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之为累大矣,倘少女前线索米大破至老,则才如明复,犹将汩没而不见也!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三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三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得肉.妻子衣食公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7.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1)啖粥而坊 音: 义: (2)辄以水沃面 音: 义: (3)食不给 音: 义: (4)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答案:zhé 往往.总是 chán 说别人坏话 18.“每以天下为己任 的正确释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答案:B 19.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答案:(1)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2)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20.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1) (2) (3) 答案:(1)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2)为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3)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21.“先下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范仲俺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揭示主题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三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得肉,妻子衣食公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并释义。
(1)啖粥而坊   音:_________  义:_________
(2)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  义:_________
(3)食不给    音:_________  义:_________
(4)乃至被谗受贬 音:_________  义:_________
“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释句是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先下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俺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阅读《贫穷与学问》,回答问题。&&&&&&&&&①一个人要在学问上做出成绩,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与努力。其中对学问本身影响最大的当是个人的品德。关于道德对学问的重要性,许多大学者已经在道德标尺上为后学做出了表率。但我以为,德行之外,物质生活水平对一个人所能达到的学术成就划定了另一个边界,树立了另一个限度。贫穷乃学问之大敌。&&&&&&&②《东轩笔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范仲淹在南京做学官期间,秀才孙明复,常因贫穷而乞讨,范仲淹观其乃才俊之士,对他的胸无大志表示不能理解。不过当得知是贫穷使然后,范仲淹就使他“日可得三千以供养”,让他能“安于为学”。十年后,孙明复不负众望,从一个秀才成长为一代大儒。范仲淹知道后感慨地说:“贫之为累亦大矣,倘因索米至老,则虽人才如孙明复者,犹将汩没而不见也!” &&&&&& ③“贫之为累亦大矣”,谁说不是呢?在古代,有多少聪敏之人因家境贫寒而导致学术“早夭”啊!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正是这样一个典型。方仲永少时天赋异常,名扬乡里。但故事的结局却是个悲剧--长大后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作者认为是因为方仲永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但进一步看,他为什么没有获得良好的教育呢?那是因为他家“世隶耕”,祖祖辈辈以种田为业,家境贫寒啊!且不说家财万贯了,即使是一个中等之家,恐怕他父亲也不会“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乞讨而“不使学”了。因贫穷导致方仲永的人生悲剧,我们要为他惋惜。 &&&&&& ④贫穷对学问之累,古代尚且如此,在今天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环境下,当更是严重。“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事情,不是随处可见、支耳可闻吗?人穷志短。富兰克林也说两个口袋空的人腰挺不直。没有钱,保持一己的品格操守尚且很难,又何谈做学问这个更需要人格独立,需要安定气质的事业呢?大圣人孔子招收弟子时尚且要求干肉一束作为学费,想必是非常明白个中道理的。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基础,孔子又怎能安下心来删定六经呢?如果一个学者连一己的生活都不能很好地维持,何谈抱负、理想,又怎能兼济天下呢? &&&&&& ⑤学者大师的成功历程一再告诉我们,做学问除需要高尚的品德、安定的气质、忘我的勤奋外,还需要一个衣食无忧的“后方”,一个面对一定的资料费和交游费而不用愁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这些物质基础,学问就会沦为谋生的手段,学问即在饭碗中,饭碗即在学问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取得优秀的学术成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然而现实的状况并不令人乐观。 &&&&&& ⑥而有些人却撇开这些物质基础,大肆批评学术浮躁和后继乏人,这种批评无疑隔了一层,没搔到痒处,也显得批评者不厚道。学人固然应“寂寞投阁”,固然应“板凳甘坐十年冷”,固然应不追求名利富贵,但学人自身的不追求难道能成为管理者们不给予他们的理由吗?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1、第⑥段中画线句用成语表达是&&&&&&&&&&&&&&&&&&&&&&&&&&&&&&&2、本文的论点是&&&&&&&&&&&&&&&&&& &。为证明论点,文中举了不少事例,如第③段就举了&&&&&&&&&&&&&&&&&&&&&&&&&&&&& 的例子;从论证严密性的角度看,原文中还应该有&&&&&&&&&&&&&&&&&&&&&&&&&&&&&&&&&&&&&&&&&&&&&&&&&&&&&&&&&&&&&&&&&&&&&&& &这方面的事例。3、根据作者的看法,做学问除需要(1)高尚的品德、(2)&&&&&&&&&&&&&&&&&&&&&&&&&&&&&&&&&& &、(3)&&&&&&&&&&&&&&&&&&&&&&&&&&&&&&&&& &,还需要&&&&&&&&&&&&&&&&&&&&&&&&&&&&&&&&&&&&&&& &,否则学问就会沦为谋生的手段。4、本文的论述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学人固然应“寂寞投阁”,固然应“板凳甘坐十年冷”,固然应不追求名利富贵,但学人自身的不追求难道能成为管理者们不给予他们的理由吗? &&&&&&&&&&&&&&&&&&&&&&&&&&&&&&&&&&&&&&&&&&&&&&&&&&&&&&&&&&&&&&&&&&&&&&&&&&&&&&&&&&&&&&&&&&&&&&&&&&&&&&&&&&&&&&&&&&&&&&&&&&&&&&&&&&&&&&&&&&&&&&&&&&&&&&&&& & &&&&&&&&&&&&&&&&&&&&&&&&&&&&&&&&&&&&&&&&&&&&&&&&&&&&&&&&&&&&&&&&&&&&&&&&&&&&&&&&&&&&&&&&&&&&&&&&&&&&&&&&&&&&&&&&&&&&&&&&&&&&&&&&&&&&&&&&&&&&&&&&&&&&&&&&&&&
阅读《青少年要写些大气文章》,回答下题。
青少年要写些大气文章
  十来岁乃至二十来岁的人,写文章有一点稚气不是缺点,如果写得很“童真”、很“本色”,甚而可以算是优点。假如有的青少年不甘于总说些“孩子话”,不甘于在写文章时总是陶醉于写些“娃娃腔”似的东西,很超前地说些写些“大人话”,我看老师应该很习惯地认为那是“造作”、“不真实”、“不生动”。其实,真正有志气有才气的青少年总是喜欢说些“大气之言”,写些“大气文章的”。
  著名的革命家任弼时,十一岁时就有写日记的习惯。我抄录两段于下:
  之一:夫我国之中,寸土之地,皆我祖宗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以积德而累功,保世而滋大,不知若何艰难也!而今强国鲸吞鼓颐,吞食张吻,掠我土毛,腥我天地——我辈当如烈火之烧心,从镝之丛体,芒刺之负背……
  之二:今湘省人之金融界一贫如洗,纸银日下,现金暴涨。故百货昂贵,粮食将绝,民不聊生……循此以往,不谋救济之法,则人民将无谋生之术……
  十一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见识、心胸,有这样的用词构句能力,和一般稚气十足的孩子相比,和在作文时只习惯于写些“小情调”、“小境界”、“小趣味”、“小风波”的孩子相比,前者无疑显得有大志气、大才气。
  儿童、少年、青年,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写作上我都不欣赏“老气”。也就是说,小小年纪就失去了勃勃生气,变得老气横秋,写文章也弄些古古怪怪的语句,这都是可怕的事——很可能是难以成才的标志。但是儿童、少年、青年能够提前增长些大气——包括大志气和大才气,又绝对是十分可贵的。
  眼下有些文章、作品,包括二三十岁“青年作家”写的,优点固然很多,但有一种弱质也值得关注,我将这种弱质称之为“小气化”,或曰沉醉于“小家子气”,表现为对国事、政事、民事、时事的淡漠和逃避,一味咏叹“自我孤岛”或“二人世界”之类。须知:我们既不欣赏造作、矫情,也应鄙弃饱含自私感、世俗感的“小家子气”;虽不推崇写“老气文章”,但却应追求写“大气文章”。
  这里说的“大气文章”,不是指“大话文章”,即“假话文章”、“空话文章”,那种“文章”不仅令人生厌,而且无药可救,那样的作者注定要成为文化上的庸才、蠢才。当年闹“文革”的时候,十几岁的中小学生都可以发疯似的写大字报,动辄就大喊“阶级斗争”。其实,他连昆虫中的马蜂和蜜蜂的性质都弄不清——有害虫益蜂之分,竟然要大谈“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只能说明他只习惯于说蠢话,而且越来越蠢。倒是能够老老实实地写一篇谈马蜂、蜜蜂区别的文章的孩子,将来会有些出息。
  青少年能写出真正大气的文章,首先的标志就是:一,笔下有正气;二,笔下有大气;三,笔下有才气(即有文采)。
  当年的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殉难时只有十七岁,临终前就写下了有名的文章《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诗集《南冠草》。请看他那首在狱中写给父亲的诗,何等有大气、有文采:
登临泽国半荆榛,战伐年年鬼哭新。
一水清波晴画舫,孤灯暮雨白纶巾。
何时壮志酬明主,几日浮生哭故人。
万里飞腾终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
  十七岁的人,在很多时侯仍被世人看成孩子。而有些十七八岁乃至二十左右岁的人,也往往以“俺是孩子”自宠自娇,笔下写出的文字也故意玩味孩子气,欣赏幼稚气。我看,让孩子们多读一些古今大气少年、大气青年写出的大气诗文,就会使他们明白:长不大也是一种病态、一种悲哀。
1.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
2.文中作者列举的两个事例,各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一要关心大事件,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发表看法,写成短文或日记,持之以恒;二要阅读大作品,平时读书要选择一流的作品认真研读,写作时将之灵活调动起来;三是研究大人物,平时多读古今中外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等名人的文章或传记,时间长了,写作时自然心胸开阔,提升文章的品位;四是背诵“大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背一些“大气”诗词,心中就会有一股浩然之气,行文时自会喷薄而出,使文章文采飞扬,大气磅礴。
  材料二:范仲淹正是因为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襟,才写出了荡气回肠、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写出了政治家登高望远的人生哲理。李白走遍中华大地山山水水,喊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
①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内容:
②材料二适合作本文的论据吗?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④以水沃面。往往粥⑤不继,日昃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适:女子出嫁。②世家:家世。③南都:今河南商丘。④辄zh6:总是;就。⑤粥:稠粥。⑥昃z8:日偏西。⑦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⑧慨然:慷慨的样子。
下列句中加粗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天下之乐而乐
食之不能尽其材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  )  ②辄以水沃面(  )
③或夜昏怠(  )  ④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范仲淹勤奋学习终成才的故事印证了《〈孟子〉两章》中的哪一个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这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乙)范仲淹南都苦学
《名臣言行录》
  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②辰山朱氏,即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怠,辄以水沃面;往往④粥不充,日昃⑤始食。遂大通六经⑥之旨,慨然⑦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叫孤。②再适:再嫁。③南都:今河南南阳县。④(zh1n):稠。⑤昃(z8):午后。⑥六经:《诗》《书》等六部著作。⑦慨然:激昂的样子。
结合语句理解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或者)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希望)
陈太丘与友期行,其日中(约定时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
“吾与汝毕力平险……可乎?”杂然相许(赞同)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
会天大雨,道不通(正赶上)
用现代汉语表述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或夜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是________(填朝代)时期著名文学家,我们学习过他的《岳阳楼记》,请你从中选出填在乙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士当________”
据王粲《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成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①五柳先生和诸葛亮的读书方法很相似,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与画线句“观其大略”意思相近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于五柳先生和诸葛亮这种读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乙文中有“慨然有志于天下”的句子,请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回答: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的“志”各是什么?
五柳先生:________。
范仲淹:________。
②请用一句格言式的语句写下你自己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浅谈宋代文化教育背后的经济基础宋代,经济,文化,文化教育的,文化教育,基础,文化的,教育的,浅谈宋代,经济文化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谈宋代文化教育背后的经济基础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7.山居(3)_李敖回忆录_梦远书城
 >  >  > 
  胡适收信后,在7日就限时信寄到我新店山居,他写道:
  李敖先生:
  自从收到你7月4日的长信和那一大盒卡片之后,我总想写信请你来南
  港玩玩,看看我的一些稿件,从吾先生说:“等他考过研究所再找他吧。”
  后来我见报上你考取了研究所的消息,那时我又忙起来了,至今还没有约
  你来玩。
  过了“双十节”,你来玩玩,好不好?
  现在送上一千元的支票一张,是给你“赎当”救急的。你千万不要推
  辞,正如同你送我许多不易得来的书,我从来不推辞一样。
  你的信我已经转给科学会的执行秘书徐公起先生了。他说,他一定设
  法补救。祝你好!
  胡 适 日夜
  这张支票可以在台北馆前街土地银行支取。
  我收到胡适的信和一千元后,非常高兴,也很感动。胡适是我爸爸的老师,虽然他早已忘了我爸爸的名字。他对我的赏识,纯粹是基于我的治学成绩使他讶异,他有眼光看出我是最有潜力的台大学生,我很感谢他对我的特别照料,这一千元的确帮了我大忙。也许有人说风凉话,说胡适此举,意在收买人心。但是他老先生这样做,对人有益,对己无害(除了少了一千元外),又何乐而不为?别的老先生,高高在上,会这样帮助一个年轻人吗?一比之下,就知道胡适的高人一等了。
  为了救急,我只好动用胡适寄来的一千元。但我决定不把这一千元做为赠款,只做为贷款,我决定借用一阵子后,把钱还给他。
  我在10月10日回信给胡适,表示我对他的感谢。信中细述了“李敖先生”的一些身世,其中包括我跟严侨的关系,和在严侨被捕后、死去后,我如何受到胡适自由主义的影响,因而在思想上得到新的境界。这封信写得很长、有五千字,写得很动人。我听说胡适收到信后,深受感动。他拿给几个人看,其中真巧,在10月28日叶明勋、华严夫妇去南港看他的时候,他把信又拿出来,因而从这对夫妇口中。得知了一个惊人的大消息――严侨并没有死,他还在世,不但在世,并且已经出狱了!
  11月11日的早上,姚从吾老师在研究室中,从皮包里拿出一封信,当面交给了我。信的全文是:
  李敖先生:
  有个好消息报告你。
  严停云女士(《智总的灯》的作者)和她丈夫叶明勋先生昨天来看我。
  他们说,严侨已恢复自由了,现在台北私立育英中学教书。他喝酒太多,
  身体颇受影响。
  我盼望这个消息可以给你一点安慰。
  胡适 日夜
  胡适在信封上写“敬乞姚从吾先生便交李敖先生”字样,他不把这封信付邮,显然是怕被国民党邮政检查,对我不便。他真是细心的人,细心得不露痕迹,真是老到感人!
  严侨没死,太好了,透过华严,我得到严侨的地址,当天下午我就决定去看看他。看他的感想,我有一封信给胡适,提到重见严侨,说:“七年隔世,他真老了,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口中的酒气,没有任何一点能证明那是四十二岁的壮年!”这都是实情。严侨那时住在新生北路的陋巷里,住的是一幢老旧日式平房,我走进玄关的时候,他喊我名字,跑过来,抱住我,流出了眼泪。一切都有了改变,除了他炯炯的眼神和手中的酒瓶外,真的一切都有了改变。他绝口不谈在火烧岛的事,他只摇头又摇头,痛苦地说:“不好受!不好受!你千万不能到那儿去!”那天正是日,正是我在《文星》杂志社发表《老年人和棒子》的同一天,我顺便带了一本去,他坐在破旧的藤椅上,仔细看了我的文章,核对了我的几段译文,夸奖我翻译得好。最后他放下了书,严肃地对我说:“我真的不要你这样写下去,这样写下去,你早晚要去那个地方!”
  严侨回忆他被捕后,十分担心我也会出事。他判断我写给他的信一定同时被搜走了,那封信不满现实、攻击国民党,也许会带给我麻烦。严侨说他前后坐牢,一去五年,他认为他是托严复之孙等原因之福,总算判得比别人轻。当时我也这样想。后来我入狱前后,听说承办严侨案子的是调查局专员史与为,史与为承办过无数“匪谍案”,但他自己最后却被国民党当成“匪谍”,判过三次死刑,最后处死。临死前他跪在新店空军公墓后面的死刑场,向天哀鸣,说:“老先生(指蒋介石),我不能追随您回大陆了!”如果史与为是真共产党,他在严侨案子上必然会做手脚,为同志开脱,这倒可能是严侨被轻判的原因吧?
  严侨那天又告诉我,他被捕后,严师母北上投亲所遭遇的人间冷暖。辜振甫他们简直是把家门关了起来,对严师母和三个小孩概不援之以手。严师母无法,为了全家活命,只好把老大老二送到孤儿院,把老三寄养给人,(也无异托“孤”!)自己跑去做下女(女佣――编注)――并且是给外国人做下女,中国人是不敢请“匪谍之妻”做下女的!
  胡适给我报告严侨的信,由姚从吾老师代转,乃因他们是师生关系,而姚从吾老师正好跟我也是师生关系。1958年,胡适来台,主动安排我和胡适见面的,就是姚从吾老师。历史系老师虽多,但跟我关系最深的,不是别的老师,而是他。姚从吾老师做过北大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校长。他拙于口才,讲话时先是张开奇厚的嘴唇,下颚乱动,满口乱牙翻滚,然后发音,我心想物理学上光比声快,此之谓也。他的声音中气十足,道地是河南男低音,配合上他那厚实朴拙的造型,严然一副中原老农相。他冬天穿两种衣服,一件是灰色西装上衣,衣奇大,是从估衣市场买来的旧货;一件是阴丹士林长袍,长袍下有白衫裤,白衫裤与短袜子间,永远露出一截小腿。说来也许奇怪,姚从吾老师在我大二教我《辽金元史》(上学期他给我八十六分,下学期八十八分);大三教我《史学方法》(上学期九十四分,下学期八十六分);大四指导我写“论文”(九十四分),但我总觉得,在学问上,他对我的影响极为有限。尤其大四写论文,他对我实在没有什么指导可说(为了跑图书馆,他倒给我写了不少名片)。我敢说,他对我的论文――《夫妻同体主义下的宋代婚姻的无效撤销解消及其效力与手续》,全无研究。他只能给我改一处笔误而已。我在论文第二章第四节《外姻而尊卑为婚》内,徽宗“政和八年”条下原注说:“政和只七年,洪迈此乃重和元年之误,是年为一一一八年。”姚从吾老师看了,加注说:“政和共八年短两月。”“重和改元在戊戌十一月己酉朔(《宋史》卷二一)。”他又拿给赵铁寒看,赵铁寒也加了一注,说:“……政和八年戊戌,是年11月1日改元重和,见李极《宋朝事实》卷二及《宋史》徽宗纪,洪(迈)氏不误。”写到这里,就看出姚从吾老师的伟大处。他对我的论文不在行,但他与人为善,不耻下问,拿去给赵铁寒看。赵铁寒是师大教授兼办《大陆杂志》,回信给他说:“‘李君天分很高,能放大找材料,更长于组织与剪裁。剖析问题,如剥笋如抽茧,有探骊得珠之妙。至偶有荒疏之处,青年人常情,不足为玻’我公赏识足以服众也。”其实,赵铁寒也未必对我的论文在行,也只是改笔误而已。事实上,我的成绩,在台大已经极为突出,识货的教授们早已寒我。这由后来考研究所的一幕上可知。考研究所口试,众教授(姚从吾老师在内)环坐,但没人“敢”提问题考我,最后主试者文学院长沈刚伯问了一句:“你还要穿长袍吗?”遂在大家一笑状态下,考取了。这个故事,使我想起科学奇才欧本海默,欧本海默在哈佛读书,三年时间就修完四年功课,二十三岁到德国哥丁根大学,三星期就得到博士。他的量子力学论文使主考教授甘拜下风,主考教授在口试后说:“幸亏我趁早开溜,他已经反过来向我发问了!”赵铁寒说姚从吾老师赏识李敖“足以服众”,这倒是真的呢!姚从吾老师天资不高,在学问上,虽然与他的际遇和努力不太相称,但他在学问以外方面,对我倒启迪颇多、帮助颇多,令我一生感恩难忘。我在日的《文星》第六十三期里,发表“十三年和十三月”,轰动一时,其中有一段谈到他和我的关系:
  新店乡居是我二十六年来最淡泊。最宁静的日子,这段和自然接近的
  生活给了我深刻思考的机会,在青山里、在绿水边、在吊桥上,我曾细想
  我该走哪一条路,怎么走这条路。
  多少次,在太阳下山的时候,我坐在姚从吾先生的身边,望着他那脸
  上的皱纹与稀疏的自发,看着他编织成功的白首校书的图画,我忍不住油
  然而主的敬意,也忍不住油然而生的茫然。在一位辛勤努力的身教面前,
  我似乎不该不跟他走那纯学院的道路,但是每当我在天黑时锁上研究室,
  望着他那迟缓的背影在黑暗里消失,我竟忍不住要间我自己:“也许有更
  适合我做的事,‘白首下书岑的事业对我还大早,寂寞投阁对我也不合适,
  我还年轻,我该冲冲看!”
  于是,在寒气袭人的深夜,我走上了碧潭的桥头,天空是阴沉的,没
  有月色,也没有星光,山边是一片死寂、一片浓墨,巨大而黑暗的影子好
  像要压到我的头上来,在摇撼不定的吊桥上,我独立,幻想,更带给自己
  不安与疑虑。但是,一种声音给了我勇敢的启示,那是桥下的溪水,不停
  的、稳健的、直朝前方流去、流去,我望着、望着,不知什么时候,出现
  在我眼前的溪水已变成稿纸,于是我推开《窃愤录》,移走《归潜志》,
  拿起笔,写成了投给《文星》的第一篇文字――《老年人和棒子》。
  《老年人和棒子》登出的时间是日,那是《文星》第四十九期。我终于把自己投进急湍里去了。没投阁先投水,这是自己作弄命运。这一转向,固然是我性格上不甘于“白首下书岜,另一个原因,也是我困于生计使然。原来助理薪水三月一发,又不准兼差,寅支卯粮,也得支得到粮才成,可是从何支起?何况我在夏天又考上研究所,按任用助理的规定,助理是专任,研究生不能做,所以专任助理的上千元薪水没有了,只能拿研究生的研究费四百元,四百元对我,显然无法做研究。当时姚从吾老师打算由杨培桂接替我的助理职,由杨培桂把台北商职的教员职务让给我,算做私下交换。可是北商那边一个萝卜一个坑,有坑要填校长自己人,不同意杨走李来,所以最后也泡汤了(施珂离台前,想把成功中学的教员职务让给我,也被校长拒绝,理由同上)。当时我所以考研究所,自信考取后虽然丢了专任助理职务,但因为研究生可兼助教,所以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料考取后,沈刚伯为了抵制我,突然废除了研究生兼助教的规定,硬定另聘助教,所聘者王德毅等人,却都是考不取研究所的。这种措施,当然使我不服气。后来我弃研究所不念了,沈刚伯见我走了,又恢复研究生可兼助教了。
  日,我有长信给姚从吾老师,其中说:
  长期会的本意在安定学人生活,在长期经援的安抚下,我这个邪学人”
  也分到一千元(配济、房子、图书费、车马费兼而有之)。这个数目,仅
  够维持一个学生的最低的生活,而不是一个“学人”的最低生活。
  一个学人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一间安静的小房(不是十人一间的宿舍),
  深夜可看书(不是在宿舍偷点蜡烛),每月可以买几百元的书,看两场电
  影,吃一次老爷饭店(虽然我从来没去过)。……我对生活标准看法是,
  一个敏感的青年人,他的精神已经痛苦大多,我们没有理由再要求他在肉
  体上、生活上,再吃更多的苦;没有理由说他租一间小房,逃开城市和俗
  人的喧嚣,每月花光一万个一毛钱是奢侈!
  五年的宿舍生活,一年的军中生活,使我深深感觉到:群众是独立思
  考与做学问的敌人。……没有人相信我穿的衣服没有一件不是老子的余荫,
  没有人相信我要筹还大学时代的零星旧债,没有人知道我为买书而存下半
  年吃早饭的钱。
  我想起《车轩笔录》中的那个故事。范仲淹奇怪那个孙秀才为什么年
  轻有为却“汲汲于道路”,当他知道孙秀才志在“日得百钱,则甘旨足矣”
  的时候,他决定做此人“日可得三千”,为了使其人能“安于为学”。十
  五年后听到孙秀才变成一代大儒孙明复了,他忍不住感慨说:“贫之为累
  大矣,倘索米至老,则才如明复,犹将汩没而不见也!”
  也许我真该后悔我念这个研究所,每月四百元公费。能专心研究什么?
  如果为生活不得已去“汲汲于道路”,把青春的兴趣浪费在穿衣吃饭上,
  那倒不如干脆去近史所或“国史馆”来得好!(我不觉得我不够资格,至
  少“成绩单”不如我的同班同学都在那里受着“高酬”。)因为那些地方
  至少把我的学力、兴趣与谋生打成一片,学问即在饭碗中,饭碗即在学问
  中,不必靠偷改作文或乱写稿子来赚外快。
  我并不是计划告别学问,可是我知道学问对于我,目前简直是一件奢
  侈品,做学问需要大量的安定与气质,至少对我这种“内多欲而外好学问”
  的人是如此。顾翊群是安定的代表,萧启庆是气质的化身,而我却什么也
  不是。基于这种自觉,我觉得我不能再恋栈了,我觉得我不配做您的助手,
  您的研究室里也不该收容这么一个文化浪人。……
  姚从吾老师收信后,不但写信给我,“提出一千元,送供需用”,并且一天写了三封信给萧启庆,其中说:
  李敖怕是很苦了。……他昨天又写一长信给我,很引起我的同情。但
  我已把款备好了,预备今天(礼拜六有课)给他,他又没有来,只有请您
  多跑一趟了。我很抱歉的是:1.兼任助理遭到意外的挫折。2.北商分校
  教书,也须等明年一月内或二月初方可确定。3.李兄个性强,又不随便接
  受他人的帮助,您又不在,无人劝解。4.我在北平时颇有办法。现在,往
  往自己陷于困境,一筹莫展。奈何!这一千块钱,请他收下,以供急用。
  萧启庆那时正在北投复兴岗当兵,他收到信后,在17日到21日间,又给了我三封信,最后一封说:
  昨日去台大访你,结果听说你已好几天没去了,结果遇着姚老,他又
  要我去新店“劝”你,我虽然答应了他,但因公路局不帮忙,等了半小时
  车都不停,一气之下,乃径自凯归复兴岗了,若遇老头,就说我去过了。
  ……星期日早晨我去拜访你,能否在府稍候?
  陶老三来一信,也附在信里奉上。
  萧启庆信中提到的“陶老三”,就是陶晋生。陶晋生是陶希圣的儿子,在历史系比我高三班,他和我一起给姚从吾老师做助理,后来留学美国。陶晋生能当上助理,固然由于他本人的程度不错,但是陶希圣过去在北大教书,又是北大毕业生,和姚从吾老师有交情,也有以致之。这时姚从吾老师见我生计困难,认为陶希圣欠他的情,颇想把我介绍到陶希圣主持的“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编纂委员会”,暂时糊口。他把这意思告诉吴相湘老师,吴相湘老师极为赞成。因为他一直想拉我搞近代现代史,由于姚从吾老师是他的老师,挡在中间拉我搞中古史,他就一直不便多说。这回是姚从吾老师的意思,他自然乐为奔走。他跑去找陶希圣,陶希圣立刻表示欢迎李敖去。不料姚从吾、吴相湘两位老师兴高采烈地告诉了我,我却面有难色。我表示陶希圣是汉奸,又是国民党中的红人,我实在不愿意和他接近。吴相湘老师说:文献会并非陶希圣一个人的,罗家伦也是主持人之一,并且你去只是帮忙编民国开国时史料,是以整理辛亥革命史为主,可以发扬先烈们的幽光潜德,跟陶希圣的身份有什么相干?国民党史料不开放,你去可以趁机看到一些史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还是去吧!姚从吾老师也劝我不妨暂时去,他说他和胡先生(胡适)也谈过,胡先生说不妨去。在两位老师的劝说下,我说既然如此,我就暂时去混碗饭吧!就这样的,我就上了“贼船”,虽然最后因为不能“从贼”而被开革,但回首之余,仍不无悔恨。悔恨我实在不该上船。去文献会工作是我结束新店山居的最大原因,在我到文献会后两个月,我便搬回了台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索米画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