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散文《都江堰》及其散文的思维导图图

用思维导图建构散文阅读模式
用思维导图建构散文阅读模式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实验学校&&&&&王&&娟
一、用思维导图构建散文批注式阅读思路的缘起
散文阅读在中考备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让学生构建高效的散文阅读思路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重点。在这之前我们紧扣中考考点,教给了学生一套散文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在施行的过程中学生批注的思路清晰了很多,也进一步明晰了中考散文阅读的考点,但我仍感觉学生只会机械的在文章中找批注点,寻找批注点比较盲目,而且把握文本的速度比较慢。这就如同我们去逛商场,事先并不知道自己要买什么,结果到了商场之后就只能一层一层瞎逛,看到了中意的就买,也不管是不是实用,或者这个商场真正有价值的适合自己的东西却没有发现。正是基于这方面的原因,经过几年的中考备考摸索,我在最近一年的教学中开始尝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我们的散文批注式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构建散文的高效批注式阅读是我探索的重点。
二、用思维导图构建散文批注式阅读思路理论依据及可行性
首先,思维导图又名思想地图,顾名思义,就是在我们的思想上画上一幅图。阅读别人的文章,其实质就是让自己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进行一场交流,在自己的思想领域,必定会形成一张交流图,即思想地图。
其次,思维导图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理、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观等。东尼博赞说:“图像才是大脑的语言。”因为通过绘图,可以提升人的关注力与记忆力,进而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展。基于此,我们在阅读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平面呈现在书本上的文字读出立体感来。
然后,思维导图允许我们自由联想,不像传统的思维方式那样遵从概念进行“线性思维”,二是放射性的“网状思维”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的网络分布图型,这就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极利于我们在作者提供的已有的创作中唤醒自己的记忆,打开思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作。
再次,绘制成功的思维导图是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的一个全景图。这幅全景图可以让你对这个问题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利于理解和快速解决问题。一篇散文,它涉及文章的各个层面,涉及作者的选材以及写作思路等等。若是一篇浅显点的散文学生还容易把握,但如果碰到稍微复杂一点的散文,学生可能就会千头万绪,难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握。如果我们在阅读散文之前就运用导图构建起阅读思路,那么可以想象面对一幅全景图,我们可以同时把握文章的全局和细节,从而极大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更多的有效批注。
最后,一篇散文的阅读,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从素材和主旨上来说我们均可把它概括为“人事景物情理”这六个字。人事景物是就文章选择的素材来说,情理是作者抒发的情感或给人哲思的道理。可以说我们就抓住这六个字来阅读一篇散文是非常合理和科学的。
三、思维导图与批注式阅读在散文中的关系
将思维导图引入散文阅读,就是让导图来引领批注,它并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图像,而是在具体的阅读之前我们已经将其阅读的层级提炼出来了。文章题目就是导图的主题,将主题画在中间,学生阅读的注意力就会随之集中,阅读效率就会提高。主题画好后,就是确定思维导图的分支,这个分支我们确定为直接与导图主题相联的一级分支(关键词是选材、立意、技法)和与一级分支相联的二级分支(关键词是人、事、景、物、情、理)。由这三个层级基本构成散文的阅读导图,“人事景物情理”这几个我们在长期的散文阅读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是散文阅读导图的灵魂,它直接告诉学生阅读一篇散文的关注力在哪里。就像我们照X光,无论我们穿多少衣服,有多肥胖,在X光片中显示的都是以骨骼为主要内容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与我们身体的总信息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比例,但却是最为关键的信息。我们正是凭借这小部分信息来判断我们的健康程度。我们现在提炼出来的关键词就像是给散文拍X光片,直接探访散文的“骨骼”,而不是先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文章的外围打转。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有个有名的“二八法则”,运用到我们的散文阅读中来,就是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往往只占这篇文章全部内容的20%,而在阅读命题中80%的命题都是这20%的内容。事实是否如此,您不妨选择一篇中考选文尝试一次,就能明了。这个阅读导图就是让我们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学会抓阅读重点、抓关键。
带着这些主题词来读文章,在阅读中有针对性的把握与这些主题词有关的阅读信息,理出更加清晰的批注思路。批注在导图的引领下将文章体系不断扩展,不断进行延伸,而且是在做一个顺时针方向的“运动”。亦如我们练习瑜伽一样,不管老师教何种动作,始终都是以脊椎为支撑,通过肢体的无限延伸来达到练习的效果,延伸得多远,效果就有多大。阅读的延伸,就是以构建的思维导图做支架,通过对文本的批注来达到无限延伸。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与批注式阅读在散文中的关系,打个比方来解释,思维导图就相当于是人体大动脉,批注就是人体内的毛细血管。只有沿着“大动脉”,才能更好的更快的更有效的找到需要的根根“毛细血管”。
四、思维导图在散文阅读中的具体操作(以冯骥才的《白发》为例)
第一步:构建起思维导图。
准备好一些彩笔,将一张A4大小的纸张横向展开,根据自己的喜好运用彩笔在纸张的中间位置开始画导图。首先将导图主题“白发”画在纸张的中间,这中间白色的部分就是一团白发;然后画出与导图主题相联的一级分支,即“主动脉”--选材、立意、技法;再次画出与一级分支相联的二级分支:人、事、景、物从属于一级分支中的选材;情、理从属于一级分支中的立意;至于技法的二级分支需要在后面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再来提炼。根据阐述的这几步就可以画出一个散文阅读的导图,如下图所示:
&&&&&&&&&&&&&&&&&&&&&&&&&
第二步:利用导图开始批注阅读的第一步--概括。关注文中的人事景物,抓住各自的特点并圈点勾画。沿顺时针方向做脑部运动,将有可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词语以及写作上的技法提炼出来。
如下图所示:在三级分支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本文是一篇以“白发”为叙线索、抒情载体,写了三件事,重在抒发情感。与此同时,从属于技法的二级分支也突显出来了--镜头组合式和双线并行。其二级分支“双线结构”下的三级分支(“白发”是明线,“心情变化”是暗线)也非常明了。
第三步:利用导图开始批注的第二步--品读词语、句子或段落。根据已经概括的人事景物来品读文中每件事中的句子或文中有关物的句子,并根据句子特点来确定品读的角度。
如在三级分支中我关注到了此文中所写的重点之物:白发。在阅读中我将关注文中几处写“白发”的句子,将之圈点勾画并做品读,品读即是在导图的牵引下做批注了,不再是一两个音节词可以表达的。
基于篇幅的关系,在这里仅举这一例来阐释如何品读。其它品读也以次为参照,关注三级分支中关键词,有指向性的去阅读文章中的信息。
第四步:&利用导图开始批注的第三步--理解句意。在对选材的品读中把握文章的主旨的句子,在对句子或某个段落的理解中体会作者的情与理。
第五步:纵观全文,总结全文的技法。技法在进行前三步的操作过程中其实已经趋于明显,这一步我们主要是归纳总结延伸。(见上图的“技法”分支)
五、 阶段成果展示及结论
以下是直接展示学生寒假作业:要求读林清玄的《情的菩提》并用思维导图构建自己的阅读思路。
以《横过十字街口》为例:学生首先提炼出主题词和次主题词,然后概括出文中人事景物情理,她很快就关注到了开头写景的句子并加以了赏析,人事概括很简练,即一个生病的妇人横过十字街口的事,一个场景,不过5分钟之内的事情,作者是如何把它写成这么长的一篇文章的呢?思维进一步发散开来,很快她就找到了对发病的妇人的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及侧面烘托并对相关的句子进行了赏析,总结出本文的一个写法:多角度的描写。(批注点找得很到位,我且把它称之为“有效批注”)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学生抓住文中作者的一条“感情线索”--流泪,认真揣摩流泪的原因,即得出了本文的主旨。关于文中涉及到一个佛陀和弟子的故事,学生有关注到,也隐隐约约的揣摩到这个故事起到了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但仍然表述不清,即透过批注很直观的反映出这个故事是该生阅读本文时在理解上出现的一个难点。
基于篇幅的关系,其它例子不再一一赘述。综合学生的作业,我得出的结论是:
1.通过思维导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构建起了学生的散文阅读思路,它让学生快速的把握了文本,理清了作者写作的内容及情感表达,摒弃了传统的将一篇文章通过划分段落层次而被肢解的七零八落的局面。
2.通过构建起来的这个支架,让我们的批注式阅读得到了无限的延伸与拓展,舍弃了一些无效的批注,让学生在做批注时有一定的指向性,从而促成了更多的有效批注。从中考备考的角度来看,命题者所能关注的角度学生也基本能关注到;从我们的生命教育这个角度来看,用这种思维构建学生的阅读思路,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中文、马德俊、素青.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2
[2]&廖旭.金思维导图--改善教学效果的利器.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9
&[3]齐伟.系列1:概念图/思维导图导论[J]&.教育技术导刊,2005,5
[4]杨大宇.画出好成绩--通过思维导图提升分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2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研究》2015年第4期(总第112期)
[用思维导图建构散文阅读模式]相关文章:思维导图朱自清《春》_原文及赏析
思维导图朱自清《春》_原文及赏析
学习啦【思维导图】 若木
  朱自清先生的精美散文《春》充满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学价值,其蕴含的景美、情美、感觉美、结构美、语言美耐人寻味,:朱自清《春》怎么画法的呢?本文是小编整理思维导图:朱自清《春》的资料,仅供参考。
  思维导图:朱自清《春》
  即使是一本犹如《圣经》般厚的书,思维导图仍是能将它分析地干干净净,更何况是简单的一篇文章。今天就带大家看思维导图是如何化神奇的。
  思维导图运用在分析文章的结构,对文章进行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的归纳整理,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现举朱自清的名篇《春》为例: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对《春》这篇文章进行分析整理之后,得到这样一个思维导图(黄伟画):
  朱自清《春》原文
  作者简介
  朱自清(日-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课文简介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教材选用。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朱自清《春》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原文赏析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据陈杰同志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1933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陈说:&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标记。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文章。&(《关于〈春〉的出处》,《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春》不仅在解放前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1981年人民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的《语文》第一册,也收录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词汇&陈旧&,有的语句不够&规范化&,因之对其进行了&加工润色&。这样,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赏析的对象是朱先生写定的未经修改的文字。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
  《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
  《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的同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两点突出的变异: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格的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调则轻松愉快、充满活力。何以会如此?我猜想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的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的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春》的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朱自清《春》_原文及赏析]相关的文章
思维导图记忆《大脑使用说明书》
【思维导图】图文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美思维导图图片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