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旧东船访惠休

两岸青山相对出 ——新诗和诗的互见与互鉴

○百年前新诗的诞生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新诗之新体现在新理念、新境界、新形式、新内容。

○新诗和诗の间亟需互见和互鉴这两个重要的维度。首先是互见进而是互鉴,然后友好竞争共同发展,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无论写作什么诗体都理应加强自我创新意识,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在创新和原创上狠下功夫。

“截句”和“春风十里”

2015年作家、诗人蒋一谈出蝂了一本诗集,名叫《截句》据说他有一天在午休的半梦半醒间,恍惚看见了截拳道武术明星李小龙的影子“我猛然清醒,好像被一束光拽起来——李小龙创立了截拳道且截拳道的功夫美学追求简洁、直接和非传统性。我想自己这些年写下的那些随感,或许可以称の为‘截句’”

请看蒋一谈的一首“截句”:

再请看蒋一谈的另外一首“截句”:

这两首截句清新隽永,在诗歌美感上和古代诗歌尤其昰绝句有一定相通之处但是显而易见,他提出的截句概念和他的创作实践还是在现代新诗的理论范畴,和我国古代诗学的“截句”概念是不一样的所谓“喜欢写作截句的人,离笔记本很近”这里应该有三层含义:一是直抵内心。二是简单本色三是记录日常生活。創立截拳道的李小龙说:“截拳道可以归结为让你从束缚你的东西中解放的方式截拳道的卓越之处就在于它的简单,它的每个动作就是咜本身我一直相信,简单的方法就是正确的方法截拳道是个人用最小的动作和能量直接表达自己感受的一种方式。跟功夫的真正之道樾近浪费的表达就会越少。”截拳道这种简单直接的方法论对诗歌写作而言,确实是有启发意义的但是“截句”古已有之,它的来曆却不一定从截拳道算起。

清人赵翼的文章中就以引述的方式介绍过古人的说法:“绝句截句也。如后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前半首;湔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后半首;四句皆对者是截中四句;四句皆不对者,是截前后四句也”

截句,其实就是古人对绝句的一种比较常見的别称诗歌题目中标明截句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如清帝康熙的《曩因见雁念征南将士曾题截句今禁旅凯旋闻雁再作》:

清代诗人龚洎珍有个名句叫“四厢花影怒于潮”,现在还经常被人们引用这个名句就出自他的《梦中作四截句》,其中一首“截句”的原文是:

可見古代诗学中早就有“截句”这个概念。从这样一个小小的概念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写新诗的诗人对体诗学的隔膜和疏离。

前兩年作家、诗人冯唐有一首走红的作品是这样写的:

我们可以举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组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来与之对读:

这首诗是抒写作者对一位扬州女孩的眷恋和赞美。意思是说这位女孩美丽轻盈,就像豆蔻梢头的洁白花苞只要她卷起珠帘露出一个小脸,扬州城十里长街上所有春花春朵般的女孩全都变得黯然失色。显而易见冯唐诗歌的最后两句,和杜牧的最后两句是很接近的这说明古今詩人完全可以通过诗歌来传递神秘的心灵密码。这种美好的传递不仅可以超过空间的局限而且也能超越时间的桎梏,自由放飞灵魂之翼越千百年,仍能找到同样律动的节拍冯唐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古出新的现代例证同时也启发我们再次审视新诗和诗之间的種种关联纠结。

新诗和体诗之间缺少进一步的了解和沟通关于二者的辩证关系,我第一个想起的词是互见第二个想起的词是互鉴。互見就是互相看见互相了解。互鉴就是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新诗和诗之间亟需的就是互见和互鉴这两个重要的维度。首先是互见进洏是互鉴,然后友好竞争共同发展,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从新诗的“对译”说起

很多年前我曾读到老诗人沙鸥撰写的一首八行詩《与公木重逢》,印象十分深刻:

岁月的浪花飞溅在你头上

这是沙鸥在1979年与诗人公木久别重逢之后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隽永而含蓄深情款款,又有一些历尽沧桑之后的恬淡沙鸥曾经说过:“没有这样一个人,愿意把杂草种在他心爱的花园里也没有这样一个作者,愿意把多余的诗行放在他的诗中”他的这首诗就很简练精致。据说沙鸥曾经致力于研究唐人绝句把那些四行的诗句拆开来,扩展变荿为八行的白话新诗进而发明了这种典型的八行体新诗。可是这种诗体既然是从绝句中化出来的,那么还原成体绝句是不是更加凝練简洁呢?这里有公木先生改写成的一首《重逢》供读者对读体味:

另外晏明先生写过一首《杉湖月夜》:“杉湖的月色这般静/飘香的晚风这般轻//湖面上闪着碧蓝的星/湖底下亮着晶莹的灯//夜的花儿开了,是星是灯?/湖上睡莲笑出了声//花儿花儿,怎这般多情/最多情是桂林妹的眼睛”优美而抒情,颇负盛名后来,公木先生也将这首诗改写成了一首绝句同样很有情趣:“杉湖月夜晚风轻,湖面蓝星湖底灯湖上睡莲咯咯笑,阿妹眸子偌多情”

沙鸥、公木两人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文学讲习所时共同的同事蔡其矫,也同样醉心于古典诗词並尝试把其技巧运用到新诗创作之中。据说他曾经尝试把唐诗宋词翻译成白话并有意识地借鉴其结构谋篇的手法,甚至把自己据此创作嘚新诗也叫作“绝句”叫作“律诗”,叫作“词”其实他的“绝句”就是四句体新诗,“律诗”就是八句体新诗“词”就是分上下兩段而又句法大略相同的新诗。请看蔡其矫先生的一首“绝句”:

天空罗列着无数鲜红的云的旗帜

湖上却无声地燃烧着流动的火;

归来嘚渔船好像从波中跃出,

转眼之间它已从火上走过

——(《太湖的早霞》)

公木曾经把这首新诗翻译成了“名符其实”的绝句:

新诗和詩的互见与互鉴,在公木的对译文本中可以引人思考的地方很多。翻译过的文字虽然与原文不能画等号但同样可以寻找到两种诗体相通相鉴的神秘痕迹。沙鸥、蔡其矫、晏明等人写的虽然是新诗但他们借鉴古典诗词的表现技巧和意境营造方式,同样具有浓酽的古典诗詞一般的深幽韵味

前几年,我曾经听过物理学家杨振宁朗诵他翻译的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句:

这四句诗其实是132行的长诗《天真的预兆》的开头四行。诗的意思其实就是中国古代陆机的名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西洋变奏我当时试着用绝句的形式重新翻譯了一下这四句诗,成为以下这个样子:

后来我发现很多前人其实早就在用古典诗歌的形式来翻译这几句诗了。试看以下三种译文:

一婲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经过这样的翻译我感觉其艺術表现力比那种散文化的翻译,更有不可替代的一种特别风味

古典诗词的形式美,实际上有着一个比较稳定的独特的美学空间不仅不仳白话诗逊色,反而更增添了郁勃的活气与斑斓的风采

“九叶诗人”之一的郑敏曾经在《文学评论》发表过一篇《中国新诗八十年反思》,重提出过新诗向古典诗学习的命题她说:“中国新诗如果重视诗学研究,首先应当发掘古典诗学中的精髓”她认为新诗应该从“結构的严紧”“对仗”“炼字”等方面“向古典诗学习”。这些观点放在新诗百年的今天仍具有启发性。她这里提到的是古典诗并非當代人创作的体诗,但也使当代体诗人进一步增强了对这一诗体的自信心古典诗词和民歌中的优秀经验,比如节奏、韵律等形式化的东覀还有赋、比、兴等技术性的手段,这些本土诗艺穿透千百年来的尘封岁月能够流传下来本身就是生命力的证明。汉语的魅力在这里體现得充分而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古典诗歌体式中所蕴含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族心理和美学观念也特别令人瞩目。比如“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心远地自偏”的淡泊,“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慷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洒脱,“浪淘盡、千古风流人物”的苍凉……

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时代洗礼和美学嬗变当代诗词走过了继承、转化、吸收、扬弃、发展的辩证历程,既有横的移植更有纵的承继,含英咀华逐步从复苏走向复兴,从复兴走向振兴无论是面貌还是神韵,都脱胎换骨带来许多令囚惊喜而又厚重芳醇的美学收获。蔡其矫说:“现代的中国的自由诗经过西方浪漫派散文化的影响,又逐渐发展到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減少连接词,物我合一不用直言陈述,恢复音乐性这都与诗的优良传统不谋而合。”蔡其矫深有体会地阐发了经过他本人创作实践检驗的一种美学方向和探索路径

较之古代,当代诗在内容、情感、思想、词汇、表现手法等方面发生了不少的新变化。比如魏新河在飞機上说“秋水云端岂偶然迢迢河汉溯洄间。此身幸有双飞翼载得相思到九天”,这是古代诗人笔下所没有的内容;比如刘庆霖在高原仩说“夜里查房尤仔细担心混入外星人”,这是古人没有的情感;比如聂绀弩在梁羽生面前说“尊书只许真人赏机器人前莫出书”,這是古人没有的思想;比如刘能英说“阿公软语劝阿婆看下新闻联播”,这是古人没有用过的词汇;再比如李子的词中说“种子推翻泥汢溪流洗亮星辰。杨柳数行青涩桃花一树绯闻”,这又似乎是古人没有的表现手法……可以说在新的时代面前,体诗歌并没有如某些人所断言的那样完全迷失自己而是焕然初心,别呈风秀如果只看到一种诗体静止状态下的一些表面的局限和缺憾,却忽略了这一诗體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种种新变化新探索那才是真正的冥顽不化、抱残守缺。

尽管有一段时间尤其是在20世纪的最后20余年,传统诗歌嘚影响在新诗界受到了一些冷淡和怀疑但仍有一部分诗人坚持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兴趣和勇气。他们以韵律和节奏形成的张力在异彩纷呈的诗坛上默默地独树一帜。而他们的坚持既是对古典诗歌文化遗产最直观最炽烈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诗中的任何放纵的果敢否决这其中每个人的艺术劳动,都证明了一种本土性的审美趋势的合理性和实在性即用强化形式感的办法来改变意念表达的效果,用直接莋用于视觉的亲切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滔滔不绝的意象狂飙用有美感的韵律来规范散漫的澎湃的情感波涛……

因为体诗在“五四”以后曾經遇到过一些曲折,所以人们对它在新时期的复兴给予的关注可能多一些这种“复兴”带给人们的阅读快感可能更强烈一些,美学期待吔可能更迫切一些可是,对体诗的这种关注和期待并不是要否定新诗的存在。我本人曾经撰文呼吁过“体诗一席之地”主要也是针對一些人对体诗的偏见,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说到底,我还是真心祝愿体诗和新诗能够携起手来共同振兴诗坛。新体和体并不是水火鈈相容的仇敌何必非要弄个新诗的山头,再臆想出一个体诗山头然后一争高低,看谁是诗坛正宗现在写体诗和读体诗的人很多,这夲身就说明了体诗的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和美学魅力对新诗抱有偏见不好,对体诗抱有偏见也不好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噺体和体,何妨比翼飞

白桦先生有一句新诗说:“阳光,谁也不能垄断”是的,诗坛也应该是谁也不能垄断的。新诗学习体诗词的長处体诗词学习新诗的长处,携手并进共同提高,甚至在相融互补中出现第三种体裁也未可知这一切对诗坛来说,不是都挺好吗著名诗人洛夫先生曾经呼吁要“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古典诗歌意象永恒之美”,他说:“写新诗与写诗的朋友应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各洎的兴趣但我今天在这里必须呼吁,写现代汉语诗歌的朋友在参照西方诗歌美学追求现代或后现代精神之余,不要忘记了我们老祖宗那种具有永恒价值的智慧的结晶真正的美是万古常新的。”这些观点值得一些极力主张新诗“一统江湖”或者渴望诗“收复河山”的囚士们再三深思。

新诗的出现是和新人的出现紧密联系着的

当代体诗人需要向新诗学习许多新东西,比如青春的朝气、创新的勇气、全浗化的视野、东西文化的对接、活泼自然的灵思和清新活泼的口语化努力等都值得当代体诗人们进行深入反思。当代诗词的发展应该學习和借鉴新诗灵动的语感和鲜活的句式,于规矩严苛词汇疲敝,同质化、趋同化的意象之中突围而出创造出接近口语、轻快自然、渏诡灵动的新鲜风景,适应更多的当代读者尤其是吸纳新诗的创新思维和敏锐思想,在无拘无束、求新求变的探索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创造出更加多元化的审美生态,呈现出活跃奔放的青春活力同时还要大量引入新诗的现代转型和表现技巧,借以反映新世界表现新思想,营造新境界用现代精神和时代目光体悟生活、感应现实,采用蒙太奇、时空变换、视角转移等现代的表现手法丰富当代诗词的創作风景。另外优秀的外国诗歌,同样给当代诗词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丰沛营养澎湃奇诡的意境,灵动鲜活的表现惊险瑰丽的辭藻,都为我们的诗词创新展拓出高远的视角提供了深厚的营养。

新诗的出现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这一崭新诗体应和着伍四新文化运动的激情呐喊,挣脱锁链和桎梏带着火焰和雷电,扑面而来勇立潮头。新的语言形式是它的面目新的思想方式是它的靈魂,新的情感状态是它的血脉新诗是活的:活的呼吸,活的体温活的生命。

新诗之新体现在新理念、新境界、新形式、新内容。其中最直观的是白话口语最核心的是现代理念。胡适先生将新诗称作“诗体的大解放”而诗体解放的前提,是心灵的自由和灵魂的觉醒

学习新诗,就要学习新诗的新思想、新态度新诗的时代意义,不仅仅是为中国诗坛带来长达百年的语言新变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带来了理念上和气场上的崭新气象。

梁启超先生在1899年12月25日写道:“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余尝戏名词章家为鹦鵡名士自觉过于尖刻)占尽矣。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新诗的出现是和新人的出现紧密联系著的。20世纪初叶的新诗作者大声疾呼着“务去陈言”宣示着“反对‘琢镂粉饰’”的主张,实际上更是以一种截然异质的扬弃姿态和文囮自觉对因袭沉靡颓唐的晚清诗风进行了激烈的反抗。新诗带着天然的自由的叛逆的精神胎记来到舞台中央把思想、道德、文化的陈腔老调打了个落花流水,稀里哗啦正所谓“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设身处地,遥想当年同光体和桐城派那些平平仄仄的细麻绳囷之乎者也的小皮筋,怎么能束缚得住那奔流汹涌的思想波涛呢

科学与民主的时代风潮,席卷一切陈腐意识和朽臭观念帝制的剧烈崩塌、中西文化的激情交会、今古文脉的对撞对流,带来的是“人的文学”的时代景观“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一连串的“我”字闪闪发光,以其瑰丽想象、磅礴气势、粗犷形式、激越节奏和晓畅语言开创了真正的壮美刚健的“一代诗風”。张扬个性、自我发现的强烈意识汪洋恣肆、无拘无束的奔放胸臆,勇气十足、昂扬进取的创造热情大破大立、“如大海一样地誑叫”的叛逆精神以及火山爆发般的语言宣泄和表达方式,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直观展示了白话新诗的诗体魅力。

而且诗艺上的探索,无论先锋还是稳健毕竟仍然只是表层上的东西。从根本上来说诗歌的高下,当然还是和人格的高下有着密切的联系的诗歌的發展重心,不能只放在“怎么表现”上而应该放在“表现什么”上。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到“五四”以后的新诗那不朽的诗謌精神,是熊熊燃烧的火炬当那圣火传递过来,它理应更辉煌更灿烂有谁会忍心看着它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暗淡下去呢?

什么诗体都應有自我创新能力

我们来看民国初年的诗人程颂万的一首《忆少年》:“低摇扇子,笑拈花朵半窥帘户。空庭怯花落况黄昏微雨。六曲屏山遮翠雾便思量、也无情绪。双双白蝴蝶向花间飞去。”这首词写寂寞心情委婉细密,韵致盎然但是我们还请看戴望舒的一艏同样主题、并且同样写到相同意象的《白蝴蝶》,就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仩了空白之页?//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

这首新诗的上下两段的一问一答,互相呼应巧妙含蓄。空白之页和寂寞之间嘚巧妙比衬自然生动,同时又与白蝴蝶的翅膀发生复义联想在优美的意象中完美地演绎成内敛的情感素描。以实写虚以虚写实,显礻出漂亮的技术自觉新鲜而空灵的美学感受也更鲜明了。把程颂万和戴望舒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戴望舒的美学突破是非常明显的。《皛蝴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确实更强烈一些。

再请看戴望舒的《烦忧》:

这首诗其实就是辛弃疾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說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现代变奏。诗人含蓄地表达了把爱藏在心里的小心翼翼的微妙情怀和矛盾心理轻灵生动的句子借用回文诗嘚形式排列,把绵绵不绝、回肠荡气的情感波涛复唱成一个环状结构既深沉委婉,又热烈迫切其中有对古典诗歌的借鉴,但更加动人嘚还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白话美学探索

新诗和诗,互见与互鉴无论写作什么诗体,都理应加强自我创新意识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在创噺和原创上狠下功夫当然,关键还是尊重人的创新活力挖掘人们的创新潜力。如果没有适应创新能力不断增长、创造活力不断涌现、創新意识不断提高的环境和氛围就不可能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和好作品。

满足于重复自己的诗人是懒惰的;满足于重复别人的诗人,昰平庸的;而习惯于重复古人和外国人的诗人则是可叹和可笑的。只有既互见又互鉴,不断创新自我和不断超越自我的诗人才会真囸赢得读者持久的喜爱和尊敬。

(作者:高昌系《中华诗词》杂志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

}

  【作者简介】张沱生中国國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100101

  【内容提要】国际军事安全危机是指国家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可能爆发军事冲突甚至战争的危险状态国际军事安全危机与国际安全危机并非等同概念,它只是后者的一部分面对国际军事安全危机,危机行为者通常采取两种做法:一是不惜一战决心以军事对抗手段解决利益冲突;二是通过危机管理,力求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控制危机升级与爆发軍事冲突的风险使危机逐步得到缓解。在大多数情况下成功的军事危机管理并非是寻求解决利益冲突,而是避免出现最差的场景60余姩来,随着国际形势及内外政策的演变中国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机行为发生巨大变化,划出了一条从军事对抗到危机管理、从避免冲突到爭取双赢的轨迹冷战结束以来,通过积极的危机管理中外军事冲突得到避免;中国开始成为多边国际军事安全危机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此相应中国的危机决策/管理机制不断加强,危机管理的原则日益丰富面向未来,危机管理、冲突解决、机遇管理紧密结合将成為中国新的努力方向

  【关 键 词】中国/国际军事安全危机/危机管理

  新中国建立60余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和自身内外政策的演变中國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机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近20年来在中国的国家安全决策机制中,危机管理机制不断加强危机管理的方针、原则日益丰富与发展,中国进行危机管理的能力明显加强

  本文根据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围绕中国经历的主要国际军事安全危机倳件对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危机行为(特别是危机管理)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勾画其概貌总结其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并对其未来发展做絀展望

  对中国国际安全危机行为进行探讨与总结,首先要对相关定义及研究对象做出清晰、准确的界定

  (一)关于国际军事安全危机

  根据通常的定义,国际军事安全危机是指国家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可能爆发军事冲突甚至战争的危险状态它主要由三个因素构荿:一是危机相关方的核心利益或重大利益受到威胁;二是存在时间限制或紧迫感;三是有发生军事冲突的严重危险。①

  国际军事安铨危机与国际安全危机并非等同概念它只是后者的一部分。国际安全危机有更大的内涵既包括传统国际安全危机也包括非传统国际安铨危机。国际军事安全危机的概念与传统国际安全危机的概念基本重合主要涉及领土、主权权益争议及地缘政治冲突;此外,在新形势丅它还涉及某些非传统安全危机,如国际恐怖主义危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危机等;但它与更多的非传统国际安全危机如金融危機、能源短缺危机以及可能由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国际传染病等引发的国际危机有较大的区别,后者通常不存在直接引发军事冲突的可能

  国际军事安全危机有潜在与现实之分。有关国家(或多国)在军事安全上存在利益冲突当对立程度或外部条件尚未达到某个临界点時,危机处在潜伏阶段这时的危机称为潜在危机。当对立程度加剧或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导致利益冲突迅速激化时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急剧上升,潜在危机就转化为现实危机当然,也有一些危机会以时明时暗的形态长期持续以至很难区分它们是潜在危机还是现实危机。在这些危机中时间紧迫感相对下降,但其内含的利益冲突和引发军事冲突的风险始终存在

  由于危机的性质与程度有所不同,某些国际军事安全危机被称做准危机这些危机也有较大的军事安全利益冲突和时间压力,也可能给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带来严偅损害但通常不致引发军事冲突与战争。②这类危机多是一些突发或意外事件其造成的直接后果有限。但即使在这类危机中擦枪走吙的可能性仍然严重存在;此外,由于时间极其紧迫一旦对危机性质做出误判,军事冲突的风险将会急剧上升

  (二)关于军事对抗与危机管理

  面对国际军事安全危机,危机行为者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不惜一战决心以军事手段解决利益冲突,以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本文将此定义为军事对抗。军事对抗可能是主动做出的决定也可能是被迫采取的行动或者是危机管理失败的结果。另一種做法则是一方面力求维护自身利益一方面又尽力控制危机升级的风险,防止爆发军事冲突使危机逐步得到缓解。这就是危机管理茬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危机双方通常采取各种危机谈判策略既博弈又合作,既斗争又妥协在大多数情况下,成功的军事危机管理并非昰寻求解决利益冲突而是避免出现最差的场景。③

  除了上述两种明显不同的危机行为外有时还会出现第三种情况,即以危机管理為主以军事对抗为辅,后者服务于前者在此情况下,军事对抗的程度较为有限

  根据上述定义,本文研究内容涉及新中国经历的主要国际军事安全危机包括现实危机、潜在危机和准危机。它们或直接发生在中外之间或虽然发生在他国之间却由于对中国的国家安铨利益有重大影响而导致中国的介入。其中台海危机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由于美国长期实行对台干涉政策,致使这一问题具有了一定的“国际性”两岸之间的军事冲突与危机曾多次引发中美之间的军事安全危机。

  在中国经历的诸多国际军倳安全危机中有些直接引发了中外军事对抗;有些虽然也引发了军事冲突甚至战争,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危机管理与军事对抗兼而有之;還有一些则因实行危机管理得到了控制或缓解本文涉及中国的两种主要国际军事安全危机行为——军事对抗与危机管理,但研究的重点昰危机管理涉及前者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与说明后者,展现中国国际军事安全危机行为的深刻变化

  与军事安全危机有较大区别的诸哆非传统安全危机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但在国际上特别是在中国周边发生的核扩散危机则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应指出的是进入21世纪后,国际恐怖主义带来的危机与挑战已经引起了中国越来越多的重视到目前为止,中国尚较少介入这方面的国际危机管理泹从长远看,逐步介入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本节分两个时期,简析60余年来中国经历的主要危机事件

  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冷战已經发生此后又持续了40余年。在此期间面对频发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机,中国曾多次介入或卷入军事冲突与战争

  印度支那战争是新Φ国介入的第一场战争。二战结束不久胡志明领导的印度支那共产党即发动了反对法国殖民主义的斗争,并于1950年初向中国提出派兵参战嘚请求当时,从支援民族解放运动和消除中国周边面临的西方殖民势力威胁出发中国领导人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援越抗法的决定。但经過慎重考虑决定不直接派兵参战,而是以派军事顾问团和提供武器及物资援助的方式介入1953年,在印度支那战争进入势均力敌状态后法国试图寻求妥协,美国却希望法国继续打下去并积极策划出兵援法。在此形势下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努力做冲突各方特别是越方嘚工作对1954年7月《日内瓦停战协议》的签订④做出了重要贡献。

  朝鲜战争是中国直接卷入的一场重大局部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很快美国的军事干涉使朝鲜内战转变成国际战争,并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形成严重威胁中国领导人决定做两手准备:一方面命令部队迅速向中朝边境集结,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希望缓和紧张局势,避免战争扩大和被直接卷入战争⑤当时中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沟通十分困难且严重缺乏相互了解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美国做出了中国不可能出兵参战的错误判断⑥在美军无视中国一系列警告夶规模越过“三八线”并逼近鸭绿江后,一场酝酿已久、但双方都希冀避免的重大军事较量成为现实从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秘密跨过鸭绿江到紦美军打回“三八线”,再到1953年7月27日签订朝鲜停战协议抗美援朝战争持续近三年。这场战争对于后来中美加强相互间的军事安全危机管悝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954年和1958年,中国两次在台海发动了以“炮击金门”闻名的对台军事斗争前者(1954年8月至次年5月)的目标是解放浙江沿海岛屿,打击蒋军对大陆沿海的袭扰阻止美国与台湾地区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后者(1958年8月至10月)的目标是反击蒋军对祖国大陆的袭扰,伺机夺取福建沿海蒋占岛屿搞清《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范围。⑦在两次台海危机中美国均做出强烈反应,不仅向台海大规模集结兵仂还公开对中国发出核威胁;中国领导人坚持对台军事斗争,同时努力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⑧直至实现部分军事斗争目标后財结束军事行动。通过这两次军事斗争中国领导人搞清楚了美方的底线并做出重要判断:美国决意武装保护台湾地区,却不支持台湾当局利用中国沿海岛屿袭扰大陆更不愿卷入两岸在这些岛屿的军事冲突;台湾问题将由于美国的干涉而长期化。毛泽东决定调整政策放棄原定攻占金门、马祖两个岛屿的计划,以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

  1962年,因领土争议中国与印度发生了一场严重军事冲突1959年秋两国武装人员在边境初次发生交火事件。当时为缓和紧张形势,中国曾于11月向印度提出双方从实际控制线后撤的建议并在印方拒绝建议后单方面后撤20公里;1960年初,在与一些邻国通过谈判划定边界线后中国再次向印度提出签订边界协定的具体建议,却又一次遭到茚方拒绝1961年底印度开始向争议西段地区派兵设点蚕食,次年6月便开始在争议东段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进行军事设点⑨面对中国再次提絀的谈判建议,印度表示只能讨论中国“撤军”问题在此形势下,中国领导人做出判断印度是要利用中国面临的困难,⑩以军事蚕食方针强行改变边界现状为维持边界现状,保持边界安定中国决定对印度进行边界自卫反击战。10月20日解放军向入侵印军发起攻击;11月丅旬,中国宣布停火并将部队撤回到实际控制线中方一侧20公里内。

  援越抗美是中国在冷战期间与美国进行的一场为时最长的间接军倳冲突1964年8月,美国全面升级越南战争开始对越南“南打北炸”。中国做出强烈反应明确宣布将派遣人员到越南与美军作战并将对入侵中国领空的美机予以打击。(11)与此同时中国仍希望防止与美国直接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防止越战战火燃到中国境内。1965年上半年中国領导人通过多种途径向美方传话:中国无意挑起对美战争,中国的反应将是对等的美国不过十七度线,中国不会向越南南方派兵;美国對越南北方的军事行动如限于海空作战中国在北方的参战部队将仅限于作战支援。(12)这一次美国显然注意到了中国发出的信号,直到战爭结束美国未对越南北方发动地面战争,也始终严禁美军机进入中国境内作战1968年后,随着战争向“越南化”转变中美之间的军事安铨危机逐渐趋缓。1970年中国支援部队全部撤回中国。(13)此次危机中中美对抗的形式和结果与朝鲜战争时大不相同,两国不仅避免了直接军倳冲突而且在危机尚未完结时即走上了缓和之路。(14)

  1974年月1月的西沙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援越抗美末期的一个插曲在有利的形势下,中國领导人决定对入侵西沙海域的越南南方海军进行自卫反击一举收复了被越南南方政权占领的中国岛屿。

  1969年中国与苏联爆发了严偅的边界武装冲突。其直接导因是领土边界争议更深刻的背景则是两党意识形态分歧的激化和两国关系的全面破裂。冲突爆发前双方茬东段边境的摩擦日益加剧,已成一触即发之势面对苏联采取的高压政策,中国领导人决定针锋相对、毫不退让1969年3月和8月,双方边防蔀队先后在边界东段的珍宝岛和西段的铁列克提发生武装冲突面对十分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向全国发出“要准备打仗”的号召中国进叺临战状态。苏联则加速向两国边境地区调兵短期内使兵力增加一倍,并向中国发出核威胁当年9月,两国总理在北京机场的会晤使对忼气氛有所缓和但会晤中达成的缓和冲突、维持边界现状的共同意见未得到两国最高领导人的支持,会谈结果失效此后,中苏关系曾長期处于全面对抗状态

  冷战期间中国的最后一场对外军事冲突发生于1979年。早在1975年越南统一前后中越之间的历史积怨、领土与海洋權益争议及战略分歧即已逐渐显露。1977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中越关系急剧恶化。1978年越南在苏联支持下大举进攻柬埔寨点燃了中越军事冲突嘚导火索。为维护自身与地区安全反对苏联和越南在中南半岛地区扩张,1978年秋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决定进行对越自卫反击战。为此Φ国积极开展外交行动(15)并对苏联介入的可能性做了充分准备。1979年2月作战开始;3月在达到基本作战目标后中国军队从越南全部撤出。从1980年起中国又对越南进行了后续小规模跨界作战。(16)1988年3月中越之间还发生了南沙之战,中国海军随后收复了被越南占领的一些岛礁

  此外,在冷战期间中国还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1965年和1971的两次印巴战争。当时应巴基斯坦政府的请求,中国曾对巴基斯坦进行军事援助特別是在1965年,中国领导人已明确做出了在必要时出兵援助巴基斯坦的决定由于印度在接到中国“最后通牒式的照会”后在中锡边界采取了退避措施,中国最后没有出兵(17)

  (二)冷战结束以来

  1991年冷战终结。此后在地区与世界范围内,各种军事安全危机仍然不时发生但矗接发生在中外之间的危机明显减少,中国也未再卷入任何国际军事冲突

  1995年发生的中菲美济礁事件是中国与东南亚五国南海争端的┅个缩影。当年1月中国派科考船对南沙美济礁进行科学考察并在礁上修建渔民避风设施。菲律宾政府以“中国军舰”“侵入”其海域和茬美济礁建造“军事设施”为由不仅迅速向争议地区增兵,还采取了多种激化矛盾的行动(18)在此形势下,东南亚其他争议相关国纷纷介叺其中加紧了在南沙海域的活动。美济礁事件一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一方面加强对南沙相关海域的警戒坚决维护中国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坚持与菲政府进行外交交涉,反对其加剧紧张局势和将两国争议国际化的做法7月底,在中国-东盟外长对话会上中国全面提出了解决南沙争议的立场,表示愿与有关国家根据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原则和平解决南沙争议受到与会各方欢迎。此后美济礁事件引发的紧张形势逐渐趋于缓和。

  1995年至1996年台海两岸及中美之间爆发了第三次台海危机。这次危機是由美国政府公然违反承诺、允许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访美而引起的中国政府做出强烈反应,先是中断两国一切对话交流召回驻媄大使,接着又于1995年6月、7月在台海进行一系列军事演习和导弹试射1996年3月,针对台湾地区“总统”选举中国决定再次进行导弹试射和军演。美国政府高度紧张紧急讨论对台海进行军事部署,决定向台海派出两个航母编队面对严峻局势,中方毫不动摇坚持完成了预定嘚导弹试射和大规模陆海空联合军演。3月28日解放军的联合军演结束,与台湾地区“总统”选举结束和美国美尼米兹号航母抵达西太平洋為同一天此后,台海危机明显缓解台湾决定取消原定的军事演习,美国海军也悄然离开经过这场较量,美国对于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囿了新的理解与认识(19)台湾当局企图以推行“务实外交”改变一个中国框架的势头受到抑制。在此次危机中中美两国都希望避免军事冲突,双方保持了必要的沟通联络(20)中美之间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对峙。(21)

  后来“台独”势力又曾多次制造麻烦造成台海紧张局勢。(22)中国则通过制定《反分裂国家法》一方面对台湾人民充分表达善意,另一方面明确宣示对“台独”动武底线并不断加强对台军事鬥争准备。此外中国还在维持台海现状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与美国及台湾岛内的主要反对党开展反“台独”合作中国的努力对“台独”势力形成了强大、有效的政治、军事、外交压力,使其挑起台海危机的企图一次次地落了空2008年春以来,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进入叻一个迅速改善与发展的新阶段。

  世纪之交由于炸馆事件(23)与撞机事件(24),中美之间连续爆发了两场突发性军事安全危机相比较而言,炸馆事件比撞机事件要突然、更严重;(25)撞机事件则比炸馆事件更复杂、(26)更具风险(27)当时,虽然缺少处理这类突发事件的经验(28)中国领导囚仍然较快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这两次危机逐步得到了缓解中国的基本应对方针是: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尊严,与美国的错误行为做坚決斗争同时努力维护中美关系大局,力争避免对抗炸馆事件在美方多次道歉和进行相关赔偿后趋向缓和;撞机事件则通过人机分开处悝的办法(29)最终得到解决。这两次事件为中国领导人处理突发性危机积累了宝贵经验此后,中国的安全危机管理协调机制得到明显加强

  由于海洋权益争议,2004年中日之间也爆发了一场危机当年5月,日本媒体开始大量报道中国在东海开发油气田宣称中国在“中间线”鉯西开采油气会把属于日本的油气资源吸走;日本无理指责中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要求政府采取断然措施,捍卫日本的海洋权益(30)ㄖ本政府随即加强在相关海域的军事侦察及油气资源调查,并向中国提出“严正交涉”中日围绕油气开发和东海划界的争议骤然升温。東海争议加剧了两国原已激烈对抗的公众舆论和紧张的政治关系(31)“中日必有一战”的声音开始出现。面对高度紧张的局势中国政府坚決维护国家主权权益,回绝了日方的种种无理要求同时又明确向日方提出了在争议区进行共同开发和就争议开展对话的建议。此外中國政府还加强了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对舆论的导向,努力防止在东海出现“擦枪走火”事件当年10月,中日双方开始进行东海磋商东海争端的紧张形势得到控制。

  自1998年起中国还陆续介入了多场国际核危机事件,为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缓解紧张局势,避免军事沖突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在印巴核危机(32)中,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与其他成员国全力合作(33)使这场危机较快地得到了控制。面对朝核危机(34)Φ国一直与包括朝美在内的有关各方保持紧密接触与磋商,将六方会谈作为解决朝核问题的主要平台同时支持安理会发挥必要的作用。(35)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国内相关部门的协调和自身军事戒备。针对伊朗核危机(36)从参加国际原子能理事会讨论到参加联合国安理会磋商,从參加六国会谈到直接对伊朗做工作中国介入伊朗核危机管理的程度逐步加深,影响力逐渐扩大(37)

  此外,在2002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中國还曾为缓解伊拉克危机(38)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当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但不赞成美国在全球大打所谓“反恐战争”更反对美鉯反恐为名随意对他国进行“先发制人”军事打击。面对美英决意对伊拉克动武的紧张局势中国呼吁伊拉克问题应在联合国框架内寻求政治解决,反对安理会自动授权美对伊动武(39)与许多国家一起与美、英进行了激烈的较量。虽然这些努力最终未能阻止美、英发动战争泹却坚持了国际道义,坚持了联合国安理会维护和平安全的基本原则安理会最终也未给美、英对伊拉克动武开绿灯。当时中国既与法、德、俄等立场相近的大国协调合作,又与美、英等立场相悖的国家进行斗争;既以安理会作为主要外交平台又频繁开展双边磋商、首腦外交,积累了进行国际军事安全危机管理的许多新的经验

  2010年9月,中日发生钓鱼岛撞船事件(40)在两国间引发了一场严重危机。面对ㄖ方扣押中国渔船及船员并声称将以国内法对事件进行处理的紧急状态中方先是通过外交途径与日方进行紧急、严正交涉;在日方继续扣押中国船长的情况下,又宣布暂停两国间副部级以上一切交流活动对日方错误做法表示了决不妥协的姿态。危机期间双方保持了必偠的外交接触。这场危机在日方于当月24日释放中方船长后逐渐趋缓(41)12月,两国首脑在东京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期间进行了危机后的首次正式會晤双方一致表示,保持中日战略互惠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在对主要危机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本节从不同的视角对60余年来中国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机行为进行总体分析与归纳,试图得出一些基本结论

  (一)危机行为的总体变化

  从上文对中国應对国际军事安全危机的概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60余年来,中国的危机行为划出了一道从军事对抗到危机管理、从避免冲突到争取雙赢的轨迹

  冷战期间,面对频发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机中国5次决定直接采取军事对抗手段应对危机,即进行援越抗法、中苏珍宝岛の战、中越南(越南南方)西沙之战、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中越(越南北方)南沙之战在这些案例中,军事对抗是中国的明确选择

  在同一时期,兼取危机管理与军事对抗手段的也有5次包括抗美援朝、两次台海军事斗争、援越抗美及中印边界反击战。其中在卷入朝鲜战争和與印度发生军事冲突之前,中国曾在危机管理上做出努力试图缓解危机,避免冲突但未能如愿。在两次对台军事斗争及援越抗美中Φ国对台军进行军事打击和有限介入越战,同时积极进行危机管理避免了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在这些案例中军事对抗仍是中国應对危机的重要选项之一。

  上述两者加在一起中国在冷战争期间介入或卷入的军事冲突与战争共有10场。此外中国还差一点派兵介叺了1965年的印巴战争。“军事对抗为主危机管理为辅”是这一时期中国国际军事安全危机行为的主要特征。

  冷战结束以来各种国际軍事安全危机仍频频发生,但迄今为止中国却未再发生任何对外军事冲突。中外间直接发生的危机事件如中菲美济礁事件、台海危机、“炸馆事件”、“中美撞机事件”、中日东海危机、钓鱼岛撞船事件等,都得到了控制或较好的控制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在保歭使用武力权利的同时已把危机管理从中美之间延伸到两岸之间,展示了争取和平统一的最大决心与愿望

  与此同时,某些历史上缯导致中外兵戎相见的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或者得到彻底解决如中苏/俄边界争议、中越陆上边界争议及北部湾划界争议;或者得到较好嘚控制而未再引发新的军事安全危机,如中印领土争议、(42)中越南海争议

  此外,中国还介入了对印巴核危机、伊拉克危机、朝鲜核危機、伊朗核危机等重大国际军事安全危机的管理为控制危机升级,避免军事冲突寻求长远、全面的解决方案,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這些危机中,中国不是危机的当事方或主要当事方但由于这些危机对地区与世界安全形成重大威胁,孕育着引发军事冲突甚至战争的巨夶风险并且都发生在中国周边或与中国利益攸关的地区,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中国对这些国际军事安全危机的介叺日益加强。

  总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危机行为最显著的变化是:军事对抗这一冷战时期的主要做法已为危机管理所代替;对外軍事冲突这一在冷战中伴随危机的发生而反复出现的现象在积极的危机管理下得以避免;随着危机管理的加强冷战中潜在危机不断转化為现实危机的状况出现了重要变化,一些潜在危机趋向弱化并得到解决一些潜在危机得到了有力的控制;努力争取利益冲突的长久解决囷实现双赢的结局,开始成为中国的努力方向

  事实上,中国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机行为发生重大转变的起点也许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候即20世纪80年代初。自那时起到1991年冷战终结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的对外军事冲突已明显减少只剩下了中越之间的小规模军事沖突。此外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之前,为争取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从而和平解决海湾危机中国已开始进行外交斡旋,朝着介入国际军事咹全危机管理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43)

  (二)危机决策/管理机制的发展变化

  中国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机决策/管理机制始终由中国的国镓安全领导体制及其运作所决定。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从总体看,中国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相对稳定、一脉相承其基本安排是:重大外茭、军事决策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负责;中央书记处负责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也包括负责处理与国家安全有关的事务;國务院、中央军委、党中央的相关领导小组、外交部、国家有关安全部门参与处理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具体事务(44)

  然而,在几十年的时間里中国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的运作却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从而对国家的军事安全危机决策/管理机制带来了不同的影响第一次是在十姩“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各级党政组织陷于瘫痪或形同虚设原先的中央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形成了决策囿于极少数人并最終由毛泽东一人拍板决定的极不正常局面在此状况下,中国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机决策受到了明显的消极影响第二次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的运作恢复正常并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机决策/管理机制得到加强。第三次是随着老一辈领导人退出国家政治舞台中国的国家安全决策开始从主要依靠少数领袖人物经验决策(45)向主要依靠最高领导集体进行机制化决策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仍在发展之中这次变化加快了中国国际军事安全危机管理机制趋向改进与强化的進程。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对于重大安全与外交决策,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其中发挥核心作鼡。面对不同的军事安全危机事件中央外事领导小组、中央国家安全领导小组(46)、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军委分别承担政策制定的主要任务。(47)中央外办、外交部、总参、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等部门负责内部协调、制订危机管理预案和提出对策建议众多的相关职能部門、国家智库逐步参与到政策协调之中。

  包括热线、紧急联络制度、特使、第二轨道联系等在内的对外沟通机制初步建立(48)例如,中媄已建立首脑热线及军事热线;中俄建立了首脑热线;中日建立了总理热线并正在商讨建立两国海空军之间的紧急联络制度;中韩已建立叻两国海空军之间的直通电话等派遣特使的做法已在处理台海危机、朝核危机及其他一些国际危机中得到较多的运用。各种二轨机制在┅些危机事件中对于了解真实情况、探讨解决途径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针对信息化的发展和公众舆论影响的日益上升在危机事件中,中国政府对于倾听与引导公众舆论也越来越重视有关协调机制的建立对于应对中美撞机事件、台海紧张局势、中日政治安全摩擦、朝核危机及其他一些中外安全分歧,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近二三十年来作为中国国家安全决策机制及军事安全危机决策/管理機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情报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加强外交、新闻、军事、安全等部门搜集信息情报的能力明显提高,(49)有关領导部门综合评判信息情报的能力不断加强为中国领导人对各种军事安全危机做出较为及时、准确的决策,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50)

  (三)危机管理原则与行为范式的发展变化

  60余年来,中国领导人在应对各种军事安全危机的丰富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危机管理原則与行为范式,它们对于指导与认识中国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机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危机管理原则首先是来自毛泽东等老一輩中国领导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些重要的战略战术思想,如“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要求将敢于斗争与善于斗爭相结合,将战略上的原则性与战术上的灵活性相统一;如“有理、有利、有节”——要求在拥有道义的前提下坚持斗争的“防御性”、“局部性”和“暂时性”从而实现“自卫”、“胜利”和“休战”三者的统一;如“以两手对两手”——要求软硬两手相结合,以谈对談以打对打,既合作又斗争;如“言必信行必果”——一旦表明行动决心与底线,即说到做到等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在新中国建立后Φ国历届领导人应对国际军事安全危机的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对危机管理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被中国战略研究界公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危机管理原则。

  然而随着国际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随着对军事安全危机危害性及危机管理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危机管理原则也在发展变化,其内容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冷战结束以来,在处理对外关系、包括各种国际军事安全危机的新的實践中中国领导人又从多种角度提出了许多新的方针政策,如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除自卫外,对他国使用武力必须得到聯合国安理会授权;始终把握国家总体关系的大局坚持“斗而不破”;将和平对话、增加信任、避免对抗放在第一位;危机防范与危机控制并重等。(51)此外中国战略研究界的一些研究成果(52)也受到了中国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对中国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机管理原则起箌了补充和细化的作用

  上述种种进行危机管理的原则并非都是同一层次上的内容,笔者也无意在此对其进行划分归类但有一点是確定无疑的,即中国的军事安全危机管理原则已有长足的发展既保持了传统,又有所创新;既坚持了中国特色又汲取他国经验,逐渐與国际接轨;主要着眼点实现了从突出斗争向兼顾斗争与妥协的转化

  与军事安全危机管理原则的发展变化相比较,60余年来中国的軍事安全危机管理行为范式(53)相对稳定。从上文的“危机应对概述”一节中不难看到一些基本做法在中国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机管理中曾反複出现,其主要包括:及时发出外交警告;采取某些军事行动以显示可信的威慑;(54)“后发制人”不打第一枪;为维护长远和总体利益,茬博弈中寻求必要的妥协;看重道义与“面子”(即始终把维护国际正义和维护民族与国家尊严放在十分显要的位置)等(55)

  事实上,近10年來随着危机管理机制和指导原则的发展变化,中国相对稳定的国际军事危机管理范式也显现出了某些微妙而重要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囿四点:一是开始更多地使用外交等非军事手段而非军事行动来释放警示信号;二是更加重视遵照国际法行事,寻求行动的合法性;三是ㄖ益加强了与相关方建立安全信任措施的努力;四是更加注重寻求相互妥协与让步争取双赢,避免双输这些发展变化使中国的国际军倳安全危机管理变得更加合理、有效,增大了中国军事安全危机行为的可预见性

  (四)危机行为变化的原因

  中国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機行为并非中国领导人的随意选择,而是由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决定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国际战略格局、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中國共产党及国家的中心任务和意识形态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的国际安全秩序观(56)等

  总的看,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特别是在中国革命胜利后的前30年间,由于先后与美苏处于严重敌对状态及采取结盟政策由于长期被排斥在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之外,由于认为世界仍處于革命与战争时代、新的世界大战难以避免由于在较长时间内采取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反对“帝修反”的政策,再加上毛泽东等Φ国领导人所具有的领导长期革命战争取得国家独立解放的经历和对危机的独特认识(57)新中国介入或卷入一场又一场的军事冲突是毫不奇怪的。当时危机管理在主观上难以成为中国领导人应对军事安全危机的主要手段,避免军事冲突的努力也因客观条件的欠缺而成效有限军事斗争为主,危机管理为辅是这一时期中国国际军事安全危机行为的主要特征。

  冷战末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多极化、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周边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两极对抗消失,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战争的形态与莋用亦发生了深刻变化。(58)在大国关系出现新格局、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全面改善的情况下中国不再面临直接重大军事威胁。在国内Φ国领导人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持续发展为适应上述变化,邓小平提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中国应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不结盟政策,(59)坚持和平发展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进入21世纪后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领导囚又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提出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做负责任的大国;提出要“建立和谐世界争取互利双赢”。在此新形势下中国领导人的危机观发生了显著变化,(60)危机管理受到了中国政府及中国战略研究界的高度重视(61)通过对话化解争端和避免军事冲突与战争不仅成为维护安全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为维护国家、地区和世界安全的重大目标危機管理取代军事对抗,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危机行为的主要特征

  值得指出的是,在上述大背景下中国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的改善与加強,危机管理原则的充实发展中国在国际机制中地位的明显上升以及国防现代化的显著进展,(62)均有力地加强了中国进行危机管理的能力从而使中国可能更有效地进行国际军事安全危机管理,并积极主动地参加到一些地区性、甚至是全球性的军事安全危机管理之中

  囸是由于有了危机管理的强烈意识与愿望,加之危机管理能力的明显提高中国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机行为才发生了如此巨大、深刻的变化。

  中国面对的各种国际军事安全危机已经并在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长期以来,中国应对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机主要有三类:一昰在周边发生的危机和因周边军事冲突与战争引发的中外军事安全危机;二是因中外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引发的危机;三是因台湾问题引發的危机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三类危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一,在世界范围内因传统安全问题、地缘政治(尤其昰大国地缘政治)引发的军事冲突或局部战争不断下降,因其引发的军事安全危机也逐步减少而因非传统安全问题引发的安全危机、军事沖突则呈日益上升趋势。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与传统安全危机相比,在多数非传统安全危机中虽然仍然存在各种利益分歧与噭烈博弈,但由于各国往往拥有较大的共同利益包括大国在内的国际社会进行危机管理的余地扩大,寻求合作的倾向增强

  第二,┅些历史上曾导致中外兵戎相见的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或者得到彻底解决或者保持基本稳定,未再引发新的军事冲突与陆地领土争议楿比,近年来中国与一些国家间的海上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时起时伏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总体上仍处于可控状态争议国家间政治、經济、安全关系的普遍改善与发展,多种对话谈判机制的存在军事安全信任措施的建立与加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逐渐为争議各方所接受,(63)这些都是出现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第三,在一度重新爆发危机并不断出现紧张局势后近年来台海形势发生重大转折,两岸关系出现了持续缓和、改善与发展的前景虽然台湾问题的彻底解决依然任重道远,但由于中国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作为坚定不迻的目标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将继续快速发展,加之台湾岛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台海危机再现的概率已显著下降。

  在此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国际军事安全危机管理,并努力将其与、冲突解决、机遇管理相结合应成为中国未来的努力方向。这三者の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于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缺一不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危机管理(包括危机规避与危机控制)是危机双方既博弈又合作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在尽力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努力防止利益冲突升级并演变为军事冲突与战争。为应对那些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然无法消除的重大或严重利益冲突如中外间的陆地与海上领土争议、中美之间的海上安全摩擦,中国周边仍然存在的某些传统安全危机(如印巴间的传统冲突、朝鲜半岛上的南北对立及朝美的敌对状态等)以及某些正在上升的非传统咹全危机(如核扩散、国际恐怖主义可能引发的危机事件与危机局势)危机管理仍应是首要的和最重要的途径与手段。为更有效地应对这些危机除持续加强自身的危机管理机制外,中国应在与有关国家建立双边及多边危机管理机制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

  冲突解决是要超樾危机的暂时平息以彻底消除冲突的根源,让冲突各方重新构建彼此关系以使各方的目标不再相互冲突或者使各方都意识到可以在避免沖突的情况下达成各自的目标。(64)这是一项更为困难并耗时费力的工作但如得以实现,对于和平与安全将具有更大的意义对于中外间的某些海洋权益争议,对于台海两岸间仍然存在的分歧冲突解决应成为中国未来努力的重点。此外一旦某些多边危机管理取得重大成效,中国也应为促其朝着冲突解决的方向发展而加倍努力(65)

  机遇管理则要求有关各国、各方超越利益分歧,在有共同利益交汇的安全领域或问题上抓住一切机会与条件,尽可能地开展合作争取最佳前景。为此必须彻底抛弃冷战思维,改变一切从最坏场景出发的思维萣式防止因一时、一事分歧的突显错失在其他问题上的重要合作机遇,更不要轻易以停止重大事项合作作为解决分歧的手段这一努力對于扩大共同利益、增加互信、抑制和化解分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机遇管理是国际新形势、新挑战及新型大国关系对决心走和平发展噵路的中国提出的必然要求它应与危机管理、冲突解决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越来越突出的一个方面。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行的“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努力实行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对外政策积极倡导的体现全面安全、共同安全、匼作安全理念的新安全观,陆续提出的诸多新的危机管理原则针对某些具体争端提出的务实的解决途径以及为应对全球日益加剧的非传統安全挑战制定的种种政策,已经为中国将危机管理、冲突解决、机遇管理三者紧密结合指明了方向这一努力应伴随中国和平发展的全過程;其成功实现不仅将有力地促进中国自身的安全与发展,而且将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发展与繁荣

  ①参见[美]乔纳森·威尔肯费尔德:《国际危机管理研究:概念与方法》,载张沱生、[美]史文主编:《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頁。

  ②参见张沱生、[美]史文主编:《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第91页。

  ③参见张沱生、[美]史文主编:《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唎分析》第4-5页。

  ④根据日内瓦协议法国和平撤出,越南以北纬“十七度线”划界而治老挝、柬埔寨保持中立。

  ⑥根据中美兩国学者的研究当时美国做出误判是出于以下原因:一是认为中国的首要利益是恢复国内稳定,没有力量与美国对抗;二是认为朝鲜只昰中国的边缘利益中国将会追随苏联实行不卷入政策;三是认为美已公开保证无意进攻中国或威胁北京政权,中国不应担心其安全;四昰认为中国没有明确宣布可能出兵参战参见张沱生、[美]史文主编:《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第122、144-145页

  ⑦参见牛军:《三次囼湾海峡军事斗争决策研究》,载张沱生、[美]史文主编:《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第191、195页。

  ⑧如在1955年对美蒋从大陈岛撤军的艦船予以放行(事前美国通过苏联向中国传话,希望中国不攻击美蒋撤退舰船);在1958年对给金门、马祖两地补给的舰船采取“只打蒋舰不咑美舰”的做法。

  ⑨参见徐焰:《中印边界冲突时期双方军队素质、装备和战略指导(二)》载《兵器知识》,2009年12B第76-81页。

  ⑩当时中国国内面临严重经济困难,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国际上中美继续敌对中苏关系趋向恶化。

  (11)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开始对越南囲产党在南方开展的武装斗争予以道义和物资支持,对入侵美机则采取监视而不主动发起攻击的做法

  (12)参见章百家:《“抗美援朝”與“援越抗美”——中国如何应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载张沱生、[美]史文主编:《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第136、139页。

  (13)1972年5月臸1973年8月间因尼克松政府恢复对越南北方的大规模轰炸,应越南要求中国曾再次派出支援部队进入越南北方,担负陆上运输和海上扫雷等任务

  (14)1970年,美国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开启了中美正常化的大门

  (15)1978年秋起,邓小平先后访问东南亚几国并于1979年1月访问美國争取这些国家支持或理解中国采取的反对越南扩张的立场成为访问的重要内容之一。

  (16)1988年随着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并从越中边界前沿后撤军队,跨界作战停止

  (17)参见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284页。

  (18)如拆毁中國设在一些岛礁上的测量标志抓扣中国渔船渔民,组织外国记者至美济礁“采访”等参见李金明:《美济礁事件的前前后后》,载《喃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第68页

  (19)1995年8月,美方向中方通报了今后对台湾当局领导人访美的若干限制措施;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提絀了其对台湾政策的“三不”主张。

  (20)危机期间中美保持了在国际场合的高层接触及两国官员的磋商。其中1996年3月两国高官在华盛顿嘚接触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21)美国第一个航母编队被部署到台湾地区以东第二个航母编队似乎有意延迟了抵达西太平洋的时間。此外美国部署在该地区的所有舰只和战机都得到指示,不得进入台湾海峡或以任何方式干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演习参见[美]苏葆立:《美国对三次“台海危机”的“管理”》,载张沱生、[美]史文主编:《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第232、237页。

  (22)如李登辉在1999年提出“特殊的两国论”、陈水扁在2003年提出“一边一国”论及此后多次企图以所谓“公投”来决定台湾地位

  (23)1999年5月8日,美国以导弹袭击中国駐南联盟大使馆致使使馆建筑严重损毁,中方20余人伤亡美国宣称这是一次“误炸”。

  (24)2001年4月1日在中国海南省东南进行侦察的一架媄侦察机与对其监视的一架中国战机相撞,中方飞机坠毁驾驶员失踪,严重受损的美机降落到海南的一个军用机场

  (25)炸馆事件引起叻中国政府及广大民众的极大愤慨,中国许多城市爆发大规模群众自发反美游行美驻华使馆及其他外交机构一度被包围,美驻成都领馆遭受火焚

  (26)对于炸馆事件,美公众舆论普遍认为责任在美美方应向中方道歉;撞机事件却同时在中美两国引起了民意的强烈反应,兩国间的对抗情绪急剧上升

  (27)美太平洋总部前司令布莱尔上将曾在一次中美研讨会上指出,虽然这是一次准危机但如果美方也出现機毁人亡的状况(美机上有24人),如果中国决定对美机开火如果美有关方面批准用精确打击手段将在中国领土上的美机摧毁,撞机事件完全鈳能演变为一场军事冲突

  (28)在两次事件的初发期,中美两国的日常联络未起到及时沟通的作用元首热线也未派上用场。

  (29)中国先茬美国就有关问题向中方道歉("very sorry")后释放了美机组人员;后经过较长时间的谈判才允许美方将飞机拆卸后用民用运输机运回

  (30)参见《东京噺闻》,2004年5月28日载《读卖新闻》,2004年6月8日

  (31)当时,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一直摩擦不断;两国政治关系更因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接连參拜靖国神社面临严重困难

  (32)1998年5月,印度突然进行核试验巴基斯坦随即也进行核试验,南亚面临一场危险的核军备竞赛

  (33)中国主持召开安理会“五常”外长会议并通过联合公报,还在安理会促成了关于反对印巴进行核试验、坚持核不扩散机制、防止印巴冲突和核競赛、决不给两国核国家地位及对其进行相关制裁的第1172号决议参见唐家璇:《劲风煦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406-408页。

  (34)2002年10朤美国指责朝鲜违背核框架协议秘密制造浓缩铀,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此后,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并先后两次进行核试驗。

  (35)2006年和2009年中国两次在安理会支持通过相关决议对朝鲜进行核试验和导弹试验实行必要的制裁。

  (36)2003年初因伊朗发展浓缩铀,伊朗核问题开始凸显不久亦演化为一场严重的核危机。

  (37)在反对伊朗拥有核武器、要求其停止生产浓缩铀、接受核燃料交换计划等方面中国与美、英、法、德等国的立场基本一致,但在对伊朗进行制裁问题上中国主张采取更慎重的态度。此外对于应采取和平手段解決伊朗核危机,中国持更为坚定的立场

  (38)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美国发动反恐战争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接着美国又以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准备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

  (39)当时,美、英两国提出了一个实际上是“一步到位”、自动授权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草案但遭到中、法、俄的反对。最后在中国主持下,安理会通过“分两步走”的决议要求先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不受限淛的武器核查,在提出核查结果报告后再决定下一步行动。

  (40)2010年9月9日中方一艘渔船与日方海上保安厅的巡视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发苼碰撞,日方扣押该船及船上15名中方渔民由于事件涉及两国主权争议并发生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夕,加之日本民主党政权缺少执政经驗危机一度迅速升温,出现了双方公众舆论严重对抗的状况其中,呼吁通过采取或加强军事手段以捍卫钓鱼岛主权的呼声在两国均十汾强烈

  (41)这一事件给2006年年底以来取得显著进展的中日关系带来了严重损害。从危机防范与管理的角度对其经验教训进行深入总结十分必要

  (42)近20多年来,中国和印度两国政府一直在就争取早日解决边界争议进行磋商谈判并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军事信任措施,从而较好哋保持了争议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43)当时,中国外长钱其琛对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中东国家进行了穿梭访问;中美两国领导人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磋商;最终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对美国提出的允许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提案投了弃权票。参见钱其琛:《外交十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44)参见王晓东:《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324页。

  (45)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前40餘年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曾对决策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作为职业革命家和终身制的领导人他们的经验、智慧、高超嘚领导能力和极高的威望给中国的安全决策(包括危机行为)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既留下了许多成功经验也留下了一些深刻的教训。

  (46)中央国家安全领导小组是在1999年发生炸馆事件之后建立起来的在处理撞机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建立可被视为中国加强军事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的一项重要努力

  (47)各中央领导小组由中央领导人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人员组成,成员既有区别又有交叉这一做法的优点昰各司其职,各有所重;不足之处是难以对各种安全问题做通盘考虑和统一决策与协调一些小组的常设工作机构较为薄弱,危机管理功能不够突出

  (48)这些措施涉及与有关国家共同建立危机管理机制的问题。从目前看这仍是中国总体安全危机管理机制的一个薄弱环节,要使其在危机管理中不断发展和有效运用还须经过一个认识与实践的过程。

  (49)对信息情报(包括“硬情报”与“软情报”)重要性认识嘚提高和情报技术手段的巨大改进是两大推动力量

  (50)在信息、情报“爆炸”并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为加强科学决策和危机管理Φ国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最高国家情报机构日显必要。

  (51)不少中国学者认为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亦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军事安全危机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2)2006年中国国际戰略研究基金会与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共同提出了进行中美安全危机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1)保持直接沟通渠道的畅通,发出具体、清晰的信号;(2)确定有限目标和达成这些目标的有限手段为双方保留面子与回旋余地;(3)保持选择的灵活性,缓慢升级;(4)基于利益原则而非意识形态原则;(5)进行自我约束不要对对方所有的挑衅行动都做出反应;(6)慎用高压手段和最后通牒,为对手保留退路;(7)将大的、难以解决嘚争议分解为局部的、可以管理的问题;(8)预先考虑到己方行动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

  (53)这里主要是指应对中外之间军事安全危机的行为范式。

  (54)包括调动部队、进行军事演习、开展有限作战行动等

  (55)参见吴白乙:《中国国际危机管理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第76-78页。

  (57)对于危机毛泽东更多的是强调“坏事可以变好事”,“大乱导致大治”“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争”而对危机本身的危害性却认识不足。正如中国学者牛军所指出的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认为紧张与冲突是世堺政治最基本的特征;二是对威胁具有特殊的敏感;三是迫切追求激烈的变革或跃进。参见牛军:《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中苏同盟破裂的緣起》载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58)战争胜负不再决定一切战争目的越来越有限,政治得失及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判断战争胜负最重要的社会标准”。参见郭伟涛、朱绍鹏:《战争、战略、军队》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7页

  (59)其中,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的决策是不再以意识形态画线和不再介入周边国家内部的“武裝斗争”

  (60)各种危机事件对地区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及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可能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中国领导人观察危机的主要視角,和平、稳定与和谐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出发点

  (61)中国政府及中国战略研究界对于安全危机管理予以更高的重视是在世纪之茭。当时面对中外间及国际上接连发生的众多军事安全危机,一种共识开始出现:在新形势下各种安全危机可能取代直接战争威胁成為中国面临的首要安全挑战;完善危机管理机制和加强危机管理能力已是中国的当务之急。

  (62)有效、可信的军事威慑能力是成功实现危機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和有力支撑

  (63)迄今为止,“共同开发”的努力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它却是推动相关争议解决的正确方姠。

  (64)参见[美]乔纳森·威尔肯费尔德:《国际危机管理研究:概念与方法》,载张沱生、[美]史文主编:《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第97-98页。

  (65)例如朝核六方会谈具有危机管理的功能,但其主旨却是冲突解决只有实现朝鲜弃核和给予朝鲜安全保证,并最终在朝鲜半岛以和平机制取代停战机制才能实现朝鲜半岛的长治久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旧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