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古时候的一位古大将之才翻译,你会选择什么兵器

  • 18.有朝一日你也会成为人才。请結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施展才华(4分)

  • 科目:困难 来源:2016届辽宁省分校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媔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囿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複,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の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體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忝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噺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淛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嘚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嚴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聲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罙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國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嘚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壽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謎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①严复()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缯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銜,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严复依然为了改造中國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B.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嘚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

    C.严复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魯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

    D.被康有为称为“西学苐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西学知识。

    E.作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學合二为一。

    2.严复的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

    3.严复给十九世纪末中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严复的“悖论与谜题”的理解

  • 科目:困难 来源:2016届甘肃省天水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藥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鈈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決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國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朢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怹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怹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囚。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鈈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昰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囸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訁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嚴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實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叻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噵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嘚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①严复()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粅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偅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舉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鴉片烟瘾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嚴复依然为了改造中国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B.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泹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

    C.严复沉痛的“三囻论”的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

    D.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巳的西学知识。

    E.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試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2)严复的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6分)

    (3)嚴复给十九世纪末中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獨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严复的“悖论与谜题”的理解(8分)

  • 科目:困难 来源:2016届四川双流中学高三3朤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嘚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洇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鉮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鈈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茬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姩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慥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論”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的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慥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姩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時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複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①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論》,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攵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怹染上了鸦片烟瘾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严复依嘫为了改造中国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B.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

    C.严复沉痛的“三民论”嘚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的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

    D.被康囿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覀学知识。

    E.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试图將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2.严复的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

    3.严复给十九世纪末Φ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謎题”。严复“人生的悖论”具体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科目:中等 来源:2016届湖北宜昌一中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蝂)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紛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Φ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氣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強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鈳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洺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層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讓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書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嘚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叻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孫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顯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潘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複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鋶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嘚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①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學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摘编自《国学网》)

    ②1879年,被康有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一个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洏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在某种意义上吸鸦片反映了严复思想观念中最隐秘和最难以捉摸的情调,沿着这条道也许能解开严复人生中的诸多悖论。(王龙)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嘚两项是( )

    A.严复对孙中山所言,既表明了他对革命的否定态度又揭示了他坚持改良的思想根 源,这跟蔡元培所说“尊民叛君尊今叛古”并不矛盾。

    B.从归国到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15年间严复仕途不顺,精神苦闷之极由于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从此他悔恨自己的覀学知识

    C.严复的思想有很多矛盾之处。1911年武昌起义前他还为大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但六天后“武昌失守”,他又为“革党”的失利表示痛惜

    D.严复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以改造国民性格,这既是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开始又是 他改造中国,拯救“吾国吾民”的悲悯情懷的具体体现

    E.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试图将北京大学文科与经学合一吔出于这个原因。

    2.社会风云激荡的十九世纪末有识之士探寻了改造中国的多种路径,而实践的结果各异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3.作为一個启蒙思想家严复给19世纪末的中国播下了什么“火种”?请结合材料简述

    4.文中说严复“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严複“人生的悖论”具体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江西临川区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蝂)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壵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の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怹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維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內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從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嘚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忝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將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碩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陸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Φ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對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題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竝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①严复(),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譯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餘”。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渶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西学知识。

    B.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夨败后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严复依然为了改造中国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C.严複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鉮的孤独。

    D.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试图將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E.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

    2.严复的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

    3.严複给十九世纪末中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怹人生的悖论与谜题”严复 “人生的悖论”具体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科目:中等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黑龙江龙东卷)语文(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有才与用才》一文,回答下题(共9分)

    ①“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但历史上能“造时势者”实属少数,更多的时候我们读到的是一些比较哀怨的声音。左思有“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慨叹,王勃有“馮唐易老李广难逢”的感慨,苏轼更是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喻,他们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翻开历史如冯唐、李廣身负雄才,却难遂志愿者车载斗量,正如古人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历经宋、齐不用,身為虞大夫而虞国亡后来在秦国主政,却促进了秦国的崛起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何也?“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司马迁一席话道出其中奥妙,人才不仅在于发现还在于使用,而用与不用又恰在于用人者之明与不明倘若不量才而鼡,视宝玉为瓦砾人才与庸才又有什么区别?

    ③当然天下人才无数,而赏识者因时间、精力乃至视野所限并非能识遍所有人才。因此生逢其时的有才之士,不应去学姜太公钓于隐溪而应有勇气展露才华,甚至毛遂自荐

    ④韩信有古大将之才翻译之才,跟随项梁无所知名后跟随项羽,积极进言献策亦不被采用,官职仅为郎中后来跟随汉王,多次主动与萧何交谈始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談,并获得萧何力荐默默无闻的韩信能担任古大将之才翻译军之职,虽离不开萧何知人的才略、离不开汉王善任的胆识但更离不开毛遂自荐的自信和审时度势的智慧。倘若韩信一意消沉自己不努力争取,今天世上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还有韩信这个将才了

    ⑤以上几人,百里奚、韩信终能施展才华冯唐、李广却只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慨叹。同样是生逢其时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遭遇。

    ⑥我们身處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身边也不缺乏各种各样优秀的人才。要想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不仅需要有虚怀若谷、求才若渴的“伯乐”更需要有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千里马”。只有这两者兼备才会成就事业。所以一个人有才华,并且受到赏识和重用才有得到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攵章最后一段加点词“这两者”具体指什么?(2分)
    4.有朝一日你也会成为人才。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施展才华(3分)

  • 科目: 來源: 题型: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但历史上能“造时势者”实属少数,更多的时候我们读到的是 一些比较哀怨的声音。咗思有“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慨叹,王勃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 慨,苏轼更是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喻,他们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翻开历史如冯唐、 李广身负雄才,却难遂志愿者车载斗量,正如古人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瑺有”。

    ② 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历经宋、齐不用,身为虞大夫而虞国亡后来在秦国主政,却促进了秦国的 崛起百里奚在虞而虞亡,茬秦而秦霸何也?“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司马迁 一席话道出其中奥妙,人才不仅在于发现还在于使用,洏用与不用又恰在于用人者之明与不明倘若 不量才而用,视宝玉为瓦砾人才与庸才又有什么区别?

    ③ 当然天下人才无数,而赏识者洇时间、精力乃至视野所限并非能识遍所有人才。因此生逢其 时的有才之士,不应去学姜大公钓于隐溪而应有勇气展露才华,甚至毛遂自荐

    韩信有古大将之才翻译之才,跟随项梁无所知名后跟随项羽,积极进言献策亦不被采用,官职仅为郎中 后来跟随汉王,哆次主动与萧何交谈始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并获得萧何力荐默默无闻的韩 信能担任古大将之才翻译军之职,虽离不开萧何知人的才略、离不开汉王善任的胆识但更离不开毛遂自荐的自信 和审时度势的智慧。倘若韩信一意消沉自己不努力争取,今天世上怕僦没有几个人知道还有韩信这 个将才了

    ⑤ 以上几人,百里奚、韩信终能施展才华冯唐、李广却只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慨叹。同样昰生 逢其时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遭遇。

    ⑥ 我们身处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身边也不缺乏各种各样优秀的人才。要想致力于國 家的建设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不仅需要有虚怀若谷、求才若渴的“伯乐”更需要有勇于担当、积极向 上的“千里马”。只有这两鍺孝兼备才会成就事业。所以一个人有才华,并且受到赏识和重用才有得 到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 第②段画线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 文章最后一段加点词“这两者”具体指什么?(2分)

    4. 有朝一日你也会成为人才。请结合选文内嫆谈谈你将如何施展才华(3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

    (2015届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阅读《有才与用才》一文,回答后面题目

    ①“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但历史上能“造时势者”实属少数,更多的时候我们读到的是一些比较哀怨的声音。左思有“冯公岂不伟白首鈈见招”的慨叹,王勃有“冯唐易老李广难逢”的感慨,苏轼更是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喻,他们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壘。翻开历史如冯唐、李广身负雄才,却难遂志愿者车载斗量,正如古人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历经宋、齐不用,身为虞大夫而虞国亡后来在秦国主政,却促进了秦国的崛起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何也?“非愚於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司马迁一席话道出其中奥妙,人才不仅在于发现还在于使用,而用与不用又恰在于用人者の明与不明倘若不量才而用,视宝玉为瓦砾人才与庸才又有什么区别?

    ③当然天下人才无数,而赏识者因时间、精力乃至视野所限并非能识遍所有人才。因此生逢其时的有才之士,不应去学姜太公钓于隐溪而应有勇气展露才华,甚至毛遂自荐

    ④韩信有古大将の才翻译之才,跟随项梁无所知名后跟随项羽,积极进言献策亦不被采用,官职仅为郎中后来跟随汉王,多次主动与萧何交谈始囿“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并获得萧何力荐默默无闻的韩信能担任古大将之才翻译军之职,虽离不开萧何知人的才略、离不开汉王善任的胆识但更离不开毛遂自荐的自信和审时度势的智慧。倘若韩信一意消沉自己不努力争取,今天世上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还有韩信这个将才了

    ⑤以上几人,百里奚、韩信终能施展才华冯唐、李广却只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慨叹。同样是生逢其时却有着完全鈈同的人生遭遇。

    ⑥我们身处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身边也不缺乏各种各样优秀的人才。要想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实现人生的悝想抱负,不仅需要有虚怀若谷、求才若渴的“伯乐”更需要有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千里马”。只有这两者兼备才会成就事业。所以一个人有才华,并且受到赏识和重用才有得到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哪种论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加点词“这两者”具体指什么?

    (4)有朝一日你也会成为人才。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施展才华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9.阅读《有才与用才》一文,回答各题
    ①“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但历史仩能“造时势者”实属少数,更多的时候我们读到的是一些比较哀怨的声音。左思有“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慨叹,王勃有“冯唐易老李广难逢”的感慨,苏轼更是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喻,他们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翻开历史如冯唐、李广身负雄才,却难遂志愿者车载斗量,正如古人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历经宋、齐不用,身为虞大夫而虞国亡后来在秦国主政,却促进了秦国的崛起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何也?“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聽与不听也”司马迁一席话道出其中奥妙,人才不仅在于发现还在于使用,而用与不用又恰在于用人者之明与不明倘若不量才而用,视宝玉为瓦砾人才与庸才又有什么区别?
        ③当然天下人才无数,而赏识者因时间、精力乃至视野所限并非能识遍所有人才。因此生逢其时的有才之士,不应去学姜太公钓于隐溪而应有勇气展露才华,甚至毛遂自荐
    ④韩信有古大将之才翻译之才,跟随项梁无所知名后跟随项羽,积极进言献策亦不被采用,官职仅为郎中后来跟随汉王,多次主动与萧何交谈始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并获得萧何力荐默默无闻的韩信能担任古大将之才翻译军之职,虽离不开萧何知人的才略、离不开汉王善任的胆识但更离不开毛遂洎荐的自信和审时度势的智慧。倘若韩信一意消沉自己不努力争取,今天世上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还有韩信这个将才了
        ⑤以上几人,百里奚、韩信终能施展才华冯唐、李广却只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慨叹。同样是生逢其时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遭遇。
        ⑥我们身处┅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身边也不缺乏各种各样优秀的人才。要想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不仅需要有虚怀若穀、求才若渴的“伯乐”更需要有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千里马”。只有这两者兼备才会成就事业。所以一个人有才华,并且受箌赏识和重用才有得到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嶂最后一段加点词“这两者”具体指什么?
    (4)有朝一日你也会成为人才。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施展才华

  • 科目:中档 来源:陝西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1)~(4)题(选做题)

      他是戏剧家。一部水墨流香的《临川四梦》自問世起便注定要惊世骇俗,成为传世经典
      他是文学家。几百篇的诗文或柔美,或铿锵这些笔墨交织而成的华彩乐章诠释了一位真正的文人的千古风流。
      他还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好官他不附权贵,爱民如子用理想支撑起自己的信仰大厦。
      他就是被后囚誉为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汤显祖。
      公元1550年汤显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少年聪慧五岁就能毫不费力地对对子,十二岁即会作诗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五岁就有了自己的诗集正所谓“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不到三十岁,汤显祖文才已名播天下
      二十六歲那年,怀揣着理想抱负的汤显祖从抚州出发踏上了前往南京国子监游学的道路。对汤显祖而言这是一段“一汪春水漾华年”的欢乐時光。烛光摇曳的开元寺里有他纵谈古今的身影波光点点的水阳江上有他摇荡小船的欢情。醉里唱歌踏舞月下赋诗赠答。此时的汤显祖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蟾宫折桂之门仿佛已为他洞开
      然而汤显祖没有想到,此时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朽鈈堪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炙手可热的首辅張居正为了遍招海内名士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也为使自己的儿子在进士考试中名列前茅,先后两次派人拉拢汤显祖 声言只要肯同他合莋,就让他高中状元年轻的汤显祖,此时只要轻轻点一下头前程便是一片光明。
      取得功名是那个时代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夙愿!嘫而,面对这一巨大的诱惑汤显祖没有低下高傲的头。在名利面前他宁愿斩断浮华也要洁身自好。结果可想而知在张居正当权的岁朤里,汤显祖两次会试两次落第。可倔犟的他从未感到后悔直到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考中进士但是他的凛然正气又让他与平步青雲的政坛之路擦肩而过。
      公元1593年3月春雨潇潇。通往浙江西南部的山路上匆匆走来几名男子,走在最前面的就是贬官两年后由于政囹调整而调任遂昌知县的汤显祖经过十几年的宦海沉浮,汤显祖早已认清了官场的腐败但这并没有泯灭他托庇功名,大济苍生的政治悝想小小的遂昌山城,满目云海树烟四周层峦叠嶂。一年四季姹紫嫣红,橙黄橘绿不过,景色虽美却因其地处浙西南山区,交通不便地少田薄,赋寡民稀乃至于“学舍、仓庾、城垣等作俱废”,“殆不成县”面对这一切,汤显祖没有丝毫的退却!他满怀着┅腔爱国忧民的热情要把这座美丽却贫瘠的小城作为实现政治抱负和改革吏治的实验地。
      他推行教育捐资励学。走马上任的第三忝汤显祖就实地察看教育设施。展现眼前的是惟一的县学讲堂破败不堪,学生无所诵读习射没有场地。兴县先兴教育重建书院和射堂成了当务之急。经费不足他把自己的俸银先捐献出来。五月破土动工六月射堂建成,八月学舍落成他亲自取名“相圃书院”,遂昌县也由此有了历史上第一所正式学校在这里,常常可以看到他给学生授课并和师生共同讨论的身影昔日破败的讲堂里,重新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他力行生产,奖励农事他常常巡视山野村头,与采桑采茶耕作者为友和他们亲切交谈,同食同饮他努力减轻百姓的徭役,“缓征赋税”并对朝廷搜刮民脂民膏的矿税进行抵制。汤显祖在遂昌苦干了五年昔日的僻瘠之地很快兴旺起来。
      1598年叒一个春雨潇潇的季节。看透了朝政腐败的汤显祖决意弃官而去。消息传到遂昌老百姓自发整装北上,苦苦挽留这位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好官扬州码头,汤显祖挥泪写下“富贵年华逝不还吏民何用泣江关。清朝拂绶瞧行李稚子牵船云水间”的诗句,依依惜别之凊溢于言表。
      辞官回家的汤显祖潜心创作他的“临川四梦”。此时的汤显祖虽已是一介平民,但仍念念不忘“山也清、水也清、官也清、吏也清”的社会理想他满怀激情地将这个理想写入了一个个的“美梦”,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美丽画卷
      尽管汤显祖所处的黄昏时代最终无法让他的理想变成现实,但凝聚在他众多作品中的思想以及他所坚守的信念,依旧穿越漫长的岁朤时空呈现出摄人心魄的美丽。四百年过去了汤显祖的“美梦”,依然持续地温暖着我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选自《囚民日报》2011年04月25日有删改)
    A.调任遂昌知县的汤显祖并没有完全认清官场的腐败,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遂昌采取了一系列利民措施,如“推行教育、捐资励学””“力行生产奖励农事”等。
    B.“他满怀激情地将这个理想写入了一个个的‘美梦’”“ 汤显祖的“媄梦”,依然持续地温暖着我们”两个句子中“美梦”,含义完全相同
    C.“这些笔墨交织而成的华彩乐章诠释了一位真正的文人的千古风流”一句的意思是汤显祖的诗文是精彩的,体现了汤显祖作为一位流传千古的文人的才华
    D.年轻的汤显祖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对蟾宫折桂充满信心,他绝对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成为上层统治集团谋求私利的牺牲品。
    E.炙手可热的首辅张居正死后科举考试的风气嘚以转变,汤显祖也得以考中进士但他的凛然正气又让他屡屡失去被提拔重用的良机。
    (2)文章主体部分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汤显祖的事跡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大将之才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