不知”的说法,是说他如果有一点知识不懂就会感觉耻辱的,俨然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全才。南唐笔记《金华子》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轶闻:段成式与朋友们在寺庙中游玩,见一古碑,碑上有两个古字大家都不认识,大家喊段成式来认,不料段成式也不认得,于是,一朋友长叹道:“这两个字连段成式都不认识,这碑还能有什么用呢?”  由于好学,段成式文才名重当时,文学上,兄弟姐妹中排行十六的他与同样于各自家中排行十六的李商隐、温庭筠齐名,被人并称为“三十六”。而比起李、温二人,他更是官运亨通,幸运得多。他虽不及其父那么显达,但他不经科举考试,就做到江州刺史、太长少卿等地方和中央要职,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不参加科举倒还罢了,他还不认真做官,常年呼朋唤友,流连山水,吟诗饮酒,拜佛咏经,可谓快活一生。这些,不仅仅可以从他的那些华艳、绮丽的诗歌中可以得到佐证,更可以从他的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志怪小说集《酉阳杂俎》中得知一二。  《酉阳杂俎》内容广博,历来为学者所征引。书中所记古代中外传闻、神话寓言、故事传奇,丰富多彩,这些都是唐代传奇的创作素材,自然也就是研究唐传奇的珍贵资料;书中还辑录了南北朝和唐代统治阶级的秘闻轶事、风物习俗、陨星化石、生物矿物、药学方术等,具有很高的研究古代科学的价值;其志怪小说部分对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有很多有益的启迪。段成式还有很深的诗词功底,《全唐诗》中保存下来的他的诗歌虽然不多,却不乏精品。但是,段成式热衷于撰写风物、志怪类文章,这在当时被称为末流小道,不是获取功名和拜卿封侯的资本。段成式乐此不疲,这不仅反映了他超然于世的生活态度,也反映了他确实身在官位却不谋政绩的“闲”态。  段成式不是凭空得到这些丰富知识的,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人。《酉阳杂俎》中有一条记载如下:“大和中,尝过蔡州北。路侧有草如蒿,茎大如指,其端聚叶……折视之,叶中有小鼠数十,才若皂荚子,目犹未开,啾啾有声……” 说的是他上任路过蔡州城外,发现路边有一棵长得特别怪的如同芦苇般高大的草,于是下马俯身来观察草的特征,他还在草叶中发现数十只小鼠。这样的生活情趣和对大自然的爱,在刀光剑影、官场险恶的古代,大约找不出第二个来,段成式就是这样的“闲人”。  我们都知道裴度借职务之便骗取四川名妓薛涛的色相与情感的故事;都知道白居易、元稹争相向薛涛献诗,并出现三友共薛涛的丑剧;都知道“薛涛笺”引得士大夫常年对薛涛想入非非。那个时代,何止一个薛涛,社会纵容、逼迫着千千万万个薛涛败坏着风气。但是,在中晚唐士大夫蓄妓、狎妓成风的时代里,据说段成式却非常本分。段成式跟结发夫人之间恩恩爱爱,白头到老。虽然奴婢是要买的,这是那个时代贵族家庭的需要,但是他都是交给夫人来管理,自己在奴婢面前从来都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虽然妾是要娶的,这是那个时代士大夫身份的象征,但是,他的妾也就是高级奴婢,她们的行为都由夫人节制,他偶尔跟她们同床仅仅是为了多生孩子而已。段成式经常跟温庭筠、李商隐这些色鬼淫棍饮酒唱和,但是,他从来不跟他们逛妓院或调戏朋友家的奴婢。没有一颗超越平常的“闲”心,段成式如何做得到这些呢?  段成式晚年十余年里多居住在襄阳,史书说他“以闲放自适”,“尤深于佛书”,“无疾而终”。段成式看佛书,不是为了死后轮回,钟爱科学的他比当时的其他文人来说并不相信人能转世,他是研究佛书而不是信佛,他从佛书中得到的是静观自身和静观外物的禅境,是提升自己艺术品味的手段,也是使自己一生的“闲”在晚年升华到有物的“闲”,这物就是禅境。所以他能“无疾而终”。他创制并首填的那首《闲中好》也就体现了这种禅境中的“闲”。  这样的“闲”,真好!
  【第四篇】昔日青青今在否:《章台柳》  从闺房的窗格里,青砖小路在他的身后越来越长,直延伸到她的窗下。他那飘飘欲仙的修长的身影,已经转过内院的门走往外院去了。她恨恨的骂起自己来:“柳摇金,你到底还是个贱骨头女人!韩翊再好,怎么可以是你的菜?何况你拿命都报答不了主人的爱啊。”柳摇金叹了口气,这才感觉双眼朦胧,伸出玉指揾了揾,方知道自己流泪了,且那泪已铺满双脸。  算来,柳摇金被李宏买过来已经一年有余了。那时,柳摇金是市井妓院桃花荡里的风尘女子,她是她贫穷的父母三年前卖到妓院里去的。在桃花荡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是她已经尝遍了身体和心灵的侮辱之苦,她每月接客如不达到一百四十位,狠毒的老鸨就会扣去她三成的脂粉钱,她有时甚至恨自己为什么每月都会来红,妨碍了她的接客成绩。去年,大富商李宏在桃花荡结识了柳摇金,当晚就被柳摇金那绝艳的姿容、戏谑的谈吐和出口成章的文才所折服,几次相聚之后,李宏决定出钱典她,娶她做妾。  这李宏虽然是个商人,但也曾是个落第士人,性情文雅,书卷气很浓,长安城里留下过他的一些诗词佳句;平时他又乐于结交文人雅士,常收留才华俊逸又暂不得志的文人做自己的门客,为他们参加科举提供经济支持和人事帮助,而这些人进士及第做官后都会报答李宏,所以李宏的生意越做越大。这李宏年龄还不到三十岁,风流倜傥,又与柳摇金话语投机,柳摇金自然对他既感激又爱慕。  李宏出手阔绰,经过跟老鸨交涉,同意拿出十五万钱来典柳摇金的自由身,老鸨喜出望外,一应手续从简,李宏顺利的娶柳摇金进门,十六岁的柳摇金成为李宏的第十四个侍妾。  娶了柳摇金,李宏不再对其他侍妾感兴趣了,每天晚上都跟柳摇金耳鬓厮磨。李宏经常在府中设宴款待文才一个更比一个强的门客,每次他都安排柳摇金侍宴,柳摇金在酒宴间跟那些文人们对句唱和,大家都赞叹她的才思敏捷。而李宏在得意之中,文才也被进一步激发,不时在席上吟出佳句,引起阵阵喝彩。柳摇金对李宏的感情本来是既有感激又有爱慕,但是这种精致的、有情致生活逐渐涤荡了她的感激,她对李宏的爱慕如同秋水一样在逐日流涨,以至于李宏有时候因商务外出一两日她都难以成眠。  柳摇金就这样跟着李宏,吟诗会友,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  这一日,李宏从外面回来,带回一个新门客韩翊。为了庆祝新朋友的到来,李宏设宴请全体门口饮酒,自然还是柳摇金侍宴。  当柳摇金在丫环扶持下款款走进宴会厅的时候,文人们随着李宏一起鼓掌,柳摇金自然看到了坐在李宏身边的陌生人,她知道那就是新门客韩翊了。这韩翊年龄二十出头,长得白净而孱弱,他见到柳摇金的那一刻,竟目瞪口呆的以至于色迷迷的望着她,柳摇金有些不快。  酒过三巡,李宏建议赛诗,大家赞同,李宏要柳摇金出题。柳摇金说:“各位文兄想必都到过各地的寺庙吧,新秋雨后,景色不同寻常,各位就以秋雨和寺庙为题材写一首五七言如何?”大家鼓掌叫好。李宏喊佣人们道:“笔墨侍候!”  一炷香工夫之后,洛阳人刘长卿起身念到:“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吴兴人钱起连声说好,钱起说:“文房兄虽长于北方,却对我们长江边的河山有如此感受,佩服佩服。”  柳摇金说:“观赏零落的古寺,感慨江山依旧,人物不同。好是好,只是没有雨的痕迹。”大家默默点头,韩翊则说出话来:“章台柳见解非凡。”  “章台柳?”李宏说,“章台柳,即长安柳也。韩生以章台柳称呼我的爱妾,贴切形象。”他望了望柳摇金说:“爱妾以后就叫章台柳吧。”柳摇金低眉道:“贱妾敢称章台柳,是主人对贱妾的赏识。谢主人赐名。”她不由的瞅了一眼拍马屁的韩翊,不料那厮却也在偷看自己呢。女人最喜欢男人赏识自己了,柳摇金对韩翊的反感开始消退。  广平(今属河北省)人司空曙起身吟诗:“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间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卢纶起身对司空曙说:“外兄写的莫不是你我那次相间之事?”司空曙说:“正是。”  李宏评论道:“秋雨绵绵,亲情暖暖。好诗。不过,爱妾章台柳肯定会说诗中没有寺喽?”司空曙正要解释,柳摇金说:“主人没留意,此诗中已有寺庙。有两个证据,一是寂静的气氛,二嘛,诗中不是有‘四无邻’吗?孤独一寺,更显寂静啊。”司空曙赞叹道:“柳小姐妙解。”柳摇金说:“司空文兄莫介意,此诗渲染之气氛不宜写兄弟情谊。”卢纶站起来想说什么,不料,韩翊抢先了一步:“章台柳真乃‘未榜女进士’、‘长安卓文君’啊。”说得柳摇金忸怩起来。  李宏对韩翊说:“韩生是否已经有了佳联。”大家的目光齐聚韩翊。韩翊站起来向李宏拱拱手,说:“小弟昨天在游仙宫巧识兄台,那时正在下雨,刚才就吟诗一首,献丑了。” 韩翊吟道:“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投汉官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七绝吟罢,半晌无人做声,这时,柳摇金抑制不住赞赏的心情,走到韩翊身旁,深深鞠了一躬道:“韩兄好诗,让奴婢开了眼界。”柳摇金话未说完,李宏及众文人便一起鼓起掌来。柳摇金说:“没有‘雨’字,却能够感受到雨意;没提寺庙,却能够感觉到寺庙的存在。有远景有近景,有朦胧有清晰,全诗营造了一个深远的、浑然一体的意境。”韩翊的眼睛直视着柳摇金:“能得到章台柳的赞扬,小生荣幸至极。”柳摇金不再害羞,她以赏识的目光大胆的回视着他,但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爱惜之情随之油然而升上心头,柳摇金的脸也一下子红了起来。  李宏看到了韩翊和柳摇金的状态,他咳嗽了一声,环顾着对大家说:“各位贤弟请举杯,边饮酒边继续吟诗。”柳摇金突然感觉到自己思想走了神,她为自己这一瞬间的背叛感到对不起李宏,她躲开韩翊的眼光,低下头从韩翊的身后绕到李宏身边,扶着李宏的肩坐下来,端起李宏的酒杯递给李宏:“贱妾语言放肆了,主人莫怪。”李宏用胳膊搂了搂她,扭头对她说:“爱妾儒雅风流,真是女才子,李宏好有面子啊。”  接下来的几天,柳摇金的心总是会想到韩翊那风度翩翩的身影,她知道她爱上了他,但是,这是隐秘的,如同九曲回廊上晦暗的光尘。有时候她拿李宏跟韩翊比较,她并没有比出李宏的弱点,但是,她还是会在心里骂自己:“贱人,你整个儿都是主人的,你为什么总要犯贱?”柳摇金生活在爱和自责之中。  李宏似乎感觉到了柳摇金的变化,他的心里也很复杂,接连三日没有到柳摇金的房间里去,直到这一天中午,李宏决定去柳摇金房中再探探柳摇金的心,如果她真的移情了,他不想阻拦她,因为他爱她,他给她自由。当然他希望他的感觉是错误的,他希望柳摇金永远是他的知己。  李宏还没有走到内院的门,就看见韩翊从内院那边走过来了。李宏心中的怒气陡然而生,但是到底他也是个儒雅的人,他马上就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情,他快步走上前,喊住韩翊。韩翊看见李宏,羞愧难当,一时无语。  李宏拉住韩翊:“贤弟,来来来,坐下聊聊。”他们在旁边的小亭子上坐下来。韩翊向李宏承认自己爱上了章台柳,他说:“我刚才就是来找柳姑娘,向她表白心迹的,她拒绝了我。”说着,眼泪流了下来。李宏有喜有忧,喜的是柳摇金没有移情,忧的是韩翊受到了感情煎熬,这会影响他明年春天的庭试的,韩翊文才超群,精神受到影响,他会考不上进士的。  李宏安慰韩翊道:“贤弟莫急,待为兄探问摇金,如她对你有意,我把她送你就是了。韩翊大喜过望:“如果大哥能把章台柳送给小弟,小弟愿天天打扫前后院落。”李宏笑着说:“那是下人们做的事,你只是好好读书就是了,明年金榜题名就是对我最大的报答。”  李宏拉着韩翊回到柳摇金的房间,柳摇金见状,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贱妾该死,请主人责罚。”李宏扶起柳摇金,问道:“韩生喜欢爱妾,那么,爱妾告诉李宏,你真的喜欢韩生吗?”柳摇金说:“贱妾不敢。”李宏说:“请爱妾实言相告,李宏不会生气。”柳摇金泣声说:“可恨贱妾只有一个身子。”  沉吟半晌,李宏说:“爱妾不要忧伤,李宏愿意做爱妾的哥哥,哥哥择日给你们完婚就是了。”韩翊一听,赶紧拉柳摇金跪下,连声喊哥。喊了几声,抬起头来的时候,发现李宏已经走出屋子好远了。柳摇金大喊道:“主人——”但是李宏没有回头。  (第四篇未完)
  【第五篇】雪肌云鬓将融:《临江仙》  山那边应该是芳草萋萋,水那边应该是琼楼玉宇,白云诱惑着游子成为风的儿子。流浪,游子在天涯。  回头读身后的脚印,越读越多,心爱的人儿便距离自己越来越远。远方的路早先很是坎坷,为了心爱的人的未来,游子都强忍着思念走过来了。  生命在律动,风景在行走,季节把美丽的风光连同久久挥之不去的思念一起抛掷过来。游子累了,他越发思念当时与心爱的人儿相拥于红烛下的温馨,越发思念与心爱的人儿手牵手奔跑于紫丁香花丛中的浪漫。  岸阔临江底见沙,东风吹柳向西斜。春光吹绽后园花。莺啼  燕语,缭乱,争忍不思家。  每恨经年离别苦,等闲抛弃生涯。如今时世已参差。不如归  去,归去也,沉醉卧烟霞。  这首词的词牌叫做“临江仙”,词牌名取自词第一句中“临江”二字,这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一首民间词,是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大量的唐五代民间词中的一首,也是“临江仙”词牌第一次被正式创制和使用,虽然它早在盛唐开元年间已经存在,但是那时候体例尚不成熟,且也没有使用“临江仙”这个名称。  在这首词里,春光多么美好。宽阔的江岸边,江水清澈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游沙,春风把柳条吹得飘扬起来。词人走回自己生活的院子,后园的花儿次第开放了,而园里园外,莺啼燕纵,蜂舞蝶飞,让人眼花缭乱。但是,这大好春光并没有让词人乐不思蜀,一句“争忍不思家”让人好生同情。词人忍得住吗?越是想忍却越发忍不住了,浓烈的思乡之情波涛般涌上他的心头,他在下阙中发出让人听着非常痛心的“不如归去,归去”的无声的呼喊。  这首词是我从网上搜寻到的,一般的唐宋词选集甚至唐五代词选集都不选这首词,我不知道选家为什么不选。我感觉,这首词对于唐五代时期脂粉文学横行的文坛应该是一缕清新的春风,清冽的春水,词中流淌着的是从春秋“国风”中一路流淌下来的率真的、纯真的情怀。词人给这首词的词牌命名为“临江仙”也独具匠心。“临江仙”,好美的名字呵!看到这个名字,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深邃的星空,朦胧的寒水,一个婷婷玉立的少女在水上盈盈凌步,由于罗袜附着纤足,有如新月一弯在江面上慢慢地飘动着……此外,这首词在音节上也轻巧而跌宕,颇有江南女子荡舟和采莲的节奏。  好的东西一旦到了文人的手中就被糟蹋掉了。  邻家有女,清纯靓丽,少年便蜂拥而至。这首《临江仙》当时在民间流传开来后一定也如同一位靓丽的民间女子,那些文人士大夫争相据为己有,纷纷对这个词牌的词谱略作增删,把它引入庙堂。这些文人不仅改变了“临江仙”的词谱,还把它本来就有的清新气息破坏掉了,而代之以当时上层宫廷中盛行的“花间”类的香软浓艳,趣味变得低级起来。做这件坏事的代表就是和凝。所谓《钦定词谱》将和凝的《临江仙》列为正体,其依据是:“起于唐时,惟以前后段起句、结句辨体,其前后两起句七字、两结句七字者,以和凝词为主,无别家可校。”  和凝是音乐大师,适当改变“临江仙”的词谱,使之更加朗朗上口,倒也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和凝的思想品味远远低于其艺术功力,他破坏了“临江仙”原来的高洁情怀,这是我所不能容忍的。  一个春天的傍晚,新买回来的侍妾被和凝安置在后院的一个绣楼里,在经过妻子的再三“规劝”下,心如猫儿抓的和大人再一次来到雾霭笼罩着的绣楼。这时候,美人还没有卸妆,正托腮窗前,一边遥看远方朦胧的河面,一边静静的等待着他。室内,灯火昏黄,麝香缭绕。  三日小别胜却新婚,情人相见分外焦渴,美人款款迎上来,身子软软的倒在他的怀中,轻启朱唇,咥声咥气的向他诉说独守空房的寂寞。和大人再三端详心爱的美人,便激动的拥着她走向绮罗的床帐,而美人却娇嗔的忸怩着不愿意上床,但那白皙的脸儿却红了起来。和凝惊呼:“我的宝贝,你真乃临江仙也!”  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楼雾觳涳濛。翠鬟初出绣帘中,麝烟鸾珮  惹蘋风。  碾玉钗摇鸂□战,雪肌云鬓将融。含情遥指碧波东,越王台殿  蓼花红。  披袍窣地红宫锦,莺语时啭轻音。碧罗冠子稳犀簪,凤凰双飐  步摇金。   肌骨细匀红玉软,脸波微送春心。娇羞不肯入鸳衾,蘭膏光裹  两情深。  第二天,和凝依据近来民间盛行的无名词人的《临江仙》的词谱,略作调整,为这新娶的美妾写下了上面这两首《临江仙》。  这两首词都是写美人风情。“雪肌云鬓将融”说美人皮肤白如那将要融化了的雪,写出了美人皮肤的水嫩,词人的文字功力不凡,此句可谓传神之极。“莺语时啭轻音”、“凤凰双飐步摇金”,写出了美人婉转娇咥的声音和忸怩撩人的步态。“娇羞不肯入鸳衾”写活了美人撩拨男人的娇态,汤显祖用四个字赞美这句词是“精工宕丽”,而周颐则赞美道:“犹能状难状之情景。”  这两首词写美人的容颜、服饰和居所之美倒也罢了,写美人的调情等等倒也罢了,而词的趣味很低级,即词宣扬了及时行乐的消极心态。不仅对美人的渲染反映了这一点,词中还直截了当的说,“含情遥指碧波东,越王台殿蓼花红”,所谓越王灭吴,其雄风今已不再,世事沧桑、兴衰更替算得了什么,不如抱着美人,快乐一生。  和凝填词,香艳温软,甚至低级趣味,这是词人的生活经历使然,更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词风使然。  (第五篇未完)
  (第五篇继续)  “安史之乱”之后,特别是短短的所谓“元和中兴”之后,大唐的盛世繁华之梦在士大夫和平民百姓们的心中被打破,文人读书入仕不再如盛唐时期是为了报效国家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是为了贪图享乐,中唐以后,宫体诗在上层社会盛行,就体现了这种现象。  从晚唐诗人特别是杜牧和韦庄的诗中,我们看到,时值好春,绿柳浓荫之中,每日清晨,钟声由大明宫金色的阙楼里传出来,回荡在天空,追逐着帝都的白云。随着红色的宫门打开,官员们鱼贯而行,行走在汉白玉台阶上,沿途御香缭绕,旌旗飘扬。而每当入夜,窗外的桃花被窗内的灯光照得娇羞无比,但其娇羞却敌不过窗内的美人。浅酌深饮,莺歌燕舞,帝国的“精英”们纷纷排遣闲愁。此时,天空那帝都的月亮却在满城灯光的扰乱下,不再明朗。  五代时期,社会动乱加剧,文人,特别是功成名就的士大夫文人的命运跌宕起伏,人生难料的现实加剧了人们对及时行乐的愿望。这个时期哲学思潮特别是志怪学说的兴起使人们对鬼怪的认识开始产生怀疑,人们的思想无以依傍,幻灭感弥漫各个阶层。传统的以“闻道”为己任的诗文已经不能表现文人士大夫的苦恼和追求,于是,词由民间开始大举进入上流社会,且作为“不可缺少”的“诗余”,以所谓“艳科”粉墨登场,花间词便是最盛放的一朵鲜花。  作为花间词人,和凝就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和凝(898—955年),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县附近)人,唐五代著名词人。生活于风雨飘摇、战火连天的晚唐、五代时期,他的一生历仕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始仕梁,为义成军节度使贺瓌从事。唐天成中(926—929年)拜殿中侍御史,历任礼部员外郎、知制诰,累官至翰林学士,兼知贡举。明宗时,迁中书舍人、工部侍郎。由唐入晋,拜端明殿学士。天福五年(940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入汉,封鲁国公。入周,为侍中。唐朝的晚期吏治败坏,宦官擅权,阶级矛盾异常激化。《全唐文》这样描述当时的宦官腐败和阶级矛盾:“食禄之家凡有八入,即节度使奏改,用钱买官,诸色功优,从武入文,虚衔入仕,政伪为真,媚道求进,无功受赏”。“居要位者,尤纳贿赂,遂成风俗”。宦官贪赃枉法,横征暴敛,人民“畏之如豺狼,恶之如仇敌”,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相继爆发了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到公元907年,风烛残年的唐王朝终于被朱温的后梁所代替。此后,一直到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了北宋政权,前后50多年间的纷乱时期,可以说,动乱与分裂割据生存环境,伴随了和凝的一生。  和凝一生主要生活和为官于中国北方,那时候,南方虽然处于政治上的劣势,但是,南方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明显超过北方。经济上,市民阶层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和城市开始萌芽。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财富,特别是贵族财富和宫廷财富激增,这为士大夫们及时行乐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物质享受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的进入文化享受层次。于是南方出现了南唐和西蜀两个文化享受的集中地区,前者主要在宫廷,代表人物是南唐二主和冯延巳,后者主要在士大夫中,主要是温庭筠、韦庄、孙光宪、张泌等。而和凝是生活于北方的西蜀词人风格的代表人物。  南唐词人早期的作品脂粉气很浓,后期抛弃了这种倾向,西蜀词人的作品则始终追求对闺房生活和所谓情趣的描绘,且不厌其烦。南唐词人能够有所改变,归结于代表词人李煜后期对社会生活的深刻领悟和对个人人生的深切痛悔,而包括和凝在内的南唐词人身为士大夫,辗转于不同的朝代做官,国家责任感淡薄,因而词风始终追求低级趣味。这在和凝的身上表现得有位真切。  和凝做官经历五代各朝,他是个职业官僚。朝代可以变迁,皇帝可以轮换甚至死于非命,和凝的官运却一直亨通,这既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特征,也是和凝善于上下逢迎做官的结果。一生的圆滑性格和高官经历使和凝既热衷于身心享受,又热衷于虚伪诳人。  和凝很新潮,喜欢赶时髦。比如,他喜欢把自己的车子打扮得非常醒目招摇,并不断更换名车,与现代人一样,从奥迪到劳斯莱斯,再到宝马、凯迪拉克换个没完没了。他还喜欢频繁的更换服装。他写文章以多为好,写了集子百余卷,不是找官家印刷,自己刻版刊行了送给人看,这可开了历史先河,这与我们现代文人更相似了,写了作品,没有人出版,自己找个地方印了送给朋友们。  和凝的时代,士大夫三妻四妾外带寻花问柳实属正常,和凝是个文人,不爱美女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和凝却特别爱面子。他对正妻很尊重,虽然买回来许多侍妾,但是与她们过夜都是要经过正妻安排的,有时候他会偷偷摸摸甚至在白天跟她们厮混。他也经常到官府设立的妓院和民间的市井妓院,但他都是借着出差或访友的机会“放逐”和放纵自己的。即便不作为高官和有钱人,和凝还是个长相英俊的男人,加之又善于交际,异性人缘很好,风尘女子一旦被他粘上就都卿卿我我,天明了也不愿意离开他,日后总要想念他。  由于生活奢侈,且贪恋女色,和凝的词多写闺房中事,词藻华艳,治淫讴歌。他擅长于把华丽的男女情恋甚至房事的词藻随手拈来,度入音律,且炼句精巧,曲尽其妙,并广为流传。和凝当了大官特别是做了宰相以后,文人要脸皮的本性表现了出来,他生怕自己写的短歌艳曲有损自己的名德,于是,就派人到处收取然后烧掉。契丹人知道此事后,便诬称和凝为“曲子宰相”。但他的著作在民间流传的太多,一时也收不回来,再加上他又想让这些词留传于世,不然,则辱没了他的生花妙笔,在这样左右为难的情况下,他想了一个主意,就把自己写的包括那些“临江仙”在内的词安到唐末诗人韩偓身上,想来那韩偓可能早有色情诗人的名号流传。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韩偓的《香奁集》,就是和凝的作品。和凝晚年为自己的《游艺集》作序,在序中,这个闷骚的词人委婉的说:“予有《香奁》、《籝金》二集,不行于世……”他可不能真的把自己的知识产权无偿奉献给别人。  当然,和凝现象并不是五代时期的个例,那时候,一大批词人都是爱写闺房词的,温庭筠甚至专门写这类词,而且,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和凝。然而,那些词人大都没有身居高位,即便写闺房词也不太妞妞妮妮,不像和凝,既嫖婊子又装君子,虚伪得很。  虽然“花间词”全面总结了唐中期以来词的创作的经验,开创了宋词先河,但是它摈弃唐中期以来诸如“竹枝词”、“渔歌子”、“望江南”等词的清新特征,而把词定位为“艳科”,在规范了词的创作方向之际也限制了词的题材的拓展。当然,在“花间词”时代,志向远大的文人就开始有意无意的抵制这种萎靡的文风,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李煜了。李煜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把词从闺房中拉回到社会生活中,特别是用词来抒写亡国之痛,从意境上使词变得深邃和阔大起来。李煜虽然没有能够恢复词的清新,却赋予词以更加深刻的表现功能,为后来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对词这一文体的继续开拓奠定了基础。  (第五篇完)
  董奔辕、董元奔同一人也。
  【第六篇】陌上花开缓缓归:《陌上花》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多么无微不至,多么体察人意,多么令人心醉的一声关切,来自夫君的这声关切像丝丝细雨笼罩着年轻的戴妃的心,像阵阵荷风吹去了她回乡探亲的孤独。  只带着一个丫环,仪态雍容、风华绝代的戴妃流连在临安城外父母老屋后面田陌上,其时,田野里麦苗油油,而陌两边则野花锦簇,杨柳轻摇,阳春三月的风情旖旎之至。她看蝶儿起舞,看蜂儿戏花,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走到小溪边,她的耳边再次响起丈夫吴越王钱镠上个月传给她的书信,满纸叮咛,最后那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么体贴的话语当时就令她泪流满面。但到底她还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妇,恋母情结一时难解,丈夫的宽慰成为她的借口,便爽性一直住下来了。但此时已经是深春时节,陌上的花儿早已灿烂,她开始想念起丈夫来,并悔恨自己辜负了丈夫的关爱。  沿着小溪继续前行,思念却点点滴滴的洒在身后,她感觉丫环窸窸窣窣的似乎在收拾着她的思念。“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丈夫的话渐渐的化作横七竖八的蛛网,罩住了她寻求乡间更加美好记忆的眼睛。她不知道丈夫的头疼病是否又发作过,以往春夏之交都会发作的,每次发作,那些手忙脚乱的用人甚至侍妾都只知道煎药,而她只需握住他那征战沙场略嫌粗糙的双手,凝视着他那操劳公务略嫌疲惫的双眼,他就不再呻吟了。  回到父母家,戴妃写了一封信安排佣人送往驿站。信上只有一句话:“陌上春兮缓缓开,臣妾心兮急急回。”  吴越王钱镠是一介武夫,其文化修养也许连项羽也不如,“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句话放在古代语言环境中也是个平平淡淡的毫无文学修养的句子,但是,这句话确实是只有像指挥万人射击钱塘潮的“粗鲁”武夫钱镠才能够说出来的,那些进士、翰林学士未必能说出这么简单的话来。  虽然年幼的戴妃还残存着天真烂漫的气质,其情感比不得钱王那么深沉和厚重,但是却也真挚感人。吴越王偏安东南一隅,算不上中华皇帝,但是独霸一方也算得上如孙权一样的诸侯或“国主”,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称为广义上的帝王。然而,古来帝王对待妃子能够如吴越王这样的,似乎闻所未闻。霸王别虞姬,固然儿女情长,但是却也掩盖不了霸王的英雄气短;刘邦尊吕后,固然举案齐眉,但是却掩盖不了刘邦的政治投机;吕布戏貂蝉,固然情真意切,但是却掩盖不了吕布的贪婪愚蠢。更不消说汉武帝的立储弑后,北魏皇帝的“留犊去母”,还有唐明皇的阵前杀妃了。  我本来并不怎么看好钱镠,不看好他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统治的区域太小,二是他没有为扩大统治区域做出太多的努力。但是,自从我看到他对爱妃的这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规劝,我对他就刮目相看了。重新审视那段历史,我发现,这句问候话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经典语言。钱镠虽然偏居东南,但是他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中原之外,他的偏居与其说是“偏安”,不如说是为了等待中原稳定好统一华夏。在钱镠统治吴越的那些岁月,吴越的经济走在中华大地的前列,但是,钱镠坚持不与中原政权发生政治和军事抵触,尽管中原各个军事集团进行着纷乱如麻的争斗,但是钱镠坚持不称帝。钱鏐晚年有一次与僚属们谈起杭州城的变化时,对于杭城邑屋繁会,江山雕丽,湖海形胜,为天下稀有,众人认为此都是钱镠数十年精心治理之力。钱鏐却很清醒,他说:“千百年后,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亦以此城。苟得之于人而损之己者,吾无愧欤!”在这方面,他有点像后来的郑成功,或者说,郑成功从钱镠那里继承了爱国情感。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对钱镠的所谓赋税过重颇有微词,却忽略了吴越经济繁荣的现实和吴越国和平回归的历史功绩,实在是短视思想。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钱镠,这位在五代十国的夹缝中占了十二州江山的吴越国王,不提他江山坐得如何,只是这一番对爱妃的体贴,对春色的倾心之情,就足以让后人击掌了。缓缓归,缓缓归。只有对握在手心中的女人才能够说出来的多么柔情的一句话,游移在古籍史册中,艳称千古。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是对美的留恋,是面对良辰美景和如花美眷而发自内心的珍惜之情。春天是美好的,但是春天也总是令人感伤的,因为春天是急景流年中心灵敏感悸动的季节;美女是愉目的,但是美却不会令人感伤的,因为美的人可以与美的心相连结。钱王的关切是值得的,因为他得到的是一个有情的美女,这个美女有情的标志就是她是美丽的大自然的女儿,春天的女儿。  历史是不会因为柔情而改变的,再体贴的话也难以使国家逃脱倾覆的厄运,吴越王国终究没有躲过后周和北宋统一全国的马鞭。钱镠和他的戴妃随着自己的王国的覆灭而进入历史。然而,年年月月,临安城外的陌上花开依旧,“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一句话,化作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和一首里中儿歌《陌上花》,流传在临安。儿歌唱道:  陌上花,年年开。贤淑女,岁岁来。  花中行,相映辉。越王书,缓缓归。   儿歌和民歌这两种东西,不是皇帝老儿或士大夫能够进行方向和内容引导的,它是那些最感人的故事经过民间长期发酵而形成的,是老百姓真实思想的表现,是民间浅层和深层最文化的存在,也是那些感人故事中的人物能够流放万世的最好途径。在儿歌和民歌中,儿歌这方面的特征尤为鲜明,这也是历史上许多看起来很有意义的故事不能成为儿歌哪怕民歌的原因所在。由此,我羡慕吴越王,也羡慕戴妃,这对有情男女不再是什么帝王故事,而是真正的人间的相依为命,——我们右边充足的理由相信,吴越王每时都能够感觉到他的王国的危险,而夫妻同命相连是他一生最好的和最后扽依托。  吴越王是一个聪明的人,这对当代的我们是有榜样作用的。  历史给予我们的也许仅仅是一个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还可能遭到统治阶级、民间野史作者,甚至史官的改造,这些均是无妨的,无妨后世的我们用最纯真的心态思考历史,无妨我们从历史的缝隙中发现古人人性中最耀眼的光束。  古人也是人,而且是比今天的我们更加纯粹的人,其纯粹主要表现在对于智慧的深沉和反映的迟缓这对既矛盾又有着极强的牵扯力的东西上。  这或许可以从古代的战争场面见得一斑。看《封神榜》、《杨家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代战争小说,敌对双方决定决战时都是按照固定的逻辑来“操演”的:下战书、摆阵、大将出阵、别的大将再出阵。最后,大将们单打独斗的结果基本上就是战役失败的结果,千军万马说到底就是几个将领的故事。这固然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的表现,是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但是这也确实是人类集体无意识领域的一种典型标志。我想,正因为战争可以如此“导演”,中国远古时代才能够出现所谓“周礼”这一整套规范社会各种行为的框框条条来,这些框框条条虽然经过多次“礼崩乐坏”的撞击,但至今,其基本原则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更加枝繁叶茂,演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新道德,以及唱响世界的“和谐观”来。  (第六篇未完待续)
  (第六篇继续)  吴越“国除” 百十年后的一天,因“乌台诗案”被左迁到杭州任属官的苏轼在临安街道听到一首儿歌《陌上花》,对歌中内容很感稀奇,便出城寻找戴妃“陌上花”的痕迹。陌上,苏轼怅对古人,制成词谱一种,也命名“陌上花”,并依谱填词三首。  其一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似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其二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辇来。  若为留得堂堂在,且更从教缓缓归。  其三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苏轼并不是复述了陌上花的故事,而是在简单的描摹了那段历史痕迹之后,发出了对于历史幻灭、人生无常的理性思索和无限感慨。历史和时代可以变迁,但是人生的真情却无法改变。我们不必幻想人定胜天,但是我们确实可以主宰我们自己心底的那些情感。虽然这是苏轼人生不得志时的带有迁怒特质的理想,但是却又何尝不是世世代代中国人追求的人性方向呢?  有个成语叫做妙笔生花,苏轼可谓做到了妙笔生花。在苏轼的这三首《陌上花》写出来之后,钱镠和戴妃的“陌上花”的故事以及苏轼的这三首词迅速流传开来,苏门学士晁补之曾依苏轼《陌上花》的词谱也填了三首词。词曰:  荆王梦罢已春归,陌上花随暮雨飞。却唤江船人不识,杜秋红  泪满罗衣。   归安城廓半楼台,曾是香尘扑面来。不见当时翠辇女,今朝陌  上又花开。   云母蛮笺作信来,佳人陌上看花回。妾行不似东风急,为报花  须缓缓开。  无论苏轼、晁补之之辈如何从自己的不得志的人生现实出发,对历史发出一些感慨,但是,苏轼、晁补之可以被历史掩埋,而陌上花还会一如既往的年年开放,它无视人生规律,而无视艺术规律,它遵循的仅仅是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自然规律,因此,身心疲惫的后人还是只是欣赏那年年一度开放的陌上花为好。  清朝赵翼也曾循迹来到临安城外,探访戴妃、苏轼们的遗迹,他对陌上花的感触仅仅集中在所谓“三月风情”上,这是令人释怀的。  那时也是阳春三月,风和日暖,赵翼信步城外,看阡陌之上的杨柳依依,野花绚烂,身心不由得轻爽而浪漫。“三月风情陌上花”,他的诗句脱口而出,却似乎随风从天边飘来,从历史的深处飘来,拂过阡陌,袭上心头。  漫步陌上,赵翼的心情是诗意的那种,优雅而散淡,不惹匆促,只因陌上花开;花是自然的那种,朴素而恬淡,不落尘俗。“三月风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畅然的一种意境。三月陌上花,让人爱让人痴,恍惚人的骨子里头都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风韵。  陌上花开的时候,如果你不是一个走出凡俗生活而悄然伫立阡陌并为陌上风情所陶醉的人,那么花开也寂寞,风情也苍白。于是,吴越王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知被后人吟诵了了多少遍。人归缓缓,那花便有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直至千秋万代。  如今,中国城乡遍地开发,城市一天天侵蚀着农村,农村也一天天远离传统,经济社会的诱惑把人们的道德底线不断升高,人们在充分享受着物质世界繁荣的幸福之外,却在感慨精神世界的贫乏。其实,人们需要到陌上去了,虽然,那陌上越来越距离我们很远。  (第六篇完)
  您的这几篇内容涵盖的深广。好文字。
  @董南星
22:06:41  您的这几篇内容涵盖的深广。好文字。  -----------------------------  谢南星关注拙作,我当继续努力,力争早日完成四十篇。
  记号,慢慢看
  [发自iPhone客户端-贝客悦读]
  占位,欣赏学习:)
  【第七篇】归梦绕秦楼:《眼儿媚》  “列圣垂教,参差不齐。集厥大成,光于仲尼。”这是王安石的独子、进士王雱()于熙宁初年赞扬父亲王安石的句子,是他题在自己为王安石所画的画像上的几句四言诗。孔子是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圣人,读书人王雱把父亲比作孔圣人,真是大逆不道,这自然引起王安石政敌的非议,他们上奏宋神宗,要求处分口出狂言的王雱。那时候宋神宗刚刚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正仰仗他实行变法,宋神宗并不感到王雱的题词非常不妥,认为那不过是儿子崇拜老子而已,加之王安石闻名天下的儒学修养和政治抱负确实有孔子之风,就没有追究王雱。  数年后,三十三岁的王雱不幸因“心疾”病故了。悲伤欲绝的王安石以一首《题雱祠堂》的五言诗祭奠爱子。诗曰:“斯文实有寄,天岂偶生才?一日凤鸟去,千年梁木摧。烟留衰草恨,风造暮林哀。岂谓登临处,飘然独往来?”“凤鸟”是世人对孔子的尊称,“千年梁木”是孔子的自谓之词。孔子是包括王安石在内的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圣人,王安石居然把儿子比作孔子,这或许也只有王安石这样敢于变法的政治家才敢为,《邵氏闻见录》评论说:“父子相圣,可谓无忌惮者矣!”王安石的这一“欺世”骇俗的举动当然更引起王安石政敌们的一片哗然,他们再一次向天子宋神宗弹劾王安石。  固然王安石是因为伤心过度写出了这么一首有辱孔子和天下儒士的诗,但是,宋神宗没有原谅王安石,不久将已是宰相的王安石贬为江宁知府,变法大业也不再仰仗他了。古人坚信,“子不教,父之过,”儿子犯错,人们可以原谅,老子犯错,人们则不愿意原谅。其实,王安石不能得到宋神宗的原谅,实在是因为王安石个人的执拗妨碍了宋神宗将新法推向深入,皇帝对王安石已经由王雱“媚父”时的完全信赖,变为如今王安石“媚子”时的将信将疑。今天看来,即便此诗是王安石心在伤处、情于痛时的作品,我们还是能够隐隐想象到,王雱不应该是一个平庸的人,有其父必有其子,王雱跟其父王安石一样,应该是一个做事远超时俗的才子。我们翻查历史发现,王雱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是那个时代如王安石一样难得的改造社会的英才,难怪王安石对王雱的早逝表现出超出世人的变态。翻查文学史,我们还发现,王雱创制的词牌“眼儿媚”也见证了王雱生前嫁妻的骇人听闻的、让人动容的才子故事。凭借少量的文言介绍,我努力还原着这个故事。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  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  头。  这就是王雱的自度曲“眼儿媚”,字里行间透露出难遣的男女情愁。而当我们努力琢磨,又感受到对世事沧桑的无奈和对人生难以驾驭的绝望,所谓“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其实相思早已陈压在心底。  短短的这首词,不仅涵盖了一个三角爱情故事,更涵盖了北宋神宗朝众多的政治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博弈。  北宋以“黄袍加身”立国,为防止类似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赵官家推行文人治国方略,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断侵扰大宋北疆。  二十岁的宋神宗不甘心这种局面,决心提振大宋国力,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他提拔变法派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图强。一时间,王安石成为天下仅次于皇帝甚至接近作为皇帝教父般的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第二年,随着变法的深入,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王安石把中国文人的荣耀发扬到最高境界了。而这时候,王安石的独子王雱也迅速成长为一个有清醒的政治头脑的人,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但是这些与“父荣子贵”无关,因为王雱早在1067年就已经进士及第,并且已经入朝为官。  王安石入相,不仅给王安石自己的政治理想找到了施展的机会,也为王雱如王安石一般的政治思想找到了寄托。进士出身的王雱因为父亲的大富大贵而成为京城阔少,可以傲然出入于达官贵人子弟之中甚至还可以独占鳌头。这种独占鳌头的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王雱与宋神宗的弟弟赵颢成为知己。那时节,王安石年长宋神宗,虽然是臣子却贵为神宗恩师,因而王雱虽与赵颢仍然是君臣关系却相处得情同手足。皇帝兄弟与王安石父子成为两个家庭“兄弟四人”的特殊关系,特别是清秀俊朗的王雱与养尊处优的赵颢成为最知心的朋友。  一个是皇帝的弟弟,一个是宰相的儿子,王雱与赵颢相处,免不了经常出入最上层的社会交往场合,也就免不了接触上流社会的各色男女。在这些男女中,有一个女孩子进入王雱和赵颢的生活。这个女孩的身份也不同寻常。  王安石的变法,是宋王朝乃至中国中世纪的一次伟大的社会改良活动,为中国封建社会投上一颗重磅炸弹,自然遭到巨大的阻力,宋代社会迅速分化为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和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之间的政治分野。这种政治分野是仅次于唐代牛李党争的社会动乱,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几乎每一个士大夫都没有脱离其影响。  这时候出现一个一个美丽的冤家,她的名字叫做庞荻,是王安石政敌之一,翰林学士庞公的女儿。  他们是怎么认识的呢?是在一次踏青之中。  宋时风气开放,赏春乐游之事平常。熙宁三年春,时近清明,花嫣柳艳,乍暖还寒。开封城外,青山碧水,陌上游春扫墓之人不绝。翰林学士庞公那个正处豆蔻年华的美丽女儿庞荻也在一个丫环的陪伴下流连在开封城外,这是庞荻第一次走出深宅大院。  此时还是早晨,田野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东边天空铺满胭脂般的云彩。庞荻像一个初出鸟笼的鸟儿在田野上自由的飞翔,如不是丫环的步步紧随,庞荻有可能会被人流掩埋。汴河两岸人山人海,挑担的、挎篮的、推车的,吆喝声不断;挽臂的、搂头的、搭肩的,或聊天或东张西望的前行着;牵狗的、擎鹰的、揣兔的,如锦衣夜行的侠客在人群中穿梭着。  (第七篇未完)
  (第七篇继续)  在密集的游客中,有一群人特别抢眼。走在头里的是两个身配长剑的英俊的青年,一个穿着一袭红衫,没有戴帽子,一个穿着一袭白衫,头戴红色纶巾,。他们手牵着手,说笑着,他们的身后跟着十多个衣着整齐的仆人。这群人在郊外的土路上肆无忌惮的走着,路人纷纷给他们让路,人们都认得他们,他们中,穿红衫的是当今天子的弟弟——昌王赵颢,穿白衫的是新任宰相王安石的儿子——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王雱,可以说,他们是天下最春风得意的两个阔少。  两个年轻人边走边研讨王安石正在推行的新法特别是朝廷内外对新法的不同认识,突然,王雱站住了,赵颢顺着王雱的眼睛方向看去,发现前面出现一个带着丫环的衣着华丽的少女,少女的手里拿着一方手绢儿,虽然看不到正面,但是,她那侧面的脸庞也是白皙、粉嫩和俊美的,而袅袅的身躯如同她身旁那飘飘的柳丝一样婀娜多姿。王雱说:“好美丽的女子啊。”赵颢说:“元泽不认识她吗?她是翰林学士庞公的千金啊。”王雱说:“可惜了,怎么会是那庞老头子的千金呢,不然,我会请父亲去她家提亲的。”赵颢知道,庞公是守旧派,反对王安石变法,是王安石的主要政敌之一。  随着他们俩距离那女子越来越近,而那女子又偶尔转头顾盼什么,不经意间扫了他们一眼,而他们也已经能够看得清她的面容了。那是一个美丽得让他们瞠目结舌的面孔。淡淡的眉毛如笼罩在烟雾中的远处的春山,大大的眼睛如春山这边那面清澈的湖泊,小巧的嘴巴似乎含着一粒红红的樱桃。王雱怔怔的拉了一下赵颢:“殿下,庞家千金这双眼睛真是媚眼儿,我的魂魄被它们摄去了。”赵颢说:“可惜其父与令尊不和。不过,元泽,如果因为政治原因你不愿意娶这个女子,那我就恳请圣上给我说媒去。”王雱没有动弹,赵颢又喊了一声“元泽”,王雱幽幽的说:“有了这个女子,我不仅不会对别的女人感兴趣了,而且不再对政治感兴趣了。”赵颢停顿了一会儿,略带伤感的说:“元泽乃真才子,元泽既然想娶庞小姐,为王我就只能甘拜下风了。不过,美人是人人喜爱的,为王我也迷上了她双媚眼儿。我会试试运气的。不过,当然,如果庞小姐属意元泽,我就放弃,我不会用情太深,以免影响我们俩的兄弟情谊。”王雱说:“别计较小臣斗胆。小臣多谢殿下相让。”  在丫环的牵拉下,庞荻开始继续前行了,王雱和赵颢继续尾随着她们。赵颢边走边沉吟了一会儿,对王雱说:“元泽,为王我为庞小姐想到半阙《长相思》,吟来请君校正,如蒙君续填更好。”王雱一边目不转睛的望着庞荻的身影,一边微微点头。赵颢轻声吟道:“出阳关,对碧山,新酒萧条轻暖天,堪忧事万千。”王雱惊道:“殿下好词,好词啊。”赵颢说:“请元泽续填。”  王雱略加思索,清了清嗓子,高声朗诵道:“ 小云鬟,竟娟娟,眉上随春淡抹烟,嫣妍欺杜鹃。”赵颢赞叹道:“真乃绝配也!元泽高才。”  两个年轻人的大声说话惊动了庞荻,她转过脸,看着慢慢走近的他们,脸庞红了红,说:“ 小云鬟,竟娟娟,眉上随春淡抹烟,嫣妍欺杜鹃。好词是好词,可是折杀了本公主也。”两人赶紧上前搭讪,互相通报姓名之后,庞荻说:“怪不得出口成妙章,原来是王公子,当今天下第一少年才子啊。”王雱低下头说:“小姐看重了,小生不敢当。”懂得一些乐律的庞小姐询问王雱词句的上阙,赵颢告诉了她,她说:“你们真是一对文学绝配。殿下的上阙虽然空泛了一点却也主题明确。”赵颢拉了拉王雱的衣襟,低声对他说:“看来元泽是要胜了,为王注定将要害上单相思了。”但是当两人重新抬起头来时,庞荻已经甩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和一缕馥郁的体香飘然远去了。  在夕阳落到城里的时候,王雱和赵颢回城了。而早一会儿回到庞府的庞荻呆呆的坐在碧纱窗前,朦胧中一个清瘦的白衣秀士踩着一路花瓣向自己走来,一直走到自己的面前,烟雾般包围着她,她的心滑进他那发着睿智的灵光的瞳孔中。庞荻的嘴唇上滑过一个名字。  十七岁了,对异性的情感渴望虽然早已萌芽,但是,庞荻没有料到爱情竟会以这样的方式突然到来,令她措手不及。这个时候,她感觉自己的心好大好大,如同并蒂莲丛中游着鸳鸯鸟的湖泊;这个时候,她感觉自己的心好幽好幽,如同铺满纷乱藤蔓的山谷。  王雱没有回自己的府邸,而是直接来到相府找父亲王安石,把自己对庞荻的爱慕心情说与王安石,王安石一听大怒,骂道:“庞贼与我不共戴天,这种畜生家的女子岂能匹配我王安石的儿子!” 王雱再三请求,王安石执意不准。  当晚,心情落寞的王雱就睡在相府,并连夜填了一首《倦寻芳》,次日黎明奉给父亲。词曰:  露晞向晓,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  倚危栏,登高榭,海棠着雨胭脂透。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买断两  届长斗。忆得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还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  成消瘦。  这首词咏叹春愁,笔调细腻,词语婉媚,且由景及情,情景交融,王安石连声赞叹:“我儿好文采,为父不若也。”接着王安石说:“其实夜间我跟你母亲也商讨了此事,也罢也罢,为父就舍了颜面吧。不过,我将请圣上去做媒,我自己是老死不与那老东西走动的。”王雱高兴得直拍手:“我去谢母亲去。”  古代婚配讲究门当户对,但是也并不是仅仅门当户对就容易轻易实现婚配的,何况王安石和庞公这样的政治死敌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门当户对。我想,王雱和庞荻这对才郎貌女能够成就姻缘,原因应该是他们的父辈都是读书人,文人总会以艺术的眼光看待一切,他们不会用残酷的政治斗争戕害他们心中那份用艺术的圣水滋润出来的美。我们看了司马光与王安石这一对政敌一来一往的那两封书信就能够明白了。  经宋神宗亲自指婚,王雱顺利的迎娶了庞家小姐。不料婚礼当天,王雱本来就有的间歇性精神病发作了,他口吐白沫,仰面倒在宴席上,倒在庞荻的怀抱中。王夫人赶紧跑过来掐了王雱的人中,过了一会儿,王雱才苏醒,而那时候,庞荻已经哭得像个泪人儿。王夫人说:“贤媳,元泽自小就有这种病,一旦犯病,掐一下人中就可。”王雱面带羞愧的说:“如果贤妻不满意,婚礼就到此为止吧,我请父亲送你回庞府。”庞荻捂住王雱的嘴:“贱妾仰慕夫君的才华,当然也能接受夫君的疾病甚至一切别的缺点,夫君的疾病就是贱妾的疾病,夫君休要说这些折杀贱妾的话。”  虽然北宋时代还没有形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腐朽封建礼教教规,但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一夫一妻的夫妇制度还是很确定的。固然纳妾在士大夫中间很盛行,但是,妾基本上就是高级女佣,是根本撼动不了妻子在一个家庭中的正统地位的。王雱的心疾——也许就是今天的精神病——不仅不会影响庞荻对这门婚事的认可,相反还会强化她对于丈夫王雱的崇拜或者精神认同感。在封建礼教的熏染下长大的一个女人对丈夫的依赖和由此而出现的奉献跟今天是完全不同的。  (第七篇未完)
  (第七篇继续)  固然昌王赵颢跟王雱情同手足,但是,赵颢到底还是对王雱新娶的夫人念念不忘,以至于他经常借拜访王雱为由到王雱府上与庞荻见面。每次见面,爽直的庞荻总是对赵颢以礼相待,有时候甚至也会跟赵颢谈词论诗,如此时间一长,王雱难免心中不快。中国的男人也许自古就是这样,娶回的老婆就好像从市场上买回的一种未加工的食品似的,能煮的就煮着熟,能生吃的干脆就生吃,而且全然不考虑它是否有毒,也很少能请人吃一次家宴,除非在酒店大吃二喝,似乎酒店里吃的是别人的或大众的食物。  但是,不管怎么说,赵颢总归是王子王孙,骨子里的傲气还是很深的,王安石纵然是天子的座上宾,却改变不了他是赵官家的奴才这一身份的现实。因此,王雱对赵颢经常光顾自家特别是神交自己的夫人不满,不可能不会在赵颢的心中留下不快,虽然赵颢与王雱还很要好。当然,王雱的心中也明白,忠厚而跟自己情同手足的昌王并没有真的勾引自己的夫人,夫人也只是因为顾忌昌王的权势和爱慕昌王与自己不相上下的才学而与之聊天的,何况她还是女主人,又出身于贵族之家,是很要颜面的。  古时候有一种说法,就是重病之人结了婚就可以“冲喜”,即重病不治而愈,但是,轻微的病却也会因结婚而突然加重。王雱就是后者。婚后,王雱的精神病屡屡发生,而且有越来越难以控制的趋势。每当疾病发作,精神恍惚的王雱就会对庞荻疑神疑鬼,怀疑她跟昌王有染,然后就是对庞荻百般辱骂和拳打脚踢,以至于庞荻房中的值钱家具都被王雱摔坏了,包括那只西域商人送给王安石然后又由王雱送给庞荻作为订婚礼物的极其贵重的黄玉手镯。  每次被打骂,庞荻都会以泪洗面,不仅不愿意离开,还要在王安石夫妇的协助下,控制住王雱,以更加无微不至的关怀安抚王雱的心,抚慰他那份随时都能恢复正常的酸楚。虽然王雱经常大骂庞荻,但是王雱在精神正常的情况下还是很心疼自己的老婆的,他总是不断的在庞荻面前请罪,甚至以自残的方式赎罪。庞荻也是生气一阵心疼一阵,拿王雱没有办法。——庞荻知道,王雱是真心爱着自己的。  不久,庞荻给王雱生下一个男孩,这本来是封建社会一件很值得庆贺的大事,王安石夫妇高兴得流出泪来,因为王雱是独子。不料,男婴生下的第二天,王雱的病又犯了,精神早就开始恍惚的王雱硬是说男娃不像自己,指责庞荻背叛了自己,甚至还派随从去昌王府送信,要求昌王赵颢前来认领孩子。这让赵颢很是难堪和生气,也伤透了庞荻的心,同时,还加剧了新旧党派之间的纷争,旧党对王安石变本加厉的弹劾使皇上不再特别信任王安石了。  由于王雱犯病的频率增加了,而且夫妇一同房就会因心跳加快而犯病,王雱与庞荻过起了分居的生活。暮霭沉沉,王雱犯病的时候,庞荻只能将青春的心事冻结起来,只能经常试着用其他方式自我安慰,据说,年轻的身体正常的庞夫人开始托奴仆们从民间搜集一些描绘男女性事的画册私看,王雱对此既极端不满又满心愧疚。终于有一天,王雱趁自己头脑清醒的时候劝妻子改嫁别人,特别是还没有结婚而且心中想着她的自己的知心朋友昌王。庞荻不仅不答应,还跟王雱大哭大闹了一场,惹得王雱又犯了一次病。  说到做到,病情稳定下来后,王雱找到昌王,向他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昌王大喜过旺,同时他也为王雱的身体现状和不舍的心情感到伤心,他抱住好朋友泣不成声。在王雱的要求下,昌王主动找王安石,提出娶庞荻为妻的愿望。王安石不答应。  在王雱的一再请求下,王安石终于决定把庞荻作为自己的义女,改嫁给昌王。这种惊世骇俗的举动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也许只有勇于蔑视传统的王安石父子能够做得出来。庞荻自然不愿意,但是她的两次自杀都没有成功,而且每一次自杀都引起王雱的一次精神失常,这使得庞荻不敢再有任何会刺激王雱的举动了。  庞荻不愿意改嫁,并不是因为她不喜欢昌王,而是她受到王雱太多的虐待和热爱的缘故。女人往往就是这样,最折磨她的人是她的最爱,最爱她的人是她的最爱,而集最折磨她和最爱她的人就会是她生命的全部。  庞荻根本改变不了丈夫、公爹,甚至还有父亲以及皇帝兄弟加给自己的这次多多少少带有一丝政治色彩的改嫁决定。虽然她贵为王侯公主,却依然抗拒不了男权社会任意制定出来的戒律。在王雱的“心疾”进一步加深的一个日子,王安石把义女庞荻嫁出去了。  在义女出嫁的前夜,心存愧疚的赵颢约见精神突然又好转了的王雱,表明自己的“难言之隐”,王雱对这样的结局表示理解,同时他也提出希望,希望昌王要好好待庞荻,代自己没有做好没有做好的义务。赵颢动情的对王雱说:“为王婚后会呼荻儿为王夫人。”  赵颢跟王雱正喝得微醉,屏风后面正在听新旧两任丈夫谈话的庞荻走出来流着泪给二人把盏。看着夫人那水涟涟的媚眼儿,王雱说:“夫人且慢,看着为夫。”庞荻目不转睛的带有深情和歉意的望着王雱,好久好久。这时,王雱喊仆人拿来笔墨,当场写下一首名为“眼儿媚”的自度曲。王雱说:“这是我最后一次赏读夫人的媚眼儿,特将此曲命名‘媚眼儿’,送给夫人以作纪念。”庞荻接过来。那首《媚眼儿》是这样写的: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  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  头。  相府和王府都是深宅大院,一个女子是不可能能够串门儿的,虽是生离,却注定了将会是死别。庞荻手捧王雱这首用血泪写成的词,还没看完便扑通跪在地上,哽咽着喊夫君却说不出别的话来。目睹此状此情,赵颢也不停的落泪。  第二天,在庞荻登上昌王花轿的时候,王雱独倚阁楼栏杆,看着那顶缓缓抬起的花轿。他的头脑捕捉着她刚才那明眸中闪过的哀伤和惶惑,那些漫不经心的飞舞着蜻蜓的日子渐渐远去,灰色的痴迷缩成一团雾霾罩在他的头上,他突然再一次精神失常,大叫着倒在地上,仆人们迅速把王雱按在地上。  花轿的帘子轻轻挑起,满脸泪水的庞荻无助的望着那已经没有了王雱身影的阁楼阳台。  这一次,王雱的病情再也没有好转,不久就去世了,年仅三十三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我想,当王雱离开人世间的一霎那,他最忘不了的也许就是庞荻那双清澈如秋水般的眼睛。生命顷刻之间零落成泥,而那相思过了千百载,依然和枝头的丁香豆蔻一般新脆美好。那是怎样的令人叹息又恍然若梦啊。“眼儿媚”,“眼儿媚”,这么俗气的一个词牌名,掺杂上王雱和庞荻的爱情,我的心情复杂起来了。“眼儿媚”,媚眼儿,那是带血的盈盈媚眼儿啊。  真的,《眼儿媚》这首词是王雱最后的清醒,这首词足以令他光照千年文坛。已成为王妃的庞荻肯定会一直珍藏着这首词的手迹,同时可以想见的是,这首词的手迹最后会作为庞荻的遗物于临死前被她的儿女在灵前烧成一把灰烬。千年已过,梦未醒而人已全消,今天的我们只能轻叹口气说:天意作弄人啊。时过境迁,我们对着那首词,遥想着千年前那个夜晚那个多情男子的心绪,推己及人,我们会说:我真的没有不爱你,只是如果到最后我的爱只会伤害你,那么,放手也许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  (第七篇完)
  文章写的很好的呢 ,楼主还在更新吗,想必楼主很有感想呢,呵呵。对了,我上次在www.39394.com 这个里面看的文章也蛮好的,不知道谁写的呢,反正自己也比较喜欢文章呢。
  @一个花开时地方
10:54:55  文章写的很好的呢 ,楼主还在更新吗,想必楼主很有感想呢,呵呵。对了,我上次在www.39394.com 这个里面看的文章也蛮好的,不知道谁写的呢,反正自己也比较喜欢文章呢。  -----------------------------  计划写四十篇,欢迎交流。
  楼主写得很好,已短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如归傍纱窗,有人重画双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