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小说描写的大陆是蝴蝶形符号的

求seba蝴蝶的小说合集~_百度知道
求seba蝴蝶的小说合集~
在线阅读都好难找,txt也下载不下来,求合集~ ,多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SEBA蝴蝶,近日来因为一部《禁咒师》而出名,并被大多数人所喜爱的的台湾网络小说家。其本人目前住台湾,(在大陆出版的只有《禁咒师》这个系列可以找到)所以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台湾出版。蝴蝶SABE想象力丰富,作品的构架一般都很庞大,有良好的故事情节,爆笑的话语,还有令人深思的寓意,并非现在一般作家可比。最为出名的就是以《禁咒师》《妖异奇谈抄》和《殁世录》三个故事所构建的神奇的里世界
能不能给我也发一份她的小说合集找了好久都不全,我的邮箱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seba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国内悬疑小说第一人——蔡骏,十本经典作品国内悬疑小说第一人——蔡骏,十本经典作品每天十点小说百家号被誉为国内悬疑小说第一人、悬疑教父的蔡骏老师经典作品推荐01.《天机》简介:遥远神秘的兰纳王陵,鬼魂一样驱之不散的山魈,空无一人的沉睡之城,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在旅行团的每一人头上,逃生是他们的唯一目的。这是蔡骏个人创作生涯至今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长达50万字的超级长篇更是蔡骏对悬疑惊悚小说的又一次挑战。敬请睁大眼睛关注这跌宕起伏的求生冒险,跟随警官叶萧探秘这遥远神秘的南明城,开始一段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02.《猫眼》简介:从雨儿随男友童年搬进童家老宅说起。童年携未婚妻雨儿回到上海,住进了童家空关多年的老宅——“黑房子”。雨儿自搬进来第一天,就感到恐惧纠缠着她,老宅每一扇房门上都反装着猫眼,还有一只神秘的白猫如幽灵般出没。不久,童年失踪多年的母亲佩戴过的猫眼项链出现了,雨儿戴上这串项链后便厄运连连。同时,在黑房子附近发生了多起命案,许多年轻的单身女子被人在家中扼死。警官叶萧负责这一案件,发现黑房子的过去竟也发生过神秘命案。某日清晨,雨儿发现有鲜血从天花板的缝隙间滴到床上,童年赫然躺在楼上房间里,地上有一滩血迹,而他自己却未受伤。从此童年的性情变得怪癖可怕,体内似乎生出了一个恶魔……03.《病毒》简介:冬至前夜,我接到了朋友求救的E-mail,当我赶到朋友处的时候,朋友已经跳楼身亡了。接着,不断有人神秘地自杀,所有的遇难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他们都经常登陆一家叫古墓幽魂的个人网站。当你进入古墓幽魂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无法自拔了,死亡的阴影将随时随地的笼罩着你。随着调查的深入,我惊奇地发现,这一切都源于一百多年前发生在紫禁城里的爱情悲剧。所有这些谜,直到最后一页才能真相大白,然而,噩梦才刚刚开始……04.《人间》(天机的后续)简介:我,从天机回到人间,却丢失了全部记忆。平庸的现实生活,每天厄运缠身,整个世界都与我为敌。忽然,发现自己拥有神奇的读心术,一个惊人的秘密已近在眼前——兰陵王面具忽隐忽现,蓝衣社大门突然敞开。而我,真的是我自己吗?人间,又将何去何从……05.《诅咒》简介:年轻的考古学家江河自罗布泊考察归来后突然死亡,然后接二连三的发生了一系列命案,死因均为心肌梗死所致,而死者都曾参与神秘的罗布泊和消失了的楼兰古国。究竟是谁制造了这些命案?难道真是出自一种神秘的诅咒?……06.《幽灵客栈》简介:建在悬崖附近的“幽灵客栈”里,曾经发生过一起惨绝人寰的凶杀案。客栈主人将自己一家老小全部赶尽杀绝。时隔多年,这群新的旅客,究竟有着怎样的意图?公车上浑身鲜血女子的托付,令他前往探询;而他救回的暗恋女孩,竟是上个世纪沉睡海底的亡魂?既有纯文学的历史性,也有惊悚的流行性。07.《蝴蝶公墓》简介:传说每个城市都一座神秘的蝴蝶公墓,谁都想找到“蝴蝶公墓”,因为它能帮你实现心底的愿望只要你愿意抵押自己的灵魂,但是,所有来到蝴蝶公墓的人都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一起车祸的幸存者留下了录像和日记,却突然失踪。女大学生尚小蝶展开了寻踪探秘之旅,惊人的发现,科学界宣布已经灭绝的阴阳毒蝶“鬼美人”尚存在于地球的一隅…… 中国S大学附近的一片荒园,几十年前一起鬼美人;谋杀案悄然浮出水面……传说中的“半蝶人”竟然果有其人!所有的一切,都在蔡骏最新恐怖悬疑新作《蝴蝶公墓》中一一亮相,夺人心魄的美丽背后却是恐怖与险毒,如果有一天,你找到了“蝴蝶公墓”……08.《玛格丽特的秘密》简介:上海美术馆里展出一幅16世纪的法国油画,画里就是著名的玛格丽特王后。林海是学法语的大学生,当他看见这幅油画时,竟突然昏迷。更离奇的是,当晚他去图书馆查找玛格丽特的史料,遭遇一名神秘男子在他手心写下一行法文,意为“救救我”!林海心存恐惧,在老屋阁楼夹层里发现一卷手绘羊皮书,上面写满了晦涩难懂的中世纪法文。林海找到了悬疑作家“我” 。法国伏尔泰大学的奥尔良教授也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力邀“我”带着羊皮书赴巴黎鉴定。09.《旋转门》简介:伦敦泰晤士河畔,国会广场屹立百年的大本钟在格林尼治时间日1O点07分毫无征兆地突然停摆。此时此刻,留学英国的春雨与恋人高玄擦肩而过,在发现高玄完全丧失记忆后又亲眼目睹他遭遇一场车祸;此时此刻,春雨正抱紧高玄躲过飞车,自己却卷入银行劫案,中枪倒在街头;此时此刻,没有撞车巨响,没有子弹呼啸,春雨和高玄登上同一节地铁车厢,却因为分别来自不同时间,即使对面重逢,也终将永别……两人三段完全不同的际遇在同一时间发生着一一古老的大本钟以指针的静止见证了这一切。当春雨最后一次死里逃生,&地狱天堂旋转门&也即将开启,整个人类正面临着宇宙间最大的危机……10.《地狱变》简介:&深夜,一阵有如大地震的剧烈摇晃中,“未来梦”大厦沉入地下一百五十米,仅二十三人侥幸存活。七天七夜之后,传奇警探叶萧带领救援队深入地下,却只救出六名生还者,并发现大量谋杀痕迹。六名幸存者对地下发生的事情讳莫如深,真话之中夹杂大量谎言。他们为什么说谎?地下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谋杀?谋杀背后有何隐情?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每天十点小说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知识量小说阅读在这里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有一本小说,是主角穿越到八九十年代,然后给新中国提供各种资料,代号好像叫蝴蝶,_百度知道
有一本小说,是主角穿越到八九十年代,然后给新中国提供各种资料,代号好像叫蝴蝶,
我有更好的答案
《永不解密》风卷红旗,在铁血连载
采纳率:97%
《1980之他来自未来》文案: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一份永不解密的档案。 一个很可能是来自未来时空的神秘人,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风暴?找到他,控制他,保护他,从他身上挖出一切有用的信息,这就是我们412专案组的工作,也是我们的使命。创造历史的人,有时并不一定会被历史所记载,但我们无悔。-----------------------------------一看就知道是这本,挺好看的,我也在看
1980他来自未来代号 蝴蝶 混吃等死享乐主义的代表
还有一本《1980之他来自未来》,我正在追的
3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蝴蝶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第六章   80年代小说
第六章   80年代小说
  一、80年代小说创作概况
  80年代是小说创作探索积极,手法多样,成就斐然的时期。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着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小说画廊。
  (一)伤痕文学--政治控诉与批判的文学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小说揭示的文化大革命给孩子留下的内伤,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发表,引起轰动,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也是文学进入新时期的里程碑。1978年8月,卢新华的《伤痕》(写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所造成的悲剧,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残酷的“阶级斗争”和反动的“血统论”给人们心灵造成的重大伤痕。)发表(伤痕文学名于此),逐渐形成伤痕文学创作热潮。
  主要作品还有:郑义的《枫》,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的《芙蓉镇》、莫应丰的《将军吟》、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肖平的《墓场与鲜花》,韩少功的《月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张贤良的《刑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美丽关系的严重破坏。
  这阶段的文学主要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缺少深刻的悲剧性思索。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在美学风格上张扬和确立了丰富的悲剧意识,是社会主义当代文学第一批悲剧文学,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性质。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强化。
  (二)反思文学
  在伤痕文学的同时,一批作家对现实主义创作主张进行深化,对历史进行悲剧性的反思,创作了一批具有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史称反思文学。反思文学的两大主题:一是人民的主题,确立的人民--上帝的观念;二是人的主题,使新时期的文学进一步走向了人学。
  1979年2月《人民文学》发表了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
  反思文学的特征:从社会、政治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历史经验的高度揭示文革的荒谬性和对“人”的全面伤害;主题深刻,具有很强的理想色彩。
  反思文学的内容:反思建国以来政治经济生活的各种运动和“左倾”思潮给对人们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人们在精神上的烙印;
  对党和人民的关系的反思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对扭曲的人格或不健全的文化心理以及国民性的剖析和针砭。
  反思有三种方式:历史反思、现实反思和生命反思。同时表现出三种特点:历史理性、道德理性和纯粹理性。表现为两种美学追求--理性化和悲剧意识。
  主要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茹志鹃的《被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高晓声的《刘顺大造屋》,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记忆》,路遥的《人生》,叶文玲的《心香》,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月食》、王蒙的《布礼》、《蝴蝶》、《相见时难》,谌容的《人到中年》,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方之的《内奸》、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
  (三)改革文学
  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发表,以磅礴的气势开了改革文学先河。小说关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带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改革者的形象塑造。
  其主要特点是:热忱呼唤改革,对改革的进程作了及时快捷和持续的反映和描写;
  力图整体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与人,真切的描绘出改革是一个夹杂着无数挫折、失败、困惑,但有高扬着理想希望的不可逆转的复杂过程;
  创造了一批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心的“当代英雄”。
  如张锲的《改革者》,张一弓的《赵镢头的遗嘱》,水运宪的《祸起萧墙》,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蒋子龙的《燕赵悲歌》,张炜的《秋天的愤怒》,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何士光的《乡场上》、王蒙的《坚硬的稀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
  改革文学调整了文学反思历史,向后看的视点,使文学“回到当下”。但与历次的文学当下关注相比,这一次文学的功利主义、功利话语与审美结合得比较好。体现在一是对改革的阻力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和思考,文学较好的表现了落后与发展之间的物质、精神冲突;二是对改革的进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进行了全程式的关注。三是探索具有理性,文学而不再是感性支配下的政治参与。(文学为政治上的改革者张目,文学再一次介入社会历史作为一种重要的推动力量)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小说的基本言说,采用了其所处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社会情境下的主导性政治话语,依然具有文学启蒙的性质,即文学立足于社会政治层面的观念启蒙。
  (四)寻根文学
  是“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年代初期,
  19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文学史上称为“寻根”小说。
  如汪曾祺的《受戒》、邓友梅的《那五》,吴若增的《翡翠烟嘴》等,勃兴是在1985年后,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陆文夫的《美食家》,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写庄禅精神)、《遍地风流》,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贾平凹的《古堡》、《远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土地与神》,冯冀才的《神鞭》,王安忆的《小鲍庄》、《大刘庄》(写儒家的仁义精神)等。
  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寻根文学标志着中国小说创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是文化意识的形成,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单一的政治视野;二是寻根文学中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融合,打破了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单一格局,在语言文体、隐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表现了文学创作的自觉。
  局限是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五)现代派先锋小说
  在寻根文学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种重视叙事的实验,在创作上表现出强烈实验性的先锋小说。文学史上有“探索小说”、“实验小说”、“现代派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等不同称谓。
  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反意识形态化;对传统文学观念的颠覆,放弃现实,回归自我;叙事的实验性,表现为一种叙事游戏,结构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扁平化,缺少性格深度。
  主要作家有:马原的《拉萨河女神》(1984),《冈底斯的诱惑》(1985),《西海的无帆船》(1985),洪峰的《极地之侧》、苏童的《平静如水》、余华《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格非的《迷舟》、《褐色鸟群》、孙甘露的《访问梦境》、以及叶兆言、北村、林白、海男的小说等。
  80年代,西方现代派作家作品在国内广泛译介,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对中国文坛造成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造成了一批作家在创作观念上对传统文学的颠覆,一些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特征,出现了新潮小说和小说技术的革命,一时间文坛上走马灯的的变幻着各种小说理论和创作方法的实验,使80年代的文坛复杂化、多元化。
  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以及马原、洪峰、莫言等的小说等。
  (六)知青小说
  来自于60、70年代的知青下乡运动。知青运动是一场知识文化的乡村化运动,给大批的青年人生命带来了痛苦的记忆和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潮流性的知青文学并不准确,更多表现为“知青作家群”和“知青文学体”,依附于反思、伤痕、改革文学思潮。
  知青小说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的“插队的故事”,代表作有叶辛的“知青三部曲”--《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为了收获》等,多表现知青的悲剧或生活的崇高和悲壮。
  80年代中期出现的通过知青生活的反思来表现人生的小说,代表作有陆天明的《桑那高地的太阳》、阿城的《棋王》,张承志的《北方的河》等。
  三是90年代出现的第三次知青文学浪潮,代表作有梁晓声的《年轮》、邓贤的《中国知青梦》,叶辛的《孽债》,郭小东的《青年流放者》等。他们以强烈的理性眼光审视了知青生活与知青返城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探讨了知青生活到底在现实中和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称为“后知青小说”。
  二、主要作家作品介绍
  (一)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
  1、 王蒙(1934-): 曾用笔名阳雨。原籍河北南皮,出生于北京沙滩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学习,中学时代与共产党地下党员接触,受到影响。建国后,担任青年团干部,开始文学创作,1953年着手写长篇处女作《青春万岁》,并于1956年9 月定稿,但因“反右斗争”被禁止出版,直到二十多年后来得以出版。195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豆儿》,1956年以一篇“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而引起轰动,1957年因这篇小说获罪被划右派。年在北京郊区劳动。1962年曾到北京师范学校任教,同年发表了《眼睛》、《夜雨》等小说。1963年赴边疆长达16年的思想改造,举家迁至新疆伊犁。曾在那里任汉语翻译。他熟悉劳动人民的生活,创作具有平民思想。1978年调回作协北京分会,1979年平反。年任《人民文学》主编。1986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同年6 月任文化部部长,1990年卸任。文革后撰写了大量作品,出版小说集《深的湖》、《冬雨》、《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在伊犁》、《星球奇遇记》、《我又梦见了你》、《坚硬的稀粥》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失恋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等,评论集《漫话小说创作》及《王蒙、王干谈话录》、《红楼启示录》等。其中《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蝴蝶》、《相见时难》等先后获全国优秀短、中篇小说奖。有广泛的国际声誉,曾获得意大利的蒙德罗文学奖和日本创作学会的“和平文化奖”等。他的创作一直求变求新,经常领风气之先。
  王蒙小说举例分析:
  《活动变人形》--小说通过一个知识分子倪吾诚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变迁,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的心灵结构、生存状态、文化人格与命运的历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化 进程中知识分子两难境遇和二重人格的反思。小说运用了象征隐喻、荒诞夸张以及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手法。写出了知识分子的荒诞生存状态。
  《蝴蝶》:通过一个身份几经变迁的高级干部张思远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追忆和反思,表达了对建国后极左政治路线统治下,人们无法驾驭自己命运的荒谬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王蒙的创作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创作主题的意识形态化,主要牵涉政治问题以及极左路线从肉体到精神对人的伤害;
  创作手法上喜欢使用意识流等现代小说技巧;
  小说的寓言化色彩,常常将个人的生存和命运上升到国家民族命运的层面进行思考;
  语言上具有简明、通俗、艺术化、内涵丰富的特点。
  2、刘心武(1942-):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1950 年随父迁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伤痕文学”的开端,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中篇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有散文集、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以及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刘心武小说的特点:
  社会性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强烈的思辨色彩和理性特征;深沉的文化感和历史感。
  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有《班主任》、《立体交叉桥》、《钟鼓楼》等。《班主任》揭示了文革对青年孩子心灵的戕害和扭曲,提出了“救救孩子”的社会问题。
  《立体交叉桥》:揭示了文革造成人民心灵的变异,个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压抑,呼唤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宽容。
  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了刘心武80年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小说以薛家的婚礼为主线,展现了北京一座九户四合院居民在12小时内发生的故事,通过人物的追溯,构筑了一幅纵横交错的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生态景观图,蕴涵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现实和文化的关注,具有民俗画的风格。历史与文化的交融,市井民俗风情的组合是小说突出的特色。
  80年代后期,刘心武还进行了“纪实小说”创作的实践,通过现实题材对社会文化进行理性的探索。如《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等。
  3、陆文夫(1929-):江苏泰兴人。从小喜爱文学。1948年毕业于苏州中学,赴苏北解放区。翌年随军渡江到苏州,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小巷深处》。1957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因参加筹办《探索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反党集团”成员,长期下放到工厂、农村劳动。粉碎“四人帮”后平反。1978年返苏州从事专业创作。后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饮誉文坛的《献身》、《小贩世家》、《围墙》分获第1、3、6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美食家》获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已出版小说集《荣誉》、《二遇周泰》、《小巷深处》、《特别法庭》、《小巷人物志》、《围墙》、《陆文夫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人之窝》,文论集《小说门外谈》等。陆文夫的小说常写闾巷中的凡人小事,深蕴着时代和历史的内涵,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展现了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
  1956年的《小巷深处》写妓女徐文霞在新社会中的新生历程,大胆的开拓了题材和表现领域,受到好评。
  《美食家》是陆文夫的主要作品。通过对一位嗜吃如命的吃客朱自冶的描绘,艺术的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与社会内容。突出的特征是把苏州的风土人情、园林景致、文化风习等作为现实情节的重要因素使用,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地域魅力。陆文夫的小说有“小巷文学”和“苏州文学”的称誉。
  陆文夫小说创作的特点:
  题材领域敢于冲击禁区;
  民风民俗与地域文化魅力;
  针砭时弊的准确性;
  细腻的心理描写与浓郁的幽默感。
  4、高晓声(1928-):江苏武进人。50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顺达造屋》、《高晓声七九小说集》、《高晓声八一小说集》、《陈奂生》、《觅》、《新娘没有来》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高晓声檀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炼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以及心理的负重前行。
  高晓声以乡土题材“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独树一帜,高晓声的小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精神历程,揭示了他们生活命运与政治、经济、历史和民族性格和心理的关系。高晓声的文学成就在于他塑造了一大批“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表现他们在物资生活变化的同时,精神生活的变化和要求,形象的建立起他的国民性反思与批判的艺术世界。
  高晓声小说创作的特点:
  善于写乡土题材,表现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变迁;
  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融合了西方小说技巧(心理分析、意识流等);
  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个性化的细节和幽默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塑造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二) 蒋子龙、何士光、张洁、谌容、宗璞
  1、蒋子龙(1941-): 河北沧县人。1950年入农闲时的“季节性小学”,1955 年入天津市第四十中学。1958年毕业考入天津重型机器厂技工学校。1960年毕业在工厂当见习工。同年加入海军,在部队的宣传部门工作,开始文艺创作,1962年始发表杂文通讯等,1964年第一篇散文《老崔》发表在《光明日报》。1965年复员回天津重型机器厂。同年发表短篇小说《新站长》。1972年发表小说《三个起重工》。1976年发表的《机电局长的一天》(人民文学1976.1,复刊第一号)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却因所谓“走资派路线”受攻击。后在压力下写了应时的《铁锨传》。1979年以改革为背景,描绘新时代的英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在1979年全国优秀小说评奖中以压倒性票数获奖,引发了“改革文学”的热潮。1980年作协主办的文学讲习所第五期学习班毕业。后历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协理事、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天津分会主席、《天涯》主编等职。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开拓者》、《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蒋子龙集》、《拜年》、《蒋子龙创作精选集》等,长篇小说《蛇神》等,散文集《过海日记》、《国外掠影》,文艺论集《不惑文谈》等。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可读性,特别是前期作品充满“开拓者”的热情。
   工业改革小说的特点:
  “改革文学”的倡导者,善于写工业改革题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注意识;
  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工业改革者形象;
  作品具有现实针砭性质;
  1984年后,蒋子龙小说创作的题材转向农村改革,写了《燕赵悲歌》等作品。
  蒋子龙小说的整体特征:
  美学风格上以阳刚之美为主;
  结构宏大,气势感强,矛盾冲突激烈;
  语言气势雄浑充满雄辩的力量。
  但作品较为粗糙,叙事中议论过多,人物具有类型化倾向。
  2、何士光(1942-):生于贵州贵阳市。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故乡事》、中短篇小说集《梨花屯客店一夜》,长篇小说《似水流年》等。作品《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和《远行》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奖。
  何士光小说创作的特点:善于写山民在新的时代的生活,多乡土气息;作品表现出对人性、人道主义的呼唤,写山民的人格意识的觉醒;善于在大自然的意象和情韵中凝视生活的细微波澜,洞察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将人与自然、人性、时代性融为一体,运用朴素、抒情的笔墨使作品“更神似于真实的生活状态,萦绕着一种审美气氛”,作品具有“高洁清远的诗意之美”。创造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梨花屯”艺术世界。
  3、张洁(1937-):女,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酷爱文艺,尤其是诗歌和音乐。1956年高中毕业,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1960年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处女作《森林里来的孩子》(〈北京文艺〉1978.7),引起文坛注目,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9年加入中国作协,同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触及爱情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这一敏感问题,引起文坛的大反响。1980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后为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现旅局美国。出版有《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初版,修改本)、《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游记《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等作品集。其中《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是反映改革的代表作品,发表后争议很大,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享有国际声誉,曾获意大利1989年玛拉帕尔蒂国际文学奖,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她的作品初期特点是婉约清丽,在宁静悠远中呼唤人的真情;后来的作品更关注社会现实,挖掘人性的复杂。对女性命运的关照是她坚持的创作立场。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发文坛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张洁是一位具有古典理想主义精神的作家,笔触关注的是普通人的人性、人情美,把美好人性的碰撞与传递用作治疗灾难岁月的创伤和心灵的慰藉。
  《爱是不能忘记的》写的是一曲理想爱情的悲歌。
  《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是新时期文坛第一部反映体制改革的长篇小说。通过改革与落后势力的斗争,展示了新时期初始阶段的社会全景。
  张洁的80年代前期小说主要致力于爱情婚姻下女性命运的思考,表现了作家的爱情理想主义观念和对女性尊严的呼唤,主要是审美的。如《祖母绿》、《方舟》等作品。
  80年代后期,张洁的小说中理想主义被荒诞与丑恶代替,通过超现实主义、纷乱的秩序来表现人生的荒诞性,由含蓄深沉变得辛辣狂放,主要是审丑的创作心态。
  90年代的小说继承了80年代后期的风格,以直接切入现实的方式,来揭示人类媚俗化的生存境况以及这种生存中的悲哀。如《红蘑菇》、《日子》等。
  从长篇纪实小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张洁的小说创作进入了超然状态,爱恨交加的奋斗与挣扎走向超然的生命淡薄意识,注重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情感的感悟。
  张洁以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以一种社会悲悯的人世俯瞰的精英姿态,传达对社会人生独特的女性体验。表达“爱是不能忘记的”和“爱是难以言说的”情感体验。
  4、谌容(1936-):女,原名谌德容。原籍四川巫山,生于湖北汉口。1957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翻译。后当过中学俄语教员。曾三次到农村体验生活和劳动。任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谌容1964年开始创作,1980年因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而蜚声中外,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由她改编的同名电影曾先后获金鸡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百花奖。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出版有长篇小说《万年青》、《光明与黑暗》,小说集《永远是春天》、《赞歌》、《真真假假》、《太子村的秘密》、《谌容小说选》、《谌容中篇小说集》,以及《谌容集》等。她还发表过一些散文。谌容善于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开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追求小说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到,格调清新明丽、委婉细腻、朴实深沉。
  《人到中年》:写了中年医生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工作而导致身体不堪承受,集尽死亡的悲剧。揭示了社会普遍的中年问题。
  《减去十年(岁)》是对文革浪费人们宝贵生命的控诉。用荒诞的手法表现对生命流逝的认识。
  《懒得离婚》:表现的是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人们的精神困惑。
  谌容的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具有独特性:她尽量摒弃对爱情的抒情性、诗意性、理想性描写,把爱情彻底的推向现实,在社会广阔的背景下写爱情的现实性。爱情在谌容的笔下成为单纯的社会问题之一,消解了爱情的诗意,谌容的小说属于中性化,女性意识淡薄。在叙述上,缺乏浅唱低吟的特点。
  5、宗璞(1928-):女,原名冯钟璞,北京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1957年发表成名作《红豆》登上文坛,后遭到不公正的批判。新时期她以《弦上的梦》重返文坛。写有《三生石》、《我是谁?》、《心祭》、《米家山水》、《泥沼中的头颅》等作品。长篇小说《南渡记》。《弦上的梦》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宗璞自述说她的创作遵循两个字:诚与雅。这是她文学创作的宗旨,也是她创作的特征。
  宗璞致力于创作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展示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与人格魅力,是这类题材中较有影响的作家。她倾心创造一种静谧舒适的书斋生活,赞美中国悠久的文化和知识分子超脱俊逸的性格,并且把知识分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宗璞小说的语言充满诗的韵味,明朗而含蓄、流畅而有韵致。
(三) 汪曾祺、林斤澜、刘绍棠、邓友梅、冯冀才
  1、汪曾祺(192O-1997):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短篇小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汪曾祺小说创作特点:
  乡土风俗画描写与对传统古典美学境界的钟爱;
  超脱的人生境界和健康的人性呼唤与追求;
  叙述上的诗化和散文化,充满抒情的诗情画意;
  语言简洁明快、流畅自然、生动传神富于节奏感、色彩美。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观念是对当时和当下小说创作功利化追求的反驳,是多样化审美境界的开拓。
  2.林斤澜(1923-):浙江温州人。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5岁离家独立生活。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9年后到北京市文联创作组从事剧本创作,1956年出版了第一本书--戏剧集《布谷》。以后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短篇小说,一般取材于农民或知识分子的现实生活,讲究构思立意,风格清新隽永,独树一帜。短篇小说《台湾姑娘》因在题材和写法上新颖独到,曾引起读者注意。1962年春,由老舍主持,北京市文联举行了三次“林斤澜创作座谈会”,专题讨论他作品的风格特色。近年写了一系列以浙江农村为背景的短篇小说,1987年结集为《矮凳桥风情》出版,一时为人传诵。这些作品语言凝练、含蓄,兼溶温州方言于其中。作者以浓缩的结构、突兀跌宕的情节,白描出一系列人物形象。林斤澜其他的作品有《春雷》(小说集,1958)、《飞筐》(小说散文合集,1959)、《山里红》(小说集,1962)、《林斤澜小说选》(1980)、《石火》(小说集,1982)、《小说说小》(理论集,1985)、《满城飞花》(小说集,1987)以及一些报告文学等。林斤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短篇小说《头像》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林斤澜小说创作的最大特色是母题的恒定性--揭示文革十年浩劫对人性的戕害。恒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写实手法和变形手法的结合运用。善于写“很不正常的生活里,活出来的正常人”。
  揭露畸形社会残害健康的人性,泯灭美好人性的本质,从而寻觅健康人性复归的可能性,是林斤澜小说创作的主旨。
  林斤澜小说通过变形等艺术手段,使其小说短小而精深,平淡而诡奇,冷静而深刻。
  3、刘绍棠():北京市通县人。自幼受到民间艺术和蓟运河畔乡土风味的熏陶,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读高中时发表《青枝绿叶》曾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青少年时代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的歌声》、《中秋节》、《瓜棚记》、《私访记》和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夏天》。这时期的作品清新、淡雅,把土改后的农村写得嫩苗遍野,生机盎然,受孙犁作品深刻影响,有社会主义“田园牧歌”之美誉。后遭波折,益增其华,出版长篇小说12部《地火》、《春草》、《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这个年月》、《十步香草》、《敬柳亭说书》、《野婚》、《水边人的哀乐故事》、《孤村》、《村妇》(第一部),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花街》、《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四十余部。另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0卷)出版。
  刘绍棠在新时期率先提出了建立“乡土文学”的主张,并亲历实践。成为新时期代表性的乡土作家。《蒲柳人家》最具代表性。
  4、邓友梅 (1931-):男,曾用笔名方文、于冬、南补天等。11岁参加八路军。13岁在日本当华工,14岁在新四军当文工团员,从小就在革命的队伍里做事。15岁就开始发表作品,并到北京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在悬崖上》立刻引起重视。不久,错误地受到批判,搁笔二十余年。1978年重新发表作品,先后出版中短篇小说集《京城内外》、《烟壶》、《那五》、《邓友梅短篇小说选》、《别了,濑户内海》,散文集《樱花孔雀葡萄》、《大门以里二门以外》等,另有《邓友梅自选集》(1-5卷)。
  邓友梅的小说和散文作品都与他的经历密不可分。《我们的军长》和《追赶队伍的女兵们》与他少年参军的经历有直接关系;《他乡遇知已》、《别了,濑户内海》是他流亡日本生活的艺术记录。而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京味儿”小说(如《那五》、《烟壶》等),也跟他长期与八旗子弟有交往并多方面积累旗人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批“京味儿”小说,大都取材于旗人的故事。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今日读者不大熟悉的旗人的生活画卷,具有深刻的内涵,给人以历史的感悟和现实的启示。在艺术上,邓友梅竭力追求一种“民俗学”风味。这充分显示了作家的丰富知识和非凡灵气。
  邓友梅善于写北京的市井风俗小说。在小说《话说陶然亭》、《寻访“画儿韩”》、《那五》、《烟壶》、《索七的后人》等小说中,为人们构筑了色彩斑斓、钩人魂魄的“清明上河图”似的民俗、民情画卷。
  《那五》写了一个清代落魄贵族子弟的生活遭际。
  《烟壶》是邓友梅风俗画小说的代表作。围绕烟壶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旧北京的风俗画与人情世态,塑造了没落清王朝各阶层人物的众生相。爱国情调与北京的民俗风情是小说中最令人心动的成分。
  5、冯冀才(1942-):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雕花烟斗》 ,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 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冯冀才小说中重要的成分是对民族文化的批判意识,具有“文化小说”的特征,重视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呈现出明显的天津地域情调。
  (四)张贤亮、贾平凹、王安忆
  1、张贤亮(1936-): 原籍江苏盱眙,生于南京。抗战时期在重庆读小学,抗战胜利后,在南京建南中学、南京市三中学习。1951年入北京三十九中学,1954年被除籍。1956年自愿报名去西北,在甘肃贺兰县的农村当文书,后调任甘肃省干部文化学校文学课教员。50年代初期开始诗歌创作,1957年因发表诗歌《大风歌》(《延河》1957.7)被划成右派。1958年至1976年,经历了劳动、管制、群专、关监,在宁夏农场被剥夺一切社会权利从事劳动。1979年获平反,重新发表作品。1980年调宁夏自治区文联工作,当《宁夏文艺》的编辑,后从事专业创作。现任宁夏自治区文联主席、作协宁夏分会主席。出版有小说集《灵与肉》、《肖尔布拉克》、《感情的历程》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等。代表作有《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前两篇分获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绿化树》获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小说成就:
  题材:一方面取材于自身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反应和省思;另一方面写农民的命运际遇,探究人性、人生,耐人寻味。但也曾因较为胆大的性描写引起过争议。
  艺术美学特征:将作家苦苦思索的人生哲理融会到作品之中,关注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境况和生存感受,作品充满了理性色彩。作品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剖析人物心理,具有多层次的立体效果,人物具有内聚力。对“缺陷美”的发现、发掘和概括,是张贤亮艺术个性的追求,写“痛苦中的欢乐”、“伤痕上的美”。风俗画与人物描写的和谐统一,小说具有诗化色彩。以粗犷、苍凉的大西北风情为背景,具有苍凉雄浑、粗犷质朴之美。
  《灵与肉》:写主人公许灵均,一个被冷落了20多年的“右派”知识分子在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良知的感召下,在灵与肉的磨难中灵魂和精神得以升华的故事。
  《绿化树》:写知识分子章永璘在苦难的肉体磨难中所经受到的灵魂洗涤的心理历程。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表现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的主题。作者用忏悔式的自白阐述了一个精神和肉体都出现“阳痿”的章永璘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灵与肉的搏斗。对极左路线对知识分子的心灵伤害进行了剖析和揭示。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性和性意识描写,以期来展示人物的精神痛苦。
  张贤亮小说的缺陷:一是对传统文学中“才子佳人”模式的因袭;
  哲理性议论破坏了小说叙述和情节的流畅性,显得较为突兀。
  2、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美文》主编。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浮躁》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废都》1997年获法国女评外国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简洁自然。
  贾平凹的创作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人性美的倾诉,代表作《满月儿》,风格委婉缠绵、气韵飘逸。第二阶段是对扭曲性格和灵魂的展示和曝光。如《好了歌》、《二月杏》等。第三阶段是“商州系列”小说,以全方位的视角剖析整个人文环境的变迁给人的心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人的潜意识深处去展示思想情感的冲突。如《腊月·正月》《鸡窝洼人家》等。
  《浮躁》:全面展示了城乡改革所面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心理上的重重障碍,揭示了时代普遍的精神特征:浮躁(一种骚动不宁而又充满进取生气的精神特征,一种时代情绪)。
  《废都》:1993年6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写发生在古城西安的香艳寓言,一个当地名作家庄之蝶,包括妻子在内的诸多女人牛月清、唐宛儿、柳月、阿灿等的周旋,在醉生梦死的情欲中翻滚,最终成为了一个情欲和道德的双重失败者,妻子和情人都离他而去,而他则被迫在满城风雨的绯闻流言中星夜逃亡。庄成为了一个床帷文人。小说中大量采用了“天窗叙事”,成为90年代情欲解放和道德反叛的第一声叫喊,从此,一种以床帷叙事为基本特征的“下半身”文学开始流行。泛滥的天窗里是泛滥的市井情欲的想象。半年后,《废都》被宣布为禁书,出版社被罚款,编辑受处分。贾平凹的命运与庄之蝶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重叠。小说展示的是农业精英的心灵崩溃过程。
  《废都》是一篇影响很大、争议颇多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著名作家庄之蝶的生存状态及“废都”之中社会世相的描绘,意在反映特定时期的一种社会文化精神状态--人进入了精神的废都现象。揭示的是现代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
  小说揭示了在一个物欲横流,价值失衡的文化废墟中,拯救的欲望和欲望的拯救都是另一场危机,文化和精神的废都中人沉沦的必然性。主题是严肃的。
  小说中牛月清、唐婉儿、柳月、阿灿是欲望的几种象征。性的描写泛滥有商业的炒作嫌疑。
  3、王安忆(1954- ):女,祖籍福建同安,生于江苏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不少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深沉思考。她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其底蕴,抉微勾沉,纤毫毕现。笔墨素淡,情韵幽婉,一些作品在文坛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美的探索和表现即“雯雯系列”,以优美的抒情笔触,细腻的表现年轻人对理性爱情的真诚追求。如《雨,沙沙沙》、《命运》、《幻影》、《一个少女的烦恼》等作品。
  第二阶段:对广阔现实的关注。如对知青返城的反思作品《本次列车终点站》,表现上海生活的《流逝》等,以及《归去来兮》、《命运交响曲》等作品。
  第三阶段:1984年后的创作。以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关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与情感变迁,站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如《大刘庄》、《小鲍庄》等本土文化小说,《一千零一弄》《悲恸之地》等都市文化小说,《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岗上的世纪》等性爱小说,以及《逐鹿中街》、《神圣祭坛》、《弟兄们》等女性主义小说。
  《小鲍庄》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是对民族文化中“仁义”原罪式的反思。在表现民族精神美好一面的同时,批判了民族中愚昧迷信、顺天任命的劣根性和宗族意识。
  “三恋小说”从性的角度探讨人性的隐秘。把性爱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对人性的堕落与拯救进行思考。
  《长恨歌》:以一个女性王琦瑶的悲剧命运来展示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
  (五)张承志、韩少功
  1、张承志(1948-):原籍山东济南,生于北京。回族。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文革初红卫兵积极分子。1968年到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在草原上当了四年牧民。197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75年毕业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工作。1978年发表处女作《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人民文学》1978.10 ),引起文坛注意,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语言系学习,研究蒙古族及北方诸民族的历史。1981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年曾在日本东京大学进修。这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金牧场》,中短篇小说《北方的河》、《黑骏马》、《黄泥小屋》等,其中《黑骏马》、《北方的河》分获和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被称作一个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者,早期以草原生活为题材,从大地、民间汲取养料;稍后他把个人理想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开始了他对于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1984年,他到回民聚集地西海固,在那里结识了一大批哲合忍耶的教友,他们为了维护信仰的纯洁及心灵的自由而不惜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极大地震动了张承志。他不仅成了哲合忍耶教徒,而且用文学的形式写了一部宗教史《心灵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初版),在文坛引起了很大震动。他用宗教写作为现代社会的精神沉沦亮出了一条拯救之路,著有随笔集《荒芜英雄路》等。然而他作品中越来越浓厚的宗教倾向也引起了争议。
  张承志小说洋溢着理性主义的光彩。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关注作为自己创作的母题,在创作中渗透着凝重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深邃的思考和热烈的情思。
  张承志的小说中大量使用象征和隐喻,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具有诗化小说的倾向,以诗的精神来结构小说,使小说达到形而上的层面,具有崇高的、悲剧性的、神圣的审美效果。
  张承志进入90年代的创作,存在一定的宗教倾向。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都是浪漫主义的难得佳作。
  2、韩少功(1953-):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68年初中毕业时仅15岁,就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汩罗县汨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在农村,劳动之余写些对口词、小演唱、小戏曲,1974年秋调到县文化馆任创作辅导员,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多有作品问世,并引起一定社会反响。《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别获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大学毕业,到湖南省总工会工作,先后任《主人翁》杂志编辑、副总编。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6月发表中篇小说《爸爸爸》,亦引起一定反响。同年到湖南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8年调到海南省文联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90年调任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另有译著两种。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知识青年生活和农村生活,以思想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被翻译成英、法、俄、意等多种外国文字。
  韩少功的前期创作以悲剧的氛围与艺术效果抨击极左路线,弘扬道德和伦理的力量。以《西望茅草地》、《风吹唢呐声》为其代表;后期的作品以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感来发掘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
  《西望茅草地》: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失败的英雄张种田的形象。
  《爸爸爸》:是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重要作品,对新时期小说创作观念的蜕变起了推动的作用。小说塑造了丙崽这个艺术形象,丙崽是一种意象和人生的象征,作者把一种远古意识和初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给读者,对社会中愚昧、蛮荒、冥顽不化的集体无意识进行了批判。小说充满了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采取时空颠倒、多角度叙事、现实与幻觉交错等艺术手法,使整个作品充满了神秘的象征和寓言色彩。可以看到《爸爸爸》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痕迹。
  (六)徐怀中、莫言
  1、许怀中(1929-):河北邯郸人。1945年参军,建国初在西南军区文工团工作,曾深入西藏体验生活,发表有中篇小说《地上的长虹》、长篇小说《我们播种爱情》及一批短篇小说。1959年发表电影文学剧本《无情的情人》,引起强烈反响,但后来遭到错误批判,使其辍笔20余年。复出后发表短篇小说《西线佚事》及其续篇《阮氏丁香》,中篇小说《一个没有战功的老军人》。《西线佚事》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小说《我们播种爱情》和《无情的情人》,主要反映西藏和平解放后激烈的社会变革,塑造了西藏建设者的形象。作品具有柔美风格。
  新时期,许怀中以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报告文学《母亲站在我们背后》,《团长和他的儿子》复出,尤其是《西线佚事》,摒弃了过去战争文学的模式,以深刻的内容、独特的手法、清新婉丽的风格使人耳目一新,拓展了新时期军事题材的空间,给军事文学注入了新的美学理念,给新时期复苏的文学提供了新的审美风范。作者把笔墨倾注到普通战士男步话兵(刘毛妹)和总机班六名女兵(陶珂等)身上,讴歌了普通战士的献身精神和人格尊严。
  许怀中的作品语言俊秀、清新畅达,重视对人物人情美、人性美的开掘,具有以柔性美为主导的刚柔相济的风格。
  2、莫言(1956-):原名管谟业,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一个农民家庭。极左路线从50年代末期造成了农村社会的普遍贫困,他家是上中农成分,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18岁时走后门到县棉油厂干临时工。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喂猪、种菜。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因受许怀中主任赏识被破格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此后的创作明显受到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被评为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同年从军艺毕业,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开始有报告文学作品问世。1989年秋入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莫言在文学创作上追求天马行空的自由境界,富有创新精神,使其小说呈现出奇特的想象性与神奇感。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自传性的作品,小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象征意味,红萝卜象征着美好,也具有虚幻的意味。小说的主题是朦胧的,但强烈的色彩(黑暗的现实和虚幻梦境的金色形成强烈对比),奇特的感觉(晶莹剔透的红萝卜),使小说焕发出浓厚的抒情意味、鲜明的写意风格,在难以言传中给人美感。
  《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性作品。选的是“土匪抗日”的故事,小说塑造了我爷爷和我奶奶两个独特的形象,小说充满了血腥味和神秘感,充满了生命激情的欢歌。为我们展示了“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小说最大的特色是民间化叙事和生命力的洋溢,特异的故事和非常规叙述方式(语言爆炸)使小说形成了语言和内涵上的极大张力,显得瑰丽而神奇。
  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是莫言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上官鲁氏及其八个女儿、一个儿子在半个世纪的战乱与动荡中艰难生命历程,礼赞了母性的伟大,写出了历史的某种混沌感,在生命礼赞的同时,折射出世事无情、男性生命萎缩的悲剧意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叙事充满了奇幻色彩,显得高远雄浑,充满了寓言性质。
  (七)马原等的先锋小说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具有现代派小说的一些特点,有的还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也有人把其称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
  这类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品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消解深度;二是在文学观念上对旧有真实观念的颠覆,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结构散乱破碎,人物趋向符号化,性格缺乏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把小说的叙述和语言视其为小说的全部。四是在创作姿态上追求自娱写作,具有反主流反启蒙倾向。
  先锋小说在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对小说观念的影响是深远的。
  1、马原(1953-),男,一九五三年出生于辽宁锦州。当过农民、钳工。一九八二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西藏,任记者,编辑。一九八二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拉萨河女神》(先锋小说滥觞之作)、《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叠纸鹞的三种方法》、《上下都很平坦》等。当代知名作家,马原的小说体现出强烈的先锋意识,是先锋派的开拓者之一,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
  马原的小说体现出以下一些先锋性质:
  小说在叙述中呈现出非写实非虚构的模糊状态,叙述视角呈现出随意性,叙述者与被叙述者、接受者纠缠在一起;
  叙述强制性对逻辑的干预,叙述的事件不是通过本身的逻辑联系而是通过人为的叙述联系在一起的;
  小说成为形式的叙述和叙述的形式,叙述成为小说的手段和目的,小说成为一种作者叙述的游戏方式。
  其具有代表性的是《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2、洪峰(1957-):原名赵洪峰,生于吉林省通榆县,祖籍东北。1978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后到白城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任教。1984年底,又调到长春市,在《作家》杂志社做编辑工作。1988年到北京,就读鲁迅文学院暨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创作学硕士研究生班,1991年1月毕业。现仍回《作家》杂志社供职。1983年开始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生命之流》、《湮没》、《瀚海》、《极地之侧》、《走出与返回》等中、短篇。《和平年代》等长篇小说。1988年出版过小说集《瀚海》,被列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文学新星丛书”。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创作追随马原等人的风格,被视为是实验小说的一部分。九十年代之后开始注重小说的情节,应春风文艺出版社安波舜之邀所著的长篇为布老虎丛书中较早的一部,并打破了中国大陆缺少惊险间谍小说的先例,也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小说《瀚海》,叙述了三个家系三代人的悲剧命运,流露出对种族性格的思考,流露出现代主义的主题意蕴。
  3、余华(1960-):浙江海盐人,海盐这个地方,是杭州湾里的一座小城。这小城里的小胡同,宛如密林中的幽深小径。还有石板铺成的小街,用脚踩上去有晃晃悠悠的感觉。还有一条从余华家窗下流淌过去而使余华讨厌的肮脏阴沉的河。余华的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浙江人,父母都是牙医。他从小就感到家中有一种压抑和困禁,渴望自由开放。余华生于日,1977年高中毕业后待业。从1978年开始当了5年牙科医生,1984年《北京文艺》给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星星》,25岁那一年,他又写出了《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的创作,曾经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后来又从他们的艺术中解脱出来,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1984年他写出了《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小说,开始展露了他独具个性的文学才华。1988年的年初他发表了极有影响的《现实一种》,作家及其作品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余华自己似乎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信,他感悟到人和人之间的那种残酷状态,也可以用一种非常潇洒的轻松情调来描画。主要有影响的作品有:短篇小说《死亡叙述》、《爱情故事》、《鲜血梅花》,《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现实一种》、《难逃劫数》、《古典爱情》、《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徐三官卖血记》等。
  余华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冷漠叙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和死亡的叙述。余华的冷漠叙述实现了对历史《一九八六年》、时间(《往事与刑法》)、理性(《河边的错误》)、爱情(《爱情故事》)和伦理(《现实一种》)的彻底颠覆。
  余华叙述的第二个特点是对现成文体的颠覆。如《鲜血梅花》是对武侠小说的颠覆,《河边的错误》是对公案--侦探小说的颠覆,《一个地主的死》是对抗战小说的颠覆,《古典爱情》是对才子佳人小说的颠覆。
  《现实一种》小说叙述的是兄弟仇杀的故事。作者在叙述一个家庭令人惊心动魄的灾变时所使用的语调呈现出惊人的冷漠与安祥,无愤激、无悲悯,用精细而调侃的笔触来叙述杀戮与死亡,以一种极端化的叙述对伦理文化和人性本质进行了极端的颠覆。
  对人生苦难的探询和超越性叙述是近年来余华小说的特点。
  4、格非(1964-):原名刘勇,江苏丹徒县人。 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先后访问过德国、瑞典、日本等国。主讲写作、小说叙事学、伯格曼与欧洲电影等课程。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鸟攸先生》。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于“先锋作家”之中。而198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更是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成为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引以为例的一部。迄今著有《格非文集》(三卷)、《小说叙事面面观》等。
  《褐色鸟群》也许可以称得上是当代中国最费解的一篇小说之一,1988年发表时,华东师大中文系部分师生曾召开讨论会对这篇小说展开多方研究,结果众说纷纭。没有人搞得清这篇小说到底在讲些什么,也没有人否认这是一篇非常奇妙的小说。事实上,它始终诱惑各种读者,从最激进的取业批评家到普通的文学爱好者。
《褐色鸟群》是一篇众说纷纭的小说,当然也是一篇可以从不同角度读解的小悦。这类小说对于传统小说理论无疑是公然的拒绝,所谓主题,典型人物和典型坏境之类的观点,无助于理解这种小说。而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阅读这种小说能体验一次解谜的快感,这也就足够了,若能获取对生活的某种特殊感悟,那就是意外的收获。 
  5、苏童(1963-):原名童忠贵,苏州人。一九八○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据说在那里度过了最令他难忘的四个年头,而他的大名却仍旧在这所著名学府中被人一再提起。一九八三年投入小说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中国当代文坛便再难抹去他的形象。他喜欢“新潮”,曾在其中尽情畅游。他也喜欢“传统”,喜欢琢磨中国的历史风云。《妻妾成群》经电影“大腕”张艺谋改编成著名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主要作品有《1934年逃亡》、《妻妾成群》、《红粉》、《离婚指南》、《罂粟之家》、《平静如水》和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米》等。
  《1934年逃亡》:是苏童的成名作,是一篇家族史小说,以凄艳哀婉的笔调叙述了陈姓家族史上惊心动魄的悲剧性衰败,叙述了畸形、疯狂和充满了肉欲的性爱和不可捉摸的灾变、狂暴和死亡。在小说中,生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沉重。脆弱而且无常,家族的历史及其晦暗与缭乱。但作者并非是理性的审视历史,而是对历史进行“原生态”的呈现,历史是一种浑茫和杂乱的存在,导致小说的主题呈现出丰富的不确定性。
  《妻妾成群》:写女性的扎挣与男性的衰弱,写出了中国历史中灰暗的因素。
  《米》写于1991年,写一个从乡村逃荒领导城市的流浪农民五龙,被饥饿驱赶进入城市,从米铺学徒开始,在无耻的挣扎中成为帮会首领。后来被梅毒腐蚀得全身溃烂,最后他将自己所有的财产--一车皮大米运回枫杨树故乡,他在火车的颠簸中,睡在大米的香气在走向最后的死亡。写的是一个欲望、痛苦、生存与毁灭的故事。“米”是是权利、欲望、仇恨、苦难、死亡的象征。
  6、北村(1965-),原名康洪,福建人。主要有长篇《施洗的河》、《大风》等,中短篇《逃亡者说》、《归乡者说》、《伤逝》等。小说旨在探索对人生的终级关怀和人性救赎的思考。《施礼的河》阐释了人在精神流浪后对宗教的皈依。
  八、其他作家介绍
  路遥():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高加林、刘巧珍的爱情故事,写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的人生困境和选择)。80年代写成长篇《平凡的世界》是对十年文学的反思,是反思文学的重要作品。  铁凝(1957一),女,以女性生活为抒写中心。《哦,香雪》写一个农村姑娘对新生活的企盼;《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写城市少女青春无瑕的真善美。《麦秸朵》写女性的命运和觉酲;长篇《玫瑰门》是对女性自我剖析的力作,具有女性自省意识。
  梁晓声(1949一):主要写知青生活。《雪城》(长篇)、《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风雨》(中篇)被称为北大荒知青小说三部曲。
  古华(1942-):原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湖南嘉禾县农村人。古华在乡间放牛的山间小道上走过自己的童年少年。他的家乡是著名的民歌之乡,那些饱和着痛苦、忧伤、欢乐和憧憬的民歇,给了古华最初的艺术熏陶。从农业专科学校肄业后,作为农业工人和农村技术员,古华在五岭山区一小镇旁生活了十四年,劳动、求知、求食,并身不由己被卷进各种各样的运动洪流里,经历时代风云变幻、大地寒暑沧桑。遥远的古老的山区小镇,苍莽的林区四时风光,淳朴的民风,石板街、老樟树,吊脚楼、红白喜庆、鸡鸣大吠。对古华有一种古朴的吸引力和历史的亲切感。与农民长期的共同生活构成了古华创作的深厚基础,也是他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古华阅读兴趣广泛,中外古今、文野雅俗,文史哲均在涉猎之中。古华虽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学习写作,1962年开始发表短篇习作,但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却是在“三中全会”之后。他认为正是全会精神提高了他“认识生活的能力和剖析社会、人生的胆识”。古华文学创作中最著名的作品《芙蓉镇》发表于1981年,这部小说立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并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曾被改编成同名影片。《芙蓉镇》以60、70年代政治为背景,塑造了胡玉音、秦书田、谷燕山、李国香、王秋赦等群像。小说被喻为“一卷当代农村的社会风俗画”。是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它主要描写湖南的乡镇生活,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之中,借人物命运变迁显时代流转。作品围绕芙蓉姐胡玉音勤劳致富却招来不幸的故事,揭露了极左路线对人性的摧残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通过她最终获得爱情与安定的生活,展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
  除此之外,古华作品还有《快乐菩萨》、《水酒湾纪事》、《美丽崖豆杉》。《土地爷》、《爬满青藤的木屋》、《醒醒老爹》、《山民》、《金叶木莲》。《浮屠岭》等。在用新的观点、新的色调表现农民生活,反映他们的情绪、心理、愿望和坎坷命运方面取得了不寻常的成绩。
  凌力,女,原籍江西于都,1942年生于延安,随在部队工作的父母辗转西安、重庆、南京和北京等地上学。1960年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1966年大学毕业后到七机部三院任技术员,并开始业余创作,1978年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工作。1981年出版描写捻军起义的《星星草》两卷,1987年出版描写顺治的《少年天子》,1991年出版反映明末清初历史面貌的《倾国倾城》,1992年发表《暮鼓晨钟--少年康熙》等长篇历史小说,深受广大读者好评。此外,还著有中篇小说《幼年》和《火炬在燃烧》等。  朱苏进:1953年生,69年参军。成名作《射天狼》。创作态度严谨,基本一年一部中篇。
  其作品以军旅题材为主,但与传统的军事小说有很大不同,将军人刻划成既具有最平凡人性又有着独特魅力的一群。
   部分作品:《惩罚》长篇小说,1978;《在一个夏令营里》长篇小说,1980;《射天狼》中篇小说,1982;《引而不发》中篇小说,1983;《凝眸》中篇小说,1984;《战后就结婚》中篇小说,1986;《第三只眼》:中篇小说、1986;《轻轻地说》、中篇小说,1986;《欲飞》中篇小说,1987;《两颗露珠》中篇小说,1988;《绝望中诞生》、中篇小说,1989;《炮群》长篇小说,1991;《金色叶片》、中篇小说,1991,3;《接近于无限透明》、中篇小说集,1993;《孤独的炮手》、中篇小说,1993;《金色叶片》:中篇小说集,1994。  陈建功:1949年11月出生于广西北海市。1982年毕业于比京大学,先从事专业创作,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陈建功主要从事小说、随笔、电视剧写作。出版过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迷乱的星空》、《陈建功小说选》、《丹凤眼》、《前科》等,随笔集《从实招来》、《北京滋味》等。作品曾多次获全国重要的文学奖,并被译成英、法、日、捷、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李存葆:当代作家,以创作军事题材作品而知名,成名作为八十年代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其作品走传统现实主义一路,风格质朴,但有一定斧凿之痕。人物形象不够丰满  姚雪垠(1910-)现、当代作家。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邓县人。因家贫,只读了三年小学,上初中一学期未读完,被土匪队伍抓走,在土匪队伍中生活约100天,这一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自传性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开始以“雪痕”的笔名发表小说。1931年因参加学潮被学校当局开除,此后刻苦自学,广泛阅读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作品,到北平以投稿、教书为生,曾在《文学季刊》、《晨报》、《大公报》、《申报》等北平、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论文多篇,富于时代感。抗日战争爆发后,离开沦陷的北平返豫,在开封主编《风雨》周刊,赴徐州前线采访,写成书简体报告文学《战地书简》。1938年到汉口,从事抗日文化活动,发表了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受到文艺界的重视。1941年在大别山主编文艺刊物《中原文化》。1942年赴重庆,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兼任创作研究部副部长。1945年到四川三台,任内迁的东北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理文学院长。在此期间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集《M站》、《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重逢》,长篇小说《戎马恋》(一名《金千里》)、《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论文集《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传记文学《记卢镕轩》等,并研究明代历史,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他的小说多写农民在战乱中的变化和反抗斗争,为新文学人物画廊塑造了一批具有强悍豪爽性格的人物形象。作品朴素自然,语言生动,采用北方农村口语,为实践文艺大众化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郑州,后调武汉从事专业创作。1957年错划为右派,1960年被摘掉“右派”帽子。姚雪垠在逆境中开始创作他的代表作3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这一史诗性的作品,以宏大的规模、壮阔的气势反映了宽广的社会历史生活,再现了明末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深远的悲剧内蕴。1963年出版了第1卷,译成日文后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1976年出版的第2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命若琴弦》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计》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我与地坛》是当代文学中散文的经典之作。
  他的小说是对堕入绝境的自我所作的抗争和精神自救。史铁生写作的过程,就是他思考、探寻生存理由、重建精神支柱的过程,进而从自身的困境的探讨深入到对人类共同困境的探讨,从个人的精神自救升华为对人的根本生存处境的终极关怀。  阿城,原名钟阿城,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十二三岁时就已遍览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托尔斯、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中外文学名著。中学未读完,“文化大革命”开始,去山西农村插队,此时开始习画。为到草原写生,转往内蒙,而后去云南建设兵团农场落户。在云南时,与著名画家范曾结识,两人超过“代沟”而成莫逆之交。文革“后,经范曾推荐,《世界图书》编辑部破格录用阿城,作者重返北京。1979年,阿城曾协助父亲钟惦棐先生撰写《电影美学》。从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美学》到中国的《易经》、儒学、道家、禅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阿城在与父亲的切磋研讨、耳濡目染中,博古通今,为其此后创作风格的形成进一步奠定基础。阿城于1984年开始创作。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小说一发,便震惊文坛,先后获 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评选优秀作品奖和第三届全国秀中篇小说奖。此后又有作品接连问世,并写有杂论《文化制约着人类》。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为“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出,共包括三个中篇《棋》、《树王》、《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
  李杭育(1957-),山东乳山县人,生于浙江杭州,当过知青、汽车修理工,1977年考如杭州大学中文系。出版过小说集《最后一个渔佬儿》、《白栎树沙沙响》、《红嘴相思鸟》,长篇小说《流浪的土地》等。“葛川江系列小说”是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小说独特处是对文化的关注,尤其是对吴越文化的粗犷美、苍劲美的发现与歌赞。小说还创作了悲剧性的“最后一个”和开风气之先的“最早一个”人物系列。
  周克芹(O):四川简阳人。代表长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写文革给人的心灵伤害和造成的人生不幸以及逆境中人的生存意志和信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蝴蝶形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