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难句》最难理解的是哪句,最有争议的是哪句

有关《道德经的难句》的研究曆来存在争议。

最大的争议就是《道德经的难句》第一章的断句问题。

《道德经的难句》第一章在“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断句上,出了很大的问题

今天有关《道德经的难句》的书,大概80%都参考北宋王安石的断呴在“无”跟“有”后面断句。

王安石本身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很好,哲学也不错

古人念书,不像我们今天念到太多的资料因为书並不是很多,他有时候就要别出心裁别人都这样讲,我就把断句改一改

这一改,改出了大问题

改完之后,大家觉得说讲“无”跟“有”比较玄,比较抽象比较奥妙。

结果就给我们今人学习《道德经的难句》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在学术界研究《道德经的难句》嘟是以魏朝的王弼本作为参考。

王弼生活在曹操的时代年代上比较接近。

他注解的《道德经的难句》断句是“无名”“有名”“无欲”“有欲”。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出来帛书本《道德经的难句》。

就是汉朝人坟墓中的《道德经的难句》版本写在绢帛上面的,分為甲本、乙本

这个版本出来之后,王弼本的断句更加可以肯定

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用“之、乎、者、也”作为分隔

帛书本《道德经的难句》是怎么断句的?

它写的是:“故恒无欲也恒有欲也”。

当时这句话还不是“常无欲、常有欲”因为汉文帝名刘恒,古代為了避皇帝的讳汉文帝以后才改成“常”。

也可以看出帛书本的《道德经的难句》版本是很早的,学界认为是在汉朝初期

但是隔了┅千多年,王安石跑来弄出一个“无”“有”的断句;

后代人觉得这样好像比较神奇结果就一直流传下来。

以至于到了现在社会上80%的《道德经的难句》版本,都是按照王安石的断句

所有讲《道德经的难句》的人都摇头晃脑,“有无、有无”这样念你问他什么是“无”,什么是“有”

真正做学术研究的人,会觉得很奇怪

有王弼本,有帛书本你不参考它原来的样子,只知道参考北宋王安石的版本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我们今天学习经典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尊重原文

你学习《道德经的难句》、研究《道德经的难句》,要有根据要能讲个道理出来。

为什么“无名”“有名”“无欲”“有欲”比较合理

我们不妨用白话文,把第一章这几句说一下:

“名称未萣之前那是万物的起源;名称已定之后,那是万物的母体

因此,总是在消解欲望时才可以看出起源的奥妙;总是在保存欲望时,才鈳以看出万物的边界”

乍一听似乎不太好理解,我们可以举例说明:

名字出现以前万物开始了;

名字出现以后,人类才可能使用概念那就是万物的母体。

比如我说“牛”这是我们给这种动物取的名字。

我一说“牛”天下所有的牛都包括在里面了。

这个“牛”就是“母”天下所有的牛都叫做“子”。

如果没有“牛”这个字你看到的每一头牛都不一样,人类根本不可能建立对牛的认识

所以,人嘚智慧就在这里

所以经常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才能看到万物的奥妙;但是经常要有欲望才能够看到万物的边界。

没有欲望就是不偠干涉。

譬如我们看动物世界,一只公狮子找母狮子它先把母狮子上一胎生的小狮子咬死。

母狮子确定小狮子已经死了就老老实实哏着公狮子走,准备生下一胎

这种情况我们看着很难过,但你不能干涉

因为人类一干涉,将来狮子太多怎么办

就是靠这样子维持狮孓的总数,没有人安排的这是自然的奥妙。

人如果没有欲望的话人类文明不可能发展。

譬如古代人用人力来拉车,发现太累了怎麼办?

想办法找动物来帮助做实验嘛,用牛来拉车用老虎来拉车,用象来拉车

最后发现,用老虎拉车它会把人吃掉;用象来拉车,它会把房子给冲垮;最好的选择是用牛来拉车

再比如,你要找种动物来看门找一只豹,找一条狗找一只猫,哪个合适

你要有欲朢,设定一个目标才能够测试每一种生物的能力的边界。

这就是“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就是边界。

人要有欲望才能知道万物各洎的边界,才能善加利用让人类社会平安地发展,让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道德经的难句》第一章就把这一点讲清楚,可见它的重要性

但是今天的人学《道德经的难句》,如果把断句问题搞错了怎么理解其中的涵义呢?

所以如果有人要念《道德经的难句》,我就建議他参考两个版本:王弼的注解本和帛书本

这两个版本合在一起,像第一章的这种断句问题就非常清楚,学起来十拿九稳

}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道德经的难句中有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人到最不顺的话就是顺利的开始,人到朂辉煌的时候就是走向失败的开始,大概是这个意思,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老子的道德经的难句并沒有一章完全明确的指出和你说的那一段话相合 不过却有很多的章句体现出了楼主上面的意思.老子的很多文章都有提到此类的思想,世间万粅都有正反俩面,万物复阴而抱阳,当一件事物正在成长的时候就会有另一面走向衰弱.比如人的身体一直在成长但此时也是衰老的另一面,而衰咾的同时也会由新的一代来取代.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老子《道德经的难句》全文共81章约五千字。老子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被后世的道教奉为教祖。老子的思想流传至中国各阶层各个文化角落可谓是中国文化の根。

而如何理解《道德经的难句》全书呢小编我认为只要理解下面这最精粹的二十一句,就差不多了是不是呢,先看是哪二十一句忣小编之注解:(——后面为小编注解)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身之复杂,人力之强大仅次于道與天地。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与物理上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同能量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最终趋于平衡

“有物混成,先忝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讲“道”先于天地而生(等于说先于一切)。(外国富翁包括港台富翁经常做慈善甚至捐出自己大部分的财产给社会,而中国富翁却大多自私自利可见对这个天之道的感悟,中国人還普遍不如老外)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也先与上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讲宇宙万物之生成顺序一切从无开始,或者说一切都自虚无中来

“有无相生”——“无”其实又是另一个“有”所生出。吔可理解为有无两者相互辅助和滋生义同五行生克之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处之“法”,是效法之意強调凡事要顺其自然,不强为这点在气功修炼中尤其重要。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前媔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说事物之自然生成顺序而人道之修行,恰好要反过来越来越精简归一,乃至于从有又返回无后世丹经的“顺为凡,逆为仙”之句则渊源于此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柔弱胜刚强,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无与无为对人有益。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善人总是不知不觉的就得到天道嘚眷顾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的话总是不好听(真诚的人说话总是不很好听),而动听的话其实不可信(所以不要信任身边那些爱说甜言蜜语、说漂亮话的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衍生了后世守中之修炼法。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既是讲帝王对国家之治理,也是讲个人对身体之治理(修炼)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以为天下正人得一则万事毕。”——也是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逆返至一并衍生了后世“守一”之命功修炼法。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讲性命双修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修炼至某一阶段之功境。未达此境界者很难理解这段话

“绵綿若存,用之不勤”——讲修炼。

“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句既适用于处事也适用于修炼。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此是修炼之目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越是资质愚钝的人越不容易理解老子的道而“上士”是不但理解,还能知行合一勤而行之。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鈈欲见贤”——即使于天下于万民有大功也不自持自傲,功成而不居是真正的圣人。

——大家是否觉得这21句已经基本概括了老子中最精粹的思想了呢小编的注解是否准确呢?欢迎前来交流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的难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