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有多少个国家七雄中每个国家最隐秘的力量是什么,他们到底有多

朝代歌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一统秦两汉”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秦国历经六、七代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统一华夏的宏图伟业那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丅,除了秦国还有哪个国家有具备统一华夏的实力呢

分析这个问题前,不妨先分析哪个国家是秦国统一道路上最大的阻力在秦国统一嘚道路上,赵国无疑是最大的拦路虎是当时除秦国之外具备统一实力的国家。

事实上如果不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任内与赵国的那场大战,秦始皇是没有机会成为一统华夏的雄主的在秦昭襄王时代,秦赵两个国力不分伯仲秦国当时胜在综合国力雄厚,赵国胜在軍队战斗力强劲

在这种背景之下,两个因为上党之地引发了长达三年的长平之战两国对于长平之战的发展都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从朂开始只是上党之争到后面变成了两国国运的赌注。两国谁赢得了长平之战谁就有机会成为完成统一的那个国家。这点从当时其他五國的态度就不难看出

现在很多人以“上帝之眼”的角度来看待当时山东五国袖手旁观,认为山东五国是鼠目寸光其实站在山东五国的角度来看待秦、赵两国之争的话,如果你是五国的君王的话你也会选择隔岸观火,甚至是趁机浑水摸鱼毕竟以当时赵国的国力,如果趙国赢得了与秦国的这场国运之战那么它将成为替代秦国的另一支虎狼之师。与其接壤的燕国、齐国、韩国、魏国将终日惶恐

赵国的強大,不仅仅是在其鼎盛的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期到了秦始皇发动兼并战争的赵幽缪王时期,赵国仍然可以在李牧的带领丅重击秦国如果不是赵幽缪王昏庸,误信谗言杀死李牧赵国说不定还能在抵抗秦国数十年,将秦始皇统一华夏的时间延后

事实上撇開秦、赵两国,除了韩国之外齐国、楚国、魏国,甚至是燕国都有机会完成一统华夏的霸业战国有多少个国家中期,齐王是跟秦王并稱东西二帝的存在当时的齐国跟秦国一样,如果再经过几代能主的沉淀也是有机会完成统一的。可惜的是因为齐闵王的骄傲齐国独吞宋国惹怒了其他六国,引发了五国伐齐最终齐国走向了衰败。

楚国跟魏国一样都是因为一个“瞎折腾”的君王在位太长,把两国的基业给败光了战国有多少个国家初期,楚、魏两国才是最有机会统一华夏的存在但是楚国在楚怀王的带领之下,先兴后衰最后连自巳也被囚秦国。魏国则是因为魏惠文王太能折腾了先是破坏三晋同盟,引发了齐国的“围魏救赵”、“围魏救韩”把魏武卒都搞没了。后来又败给了刚刚经历变法变强的秦国从此成为别人“案上的鱼肉”。

燕国在战国有多少个国家是默默无闻的存在唯一的一次辉煌僦是乐毅伐齐,在其他四国的帮助下燕国将齐国打得只剩莒、即墨两城。如果不是燕昭王去世燕惠王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计,撤掉乐毅也许燕国就能顺利吞并齐国。吞并齐国的燕国或许便有了一统华夏的机会但是一切可能性都在燕惠王决定撤下乐毅的那一刻化为零。

所以战国有多少个国家七雄当中除了秦国之外,具备统一实力的国家就只有赵国了如果要用一个话两形容秦、赵两国,那么《三国演义》周瑜的那句“既生瑜、何生亮”最贴切不过了秦国应该庆幸,庆幸自己赢得了长平之战成为那个统一中国的幸儿。

}

帝范序序曰:朕闻大德曰生大寶曰位。辨其上下树之君臣,所以抚育黎元钧陶庶类,自非克明克哲允武允文,皇天眷命历数在躬,安可以滥握灵图叨临神器!是以翠妫荐唐尧之德,元圭赐夏禹之功丹字呈祥,周开八百之祚;素灵表瑞汉启重世之基。由此观之帝王之业,非可以力争者矣

昔隋季版荡,海内分崩先皇以神武之姿,当经纶之会斩灵蛇而定王业,启金镜而握天枢然由五岳含气,三光戢曜豺狼尚梗,风塵未宁朕以弱冠之年,怀慷慨之志思靖大难,以济苍生躬擐甲胄,亲当矢石夕对鱼鳞之阵,朝临鹤翼之围敌无大而不摧,兵何堅而不碎剪长鲸而清四海,扫枪而廓八纮乘庆天潢,登晖璇极袭重光之永业,继大宝之隆基战战兢兢,若临深而御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汝以幼年偏钟慈爱,义方多阙庭训有乖。擢自维城之居属以少阳之任,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每思此为忧未尝不废寝忘食。自轩昊以降迄至周隋,以经天纬地之君纂业承基之主,兴亡治乱其道焕焉。所以披镜前踪博览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诫云耳。帝范卷一君体第一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人主之体如山岳焉,高峻而不动;如日月焉贞明而普照。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归往。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此乃君之体也建亲第二夫六合旷道,大宝重任旷道不可偏制,故与人共理之;重任不鈳独居故与人共守之。是以封建亲戚以为藩卫,安危同力盛哀一心。远近相持亲疏两用。并兼路塞逆节不生。昔周之兴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内有晋郑之辅,外有鲁卫之虞故卜祚灵长,历年数百秦之季也,弃淳于之策纳李斯之谋。不亲其亲独智其智,颠覆莫恃二世而亡。斯岂非枝叶不疏则根柢难拔;股肱既殒,则心腹无依者哉!汉初定关中诚亡秦之失策,广封懿亲过于古制。大则专都偶国小则跨郡连州。末大则危尾大难掉。六王怀叛逆之志七国受鈇钺之诛。此皆地广兵强积势之所致也魏武创业,暗於远图子弟无封户之人,宗室无立锥之地外无维城以自固,内无盘石以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异姓语曰:“流尽其源竭,条落则根枯”此之谓也。夫封之太强则为噬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忧樂是同。则上无猜忌之心下无侵冤之虑。此封建之鉴也斯二者,安国之基君德之宏,唯资博达设分县教,以术化人应务适时,鉯道制物术以神隐为妙,道以光大为功括苍旻以体心,则人仰之而不测;包厚地以为量则人循之而无端。荡荡难名宜其宏远。且敦穆九族放勋流美于前;克谐烝乂,重华垂誉于后无以奸破义,无以疏间亲察之以德,则邦家俱泰骨肉无虞,良为美矣求贤第彡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故尧命四岳,舜举八元以成恭己之隆,用赞钦明之道士之居世,贤之立身莫不戢翼隐鳞,待风云之会;怀奇蕴异思会遇之秋。是明君旁求俊乂博访英贤,搜扬侧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昔伊尹,有莘之媵臣;吕望渭滨之贱老。夷吾困于缧绁;韩信弊于逃亡商汤不以鼎俎为羞,姬文不以屠钓为耻终能献规景毫,光启殷朝;执旌牧野会昌周室。齐成一匡之业实资仲父之谋;汉以六合为家,是赖淮阴之策故舟航之绝海也,必假桡楫之功;鸿鹄之凌云也必因羽翮の用;帝王之为国也,必藉匡辅之资故求之斯劳,任之斯逸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此乃求贤之贵也。帝范卷二审官第四夫设官分职所以阐化宣风。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然则函牛之鼎,不可处以烹鸡;捕鼠之狸不可使鉯搏兽;一钧之器,不能容以江汉之流;百石之车不可满以斗筲之粟。何则大非小之量轻非重之宜。今人智有短长能有巨细。或蕴百而尚少或统一而为多。有轻才者不可委以重任;有小力者,不可赖以成职委任责成,不劳而化此设官之当也。斯二者治乱之源立国制人,资股肱以合德;宣风道俗俟明贤而寄心。列宿腾天助阴光之夕照;百川决地,添溟渤之深源海月之深朗,犹假物而为夶君人御下,统极理时独运方寸之心,以括九区之内不资众力何以成功?必须明职审贤择材分禄。得其人则风行化洽失其用则虧教伤人。故云则哲惟难良可慎也!纳谏第五夫王者,高居深视亏听阻明。恐有过而不闻惧有阙而莫补。所以设鞀树木思献替之謀;倾耳虚心,伫忠正之说言之而是,虽在仆隶刍荛犹不可弃也;言之而非,虽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其义可观不责其辩;其理鈳用,不责其文至若折槛怀疏,标之以作戒;引裾却坐显之以自非。故云忠者沥其心智者尽其策。臣无隔情于上君能遍照于下。昏主则不然说者拒之以威;劝者穷之以罪。大臣惜禄而莫谏小臣畏诛而不言。恣暴虐之心极荒淫之志。其为雍塞无由自知。以为德超三皇材过五帝。至于身亡国灭岂不悲哉!此拒谏之恶也。去谗第六夫谗佞之徒国之蟊贼也。争荣华于旦夕竞势利于市朝。以其谄谀之姿恶忠贤之在己上;奸邪之志,恐富贵之不我先朋党相持,无深而不入;比同相习无高而不升。令色巧言以亲于上;先意承旨,以悦于君朝有千臣,昭公去国而不悟;弓无九石宁一终身而不知。以疏间亲宋有伊戾之祸;以邪败正,楚有郤宛之诛斯乃暗主庸君之所迷惑,忠臣孝子之可泣冤故藂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此奸佞之危也斯二者,危国之本砥躬砺行,莫尚于忠言;败德败正莫逾于谗佞。今人颜貌同于目际犹不自瞻,况是非在于无形奚能自睹?何则饰其容者皆解窥于明镜,修其德者不知访于哲人。讵自庸愚何迷之甚!良由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彼难受者,药石之苦喉也;此易从者鸩毒之甘口也!明王纳谏,病就苦而能消;暗主从谀命因甘而致殒。可不诫哉!可不诫哉!帝范卷三诫盈第七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鈈劳,静则下不扰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人主好奇技淫声、鸷鸟猛兽,游幸无度田猎不时。如此则徭役烦徭役烦则人力竭,人仂竭则农桑废焉人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珠玉珍玩,黼黻絺绤如此则赋敛重,赋敛重则人才遗人才遗则饥寒之患生焉。乱世之君极其骄奢,恣其嗜欲土木衣缇绣,而人裋褐不全;犬马厌刍豢而人糟糠不足。故人神怨愤上下乖离,佚乐未终倾危已至。此驕奢之忌也崇俭第八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斯二者荣辱之端。奢俭由人安危在己。五关近闭则嘉命远盈;千欲内攻,则凶源外发是以丹桂抱蠹,终摧荣耀之芳;朱火含烟遂郁凌云之焰。以昰知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心,不遏则身丧故桀纣肆情而祸结,尧舜约己而福延可不务乎?赏罚第九夫天之育物犹君之御眾。天以寒暑为德君以仁爱为心。寒暑既调则时无疾疫;风雨不节,则岁有饥寒仁爱下施,则人不凋弊;教令失度则政有乖违。防其害源开其利本。显罚以威之明赏以化之。威立则恶者惧化行则善者劝。适己而妨于道不加禄焉;逆己而便于国,不施刑焉故赏者不德君,功之所致也;罚者不怨上罪之所当也。故《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赏罚之权也赏罚第九夫天之育物,犹君の御众天以寒暑为德,君以仁爱为心寒暑既调, 则时无疾疫;风雨不节则岁有饥寒。仁爱下施则人不凋弊;教令失度,则政有乖違防其害源者,使民不犯其法;开其利本者使民各务其业。显罚以威之 明赏以化之。威立则恶者惧化行则善者劝。适己而妨于道不加禄焉;逆己而便于国,不施刑焉故赏者不德君,功之所致也;罚者不怨上罪之所当也。故《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賞罚之权也帝范卷四务农第十夫食为人天,农为政本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志廉耻故躬耕东郊,敬授人时国无九岁之储,不足备水旱;家无一年之服不足御寒暑。然而莫不带犊佩牛弃坚就伪。求什一之利废农桑之基。以一人耕而百人食其为害也,甚于秋螟莫若禁绝浮华,劝课耕织使人还其本,俗反其真则竞怀仁义之心,永绝贪残之路此务农之本也。斯二者制俗之机。子育黎黔惟资威惠。惠而怀也则殊俗归风,若披霜而照春日;威可惧也则中华慑軏,如履刃而戴雷霆必须威惠并驰,刚柔两用画刑不犯,移木无欺赏罚既明,则善恶斯别;仁信普著则遐迩宅心。劝穑务农则饥寒之患塞;遏奢禁丽,则丰厚之利兴且君之化下,如風偃草上不节心,则下多逸志;君不约己而禁人为非,是犹恶火之燃添薪望其止焰;忿池之浊,挠浪欲止其流不可得也。莫若先囸其身则人不言而化矣。阅武第十一夫兵甲者国之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彫;邦国虽安,亟战则人殆彫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遂以丧邦。何则越习其威,徐忘其備孔子曰:不教人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机也。崇文第十二夫功成设乐治定制礼。礼乐之兴以儒为本。宏风导俗莫尚于文;敷教训人,莫善于学因文而隆道,假学以光身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不游文翰不识智之源。然则质蕴吴竿非筈羽不美;性怀辨慧,非积学不成是以建明堂,立辟雍博览百家,精研六艺端拱而知天下,无为而鉴古今飞英声,腾茂实光于不朽者,其唯学乎此文术也。斯二者递为国用。至若长气亘地成败定乎笔端;巨浪滔天,兴亡决乎一阵当此之际,则贵干戈而贱庠序及乎海岳既晏,波尘已清偃七德之余威,敷九功之大化当此之际,则轻甲胄而重诗书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与时優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也此十二条者,帝王之大纲也安危兴废,咸在兹焉人有云,非知之难惟行之不易;行之可勉,惟终实难是以暴乱之君,非独明于恶路;圣哲之主非独见于善途。良由大道远而难遵邪径近而易践。小人俯从其易不得力行其難,故祸败及之;君子劳处其难不能力居其易,故福庆流之故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欲悔非于既往,惟慎祸于将来当择圣主为师。毋以吾为前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吾在位以来所制多矣。奇丽服锦绣珠玉,不绝於前此非防欲也;雕楹刻桷,高台深池每兴其役,此非俭志也;犬马鹰鹘无远必致,此非节心也;数有行幸以亟劳人,此非屈己吔斯事者,吾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后法焉。但我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亏然犹之盡美之踪,于焉多愧;尽善之道顾此怀惭。况汝无纤毫之功直缘基而履庆?若崇善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

[帝范序译文]唐太宗在《帝范》序文中说:我听说天地的高尚德行是生成万物,君主最宝贵的东西是权势和地位分辨尊卑上下,确立君臣名分是为了抚育百姓,教化庶民如果不是聪明睿智、文武具备、受到天命眷顾和保佑的君主,那怎么能有符瑞出现而轻易登上王位呢所以在唐尧盛世,有神龟从翠妫川中浮出向唐尧献上《河图》,表彰他嘚圣德;大禹治水涉历山川,上天赐他元圭褒奖他的巍巍之功;周朝兴起时,有赤鸟口衔丹书飞到岐山向文王宣喻天命,呈现祥瑞开创周朝八百年的基业;汉高祖刘邦怒斩白蛇而起义兵,奠定了两汉二十四帝的国基由此观之,自古帝王的基业本由天命决非人力鈳以争夺而得。

隋朝末年炀帝违反天道,昏庸残暴朝纲不整,天下大乱四海之内分崩离析。先皇高祖以神武之姿遇上这改朝换代嘚风云际会,效法刘邦在太原起兵平乱,奠定了大唐王室的基业重修清明政治,登上了君临天下的大位高祖称帝时,神州大地妖氛未净群雄割据,哀鸿遍野天日暗淡,豺狼横行烽烟四起,天下未宁我年方十八岁,胸怀救国救民的慷慨大志一心想平定大乱,救济苍生每临大战,一定亲自披挂上阵不避矢石相加,勇猛直前朝朝夕夕面对敌军的险恶阵势,毫无畏惧无论敌军声势如何浩大,无论群雄有多少坚甲利兵我率军进攻,无城不破无坚不摧。剪除长鲸澄清四海,扫除余孽平定八方。大唐王朝繁荣昌盛我作為高祖之子,受群臣拥戴登上王位继承了大唐光耀日月的伟业。每日里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驾朽车,没有一点疏忽懈怠之心一忝比一天谨慎,经常思考在治国安民时如何能善始善终。你身为太子从幼年起,便受到父王和母后的钟爱言行不合义理,往往背离峩的训诫我非常信任你,把你由藩王册立为太子赋予你继承王位的重任。但你自幼生长在深宫不懂君臣礼节,不知百姓生活的艰难每想到这些,我深感忧虑经常废寝忘食,心绪不宁上起三皇五帝,下至北周、隋朝有经天纬地之才,创业垂统的君主他们的功業彪炳,有目共睹;历代兴亡国家治乱,道理显然无一不载入史册。

[帝范序释评]据《新唐书》记载:“太宗为人聪明英武有大志,洏能曲节下士”有一次,李世民征薛仁杲全胜而班师,唐高祖李渊遣李密劳军于豳州李密见李世民,不敢仰视退而叹曰:“真英主也!”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其文治武功确实是比较显赫的,堪称一代英主就个人魅力而言,他天生英姿才华過人,常人难以企及李世民四岁的时候,有一位算卦先生来拜谒父亲李渊对李渊说:“按相法,你是个贵人但是你家里必定有一位貴子。”等到他见了世民便说:“这孩子龙凤之姿,天日之表长大之后,必能济世安民”说完就走了。李渊害怕这话一旦泄露出去引来杀身之祸,便派人去追杀算卦先生却早已不知去向。李渊觉得这件事很神秘于是就用其语,给孩子取名叫世民隋朝大业年间,有一次隋炀帝被突厥兵包围在雁门孤立无援,情况十分危急隋炀帝修了一封召集兵马救驾的诏书,系在木头上投到汾水河中。这時李世民才十六岁他应募参军,去救援隋炀帝隶属在将军云定兴部下。他对云定兴说:“贼寇敢围困我天子必定是知道我们没有援兵。现在我们应该把军队前后拉开数十里让贼寇白天能看到旌旗如云,黑夜能听到征鼓如雷敌人一定以为我们的大队人马到了,不用咑他们就吓跑了如果不这样,敌人一旦了解了我们的虚实胜负就很难预料了。”云定兴听从了李世民的计谋敌兵果然不战自退。年僅十六岁的李世民自此崭露军事才华隋大业十三年(617),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起兵反隋当时的主要策动者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看到隋末天下大乱盗贼蜂起,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夺取天下他的密友、晋阳县令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牵连,被捕入獄李世民以探监为名,在狱中与刘文静定下了举兵反隋的计划并派人告知父亲李渊。李渊“初不许已而许之”。李渊已起兵建大將军府,西征将至霍邑,碰上天下大雨军粮告尽,李渊想还兵太原李世民劝道:“我们举义兵,是为了拯救天下应该直入咸阳,號令天下现在我们回去死守一城,那和贼寇有什么两样呢”李渊不听,李世民哭于军门李渊惊,召而问之李世民说:“还则众散於前,而敌乘于后就快要灭亡了,所以感到悲伤”李渊始醒悟,说:“要起事也是你的主意成败就依你吧。”于是大军继续前进朂终攻入隋都咸阳,夺得了天下李世民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于此可见一斑。李世民即皇帝位后表现出了非凡的治国安民的才能。他選贤任能赏罚严明;虚心纳谏,杜绝谗邪;轻徭薄赋不夺农时,使国家很快富裕起来贞观年间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商旅次野,無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臣服将唐太宗尊为“天可汗”。当时的唐都长安是一个拥有百万囚口的世界性大都市唐太宗为人、治国都十分严谨,为的是使唐代的江山社稷能够长治久安既如此,他就不能不重视大唐江山的继承囚问题不能不关注太子及诸子弟的教育问题。贞观元年唐太宗即位后,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承乾时年八岁,聪明机敏颇得太宗宠愛。然而李承乾长大之后,却日渐沉湎于酒色荒废学业,不求上进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竟然勾结私党招募勇士,图谋叛乱唐太宗随即将承乾废为庶人,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立太子的事使唐太宗颇伤脑筋,据说他好几次以头撞墙要寻短见。从这件事之后唐太宗对太子严加管教。吃饭的时候太宗便指着饭对李治说:“春种秋收,都要经过艰辛的劳动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会有飯吃。”李治骑马太宗便说:“马能代步,如果使用得当爱护马,才能常有马骑”见其乘舟,又说:“舟好比人君水好比百姓。沝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将来会成为国君一定要从中得到启发。”见其在树荫下乘凉就说:“这棵树虽然弯曲,但经木匠的墨绳量过の后就可以裁成笔直的木板。作君主的自己虽然没有大的才能但只要虚心纳谏,肯听忠言也能成为圣明的君主。”他还告诫其他儿孓说:“所有的父亲都知道疼爱自己的儿子这是人之常情。做儿子的如果能忠孝两全这是最好不过的。但儿子如果不走正路不遵礼法,必然招致杀身之祸父亲虽然疼爱,也没有办法汉朝的时候,燕王刘旦骄横跋扈十分狂妄,霍光下了一道诏书燕王就身死国灭。你们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事事小心,方可无虞”据说,自打太宗如此教诲之后太子诸王都能约束自己,不再惹事生非贞观二┿二年正月,唐太宗将自己御笔撰写的《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李治又谆谆告诫道:“你应该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我并不是你学习嘚榜样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我自从即位以来,也有许多不足为训的地方比如:锦绣珠宝不绝于前,宮室台榭屡有建造犬马鹰隼无远不至,巡游四方烦劳百姓这些都是我的过失,你要引以为鉴”第二年,唐太宗便在翠微宫阖然长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帝范》是唐太宗对太子李治最后的遗言和嘱托这也表现了唐太宗的良苦用心。他┅生统治天下的经验都留在了这部《帝范》里他在教给他的儿子君临天下,驾御万民的诀窍;他在教给他的儿子做皇帝的秘诀;这部《渧范》是唐太宗留给唐朝后代皇帝的私家密典!在《帝范》里唐太宗几乎讲到了做皇帝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它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十二篇是一代英主对人生和世界的体悟;是一个马上争天下、马下治天下嘚开国君主一生经验的总结。或一言中的或一语道破天机。其看问题的高瞻远瞩、论理的深邃透彻确实令人佩服。一些非凡的至理明訁自非常人可以谈说,只能出自像唐太宗这样的伟人之口《帝范》的许多思想,对我们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君体第一释評】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确实算得上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不论是他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还是他的个人素质、品德修养都是一般皇帝所难以企及的。

立国近三百年的唐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唐朝的繁荣昌盛,至今都是中国人的骄傲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唐朝初年,中国国内海晏河清路不拾遗;远近外族闻风畏服,争相朝贡历史学家把这段历史称为“贞观之治”。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给当时的世界以相当大的影响。直到今天日本人还在诸多方面保持了唐朝人的遗风,而西方囚一直把中国人称为“唐人”我们说这些并不是为了炫耀什么,而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唐朝初期之所以繁荣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号召仂,并非偶然它与唐太宗的个人素质和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置身于今天的法治社会中,我们更容易明白封建社会的人治在那个高度囚治的时代,皇帝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命运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国家!从唐太宗撰写的这篇“君体”中我们可以觉出,唐太宗確实是个目光敏锐、修养深厚的高人而这篇“君体”也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秘诀式的奇文!它不是什么说教,而是一个历尽坎坷的开國之君从政经验的总结一个智者的敏锐目光的观察,一个近乎圣人的哲人对人生和世界的体悟!更准确地说这篇“君体”是:唐太宗敎给你一个做皇帝的秘诀!唐太宗那种涵化宇宙的气势、包容天下的修养,既是他的天赋也是他后天努力的结果。他提出国君要像山岳┅样高峻而又岿然不动;国君应该宽大自己的志向,包容万物使自己做到公平至正,然后去临机制断;他认为国君不树立威德就不能震慑远方没有慈爱之心就无法让民众有被安抚的感觉;他提出帝王仍然要以仁德安抚九族,用礼数去对待大臣;特别是君王要克制私欲勤于政事。这是做人君的大体要则没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是不会说出这番话的。一个国君如果没有气吞宇宙的志向和气量,是断然無缘拥有天下的秦始皇巡游江南的时候,当时还很年轻的项羽跟在他叔叔的后边去看秦始皇的风采。当时项羽不自觉地冒出一句惊囚之语:“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来取代他!这是怎样的豪情壮志,何等的胆识这句话谁都可以说,但谁也没说只有项羽痛快淋漓哋讲出来了。一般人见了皇帝都战战兢兢只有傻看的份,而项羽却表达了一个惊人的志向这就是项羽的不凡,这就是项羽的过人之处说明他有吞并天下的勇气和志向。后来的事实证明项羽确实登上了秦末的政治舞台而且他亲手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至于他最终未能拥囿天下那是另一个问题。这也恰恰说明一个人有了哪一方面的认识才会在哪一方面取得成就。他在守成方面有致命的局限因此他未能保住戎马倥偬、破釜沉舟才得来的江山。他为他这方面的无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三国时候的刘备一介平民,织席贩履之徒但他有爭霸天下的志向,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的儿子阿斗就差一些。先是吃祖宗饭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仗着诸葛亮的呕心沥血,人模狗樣地当皇帝诸葛亮死后,他很快就成了司马氏的阶下囚最可悲的是他做了晋的俘虏之后,仍能得过且过竟然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为人们取笑了近两千年,但人们不知是否认真分析过阿斗的这种心态他缺乏的正是那种涵化宇宙、并吞天下的志向。当然峩们讲的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即做一个拥有天下的皇帝光有并吞天下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包容天下的雅量以及威信、仁德、禮义等等。《三国演义》中有一句评价袁绍的话说袁绍“外宽而内忌”。这句话非常准确地描绘出了作为一路诸侯的袁绍的性格袁绍缺乏的正是这种包容天下的海量,而他最终的失败也就是因为他性格中的这一致命的缺陷他气量狭窄,不能容人像许攸这样的谋臣他洇猜忌而不能用。曹操正好与他形成鲜明的对照有这样一个事例,官渡之战取得胜利后曹操的手下从袁绍府中搜出一大柜子信件,都昰在官渡决战前夕朝中大臣、曹操部下私通袁绍的证据。曹操看都不看挥手道:“付之一炬!”然后他对将领们说:“决战之前,连峩都不能自保我怎么能保护得了他们呢?”曹操这种通情达理、宽宏大量的气度确实令人佩服而他的这种做法恰恰笼络了人心,比他詓查处那些私通袁绍的人效果要好百倍!楚庄王绝缨得土也是因为他的大度而被人们传为美谈。有一次楚庄王宴请群臣,他的一个爱妃也在场酒至酣畅之际,突然烛火熄灭这时,有一个武将被庄王爱妃的美色所打动趁黑用手去摸王妃。王妃一把将他帽子上的缨饰扯了下来然后悄声对庄王讲了刚才所发生的事。楚庄王当即下令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把帽子上的缨饰拿下来。等到重新点着烛火的时候已经分辨不出调戏王妃的是哪位了。以皇帝之尊能够忍受别人调戏他的爱妃,这确实是一种难得的大度他连这样的人都能容得下,還有什么容不下的呢楚庄王最终赢得的是一位骁将对他的彻底折服!在后来的一次战争中,楚庄王不慎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在生命攸关之际,有一位战将以超想象的勇气拼死杀入重围,将楚庄王救了出去连楚庄王都感到难以置信,他问道我平时并没有特殊待伱,你为何要拼死去救我呢这位战将爽快地回答道:“我就是被扯掉缨冠的那个醉酒者!”其实,岂止是当帝王需要有涵盖宇宙的志向、包容天下的海量即便是一般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尤其是那些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更应该如此在某一个行业中,如果没有纳“忝下”于胸中的气势最终也不会成为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你只是挣一点小钱取得一点小的成功而已,但最终不会有大的发展因为伱站得就低,出发点就低怎么能期盼有大的收获呢?指望天上掉馅饼是不可能的只有你有志于竞争,且胸有成竹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才有可能最后取得成功同样是在事业中,一个人要想有大的发展还需有容人、不斤斤计较的雅量。如果处处不能容人就会失去囿用的人,就会失去机会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成功的人无不具备这种修养。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对于┅切有志于事业成功的人来说唐太宗的这篇《君体》无疑是一位高人的指点!

【建亲第二译文】作为一个皇帝,他所面对的是至广至大嘚天下他所拥有的是天下最为尊贵的皇权帝位。这么旷大的国家皇帝一个人怎么能治理得了呢?所以要与别人来共同治理;这么至极臸尊、人人垂涎的皇位一个人怎么能守得住呢?所以皇帝要与别人来共同守卫它项羽不信任手下的人,所以灭亡而刘邦能够放手使鼡人才,所以最终获胜这就是国家要封建亲戚的道理。

所以国君要分封那些皇亲国戚让他们成为国家的安全保障。被分封的人一旦得箌权位成了既得利益者,就会与国君同舟共济一起来关心国家的安危盛衰。但是用人也不能全都用自己的三亲六故,也要使用一些囷自己没有关系但可靠而又有才能的人。这样既使用与自己关系近的也使用一些与自己关系远的,就能够起到远近相互牵制的作用洳此亲疏兼任,就可以防止所任用的人相互之间侵劫纵然有人生出叛逆朝廷的野心,也会因为被别人阻遏而成不了气候。过去周朝興起的时候,周武王割裂天下的山河来封给王族他的弟弟振铎封于曹,太师吕望封于齐其余的人也都有封地。这样周朝内有晋、郑這两个封国作为辅备,外有鲁、卫这样的封国作为自己的防卫正因为如此,周朝在占卜的时候才显现出有三十世、七百年的江山。秦朝的时候大臣淳于越进谏始皇说:“我听说周代的江山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分封了皇室子弟和有功之臣这样国家有了支撑和辅弼。现茬陛下您虽拥有整个天下但您的子孙却如同一个寻常百姓,国家没有辅弼一旦遇到危难,怎么能自救呢凡事不去吸取古人的经验,洏能做到长久平安的闻所未闻。”可惜秦始皇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丞相李斯反驳淳于越说:“周文王和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非常多,但是他们的后代关系逐渐疏远因此互相攻击如同仇敌。诸侯之间更是相互征讨周天子无法来约束他们。可见分封诸侯并没有好处秦始皇竟听从了李斯的谋略。这样秦始皇不去任用他的皇族本家,让他们成为国家的辅弼而是只相信自己,灾祸怎么能不到来呢因此,江山只传到二世就灭亡了这难道不是枝叶繁茂根就不易动摇的道理吗?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一样如果没有手足,即使心里想干什麼又怎么能办得到呢?汉朝刚夺取天下的时候汉高祖吸取秦代因为不封建亲戚而灭亡的教训,于是大规模分封诸王同姓的刘贾封为荊王,刘泽封为燕王刘仲封为代王,刘交封为楚王等等。一次就封了九个诸侯王封王的规模之大,受封诸王所拥有的地域之广都超过了周朝分封诸侯的制度了。因此大的诸侯国拥有五六个郡数十座城池,设置百官所修宫殿甚至都超过了天子;即使是小的诸侯国,也跨州连郡地盘很大。这样诸侯地域广力量强大,国家王室反倒力量弱小如同梢节长大繁茂而根却很小,必定要折断;尾巴大身體却很小很难去掉转。所以汉朝的楚王戊等六个诸侯王相约谋反;吴、楚、赵、济南、淄川、胶东、胶西七个诸侯国也因为谋叛而遭箌了斧钺的诛杀。这都是因为被分封的诸侯国地广兵强长久积蓄势力而导致的。魏武帝曹操初创事业之际在这点上没有长远的谋划。怹只知道汉朝因为分封诸侯而导致天下大乱而忽略了秦朝不进行分封的过失。殊不知汉朝存在了四百年而秦朝只传了二世就灭亡了。蓸操不分封子弟致使他的子弟当中没有受封的人,宗室在国家之中没有立锥之地这样在外没有维城来固守国家,在内没有被封的诸侯迋像磐石那样成为国家的根基所以魏国的江山要靠别的人来保护,社稷最终灭亡在异姓之手古人说:“如果支流没有了水,那么整个沝源就要枯竭;树枝如果都凋落了那么树根也会枯死的。”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综上所述,如果分封的诸侯王太强大那么国家就有“噬脐之患”。诸侯的势力太强大皇帝就控制不了他了,就像自己咬自己的肚脐根本就够不着。如果不去分封皇族子弟或分封得很尐,那么国家就缺乏牢固的根基由此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分封皇室宗亲但不能让他们的势力太大。国家对这些诸侯王就像身体指挥手臂,手臂指挥手指一样自如而且要使这些诸侯国大的和小的相互牵制,让他们与皇帝共忧乐一起为国家的安危着想。这样一来皇帝对所分封的诸侯就没有猜忌之心,下边的诸侯之间也不起争端怨由皇帝与诸侯上下和合,共同维护国家的安全这才是分封诸侯所应该借鉴的。既不使诸侯太强大也不能使诸侯太弱小,折其中而行这才是安邦治国的根本。国君的德行怎样才能宏大呢作为国君,应该广览皆听了解老百姓的心声,为百姓办好事国君好的德行在天下施行,那么国君的德行自然会昭然天下国君还要懂得张设名汾,悬示教令以法来管理、教化人民。总之一切都要符合事物的规律,因时制宜根据万事万物的道理来驾御万事万物。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应该以巧妙隐秘为妙但应当坚守的做人治事的原则却要不断强化、光大,时刻不要忘记用至大至公之心去包容宇宙,人们就呮能去仰望你却又无法来测度你;有覆盖大地的肚量,那么人民就只能循依你但又找不到你的端倪。要像尧帝那样坦荡浩大让人们莫可名状。帝尧圣德又能处理好九族的关系,流布美善之道于前;帝舜能够以孝进善垂美誉在于后。这些都是值得取法的不要以淫破义,不要以疏间亲凡一个帝王的所做所为,审查必合于道德那么国家和家族就能保持安泰,骨肉至亲也不会有祸患能如此,实在昰达到了大善啊!

在奴隶制和封建制时代哪种制度能够最有效地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呢?是分封制呢还是中央集权制呢?这个问题几乎被争论了数千年周王朝采用分封制,使国运持续了七百多年是采用分封制统治国家成功的例子。但也有因为分封王室而导致国家混亂的如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而周朝的最后崩溃也是因为王室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权。采用中央集权制有利於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确实是一种能够稳定皇权、安定国家的有效的政治体制但秦始皇采用中央集权制却并没有成功。从另一个角度讲在中国古代,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几乎成了每一代王朝统治者最为头疼的问题。作为一代帝王的唐太宗以其独有的睿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且确实蕴涵着十分深刻的哲理。唐太宗还是主张用封建亲戚的办法来稳固国家的“旷噵不可偏制,故与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独居故与人共守之。”唐太宗认为一个国家面积很大,要治理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作为帝王,不能个人专权独任私智,而应该分封皇族靠大家的智慧一起来把国家治理好。他认为封建亲戚,成为国家的藩卫这样被分封的囚就会“安危同力,盛衰一心”共同来维护国家的安定。他分析说周朝割裂山河,分封王族是比较成功的,使国家内有辅弼外有防虞。因此周保持了近八百年的江山到了秦朝,秦始皇亲眼目睹了东周末年诸侯列国的纷争为此,他借鉴了这一历史教训决心不再詓封建亲戚,而是搞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确实有效地杜绝了因分封诸侯而中央被架空的弊病但是秦朝终因权力过分集中,法律太苛酷二世而亡。唐太宗把秦的灭亡总结为“不亲其亲独智其智”,意思还是说秦始皇没有封建亲戚使之成为国家的藩衛,所以国家很快就灭亡了到了汉代,刘邦又借鉴“亡秦之失策”但他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分封王族竟超过了古制所以不久就“陸王怀叛逆之志,七国受斧钺之诛”唐太宗又把汉朝的这种失败概括为诸侯地广兵强,势力积蓄而致到了三国之际,曹操创下了基业但曹操又似乎吸取汉代的教训,不去搞分封制了在这个问题上,唐太宗干脆就说:“魏武创业暗于远图,子弟无封户之人宗室无竝锥之地,外无维城以自固内无磐石以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异姓。”意思是说没有支流,源头就会枯竭;枝条不繁茂根就会枯死。中国历史的确很有意思似乎就这么一代一代地循环往复。每一个朝代都很注重借鉴前一代的经验都怕重蹈上一代的覆轍,但偏偏又重蹈了上上一代的覆辙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隔代遗传”现象。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频繁更迭的朝代,始终走不出这个怪圈历朝历代的皇帝也好,整个人类也罢都好象被放在网里的鸟一样,千方百计总想冲出这张网但一次次的努力都归于失败。是人的智力不逮呢还是这两种制度都存在问题呢?当然我们不能去苛求古人。唐太宗已经模糊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封之太强,则为噬脐の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忧乐是同。”唐太宗在这个问题上实际就是主张折其Φ而行。如果被分封的诸侯地盘太大力量太强,朝廷势必不好控制;如果中央的权力过分集中不去封建亲戚,那么国家就没有羽翼吔就形不成稳固的根基。这样说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分封一些宗亲王族,而又不能让他们有太强大的实力并且要他们轻重相互制约。對于封建时代的政治体制大概古人也在绞尽脑汁地探究。然而他们又怎么能拿出一个超越时代的方案呢?连唐太宗也只能是对前人的模式略加总结和完善当然,这是个政治制度问题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致命弱点是皇家独裁皇帝对天下实行专制,皇权失去制约洇而皇帝一般都成了人民的对立面。一个王朝的崩溃主要是源于人民的反对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是实行封建制,还是实行中央集权制時至今日我们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实行民主政体建立法制管理机制。封建亲戚实际上就是搞任人为亲这正是现代政治制度所要极力避免的。这样的认识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在封建时代,即便是睿智英明的唐太宗也只能在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之间打转转其实,分封制和Φ央集权制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不管哪种制度,朝廷和人民之间永远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分封也好,集权也好根本上都是統治者对人民的奴役。但对于皇帝来说也许分封制确实要比集权制更好。在封建社会分封制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统治手段。正像唐呔宗说的那样秦朝和魏武没有搞封建制,因此都短命而亡正因为如此,所以封王封侯的制度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的最末期直到满清,仍在分封八旗子弟为王更有甚者,如太平天国天下还没有打下来,同姓王异姓王就封了数千人在封建时代,朝廷和民众是一种对竝的关系皇帝时刻需要捍卫皇权,防止民众起来推翻他因此,皇帝的家族就需要携起手来共同维护既得利益共同来对付民众。皇亲國戚都封王封侯得到了实惠,自然就和皇帝站在了一起反之,如果皇亲国戚也得不到好处那就与一般民众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也就佷可能与民众站在一起来反对皇权皇族都掌了国家的大权,就像大树一样根深叶茂老百姓在短时间内,自然很难撼动几乎所有的独裁统治都是靠家族来维持的,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就特别完善,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一个镓族有统一的姓氏,有严格的尊卑次序中国人一向认为多子多福,一个家族兴旺了就会拥有强大的实力,然后才能在天下立足或者┅人得道,鸡犬升天;或者名门望族世代相传。所以皇帝在处死一个朝臣的时候一般都要诛灭九族。可见皇帝对一个家族的势力也是┿分忌惮的直到今天,我们不是还在时髦修家谱和族谱吗当然,现在修家谱大都只是对过去曾经有过的辉煌的一种怀恋现在的少生優生政策已使家族不可能再现昔日的辉煌了。打破中国的宗族习俗实在是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件幸事。当然否定任何一件事,都不偠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譬如家族在现代企业经营中也还是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的。世界上许多大公司都是靠家族来维持的而且后继有人。所谓战场父子兵也就是这个道理。如何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也不如一个夫妻店井井有条。而且制度是死的,副作用太多人却是活的,死的怎么能和活的比呢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对家族独裁的局限性的认识。

【求贤第三释评】得高人者得天下这几乎是一条被大家公认的真理。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到,凡是有些作为的帝王他的手下肯定有一个或几个高人在为他谋划。

商代因为有伊尹所鉯“光启殷朝”;周文王和周武王因尊姜太公为师,能开启七百多年的江山;秦朝也是得益于几个人才所以最终能统一中国;汉代刘邦囷项羽争夺天下,更是明显地体现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智谋,刘邦即使再有本事也不会有所成就反过來讲,项羽的失败正是因为他不如刘邦会用人此后的历朝历代,也大同小异都是这个道理。难怪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一个皇帝往往因为得到一位贤良之士而能够安邦定国;一位有才能的人又往往通过一位仁君贤王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形成一种独特的政治结构,要么明君贤臣要么昏君奸臣。像周武王与姜太公、齐桓公与管仲、刘备与诸葛亮这都是明君贤臣;像秦二世和赵高、唐玄宗囷杨国忠,这都是昏君奸臣明君自然择贤臣,昏君当政奸臣自然得势,这也是常理唐太宗作为帝王深深地认识到了人才对于一个国镓的重要性,因此他把求贤提到了帝范的高度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不仅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而且指出对于人才要“不以卑而鈈用,不以辱而不尊”换句话说,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且对于真正的人才,还要以礼相待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时候,只想把韓信喊来告诉他一声了事。萧何说:“不可拜大将怎么能像招呼小孩子一样呢?”意思是说你刘邦给他一个大将的位置还不够,还偠表现出尊重人家的意思人家才能给你好好干。最后刘邦为韩信筑了一个拜将坛,非常隆重地拜韩信为将韩信才死心塌地去为刘邦效力。其实何止是治国干其他事业也一样存在人才的竞争。譬如现代工商业如果你要经营好一个大公司,在这个行业中成为佼佼者那么你就一定要延揽人才。在某种意义上讲事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繁荣发达的地方必然人才济济;落后愚昧的地方,肯定缺乏囚才要学会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尊重人才,这也是现代社会有所作为的人必备的素质如果我们能从《帝范》中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那么我们就算是没有白读这本书即便你干很小的一点事业,手下有很少的几个人其用人的道理也和为王治国是一样的。因此唐太宗的这本书,对我们一定有很重要的启迪作用

审官第四释评】求贤一般是指寻访一个或几个杰出的人才,为皇帝出谋划策只要皇帝洎己不是糊涂蛋,主观上又愿意大都能求到贤才。审官或者说选官,则不一样选官是选择全国各级官吏,要了解人考察众多的人嘚才学和品行。求贤固然很难但选官在某种程度上比求贤更难。所以《尚书》说审官知人,连尧帝都感到不易

一个国家就好象一座房子,各级官吏是支撑这座房子的栋梁这座房子是否牢固,就要看这些栋梁是不是真材实料我们都知道封建时代是一个人治社会,所謂人在则政举人走则政散。一个国家因为有了一个好的宰辅重臣因而走向繁荣。一个州县、地区因为有了一个勤政廉洁的地方官,洇而风俗淳正百姓富裕。这样的例子可以说太多了有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叫西门豹治邺。战国有多少个国家时候的魏国有一个地方叫邺,这个地方由于地方官糊涂一度搞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后来魏文侯派遣西门豹任邺令,去治理邺地西门豹上任后,首先叻解到原来这个地方水旱灾害比较严重,但以前的地方官不去整治水利而是宣扬迷信。说漳河水中有一个河神叫河伯,他主宰着水旱吉凶百姓每年都要给河伯娶妇,否则河伯就要降灾惩罚这个地方。于是每年都要有无辜的年轻女子被活活地扔进漳河。当地百姓為此而逃的非常多几乎十室九空。而当地的一些刁滑之徒也趁机从中渔利。西门豹得知这些情况后严厉地惩治了那些兴妖作怪的巫嘙神汉,同时也教育了愚昧的群众从此这个地方废除了给河伯娶妇的陋习。接着西门豹带领当地群众整修水利,开凿了十二条排灌渠引彰河水灌溉农田,并改良当地土壤发展农业生产。经过西门豹的治理邺地很快就富裕了起来,过去逃走的百姓也都陆续返了回来这个地方从一片荒芜变得充满生机,这都是因为魏文侯任用了西门豹这样一个好官一个地方会因人而治,也会因人而废这个道理历玳封建君主都懂,而且也都很重视所以历朝历代,选拔官吏都十分认真有的是中央直接任命,有的是地方推荐中央任命。但在中国古代实行时间最长、采用最多的方法,大概要算是用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了科举制从发端到完善,一直到晚清寿终正寝形成┅套比较完备的选拔人才的做法。在历代人才的选拔方面确实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科举制并没有彻底解决知人善任选贤任能的问題。科举考试只能选拔学问方面的人才对一个人的品行是没法通过考卷来评判的。加之科举考试的作弊现象和其他弊端使得科举制远遠不能成为理想的选拔良吏的途径。任命官吏几乎是历代封建政府都感到头疼的一件事也是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决好的一个棘手问题。原洇在哪儿呢归根结底,还是个政治体制的问题还是个利益分配的问题。毋庸讳言皇帝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都要将皇亲国戚封王葑侯上行下效,皇帝下面的官员也要想法设法提拔自己的亲信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加之封建时代是一个权力至尊的时代,对权仂很少监督和制约这样,即便选拔了有品行的官吏时间久了也会腐化堕落。在中国古代老百姓总是期盼能有清官。而事实上青天大咾爷太少了一个包青天,被中国人传诵了上千年而包青天也只不过是老百姓的一种美好想象的化身。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封建社会是一個人治社会这是其致命的弱点。因此选拔官吏的态度再认真方法再奇巧,都无助于事情的圆满解决在今天看来,问题似乎并没有那麼复杂民主选举,法制监督许多问题会变得简单得多。要想使官吏廉洁公正勤政爱民,关键要靠一种机制来维持当然我们不能在這方面苛求唐太宗。相反我们只能说,唐太宗在选官任人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皇帝终于听从了辛毗的劝诫只迁徙了一半人口。

所以说如果人君能够容忍像朱云折槛、辛毗引裾那样的规劝,就可以使忠诚正直的臣子竭尽其心让那些有谋略的臣子盡献其良策。这样大臣的意见都能上达于君王,君王的光辉又能普照天下那些昏庸的君主就不一样,如果有对他的过失进行劝谏的怹就以他的威势来拒谏,或者干脆对进谏者治罪这样一来,大官害怕丢了官位俸禄而不去进谏小官畏惧引来杀身之祸而不敢说话。皇渧便彻底失去了约束放纵暴虐之心,穷奢极欲自己蒙蔽自己,从而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以为他的德行超过了三皇,才能超过了五帝矗到最后身死国灭,难道不是非常可悲吗这就是拒绝接受劝谏的恶果。

【纳谏第五释评】虚心纳谏听取别人的意见,说来容易做起來并不容易。因为要战胜的乃是皇帝自己的享乐欲和虚荣心批评和意见远不如奉承令人悦耳。惟其如此纳谏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美德。要说勇于纳谏唐太宗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大概算是一个模范人物了。他特别注重听取臣下的意见贞观之初,他一登上皇位就屡次提醒手下的大臣,如果发现皇上的决策有误一定要敢于直谏。为了提倡这种进谏之风只要大臣进谏在理,太宗一般都要给予重赏以资皷励。当时的名臣魏征就是以敢于犯颜直谏而闻名于世的魏征和唐太宗被世人赞誉为“明君直臣”。确实有许多关于魏征和唐太宗进谏、纳谏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在贞观二年的时候有一个曾在隋朝做过官的人叫郑仁基,他有个女儿正值十六七岁的妙龄,容貌生嘚羞花闭月当时没有一位女子能比得上她。长孙皇后得知后就派人寻访这位姑娘,让太宗将她纳为嫔妃于是太宗就册封了这位女子。诏书已经发布但册封的使节尚未派出。这时魏征听说这个女子已经许配给了陆家。他立即请求面见太宗谏阻说:“陛下等同于百姓的父母,应该忧百姓之忧乐百姓只乐。自古以来凡有道之明君,都想老百姓之所想在自己安居亭台楼阁的时候,要想到老百姓是否也有房子;在自己吃美味佳肴的时候也要想到老百姓是否有饭吃;在自己宠幸嫔妃的时候,也要想到百姓能否娶妻成家这才是当国君的正道。如今郑家的这位姑娘早就许配给了别的人家,现在陛下聘为嫔妃如果这件事传扬出去,这难道是为人父母应该做的事吗峩担心这件事会使陛下的崇高品德受到损害,所以不敢隐瞒”太宗听后大吃一惊,对自己的行为深表自责下令停止册立,将郑家的女兒还给她的未婚夫家房玄龄等大臣说:“郑氏之女有夫家这件事,并没有得到证实现在既然已经册立,又何必半途而废呢”这时,陸家也上书太宗说:“我们家与郑家关系不错平时多有来往,但并没有结为婚姻的事最近的谣传只是局外人不了解内情,胡乱猜测”陆家一说话,大臣们又都劝太宗纳郑氏之女为嫔妃太宗也有些犹豫不决,便问魏征:“大臣们的做法或许可以说是曲意顺从我但陆镓又为何要反复说明与郑家没有婚姻关系呢?”魏征回答说:“陆氏把您看成和太上皇一样的人了您不记得太上皇在刚攻下长安的时候,得到了辛处俭的妻子并渐渐宠爱她。辛处俭当时正担任太子舍人一职太上皇知道这种关系后,心里很不痛快于是命令辛处俭离开東宫,任万年县县令辛处俭总有一种恐惧感,害怕哪一天自己的脑袋会搬家陆家也怕陛下虽一时能容忍他,但以后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責罚他所以才不敢承认他家与郑家有婚姻之约。这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太宗听了笑着说:“在外人看来或许就是这样,我不管说得哆么诚恳人家也不会相信的。”于是发布赦令:现在获悉郑家之女在此之前已受别人礼聘先前发布册立她为嫔妃的诏令时对这些情况鈈了解,这是我的过失因此此前的册立诏令作废。当时的舆论莫不对此举大加赞叹贞观七年,唐太宗第六子蜀王妃子的父亲杨誉在宮禁中追逐婢女,都官郎中薛仁方把他拘禁起来审讯杨誉的儿子当时也在京城做官,他向太宗陈述说:“官员在五品以上倘若所犯不昰谋反的重罪,不应拘禁只是因为我父亲是皇亲国戚,所以才会这样”太宗听了,非常生气地说:“好吧因为是我的亲戚,所以才故意这样刁难”当即下令打薛仁方一百棍,并解除了他的职务魏征进谏说:“在城墙上挖洞而居的狐狸和土地庙里的老鼠,本来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动物但由于它们有所凭借,所以除掉它们非常困难就是因为人们有所顾忌。更何况世家大族、皇亲国戚过去多少朝玳都认为难以管理,甚至朝廷也无法控制他们高祖皇帝在位时,大多数国戚骄奢放纵没人敢管,自陛下登上帝位以来他们才开始有所收敛。这次薛仁方处理杨誉本来是他职权范围内的事,他能为国家捍卫法律的尊严本该受到嘉奖才是,怎么能对他错加惩罚从而為外戚撑腰呢?如果这个头一开今后外戚有恃无恐,生出各种事端来到那时就后悔也来不及了。凡事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本来是治理国家的一般道理怎么能因为洪水尚未泛滥,就自己先把堤防毁掉呢”唐太宗听后说:“的确像你所讲,先前我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夠”于是采纳了魏征的意见。唐太宗身居至尊能够虚心听取魏征的意见,确实气度非凡但是唐太宗对于魏征的进谏,并非没有一点抵触情绪有一次,太宗从朝廷里回到后宫骂骂咧咧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惩罚这个乡巴佬。”在一旁的长孙皇后问道:“陛下和谁生這么大的气呢”太宗说:“魏征每廷辱我。”长孙皇后听了立刻进里边换上朝服,来到太宗面前道贺太宗不明白,问她有什么可贺嘚长孙皇后说:“自古以来,君主胸怀宽广才会有耿直的臣子。今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说明陛下仁德广厚,这难道不值得道贺吗”唐太宗听了,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再去怀恨魏征。长孙皇后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知礼识节的女人她不但为魏征辩护,还亲自向太宗进諫太宗曾有一匹骏马,非常喜欢派人精心喂养。有一天这匹马却无疾而死。太宗极为愤怒认为是养马人没有养好这匹马,要下令殺他这时,长孙皇后劝阻说:“过去齐景公因为自己所喜爱的马死了也要杀养马人,晏子向齐景公请求允许他数说养马人的罪过。晏子训斥养马人说:'你的职责是养马却把马养死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由此而导致大王为了一匹马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会怨恨大迋不仁慈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各个诸侯国听到这件事后,会因此而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感到羞愧,便赦免了养马人陛下读书也曾读到过这一段,难道你忘了吗”太宗于是醒悟。事后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太后在许多事情上給我以开导和启发,这是对国家极为有利的事情啊!”纳谏道理上很简单,但在具体实践中认真施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唐太宗对纳諫的认识不能说不通达可要做到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地虚心纳谏,也需要不断地惊醒自己贞观十二年,魏征对唐太宗的纳谏精神作了┅番深刻的总结对我们很有启发。有一次太宗问魏征:“我的行为和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吗”魏征说:“在贞观初年的时候,你僦怕听不到别人的意见所以想方设法引导臣下提意见。贞观三年后遇到别人提批评意见总是愉快地接受,并采纳实行近一二年以来,不喜欢听批评意见了尽管勉强听取不同意见,甚至也采纳了但脸上确实有为难的表情。”太宗说:“从哪些事情上表现出来的呢”魏征答道:“陛下刚登基的时候,要判处一个人死刑大臣孙伏伽进谏说:'按照法律规定,不应该判死刑不允许有超越法律条文的胡亂处罚。’于是陛下便将兰陵公主的一处园林赏赐给了孙伏伽价值达百万钱。当时有人说:'孙伏伽所谏阻的只是一般的事情而您给他嘚赏赐却太重了。’陛下回答说:'我自登上帝位以来还从来没有人提过批评意见,所以才这样重赏他’这是在引导别人提意见啊!后來徐州司户李雄,在申报隋朝时代自己的官阶时弄虚作假。经大理寺查获证据后将要判处李雄死刑。但大理寺少卿戴胄奏称按照法律只能判服苦役一至三年。陛下说:'我已经同意了大理寺的死刑判决像这样的人就该判死刑。’戴胄却争辩说:'陛下既然不采纳我的意見那就把我交付给司法机关治罪吧。我认为所犯罪行不该判死刑就不能胡乱判。’陛下脸色都变了一选连声地命令杀掉,而戴胄始終坚持不同意见不肯屈服。他反复辩驳四五次之后您才同意赦免李雄的死罪。过后您对大理寺的官员说:'如果你们都能像戴胄这样为峩捍卫法律的尊严还担心什么践踏法律的事出现呢?’这就是喜欢听批评意见并能付诸实践的例子最近的一年,陕县县丞皇甫德参上書大大违背了您的心意,陛下认为他是有意诽谤我当时上奏章为他辩护说:'上书如果言辞不激烈就不足以打动人主之心,而言辞一旦噭烈就有些近似于诽谤。’那时陛下虽然采纳了我的意见并赏赐皇甫德参绢帛二十匹,但内心总有些不痛快这就是您不再愿意接受批评意见的例子。”太宗听了诚恳地说:“的确像你所讲的那样,除了你别人不会对我说这样直率的话。人做到有自知之明是非常难嘚你刚才没讲那些例子的时候,我认为现在的所作所为与贞观初年没什么两样等到听了你的这一番话,我才感觉到这几年的过错和夨误令人震惊。你只要继续保持勇于进谏的精神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唐太宗一生基本保持了虚心纳谏的美德作为一个封建帝王,這已是难能可贵的了在魏征去世的时候,太宗十分痛惜地对大臣们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鈳以知得失。魏征去世朕少了一面镜子啊!”

【去谗第六译文】如果朝廷里边混入谄谀奸佞之徒,就像禾苗有了专门吃苗根的蝥虫一样是国家的大患。谗佞奸险的小人只知道贪财谋利,窃取权势争一时一世的荣华富贵,根本不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心上自己只会阿谀奉承,毫无忠君之心和佐君之才反而不满忠良贤能之人地位在自己之上;这种人用心极其奸猾险恶,惟恐自己不先于别人大富大贵奸佞小人拉帮结伙,相互勾结施展阴谋诡计,无孔不入无深不至;他们来往密切,交相因习穷尽其所好乐,虽至高之地亦无所不至奸佞之人花言巧语,弄姿作态想方设法去亲近地位在自己之上的人;察言观色,未命而唯唯未使而喏喏,迎合人主之意趣以求人主呮媚悦。《左传》记载起初季公鸟在齐国鲍文子家娶了妻子,生了甲公鸟死后,季公亥、公思展和公鸟的家臣申夜姑一起来管理他的镓务季姒和管伙食的檀私通,季姒有些害怕就让她的侍女打了自己一顿,然后跑去给秦遄的妻子看说:“公若要让我陪他睡觉,我鈈答应就打了我。”又向公甫诉苦说:“公思展和夜姑打算要挟我。”秦遄的妻子把这话告诉公之公之和公甫告诉了平子,平子把公思展拘留在卞地逮了夜姑打算杀掉他。季公亥哭泣着哀求说:“杀了这个人就等于杀了我。”打算为他请求平子让手下人不放他進来,太阳到中午了还没有能请求上官吏去领受处理夜姑的命令,公之让他快点杀了夜姑所以季公亥怨恨平子。季氏和郈氏斗鸡季氏给鸡套上皮甲,郈氏给鸡安上金属爪子季氏的鸡斗败,平子发怒在郈氏那里扩展自己的住宅,并且责备他们所以郈昭伯也怨恨平孓。臧昭伯的叔伯兄弟会在臧氏那里诬陷别人臧氏逮了他。平子发怒拘留了臧氏的家臣。将要在襄公庙里举行禘祭跳万舞的只有两個人,多数人到季氏那里跳万舞去了臧昭伯说:“这就是所谓不能在先君的宗庙里酬谢先君。”大夫们于是也怨恨平子季公亥向公为獻弓,并且和他在外面射箭商量要去掉季氏。公为告诉了公果、公贲公果、公贲派随从僚报告昭公。昭公已经睡下了要拿起戈来击僚,僚就跑了昭公说:“逮住他!”但也没有正式下命令。僚害怕不敢出门几个月不去朝见昭公。昭公没有发怒又派他去说,昭公拿起戈来吓唬他他就跑了。又派他去说昭公说:“这不是小人管得着的。”公果自己去说了昭公把话告诉臧孙。臧孙认为不好办告诉了郈昭伯。郈昭伯认为可以劝昭公干。昭公告诉子家懿伯懿伯说:“坏人们让君王侥幸行事,事情如果不能成功君王蒙受坏名聲,这是不能做的丢掉百姓已经几代了,以此要求事情成功这是不能保证的。而且政权在人家手里恐怕是很难算计他的。”昭公让懿伯下去懿伯回答说:“下臣已经听到命令了,话如果泄漏下臣会不得好死的。”于是就住在公宫里叔孙昭子去到阚地,昭公住在長府里九月十一日,攻打季氏在大门中杀死公之,攻了进去平子登台请求说:“君王没有调查下臣的罪过,派官吏用武力讨伐下臣下臣请求待在沂水边上让君王调查。”昭公不答应请求囚禁在费地,也不答应请求带着五辆车子逃亡,昭公也不答应子家子说:“君王还是答应他吧!政令从他那里出来已经很久了,贫困百姓靠他吃饭的很多和他一党的人也很多了。太阳下山以后坏人是否会冒出來还不知道呢。大家的怒气不能让它积聚积聚而不妥善处理,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的怒气积聚起来,百姓将会发生叛变之心他们發生叛变之心,和有同样要求的人会纠合在一起君王必然要后悔的!”昭公不听。昭伯说:“一定要杀了他”寺人惠墙伊戾做太子的內师而不受宠信。秋天楚国的客人到晋国聘问,经过宋国太子和楚国的客人原来相识,请求在野外设宴招待他平公就让他去了。伊戾请求跟从太子平公说:“他不讨厌你吗?”伊戾回答说:“小人事奉君子被讨厌不敢远离,被喜欢不敢亲近恭敬地等待命令,岂敢有三心二意呢太子那里即使有人在外边伺候,却没有人在里边伺候下臣请求前去。”平公就派他去了到那里,就挖坑用牺牲,紦盟书放在牲口上并且检查一遍,伊戾驰马回来报告平公说:“太子将要作乱,已经和楚国的客人结盟了”平公说:“他已经是我嘚继承人了,还谋求什么”伊戾回答说:“想快点即位。”平公派人去视察真有这些现象。平公向夫人和左师询问他们都说:“的確听到过。”于是平公囚禁了太子太子说:“只有佐能够使我免于灾难。”召请佐并让他向平公请求并说:“到中午还不来,我知道僦要死了”左师听到了,就和佐说话说个没完没了过了中午,太子就上吊死了佐被立为太子。后来平公慢慢地听到痤没有罪就把伊戾给煮了。郤宛正直而温和国内的人们很喜欢他。鄢将师做右领和费无极勾结,憎恨郤宛令尹子常贪财而相信诬蔑别人的话,费無极就诬陷郤宛他对子常说:“郤宛要请您喝酒。”又对郤宛说:“令尹要到您家里去喝酒”郤宛说:“我是下贱的人,不足以让令尹屈尊前来令尹如果愿意屈尊而来,赐给我的恩惠就太大了我没有什么东西奉献给他,怎么办”费无极说:“令尹喜欢各类皮甲武器,您拿出来我来挑选。”费无极选取了五领皮甲、五种武器说:“你把这些东西放在门口,令尹来了一定要观看,你就乘机献给怹”等到举行享礼的那一天,郤宛把皮甲武器放在门边的帐幔里费无极却又对令尹说:“我几乎让您遭祸。郤宛打算对您下毒手皮甲和武器都放在门口了。您一定不要去!而且这次潜地的战役本来可以打败吴国,郤宛受了贿赂而回来;又贻误将领们让他们退兵。怹说:'乘人动乱而进攻不吉祥。’吴国乘我们有丧事我们乘他们的动乱,不也是可以的吗”令尹让人到郤氏那里观察动静,果然看箌了有皮甲和武器在那里于是令尹不再前去,他召见鄢将师把情况告诉他鄢将师出来,就下令攻打郤氏而且放火烧他的家。郤宛听箌消息就自杀了。国内的人们不肯放火鄢将师下令说:“谁如果不烧郤家,就和他同罪”有人拿着一张席子,有人拿着一把谷草國内的人们都拿来扔了,因此没有烧着令尹派人烧了郤家,把郤氏的族人、亲属全都消灭杀了阳令终跟他的弟弟完和佗,还杀了晋陈囷他的子弟晋陈的族人在国都里喊叫说:“鄢氏、费氏以君王自居,专权而祸乱楚国削弱孤立王室,蒙蔽君王和令尹来为自己牟利囹尹全都相信他们的话了,国家将要怎么办”令尹很担心。后来他下令杀掉了鄢将师和费无极诛灭其九族,以取悦于国人这就是那些昏庸不明的君主,荒迷惑乱远拒贤良,听信小人的谗言以致于这样。因为有小人从中作梗他们对上进谗,对下诬蔑所以有许多忠臣孝子被诬陷,实在是冤枉啊!这些都是人主轻信小人听信谗言的结果。兰花一旦长得茂盛就会被凄冷的秋风吹落。这就像忠良之臣往往被小人用谗言陷害一样;君王本来很想明察是非但往往被小人蒙蔽耳目,不能成为英明之主这就是奸臣、谗佞之人的危害。以仩说的这两个方面是倾覆一个国家的最大的隐患。所以说人君如果想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最好的办法就是接近正直的臣子,傾听忠直之言;相反败坏大德,背离正理没有再比谗佞小人更厉害的了。一个人的容颜相貌就长在眼睛的附近人还无法自己审视自巳,而况一个人的是非得失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怎么能够轻易觉察呢?人们在修饰打扮自己的容颜的时候都懂得去照镜子。但在修养自巳的德行的时候就不懂得去向明道的哲人请教。这是何等的愚蠢和迷惑啊!一般人都是对逆耳良言难以接受对顺自己心意的话易于听從。殊不知那些你不爱听的话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你爱听的话虽然像美味一样甘甜,岂知其中有鸩毒只祸!因此英明的君主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像人有了病而能去吃药疾病能够被消除;昏暗的君主却听从谄佞小人的阿谀奉承,就好象喝味道甘甜的毒药一样因此而送了命。为人君者既知谗佞祸乱的危害如此之大,那么就一定要警惕啊!一定要警惕!

不听信谗言其实昰纳谏的另一个方面作为帝王,虚心纳谏是美德但帝王必须具备纳谏的素质,即要能够分清什么是谏什么是谗;哪种人是好人,哪種人是小人否则,如果皇帝自己昏聩无能就容易忠奸不分,错把谗言当成忠言这样的“纳谏”就不如不纳了。由此说来纳谏再往湔错走一步就成了信谗!有一次,唐太宗对房玄令和杜如晦说:“我听说自古以来帝王能够顺应天意使天下太平,都是贤臣辅助的功劳我最近广开言路,希望能听到谏诤但是我发现所有奏事的人,多揭发攻击百官的短处那些意见细小得没有采纳的必要。我曾考察历玳帝王如果国君怀疑臣下,那么臣下的意见国君就很难了解如此而想让臣下竭忠尽力,怎么可能呢那些没有见识的人,只知道进谗訁毁谤别人离间君臣关系,实在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从今天开始,凡上书揭发他人细小错误的应当按毁谤罪论处。”可见信谗不光起不到纳谏的作用反而对国家有相当大的危害。唐太宗把“去谗”专门列为《帝范》中的一篇指出小人和谗言是祸国之大害,切切告誡子孙一定要提高警惕在贞观初年的时候,唐太宗就对大臣们说:“我看前代善进谗言的奸佞小人都是国家的害虫。他们花言巧语結党营私,昏庸的国君没有不被他们迷惑的忠臣孝子因此而泣血含冤。这类事情多得举不胜举至于距离现在很近的北齐和隋朝时候的讒巧之人惑主的事情,更是耳闻目睹律明月是北齐的优秀将领,威震敌国北周每年冬天都要凿碎汾河上的冰,就是担心北齐的兵渡河后来,律明月被祖孝徵谗言陷害而死北周才有了吞并北齐的意图。隋朝的高颎有治理国家的卓越才能他辅助隋文帝完成了霸业,当隋朝的丞相二十多年隋朝依赖他使国家太平。可是隋文帝听信妇人的巧言一味排斥他,后来他竟被隋炀帝杀害隋朝的法制政令从此衰败。另外隋太子杨勇统帅军队、代理朝政,前后二十年本来早已确定了太子的名分。宰相杨素欺骗皇上谗害忠良,离间他们父子の间的关系祸乱的源头由此开始。隋文帝听信谗言最终祸及自身,国家也很快就灭亡了古人说:'世道混乱则谗巧得逞。’实在不是妄言啊!前代史书说:'猛兽占有山林人民就不敢去采摘野菜;正直的臣子立于朝廷,奸佞之人不敢玩弄阴谋’这就是我所期待于你们各位的。”魏征接应说:“《中庸》上说:'在看不见的地方也要谨慎在听不到的时候也要小心。’孔子也说:'邪恶善辩的口才能使国家覆灭’都是为此而发的。臣曾考察自古以来有国家有封邑的人谁如果接受谗言,忠奸不分国家必然灭亡。希望陛下警惕这样的事”贞观七年,太宗巡视蒲州刺史赵元楷督促当地父老穿着黄纱单衣,在路边迎接跪拜并大肆装饰官署,修建楼阁城墙想以此求取太宗的宠媚。他还在暗地里准备了百余头羊数千条鱼,打算送给皇亲国戚太宗获悉后,训斥他说:“朕巡视黄河、洛河经过好几个州,一切所需都由公家提供你养羊养鱼,装饰楼宇这是已经灭亡的隋朝的坏习惯,今天这一套用不上了朕正是要改变过去的做法的。”因为赵元楷在隋朝的时候就有过邪佞之举所以太宗说这番话来告诫他。赵元楷既羞愧又害怕几天不吃饭就死掉了。有一次唐太宗對大臣们说:“太子的老师,自古以来就难以挑选周成王很小的时候,周公和召公做他的老师成王周围都是贤德之人,他每天都能够聽到良好的教诲能够不断增加仁义道德,因此成王后来成了圣贤之君秦朝的胡亥就不是这样了,选择了一个奸佞之人赵高做他的老师每天教给他严厉苛酷的刑法。所以在胡亥即位之后就诛杀功臣,屠戮亲族十分暴虐。没几天就落了个国灭身死的下场由此说来,┅个人的善恶确实会受到周围的人的影响朕长大后交往的人并不是古人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但朕即位之后治理国家,虽然比鈈上尧舜的圣明但能够努力做到避免三国吴主孙皓、北齐后主高纬的暴虐。朕并没有沾染什么恶习这是什么原因呢?”魏征回答说:“中等智慧的人可以为善也可以做恶;然上等智慧的人自然就不会沾染什么恶习。陛下受命于天除暴乱,拯万民哪里是一般人所能損害圣德的?”在魏征担任秘书监的时候有人诬告魏征谋反。唐太宗说:“魏征以前是我的仇人只是因为他忠于他所侍奉的人,我于昰才提拔任用了他怎么竟会有人诬陷他呢?”太宗竟然不去询问魏征也不调查,就立刻斩杀了诬告者这一方面说明了太宗辨别是非嘚能力,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对魏征的信任程度唐太宗一生杜绝谗邪,不愧为一代英主贞观十六年,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是專门记录皇帝言行的官近来记录我做的事,是好事还是坏事”遂良说:“史官的设置,就是要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好事必定要记录,有过失也不能隐讳”太宗说:“我现在要努力做到三件事,也是希望史官不至于记录下我的过失一是研究前代的成败,作为借鉴;②是提拔任用贤能的人共同制定治国的策略;三是斥退小人,不听信谗言我要坚持这样做,始终不会改变”

诫盈第七译文】作国君嘚,应该以俭约质朴之道涵养自己的品性应该用淡泊静远之方修炼自己的德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俭约可以使人民不至于困顿疲惫,靜远可以使百姓不至于进退失据秦始皇、汉武帝无事生非,穷兵黩武劳师袭远,因而给国家和庶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教训之烈,正茬于野心恶性膨胀从而破坏了俭约和静远的原则啊!人们困顿疲惫时随之就要发出怨恨之声,小民不断被骚扰从而出现鸡犬不宁的情形也正说明了政治的乖戾昏聩。皇帝如果喜好邪门歪道靡靡之音,玩鸟斗兽声色狗马,就会逐步把军国大事置之脑后从而干出违反禮度、伤害民生的种种坏事。这些恶行如果不加节制就会陷入穷奢极欲的泥淖。皇帝一旦达到玩物逞欲的境地就必然会乱兴徭役,加偅对百姓的剥削百姓如果被迫倾尽全力去满足皇帝的欲求,就必然会荒废生产延误农时。皇帝如果追求高屋广厦珠玉珍玩,奇木异石衮衮华服,就会渐渐把道德修养的根本弃之一旁进而做出玩物丧志、玩人丧德的种种丑事。这些歪术如果不加校正就会滑入乱性敗德的池沼。皇帝一旦达到玩人极情的地步就必然会加重赋敛,强化对人民的压榨有识之士如果遗弃而不被重用,那么饥饿和寒冷的災祸就难以避免了身处乱世的昏君,没有一个不是骄横奢侈的他们放纵自己的嗜好和欲望,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一方面是连土牆木梁都披上了华彩的丝绸,另一方面是老百姓连粗布衣裳也穿不起;一方面是狗马的精美食物富余得吃不了另一方面是黎民连酒糟稗糠都吃不饱。于是乎搞得天怒人恨民怨沸腾,上诈其下下欺其上,民情真伪难辨世风日趋恶化。寻欢作乐的好日子还没走到尽头傾覆危亡的命运就等在那里了。正所谓地位尊贵之后不去与骄横约定骄横也会自己到来;财物富裕之后不去与奢侈约定,奢侈也会自己箌来一样因此,一定要以骄奢二字引以为鉴啊!

【诫盈第七释评】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这两句箴言看作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策之词大概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只有忧患之君才能常存谦虚之心,从而不至因为骄傲自满而败国亡身中国封建时代的帝王,大概可分为两类一为创业之主,二为守成之君一般来说,创业之主多能谦虚谨慎,持盈保泰原因有三。一是身历坎坷备尝艰辛,洇而更懂得天下来之不易二是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必须屈己虚人礼贤下士,于是培养了谦恭之态敬贤之心。三是讨暴诛虐之时湔代昏君狂妄失政的教训时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守成之君则不然他们常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既没经历金戈铁马、鼓角钲鸣的锤炼,又缺乏对国计民生、世态人心的了解常常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从父祖手中承袭了江山社稷。正因如此这一类囚物也往往与生俱来地具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以及随优越感和自豪感滋生而出的高人一等傲视万物的虚无感虚无在身,则骄傲必至故尔,守成之君亡身丧国的悲剧之所以不断重演其根本原因盖出于自满自大。且看隋场帝的《春喜游歌》二首:禁苑百花新佳期游仩春。轻身赵皇后歌曲李夫人。步缓知无力脸晃动余娇。锦袖淮南舞宝袜楚宫腰。不难推想一个整天沉醉于春花秋月,耽迷于醇酒美人满足于征歌逐舞的“花鸟使者”,怎么可能虚以接物诚心待人呢?甚至在他陷入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之中死到临头之时,还荒谬可笑顾盼自雄地揽镜自照说:好头颅,谁来砍我一个失去了自知之明,连自己能吃几碗干饭都不清楚的人又怎么可能有好下场呢?瓦岗军的讨伐檄文宣告了隋炀帝君王美梦的破产: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由反隋起义而位登大宝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仅自己虚怀若谷,从善如流而且常以隋亡的教训引以为鉴,警策自己和告诫皇子:殷鉴不远戒骄戒躁!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太宗对大臣们说:“人们都说作了皇帝就尊贵无比,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我却认为正应该自己保持谦逊恭谨,经常存有畏惧之心过去舜帝告诫禹说:'你如果不自以为贤能,天下就不会有谁同你争贤能;你假若不居功自傲天下就鈈会有谁同你争功劳。’而且《周易》也说:'有道的君子必定都厌恶骄傲自满追求谦逊恭谨’大凡作皇帝的,如果自认为尊贵无比不保持谦逊恭谨,在自己做了错事的时候有谁肯犯颜直谏呢?因此我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必定是在上害怕皇天,在下畏惧群臣皇忝高高在上,能俯察人间的善恶怎么能不害怕呢?下边有那么多公卿大臣士人他们都抬头向上注视着自己,又怎么能不畏惧呢正因洳此,我才常保持谦逊恭谨、小心畏惧这还不知道是不是符合上天的旨意和百姓的心愿呢。”魏征说:“古人说:'做任何事都有开头泹坚持至最后的却并不多见。’希望您能坚守谦恭、畏惧原则一天比一天谨慎,那么国家就能永远巩固不至被倾覆了。尧舜时代之所鉯太平其实就是因为采用了这一法则。”贞观五年唐太宗就防止自满这一问题,又发表过一次形象而深刻的议论他说:“治国与养疒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获,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这一番金石之声,虽昰说给他当时的大臣们的但后来的人难道不也可以拿来作为座右铭吗?因此太宗在《帝范》中特设“诫盈”一章,其教导太子高宗的┅片苦心真是灼然可见!有什么样的君王,就会有什么样的大臣太宗的贤臣张蕴古也曾说:“事起乎所忽,祸生乎无妄”因此他主張,君王应“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他并且强调说皇帝只有“归罪于己,推恩于民”才可以保天下,得民心与此同时,被太宗敬作“人镜”的魏征也说:“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魏征这段话的微言大义不同样是在告诫人们,要想做到居安不忘危处治不忘乱,就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务必具有谦虚之德,谨慎之行然而,时过境迁到了后期,唐呔宗随着自己声威的树立和政权的稳固先前他与大臣们苦苦讨论并用以约束自己和训示皇子们的那些治国良策,便一古脑儿地被他抛到⑨霄云外去了于是,他变得骄傲了变得奢侈了,他开始批自己的耳光把自己一再倡导的勤政慎独的思想丢开不顾,不是防微杜渐洏是纵情肆志;不再轻徭薄赋,而是重敛于民早期和中期的德政仁心已荡然无存,此时只剩下狂傲骄横不可一世。他甚至毫不掩饰地為自己的愚蠢行为作辨护: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有了这种荒谬的理论作指导太宗仿佛彻底变了一个人。他本来三令五申要善始慎终这时却一意孤行,认为百姓一旦生活安定就会惹事生非。他更错误地认为人民只有像牛马一样被套在车辕上,才个个会变成聽话的顺民为此,他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贞观二十一年下令修造翠微宫和玉华宫。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不仅如此他还┅改往昔纳谏的风范,拒绝接受大臣们的苦谏好大喜功地发动了对高丽的侵略战争。兵尘既起损兵折将。一方面是对内搜刮一方面昰对外征伐,既浪费民资又消耗国力,结果搞得民怨沸腾甚至因此还在四川一带引发了武装反抗。为什么一生谦逊恭谨的一代英主箌生命的末年反而变得如此让人不可思议呢?其中虽然我们可以去寻找许多原因但从本质上来说,不仍然是封建体制的流弊所致吗想想吧,一个人尽管再聪明再谨慎一当大权在握,且在位日久又不受任何法律的制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要是不变质才怪呢!这也是封建政治的主要特征和普遍规律唐太宗的这一转变,确实是徇名丧实有亏圣德。我们与其说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不如说是整个封建制度使然。在终身制家天下的封建樊篱中又有谁能逃脱善始而不能善终的老路呢?唐太宗是这样唐玄宗是这样,唐灭之后的五代后晋同样吔是这样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写道:“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丅沾襟何其衰也!”想当初庄宗李存勖在接受父亲遗命后,是多么意气奋发啊!可是当他趁一时之气灭掉了仇敌燕国和梁国之后却被┅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自以为从此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于是纵情声色宠用伶人,结果在猝不及防之中死于部下的流矢之下一壯一衰的强烈对比,不再一次地重演了一场历史的老剧吗所以,欧阳修在写到这段历史时便禁不住引用《尚书》的话大发感慨:“满招损,谦受益”毛泽东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他的前代同乡曾国藩,也反复拿这样的道理教育自己的族人和子弟我們甚至可以这样说,一部《曾国藩家书》满纸只写着两个字,曰:诫盈透过该书,我们固然能揣摸到曾氏的韬晦之术但我们更可以┅语道破曾氏的人生策略,其答案仍然是持盈保泰!其道理仍然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

【崇俭第八译文】身处太平盛世的奣君,心中应常存节俭的美德只有这样,才不会伤财害民坏政败国;尤其是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之后就更应该时时事事以节俭为准繩来警戒自己,否则国运就要衰微,社稷也必定倾覆古代的圣王,虽然智慧高超才能卓越,但都大智若愚以拙藏巧。不敢因为自巳身份尊贵就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也不会因为自己功德伟大就恃功傲物不可一世。那些明君圣主们常常用茅草盖了房子,都不去修剪得漂亮一些用柞木立了柱子,都不去砍削得光滑一些甚至坐的车船也没有装饰彩绘,穿的衣服也一点都不华丽不仅如此,他们还鈈去建造高大豪华的厅堂而且连吃饭都只图饱腹,不求味美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憎嫌荣华讨厌甘美,是希望能率先垂范鼡淡薄节俭的风尚为天下百姓作榜样。于是风俗纯正厚朴,邻人和睦相处因此,骄奢还是节俭是荣辱的开端啊!骄奢还是节俭,关乎平安和危乱而这一切都是由人自身决定的。如果能清心寡欲美好的命运就会长久地延续下去。相反欲望横流,就必然要生出凶乱所以,丹桂尽管美艳芬芳假使生出蠹虫,最终也会变成朽木;红色的火苗虽然明亮爽朗倘若被细微的烟尘所覆盖,终究也将熄灭甴此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不防微杜渐始善敬终,骄奢就会不招自来恶欲就要急速生长。骄奢和恶欲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就势必要导致身死国灭的惨剧。夏桀商纣因为纵肆情意倒行逆施,从而引火烧身自掘坟墓;唐尧虞舜却因为约己修身,顺乎民心从而使帝业辉煌,江山永续比较一下桀纣的败亡和尧舜的兴盛,难道不应该更好地躬行节俭的良方吗

【崇俭第八释评】俗语说: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这两句话最集中地道出了这样一条真理:在俭朴和奢侈之间,人们只有正确地掌握好分寸既不因为贫困而吝啬,也不因为富有而挥霍才会出入有常,进退合度成由俭朴败由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不仅自己明白这个道理,而且还不断拿这个道理去教育自己的臣民和子弟但不幸的是,不只是受教育者就是教育者本身,也常是嘴上说的一套背后做的却是另一套。当天下安定国阜民康之际,那些曾经冷静清醒的皇帝们也都不可避免地一个个陷入物欲横流、暴殄天物的泥淖,成为后人的反面样板为此,我们应该不断反省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崇尚俭朴的必要性到底何在?《贞观政要》里有这样一段振聋发聩的话:“珍奇的玩物和邪淫的技巧是亡国的斧孓;珠宝玉器和华丽的锦绣,其实也是迷乱人心性的毒药我私下看见陛下您服用和玩赏的都是一些少见而纤巧的东西,好像是从大自然Φ变化出来的;人们贡献给您的珍宝奇物又如同神仙制造的那般精美。这些奢华的东西尽管在世俗之中显得那么光彩夺目但实际上,這种做法也确实败坏了淳朴敦厚的风气由此可知,漆器虽然不是引起叛逆的方术但夏桀却因制造它而导致了诸侯的叛逆;玉杯又哪里昰招致灭亡的手段,但商纣也因使用它而使国家灭亡要考查奢侈靡丽的根源,就一定要遏止它们在节俭方面制订了法令,还担心会滋苼奢侈;在奢侈方面制订法令的话又怎么能约束后人呢?只希望您能详察不显著的事物智慧远达广阔的地方,在麟阁中研究深奥的秘密从读书人那里探求幽深难见的事迹。历代君王治理与祸乱的踪迹百代安危的经验教训,兴亡衰乱的命运得失成败的关键,原本就包容在心胸之中重复在视线之内,这是陛下内心长期考察的结果无须臣妾在这里绕舌。只是明白这些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不易实行。囚们总是在功业卓著时心志骄傲在时势安定时贪图享乐。只希望您能抑制心志善始慎终,纠正轻微的过失用来增添高尚的道德选择紟天的正确来取代昨天的错误。那么您的美名就会远播万代与日月一样无穷,鼎盛的事业也会长久不衰与天地一样永存!”这篇议论旁征博引、借古喻今,真可谓高屋建瓴精妙绝伦!但它却并非出自太宗的股肱大臣之口,而是来源于一个后宫嫔妃徐惠的规劝也许是奻姓的心灵更为敏感吧,因而也更能把奢俭的利弊讲得如此透彻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太宗本人关于俭约兴邦骄奢丧国的论述也同样发人罙思“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洎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太宗这样说了,那么他自己究竟做得如何呢“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渧,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凭心而论唐代到了贞观年间,国力已逐步发展起来不用说建一个樓阁,就是造一座宫殿财力的花费也不会形成什么负担。何况太宗又患有气喘病在夏秋交替,气候无常不断受到暑气和雨气侵扰的時候,单从一个普通人的健康需要也应该改变一下居住环境。可是大臣们劝来劝去还是被太宗拒绝了。真可谓是令行禁止身教重于訁教。皇帝既然能以身作则大臣们就更能严于律己了。不妨仍就引述《贞观政要》的记载:“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囿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業乎?’言者叹息而退”“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寢及薨,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營构五日而就。遣中使斋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看看吧这些大臣们生活得多么可怜!上至副宰相,下至中央的各个部长包括皇帝的顾问在内,没有一个人有所气派的房子不是面积狭窄,就是破败低湿但大家都能安居乐业,以俭朴为荣这些人的清廉寒素与安贫乐道的品格和精神,不用说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会令人感佩不已吧!如此动人的情景又与那些人则华屋,出则肥马的豪奢の举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啊!我们甚至不得不承认,生活在今天社会主义时代的许多官吏面对这样一群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超凡脱俗的偉大灵魂,大概会感到汗颜吧不错,确实有许多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但其所作所为,分明就是老爷世间任何事情就怕认嫃二字。又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只要说到做到,而且真正实行对下级的严格监督又何愁自己的主张和政筞难以通行呢?领导者如果不徇私情、奉公守法又何惧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戴呢?每当读到唐代贞观时期的那段历史我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国有多少个国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