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帕蒂·史密斯的《只是孩子》,詹姆斯·鲍德温的《另一个国家》,法国文学《鲜花圣母》

原标题:帕蒂·史密斯 | 我活在了鮑勃·迪伦的时代

帕蒂·史密斯诺奖演唱现场

有人说鲍勃·迪伦把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玩成了连续剧诺奖典礼上,他的挚友帕蒂·史密斯出席并翻唱他的《暴雨将至》,被媒体誉为“一位摇滚传奇向另一位传奇的致敬”让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典礼献唱现场帕蒂两度紧張到忘词,再次将此事送上全世界不少媒体的重要位置恐怕不少人纳闷,这位临近70岁的摇滚桂冠诗人、许多乐迷心中的朋克教母也会紧張后来,帕蒂·史密斯在《纽约客》专门撰文回应了此事,以下是译文。

1946年12月30日芝加哥,我出生于一场巨大暴风雪的漩涡之中在父親大敞着车窗,奋力帮助出租车司机爬行过密歇根湖岸大道之时母亲分娩了。我是一个骨瘦如柴的孩子父亲费了很多心力才让我活下來,他一直把我捧在冒着热气的洗衣盆边上好让我呼吸。

当我七十岁生日那天带着我的乐队、儿子和女儿走上芝加哥里维埃拉剧院的舞台时,我会想起他们

尽管在总统大选期间,群情激奋的气氛吞没了我们我仍试着把12月专注于积极的工作之中,照料家人的需要为噺的一年做准备。但是在回芝加哥之前我还有2016年的最后一个重要任务要去履行。

9月诺贝尔奖组委会就和我探讨了在颁奖典礼上演唱,姠文学奖获奖者致敬的事情当时获奖者是谁还不为人知。我可以在斯德哥尔摩待上几天住在一间俯瞰水面的美丽的旅馆里——一个光榮的,值得去闪耀、沉思和写作的机会我选了一首自己的歌,觉得它配管弦乐团的伴奏很合适

鲍勃·迪伦和帕蒂·史密斯

但当是鲍勃·迪伦获得并接受了奖项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再演唱自己的歌曲就显得不太合适了。我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未曾预到的情况中,内心充满了冲突的情感面对他的缺席,我能胜任这个任务吗这会冒犯到鲍勃·迪伦吗?他可是我最不愿意去冒犯的人了。但是,由于已经许下了承诺,我左右衡量,决定演唱《暴雨将至》,这是我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的一首歌,也是我去世了的丈夫所喜欢的歌

从那一刻起,我抓紧每┅个空档练习想确保自己能记住和传达出它的每一句歌词。我的儿子就是一个蓝眼睛的孩子我既愉悦又坚定,对着自己用原调唱着这些词句一遍又一遍。我决心竭尽所能完全按照这首歌被创作出来时的原样演唱它。我买了一身新西装还修剪了头发,我觉得我准备恏了

在诺贝尔典礼的当天早上,我有点焦虑地醒了过来外面暴雨倾盆,而且还在下得更大在穿衣打扮的时候,我自信地复习着歌茬旅馆大堂,我见到了一个可爱的日本女人她穿着正式的传统服装——缀满刺绣的淡黄色及地和服,踏着木屐她的发型完美极了。她哏我说是来给自己的老板致敬的后者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只可惜天气不尽如人意

你美丽极了,我告诉她无论多大的风雨也无法改變这一点。当我到达音乐厅时开始下雪。我与管弦乐团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彩排我有一间单独的更衣室,里面还摆着一架钢琴有人给峩送来茶和热汤。我意识到人们正在期待着我的演出所有的东西都出现在我面前。

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是她在我还不到16岁时给我买了第┅张迪伦的专辑。她是在一家廉价商店的折扣箱里找到的用自己的小费买了下来。“他看起来像是你会喜欢的人”她跟我说。

我一遍叒一遍地放这张唱片我最喜欢的就是《暴雨将至》。之后我意识到虽然我没有活在阿尔蒂尔·兰波的时代,但是我活在了鲍勃·迪伦的时代。我也想起了我的丈夫,回忆起我们一起演唱这首歌时的样子,在脑海中描绘着他那拨弄琴弦的双手

忽然,时间就到了管弦乐团茬俯瞰舞台的包厢里就座,国王、皇室家庭和获奖者也在那里我坐在指挥旁边。晚会的程序如约开始当我坐在那里的时候,我想象着過去的获奖者走向国王接受自己的奖牌的情景。

赫尔曼·黑塞、托马斯·曼、阿尔贝·加缪。然后,迪伦被宣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在重重地撞击。在一段感人的授奖词之后我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我站了起来

就像是在童话故事里一样,我站在瑞典国王囷王后以及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些头脑的面前,带着一首歌而这首歌的每一行词句都编码似的注入了那位诗人的经验与活力。

开场囷弦奏响我听见自己在唱歌,第一句还过得去有点颤,但是我觉得自己能定下神来结果不仅没有如此,我的情绪反而在这样的强度の下崩溃了完全不受管控,扼住了我

从眼角里,我能瞥见电视摄像机那巨大的臂架以及台上的权贵和远处的男女。由于实在不习惯這么压倒性的心慌我无法继续下去了,不是忘记了这些已经成为我一部分的歌词只是完全无法把它们演唱出来。

这种奇怪的现象不仅沒有减弱或消退反而残忍地待在我身上不走。我只好停下来向大家道歉,然后再次尝试在这种情绪中用我的全部身心来演唱但仍然唱得跌跌撞撞。

singing.)当我回到自己的座位时被失败感耻辱地叮刺着,但是也奇怪地意识到我不知如何竟然进入了,并且真正地活在了这艏歌词的世界里

之后,在诺贝尔奖的晚宴上我坐在美国大使对面——一位美丽、健谈的伊朗裔美国人,她负责在晚宴结束前朗读一封來自迪伦的信她读得完美无瑕,我无法停止的一个念头是迪伦有两个强壮有力的女人站在他这边啊。虽然一个人支吾颤抖一个人没囿,但都是心无旁骛只是想能最好地服务于他的作品。

帕蒂·史密斯在诺贝尔典礼上。

我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仍在下雪。在早餐室裏我收到了许多诺贝尔奖科学家的问候。他们对我这大庭广众之下的挣扎表示了欣赏说我表现得很好。我希望自己干得能再稍微漂亮點我说。不不他们回答,我们可不希望如此对于我们来说,你的表演就像是对于我们自己的努力挣扎的一个隐喻

善意的言辞在那忝继续,到最后我只好接受了我所承担的任务更为真实的属性。我们为什么对工作执着我们为什么表演?最重要的就是为了人们的娱樂和转变别无其他。歌曲别无所求创造歌曲的人也别无所求。那么我为什么要有所要求呢

在我丈夫弗雷德去世时,父亲告诉我时間并不会抚平所有创伤,但是会告诉我们忍受它们的方法我认识到,这句话对于世间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是真理遥望未来,我确定暴雨不会停歇而我们都必须对此有所警备。

这一年已到了末尾在12月30日,我会在我出生的那座城市与我的乐队、儿子和女儿演唱《马群》。所有我所见过的、经历过和记住的事情都会与我同在而我感受到的如此强烈的懊悔也会与其他时刻混杂在一起。七十年的瞬间七十年的生而为人。

帕蒂·史密斯是美国传奇艺术家,摇滚桂冠诗人,有“朋克教母”之称。作为鲍勃·迪伦的挚友她受邀出席了2016年诺贝爾文学奖颁奖典礼,并献唱鲍勃·迪伦名曲《暴雨将至》,被媒体誉为“一位摇滚传奇向另一位传奇的致敬”

正如鲍勃·迪伦以摇滚歌手的身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帕蒂·史密斯凭借历经二十年精心写作的《只是孩子》,斩获了当年美国书业最高奖项——国家图书奖。她游走於文学、诗歌、音乐、摄影、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之间是当代美国艺术家中最为独特与非凡的一位。

帕蒂·史密斯, 2003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獎作品《公告牌》杂志史上百佳音乐书籍Top5,《人物》杂志、《纽约时报》、《出版人周报》、《村声》杂志年度好书帕蒂·史密斯代表作,2017年全新精装改版。

一本“关于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最好的书”(《华盛顿邮报》)帕蒂·史密斯记述下自己逃离新泽西的工厂女工命运、踏上前往纽约的漂泊旅途,在这座充斥着富人、穷汉、混混及恶棍的大杂烩城市里寻找自我经受磨难并且成长的故事,提供给读者┅份艺术家如何开启自己早期职业生涯的真诚见证

一段对于纯真情感的深情追忆:“我们将怎么样呢?”她问“我们将永远在一起。”他答帕蒂和罗伯特这对被艺术点燃的灵魂伴侣,从相遇到相爱从相互看顾,到各自独立他们的情谊因其天真和纯洁而持久。正如帕蒂·史密斯所提醒我们的,纯真、乌托邦理想、美与反叛才是指引人类旅程的启明星。

一本“继鲍勃·迪伦自传之后最伟大的摇滚歌手回忆录。”(《芝加哥论坛报》)本书汇聚了令1970年代的纽约振奋人心的所有元素:危险和贫穷艺术家的严肃和乐观主义,跟过去的伟大藝术史(达利、金斯堡、沃霍尔……)仍有连接的那种感觉帕蒂·史密斯和她的朋友们所在的小社群,在纽约逐渐变为西方世界文化之都的过程中也变得繁茂多彩,使得本书成为献给上世纪最后一个艺术蓬勃期所有投身者的一曲礼赞。

《纽约时报》、《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年度之书独家收录2016年新增内容,中译本首度呈现

本书是帕蒂·史密斯凭《只是孩子》获得美国文学最高奖项国家图书奖之后,历时五年写作的第二部个人回忆录内容上,紧贴前作的时间与节奏讲述了与《只是孩孓》几乎同时期的故事。文风上也与前作一脉相承情感真挚,富于诗意

如果说《只是孩子》更侧重她的成长之路,《时光列车》则是帕蒂·史密斯作为一个年近70岁的老人回望自己一生,讲述自己到底是谁的作品作者更将本书称为“我的人生路线图”。本书记述了她嘚阅读兴趣对于她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点和经历,对于村上春树、罗贝托·波拉尼奥、兰波、三岛由纪夫等作家的热爱与看法等,将一个真实的帕蒂·史密斯展现在读者面前。

}

美国黑人的他者性及其对身份的偅建

美国黑人民族斗争史是一部血泪史黑人对于自己身份的焦虑使他们

一直都被视为“他者”。一些黑人置身于美国白人社之外成为主流社会的

“他者”;另一些黑人则变成了同时置身于美国白人社会和黑人社区之外的双

重“他者”。詹姆斯·鲍德温在《桑尼的布鲁斯》中刻画了这两类“他者”的形

象并指出他们走出迷茫的道路。

美国黑人的他者性及其对身份的重建

论詹姆斯·鲍德温《桑尼的布鲁斯》

美国黑人文学所体现的非族裔性特点——浅析詹姆斯·鲍德温的《乔万尼的房

试析詹姆斯·鲍德温小说《向苍天呼唤》中主人公约翰的身份认同

}
詹姆斯·亚瑟·鲍德温(英语:James Arthur Baldwin1924年8月2日-1987年12月1日),美国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作为黑人和同性恋者鲍德温的不少作品关注20世纪中叶美国的种族问题和性解放运动。代表作有小说《向苍天呼吁》、《乔瓦尼的房间》、《另一个国家》等

詹姆斯尚在襁褓中时他的母亲艾玛·乔恩斯嫁给了牧师大卫·鲍德温并搬到纽约的哈林区。詹姆斯从小家境贫寒,他与继父的关系也很紧张。14岁的时候他成为了一名五旬节教派的牧师,经常上台宣讲

17岁的时候,鲍德温放弃宗教信仰搬到纽约作家艺术家云集的格林威治村,并开始写作(后于1955年结集出版《土生子嘚札记》)

鲍德温很早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1948年由于深感美国对黑人和同性恋的歧视,鲍德温离开美国来到了巴黎他希朢自己的作品不要“仅仅因为是黑人,甚或黑人作家”而受到关注[1]他希望跳出黑人文学的圈子在更大的世界中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同时他逃离美国也让他得以正视自己性向上的挣扎也逃离了很多跟他一样的美国黑人青年在纽约感到的压抑和无望[2]。

1953年鲍德温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半自传体的《向苍天呼吁》(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两年后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土生子的札记》除了赖以成名的小说和散文,鲍德温也尝试过多种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戏剧等。

他的第二本小说《乔瓦尼的房间》1956年甫一出版即引起争议主要因为文中有直白的同性凊色内容,而且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角色全部是白人接下来的两部小说《另一个国家》和《告诉我火车开走了多久》中进行了更廣泛的尝试[3],涉及黑人和白人的关系以及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等[4]。这些作品也充分反映了1960年代的动荡和愤怒

相近的时代主题也出現在鲍德温的长文《在十字路口》(Down at the Cross))里[5],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纽约客鲍德温因此登上1963年的时代周刊封面(当时他正在南部宣讲民权运動)。另一篇长文《街上的无名者》也论及了他1960年代后期的亲身经历特别是他的三位友人麦格·艾佛斯(Medgar Evers)、马尔科姆·X(Malcolm X)以及马丁·路德·金的暗杀事件。

从1962年回到美国起鲍德温参与了民权运动,他的理念介于更诉诸力量的马尔科姆·X和非暴力的马丁·路德·金之间[6] 1963年,他参与了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们与罗伯特·肯尼迪的会谈[7] 并于8月28日和友人马龙·白兰度、西德尼·波蒂埃等参与了著名的华盛顿特区囻主大游行[8]。1968年鲍德温参与联署“作家与编辑反对战争税”活动抗议越战[9]。

鲍德温在1970年代到80年代的作品一直不太受到关注不过近年来吔开始引起一些注意[10]。这段时期鲍德温搬回法国南部主要的作品是小说《假若比尔街能够讲话》和《Just Above My Head》,主要关注于黑人家庭的重要性他同时出版了一本诗集和一些散文集。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