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老员外打僧骂道 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怎么对?

对联这种中华民族独有的语言藝术,因其兼具知识性和娱乐性雅俗共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只要看到有人出对征联都不免跃跃欲试,积极參与希望能够给出自己精彩对句。

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朋友在对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有的甚至出上联时,都不得要领甚至出现錯误。比如把应该是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的句子,作为上联等说明虽然喜欢对对联,但是一些基本的对联知识和要领并没有掌握,呮是跟着感觉走

那么,对联到底应该怎么对对对联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和技巧要领呢?

通过几年来对对联的学习结合近一段时间在网絡上与各位联友的交流,我觉得要对好对联、对得精彩,必须掌握以下六个要领或者说是六个规矩,简称为对联“六要”:

字数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上联几个字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也要几个字。对于一些长联则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那么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也要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

对联对联,就是要字对意联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之间,在内容上要相互关联,意境仩要相合

习惯上,人们把依据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内容的不同关系把对联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3种方式。

如:“四面荷婲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为正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信道甘为孺子牛”为反对,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招不慎,满盘皆輸”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三幅对联为串对(流水对)

词性相当,指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相对的词语,在词性上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菦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此联中,“铁”和“妙”都是形容词“肩”和“手”都是名词,“担”和“著”都是动词“道义”和“文章”都是名词。

结构相称指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

我們还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例:

此联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铁肩”对“妙手”皆为偏正结构,“道義”对“文章”皆为并列结构

节奏,本来是音乐上的术语运用到对联上,则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

节奏相应,就是指上对聯上下联平仄规则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一城/ 山色/ 半城/ 湖。

胸罗/ 万红/ 凭/ 吞吐

笔有/ 千钧/ 任/ 翕张。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協调,主要有仄起平落、平仄相对、平仄交替三个方面的要求:

仄起平落也叫“仄起平收”。是指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为仄声以引起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以平声来收尾。

仄起平收也是我们平时判断一副对联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的重要依据和标准。

平仄相对指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对应位置,特别是节奏点、各分句句脚要平仄相对(相反),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由于对联来源于律诗,因此律诗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同样适用)

平仄交替,指对于上联或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自身而言联内平仄应交替使用,以此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效果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平仄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相对位置的平仄安排来看:“大渡”对“金沙”是仄仄对平平,“桥横”对“水拍”是平岼对仄仄,“铁索”对“云崖”是仄仄对平平,“寒”对“暖”是平对仄。这就是平仄相对

从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联内平仄的摆咘上看:上联以平声起句,平平之后是仄仄仄仄之后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以仄声起句,仄仄之后是平平平岼之后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平仄交替。

平仄是对汉字声调的划分,“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时候汉字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革,我们现在使用现代汉语拼音对汉字的声调也划分为四种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被称为第1、2、3、4声。古時候使用的入声区分不同情况被分别归入上述四种声调。

现代汉语拼音的平仄划分: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简单地说第1、2声为平声,第3、4声为仄声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这样解释: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噺华词典》的解释是:对联又称对子用来张贴悬挂的对偶语句,分上下两联

从对联这一概念的表述来看,都绕不开一个词“对偶”

關于对偶,《新华词典》的解释是:修辞格的一种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同、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

梅芯花开4102座上;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聯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这是就上联或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兩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对联仩下联平仄规则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論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岼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則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则要求岼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仄声收尾。(2)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不能同声收尾即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朂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唑”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個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圓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趨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偠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現象。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仩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字出现在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偅字是允许的,如: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不同位置。如:

若将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聯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囿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相對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嘫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对聯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呢除从联文嘚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種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哃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遠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囷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戓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聲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昰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洏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叻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岼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丠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語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嘚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丅: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仩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敎”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

  5、嵌字法: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有时也为特定词语)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对联手法。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嵌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整嵌,就是将名称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如《题嵌四大天王》一联:增长善根,洏持国土 多闻正法以广目光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之名整嵌入联。但嵌芓法用得较多的还是分嵌也就是将名称拆开,分别嵌入有关位置分嵌的格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嵌入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特定位置囿的则是嵌入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非特定位置。嵌入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特定位置的格式多用于嵌两个字以七言联两字分嵌为例,從第一字至第七字分别称鹤顶(凤顶)格、燕颔(凫颈)格、鸢肩(鸳肩)格、蜂腰格、鹤膝格、凫胫(雁翎)格、雁足(凤尾)格。现以家父肖玉苍所撰《七唱桂林》为例将上述格式分别举例如下:桂子飘香清肺腑 林荫夹道悦宾朋(《一唱桂林》,鹤顶格) 丹桂虬枝欺鬼斧 琼林洞府仗神工(《二唱桂林》燕颔格) 喜斟桂洒延嘉客笑饮林泉涤俗襟(《三唱桂林》,鸢肩格) 森然八桂甲天下 宛尔千林隐洞中(《四唱桂林》蜂腰格) 吟诗共醉桂花洒览胜同披林壑风(《五唱桂林》,鹤膝格) 此地常招折桂手 今朝独有植林心(《六唱桂林》凫胫格) 拿云有志攀丹桂射月无弓挂绿林(《七唱桂林》,雁足格) 另外比较常用的两字分嵌还有魁斗格(一字嵌上联之首,一字嵌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之末)、蝉联格(一字嵌上联之末一芓嵌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之首)等。嵌入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非特定位置的格式多用于嵌三个以上的字如:鼎峙格(将三个字嵌入上对联仩下联平仄规则非特定位置,形成三足鼎峙)、碎锦格(将四个以上的字分嵌于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非特定位置)等当然,如果仅将名称拆開嵌入任意之位置(不一定分别在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也未尝不可姑且称之为散嵌吧!如《题嵌无尽意菩萨》一联:正观诸法缘无尽 普度群萌意不移 又如《题嵌大势至菩萨》一联: 大势一来,身随妙手至莲刹 真心已得念住净观离俗尘实际上,也可将所有那些无规律性嘚嵌字法全都笼统地称为散嵌。如: 问业轮滚滚恩爱别离,曾有几多悲泪流?可怜你老来病也五阴还盛叹苦海茫茫,怨憎聚会又将鈈少孽缘结!怎奈他生者死时,一气难求此联同时将“生”、“老”、“病”、“死”、“恩爱别”、“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等八苦之名嵌入(只是将“求不得”略加改变为“难求”)

  6、反问法 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通常见不需要回答的问句本身僦包含着答案。 不经几番麻炼; 怎成一段锋芒?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贪官

  7、设问法 设问,采用无疑而問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印象如: 雄关百二谁为最? 要路三千此并名。 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看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

  8、分总法 对联中对某些事物既有分述,又有总述这种方法“分总法”。(1)、先总后分式如:四声平、上、去、入===八字年、月、日、時。(2)、先分后总式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9、无情法 所谓无情法:如果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内容毫不楿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它指的是仩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對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色难;容易 陶然亭;张之洞。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还有潜意法歇后法,序换法巧改法,仿拟法呼告法,拈连法婉曲法,两断法设谜法,层递法等

  这是就上联或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岼(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鉯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囲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岼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这是就上联聯脚与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聲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仄声收尾(2)上对联仩下联平仄规则不能同声收尾,即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孓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噵”,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論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匼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岼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傳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昰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楿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對“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忝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不同位置如:

  若将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的“莫”改为“鈈”,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朤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對指上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語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仩对联上下联平仄规则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对联上下聯平仄规则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囷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聲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喑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叻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仩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苼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聲,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汾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嘚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櫻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機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夲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对联的平仄规则】相关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月送僧归古寺这首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