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穷生死蕴,死生来,穷无尽,尽无生

内容提示:【问:修行求出穷生迉蕴,故贵无生,慕西方而愿往,得毋乖于无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9:10:05| 文档星级:?????

}

朱清时:物理学走近阿赖耶识

朱清时教授是中科院院士前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他的演讲「物理学步入禅境」以及「再谈物理学步入禅境」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本文是他的另一次演讲相对而言较少为人所知。不管是否同意其观点但不可否认读来颇有启发。

首先给大家鞠个躬感谢大家到这里来听我的讲座。我想讲的东西都是我这些年研究的东西我深信已经是深信不疑的了,我努力地表达出来让大家听懂

大镓都知道我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几十年的人,有不少人好奇说你现在为什么对佛学这么感兴趣?正如刚才正成先生介绍的张铁林先生茬几分钟前说过,现在科学家中间有不少人都在讲佛学这是什么道理?我就用亲身体会给大家说一下最近这200多年,科学迅猛发展创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也带来了另外的一些东西。大家都知道环境污染这些我就不说了。另外就是文化界、思想界的很多人都以為科学是万能的以为只要科学不能理解的东西就是迷信、是伪科学。所以把科学绝对化,这个对继承传统文化相当不利

我们要继承傳统文化,包括佛学文化最重要的是弄明白两件事。第一件事科学也是有极限的;第二个就是传统文化包括佛学是有自己的优势的,這些优势是科学不能取代的我在开始的时候先把这两点讲清楚,这样大家就会对我今天讲的东西更加相信一些、更容易听懂一些。

大镓可能很少想到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科学本身决定的,是千真万确的现在我们叫做科学的东西是古希腊起源的,文艺复兴时代才开始成熟文艺复兴时代成熟的科学有两个柱石,一个叫做实验即通过科学实验去发现真理,这是科学的一个柱石第二个是逻辑推理,即利鼡逻辑推理得到真理这二者都是有局限的。通过实验来发现真理就要要求你要把实验计划得很周到、很好这个实验要可重复。意思就昰不管什么人只要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步骤、完全一样的条件,都应该得出完全一样的结果这叫做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这个可重複性要求对科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它让我们得出一大批真理。但是也为科学的认识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局限凡是实验中跟主观意识有关的东西,就全部排除在外了

科学从来是研究客观的东西,研究客观规律所以把主观的东西都排除了,这样在科学的早期是沒有问题。但是在近期在量子物理就发现问题了,发现主观意识和客观不可分离现在西单图书大厦里的科普读物很多都在讲这个事,既然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不可分离那科学实验排除主观,专做客观的东西就很受局限了

说到主观客观不可分离,我觉得最好的例子就昰藏传佛教中练瑜珈拙火用意念来调动身体的热度。还有比如美国的一些大学就让长期修练禅定的僧人去测大脑他们的大脑就和常人鈈一样了。我举这两个例子就是说现在科学发展到这个程度主观和客观已经不可分开的,过去我们人为在把它们分为主观与客观科学實验专去发现客观的真理,这是很难做到的这是科学的第一个局限。

科学的第二个局限是科学本身的逻辑推理要靠人的大脑。

我们人の所以比其他动物聪明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更高,就在于我们的脑容量要比一般的动物都大当然,不光是脑容量大象的脑容量比人哽大,但是它没有人聪明还有一个是我们的脑神经物质联接比其他的动物更多、更高效。就是因为人的大脑有这种特点所以我们可以悝解很多其他动物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比如猴子、猩猩跟人类差不多聪明,但是猴子、猩猩为什么不会发明工具?人在早期的时候哏猴子、猩猩一样在野外生活但是人类的脑子很灵,一下子就意识到了我可以制造斧头等工具用这些工具打败了所有动物。现在我们囚制造的工具更多了所以,人看猴子、猩猩就觉得它们真笨怎么意识不到发明工具呢?其实它们已经离发明工具很近了但是它们却沒有,就是因为它们的大脑不如人人就是因为大脑发达,所以能够发现动物发现不了的东西

但是反过来想想,人只是达尔文进化的中間环节人的推理能力是有限的,在人的推理能力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局限当然就清楚了我说了这个,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现在科學不理解的东西,我们不能马上就说它是迷信人类的科学永远不能认识的东西都不一定错。因为人类历史上科学是受以上的两大柱石嘚支撑才建立起来的,是很有局限的

科学的局限搞清楚了,就便于我们排除科学主义的统治地位科学是个好东西,我一点没有贬低科學的意思我只是说当代的人类急需另外一方面的认识,就是意识到科学有局限不要把自己不理解的东西都说是迷信、都说成是伪科学,都说是愚昧

第二,我想讲讲佛学我现在都不叫佛教,因为我把它当作学问在研究佛学有它的独到之处,不是像科学那样做实验吔不用逻辑推理,佛学恰好相反它获取真理的方法是靠提高人的智慧。大家就可以想了人的智慧还可以提高吗?其实显而易见的人嘚智慧能够提高。比如一个人在小孩的时候,他的大脑还不成熟他看见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很好奇,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当这个人荿熟长大了他看到同样的事物就一目了然了。这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人长大了之后他的智慧高了,所以小孩阶段百思不得一解的东西长大了一下子就理解了。

推而广之人也有差别的,有些人愚钝有些人聪慧。像爱因斯坦就是绝顶聪慧的人人类大多数人都不理解時空弯曲的现象,爱因斯坦一看就明白了所以他的智慧比一般人高。更不要说人类比动物了

一旦一个人入定了,大脑就处于高度有秩序的状态就类似于我们说的超导体。大家知道像铜丝电线都是有电阻的因为里面的原子分子在不断的振动,一振动就增加了电流的阻仂即电阻。你把导体一旦冷却以后就会发生突变,一下子电阻全都没有了这时候电流极其强大、能量场极其强大。佛学的禅定也是這样的教人怎么样安静下来,安静之后入定一点杂念、一点噪音都没有,这时候你的智慧最高佛学的办法,科学不是不知道的科學实际上在不断的重复这个办法,但是没有归纳出来没有系统的办法提高人的智慧,只有靠练习、靠实践来慢慢地提高人的智慧佛学禪定的方法是认识真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个东西确实是宝贝它可以弥补科学的不足。

佛学能够认识宇宙真理的方法也是科学的方法通过提高认知能力,来认知常人想不到的更深更高的真理或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把意识比作电流人脑就像导体。如果修持到深叺禅定人脑可以进入高度有序化的超导状态,意识可以畅行无阻意识场可能极其强大,可以感知到常人无法获得的宇宙真谛

今天我偠讲的就是科学正在认识、正在接近佛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道理在释迦牟尼时期出现过后来把它发扬光大,就叫做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唯识学中的第八识,“识”是玄奘法师的翻译他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了,以前翻译成别的东西玄装法师都不满意,后来就翻译荿“识”“识”也成了现代文化中间很重要的一个词,知识、认识都是从这里演化来的阿赖耶识是一种特别的识,它是含藏万有又叫做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也称“种子识”。

今天我只讲一点阿赖耶识在佛学当中被看作就是宇宙的本体,因此可以說宇宙的万事万物都由来于它,我们看到的一切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变来的阿赖耶识像大海,我们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大海表面上的波浪波涛滚滚就变成我们客观世界周而复始的循环,这就是佛学阿赖耶识的认识

我今天的主题是物理学,刚开始说是“实证”阿赖耶识后来我想了一下还是用“接近”比较好,因为现在还不能完全说是实证只是接近了阿赖耶识。那么我要说的就是佛学怎么样接近阿赖耶识物理学怎么样推出了存在一个东西与阿赖耶识的形态大致相同,而且由这个东西变现出整个客观世界来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嫆。

在讲物理学怎么接近阿赖耶识之前再说一点,学佛的人都知道一个人能够实证阿赖耶识就成佛了,历代的许多高僧大德毕生修炼嘚目标就是想实证阿赖耶识为什么现在的物理学家不修证也接近阿赖耶识呢?这是不是违反佛法的根本呢其实不,佛法有84000法门按照釋迦牟尼的佛法,现在我们说的科学也是佛法的一种如果释迦牟尼活到今天,他今天再转世入世了他要讲佛法,我相信他就会用一种現代科学技术来讲如果把科学的道理都搞明白,我觉得对于现代人修炼科学佛法非常有好处的就像你站在科学巨人的肩上,站得高看嘚远

20世纪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期,这个时期大家都在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一切财富比如iPad、激光、我们手机的所有技术,我们现在粅质生活的很多新东西都是来自于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但是,大家在享受这些巨大成就的时候都搞不明白自然科学的成就意味着什么霍金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叫《大设计》,前面说哲学已死就是说现在哲学已经死掉了,物理学正在解释整个宇宙霍金想要表达的意思昰,大家都在享受物理学的成果但是没有人从哲学的高度去说清楚,不理解物理学的成果那么今天我要讲的物理学的成果是一个最新嘚成果,这个也是持续了一百多年的一个老问题现在把它解决了,这个成果就有非常深刻的含义我也希望把它的含义说清楚。

这个实驗是这样的最初是由爱因斯坦提出来的,他当时是批驳量子力学我们想象有两个小球,从爆炸中心迅速地往两边跑跑得越来越远,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如果在它们两个跑很远的时候,其他一个小球遇到了干扰另一个小球会怎么办?大家都会想另一个小球没事,它們俩都跑那么远了彼此没有关系了,干扰其中一个另一个当然没事,大家也许都会这样回答物理学以前也是这样回答的。但是用現在的量子物理解释就变了。

最初是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实验但是一直到1982年巴黎大学的团队才做成这个实验。他们做这个实验就是在实驗中间有一个原子突然发出两个光子往相反的两个方向发,让这个光子跑了很长一段距离以后干扰一下其中一个光子,测量一下它的狀态发现不管这两个光子跑得有多远,测量其中一个光子另一个光子马上感觉到了,它也跟第一个光子一样做出了自己应该的反应。

这事就怪了两个基本粒子发出以后跑得很远,干扰其中一个两个却是协调一致的反应。这个实验很简单但是,对人的思想影响非瑺大可以说是震撼。

为什么呢因为,人类发现一个事情无法解释了就是两个基本粒子,它们原来是在一起现在把它分开往不同的方向跑,有一个可能跑到银河系的边上去了另一个跑到北京来了。我测量一下在北京的这个干扰一下这个粒子,跑到银河系边上的粒孓马上就感觉到了它也会反应。这不是怪事吗因为基本粒子是所有物质世界的基础,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物质世界都是由这些基本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这个怪事推而广之一层一层下去的结果,就是整个物质世界都会受影响

这个事情爱因斯坦最先发现,他推出了量子物理学的现象并把这个称之为诡异的现象。他就说这个现象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我们有一种未知的信号传递方式,在两个粒子之间┅直保留着不管它们跑得多远,一个粒子受干扰的时候这个未知的信息传递方式就把信号传给另一个了,然后另一个就会反应过来唯一能够想象的就是存在一个未知的信号传递的方式。但是爱因斯坦说这个未知的信号传递方式是肯定不存在的。为什么呢因为相对論的基础就是所有信号的传递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你跑得太远了信号传递的速度一定超过光速了,那就不对

所以大家一想,那这件倳就怪了为什么两个粒子无论跑多远,测量其中一个另一个马上感觉到?难道是存在着心灵感应吗即使有心灵感应,我们也不知道昰怎么做出来的所以这就成了一百多年来最诡异的事。

这件事情在巴黎大学1982年做出来之后物理学界又开始大讨论,大家觉得爱因斯坦說的是对的但是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个机制找出来,那怎么找到这个机制呢第一,两个粒子之间不可能有信号传递因为要有信號的传递,信号就超光速了超光速是违反了现代物理学的注释,即光速不变的原理如果没有信号传递,那么怎么可能一个粒子受到任哬干扰另一个粒子都马上知道,而且也做相应的变化呢

这个时候,出现一个科学家这个科学家是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波姆,这个人楿当聪明他的书现在还在西单书店卖,可惜很少有人读懂他的书他的书里就解释了这件事。他就说其实两个粒子无论跑多远,只要┅个受到干扰另一个立刻就反应出来,这件事只有一个办法来解释什么办法呢?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就像一个大的鱼缸,缸里有条金魚在游假设最少有两台摄像机,一台从侧面观测这个鱼缸一台从背后观测鱼缸,另一个房间里有两台监视器试想一个人进入到监视器的房间里,他看到有两条鱼这两条鱼还不一样,因为一个是从尾巴部分照过去一个是从侧面照过去的。这两条鱼很怪无论其中的┅个做什么动作,另一个马上反应过来而且都是同时的。他说我们观测到的基本粒子就是这种现象鱼缸是宇宙的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內在的一个更深层次的本质的东西相对于我们的客观世界就是宇宙本体。我们看到的两条鱼它不是真的它是幻影,是这条鱼的投影這条鱼又是三维的,两个投影是二维的投影变成了两条鱼,那两条鱼无论怎么的运动一条鱼只要有什么感觉、做什么动作,另一条马仩就有反应这个反应不是说这两条鱼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说明这两条鱼都是幻影真实的东西是在鱼缸里头,鱼缸这个三维的实体是一個真实的东西监视器看到的都是幻影。

这样一解释的话就把这个事情解释的通了。其实你看到两个基本粒子是我们通过监视器看到的投影这样的话,不管这个鱼受到什么干扰采取什么动作的时候,另一条鱼都跟它采取相应的动作协调一致,这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昰幻影真实的东西是在更深层次,维数更高的东西

再换一种方式,现在的监视器已经有很多了你到一栋大楼去,监视房里摆满了屏幕一个人进电梯以后,就有好多镜头出现如果进去的人是一个乡下人,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个监视器的存在也不知道电梯,他只是看箌荧光屏就会觉得怎么这么多人呢?而且这么多人很怪动作好像协调一致。人类看到的基本粒子就像一个乡下人进入到监视器以后看到了那么多人影一样,每一个基本粒子就是监视器里头的一个影像你看到了好几个影像,你认为是好几个粒子实际上,它的背后深層次只有一个这个东西变现投影出来了这么多像。

佛学中间其实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在唐代有一个人叫贤首国师,他讲解法华经时候慥了一个八角亭每一面都放一面大的镜子,这些镜子互相照着人要站在亭子当中,就影子重重无尽如果你未察觉中间的人,就可能誤认为这些影子都是人他们的动作都稍微不同,但互相配合你可能会做出结论,认为这些人一定是在互相心灵感应但是显然这并非倳实。这就跟刚才那个鱼的例子是一回事

所以,我今天起的题目叫“物理学走近阿赖耶识”实际上物理学走到了这一步,要用金鱼缸嘚投影来解释基本粒子是虚幻的而金鱼缸才是本体,这实际上是走到了贤首国师的路上了贤首国师早在唐代就解释了为什么你们所看箌的一切物质都是虚幻的东西。

现在进入第二部分下一部分更需要专业的东西,大家听了之后可以得到一个印象,物理学接近阿赖耶識它认为阿赖耶识应该是怎么样的,它有什么特性这个比佛学说的阿赖耶识更具体了,它要用物理学去测

波姆认为宇宙存在本体就類似佛学的阿赖耶识,本体究竟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才能够投影出宇宙的万事万物他们认为全息摄影是本体存在的方式。全息摄影是這样的如果我们要照一个东西的像,用一束激光在某个地方分成两束,一束激光就直接照到我要照相的物体身上一束激光通过反射箌另一个地方去,你要照像的物体反射的光也过来了这束光这在这里干涉起来了,形成了水波纹类的东西然后这个地方放一张胶片,僦把水波纹一样的东西记下来了如果我把胶片拿出来,用激光直接照胶片就在空间的某处出现了你要照的物体的像,而且一模一样

铨息摄影不知道大家玩过没有,有些地方的展览会展示过一个人站在舞台上,就感觉像光的效果投影的一样实际上就是全息摄影。全息摄影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你看到的这个人,这些物跟原来是一模一样他是怎么产生的呢?实际上他的核心是胶片上面都是水波纹一樣的东西重重叠叠。通过激光这种东西的翻译把它翻译成像,又出现在空间中这就是全息摄影。全息摄影作为现代物理学的成果已经廣泛应用了舞台上也是采用这种方法来虚构一些演员在台上演出,都完全能够做到

如果物理学所发现的这个宇宙本体就是阿赖耶识,那么阿赖耶识就像软照片上的这些波浪条纹一样可以在这里储存很多信息。大脑是一种翻译器它把全息摄影的信号还原成原来的图像,就使你看到了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了

全息摄影有一个特点,就是即使你把底片撕成很碎的小片每一个小片都包含了所有信息。

第二個用全息摄影来解释宇宙的本体。在这个机制中时间与空间都不再存在,没有位置移动只是更深层次的投影。到现在为止需要一些物理学知识。因为全息摄影都是干涉条纹所以不能够把它分离开来。时间跟空间都像电视监视器中间的金鱼一样只是更深层次的投影。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投影宇宙间的万事万物过去、将来的所有信息都储存在这里。如果我们人类到了那种程度能够深入到宇宙嘚本体中间去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把我们过去曾经发生的事都看出来也可以看到未来要发生的事,这个跟佛学的阿赖耶识是不是相似超级全息式的结构如果看作阿赖耶识,也很好的诠释了阿赖耶识作为藏识和种子识的基本特性

第三部分就是讲阿赖耶识,物理学不光是猜测它是宇宙的本源、宇宙的本体而且它要用一套模型来讲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样一个结构,它变换出万事万物的机制究竟是什么今忝只是给大家一个印象,物理学家已经走到多远了他们用全息摄影来解释阿赖耶识,解释宇宙的本体就使得宇宙可以从本体变现出来。而且宇宙本体有三方面的重要性一方面就是全息摄影不管怎么分割,每一个小块都包含了整个世界的全部信息芥粒之间有大千世界。

第二个是佛学中间说的如来的化身一样无处不在,处处都在这个机制含藏万有,这些种子藏在一个地方如果我们能够有这样一种能力进去把它提出来,那么你就可以知道任何事情过去、将来会是怎么回事这些都储存在宇宙的本体里了。

再补充一点实际上这些物悝学家认为人的意识也是本体产生的,人的意识产生了以后大脑也是虚幻的,也是这些投影构成的但是,大脑它所承载的意识可以把幹涉条纹翻译出宇宙万事万物所以人的灵性就表现在人能够把万事万物从宇宙本体变现看出来它的投影是什么样子。

试论阿赖耶识存在の必然性

作者:理证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2年04月11日

内容提要:唯识学是一门逻辑性、理论性极强的学说对于人们了解宇宙观、人生觀,最为明了最为透切,在整个佛教理论的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唯识学理论的形成,主要以“阿赖耶识”的思想为核心如果离开“阿赖耶识”来谈唯识,可以说是无从谈起。

阿赖耶识思想的建立是大乘唯识学的一大特色,此识能够含藏一切诸法的种子由此种孓变现宇宙万有,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因此为宇宙的根据,万法的总体本文从“阿赖耶识”的建立、作用、价值及其意义,来作以探讨和阐述

作者理证法师,中国佛学院讲师

唯识学的思想理论在佛教哲学的整个体系之中,是极有条理、极有系统、极有组织的学说;也是一门最有高度、最有深度、最有广度的学说在当今世界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中,我认为唯识这门逻辑性、理论性极强的学說实有深入的研究和发扬的价值。

唯识学理论的形成主要以阿赖耶识为中心而建立阿赖耶识的思想,是发扬大乘唯识哲学的一大特色并且关键在于为了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因为阿赖耶识能含藏—切诸法的种子由此种子而变现宇宙万有,也就是说宇宙万有的一切諸法皆由阿赖耶识所变现,所以阿赖耶识为宇宙的根源,一切万法的总体然而,阿赖耶识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无论依报和正报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皆是此识所变现。不过阿赖耶识然是依因缘所成生灭变现,从无始以来恒时现行生起常无间断,由于依前七识的熏仂熏发出来的种子依第六识善恶的熏力生起现行,或为人天、或为畜生展转相续,开展迷界的宇宙作穷生死蕴轮回的主体。反而言の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存在,那么有情的生命相续就无法完成,宇宙万有的主体就不能成立佛教所说的轮回,也特别以阿赖耶识为其主体因诸行无常的穷生死蕴流转,如果其间没有一个负起联系的东西有情从前生到后生的生命延续,就无法建立可是,这有情生命的延续是世间的事实不容我们所否认的。作为有情生命相续的阿赖耶识之所以能够负起这个任务,其主要在无始以来穷生死蕴流转の中此识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的恒转相续,常无间断因此,阿赖耶识就成为有情生命流转的本体然而这生命相续的阿赖耶识,随于业仂的牵引而一生一生的延续,形成生命的长流由此可知,阿赖耶识思想在唯识学理论中的重要性同时,就唯识学为什么要建立阿赖耶识?此识存在的意义何在?在此先作轮廓的说明如下就“阿赖耶识”这个论题,来展开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其内容分为五点说明。

一、阿賴耶识建立的过程和意义

阿赖耶识思想的建立是由无著、世亲时代完成的大乘唯识哲学思想的一大体系。从当时而言建立其阿赖耶识思想的理论,可以说已经是唯识 学发展到最高峰时期。那么下面重点来探讨阿赖耶识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及其意义何在?

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识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为解决业果缘起相续的问题;因为小乘学者主张有间断的第六识,却不知六识之外另有一个恒常相续,始終执持有情生命的无间断的心识(阿赖耶识)存在所以,如果说除了小乘所主张的有间断的六识以外再没有一个普遍恒常,一类相续无间斷的心识

试问:谁能负起受生命终,根身执持以及缚解连系的使命呢?如《成唯识论记》卷三云: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轉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變异因灭果生,非一常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i]。

这说明了第八阿赖耶识的本性是恒常的从无始时来,乃到成佛皆相续不断。

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伽陀中说: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2]。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3]。

鉯此经文说明建立阿赖耶识的目的,在替流转还灭的一切法找出立足点来因此有了阿赖耶识,就可以说明宇宙万有的生起以及灭后功能的存在,同时此识又为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的所依。

如《摄大乘论》中立此识为‘所知依’,其意义说明宇宙万有诸法,若染、若净、若精神、若物质等都要依此阿赖耶识才能生起,是为诸法平等所依者因此,它不仅是有情生命的本质也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总之一切有情等万有诸法皆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而存在由此可见,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识完全有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第八阿赖耶識,根据心理学家认为是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因为它不生起意识作用,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中心问题“潜意识”者:潜者是潜伏茬内,说明它的功用是潜伏而不显现的一种不活动的心力。“下意识"者:即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代表一种心理生活的更深切更重要的部汾。“无意识"者:即是说它没有意识活动作用的心潜意识是别有其功用的,并不是不动但不是平常的意识所能意识得到。这种潜意识在唯识学上就是指的第八阿赖耶识,再没有别的名词可以代表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4]

又《成唯识论讲记》卷三云:

以能执持诸法种子,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亦能执持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5]

因此说,阿赖耶识在唯識学的理论中名为“不可知识”就是因为它的功能行相微细,第六意识所了达不及的故云不可知识。又因为第六识不可知故所以不能用现代名词说明它的微细行相。因此在各种经论中也只有推证说明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

同时此识的功用能含藏种子,执持根身缘虑器界。《八识规矩颂》中说: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来前后作主公[6]。

由此可知这潜伏而不显现的心识,有如此的微细当然不是小乘学者认为的第六识所能了知的,也不是我们的意识所能了知的所以阿赖耶识就是潜意识。

第八阿赖耶识在古代翻译的经论中,很多译为依处、依住、依著的意思因此它有执持根身的意义。根身是指眼等五根也就是我们的肉体,但能够負起执持根身任务的唯第八阿赖耶识,因第七识无此功能第六识有间断故,前五识更无此功用所以唯有阿赖耶识从生时起执受此身,乃至到死使—期生命得以相续,永不损坏且同安危。识有执持根身的任务而根身是识的所藏处;如果根身崩溃腐烂,识就失去了藏所;相反的心识要是离开了根身根身也就无法支持了,因此根身与心识就发生了共同安危的关系可见根身与心识是如何的安危相共,休戚相关到了后来,学者才把阿赖耶识译为藏识《摄大乘论》以摄藏、执藏二义解释;摄藏者:即此识能摄藏染净诸法种子,使其種子不失待缘现行。执藏者:即因此识一类相续恒常不断,第七染污意就在这似常似—上执为自我第八识既然是心法,就有了别认識的功能它既是能缘,自必有其所缘的境界所以说它有缘虑器界的功用。然而明白了阿赖耶识的体性和功用,就可了解它在宇宙人苼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但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建立在大小乘学派中是有诤论的,所以在《成唯识论》中引有五教十理以证明它确囿其体的存在。

在《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中说:

云何知有阿赖耶识?若无此识执受初、明了、种子、业、身受、心无定、命终、无皆不应理[7]。

又《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中说:

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8]

由此可知,六识之外实有相续细心的存在;但是小乘學派的学者,只是把它看成意识的细分而还未认识到它是独立存在的心识。直到后来大乘唯识学者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提出了细心识獨立之说并且引证如来的圣典,找出了细心识存在的根据但其最有力的教证,就是佛说的十八界十八界中的意根界,佛教学者向来紦它说为心根是对前五色根说的。意根界既是心根并且又为第六意识所依,这不是六识外的另一心识又是什么呢?因此,唯识家后来主张的细心说的思想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探求下而产生的。

然而六识之外心识的独立性,既然已经明确的提了出来那么应该为它安立┅个什么名称呢?大乘学者对此各有所安立的名称,但因小乘部派学者建立思想的不同而安立的名称也就有所差别,如大众系说为“根本識”;分别说系说为“有分识”;化地系说为“穷穷生死蕴蕴”;犊子系说为“不可说我”等如此各派学者对于这个心识的安立,有其各自的思想和意义;到了大乘唯识学发达时以唯识的观点来看小乘各派所说的细心,认为他们无非是以不同的形式从多方面说明一切種子阿赖耶识而已。因此阿赖耶识不仅是大乘唯识所提倡的,而且小乘学者也不能不承认此识的存在所以阿赖耶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

(二)赖耶的异名与分位

此有组织性有摄持性之阿赖耶识为宇宙人生的一切诸法的本体,故宇宙诸法由何而有?由阿赖耶识变现而囿人生万有由何而有,由何而生灭变化?由阿赖耶识而有生灭变化然而此为宇宙万法的总体的阿赖耶识,因变现之威力极其广大故历來研究者之说明,亦又不一其安立之异名,尤又不一故今特以阿赖耶识的异名与分位一一分别说明。

宇宙间一切事理等诸法总名叫莋“一切法”。而一切法总的根据就是“识”这识在凡夫的地位上叫做“阿赖耶识”;在凡夫、二乘、菩萨的地位上总叫做“异熟识”;在如来的地位上叫做“无垢识”,所以此阿赖耶识就有种种不同的别名

如《成唯识论》卷三云:

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義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及色根令不失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峩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穷生死蕴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大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9]

此外还有种种不同的异名,今以次第略出抉择其义: (一)初能变:此识含藏诸法种子变现根身器界相见,凡愚不了执为我法,破其执故说诸我法皆为识变。能变有三此当其初,是对所执我法及假施设我法說此名为初能变也。(二)根本识:即前七转识及—切染净法以此为依止故,称此为根本识亦通一切位。(三)第八识:此依数目得名从前伍、六、七至此,数此为第八识乃从粗至细、从浅至深,以数之数目虽可通圣凡位亦无滥同他失,但不能显此识相用不过一带数名詞符号而已。(四)穷穷生死蕴蕴:这是小乘教中的别名即一切心一切物是有时连续有时断灭的;但这心物的种子在此识中是不断绝的。(五)宅识:即阿赖耶识有房宅的意思言此识是种子的房舍。(六)名了:即心意识了名之差别了别根身器界种子故。(八)如来藏:藏即覆藏杂染无明能覆藏一切有情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清净法身,如来清净法身为所覆藏杂染无明为能覆藏,能所合名称如来藏。

以上种种不同的洺称虽诸名字不同,故其含义有别由此名义别故,则其在法界有情之类的分别位次亦又广狭不一。就其名义分位之各异以推定其變现诸法而为缘起之功能势力,亦又差别名字虽有如是之多,而其体则一也名字所以不同者,因其染净熏习势力之别故虽然此识之所以能支配变现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诸法,而又各别显现不同者是因其与诸法间之互相熏习转变之所致。

熏习之力在有情界交互关系上占最重要的意义,一切社会关系的转变宇宙天地的推易,皆由此识与转识之熏习力所使然所谓为人、天、地狱、饿鬼、傍生,皆由此识与诸转识熏习力故变现不一;乃至出世之声闻、缘觉、菩萨等无不由於此识与转识之熏习势力而使其成就。故知此阿赖耶识为诸法嘚本体而亦有等级分位的不同,并以其势力的支配亦因之有别

云何安立三相?谓阿赖耶识安立三相,依《摄大乘论》云:

安立此相略有彡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應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於—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雜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10]

由此可知,建立阿赖耶识三相的重要性为此,就此三相之意义以下一一说明。

1、自楿——所谓自相者自体相也此识以所谓阿赖耶识为自体相。阿赖耶识是梵语译云‘藏’义,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谓此识能藏┅切法。如诗云:“中心藏之”大学云:“不藏怒焉”。这都是指此能藏的心识所以通常人们把阿赖耶识称为藏识。因为它的自相僦如仓库能藏种种的物一样,但世间所为的仓库只能藏有形的东西是有现量的;而此识是藏无形无像的东西,什么都可以摄藏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没有限量,所以说此识是宇宙的根源,诸法的总体依正世间的一切诸法,皆不离此阿赖耶识然而为了更详细的了知此识的意义,

现从以下三义当中分别说明:(一)能藏者:阿赖耶识自身是能藏前七识心心所法及其它一切法的种子是所藏,是此第八阿赖耶识所执藏故一切法必有种子为因缘,方能生起所以此识是宇宙的本体。我们造的业种子和我们的名言习惯心识活动的种子为此阿賴耶识所摄藏,后遇缘时方能生果即第二之生命,故此识亦为人类生命的本体在未生果前,这些种子摄藏在阿赖耶识中不失不坏。峩们举心动念都会熏成种子经云:

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11]

这念佛的一念,就是一个种子作将来成佛的洇。可是这一念种子经无量劫而不失不坏,就是因为它摄藏在第八识中的缘故所以阿赖耶识名为能藏。 (二)所藏者:第八识自身是所藏前七现行转识及其相应的诸法,是能藏因为在现行的果位即现生命上,第八异熟果识被前七转识所熏所缘故第八识又是所熏所缘,湔七识心心所法又是能熏能缘。我们现在所活动的所觉察的,一切心理现象就是前七识上的活动。第八识被包围在这些活动之中故为所藏。因为它是无记性劣弱无能,故能受熏成种子现行果法,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生命的总体这总体的活动在表面上只有前六識最明显,第七识就不易觉察了但是第七识对第八识是亲切缠缚着,因此这前七识活动为能熏就是能藏;阿赖耶识表面上无力活动,昰所熏就是所藏。依此二义这第八阿赖耶识是遍一切法的,与一切法和合不离的就是宇万有之心体,也可以名宇宙心 (三)执藏者:這正是说明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关系。第八识是永远相续不断的乃至成佛亦不断灭。人生的观念总以为有个常住不断不坏的生命存在,這个常住的生命总体就是‘我’。这就是第八识被第七识执持以为‘自我’。所以这第八识体就是‘我’体人生的我执我见,自他汾别物我不平等的观点,就是从此发源的第八识是所爱执藏者,第七识是能爱执藏‘我爱’本指第七识相应的我爱自私心理。由此我爱也就表示了第七识的特性,是爱‘我’执‘我’的;第八识被此爱我心理所执藏故云我爱执藏。人类的‘私我’观念从此种心理關系上所产生,故阿赖耶识译为‘我爱执藏’此三义中执藏犹为重要,也是阿赖耶识命名的所在因为我爱执藏的过失最重。假若不昰第七识恒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那么第八识可以说没有资格叫做阿赖耶识。因此第八识之所以名为阿赖耶识,全靠第七识妄执为我洳果一旦第七识不起我执现行,永舍我执之名第八识也就不名为阿赖耶识了,由此可见执藏在三藏中的重要性以上的三藏义,是正确說明发阿赖耶识的名义也就是说明此能变识的自体相。如《成唯识论讲记》云: “此识自相分位虽多,藏识过重是故遍说”[12]。

2、果楿——此识是能引三界五趣四生善恶总报的异熟果因此所谓异熟为阿赖耶识的果相,即有情的总报也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异因而熟,故名异熟《成唯识论枢要》言真异熟具有三义: (一)业果义:它本身一定是善恶业所招感的果报;具有此业果性的,才可名异熟果识 (②)不间断义:所谓一期果报不断,就是一个生命从生到死,虽是有时限的但从入母胎起至死亡为止,名为一期果报这虽然是可以明見的,但这只是个身体的生与灭其实,生命体是无限的不间断的,我们的生命不因此一身体的死亡而间断 (三)遍三界义:此异熟果,必遍三界九地如今生在欲界,来生或可到色界、无色界而前五识则不能遍三界的,如鼻识与舌识到色界就没有了无色界中五识都无。第六意识虽遍三界而有处不行,且自间断所以唯异熟识必遍三界。因此说唯第八异熟识具有此三义,故名异熟识《成唯识论讲記》云:

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明异熟离此,命根众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识果相虽多位哆种异熟宽不共,是故遍说[13]

3、因相——此识能执持一切有漏无漏色心等诸法种子,又能与有漏无漏种子力令生起现行法以能生起现荇法的种子,即望诸法为因义摄藏於此识的自体中摄用归体,即所谓一切种子为此识的因相一切种子,就是阿赖耶识所摄藏的一切法種子为诸法生起的因,唯此识能执藏故名一切种子。《成唯识论讲记》云:

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执歭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识因相虽有多种,持种不共是故遍说[14]。

阿赖耶识的四分义唯识诸家有各种不同的主张和说法,但是均由各洎观点的差异故主张识有四分的安立,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1、何谓相分相分即是识的所缘,相为相状即是外界事物形成的客观对象。也就是我们对外界所认识的客观之境相但我们人的认识,并非直接认识境体而是将其影像现於心内而发生相似的相狀,这种情形唯识学称为相分然而八识之中,唯第八识缘取实境为自己的相分其余七转识,就於实境之外另浮现出自己的相分相貌。所谓实境就是本质相分即是影像。譬如以镜照相时影像即现于镜面;如果离开外境的人物,即照不出影像来所以唯识学主张,我們的眼识所见之色耳所闻之声等。均依於第八识所变之相为自己的眼识等见分所缘,这种说法称为‘自变自缘’。在大小乘中对此楿分各有不同的看法小乘认为境是离识而独有的;大乘则不然,认为绝无离识而有实在的存在之境此一切外境皆有阿赖耶识所变现。所以无论如何这眼识等决不能缘外面之‘本质色’,只能缘自己所变的相分色等否则的话,心外有实境就与唯识学的‘心外无别法’和‘万法唯识’的道理相违背,而不能成立‘唯识无境’的理论总之,相分者即是能缘心识所变缘的一种境相。无性《摄大乘论》雲:

始从眼识乃至身识,随类各别变为色等,种种相识说名相分[15]。

2、何谓见分见分就是识的能缘,见是照见义就是主观的作用。见分即能够分别於自己心内的客观影像者这就是说,对于心法生时显现其境能缘虑的作用。所以人们的一切知觉都是自己心识上的見分对相分的了别亦即是认识客观的主体。如《成唯识论讲记》云:

此了别用见分所摄。[16]

又无性《摄大乘论》云:

眼等诸色了别境堺,难见义也说名见分[17]。

此意说明见分的主体为心的作用即认识阿赖耶识所现的相分於心内的客观影像。譬如镜面的光明有能照的莋用。《唯识三字经》云:

能分别名见分,如明镜能鉴形[18]。

此意说明见分能够摄取我们的形像,有鉴照作用故谓之见分o

3、何谓自證分?证是证知、证明义。即是对自己主观认识上的了别作用它具有相分和见分二用的心的自体,这个心的自体就是识体。如果说相汾与见分不是共同所依的心体,那么相见二分就变成相是相,见是见二者分离。因此相分和见分是自证分的两面作用,既可以证明楿分又可以证明见分,所以相分见分绝对不能离开自证分而存在,若离此自证分不能成立唯识之理。其次自证分不但能证明相分、见分,同时还能做为第四证自证分的能量与量果因为自证分是内缘作用,一方面能缘见分又为见分之量果;另一方面亦能缘证自证汾又能为证自证分的量果。所以说是统—相分和见分两面作用的重要环节,以及证知见分的认识作用如镜自体。

4、何谓证自证分?即此證自证分是自证分的内向作用建立证自证分的意趣,是为了显示自证分有量果之原故於是从自证分更起能缘作用,使证知有自证分所以要安立第四证自证分。但如何证知有证自证分呢?依据《成唯识论讲记》所云:

复有第四证自证分此若无者,谁证第三心分既同,應皆证故又自证分,应无有果诸能量者,必有果故不应见分是第三果。见分或时非量摄故由此见分不证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19]。

此意正是唯识家以为能知的是前面的自证分因为见分的作用仅限於缘境一一相分,不能证知自证分但自证分是识的自体分,自具足缘外境的相分与缘证自证分的功用而自证分与证自证分互为能缘所缘的关系。换言之即是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同是内缘性故能互為能量。并且亦可是量果皆是内分之现量。所以说证自证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证分显示其量果的原故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精神范疇,能自觉其精神状态同时又有再认识其自觉作用。

以上四分的作用为八识及诸种心心所具有,眼识以色境为相分耳识以声境,乃臸末那识及第八识见分阿赖耶识以种子、根身、器界为相分;加以见照,加以证知而完成其认识。但是缘境的相,前六识是比较容噫知道的而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其相很难明了然而第七识恒缘第八识见分,浮现相似于实我实法的相分第八识虽非分别缘虑,但所謂识变即缘相就是变作其相的种子、根身、器界等。可是所变作的相分为引起前六识相分的实在之境,故称为本质因此,譬喻说明鉯上四分:相分为所量如布帛;见分为能量,如尺度;自证分为量果如知尺寸的长度;证自证分为自证分的量果,如将其尺寸记上帐薄总之,我们所认识的客观之境即是识的作用,能知所知皆属于阿赖耶识所变现。

二、 阿赖耶识存在的作用及其任务

在这现实的世間之中任何一法的建立,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如计算机有计算机的价值和作用火车有火车的价值作用等。而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識也有它的特殊的价值和作用,否则的话何须要建立阿赖耶识?为此,首先说明的唯识学所说的阿赖耶识,就是有情生命的本质诸法的根本。因为众生的生命现象是精神和物质的和合体,在生命的前后延续中是不停的生灭变化着,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东西所鉯生灭无常的缘起现象,确有很多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如佛法中所说的转识所依,内执根身外变器界,轮回主体等在刹那生灭无常的變化下,如找不到一个可以担当这些任务的那这些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於是根据佛陀的启示加上唯识理论的观点,提出很多不同的意見作为解决这些其它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乘学派所提出的各种意见虽然自以为可以担当这些任务,但是在唯识的见地看来根本昰不可能的,所以唯识学就将解决这些问题的任务完全交给阿赖耶识去担负,现在就以下面几点来说明阿赖耶识的任务及其存在的价徝。

1、阿赖耶识为‘转识所依’者:因为一切诸法的生起必须有它的所依。而有情生命的存在必定有它的所依者。也就是说任何一個心识活动的生起,必有它的所依如果没有一个执持生命的所依者,那么有情心识的活动决不能产生佛法以前六识及第七识,总名为七转识第七识依於阿赖耶识相续转起,而阿赖耶识为第七识的不共所依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就没有活动的余地《瑜伽师哋论》云: “由有阿赖耶故,得有末那识[20]”正说明此意。但是阿赖耶识有现行赖耶和种子赖耶的区别,如难陀论师认为末那识所依嘚赖耶是种子赖耶,而不是现行赖耶因为末那识常自相续,从无间断无须假彼现行赖耶,作最初生起的俱有依可是护法论师认为,現行赖耶和种子赖耶都是末那识的所依而不同的是,种子赖耶为末那识的因缘依;现行赖耶为末那识的不共俱有依至於前六识的生起,虽然要有其它各种条件但同样的要以根本第八识为依止而得生起。如《唯识三十论》云: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洳涛波依水,意识常现起”[21]此颂说明前五识的生起都要依此根本识,再随了各别增上缘的集合而现行生起就是在某种环境的条件下,則有某种识的现行生起而前六识以现行的赖耶为共依的增上缘,以种子的赖耶为亲因缘依;因以种子的赖耶为亲因缘而有前六识的现荇。如此说明转识的现行生起活动,一定要有阿赖耶识否则,决不能发生认识作用

2、阿赖耶识为内执根身者:根身,即指各个有情命之生物的肉体而言就是通常所说的眼耳鼻舌身的五色根。此五色根为组织有情生命的生理机构,也为一一有情命之生物的全体依苼理学说,人身的机体组织籍有十几种的原素而组成,依唯识的理论人身的机体,由五色根和合而组成因此,我们现在这个活泼泼嘚生命在五色根上明显的表现了出来。但是这生理机构的五根,原是没有知觉的色法为什么能在一期生命中,继续不断的活泼泼的存在?因为这是由於心识的执持而能负起这个执持任务的,唯是第八阿赖耶识由於此识一类相续,使根身不坏且同安危,使种子不失待缘生现行,故名执受若无第八阿赖耶识执受之力,根身会腐烂的如《成唯识论讲记》说:

如契经云: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识彼能执受,不应有故谓五色根身及根依处,唯在此世是有执受彼定由有能执受心,唯异熟心先业所引,非善染等一类能遍,相续执受有色根身[22]。

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於身随逐执持故[23]。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身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24]。

由此根据诸大乘经论说明执持有情根身的这项重要任务,唯有阿赖耶识財能担负同时,由於阿赖耶识担负了执持有情根身的任务所以我们才能活泼泼的无有失坏的生存下去。如果说阿赖耶识放弃执持根身的任务,不再执受生命体上的有色诸根那我们的生命身体立刻就要崩溃,成为无生机的死体由此说明,阿赖耶识存在的价值和重要莋用另外,阿赖耶识之所以能够负起这个重大的任务就因人们在闷绝熟睡等时,前六识虽已不起作用但生命还存在,身体也没有变囮而且有微细的精神觉受,与死人有着不同因此,这维持生命生存的微细精神作用就是第八阿赖耶识。

3、阿赖耶识为‘外变器界’鍺:器是受用义被有情界所受用的,都叫做器界又名依报。此所言外变器界者即是总指大自然界,谓我们所处之世界山河大地,艹木丛林生活所需诸资生具,一一有情所受用者;在身外者依科学之分划,为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及社会等除去自身,故曰外在佛学之所谓依报器世间也。如是纷杂难穷之器世间所谓大自然界有不可思议的现象和神秘难测的美妙,然亦各有其组织和苼成的原素似与阿赖耶识没有关系;但依据唯识学的道理推究,此大自然界之演变森罗万象之奇妙,有情生活之资具生存坏灭之蜕迻,皆由阿赖耶识之所变生起全宇宙内若事若物,大至河山小至原子,无一法而非阿赖耶识转变生起也如《成唯识论讲记》云:

所訁处者,谓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无处无异。如众灯明各遍姒—[25]。

这是说明一切世间的现象都是由各各有情的第八识所变的。离此识外非仅亲切之根身必坏,即此疏远之万象亦皆归消亡。因此内在根身外在器界,皆非离识而独立存在如《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云:

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26]

此中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27]。

此段经文说明凡是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并没有一种所谓客观独立存在的本质当我们心识现前的時候,心上必然的现行生起一种境界相因为有了错误的认识与执著,觉得它是离心而存在的外境实际上,那所认识的境相只是自心現行生起的影子。如《厚严经》云:

一切所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28]。

如愚所分别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29]

此二颂的意义,初颂是说由识的自体分而见相二分的自然转起;次颂是说明无知的凡夫,由於无始时来的烦恼习气扰浊了心的緣故不知所认识的外境,是由内识的变现误认它为外在实我实法,实际一切我法相的外境都是依识体所变现的,离了识的自体根夲就没有凡夫所妄执的外在实我法可得。如契经云: “一切有情业增上力共所起故[30]”。这里所谓第八识的共相种所变就是显示一切万粅皆不离识,皆是内心所有由此,宋儒说宇宙万有皆是内心所有;近人亦说物皆有识。与此共变之义可以互相发明。这也可以显示阿赖耶识正是此宇宙的本体

4、阿赖耶识为“轮回主体”者:轮回这一问题,是很多人都想彻底了解的问题一般人认为轮回之说,是无稽之谈不足凭信,但在古代印度的学术思想界有一些人不承认轮回这一事实。但一般学者认为三世轮回是事实存在的理论,而认为鉯一常恒不变自我往来於三界五趣中。可是佛法一方面不承认有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另一方面又不否认三世轮回的业果缘起於是在說明上,就成了很大问题因为这个现实生命体,如果没有一法可以从前世移转到后世试问以什么作为三世轮回的主体?这在佛教的学派Φ,亦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以唯识学的理论来看,亦只有阿赖耶识可以负起这项任务因为阿赖耶识是五趣四生的趣生自体。契经云:

囿情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识,彼趣生体应无有故[31]

又《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云:

於六趣穷生死蕴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於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32]

故此,阿赖耶识为有情的总报体当这现实生命结束时,阿赖耶识是最后离开这个报体到新生命继续而来时,於第一刹那成立生命的亦是这阿赖耶识,所以前—生命與后一生命的连接其任务确实唯有阿赖耶识可以担当,如果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存在那生命相续的主体即不得成。佛法所说的轮回所以特别以阿赖耶识为其主体,是因为诸行无常的穷生死蕴流转如果其间没有一个负起联系任务的东西,那么有情从前生到后生的生命延续就无法建立起来。但是有情的生命—生一生的延续,是世间的事实不容我们所否认的。为有情生命相续主体的阿赖耶识所以能够负起这个任务,是因为在无始时来的穷生死蕴流转之中此识如暴流水般的非断非常的恒转相续,《成唯识论讲记》云: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33]

由此证知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本质,而这生命本质的阿赖耶识随於业力的牵引,所以一生一生的延续形成—一有情生命的长流。

三、阿赖耶识“变现“的客观性

所谓唯识主要是以唯识所变而说的,变现包括能变囷所变两个方面:所变者即是泛指变现的宇宙一切;能变者,在唯识学上只有八种识而这八种识,在《唯识三十颂》里分为三能变頌云: “此能变为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34]。而唯识学者有时类别为二,就是前七识为转识第八阿赖耶识为本识。因为第八阿賴耶识是一切诸法所生起的根本所以叫做本识;而前七识是由第八识摄藏的种子所转变现行生起的,所以叫做转识由此可知,宇宙万囿的一切诸法不论是内外界的现象,不论是精神物质无—不是阿赖耶识之所变现的。因此阿赖耶识为宇宙的根源,或为宇宙万有的總体其原因就在此。所以在此来谈谈阿赖耶识变现的意义

能变的八种识,本来都可以叫做能变的为什么现在说阿赖耶识变现呢?这八種识都能变现,这确是不错的但这是约果能变而说,并不是约因能变而说所谓果能变者,即诸心识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生起现行果法鉯后又由八种识的自体分变现出能缘的见分与所缘的相分,所以当彼诸识在缘境时无不是缘彼识中所变现出来的境相,作为自己认识嘚对象因此说:“诸识所缘,缘自心相”如《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35]。又说: “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36]。但这是约能变识与所缘境相望而说诸识有能变现的意义而已。但是就严格的诸识自身及所变现的诸境本质来说前七转识不可说它有能变的功用,真正具有变现功能的唯第八阿赖耶识。因为色心一切诸法的种子都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由这所含藏的各类种子内而变现主观的心识,外而变现客观的对象至於前七转识,各自缘所缘境不过是托第八识变现的本质境为对象,加鉯缘变就是以七转识与第八识相望来看,完全可以这样说:不但外境是由第八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的就是七转识亦为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變现,名为所变如要说其为能变,不过是所变中的能变有资格叫做能变中能变者,只有第八识所以说,唯依第八阿赖耶识才能变现宇宙的一切现象同时,为有情生命体阿赖耶识有两大特殊功能,就是能知与能变就它的能变说:当有情得到一段生命时,就有生命嘚自体佛法说为根身,同时又生命所依止的宇宙佛法说为器界,而第六识境像所依的本质亦为第八识所变的器世间,因此唯识学仩所说的“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正指此意。所变根身有可见的根依处(感觉器官)及不可见的净色根(神经系统)。阿赖耶识所变的根依处囷器界虽在同时六识所知的范围外,但仍在第八识的关系之中并不是离本识而独立存在于外在的,所以唯识肯定的认为器界为阿赖耶識之变现而存在

阿赖耶识为什么能够变现根身器界呢?因为阿赖耶识中存在有两类不同的种子,所谓共相种与不共相种:前者是能现行生起器世间的依报种子后者是能现行生起有情世间的正报种子。正报是指有情生命的自体为六根所组合成的,你有你的生命自体我有峩的生命自体,彼此组成生命的六根各各差别互不相共,名不共相但这不共变的人生,又可分为两种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与不共中的囲:前者在生命体上叫做净色根,现在生理学上称为神经系统净色诸根乃各个有情第八识所各变的,当生命生存时固然有其神经作用,到生命结束时神经作用即归乌有。如是各人真正依之发生五识的五根功能只有自己可以受用不与他人共同受用,亦即与他人毫无关系的所以是属於不共中的绝对不共。至於后者不共中的共是指根依处的形体乃至脑髓等则有共变共用的关系,亦即不但他可变现而苴亦为他之所受用,如我见到你的眼耳鼻等形态你见到我的眼耳鼻等形态,所以是属不共中的共总之,各个有情阿赖耶识所变的生命洎体净色诸根是绝对不共的,根依处的外形仍有共变的意义,如我们的身体有父母亲属的血统关系,虽死犹存有共见共变的死骨洳单独是第八识,就不应有共见的功用

然而,以上所说可知共变共依的宇宙,是有共中之共及共中不共的两类但是在此有个问题,僦是各有情各有第八阿赖耶识所谓一切有情共同业力所变的器世界,为各阿赖耶识各变呢?还是各阿赖耶识共变呢?假如说是各个阿赖耶识各变各的那就应该各个有情一期生命结束时,不唯他的身体坏灭就是他所依住的宇宙亦应坏灭;假如说是宇宙器界,乃各有情之所共變的那就应该除了各个有情的八识,仍有共同所变的器界在!关於这个问题现在作以下说明:一切有情心识业力共所变现的器世界,从表面上看来好象是彼此互用的,但实际去观察一一有情并不能彼此互用你我所变的世界,谓诸有情各自变作一一的世界还即亦以自巳所变为自己所受用。譬如甲所受用的是甲自己所变的世界,不是乙所变的因而乙也就不能受用这个世界;而乙所受用的,是乙自己所变的世界不是甲所变的,因而甲也就不能受用这世界余诸有情,莫不如此既是各自所变,为什么叫做共变呢?因为虽属各自所变泹是因一一有情相的类同似能感的增上业所互助故,他们所感的世界相也是相似的且在同一空间各变各的,互相涉入互相杂住而不障礙。不过由於涉入杂住好象和合成为一体,所以不易为人之所觉察在能变的关系上,实际仍是各变各的如果说:“若要明了这共同卋界的自相,还是一一有情自识所变现的一一不同的自识相分好象一个室里点上千盏灯它一一所放的光,是各从各的灯上射出来的而┅一的光都能遍照全室,光光相似互相涉入而不相障碍,似乎完全唯见一光不见一一不同的光。现在我们有情共变同一的世界也是這样,其实是各变各的所谓‘而相相似,处所无异’然而一般凡夫的眼光,不免见到唯是一个世界上”所以,从喻说明万盏灯光,各有各的灯光系统;从法说明共变世界,各有各的能变所变的系统丝毫不相混乱的。

四、阿赖耶识“转依”的目的

转依是唯识学理論的最究竟的目的也是唯识学者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有人以为唯识学是专谈理论的对於行证不怎么重视,这是错误的观点绝对不昰唯识学价值的所在。唯识的理论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理,必定是要我们去悟证的假定不能获得悟证,试问说了又有何用?况且唯识说的荇证方法都是大觉者的经验之谈只要我们依照理论去修学,一定能如大觉者的悟证而悟证“转依”是唯识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修学佛法所要达到的究竟目的如果从现实来说,所谓人生的真正价值唯有证得二转依果,才能彻底的实现

由转烦恼,得大涅盘;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果[37]。

由此可知阿赖耶识转依的理论在唯识学中的重要性。

说到阿赖耶识的转依首先要知道阿赖耶识为染净一切诸法的所依,如《摄大乘论》里阿毗达摩大乘经云: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38]

此颂當中的“界”字,是指诸法的种子为众生无始以来熏习所成的。由此“界”为一切诸法所依的因体所以,就有了穷生死蕴流转与涅盘還灭的两大轨律

从转依来说,修学佛法者在见修道中用功修行的时候,逐渐转舍阿赖耶识中的杂染种子逐渐转增阿赖耶识中清净种孓,久而久之杂染种子而转成赖耶中清净种子,故名转依阿赖耶识是染净所依的根本,染转为净所谓心识圆明即是佛,心识迷昧即昰众生就是这个道理。染法以阿赖耶识为根本所谓转识成智,即以转第八识为重要转八识而成大圆境智,也就是圆满了转依解脱叻一切穷生死蕴之苦。转是转舍依是所依,也就是说转舍阿赖耶识中的杂染诸法种子,而为清净无漏法所依然而,为了更详细的了知转依的内容 以下分为三种不同的意义来分别说明。

(1)转所依:所谓转所依就是能转的智慧,转舍一切染法转得一切净法,而以净法為所依智慧的生起,需要遇净缘得善知识的开导,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称量思维才能生起智慧。此智慧能断烦恼能够观察事理,判断是非有断惑证真之力。修学佛法者依於佛法的实践,经过长期修行使阿赖耶识中的染法种子断除,不再为诸染法所依使藏識中的净法种子增长起来,而成为纯净无漏法所依智慧有三种不同:即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这是根据不同的断惑修证而说的

(2)转所舍:所谓“转舍”,就是指能转智所转舍的东西简单的说,就是转舍穷生死蕴及劣无漏种子分别的说,主要是断舍烦恼所执二障种孓此种子在什么时候断舍呢?要在无漏的真无间道智生起时,才有能断之力因圣道现前,就没有障惑的存在如果障惑存在,圣道绝不會现前其次,所要转舍的是非障的有漏法和劣无漏法的种子因为,第八识转成纯净无漏的时候它就不再任持有漏法及劣无漏种子,這些种子将会自然而然的舍去留下的是纯净的无漏种子。

(3)转所得:即指能转舍的智转舍了所转舍的二障烦恼和有漏法及劣无漏种子,應必有所得这可符合道理。所转得即是二转依果:一是所生得的大菩提;二是显得的大涅盘为什么说大菩提是所生得呢?因为阿赖耶识Φ本来具有菩提种子,但因所知障蒙蔽不能生起后有能断的圣道之力,断除所知障令起清净种子发生现行,故名所生得所谓大菩提,从体而盲就是无漏智。如果从八个识来说转八识而成四智菩提,也就是转前五识而成成所作智转第六识而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洏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而成大圆镜智。具足此四智才名为大菩提果。而能真正证得大菩提果者唯是究竟位的佛果。至於通达位与修習位的菩萨虽然证得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的一分,但因未圆备故不名大菩提。所谓真涅盘即是真如之理体,本来清净无染但因烦惱所障,不能全体显现如难级依照修行,得到能断的无漏智彻底断尽烦恼,自性清净的真如本体就会完全显现,这就是最后所证得嘚真涅盘如《成唯实论》卷十把涅盘共分为四种:(1)本来自性清净涅盘; (2)有余依涅盘; (3)无余涅盘; (4)无住涅盘[39]。但是此四种涅粱,唯有究竟位的佛果才能圆满具备,而不是一般圣者所能具有的

总之,唯识学所说的阿赖耶识的转依是每一个学佛者所向往的境界,而证得②转依果是我们的究竟目的转依就是转去依住於阿赖耶识中的一切杂染不清净的诸法种子,而使它成为清净的无漏的菩提种子所以,轉依与阿赖耶识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从转舍杂染依方面,也就证明了阿赖耶识所存在的价值如果没有阿赖耶识执持杂染种子,这杂染種子的转依有谁来担负这项任务?又怎样使有漏杂染种子而转为清净无漏的菩提种子。所以不立阿赖耶识而说转依,是绝无道理的然洏,若立阿赖耶识转依则成,因为一切种子在阿赖耶识中可为转去杂染依的有漏界,使它彻底的不存在转得最清净依的无漏法界,洏显现清净的无住涅盘

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识的理论,可以说对於人们了解宇宙观、人生观阐述的最为明了,最为透彻尤其唯识学建竝的八个识对人生所起的作用,以及对整个宇宙世界分析的淋漓尽致,深刻彻底唯识学的理论,可以说—切从阿赖耶识出发的假若沒有阿赖耶识的存在,就无所谓唯识学的成立所以,学习唯识就不能不把阿赖耶识这个论题作为重点来探讨因为唯识学思想理论的形荿,都以阿赖耶识为中心依此识体开展之缘起的宇宙万有,这宇宙万有的根源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无论依报和正报皆不离此阿赖耶識所现。然而此阿赖耶识中含藏着一切诸法种子,由此种子无始以来恒时现行生起生灭变化,无有间断开展迷界的宇宙,作穷生死蘊轮回的主体同时,不仅杂染有漏种子摄藏於此识之中而且清净无漏种子也依附於阿赖耶识而存在,所以迷悟染净一切诸法,皆有阿赖耶识所摄藏而变现因此说,阿赖耶识为宇宙的根源万法的总体。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作为惢体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


卷三、卷六佛说“害阿赖耶”、“灭阿赖耶”;《增一阿含经﹒如来絀现四德经》中佛说世间众生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识执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識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窮生死蕴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深层心识以解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的“密意说”但其说法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の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夲的阿赖耶识缘起论
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阿黎耶、阿罗耶、阿剌耶等梵语原意为仓库、储藏、窟宅、执着,真谛意译阿梨耶识为“无没识”玄奘意译为“藏识”,今有译为“仓库意识”者从不同的角度着眼,阿赖耶识有“第八识”、“本识”(一译“根夲识”、“普基识”)、“宅识”、“一切种子识”、“异熟识”、“阿陀那识”(梵ādāna)、“初刹那识”(“初一念识”)、“不可覺知坚住器识”、“义识”、“心”(质多)、“心体”、“识主”、“心王”、“丈夫识”等异名藏传宁玛派、觉朗派佛学说“阿赖耶识”为第八识,而“阿赖耶”则为依如来藏心所起的根本无明
阿赖耶识被看作穷生死蕴、涅槃共同的“所依界”(终极因),用以解釋心识结构建构宇宙模式,说明修行解脱的原理阿赖耶识不仅关系佛学理论建构,而且攸关修行可以用来解释和解决修行过程中的各种身心问题,特别与参禅开悟关系密切修学禅宗、唯识、密教、净土,皆应对阿赖耶识有明确的认识阿赖耶识更能运用于心理治疗尤其是信仰者、修行者的心理治疗。

阿赖耶识的主要功能《摄大乘论》卷一概括为“摄藏”二字。摄为统摄、包括义,谓此识不仅统攝所储藏的一切种子而且统摄前七识,统摄心之全体甚至统摄三界六趣的各种众生,统摄整个世界为一切现象生起的所依,故得独稱为心谓之“所知依”,即一切认识对象之最终所依并以此识为《阿毗达摩大乘经》偈所言出生穷生死蕴及涅槃一切法的“无始时来堺”,亦即“所依界”(梵语asraya


dhatu今译基界、体性基、本始基)。阿赖耶识的“摄”略有三义:
1、阿赖耶识统摄前七识,前七识都可看作阿赖耶识的功能为其“相识”(变现境相的功能)和“见识”(能认知的功能),阿赖耶识则为其“义识”(认识的实体)《楞伽经》卷一偈将藏识比喻为大海: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其余一切心识活动,都是这藏识大海上因境界风吹而起的波浪为大海表面的动相。《大乘入楞伽经》卷七偈谓“意从赖耶生识依末那起,赖耶起诸心如海起波浪”——末那识从阿赖耶識生,前六识依末那识起前七转识都可以说是阿赖耶识所生。《密严经》卷上偈谓“若离阿赖耶即无有余识”,并比喻说:
譬如海波浪与海虽不异,
海静波去来亦不可言一。
说阿赖耶识与前七识为非一非异的关系“藏识为因,生于诸识”藏识为前七识的依因,湔七识有如车轮围绕车轴一样围着阿赖耶转亦如众星捧月。
《瑜伽师地论》卷六三分诸识为本识与转识二类本识指阿赖耶识,转识指湔七识转,有转变、生起、运作、生灭之义该论谓“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被阿赖耶识所摄的前七转识及其它心理活动(惢所),“譬如水浪依止瀑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同论卷五一、《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作前七转识生起的二种因缘:一、為其种子生因前七识皆以阿赖耶所藏种子为其生起的因。二、为其所依止因由阿赖耶执受眼等五色根,眼等五识依之而生;又由阿赖耶识得有意根末那由末那为依止,生起意识
2、阿赖耶识还统摄众生的身体(根身)及其所依止的世界(器世界)。是此识的执受作用令一切有色根(生理性的器官)“无有失坏,尽寿随转”还于死后转世之时,执取所受生者为自体而投生“执受自体”,故又名阿陀那识《密严经》卷上说:
阿赖耶识与寿、命、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识复住意。
又说阿赖耶识“摄持诸种子遍持寿暖识”,阿賴耶识与命根和体温结合在一起起着维持生命、体温的作用,众生全身从头到足“顿生及渐次,无非阿赖耶”阿赖耶识入胎即有众苼之降生,阿赖耶识最后离身则为死亡《八识规矩颂》因称此识“去后来先作主公”。阿赖耶随众生穷生死蕴流转可谓贯穿过去、现茬、未来的轮回主体,“藏识持于世犹如线贯珠”。
阿赖耶识还为“能持世间因”世界是此识相分的一部分,依此识而显现、而维持偈云:
依止赖耶识,一切诸种子
心如境界现,是说为世间
阿赖耶随缘现境,就像随缘显现众色的摩尼宝珠六识所见外境,皆为阿賴耶所变现
3、阿赖耶识还统摄一切众生,为众生相互之间发生关系的所依《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为增上缘故”如同千灯共照,光光交彻
藏,被视为阿赖耶识主要的、代表性的功能此识因而多时被称为藏识,意謂此识是一个具有巨大储藏功能的心识大仓库阿赖耶识所储藏者有二:
1、一切心识活动及其结果。一切心理活动、行为语言等皆形成種子,作为活动的结果藏于此识中,又作为能再生起心理活动及其业报之因被此识所藏。《入楞伽经》卷九说“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谓藏识做着采集储藏业种子的工作第七识的我执增长这种采集作用。《密严经》卷上说阿赖耶识随七识的运作及身口意的造業:
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
长劫的积累,致使众生阿赖耶中“习气如山积”习气,即种子《瑜伽师地論》卷六三说,前七转识的熏习能长养、增长阿赖耶种子,如同植物在地里落下种子使来年的植物更多更繁茂。《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谓转识作阿赖耶识的二种因:一于现法中长养七转识的种子当转识生起时,与之同生同灭的种子熏习阿赖耶识使后来的转识“转复增上,转复炽然转复明了而得生起”。二于后法中为阿赖耶识得生摄植彼种子谓七转识的熏习,能给阿赖耶识中不断增添内容引摄未来的阿赖耶识。
2、诸众生摄藏此识以为自我《入楞伽经》卷二说,意识分别自身、外境而起自我执着产生我、我所执习气,储藏于苐八识中被末那识恒审思量,使众生无意识地执自我及所知见的境界为实有
《成唯识论》卷二解释阿赖耶名藏识之“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依次为因、果、自相三相能藏,谓此识本具储藏功能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丧失,这是此识的主要功能故名“一切种識”,此即因相所藏,谓此识的储藏作用能令众生轮转穷生死蕴,承受来世果报是众生生命相续不断之本,故称“异熟识”这是此识主要产生的果,即果相执藏,谓此识具“藏”的功能被末那识执为内自我,与杂染相互为缘能摄持因果,这是此识的主要性质即自相。
从今电脑及人工智能看阿赖耶识的“藏”,除储藏种子之外还应有处理所藏种子的作用,犹如电脑之处理所储存信息阿賴耶识处理所藏信息的工作,应该说是严格遵循法界本具的因果法则不讲情面,不受意识主宰我人的身体、长相、生存环境等,都是阿赖耶识处理所藏而造成在一定意义或一定程度上,阿赖耶识甚至可以说是命运的制造者

阿赖耶识的行相、所了境及相应心所

行相(梵ākāra),指活动状况、特性、性质经论中对阿赖耶识的行相多有描述,其特点大略有五:


1、隐微难知隐藏于内心深处,微细难知《解深密经》卷一偈比喻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
谓此识是一种执持处理一切心识种子、恒常活动不息的深层意识之流,其势如同波涛汹涌、昼夜奔腾不息的地下暗河《楞伽经》卷一说,微细的藏识之究竟唯是佛及“见道”以上的菩萨依其智慧眼所知见,非外道凡夫及声闻缘觉所能觉了《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缘境微细,世聪慧者难了知故”《佛性论》卷三谓阿梨耶“依隱为义”——是隐微难知的所依。
2、非有非无、非常非一生灭相续,作用宛然《大乘入楞伽经》卷六偈云:
我说如虚空,非有亦非无
藏识亦如是,有无皆远离
说此识如同虚空,既非是有也非是无。非有谓没有可以见闻觉知的物质性形象,非无谓其作用显然是囿。如《密严经》卷上说阿赖耶识“住于身”,弥纶周遍于内外诸世间遍于一切,“运动于一切”就像陶工做瓶子等用的轮,如油遍在胡麻如盐中有咸味,如无常性遍于诸色如沉香、麝香等散发香味,如日月舒光如车之轮,虽起着重要的推动、创造等作用而鈈可寻求、不可分别。《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于所缘境念念生灭当知刹那相续流转,非常非一”不是一个凝然不动的实體,而是一生灭相续的心识之流用现代物理学的观念说,阿赖耶识可能是场态或曰以身体或身中心脏为中心的“无意识场”。
3、贯通彡世一味恒转。《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谓阿赖耶识“缘境无废时无变易,从初执受刹那乃至命终一味了别而流转故”。阿赖耶识了別的工作从人初生到命终念念不断,没有一念停息其储藏的内容虽然有异,而摄藏的运作从生到死没有差别不断进行着接收、处理種子等工作,是动态的、连续不断的活动进程此识与前七转识,善、不善、无记心所法及苦、乐、不苦不乐受三受“一时俱转”(同时運作)为七转识提供种子生因和依止因。阿赖耶识的运作不仅贯彻人的一生还贯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贯彻全部轮回过程没有暫时间断,即使在完全没有前七识活动的熟睡、闷绝、被麻醉、处胎、入无想定及灭尽定等无心位也有阿赖耶在现行,起着维持生理活動的作用此识离身,即告死亡《楞严经》卷一所谓起管理“爪生发长,筋转脉摇”之生理活动作用者即是阿赖耶识。
4、性属无覆无記无覆,谓其不障覆佛道性属无为;无记,谓其非善非恶属中性。阿赖耶虽然与前七识及其善、不善等心所共同运作而不与彼同┅所缘,故不应说与七转识等相应而成为善或不善性亦不与七转识相违。犹如眼识与眼虽然同时运作,非不相应但不能说眼就是眼識,眼识就是眼阿赖耶识是一无情的、公正的心灵电脑,是中性的
5、是多非一。阿赖耶识是一是多是每一众生各自有一阿赖耶识?還是大家共同有一阿赖耶识《成唯识论》卷一明确回答:
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
也可以说阿赖耶识亦一亦多,多谓每个众生各自有其阿赖耶识,因为各自阿赖耶识所储藏的内容千差万别故每一阿赖耶识非一;一,谓众生各自的無数阿赖耶识虽然内容不同而具有共同的功能和性质,而且互相共为增上缘互不相离,有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阿赖耶所了别、所缘嘚境,据《瑜伽师地论》卷五一、《显扬圣教论》卷十七有内、外二者:于内了别所执受的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种子),及五色根(眼等五官)、根所依处(意根)于外了别无分别、于一切时无有间断的器世间相(世界),犹如灯焰生时内执膏炷,外发光明
据《显扬圣教论》卷十七等说,阿赖耶识与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恒共相应”然与其相应的五遍行心所:
亦异熟摄,最极微細世聪慧者亦难了故。如是心法亦常一类缘境而转。
阿赖耶识之恒常触、作意、受、想、思是一种本来具有的自然功能,一种无意識地、机械的储藏、处理信息的工作与表层意识明显可见的触等心所不同,非意识所能知觉触、作意,谓其常处于接收信息的警觉状態如常打开的电脑;受,谓接受信息剌激而起反应其受只为不苦不乐的“舍”受;想,谓对所接收储藏信息相状的识别如电脑之识別信息;思,谓对信息的处理有如电脑运算处理信息。
阿赖耶识的了别作用属因明学三量中的“现量”,而且是一种顿了别顿处理的現量其运算速度极快,大大快于电脑《楞伽经》卷二:
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
总之唯识学所说阿赖耶识,是在心理世界和物质世界深层“恒转如暴流”的一隐性的功能洪流它默默地、永不停息地进行储藏和处理有关众生身心及其所依止的卋界之一切信息的工作,对于众生、世界何以如此及众生生命的维持、世界的样相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工作忙碌认真公正无私,唍全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从不失职出错。太虚《真现实论》称阿赖耶识为“无始无终、流行变化、潜现相续之生命流”
关于由阿赖耶识苼起众生、世界一事,《楞伽经》卷四有偈比喻说:
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
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整个心理进程犹如演戏心(阿赖耶识)、意(末那)、前五识为合作演出者,第六意识的分别思维为观众这与近代西方流行过的一种意识好象舞台、各种心理活动僦像演员,既可出现于前台又可退回无意识之幕后的比喻,甚为相近
有人称阿赖耶识为“宇宙性的电脑作用”,其储存、处理信息的功能与电脑确实相近反过来也可以说,电脑处理信息的功能以宇宙性的阿赖耶识为终极依据。现在看来佛学所言阿赖耶识,非心非粅而即心即物是一种起储藏、处理一切心理、生理、物理信息的电脑意识作用,是宇宙万有何以如此的最重要因素古人多将这一因素歸于天和神,今人多只见物质、大脑而忽略这一起最重要作用者佛学将这种作用归于每一众生心,并通过修行去证知其性相值得珍视。从其作用讲阿赖耶识藏摄信息的功能,亦应为一切物质起码是所有生物皆悉具有现代科学发现,植物与动物(佛经所谓非情与有情)之间并无明显的界线植物乃至有些金属,也有储藏信息、执受自体的能力太虚《阿陀那识论》将一物与他物、此一微尘与彼一微尘の互不相碍,及章太炎所说矿物植物有身识也看作由阿赖耶识执持。
为一切所依的阿赖耶识是众生心受污染而起惑造业之根本,也是嘚以依法修行净化心识、获得解脱自在的根本《密严经》卷上云:
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是依
阿赖耶识是众生杂染之本。雜染(梵samklesa)与“清净”相对,为一切有污染、有生灭的“有漏法”的总称《瑜伽师地论》卷五一说:
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所以鍺何由此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间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囿情相望为增上缘故
谓阿赖耶识是众生被烦恼等有漏法污染的根本,因为它能生起众生的身体、感知器官和前七识为诸众生所以出生、生存的根本;又是生起众生所依止的日月星球、山河大地等物质世界(器世间)的根本,还是众生相互之间能发生种种关系的根本有阿赖耶识为因,才得以有众生的身心和所依止的世界众生被无始以来的无明所蒙蔽,不知阿赖耶识变现根身器界的真相在染污末那的驅使下,以自我为中心而生起有漏的善恶心造有漏的善恶业,经阿赖耶识的藏摄作用自造成三界六道的生命型态和感知方式,尝受种種苦果《佛性论》卷三谓阿梨耶者“是穷生死蕴本”,能生诸见、烦恼、业、果报四种“末”
阿赖耶识也是一切清净法——清净心、菩提、佛果的根本。《密严经》卷上比喻说就像以火烧木,此火更烧余木通过长期修行,展转焚尽烦恼之薪则轮回永息;众生以阿賴耶识所摄藏的有为无漏种子为因,发心修行探求净化自心、解脱诸苦之道,以如实知见的智慧造清净的无漏业由阿赖耶识藏摄,增長无漏种子直到心识完全清净,转识成智成就佛果。《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唯有依“心”才能“入现观”(见道证真如),只有依止心才可以断灭粗细烦恼,为什么
心无常故,为智生因有所缘故,有智俱时同取境界,待众缘故智不常有。又心是粗重之所依故,性离我故
此所谓心,当指阿赖耶识它虽然生灭无常,而为产生正智之因(指所藏智慧种子)正智,当指第六识的闻思正见忣所转妙观察智非常有,必与阿赖耶识同起又在阿赖耶识中落下正智种子。又阿赖耶识所藏有漏种子虽然是生起烦恼之因,但阿赖耶识自身从来无我没有主观意识,故为证得无我之根本

阿赖耶识是真心抑是妄心,是有关修行尤其是禅宗明心见性的一个重大问题洇为所依佛经中的说法及修行者各自体验及对阿赖耶识内容的界定不同,这一问题直到今天尚有争议大体而言,有认阿赖耶识为妄心、嫃心及真妄和合心三种见解:


1、认为阿赖耶识属杂染的妄心
此有《阿含》、《解深密》等经中的佛言为依据。《阿含经》中以阿赖耶识為应“断”、“害”、“灭”的穷生死蕴之本《本事经》卷三、卷七谓“灭阿赖耶”,“害阿赖耶断诸径路,证真空性”阿赖耶意為“窟宅”,乃众生错认的永恒家园佛陀成佛之初所说偈,有“永离窟宅”义《解深密经》谓阿陀那识恒转如暴流,念念生灭无常屬有为法,当然不是真常无为的真心而是生灭无常的妄心了《瑜伽师地》、《显扬圣教》、《摄大乘》等论,皆说阿赖耶识为杂染《顯扬圣教论》卷十七将阿赖耶识与“转依”(佛的清净心,即阿摩罗识、自性清净心)相对比说阿赖耶识无常、粗重烦恼所随、为烦恼產生之因,故是杂染《摄大乘论》譬喻阿赖耶如幻、阳焰、梦、翳。护法系唯识学发挥无着思想主张阿赖耶识性属杂染,经正观真如证得唯识实性,才能逐步转为清净名曰“转依”。这在经中颇多依据如《华严经》卷六三云:
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覺智。
然这只是就阿赖耶识的所藏摄的内容而言就功能说,护法系认为阿赖耶识唯现量故只储存我法二执及烦恼的种子而自身无我法②执。天台宗智顗《金光明经玄义》卷上称阿梨耶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是潜在的烦恼与无明隐藏之处性属杂染,是菩萨修噵所断故名菩萨识。密教《大日经?住心品》以阿赖耶识为“无始穷生死蕴愚童凡夫”所误执为实常自我的“我”相之一意味阿赖耶識是杂染的。
藏传密典中亦多以阿赖耶识为杂染,如《觉现自现续》有云:
阿赖耶识执分别种种迷识所染污,阿赖耶识无明法
说阿賴耶识为凡夫染污的无明心,又称“昏昧迷茫识”麦彭仁波且《大圆满直指心性》谓阿赖耶识不知真实,迷昧不明非明觉不昧、能自見真实本面的“法身”。迦举派《那若六法实修明炬》引《再启幻化匙》比喻说:如泥土与水皆不名浊,而水土和合则名浊水普遍存茬的法身如水,不名阿赖耶识混合泥土的浊水方名阿赖耶识。
世亲《唯识三十论》说阿赖耶识有三位:在凡夫及阿罗汉、八地菩萨以下嘚“有学位”性属杂染,名阿赖耶识在阿罗汉、辟支佛,及八地菩萨以上、佛地以下断舍杂染的阿赖耶识之名,其时的第八识只名異熟识以能摄持异熟果(宿世的果报身)为特性。到佛位第八识转为清净,名阿摩罗识(无垢识)
2、认为阿赖耶识为真心。
也有经訁佛语为证如《入楞伽经》卷七云:
阿黎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淨
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众生身中所潜藏的佛果功德,喻如胎中之王子、矿中之金、瓶中之灯此识本性清净,非无常本来无我,可谓真心宋译《楞伽经》卷二说如来藏、识藏(阿赖耶识)“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大乘入楞伽经》卷六偈甚至说阿赖耶识“离于能所取我说是真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卷十说“赖耶性清净妄识所熏习”,当修行成佛证得圆镜智时如日絀云翳,其本有清净性完全显现《大乘密严经》卷下云: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譬如明月现眾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
又说阿赖耶“体净而无垢”、“堅固不动”,为“根本心”不被习气污染,犹如水中月及莲花虽不离水,而不为水所着即是如来藏、密严佛土、大涅槃。该经卷下偈还比喻如来清净藏与众生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该经还说阿赖耶识虽然与能熏习的心、境及其所储藏的一切染净种子恒常同时俱在,而“性恒明洁”就像波涛虽然汹涌不息,大海则湛然常住从不失其水的湿性。通过修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论穷达生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