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上下联怎么分左右是什么

买回来的对联怎么贴呢?怎么区分上下联?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这样贴对联正确吗?

首先说一下左右的定义:这里按身体背对着大门时的时候来说左右

上下联之分: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为上联,仄声一般指三四声,比如“新年纳余庆”;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一般为一二声,,比如“佳节号长春”。

对联贴法:这要从古时候崇尚的方位说起。我们中国古代多以“左”为大位。所以对联的上联应当在“左”边。这里指的左边,是指背对门脸的时候,以对联自己的位置为标准。如果以看对联人的位置为标准,即面对门脸的时候,就是右边。这里以对联为方向暂称。

你看。明清时期建成的北京故宫、颐和园的所有对联(门联、柱联、窗联)都是上联贴左侧,下联贴右侧。全国许多名山大寺、名胜古迹、庵庙道观等处的对联也是如此。以“左”为大位的传统一直沿用至今。就是现在各级重大会议上领导者的座次安排也是以从左至右为序的(报纸上所标方位的“左”“右”是以读者为观点的)。我们现在贴对联也应该遵循这个顺序:上联贴左侧,下联贴右侧。这里所说的上联联语中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比如“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中的“新年纳余庆”是上联,“佳节号长春”是下联。有个别用从诗词、文章中摘出来的对偶句子作对联的,平仄也有例外。比如江西南昌市滕王阁里有一副毛泽东生前手书的柱联“落霞与孤鹜齐水共长天一色”,上下联的位置就不同: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是上联,而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的“秋水共长天一色”却作下联。这副联句是唐代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的一副对偶句。可能是别人从毛泽东通篇手书中摘出作联的,也可能是毛泽东自己从王勃名篇中摘来作联的。另当别论。但是,同样在滕王阁,还有其他所有对联都是以古时的“左”为大位的。

其实,过去人写东西,先右后左,也是这个意思。从书自己的方向来看,是从左到右的。反映了古代人的哲学和道德观念。

所以按面对大门方向来看,上联要在右边。

看横批:现在许多人已经不遵造过去的书写方式了,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所以,主要看横联。从面对大门的方向看:如果横联是从左向右的现代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如果横联是从右向左的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您是不是还在找: ?

}

  贴春联是中国传统风俗,每逢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祈求平安。但是如果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人家的春联都贴反了。那么春联该怎么分上下联?又该怎样贴呢?跟随生活妙招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春联区分上下联的办法

  1.用平仄方法来区分

  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声和四声(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平声),如下联:兴xīng一声是上联,旺wàng四声是下联。

  2.用张贴方法来区分

  对联的张贴撰写要求是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因为古代人写字是从右往左写的。这个方法现在在观看对联时候很难区分了,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随意贴出来的,所以容易辨别错误。

  3.用含义方法来区分

  每副对联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在写对联的时候普遍把含义深刻的作为下联,上联的价值更多是在引导作用上。上下联基本属于因果关系,因是上联,果是下联。

  4.用时间关系来区分

  旧时在前面是上联,新时在后面是下联,这个普遍在过年时候的春联上有所体现,常用的有生肖和辞旧岁/迎新春之类的。

  5.用范围大小来区分

  一般情况下范围小的是上联,范围大的是下联,如常见的“家和国”之类词语

  我国古代写对联一直是直行书写,从右到左排列。对联以楹柱室壁为主要张贴场所,更需要而且也一直是直行书写。尽管下联在一行写不完时,书写要从左至右排列,但两联张贴时,仍然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所谓左与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有些对联贴反了,或者是由于根本不知道对联张贴要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或者是以背对对联所贴处为准而造成的。现在,由于书写习惯从左向右,所以也有把上联贴在门左边的。

  究竟应贴在哪边?要看选择什么样的横批。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另外,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宇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看见许多对联,有的横批明明是从右向左书写, 上联却贴到左边,有的横批是从左向右书写,上联又贴到右边,还有的对联,没有平仄,而且也不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原标题:春联应该怎样区分上下联,又该怎样贴?

}

《如何区分春联的上下联》

贴春联是民间固有的习俗,体现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吉祥。在农村,没有春联很多农民认为不像是过节的,他们一定会选择自己中意的春联迎接春节。从贴春联讲,一副春联不仅是迎春的吉祥物,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贴春联家庭的文化程度。很多人不知道,贴春联应该从右向左,上联放在右手边,下联放在左手边。一些喜好春联但又不甚了解春联的人常常不知道如何区分上下联,其实窍门很简单,对联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习惯,就是上联收尾的字要用个仄声的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收尾字一般是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从音韵学角度说,这样读起来有抑有扬,悦耳动听。这个方法也可用于检查春联是否贴对了。

春节贴春联,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鉴别上下联的顺序呢?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四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贴春联时,顺序最重要。许多对联上下联有个因果关系,反着念就不通了,而且贴错了还会闹笑话。现在贴在大门上的春联一般称为门联,贴在里门(二门)上的称为重门联。很多家庭现在都安装了防盗门,此时张贴对联直接把上下联挂在防盗门上即可,如果贴在周边的墙上,反而显得不够工整。(北京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成立)

首先,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另外,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

按照古书读法,上联在右,下联在左。现在有不少门上的对子和柱子上的对子,很多都贴反了,往往都是把上联贴在左边,下联贴在右边了。有时,贴反了不易被察觉,因为有的对联先读哪一联对意思的影响不大,而绝大多数都不行。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上联的末字,无一例外地都是“仄声”字。下联的末字,无一例外地都是“平声”字。如前例中的“柳、绣”(上联末字),“天、图”(下联末字)等。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和烦琐。但按照现代汉语的分法(古代汉语中的比较复杂,我们使用的是“偷懒”的办法。),只需把读音中的一二声(如清:一声。明:二声。)视为“平”,把三四声(如马:

三声。力:四声。)视为“仄”就可以了(诗词中的平仄也与此相同)。这样,可以使读者读起来有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之感,从而朗朗上口。

如:烽火连三月,读做仄仄平平仄。家书抵万金,读做平平仄仄平。一般地,同半联中的平仄要相连出现,而两个半联中的平仄要分别与另半联的平仄对应出现。比如,上联中如果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则下联中相对应的位置就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般地,对偶句在上下句中同一位置上的字不能相同,而对比句则可以。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都是对比句。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是标准的对偶(也叫对仗、对联)句。

总的来说,上联最后的那个字必定是仄音,下联最后的那个字必定是平音。在现代汉语拼音中,

一、二声为平音,三、四声为仄音。

春节贴春联,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的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排列上下联的顺序呢?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三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四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春联的贴法以及原因》

  每一年过年我们都会贴对联,这是我国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一直未曾改变过,无论时代...这个时候很多人应该就要犯难了,到底怎么贴春联呢?

  从平仄上区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和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声和二声),如“岁”为仄声,“新”为平声。从意境上区分,下联的意境一般比上联的意境深刻远大一些,如“雄鸡辞旧岁,灵犬迎新春”,迎新春就比辞旧岁的意境深刻些。

  古人书写顺序是从右至左,现在很多横批人已经不按过去的书写方式了,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所以,主要看横联。从面对大门的方向看:如果横联是从左向右的现代写法。如果正规的话应该按照古代的写法!即从右往左书写!

  3、上下联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根据横批的顺序确定上联的方向,再贴上下联。现在贴在大门上的春联一般称为门联,贴在里门(二门)上的称为重门联。很多家庭现在都安装了防盗门,此时张贴对联直接把上下联挂在防盗门上即可,如果贴在周边的墙上,反而显得不够工整。

  贴对联不是什么大事,图个吉利喜气,即使贴错了,一般也没人会提示。不过,既然是民族传统文化,就不能将错就错。许多对联上下联有个因果关系,念反了就不通了,而且贴错了还会闹笑话。

《对对联的技巧和方法》

  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一心常忍辱;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矗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

《关于小孩满月的经典对联》

  对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文学艺术中的奇葩.它具有生动活泼、雅俗共赏、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特点.千百年来,对联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长盛不衰,备受青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近几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对联已走进高考、中考的殿堂.但如何开展对联教学,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且酷爱对联,对对联教学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并积累了一点相关资料.在此,不妨抛砖引玉,但愿能起到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作用.

  以下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孩满月的经典对联精选集锦:

  上联:转瞬新婴迎百日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下联:展眉老幼庆天伦

  上联:啼歌几唱金莺晓

  下联:倩照一张绣被春

  上联:新家百日添英物

  下联:福院三更哄俊娃

  上联:啼声无语时牵众

  下联:娇面如花总快心

  上联:百天初入茫茫路

  下联:三代同倾眷眷情

  上联:时抚乳燕欣莹日

  下联:又看荀瓜卧绿茵

  上联:今朝同饮满月酒

  下联:他日共贺耀祖孙

  上联:怡然自得迎客笑

  下联:玉女如花降人间

  上联:绮席延宾开杏苑

  下联:化堂祝嘏仰椿庭

  上联:三祝华对瞻泰斗

  下联:二分春色到花朝

  上联:恒山永绘安居乐

  下联:逸气新绽全家欢

  对联格律最重要的,为两条联律,分别是句中平仄和句脚平仄。句中平仄,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此例)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句脚平仄,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四句:仄,平,平,仄

  五句:仄,仄,平,平,仄

  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此类推。举例如下,每边二句: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上联,句中平仄,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句脚合每边二句规则,分别是,忧[平] 面[仄] 下联相反。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下联,句中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句脚,[老]仄 头[平] 平仄几乎相反相对,意境也是,平仄也可一三五不论的。

  其他的长句,也大同小异。

  刚才举的,是例子,其他长的,也一样,另外,句中平仄,还可以用相反的,书上允许,看如何与句脚来搭配了 如句中平仄四言句是[平平仄仄],你如果出上联,也可以用仄仄平平,与句脚相组合,举例你想出每边三句的上联,比如说分别是(四,五,六)的句子,句脚公式是,平,平,仄,这时,你就可以组合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这些都合联律要求的,其他的依此类推(具体参照句中平仄规则)。

  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只能按照句中平仄的规定来组合,不能按你自己随心所欲的创造来组合联律和诗律一样,不能犯[孤平],不能犯[三平尾],[三仄尾],上下联尽量不能同字具体参考[诗律要求]记住这些,你大概就可以把握住对联格律的精华了。

  对联,对仗其实就是诗词的对偶,汉语之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对偶,早如诗经<小雅>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主要注意的就是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对立,出句与对句的字不能重复,一般对联的首字是可平可仄的,除了以上说的,对联讲究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那就可以称为工对了。

  因为对联及对仗体现了语文的多方面,所以我们先从对偶说起,关于对仗主要分为,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出句与对句的要求是同一句型,称为正格,例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主语是名词前加动词定语,动词是单音词,宾语是名词前加专定名词,而诗词的对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字面相同,而不是要求句型相同,这在许多对联中也可以看到,如"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山石细"等于"细山石",而对句却是海波平,而不是平的海波。

  "工对"就是同类的词相对,古人将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天文,地理,时令,器用,人伦,形体,等等,有些词在语言上的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相对,以及反义词的相对,亦可称为工对。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对草木,属于地理对植物,但属于句中自对而两句相对,所以称为工对。我们这里要注意的是,<文心雕龙>"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同义词相对,试工而反拙,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就叫<合掌>为诗家大忌,所以要依据句型与句意相对。

  宽对就是为了不破坏句子的思想内容,利用邻近的的事类相对,如天文对地理,颜色对方位,甚至可以半对半不对,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遥怜 对 未解,在对联中比较特殊的就是借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以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利用寻常来对七十,甚至可以借声音,多见于颜色,如借皇为黄,借清为青。一般来说,对联是平行的两句话,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一句话分两句来对,这就是流水对,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 通过对联我们可以分别虚实字及应用,分别平仄声,加强知识面和用典故,我们可以通过对"孙行者胡适之"这个对联,增加了解,明白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胡对孙,取猢狲之意,。行对适,都是进退动词,者对之都是虚字,既有借对,又有流水对,联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孙子行着走,到那里去呢?"所以对联及诗歌的对仗,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有极大的自由,对仗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过于的讲究工整,就成了纤细,大工反拙。

  对联的基本句式是从骈文和律诗移植过来的,因此一开始就 有优美的声律结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取舍、融合和优化,对联已经有了不同于诗词曲赋骈文的句式 和结构,形成了独立的文体。本文用二元序列表示对联结构,“0”为平,“1”为仄,用“,”断句,用“/”区分上下联。

  对联的基本句式,四言和六言来自骈文,五言和七言来自律诗。骈文多采用四言和六言,故宋人称为“四六”,但其中也杂用五言或七 言。同样是五言或七 言,骈 文的节奏与律诗不同。这一点常常容易被人们忽视。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七言联,其节奏0011,相当于骈文的六言句式011加了一字,“与”和“共”相当于虚字,因此不应该用七言律诗句式0011来衡量。王勃名句的节奏与南齐王俭《灵丘竹赋》“翠叶与飞云争采/贞柯与层冰竞鲜”(见李调元《赋话》)的节奏0010相同而青出于蓝。将两者对照分析,骈文句式的特点一目了然。

  纪晓岚所说的最古春联,蜀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梁章钜《楹联丛话》),上联平仄是00101,在律诗中,“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 句”(见王力《诗 词格律》),因此不是对联句式。实际上,孟昶用的是骈文句式,其节奏,相当于四言句式加了一字,“纳 ”和“号”相当于虚字。“昶为太子时曾自题策勋府桃符‘天垂余庆/地接长春’”(见《中国对联大辞 典》),说明该联是从四言句式变化而来的,作为骈文句式,对仗工丽。如果不了解早期对联的这种情况,用五言律诗句式来衡量,认为“余”字违律,显然是极大的误解。

  《楹联丛话》中摘录《朱子全集》所载联语,有些句式明显来源于四六。例如,松溪县明伦堂联“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其中允许相同虚字相对。这是对联移植骈文句式的明证。不过,相同虚字相对现象已被淘汰。

  唐代律诗的声律和对仗已达到尽善 尽 美的程度。因此,五言联和七言联普遍采用律诗句式而不用骈文句式 。在长联中,五言、七言骈文句式并未完全消失,但正在被律诗句式取代,或改用一字领或三字领加四言句式。

  五言律诗句式有A型和B型两种,七言也有A型0110和B型1100两种。把它们统统拿来做对联,在短联情况下,矛盾并不明显。但是,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在律诗中不可或缺的这两种句型,在长联结构中只需要一种,而且有充分理由证明,只有B型才有资格作为对联句式。因为:

  1。A型同B型有质 的区别。在对联句式体系中,既然四言和六言只有A型和100,五言和七言理应采用B型为佳。这样可以避免单调,增加变化(见《对联》1998年第2号拙文《对联句型的生成》)。

  2。B型句式的平仄变换比A型简单。如果把句式中平变仄或仄变平的次数称为变换数,那么,五言B型与四言的变换数相同(都是1),而五言A型的变换数是2;七言B型1100与六言100的变换数相同(都是2),而七言A型0110的变换数是3。因此,在不同句式 组合时,可以把五言B型视为 四言,把 七言B型视 为六言,而A型则无此特性。

  3。B型句式在结构上接近骈文句式,易于互相转化。前面举的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五言和七言采用B型,可以将律诗句式和骈文句式统一起来,形成对联句式。

  近代联家偏爱用五言、七言B型撰联,极大地促进了对联句式 的优化和简化,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对联句式 体系结构。即:一言 1/0,二言11/00,三言A型001/110或B型011/100,四言,五言,六言 100,七言1100。

  我们并不否定五言、七言A型句式在短联中存在的价值;只是证明,它们在本质上是律诗句式,而不是对联句式。同样,五言、七言骈文句式也不能当成对联句式。 长期以来,对 联 未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固然与文人学士视对联为“雕虫小技”有关;平心而论,不加选择地用骈文或律诗的句式撰联,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在早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对联没有自己的句式 体系结构,就不能形成独立的文体,只能成为骈文或律诗的附庸。

  明确对联句式同骈文、律诗句式的联系和区别,是选择对联最佳结构的基础 。余下的问题是:对联的句式组合有没有最佳结构?

  长联结构无非是不同句式(包括领、衬字) 的组合,或同一句式 的重复,或以上两者的组合。但是,这种组合不是随意的。关键在句脚的平仄安排。

对联句式来源于 诗词曲赋骈文,而句脚安排主要借鉴于骈文。因为诗词曲和律赋的句脚都要受用韵的限制,惟独骈文讲求对仗和平仄,不需押韵,与对联非常接近。例如,纪晓岚《绛云别志序》开头一段是:“生生世界,转若飚轮;种种因缘,幻如泡影。莺飞草长,人间多早谢之花;桂老蝉寒,天上无常圆之月。伤心黄土,几玉碎而珠沉;埋骨青山,终金销而石泐。去来一瞬,瞿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由小学生作文网()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联100副欣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