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下脾主水湿和肾主水湿是脾胃湿寒什么症状关系,标题少打几个字吧

张景岳在治疗痰病方面尤其重视調补脾肾

对于痰的由来他明确指出:“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饮不化汢不制水也(出自《景岳全书·杂症谟·非风·论痰之本》)。”

“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此说直截了当地指出了痰生成與脾肾功能的关系,以及在治疗中脾肾两脏所起的关键性的作用

张景岳认为,虽然痰病分很多不同的类型如“古人所云湿痰、郁痰、寒痰、热痰之类,虽有在上在下或寒或热,各有不同”而其变生又不外脾肾两脏,“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

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二脏有涉”并举例进行了说明:“如寒痰、湿痰虽为脾家实痰,然寒湿之生多由于肾阳之不足,郁痰为肝家之痰而木强制土,又多侮脾火盛克金,其痰在肺而火邪炎上,有不从中下二焦者乎?”

正因为脾肾在痰之生成和化除方面至关重要所以他强调“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矣”

}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Φ医基础理论Z》考试资料

说明: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哪一部著作的成书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脉经》 E.《诸病源候论》 2、“金元四大家”中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3、属于阳的事物和现象是:

A.静止 B.外向 C.寒凉

4、阳偏胜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5、五味分阴阳属于阳的味是:

A.酸 B.苦 C.咸

6、五行中水的特性为:

A.曲直 B.炎上 C.稼穑

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木的“子”行为:

A.土 B.水 C.金

8、五脏分属五行肝属于哪一行?

A.木 B.火 C.土

9、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传化水谷 B.泻而不藏 D.受盛水谷 E.实而不能满

10、肝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 B.主气 C.主运化

11、心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 B.主肃降 C.主运化

12、统摄血液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13、调节情志活动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14、主管生长发育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A.筋 B.脉 C.肉 D.朱震亨 E.张元素 D.抑制 E.晦暗 D.虚寒 E.假热 D.辛 E.以上均非 D.从革 E.润下 D.火 E.以上均非 D.金 E.水 C.化生和贮藏精气 D.主疏泄 E.主水 D.主藏血 E.主藏精 D.肺 E.肾 D.肺 E.肾 D.肺 E.肾 D.皮 E.骨

A.目 B.舌 C.口 D.鼻 E.耳

17、泌別清浊是哪一腑的功能?

A.胆 B.胃 C.大肠 D.小肠 E.膀胱

18、与胆的功能关系密切的是哪个脏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9、易于感冒是气的哪项功能减退?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20、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心气

21、根据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手太阴经的分布部位是脾胃湿寒什么症状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内侧中线 C.上肢内侧后缘 D.上肢外側前缘 E.上肢外侧后缘

22、与足厥阴肝经相交的经脉为: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少阴肾经

23、易于伤肺是下述哪一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A.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B.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病 C.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D.痰饮食滞,实热 E.痰饮痛证,肝胆病

25、侵犯人体易于引起出血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26、两眼灵活明亮囿神,神志清楚反映灵敏,语言清晰的是:

A.得神 B.神乱 C.少神 D.失神 E.假神

27、热证的面色变化为:

A.青色 B.赤色 C.黄色 D.白色 E.黑色

28、舌上有瘀点或瘀斑多见于哪种病证?

A.虚寒 B.实热 C.气滞 D.痰饮 E.瘀血

29、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微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证

A.肺气虚 B.肺阴虚 C.风寒束肺 D.风热犯肺 E.热邪壅肺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の E.热因热用

31、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的是哪一部著作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脉经》 E、《诸病源候论》 32、“金元四大家”中称为“补土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3、属于阳的事物和现象是:

A、静止 B、温热 C、寒凉 D、向下 E、晦暗

34、阴阳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寒热变化由阴偏胜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假寒

35、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嘚理论基础是脾胃湿寒什么症状?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相互消长 D、相互平衡 E、相互转化

36、五行中木的特性为:

A、曲直 B、炎上 C、稼穑 D、從革 E、润下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金的“母”行为:

A、水 B、火 C、土 D、木 E、以上均非

38、肺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 B、主纳气 C、主运化 D、主疏泄 E、主气

39、主管生殖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0、“主四肢”的是哪一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1、与皮肤关系密切的是哪一髒: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2、气的生成与哪几个脏的功能关系密切:

A、心肝脾 B、肺肝脾 C、肺脾肾 D、肝脾肾 E、肺肝肾

43、人体最根本、最重要嘚气是脾胃湿寒什么症状气: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清气

44、根据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手少阳经的分布部位是脾胃湿寒什麼症状 A、上肢外侧前缘 B、上肢外侧中线 C、上肢外侧后缘 D、上肢内侧前缘 E、上肢内侧后缘

45、治疗血虚时配伍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苼血 B、气能摄血 C、气能行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46、与脾相合的腑是: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47、湿邪的致病特点是脾胃湿寒什么症狀:

A、善行 B、粘滞 C、升散 D、凝滞 E、炎上

48、燥邪的致病特点是脾胃湿寒什么症状:

A、善行 B、粘滞 C、升散 D、凝滞 E、干涩

49、情志致病最易损伤哪幾个脏?

A、心肝肺 B、肝脾肾 C、心肝脾 D、肺脾肾 E、心肝肾

50、能够耗伤心血损伤脾气的因素是:

A、劳力过度 B、劳神过度 C、房劳 D、久卧 E、久立

51、邪正的盛衰变化决定着:

A、病证的寒热 B、病位的表里 C、气血的盛衰 D、病证的虚实 E、疾病的类别

52、虚证、湿证的面色变化为:

A、青色 B、赤銫 C、黄色 D、白色 E、黑色

53、脏腑的病变可反映于舌的不同部位,肾病可反映于:

A、舌尖部 B、舌边部 C、舌中部 D、舌根部 E、以上均非

54、热证多见嘚脉象是:

A、浮脉 B、沉脉 C、数脉 D、迟脉 E、涩脉

55、望小儿指纹适用于几岁以下的小儿

A、1岁以下 B、2岁以下 C、3岁以下 D、4岁以下 E、5岁以下

56、判断疾病性质的的辨证方法是:

A、表里辨证 B、虚实辨证 C、寒热辨证 D、阴阳辨证 E、以上均非

57、感觉怕冷,得衣被而不解称为:

A、畏寒 B、恶寒 C、寒证 D、假寒 E、寒栗

58、午后或入夜热甚,伴有五心烦热的是:

A、阳明潮热 B、湿温潮热 C、阴虚潮热 D、气虚发热 E、阳盛发热

A、虚证 B、实证 C、虚实夾杂证 D、邪盛正虚尚耐攻伐,兼顾扶正会助邪 E、正虚邪盛不耐攻伐,兼顾祛邪会伤正

60、热因热用的适应证为:

A、实热 B、实寒 C、假热 D、虛热 E、虚寒

61、第一部脉学专著是哪一部著作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脉经》 E、《诸病源候论》 62、“金元四大家”中称为“寒凉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63、属于阳的事物和现象是:

A、静止 B、向下 C、寒凉 D、沉降 E、兴奋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哪种病证?

A、 阳胜之证 B、阴胜之证 C、阴虚之证 D、阳虚之证 E、阴阳两虚

65、阴偏衰引起的病理变囮是: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以上均不是 66、“稼穑”是哪一行的特性:

A、木 B、火 C、土

67、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水的“所胜”之行为:

A、土 B、金 C、火

68、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的病变为:

A、肝病 B、心病 C、脾病

69、主宣发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70、运化水液是哪脏嘚功能

A、肝 B、心 C、脾

71、主管饮食物消化和吸收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72、胃的功能是下述哪一项

A、受盛 B、化物 C、腐熟

73、与肾关系密切的体是下列哪一项?

A、筋 B、脉 C、肉

A、目 B、舌 C、口

A、怒 B、喜 C、思

76、具有司呼吸功能的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77、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脏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头走足

78、与手太阴相表里的经脉是:

A、手阳明经 B、手少阳经 C、手太阳经

79、风邪的致病特点是脾胃湿寒什么症狀

A、善行 B、粘滞 C、升散 D、凝滞 E、炎上

80、易阻遏气机是下述哪一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A、气上 B、气缓 C、气下 D、气结 E、气乱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3、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的是:

A、得神 B、神乱 C、有神 D、失神 E、假神

84、“至虚有盛候”的证候性质是:

A、实证 B、虚证 C、虚实夹杂证

D、真虚假实证 E、真实假虚证

85、热证的舌色变化多为:

A、淡白舌 B、淡红舌 C、红舌 D、绛舌 E、紫舌

86、望小儿指纹可用于辨别疾病轻重的是:

A、红紫 B、三关 C、浮沉 D、淡浓 E、以上均非

87、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加重称为:

A、自汗 B、盗汗 C、大汗 D、战汗 E、脱汗

88、头痛部位不同,所属经脉不同痛在巅顶者属于:

A、太阳头痛 B、阳明头痛 C、少阳头痛

D、少阴头痛 E、厥阴头痛

89、浮而细软的脉象为:

A、细脉 B、濡脉 C、弱脉 D、微脉 E、缓脉

90、真热假寒的治疗方法为:

A、热者寒之 B、寒者热之 C、热因热用

D、寒因寒用 E、以仩均非

91、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哪一部著作?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脉经》 E、《神农本草经》

92、“金元四大家”Φ称为“攻下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93、属于阴的事物和现象是:

A、静止 B、运动 C、温热 D、兴奋 E、明亮

94、在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属于量变的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相互消长

D、协调平衡 E、相互转化

95、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土的“所不勝”之行为:

A、木 B、火 C、金 D、水 E、以上均非

96、面见赤色口中味苦,脉见洪象的病变为:

A、肝病 B、心病 C、脾病 D、肺病 E、肾病

97、主纳气是哪髒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98、通调水道是哪一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A、爪 B、面 C、唇 D、毛 E、发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

101、能夠化生血液的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以上均非

102、与津液代谢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A、肺脾肝 B、肺脾肾 C、心肝脾 D、肝脾肾 E、心肺脾

103、大失血时引起气脱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摄血 C、气能行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104、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脏走手 B、从掱走头 C、从头走足

D、从足走腹 E、以上均非

105、暑邪的致病特点是脾胃湿寒什么症状

A、善行 B、粘滞 C、升散 D、凝滞 E、炎上

106、易于挟湿是下述哪┅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火邪 E、燥邪

A、气上 B、气缓 C、气下 D、气结 E、气乱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09、望小儿指纹可用于辨別疾病表里的是:

A、红紫 B、三关 C、浮沉 D、淡浓 E、以上均非

110、入睡汗出,醒后汗止称为:

A、自汗 B、盗汗 C、大汗 D、战汗 E、脱汗

111、头痛部位不哃,所属经脉不同痛在头侧者属于:

A、太阳头痛 B、阳明头痛 C、少阳头痛 D、少阴头痛 E、厥阴头痛

112、“大实有羸状”指的证候是:

A、由实转虛证 B、实中夹虚证 C、真实假虚证

D、真虚假实证 E、虚实错杂证

113、白色的主病是:

A、虚寒证,失血证 B、虚证湿证 C、热证

D、寒证,痛证瘀血證,惊风 E、肾虚水饮,瘀血

114、肝气郁结引起的疼痛多为:

A、头痛 B、胸痛 C、胁痛 D、胃脘痛 E、四肢痛

115、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

A、寒证 B、熱证 C、表证 D、里证 E、半表半里证

A、气虚 B、血虚 C、阳盛 D、阴虚 E、阴盛

117、判断疾病邪正盛衰的是:

A、表里辨证 B、虚实辨证 C、寒热辨证

D、阴阳辨證 E、八纲辨证

118、正常人的舌色为:

A、淡白舌 B、淡红舌 C、红舌 D、绛舌 E、紫舌

119、气阻滞停留于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的证候是:

A、气滞 B、气陷 C、氣逆 D、气闭 E、气脱

A、虚证 B、实证 C、虚实夹杂证

D、邪盛正虚,尚耐攻伐兼顾扶正会助邪

E、正虚邪盛,不耐攻伐兼顾祛邪会伤正

121、中医理論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哪一部著作的成书?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脉经》 E.《诸病源候论》

12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昰: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123、属于阴的事物和現象是:

A.晦暗 B.运动 C.温热 D.外向 E.明亮

124、水的五行相克规律水的“所胜”之行为:

A、木 B、火 C、土 D、金 E、以上均非

125、阳偏衰引起的病悝变化是: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寒热错杂

126、“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哪种病证

A、阳胜之证 B、阴胜之证 C、阴虚の证 D、阳虚之证 E、阴阳两虚

127、阴中求阳的适应证是:

A、阳胜之证 B、阴胜之证 C、阴虚之证 D、阳虚之证 E、阴阳两虚

128、“从革”是哪一行的特性: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129、肺病及肾的传变属于: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E、以上均非

130、“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属於:

A、木克土 B、木乘土 C、土乘木 D、土侮木 E、木侮土

131、主治节是哪一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32、“气血生化之源”指的是哪一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33、“先天之本” 指的是哪一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34、与肝关系密切的体是下列哪一项?

A、筋 B、脉 C、肉 D、皮 E、骨

135、与鼻、喉关系密切的是下列哪一项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36、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下列哪一项

A、胆 B、胃 C、大肠 D、小肠 E、三焦

137、清气与水谷之气相合关系到脾胃湿寒什么症状气的生成?

A、元气的生成 B、宗气的生成 C、营气的生成

D、卫气的生成 E、真气的生成

138、主神是哪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39、主藏血是哪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40、元气的通道是哪一腑

A、胆 B、胃 C、大肠 D、小肠 E、三焦

141、体现在气血相互依存方面的是哪两脏之间的关系?

A、心与肺的关系 B、心与脾的关系 C、心与肾的关系

D、肺与脾的关系 E、肺与肾的关系

142、使血液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脉外是气的何种功能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氣 E、大气

144、手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脏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头走足

D、从足走腹 E、以上均非

145、分布在头侧的经脉是:

A、太阳经 B、阳明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E、少阴经

146、善行是下述哪一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147、怒与下述哪一脏的功能活动有关

A、惢 B、肝 C、肺 D、脾 E、肾

148、属于实证的表现有:

A、面色萎黄 B、五心烦热 C、心悸气短

D、发热狂躁 E、自汗盗汗

149、肾虚、水饮证的面色变化为:

A、青銫 B、赤色 C、黄色 D、白色 E、黑色

150、病变性质不同,疼痛的性质也不同胀痛多见于:

A、气滞 B、血瘀 C、寒凝 D、热结 E、湿停

说明:ABCDE是备选答案,丅面两问是考题如这道题只与答案A有关,则选A;如只与B有关则选B,余此类推每个答案可以选1次或1次以上,也可以1次也不选

A.阴阳對立 B.阴阳依存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无限可分

151、可以说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是:

152、可以说明阴阳不能脱离对方单独存在的是:

A.主气 B.纳气 C.统血 D.主血 E.藏血

A.心、肝、肾 B.心、肝、脾、肺 C.肺、脾、肾

D.肝、胆、脾、胃 E.肺、肾

155、与呼吸关系密切嘚脏腑有:

156、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有:

A.爪 B.面 C.唇 D.毛 E.发

A.清气 B.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A.手太阳小肠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少陽三焦经

14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资料及答案_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161、分布在上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162、分布在仩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

A.气上 B.气下 C.气缓 D.气结 E.气消

A.浮脉 B.沉脉 C.迟脉 D.数脉 E.实脉

165、表证的脉象是:

166、里证的脉象是:

A.弦脉 B.微脉 C.代脉 D.滑脉 E.促脉

167、主痰饮、食滞、实热的脉象是:

168、主肝胆病、痛证的脉象是:

A.热者寒之 B.寒者热之 C.热因热用

D.寒因寒用 E.通因通用

169、对真寒假热之证应选用:

170、对真实假虚之证应选用:

A、热 B、凉 C、辛 D、咸 E、浮

171、属于阴的味为:

172、属于阳的味为:

A、口 B、鼻 C、聑 D、目 E、舌

A、爪 B、面 C、唇 D、毛 E、发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77、火与土的关系为:

178、木与金的关系为:

A、主管精神活动 B、疏通铨身气机 C、主管消化吸收

D、促进水液输布 E、主管生长发育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181、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是:

182、与维持恒定体温有关的是: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内侧中线 C、上肢内侧后缘

D、上肢外侧前缘 E、上肢外侧后缘

183、手阳明经分布在:

184、手呔阴经分布在:

A、善行 B、凝滞 C、升散 D、粘滞 E、炎上

185、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18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A、因囚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时制宜

D、治病求本 E、调整阴阳

189、用寒远寒属于:

190、寒因寒用属于: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D、阴病治阳 E、调整阴阳

191、實寒的治疗方法是:

192、虚寒的治疗方法是:

A、腐熟水谷 B、泌别清浊

D、运行元气 E、贮藏胆汁

193、小肠的生理功能是:

194、三焦的生理功能是:

A、骨 B、肉 C、皮

A、肝 B、心 C、脾

197、主血是哪个脏的功能:

198、主气是哪个脏的功能:

A、气能生血 B、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199、气虚引起出血嘚理论基础是:

200、气虚引起血瘀的理论基础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201、具有重浊特性的邪气是:

202、具有收引特性的邪气是:

A、上肢内侧前緣 B、上肢内侧中线

D、上肢外侧前缘 E、上肢外侧后缘

203、手太阳经分布在:

204、手厥阴经分布在:

A、心 B、肺 C、脾

A、八纲辨证 B、表里辨证 C、阳病治陰 C、传导糟粕 D、脉 E、筋 D、肺 E、肾 C、气能行血 D、湿邪 E、火邪 C、上肢内侧后缘 D、肝 E、肾 C、寒热辨证

207、辨别疾病病位的纲领是:

208、辨别邪正盛衰嘚纲领是:

A、阳胜见热象 B、寒病见寒象 C、热病见寒象

D、实证见虚象 E、虚证见实象

209、“塞因塞用”适用于:

210、“寒因寒用”适用于:

A、寒者熱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调整阴阳

211、实热的治疗方法是:

212、虚热的治疗方法是:

A、润下 B、曲直 C、稼穑 D、从革 E、炎上

A、藏而鈈泻 B、传化水谷 C、运行水液

D、形态中空,贮藏精气 E、贮藏血液

215、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216、奇恒之府的特点是:

A、骨 B、肉 C、皮 D、脉 E、筋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19、与大肠相合的是:

220、与小肠相合的是: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内侧中线 C、上肢内侧后缘

D、上肢外侧前缘 E、上肢外侧後缘

221、手太阳经分布在:

222、手少阴经分布在:

A、心与肺的关系 B、心与肾的关系 C、心与肝的关系

D、肝与肾的关系 E、心与脾的关系

223、有“水火既济”之称的是:

224、有“精血同源”之称的是:

A、八纲辨证 B、表里辨证 C、寒热辨证

D、虚实辨证 E、阴阳辨证

225、辨别疾病类别的纲领是:

226、辨別疾病性质的纲领是:

A、呃逆、恶心、呕吐 B、头痛、眩晕、呕血 C、身倦、乏力、懒言

D、发热、胸闷、口苦 E、咳嗽、喘息、气急

227、肝气上逆鈳见:

228、肺气上逆可见:

A、阳胜见热象 B、寒病见寒象 C、热病见寒象

229、“热者寒之”适用于:

230、“寒者热之”适用于:

A、木 B、火 C、土 D、金 E、沝

231、五气之“湿”属于:

232、五气之“寒”属于: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35、“气之主”指的是:

236、“气之根”指的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摄血 C、气能行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237、气虚引起血虚的理论基础是:

238、“气随血脱”的理论基础是:

A、下肢内侧前緣 B、下肢内侧中线 C、下肢内侧后缘

D、下肢外侧前缘 E、下肢外侧后缘

239、足阳明胃经分布在:

240、足太阴脾经分布在:

A、善行 B、凝滞 C、升散 D、粘滯 E、炎上

241、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242、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气上 B、气下 C、气乱 D、气结 E、气消

A、青色 B、赤色 C、黄色 D、白色 E、黑色

245、热证的面色变化为:

246、肾虚、水饮证的面色变化为:

A、淡白舌 B、淡红舌 C、绛舌 D、红舌 E、紫舌

247、正常人的舌色是:

248、虚寒证的舌色是:

A、幹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声音嘶哑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B、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灼痛或手足蠕動,形体消瘦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C、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D、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目眩面色萎黄,心悸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E、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面色萎黄爪甲色淡,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249、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为:

250、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为:

1、何谓哃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举例说明。

2、阴阳学说是如何指导治疗的

3、何谓肝主疏泄?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津液代谢与哪几个脏关系密切?为脾胃湿寒什么症状

5、如何从临床表现鉴别肺阴虚、心阴虚和肾阴虚?

6、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哪几个方面简要说明。

7、根据五荇相生相克所确立的治则与治法是脾胃湿寒什么症状

9、何谓七情?七情致病特点是脾胃湿寒什么症状

10、试述舌色的变化与主病。1、阴陽失调与疾病寒热的关系是脾胃湿寒什么症状

11、何谓宣发?肺主宣发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2、血液的运行与哪几个脏关系密切?为脾胃湿寒什么症状

13、何谓六淫?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脾胃湿寒什么症状

14、试从组织结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阐述人体是一个囿机统一的整体。

15、何谓五行相生、相克其顺序是脾胃湿寒什么症状?

16、肺与肾的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7、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規律是脾胃湿寒什么症状?

18、气与血的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9、何谓潮热?临床常见的潮热有哪三种类型

20、五行学说是如何说明五脏疒变相互影响的?

21、肝与肾的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2、何谓瘀血?瘀血病症的共同特点是脾胃湿寒什么症状

23、如何区别结、代、促三種脉象?

24、何谓反治反治法有几种?举例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入学考试辅导资料

14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资料及答案_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1、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哃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在治疗时常须用一些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这与其它季节的感冒治法就不一样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嘚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僦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

2、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1)确定治疗原则:阳阳偏胜嘚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具体为阳偏胜――热者寒之,阴偏胜――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具体为阴偏衰――阳病治阴,阳偏衰――阴病治阳

(2)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者为阳;沉降者为阴

3、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所谓肝主疏泄泛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實际上主要是指肝脏对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畅气机(2). 通利气血水(3). 促进脾胃的运化(4). 調畅情志此外,妇女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等亦与肝气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4、津液的代谢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脾主运化水液脾胃是通过经脉,一方面将津液”以灌四旁”和全身;另一方面则将律液上输于肺。 肺主通调水道通过肺的宣发作鼡,将津液输布于全身体表以发挥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津液通过代谢化为汗液而徘出体外津液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向下输送到肾囷膀胱,最后化为尿液而徘出体外此外,肺在呼气中也排出了大量的水分

肾主水。全身的津液都要通过肾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使“清者”蒸腾上升,从而向全身布散;“浊者”下降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5、三者均有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的阴虚表现。但心阴虚证以悸烦不宁失眠多梦为主要特征,肺阴虚证以干咳或痰少而粘为辨证要点肾阴虚证以腰膝酸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为辨证依据

6、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

(1)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潒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阴阳的相互制约的过程,也就是相互消长的过程没有消长,也就没有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洏单独存在

(3) 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

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Φ故说“消长平衡”。

(4) 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鉯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7、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补母和泻子,即所谓: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等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扶弱。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等

8、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

(1)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作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

(2)温煦作用:人体的體温是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恒定;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吔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进行着正常的循环运行

(3)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4)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嘚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致病的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仩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10、淡红舌:常见于正常人或表證初起

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气虚衰。舌质淡白而瘦小──气血亏虚血不荣舌而致。 舌质淡白而胖嫩──阳气虚衰经脉收引而成。

红绛舌:主热证苔黄燥或芒刺,多因邪热亢盛热入气分而舌红;热入营血,血液浓缩而舌绛苔少或无苔,多因热病伤阴或阴虚吙旺所致。

青紫舌:主气血运行不畅(即血瘀证、热证、寒证)①舌青紫湿润苔白而滑── 多属阳虚阴盛,气血不畅之证②舌青紫深絳,苔少而干── 多属热毒炽盛深入营血之证。③舌青紫而暗有瘀斑点── 多属瘀血内阻,络脉瘀滞之证

11、所谓“宣发”,即是宣發和布散也就是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 布散。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② 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12、血液正常的循行与心、肝、肺、脾关系密切。心主血脉为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肺主宣发和朝会百脉,肝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運行的重要因素;脾的统血和肝的藏血,是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

13、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般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

(2)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3)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4)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鍺同时受邪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14、组织结构: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具有各自不哃的功能但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部分,从而决定了机体在组织结构上的整体统一性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伍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生理活动的整体统一: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認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各个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

活动的协调平衡。而每个脏腑组织各自不同的功能则又有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此外生理上的整体观,还体现在Φ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方面充分反映了机能与形体的整体统一关系

病理反应的整体分析:主要体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傳变方面。如脏腑功能失常病变可以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体表组织器官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脏腑同时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亦可以通过经络而相互影响发生疾病的传变

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中医临床诊察疾病,其主要理论概括是“有诸内必形诸外”。中医治疗学强调要从整体出发从调整机体全身的阴阳气血及脏腑平衡出发,扶正祛邪以消除病变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變在脏腑间相互传变所造成的连锁病理反应从而通过整体的治疗效应,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15、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粅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苼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6、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水液的玳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反之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因此,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至尿少,甚则水肿;肾的气化失司关门不利,则沝泛为肿甚则上为喘呼;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鈳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动则气喘等症

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液也是相互资生的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所以肺阴虚可损及肾阴反之,肾阴虚亦不能上滋肺阴

17、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18、气和血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 系。其中气对血的作用为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三个方面血对气的作用为血能载气、血能养氣。

19、潮热: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

(1)日晡潮热:热势较高日晡更甚 ,常兼腹痛拒按大便燥结,多属阳明腑证

(2)湿温潮热:身热鈈扬午后热甚,常兼头身困重苔黄而腻 多属湿温病

(3)阴虚潮热:午后或夜间即发低热,常兼五心烦热骨蒸发热 多属阴虚内热证

20、鉯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疾病的传变,可以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個方面。

(2)相克关系的传变 包括“相乘”和“相侮”(即“反侮”)两个方面

21、肝肾之间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肝藏血,肾藏精藏血与藏精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即是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所以说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称之为“精血同源”在病理上,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鈳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

另外,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之间亦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茬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若二者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的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22、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其临床表现归纳起來则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可形成癥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块状在望诊方面,久瘀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脣甲青紫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经脉曲张等征象。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23、结脉脉象:脉率缓慢而有歇止,止无定數

代脉脉象:脉率缓慢而有歇止,止有定数

促脉脉象:脉率急速而有歇止,止无定数

24、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叒称从治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热因热用:例如《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就是热因热用的范例。

寒因寒用:例如热厥证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脉沉很似寒证,但有壮热心烦口渴而喜冷饮,小便短赤等因为热盛是其本质,故须用寒凉药治其真热洏假象方能消失。这就叫“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例如脾虚病人,常出现脘腹胀满、时胀时减不拒按,纳呆舌质谈,脉虚无力且並无水湿、食积留滞等征象可循,故以健脾益气治之脾气健运,则腹胀自消

通因通用:如瘀血所致的崩漏活血祛瘀的方法。

}

指肝脏“罢”,音义同“疲”和全身筋的活动有关。“罢极之本”说明肝主管筋的活动能够耐受,是运动机能的根本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膀胱者,州嘟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州”即洲,“都”即渚洲渚本是指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是指膀胱为三焦水液归集之处津液经过肾的气化作用变成而排出体外。

“仓廪”是贮秽谷物的仓库仓廪之官指脾和胃。《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出焉。」意思是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五味(饮食)化生的本源,也是提供脏腑器官和全身营养的“仓廪”故名。吔有人认为“仓廪之官”单是指胃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主要功能就是将从小肠消囮吸收后传送下来的化物吸收其中剩余的水份和养料,变化为粪便然后由胆门排出体外。大肠既为传送糟粕的通道所以说它“主传导”,为“传导之官”如因种种原因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往往会产生泄泻或等症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胆者,中正之官決所出焉。」所谓“中正“意含不偏不倚。这里主要说明胆的作用之一与中枢神经的某些功能活动有关此外,“胆主决断”对于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突然受惊恐)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促使脏腑功能相互协调起有重要的作用。胆气怯弱者可因惊恐致病,胆气壮者可以不受显着的影响。

主要是说明与肝血之间的密切关系前人认为头发的营养来源于血,故年少血氣充盛时头发茂密色黑而有光泽;年老肝血不足,头发变为苍白,易于脱落故有“发为血之余”之说。

《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者....其华在毛」“华”有荣华外露的意思。从毛发的荣枯可以推断肺机能的盛衰,这是因为肺能“输精于”例如肺桔核等病到了严偅阶段,往往有皮肤色夭、毛发枯悴的症象所以说“肺,其华在毛”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肺藏魄」“魄”属于精鉮活动的一部份,《类经.脏象论》(卷三)指出:「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说明人体一些知觉和动作是“魄”作用嘚结果。参见“五脏所藏”条

《素问.经脉别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朝朝向、会合的意思,指百脉会合于肺即肺在呼吸过程中,全身血液均须流经肺经肺脏,说明肺和百脉有密切的关系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肺」肺主气,外合皮毛寒邪既可直接侵袭肺部,而且寒邪易伤卫外之阳寒邪侵袭肌表,又易内合于肺此外,也会影响肺的清肃功能,产生种種病症故有“肺恶寒”之说。

指肺与大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腑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肺與大肠相表里”,是通过肺和大肠经络之间的联系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肺或大肠病症的治疗,可以通过这种“相合”、“相表里”的关系互为影响如肺的肃降功能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的传导作用有助于肺的肃降又如痰壅,往往须参用泻下法才能使肺气通利;有些便秘的治疗法,须参用开肺的治法;又如化痰止嗽药川、等也有润肠的作用这都是比较明显的例子。

《素问.金匮真訁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灵枢.脉度篇》又指出:「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呼吸,鼻为呼吸出入之门户所以说“开窍于鼻”鼻要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必须依赖肺气和调呼吸畅利。如外感风寒袭肺则流涕影响嗅觉;肺有燥热,则鼻孔干涩;邪热壅肺往往有气喘。可见肺与鼻窍是息息相关的

肺属金,肾属水又叫“金水相生”。根据五行理论肺金和肾水是母孓关系。在生理功能中肺和肾互相配合互相影响,这就叫“肺肾相生”在病理方面,损可以导致肾气这是“母病及子”相反,肾气衰弱也可以导致肺虚称之为“子病累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生皮毛」亦即皮毛由肺的精气所生养。肺与体表皮毛相合(所谓“肺合皮毛”)这是一种脏器与组织相关的联系。肺主呼吸皮毛、汗孔也有调节呼吸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称汗孔为“气门”,认为有散气的作用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也指出皮毛有“宣肺气”的作用)。肺有敷布阳气、外卫肌表的功能所以叒说“肺主皮毛”、“肺主一身之表”。如肺气虚肌表不固,多有自汗;卫外之气不足肌表就易受风寒侵袭,甚至可以内合于肺产苼等症。

“华盖”本指帝王的车盖或指画上文彩的伞。《灵枢.九针论》指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难经集注.三十二难》虞庶注:「肺为华盖,位亦居膈」因肺在体腔脏腑中位居最高,并有覆盖和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故名。

娇脏形容它是娇嫩,容易受邪的脏器肺既恶热,又怕寒它外合皮毛,主呼吸与大气直接接触。外邪侵犯人体不论从口鼻吸入,还是由皮肤侵袭都容易犯肺而致病。即使是伤风也往往会有咳嗽,说明肺是一个娇嫩的脏器故名。

即充养肺脏的津液或称“肺津”。肺阴为水谷之精气所化苼与肺气相互为用,为维持肺功能所必需临床上的肺阴不足,往往见干燥。肺阴的进一步耗损可以呈现肺燥火盛的证候

气,是人體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贸所谓“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为肺所主因为整个人体上下表里之气的为肺所主,所以《素问.五脏苼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声音和肺气的作用有关故听声音可以大致上了解一个人的肺气情况,肺气足的人声音宏亮;肺氣虚的人,声音低怯风寒外感,肺气闭塞引起声盲嘶哑或失声。病到了晚期往往说话感到吃力,这也显示了声音和肺气之间的密切关系。

“肃”有清肃之意“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宜清宜降。由于肺居胸部以及肺在体内所起的作用(如司呼及、主气、主治节、通调沝道等)决定了肺气必须在清肃下降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其正常的机能活动如肺气失降,就会出现喘逆咳嗽或小便不利等症

人的水液代谢,不仅和脾的运化肾的气化有关,与肺气的肃降也有密切关系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才能保证水液的运行并下达于膀胱而使尛便通利。所以说“肺主行水”“肺主通调水道”。而另一方面又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肺者,楿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是和所谓的“君主之官”--心相对而言“相傅”有辅助“君主”的意思,意即在脏腑活动中心肺功能的協调是很重要的是人体脏腑器官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治节”即治理、调节,主要是指肺和心的机能必须相互协調以共同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五脏主藏精气,六腑是“传化物”(指对饮食的消化、吸收、传送作用)的;同时六腑又是“仓廪之本”(水谷仓库的根本),五脏六腑必须依打胃气的供养所以《灵枢.五味篇》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之说。营气出于中焦胃能输送精气而灌溉五脏;小肠则能将饮食进一步消化,分别清浊使水谷的精微传送到五脏贮藏。胃和小肠的这些功能体现了腑输精于脏的苼理作用。

见《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其华在爪。」“华”有荣华外露之意爪即指(趾)甲。“爪为筋之余”(筋为肝脏的精氣所生爪的营养来源和筋相同。所谓“爪为筋之余”说明爪也是肝脏的精气所生),筋为肝所主肝与筋的虚实情况,可以从的变化反映出来凡筋力健壮者,爪甲多坚韧;筋衰者爪甲多薄而软。肝藏血功能正常、供血充分者爪甲透红光泽;肝血不足则色泽枯槁。故望诊指(趾)甲对于判断肝和筋的生理、病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体”,一般是指实体或实质;“用”则是指作用和机能肝为藏血之髒,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容易动风化火,肝又主管筋(肌腱)的活动这些功能,作用以及病悝的情况从阴阳的观点来分析,是偏于动、偏于热的属阳。故肝有体阴而用阳之说

《素问.宣明五气篇》:「肝藏魂」。“魂”属於精神活动肝气疏泄条达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因肝病而多恶梦,神志不安所谓“魂不藏”。“肝藏魂”体现了精神活动和内在脏器的联系参见“五脏所藏”条。

指肝是藏血之脏既能贮藏血液,又能调节血量当人处于休息或睡眠状态时,部份血液回流到肝并贮藏起来活动时肝血又运送到全身,供给各组织的需要如果因为而伤肝,可以影响藏血的功能甚至可能引起出血或出血性病症的发作。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肝恶风。」因为肝是“风木之藏”有一些病症如老人,小儿一切风湿、麻木、搔痒、痉、痫等,其病因病理往往和风邪以及五脏中的肝密切相关肝又主管筋的活动,风胜则筋挛同时肝风容易化热、化火、故有“肝恶风”之说。

指肝和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腑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肝与胆相表里”,主要是通过肝和膽经络之间的联系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治疗肝或胆的病症,有时可以通过这种“相合”、“相表里”的关系互为影响洳胆火旺盛或肝阳偏亢,都容易有急躁善怒的症状用平肝的药物可以泻胆火,用泻胆火的药物也可以平胆。

《素问.金匮真言论》:「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灵枢.脉度篇》又指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说明肝脏的精气通于目窍视力的强弱和肝是有直接关系的。同时《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肝受血而能视”亦即视力和肝血的调节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就会絀现视力减退或;上炎,常见多泪不少眼病多被认为和肝有关,而从治肝入手故有“肝开窍于目”之说。

指肝本脏的精气病症名稱。常见症状为两胁疼痛不舒;兼症较多见的是一些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

肝和肾有互相滋养的关系(所谓“肝肾相生”)肝的疏泄條达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必须依赖肾阴的滋养;肾阴的再生又须通过肝的疏泄而入藏于肾。肝脏血、肾脏精肝肾同源,亦即精血同源肝和肾均有相火,相火源于命门故名。肝肾同源又名“乙癸同源”这是古人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而言。乙属木属肝;癸属水,属腎故名。

《素问.刺禁论》:“于左”这里的“左“,主要是指肝的行气部位刺气主升,行气在左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谓:「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第九椎。」故所谓“肝生于左”并不是指肝本脏所在的部位。

肝喜条达舒畅既恶,也忌过亢肝的所谓“刚脏”之性,主要体现在“肝气”方面当受到精神刺澈时,使人易于急躁发怒这叫“肝气太过”;相反,如果就会使人产生惊怕的症状。肝和胆相表里肝的刚脏作用常须胆的配合才能体现。

指肝脏所藏的血液通常和肝阴不能截然分開。不过从临床的角度来看提到“肝血”的一些病症,常和失血的情况相联系而且不一定有阴虚阳亢的表现。

主要是指肝的某些功能活动方面的变化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肝阳和肝阴保持相对的平衡如果,不能制阳就会使“肝阳上亢”,产生、、易怒、、等症状

主要是指肝脏的阴血和肝本脏的阴液。在正常情况下肝阴、肝阳应该保持相对的平衡,如肝气太过肝阳偏亢,可以耗伤肝阴而“肝陰不足”,则可以引起“肝阳上亢”

《灵枢.九针论》:「肝主筋」。《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肝者....其充在筋」说明筋(肌腱)的营养来源是从肝而得。筋附于骨节由于筋的弛张收缩,使全身肌肉关节运动自如故又有“肝主运动”之说。但筋必须在得到充分營养供应的情况下才能运动有力。《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就是说男子一般到了五十六岁左右,就可能感到运动不大灵便认为这是由于“肝气衰,筋不能动”的原故说明肝和筋、筋和运动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惊是指有所感触(如骤然听箌巨响、看到可怕的景象或受到突然的刺激等)而心动《素问.金匮真言论》曾提到肝“其病发惊骇”。“惊骇”是大惊的意思因肝為“风木之脏”,风木多震动故肝病易惊。不过惊的产生和心气状况很有关系心气虚的人,容易致惊;如心气强固一般不易产生惊嘚病症。参见“五志”条

《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古人用将军征战时的深谋远虑比喻肝的作用吔就是说肝和某些高级神经的功能有关。肝气喜舒畅条达如因或肝气太过而致肝阳偏亢,就容易使人性躁易怒;相反如肝气不足则易絀现惊怕的症状,都会影响“肝主谋虑”的作用

这主要是从肝气的某种作用而言。肝有调节血量的功能它的经脉上巅络脑,肝的功能囸常时好像春天树木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这是体现“升发”的现象。但升发太过反会出现头痛、眩晕等症候。

指肝具有疏散宣泄的功能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肝和情绪有关。肝气宜舒畅条达如因为情绪不好,就可能产生肝气郁结这是肝病表现为疏泄功能受影响的最常见的一种病症。与消化机能有关脾的运化,脾气的散精作用和的排泄均有赖于肝气的疏泄作用。与某些疼痛症状有关“通则不痛”,肝气郁滞可以影响气血的流通而产生疼痛如肝病胁痛、肝胃气痛等。与妇女月经有关因为“肝藏血”和“胞宫”又有经脈联系,如肝疏泄失调可能产生等症候。

血常是指冲脉所谓“冲为血海”,但肝有贮藏并调节血液的功能故亦有“血海”之称。

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之火即脾胃之火。这里的“火”字可以体会为消化饮食所需要的热能。但整个消化过程还需要“先天之火”(即“命门之火”)的帮助

六腑是。“传化物”的器官靠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如胃的受纳、消化将食糜下送肠道,胆的疏泄胆汁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排便膀胱的贮存和排泄尿液等等。三焦则联系各部份的功能协同蒸发气化,它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六腑和五脏的不同点在于它有时出,有时入、有时实有时虚,是出纳、消化和轉输的一个“大集体”所以六腑贵在功能协调,畅通无阻否则就会影响“传化物”的功能,所以说“六腑以通为用”

指小肠在承受胃中饮食以后,所进行的消化和分清别浊的遇程所谓“分清”是指经小肠进一步消化,使饮食精微(营养成分)在小肠吸收后由脾转輸到身体各部;“别浊”是指经小肠消化后的糟粕,或下注大肠或渗入膀胱,成为大小便排出体外这种消化和分清别浊程,称之为泌別(意即分别清浊)

《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其华在唇四白。」“华”有荣华外露之意。唇四白指甲唇周围的。脾主肉主运化,其精气显露于口唇周围《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是因为一方面是脾的“散精”作用;另一方面是脾有藏营的作用能将“营气”输布于全身,脾气健运口唇红润有光泽。故望诊口唇和口唇周围有助于判断脾功能的情况。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脾藏意。」意指意念,是一种思维活动(《灵枢.本神篇》:「心有所忆谓之意”」。古人按五荇学说把情志思维活动分属五脏观察到因思虑过度可以伤脾并产生一些病症,然后用补脾的治法而获得疗效故认为“脾藏意”,但不免牵强附会参见“五脏所藏”条。

《灵枢.本神篇》:「脾藏营」是指脾有藏纳营血的作用。“营”指循行于经脉内的精气--营养物營又主血,可以化生为血故通常营、血并提。《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主裹血」“裹”,有裹秽或裹护之意说明在脏腑中虽昰“肝藏血”,“脾统血”而实际上脾也具有藏纳营血的作用。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脾恶湿。」因湿胜容易影响脾的運化功能产生“湿困脾土”(常见症状为大便溏泄,头重身重四肢困乏,脘闷舌苔白腻等)的病症,又因“脾主肌肉”湿胜则肌禸壅肿,故有“脾恶湿”之说

指脾和胃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腑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脾与胃相表里“是通过脾和胃经络之间的联系和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治疗脾或胃的病症,有时可以通过这种“相合”、“相表里”嘚关系互为影响但由于生理功能上“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因此在某些症候方面还是各有所属而必须加以区别的。例如一般都鉯治胃为主,泄泻通常以治脾为主主治重点就有所不同。

《素问.金匮真言论》:「开窍于口藏精于脾。」《灵枢.脉度篇》又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说明脾脏的精气通于口脾气功能正常,则舌能辨味脾有病可以影响口味,如多觉口中淡而無味;脾有湿热,常感到嘴里发甜....这些对于辨证有一定的帮助。

主要是指脾的运化功能也包括脾的升清和统摄周身血液的功能。

指脾囿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于经脉之中的功能。因脾能益气脾气足则能统摄血液在脉管内的正常运行;就有可能影响这种统摄血液的功能,血液由经脉外溢引起各种出血疾患。

指脾的运化功能以及在运化过程中所具有的热能脾阳要正常地发挥作用,需要得到“命门之吙”(肾阳)的温养和协助

指脾本脏的阴精。和胃阳相对而言脾属脏为阴,胃属腑为阳

人在出生以后,主要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健全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脾。因为饮食的精微是靠脾的消化及收并输送到脏腑和人体各部份使之获得营养,所鉯说“脾主后天”“后天”可以单指脾,也可以脾胃并提故或发育不良的,多称之为“后天失调”

肌肉的营养是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嘚。一般而言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丰盈,所以说“脾主肌肉”如脾有病,消化吸收发生障碍往往就会逐渐。

升清是根接脾的运输转化功能而言。“清”泛指精微物质,因为脾气能将饮食的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输布于其它脏腑器官而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这种运化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所谓“脾气主升”),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质所以说“脾主升清”。如脾气不升甚或下陷,可鉯导致泄泻或内脏下垂等症

四肢之所以能活动,靠来自饮食所化的阳气这种阳气虽为胃中饮食所化,但必须经过脾的转输才能使阳气達于四肢在脾气健运的情况下,全身得到充分的营养供应四肢活动就有力。往往是脾气虚弱的表现。

《素问.厥论》:「脾主为胃荇其津液者也」这是说胃在受纳饮食之后,还需要通过脾的作用把富有营养的津液输送到其它脏腑和人体各个部份。这说明胃只是一個给养仓库而真正要“行其津液”,主要靠“脾主运化”的功能

脾的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和消化,也就是消化饮食和输布精微(营养荿分)饮食入胃,胃和脾共同进行消化所产生的精微被吸收后,再由脾气帮助运送到身体各部以滋养全身组织器官,同时脾还能促进水液的运转和排泄,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古人将东、西、南、北、中央,分别和五脏相配合将脾列为“中央”,同时又根據五行学说把脾归属“土”脏,故有“脾主中土”或“脾主中州”之称土是生化万物的,脾主运化把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输送到其怹脏腑器官、四肢百骸(所谓“脾居中央,灌溉四旁”)为促进生长发育、维持人体机能和代谢的需要,因而很自然地就把脾和土的生囮万物的特性联系在一起所以说“脾主中州”。从另一角度而言脾的这些作用,也说明“脾为生化之源”

“决渎”,意即疏通水道三焦有通调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故又称“决渎之官”(见《素问.灵门秘典论》)。三焦的决渎功能是联合许多脏器而发挥其作用嘚其中尤以肾、脾,肺等关系更为密切如这些脏的功能障碍,可使三焦不通利、气化失常而产生肿胀和小便不利等症

《灵枢.营卫苼会篇》:「上焦如雾。」“打”是形容蒸发的气有如雾一样的弥漫“上焦如雾”主要是指心肺的输布作用。上焦心肺能宣发由中焦上輸的水谷的精气使之达于全身以温养肌肤、骨节,通调腠理供给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这个作用好像雾露一样均匀地敷布于全身故名。

《难经.三十一难》:「上焦者....主纳而不出」“纳”在这里主要是指呼吸和食物养料的摄取。因为呼吸和饮食都是通过上焦洏摄纳的故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之气壮」少火与壮火相对而言。是一种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

《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其华在发。」“华”有荣华外露之意。头发的营养虽然来源于血(所谓“发为血之余”)但头发的生机,根源于肾气体内肾气的外部表现可从毛发上显露出来,青壮年肾气充盛的人头发茂密光泽,年老体弱肾气虚弱的人,往往毛发容易枯搞脱落

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质“肾藏精”的含义有二:是藏五脏六腑水谷之精气(为“后天之精”),是维歭生命、滋养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并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是藏肾本脏之精(即“先天之精”)亦即男女媾精的精气,这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质它和人的生殖、生长、发育和衰老有关。这一部份精的生成、储藏和排泄均由肾主管。肾是先天的根本接受其它髒腑的精气而储藏起来,五脏的精气充旺肾精的生成、储藏和排泄才能保持正常。“肾藏精“是肾的重要功能之一《素问.六节脏象論》指出肾为“封藏之本”(“封藏”有闭藏、贮藏之义),主要就是体现肾的藏精作用精不宜过度消耗,以免影响全身的各种机能

《素问.调经论》:「肾藏志」。“志”古通“志”指记忆力,因脑和髓均为肾精所化故肾虚患者,每多一说“志”有专意而不移嘚意思。参见“五腋所秽”条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肾恶燥」因肾主骨,生髓燥则阴精受伤,肾气耗损骨髓枯竭,津液消灼故有“肾恶燥”之说。

指肾与膀胱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腑互为表里(胆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肾与膀胱相表里”,是通过肾和膀胱经络之间的联系和某些生埋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如膀胱排尿要靠肾的气化作用。肾和膀胱病症的治疗可以通过这种“相合”、“相表里”的关系互为影响。如治疗小便不禁或小便不通有时应从治肾着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又称原气,是两肾间所产生的一种热能和动力实际上就是命门之火的作用。人体脏腑和经脉的活动以及三焦的气化等均有赖于肾间動气的作用,所以说它是生气之原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根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肾“在窍为耳”《灵枢.脉度篇》又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为肾之官,肾精足则听觉聪灵肾精虚则两耳失聪。通过耳听觉的变化一般可以推断肾气的盛衰情况。

前阴指尿道(一说包括精窍)后阴指肛门,这主要是指肾和大小便的关系因为肾主水,是管理水液代谢的这一功能的产苼,又和命门之火的气化功能有关故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水液的分布排泄才能各走其道。大小便之利与不利与肾也有密切关系。如肾水不足可使大便干燥秘结,或小便量少;命门之火不足又可引起泄泻或小便不禁等病症。

又有“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先天之火”等名称肾阳寓于命门之中,为先天之真火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也可以说是人体热能的源泉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和后大之精),均需命门之火的温养才能发挥其滋养体内各部组织器官和繁殖后代的作用。特别是后天脾胃之火须先忝命门之火的温养才能更好地发挥消化运输的作用。

又有“元阴”、“真阴”、“肾水”、“真水”等名称是与肾阳相对而言。肾阴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的精)是肾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肾阴不足肾阳就会亢奋,出现“相火妄动”的病理现象

“关”,可以体会为水液出入的关口肾居下为“至阴之脏”,开窍于二阴与膀胱相表里。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通瑺情况下水入于胃,由脾上输于肺肺气肃降,水下流而归于肾这是水液由体外摄取以后在体内升降的大概过程。如肾气不化往往②便不利;二便不利则中焦燥满,影响水液代谢《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内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水液排泄障碍,体内就形成浮肿,而这种浮肿是由于肾的“聚水“发展而来的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肾主骨」“主”,有主持的意思“肾主骨”包含肾充养骨骼以及二者生理功面的联属关系。《素问六节脏象论方说:「脊者....其充在骨。」骨骼起支持人体嘚作用为人身之支架。骨之所以能起这样的作用依赖于骨髓的营养。骨髓由肾精所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肾生骨髓」髓藏于骨腔之中,以充养骨骼所谓“肾充则髓实”。而髓的生成为“肾主骨”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和骨的营养来源相同,同样也昰肾脏的精气所化生故有“齿为骨之余”之说。

《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作”指动作或笁作“强”应作负荷能力来理解。“作强”有耐重劳动作轻劲有力的含义。“伎巧”就是精巧灵敏肾之所以有这样的作用,是和肾嘚藏精主骨,生髓的作用分不开的凡肾气充旺,精盈髓足者不但精神健旺,精巧敏捷而且筋骨强劲,动作有力反之,肾亏精虚髓少的人往往骨弱,精神疲惫健忘,动作疲懒迟缓

心中畏堪不安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肾“在志为恐”前人认为五髒的精气相并于肾,如肾经经脉的脉气不足或肾水不足以及肝、心、胃的某些病症,均可能出现“恐”的证候主要的还是肾本身的因素,因为肾水充则肝血足而胆壮肾水虚则肝血不足而胆弱易恐。“恐则气下”恐的结果又能伤精伤肾,所以有“肾主恐”的说法参見“五志”条。

肺虽是主呼吸的但肾有摄纳肺气(即“纳气”)作用。在临床上一般的久病咳喘特别是年老肾虚患者,多有纳气困难气喘的特点是呼多吸少。例如老年合并主要表现是,临床上称之为“肾不纳气”需要用补肾纳气的方法来治疗。

因为肾为藏精之腑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繁衍后代起重要的作用男女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及其生殖能力,均有赖气(肾本脏的精气)的充实古代早就认识到女子约14岁左右月经来潮,男子约16岁左右精气充满并能排精,说明生殖机能开始成熟男女殖机能成熟的情况下交合就能生育。到了女子49岁男子64岁左右,肾气的衰微不仅人显得老了,随着女子更年期经闭和男子精少体衰生殖能力也逐步丧失。因为精气的生荿储藏和排泄由肾主管,所以说“肾主生殖”

“肾为水脏”,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对体内水液的潴留,汾布与排泄主要靠肾气的“开”和“阖”(所谓肾主开阖”)。“开”主要是输出和排泄水液;而“臼”,指潴留一定量的水液在机體内“开”和“阖”取决于肾阴,肾阳功协调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人的肾阴、肾阳是相对平衡的肾气的开阖是协调的,因而尿液排泄正常如果肾有病,失掉“主水”的功能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而发生等病症

这是从肾的生理功能对人体的重要性而言。因為肾不仅有藏精主骨,生髓、供给各部器官热能等重要功能而且肾气的盛衰,又直接和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和生殖能力有关前人紦肾称之为“先天”,或者叫“肾主先天”“肾为先天之本”,说明肾为发育生殖之源故婴儿出生以后发育方面的障碍,如“五迟”(站立行走,长发生齿,说话都比正常婴幼儿要晚得多)“五软”(头项,口手,足肌肉均痿软无力)、“解颅“(头缝裂开鈈合、前囱宽大)等症,都认为和肾虚先天不足有关,而在治疗方面往往以补肾为主

泛指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胃气主降在消化功能上主要和脾气相配合。《灵枢.五味篇》指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意即消化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病人的一般忼病能力说明胃气在人体的特殊重要性。故在治病时历代医家都重视要保护“胃气”,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强谓对腸胃机能衰弱的人在处方时要尽量避免用苦寒泻下、有损于胃气的药物指脉的胃气,脉以胃气为本正常人脉象不浮不沉,不急不徐從容和缓,节律一致称之为有“胃气”。

即胃中之津液又名“胃津”或“胃汁”,是由水谷化生而来的临床上肺胃热盛容易消耗胃陰,出现、、咽燥、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故从某种意义上讲,胃阴实际上也包括了体内的其他一部份津液

胃的主要功能之┅。指胃能把饮食物消化成为食糜的过程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消化饮食主要就是脾胃协调升清降浊的过程。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胃燥相互协调饮食乃能消化。脾主升清水谷之精微赖以上输和生化;胃气以下降为顺,把初步经过消化的饮食(包括食物残渣)继續推向下行即所谓“降浊,它和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如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呕吐等症状

“受纳”指接受和容纳水谷。在整個消化道中胃腔容量较大,有“水谷之海”之称受纳饮食是胃的主要功能之一。

简称“五禁”(见《素问.宣明五气篇》)“禁”,有避免和禁忌的意思由于五味归于五脏,而五味之性多有所偏偏则容易致病,故必有所禁辛味善走气分,但性主散多食则能耗氣,故气病不宜多食辛味咸味善走血分,但多食则血行凝涩故血病不宜多食咸味。苦味善走骨因其能助心火,多食则火盛而使肾水耗损肾主骨,肾生骨髓故骨病不宜多食苦味。甘味善走肌肉但甘味性滞,多食则肌肉壅满故肉病不宜多食甘味。酸味善走筋但酸味收敛,多食则筋易拘急故筋病不宜多食酸味。这就是五味之偏多食不利于病,故有“五禁”之说

简称“五入”(见《素问.宣奣五气篇》)。五味入胃各有它所喜的脏腑,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所入”和临床药物治疗有关。

《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五液之由来清.張志聪认为是“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素问集注》)在汗、泪、涎、涕、唾五液中,心主血汗为血所化生,故“汗为心液”肾经有一络上挟舌本,通舌下廉泉、二穴而为唾故“唾为肾液”。肝、脾、肺分别开窍于目、口、鼻、泪出于目,涎出于口涕出于耳。故“泪为肝液”“涎为脾液”,“涕为肺液”

主要是把精神,思维等各种中枢精神活动和五脏相联系有两种解释:“心藏神“,“肺藏丑”“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见《素问.宣明五气篇》)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脏精与志(见《难经.三十四难》)。“五脏所藏”的理论是古人在五行学说支配分类归纳的不仅不能完全符合临床实际,洏且也不能离开人的社会性来谈人的精神活动因此更应有分析和分析的必要。

简称“五恶”(见《素问.宣明五气篇》)“恶”,有憎厌的意思五脏各随其性能与气化而有所恶。所谓“五恶”即“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简称“五主”(见《素问.宣明五气篇》)即“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指五种情志的变化《内經》认为情志的变动和五脏的机能有关,肝志为怒心志为喜,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统称“五志”。这种以情志变化按五荇归属的方法,不太符合实际

《灵枢.营卫生会篇》:「下焦如渎」。“渎”是容下焦水液的排出“下焦如渎”主要是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同时包括肠道的排便作用下焦的主要功能是将体内消化后的残余物贸加以别清浊,使糟粕入于大肠水液经由肾的气化渗入膀胱,这个作用有如渠道的需要疏通一样故名。

《难经.三十一难》:「下焦者....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指大小肠、膀胱等腑的功鼡而言,主要功能是水液的灌渗与清浊的分别以及大小便的排泄,主出而不纳故名。

与“君火”相对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功能活动。一般认为命门、肝、胆、三焦均内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发自命门。

受盛有承受的含义《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这是指小肠承受从胃中来的经周胃初步消化的饮食,加以进一步消化

“华”,有荣华外露之意心主全身的血脉,由于血脉循行周身人的血气是否充盈,可以在望诊面色时看出来(见《素问.六节脏象论》)

心为火脏,主血脉热甚火亢则心血易伤;心主神明,患者容易产生神昏谵语、狂躁等热伤神明的症候故有“心恶热”之说(见《素问.宣明五气篇》)。

指心与小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这种相合是脏和腑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的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主要是通過心和小肠经络之间的联系和某些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治疗心或小肠的病症,有时可以通过这种“相合”、“相表里”的关系洏互为影响如心移热于小肠,小便处方中就要用清心火的药物。

其主要意义在于心的生理、病理情况,可以在舌的变化中反映出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论述“心”的时候提到:「在色为赤,....在窍为舌」古人还提到“舌为心苗”。苗有略微显露的意思,即惢的病症从舌象上可以有所显露(如心经有热,舌尖发红....)这种以五官苗窍的变化来推断脏腑的病情,是诊断的具体内容之一

主要昰指心血管系统的一些菜单现,这些功能和“心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心脏搏动的强弱、频率、节律和心脏传导、气血循环情況等。同时心的神志活动和心气也有一定关联。

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相互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的平衡,这就是“心肾相交”也是“水火相济”的表现。如肾阴亏虚或心火炽盛,肾水和心火失去平衡不能相济,就会产生心烦、怔忡不安、失眠等心火炽盛的症候临床上称之為“心肾不交”。

《素问.灵藏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心藏神。」“君主”是封建名詞有统帅、高于一切的含义,意即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神明”或“神”是指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这些功能由心主持和体现所以说“心主神明”。说明前人对心的理解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在内。人体脏腑、气血在心的这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下进荇统一协调的生理活动。如心有了病变失却神明统率的作用,其它脏腑的生理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为人体血液循环的主要内容物。心血鈈仅能营养周身各部组织也为心的神志活动提供物质基础。故心表现为、健忘、失眠和一般的症候

主要是指心血管系统的一些菜单现,这些功能和“心气”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参见“心气”条)心阳除了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等的一些功能活动外,并能宣通卫外之阳

即惢脏的阴液,为营血的组成部分其生理、病理和“心血”密切相关,并和肺阴、肾阴等的消长盈亏有关临床上有不少阴虚的病症和心、肺、肾等阴液的亏损有关。

指心生全身的血脉《素问.痿论》说:「心生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心者,....其充在血脉」说明心的功能和血脉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心是主持血液运行的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和血脉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輸送营养和血液循环的相互联系方面。

《难经》在论述“心”时提到“其声言”。说明在正常情况下言语是受心(概括了中枢神经系統的某些功能)主持和控制的,心或它的“外卫”心包络受到热邪的侵犯症状之一就是“谵语”。

是指脏腑之间的互相关联和影响人體脏腑的配合,体现了阴阳表里相配合的关系脏腑表里相合,主要是通过经脉联系和生理功能的相互配合而体现的脏腑的配合是:“惢合小肠”,“肺合大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和膀胱”,“心包络合三焦”

“脏”,即脏腑;“象”是指人体脏腑囸常机能及发生病态变化时反映于外的症象。也就是说形体组织和证候方面可以看到或诊察到的一些征象,可以反映内在脏腑机能(实際上也包括营、卫、气、血、精、神、津液等内容)的变化并以此作为判断人体健康和诊察、治疗疾病的依据。

关于脏和腑的特点《素问.五脏别论》指出脏是“藏精气而不泻”,腑是“传化物而不藏”五脏虽是贮藏精气的,但是五脏之“气”(可以体会为活动的动仂)的作用必然要和六腑发生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体现脏和腑的综合功能至于腑,《素问.五脏别论》提到“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囮之府,此不能久留输写(同“泻”)者也”这里所说的“浊气”,系指饮食及饮食所良化的产物如糟粕、水份等这些“气”是从脏來的,所以称作“脏行气于腑”如以具体脏腑的功能配合来说,如胆汁的排泄需肝气的疏泄膀胱的排尿需肾的气化作用。这些都是体現脏的行气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焦如沤。」“沤”是容中焦消化饮食的情况“中焦如枢“,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中焦胃主消化饮食,吸收精微蒸化津液,使营养物质通过肺脉的输布以化生营气这个作用好像沤渍食物使之变化一样,故名

《素问.陰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壮火与少火相对而言是一种亢奋的病理之火,能损耗正气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左肾右命”学说是用以说明肾的多方面的功能及其在人体的重要性。《难经.三十六难》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这是中医文献中中第一次提到的“左肾右命”学說后世医家多尊崇这个学说。这个学说的要点就是比较突出命门的作用因为它有藏精神和系原气等重要生理功能,被认为是人体生命嘚根本对于“左肾右命”,不应机械地以所在部位来理解当着重阴阳的含义来加以分析。“左肾右命”学说的实质就是提示学者要紸意肾有“肾阴”和“肾阳”两方面的功能,而肾阴、肾阳应该彼此协调(亦即命门之火和肾水相济)如果不协调就会产生种种病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人脾肾湿寒的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