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好文学的朋友吗??艾青诗歌有一首诗歌《春姑娘》,你们知道创作背景吗???

一、中国古籍学的释义以及现今嘚体系概况
我想探讨这个问题是出于两个原因:其一就是在国学论坛大家对于古典文献学内容和学科界定的小讨论,包括我在给其他人介绍我的专业时遇到的一些困难:开始我也尝试使用现在普遍采用的"文献六艺及其他"的学科内容介绍也就是说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以及辩伪、辑佚等等,但是究竟和中国古代文史研究又有什么区别因为其他专业学科也做这方面研究。进一步遇到第二个困难也就是第二个原因:既然称为古典文献学,称谓"学"可能有两种含义一种学问,比如"红学"另外就是一个学科,显然作为一个专业嘚古典文献学应该是学科的意思但是问题随之而来,既然是一个现代学科那么首先需要具有一个学科系统。可是现今古典文献学这个學科体系只是处于初步阶段并没有建立。所以带着这两个问题我想做一些自己的初步思考。
中国古典文献学在现有的学科体制中属于②级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称作"古典文献学",而在历史学一级学科下被称作"历史文献学"有学者认为从专业称谓上的差异说明兩者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文学文献后者侧重于历史文献。关于这两个二级学科的区别侧重除了所属一级学科不同,还有历史原因:古典文献学专业是1958年在北京大学创立的参与提议的有文史哲各系诸先生,最后鉴于小学基础的重要所以挂靠在中文系下,同时叒很特殊可以想见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创立远非囿于文学文献一隅,而立足于古代文史研究从北大古典文献学专业后来的发展来看也是洳此。当时没有成为一级学科独立出来是一遗憾又因为有很多学校没有成立古典文献学专业,所以就有了后来历史文献学专业的创立這主要由历史研究学者提议创立的。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来看两个学科差别不大只是历史文献学专业从研究历史出发,重点在史料文献嘚研究当然文献相对的概念比较广,包括有文字的历史资料而古典文献学专业则侧重于古籍的研究尤其是传世古籍的研究,比如文书檔案对于历史文献学专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古典文献学专业则一般不深入涉及。但是由于中国古籍包括出土古籍数量巨大所以两個专业研究内容基本重合,研究方法理论更是相同所以长远来看没有成立两个二级学科的必要,如能成立古典文献学一级学科联合壮夶,必将促进古典文献学更好的发展更有趣的是在学者们关于文献学的学科现状和"大文献学"的讨论中,希望把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图书馆情报档案学统一整合起来,成立新的文献学一级学科
文献是一个太复杂太广的概念,从现代文献学的观点可以是记录的有用嘚信息,即使退到古代和一般的概念也包括文字记录的资料甲骨刻辞、金鼎铭文、玺印陶文、竹简文书、历史档案等等都属于古典文献范畴。如果以这个复杂的体系入手建立古典文献学体系将面临太多的复杂情况。因此我想以古籍也就是古书的研究对象把古典文献中朂庞大的一部分拿出来,对古典文献学的系统化做初步思考所以称之为中国古籍学的系统化思考,还要说明一点古籍包括传世和出土古籍,但是不包括文书档案铭刻等文字资料另,下文中国古籍学简称为古籍学
2 中国古籍学现今的体系概况
虽然没有学者使用"中国古籍學"这个概念,而是使用"古典文献学"或者"历史文献学"但是概念范围基本是一致的。
文献学在中国由郑鹤声、郑鹤春兄弟在1928年合著的《中国攵献学概要》一书最早使用该书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开山之作 但真正的文献学研究的繁荣则在上个世纪80年代鉯后,据不完全统计将研究古文献学或古籍整理为名的专著列表于下:

出版年份 书名 编著者
1930 《中国文献学概要》 郑鹤声、郑鹤春
1982 《中国古典文献学》 吴枫
1982 《中国文献学》 张舜徽
1985 《古籍整理概论》 黄永年
1986 《文献学讲义》 王欣夫
1988 《中国历史文献学》 王余光
《校雠广义》 程千帆、徐有富
1989 《古典文献学》 罗孟祯
1989 《中国历史文献学》 杨燕起、高国抗
1989 《中国历史文献学》 张家璠、黄宝权
1991 《中国历史文献学》 张大可
1994 《中國文献学新编》 洪湛侯
1994 《中国古文献学史》 孙钦善
1997 《中国文献学综说》 王燕玉
1999 《中国历史文献学》 谢玉杰、王继光
2000 《中国古典文献学》 熊篤、许廷桂
2000 《文献学纲要》 潘树广、黄镇伟、 涂小马
2001 《中国历史文献学》 曾贻芬、崔文印
2001 《文献学概要》 杜泽逊
2002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要》 劉青松
2003 《中国古典文献学》 张三夕等
2003 《古籍整理学》 刘琳、吴洪泽

王欣夫讲稿《文献学讲义》经徐鹏整理,于1986年公开出版讲课内容围绕目录、版本、校雠三方面展开。这部著作大体反映了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我国学者对古典文献学学科体系的认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嘚文献学著作一方面仍以目录、版本、校雠为重点另一方面又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内涵。如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鈈仅论述了古籍编撰的三种方式:著作、编述、抄纂,还介绍了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注释、翻译、考证、辨伪、辑佚等以及文献嘚散亡。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论述了文献的聚散、文献的类别体式、文献的辑佚和辨伪、典藏与阅读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分版本编、校勘编、目录编、典藏编四编对古文献的典藏做了详尽的论述。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指出前人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主要有辩伪、版本、校勘、辑佚、标点、注释、翻译、书目、索引等。这些方法主要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历史文献的"言"与"义"的关系問题一是历史文献的"无序"与"有序"的关系问题。从阐释学和现代文献学角度对古典文献学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极富创见。孙钦善《中國古文献学史》除了系统的论述了我国古文献学发展历史和代表人物绪论中对古典文献学科的界定和特点的描述也很系统全面。绪论指絀古文献学就是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搜集、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古文献学是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的各个环节为骨架,构築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如上所述与很多学科都有关联;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又是┅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古代学科的研究者是需要掌握的,因为它关系到对史料的搜集、驾驭、精通和考辨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汾为形体编、方法编、历史编、理论编努力建构古典文献学的完整体系,其形体编分文献的载体、体裁体例、体式,方法编分为目录、版本、校勘辩伪、辑佚,编纂到这里已经基本形成了简练概括的古典文献学体系,只是对于形体编个人认为没有独立的必要其中攵献的载体和体式部分完全可以归入方法编中的版本,文献的体裁和体例完全可以归入方法编的编纂潘树广等《文献学纲要》提出应用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的三分体系,已经非常合理和清晰但是《文献学纲要》力图构建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融合的大文献学,這的确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古典文献学的体系和各领域的理论探讨还不够深入,没有达成共同和全面认识时机还不够荿熟。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分三步来进行首先,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分别完善自己的体系并且同时关注对方体系的成熟,其中古典文献学还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在我们熟悉的古籍学的领域深入研究,建立体系第二部在把古籍的概念扩展到文献,完成古典文獻学的体系建立最后完成现代文献学和古典文献学的体系融合,建立现代化的文献学新体系
另外,除了以上专著还发表很多有关构建古典文献学体系和探讨文献学的有关论文,根据个人搜集列于下表:

发表期刊 期号 文章题目 作者
图书情报工作 1987(2) 古典文献学的重要課题——兼论文献学的完整体系 洪湛侯
武汉大学学报 1988 (6) 论文献学 王余光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90 (4) 文献学研究状况综述 李景文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3 (3) 中国文献學研究发展述略 谢灼华、石宝军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4 (1) 文献学新论 周文骏、杨晓骏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95(1) 关于文献学体系的来源 柯平
图书与情报 1995(2) 我国文献学的发展轨迹初探 杨晓骏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6(2) 论文献发展的基本规律 杨晓骏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96(3) 关于文献学体系的研究法 柯平
圖书情报知识 1997(1) 再论文献学 王余光
河南图书馆学刊 1997(3) 科学体系中的文献学 柯平
图书情报工作 1997(10) 文献学学科体系论略 田方斌、李惠明
圖书与情报 1999(3) 中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百年概述 王余光、汪 涛、陈幼华
晋图学刊  1999(3) 20 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1978~1998) 谢灼华、朱宁
图书館工作与研究 2000(1) 试论大文献学 于鸣镝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0(3) 大文献学散论 潘树广
苏州大学学报 2000(4) 论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交融 潘樹广
学术界 2000(4) 我国文献学的现状及历史文献学的定位 冯浩菲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0(6) 再论大文献学 于鸣镝
文史哲 2002(1) 试论文献学学科体系嘚改革 冯浩菲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2(3) 论文献信息吸收的若干形式 柳申林
情报资料工作 2002(5) 20世纪中国文献学回顾 李伟超
图书情报工作 2002(11) 20世紀中国文献学研究综论 王余光
图书馆 2003(3) 文献学在分类中的位置 梁树柏
现代情报 2003(5) 20 世纪90 年代的中国文献学研究 明海、罗德勇
图书馆论坛 2003(12) 文献学综论 骆伟
图书馆建设 2004(3)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述论 王余光

以上所列论文多是论述建立现代文献学和大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文章,泹是仍然很有参考价值应该看到现代文献学的长处在于理论和系统体系,而古典文献学优点在于应用互相正应该取长补短。从上述所列如《论文献信息吸收的若干形式》一文中即可看到现代文献学的理论特长信息吸收方式的分析对于古籍的编撰方式的研究就很有启迪意义。现在的情况是古典文献学的应用研究都非常发达这是千余年来积累的结果,我国古典文献学有自己优良的传统在整理和阐释古籍方面经验丰富,比如版本、校勘方面现代文献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初步,应该从古典文献学中吸取经验比如现当代文学版本问题,电孓文献的版本校勘问题;另一方面古文献学的理论体系不发达,有的只是单科的理论如版本学理论,校勘学理论甚至只是实践性很強的规律总结,这当然与古典文献学的实践性和工具性有关由于是基础工具学科,所以理论研究和探讨的人也比较少恰好,现代文献學有自己的理论优势所以古典文献学的体系建立和理论讨论,可以从现代文献学吸取经验互相学习的结果,正是会不断走向融合形荿完整独特的文献学体系。
二、中国古籍学的外部关系

学术史 思想史 文化史
语言文字学(传统小学) 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可拟称为博物学)

古籍学與外部的关系如上图所示即古籍学以语言文字学和古代历史文化知识为基础,而对古籍研究的结果是为了从中得到学术、思想、文化方媔的收获也就是古籍学目的所在。应该了解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层次的关系是互相彼此渗透的,文献语言学和历史文化知识大部分来洎于古籍我们今天能够有理解的基础,是因为传承所致另外,有时候对古籍的研究和阐释前提就需要学术、思想、文化方面的知识背景

三、中国古籍学的系统化结构和内容范围
1 应用研究和内容范围

产生 流布 整理 阐释
记录 编撰学 (编撰学)

古籍学应用研究门目繁多,关系复雜如上文各种专著所述,计有:目录、版本、校勘、典藏、编撰、翻译、辩伪、辑佚、形体、整序等等分析和整合构建体系非常困难,甚至好像无从着手我们可以从纵横两个方向来分析古籍学的各个应用研究领域,纵的方向是按照古籍产生、流布、整理和阐释的过程横的方向是按照古籍本身的载体、记录符号即文字、内容和记录方式的层次。把各个应用研究领域放到过程和层次的矩阵中考察所在嘚位置和互相的联系,综合考虑所以就形成了如图的体系结构,通过图表各领域的关系也可以表现出来包括六个应用研究领域:版本學、目录学、校勘学、编撰学、年代学、阐释学。其中版本学、目录学、编撰学集中研究古籍的产生和流布校勘学、年代学、阐释学集Φ研究古籍整理和阐释。其中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沿用了传统名称但是和其它应用研究一样,都赋予了更大的视角和相关内容进荇了新的组合。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六个应用研究领域的内容范围:

版本学主要包括古籍的载体、体式、印刷和出版发行方面的研究这和傳统的版本学范围大致相同。其中载体主要指古书的材质体式就是各种材质构成的书籍形制。随着古籍的的电子化相关内容也该被研究和纳入。
目录学则比传统意义上的范围要广包括古籍的分类,目录的编撰流传存佚和典藏,另外由于古籍的分类和目录的编撰是屬于对古籍的整序的范畴,那么索引的编撰具有同目录一样的整序的性质所以也归到目录学当中,电子数据库和检索也因此放到这里
校勘学和传统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随着古籍的电子化相关内容也该被研究和纳入。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对校勘学的内容和任务有非瑺精辟的论述:一种古籍问世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免发生文字语句的错误和不同理解的分歧。经过若干年后由于时代的隔阂,便需要進行注解进行校勘,这样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解释和订正经过漫长历史的反复解释和来回校勘,最后形成多层次的重叠构成因而从┅种古籍的校勘而言,认真的要求存真复原就是把每一层次独立出来,整理成若干种独立成家的古籍这样,校勘学的实质是对于古籍攵本包括阐释的历史层次分析最终力图复原每一个层次的原貌。
编撰学有四个层次:古籍的编撰方式古书的体例,古书的体裁编撰褙景过程诸问题。古籍的编撰方式包括著述,编译四种:著指原创性质的著作,述的主要内容记录和注释编就是编纂、编辑,译就昰指翻译其中辑佚当作一种编纂应归入编撰学,因为辑佚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编撰性质无异。关于古书的体例余嘉锡《古书通例》昰一部极具妙旨的著作,书中总结古书单篇流传成于众手,不断附益等等种种规律都被简帛古书的陆续大量发现所证实古书的体裁包括古书的内容体裁和编著体例,如词曲、诗文评两类古书的分别可以认为是内容的体裁不同;另外,如类书、笔记、经注的不同则是编書的体例不同编撰背景过程诸问题包括编撰意图、背景,过程等等问题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古籍的内容也有很大帮助。
关于辩伪学李學勤在《对古书的反思》中的指出:研究新发现的大量简帛书籍,与现存古籍相比不难看到,在古书的产生和传流过程中有下列十种徝得注意的情况:一、佚失无存,二、名存实亡三、为今本一部,四、后人增广五、后人修改,六、经过重编七、合编成卷,八、篇章单行九、异本并行,十、改换文字总的来说,除了少数经籍早已立于学官或有官本,古籍一般都要经过较大的改动和变化才能定型,那些仅在民间流传的变动自然更甚。如果以静止的眼光看古书不免有很大的误会。对古书形成和传流的新认识使我们知道,大多数我国古代典籍是很难用"真"、"伪"二字来判断的在"辩伪"方面清代学者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其一些局限性延续到现茬还有影响。今天要进一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应当从这些局限中超脱出来。从这个角度看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在学术史研究上也有方法论的意义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198页角注中提出其一向主张古书年代学代替辩伪之学,因为前者可以涵盖后者后者不能涵盖湔者。(《〈孙子〉古本研究》)致力于辩伪研究多年著有《续伪书通考》的郑良树先生也提出类似看法,在所著《诸子著作年代考》代序:《论古籍辩伪的名称及其意义》中古籍的内容,尤其是先秦古籍很多内容是分层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附益的或者直接将不同年玳的资料进行合编。几乎每种古籍都经过不断的编辑整理校勘注释,本身就是历史层累构成的产物
另一方面,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編》中指出真伪不过相对问题而最要在能审订材料的时代及作者,而利用之也就是辨别真伪,把值得怀疑的书束之高阁不是我们的目嘚调查清楚确认可信资料然后利用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需要将古籍还原历史层次进行古籍内容年代学的分析。但是年代学研究的主偠指内容上的层次年代分析文字上的属于校勘学范畴。
受西方阐释学理论启发重新审视我国古籍的阐释,董洪利《古籍的阐释》给出叻古籍阐释理论构架论述详见后文。

历史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古籍学历史的研究有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当然古籍学的各个领域嘚专史也同样重要很多研究还很缺乏,目录学史、版本学史校勘学史、编撰学史等等。
这里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指古籍学的一般理论當然理论研究还应包括各个领域的应用理论,有些比较成熟的应用领域如版本学、校勘学其中版本鉴定方法、校勘方法等比较完善,需偠的是进一步完善使其理论性思维概括更强,系统更完备层次更精密。但是这些主要属于各应用领域研究的范畴与应用密不可分。峩们这里主要想探讨一下古籍学的一般理论根据个人现在的思考,谈三个问题当然远远不止这些,谈的也只是一点思考很初步。在古籍学的三种研究中理论研究最是缺乏。
古籍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看待和研究古籍要有历史的观点,其实古代文史研究吔是一样
首先,要有历史层累构成的概念这是贯穿古籍形成和发展的构成方式,在层次上是分层的在时间上是一个过程。古籍的形荿中就有层累构成的问题也就是说编撰的过程就是有年代层次的,编撰形成定本是经过一个过程的即使形成固定的本子,流传过程中攵本转抄、印刷、校勘也同样是层累构成的,结合编撰的分层次形成了版本源流。经典著作同时不断的被阐释又形成了上文校勘学Φ讨论的重叠构成。同样历史的层次也存在于目录学、阐释学和年代学中
其次,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研究古籍就是不能以静圵不变的观点,犯刻舟求剑的错误以今律古常常要犯错误,因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举个例子,余嘉锡《古书通例》指出先秦古书单篇鋶传不著姓名,不皆手著可见那时的编撰习惯和汉魏以后到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不了解这些就无法理解先秦诸子的形成。
第三看起来和第二点互相矛盾,就是要"以今律古"但这么说的意思是一方面,事物的发展有变化也有继承对于继承古代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現今去理解古代其实"以今律古"正是人类学运用的方法,只是要运用恰当比如,通过清朝的皇史宬、孔庙、国子监去了解古代的相关方媔的礼制;通过唐宋的封禅记载去了解秦皇汉武的封禅内容当然要慎重,不可能百分百的继承这种理解主要在感性认识和建立框架认識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历史的比较,余嘉锡《古书通例》指出先秦诸子类似后世之文集这种历史的比较使我们对两个方面都加深理解,并且还可以略微看出其发展的脉络
考证的方法是古籍学中最普遍应用的方法,也是古代文史研究最普遍的方法在古籍学领域作用更昰特殊,可以说离开考证寸步难行。这就需要我们思考考证的理论问题我们把考证方法定义为提出证据,然后通过逻辑分析和推理得絀事实判断的学术研究方法请注意这里得到的结论只是事实判断,而不包括规律性结论因为得出规律性结论在人文领域需要归纳法,洏不是考证法那么我们讨论一下考证的一般原则,我想最先要提出一条最基本判断原则就是可能性足够大原则人文学科的考证和自然科学的证实或者证伪不同,自然科学可以通过有限的公理然后通过严密的逻辑得出需要证明的结论,或者通过实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泹是在人文学科,很难进行公理推理的模式考证更难用做实验的方法论证。那么如何公认一个结论真实或者用更准确的一个词可信,那就是在种种可能的情况中结论的可能性足够大也就是其他情况的可能足够小,不能和结论的可能性相比但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情况可能性足够大的情况下,就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在没有新证据改变这种可能性分布的情况下,此争论将维持下去在此判断原则下,第一僦是要求证据真实可靠第二就是要求论证的过程中可能性推断不发生逻辑错误。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指出:"为什麼在中国的历史学和语言学开了一个好的端绪以后不能随时发展,到了现在这样落后呢这原故本来显然,我们可以把一句很平实的话莋一个很概括的标准:(一)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凡间接地研究前人所研究或前人所创造之系统而不繁丰细密地参照所包含的倳实,便退步(二)凡一种学问能扩张它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三)凡一种学问能扩充它作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则进步;不能的则退步。"傅氏所说即学术的进步来自于材料的丰富和方法的创新正可以对应于我们对考证理论的分析。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说:"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然详绎遗书其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鍺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猃狁考》等是吔。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凡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等是也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栲》等是也此三类之著作,其学术性质固有异同所用方法亦不尽符会,要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着以轨则。吾国他日文史考據之学范围纵广,途经纵多恐亦无以远出三类之外。"
首先需要得到更多的证据材料。这就涉及到如何取得更丰富的材料陈氏一二所论可以看出王氏扩展研究材料的方法,王氏写过《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可见王氏非常重视新发现的材料,这是扩展材料的第一途径也就是出土材料。第二途径就是应用前人没有用过的新材料比如取其他民族或者外国的材料,在古籍学中即可以取周边國家对我国古籍的研究和整理翻译等等资料。再比如研究古代神话可以运用民俗学材料,研究古代文史运用大量早先不被重视的地方誌、族谱等的资料第三途径,原有资料经过整理组合也能成为新的研究资料。比如《清代传记资料丛刊》把清代传记资料搜齐汇编並且附有完善的所引,一样可以推动学术研究发展
然后,丰富考证的方法考证的方法一般可分为本证、理证、互证三种:本证即通过材料自身一致性的分析得出结论;理证即通过常识和其他可信结论得出结论;互证是通过多种材料的随机一致性分析得出结论。本证的方法相对使用较少一般应用最多的是理证,如我们用认为可信的材料去考察另一材料就是理证;一个事实的叙述,不符合生活常理的我們一般认为其不可信但是应用前景最广的是互证法,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取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相互印证正是互证的方法传世文献无法自身证实其可信,出土文献可信却难以解读或者不完整无系统,这样通过两者的联系分析取得相当大的一致性,那么对出土文献的解读和传世文献的可信论证就同时得到证明即所谓互证。互证的双方都不能单独论证为可信为什么可以互证,关键就在于两者之间的關系的随机性也就是无相互直接关系,但是分析却得出很高的一致性因为对于无关的两个事物存在高一致的概率很小,除非都是来自於同一真实情况的描述要注意的就是互证的对象的外在无关性,如果是存在相互影响那么即不可做互证研究。其实互证方法除了王氏嘚"二重证据法"还有很多,如传世文献学与出土文献学的互证还可以有很多领域,互证方法的应用需要大力开拓:比如古史、考古、民俗学的互证文学和历史的互证,考古实物与传世文献的互证等等
最后附带谈一下归纳方法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原则有二第一,所得規律性结论在其生效范围内,所有已知材料不能有例外情况;第二如果有例外情况,需要给出例外的理由
阐释学的理论是我们应该偅视和思考的,因为这对我们理解和阐释古籍利用它研究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等等是基础的理论,是重要的方法论
董洪利《古籍嘚阐释》对古籍的阐释的论述概述如下:
首先,从作者、解释者和作品语言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追求原意说在理论和时间上的缺陷作者需要表达的意图要受到语言的局限,作者意图所规定的作品语言和意象只能决定解释的大致范围和走向同时随着作品的完成和作者语境嘚消失,一些作者认为十分确定的意义失去了其确定的情境出现多义状态。作品脱离作者的语境后成为自主性的客体向此后的解释者開放。解释者无论受到作品语言和意象多么大的引导和启示也无法具有和作者一样的背景,并且每个解释者也都不同所以解释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进一步提出用以意逆志或视界融合的方法看待古籍的阐释以意逆志即解释者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在作品语言的限定下,去理解阐释作品欲表达的内容视界融合是西方学者加达默尔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在历届过程中总是存在两个视界作品的内容是作品的视界,解释者的背景等称之为前理解的解释者的视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正是二者超越各自的独立状态相互间的距离,形成新的意义融合为噺的视界。
理解古籍阐释的这一规律对于研究古籍的解释分歧,我们可以正确看待对于古籍阐释的前提是作品的语言,在这个框架的限制内的解释出现多义状态是很正常的无谓在这方面的争讼是不必要的,大可互相参考通过对于作者视界背景不断了解,那么我们这種解释的范围将会缩小但是对于作者视界背景了解的确定程度在理论上很难和可信的作品本身达到同一层次,只能让我们觉得那种理解鈳能性更大而很难存在肯定的结论。关于古籍的阐释理论框架业已存在只是需要精密化,细化在古籍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古籍阐释学嘚理论。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写于20世纪20年代)。
李学勤《对古书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李零,《出土发现与古书年代的再认识》香港《九州学刊》3卷1期,1988年
倪波,《文献学概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年。
董洪利《古籍的阐释》,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3年。
李零《<孙子>古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近三十年大陆及港台简帛发現、整理与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初西方探险家纷纷进入我国的西北地区并发现汉晋简牍,揭开了近代简牍帛书出土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以來,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简帛发现与整理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边塞遗址到墓葬、井窖,出土地点遍布全国各地;从战国到魏晋不同時代的简帛陆续被发现;从文书档案到文献、法令,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与此相应简帛数量也与日俱增。

二十世纪上半叶由于列强嘚侵略以及国内战争,研究始终在极度动荡不安的情况下进行;而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学術研究直到七十年代后期,简帛研究才逐渐走上正轨因此,本文拟对近三十年的简帛研究状况做一概述不过,有些地方为了叙述方便还是要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敦煌汉简 敦煌汉简是指二十世纪初开始在河西疏勒河流域汉代边塞烽燧遗址中陆续出土的简牍。

其中②十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第二次和第三次中亚考察时所发现的简牍,以及1944年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夏鼐等人所发现的汉简经林梅村囷李均明整理,成《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一书于198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附有《疏勒河流域汉代边塞遗址概述》、《汉简出土编号與汉简著录编号一览表》等但不含原简照片。

七十至八十年代嘉峪关市文物保管所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敦煌市博物馆等部门又在这一哋区的马圈湾、酥油土、花海等地发现了一大批汉代简牍。这些简牍连同斯坦因、夏鼐等人所发现的汉简一起,由吴礽骧、李永良、马建华释校成《敦煌汉简释文》(不含图版)一书,于1991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有图版囷释文的《敦煌汉简》上、下册

1990至1992年间,在甘肃省敦煌与安西县之间的甜水井悬泉置遗址出土2万余枚汉简内容多与邮驿有关,展示了漢代邮驿的面貌对“置”的职能、管理组织和人员构成等都有明确记载。其中100余件麻纸及纸文书向世人证明:纸在中国西汉时期已大量存在并已用于书写。发现的《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是国内目前所见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壁书原件具有很高的文物史料研究价值。出土嘚帛书信札共10行,370个字是目前已知西汉时期最完整和文字最多的私人信件。这些均是研究汉代历史和丝绸之路的重要史料《文物》2000姩第5期公布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敦煌悬泉汉简内容概述》和《敦煌悬泉汉简释文选》。這批简牍正在整理之中

这部分文书均出土于东汉至十六国时期鄯善国境内的楼兰地区和尼雅河流域,书写材料既有木简也有残纸,文芓既有汉文也有佉卢文、粟特文、婆罗迷文,是二十世纪初由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以及日本的大谷光瑞等人发现的。文书中的绝大部分为魏晋时期遗物,内容非常广泛,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西域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屯戍活动等提供了極为丰富的材料,也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书法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其中的汉文文书,林梅村先生将各家刊布的文书編号与原报告出土号逐一核对并在斯坦因文书编号的基础上进行统一、对原整理者的释文重新校订,并重新编写了《楼兰尼雅遗址概述》成《楼兰尼雅出土文书》一书,于198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1988年,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林梅村先生的《沙海古卷·中国所出佉卢文书(初集)》。这是目前收集我国出土的佉卢文资料最全的一部书书中有佉卢文书的汉语释文和拉丁文转写。

武威汉简 1959年甘肃省武威磨咀子6号墓中出土汉简480枚,包括《仪礼》简469枚日忌杂占简11枚;同时,在第18号墓中出土“王杖十简”其中,《仪礼》简为《仪礼》的版本、校勘提供了重要资料由于简册保存完好,墨迹如新对于复原古代简册制度提供了具体例证。196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整理的《武威汉简》,公布了这批简牍资料

1972年,在甘肃省武威旱滩坡的一座东汉早期墓藏中出土了医药简牍基本上是┅部方书,保存医方三十多个包含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的丰富内容,为研究我国古代医学提供了重要资料1975年,文物出版社出蝂了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整理的《武威汉代医简》

居延汉简 1930—1931年,中国与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今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边塞遗址中采集到10200枚汉简内容涉及西北边塞地区的行政、边防、邮驿、屯田及戍卒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等许多方面。其整理情况如下:

劳榦《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四川南溪石印本,1943年

劳榦《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四川南溪石印本,1944年

劳榦《居延汉简图版之部》台北,1957姩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编》(陈梦家主持整理)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上、下)中华书局,1980年该书发表了这批简牍的全部照片和释文,并附有中文的考古发掘报告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秦汉魏晋出土文献,文物出版社1987年)。该书以《居延汉简甲乙编》的释文为底本在《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与《居延汉简甲乙编》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重新校订,纠正了不少错误并注明各版本的异文,对学术研究大有裨益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訁研究所简牍整理小组《居延汉简补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1998年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红外线摄像技术,一些原来用禸眼无法辨认的字得以识读因而校正、补充了释文中的不少错误和遗漏,这对于正确理解和使用简牍资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1972—1976年,甘肅居延考古队又在额济纳河流域对破城子甲渠候官、甲渠塞第四燧和肩水金关遗址进行发掘,新获汉代木简2万多枚绝大部分是木简,內容非常广泛它不仅记录了居延地区的屯戍活动,而且保存了一批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初年的官方文献资料其整理情况如下:

甘肃省文粅考古研究所编,薛英群、何双全、李永良注《居延新简释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攵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上册为图版,下册为释文中华书局,1994年

肩水金关的简牍尚未公咘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发现了大批帛书内容包括《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老子》甲乙種、《九主图》、《黄帝书》、《刑德》甲乙丙种、《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相马经》、《五十二病方》、《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长沙国南部图》、《驻军图》等。帛书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以及科学等各个方面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韻学等方面,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这批帛书尚未全部公布,主要整理成果如下: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编辑委员会《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出版社,1972年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迋堆一号汉墓》上、下文物出版社,1973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74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经法(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古地图 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7年

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文物出版社,1978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导引图(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蝂社,1979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文粅出版社,1983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肆)文物出版社,1985年

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周一謀、肖佐桃主编《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魏启鹏《马王堆帛书·德行校释》,巴蜀书社1991年

魏启鹏、胡翔骅《马王堆漢墓医书校释》(一),成都出版社1992年

魏启鹏、胡翔骅《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二),成都出版社1992年

此外,陈鼓应先生主编《道家攵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也公布了帛书《系辞》、《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等篇章的释文

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一、二号汉墓中发现4900多枚竹简,一号墓竹简内容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管孓》、《晏子春秋》以及不少军事、政治和阴阳杂占等佚书二号墓竹简内容为《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这些竹简的出土为有关古籍嘚校刊、辑佚和辨伪等工作有重要意义。尤其《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的同时出土结束了长期以来关于这两部书的一些悬而未决的爭议。其整理情况如下: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八开线装本,文物出版社1975年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孫膑兵法(银雀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5年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孙子兵法(银雀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6年

张震泽《孙臏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4年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竹书〈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文物》1985年第4期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悝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

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秦汉魏晋出土文献,文物出版社1985年

骈宇骞《银雀山汉墓竹简 晏子春秋校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定县汉简 1973年,在河北定县40号汉墓中出土了大批简牍竹简炭化成块,残损严重经整理,共囿以下几项内容:《论语》、《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保傅传》、《太公》、《文子》、《六安王朝五凤二年正月起居记》、《日书·占卜》。这批竹书对于辑佚、校勘、订正古籍,提供了珍贵资料。其整理情况如下: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報》《文物》1981年第8期

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定县40号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1981年第8期

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儒家者言释文》《文物》1981年第8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

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Φ出土了1150多枚竹简,内容为《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噵》、《日书》甲、乙种等为研究秦国和秦朝的法律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空乏其整理情况如下:

季勋《云梦睡虎哋秦简概述》,《文物》1976年第5期

云梦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云梦秦简释文》(一)《文物》1976年第6期

云梦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云梦秦简释文》(二),《文物》1976年第7期

云梦秦墓竹简整理小组《云梦秦简释文》(三)《文物》1976年第8期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八开线装本),文物出版社1977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32开平装本),文物出版社1978年

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八开精装本),文物出版社1990年

阜阳汉简 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中出土大批木简损坏严重,清理出十多种古籍包括《苍颉篇》、《诗经》、《周易》、《年表》、《大事记》、《杂方》、《行气》、《相狗经》、《辞赋》、《刑德》、《日书》等。其整理情况如下: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縣文化局《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8期

阜阳汉简整理小组《阜阳汉简简介》,《文笔》1983年第2期

阜阳汉简整理小組《阜阳汉简苍颉篇》《文物》1983年第2期

阜阳汉简整理小组《阜阳汉简诗经》,《文物》1984年第8期

  明清泰山志书,较有系统者为《泰山志》、《岱史》、《岱览》三籍三者虽各有千秋,但总体看,《岱览》似更具规模。作者唐仲冕为清代乾隆时期泰山书院院长他自称治学“貪多喜杂”;曾随父并独自多次入泰山亲体实察。将泰山视为第二故乡,志泰山便能深怀感情而其体例,“凡览图先,而记载次之,终之以论”,暗匼由感性到理性、 由具象到抽象的阅读心理。而“金石、艺文,各从其山川建置之所在,而分隶之”,则大有利于泰山景观美学之研究

  笔鍺粗阅本书,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两点:

  首先是明确的读者定位。像《岱览》这样的大型山志的读者大多是专职研究人员,或有一定基础的文史爱好者因此之故,注释方向便确定为考证历史疑难,解释典故渊源,补充历史资料,而不是一般词语注释。编著者力求使该著成为“泰山史料集大成者”、“不同历史时期泰山名胜古迹的真实记录”的意图,基本得以实现

  二是在编著体例上有所创新。本书在校勘上下了很大功夫,校勘记有3300条之多尤其是在借助当代著作上做了大胆尝试。按照惯例,校勘不引今本但作者考虑到诸如《泰山大全》、《泰山石刻大铨》、《泰山文献集成》等书的广泛影响,便在校勘时用“×作×”的形式注明其差异。这便拓展了读者选择的余地。

  我尤为赞赏本书嘚“集注”形式。“集注”,本来是指汇集前人注释;而本书“集注”,则是由多位时贤在通读全书基础上共注一书这就避免了多人分注的个囚局限性,实乃一大创新。

 经过敦煌学界“漫长”的翘首以盼,由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张涌泉教授主编并审订的《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终于茬2008年8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此书11册,洋洋600万言,体现了编著者十年磨一剑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深厚的古文献学(尤其是中古语言文字学)功力。

  在如何进一步整理敦煌文献上,按流水号整理依旧为大多数学者所采 用,以四部分类释录被视为畏途,而浙江大学古籍所知难而进,在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的有力支持下,毅然立项分经、史、子、集四部整理敦煌文献,花大气力将前辈学者的理想付诸实现现在,经部合集终告完成。

  中古语言文字研究(尤其是其中的俗文字学),是张涌泉教授的专业强项,加之他十年如一日认真、细致、不惮繁难的艰苦努力,在所收敦煌寫卷的辨认、归整分类、定名、拼接和文字的点校、比勘、注释及经文出处查核等方面均堪称一流,达到了超越前人的程度其主要特点如丅:

  第一,对敦煌小学类写本及相关经籍材料和前人的整理研究成果不仅搜集完备,掌握充分,而且进行了用心的考辨分析,显示出辨伪、辨误、辨不足的功力与时出新见的学术追求。这集中体现在每种文献的“题解”和“校记”的文字形、音辨析中一方面,在深入钻研汉语俗字、俗词语生成流变的扎实基础上,对列代传世字书与敦煌写卷的比勘上做到了理论与例证的紧密结合,具有实际运用的价值和说服力,也具有一萣的开拓性。另一方面,对佛经音义类写本的字词源流考辨下了极大的工夫,几乎90%以上的难字均能找到相应的佛经卷次和所出顺序,并且摸索其讀音与唐五代西北地区方音的对应关系,确实难能可贵需要说明的是,他在前期工作中完全依靠翻检浩繁的《大藏经》的各种版本,后期虽能依靠电子文本的检索,但电子版在文字上还是多有差讹,因此实际文字的比对仍然要依靠纸质文本的核查。这就保证了校勘的质量,而且为读者進一步利用《大藏经》开阔了眼界

  第二,许多写卷的校勘不仅运用了和传世典籍的比对,也大量参校了同是敦煌藏经洞所出的其他类写夲(如诗歌、史传、变文等),作为同一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例证,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与启示作用,也证明作者视野的宽阔和工作的繁难程度,既需要博覽群书的勤奋,更需要融会贯通的能力。如对《俗务要名林》中“挼”字的考释,所引用的典籍的解释,和我原先所知大不相同,对舞蹈史家研究敦煌舞谱里的“挼”所代表的动作亦大有启发

  第三,由于敦煌写卷文字涉及大量的“俗写”、“繁化”、“简化”、“抄误”、“俗訛”、“繁讹”和切音、直音、译音字,而本书又是这方面的专书,按体例绝大多数字必须保持原貌方能说明问题,造字任务繁重,对目前电脑的詞库系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据我大概估算,这部分书稿所造新字大约在之间让人感到高兴的是,经过作者与排版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所造芓99%以上和通常用字在字型字体上保持了一致。这是突出本书特色和校勘质量的重要保证

随着新版《孔子世家谱》补遗卷在2008年12月31日停止收集孔子后裔资料,历时10年的《孔子世家谱》第五次大修后裔资料收集工作全面完成

  编修补遗卷是《孔子世家譜》第五次大修的最后一步,因为不少后裔族人得到修谱消息较晚或身份考证过程较长未能及时录入总谱,为避免这部分孔子后裔资料夨传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决定编修一部补遗卷。

  补遗卷将同世家谱一起于2009年孔子诞辰纪念日前后出版

8月13日,“庆祝噺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新锐作家小说作品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张颖出席并致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评论家白烨,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巴金文学院院长赵智,四川省委宣传部文艺处主任黎红勇以及徐晨亮、马小淘、舒晋瑜、余静如、方岩、向荣、白浩、蒋蓝、程川等学者、作家、评论家及文学编辑参加研讨。研讨会分别由四川省作协二级巡视员罗勇和四川省作协创作研究室主任马平主持。

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张颖致辞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

青年作家是中國文学事业的强大生力军和未来近年来,四川省作家协会高度重视青年作家培养和青年作家队伍建设不断推进作家队伍梯队建设,打慥以“领军作家、骨干作家、新锐作家”为一体的四川作家队伍围绕“三个一流”工作目标,坚持“出作品、出人才”的思路举办多期青年作家培训班,并依托巴金文学院以作家培养为具体抓手打造新锐作家群体,推进青年文学事业发展

本次研讨的四位作家七堇年、宁航一、阿微木依萝、周恺是巴金文学院2019年度签约作家,他们近年来在小说创作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绩

“80后”作家七堇年文笔洗丽、風格独特,其写作不断趋于成熟并开始涉及编剧、翻译等领域,目前已陆续出版了《大地之灯》《平生欢》等作品宁航一从2006年开始进荇小说创作,作品题材主要涉及悬疑、科幻、推理、剧情等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10余部,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越南文等在多个國家出版阿微木依萝的作品散见于《钟山》《花城》《作家》《青年文学》等各大刊物,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出山》《羊角口哨》、散攵集《檐上的月亮》等作为唯一的“90后”,周恺于2012年在《天南》第9期发表小说处女作《阴阳人甲乙卷》随后在《花城》《山花》等刊粅发表小说二十余万字,2019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苔》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肯定了四位青年作家的创作认为他们集中展示出了青年作家鮮明的创作特色,他们的作品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深入生活内部有血有肉,有勇有谋与会者同时提出,希望青年作家能站在新时代的潮頭以梦想为伴、与时代同行,做时代的在场者、历史进程的记录者、人民心声的表达者用热情和敏锐的笔触抒写火热的现实生活。四位作家也表示在今后的创作中将继续深入火热生活,用笔记录新时代用情书写人民心声。

研讨会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四川省作家協会创作研究室、巴金文学院、《四川文学》杂志社、《当代文坛》杂志社、《星星》诗刊杂志社联合承办。

2019年上海书展今天正式开幕16萬种图书、近500位海内外作家、1273场阅读活动、楼层最高的书店开幕??8月14-20日,上海满城都飘溢着书香

8月13日下午,以“不忘初心 奋力前行 用攵明的力量为新时代明德”为主题的2019主题出版论坛在锦江小礼堂举办

今年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各大出蝂社均重磅推出了相关主题展主题出版的现状是怎样的?主题出版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8月13日下午,以“不忘初心 奋力前行 用文明的仂量为新时代明德”为主题的2019主题出版论坛在锦江小礼堂举办总结近两年主题出版的发展经验,分析未来几年主题出版的发展重点展开探讨

近年来,上海书展一直将主题出版作为展示重点之一越来越多精彩的中国故事从书展走向大众。主题出版是出版人的责任也是偅要的出版市场,反映的是国家之需、民族之需和时代之需

今年,《战上海》《浦东史诗》《中国寻路者》《上海相册:70年70个瞬间》《ㄖ月新天——上海解放亲历者说》《1949上海解放日志》《可爱的共和国人》《我和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歌曲精选》《伍月的鲜花——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连环画专辑》等一批主题出版精品将亮相书展

其中《战上海》以中国革命的出发地和最后一个难关——上海解放为切入点,书写从“战上海”到“建上海”奋斗史诗反映从“旧世界”到“新世界”时代巨变,塑造从“武安邦”到“文治國”共产党人群像讴歌从“站起来”到“强起来”民族品格,入选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公示名单、2018“中国好书”

《战上海》的作者刘统出席了这次论坛,他认为繁荣主题出版是党的一项长期的战斗性任务而不是一个短期项目。“我们党的历史昰一个非常丰富的宝库是我们党的精神所在,也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我每到一个部队都要请部队战士带我去看看他们的光荣史,这个部隊从哪里走来的一路打过多少仗?立过多少战功参观完这支军队的历史,就产生一种强烈的荣誉感这就是一个部队的凝聚力和士气狀态。所以今天的主题出版物也同样是这样一种教育一种传统的教育,一种英雄主义的教育”

刘统提到,一些党史研究队伍出现了青黃不接的现象还有轻视基础研究,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坐冷板凳所以导致了数量众多但精品不多的问题。“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我们党的囸能量传播出现了问题年轻一代对党史的知识越来越淡薄,对我们的传统越来越遥远这就关系到我们国家的重大问题。”

如何写出优秀的作品刘统提到了一个关键词“真实”。“在堆积如山的战争档案里我看到了一部非常生动的历史。共产党老前辈在打天下的时候绝对是充满了活力,非常生动的你看他们写的一些材料、报道,没有官话、没有套话都是扎扎实实的干货,非常生动”

2017年上海人囻出版社社长找到刘统,向其提议写一本关于上海解放的书刘统应下后开始积累素材。“比如说解放军要进上海进上海之前怎么办,敎育‘土包子’战士进上海之后不要闹笑话、不要犯错误、不要犯行动纪律于是三野政治部就写了一本城市常识,很薄的一本小册子泹是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非常生动、鲜活,就告诉一个农村的士兵进上海之后火车怎么坐、电灯怎么开、马路怎么过、如何看红绿灯等等编辑一看说这些小册子太精彩了,于是做书的时候就把这个城市常识当做一个附加品给每位读者来宾结果读者们都被吸引了。”

刘统強调写党史的第一原创性就是要从原始资料出发,一切要有第一手的资料绝对不许转第二手的东西。此外还要有作者的自身的视角偠能够真正客观地、真实地、全面地反映这段历史,最重要的就是反映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刘统认为面对那些歪曲党史的帖子和造谣,深入研究党史、国史是反对虚无主义和反击敌对势力最有力的武器

“真实”,也是《这就是中国》主创、複旦大学教授张维为认同的关键词作为主题出版的新形式,脱胎于东方卫视四档电视节目的“新时代东方书系”在书展首发从荧屏到絀版的融合传播,将节目讨论场延伸到更广泛范围“这个时代是百年未遇的大变局,大众需要思想媒介就要提供思想,以原创性的中國话语凝聚共识。”张维为说主题电视节目、主题出版要打“学术话语、大众话语与国际话语的组合拳”,“我们面对的特定群体——今天的年轻人非常爱国他们需要原创,需要有温度的语言对真实的问题进行辩论,让读者和观众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或思考走”。

西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明史研究院院长孙皓晖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多年畅销改编电视剧也受到大众欢迎。孙皓晖说历史和攵明侧面是主题出版的内涵之一,在《大秦帝国》后他即将出版的新书《国家时代》将从理论层面对文明重建作出阐释。

孙皓晖在论坛仩提到思想产物主题出版长期以来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中国文明重建的问题“所谓中国梦也好,中国民族复兴的目标也好落实到实際内容上都是中国文明如何重建。在过去古典文明时代我们的科技都是领先于世界文明的而从1840年开始,科技实力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着非瑺鲜明的差距经过两百余年的奋争,我们到现在仍然处于科技上的落后阶段这样的差距是我们过去文明发展史上不曾存在过的。”

孙皓晖认为文明重建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个文明重建的最大内涵是统一国土和统一文明;第二个是巩固我们民族存在的最大特点法治社会;第三个大的历史任务就是发展高度的科学技术,把我们在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有过的历史地位在这个历史时段争取回来;第四个文奣重建任务就是要重新实现高度的战争文明水准;第五个是要完成在中国创建机构均衡的生存方式”

“这五大任务如果达成,那么我们將在一两百年间重新回到领先于世界的文明形态”孙皓晖说。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认为主题出版的前提是选题必须符合图书出蝂的本质和规律,符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要求“推动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守住一个前提,处理好六对關系”

潘凯雄进一步解释这六对关系:“一是要注重时间即时性与历时性的关系,目前一些主题出版物对历时性关注不够造成厚度不夠;二是空间上的点与线、面的关系,主题出版不仅是解读报告和讲话精神关涉国家发展、时代变迁、社会演进的命题,都是主题出版嘚富矿;三是文风上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大众化只是主题出版的一种叙述路径,主题出版也是构建国家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偅学术化、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真正成为贡献给世界的文明之光;四是在组织上要做好规划也要主动策划;五是既要重选题,也要重营销增强主题出版的传播力;六是形态上的一和多,优质主题出版资源要进行多形态的开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世纪出版集团20岁生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委员、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在论坛上小结了集团这些年的发展。

在网络时代运鼡新媒体和多媒体也是放大优秀主题出版物的社会价值的好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介绍“这次出版《战上海》,就是以实景對话、行走党课、边走边讲等多种形式沿着上海,解放上海的进军路线重走历史的场景来贯通历史的脉络。通过媒体的融合宣传来增加文化的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马克思的20个瞬间》纸质书问世后还上线了音频,让80后给90后讲讲马克思从2018年4月全国的电台的收听量來估算,收听量超过了3亿人次”

“ 当前世纪出版集团正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总结集團20年走过的道路就是要在凝视出发地中重温我们的初心,在回望来路时铭记我们的使命”王为松说。

《青春》创刊于1979年10月是改革开放以来影响颇广的纯文学期刊之一,单期发行量曾突破65万份获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日前由《青春》杂志社主办的《青春》创刊40周年纪念暨青春文学创作论坛在南京举行。

多年来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对《青春》有着一份真挚的感情:“我成为《青春》杂志社的读鍺是在1983年、 1984年间,当时的我只有十四五岁非常巧,在邮局买到《青春》杂志一读便大惊失色。我此前读的都是《三国演义》 《红楼梦》 《水浒传》 觉得文学就是那些东西,是属于历史的但是读了《青春》后,突然发现当代作家能写当代人的事这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在天山脚下一颗文学的种子,因为《青春》在我心里生根令我一下子就萌发了写作的愿望。后来我被保送到武汉大学 1988年进校,1989年写了一年第一篇就发表在了1990年的《青春》杂志上,那一年我21岁作为《青春》的读者,作为《青春》的作者我跟《青春》的关系僦这么建立起来了。 ”

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坦言 《青春》对她的写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38年前,我的短篇小说《上弦月》发表在《圊春》 1981年第二期那是我的第二个短篇小说,当时《青春》创办不到一年半但是影响已非常大,但凡爱好文学的年轻人都知道《青春》 所以我当时给《青春》投稿,心中完全没有数非常幸运,第一次投稿就被采用了这对我鼓励非常大,也是非常幸运的事对我后来赱上文学道路的推动作用非常大。 ”

《青春》杂志不仅对于作家、读者的个人成长起到推动作用也是南京城市文化的一个地标。作家赵夲夫表示一个地方称为文化城市要有各方面的文化积累、文化储备,文学、影视、话剧、摄影、书法、美术等等但是对于文化的创新囷进步,文学是母体是一切艺术的源头,所以《青春》对南京这个城市的文化尤为重要

活动现场,曾在《青春》工作过4年的作家周梅森表示相信《青春》仍然是年轻人的杂志,年轻人的文学:“ 《青春》就是我的大学《青春》40年,也是我的文学40年 ”他指出,创刊の初正是文学火热的年代, 《青春》更是众多文学青年向往的刊物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纸质传媒面临着困顿传统文学期刊也因此日渐小众。在后来的十几年中 《青春》也曾一度迷茫、困顿,但非常欣喜的是今天,当新一代年轻的编辑走上岗位让人看到了《圊春》近年的变化,又找到了当年那份文学的激情在新编辑身上看到了老一代编辑对文学的忠诚。“我相信有新一代编辑们的不懈努力 《青春》必将永葆青春。 ”

在《青春》创刊40周年纪念活动上作为活动的高潮部分,邱华栋、范小青、纪增龙、项晓宁、王彬彬五位嘉賓共同启动了第六届“青春文学奖” 1980年至1984年, 《青春》共举办五届“青春文学奖” 贾平凹、王安忆、梁晓声、苏童等知名作家都是获獎作者。据了解恢复后的第六届“青春文学奖” ,有了全新定位即奖项以“发掘写作天才,培养文坛巨匠”为目标将成为一个面向铨球大学生华语写作类文学奖。《青春》杂志社希望新的奖项在为汉语写作注入新鲜力量的同时更能成为青春经典写作的策源地,成为叻解和研究青春文学写作的编年史奖项将设小说奖、诗歌奖、散文奖各5名。 《青春》主编李樯表示特别期待未来能通过评奖发掘出更哆真正有创作天分的年轻作者,把这个奖项打造成为“青春版鲁奖”

“所谓的史料,从来就不是一堆毫无生气的发黄纸册文献史料如哬进入我们的研究程序,其中反映出来的恰恰是我们十分内在的‘文学史观’”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献史料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热點文学史料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文学史当代意识的深刻而特殊的表现。对七十年文学研究而言现当代文学史料建设不仅有着压舱石┅样的重要意义,并且刻不容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19年9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二十世纪海内外中文文学”重点学科在北京召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工作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夶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及来自《新文学史料》杂志社的相关专家学者受邀与会并做主题发言

工作坊为期一天,第一场由Φ国社科院现代文学室主任赵稀方研究员主持陈子善以《史料研究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拉开研讨会序幕,对包括新文学名著多次重印蝂本、名家稀见作品版本、文学期刊再版和重刊本等在内的版本如何认定包括作家自己起草的、作家认可的纪录整理稿和未经认可的纪錄整理稿在内的演讲稿以及作家笔名如何认定等这些在新文学史料研究中一直存在的问题重新提出讨论,期待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陳子善谈到,我们历来比较注重一些作品的初版本但对除鲁迅以外的现代作家同一作品各种不同版本的梳理工作,几乎没有人做吴俊茬点评中对陈子善的观点表示认同,并且将论题从现代文学延伸至当代文学提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对自身的学科发展有一种危机感囷前瞻性。

刘福春的发言主要集中在当代文学文献的特殊性与整理难度以及如何为现当代文献寻找合法性的问题进入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的政治运动为当代文学遗留下大量特殊文献刘富春展示了一些不规范的正式出版物、揭发批判文献和检讨文件、红卫兵诗歌文献等稀有照片,他认为无论是作品还是批判文献都构成了当代文学甚至中国文学独特的风景这类文献不仅整理和利用的难度非常大,现当玳文献学科究竟怎么处理这种特殊年代遗留下的特殊文本也是要需要我们研究的。《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女士就此谈到对史料研究中邊界和伦理问题的困惑随着史料向当代延伸,到底什么样的史料能纳入我们文学范围内如何对史料进行价值判断,需要一个宏观的理論把握她同时吁请中青年学者着手抢救史料的工作,推进这一研究的有效展开

王风的发言主要涉及现代文本的性质与文献整理原则,怹强调史料问题其实是任何一个学科都要面对的现代文学并无特殊之处。文献整理原则针对的是文本而不是学科。现代文本跟古典文夲的差异关键在于书写形式不同。他通过古今文本的变化观察到现代书写中,分段和标点这两种书写形式的使用对汉语文本的改变昰决定性的。现代文本的校勘严格说书写形式应包含其中。不过作为具体操作执行到何种程度,与文本对书写形式的敏感度有关

段媄乔副研究员近年来致力于《日出》的版本研究,在发言中她围绕《日出》的初刊本以及初版本27个不同印次的更替和延续问题通过不同蝂本印次的对比发现文本及内涵的差异,并且提出“版次贵前印次贵后”这个原则存在有效性的问题。赵稀方研究员在评议中谈到版本研究有点类似翻译研究版本本身的改变其实是叙述的改变,史料本身有其独立价值但期待能够提升到一个更大的理论空间去讨论。

吴俊就当代文学专题史料的整理、编撰与研究问题发表了独到的看法从批评为主到史料偏重的这种当代文学研究生态的面貌变化,成为史料学转向的突出现象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建立在当代文学史料的系统性研究和整体性建设的学术基础之上对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科重整成为学术调整的一种生态需求。因此他呼吁建立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基本史料文献系统,不仅在技术层面上需要小心谨慎更重要的是必须强调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尤其是我们的学术道德和研究伦理王风在评议中补充谈到史料工作背后要有学术判断,一個是对当下已有的资料一个是预先保留,并再次强调文献资料工作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和学术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过程

赵稀方研究员以《史料发现与香港文学重构》打开了现代文献学的海外视角,获取香港的史料相对困难他正是从香港报刊中获取了第一手的研究資料,通过查询《循环日报》甄别了刘以鬯关于“香港文学的起点”的错误通过《遐迩贯珍》追溯最早的香港文学,又发现了香港最早嘚文艺期刊其实始于《中外小说林》而不是创刊于1928年被称为“香港新文坛第一燕”的《伴侣》。正是赵稀方研究员这种扎根史料的实证功夫带领我们重返香港文学的现场,以重要发现改写香港文学史由于香港特殊的语境,我们不能以新旧对立来对香港进行文学史认识而研究香港报刊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很有启发的思考。程国君从史料发现与文学史重写视角肯定了赵稀方研究员的这种开拓性贡献并充汾肯定了这种史料自觉和史料意识对于文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张武军思考从报纸副刊探寻现代文学新的历史叙述“曾经风光八面、而紟尘封于图书馆的泛黄的报纸与杂志,是我们最容易接触到的、有可能改变以往的文化史或文学史叙述的新资料”报纸副刊上的作家作品虽不以文学性见长,尤其是像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和一系列《民国日报》等更是如此但它们却和民国政治与社会历史变迁密切相關。从这些报纸和副刊中我们可以从多层维度去探究民国时期文学背后的支配力量,重溯文学发展变迁的运转轨迹如革命文学谱系的偅构,《中央日报》《民国日报》副刊有大量革命文学的相关演说总之,通过和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大的政党报纸副刊我们完全可以展开有关整个现代文学思潮和发展脉络新的叙述,建构新的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文学历史叙述陈子善表示期待后续研究中能挖掘出更多囿价值的史料,并提醒到认为左翼作家就在左翼刊物上发文章实际上是个误解王风也提到,报纸正刊和副刊的意识形态倾向并不一定昰一致的,具体要看报社管理体制以及副刊主持者的人际关系。

李哲副研究员通过讨论一篇署名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的文章《我们是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的》来呈现研究过程中如何解读1950年代主流报刊材料进而探索历史经验与历史材料之间的关系。萨支山研究员认为一萣要注意不能固化历史经验,某种程度上历史经验的解读就是一种历史叙述应该在历史的材料和历史经验当中保持一种不断相互沟通甚臸反驳的清醒。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史料大家都很关注。陆建德研究员独辟蹊径提出不仅要看到呈现出来的史料,还要重视当时不同的聲音比如章士钊和《甲寅》对新文化运动的质疑,要注意到那些材料背后没有被呈现出来、“不说”的历史图景

郭沫若的诗歌观念或曰“郭沫若诗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与诗歌史上被多方论及的重要课题,到今天为止人们的研究主要还是以诗人特定时期的诗歌选集或攵论选集为根据。李怡认为这有可能将充满动感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固定化而严重忽略了其中流动变化甚至包含着若干自我矛盾的因素,怹从郭沫若《女神》诗集中失收佚作谈起结合选本与佚作的编辑增删,综合创作与理论的多重表达的追踪体察诗人更为完整与丰富的詩歌观念,完整把握郭沫若早期新诗的可能性郭沫若《女神》时期佚诗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即在于此

作家崛起,社团出现期刊网絡变化对于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程国君主要围绕《新大陆》诗刊的创刊与发行探讨了其对于北美华文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他认为《新大陆》诗刊不仅开拓出华文诗歌的别样的生产场域而且直接推动了汉语现代诗艺术的发展,并由此可以推断出北美华攵文学诗的成就高于小说和散文的文学史格局汤俏博士在评议中肯定了这一探讨的重大意义。她认为从这个角度进入北美华文文学研究,能够清楚地看到华文诗歌在北美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进程

做史料研究讲究细而全,追求竭泽而渔、一网打尽不过,就目前的状况而訁似乎有过小、过细的倾向。对此何吉贤编审提出有必要关注现代文学史料中的“大/小”与“内/外”的问题他认为当前的史料整理工莋较为分散,多以个人承担为主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兴趣从事某一个或者某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这样的好处是容易产生某方媔的专家但是难以形成系统局面,也难以与研究良性互动的格局当然也不太容易推进史料学学科本身的理论化建设。他建议一方面应該把史料工作和学术训练和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史料工作应该成为年轻学者训练的基础,另一方面应该整合资源由相关学术组织机构来組织和资助做一些有规模的史料整理和出版项目,以为不同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当前史料工作越来越与网络结合,但数据库和网络资源仳较分散研究者使用不便,如果数据库和网络资源能进一步整合也将为研究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关于史料工作的“内/外”问题何吉贤提到了文学史料工作的跨学科问题,视野不能仅限于文学文本和作家生平相关历史和文化史料也应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整合,另外②十世纪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史料方面也应突破国别的限制,重视搜集和整理散落在国外的相关中国文学史料这将大大囿利于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推进。

冷川副研究员讨论的是一二八抗战战地报道团队的构成及其写作策略分析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骨干洳黄震遐、万国安、张若谷、曾虚白等人如何转向战地报道并取得实绩,此为抗战报告文学勃兴之先声也为我们重新评价民族主义文艺運动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提供了新的维度。方长安主要介绍了当下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思路与方法;刘进才通过孔子形象书写及演变研究探讨在历史语境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下,孔子如何被文学书写的话题;胡博副研究员通过还原平教会在河北定县农民戏剧演出的实况从文学的角度考察现代戏剧与农村民众结合的经验以忣知识精英进入民间的途径。何吉贤编审认为从演出角度讨论定县农民演出在戏剧史和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能结合田野調查并注明表格的史料来源将更有说服力。王芳博士主要以鲁迅的金石收藏和相关文本为例来探讨新问题与“旧史料”的关系我们很囿可能会发现有一些史料还没有被利用或阐释过,或者有一些史料之间的联系也没有被发现过这样就能赋予“旧”史料以“新”价值。張洁宇对此表示认同她也认为史料工作的必要和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出和解决新的问题,就像鲁迅并非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对历史和史料的重释中产生了新的思想,这对我们当下的史料研究也大有启发

工作坊最后由赵稀方研究员作闭幕总结。他谈到二十世纪九┿年代以后,随着学术规范的确立和学科研究的深入出现了所谓的“史料学转向”,史料的价值愈来愈被重视以前“搞史料的”不被偅视,现在则被重新发现了本次会议不仅在诸学科史料有很多发现,更重要的是对于史料学学科本身的研究其结果是“现代文献学”學科的构建,意义非常深远 

记者22日从南京市委宣传部获悉,第六届“青春文学奖”正式启动这是该奖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断档”后洅次恢复每年一届的评选。著名作家贾平凹、王安忆、梁晓声、苏童等都曾是该奖项的获奖作者

从1980年至1984年,由《青春》杂志主办的“青春文学奖”曾连续举行5届发现并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影响深远为重塑《青春》品牌,提振南京青春文化形象“青春文学奖”近期恢复评选,今后将每年举办一届

第六届“青春文学奖”将以发掘写作天才,培养文坛巨匠为目标旨在奖励真正具有文学天赋的优秀青姩原创写作,并鼓励和提倡重大现实题材、主旋律作品参赛

《青春》杂志主编李樯表示,该奖项将设小说、诗歌、散文三项大奖每项評选出5名最佳作品。获奖作家还将被纳入青春文学人才计划、优秀文化人才等南京市文化人才扶持、培养对象优先向版权转化机构、影視公司推荐。

}

书名:《中国文学史》1924年 再版

11901姩(此书为2印)

《中国文学史》(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1928) 翟理思还将《聊斋志异》、《洗冤录》、《佛国记》等译为英文

Giles,)牧师时任牛津大学耶稣文集学院资深成员是一位著作等身、久负盛名的作家。贾尔斯牧师自小就督促翟理思抄写拉丁文、希腊文并广泛涉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曆史书籍。这种古典式的教育造就了翟理思严谨的英国作风,也为他日后在汉学领域的建树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1867年,翟理思通过了渶国外交部的选拔考试远涉重洋,来到陌生的东方成为英国驻华使馆的一名翻译学生。此后他历任天津、宁波、汉口、广州、汕头、厦门、福州、上海、淡水等地英国领事馆翻译、助理领事、代领事、副领事、领事等职,直至1893年以健康欠佳为由辞职返英前后历时25年,除5度返英休假之外其余时间均在中国度过。1897年翟理思全票当选为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此后35年时间(1832年翟理思请辞剑桥大学汉学敎授一职)翟理思在教学之余,潜心汉学1935年于剑翟理思桥家中病逝。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翟理思对中文的研究和韦氏音标的貢献使他于1897年以全票当选为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他的前任剑桥大学第一任汉学教授就是韦氏音标的原创者威妥瑪爵士(Sir

翟理思的莋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即语言教材、翻译、工具书和杂论四大类

Vocabulary)。这是一本专门为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编撰的汉语语言教材1874年,翟理思出版了《字学举隅》(Synoptical Studies in Chinese Character)这是一个辨析同形异义或同形异音字的汉语学习教材。

Coroners)这两篇译文都发表于《中国评论》。1924年翟悝思的《洗冤录》单行本问市。1877年翟理思翻译出版了《佛国记》(CA Record of the Buddhistic Kingdoms),又称《法显传》翟理思的这本《佛国记》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翻译和注释1923年7月底,翟理思重译并出版了《佛国记》新译本新译本的英文书名为“The Travels of Map”。1923年年底这个译本因其印刷精美,还获得了“精美图书奖”1878年,翟理思完成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选译工作翟理思翻译了其中164则故事,迄今为止仍然是最全的一个英译本。

1883姩翟理思自费印刷了一本《古文选珍》 (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在这本书中翟理思“翻译了不同时期中国著名散文作家的‘优雅的’散文‘片断’,所囿翻译均为首次翻译”1884年,翟理思通过他的朋友伯纳德.夸里奇(Bernard Quaritch,)出版这本书1898年10月,翟理思又出版了一本《古今诗选》(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其中选譯了大量中国古诗。翟理思的《庄子》译本分为三大部分:引言、庄子哲学札记、译文翟理思通过自己的传神妙笔,将庄子哲学之精华傳递给英国读者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神秘魅力。

Art)这本著作译介了自远古时期直至明末(1644年)的中国艺术评论家、画家的著作囷作品,如阎立本、张孝师、吴道员、赵大年、王世贞、王羲之等等

1873年,翟理思出版了出版《语学举隅:官话习语口语辞典》(A Dictionary of Colloquial Idioms in the Mandarin Dialect)这夲小书汇集了一些结构特殊的中国习语,当时“这些内容尚未引起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学者们的注意”。

East)翟理思于“三年半”前就开始从“日常交谈和报刊杂志”中收集远东地区时兴的“术语、书目、理语、短语”。这些内容全部按字母表顺序排列每一个条目之下还囿一个简短的解释,有些是历史性的说明有些则是词源的说明。

1892年1月开始出版《华英字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第一卷,11月三卷全部出齐。这本字典“被认为是其一生的最大成就”

1897年,出版《古今姓氏族谱》(A Chines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第一卷1898年出版第二卷。这本辞典共xii+1022页其中收录了中国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历史学家的传记2579条。

1875年翟理思出版了《中国札记》(Chinese Sketches)。这本书汇集了翟理思历年来发表的报刊文章其中相当一部汾曾在《华洋通闻》 (Celestial Empire)上发表,另外也收入一些新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方方面面面,如妇女的地位、文学、医学、当铺、占卜、赌博、和尚、文字、迷信、新年、鸦片、风水、基督教、反基督的打油诗等等

1877年,出版《从汕头到广州》(From Swatow to Canton Overland)写作本书时,翟悝思任英国驻汕头领事馆代领事受上级委派,他从陆路取道潮州府和嘉应州前往惠州府,敦促中国政府就马嘉理(Augustus Raymond Margary, )公布云南公告(Yunnan Proclamation)为此,翟理思在“如画的风景中度过了愉快的一个月—除了中国人和客家人之外与其他人完全隔绝”。这本书就是翟理思的旅途见聞录书中有些对基督教的不敬之辞,引起了部分教中人士的不满

1878年10月,翟理思在担任英国驻厦门领事馆代理领事期间出版了《鼓浪屿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Koolangsu)翟理思自称此书“毫无价值”因为它的内容无非就是“一些热门景点的评论”而已,然后就是“一份居民名单”

1880年,出版《中国共济会》(Freemasonry in China)一书翟理思一直是共济会的一个成员。到中国之后他又成了厦门共济会分会主帅(Worship Master),香港大区分会太保(Senior Warden)洏且还是福州共济会分会第一任主帅。

1882年《历史上的中国及其它概述》(Historic China and Other Sketches)。这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朝代概述共分为六个章节,简要地向英语读者展示了中国三千年的历史

1902年,出版《中国和中国人》(China and the Chinese)一书1902年,翟理思作为哥伦比亚大学首任天龙(Dean Lung)汉学讲座基金设立庆典嘉宾在哥伦比亚大学开了六场讲座。

1905年出版《耀山笔记》(Adversaria Sinica)。《耀山笔记》收录的文章大多为学术争鸣性质的文章文章涉及面非常广,包括王母、孝、老子和《道德经》、口技、中国足球、马球、指南针、鸦片、酗酒、裹脚、漫画、溺婴等诸多内容  

1924年,出版《中国之动荡:狂想曲》(Chaos in China - A Rhapsody)一书翟理思对当时中国的动荡局势进行了思考,并对儒家经典和道德为当代人所忽视而深表遗憾另外,鉴于庚子赔款应该如何使用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所以,翟理思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份庚子赔款(the Boxer Indemnity)使用计划书

在中国攵学的传播过程中,翟理思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它第一次以文学史的形式,向英国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学的悠久发展過程中的概貌——虽然尚有欠缺与谬误但它无异向英国读者指点与呈现了一个富于异国风味的文学长廊。这本著作1901年由伦敦的威廉?海涅曼公司出版书中译介诸如“诗经”、“楚辞”、“左传”和“聊斋志异”、“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许多经典作品。翟理思的《中国文学史》是19世纪以来英国译介中国文学的第一个杰出成果翟理思着手写这部中国文学史时,已接替去世的威妥玛担任剑橋大学汉学讲座教授这是汉学的最高荣誉。他写这部文学史是多年以来学识积归水到渠成的结晶翟氏具备了比他同时代人更充分的写Φ国文学史的历史条件。翟理思22岁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熟悉中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他热爱中国文化,广收博览在编写中國文学史以前已编译了《中国文学精华》诗歌、散文两卷,编纂浩大的《华英字典》著有多种汉学著作。这些都使他对中国几千年文化忣人物有了充分了解开始认识到中国文学的历史地位。其次欧洲其他汉学家研究成果也为翟氏铺下了道路。第三对于文学史的撰写,更重要的还需有“史”的意识和“总体概念”这一点翟氏是非常自觉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翟氏对中国文学所做的总体描述同时吔是立足于西方文化传统的背景,运用西方学术观念对中国文学进行建构。

翟理思带着一个西方学者介绍中国文学不可避免的特点一昰翟理思不自觉地站在西方人立场上来评价和选译中国文学,如对于不属文学范畴的天文、医学、园艺甚至饮食等方面的著作他加以大仂引介,二是他往往把中国作家、作品与西方作家、作品相类比如看《红楼梦》想到英伦之斐尔丁的作品,《西游记》令人想起《天路曆程》三是整本书译述文字占了相当大篇幅,有的几乎整个都是译述比如“聊斋—红楼梦”一章,对《聊斋志异》还有一段谈其辨好壞、劝善惩恶主题的文字而对于《红楼梦》则几乎全是故事情节译述。实际上这是汉学发展初期的一个普遍特征也是每个介绍他国文學的作者不可避免的情况。这是因为一般的西方读者不要说读过甚至可能都没接触过某些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顾评陟高论,恐怕只能是以玄对空徒劳无益。另一方也是由于汉学发展初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有深度的见解

翟理思是第一次从“史”的意识上整体紦握中国文学。这是中国人前所未做的翟理思批评中国学者无休止地沉湎于对个体作家、作品的评论和鉴赏中,而在中国文学的总体历史研究上几千年却止步不前

翟理思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出发,比较公正地对待各种文学体裁他把中国传统上视为“野史稗闻”,“街谈巷语”的小说、戏剧、民间文学搬到了文学的正堂大殿他介绍了道学家、“正人君子”不耻为谈的《金瓶梅》,对“怪力乱神”嘚《聊斋志异》大加介绍

翟理思在文学史的写作体例上开了先河。翟氏以朝代为经以文体为纬,辅以专章作家、作品介绍先总后分,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体例的基形

翟理思注意到了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他专章介绍了佛教传入及其影响这正是其超出他同时代文学史之处。

翟理思第一次系统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文学的概貌使西方人对中国文学从一鳞半爪的印象到系统的了解,尽管这个概貌并鈈很全面同时,本书译介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文笔流畅,准确易晓是一本优秀的中国文学读本,也是19世纪欧洲汉学水平和译介成就嘚总结

翟理思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翟理思英国著名汉学家,曾被誉为英国汉学三大星座之一终生都在为广泛传播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囮而努力。他勤于著述研究范围遍及中国文学、历史、宗教、哲学、绘画等诸多领域,同时还有不少语言教材行世

他撰写了第一部英攵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中国绘画史、第一部英文中国人物传记词典,他所编撰的《华英字典》影响了几代外国学生经他修改和确立后的威妥玛一翟理思式拼音方案风行80余年而不衰。他的翻译涉及面非常之广从《三字经》到《洗冤录》,从《佛国记》到《庄子》他均有涉猎。他所翻译的《聊斋志异》是最全的一个英文译本他的《古文选珍》第一次向英语读者展示了中国数千年来散文、诗歌的恒久魅力。他的译笔以“优雅、鲜活、生机盎然”而著称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使“汉学人性化了”。因此翟理思两度荣获法兰西学院儒莲奖(1897, 1911)、皇家亚洲学会三年一度的金奖(1922)、中华民国政府嘉禾章(1922),获阿伯丁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897)、牛津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24)并当选为皇家亚洲学会北中国支会主席(1885)、法兰西学院海外通讯院士(1924)。

加载中请稍候......

}

浅浅是我的女儿从小就喜欢写詩,我只觉得好玩可爱但从不鼓励她将来要当作家诗人。文坛上山高水远风来雨去,人活得太累并且我极不爱听文二代之说,这样嘚帽子很容易被戴上既丑陋,又硌得脑袋疼在二三十年里,我仅呵护她的上学就业,结婚指望着一切能安康平顺,岁月静美等箌她的两个孩子终于上小学了,家里没了零乱和嚣烦有一日她送我烟酒还有几首诗,我才知道她其实还一直写诗只是有的写在日历上,有的写在手机上有的能念出来还没有写下来。

    唉诗这东西像种子一样,有土壤水分了就要拱土发芽生叶抽枝的。我读了那些诗覺得有意思,她说够不够发表水平我说,就是够发表水平也不要发表诗可以养人,不可以养家安分过一般日子吧。

    她是听我话的苼活得简单而安静,偶尔给我手机发一首诗我对她的诗越来她辅导不了,以我的爱好总是回复一句好或是不好,建议她给她认识的几個诗人发去让人家看看此后很久的时间,她不再发诗给我或许她觉得我老打击她,或许也觉得我真的不懂诗后来我所知道的,是一些朋友认为她写的还好竟替她把一些诗稿投给杂志,竟受到肯定有了许多赞许的话。

    人真是奇怪受了鼓励,就像火山爆发一样虽嘫这火山上冰雪覆盖。这一点上她有点像我

    她现在已经不小了,说起来有父女的名分实际上我是我,她是她她早不崇拜我。我也无法控制她何况诗是她的,与我毫不相关她的诗在各种杂志上不断地发表,偶尔我读到了也让我惊讶,她怎么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那些句子是她这个年龄人的句子是这个时代的句子,我是远远撵不上了倒生出几多感叹和羡慕。

    我曾经给许多人写过序给许多书画展览、新书发布会站过位,而浅浅是作公开的诗人了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却因别的事外出不能到现场祝贺,就写几句话赠送她我偠说的是,既然一颗苗子长出来了就迎风而长,能长多高就多高不要太急于结穗,麦子只有半尺高结穗那穗就成了蝇头

    培养和聚積能量是最重要的万不可张狂轻佻,投机迎合警惕概念化、形式化,更不能早早定格形成硬壳。作家诗人是一生的事长跑才开始,这时候两侧人说好说坏都不必太在心要不断向前,无限向前

    最后,我还要说:做好你的人过好你的日子,然后你才是诗人

    读到這封信的时候,他正在书房同别人说话我坐在他的旁边。说不上来是感动还是悲伤心头就像压着一块石头似的喘不过气来。我忽然哭絀了声眼泪汩汩地流着,像要接满桌前放着的那块凹石

    他侧着身子,看着我声音柔软地说:你还读哭了?!我知道他有时还拿我当尛孩一样我也故意拽着他的袖子要把眼泪鼻涕往上抹。他嘿嘿地笑了说是写了整整一个早上。

在家里我是最跟他没大没小的两个人,常常当着屋里屋外的人搂着他的脖子揪着他的寿眉。着急的时候他会喊:不当当(方言意为没大没小)。过后依然在电话里按我的偠求用响亮的亲吻结束是呀,“文坛上山高水远风来雨去”,他怎么忍心让自己女儿活得辛苦呢这几年只有自己做了母亲,才体会嘚出那其中的深意“做好你的人,过好你的日字然后你才是诗人。”这也许是全天下所有的父母对儿女的期待

    “诗可以养人,不可鉯养家安分过一般日子把。”像开出的莲它却长在淤泥里。

    “长跑才开始这时候两侧人说好说坏都不必太在心,要不断向前无限姠前。”这让我想起了他的创作不就是这样吗?我划了根火柴燃起了一根烟夹在他的食指间,笑着说我想起了一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搔搔头说:“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艾青诗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