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末期冷战前期,螺旋桨飞机能否改装成喷气式飞机模拟?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飞机的过去·现在·未来
中国论文网 /8/view-1045422.htm  当人类刚刚迈入21世纪,我们马上就要迎来飞机诞生百年的日子。当人们回顾20世纪100年间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美国人奥维尔?莱特和威尔伯?莱特兄弟,制造的人类第一架有动力可操纵的飞机,于日首次成功载人飞行,是20世纪人类最辉煌的创举之一。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人类航空的新纪元,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今天,军用飞机已成为现代战争中克敌制胜最重要的武器装备;民用飞机已成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各式各样的飞机在当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飞机使得地球变小,飞机使战争改变了模样,飞机给世界带来的巨变,是当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时根本无法想象的。今天人类已一天都离不开飞机了。      过去   人类自古以来就幻想着飞上蓝天,这种幻想延续了几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的飞人试验、中世纪欧洲人的跳塔扑翼飞行和其他先驱者的飞行探索都 失败了。在西方进入工业革命后的1788年6月,法国人蒙哥尔费兄弟利用麻布制成了热气球,同年11月21日,法国人罗齐埃和达尔朗乘坐这种热气球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飞行。1883年,汽油内燃机的问世,使人们认识到飞机可以采用动力来驱动,美国科学家兰利最先设计用内燃机作为飞机动力,但他设计的飞机,因没有解决飞机的稳定操纵问题而试飞失败。德国工程师李林达尔采用弓形翼解决了滑翔机飞行的稳定操纵问题。美国人莱特兄弟则将滑翔机飞行稳定操纵机构与加装内燃机动力相结合,成功地制造并试飞了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飞行者”1号,从而揭开了飞机发展史的序幕。   在莱特兄弟制造并试飞动力飞机时,世界上多数人还将其视作一种探险行为,未能认识到飞机的实用价值,但当1909年,法国人布莱里奥驾驶飞机飞越英吉利海峡后,人们才发现了飞机在军用和民用方面的实用价值。于是西方国家开始相继建立本国的军事航空队,飞机的研制也从航空爱好者个人的小工棚中走出来,逐步 形成了独立的产业――航空工业。1910年,美国进行了飞机从大型军舰上起飞的试验。1913年,俄国人西科斯基设计了装四台发动机的大型飞机“伊里亚?穆罗梅茨”号。飞机的飞行性能在短期内迅速得到提高,飞机本身也从双翼机发展到单翼机,从木布结构发展到全金属结构,从敞开式座舱发展到密闭式座舱,从固定式起落架发展到可收放式起落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被大量用于侦察、轰炸、对地攻击、运输甚至空战,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一战”期间,各国共生产飞机约18万架,生产活塞式航空发动机23万台。“一战”结束时,飞机速度达到220公里/小时,飞行高度达6000米,航程达440公里。在飞机用于军事的同时,主要用于客运和邮运的民用飞机也应运而生。1919年6月,德国容克斯飞机公司首先推出了一种全金属下单翼民用飞机――J-13,同年德国建立了国内航线。随后,英国、德国、美国和前苏联也先后研制出民用飞机并建立了航空运输网,其中美国波音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推出了波音274、DC-3等较先进的民用飞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的作用更加显著,空军成了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力量。在“二战”的许多著名战役中,军用飞机成了克敌制胜的关键,如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前苏联第一天出动1?75万架次飞机执行轰炸和空战任务,柏林上空出现了上千架飞机投弹和空战的宏大场景。一些主要参战国的航空工业在战时迅速膨胀,如美国在1944年共有135万人从事航空工业生产,当年年产飞机突破10万架,航空工业产值居本国工业产值第一位。航空技术在“二战”期间也得到迅速发展,“二战”末期活塞式飞机的最大速度已达780公里/小时。英国人惠特尔和德国人奥海因,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的喷气发动机技术,在“二战”期间分别在英国和德国被用于新研制的飞机上。但真正成功的喷气式飞机出现于“二战”后的美国和前苏联,采用了喷气发动机和后掠翼技术的美国F-86战斗机和前苏联米格-15战斗机,分别于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突破了最大速度1000公里/小时的大关。   20世纪50年代是喷气式飞机迅速发展的年代,美国的F-100和前苏联的米格-19成为第一批突破“音障”的超音速战斗机。与此同时,喷气式民用运输机― ―英国“彗星”投入使用。总重达150吨的高亚音速干线飞机波音707的诞生,把民用飞机带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进入60年代以后,突破“热障”的3倍音速以上的美国SR-71和前苏联米格-25、采用变后掠翼的美国F-111战斗轰炸机、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鹞”等机种的相继出现,使得飞机的性能和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在“二战”结束后40多年的“冷战”期间,美国与前苏联围绕喷气战斗机技术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竞争,并带动了飞机技术的全面发展。   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是50年代投入使用的美国F-100和前苏联的米格-19,其特点是采用后掠机翼,以近距格斗为主要作战方式。美国的F-104、F-4和前苏联的米格-21和米格-23是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其特点是最大速度达两倍音速,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目前世界各国大量装备和使用中的是70~80年代推出的以美国的F-15、F-16、前苏联的米格-29和苏-27,以及法国的“幻影”2000为代表的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它们具有高机动性能,能作全向探测和攻击,并有电子战能力。      现在   现代军用飞机除了战斗机以外,还有攻击机、轰炸机、侦察机、预警机、反潜机、电子战飞机,军用运输机、空中加油机等。除固定翼飞机外,直升机在对地攻击、侦察、运输、通信联络、搜索救援、反潜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军用飞机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武器装备体系,成为空军、陆军、海军都不可缺少的主要武器装备。军用飞机以速度快、攻击力强、作用距离远、机动灵活、多功能等显著特点成为现代战争中最重要的武器装备。在“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局部战争中,飞机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的入侵,都是以空袭为主要作战手段,包括F-117A和B-2等最先进的美国作战飞机既充当打头阵的角色,又贯穿于战争进行的全过程。预警机、武装直升机、对地攻击机以及无人机的作用,在现代战争中也日益突出。承担精确打击任务、远程运输任务和战场侦察任务的军用飞机倍受各国军方的重视。   民用飞机在当今世界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民用客机已取代远洋客轮,成为人们洲际旅行的首选交通工具,航空运输也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交通运输方式。美国目前的航空客运周转量已是铁路客运量的80倍,空运业的发达与否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全世界各国共有约800家提供定期航班运输的航空公司,它们拥有约2万架商用客货运输飞机,其中喷气飞机约占80%,其余20%为涡轮螺旋桨飞机。在用于国际航线和大城市间干线航运的乘坐120~500人的干线客机方面,美国波音公司的波音737、747、757、767、和777系列,以及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的A300、A310、A320、A330、A340系列飞机已经垄断了世界空运市场。波音和空客两大公司还在积极开发100座级和500座以上的新型客机,当今干线客机的技术日趋成熟,其飞行速度为高亚音速,由于普遍采用了大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超临界机翼、主动控制技术、复合材料和数字化综合航空电子技术,使飞机在降低噪声、减少油耗、减少排气污染、提高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用于中小城镇之间并与大城市相连的支线航线飞行的支线客机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能研制生产19~100座级支线客机的既有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等航空大国,也有巴西、中国、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当今支线客机有涡扇动力和涡桨动力两类,其发展趋势是涡扇动力支线客机更为市场所欢迎。支线客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提高巡航速度、降低噪声、提高舒适性和经济性。   除了客、货运输外,飞机在工业、农业、牧业、林业、公安、勘探、环保、气象、测绘、体育、旅游和公务飞行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用途,这类飞机称为通用航空飞机。全世界通用航空飞机的数量约为定期航班客货飞机数量的10倍,其中包括大量直升机。能生产通用航空飞机的国家更多,但大量拥有并广泛使用通用航空飞机的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通用航空飞机主要是私人飞机,其动力装置采用涡扇、涡喷、涡桨和活塞发动机的都有,除用于公务飞行的公务机外,通用航空飞机一般造价较低,不可能采用很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因此其事故率相对较高。   飞机的未来会如何呢?答案是前景无限。在军用飞机方面,以美国的F-22为代表的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即将投入使用,其特点是采用具有隐身能力的外形布局,部分机体结构采用复合材料,装推力可转向的先进涡扇发动机,带有可离轴发射和发射后不管的空空导弹。与第三代战斗机相比,第四代战斗机的机动能力更强,可超音速巡航,有短距起降和隐身能力,并能进行远距离、多目标全向攻击和精确打击。美国已经选定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JSF属于低成本、小吨位的第四代战斗机范畴。俄罗斯也正在研制与F-22和JSF对抗的第四代战斗机。      未来   在新世纪可能出现一些新型的军用飞机,如速度达M5的高超音速飞机,以用于空间运输或夺取战争中的制空权。美国空军甚至提出在2025年要装备M12~15 的高超音速飞机。无人战斗机也是可能在新世纪出现的新型军用飞机,其特点是重量轻、成本低、机动性好、留空时间长,美国已经开始了对无人战斗机的前期研究。还有可能出现的是用于侦察、电子对抗、目标指示等的微型飞行器,其翼展可能在20厘米以内,起飞重量在100克以内,便于单兵携带。现在还有仅相当于邮票大小的微型直升机方案。这类微型飞行器将随着纳米技术和微机电的发展而逐步出现。预计在新世纪,倾转旋翼机、复合旋翼机和X翼旋翼机也将得到发展。特别是复合旋翼机,巡航时呈固定翼状态,速度可达500~600公里/小时,而起降和执行任务时又可呈直升机状态,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新型军用飞行器。   民用飞机的未来发展一是更快,二是更舒适,也许还会更大。20世纪60年代,由英、法研制了“协和”超音速客机,下一代出现的超音速客机不仅在速度上将达到“协和”的两倍以上,其油耗、经济性和舒适性都将大大优于“协和”。未 来的第二代超音速客机从洛杉矶飞往东京,将从现在的10小时减少到4小时,估计它将在2020年前后投入运营。波音公司最近推出的“音速巡航者”客机方案,速度达M0?95,航程超过17000公里,预计这种于2006年左右投入使用的新型客机,比现有客机速度可提高20%左右。使飞机更舒适是人们共同的愿望,按照航空工程师的设想,未来的客机将类似星级宾馆,不仅宽敞,而且有众多休闲服务。还有的设计将未来机身与机翼融和形成“飞翼”布局,客舱如同一座大型剧场,十分宽阔。对于客机是否应当更大一点,航空界意见还不一致,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已起步搞500~800座的巨型客机A380,该机航程可达1公里,运营成本比波音747显著减少。支持客机大型化的理由是现在的机场太拥挤,而今后航空运输将持继增长。此外,民用的复合旋翼机、倾转旋翼机也正在出现。   新的世纪将创造新的奇迹。飞机百年改变了世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1903年飞机发明到1969年人类实现登月,人类历经了66年,在不足一个人生命周期的时期内竟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那么再过66年,再过100年,飞机技术会发展到何等程度?我们相信,人类乘坐空天飞机直接飞出地球并返回的日子将为期不远,到那时,人们将坐在飞机座舱内指着远处的地球自豪地说:“我是从那儿飞来的。”   科学技术无止境,我们有理由相信,飞机的未来将会更加激动人心。   责任编辑:京 勉 ■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91531',
container: s,
size: '150,90',
display: 'inlay-fix'
螺旋桨飞机为何大多是拉进式?而喷气式飞机是推进式?
二者的区别?与原因?
拉进式即动力装置装在飞行器前部,由动力装置产生向后的拉力使飞行器飞行
推进式即动力装置装在飞行器后部,由动力装置产生向前的推力使飞行器飞行
螺旋桨飞机大多是拉进式是因为发动机在前时能够利用风力加快发动机的散热,保持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
缺点是飞行员前视受阻
且在机炮决定战斗的时代
前置火力只能装在机翼上
虽然有协调装置
可以让子弹安全地从桨叶中穿过
飞机的速度就要受影响
且机头较高
飞机起飞时飞行员无法观察地面情况
降落时飞机容易拿大顶
螺旋桨飞机也有采用推进式的
好处是起飞时飞行员可以观察地面情况
降落时飞机安全
火力也可以全部布置在机头
但是后部重量较大
飞机起飞时迎角不能大
否则会使桨叶触地
且发动机容易过热
喷气式飞机多采用推进式
是因为发动机的燃烧室虽然温度很高
外部温度却只有两百度左右
对发动机的影响不大
喷气式飞机也有拉进式的
常见于地效飞行器
如俄罗斯雏鹰和里海怪物地效飞行器
其他答案(共16个回答)
在前,可以提高飞机的动力效能,在保证飞机机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 ,设计能更简单。喷气式由于要向后喷气,所以喷口布置在飞机最后面是很自然的.
拉进式即动力装置装在飞行器前部,由动力装置产生向后的拉力使飞行器飞行
推进式即动力装置装在飞行器后部,由动力装置产生向前的推力使飞行器飞行
螺旋桨飞机大多是拉进式是因为发动机在前时能够利用风力加快发动机的散热,保持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
缺点是飞行员前视受阻
且在机炮决定战斗的时代
前置火力只能装在机翼上
虽然有协调装置
可以让子弹安全地从桨叶中穿过
飞机的速度就要受影响
且机头较高
飞机起飞时飞行员无法观察地面情况
降落时飞机容易拿大顶
螺旋桨飞机也有采用推进式的
好处是起飞时飞行员可以观察地面情况
降落时飞机安全
火力也可以全部布置在机头
但是后部重量较大
飞机起飞时迎角不能大
否则会使桨叶触地
且发动机容易过热
喷气式飞机多采用推进式
是因为发动机的燃烧室虽然温度很高
外部温度却只有两百度左右
对发动机的影响不大
喷气式飞机也有拉进式的
常见于地效飞行器
如俄罗斯雏鹰和里海怪物地效飞行器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很多“专业航空人士”都提不出来。
螺旋桨实际上就是一个旋转的机翼,你所担心的螺旋桨的旋转力矩会使飞机本身发生滚转的现象,在实际中是没有的。这...
  速度越高的飞机,机翼单位面积的升力越大,对机翼面积的要求就越小;速度越低的飞机,为了足够的升力,不得不加大机翼的面积。早期飞机还有用三层机翼的。
  所以单...
螺旋桨发动机也要分早期的活塞式和现在的涡伦螺旋桨式,其实涡伦螺旋桨式发动机的历史和涡伦喷气式发动机的历史是一样长的,并不等于涡伦螺旋桨式发动机的技术比涡伦喷气式...
这一问题专业性非常强,专用词语很多,不好理解。我来作回答。
首先,一般直升机的旋翼系统是由主旋翼.尾旋翼和稳定陀螺仪组成,如国产直-8,直-9。也有共轴反旋直升...
涡轮发动机?应该是涡喷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
无论是涡喷还是涡扇,都是利用尾部的喷气射流产生推力,根据动量定理,推力大致与(射流流速×射流质量流量)成正比。...
答: 有经验的朋友:本人18岁,男今年去当兵,请问当兵能长高吗?大概长多少?
答: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否认有终极的真理、终级的完美、终极的美好社会。而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和伟大的社会变革实践,从共产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现实地存在于共产主义...
答: 民主永远是一种相对而言的东西。
自从人类有了国家以后,民主就是相对而言的了。
因为国家的利益的至高无尚的。民族的利益也无疑是第一位的。
所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
嫌麻烦就把你洗衣机的型号或断皮带,拿到维修点去买1个,自己装上就可以了(要有个小扳手把螺丝放松,装上皮带,拉紧再紧固螺丝)。
目前我们的生活水平必竟非同以往.吃得好休息得好,能量消耗慢,食欲比较旺盛,活动又少,不知不觉脂肪堆积开始胖啦。                                                                                         减肥诀窍:一.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二。科学合理饮食结构,三。坚持不懈适量运动。
   具体说来:不要暴饮暴食。宜细嚼慢咽。忌辛辣油腻,清淡为好。多喝水,多吃脆平果青香焦,芹菜,冬瓜,黄瓜,罗卜,番茄,既助减肥,又益养颜,两全其美!
有减肥史或顽固型症状则需经药物治疗.
如有其他问题,请发电子邮件:jiaoaozihao53@ .或新浪QQ: 1
如何洗衣服?也许有人会说,衣服谁不会洗啊?放到水里,加点洗衣粉洗就成了呗。是啊,说是这样说,可是洗衣服还有不少学问呢。我就说说我的“洗衣经”吧。
说起洗衣服,想想真有不少要说的呢。
首先要分开洗。内衣外衣、深色浅色要分开。个人和个人的衣物也尽量分开洗涤,这样可以防止不同人体间细菌和病菌的相互交叉感染,尤其是宿舍或者朋友的衣服尽量不要放置在一起洗。即使是自己的衣服,内衣和外衣也要分开洗。因为外衣接触外界的污染和尘土较多,而内衣将直接接触皮肤,为避免外界尘螨等对皮肤的不良入侵,内外分开洗涤是有科学道理的。不同颜色的衣物要分开洗涤,可将颜色相近的一同洗涤,浅色的一起洗涤,容易掉色的单独洗涤,避免衣物因脱色而损坏。另外,袜子和其他衣物不要一起洗涤。
其次,使用洗衣粉宜提浸泡一会。洗衣粉功效的发挥不同于肥皂,只有衣物适时浸泡才能发挥最大的洗涤效果。浸泡时间也不宜太长,一般20分钟左右。时间太长,洗涤效果也不好,而且衣物易褶皱。有人洗衣服时把洗衣粉直接撒在衣物上便开始搓揉洗涤,那样不能发挥最好的洗涤效果,对洗衣粉是一种浪费,当然,免浸泡洗衣粉出外。另外,冬季一般宜使用温水浸泡衣物。水温过低,不能有效发挥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水温太高,会破坏洗衣粉中的活性成分,也不利于洗涤。
再次,衣物及时更换,及时洗涤。衣服要及时更换,相信道理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可是,衣物换下后应该及时清洗,有人却做的不好。好多家庭喜欢将换的衣服积攒起来,每周洗一次,这样很不科学,容易使衣物上积聚的细菌大量繁殖,容易诱发皮疹或皮肤瘙痒症状。为了个人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勤快一点,把及时换下的衣物及时洗涤,这样,其实也费不了多少时间,也不至于最后要花费半天甚至更长 的时间专门来洗涤大量的衣物要节约的多。另外衣服穿的太久就比较脏,要花很大的力气洗涤才能洗干净,也容易将衣物搓揉变形,而影响美观和穿着效果。
洗衣服是个简单的小家务,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学问却很多,也许您的“洗衣心得”比这还要科学,还要多样,欢迎您 的指正~~
有可能搓纸轮需要清洗一下了,如果清洗了还是不行的话,那估计需要更换搓纸组件了
考虑是由于天气比较干燥和身体上火导致的,建议不要吃香辣和煎炸的食物,多喝水,多吃点水果,不能吃牛肉和海鱼。可以服用(穿心莲片,维生素b2和b6)。也可以服用一些中药,如清热解毒的。
确实没有偿还能力的,应当与贷款机构进行协商,宽展还款期间或者分期归还; 如果贷款机构起诉到法院胜诉之后,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时,会依法查询贷款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贷款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则有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记录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中并被限制高消费及出入境,甚至有可能会被司法拘留。
第一步:教育引导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吮指癖”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于力认为,如果没有什么异常的症状,应该以教育引导为首要方式,并注意经常帮孩子洗手,以防细菌入侵引起胃肠道感染。
第二步:转移注意力
比起严厉指责、打骂,转移注意力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比如,多让孩子进行动手游戏,让他双手都不得闲,或者用其他的玩具吸引他,还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游玩,让他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获得知识,增长见识,逐渐忘记原来的坏习惯。对于小婴儿,还可以做个小布手套,或者用纱布缠住手指,直接防止他吃手。但是,不主张给孩子手指上“涂味”,比如黄连水、辣椒水等,以免影响孩子的胃口,黄连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吃多了还可导致腹泻、呕吐。
合肥政务区网络广告推广网络推广哪家公司比较好 一套能在互联网上跑业务的系统,被网络营销专家赞为目前最 有效的网络推广方式!
1、搜索引擎营销:分两种SEO和PPC,即搜索引擎优化,是通过对网站结构、高质量的网站主题内容、丰富而有价值的相关性外部链接进行优化而使网站为用户及搜索引擎更加友好,以获得在搜索引擎上的优势排名为网站引入流量。
良工拥有十多位资深制冷维修工程师,十二年生产与制造经验,技术力量雄厚,配有先进的测试仪器,建有系列低温测试设备,备有充足的零部件,包括大量品牌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水泵,膨胀阀等备品库,能为客户提供迅捷,优质的工业冷水机及模温机维修和保养。
楼主,龙德教育就挺好的,你可以去试试,我们家孩子一直在龙德教育补习的,我觉得还不错。
成人可以学爵士舞。不过对柔软度的拒绝比较大。  不论跳什么舞,如果要跳得美,身体的柔软度必须要好,否则无法充分发挥出理应的线条美感,爵士舞也不值得注意。在展开暖身的弯曲动作必须注意,不适合在身体肌肉未几乎和暖前用弹振形式来做弯曲,否则更容易弄巧反拙,骨折肌肉。用静态方式弯曲较安全,不过也较必须耐性。柔软度的锻炼动作之幅度更不该超过疼痛的地步,肌肉有向上的感觉即可,动作(角度)保持的时间可由10馀秒至30-40秒平均,时间愈长对肌肉及关节附近的联结的组织之负荷也愈高。
正在加载...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国产K8教练机能打赢二战后期的活塞战斗机吗?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110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分享邀请回答16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冷战中的北欧铁翼——瑞典萨伯公司研制的喷气战机(上)
冷战中的北欧铁翼——瑞典萨伯公司研制的喷气战机(上)
  随着二战的结束,不仅飞机的结构日趋复杂,性能也迅速升级,不断涌现的新设计正加速淘汰过时的理念。虽然瑞典国小人少,但冷战期间特殊的地理位置迫使其不得不全力投身于这场战斗机革命,随着一些具有前瞻性的飞机不断被设计生产出来,瑞典的飞机设计能力已经不容忽视。
21R——正确的方向——跨入喷气时代的作品
前身——活塞发动机、螺旋桨推进的萨伯 21
  这是在 1939
年萨伯公司应瑞典皇家空军的要求设计的一型活塞发动机推进的非常规战斗机。由于萨伯公司在忙于生产轰炸机,再加上这种过于前卫的设计让瑞典皇家空军很难接受,直到
1943 年 7 月原型机才进行首飞,而这款战机的交付就已经是 1945 年的事了。在瑞典语中 J
为“战斗机”一词(Jakt)的开头字母,所以瑞典的战斗机型号均以 J 开头,就象美国的战斗机型号以 F 开头一样。因此萨伯 21
的军队型号为 J 21,其原型机共 3 架,三种生产型(J 21A-1 型、J 21A-2 型、A 21A-3 型)共生产了 298
架,服役时间从 1946 年到 1954 年。投产的 J 21 使用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的 DB 605B 型 12
缸液冷活塞发动机,应用了萨伯公司设计师弗雷德·范斯托姆(Frid
Wanstrom)提出的发动机后置、推进式螺旋桨、双尾梁布局。设计时主要考虑这样的布局可以为飞行员提供良好的前向视野,同时机头有空间安装强大前向的火力——一门
20 毫米航炮和 2 挺 13.2 毫米机枪,另外两侧尾梁上各安装一挺 13.2
毫米机枪。但即使这样,相对于二战末期各国的主力型战机而言其火力也算不上强大……J 21
由于采用这种螺旋桨在驾驶舱后的布局,只好安装萨伯的 Mk I
型弹射座椅——否则飞行员在跳伞时会卷入驾驶舱后高速旋转的螺旋桨。除此之外,它还采用了略微后掠(由于后掠角太小基本上还属于直翼机)的层流翼型机翼和流线形的机身。
21A,其机鼻突出的是一门 20 毫米航炮和两挺 13.2 毫米机枪
换装喷气发动机的萨伯 21R
  该机的型号萨伯 21R 中的 R 是瑞典语 Rea(喷气)一词打头字母,这就是它叫萨伯 21R 的原因。
  在二战结束前,萨伯公司(Svenska Aeroplan AB,缩写
SAAB)就已经意识到,喷气发动机将是未来战斗机的主要动力,是研制现代战斗机的基础。但当时无论轴心国还是同盟国都将喷气发动机技术视为“最高机密”,不向外界透漏一丝一毫,因此萨伯对喷气发动机技术几乎是一无所知。二战结束后的
1945 年秋,经过不懈的努力,瑞典终于得到英国德·哈维兰的“妖精”(Goblin)离心发动机,并得到了该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1945
年时,瑞典想要获得喷气式战机的研制和使用经验,于是决定将一部分 J 21A-1 换装喷气发动机换装“妖精”2
型离心喷气发动机,就这样二战期间研制的 J 21 成了瑞典的第一种喷气机。
  由于换装喷气发动机,J 21R
在气动外形上做了相应改动。首先,水平尾翼上移以避开喷气发动机排出的燃气;其次,机翼前缘削尖以适应高速飞行,其实萨伯本打算为 J 21R
安装重新设计的机翼,但由于花费过高,只好把原机翼前缘削尖了事。这时的萨伯公司显得目光短浅,因为虽然 J 21R
使用了喷气发动机,却并没有将先进的高速飞行气动原理融入其中。1947 年时瑞典皇家空军计划订购 120
架,但最后由于引进了“吸血鬼”,订购数量削减到 60 架。瑞典皇家空军大量订购 J 21R
这种尚不成熟的实验型喷气机的作法实在值得商榷,也许由于当时的原苏联羽翼待丰,瑞典皇家空军还没有太多地感觉到来自北方的压力。
  在 1945 年二战到了 1947 年,萨伯公司将正在装配线上的 J 21A-1 进行改装——当时乐观地认为只有 20%
的部件需要重新设计,但实际改装过程中发现近一半的零部件要重新设计。1947 年 3 月 10 日,第一架改装的原型机首飞成功。同样在
1947 年,世界上各航空大国的第一代真正的喷气战机也相继首飞:原苏联的米格-15、美国空军的 F-86“佩刀”、美国海军的
F9F“黑豹”早期型……在这些属于时代经典的早期喷气机面前,先天不足的 J 21R 相形见绌。
在瑞典皇家空军博物馆中的 J
21R,其机身下有一独特火箭弹发射架,挂有 10 枚直径 80 毫米的火箭弹
  作为战斗机 J 21R
并不合适,它糟糕的机动性使它不适合空中缠斗;虽然机动性不好,倒不妨碍它作为稳定的航炮和火箭弹等直射武器火力发射平台使用,所以生产出来的
60 架飞机型号全改成 A 21R。型号中的 A 是瑞典语“Attack”(攻击)一词的打头字母,所以其攻击机型号均以 A
开头。其中第一批 30 架型号为 A 21RA,因为安装的是英国生产的发动机,第二批 30 架型号为 A
21RB,安装的是瑞典生产的发动机。但作为攻击机,只携带上述武器是不能满足作战要求的,而 J 21R 的载弹量太小,最大载弹量只有
700 公斤,更要命的是续航能力不足——挂火箭弹低空攻击时作战半径也只有 190 公里,最大续航时间只有 46
分钟,虽然使用外挂油箱可以将续航时间延长到 100
分钟,但这要以大大减少载弹量为代价,因此也就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上述缺陷再加上引进“吸血鬼”、不久后新型的 J 29“圆桶”服役,使得
J 21R 在 1953 年就早早退役,到了 1956 年全部“除名”,结束了短短的一生。
  将螺旋桨飞机的活塞发动机换成喷气发动机,很多国家国在研制喷气机过程中都采用过这种作法,但这些改装过的飞机大多仅作为试验机使用,极少批量生产,在历史上只有两种这样改装的战斗机被批量生产:一种是萨伯
21R,另一种是原苏联的雅克-15 型(基本就是换装喷气发动机的雅克-3)喷气战斗机。
一架倒霉的 A
21RA,飞行员着陆时忘了放下起落架
是萨伯公司向正确的方向迈出的第一步,但它却已落后于时代。在本国的航空工业能提供新型的现代化喷气战机之前,为了使瑞典空军及时获得新型喷气机的使用经验,政府为空军引进了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的“吸血鬼”F.1
型喷气战斗机,并将其型号本地化为 J 28A。有趣的是这也是一型双尾梁结构的喷气战斗机,与 J 21R
结构类似,看来瑞典皇家空军是认准了这种结构的飞机。首架购进的 J 28A 于 1947 年服役。
冷战中的北欧铁翼——瑞典萨伯公司研制的喷气战机:萨伯 29“圆桶”——奋起直追的结果
29“圆桶”——奋起直追的结果
“圆桶”与“鹰狮”
虽然瑞典引进了“吸血鬼”喷气战斗机,但与此同时,萨伯公司并未停止研制更先进的喷气战机。最初设计的喷气机基本是参照“吸血鬼”设计出来的“RX-1”方案,接着是外形与洛克西德的
P-80 相似的“R-101”和“雪茄”方案。当时在设计 R-101 时萨伯的工程师对 P-80 一无所知,当 P-80
出现时立即认识到瑞典的喷气机设计已经落后于时代很多年了,不得已,萨伯的设计人员又回到绘图桌前开始新的设计。
  1945 年 12
月,辛勤的工作有了结果,一型以“妖精”发动机作为动力的喷气机设计完成,机头进气、直进气道、直排气管、飞行员几乎是骑在发动机上。由于采用薄翼型层流翼,主起落架无法收入翼内,只好收入机身,而早期的喷气发动机本来块头就不小再加上收起的起落架,结果弄得机身肥大,象个酒桶。在尾喷管后上方延伸出尾梁来支撑尾翼,这样机尾距地较远,即使起落架较短在大角度起飞机水平尾翼也不易触地。瑞典皇家空军对这款设计很满意,但此时萨伯得知德·哈维兰已经研制出名为“幽灵”的新型离心涡喷发动机,比“妖精”功率更大。于是萨伯的设计人员决定设计以“幽灵”为动力的新型战斗机。
  如果说 J 21R
仅仅是一架安装了喷气发动机的老式战斗机的话,“圆桶”则是萨伯公司首次将喷气发动机与现代高速飞行气动原理结合起来设计的“纯种”喷气战机。1946
年 2 月,新机研制正式开始,公司代号“R-1001”。早在 1945
年末,在同为中立国的瑞士的帮助下,萨伯的工程师得到了二战期间德国科学家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的成果——那就是证明高速飞行时后掠翼的作用。因此萨伯公司将“圆桶”那原始的直翼设计改成后掠角
25 度的后掠翼。
  1946 年秋,瑞典空军订购 3 架原型机,并给予型号 J 29。1948 年 9 月 1 日,J 29
由罗伯特·摩尔驾驶首飞成功。原型机使用的是“幽灵”45 型发动机,推力 2 吨。机翼的改进果然效果明显,新型战斗机的最大速度已经达到
1,000 公里/小时,瑞典皇家空军对新机的性能更是赞不绝口。J 29
虽然外形象个丑陋的圆桶,但性能却还不错,敏捷的身手更是出人意料。为了减小着陆速度在外翼段安装了前缘襟翼,副翼放下时襟翼自动伸出。
“圆桶”服役
  第一批生产型 J 29A 于 1952 年 1 月开始服役,使用它部队将其戏称为“会飞的圆桶”(Flygande
Tunnan),可没想到这竟成了 J 29 的大名。J 29A 安装的是单台推力 2.27 吨的
RM2,即瑞典以生产许可证形式生产的“幽灵”发动机。主要武器是机头内的四门 20mm 航炮,每门备弹 180 发。A 型共生产了
很有趣的摆设,会飞的“酒桶”
  圆桶的下一个投产的型号是 J 29B,其原型机于 1953 年 3 月 11 日首飞成功,从 1953 到 1955 年共生产了
332 架。“圆桶”B 型在 A 型基础上做了些改进:安装了翼内油箱,这一下使“圆桶”的载油量增加了
50%;同时翼下还加装炸弹和火箭挂架——由于主起落架距地高度太低,“圆桶”的机腹下无法挂载武器设备,也就没有安装机腹挂架。改良过的 J
29B 可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其载弹能力如下:四个挂架格各挂 3 枚 75 毫米无制导对空火箭;共 14 枚 145 毫米或 150
毫米火箭弹;共 4 枚 125 毫米或 180 毫米大口径反舰火箭弹;共两只 400 升或 500
升外挂油箱,可以当汽油弹使用。
型“圆桶”,从图中可以看出其起落架很短
  应瑞典皇家空军的要求,萨伯发展出了“圆桶”的侦察型——平腹的 S 29C。除了腹部平平是 C
型的特征外,它的机头也与其他“圆桶”不同——拆除四门航炮,腾出的空间安装 5
台不同型号的侦察相机,成了无武装侦察机。其机尾安装了雷达信号探测报警器,因为没有武器,这恐怕是唯一的自卫手段。1953 年 6 月 3
日,S 29C 首飞成功,共生产了 76 架。
一个编队的 S 29C
侦察型“圆桶”
  量产“圆桶”的同时,萨伯还致力于提高“圆桶”的飞行性能。由于在“幽灵”发动机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其水土不服——不适应瑞典寒冷的气候,于是为其安装了重新设计的加力燃烧室,这使其加力推力达到
2.8 吨。新发动机被安装到一架 J 29B 上,安装了新发动机的“圆桶”型号改成了 J 29D,D
型仅此一架,没有投产。
  改良发动机只能部分提高性能,萨伯的工程师还完善了“圆桶”的机翼设计,采用了前缘“锯齿”。新机翼的引入导致了新型“圆桶”的出现——J
29E型。1953 年 12 月 3 日,E 型的原型机首飞成功,萨伯在 1955 年共生产了 29 架 E 型。后来 S 29C
侦察机也换装了新设计的机翼。
18 枚 75 毫米对空火箭的 J 29E
  “圆桶”的最后一型是 J 29F 型,它只是将 D 型使用的新型发动机和 E 型使用的“锯齿”机翼综合应用而已。1954 年 3
月 20 日,F 型的原型机首飞成功,试飞成功证明起飞性能和爬升性能有明显提升。在 Rb 24
空-空导弹装备瑞典皇家空军后,该导弹也配备给 F 型——在两侧翼下各挂一枚。Rb 24 是瑞典以许可证形式生产的美国“响尾蛇”系列的
AIM-9B 型。B
型是“响尾蛇”家族的第一种生产型号,这种早期的对空导弹性能差,糟糕的精度使其只能用来攻击目标较大的轰炸机。相对于各大国不断露面的新型喷气战机,继续生产已经略显老态的“圆桶”意义不大,由此萨伯没有生产
F 型,它只是个升级标准。“圆桶”家族包括唯一的一架 D 型、288 架 B 型、19 架 E 型被按这个升级,升级后统称 J 29F
1961 年时的 J
  “圆桶”的总产量是 661 架,在六十年代中期“圆桶”就已经不再作为一线战机使用。
“圆桶”出征
  中非国家刚果于 1960
年独立,从此结束了作为法国的殖民地的历史,但其加丹加省(Katanga)却闹分裂。由于刚果政府实力不足,只好要求联合国干预。1961
年秋,5 架 B 型“圆桶”被提供给联合国维和部队,后来又分两批提供了 2 架 S 29C 和 4 架 B
型。在六十年代这些初部分“圆桶”作为维和部队的一部分派到刚果执行维和任务。在刚果执行维和任务对于瑞典皇家空军来说意义重大——自
1816 年以来瑞典就从未对外用兵,更未派其皇家空军执行过作战任务。虽然此次在这次维和任务中“圆桶”损失不少——摔掉两架,11
架“圆桶”中只有 4
架返回瑞典,其余的就地拆毁——为寒区作战设计地“圆桶”不适应刚果的热带气候。但瑞典皇家空军收益颇多,不仅仅取得大量的作战经验,还改进了作战思想。而且此后,要求萨伯飞机公司在飞机设计中要注意考虑可维护性设计。
曾在刚果执行过维和任务的 J
29B,旁边是其使用的发动机
  在 1950
年,当“圆桶”正被批量生产时,萨伯曾考虑过发展它的两种双座型:并列双座教练型“圆桶”和并列双座截击型“圆桶”,其中双座截击型“圆桶”在机头进气口上方安装截击雷达天线,增加一名雷达操作员。但由于萨伯公司仅生产战斗机型“圆桶”的任务就十分繁重,实在无力改进这两型双座“圆桶”,再说,这时是喷气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继续改进老式的“圆桶”意义也不大,因此双座“圆桶”项目便成了流产的计划。
  对于“圆桶”来说,比较露脸的事迹有两个:1954 年,一架 J 29B 在 500 公里的航程中以 977.3
公里/小时的平均飞行速度创下世界纪录;在 1955 年,两架 S 29C 在 1,000 公里的航程中以 900.6
公里/小时的平均飞行速度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
  “圆桶”的唯一国外用户是奥地利,于 1961 年购买了 15 架翻新的二手 F
型,奥地利将这些“圆桶”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1962 年又增购了 15 架可安装侦察设备的 F
型。这次出口对萨伯公司意义重大,这是二战后第一个购买其战机的欧洲国家,而且从此以后奥地利成了萨伯公司的忠实用户。
冷战中的北欧铁翼——瑞典萨伯公司研制的喷气战机:萨伯 32“长矛”——萨伯的第一型喷气式攻击机
32“长矛”——萨伯的第一型喷气式攻击机
  “圆桶”服役虽然使瑞典跟上了世界喷气战机的潮流,但其性能只满足执行夺取制空权的任务,瑞典皇家空军认为还缺少执行攻击地面及海上目标的任务的专用攻击机。1948
年 12 月,萨伯公司应皇家空军的要求开始研制新型喷气式对地攻击机,公司代号“项目 1100”。
  “项目 1100”经过一系列的设计改进后,最终以比较成熟的“项目 1150”方案得到空军认可,该方案为配备四门 20
毫米航炮,翼下可携带火箭弹巢的串列双座亚音速攻击机,性能可以保证在一小时内飞抵瑞典的国境,全天候出击。其后座增加一名导航员,使用后掠角
35 度的后掠翼,外形象一架安装了后掠翼的 T-33。该设计方案原计划使用瑞典自己研制的 RM4 涡喷发动机,但由于研制缓慢,1954
年取消发动机的研制。最后选择了以许可证形式生产的罗·罗“埃文”RA.7 发动机(RM5)。
  “项目 1150”共制造了 4 架原型机,1952 年 11 月3日首飞,第二年开始批量生产,并获得了型号 J
32“长矛”。1953 年 10 月 25
日,“长矛”在俯冲过程中速度超过音速,这是当时世界上同级别飞机中第一个做到在俯冲中超过音速的攻击机。
“长矛”服役
  “长矛”的第一种生产型是双座 A 32A 专用攻击型,1955 年入役,到 1957 年总计有 12 个中队装备了 A
32A。“长矛”A 型配备了萨伯自家的 Mk III 型弹射座椅,升级的 RM5A2(“埃文” Mk
21A)发动机。大约有四分之一的“长矛”安装了法国设计、瑞典生产的 PS 431 型对地攻击火控雷达。
  “长矛”A 型的武器包括在机头安装的 4 门瑞典制造的西班牙 Mark V 型 20 毫米航炮,每门炮备弹 180 发;每侧翼下
6 个挂架,最大载弹量 3 吨在当时来说也算不错。A 型可携带 12 枚小型炸弹或4枚重磅炸弹,口径从 60 毫米到 180
毫米的反装甲火箭弹,后来 Rb 04C 空-舰导弹出现,它也可以在两侧翼下各挂一枚执行反舰任务。
  Rb 04 是瑞典自行研制并装备的第一型战术空-舰导弹。当时项目由瑞典国防部导弹局负责,萨伯公司负责研制。Rb 04
的发展可追朔到 1946 年,瑞典研制的第一种反舰导弹——罗伯特 310(Robot
310),但这型导弹的技术并不成熟。三年后萨伯公司在该弹的基础上研制出瑞典的第一型实用型舰-舰导弹罗伯特 315 和空-舰导弹罗伯特
304,前者 1957 年投产并装备舰艇;后者便是 Rb 04。1958 年服役的 Rb 04C 是第一个实战型号。该导弹使用重
300 公斤的聚能破甲爆破战斗部,并有自炸装置,若未发现目标就会自毁。最大射程 20 公里(E 型可达 32 公里),最大速度
马赫,末段掠海,各型导弹均采用自动驾驶仪中段制导和主动搜索雷达末段(攻击段)制导,由于安装了主动搜索雷达它也是较早实现“射后不管”的空-舰导弹。
Rb 04 空-舰导弹的 A 32A 型“长矛”
  作为对地攻击火力平台,“长矛”A型是一型成功的攻击机,其与萨伯
35“龙”搭配使用效果不错,一个负责掌握制空权,一个负责对地攻击。从 1955 年到 1958 年共交付了 287 架,一直服役到
1978 年,此时,萨伯 37“雷”已服役,“长矛”A 型被取代。
  J 32B 是一型全天候双座战斗机,1957 年 1 月 7 日首飞,1958 年服役。由于 J 29
圆桶当时只是昼间战斗机,不能在夜间执行截击任务,不得已才在“长矛”这款比较成功的攻击机的基础上发展战斗机型号。在战斗机基础上发展攻击机型并不少见,但在攻击机的基础上发展战斗机型就属于“稀有”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萨伯
32 的设计是成功的。
  J 32B 安装的是升级型 RM6B(“埃文”Mk
47A)发动机,由于换装大推力发动机,其进气口加大以满足新发动机的进气量需要,4 门 20 毫米航炮换成 4 门“阿登”30
毫米航炮,火力强大。还配备了萨伯本家的 S6 火控系统和休斯公司的 AN/AAR-4
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以及飞行员的仪表板雷达显示器。“长矛”B 型只有 4 个外挂点,在 60 年代初 Rb 24(瑞典版的
AIM-9B)空-空导弹配备空军时,它也可以携带 4 枚该型导弹作战。J 32B
是当时瑞典皇家空军的主力夜间战斗机,在其鼎盛时期,瑞典皇家空军共有 7 个中队在使用“长矛”J 32B 型。1958 年到 1960
年共交付了 118 架 J 32B。七十年代 J 32B 开始退役,因为新型超音速截击机“龙”已出世。
  这款侦察型“长矛”是萨伯 32 家族的最后一型。瑞典语中 S 为
Spaning(侦察)一词的第一个字母,瑞典皇家空军的侦察机型号以字母 S 开头,这与美国侦察机型号以字母 R
开头一样。侦察型“长矛”是在 A 32A 攻击型“长矛”的基础上改装而成,因此两型机的性能十分接近。C
型将位于机头的全部航炮换成侦察相机。雷达换成改良过的 PS-431/A,该雷达可以用于海上侦察、搜索。
32C 型将位于机头的全部航炮换成侦察相机
  这是一型拖靶机,在 1972 年时由 6 架“长矛”B 型改装而成。由于“龙”的服役,此时已不需要“长矛”B
型这种落伍的老东西,所以没有退役的“长矛”B 型被改装成各种辅助型飞机,1997 年这 6 架 D 型全部退役。
32D 及拖靶
  电子战“长矛”,在 1972 年时用 15 架“长矛”B 型改装而成,用于电子战和电子战训练。与 D 型一样在 1997
年退役,取代它的是 Sk 37E 电子战型“雷”。
在瑞典航展上的 J 32E
电子战型“长矛”
未能出口的“长矛”
  在萨伯公司将其研制的“长矛”推向武器出口市场后,曾有印度、南非两国有引进意向。其中印度还打算引进其生产许可证自行生产,但由于英国的干预,最后印度投入英国人的怀抱,改引进英制战机。
冷战中的北欧铁翼——瑞典萨伯公司研制的喷气战机:萨伯 35“龙”——进入超音速时代突破之作
35“龙”——进入超音速时代突破之作
  在无尾三角翼战机设计方面,“龙”式是萨伯公司所迈出的成功第一步,正是这第一步的成功,使萨伯公司在以后战斗机研制中坚定了采用无尾三角翼布局的决心——先是萨伯
35,然后是萨伯 37,再到多用途的萨伯 39。
“龙”的起源
  早在 1949 年,应瑞典皇家空军委员会提出的要求,萨伯公司开始进行代号“项目
1200”的新机预研,计划用其取代到时必然过时的萨伯
29“圆桶”,“圆桶”虽然服役时间不久,但由于各航空大国的新型喷气战斗机层出不穷,其性能已经开始落伍。
  瑞典皇家空军对新机的具体要求是可以拦截高空高速轰炸机,最大飞行速度不得低于 1.4
马赫,除了可以使用瑞典现有的机场外,还要具备公路起降能力,也就是说要能够使用临时加固的公路简易跑道。这也是瑞典皇家空军第一次对战斗机起降性能提出如此要求,毕竟这个时期的局势不同了,原苏联锋芒毕露的攻击力使瑞典人没有幻想能顶住其第一波次进攻,因此在机场遭突然袭击而被摧毁后战斗机的公路起飞性能就显得格外重要。此外,还要求新机的构造不能过于复杂、易于维护、价格低廉、操纵简单,总之就是要求在战时能够最大程度上的保持战斗力,一切的设计要围绕恶劣的战争环境。这是瑞典皇家空军第一次对战机提出如此苛刻的要求,但也说明其对萨伯的飞机研制能力充满信心。
  在萨伯的主设计师艾力克·巴瑞特(Erik
Bratt)领导下,萨伯的工程师们为了满足飞机的速度要求,一致同意采用无尾三角翼的气动布局,而且机翼后掠角达到罕见的 70
度。后来经过详细论证,机翼设计改为双三角翼结构,后掠角达到 80
度的内段机翼采用大厚度翼身融合设计,为容纳燃油和主起落架提供了宽敞的空间;外翼段为薄翼型的小型三角翼,前缘后掠角 57
度,外翼段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改善战机的低速性能和缩短起降距离,同时保留高速飞行时的低阻特性。不仅机翼后掠角大得惊人,垂直尾翼的后掠角也不含糊,惊世骇俗的机翼和垂尾使这架飞机的外形十分前卫。要知道在这以前还没有人设计过这样的无尾双三角翼飞机。
  在美国进行了一系列风洞试验后,机翼的气动外形基本确定,并准备制造一架尺寸为原型机 70% 大小的验证机——萨伯 210“Lill
Draken”,在瑞典语中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小龙”,它的大名“Draken”——“龙”——是留给该机的生产型的。完成了为“龙”取得飞行数据的任务后,“小龙”被送进瑞典空军博物馆。
“小龙”号
  1953 年瑞典政府订购三架原型机和三架预生产型萨伯 35 战斗机。生产型机计划换用英国罗·罗公司的“埃汶”200(Avon
Mk.48A)发动机,沃尔沃航空发动机公司(就是著名的瑞典汽车生产商——沃尔沃公司的前身)获得了“埃汶”200
的生产许可证,开始生产瑞典版的“埃汶”200——RM6B,该发动机换用公司自己研制的“65
型”加力燃烧室,由于瑞典的气候寒冷,所以通常要对引进的发动机的燃烧室进行必要的改装,以免发动机水土不服。改装后的发动机净推力为 4.8
吨,加力推力可达 6.8 吨。
“龙”的三视图,注意其机腹的导弹挂架比较奇特
  1955 年 10 月 25 日,萨伯 35 的原型机首飞成功,当时原型机使用的是英国“埃汶”200 发动机(Avon
Mk.21,该发动机的瑞典型号为 RM5A)。在随后的试飞中最大速度达到设计要求的 1.4
马赫。同时代的法国“幻影&#8546;”型战斗机的原型机首飞比萨伯 35 晚了一年,但在 1957 年 1 月的试飞中达到 1.5 马赫,而且在
1958 年 10 月 24 日,“幻影&#8546;”A 型在试飞中于 12,500 米高度达到 2.0 马赫的最大速度,“龙”达到这样的速度是
1960 年以后的事了。不过对于“龙”式来说这样比不太公平,因为“幻影&#8546;”A 要达到 2.0
马赫的最大速度,必须启用一台助推用的火箭发动机。“龙”试飞成功后的第二年,瑞典政府批准萨伯 35
投产。投产时由于超音速理论已经成熟,战斗机速度开始向 2 马赫冲击,因此瑞典空军将萨伯 35 的最大速度指标提高到 1.8
马赫。这样做的原因或许还有可能是当时得到的情报:原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开始进行“图-105”超音速轰炸机项目——就是后来的图-22“眼罩”。
  J 35A 是萨伯 35 的第一种生产型,第一架生产型 J 35A 于 1958 年 2 月 15 日试飞成功,试飞的那架 J
35A 安装的是瑞典制造的 RM6B,这次成功标志着 J 35A 的批量生产正式开始。1960 年 3 月,这架 J 35A
进入瑞典空军服役,标志萨伯 35 型机正式服役的开始。
露天展品——“龙”A
  最初的军队服役证明这是一型成功的作战飞机,瑞典皇家空军飞过该机的飞行员一致认为这是真正属于飞行员的飞机:操纵简单,毛病极少。这个评价不仅证明了萨伯公司出色的设计,还充分体现了该公司高超的飞机制造技术。地勤人员的赞扬则是该机易于维护,这恐怕得益于该机的机身前后两段是由螺栓连接,从工艺分离面很容易将飞机分前后两段,直接对发动机进行必要的维护。从地勤人员的评价可以看出,萨伯公司在设计中的确已经考虑到飞机的维护性,这也基本达到了瑞典皇家空军当初的要求。当然萨伯
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该机的“短腿”——航程不足,二是该机的短距起降性能不够突出。但是,“腿短”的缺陷与发动机的耗油率有很大关系;而在当时的同吨位战斗机中“龙”的起降距离已经够短了,只是瑞典皇家空军的要求过于苛刻。
  除了双三角中单翼和垂尾的设计有些前卫外,还采用了翼身融合。这个在今天看起来很前卫的设计其实很早就有。
  飞机的表面控制(就是副翼的翼面操纵)为二余度的液压系统,为了防止由于飞行员对驾驶杆的杆力感觉不明显操纵过度,导致飞机过载过大发生事故,驾驶杆连接了助力装置,使飞行员在操纵该机时多少有点感觉。每侧机翼后缘的副翼分成三段。外翼段由螺栓与内翼连接,可将外翼卸下以方便陆上运输,在后机身的上下两面各有一块面积不大的减速板。
机翼后缘三段式副翼
  作为单座型战斗机,J 35A 加压座舱还为飞行员配备了空调设备,这些配置不仅是因为瑞典属于寒区国家,更重要的是飞行员要驾驶战斗机在
18,000 米以上高空执行拦截任务。为了减小过载对飞行员的影响,座椅后仰达 30 度,同时还为飞行员配备了火箭弹射座椅,型号为
Saab-73SE-F——也是萨伯公司的产品,可在零高度和 100
公里/小时以上的飞行速度下弹射,当时各国装备的第一代弹射座椅还达不到零-零弹射的指标。
  J 35A 的机内武器是两门英国产“阿登-55”型单管旋转机炮,该炮 30 毫米的大口径使得每门炮只能带 90
发备弹。两门炮的位置与众不同,在两侧机翼内翼段上发动机进气口的外侧各配一门,而且两门机炮与机身距离较远。
55 型 30 毫米机炮
  1961 年,为 J 35A 配备了新型挂架,“龙”式可以挂载 4 枚 Rb 24
空-空导弹执行截击任务,作战能力增强。
  萨伯的“龙”系列是作为昼间截击机设计的,原定的作战方式为尾随追击,因此安装的是萨伯公司 S6
火控系统,该系统采用的是由瑞典本国的爱立信公司(那时该公司还不生产手机)制造的法国“西拉诺”雷达,由法国汤姆森公司研制,主要装备法国自己的幻影&#8546;
型战斗机。为了减轻飞行员负担还加装了自动驾驶仪。后来少数A型机换装 S6B
火控系统,新的火控系统配备了红外传感器,可以辅助雷达搜索并跟踪目标,新型火控系统使 J 35A 部分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J 35A 共制造 90 架,但先前生产的三架预生产型和第一批 17 架均用于部队评估,连火控雷达和机炮的瞄准具都没安装,所以从第
21 架起才是真正的标准生产型。前 65 架(一说是 62 架)J 35A 是使用“65 型”加力燃烧室的“短尾龙”,其余是使用“66
型”加力燃烧室的长尾型,这部分“长尾龙”改进了加力燃烧室后升限有所提高,但加长了尾喷口后不得不在机尾安装尾轮,以防止起降时尾喷口触地。
“龙”的尾轮
冷战中的北欧铁翼——瑞典萨伯公司研制的喷气战机:J 35B
  B 型继 J 35A 后的“龙”系列的第二个型号,于 1959 年 11 月 29 日首次试飞,1961
年末开始服役,算原型机在内共制造了 72 架。外形上 B 型与后期生产的 A 型没多大区别,但换装了萨伯产的 S7 型火控系统的 B
型具备了迎面截击能力,与只能尾随攻击的 A 型相比作战效能提高不少。无奈的是当时瑞典皇家空军仅有的 Rb 24
空-空导弹性能太差,只能尾追红外信号特征较大的发动机尾喷管,无法迎头攻击。J 35B 在执行截击任务时只好挂两个能装 19 发 75
毫米火箭弹的火箭发射巢,在迎头攻击时无制导的火箭弹比只能追尾的导弹强。携带了火箭弹的 B
型同时也能执行有限的对地攻击任务,其实在后来的 J 37“雷”出现后,老式的 J 35 大部分是作为多用战斗机使用的。
  瑞典语中 Sk 为“教练机”一词(Skol)的开头两个字母,因此瑞典皇家空军的教练机型号均以 Sk 开头,这与美国教练机型号以字母
T 开头类似。“龙”式的 C 型是双座教练机型,由于当初萨伯 35
的原型机试飞时,试飞员认为其驾驶十分简单,萨伯公司也就没有专门设计教练机。但在交给部队试飞后,年轻的新飞行员却不这么认为,不得已萨伯公司只好在
A 型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龙”家族的教练型——C 型,其原型机于 1959 年 12 月 30
日试飞成功。前后串列的座舱为后座的飞行教练配备潜望镜以改善其前向视野,但教练员对该设计评价不高,一句“总比没有强”就可以概括。在该机的后舱设计中萨伯公司在防护上考虑的比较多,当时认为,如果座舱遭到飞鸟或其它异物撞击,前座的学员受伤的话还有后座的教练可以驾驶飞机,问题不会很严重,但万一后座的教练也受伤那乞不是两名飞行员外加飞机全部玩儿完。所以在学员与教练之间加装了一块防撞隔板以加强防护。座舱的变化不仅导致飞机的航向稳定性变差,还减少了机内载油量。作为解决方案,在前机身下部安装了两只小型翼面以提高航向稳定性;将两门机炮拆除来腾出空间增加油箱容量。为防止这些改动导致机身重心发生变化还将机头的火控雷达给拆了,不过没有雷达倒没有妨碍其携带红外制导的“响尾蛇”或其他的近程空-空导弹进行训练。
教练“龙”的前视潜望镜
瑞典皇家空军的 Sk 35C
型教练“龙”
  除了 C 型的原型机外,该型机全部由 A 型早期生产型改装而成,并保留了 A 型使用“65 型”加力燃烧室的短尾特征。
  随后引进的“埃汶”300(Avon Mk.60 型)发动机也换装了自产的加力燃烧室。改装后的发动机就成了瑞典自己的
RM6C,早期该发动机使用的是“66 型”加力燃烧室,净推力 5.75 吨,加力推力增至 7.83
吨,该发动机配备给了“龙”式。由于使用了新发动机,本来是作为第二批次 B 型生产的飞机得到了 J 35D
的新型号。由于换装的新发动机性能不错,D 型在开加力的情况下可以达到 2 马赫的最大飞行速度,总算将“龙”带入了 2 马赫时代。D
型的燃油携带量比 B 型多了 600 升,还可在机腹下挂两只 530 升副油箱,除此之外进气口向前延伸,这也是 D 型与 B
型在外观上最大的区别。
  在航电设备方面 D 型除了将自动驾驶仪升级成国产的 FH5 型(又是萨伯的产品)外,其 S7A
火控系统也将火控雷达升级成了爱立信的 PS-03 雷达。在 D 型服役后,“67 型”加力燃烧室研制成功,换装后的 RM6C
发动机的加力推力增至 8 吨;而后萨伯自家的 RS35 弹射座椅研制成功并配备 D
型,这是真正的“零-零”弹射座椅,即使飞机停在跑道上它也能将驾驶员安全弹射。
萨伯公司为“龙”配备的弹射座椅
  包括 D 型的原型机在内,J 35D 共 93 架。随便说一下,D 型的唯一一架原型机是由 A 型改装的,1960 年 12 月
27 日首飞,但直到 1963 年才服役,除了这架原型机外其余的 D 型都是新造的。
  应瑞典皇家空军的要求,萨伯在 D 型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型无武装的侦察“龙”——E 型,型号为 S 35E。该型侦察机共携带 7
台侦察用照相机:一台前向 SKa 16B 相机位于机鼻下凸出的整流罩内,这台相机后面是一台下向垂直拍照的 Ska 24-44
广角相机,机头右侧两台旁视斜向 SKa 24-100 相机,而机头左侧只有一台旁视斜向 SKa 24-600
长焦相机,拆掉两门“阿登”以腾出其位置安装两台下向垂直拍照的 SKa 24-100 相机。1973 年后,E
型在机腹下外挂新型照相侦察吊舱,其设备包括三台英国提供的红外校正 70 毫米同步相机和一套电子闪光系统,这样 E
型也被用来执行夜间侦察任务。
35E& 有着奇特的机头形状
  E 型的机头整流罩使用滑轨,可以方便的开启以取出胶片和相机。除了加装了相机而且少了机炮外,与 D
型没什么区别,性能也差不多。1963 年 6 月 27 日,由一架 D 型改装成的E型原型机首飞,早期的 E
型包括原型机在内使用的也是“66 型”加力燃烧室,后期才换“67 型”。1965 年 8 月 E
型服役,这时原苏联防空军装备的截击机主力是苏-9“捕鱼笼”(Fishpot),其最大速度可达 2,230 公里/小时,比 J 35E
的 2,150 公里/小时快不了多少,在截击时苏-9 如果携带空-空导弹的话就飞不到它的最大速度。E型 的巡航速度可达 1,000
公里/小时,强于苏-9的 960 公里/小时,而且苏-9 挂副油箱的最大航程不过 1,650
公里,更何况苏-9的发动机耗油率较高(这也是苏联发动机的传统),一旦在追击时为了提高速度而抛掉副油箱,它的追击航程也就没多大了。也就是说如果用
对华约国家进行侦察,原苏联并不能有效阻止。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毕竟在冷战期间瑞典一直保持中立国地位,没必要招惹原苏联这只强悍的北极熊。
侦察“龙”的座舱
  不包括原型机的话,E型共生产了 59 架,其中前 28 架本来是瑞典皇家空军订购的 D 型,后空军改了主意,这些 D
型在生产线上被改装成了 E 型。
J 35F(J 35J)
  以 D 型为基础,萨伯还发展出了 F 型,三架原型机由 A 型改装,1961 年首飞,1965 年服役,共生产 230 架。F
型与使用 RM6C 的 D
型后期生产型在外观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加大了机内载油量,修改的座舱罩改善了飞行员的视野,座舱内的仪表板也经过重新布置,再次升级导航、通信、自动驾驶设备。萨伯的
S7B 新型火控系统也具备迎面截击能力,使用爱立信公司的 PS-011/A 火控雷达和红外传感器,其中 PS-011/A
雷达的搜索距离能达到 46 公里,跟踪距离能达到 30 公里。随着火控系统的升级 F 型所携的武器也相应升级,除了以前的 Rb 24
导弹外,还可携带 Rb 27 和 Rb 28 空-空导弹,但左侧机炮被拆除,腾出的空间用来安装电子设备。
瑞典自家的 F
型“龙”,航程不足只好挂 4 个副油箱
  Rb 27 导弹是瑞典以生产许可证形式生产的美国 AIM-26B“猎鹰”空-空导弹,而 AIM-26B
导弹属于休斯公司的“猎鹰”(Falcon)空-空导弹系列。它的前一个型号,绰号“核猎鹰”的 AIM-26A
比较可怕。顾名思义这是一型使用核战斗部的空-空导弹,虽然可以迎头攻击,但由于其半主动雷达制导系统精度低,“核猎鹰”的命中率不高,考虑到它
2,000 吨当量的核战斗部,就算精度不高也够用了。要命的是它的射程只有 9.3 公里,发射后载机也难逃厄运,所以“核猎鹰”只生产了
100 余枚,只装备了美国空军。AIM-26B
就是将“核猎鹰”的战斗部换成了普通炸药的型号,其它部件没什么变化,还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精度依然不高,所以美国空军自己没要多少,生产的绝大部分导弹用于出口。
型使用的红外传感器
  至于 Rb 28 导弹则是休斯公司为美国空军生产的
AIM-4C,是给截击机使用的空-空导弹,仍属于“猎鹰”导弹系列。其红外导引头性能较差,故该导弹只能尾追目标从后部攻击,再加上 2
马赫的速度和 8 公里的射程,也只适合用来截击轰炸机。后来
AIM-7“麻雀”系列出现之后“猎鹰”系列就逐渐淡出了。顺便说一下,AIM-26A“核猎鹰”就是在 AIM-4
系列的基础上换装核战斗部和 M60 火箭发动机改装而成的。
27 导弹,膨胀的弹头原来是为了容纳核战斗部的
  从 60 年代到 70 年代,“龙”系列战机在瑞典皇家空军保持了一份不错的服役记录,到了 80 年代由于萨伯
37“雷”的出现“龙”开始逐渐淡出“江湖”,到了 90
年代,原苏联的解体加上预算紧张,瑞典皇家空军无力大规模更新战机,为保持战斗力只好让 J 35F 型继续在一线服役,所以在 80
年代中期对已有点过时的 J 35F 进行升级。F
型的航电设备被统统升级,连座舱仪表板也全部更新;机体外部没什么变化,只是每侧内翼增加了 1 个导弹挂架使导弹挂架的总数增至 6
个,可以同时挂 6 枚 Rb 24 导弹(Rb 27 和 Rb 28 太重,同时挂 6
枚这两种型号的导弹根本承受不了),从而成为能挂导弹最多的“龙”。各型“龙”的挂架位置略有不同,但除 F 型和 J 型外,最多只能带 4
枚近程空-空导弹,而且没挂过空地导弹。最初把升级后的 F 型称为“J 35F MOD”,其中“MOD”是改型的意思。1991 年 8
月,全部 66 架“龙”被改装完并被赋予新的型号 J 35J,其余 F 型全部退役。到了 1998 年,剩余的 J
型也不幸退役,这款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老“龙”终于寿终正寝。
35J 型,内翼挂 Rb 24,外翼挂 Rb 27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末到冷战初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